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养殖的场址选择

选择场址需结合发展远景,进行实地勘探和调查,重点注意水源、水质、水量等主要因素,同时考虑土质、地形、交通等条件,不宜选在排放大量工业污水的下游。

1.水源

最理想的水源是水质良好的电厂余热水和深300 m左右的 深井水。我国福建省有不少鳗场采用泉水,江浙一带习惯于使用湖泊、水库和外荡的地面水.

2.水质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养鳗生产的业绩,根据多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泉水、水库水较好,其水质清晰池塘、湖泊水中浮游动物和细菌量一般偏多。

3.水量

养鳗场要求水量充足,但也因养殖方式不同而有差异。水量是以鳗鲡的年总产量为依据估算的。在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是7-8月份,占全年用水量的35%左右。

实际上,为了生产管理的方便,养鳗池不是每天24 h供水,有时需要停止用水。每天注水的时间只有l0 h左右,则每小时供水量为:

每小时供水量(t)一每天供水量(t)/10

鳗场对水量的要求以及供水设施均需按这个标准设计,才能保证养鳗的足够需要。

相关推荐

牛蛙饲养的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与场内布局

选择场址根据下列原则进行选址:①环境僻静,植物丛生。牛蛙胆小怕惊,尤其在生殖季节最怕干扰,因而蛙场应建在人少、僻静,远离噪声的地方。②土质保水,水源充足。蛙场的土质应属于蓄水的黏土周围排水、灌水容易,水源要清洁充足,不受化肥、农药的污染。③饵料丰富,来源广泛。蛙场附近应有丰富的饵料种类,能诱集到大量的昆虫,或在水塘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或有螺类、虾、小杂鱼等天然饵料存在,或在该地区有丰富、廉价的生产饵料的原料及环境。④电力充沛,交通方便。蛙场需要一些电气设备,如水泵、打浆机:粉碎机、颗粒饵料机、膨化饵料机、干燥器及诱虫黑光灯等照明设备,所以要保障蛙场的电力供应。大型牛蛙养殖场的种源、产品、饵料的运输量较大,因而蛙场应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⑤有阳光照射,冬暖夏凉。蛙场必须常有太阳光照射,以提高水温,蛙池最好稍向东南方向倾斜,以便阳光直射面大,冬季光照强,地温、水温上升较快,以利于蝌蚪及其饵料的生长繁殖;夏季可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屯波动水面,增加水中含氧量,对蝌蚪及幼蛙的生长有利。熬斗场内布局根据牛蛙的生育期建造蝌蚪池、幼蛙池、成蛙池、种蛙池和孵化池。自繁自养的蛙场,各池比例大致为l: 10:20:5:0.050池形一般为长方形,长一与宽的比例为2:1-3:1。 各类蛙池不宜过大或过小。蛙场除应建有养蛙池外,还应有职工 的工作与生活用房及配套设施。

成鳅饲养的场址选择


泥鳅的养殖周期为2年,第1年为苗种培育,第2年为成鳅饲养。成鳅饲养是将体长5-6 cm的鳅种饲养1年,养成重10 以上的商品鳅,投放市场。成鳅饲养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不受场地限制,既可在池塘饲养,又可在稻田饲养,还可在水缸,木箱中饲养。

场址选择若建造养鳅专用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没有工业污染。水源常有地下井水和水库、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两种。地下井水温度低.溶氧低,需建有蓄水池,使水源水经过晾晒后再流入鳅池;地表水要清澈,透明度高,有鱼虾自然生存,入池前要经纱网过滤.以防敌害生物随水人池危害泥鳅。

(2)排水方便。有条件的可借助地形,实现自流自排,否则要建专门的排水沟。

(3)土质适宜。土质应选择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

(4)光照充分。池塘周围不应有高大树木和建筑物,以利提高池水温度和促进池水中有机物质的矿化分解。

(5)饵料资源丰富。最好有丰富的天然饵料资源,如水蚤、摇蚊幼虫等。人工饵料的来源也应很方便。

(6)电力通畅、交通方便。

狐狸养殖场场址选择和建设方法


狐狸养殖场场址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饲养场的效益和今后生产的发展。狐狸养殖场布局及规模与成本直接有关。因此建场前要充分论证,认真考察,全面考虑其布局,做到合理建场,提高狐狸养殖效益。

第一节狐狸养殖场场址的选择

(一)要有充足的饲料来源

饲料来源如何,是建场定点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狐的饲料主要是动物性饲料,每饲养100只种狐一年约需20~25吨动物性饲料,因此,狐场最好建在屠宰场或养鱼场附近,若自带屠宰场或养鱼场更好。其次要考虑植物性饲料的来源。

(二)适宜的地形地势

我国最适宜狐生活、繁殖、毛皮成熟的地区是三北地区,养狐地区的地理纬度不低于北纬30。地址应选在地势较高、地面通风干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

(三)良好的水源、电源

狐场内用水量很大,因此场址应选在具有充足的水质、好的地面水源或地下水源的地方。同时,场内还应具有充足的电源。

(四)便于防疫:

养狐场不宜与畜禽饲养场靠近,距居民区至少有500米,以避免同源疾病相互传染。凡流行过传染病的地区,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建场。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不应建场。

(五)便利的交通条件

场址应具有便利的交通,距离公路不远于300米,以保证调运饲料及各种物质器材。

此外,建场应尽量不占耕地,最好利用贫瘠土地或非耕地。用地面积应与狐群数量及今后发展需要相适应,土质以沙土、沙壤土为宜。

第二节狐狸养殖场的基本设施及建设

狐狸养殖场的基本设备从生产角度考虑,必须有狐棚、笼舍、小室、饲料加工室、毛皮加工室、围墙等。以上这些设备的建筑布局在加工前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尽量做到布局合理,建筑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养狐场的规模而定。下面重点介绍狐棚、笼舍、小室的建设。

(一)狐棚

狐棚是安放狐笼舍的简易设施,其作用是遮阳防雨,结构简单。主要包括棚柱、棚梁和棚顶三部分,不需建造四壁,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可用砖木结构,也可用砖瓦、竹席、钢筋水泥、石棉瓦等材料。

狐棚的方向以东北到西南走向为好,这样夏天能遮挡阳光的直射,冬天可获得充足的光照。棚长一般50~100米,宽为4~8米,也有8~10米的。根据摆放笼舍的排数确定,棚脊高为2.2~2.5米,前檐高1.3~1.5米,留有1.2米的作业道,便于操作。

(二)笼舍:

笼舍是狐活动、采食、排便和繁殖的场所。笼舍的大小可大可小,但长应不小于1米,宽不应小于70厘米,高80~90厘米即可。用14#镀锌电焊网或铁丝编制,网眼1.5厘米1.5厘米,笼正面一侧留有2530厘米的活动门,笼舍安装在牢固的支架上(支架可用三角铁、木制或砖砌的底座均可),笼底距地面50~60厘米。笼网前可挂水盒,使狐饮用方便。笼舍要利于清扫、消毒,利于狐的运动,带有较好的防暑降温设备。

(三)小室

对种狐和较为珍贵的皮用狐均应有小室,这样可提高狐狸养殖经济效益。小室以木制为好,直接与笼舍连在一起,一侧留有直径25厘米的活动门,可为方形或圆形,便于狐出入小室。小室规格为长65~70厘米、宽50~55厘米、高45~50厘米,顶为斜坡形。木制小室的特点是占地少,单位面积载狐量大,管理方便。也可采用比较经济的砖砌狐狸养殖场小室,砖砌小室可为地上式,也可为半地下室,要求干燥、通风,便于清扫,小室地面不能用水泥或铁板制作。

蜈蚣饲养场场址选择与室内、室外规划


蜈蚣饲养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采取室外饲养或采取室内饲养。室内饲养可以根据自己的房屋情况,采取缸养、箱养或池养等方法,这里首先介绍室外规模饲养的场地建设。

室外饲养场的建设蜈蚣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的温度是25-38℃,在这样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发育最快。在中原大部分地区,4-10月地表温度均能达到这一温度范围。室外饲养正规的方法是分群隔离饲养。即将蜈蚣按一定用途、一定大小分群隔离饲养,同一规格的蜈蚣群便于投食、便于管理,可以提高成活率。

蜈蚣饲养场场址选择与规划

室外饲养蜈蚣,建场前首先要选好场址,以便安排饲养池的建设。在场址选择上,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求背风向阳,在山地、丘陵区一定要在山的南坡向阳面上建场,同时要避开风口,切忌在山口迎风处建场;平原地区建场一定要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比较干燥的地方建场。

其次,要考虑建场的环境条件,山区要选择梯田或相对平坦的山场,周围林木要离开饲养场围墙10米以外.避免遮荫或树根扎入场区影响修造饲养池。平原地区除选择地势高燥的地形外,还要考虑周围有无产生有害气体的工厂。

蜈蚣饲养场选场时还要特别注意从空间上要避开蜈蚣的天敌,如蚂蚁、老鼠、蛇等,以免敌害猖獗影响饲养蜈蚣的经济效益。

场地的土质应以壤土和沙壤土为好,以满足蜈蚣对温、湿度的要求。土壤的pH值以微酸性至微碱性为好,中性最好,即pH值6.5-7.5为宜。平原地区场地不能低洼且排水性能良好,场地周围不能有积水,以免暴雨骤降时淹没饲养池,造成严重损失。

蜈蚣饲养场场地的形状与大小可以灵活掌握,不拘一格。如果场地小,以后的发展会受到一定限制;场地选得大,则有一定发展余地,可以得心应手地安排饲养池的建设,达到比较理想的规划状态。

蜈蚣饲养场场址选择好以后,要进行场地的平整与划区布置,使其能达到建场标准。

平原地区建蜈蚣饲养场时,只要将场地垫平,清除小树和杂草,建起围墙就可以规划饲养池。而山区建场时最主要是把场地精耕细作。即将山地翻耕30厘米左右,将30厘米土层中的石头拣出,并将土层整细,将杂草及树根清理干净,以免缠结耕层,影响建池;或者来年杂草、树根复发,影响地表接收太阳的光和热,影响地表的温度。

蜈蚣饲养场场地平整好、围墙建好后,即可进行场地划区。场地划区的目的是将大场地划成小场地,便于按小区营建排灌渠道,以利排水及管理,同时还便于在小区内进行规范化的修建饲养池。

小区的划分应以场地的大小、形状来定,尽量布置得对称、形状规范。小区划分大的场地可按10米5米,小的场地则可按10米3米或6米5米、5米5米的规格安排。对不规则的可以切割取齐,在切去的部分上建造配套设施,也可以再划分成特别小区,以节约用地,尽量保持最大限度的规模饲养。

对方形的蜈蚣饲养场,布局简单、容易,且整齐美观,可以规划出矩形小区依次排列;场地面积大,可以分几排排列,排与排之间留有道路,路旁都要安排排水沟,道路宽度1米左右,而排内小区町以直接相连。

场地若为三角形或是梯形,则设计相对复杂,可采用品字形方式设计小区,即每排小区各占一角,呈现对称鼎立之式。这种规划形式,便于配套设施的合理布局,有利饲养管理。

蜈蚣饲养场场地若为不规则形状,小区规划就显得更复杂,更难于规范化,很可能给道路修建、排水渠道的开挖等带来混乱,也可能给以后的饲养臂理带来不便。遇到这样的场地,如果以地形而设计小区,尽量做到整齐、简明、集中、合理,也能收到良好效果。

鳗鲡的形态特征


1.外部形态

鳗鲡身体细长,蛇形,前部近圆筒状,向后逐渐侧扁,头长而尖,约等于或稍大于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体色为银灰色,无斑纹。背部颜色较深,为深灰色,腹部较浅,近白色,其体色与水质、饲养环境有关,在黑暗、缺氧的环境下体色变深。

眼很小,吻短,口大,下领较上领稍为突出,上下领具细齿,口裂较平直,后延至眼后缘的下方。眼的前上缘有前后2对鼻孔,头部两侧有鳃,鳃孔小,位于头部和躯干的分界线(胸鳍基部下方)。鳞细小,呈席纹状排列,埋于皮肤内,侧线完全较平直,对声音和压力很敏感,是声音和压力的感受器。有胸鳍,短圆、透明,形似耳;背鳍、臀鳍低且长.与尾鳍相连,尾部较长。

2.内部构造

鳗鲡内部器官包括消化道、肝、脾、肾、胆等。

(1)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和肠。口腔由上下领组成,是摄取食物的器官。食道是食物的通道。胃较发达,位于腹腔中部,为盲囊状,与肠呈Y状。肠短,为体长的0. 7倍,不能明显分前肠、中肠、后肠。

(2)肝脏长方形,较大,占体重的1.5%以上。肝呈淡黄红色,分左右2叶,左大右小。

(3)胆囊大部分埋在肝内,呈椭圆形,深绿或淡绿色,内贮由肝分泌的胆汁,由肝管经胆囊管流入胆囊。

(4)肾脏分3部分,头肾在咽喉上部,分成2小叶,具免疫功能;中肾在腹腔,紧贴背脊下面,呈暗红色带状;后肾位于肛门和尾部间,剖开后才能看到一卵形器官,是鳗鲡的排泄器官。

(5)鳔鳔小壁厚,为一室,紧贴中肾,有一细管与肠相通,缥内气体通过鳔管出入。

(6)心脏在肝脏前方,位于2胸鳍相当的胸腔内。

(7)脾脏紫红色,位于胃肠交又处,埋于肝脏内侧,呈短棒状。

疏斑鳗鲡


[学名]: Anguilla elphinstoneri
[资源名称]: 疏斑鳗鲡
[形态特征]:
 
背的软条 (总数): 250 - 305; 臀鳍软条: 220 250; 脊椎骨: 106 112.细长的身体, 头部锥形, 背面平的。 口端位, 唇突出的, 颚上的牙齿的狭带状, 在犁骨上的宽的地带。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  [原产地区]:福建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闽江水系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淡水, 也出现于河口中与在海洋中在生命早期与接近成熟的时候.( 出现于淡水溪流,水池与水库而且普遍发现于水族箱的泥底部与在河的深岩石区潮池中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中下层
[生活方式]:自由 [生活区域]: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日本鳗鲡水库箱养殖


近几年来,浙江等省进行了水库网箱养鳗研究,取得理想效果,为养鳗业开拓了广阔前景。水库网箱养鳗的优点一是投资少,一般建1亩止水式养鳗池需投资2.3万元,建1亩半温流水养鳗池需投资3.5万元,而制作1亩面积养鳗网箱配套设施只需要2万元,而且水库网箱养鳗不占耕地,不耗电,也无需购置增氧机、水泵等机械设备,因而符合当前发展水产生产节地节水和节能的要求。二是水库水域宽阔,水质条件好,鳗鱼生长速度快,单位面积产量高,网箱养鳗折合亩净产最高的达23.02吨,折合平均亩产在15吨以上;饵料系数低,同样的饲料,用于网箱养鳗,其饲料系数比用于池塘养鳗低0.3~0.5;鳗病发生率低,发生鳗病时,也易于起网集中进行药物处理。三是管理操作方便,由于网箱单箱体积小,日常管理方便,又易于观察鳗鱼活动情况及了解鳗鱼生长情况。水库网箱养鳗的技术如下。
1.养鳗网箱设置地点的选择
进行水库网箱养鳗,要选择水库面积300亩以上、水深10米以上、无污染、光照好、有微流水的敞水库区。库周围植被要好,这样可避免暴雨带来水质混浊的弊端。还要求水质清新,透明度1.5米以上,溶氧6毫克/升以上,pH7~8.5,氨氮0.5mg/kg以下,510月表层平均水温23℃以上。
2.养鳗网箱的结构和设置
⑴网箱框架
网箱框架有两种,一种是毛竹框架,另一种是金属框架,框架均为长方形,都可采用3米4.5米规格。毛竹框架价格低,材料来源广,养殖者乐意采用,金属框架投资多,其优点是整体结构牢固,经久耐用。
⑵网箱结构
材料采用聚乙烯无结网片,网目大小根据饲养对象的个体大小选择0.4,0.6和1.0cm三种。网箱为双层结构,内层敞口式加盖(在网箱上盖的短边一侧装缝拉链,以便于开启进行投喂和操作),底层用钢筋作沉,外层为防逃箱,箱外底角用砖块作沉子。三种网箱分别饲养三种不同规格的鳗鱼。
网箱连接成长50米左右的牢固的浮动走道,走道两侧每隔3米连结一条与走道垂直的、长度约为4.5米的竹筏以设置网箱,使走道两侧各设置15只网箱,成为一组,即每一组共30只网箱,在网箱框架的四角,与水面垂直各插入1支3米长的毛竹,将其固定在框架上,毛竹下端装一半圆形铁环,穿引绳索,用以固定网箱下角,网箱露出水面50厘米。一般3组网箱需6人管理,每三组网箱搭设一简易管理棚舍,供管理人员休息及堆放饲料、用具等。在水库岸边打桩,用缆绳固定全部网箱组,必要时抛锚加固。金属框架网箱,用角钢和木板制成宽0.6米的走道,以废旧汽油桶作为浮筒,框架分列走道两侧。设定网箱设置面积比例的目的是既要使网箱相对集中,管理方便,又要保持水流畅通,有较好的水交换条件。
3.鳗种及放养
⑴鳗种
①当年黑仔鳗,要求体质好,无疾病,尾重2克以上;
②2龄鳗种,要求体重20克以上,体质健壮,背色青灰,大小均匀,这样的鳗种当年出成率60%以上;
③还可部分选用三龄鳗种,俗称老头僵鳗,尾重40克以上。
⑵放养
鳗种运到水库后,放养前先将装鳗种的尼龙袋置于暂养箱中,待袋中水温接近箱内水温时,将鳗种放入暂养箱暂养数小时,鳗种体色逐渐转为正常,经药物消毒,然后放养入网箱中,放养密度适中。
4.投喂
鳗种放入网箱后6~12小时就可引食,将搅拌好的饲料放入网箱中的饲料筐内,保持环境安静,鳗鱼便会逐渐集中到饲料筐吃食,正常情况下5~10分钟内可将饲料吃光。如果鳗种入网箱后沿网箱壁巡游,可用塑料薄膜围在箱壁四周的水表层,以减小水流刺激,即可消除鳗种跑马现象。投喂饲料要做到四定:定时,每日上午9时和下午4时各投喂一次;定质,质量好的饲料色黄味香、颗粒细、粉末均匀、拌和后粘性强,在水中散失少,鳗鱼喜摄食。对20克以下的喂黑仔鳗饲料,20克以上的则喂以成鳗饲料。定量,日投喂量的掌握与季节、水温有关,并要考虑到个体大小的不同。并在饲料中加入占饲料重量3%~4%的植物油。天气变化或发现有鳗病时,适当减少投喂量。存箱鳗鱼总体重按下列公式估算:
存箱鳗鱼总体重=网箱内原鳗鱼重量+(当日摄食总重量饲料效率)
定位,饲料筐放在网箱中固定位置,一般在网箱开口处,以便观察吃食情况和清理残剩饲料。
5.分养与洗箱
⑴分养
鳗鱼个体间争食能力不同,养殖一段时间后,个体大小差异显著,一般间隔25~30天要分养一次,分养时3只网箱同时进行,将网箱中的鳗鱼分成大、中、小三档规格,重新分养在3个网箱中。鳗鱼规格较小(40克/尾以下)时用筛选。规格较大时,在塑料盒中手选,分选操作要快而轻,分选前停食一天,分选后药浴消毒再放养入箱。夏季要在早晨凉爽时进行分养,不能在强烈日光下操作。
⑵洗箱
洗箱的目的是防止网目被污染物堵塞,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和通畅的水流条件。本试验通过定时换箱进行排污,一般黑仔箱5天换一次,鳗种箱7天换一次,成鳗箱10天换一次。为预防鳗病的发生,在放养和分箱时均用呋喃类药物消毒,鱼病高发季节在饲料中掺入药物,发现个别病鱼立即隔离治疗。
6.日常管理
网箱养鳗日常管理主要是经常巡视检查,发现网箱破损,及时修补,洗刷箱壁上的附着物,保持网箱内外水流通畅,根据水位变化调整缆绳、锚绳,并做好环境条件如天气、水温、溶氧量等和鳗鱼生长情况如体重、体长的增长、病害发生等以及技术措施如投喂量、用药情况等方面的记录。此外防治鳗病也是日常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在鳗种入箱前和分养时进行药浴消毒预防发病,水温在20℃以下时,用3%的食盐和2mg/kg次甲基蓝合剂药浴,水温20℃以上时,用3%食盐和1mg/kg呋喃那斯合剂进行药浴。药浴时间3分钟左右。养殖过程中,如发生病害,及时用药物治疗。老鼠、水獭是鳗鱼主要敌害,常潜水破网咬伤鳗鱼外,还使鳗鱼穿孔逃光,因此,除在库周投放药物灭鼠外,采用双层网箱是提高安全系数的好办法,值得推广。在台风、暴雨季节,要密切注意气象台的预报,及早做好防风、防洪工作,把网箱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以免造成不应有损失。
7.网箱鳗鱼越冬
网箱养鳗这种新的养鳗方式近来已被一些养鳗者采用,但鳗鱼在网箱中越冬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易发生赤皮病及水霉病,越冬期鳗鱼死亡率很高,体重损失较大。杭州市水产研究所1990年8月在富阳县岩石岭水库采用网箱养鳗,11月份将10.2万尾(计3400公斤)平均规格为33克的鳗种分放在28只网箱中越冬,到第二年5月分养时,成活鳗鱼共90560尾,平均规格达到46克,总重为4201公斤,增重率为23.5%,成活率为89%。取得鳗鱼网箱越冬成功。他们的经验一是及早预防鳗病,在饲料中添加0.1%~0.2%畜用多种维生素及2磺胺五甲氧投喂两次,每次5~7天,间隔7天,以预防赤皮病和水霉病。二是在越冬网箱区外周1米处用毛竹围一个防护圈,以减小风浪,使圈内网箱区的水体较为平静,避免网箱内越冬鳗鱼抢水消耗体力。防护圈还可阻拦水面的漂浮杂物进入网箱区。三是迟停食、早开食,水温10℃时,还应少量投喂,饲料中添加一些药物,以增强鳗鱼体质,预防鳗病发生。鳗鱼集中摄食时,可观察检查是否有鳗病发生,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水温降到10℃以下,则应停食。春季水温升到13℃左右就要开食,饲料中添加12的磺胺类药物及多种维生素,以防治水霉病并促进鳗鱼越冬后体质恢复,但投喂量不宜太多,一般为体重的1.5%,待水温上升到20℃以上,再增加投喂量。最后,鳗鱼在网箱中越冬还要注意防逃和防盗。

鳗鲡的生活习性


1.食性

鳗鲡喜食小鱼、虾、蟹、螺、蚬、蚌、轮虫、水生昆虫及陆生动物 的尸体等,一旦食物缺乏,也会相互残杀。其凭借相当灵敏的嗅觉和味觉,常在夜间觅食。

食性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摄食强度不大,但与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在3月中下旬,当水温上升到12度左右时开始摄食;11 月中下旬,水温下降到12度左右时停食;在6-7和9-10月份,水温在14-30度时摄食强度最大,其日摄食量占体重的5%-10%。

2.年龄与生长

观察鳞片和耳石鉴别鳗鲡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鳞片上出现疏密相间的环纹形成年轮。因为孵化出来的鳗鲡在第2年后才出现鳞片,所以,其年龄是年轮数加1。而耳石上的环纹是鉴别其年龄的辅助方法。

(1)溶解氧在清洁的新鲜水中.溶氢量高有害气体小其十分活跃,水中溶氧在5^12 mg/L时最适宜。当溶氧量下降到 0. 7mg/L时,其开始浮头,到0. 15 mg/L时窒息死亡。

(2)其是一种广盐性的鱼类,对渗透压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以适应水中盐分的变化。白仔鳗苗具有喜淡水的习性,春季常群集在沿海渗漏淡水的水闸口,渔民常在闸口捕苗。性成熟的亲鳗有喜咸水的习性,每年秋季亲鳗成群下海,进行生殖洄游。

此外,鳗鲡从幼鱼到成鱼都怕光,特别不喜欢强烈的光照,这与长期钻穴洞居习性有关。但在幼鱼阶段对弱光有趋光性(利用这一点可以在夜间用灯光诱捕幼苗)

花鳗鲡


中文名称 花鳗鲡
拉丁名称 Anguilla marmorata
英文名称 true eel,swamp eel,marbled eel,giant longfinned ee
地方名称 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鳗鲡科
拉丁科名 Anguillidae
中文属名 鳗鲡属
拉丁属名 Anguilla Shaw,1803
分布类别 海水,淡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15.4~16.9倍,为头长的6.8~7.1倍。头长为吻长的4.4~5.2倍,为眼径的14.1~16.4倍,为眼间距的4.9~6.0倍,为胸鳍长的2.9一3.0倍,为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的距离的1.2~1.4倍。体长而粗壮,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头呈圆锥形,头长小于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垂直间距。吻部短,尖而扁平。鼻孔两对,前对位于吻端的侧方,后对呈椭圆,位于眼前缘。眼较小,侧上位,覆盖着透明的皮肤。口大,端位,口裂深,后端超过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于上颌。上、下颌均具有细齿。唇厚,上、下唇两侧有肉质褶膜,鳃发达,鳃孔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左右分离。体光滑,具丰富的粘液。鳞极细小,隐埋于皮下。测线完全,且平直,横贯于体侧。背鳍、臀鳍均低而长,与尾鳍相连,胸鳍圆短。无腹鳍。肛门靠近臀鳍起点。体背灰褐色,侧面灰黄色,腹部白色,胸鳍边缘黄色,周身及各鳍均有许多不规则的灰黑色块状斑点。
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河口区域,在福建等地有上溯栖居于山涧溪谷中的情况。性情凶猛,多在夜间活动。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及无脊椎动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00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叉尾斗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