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鸡群疫病的流行原因 免疫鸡群疫病的防治措施

随着我省养鸡业生产由原来分散零星粗放型的放养转变为现在的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由于综合防制技术跟不上,监测手段滞后,免疫程序不当,老病未消灭,新病又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养鸡业的健康发展。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免疫鸡群疫病的流行原因免疫鸡群疫病的防治措施。

一、免疫鸡群疫病流行原因

1、消毒不严格,防疫措施不力

(1)引起种鸡苗导致疫病流行,经蛋垂直传播。(2)野毒严重污染,疫病的传播媒介众多,散毒范围广泛。如果养鸡户综合防疫措施不力,病毒就传入免疫力不强的鸡群。(3)霉菌毒素的影响。(4)鸡群限饲或更换饲料时,由于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类的缺乏,鸡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饮水免疫中使用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用水,使用金属器皿;鸡群疫病流行时使用非SPF鸡胚来源生产卵黄抗体治疗;没有消毒制度,或消毒方法不当。(5)免疫用器具被污染,免疫器具使用前应清洗、消毒,每注射50~100只鸡换1次针头。

2.、疫苗免疫方法不当,免疫剂量混乱

(1)数种疫苗同时接种。(2)被免疫鸡群由于受到某些传染病侵袭时,都会引起免疫抑制,影响疫苗免疫力的产生。(3)母源抗体过高及首免时间选择不当。当雏禽母源抗体正处于高峰值时接种疫苗,疫苗病毒会被雏禽母源抗体中和,影响抗体产生。(4)随意改变免疫程序。(5)疫苗选择不当。(5)随意加大和减少疫苗免疫剂量。免疫剂量过大致免疫机能麻痹,还可诱发该病的发生;同时破坏了病毒和机体免疫之间互相制约的平衡关系,加速了毒株的变异。免疫剂量过小,不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疫病严重流行地区,却选用安全性好,免疫力较低的疫苗。(7)在应激状态下接种疫苗,消弱免疫能力。饲养密度过大、炎热、通风不良、舍内氨气过高,断啄,都会造成鸡抵抗力降低。(8)接种疫苗期间错误的使用消毒药或抗病毒药,或抗球虫药,致使这些药物杀死活疫苗、菌苗和破坏苗的抗原性。

3、疫苗质量存在问题

(1)疫苗保存不当。冻干疫苗反复冻融,油乳剂灭活疫苗冷冻保存。(2)疫苗储存、运输环节中的冷链问题没有解决,或根本就没有冷藏储运设备,使疫苗在运输过程中温度过高或在阳光下曝晒,致使市场流通中的疫苗有效价降低和失效。有的经销商甚至出售过期疫苗。(3)疫苗稀释浓度不符合或稀释液不当。或稀释后的疫苗免疫接种时间过长。

二、防治措施

1、合理选址

鸡场址选择在地势高燥、向阳、通风,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排水方便,电力、交通方便,避开兽医站、集市、屠宰场,有良好的自然隔离条件,远离工业区、化工厂和居民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要分开,注重场区绿化、改善环境,注意鸡舍的距离,尤其育雏舍与成鸡舍之间的距离。建立“全进全出”制度,即在一栋鸡舍不允许饲养不同日龄鸡。

2.、加强卫生消毒

生产区入口处建宽于大门,长于车轮胎周长1.5倍的消毒池,其消毒液每周更换1次,保持消毒液的有效作用。同时,设更衣和紫外线消毒室。出入生产区的生产用车,必须经消毒后准许入内。非生产区人车辆禁止进入场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衣、更帽、穿工作服,紫外线照射以后方可进入场区;生产区工作服不许穿出场区。严禁非生产人员入内,特殊情况经消毒后允许入内。栋与栋之间的人员不得相互串岗,更不允许育雏人员与成鸡舍饲养人员串岗。引种鸡苗前对鸡舍及周围环境彻底消毒1次,转群、转舍前对圈舍彻底消毒1次。通常情况每周对鸡舍、清扫、清洗和消毒1次(也可带鸡消毒)。用具每周清洗消毒1次,周围环境每15d清扫消毒1次。必要时生产区主要道路可用火焰消毒器重点烧灼消毒。回场的蛋盘、蛋箱经消毒后进入场内。免疫医疗器械用前清洗、消毒。疫病流行期首先封锁,隔离病区或病区生产人员,防止疫源扩散;每天消毒1次,直到疫情解除。生产区内应设病畜隔离室、焚尸炉。严禁从疫区购进鸡苗饲料,应从信誉好的厂家进。做好鸡舍防鼠、灭鼠工作。确保鸡舍保暖、通风,光照、温度和湿度适宜。

3、科学用药

选用针对性强的中成药或中西结合治疗方案。采用拌料和饮水双管齐下。病毒疫病除选择抗病毒药外,配合使用抗继发感染的药物。细菌性疫病通过药敏试验,选择用敏感性强的药物。少数病鸡可采用注射,投服方法给药。用药时间一般3~5d,最好5d,因为病情好转后有个巩固期,以防反复。疫情稳定后,停药48h,然后再接种疫苗。药物治疗中,应选用抗药敏,保肝、护肾、修复黏膜上皮细胞的药物。

相关阅读

当前鸭群中流行鸭疫病的调查与防治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鸭的养殖空间逐渐扩大,鸭的存栏量逐年递增,鸭场的养殖范围逐年扩大,在我国养鸭行业迅速崛起的同时,因为有些养鸭场给予扩大规模而盲目进种,因此导致鸭疫病的病发率也呈现逐年递增的局面,而且导致了老疫病继续扩散,新疫病层出不穷的形态。各地卫生防疫站都在对鸭疫病流行病进行调查和研究。面对如此严重的疫病情况以及相对落后的防治技术,使得我国的养鸭业受到了制约,也使得养鸭行业的良好局面收到了威胁。所以,我国在全国各地都进行了鸭疫病防治技术研究的推广,此项目的进行使得鸭群的死亡率降低,提升了养鸭生产的科技含量,让养殖户获得了利益,推动了我国养鸭也的有效发展。

1 调查情况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鸭群中流行鸭疫病的状况,通过对某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3 年1 月1 日至2014 年1 月1 日对该地区养鸭集中区进行了鸭疫病的调查。对10 个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再通过查阅各年的病例档案进行分析诊断。

2 鸭疫病发生的主要特点分析
2.1 疫病的种类繁多

鸭疫病中以急性传染病的威胁力最大,比如禽流感、细小病毒病、鸭瘟、鸭肝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等,这些病都会引发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除了这些疾病以外,还有一些非常繁琐的疾病,例如啄羽症、营养缺乏症、脱毛症以及寄生虫病等。

2.2 新疫病不断出现

除了一些普遍疫病之外,还会不断出现一些新的疫病。例如:鸭盲肠肿大坏死症、鸭产蛋下降综合症、鸭多脏器坏死症、鸭肝坏死症等。

2.3 混合感染病例逐渐攀升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鸭群出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混合型疫病或继发性疫病,这无疑会加重发病率与死亡率,并且也给治疗加大了困难。比如:雏番鸭经常会患上花肝病以及细小病毒的混合型感染症状,并且雏番鸭花肝病后期还会出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症状。

2.4 缺少疫病监测方法

因为没有免疫检测,无法了解疫病效果是否起到了作用。

2.5 忽略对种鸭进行免疫

饲养种鸭的养殖户大多是想到直接对种鸭造成危害的疫病,而却往往会忽略危害小鸭的疫病而不进行免疫接种,通过产出的蛋孵出的小鸭不存在相应的母源抗体,对一些疫病还处在非常敏感的状态。

2.6 缺少小鸭的不同种传染病的结合免疫,尤其是缺少正确合理的免疫程序

当前,对于小鸭还没有一个正规、合理的免疫程序,大部分鸭养殖户都是通过传统的经验进行免疫。而当前的疫病在不断复杂化,新的疫病也在不断出现,传统的预防疫病的方式具有较多的缺陷,无法获得有效的保护。

2.7 乱用抗菌药物

长时间运用抗生素药之后,有的药物会在鸭体中出现耐药性,并且一些基层防治人员为了可以控制疫情的扩散,通常会盲目的加大药的计量或者胡乱将不同种类的药物进行混合使用,最终产生了多种药物的耐药性,造成了无药可用的地步。长时间复用抗菌药物也会将机体倡导中的健康菌体以及微生物破坏掉,造成了鸭对于病原体的易感性逐渐加大。

2.8 缺乏营养症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提升

除了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以外,近几年来,鸭场还出现了营养缺乏症以及应激因素引发的疾病,例如:由于环境的因素、维生素的缺乏、饲养管理的不善等,都会造成雏鸭的死亡。

2.9 水资源卫生问题

对于水鸭的养殖来讲,水资源的卫生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当前很多水禽养殖基地都没有一个合理的保洁措施以及对污水的处理措施。水域由于饲养时间过长,使得病原以及有害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浓度逐渐增加,进一步促进了疫病的发生。

2.10 饲养管理措施问题

有的鸭场饲养密度过大,垫料质量过差,育雏期的管理不正确,饲料质量下降,缺少正常的清洁消毒,还有的养殖场出现了畜禽混养的情况,并且还是不同类别的禽类进行混养。

防治对策
3.1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充沛的营养,提升机体的抵抗力

通过番鸭的习性,制定符合鸭群成长的环境。建立科学的栏舍,要有良好的保温、通风效果,尤其是育雏期间,可以通过离地网架的方式进行饲养,确保温度在30~33℃之间,供应的饮用水要确保洁净,并且水温要在28℃左右,饲料中要加入多种维生素,在7~10d 之后要进行过渡性下水,最好建立符合雏鸭的浅水池,尽可能将饲养的密度降低,实现全进全出的局面。

3.2 强化消毒,确保场地、水域的洁净

场内的粪便以及其他杂物要及时清理干净,预防粪便及粪水流进鸭群的活动水域内,定时对鸭舍、活动区、水域进行清洁和消毒,尽可能将养殖场内的病原微生物清除掉。消毒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选取消毒剂以及使用方法。

3.3 引进抗病力强的鸭种

当前番鸭品种非常多,不同品种的抗病基因也有所不同,对于饲养时要综合当地的经营形式以及生产目的,选取符合自身需求并且具有抗病力强的品种进行饲养。

3.4 对于多发病、急性传染病,做好免疫接种的工作

通过当地疫病的发生状况,和潜伏的危害,拟定出科学的免疫体系,选取具有高校的免疫制品进行免疫接种。并且,不同养殖场也可以通过具体的状况,在普遍多发病日龄的前2~3d 使用适合的高免血清以及高免蛋黄液进行被动免疫。

3.5 对疫病进行早发现、早治疗

在饲养过程里要细心观察鸭群的状况,对于鸭群出现的异常现象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治疗的过程里要注重选取具有特效的药物,一定要合理用药并适当喂药,尽可能不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反复注射、反复给药,并且要及时补充维生素,再通过强化消毒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4 结语

对于目前鸭群中的流行鸭疫病,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从养殖抓起,保持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健康的饮食喂养,普及新的科学喂养知识,加大疾病控制力度,不断提升饲养的水平,使流行鸭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酷暑期猪群疫病多发的原因


l气候因素

酷暑期气候变化无常,突出表现:一是高温高湿,二是风雨雷电频繁,三是持续接近于猪正常体温和陡然降温的极端天气经常出现。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导致的直接结果如下:第一,高温高湿促进病原微生物的增殖。第二,持续接近于猪正常体温的高温和高湿使猪群处于热应激状态。第三,陡然的大幅度降温使得猪群在适应高温环境后突然处于低温应急状态。在北方夏季高温季节,可能会出现突然降温,甚至更极端天气,这种气象的变化迫使猪体从适应高温环境的条件发生急剧改变,频繁的高温、低温交替打击,使猪体的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面临严峻考验,使得孕期母猪、哺乳期母猪、仔猪、断奶幼猪、待出栏肥猪发病率显著上升。第三,频繁出现的风雨雷电天气使得猪群处于惊恐状态,从而引起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使得暴风雨和雷电天气之后对湿热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

2.管理因素

条件简陋,防暑条件差,缺少防蚊蝇设施,位置不佳,通风不良的猪场,是酷暑季节疫病危害的重灾区和首发区。防蚊蝇设施的缺位,直接导致通过蚊蝇传播的疫病,如乙脑、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的发生。由于酷暑天气的影响,管理和饲养人员的倦怠,一些措施落实不到位,也为疫病的暴发提供了客观条件。常见的现象及其危害如下:第一,饮水供应不及时和污染;第二,饲喂霉败变质的饲料,导致猪群发生黄曲霉中毒;第三,消毒次数的减少和喷淋消毒次数的增加,前者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后者因猪舍湿度的上升,使得猪体散热更加困难;第四,暴雨后消毒池被稀释或冲刷掉,若不及时更换消毒液,则导致人、车辆、物品等的消毒失败,引发防疫隐患。

3猪群自身因素

现阶段的规模饲养猪群,多数存在密度过高的问题。一是表现为同一圈舍内密度过高,二是由于圈舍之间间隔距离不够,形成了养猪区域内密度过高。在酷暑季节高温高湿环境中,密度过高除了不利于猪体散热,也由于猪只之间的被动接触,尤其是同染疫猪的接触,加大了感染的机会。由于高温的影响,猪的食欲下降,进而导致采食量的下降或拒绝采食。长期摄人营养不足,使得猪体新陈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久而久之,导致猪的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导致体质的下降,抗御恶劣气候条件的能力降低,不利于疫病防控。

高温季节蚊蝇活动猖獗,严重影响猪群休息。经常性睡眠不足又导致猪的下丘脑分泌激素功能的下降,给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带来负面影响。内分泌功能的正常发挥,决定着体内腺体、淋巴器官的功能状态。内分泌功能的严重失调,不仅影响采食、消化功能,还影响发情、排卵、受精等繁殖功能。尤其是淋巴器官和组织分泌功能的下降,对抗逆性、抗病力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某些猪群由于引种或选配不当,导致近交系数上升或品种的纯化,导致猪体抵御高温高湿能力和耐粗饲能力的下降,也是酷暑季节猪群疫病多发不可忽视的因素。如脾脏的畸形,胸腺、肝脏的异常。

4传染病因素

猪瘟病毒是夏秋高热季节猪群疫病多发的原因,由于猪瘟病毒的普遍存在,若免疫保护不当,一旦遇到应激因素,很快表现临床症状。当遇到高温高湿、蚊蝇叮咬、睡眠不足、饲料霉变等不良刺激时,发病成为可能。只是由于猪群进行了有效的免疫,使得疫病在猪群中处于零星散发状态而不表现为流行。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非典型性猪瘟。

目前猪群免疫抑制疾病受到疫病防治人员的高度重视。一般认为,经常发生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夏秋高热季节猪群疫病多发的助推器。可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猪病包括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和黄曲霉中毒,或直接将这四种病简称为免疫抑制病。也有学者认为猪瘟自身也可导致免疫抑制,还有学者认为口蹄疫也能够导致免疫抑制。笔者认为,这些疫病只是可能而非必然导致免疫抑制,在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三种传染病和黄曲霉中毒四种病中的两种以上混合感染病例中,免疫抑制发生的概率很高;单独感染三种传染病中的一种或两种时,有时会因猪体内病毒较少,或感染的时间较短,而不发生免疫抑制。但是,只要感染了三种传染病中的一种或数种,与黄曲霉中毒组合在一起的个体,必然发生免疫抑制。在夏季酷热期,因为高温高温环境的客观存在,饲料或饲料原料霉变非常容易发生。例如,当玉米收获期遇到了连阴雨,玉米在田间已经受到黄曲霉菌污染,则猪群黄曲霉中毒发病率将较高,黄曲霉中毒同免疫抑制呈高度正相关。

提高鸡群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1机体主要器官免疫功能介绍

1.1皮肤免疫屏障

皮肤作为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首道屏障,主要发挥神经屏障、色素屏障、物理屏障以及免疫屏障等功能。特别是皮肤免疫屏障,不仅能够避免机体受到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侵害,而且可以促进机体损失后的有效修复。皮肤免疫屏障由角质形成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表皮中多种细胞构成,同时在皮肤免疫中,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真皮内血管外细胞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

大量的柱状纤毛上皮细胞组成呼吸道黏膜,纤毛的不断摆动能够将呼吸道异物清除;少量分泌于黏液表面或粘附在呼吸道内壁的巨噬细胞存在于呼吸道黏膜,能够将衰老细胞、粉尘和细菌等清除;同时,呼吸道表面的黏液层不仅有湿润、加温的作用,还可以发挥出黏结空气异物,清洁和过滤病原颗粒的功能,鸡只通过甩头甩出这些黏液。

1.3肠道免疫功能

①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不断地摆动能够有效避免毒素、寄生虫和有害微生物等侵入机体内环境,且肠道的节律蠕动导致细菌不能长时间滞留在肠黏膜,从而发挥肠道清洁净化作用;②肠道寄居着大量的有益菌,形成一种相互依赖和稳定的微生态系统,病原不能轻易侵入机体;同时,肠道内还存在大量的弥散性免疫细胞,具有应答诱导、免疫提呈等作用,甚至某些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直接发挥出吞噬和清除作用。③有胃肠道分泌的多种化学物质,如糖脂、糖蛋白、溶菌酶、消化酶、胆汁和胃酸等能够直接或间接清除入侵机体的病毒细菌。

此外,肝脏具有产生免疫球蛋白,制造补体,清除内毒素和外来抗原,选择性的清除免疫复合物,有效降低对心脏、肾脏和肺脏等器官的损失等主要免疫功能;胸腺、法氏囊和骨髓等中枢性免疫器官作为免疫系统的生发中心,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2提高鸡群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有效措施

加强日常饲喂管理,给鸡群创建适宜的生长环境,最大程度上避免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的产生,尤其注重对雏鸡的应激训练,有效加强其抗应激能力;杜绝饲喂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确保饲料质量;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能够降低鸡群免疫力,可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或在饮水、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复合降解酶。同时,要严把种鸡关,保证鸡只特异性免疫和营养保健,确保后代健康。保证鸡只饲料营养,给予全价优质的饲料,适量添加硒、铁、锌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D、维生素A等,提高免疫活性,维护呼吸道和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为维持鸡只肠道生物免疫屏障功能,保护鸡群消化系统和黏膜免疫,可添加微生态制剂,从而加强鸡只机体免疫力;同时,某些中草药及其提取物,有扶正祛邪、补中益气和健脾益生等功效,可在鸡群中加以利用,以提高鸡只免疫抵抗力。

注重植物多糖、葡聚糖、甘露寡糖和黄芪多糖等优质多糖的总量供应,能够稳定抗体水平,提高抗体整齐度。为避免发生疲劳现象,可采用复配多糖,避免长时间单一使用多糖;采用蛋白分解酶可对机体蛋白质进行消化和利用,从而提高鸡只免疫力。此外,使用抗体蛋白、白细胞介素、淋巴转移因子、植物血凝素以及干扰素等免疫活性因子能够加强对机体的保护。

当前,某些养殖户人为干预鸡只睡眠休息时间,旨在提高肉鸡的采食量,以期快速生长,但是,鸡只在光照和嘈杂的环境下,没有高质量的睡眠,将无法达到体质要求,从而降低鸡只免疫抵抗力。鸡只在黑暗环境下将会保持安静,得到充分的休息,降低其基础代谢率,使其快速恢复体力。因而,建议养殖户每天让鸡只在黑暗环境下的时间超过3h,使其得到充分休息,鸡只在睡眠休息期间能够降低其内分泌、血压、心率,活跃体内巨噬细胞,增强肝脏解毒能力,有效清除病毒细菌。

鉴于机体存在不同免疫抑制性因素,使免疫器官退化并萎缩,加之霉菌毒素的存在和超标,损伤了胃肠道黏膜,使多种维生素受到破坏,降低了鸡只免疫功能,造成非饱和性脂肪酸氧化,从而降低了非特异性免疫细胞能力,为此,可添加抗自由基物质、抗氧化物质和非饱和性脂肪酸,对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免疫细胞功能进行维护。此外,鸡群一旦发病,要尽早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予以治疗,及时对发病鸡群受损的组织器官进行修复,增强鸡只生理机能的恢复,保护鸡群免疫抵抗力。

参考文献:

刘典佐提高非特异性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中国动物保健,2015(09)

王中秋.从管理谈鸡群免疫力的提高北方牧业,2011(17):20

鸡群感染疾病易复发的原因 冬季鸡群易发疾病的防治


随着市场以及各方面的需要,我国鸡只的饲养量比较大,但是因为饲养水平的不同,鸡群的饲养管理情况也都不同,现在鸡感染疾病之后出现复发的情况非常多,导致鸡场遭受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感染疾病的鸡群生产性能比较低,产品质量不佳,及时进行疫苗免疫之后也收不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实际的临床生产工作中应该了解疾病复发的具体原因,并且根据原因展开针对性的用药治疗,减少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鸡群感染疾病易复发的原因冬季鸡群易发疾病的防治。

1、原因分析

疾病控制的基础条件差:当前鸡的饲养者非常多而且饲养规模都不相同,饲养场中的实际管理水平和防疫技术具有非常大的差距,导致鸡群免疫水平的高低都不相同。在我国众多的饲养场中,中小的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控制鸡群发生疾病能力都偏低,导致鸡群容易感染多种疫病并且在接受治疗之后很容易复发。

治疗水平偏低:大多的养殖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基层的养殖场都不具备相应的检验设备,再加上目前防疫体系仍然不太健全等问题的存在,这些都会导致临床生产中对于鸡群疾病诊断的水平不高。

疾病防治观念守旧:在我国大多的养鸡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在鸡群疾病防治方面都非常的重视,但是大多的饲养者还不能够具备很专业的饲养知识,同时还没有比较先进的疾病防治观念,所以就很容易造成在实际生产中偏重鸡群的免疫接种和疾病防治措施,却往往忽视了环境条件对于鸡群抵抗力的提高和环境卫生、消毒的重要性。如果饲养者在临床生产过程中在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就会造成免疫失败、药物残留比较严重等其他情况,因此就要求饲养者必须在适当的时间采取正确并且有效的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发生与蔓延。

种鸡选育观念的滞后:目前有不少的养鸡场非常重视高产性能的选育,但是对于抗病性能的培育和筛选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鸡只抗病性减弱。结果导致不少经蛋进行传播的疾病在鸡场流行并且更大范围的加以传播,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损害鸡只饲养者的经济效益。

饲养环境条件偏差:实际的临床生产中如果鸡只饲养场的环境条件比较差,就算是选用饲养非常优良的鸡只品种配备全价的饲料供给,并且实施合理的免疫接种措施等,都不会保证鸡只发挥应有的生产水平,反而会导致鸡群中疾病的频发,造成相应的损失。

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如果鸡场管理者给鸡群提供的饲养管理水平不高,就会对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产生直接而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对于鸡群的抵抗力和抗病力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造成鸡群中有流行性疫病的传播。鸡群的饲养管理方面应该重视免疫接种和药物使用两个方面。首先要选用合适的疫苗并且采取正确的接种方式和时间,避免造成疫苗免疫的失败。此外避免抗生素滥用、正确的使用药物、同时要采用恰当的方法给鸡群用药,还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以在最合适的范围内及时控制疫病的出现和流行,还要避免在鸡群发生中毒性疾病。

2、正确合理用药

按规定程序用药:目前在临床生产中使用的大多药物疗程是3-5天,而且必须保证给药量充足,以确保鸡只体内的药物可以达到有效的浓度。切忌在对病鸡的诊疗过程中使用一种药物1-2天,发现治疗的效果不理想就立即更换其他种药物的做法。

按标准剂量给药:如果鸡群中有疫病流行,在对其进行治疗的时候应该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适量给药。如果不能按照要求用药,自然药物也就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如果盲目加大药物的使用量,在用药的时候可能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也会对机体造成比较大的危害,与此同时还会增加鸡群的用药成本。更会对鸡群造成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生产中必须加以重视。

重视药物的预防作用:在鸡只的饲养过程中,养殖户应该树立疾病的预防意识,始终坚持“防重于治”管理理念,并且要根据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预防用药程序。日常生产中重视疾病的预防,不仅能够缩短治疗期,还能够降低用药成本,能够减少鸡场的经济损失。

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患鸡进行治疗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药物的合理搭配,就会发挥出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但是还要注意不同的药物之间也是会产生拮抗作用的,盲目的对药物进行搭配使用就会对鸡群造成危害,轻者会造成用药无效,严重的患鸡会发生中毒而出现死亡的情况。

注重药品的有效成分:鸡场饲养者购买药品的时候应该仔细查看药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和有效期。不能一味的追求价格优惠而忽视了治疗效果,耽误病鸡的最佳治疗时间,严重时会导致其他疾病的趁虚而入。但是也并不是价格高的药品效果就一定好,还要看有效成分及含量。所以在选择药物的时候应该兼顾价格和效果,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冬季鸡群易发疾病的防治
1、禽流感
禽流感又称欧洲鸡瘟、真性鸡瘟或鸡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全身出血性败血症。主要特征为呼吸道症状,产蛋下降,头颈水肿和腹泻。高致病力毒株可引起禽的急性大量死亡,低毒力毒株只引起少量死亡或不死亡,表现为生长障碍和产蛋下降。
防治:要从无禽流感的养禽场引进种鸡或种蛋,加强卫生和检疫工作,定期检测鸡群。坚持全进全出制的饲养方式。根据当地疫情选用相应亚型禽流感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冬季多发季节应加强免疫,蛋鸡开产前最少免疫两次,产蛋期每50~60天免疫一次。
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一旦爆发生,应划定疫区,扑杀并严格消毒防疫。低致病性禽流感(H9亚型)可采取隔离、消毒与治疗相结合的措施,一般可选用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的中药(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等)和抗病毒药物(病毒唑、金刚乙胺)对症治疗,同时辅以免疫增强药物(黄芪多糖、淫羊藿等)和促进生殖系统恢复物质(维生素E等)。此外,还要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2、新城疫
新城疫也叫亚洲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各日龄鸡均可发生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蛋鸡产蛋下降、蛋壳颜色变浅。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杜绝传染源。定期消毒,加强检疫。根据本地、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做好鸡群的免疫接种。建立必要的免疫检测制度。
常用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肉仔鸡:5~7日龄,活疫苗滴鼻、点眼,同时注射新城疫灭活疫苗;18~21日龄再次用活疫苗免疫。蛋鸡、种鸡:5~7日龄,活疫苗滴鼻、点眼,同时注射灭活疫苗;18~21日龄二次疫苗免疫;50~60日龄用活疫苗、灭活苗三免,开产前用活苗结合灭活疫苗进行四免,产蛋高峰过后,每2个月用活疫苗免疫一次。条件许可时应定期进行新城疫抗体测定,根据抗体水平进行免疫。
一旦发生疫情,应封锁疫区,隔离饲养。对周围鸡群进行紧急疫苗接种,必要时也可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紧急注射,待病情稳定后再用疫苗接种。同时要对鸡舍、用具以及环境进行消毒,消灭传染源。对病死鸡及其排泄物要焚烧或深埋。对发病鸡群选用适宜的抗病毒药物和广谱抗菌素拌料或饮水,以防止并发或继发感染,提高抵抗力。
3、鸡传染性鼻炎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鸡的急性或亚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育成鸡和产蛋鸡群,使产蛋鸡产蛋量下降,育成鸡生长受阻,肉鸡的肉质变劣,淘汰率增加,公鸡的睾丸萎缩、精质变坏、受精率降低。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鸡舍要注意防寒防湿,注意通风,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不同日龄的鸡群混养,不要从外场购入带菌鸡。一旦发现病鸡,应及时隔离治疗。免疫接种,应用副鸡嗜血杆菌菌苗预防该病有一定效果。由于副鸡嗜血杆菌各血清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保护,同一血清型的不同亚型之间只有部分保护,故最好选用包含A、B、C三个血清型的疫苗效果会更好。治疗鸡传染性鼻炎的药物很多,其中磺胺类药物治疗鼻炎最为有效,可使用磺胺二甲氧嘧啶以0.05%比例溶于加有小苏打的饮水中,连饮7天。磺胺类药物副作用较大,用药时要搅拌均匀,防止中毒。另外,由于鼻炎易复发,应在间隔3~5天后,重复一个疗程,巩固治疗。其他抗生素氟苯尼考、先锋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新霉素、红霉素等,一般按每公斤体重5~20毫克溶于水中饮水,严重者可肌肉注射链霉素,每只每日3万~5万单位,连用5天。
4、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病鸡咳嗽、打喷嚏和气管发生罗音,产蛋鸡产蛋减少、蛋畸形、沙壳,质量变劣,气管、支气管卡它性炎症,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康复鸡经常出现大腹鸡。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严格防疫和免疫接种。预防接种的常用疫苗包括弱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要根据当地疫情制定合适的呼吸型或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程序,按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免疫。通常在雏鸡7~10日龄时用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弱毒株首免,1月龄左右时用毒力强的传染性支气管炎H52弱毒株进行二免,120~140日龄要再用H52弱毒株加强免疫。在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生严重的地域,选用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毒株制备的活疫苗或灭活疫苗疫进行接种可以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对于已发病的鸡场要将病鸡隔离,病死鸡及时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减少应激因素,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病毒和抗菌药物,增添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减少该病的死亡率。可选用复方口服补液盐、或含有柠檬酸盐或碳酸氢盐的复配制剂以消除肾脏炎症,用利尿药物促进尿酸盐的排出,使病鸡尽快恢复。
5、鸡慢性呼吸道病
鸡慢性呼吸道病是由鸡毒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病程长,病理变化发展慢,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罗音、咳嗽、流鼻液及气囊炎等。
防治:做好引种检验工作,加强饲养管理,保证日粮营养均衡;禽群饲养密度适当,防止过度拥挤;保持禽舍卫生清洁,通风良好,空气清新;保持禽舍适度干燥,防止阴湿受冷;同时定期驱除寄生虫。疫苗接种:弱毒活疫苗:目前国际上和国内常使用的活疫苗是F株疫苗。灭活疫苗:基本都是油佐剂灭活疫苗,效果较好,能防止本病的发生并减少其他疾病的感染。链霉毒、土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泰乐菌素、壮观霉素、林可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治疗本病都有一定疗效。链霉素的剂量在成年鸡为每只肌肉注射20万单位;5~6周龄幼鸡为5万~8万单位。土霉素和四环素一般为每公斤体重肌肉注射10万单位;大群治疗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0.4%(每公斤饲料添加2~4克),连喂1个周;泰乐菌素每升水中500毫克,连用5天;恩诺沙星每升水中加入50毫克,连用3~5天。环丙沙星每升水中加入70毫克,连用3~5天。
6、一氧化碳中毒
冬季鸡舍及育雏舍烧煤取暖,若煤炉装置不当(如烟道漏气、堵塞、倒烟),舍内门窗紧闭、通风不良,当一氧化碳浓度达到0.1%~0.2%,即使吸入少量,就会发生中毒。雏鸡在含0.2%的一氧化碳环境中2~3小时可中毒死亡,而成鸡在0.3%以上的一氧化碳环境中可发生中毒死亡。
防治:经常检查育雏室及鸡舍的取暖设备,防止漏烟、倒烟。舍内要设有风机或通风孔及其它通风换气设备,并定期检查,确保室内通风换气良好。发现鸡群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或将病鸡移入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的鸡舍。饮水中可添加水溶性多维素和葡萄糖。可选用20%甘露醇、25%山梨醇或25%~30%高渗葡萄糖注射液,快速腹腔注射。也可采取对症治疗措施:用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强心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兴奋呼吸药物治疗呼吸麻痹,还可补充电解质等。
7、肉鸡腹水综合症
肉鸡腹水综合症是肉鸡生产中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肉鸡20~28日龄快速生长的阶段,发病率一般为5%~10%,是冬季肉鸡最严重的疾病。主要症状是病鸡腹部膨大,头面部发紫,呼吸困难,生长缓慢,逐渐衰弱死亡。
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在保温的同时,每日定时对鸡舍进行通风换气;并且管理好热源,严防煤气泄漏,及时清理粪便,控制好鸡群密度和鸡舍的湿度,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以减少腹水的发生。适度限食饲养,以限制1~30日龄的肉鸡每日采食量的10%~20%为度,限食5~19天后恢复正常。

鹅疫病多发的原因 鹅疫病的防控措施


鹅的疫病是一类由致病性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具有群发性、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动物疾病。一种传染病在鹅群中发生往往通过三个基本环节,分别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鹅群。当此传染病已经构成流行时,需及时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可使流行病终止。近年来,鹅的疫病呈现增多趋势,饲养场应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为原则,采取相应有效措施预防其疫病的发生。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鹅疫病多发的原因鹅疫病的防控措施。

1、鹅疫病多发的原因

1.1饲养管理不当

由于饲养规模的加大,管理方面就尤为重要。规模化鹅场疫病的防控远远大于治疗。由于养殖场的管理人员在鹅各个生长阶段没有进行合理化的饲养管理,使鹅的免疫力低下,疫病多发。一些饲养场鹅舍内垫草更换不及时,通风不畅通,会使雏鹅患呼吸道及球虫病等疫病。鹅的育雏期是死亡率较高的时期,饲养人员对雏鹅的饲养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舍内的卫生与消毒工作进行的不及时,雏鹅饲料营养不够全面,舍内的温度、湿度,以及饲养密度等控制不好,都是患疫病的重要原因。

1.2新型疫病不断出现

近些年,鹅的新型病毒病、细菌病以及霉菌病不断出现,在原有老病还没有消除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高致病性的疫病,如鹅禽流感、雏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新型病毒性鹅肠炎、鹅慢性呼吸道病和鹅霉菌性脑炎等。由于病原微生物不断变异,导致致病性增加,感染度加强和大量的使用抗生素等,鹅的疫病很难消除,对鹅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疫病的传染性增强

多数的传染性疫病都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近年来,由于鹅饲养的规模化加大,使养殖密度增加,就会造成疫病的传播速度加快,控制难度加大。

1.4预防治剂的缺乏

目前,由于抗生素的使用等原因导致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变异较快,新型的疫病不断出现,而鹅的防疫制剂较少,有批文的防疫制剂缺乏,甚至一些危害比较严重的疫病,也尚无有批准文号的疫苗供应使用,导致疫病多发且难以控制。

1.5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是养鹅大国,但是从事养鹅业的科技人员缺乏,科研院所及高校从事鸡方面的研究较多,研究鹅的甚少;再者,从事现场实践的科技人员较少。农民养殖户较多,农户由于知识的欠缺,防病的意识不强,这种情况与饲养规模的扩大不相适应。

2、鹅疫病的防控措施

2..1严格控制引种

鹅在必须引种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鹅的来源,保证从无疫病区引进,了解鹅接种的疫苗。引进后至少要单独隔离饲养4周以上,确保鹅为健康鹅方可混人大群。

2..2加强鹅的营养

鹅的营养好坏直接关系到其抗病力强弱,提高鹅的营养水平,可以大大降低鹅的患病。根据鹅的不同生长阶段给予充足的饲喂,以及合理的营养配制是增加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基础。鹅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等。蛋白质是维持生命进行生产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通常情况下,成年鹅饲料的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5%左右,雏鹅日粮含有20%粗蛋白就可满足其快速生长时对蛋白质的需要。鹅的日粮配合应依据当地的饲料资源情况,考虑鹅的生理特点,肉、蛋或种用情况,以及季节性等因素。

2..3采用“全进全出”制度

所谓“全进全出”,就是在同一场区内只进同批日龄相同的鹅,并在同一天全部出场,做到全场无鹅,出栏后对鹅舍、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扫、严格消毒,切断病原的循环感染,消毒后空置2周,再引进下一批鹅。“全进全出”管理制度是养殖场对外开放生产必须做到的,它是保证群体健康、根除病原的最有效的措施。

2..4搞好环境卫生工作

做好鹅场的环境卫生工作也是防病的关键。鹅舍内要控制好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及噪声等因素。定时通风换气,可以破坏细菌生存条件,有利于预防疫病发生。舍区、场区环境一般2周要进行1次彻底清扫。注意清除场舍内的鼠、蟑螂、蚊虫等,但尽量避免使用药物驱虫,以免对鹅不利。

2..5注重定期消毒

鹅场的消毒是预防、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其包括鹅、鹅蛋、场舍、用具、器械、运输工具等的消毒。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来杀灭或清除致病微生物,以切断疫病传播的途径。鹅的消毒,可采用喷雾消毒方法,应选择对人和鹅安全、无刺激的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氧化剂类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性消毒程序,每周带鹅消毒2~4次。如已经发生疫病,每天至少带鹅消毒1次,每隔3天更换1种消毒剂,直到疫情平息,再按正常的消毒程序进行。鹅舍消毒应定期进行,每周至少1次。清扫和冲洗后,可用消毒剂进行喷洒或熏蒸。喷洒时,以表面湿润为好。消毒按从离门远处开始,然后墙壁、顶棚、地面的顺序依次喷洒1遍后,再由内向外将地面重复喷洒1次,关闭门窗2~3h,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再用清水冲洗饲料槽、地面等,将残余的消毒剂清除干净。舍内严重污染时,先用2%~3%热碱水冲洗,4~6h后,把粪便污物彻底清除,然后用有效消毒剂喷洒消毒,24h后再重复进行1次。鹅育雏室可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无疫情时,用福尔马林13.5mL/m3和7g/m3密闭消毒;发生疫情时,可增加福尔马林浓度为27~40.6mL/m3和高锰酸钾14~21.2g/m3密闭消毒。场区人口和舍门口设置消毒池,工作人员进入舍时,必须穿戴消毒过的鞋、帽及工作服等,并通过装有紫外线灯的通道。

2..6制定严格的免疫程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针对多发病的种类或当地目前未见病例,但临近地区已发生流行并且属于危害严重的传染病时,也应考虑免疫。综合鹅场总体考虑,选择免疫制剂。根据发病的种类、季节、鹅易感日龄等情况来选择生物制剂、免疫方式和时间。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一般情况下,初生和7日龄的鹅,皮下注射(具种鹅母源抗体的可免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0.5mL/只;15日龄,肌肉注射小鹅瘟十鹅副黏病毒二联,1.OmL/只;25日龄,肌肉注射禽流感,0.5mL/只;35日龄,肌肉注射大肠杆菌十禽霍乱二联,0.5mL/只;45日龄和80日龄鹅,注射鹅副黏病毒和禽流感;每次产蛋前30天,肌肉注射小鹅瘟加鹅副黏病毒,1.OmL/只;每次产蛋前14~21天,肌肉注射禽流感疫苗,1.OmL/只;每次产蛋后15天,肌肉注射禽流感疫苗,1.OmL/只。

2..7发现疫病及时处理

留意鹅群的变化,当发现有鹅排出白绿色粪便、软脚、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口鼻流液、张口呼吸等患病症状时应立即隔离,让专业的兽医进行诊断,了解患病原因,采取及时有效治疗措施,如病因不清楚的,应送至相关机构进行检查。对发病鹅舍进行彻底清扫、严格消毒。隔离鹅进行单独处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处置计划。如鹅因病致死,应在距离鹅场350m以外进行焚烧或深埋,严禁将病鹅运出进行交易买卖,更禁止随意丢弃。饲养人员禁止随意走动,出入严格消毒,避免疫情扩散。鹅场发现疫情,应对受威胁的区域但尚未患病的鹅进行应急性免疫接种,避免疫情扩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0141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