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常见原虫病与 原虫病原学诊断技术

寄生于牛羊体内的原虫种类较多,且很多感染后呈隐性,临床症状复杂,因此确诊必须经过实验室诊断。原生虫病是影响牛羊生长的一种慢性病,病情发展较为缓慢,很容易被忽视,倘若不能及时进行防治,轻则引起畜禽产品质量不达标,降低养殖效益,重则危及牛羊生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羊常见原虫病与原虫病原学诊断技术。

1、牛羊常见原虫病

弓形虫是一类由刚地弓形虫所引起的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呈世界性分布,宿主范围广,其能够感染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的有核细胞中,猫科动物为其唯一的终末宿主。弓形虫为细胞内原虫,多数成年牛羊为隐性感染,主要引起怀孕母羊流产、死胎、先天畸形等,严重影响动物的生产繁殖性能,对免疫力低下或缺陷的患者危害更严重,给养羊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弓形虫作为一种食源性原虫,不仅对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的危害。弓形虫还是一种机会致病寄生虫,当动物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功能抑制时较易继发弓形虫感染。

牛的伊氏锥虫病是由单细胞原虫伊氏锥虫寄生于黄牛、水牛血液和造血器官内引起的慢性原虫病,临床上以病牛消瘦、四肢下部水肿、尾尖发生坏死脱落等为特征。该病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节,常导致牛的死亡。

梨形虫也称焦虫病,是一类经硬蜱传播,由梨形虫目中的巴贝斯科或泰勒科原虫寄生于牛羊体内而引起血液原虫病的总称。该病原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巴贝斯虫病和泰勒虫病。巴贝斯虫主要寄生于牛羊的红细胞引起的非接触传染性疾病,其特征为发热、贫血、血红蛋白尿和黄疸。危害严重,牛羊死亡率高,给牛羊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泰勒虫病主要寄生于牛羊的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内。临床症状主要为持续高温,呼吸困难,后期出现眼结膜苍白、黄染、贫血,还有血红蛋白尿。

隐孢子虫病是由微小隐孢子虫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隐孢子虫为体积微小的球虫类寄生虫,广泛存在于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寄生于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体内。发病牛羊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体重下降,被毛粗乱,可视黏膜苍白,体温升高,有时升至40~41℃,死亡率整体不太高,约为10%。

牛羊球虫病是由艾美尔属球虫寄生于牛羊肠道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主要表现为下痢、消瘦、贫血、发育不良为特征的疾病,严重时可引起死亡。各种品种的牛羊对该病均有易感性,但以幼畜患病严重,尤其对羔羊或犊牛死亡率也高,成年牛羊多为潜伏感染的带虫者,该病多见于每年4~9月份,牧区放牧的牛羊多发。患病牛羊出现腹泻,粪便恶臭,严重者带有血液、脱落的黏膜和上皮,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卵囊。

2、病原学诊断技术

原虫病病原学诊断技术包括压滴标本检查法、血片染色检查法、集虫检查法及动物接种法。动物接种法即采取病牛羊的血液,接种于易感实验,采血后进行虫体检查。一般在半个月内,可查到虫体,其检出率较高,可以确诊。

2..1血液内原虫检查法

牛羊血液原虫病是常见的一种具有地方性和蜱传性的寄生虫疾病,对于羔羊和犊牛造成严重的危害。该病的发病很急,通常会在1~2天内死亡,许多发病牛羊在发病后还未得到治疗便迅速死亡。患病牛羊体温会迅速上升至40~42.5℃,呈稽留热,呼吸、脉搏加快,体表的淋巴结出现肿大,黏膜初期充血,后期苍白黄染,出现贫血症状,最终衰竭而死。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对血液原虫病,将病牛羊的血液可按常规方法推制血涂片,干燥后滴加甲醇2~3滴于血涂片上使其固定,然后用姬氏或瑞氏液染色。染色后的血涂片用油浸镜头检查。本法可用于检查各种梨形虫、住白细胞虫等。

2..2生殖道原虫检查法

锥虫为寄生于生殖道的原虫,应采集阴道分泌物、公牛尿道及包皮内刮取物或冲洗液及流产胎儿羊水等经离心沉淀后,加少量温生理盐水混合后,覆以盖玻片,制作压滴标本,置于显微镜下检查,如有虫体活动则可见锥虫在血球之间较快游动。或将病料涂片,姬氏液等染色制成永久性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虫体。有时在患畜浮肿部皮肤或丘疹的抽出液中可以发现虫体。

2..3组织内原虫检查法

某些原虫可以寄生于动物的各种不同组织内。因此,在死后剖检时,可以采取小块组织,在载玻片上涂片或制成组织切片,染色后检查。

2..4消化道原虫检查法

寄生于牛羊消化道的原虫主要有球虫、隐孢子虫等。通过粪便检查可以发现卵囊和包囊等。其中球虫卵囊的检查可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

相关知识

兔脑原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兔脑原虫病是由兔脑原虫(Encephalitozooncuniculi)引起的一种慢性病,通常呈隐性感染。本病在很多兔场中广泛流行,发病率为15%~76%。在野兔中也有发生兔脑原虫病的报道。

病原体

兔脑原虫病是在1917年由Bull首次发现的,其病原体是在1922年由Wright和Craihead检出的,1923年Levadit等定名为脑原虫(E.cuniculi)。1960年Linson等发现它与微粒子虫属(Nosema)非常相似,故改名为Nosema。1972年Benirschke等对EncephalitozoonNosema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两者的生活史不同,而且超微结构迥异,故又重新恢复使用Encephalitozoon这一属名。

兔脑原虫在分类上属微孢子虫纲、微孢子虫目、微粒子虫科。成熟的孢子呈卵圆形或杆形,长1.5~2.5m,内有一核及少数空泡,。囊壁厚,两端或中间有少量空泡;一端有极体,由此发出极丝,沿内壁盘绕。极丝常自然伸出。孢子可用姬姆萨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或郭氏(Goodpasture)石炭酸品红染色。

生活史

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初步认为,传染性单位孢子原浆(sporoplasm)从孢子中释出的部位是极丝末端,孢子原浆进入宿主细胞后即进行增殖,并发育为孢子。随着孢子的成熟和分离,最后宿主细胞破裂,释出孢子,开始新的生活周期。

症状

本病主要是通过传染性排泄物传播,也可通过胎盘传播。通常为隐性感染,在运输、气候变化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就可出现临床症状。病兔逐渐衰弱,体重减轻,出现尿毒症;严重者呈现神经症状,如惊厥、颤抖、斜颈:麻痹和昏迷。病兔常出现蛋白尿。病的末期出现下痢,后肢的被毛常被沾污,引起局部湿疹,在3~5天内死亡。

病理变化

病变特征为肉芽肿性脑炎和肉芽肿性肾炎。脑上分布有不规则的肉芽肿病灶,病灶的中心区坏死,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的浸润。非化脓性脑炎,特别是脑损害相邻区域的非化脓性脑膜炎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在肾脏表面有很多散乱的针尖状白点,或在皮质表面有小的灰色凹陷区。如肾脏广泛受累积,则表面呈颗粒样外观。显微病变为间质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同时伴有纤维化及肾小管的变性和扩张,瘢痕常从皮质表面延伸至髓质。虫体常位于髓质部的肾小管细胞内或游离于管腔中。

诊断

由于本病无特征性rI临床症状,故只能根据病理剖检做出大致诊断。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在肾脏发现肉芽肿肾炎和在脑发现肉芽肿性脑炎,并在病变部位找到虫体即可确认为脑原虫病。

防治

有人用烟曲霉素(fumagillina)治疗本病有效。由于对脑原虫病的传播方式尚缺乏了解,故对本病的控制也缺乏有效的措施。加强一般卫生防疫措施,及时淘汰受感染的幼兔将有助于对本病的预防。

蛋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1病原学

引起该病的病原是疟原虫科、白细胞原虫属的原虫,主要特征是雌雄配子体同时在白细胞内寄生。目前,我国主要存在两种虫体,即沙氏住白细胞虫和卡氏住白细胞虫,其中大多数地区容易出现卡氏白细胞原虫病流行。卡氏白细胞原虫整个发育过程可分成裂殖发育、配子发育、孢子发育三个阶段,且必须有库蠓的参与。

裂殖生殖。库蠓感染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在飞到鸡体表面吸取血液时会经由唾液排出虫体的成熟子孢子侵入到蛋鸡体内。子孢子先是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并在此不断繁殖,通常每个子孢子能够繁殖形成十几个以上的裂殖体。当裂殖体发生破裂后,就会有成熟的球形裂殖子被释放出来。

配子生殖。即从裂殖子成熟后侵入血液开始直到大小配子体发育成熟的过程,整个过程在鸡体的末梢血液组织中进行,红细胞或成红细胞及白细胞作为其宿主细胞。配子生殖的后期,也就是大、小配子体发育成熟,并将大配子和小配子释放到体外,这个过程是在库蠓体内进行的。

孢子生殖。当库蠓落在蛋鸡体表吸取血液时,会同时吸取机体末梢血液中存在的大、小配子体,接着侵入到库蠓的胃内,之后在胃壁内快速生长发育,形成大、小配子。大、小配子相互结合形成合子,不断增长形成动合子,接着形成卵囊。卵囊成熟后会含有大量的子孢子,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不断在库蠓的唾液腺中聚集,只要有机会就会经由库蠓的唾液侵入到蛋鸡的血液中,导致其感染虫体。

2.临床症状

蛋鸡在不同日龄发病会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3~6周的幼龄雏鸡感染虫体发病后,往往呈急性经过,精神萎靡,体温明显升高,肉垂和鸡冠呈苍白色,采食量减少或者停止采食,羽毛蓬松杂乱,发生流涎、下痢,排出绿色粪便,且往往伏地不起。病鸡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出血、咯血症状后突然发生死亡。病鸡的典型症状是死前由大量鲜血从口腔流出。育成鸡和成年鸡患病后会表现出贫血、鸡冠苍白、体质消瘦,排出绿色或者白色的水样稀粪,影响发育,产蛋率降低,蛋壳质地较脆,色泽变浅。

3实验室诊断

细菌学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病鸡的心脏、肝脏、脾脏等组织病料制成涂片,分别经过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都没有发现细菌。另外,还要在无菌条件下取病鸡的心脏、肝脏、脾脏等组织病料直接在麦康凯和血平板上采取划线接种,置于37℃恒温下进行24~28h培养,也都没有长出细菌。

病毒学检查。取病死鸡的肝脏,按1:1000的比例制成乳剂,添加适量双抗进行处理,以3000r/min的速度进行lOmin离心,取上清液用于细菌检验,结果呈阴性;同时接种鸡胚,发现鸡胚也没有感染病毒。

寄生虫检查。挑取病鸡肠系膜或者心脏上的白色结节,置于载玻片上后滴加1滴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放于显微镜下观察,能够看到存在卡氏住白细胞虫裂殖体。采集病鸡翅膀小静脉血液,涂成薄片在室温下干燥,使用甲醇进行2~3min固定,然后采取姬姆萨染色,自然干燥后放在油镜下进行检查,能够看到很多卡氏住白细胞虫配子体,呈圆形。

4鉴别诊断

禽霍乱。二者都会导致病鸡排出绿色或者黄色的稀粪,并发生全身出血,但当禽霍乱呈急性败血症经过时,具有较短的病程,且死亡率很高;呈慢性经过时,会导致冠髯发生肿胀.并伴有关节炎,肝脏发生弥漫性坏死。另外,取病鸡肝脏组织制成涂片进行镜检,能够看到两极浓染的巴氏杆菌。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鸡可选择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进行治疗,可按每12.5g药物添加在50kg饮水中,即按0.025%比例添加,连续使用5天。如果病鸡症状较轻,也可按每5g药物添加在50kg饮水中,即按0.01%比例添加,连续使用14天,都具有较好的效果。该药物具有很低的毒性,产蛋鸡也适宜使用。还可在饲料中添加按照5:1比例由磺胺对甲氧嘧啶、甲氧苄啶组成的药物,每15g药物添加在50kg饲料中,即按0.03%比例添加,连续使用5天,基本不会对产蛋造成影响。如病鸡症状严重,可使用复方泰灭净注射液进行治疗,即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0mg,从而及时减少死亡;同时还要注意机体会消耗更多的维生素C,需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K。,增强机体抵抗力,一般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0.05g比较适宜。

药物预防。鸡舍纱窗可喷洒6%~7%马拉硫磷溶液,可有效避免库蠓进入舍内。也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如在饲料中添加O.l%的复方泰灭净,连续使用5~7天;也可在每千克饮水中添加500mg磺胺二甲氧嘧啶,连续使用2天,之后改成在每千克饮水中添加300mg,再连续使用3天。

甲鱼养殖常见病水蛭病诊断与防治技术



即蚂蟥病。
一、病原
由水蛭寄生引起,这些蛭包括鳖穆蛭、扬子鳃蛭和拟扁蛭等。
二、流行情况
水蛭病也是常见的鳖病。蛭类是以吸取动物的血为生的,鳖的行动迟缓,易被蛭类吸附。大量存在的水蛭是致病的直接原因。
所以发病池多是室外的利用江河、水库、湖泊的水作水源的鱼鳖混养池、亲鳖池和高产精养池,特别是大量投喂螺蛳的池中尤为严重。该病在整个鳖的生长期都能见到,对大小鳖都有危害。少量寄生时一般不会影响鳖的生长,但会引起其它病原的传播。大量寄生会使鳖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此外,水蛭还是鳖血簇虫的中间寄主及传播媒介,可以导致血簇虫分布范围的扩大。
三、病症
病鳖体表可见虫体,呈淡黄、橘黄或深黑色,黏滑。严重的有寄生到鳖的头部、眼睛和吻端。虫体手触微动,遇热则蜷曲但并不脱落,强行剥落虫体,可见寄生部位严重出血。患病严重的鳖烦躁不安,有的趴在晒背台上不愿下水。当寄生在眼、吻端时,鳖头往后仰,并四处乱游,病程长的食欲减退,体表消瘦,腹部苍白,呈严重的贫血状。水蛭病直接导致鳖死亡的很少,但会引起其它疾病并发而死亡。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方法:①采用清新水源,不用被污染或富营养化的水养殖,养殖水入池时用细筛绢网过滤;②要有充足、良好的晒背场,经常晒背可有效防止鳖病发生;③定期泼洒生石灰液,一可调节水质呈碱性,使水蛭不适应碱性环境而死亡,二可消毒池水,防止并发症并发。
2.治疗方法:①发病池,用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呈0.7克/立方米,或用高锰酸钾全池泼洒呈10克/立方米,或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呈0.7克/立方米;②用鲜猪血浸毛巾在进水口诱捕,一般3~4个晚上就可捕掉大部分水蛭。带虫体的毛巾可用生石灰处理后掩埋;③对发病鳖,用10%的氨水或2.5%的盐水,在水温10~32℃时,浸洗病鳖20~30分钟,蛭类会脱落死亡;④清凉油涂抹寄生处,蛭受刺激立即脱落;⑤发病严重的鳖,用2毫克/升硫酸铜溶液浸浴1小时,连续2天可治愈。

甲鱼养殖常见病溃烂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又叫腐皮病。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症状:病鳖体表各处溃烂,严重时脚爪、头部前端及裙边都可以烂掉,颈部烂成一个个大疙瘩,并可烂及骨骼。
3.流行情况:全国养鳖地区均有发生,自稚鳖至亲鳖均受害,常引起稚鳖、幼鳖大批死亡。成鳖、亲鳖患病后,往往病程较长。当环境改善、经治疗后,溃烂处可形成痂而痊愈。
4.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5.防治方法:外泼含氯消毒药1~3次,每次间隔1~2天,每千克饲料中加鳖治灵1号6~10克拌匀后投喂,每天投喂2次,连喂5~7天。已失去食欲的重病鳖,可在体表病灶处涂鳖治灵1号,同时在后腿肌肉或腹腔注射鳖治灵2号,每千克鳖注射3毫升并隔离饲养。严重的病鳖在注射3天后尚未痊愈的,可再注射一次。治愈后隔2天洒一次生石灰,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多福可乐和玉垒菌。

河蟹养殖常见病蟹奴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1.病原:蟹奴。
2.症状:患蟹奴病的蟹,腹部的脐略显臃肿,揭开脐盖,可看到多个乳白色或半透明的颗粒状虫体;病蟹雌雄难辨,雄蟹的脐呈椭圆形,螯足小而绒毛少;病蟹生长缓慢,失去生殖能力;严重感染的蟹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不能食用。
3.流行情况:在上海、湖北、安徽等省市都有发生,且在滩涂养的中华绒螯蟹发病率特别高。如将已感染的蟹移至内陆淡水中饲养,蟹奴只形成内体和外体,不能繁殖幼体后再进行感染。在同一水体中,通常雌蟹的感染率大于雄蟹。从7月份开始发病率逐月上升,9月份达到高峰,10月份以后逐渐下降,蟹奴外体变软,甚至仅残留蟹奴脱落后的小黑点。
4.诊断:根据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用显微镜检查。
5.治疗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1)从无蟹奴感染的地区引进蟹苗,或选择健康亲蟹进行人工繁殖;(2)在淡水中饲养中华绒螯蟹。(3)可用针挑破白色点状蟹奴外体,然后每立方米放0.8克硫酸铜,药浴30分钟,疗效较为显著。

黄鳝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1、梅花斑状病

[诊断]

病状为鳝背部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黄色圆斑。

[治疗]

放养几只蟾蜍(俗称癞蛤蟆),已发病者,可用蜍将头皮剥开,用绳系好反复拖。

2、发热病

[诊断]

此病主要发生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密度大,运输时间长,体表粘液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大量耗氧,放出热量,造成水温剧增(可高达50℃),使底层黄鳝缠绕成团致死,死亡率有时可达90%。

[治疗]

在运输前先经蓄养,勤换水,使黄鳝体表泥沙及肠内容物除净,气温在23℃~30℃情况下,每隔6~8小时彻底换水1次,或每隔24小时,在水中施放一定量的霉素。

3、锥体虫病

[诊断]锥体虫在黄鳝血液中营寄生生活所致。黄鳝感染锥体虫后,大多数呈贫血状,鱼体消瘦,生长不良。

[治疗]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的中间宿主蚂蟥(水蛭);用食盐水或用硫酸酮、硫酸亚铁合剂浸浴。

4、隐鞭虫病

[诊断]

隐鞭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被感染的黄鳝呈贫血状,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两季较常见。

[治疗]

用食盐水或用硫酸铜液浸浴病鳝。

5、黑点病

[诊断]复口吸虫后囊蚴寄生在鱼体皮下组织。发病初期尾部出现浅黑色小圆点,手摸有异样感,随后,小圆点颜色加深,变大并隆起,有的黑色小圆点突起进入皮下,并蔓延至体表多处,病鳝停止摄食,直到萎瘪消瘦而死。

[治疗]

用生石灰清塘;用硫酸铜液和二氧化铜全池泼洒。

6、航尾吸虫病

[诊断]鳗鲡航尾吸虫寄生在黄鳝的胃中。虫体活体体表光滑,圆柱形,背腹部稍扁平,淡红色。病鳝消瘦,解剖检查,可见胃中有很多虫体,使胃充血发炎。生长缓慢。

[治疗]用生石灰清塘,消灭病源。

7、棘头虫病

[诊断]

隐藏新棘虫在黄鳝的前肠中寄生。虫体白色,呈圆筒形,前端略膨大,吻小。病鳝肠壁损伤发炎,或因大量寄生而引起肠梗阻。食欲减退,鱼体消瘦,严重时引起死亡。

[治疗]

用晶体敌百虫0.1克与河蚌肉掺拌投喂。

8、毛细线虫病

[诊断]

毛细线虫病寄生在黄鳝肠道后半部。虫体呈乳白色.病鳝食减、消瘦。

[治疗]

同上。

9、细菌性皮肤病。

[诊断]

病鳝体表有大小不一的红斑,呈点状充血发炎,腹部两侧尤为明显。游动无力,头常伸出水面。病情严重时,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规则的小洞,殃及内部脏器而死亡。

[治疗]

用生石灰清塘,消灭病源;用红霉素池泼洒;再用磺胺噻唑与饲料掺拌投喂。

10、细菌性烂尾病

[诊断]

鱼尾部感染产气单孢菌所致。感染后尾柄充血发炎,直至肌肉坏死溃烂,病鱼反应应迟钝,头伸出水面,严重时尾部烂掉,尾椎骨外露,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

[治疗]

防止机械损伤;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改善水质与环境卫生条件;用喃唑酮全池泼洒;金霉素药液浸洗鱼体。

11、水霉病

[诊断]
 
在放养初期,由于操作不慎,体表受伤而感染,肉眼可见到伤处长霉丝。

[治疗]

注新水,用食盐和小苏打全池泼洒,再用孔雀石绿溶液全池泼洒。

12、体表寄生蚂蟥的防治

[诊断]

体表寄生在黄鳝体表。病鳝活动迟缓,食欲减退,影响生长。用无土法养殖黄鳝时,在池中培育水葫芦,对养殖效果是有利的,但易带入蚂蟥(蚂蟥喜躲藏在水葫芦的根部)。

[治疗]

用敌百虫溶液浸洗,或用硫铜溶液浸洗,或用孔雀石绿浸洗,或用敌百虫液或高锰酸钾液以及丑牛液浸洗。

甲鱼养殖常见病水霉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1.病原:水霉科的多种种类。
2.症状: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有明显异状;疾病严重时,可见颈部、四肢及体表覆盖一层灰白色棉毛状物,病鳖在泥中钻动后,菌丝则呈泥土色。
3.流行情况:只有鳖受伤后,受伤处才会受水霉感染,严重时可引起病鳖死亡。
4.诊断:用肉眼检查根据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与固着类纤毛虫、壳吸管虫及丝状细菌并发症的区别,区别方法为用显微镜进行检查。
5.预防措施:进行综合预防,严防鳖体受伤。当受伤后可以全池遍洒0.6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精,鳖体表受伤处涂鳖治灵1号及亚甲基蓝。
6.治疗方法:(1)治疗早期可将鳖放在沙箱内,沙刚好将鳖体埋没,放在太阳下晒30~6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晒数天。(2)全池泼洒食盐和小苏打,每立方米各放4克。(3)全池泼洒亚甲基蓝,每立方米水体放亚甲基蓝2~5克。(4)重病时须在伤病处涂亚甲基蓝,并进行隔离饲养。每天涂1~2次,连涂3~5天:同时在全池洒食盐和小苏打,每立方米各放4克。

奶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方法


1、流行病学

一般来说,在自然环境和多种动物体内都可能存在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株,有些奶牛体内有时也能够检出存在该病菌,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加上奶牛抵抗力保持较高水平,一般不会具有致病性。但如果环境发生改变,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会造成病菌的毒力明显增强,从而引起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菌奶牛,在其排泄物和分泌物中都能够发现存在病菌,从而使空气、饮水、饲料被污染,导致健康奶牛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损伤而发生感染。

2、奶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败血型。病程通常持续5~7d。病牛体温有所升高,达到41.3~42.5℃左右,但皮温不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反刍次数减少或者完全停止,鼻镜干燥,低头弓背,被毛粗乱,四肢肌肉震颤。病牛会表现出疼痛,发出呻吟声,偶有出现空嚼。病牛发生腹泻,初期排出糊状粪便,后期变成排出水样粪便,且散发较臭的味道,其中还会混杂黏液、血液。

浮肿型。病程一般持续12~36h。病牛不仅会表现出全身症状,还会发现胸前、颈部以及咽喉部的结缔组织发生炎性水肿,且扩展迅速,初期伴有热、痛感,且比较坚硬,后期变凉,且疼痛感有所减轻,同时发现舌以及周围组织出现严重肿胀,往往将舌伸出齿外,呈暗红色。病牛很难呼吸,且伴有磨牙、流涎、流泪,且发生急性结膜炎。皮肤以及黏膜基本都发绀。

肺炎型。病程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在15~20d。主要表现出胸膜肺炎的症状,即病牛很难呼吸,进行听诊能够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对胸部进行叩诊,病牛表现出躲闪、疼痛。有些病牛还有泡沫状的红色鼻液从鼻孔流出。

3、奶牛巴氏杆菌病的剖检变化

败血型。病牛的皮下组织以及肌肉存在出血点;气管出现弥漫性出血,且里面存在混杂血液的泡沫状液体;胸腔里面积有黄红色的液体,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存在于胸腔和肺脏的表面,导致表面比较粗糙;心包膜上面覆盖有纤维素性的渗出物,心包腔里面存在少量的液体,偶有心包膜与胸腔发生粘连;肝脏明显肿大,边缘变得钝圆;肺脏存在出血,肺小叶间结缔组织有所变宽,出现不同阶段的肝变;肺门淋巴结发生肿大,存在出血;肾脏出现肿大和出血;脾脏形成小出血点;真胃黏膜和小肠黏膜发生出血。

浮肿型。病牛的颈部皮下和咽喉部发生水肿,偶有肢体的皮下发生浆液性浸润。将水肿部位切开,有透明液体流出,呈深红色,有时混杂血液。会咽软骨韧带和咽部周围组织存在黄色胶样浸润,前颈淋巴结和咽部淋巴结存在急性严重肿胀,上呼吸道黏膜出现卡他性潮红。

肺炎型。病牛胸腔里面存在大量的纤维素性、浆液性渗出物。胸腔和肺脏表面存在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变得比较粗糙,偶有二者间发生粘连。肺小叶间组织的切面呈大理石状,且肺脏组织存在化浓灶,发生坏死。气管存在出血,喉头存在出血点,发生胶胨样浸润。心脏内、外膜都存在出血,且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在表面。

4、奶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病料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奶牛的胸腔渗出液、心脏、肝脏、肺脏、脾脏等病料做成涂片,分别进行碱性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放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经过碱性美蓝染色能够看到两极浓染的球杆菌,接近椭圆形,且存在微荚膜;经过革兰氏染色能够看到大量的阴性小杆菌,大部分呈单个存在,少数以成对存在。

细菌的分离培养。取上述病料分别在麦康凯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平板和普通琼脂平板上接种,在37℃恒温条件下经过24~28h培养,发现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没有生长细菌;在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存在生长良好的小菌落,呈圆形半透明状,像露珠一样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无法溶血,表面湿润;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状况较差。挑取生长良好的单个菌落,经过碱性美蓝染色,能够看到短小杆菌,且两极浓染。

5、奶牛巴氏杆菌病的综合治疗措施

隔离、消毒,进行紧急接种。发现可能发生该病时,要立即将全部病牛和疑似病牛进行隔离,并采取治疗。加强消毒,注意要全方位大面积进行消毒,且不能够留有死角,尤其是牛场进出的人员及车辆也必须经过严格消毒。随时观察健康奶牛,并定期测量体温,如有需要还可紧急接种疫苗或者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

对症治疗。如果病牛呈急性经过,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选择使用比较敏感的抗菌药物,且初期要确保药物用量足够大,并制定合理的治疗程序。病牛可静脉注射1000~2000mL添加有8~15g盐酸四环素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或者静脉注射50~100mL20%磺胺嘧啶钠,连续使用3d,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还可使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如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具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简介:丛艳锋(1983-),男,内蒙古赤峰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丛艳锋

几种鸭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鸭病毒性肝炎
该病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具有病程短、传染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仅发生于雏鸭,主要发生于1周龄~3周龄,育成鸭一般不发病,也不影响产蛋。本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更易发生,潜伏期为1~4天,病程进展迅速,短时间就波及整个鸭群。
1.1临床诊断
感染初期精神萎靡,呆立,身体虚弱,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眼半闭,有的排灰白色或绿色水样粪便,发病12~24小时后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痉挛,头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出现抽搐后,约20分钟左右双腿伸直死亡。病理解剖特点是: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大小不等血斑。
1.2防治措施
(1)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引进健康雏鸭苗,1月龄以内的雏鸭要隔离饲养,供给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饮用自来水或深井水,不得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水,用具要清洗、消毒。
(2)给1日龄雏鸭接种弱毒疫苗,在肌肉或鼻腔接种,4天后即产生免疫。
(3)给刚出壳的雏鸭肌内注射血清,每只肌注康复鸭血清0.5~1毫升,即可预防。
(4)给1日龄雏鸭皮下注射鸭肝炎灵0.5毫升,可防此病发生。
2鸭瘟
鸭瘟是由鸭瘟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被国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传播迅速,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本病的流行与气温、湿度、鸭群的繁殖季节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通常在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严重。该病潜伏期为3~7天,发病的持续时间为数天至1个月左右,整个流行过程为2~6周。
2.1临床诊断
发病初期为精神不佳,食欲减少或停食,口干,喜卧不愿走动,体温达43℃以上,流泪、眼周围羽毛粘湿,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部分头颈部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之后食欲完全消失,或口渴增加,两脚发软,翅膀下垂,最后完全不能站立。病理解剖特点是:以食道、泄殖腔和眼睑黏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
2.2防治措施
(1)不从疫区引进种鸭,禁止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牧,定期对鸭舍及用具进行消毒。
(2)定期用鸭瘟疫苗作预防接种,雏鸭在20日龄注射,即可免疫一个多月,60日龄(成鸭)以上注射可免疫8~9个月,使用时疫苗加生理盐水稀释200倍,每只鸭胸肌注射1毫升。
(3)发生鸭瘟时应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对鸭群用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必要时剂量加倍,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鸭霍乱
鸭霍乱病是一种由巴氏杆菌引起的常见多发、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菌能长时间存活在周围的空气、水源、土壤中,遇到高温、潮湿、多雨天气或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应激反应等环境变化时能迅速感染鸭群。也可通过其他禽类传染给鸭群。鸭霍乱病程短促,一般在数小时至两天致死,雏鸭常呈流行性发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育成鸭多为散发性、间歇性流行。
3.1临床诊断
急性,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死后嗉囊充实,倒提从口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慢性,精神委顿,尾翅下垂,羽毛蓬乱粘水,行走无力,常离群掉队,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饮水增加,嗉囊松软空虚,病程较长的,不停摇头甩颈,呼吸困难,口鼻流黏液,不时发出咕咕的响声,排出灰白色或青绿色稀粪,有难闻的腥臭味,在1~3天内死亡。病理解剖特点是:胸膜腔的浆膜,尤其是心冠沟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脾脏常呈樱桃红色,最具特征的是整个肝脏表面散布着灰白色针头大、较规则的坏死点,肺脏常呈现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
3.2防治措施
(1)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使鸭群保持较强的抵抗力,圈舍保持宽敞干燥,通风良好,净化水源,建立健全卫生消毒制度。
(2)对50日龄以上的鸭注射禽霍乱菌苗,每只鸭肌内注射2毫升,
一般能免疫5~6个月。
(3)当鸭病发时,即给每只鸭肌内注射青霉素100毫升,连用2天,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
(4)用磺胺噻唑、磺胺二甲嘧啶按0.4%~0.5%的比例拌入饲料中连续喂4~6天,或口服0.2~0.5克(按每千克体重算),连续喂4~5次即可。
(5)给每只鸭口服土霉素0.2~0.3克,或按0.05%~0.1%的比例混合饲料连续喂6~8天。
4鸭产蛋量下降综合征
鸭产蛋下降综合征是由一些传染性因素、某些营养缺乏因素及某些应激反应引起育成鸭以产蛋下降为特征的疾病。疫情多见于深秋与冬季,发病急,传播快,容易造成大区域性流行。主要侵害产蛋阶段的蛋鸭、种鸭,初产鸭更易感染,疫情发生时,鸭场区域内其他禽类,如,鸡、鸭、鹅也有相关病原的感染。
4.1临床诊断
食欲大幅度下降,肿头,流泪,眼眶周围羽毛潮湿。下痢,粪便稀薄,呈白色或淡黄色。产蛋急剧下降,产蛋率在2~3天内比原来下降70%~80%,并且持续2~3周,所产蛋软壳、无壳、壳粗糙,易破裂,或产小蛋等。病理解剖特点是:眼结膜充血,肠道可能有一定程度充血和不明显的出血,卵巢萎缩,卵子充血变形等。另外,诊断时应注意鉴别由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败血支原体等感染所致的产蛋下降疾病,及由其他营养缺乏因素和环境应激因素所致的产蛋下降疾病。
4.2防治措施
(1)补充营养,鸭子喜欢吃荤,饲料中应增加动物性蛋白原料,并添加多种维生素,以补充营养。
(2)合理饲喂,秋鸭饲喂精料的用量应视产蛋率而定,产蛋率在50%以上,可多添加精料,反之,可喂一些青绿多汁饲料,或增加精料中的糠麸类的用量,鸭子不能喂得过肥或过瘦,过肥不产蛋,过瘦产蛋能力下降,要一直使鸭子保持良好体况。
(3)保持适宜的环境,鸭子生活环境既要有嬉戏的水池,又要有干燥的活动场所,且水质卫生,秋季蛋鸭代谢旺盛,对环境很敏感,因而不要轻易改变饲料成分,气温过高时可延长鸭群洗浴次数,另外,鸭怕吵,容易惊吓,所以鸭舍要保持安静,减少噪音的刺激。
(4)增加光照,秋季光照不足,影响产蛋,可在鸭舍内设置两套照明设备,以补充光照。
(5)制定严格的疫苗防疫程序,蛋鸭开产前要注射鸭瘟、禽霍乱、大肠杆菌、鸭疫里氏杆菌等多种疫苗。
(6)定期对鸭群投喂保健性预防药物,用以中药制剂和广谱抗菌素为主,当蛋鸭群出现发病,要及时查明病因,采取隔离、消毒、治疗的办法。
作者简介
邱淑萍、刘艳梅,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农副业生产教研室教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932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