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鹅)内脏眼现病变与疾病

(1)心包、心肌病变组

①心包积液或含有纤维素渗出,常见于鸭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禽霍乱、禽李氏杆菌病、霉浆体感染、鹅螺旋体病以及某些中毒病,如霉菌毒素中毒、食盐中毒、氟乙酞胺中毒、磷化锌中毒、药物中毒等。

②心包增厚、纤维索性心包炎,常见于大肠杆菌病、禽霍乱、霉浆体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等。

③心包及心肌表面附有大量的白色尿酸盐结晶,常见于内脏型痛风。

④心冠脂肪出血或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临诊上见于鸭疽、鹅副粘病毒病、禽霍乱、大肠杆菌败血症、鹅流行性感胃、肉毒梭菌毒素中毒、食盐中毒、棉籽饼中毒、氟乙酰胺中毒等。

⑤心肌有灰白色坏死或有小结节,或肉芽肿样病变,临诊上见于禽流感、大肠杆菌败血症、禽副伤寒等。

⑥心肌变性,临诊七见于禽流感、维生素E和硒缺乏症等。

⑦心肌出血,临诊上见于禽霍乱、出血性贫血。

⑧心肌缩小、心肌脂肪消耗和心冠脂肪变成透明胶冻样,这是心肌严重营养不良的表现,常于慢性传染病,如结核病、慢性副伤寒以及严重的寄生虫病等。

(2)肝脏病变组

①肝脏肿大或缩小,表面有灰白色斑纹或有大小不等的肿瘤结节,常见于黄曲霉毒素中毒病;肝脏极度肿大,质地较硬,也见于鸭淀粉样变病。
②肝脏肿大,并出现肉芽肿,临诊上见于大肠杆菌病。
③肝脏肿大,淤血,表面有坏死点、坏死斑,常见于鸭瘟、番鸭花肝病、急性禽霍乱、禽副伤寒、大肠杆菌病、螺旋体病、鹅流行性感冒、禽链球菌病等,有时也见于鸭瘟、小鹅瘟、鹅副枯病毒病等。
④肝脏肿大,有出血斑、出血点,临诊上见于鸭病毒性肝炎、禽流感、鸭次睾吸早病、禽霍乱以及痢特灵中毒等,也见于鸭瘟期的肝脏病变。⑤肝脏肿大,呈青铜色或占铜色或墨绿色,常见于大肠杆菌病、禽副伤寒、禽葡萄球菌病、禽链球菌病等。
⑥肝脏肿大、硬化,表面粗糙不平或有白色针尖状病灶,临诊上见于慢性黄曲霉毒素中毒。
⑦肝脏萎缩、硬化,多见于腹水症晚期的病例和成鸭成鹅黄曲霉菌毒家中毒。
⑧肝脏肿大,有结节状增生病灶。则见于成鸭成鹅的肝癌。
⑨肝脏肿大,表面畏盖渗出物,临诊上常见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败血霉浆体感染、鸭瘟疫、鹅鸭瘟、脂肪肝综合征等。
⑩肝脏肿大,呈淡黄色脂肪变性,切面有油腻感,多见于脂肪肝综合征,也见于维生素E缺乏症和鹅流行性感胃。⑾肝脏有寄生虫,常见于后睾吸虫病。
⑿腹腔内有血凝块,常见于外伤、肝破裂等。

(3)肺病变组

①肺淤血、水肿,临诊上见于慢性鸭瘟、急性传染病如禽流感、番鸭细小病毒病、鹅粘病毒病、禽霍乱、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副伤寒、禽链球菌病、霉浆体病等,也见于棉籽饼中毒。
②肺实质有淡黄色小结节,气囊有淡黄色纤维渗出或结节或者有灰黑色或淡绿色霉斑,临诊上见于曲霉菌病。
③肺有淡黄色或灰白色结节,见于曲霉菌病、结核病。
④肺肉变或出现肉芽肺,见于大肠杆菌病等。
⑤肺内容物呈胶状,见于中暑、急性缺水等。

相关知识

豁眼鹅(疤拉眼鹅)


豁眼鹅(Huoyangoose)又名豁鹅、疤拉眼鹅,在山东省被称为五龙鹅。

一、一般情况

(一)原产地、中心产区及分布

豁眼鹅原产地为山东省烟台市的莱阳地区,中心产区为山东省烟台市的莱阳、海阳和青岛市北郊的莱西市以及辽宁省昌图、开原、西丰、铁岭、阜新、朝阳等市(县),其他省市也有大量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烟台市位于北纬36o16~38o23、东经119o34-121o57,地处山东半岛中南部、胶莱平原东缘,南临黄海,海拔100~300m。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173~285天;年降水量8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996h,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等。

昌图县位于北纬42o35~43o29、东经123o33~124o20,地处辽宁省北部地区,平均海拔140m。年平均气温6.7℃,最高气温38.5℃,最低气温-32.5C℃;无霜期140天,年降水量655mm,年平均日照时数2700h,属于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农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豁眼鹅因在各地区风土驯化和人工选择,已形成各自的特点并有不同名称。山东莱阳地区已有400多年的养鹅历史,在《莱阳县志》中有其水禽,观似鹤,而顶不丹头赤,日雁、日鸨的描述。因豁眼鹅集中产区地处五龙河流域,1978年在山东省家禽地方良种选育座谈会上,该鹅种被取名为五龙鹅。辽宁省昌图地区素有养鹅习惯,但原有鹅群生产性能低。1958年前后,当地群众在改良本地鹅的摸索中,发现上眼睑有豁口的小型鹅产蛋多,便自发选留,逐渐形成了昌图豁眼鹅。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山东省豁眼鹅存栏量1995年约73.1万只,1999年约38.9万只,2007年约34.9万只。到2007年底,辽宁省豁眼鹅原种场存栏核心群种鹅800只,保种基地存栏1100只。在中心产区的铁岭市昌图县及周边地区,豁眼鹅年饲养量在800万只左右,存栏种鹅约25万只。除中心产区外,其他省市也有大量饲养。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豁眼鹅体型小而紧凑,颈细长、呈弓形,体躯为椭圆形,背平宽,胸突出。全身羽毛为白色。头中等大小,额前有黄色肉瘤,喙呈橘黄色,颌下偶有咽袋。典型特征是眼睑为三角形,上眼睑有豁口。虹彩呈蓝灰色,皮肤呈黄色,胫、蹼呈橘黄色。

公鹅体型较母鹅高大雄壮,头颈粗大,肉瘤突出,前躯挺拔高抬。母鹅体躯细致紧凑,羽毛紧贴,腹部丰满、略下垂,偶有腹褶。雏鹅全身绒毛呈黄色。

2.体重和体尺豁眼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20062007年,辽宁省昌图原种场分别对舍饲平养的200只豁眼鹅(公、母鹅各半)进行测定,70日龄平均体重3084g,饲料转化比3.65:1,70日龄成活率96.9%。

豁眼鹅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屠宰性能见表3,肌肉主要化学成分见表4。

2.蛋品质豁眼鹅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5。

3.繁殖性能据山东省莱阳产区调查,豁眼鹅平均217日龄开产,年产蛋数80~128个,平均蛋重133g。公、母鹅配比为1:6~7,种蛋受精率90%,受精蛋孵化率90%。母鹅就巢率5%。

据辽宁省昌图豁眼鹅核心群2006年、2007年两年记载资料,母鹅平均190日龄开产,年产蛋数80~120个,平均蛋重125g。公、母鹅比例自然交配为1:5~8,人工授精为1:15~20,种蛋受精率85%,受精蛋孵化率85%。母鹅无就巢性。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保种方式

采用保种场保护。山东省建有莱阳市五龙鹅良种繁育场和莱西市五龙鹅良种繁育场。1979年辽宁昌图县建立了两个豁眼鹅原种场,2003年又建成辽宁省豁眼鹅原种场,组成50个家系的保种群。豁眼鹅1989年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我国2008年4月发布了《豁眼鹅》国家标准(GB/T216772008)。

(二)选育利用

主要进行纯种繁殖、直接利用。利用豁眼鹅作母本,与引进的大型鹅种进行杂交,提高大型鹅种的繁殖性能,取得良好效果。19962008年进行了豁眼鹅与多个品种的杂交试验,四川白鹅和豁眼鹅的杂交组合效果较好。豁眼鹅被引进到长江以南地区饲养,其各项生产性能指标不如在北方地区理想。原莱阳农学院运用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育种方法,育成了体型外貌均匀整齐、生产性能高的白色小型五龙鹅快长新品系。

五、品种评价

豁眼鹅属小型鹅种,具有耐粗饲、生长速度快、无抱性、产蛋多、绒质优等特点,但存在体型小、个体产肉量偏低等缺点,应在以后的育种工作中加以改进。

豁眼鹅


产地与分布:原产于山东莱阳地区,因集中产区地处五龙河流域,故又名五龙鹅。在历史上曾有大批山东移民迁移至东北,把该鹅种带到东北。豁眼鹅以辽宁昌图饲养最多,俗称昌图鹅,在占林省通化地区和黑龙江等地俗称疤拉眼鹅.目前.以东北三省、山东为最多,亦分布至内蒙古、湖北、广西、安徽等地。

品种特征:该鹅最显著的特征是眼呈二角形,眼睑前方尖而后方圆.前上方眼睑边缘有。0.4-0.5厘米的豁口,因而称之为豁眼鹅。鹅体躯呈卵圆形,背部宽而平.胸腹丰满,腿脚粗壮。全身羽毛洁白,肉脚橘黄色,喙、胫、蹼橘红色。成年公鹅体重3.72~4. 58千克,母鹅3. 12~3.82 千克.

生产性能:90日龄仔鹅体重1. 9-2. 5千克。150日龄体重可达3.0^-3.5千克。半净膛屠宰率为78.3%~ 81.2%,全净膛屠宰率为70.3%-72.6%。年平均产蛋100 枚左右.平均蛋重120-130克,蛋壳白色。一般210-240 日龄开始产蛋,无就巢性.公毋鹅配种比例为1,6^-7,受精率为85%左右,受精蛋孵化率为80%--85%。

鸭、鹅的疾病各有哪些特征


(l)传染病的特征 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明显的全身症状;一般其有相同的和固定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能产生可用血清学反应检查的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耐过的鸭、鹅 能获得特异性反应。使机体在一定的时期内或终身不再患该种传染病。

(2)寄生虫病的特征寄生虫病除了具有以上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一些共性:发病鸭、鹅 一般出现逐渐消瘦、贫血、水肿、生长发育迟缓和生产性能低下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症状;传播过程中常常需要,中间宿主的参与:有明显的季节性; 常可复发、并发或继发。

(3)营养代谢性疾病的特征 病情发展缓慢,病程一般较长:具有群发性,发病率较高.但没有接触传染的病史;多呈地方性流行.特别是矿物质微量元素引起的营养代谢病。在相同的条件下.雏鸭、雏鹅.生长期的鸭、鹅 及产蛋高峰期的鸭、鹅 常常容易或 首先发病.而且症状明显;用抗生素及常规对症药物治疗一般无效.补给所缺营养成分或去除过多成分。疾病可得到有效控制。

(4)中毒性疾病的特征 急性中毒病通常发生在放牧、投食、用药或其他一些饲养管理条件改变后;规模化饲养方式下.,中毒病也有群发的特点.症状和病变相同.但无接触传染性;体格越大,摄食能力越强的个体常常先发病,病情较严重。身体弱小者病情常较轻;去除可疑有毒因素后,鸭、鹅群病情不再扩大。不再有新的病例出现;一般没有固定的综合征,也没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豁眼鹅的杂交效果


早在70年代末,江苏就引进豁眼鹅与太湖鹅杂交,以豁眼鹅为父本的杂交后代在放牧条件下,70日龄活重为平均 2.35千屯,比纯种太湖鹅提高1.3%,两者差异不显著。用太湖鹅作父本,豁眼鹅为母本的杂交后代,在放牧条件下仔鹅70日龄平均活重为2.58千克.比纯繁太湖鹅70日龄活重 2。32千克提高10%。然而,由于豁眼鹅在江南地区没有表现出优良的产蛋性能,适应性较差,失去了推广价值,先后有几处从辽宁引入大批豁眼鹅饲养,最后都被淘汰。广东省为了既保持清远鹅肉质好的特点,.又克服其产蛋少的缺点,曾引进了豁眼鹅及籽鹅进行杂交,先用豁眼鹅作母本与清远鹅杂交,再用杂交1代作母本,又用清远鹅作父本,进行回交。所产生的回交后代既保持了清远鹅肉质好的特点,又满足广东及港澳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由于杂交1代母鹅的产蛋性能好,用作回交母本提高了繁殖性能。

豁眼鹅的科学养殖技术


豁眼鹅的科学养殖技术,山东农村豁眼鹅的养殖户比较多,豁眼鹅体型轻小紧凑,头中等大小,额前长有表面光滑的肉质瘤,眼呈三角形,上眼睑有一疤状缺口,为该品种独有的特征。颌下偶有咽袋,颈长呈弓形,体躯为蛋圆形,背平宽,胸满而突出,前躯挺拔高抬,成年母鹅腹部丰满略下垂,偶有腹褶,腿脚粗壮。喙、肉瘤、胫、蹼橘红色;虹彩蓝灰色;羽毛白色。山东产区的鹅颈较细长,腹部紧凑,有腹褶者占少数,腹褶较小,颌下有咽袋者亦占少数;东北三省的鹅多有咽袋和较深的腹褶。豁眼鹅养殖的规模大小与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养鹅数量多、出栏数多、劳动效率高,收效也大。决定饲养规模的大小要根据养殖户的劳力资金、草料资源等条件,以及市场销售情况来确定。如果条件尚不够完善,饲养技术跟不上,不必追求大规模,否则饲养管理不善,鹅群生产性能下降,患病死亡增多,反而得不偿失。一般农产饲养肉鹅500只左右,种鹅150只左右;专业大户可适当多养,肉鹅可为1000~2000只;种鹅可为500~1000只。
豁眼鹅的养殖,一般种植牧草来饲养。牧草饲料作物在选择上要长短结合,以短期见效为主。应以富含蛋白质柔嫩多汁叶菜类和禾草结合,但以叶菜类为主的原则。应以hn-mc籽粒苋、hn-mc苦荬菜、hn-mc菊苣为主,搭配种植其他牧草。草种合理搭配很重要,单一种不能达到营养全面,也很难做到全年供青,要搭配多种草来种植。很多种类的草料它们均适宜全国各地种植,可春、夏、秋播,全年供青,可为250--300只鹅供青。针对放牧鹅采食积极性主要在早晨和傍晚的特点,鹅群的放牧要早出晚归,放牧到八成饱时应赶至水源处饮水戏水。高温天气时要增加放水次数和延长放水时间。放牧前要注意放牧地和水源不要被农药等污染,同时对放牧的草地、茬地、畦地等要有计划轮换放牧。
豁眼鹅的发展要加强雏期的管理,养殖户需要做好如下工作:①要做好保温防湿工作。在育雏期间要经常检查育雏温度,如发现雏鹅打堆时应及时哄散,并保持育雏舍通风,地面干燥,清洁。 ②要做好饲喂工作。开始可用浸泡的碎米和柔嫩的青菜饲喂,每天饲喂6次左右,10~15日龄后可配以全价饲料和青饲料(如黑麦草)饲喂。 ③要做好疫病防治和防御敌害工作。

鹅鸭瘟病


疾病名称鹅鸭瘟病

疾病类型 病毒性传染病
动物种类 鹅
疾病概述
鸭瘟病毒而引起的,以流泪,头颈肿大,泄殖腔溃烂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流行病学特点 发生于鸭瘟病流行区。自然情况下,鹅与病鸭密切接触而感染发病,大部分是种鹅,少数是3~4月龄肉用仔鹅,雏鹅未见发病。人工接种,可使多种水禽感染。发病时间多在9~10月间,一般鸭发病1~2周后,鹅群内就有少数鹅开始发病,通常3~5天遍及全群。整个流行过程约2~6周。鹅的发病率20%~50%,病鹅死亡率可达90%以上。本病常呈地区性流行,也有少数散发性流行。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病鹅精神,食欲无多大变化,当体温升高到42~43℃时,出现精神沉郁,行动呆滞,食欲废绝,两脚发软,翅膀下垂。病程短者6~7天,长者15~20天,最后因衰竭而死亡。病鹅特征是流眼泪,眼睑水肿,周围的羽毛沾粘。起初眼睛流出浆性液体,以后变成粘稠或脓样分泌物,上、下眼睑部分粘在一起,眼结膜出血水肿;头颈肿大,鼻中流出稀薄或粘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下痢,排出灰色或灰白色稀粪,泄殖腔的周围羽毛沾污和结块,腔内粘膜充血,水肿,有出血点,以后泄殖腔溃烂严重外翻。解剖可见病鹅全身浆膜、粘膜、皮肤有出血斑块,消化道和泄殖腔粘膜有坏死并形成假膜等特征性病变,典型病例在头颈肿大处切开时,流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诊断方法 根据鹅与病鸭有密切接触史及典型的特征性症状与病变,作出初步诊断。要确诊本病,可用鸭瘟疫苗对免疫与未免疫鹅进行攻毒试验。即选症状典型的鹅,无菌取肝、脾磨碎,用灭菌生理盐水1:4稀释成混悬液,每毫升加青、链霉素各2000单位,置4℃冰箱作用3小时,分别注射3只免疫10天的鹅与3只未免鹅,每只2毫升,若免疫组鹅健活,未免鹅组发病,死亡,症状同自然发病鹅,即可确诊。也可用鸭瘟的标准毒与患鹅病料接种鸭胚进行对照试验,如鸭胚接种后均死亡,死胚剖检变化相同,即可确诊。即用灭菌生理盐水将上述标准毒1:10稀释,接种11日龄鸭胚尿囊腔内,每胚0.2毫升,接种后3天鸭胚死亡,同时将鹅病料(肝、脾)磨碎,1:10释稀制成悬液,抗生素处理,置4℃冰箱内作用1小时,然后2000转/分离心半小时,取上清液接种鸭胚,每胚0.2毫升,鸭胚于接种后第4天死亡。

预防 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只能采取避开鸭瘟流行区,严格消毒和注射鸭瘟疫苗的办法来预防。

治疗方法 北海动植物检疫所认为,每只成年鹅所用的鸭瘟疫苗的有效剂量为免疫鸭剂量的3~4倍。但也有的认为,用鸭瘟鸡胚化弱毒苗作预防注射,剂量可按鸭免疫剂量的5~10倍。对出现病例的鹅群作紧急预防,剂量为鸭的20倍(一只鹅要换一个针头)。

鸭、鹅疾病诊断包括哪些程序和内容


诊断的一般程序是: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

(l)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现症病史、继往病史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洋细情况。

现症病史调查,主要是了解发病的时间、日龄和背景;发病率与死亡率:疾病是否有蔓延的情况;发病的具体经过表现;附近的同种及异种动物是否发病;治疗情况及效果。继往病史调查,就是通过询问掌握发病前采取了哪些防疫 措施;该养殖场或该批动物以前发生过什么重大疾病.有没有发生过同样或类似症状的疾病,是如何处理的。附近养殖场疾病的大致发生情况。

饲养管理情况.主要包括鸭、鹅的品种及来源,词料和饮水情况。管理情况.生产性能情况.周围环境情况。

(2)临床检查 临床检查坚持先群体,后个体;先全身.后局部,先静态,后动态的原则。

群体检查先在禽舍的一角或运动场外进行。不要惊扰鸭群或鹅群.静静地观察 全群鸭、鹅的状态。然后适当驱赶鸭、鹅群。观察动态情况。主要包括:精神状态;饮水食欲情况;生理活动;运动和行为;羽毛情况;粪便情况;饲养环境、卫生状况及饲养管理的各个环节。

群体检查时发现的疑似病鸭、鹅和病鸭、鹅都要及时挑出。隔离饲养,井对其进行详细的个体检查。

个体检查按照从前到后、先健部后患部、先轻后重、先外后内 的原则进行。包括头部检查(皮肤、噪,n腔、奔腔、喉头、气管、眼睛等);食道膨大部检查;胸腹部检查。肛门、泄殖腔检查;腿、关节、脚和蹼检查;羽毛与皮肤检查;体温测量;神经机能检查。

(3病理例检病理剖检一般遵循由内向外、由无菌到污染、由健部到患部的原则,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器官逐步完成。主要检查食道膨大部、食道、腹腔、脚腔、腺胃、肌胃、肠道、脾脏、肾脏、法氏囊、卵巢和输卵管、心脏、气管、气囊、肺脏、脑和小脑有无出血、充血、淤血和贫血;有无炎症、坏死、糜烂和溃疡;有无水肿、积液;有无萎缩和肿瘤。

(4)实验室诊断鸭、鹅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血液常规检验、血液生化检验、病理学检验、病原学检查、血清学诊断和理化检验。病原学检查包括抹片镜检、染色镜检、病原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动物接种试验、血清学诊断(主要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试验、酶联免疫检测和免疫荧光试验)。寄生虫的检查方法有剖检、粪便检查和制片镜检.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010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广丰白翎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