锯缘青蟹

[学名]: Scylla serrata(Forskai)
[资源名称]: 锯缘青蟹
[外文名]: mangrove crab, mud crab, serrated mud crab, Samoan crab
[别名]: 青蟹,闸蟹
 
[形态特征]:
  头胸甲长70mm,宽110mm。头胸甲表面光滑,隆起,分区不明显。甲面及附肢呈青绿色。胃区、心区间有明显前H形凹痕。心区六角形,胃区具一微细而中断的横行颗粒线,前鳃区也有一对从末齿基部向内延伸的颗粒线。额具4个突出前三角形齿,较内眼窝齿突出。眼窝背缘具2缝,内缝较深。内眼窝齿与额齿形似,大小也相近。腹眼窝齿锐突,背面可见。第2触角基节短,外末角具1钝突。前侧缘具9枚中等大小的齿,末齿小而锐突,指向侧方。螯足状大,两螯不对称,长节前缘具有3棘齿,后缘具2齿;腕节外末缘具有2钝齿,内末角具1壮刺,掌节肿胀而光滑,雄性个体尤为肿胀,背面具有2条隆脊,其末端各具1棘刺,指节的内外侧面各具1浅沟,两指间的空隙较大,内缘的齿大而钝。前3对步足指节的前、后缘具短毛,末对步足的前节与指节扁平桨状,适于游泳。雄性腹部呈宽三角形,第6节末缘内凹,基缘直,两侧缘直,尾节末缘钝圆。雌性腹部呈宽圆形。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红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1-2年  
[地理分布]:分布较广,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海区均有分布。特别是在潮流缓慢,有机质丰富的浅海内湾和江河人海处更适宜于它的栖息。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自治区的沿海均有分布,尤以广东、福建为最多。日本、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印度洋、红海和南非等水域均有分布。  
[水域环境]:海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青蟹喜栖息在河口、内湾的潮间带,潮差较大,潮水畅通的泥滩或沙泥底或沙底的滩涂上。它定居于泥土洞穴或岩石缝里。掘穴定居是青蟹的本能,洞穴大小随个体大小而不同;深浅因季节和个体强弱而异:秋季洞穴较浅,冬季洞穴最深。青蟹常在白天穴居,多在夜间活动,特别是涨潮时的晚上非常活跃,到处觅食。夏天活动大,冬天活动少,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非常强。性凶好斗,游泳时靠游泳足运动,步行时靠三对步足运动,无论游泳还是步行均为横行。青蟹为广盐性、广温性的海产蟹类,能在咸淡水甚至接近淡水中成长、发育,但必须在纯海水中才能繁殖后代。它能在盐度为4-55的海水中生存,在雨季,内陆淡水大量流入港湾,盐度降到5以下时,青蟹血液中的渗透压失去平衡,造成腹脐膨胀,经过6-8天则会死亡。不过,青蟹的应变能力很强,在盐度渐变的不良环境里,青蟹有迁移或逃藏的能力,也有向外湾移动或掘穴潜居的本能。青蟹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5-30℃之间,最适宜它生长的水温在18-25℃,此时青蟹活动频繁,摄食量最大。当水温降至7℃时,则完全停止摄食与活动,进入休眠状态或穴居,以度过不良环境,当水温降至3.5℃时则死亡,当水温升至33.8-35℃时出现明显不适状态,37℃以上时不摄食,39℃时则逐渐衰弱、死亡。青蟹虽营穴居生活,但对水中溶解氧也有一定的要求,溶解氧大于2ppm时,摄食量大;小于1ppm时,反应迟钝,不摄食,出现浮头,甚至死亡。蜕壳时需要更多的含氧量,否则不能顺利进行蜕壳而死亡。青蟹的变态发育和生长总是伴随着幼体的蜕皮和成体的蜕壳进行的。其发育过程为:幼体经变态,发育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成蟹。一生要经过13次蜕壳,按其不同的发育生长阶段,大致可分为幼体发育蜕皮6次,生长蜕壳6次和生殖蜕壳1次。青蟹同其他蟹类一样也同样具有自切和再生现象。

相关推荐

锯缘青蟹育苗技术


(一)准备工作
1.在受精卵孵化期间,应做好饵料生物的培养工作,培养足够的单胞藻、轮虫等饵料生物备用。
2.在幼体临将孵出之前必须把育苗用的池子或胶桶和各种容器、工具等,消毒备用,检查机、电、设施,进、排水 和充气系统等。

(二)育苗技术
刚孵出的第一期搔状幼体甚为饥饿, 且不能自行觅食,因此,在蚤状幼体临将孵出之前必须在池子(或桶)内投入充足的硅藻或轮虫或蓝藻、螺旋藻及蛋黄微控等微小饵料,其投量按水体积计算,每毫升20只轮虫等,以供孵出幼体后分池(桶)培育食用,这样使刚孵出的幼体,不致于饿死或被残食。

1.各期幼体的鉴别根据各期幼体形态的特征及其习性,及时地投喂各种适口、足量的饵料,为了掌握投饵技术, 先要熟识各期幼体之特征,这样才能因材施用。

2.蚤状幼体(Zoea)的培育
蚤状幼体期是青蟹育苗过程中的关键。不得疏忽。从幼体分池培育时起,池水应不断打气,使育苗水体保持有充足的氧气,使水中的饵料生物随水流动,从而增加蚤状幼体吞食的机会,适时换水,以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正常之蚤状幼体活力大,能在水中活泼游动,其趋光性亦很强,而畸形的蚤状幼体则沉于池(桶)底且不会趋光,背棘弯曲,腹节无法申直,过1一2天即会死亡。在投饵充足和水质优良的条件下,第一期蚤状幼体经 3一5天的培育即可蜕皮,而变成第二期搔状幼体时,可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藤壶的幼虫或牡蛎幼虫等,其投喂量需比第一期蚤状幼体多10倍〈按个体计〉。使其有充分的摄食机会,此后每经3一5天即蜕皮一次,经5次蜕皮才能变成大眼幼体。通常蚤状幼体孵出后在水质良好的条件下,水温30℃时经15天或26℃时经18天即可变成大眼幼体。

3.大眼幼体(Megalopa)的培育
大眼幼体已呈蟹形, 唯腹部尚未收贴腹面,体呈淡黄或粉红色透明,其头胸部朝下,并且用游泳器一腹肢运动,能捕食比其本身还要大的食物,喜栖息于池底或其它物体,诸如残饵、江蓠或置于水中的针叶树枝叶上。大眼幼体已具有锋利的钳形螯足,常会互相残食,因此应供给充足的饵料。

技术管理:育苗用的设施、设备和部分技术管理等与捕捞天然苗人工培育的相同外,最好增加或加强若干管理措施。大眼幼体分池培育时,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00一2000 只。为了减少其互相残食提高存活率,在池内应放置一些棕榈片或针叶树枝或垂吊一些塑料网片或人工海藻等,让其攀附栖息,安居生长。盐度控制在30左右;水温控制在30℃左右;每天投喂糠虾、碎贝、虾肉或鱼肉,分早、晚各投饵一次或投喂一次亦可。日 投饵量约为幼体重的10一15,但应视摄食情况而有所增减,每天早晨必须清除有机碎屑等残饵。每日换水2一3次,水要经过120目或150目的筛绢过滤后才能进入蟹池。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大眼幼体变成幼蟹所需时间依环境因子不同而异:陈与郑指出为9一14天;翁指出大眼幼体在盐度为31一2时11一12天就能变为幼蟹,在盐度较低时则约7一8天即可完成变态,林等指出当盐度为30一35时为期3一5天即可;丁、林等试验表明,当水温在26一29℃,盐度为20需10一16天才能变态成幼蟹。由此可见,大眼幼体蜕壳变为幼蟹所需时间随盐度、水温的不同而异。但一般经9一16天即可变态成幼蟹。

4.幼蟹培育
大眼幼体完成蜕皮变态成为幼蟹,营底栖生活,能游善爬。食性与成体相同。在培育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温盐度和饵料等三大要素。

变态成幼蟹后仍在原地培育,其操作过程大体上与捕捞天然幼蟹人工培育相同,但应严格控制淡化海水程序;每天换新鲜海水时,每次需慢慢地加入1/10的淡水,使其盐度逐渐过度到15一20。如在露天培育则应严防暴雨与烈日,盐度低于10均或高于40以上均会使幼蟹死亡,从而降低其存活率。因此下雨时池子(桶)应加盖;水温维持在30℃左右,投喂比较大的碎贝、虾、鱼肉。分早晚各投一次或在下午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其体重的10%左右,但仍需视其摄食情况而增减。池中仍需悬挂一些棕榈片或网片等作幼蟹的隐蔽物。这样青蟹在饲料丰富,水质优良的条件下成长最快。蜕壳频率亦最高,如此培育10--20d,经过两次蜕壳可长成为小规格的幼蟹苗,即可出售,或再培育30天左右让其长成为大规格的幼蟹苗出售,大规格幼蟹苗每只售价约为小规格苗的3.5~4倍。

锯缘青蟹养殖技术


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采取的养殖方式多样,有围塘单养、围塘混养、低坝高网养殖、笼养、水泥池养殖等。春季放养的Ⅲ期以上的幼蟹,养殖4个月左右,可达200克以上,秋季放养的幼蟹需越冬,到第二年5~6月份达到商品规格。

围塘养殖技术:单养面积为3~为宜,中间有蟹岛。

每亩放养:夏苗1000-1500只,秋苗1500~2000只;蟹池要建有进水和排水闸门;日常换水以少量多次为原则,小潮以添水为主,一般3~4天换水一次,大潮时应尽量换水,日换水量为池水的1/3~1/5,高温季节1/2~1/3,并投放水质改良剂;饵料均匀地投放在池四周,清晨喂一天的1/3,傍晚后喂2/3,一般日投喂量为:甲壳宽3~4cm,为体重的30%,5~6 cm为20%,7~8 cm为15%,9~10 cm为10%~12%,11 cm以上为5%~8%;青蟹通常采取与对虾、与脊尾白虾、与鱼类、与缢蛏等贝类混养。

青蟹的捕捞方法有:捞网捕法、笼捕法、饵料诱捕法、灯光照捕法、干池耙捕法、干池手捉法、捅洞钩捕法、涵管捕法、铁耙打捞法和刺网法;锯缘青蟹保湿露空保活时间长,便于长途运输,夏天运输可采用竹箩装运或加冰装箱运输,途中淋洒海水维持湿润,冬天运输可用竹箩或塑料箱装运,注意保暖。

锯缘青蟹幼体培育


(1)蚤状幼体的培育表蟹的蚤状幼体分5期,初孵蚤状幼体(Z1),体长只有1.04-1.14毫米,具很强的趋光性,这也是生产中判断其体质是否健壮的依据。蚤关幼体要经5次蜕皮才能变成大眼幼体。其变态成活率受饵料品种及数量、光照强度、培育密度、水质状况的影响。

①密度蚤状幼体的密度宜控制在5-6万尾/立方米左右,大小要均匀,期别最多不差2天。

②光照光照太强直接影响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太弱不得利于单胞藻的繁殖,一般控制在1500-15000勒克司为宜。

③饵料初孵蚤状幼体已开始摄食,必须立刻投饵。蚤状幼体的饵料有单胞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贝类幼虫、豆浆、蛋黄等。实验证明,全部利用代用饵料如蛋黄等,幼体变态成活率极低。单喂单胞藻类如牟氏角毛藻、叉鞭金藻,蚤状Ⅰ期到蚤状Ⅱ期成活率虽然很高(80%-90%),但此后死亡严重,不能到大眼幼体。单喂轮虫的崐结果同单胞藻相似,单喂卤虫无节幼体,蚤状Ⅰ期到蚤状Ⅱ期有一半死亡,蚤状Ⅱ期以后缓和但变态至大眼幼体者不足10%。蚤状Ⅰ期、蚤状Ⅱ期阶段以轮虫和单胞藻为主。单胞藻维持池水中密度20-30万细胞/毫升,辅助投喂轮虫20-30个/天尾,卤虫10-20个/天尾。蚤状Ⅲ期至蚤状Ⅴ期阶段要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50-80个/天尾,轮虫、桡足类辅之,10-30个/天尾。并维持池水单胞藻密度10万细胞/毫升左右。

④换水蚤状Ⅰ期一般不换水,以添水为主,每天10%添加。蚤Ⅱ期以后开始换水,每天1/3-1/2,换水用80目筛绢网箱,换水网箱不宜太小,否则达不到换出脏物的目的,时间一长将污染池底,败坏水质。添水后温度、盐度应与原来保持一致。

⑤温度蚤状幼体期水温一般25-30℃。幼体变态速度与温度有直接的关系。水温30℃时经15天变成大眼幼体,26℃时则需18天。

⑥充气蚤状幼体期充气量以使水面微沸为宜。充气除了可增氧外,还可使幼体、饵料以及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均匀。

(2)大眼幼体的培育大眼幼体已初具蟹形,大眼幼体体色为淡黄色或粉红色,透明,头部朝下,能捕食比其身体还要大的食物,喜栖于池底。大眼幼体易相互残食,因此,适当的密度和充足的饵料是培育大眼幼体的关键。

①密度大眼幼体培育密度不宜过大,否则易相互残食,一般以1500-2000只/立方米为宜。

②遮避物为了减少大眼幼体互残的机会,在池内设置一些棕榈片、针叶树枝、垂吊人工海藻、塑料网片等,让其攀附栖息。

③饵料大眼幼体饵料以蛤肉、鱼虾肉为主,早晚各投饵一次,投饵量为体重的10%-15%,并根据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④换水日换水2-3次,并每天吸污、清除残饵,添水时应用100目筛绢网过滤。

⑤温度与盐度水温控制在27-35℃。随着幼体变态长大,对盐度的要求有下降的趋势,大眼幼体期应适当降低盐度,有利于大眼幼体发育,一般0.028-0.026。大眼幼体一般经9-16天可变成幼蟹。

锯缘青蟹孵化设备


(一)孵化设施
1.孵化桶
最简便的孵化桶是0.5一1t容量的塑胶桶或陶瓷缸等。家庭式的孵化青蟹幼苗,可在此等容器进行。产卵后的雌蟹暂养在原池中,待受精卵临孵化时,把孵发灰黑色的亲蟹放入孵化桶或池中,直到孵出搔状幼体为止,每两天换水一次。

2.孵化池
日本水产种苗育苗中心利用孵化草虾、班节对虾用的1027m的水泥池行青蟹(蟳)苗大规模的人工繁殖,由种蟹放入后经孵化或蚤状幼体,以至成长为 蟹苗,都在同一池内饲育。这种池池底留有一个排水孔,孔上接一个网目为120目的长方形滤水网箱,露出水面以便在育苗期间换水时防止幼体流失。池底不铺沙,但需向排水口稍作倾斜。池两边必须安装塑料通气管,每隔1米设一充气头,以便连接塑料管进行打气,使池水不停涌动。

(二)技术管理
根据青蟹繁殖的生态习性,管理好水质环境,是提高孵化率的关键所在。孵化时的海水温度应控制在30-33左右;太高则不利于蚤状幼体的蜕皮与渗透压的调节,但亦不得低于20。适于幼体生存的水温以26℃左右为最佳,30℃次之,低于22℃时第二期蚤状幼体则全部死亡。故在孵化时需预先调节好盐度和水温,并要充 分打气和适当换水。

(三)孵化发育
刚从母体内产出而粘附在腹肢刚毛上的卵呈黄色,卵径为0.23mm,其后渐为桔黄色,然后呈青褐色,半透明状,复眼形成后心脏开始跳动,最后演变为灰色透明,胚体进入原搔状幼体阶段,在一星期之内,可孵出第I期蚤状幼体。将要孵出时,母蟳即浮向水的表层,而在水桶、池的四周游动,并将头部朝下而游泳足朝上,腹部几乎与桶、槽底垂直,然后其游足急速游动,并用步足拨开孵出之蚤状幼体,使其分散在水中。开始过浮游生活。

如果受精卵孵化顺利,孵化率可达60%,但如有畸形则无法长大,即应全部舍弃。

蟹卵由产出受精后至孵出幼体约需14一21天,蚤状幼体孵出后应即将母蟹捕起,另行放养。利用蚤状幼体的趋光性能,用集光方式收集幼体分池、桶培育。以免幼体密度过高, 败坏水质而影响成活率。

锯缘青蟹多品种混养


将草虾、青蟹、江蓠(龙须莱)和虱目鱼等混养在一起,也有再加一些砂虾,其混养量每亩放草虾1333只(2只/m2),青蟹333.3~1333只,虱目鱼数十尾,这种混养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及饵料,可避免多余之饵料污染池底。又因江蓠有净化池水的功能,故能保持较佳的水质而获得较佳的养殖效果。通常青蟹养殖3个月后即可收成,草虾经4~5个月即可收获,每公斤约30尾,虱目鱼经 4~7个月后可用刺网捕获。平均每7~8个月清池并晒坪一次。这种混养方式因饵料用量少,故成本低,是很有经济价值的养殖方法之一。

青蟹与鱼混养:混养鱼的品种有虱目鱼、鲻鱼、鲫鱼、 大阪鲫、罗非鱼等,放养密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青蟹生长, 一般以30~50尾/亩左右为宜,所混养的品种视池塘环境条件而定,以免喧宾夺主。

锯缘青蟹单品种混养


即青蟹分别与鱼、虾、贝、藻等单品种混养。

(1)青蟹与虱目鱼混养

青蟹的放养期为春季4~5月及秋季的11月,每亩的放养量为333~1333只。多在虱目鱼最后~次收获时~起捕捞,当11月收获时每只约重150~200 克,最大的可达250克。

(2)草虾与青蟹的混养
每亩放养1333尾左右的草虾时,可放养333~1333只左右的青蟹苗种。放养苗种的时间宜在草虾苗放养之后,因青蟹比草虾更偏于肉食性,若两者同时放养,则青蟹会吃掉小虾苗。草虾与青蟹的收捕期并不~致,又因同~批放养的青蟹成长情形比草虾更为参差不齐。青蟹通常系利用吊网内置饵料而诱捕,或利用养殖池注水之际,青蟹会溯水聚集于水闸附近的习性而捕之,草虾则大多利用投网捕获。

(3)青蟹与牡蛎混养

在浅海滩涂上养牡蛎时,在水泥或陶制的圆筒边钻10多个洞,放在滩涂上,利用圆筒外壁附养牡妨,筒内养青蟹,这种~举两得的养殖方法,既降低成本又增加收入,经济效益高。

(4)青蟹与江蓠混养

江蓠(Gracilaria)又称龙须菜,是生长在潮间带的红藻类之~,经济价值很高,含有25%以上的琼脂质,是制造琼脂的重要原料,我国北方和台湾称之为龙须菜,闽南称之为海面线,广东称为蚝菜、海菜、粉菜等。

青蟹与江蓠的混养,是把不同大小的幼蟹在江蓠池中养成为菜蟹、空母等商品蟹。

①青蟹幼蟹的放养

混养的青蟹可分为两种:~为壳宽 3厘米的幼蟹,~为壳宽6厘米,体重75~100克的幼蟹。在台湾省青蟹幼蟹的放养可分为三水,即头水在农历2月放养,二水在农历3月,三水在农历5月。各水放养青蟹苗每亩287只,头水苗因放养时水温尚低,~般养青蟹者尚未开始放养,故其价格较为便宜。

②投饵

青蟹的饵料~般以低值贝类或河蚶〈俗称〉和淡水螺等贝类为主。混养者甚少投饲下杂鱼,故水质不易变坏,所用的河蚶量为每天约60~80公斤。

③收获

头水青蟹在农历4月即可收成,其壳宽通常可达9~10.5厘米,二水青蟹在农历7月收成,此时收成的青蟹体是~年中最大型的,俗称白露青蟹,其中壳宽通常可达12~15厘米,三水青蟹则约在农历8~11月收成,此时水温已渐下降,尤其是俗称九降凤或寒露北风吹起之后,青蟹不再蜕壳,其成长即逐渐停顿,以致收获时体型参差不齐。

收成的雄蟹可分为俗称沙仔的上蟹、尚未交配过的中蟹及已交配过而壳红的下蟹等三级,因而其价格亦有高低。

已交配的雌蟹(即有母)亦依其体型大小而分为12厘米以上大型的,11.1厘米以上中型的及9.9厘米以上小型的,因而其售价亦有高低。 ~般青蟹养殖的存活率大约是20~30%。和龙须莱混养则普遍可达到50%。这和下列原因有密切的关系:

龙须莱可提供蟹苗隐藏的场所,还可减少互相残食的机会;所投的饵料都是活饵料。很少有五须虾发生的侵害。水质清澈,盐分维持在20~25。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986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