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牛场合理的结构要求 牛场的卫生防疫要求

随着畜牧业的逐年发展,养殖业俨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而其中的养牛产业也随之呈现出不断壮大的趋势,各地纷纷建造牛场以发展养牛业,但是由于建造水平和防疫措施落实的情况不同,所以每个规模化牛场牛的健康状况和牛场的经济情况也都不同。因为牛场的建造和防疫情况的落实对于牛场至关重要,所以生产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规模化牛场合理的结构要求牛场的卫生防疫要求。

1、牛场合理的结构要求

1.1建造要求

牛场在建设之前应该综合考虑风向、水流、居民区等因素,除此之外还要将新农村的建设考虑到场区的规划之内,选址要争取避开土质好的耕地,将农牧结合作为出发点而支持种植业发展。牛场的规模应该根据经济、文化与管理水平的具体高低而适宜选择,牛场的管理和技术的提高应该通过加强人员的培训得以实现,所以必须确定适宜的养殖规模。如果扩大牛场的饲养规模可以更好的实施先进的技术,不仅能够相应的提高效率,并且可以节约一定的资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质量且增加经济收益。牛场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充足的养殖知识和饲养经验,否则加上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经济收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1.2牛群组成

一般规模奶牛场的合理结构:成母牛占55%-60%,在成母牛群中1-2胎母牛占母牛群总数的40%,3-5胎母牛占牛群总数的40%.6胎以上占20%,牛群中的老弱病残牛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予以尽早的淘汰处理,这样可以确保牛群持续高产、稳产。青年牛指18-28月龄的牛,约占整个牛群的13%。大育成牛指12-18月龄的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小育成牛指6-12月龄的牛,应占整个牛群9%。犊牛指出生1-6月龄的牛,选留母犊牛应该根据其父母代的生产性能和本身体型外貌进行考虑,然后留作后备母牛,而其他没有被选择的犊牛就应该尽快销售掉,留作后备母牛的犊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

1.3牛群改良

牛场应该不断的对牛群质量加以改良,生产中应该选择良种公牛的冻精进行配种操作,一定不能忽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首先应该查看公牛的系谱,以避免出现近交的情况。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实施了良种荷斯坦能繁母牛的良种补贴项目,进一步对优质奶牛冻精展开大范围的推广,这么多年已经有不少的规模牛场和园区获得了经济补贴。牛场应该做好牛的繁殖记录,从而更加合理的对冻精加以选择,选择品种优良但是并非价格昂贵的冻精。还要查看所挑选公牛是否有后裔测定记录,以确定种公牛的质量,通过后裔测定的公牛的冻精在牛场广泛使用,这样才能够保证后代牛具有较高的产奶水平。生产中应该不断改进牛群的遗传品质,不能盲目的只是追求奶牛的高产奶量。要求选购公牛冻精的遗传水平应该高于母牛群的遗传水平;购买公牛冻精的遗传品质还应该高于规模奶牛场之前采用的公牛冻精的品质,这样能够保证持续对牛群的遗传水平加以改进,临床生产中进行数次改良之后就能将奶牛的产奶量逐渐的提高。此外还要求奶牛场具备过硬技术、强责任心的专业的配种操作工作人员,不可随便聘用无经验、技术差的员工。

1.4繁殖管理

繁殖工作对于牛场来说非常重要,实际工作中要不断的淘汰一些质量差的成年母牛,然后将出生的犊牛转为育成牛或者是商品牛以出售的方式处理。而育成牛又转为生产牛或育肥牛,最终以屠宰出售以及购入售出的模式处理,这样能够保证牛群结构的不断变化,更加有利于牛群的繁殖管理,但是一定要按照计划进行周转。规模化奶牛场还必须不断的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措施,经常观察发情的牛,以确保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配种措施,尽量将奶牛产后空怀的天数缩短,从而更进一步的将产犊的间隔缩短。在临床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掌握好青年母牛的转群头数,此外还应该降低成年母牛的更新频率,对成母牛的更新胎次加以调整。根据多年的了解可以知道,许多规模奶牛场都是比较重视繁殖产犊,但是却很少采取场内的主动淘汰机制,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观念。管理者应该树立重质量、轻数量的正确认识,对于牛场中长期屡配不孕和患有慢性繁殖疾病的奶牛应该采取淘汰处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牛场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于空腹超过140天的母牛必须查明具体原因,如果经过检查确定不具有繁殖能力,则应该尽早并且尽快地采取淘汰的处理方式,以提高规模化牛场的经济收益。

1.5饲喂技术

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牛场已经全面实施了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此技术能够针对牛群的不同生长发育和泌乳阶段给予牛需要的营养,配方都是由专家进行的设计,日粮搅拌是采用特制的搅拌机,进行切割混合和饲喂,所以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属于当前比较先进的饲养工艺,但是也已经被大多的牧场接受并且采用。采取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能够确保饲料营养的均衡性,对于牛场的管理和生产水平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还可以节约牛场的饲料量,并且能够降低饲料成本,对于牛群的健康状况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2、牛场的卫生防疫要求

2..1场区的卫生管理

牛场应该由专业人员按照自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卫生管理规则,这样就能够形成日常的卫生管理和评审的标准,此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场区卫生检查计划,规定具体的检查时间及需要检查的项目,以确保严格的执行,并且要形成作相关记录的工作习惯,以备日后查验所用。牛场周围以及牛场中的道路及庭院要求随时保持清洁状态。及时清扫牛的排泄废物,并且采取无害化的处理。牛场的粪尿池每周都要进行清理,否则会对牛场及其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在粪尿池上建立沼气池就能够充分的利用牛排泄的粪便。对于牛舍周围的环境要按时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2..2粪尿的处理

牛排泄的粪便可以作为肥料,因为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有机物,如果牛场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措施,自然可以将粪便作为非常好的有机肥料。另外,牛排泄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在对粪便进行收集的时候自然会有垫料、牛毛,饲料残渣和沙砾等混入其中。因此必须对这些粪便进行有效的预处理之后方可再放入沼气池。粪便进行厌氧发酵的时候能够将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都杀灭,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还能够作为燃料和发电照明使用,节约能源的同时还能够保持清洁,不会造成任何的污染。粪便经过处理产气之后的渣汁中会有很多磷、硫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能够成为鱼塘中非常好的饵料和动物饲料,这样既可减少污染、节约能源,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牛场日常生产过程中自然会有很多牛排泄的尿液和生产污水产生,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控制会对牛场周围环境的水体造成污染,影响周围的生物安全,所以要求牛场必须加强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要求尽量不要用水对牛粪进行清洗,有条件的场区也可以建立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污水产生量。除此之外,采用污水多级沉淀和固液分离操作,能够有效的将污水中含有的有机物降低,针对牛场平时排放的污水也应该采取必要的有效处理手段。

2..3防疫要求

总体要求:临床生产中牛群的健康直接受到规模化牛场的卫生条件及牛场中存在病原体污染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必须经常将牛场内存在的杂草、污水、粪便及垃圾等进行彻底的清除,然后根据牛场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有效的消毒,保证牛场的卫生良好。此外还要注意牛自身的卫生情况,经常对牛体进行刷拭,平时应该注意保持清洁。牛场的工作人员也不能忽视个人卫生情况,上下班都要更换工作服和工作鞋之后才能进场或者出场。还要保证牛场内供给的土质和水源都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

按计划进行免疫注射:有计划的给健康牛群进行免疫接种,可以有效的抵抗相应传染病的侵害。为使免疫接种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明确本地区传染病的种类及其发生季节、流行规律、了解牛群的生产、饲养、管理和流动等情况,以便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防疫计划,适时的进行免疫接种。此外,在引入或输出牛群、实行外科手术之前,或在发生复杂的创伤之后,应进行临时性免疫注射。对疫区内尚未发病的动物,必要时可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但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病牛,及时治疗。

完善消毒设施:消毒的主要目的在于消灭牛体的表面、设备器具及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的发生或蔓延,保证奶牛健康和正常的生产。牛场一般防疫消毒的设施有消毒池、消毒室、隔离舍、高压蒸汽灭菌器。

制定卫生防疫制度并且严格的执行:现代的规模化牛场始终坚持防重于治的卫生防疫理念,实现保障牛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并且对于提高产量的意义非凡。如今的规模化养牛场则应该更加重视牛场的卫生防疫,因为牛场中只要出现疫病流行就会对经济方面造成不容忽视的损失。所以首先必须从专业角度强化对于牛传染病的了解,并且掌握常见易发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从而主动的对于疫病展开控制和预防,以期降低牛场的经济损失。

相关知识

牛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及防疫要求 牛场环境效果如何控制


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牛场的迅速发展,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和有机废水已成为一些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环境保护问题日渐突出。建立奶牛养殖场环境保护、粪便处理和资源利用系统工程,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措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及防疫要求牛场环境效果如何控制。

1、环境卫生的管理

1.1场区卫生

饲牛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卫生管理标准,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卫生检查计划,其中应该包括检查的时间及项目,一旦确实之后就应该严格的执行并且要求有相应的工作记录,便于日后查验和自我工作总结。临近及场内的道路、庭院也都应该保持清洁卫生。保证场内的地面状况良好,排水沟也要始终保持通畅状态,避免出现淤泥蓄积的情况,此外还要妥善的将场内的废弃物处理掉。每周对粪尿池进行1次清理工作,避免环境被污染。每周都应该对牛舍周围的环境,包括运动场在内进行消毒处理,通常可以采用火碱或者是生石灰,对于牛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和下水道出口可以每个月都用漂白粉进行消毒,牛场的大门口和牛舍人口消毒池每天用消毒液进行消毒,通常可以采用火碱或煤酚溶液并且每天都要进行更换。

1.2粪便处理

牛粪在实际生产中属于植物生产的良好肥料,因为牛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有机物,临床中只要对牛群粪便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之后就能成为非常不错的有机肥料。生产中对于粪便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高温堆肥法,营造的环境属于好气发酵的,适宜于大量的微生物进行繁殖,然后将有机物进行分解、转化成为植物所能吸收的无机物和腐殖质。在进行堆肥处理的过程中会产生50~70℃的高温,能够杀死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卵,从而就能够达到无害化处理,得到优质的肥料。

牛粪还能够生产沼气,因为牛粪便中的粗纤维含量比较多,在收集粪便的过程中还会适当的混入垫料、牛毛、饲料残渣和沙砾等物质,主要是因为生产管理水平还是处于比较有限的水平,可能粪便中也会混入麻绳头、塑料布等大量杂物,所以为了避免影响原料分解率和产气率的提高,就必须采取适当的处理之后再放入粪便发酵池,这样也能够避免管路发生堵塞。采取厌氧发酵的方式更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杀灭效果,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供燃料和发电照明使用,不仅能够节约能源而且清洁无污染。产气后的渣汁含有较高的磷、硫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同样也是鱼塘饵料和猪饲料的良好提供,生产中应该注意加以利用。

1.3尿液及污水处理

牛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尿液和生产污水,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处理就会对牛场的周围环境水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实际生产中应该强化牛场的饲养管理措施,对于用水冲洗牛粪要加以限制,并且应该适当的建立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这样能够减少污水的产生量。还可以通过污水多级沉淀和固液分离的方法以减少污水中含有的有机物,此外,还应该针对牛场排放的污水采取必要合理的处理操作。

牛场污水的处理通常可以分为两级或者三级处理两种方式。其中两级处理包括预处理(一级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二级处理)。如果是排人卫生要求较高的水体要进行处理的时候,就必须要采取三级处理的方式。

2、防疫要求

2..1牛场卫生的总体要求

牛群的健康状况会直接受到牛场的环境卫生及病原体污染程度的影响,所以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将场内的杂草、污水、粪便等杂物及时的清除干净,还要采取定期的消毒措施,以确保牛场的卫生状况良好,更加适宜牛群生活。牛体的刷拭也同样不容忽视,加强牛体的卫生清洁,但是牛场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状况也同样要受到重视,比如在饲养员上下班时必须更换工作服和鞋。还要控制牛场内的土质和水源,确保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维持牛群的机体健康。

2..2防疫制度

牛场一旦根据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本场的相关卫生防疫规程,就一定要在生产中严格的按照要求执行。保证牛健康并且提高产量的意义重大,所以牛场应该一直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卫生防疫原则,规模化养牛场应该更加重视卫生防疫原则,牛场中一旦出现某种疫病的流行,如果采取的防治措施不得当,必将带来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牛场的工作人员应该了解一些常见传染病的基本情况,并且掌握相应的传染病流行规律,加强控制预防的主动性,这样能够减少传染病在牛场中的流行,减少损失。

牛场制定的一般的防疫消毒应该不断的完善。牛场采取消毒措施,其目的主要是消灭牛体表面、设备器具及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将其传播途径予以切断,同时对于疫病的发生或蔓延给予阻断,此外主要目的是保证奶牛的健康并且维持正常的生产状况。

牛场环境效果如何控制
奶牛业的生产效益不仅取决于奶牛科学的饲养管理,还取决于奶牛的饲养环境。本文所说的环境是针对集约化养牛场的封闭式牛舍内环境,是指牛周围的小气候,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及空气质量等。牛舍的环境控制是在建设或改建及牛舍使用时要充分考虑的各种措施,用这些措施消除和减缓自然因素对牛饲养中的不利影响,保证牛只的健康,预防疾病,降低饲养成本,从而达到最佳的生产性能,提高生产效益等。
1牛场的建设
1.1场址选择
1.1.1规划依据牛场的建设要依据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和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向导等来规划场址。
1.1.2卫生防疫牛场的卫生防疫要符合兽医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要求,并得到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等部门审查同意。要与交通要道、工厂及住宅区保持500~1000m以上的距离,并在居民区的下风向,以防牛场有害气体和污水等对居民的侵害,以利防疫及环境卫生。
1.1.3地势地形牛场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切不可建在低凹处、风口处,要求开阔整齐,方形最为理想。
1.1.4水电条件牛场用水量很大,要有清洁而充足的水源,以保证生活、生产用水。现在牛场清粪等都需要电,因此,牛场要建在水电供应方便的地方。
1.1.5交通通讯牛场每天都有大量的粪便和饲料的进出。因此,牛场的位置应选择在距离农田和放牧地较近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方。较大的牛场要有专用道路与主公路相连接,供电及通讯电缆也需同时考虑。
1.2牛场的配套设施牛场的配套设施有运动场和凉棚、乳品处理间、饲料库、干草棚及草库、青贮窖或青贮池、人工受精室、防疫设施、兽医室和病牛舍、粪场及贮尿污水池、牛场绿化等。
2牛场环境的控制

对牛场的环境进行调控其目的就是为牛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以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产力和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牛的利用价值,来满足人民生活和轻工业原料上日益增长的需要。
2.1湿度
2.1.1牛舍的水气来源牛舍的水气来源一是由大气带入的水分,占舍内空气总水气量的5%~10%;二是牛体排出的水分,约占55%;三是地面、粪尿、污湿的垫料等蒸发的水分,占10%~35%。2.1.2对奶牛的影响一般温度条件下,空气湿度对奶牛的热调节没有影响;高温、高湿的环境,奶牛的散热更困难,机体会感觉更热;低温、高湿的环境,散热量明显增加,机体会感觉更冷。2.1.3适宜湿度对于奶牛的生产性能来说,50%~70%的相对湿度是比较适宜的,规定的最高限度是成年牛舍、育成牛舍为85%,犊牛舍、分娩室、公牛舍为75%。
2.1.4调控方法牛舍的湿度主要由通风和洒水来调节,可以在牛舍安装通风设备、喷雾设备等来调节舍内的湿度。
2.2温度
2.2.1牛舍温度来源封闭式牛舍具有特殊的舍内环境。舍内空气的热量小部分由舍外空气和阳光辐射带来,大部分来自牛体的散热。
2.2.2适宜的温度牛舍最理想的舍温应该是在动物的等热区和临界温度之间,这时牛的生产力、饲料利用率和抗病能力都较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可达到最佳状态,成年奶牛舍内的适宜温度是5~21℃,最佳温度是10~15℃;犊牛舍内的适宜温度是10~24℃,最佳温度是17℃。
2.2.3调控方法牛舍设计中常用的增温措施包括加大采光面积、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式太阳能供暖系统的采用、采光天棚的设置、牛舍墙与天棚的保温隔热设计等。

养过程中,可采用暖风机、热风炉、地火龙等设施,条件好的牛场也可采用空调机。此外,还可采用挡风、日粮调整、加热饮用水、铺设褥草等措施。牛舍降温一般采用强力通风设备、洒水设备、空调设备等。在饲养过程中,一般采用强力通风、洒水和遮阳等措施来降低温度。此外,还可采用湿帘、饮冷水、日粮调整等措施来降低舍内温度。
2.3光照牛舍适宜的光照能够促进奶牛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对奶牛的生理机能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牛舍的采光方法分为两种:一是自然采光,二是人工采光。
2.3.1自然采光法牛舍的自然采光是温度调节的重要手段。牛舍的采光系数应在1:10~1:12之间。
2.3.2人工采光法人工照明不仅适用于无窗牛舍,自然采光牛舍为补充光照和夜间照明也需安装人工照明设备。人工照明的光源主要有白炽灯和荧光灯两种。牛舍内应保持16~18h/d的光照时间,并且要保证足够的光照强度,白炽灯为30lx,荧光灯为75lx。
2.4通风的调节牛舍通风的主要作用是排除过多的水气、热量、有害气体、尘埃和细菌等。通风量的确定可根据舍内外的温度差、湿度差、换气量及牛只数量来计算。可以在舍内安装通风设备等来调节通风。
2.5有害气体及灰尘
2.5.1来源及种类在封闭式牛舍,由于牛的呼吸、排泄及污物的腐败分解会产生一些对人、畜有害的气体,常见和危害较大的是氨、硫化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由采食、活动及空气流通产生的尘埃。
2.5.2危害这些气体对牛的危害是很大的,可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免疫力降低,诱发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可造成牛只死亡。
2.5.3有害气体的清除在牛舍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通风及排水系统、清粪方式及设备、粪尿和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综合考虑;也可通过日粮的合理配置,使用适当的添加剂,及时清除粪尿,保持舍内干燥,合理组织通风换气,使用垫料和吸附剂来改善。
2.6其他牛舍的环境控制还包括排水及粪尿的清除,垫草的使用,牛舍的消毒及防虫、灭鼠等措施。这些措施也可改善牛舍的卫生环境,提高牛的生产力,预防疾病,从而提高牛的饲养效益。

3牛场生产废弃物的处理
牛场的废弃物主要包括牛粪尿、污水、尸体及相关组织、垫料、过期兽药、残余疫苗、一次性使用的畜牧兽医器械及其包装物等。对其处理的基本原则是:所有的废弃物不能随意弃置,使恶臭远逸,蚊蝇漫飞;也不可弃置于土壤、河道而污染周围环境,酿成公害,必须加以适当的处理,合理利用,化害为利,并尽可能在场内解决。
3.1牛场粪便的处理途径
3.1.1粪便还田,农牧结合牛粪便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可形成稳定的腐殖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肥力。粪便还田是牛粪便处理最主要的方法,其还田主要有三种方式:(1)粪尿直接还田;(2)粪便耗氧堆肥后还田;(3)制作生物有机肥。
3.1.2生产沼气,开发能源沼气生产是通过生物技术方法,利用厌氧细菌(主要是甲烷菌)对奶牛粪便等有机物进行厌氧发酵产生一种以甲烷为主的混合气体。利用奶牛粪便生产沼气,粪便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了粪便排放造成的污染,同时,沼气取代原煤,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量。
3.1.3用作饲料资源奶牛粪便中含有许多营养元素和大量的有机质、维生素K、维生素B2等。因此奶牛粪便经过一定的处理加工,可以作为畜禽日粮的组成加以利用。利用方法主要有青贮法和干燥法等。
3.1.4用作培养基料还可以利用奶牛粪便作培养基料,如培养食用菌(蘑菇等)单细胞生物、蚯蚓、蝇蛆等。
3.2牛场的污水处理与利用规模化牛场废水主要来源于牛每天产生的大量尿液和各类牛舍的清洗废水。污水处理一般采用物理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
3.2.1物理处理物理处理主要是通过固液分离、沉淀、过滤等将污水中残粪渣、杂草等固体物质分离出来,降低污水中的有机物的浓度。
3.2.2生物处理生物处理主要是牛场废水由管道排入污水池或氧化塘,经厌氧发酵处理后,罐车喷灌农田或回用冲洗牛舍。
4奶牛养殖环境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4.1提高环保意识,强化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规模化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管理规定,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现象。
4.2依据减量化原则,采用最佳粪污处理技术规模化牛场应积极推行干清粪工艺,使用固液分离技术,并加大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固体粪便易采用好氧发酵处理方法,减少厌氧产生的恶臭。污水处理优先采用自然生物处理法,投资较少,运行费用低。
4.3技术开发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国家政府对环保企业应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积极开发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变废为宝,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商品有机肥、饲料加工等循环经济项目,提高奶牛粪尿的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
4.4加强牛场基地建设,进一步发展规模化牛场规模化牛场、养牛小区有利于先进的粪尿处理设备和技术的推广采用。集中数量、集中区域养殖,实现人畜分离,不仅可提供优质安全食品,改善饲养环境,还能提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加大规模化牛场和养牛小区的建设是养殖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规模化养殖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走兼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之路。
5小结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不具备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经济和技术,环境投入有限,治理技术也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决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须在经济发展中抓好环境保护,将畜牧业的发展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杜绝临渴挖井,要既注重发展养殖业,壮大企业经济,又要珍惜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使经济建设、环境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同步发展。

养鸭场的卫生防疫措施


近年来,霍邱县洪集镇养鸭场不断增多,但很多养鸭场在养鸭过程中卫生防疫工作不到位,常引起大批鸭子发病,甚至死亡。笔者将养鸭场的卫生防疫措施进行了总结。

1 基础免疫

1.1 免疫程序 为了预防鸭场传染病的发生,养殖场必须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以保护鸭群健康。一个地区预防鸭群传染病的疫苗(菌苗)的性质不尽相同,在鸭体内所产生的抗体能足够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期限(免疫期)也不同。因此,一定的鸭群在使用多种疫苗(菌苗)来预防不同疾病,也需要根据各种疫苗(菌苗)的免疫特性制定预防接种的次数和时间,这就形成了在实践中使用的免疫程序。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能很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并尽量减少因为疫苗免疫给鸭群造成的应激反应。因此,种鸭免疫应避开产蛋高峰,雏鸭免疫应考虑母源抗体的存在。给鸭群的预防针既要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又要提高免疫质量,关键要看免疫效果。鸭场可根据本地区和本场疾病发生情况,适时、适度地引入疫苗进行免疫,如在鸭肝炎的高发区疫区或受肝炎威胁的地区就必须进行鸭传染性肝炎的免疫。

1.2 减小应激 疫苗免疫,对鸭群本身是一种应激,为了减小这种应激,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不同季节,免疫接种要注意必要的细节问题。使用油乳剂灭活疫苗时,先要将疫苗恢复至室温,否则注射到皮下的疫苗形成疫苗团而不易吸收;夏季气候炎热,疫苗接种时,首先要保证充足的饮水,并且尽量将免疫时间安排在清晨凉爽的时候。免疫中应不断摇匀疫苗,使每只鸭都能获得等量有效的抗原免疫。接种组织弱毒苗时,免疫全程时间最好控制在1.5 h内,以防疫苗在温度过高的鸭舍中长时间暴露而影响病毒的免疫活性。

2 环境消毒

2.1 确保消毒效果 目前用于养殖场环境消毒的药物有醛类(甲醛和戊二醛)、碱类(火碱和生石灰)、卤素类(氯制剂有漂白粉、消毒王、灭毒威等,碘制剂有碘三氧)、过氧化物类 (过氧乙酸)、季铵盐类(百毒杀)。消毒前先进行物理性的清扫冲洗,以防有机物(如粪、尿、脓血、体液等)的存在,然后再进行喷洒药液消毒。对消毒前后无差别的消毒药经提高浓度后仍无效的应予以淘汰,在检测得到有效的消毒浓度后,还应考虑消毒药的成本,经过比较计算最终获得适合的几种消毒药,以期轮换用药。这样既起到了消毒效果,又降低了消毒成本,且延长了一种消毒药的使用时间。

2.2 消毒 顺序鸭场消毒时要遵循先净道(运送饲料等的道路),后污道(清粪车行驶的道路);先后备鸭场区,后蛋鸭场区;先种后商。鸭舍内的消毒桶严禁借用或混用。

2.3 消毒 频率一般情况下,每周全场和带鸭消毒不少于2次;发病时期,坚持每天带鸭消毒。

3 建立疾病预防体系

3.1 把好入口关 养鸭场门口严格标识防疫重地,谢绝参观等标志,设专人把守,严禁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场;进人生产区时必须洗手消毒并经消毒方可进入场内。

3.2 防止交叉感染 各舍饲养员禁止窜场和窜岗,以防交叉感染。场区环境应保持干净无污染,不轻视野鸟对传染病的传播,严防其粪便污染饲料和运动场;坚持定期的全场和带鸭消毒,发病期间每日消毒;做好灭鼠和灭蚊蝇工作。病死鸭和解剖病料必须做无害化处理,不任其污染环境,从而造成人为的传播疾病。

3.3 疾病防治 对病死鸭进行解剖,病料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验,依据药敏试验结果用药防治。初期投药后,应跟踪治疗,直至病愈。兽医根据药敏试验、临床用药情况、发病El 龄和季节,结合生产实践,获得本场的预防用药程序。选药时避免使用假冒伪劣兽药而延误病情,从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3.4 疫病监测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疫病监测方案,肉鸭饲养场常规监测的疫病至少应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等疾病。除上述疫病外,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其他一些必要的疫病进行监测。

4 其他 在购买鸭苗时,一定要做好考察,购进饲养管理正规、质量有保证、证照齐全场家的鸭苗。选苗时,应挑选健康活泼,大小均匀,体重55~60 g,卵黄吸收良好,无大肚脐,无明显病症的雏鸭。饲料的污染主要是鱼粉、肉粉、骨粉等动物性饲料,啮齿类及鸟类粪便,饲料在加工及运输过程中被污染等。因此,鸭料要多用植物性蛋白饲料,根据肉鸭不同日龄和生长发育需要合理配制不同标准的饲料。要加强饲料的质量监管,不能使用发霉变质、虫蛀、有毒有害、劣质及不洁的饲料。购买原料或全价料时,要看饲料颜色、均匀度、包装商标、生产日期,以及闻饲料气味。舍内要备足清洁的饮水,以满足生长发育和生产的需要,增强抗病能力。饲养管理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饲养密度等。一般适宜的饲养密度:地面圈养的1周龄内,l5~20只/in ,2周龄内10~15 只/m ,3周龄内8~10只/m ,以后按6~8只/m 饲养。若采用网上饲养,密度可适当增加。育雏室温度,1周龄内28 ~ 30度,2周龄内为25~28度,3周龄内为21~24度,4周龄内为20~21度,以后为15~20度。光照按每10 m 鸭舍安装1盏40 w 的普通照明灯泡即可满足光照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海霞,迟瑞宾,臧力铭.集约化养鸭场的卫生防疫措施[J].水禽世界,2006(2):1920.

太湖鹅场的卫生防疫措施


1场址选择和布局

鹅场应按相关法规、标准选址建场,要求地势高燥、平坦或缓坡,南向或东南向,水质良好,排水通畅。场内建筑物布局,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粪便污水处理区应按地势高低、风向上下布局,严格分开,彼此间应设置防疫隔离带。

2消毒和隔离工作

2.1 鹅舍消毒鹅舍墙壁可用消毒液喷洒,或定期用石灰乳粉刷。运动场及鹅舍地面,每周用2%- 3%氢氧化钠或其他消毒液喷洒23次。鹅场 (舍)门口应设消毒盆或消毒垫,饲养人员进人鹅舍时必须严格消毒。

2.2育雏室消毒育雏室除一般清洗和消毒之外,室内空间应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2.3隔离措施发现病鹅应立即隔离,新引进鹅群应隔离饲养1521d后才能混群,以免带入疫病。

3预防接种工作

为有效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鹅场必须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根据免疫程序定期对雏鹅、仔鹅和成鹅进行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禽流感、禽霍乱、鹅鸭瘟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药物防治:1-3日龄雏鹅或梅雨季节易发生肠道疾病,可在饲料中加入0.003%痢特灵或0.03%土霉素等药物,预防肠道疾病。平时可不定期使用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饮水预防或治疗肠道疾病。

4综合管理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料营养成分平衡,特殊情况下注意及时补充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避免随意混群、惊吓。注意适宜的饲养密度、良好的通风、适宜的温度,避免或减少噪音干扰。

牛场的卫生处理


一、消毒

1、消毒剂的选择

消毒剂应选择对人、畜和环境比较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和在牛体内不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可选用的消毒剂有:次氯酸盐、有机氯、有机碘、过氧乙酸、生石灰、氢氧化钠、高猛酸钾、硫酸铜、新洁尔灭、酒清等。

2、消毒方法

①喷雾消毒。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盐、过氧乙酸、有机碘混合物、新洁尔灭等。用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主要用于牛舍清洗完毕后的喷洒消毒、带牛环境消毒、牛场道路和周围及进入场区的车辆。

②浸润消毒。用一定浓度的新洁尔灭、有机碘的混合物的水溶液,进行洗手、洗工作服或胶靴。

③紫外线消毒。对人员入口处常设紫外线灯照射,以起到杀菌效果。④喷撒消毒。在牛舍周围、入口、产床和牛床下面撒生石灰或火碱杀死细菌和病毒。

3、消毒制度

①环境消毒。牛舍周围环境包括运动场,每周用2%火碱消毒或撒生石灰一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和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和牛舍入口设消毒池,使用2%的火碱溶液。

②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衣和紫外线消毒3-5分钟,工作服不应穿出场外。

③牛舍消毒。牛舍在每班牛只下槽后应彻底清扫干净,定期用高压水枪冲洗,并进行喷雾消毒和熏蒸消毒。

④用具消毒。定期对饲喂用具、料槽和饲料车等进行消毒,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的过氧乙酸消毒,日常用具如兽医用具、助产用具、配种用具等在使用前应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洗。

⑤带牛环境消毒。定期进行带牛环境消毒,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于带牛环境消毒的药物有:0.1%的新洁尔灭,0.3%的过氧乙配,0.1%次氯酸钠,以减少传染病和蹄病的发生。带牛环境消毒应避免消毒剂污染到饲料中。

⑥助产、配种、注射治疗及任何对肉牛进行接触操作时前,应先将牛有关部位如乳房、阴道口和后躯等进行消毒擦拭,以保证牛体健康。

二、免疫和检疫

牛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配套法规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注意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每年至少需接种炭疽疫苗2次,口蹄疫疫苗2次。

三、疾病控制和扑灭

牛场发生疫病或怀疑发生疫病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时采取如下措施:驻场兽医应及时进行诊断,并尽快向当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报告疫情。确诊发生口蹄疫、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时,牛场应配合当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牛群实施严格的隔离、扑杀措施;发生蓝耳病、牛出血病、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疫病时,应对牛群实施清群和净化措施,扑杀阳性牛。全场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病死或淘汰牛的尸体按《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消毒按《畜禽产品消毒规范》(GB/T16569)进行。

四、病死牛及产品处理?

对于非传染病或机械创伤引起的病牛只,应及时进行治疗,死牛应及时定点进行无害化处理,牛场内发生传染病后,应及时隔离病牛,病死牛应作无害化处理,应符合GB16548的规定。

五、废弃物处理?

场区内应于生产区的下风处设贮粪池,粪便及其他污物应有序管理,。每天应及时除去牛舍内及运动场子褥草、污物和粪便,并将粪便及污物运送到贮粪池。场内应设牛粪尿、褥草和污物等处理设施,废弃物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

规模化猪场的防疫方法 规模化猪场的主要防疫措施


近年来,一些规模化养猪场的猪群情况令人堪忧,部分猪群逐渐向亚健康状态演变,甚至有的已是亚健康状态,更有正处于高致病状态发生.猪群的健康状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对所面临的问题充满了困惑.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析,并就规模化养猪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下面一起具体了解一下:规模化猪场的防疫方法规模化猪场的主要防疫措施。

1、疫病防控理念

疫病防控理念在规模饲养场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是截止到现在,大部分猪场管理者还是仅仅停留在防疫层面或生物安全上。所以,饲养场通常只是消灭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传染源,却忽视了对于猪群本身的重视,即仅仅重视特异性免疫,忽视非特异性免疫。其实,非特异性免疫在猪群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所以,要将猪群防疫作为整体的系统工程对待。将生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掌握好,明确工作方向,继而制定符合本场切实可行的免疫方案。

2、疫情处理

目前,我国针对不同的传染病都有相应的处理法规和流程,在生产中,如果具体到每个猪场,流程都不同。个别饲养户或者是饲养场,为追求片面的利益,将病、死猪销往市场或是抛到野外,并没有按照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导致疫病的流行。这是近几年来疫病快速流行,甚至是反复流行的原因所在。所以,必须严格执行病死猪只的无害化处理。

3、饲料营养与药物的使用

很多饲养者会购买保健类药品,然后添加到猪只的饲料中,却忽视了对于原料或者饲料质量的要求。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对猪只的生理代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很大。但是也应该重视如水、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这些基本的营养物质的供给。生产中,许多猪场的栏舍中,因为饮水器安装的位置或者是方向不合理,导致猪群饮水不充分。还有饲养者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正确做法应该购买质量好的玉米,特别是技术含量高档的预混料。猪群发病大多因为营养不良,导致抵抗力低,易感染疾病,即使采取治疗措施也很难康复,随着病程的延长,猪只体内的微生物也越来越多。

病原体特别容易发生变异,所以药物频繁接触病原体之后,就会发生变异,导致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逐渐转变成耐药性菌株或者是超级细菌;如果在猪只的饲料中加入药物类添加剂,那么,机体内某些代谢细胞可能会受到刺激,从而处于很活跃的状态,促进猪只的生长速度。随着时间的累积,这些代谢产物会加重肝胆的负担,严重的会遭到损害,最终会抑制猪只生长。

所以,要求猪场的管理人员树立绿色理念,给猪只尽量少打针、少用药,重视环境卫生和营养的供给,确保猪群健康。

4、疫苗免疫

生产中给猪只接种疫苗常常存在许多错误和误区,类似于药物滥用的情况。第一,应该明确疫苗并不是对所有的疾病都有效,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是针对特殊疫病能够发挥作用,但是不会彻底地把疫病消灭掉。第二,疫苗发挥作用,需要机体配合产生相应的反应,但是在疫苗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4种误区。第一种误区,认为猪只接种过疫苗,就一定会产生免疫。可是在实际的临床生产中,发生不免疫的情况还是存在的;第二种误区,认为给猪只注射的疫苗量和免疫效果成正比,也就是注射剂量越多效果就越好,所以给猪只接种了很多份疫苗;第三种误区,个别猪只饲养场给猪只注射疫苗时,一般都是将多种疫苗同时使用,或者在短时间内进行频繁注射;第四种误区,把疫苗和兽药的作用混淆,存在疫病流行时,就给猪只接种疫苗。

5、应激与抗应激

猪只饲养的流程中,对周围环境以及管理方式存在应激与抗应激的情况。所以饲养户要重视这个问题,提高猪场的生产水平,并且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于疫病的防控能够发挥作用。应激主要是指机体受到应激原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机能与代谢的变化。

6、员工培训

猪场正常运行的关键是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树立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更加熟悉工作方法和程序。疾病防控过程中,并不是技术员和兽医对各种知识和程序了解就能做好猪只饲养工作。实际生产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所以,要求生产中的每位参与者都对整个流程以及本职工作非常明确。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能力,让其按自己的意愿和行动工作,对于整个猪场的运营有益。培训时,要重视常态化和制度化的控制,确保猪场产品的同时还能培养出饲养人才。

养猪场是怎样防疫的
1、引种要严格检疫
猪传染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但引种不检疫是把外地疫病引到本省、本场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通过引种把国外一些猪的疫病也引到我国来,这种实例在生产中并不鲜见,不少养殖场或养殖户希望能得到质量好的猪,往往从多个猪场购进母猪,选购种猪时几乎不作严格的检疫,结果把多个猪场的猪病都带进自己的猪场,再加上抗猪病的免疫程序不完善,有的仅免疫猪瘟,有的只给猪免疫注射三联苗(猪瘟、猪肺炎、猪丹毒),这种免疫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猪传染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和猪病发展的新动向。例如,在有的地区和猪场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猪细小病毒的感染率高达50-80%以上,有的猪群里的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阳性率也很高,其它若干病毒性传染病的情况也类似,这样,有的人就误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国内、国外情况也差不多,随波逐流,听之传之,只要购进的母猪不死就算成功,殊不知祸要已被埋下,迟早会发生问题。据此,建议从国外或从外地购进种猪时慎重,要严格检疫,更不能从多个猪场购进种猪。通过检疫搞清楚种猪的情况,即使检出呈阳性反应的猪只也不怕,也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根除计划,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2、制定正确、合理的免疫程序
依据各场的实际情况,要制定相应的免疫计划,不能千篇一律,用三联苗对公、母猪一年进行2次免疫。防止母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用伪狂犬病疫苗和细小病毒疫苗,对后备公、母猪于配种前30天免疫,头胎、2胎母猪于产后1周免疫,妊娠母猪于产前30天免疫。控制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可用猪萎鼻二联苗,孕猪产前30天免疫,乳猪于1周龄和4周龄各免疫注射1次,公、母猪1年2次。防止猪瘟最好用猪瘟弱毒疫苗,猪病三联苗不如单苗,因免疫期较短,乳猪在3周龄和6周龄用猪瘟弱毒苗各免疫1次,母猪1年2次,母猪在妊娠期间不宜注射猪瘟疫苗。4周龄仔猪注射链球菌疫苗,5周龄注射副伤寒疫苗,妊娠母猪于产前3周用黄白痢苗注射1次。总之,使用疫苗要按疫苗说明执行,不得随意改变剂量和使用方
3、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在规模饲养条件下,兽医工作的重点是防病不是治病,要强调猪群的安全不是个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要从群体出发,有益群体。如猪舍与猪舍之间空隙地的绿化,舍内的通风换气,冬季的保温、防湿,夏季的防暑,适宜的光照以及卫生消毒等都是为养猪创造良好的环境。但目前,由于环境控制不力,一些猪场和养殖户的养猪条件差,设施不完善,猪舍简陋,不规范,防疫卫生措施不到位或不健全等,造成一些疫病的持续存在,尤其是在高密度饲养情况下,存在着较多的应激因素,例如气候突变、高湿、酷暑、严寒、断水、断料、仔猪断奶、转群、换料、抓猪打针、投药、惊吓、沙尘、调换饲养人员等均可诱发“环境病”和其它多种疾病。因此,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通过良好的管理和满足全价、平衡的优质饲料,使猪具有很强的抗病力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力。通过环境和抗体水平的检测,也可了解环境卫生状况及免疫接种效果,从而为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严格的防疫制度提供依据。据此,一定要创造安全、舒适的养猪环境,不断提高猪体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
4、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预防
有的疫病尚没有疫苗预防,特别是一些细菌性传染病,用药物预防有良好效果,但必须要针对性强,如许多猪场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猪气喘病,针对此病可用抗生素防治,对妊娠母猪分娩前2周—3周到分娩后3周—4周内,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来预防;猪弓形体病用磺胺类药物有防治作用;猪痢疾用抗生素或在饲料内添加一定量的痢菌净,效果十分明显;尤其在仔猪阶段或环境条件多变时,采用金霉素、土霉素和白地霉素等防病的效果很不错,虽然用抗生素能防治一些细菌性传染病,但会产生耐药性的菌株,这对人们的健康是一个威胁,因此,切切不可乱用抗生素。

主要应采取以下防疫措施:
1.猪场入口处应建立人员和车辆出入消毒室(池)。猪场内的生活区、生产区和生产辅助区要严格分开,生产区必须相对封闭。
2.不得从健康状况不明的猪场购买种猪,新引进猪只应在进入猪群前隔离检疫30~60天。
3.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
4.猪场内不得养狗、猫等宠物及其他家畜家禽,并应定期除蚊、蝇和灭鼠。
5.禁止从场外购买猪内及其他屠宰品。
6.选择合适的饲料,所购饲料必须先放仓库中干燥消毒1周后方可使用。
7.所有场内使用的工具必须经熏蒸消毒后方可还入,各区域的工具严禁混用。
8.严格控制人员进出猪场,休假或外出工作人员必须经过72小时隔离,并经过常规消毒、彻底淋浴和更衣后才准许进入生产区工作。
9.定期对猪场内外环境进行消毒,执行猪舍带猪消毒措施。
10.对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对死猪应焚烧或深埋。
11.选择合格疫苗,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并定期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12.定期对猪群进行药物预防与保健。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212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