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期猪群疫病多发的原因

l气候因素

酷暑期气候变化无常,突出表现:一是高温高湿,二是风雨雷电频繁,三是持续接近于猪正常体温和陡然降温的极端天气经常出现。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导致的直接结果如下:第一,高温高湿促进病原微生物的增殖。第二,持续接近于猪正常体温的高温和高湿使猪群处于热应激状态。第三,陡然的大幅度降温使得猪群在适应高温环境后突然处于低温应急状态。在北方夏季高温季节,可能会出现突然降温,甚至更极端天气,这种气象的变化迫使猪体从适应高温环境的条件发生急剧改变,频繁的高温、低温交替打击,使猪体的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面临严峻考验,使得孕期母猪、哺乳期母猪、仔猪、断奶幼猪、待出栏肥猪发病率显著上升。第三,频繁出现的风雨雷电天气使得猪群处于惊恐状态,从而引起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使得暴风雨和雷电天气之后对湿热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

2.管理因素

条件简陋,防暑条件差,缺少防蚊蝇设施,位置不佳,通风不良的猪场,是酷暑季节疫病危害的重灾区和首发区。防蚊蝇设施的缺位,直接导致通过蚊蝇传播的疫病,如乙脑、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的发生。由于酷暑天气的影响,管理和饲养人员的倦怠,一些措施落实不到位,也为疫病的暴发提供了客观条件。常见的现象及其危害如下:第一,饮水供应不及时和污染;第二,饲喂霉败变质的饲料,导致猪群发生黄曲霉中毒;第三,消毒次数的减少和喷淋消毒次数的增加,前者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后者因猪舍湿度的上升,使得猪体散热更加困难;第四,暴雨后消毒池被稀释或冲刷掉,若不及时更换消毒液,则导致人、车辆、物品等的消毒失败,引发防疫隐患。

3猪群自身因素

现阶段的规模饲养猪群,多数存在密度过高的问题。一是表现为同一圈舍内密度过高,二是由于圈舍之间间隔距离不够,形成了养猪区域内密度过高。在酷暑季节高温高湿环境中,密度过高除了不利于猪体散热,也由于猪只之间的被动接触,尤其是同染疫猪的接触,加大了感染的机会。由于高温的影响,猪的食欲下降,进而导致采食量的下降或拒绝采食。长期摄人营养不足,使得猪体新陈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久而久之,导致猪的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导致体质的下降,抗御恶劣气候条件的能力降低,不利于疫病防控。

高温季节蚊蝇活动猖獗,严重影响猪群休息。经常性睡眠不足又导致猪的下丘脑分泌激素功能的下降,给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带来负面影响。内分泌功能的正常发挥,决定着体内腺体、淋巴器官的功能状态。内分泌功能的严重失调,不仅影响采食、消化功能,还影响发情、排卵、受精等繁殖功能。尤其是淋巴器官和组织分泌功能的下降,对抗逆性、抗病力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某些猪群由于引种或选配不当,导致近交系数上升或品种的纯化,导致猪体抵御高温高湿能力和耐粗饲能力的下降,也是酷暑季节猪群疫病多发不可忽视的因素。如脾脏的畸形,胸腺、肝脏的异常。

4传染病因素

猪瘟病毒是夏秋高热季节猪群疫病多发的原因,由于猪瘟病毒的普遍存在,若免疫保护不当,一旦遇到应激因素,很快表现临床症状。当遇到高温高湿、蚊蝇叮咬、睡眠不足、饲料霉变等不良刺激时,发病成为可能。只是由于猪群进行了有效的免疫,使得疫病在猪群中处于零星散发状态而不表现为流行。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非典型性猪瘟。

目前猪群免疫抑制疾病受到疫病防治人员的高度重视。一般认为,经常发生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夏秋高热季节猪群疫病多发的助推器。可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猪病包括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和黄曲霉中毒,或直接将这四种病简称为免疫抑制病。也有学者认为猪瘟自身也可导致免疫抑制,还有学者认为口蹄疫也能够导致免疫抑制。笔者认为,这些疫病只是可能而非必然导致免疫抑制,在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三种传染病和黄曲霉中毒四种病中的两种以上混合感染病例中,免疫抑制发生的概率很高;单独感染三种传染病中的一种或两种时,有时会因猪体内病毒较少,或感染的时间较短,而不发生免疫抑制。但是,只要感染了三种传染病中的一种或数种,与黄曲霉中毒组合在一起的个体,必然发生免疫抑制。在夏季酷热期,因为高温高温环境的客观存在,饲料或饲料原料霉变非常容易发生。例如,当玉米收获期遇到了连阴雨,玉米在田间已经受到黄曲霉菌污染,则猪群黄曲霉中毒发病率将较高,黄曲霉中毒同免疫抑制呈高度正相关。

相关知识

免疫鸡群疫病的流行原因 免疫鸡群疫病的防治措施


随着我省养鸡业生产由原来分散零星粗放型的放养转变为现在的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由于综合防制技术跟不上,监测手段滞后,免疫程序不当,老病未消灭,新病又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养鸡业的健康发展。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免疫鸡群疫病的流行原因免疫鸡群疫病的防治措施。

一、免疫鸡群疫病流行原因

1、消毒不严格,防疫措施不力

(1)引起种鸡苗导致疫病流行,经蛋垂直传播。(2)野毒严重污染,疫病的传播媒介众多,散毒范围广泛。如果养鸡户综合防疫措施不力,病毒就传入免疫力不强的鸡群。(3)霉菌毒素的影响。(4)鸡群限饲或更换饲料时,由于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类的缺乏,鸡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饮水免疫中使用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用水,使用金属器皿;鸡群疫病流行时使用非SPF鸡胚来源生产卵黄抗体治疗;没有消毒制度,或消毒方法不当。(5)免疫用器具被污染,免疫器具使用前应清洗、消毒,每注射50~100只鸡换1次针头。

2.、疫苗免疫方法不当,免疫剂量混乱

(1)数种疫苗同时接种。(2)被免疫鸡群由于受到某些传染病侵袭时,都会引起免疫抑制,影响疫苗免疫力的产生。(3)母源抗体过高及首免时间选择不当。当雏禽母源抗体正处于高峰值时接种疫苗,疫苗病毒会被雏禽母源抗体中和,影响抗体产生。(4)随意改变免疫程序。(5)疫苗选择不当。(5)随意加大和减少疫苗免疫剂量。免疫剂量过大致免疫机能麻痹,还可诱发该病的发生;同时破坏了病毒和机体免疫之间互相制约的平衡关系,加速了毒株的变异。免疫剂量过小,不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疫病严重流行地区,却选用安全性好,免疫力较低的疫苗。(7)在应激状态下接种疫苗,消弱免疫能力。饲养密度过大、炎热、通风不良、舍内氨气过高,断啄,都会造成鸡抵抗力降低。(8)接种疫苗期间错误的使用消毒药或抗病毒药,或抗球虫药,致使这些药物杀死活疫苗、菌苗和破坏苗的抗原性。

3、疫苗质量存在问题

(1)疫苗保存不当。冻干疫苗反复冻融,油乳剂灭活疫苗冷冻保存。(2)疫苗储存、运输环节中的冷链问题没有解决,或根本就没有冷藏储运设备,使疫苗在运输过程中温度过高或在阳光下曝晒,致使市场流通中的疫苗有效价降低和失效。有的经销商甚至出售过期疫苗。(3)疫苗稀释浓度不符合或稀释液不当。或稀释后的疫苗免疫接种时间过长。

二、防治措施

1、合理选址

鸡场址选择在地势高燥、向阳、通风,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排水方便,电力、交通方便,避开兽医站、集市、屠宰场,有良好的自然隔离条件,远离工业区、化工厂和居民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要分开,注重场区绿化、改善环境,注意鸡舍的距离,尤其育雏舍与成鸡舍之间的距离。建立“全进全出”制度,即在一栋鸡舍不允许饲养不同日龄鸡。

2.、加强卫生消毒

生产区入口处建宽于大门,长于车轮胎周长1.5倍的消毒池,其消毒液每周更换1次,保持消毒液的有效作用。同时,设更衣和紫外线消毒室。出入生产区的生产用车,必须经消毒后准许入内。非生产区人车辆禁止进入场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衣、更帽、穿工作服,紫外线照射以后方可进入场区;生产区工作服不许穿出场区。严禁非生产人员入内,特殊情况经消毒后允许入内。栋与栋之间的人员不得相互串岗,更不允许育雏人员与成鸡舍饲养人员串岗。引种鸡苗前对鸡舍及周围环境彻底消毒1次,转群、转舍前对圈舍彻底消毒1次。通常情况每周对鸡舍、清扫、清洗和消毒1次(也可带鸡消毒)。用具每周清洗消毒1次,周围环境每15d清扫消毒1次。必要时生产区主要道路可用火焰消毒器重点烧灼消毒。回场的蛋盘、蛋箱经消毒后进入场内。免疫医疗器械用前清洗、消毒。疫病流行期首先封锁,隔离病区或病区生产人员,防止疫源扩散;每天消毒1次,直到疫情解除。生产区内应设病畜隔离室、焚尸炉。严禁从疫区购进鸡苗饲料,应从信誉好的厂家进。做好鸡舍防鼠、灭鼠工作。确保鸡舍保暖、通风,光照、温度和湿度适宜。

3、科学用药

选用针对性强的中成药或中西结合治疗方案。采用拌料和饮水双管齐下。病毒疫病除选择抗病毒药外,配合使用抗继发感染的药物。细菌性疫病通过药敏试验,选择用敏感性强的药物。少数病鸡可采用注射,投服方法给药。用药时间一般3~5d,最好5d,因为病情好转后有个巩固期,以防反复。疫情稳定后,停药48h,然后再接种疫苗。药物治疗中,应选用抗药敏,保肝、护肾、修复黏膜上皮细胞的药物。

鸭传染性浆膜炎多发的原因分析


养鸭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屠宰加工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多发,给养殖农民带来很大损失,成为目前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

1 流行特点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鸭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而发生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多发,1~8同龄的鸭易感,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1周龄以下、8 龄以上 极少发病。过冷过热、恶劣的饲养环境等因素都能造成此病的发生,死亡率可达50%~90%。

2 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

从临床表现上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鸭刚发病时常出现最急性,病鸭突然死亡,看不到 显的症状。急性型表现为精神沉郁,不食或少食,不愿走动,闭目嗜睡,行走不稳。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的分泌物。鼻孔有粘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干后常堵塞鼻孔,表现为呼吸困难。排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的稀粪。死亡 前出现痉挛、摇头或点头等神经症状。

本病最特征的病理变化是浆膜表面的纤维索性渗出物,尤以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和纤维索性气囊炎最明显。纤维素性心包炎变现为心包液增多,内混纤维素,呈絮状,心外膜表明覆有纤维素,使心包膜增厚,表面粗糙。病程较长者,心包膜与心外膜或胸壁发生粘连。纤维素性肝周炎症状表现为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膜,肝呈橙红色或lL黄色,质脆,胆囊肿大。气囊炎特征是气囊膜浑浊或增厚,有纤维素或块状渗出物。实验室化验可发现革 氏阴性、单个或成双短小杆菌。

3 流行多发的原因

3.1 血清型众多 据报道,旧外鸭疫里默氏杆菌 发现了21个血清型, 我国存在至少13个血清型。血清型众多,一般认为不同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所以疫苗保护率低。药物防治成为该病的主要控制措施,防控措施相对较弱。

3.2 鸭疫里默氏杆菌易产生抗药性 前几年削3 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有效药物,如环丙沙星、恩诺沙星 、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现在表现为药效较差或摹本尤效。产生耐药性使敏感兽药减少,增加了治疗困难。

3.3 传播途径多 鸭传染性浆膜炎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破损的皮肤等途径传播,尘埃,飞沫等都是传播媒介。昌邑市已有十几年的规模饲养肉鸭历史,有的地方场与场之间的距离太小,相互之间传播该病的机会较大,往往出现一场发病,全村鸭场被传染,许多村的鸭场被传染而先后发病的现象。还有一个现象就是,鸭传染性浆膜炎在一个场内持续存在,可引起小蚓批次的鸭发病。

猪疫病的预防与治疗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动物养殖的规模逐渐向着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猪在养殖过程中的各种疫病会经常发生,这就给猪疫病的预防和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猪疫病预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对社会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猪疫病得不到及时的预防和控制,很有可能会造成疫病在养殖领域大范围的传播,不仅会严重危害到生猪和其他的动物,同时还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对猪疫病的预防和防治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主要介绍了猪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几种疫病和防治对策,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猪疫病防治有一定的帮助。

在猪养殖过程中,猪疫病能否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畜牧业产生不小的影响。猪的各种疫病一旦发展成为流行性传染疫病,那么将会对其他动物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得疫情不断的扩大,最终导致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所以在猪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猪疫病的预防和防治,而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对不同疫病的发病症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疫病进行预防,对发病的病猪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猪的疾预防和治疗工作,才能切实保证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一、常见的几种猪疫病的种类

1.猪气喘病

猪的气喘病也叫猪的喘气病,其学名被称作为猪肺炎支原体性疫病,是猪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疫病,该种疫病会对猪的呼吸道造成慢性的影响。这种疫病的发病症状主要为气喘和咳嗽,胸腔是其主要发病的集中区域。发病时对器官造成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肺部。通常情况下,患有该种疫病的猪伴有肺气肿和肺水肿等机型疫病。而如果猪的肺部出现了虾肉状的病变,则猪的肺部呈现出的是一种慢性或者半机型的病情。猪在感染了该种疫病之后,会导致出栏的时间变长,猪的生长速度明显变慢,采食量会降低,而猪的性别,年龄和品种与该种疫病发生无关。该种疫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主要发生在季节更替和气候环境表现的不稳定的时候。引起猪感染该种疫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饲养的投喂的食物质量较差。个体猪感染该种疫病之后,死亡率较低,但是如果在养殖场大范围的传播之后,如果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会对猪生长和出栏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导致该种疫病不能彻底的根除。

2.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也属于一种呼吸道疫病,其发病的主要诱因有两种,一种是支气管败血博氏杆菌的影响,一种是和产毒素的多杀性巴氏杆菌。鼻炎是其发病之后主要的临床症状,发病之后,表现为不断地打喷嚏,同时伴有鼻血流出,猪的面部发生较为严重的变形,猪鼻子出现偏斜的现象,该种该种疫病之后,猪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采食量降低,饲料的利用率减少,导致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猪在感染了传染性的萎缩性鼻炎之后,会严重影响到呼吸道正常的运转,同时猪的免疫功能不断的降低,很容易感染其他疫病,使猪的死亡率和淘汰率明显上升。通常情况下,猪在出生后2~5月的时间段内比较容易感染该种疫病,这种疫病在世界各地的都有发生。

二、猪的常见疫病防治措施

1.猪气喘病的防治对策

在猪养殖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养殖场自繁育原则,养殖本养殖场繁育的仔猪,预防引入外来的发病猪。在养殖过程中,如果要引进新型的品种也要严格执行动物检疫检验程序,对于外来的品种应该将其隔离养殖一个月之后,在确定了猪的健康情况之后,才能将其混入到猪群中。在平常的养殖过程中还应该切实做好养猪场的消毒工作,确保提供猪群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禁止向猪投喂变质饲料。此外,还应该注意猪群生长环境的优化,定期的为猪群接种疫苗。而在给猪接种各种疫苗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的使用方式,要保证疫苗保存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同时还应该注意注射的位置,应该进行胸腔注射。同时,由于猪肺炎支原体就可以改变自身表面的抗原而造成免疫失败,导致免疫力减弱,因此,在进行免疫过程中还应该做好药物配合治疗,其中螺旋霉素、四环素以及北里霉素和甲砜霉素等多种药物都可以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2.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防治对策

国家应该加强对进入境猪的检验和建议,防治外来病猪从国外传入到国内,同时,在猪养殖过程中还应该及时的淘汰生病的病猪,对猪群进行更新,将感染疫病的猪进行淘汰处理,从而降低猪群感染该种疫病的可能。而对于饲养过程中接触过病猪的疑似猪应该及时的将其隔离观察,在一定的观察期内,未发现病猪病例的则可以继续饲养。母猪生产后的猪仔严谨与其他猪接触,猪仔断奶之后需要对其隔离饲养1~2个月,如果没有发现发病的症状,则可以将这批猪仔作为种猪进行培育。同时,在养殖过程中,改善饲养的条件也是防止猪病传染的重要措施。在养殖过程中应该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防止猪群相互挤压,提高圈舍的通风效果,加强气体流通,将有害的空气及时的排除出去。

结语

总之,猪的疫病预防和防治工作需要我们按照科学的流程进行,本次研究主要对猪的两种疫病进行了论述。当然猪的疫病不止这两种,疫病防治的措施还有很多中,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的对预防和防治措施进行综合和研究,相信猪疫病预防和防治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

当前鸭群中流行鸭疫病的调查与防治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鸭的养殖空间逐渐扩大,鸭的存栏量逐年递增,鸭场的养殖范围逐年扩大,在我国养鸭行业迅速崛起的同时,因为有些养鸭场给予扩大规模而盲目进种,因此导致鸭疫病的病发率也呈现逐年递增的局面,而且导致了老疫病继续扩散,新疫病层出不穷的形态。各地卫生防疫站都在对鸭疫病流行病进行调查和研究。面对如此严重的疫病情况以及相对落后的防治技术,使得我国的养鸭业受到了制约,也使得养鸭行业的良好局面收到了威胁。所以,我国在全国各地都进行了鸭疫病防治技术研究的推广,此项目的进行使得鸭群的死亡率降低,提升了养鸭生产的科技含量,让养殖户获得了利益,推动了我国养鸭也的有效发展。

1 调查情况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鸭群中流行鸭疫病的状况,通过对某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3 年1 月1 日至2014 年1 月1 日对该地区养鸭集中区进行了鸭疫病的调查。对10 个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再通过查阅各年的病例档案进行分析诊断。

2 鸭疫病发生的主要特点分析
2.1 疫病的种类繁多

鸭疫病中以急性传染病的威胁力最大,比如禽流感、细小病毒病、鸭瘟、鸭肝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等,这些病都会引发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除了这些疾病以外,还有一些非常繁琐的疾病,例如啄羽症、营养缺乏症、脱毛症以及寄生虫病等。

2.2 新疫病不断出现

除了一些普遍疫病之外,还会不断出现一些新的疫病。例如:鸭盲肠肿大坏死症、鸭产蛋下降综合症、鸭多脏器坏死症、鸭肝坏死症等。

2.3 混合感染病例逐渐攀升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鸭群出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混合型疫病或继发性疫病,这无疑会加重发病率与死亡率,并且也给治疗加大了困难。比如:雏番鸭经常会患上花肝病以及细小病毒的混合型感染症状,并且雏番鸭花肝病后期还会出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症状。

2.4 缺少疫病监测方法

因为没有免疫检测,无法了解疫病效果是否起到了作用。

2.5 忽略对种鸭进行免疫

饲养种鸭的养殖户大多是想到直接对种鸭造成危害的疫病,而却往往会忽略危害小鸭的疫病而不进行免疫接种,通过产出的蛋孵出的小鸭不存在相应的母源抗体,对一些疫病还处在非常敏感的状态。

2.6 缺少小鸭的不同种传染病的结合免疫,尤其是缺少正确合理的免疫程序

当前,对于小鸭还没有一个正规、合理的免疫程序,大部分鸭养殖户都是通过传统的经验进行免疫。而当前的疫病在不断复杂化,新的疫病也在不断出现,传统的预防疫病的方式具有较多的缺陷,无法获得有效的保护。

2.7 乱用抗菌药物

长时间运用抗生素药之后,有的药物会在鸭体中出现耐药性,并且一些基层防治人员为了可以控制疫情的扩散,通常会盲目的加大药的计量或者胡乱将不同种类的药物进行混合使用,最终产生了多种药物的耐药性,造成了无药可用的地步。长时间复用抗菌药物也会将机体倡导中的健康菌体以及微生物破坏掉,造成了鸭对于病原体的易感性逐渐加大。

2.8 缺乏营养症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提升

除了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以外,近几年来,鸭场还出现了营养缺乏症以及应激因素引发的疾病,例如:由于环境的因素、维生素的缺乏、饲养管理的不善等,都会造成雏鸭的死亡。

2.9 水资源卫生问题

对于水鸭的养殖来讲,水资源的卫生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当前很多水禽养殖基地都没有一个合理的保洁措施以及对污水的处理措施。水域由于饲养时间过长,使得病原以及有害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浓度逐渐增加,进一步促进了疫病的发生。

2.10 饲养管理措施问题

有的鸭场饲养密度过大,垫料质量过差,育雏期的管理不正确,饲料质量下降,缺少正常的清洁消毒,还有的养殖场出现了畜禽混养的情况,并且还是不同类别的禽类进行混养。

防治对策
3.1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充沛的营养,提升机体的抵抗力

通过番鸭的习性,制定符合鸭群成长的环境。建立科学的栏舍,要有良好的保温、通风效果,尤其是育雏期间,可以通过离地网架的方式进行饲养,确保温度在30~33℃之间,供应的饮用水要确保洁净,并且水温要在28℃左右,饲料中要加入多种维生素,在7~10d 之后要进行过渡性下水,最好建立符合雏鸭的浅水池,尽可能将饲养的密度降低,实现全进全出的局面。

3.2 强化消毒,确保场地、水域的洁净

场内的粪便以及其他杂物要及时清理干净,预防粪便及粪水流进鸭群的活动水域内,定时对鸭舍、活动区、水域进行清洁和消毒,尽可能将养殖场内的病原微生物清除掉。消毒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选取消毒剂以及使用方法。

3.3 引进抗病力强的鸭种

当前番鸭品种非常多,不同品种的抗病基因也有所不同,对于饲养时要综合当地的经营形式以及生产目的,选取符合自身需求并且具有抗病力强的品种进行饲养。

3.4 对于多发病、急性传染病,做好免疫接种的工作

通过当地疫病的发生状况,和潜伏的危害,拟定出科学的免疫体系,选取具有高校的免疫制品进行免疫接种。并且,不同养殖场也可以通过具体的状况,在普遍多发病日龄的前2~3d 使用适合的高免血清以及高免蛋黄液进行被动免疫。

3.5 对疫病进行早发现、早治疗

在饲养过程里要细心观察鸭群的状况,对于鸭群出现的异常现象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治疗的过程里要注重选取具有特效的药物,一定要合理用药并适当喂药,尽可能不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反复注射、反复给药,并且要及时补充维生素,再通过强化消毒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4 结语

对于目前鸭群中的流行鸭疫病,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从养殖抓起,保持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健康的饮食喂养,普及新的科学喂养知识,加大疾病控制力度,不断提升饲养的水平,使流行鸭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影响猪群健康度的因素和提高猪群整体健康度的方法


1、影响猪群健康度的因素

环境因素。猪场环境的好坏对猪群整个的健康度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环境因素包括猪舍的朝向、排污系统、夏季的防暑降温、冬季的御寒保暖、舍内的温湿度、新鲜空气的流通、采光等,这些都影响着猪群的健康。为猪群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对于猪群健康以生产水平都有利。饲养环境恶劣会导致猪发生应激,使猪只患病,对各生长阶段和生理阶段的猪都有影响,从而打破了猪场的稳定生产水平,最终影响了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品种。健康高产的种猪品种对于养猪业来说非常重要,选择好的品种可以降低料肉比,使猪场维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对于向外引种的猪场,种猪的健康关系到整个猪群的健康,所以在引种时,首先要了解种猪场的疾病情况,并且在引种后要注意隔离饲养,以免对整个猪群造成不利的影响。

营养因素。饲料营养是保证猪只体质的根本,不同的品种以及处不不同年龄阶段、生理阶段的猪对营养的需求不同,如母猪营养不良会导致发情异常,影响配种,使母猪的繁殖性能下降,最终被淘汰;如果哺乳母猪发生营养不良,真接对泌乳造成影响,从而使仔猪吃不到充足的乳汁而造成生长发育受阻,还会导致仔猪体质变弱,易患疾病,进而影响了后期的育肥效果;如果育肥猪的营养不良会使育肥时间延长,影响出栏。饲料的品质对猪健康的影响也很大,如果给猪群饲喂发霉、变质或受污染的饲料,会导致猪群出现中毒现象。另外,猪场水的质量是决定猪群健康的重要因素。

防疫和保健。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和定期进行药物的驱虫保健工作是保证猪场健康生产的有力保障,定期驱除体内外的寄生虫可以提高猪群的抵抗力。进行疫苗接种是为猪群构建特异性的免疫力,保健则是提高这些免疫力,两都相结合,可以有力地保证猪群的健康。

2、提高猪群健康度的方法

猪群的健康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养管理是否到位,为了提高整猪群的健康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环境。猪场的选址应注意地势高、通风良好,并且向阳,在养猪场的周围3km内没有其他养殖场,并且要保证有干净的水源。做好猪绿化隔离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排污系统。注重日常的卫生和消毒工作,保证舍内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定期进行消毒,即使在冬季也要注意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减少有害气体的浓度,当舍内有害气体超标时,会引起猪患呼吸道疾病,使猪群更易感染其他疾病,因此要加强猪场环境的管理,为猪群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品种。选择优良并且健康的种猪品种,实行自繁自养,如需引种,是要注意事先了解引种场以及周边地区疾病的流行情况,做好引种的准备工作,引种后要将新引入种猪与本场猪群进行隔离饲养,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环境,另一方面则是要便于观察猪群的动态,以确认无病菌感染。

营养。保证各生长阶段以及生理阶段猪群的营养供给以及营养均衡,同时要保证饲料的质量,预混料要购于正规的厂家,而对原料,包括玉米、豆粕、麸皮等则要注意日常的贮存,避免发生霉变或遭虫鼠的破坏而受到污染。如果饲喂猪群发生霉变的饲料,不但会造成猪只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导致妊娠母猪流产、仔猪腹泻等症状,还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造成营养物质的损失,使PSE肉增多,使猪群机体的免疫下降,导致猪群易感染疾病。为了避免生产上霉变饲料对猪群造成的伤害,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等饲料添加剂,可以起到防霉脱霉的作用。

做好免疫接种以及药物保健工作。要本场以及当地周边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以及猪群的健康状况以及抗体水平,来科学合理的制定免疫程序,并要求猪场严格地按照所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的接种工作,尤其是病毒性的疾病,会导致猪的抗病能力下降,导致免疫抑制,易感染多种疾病,疫苗要从正规的厂家购买,并按照说明进行接种,用量不足起不到效果,如果过量,不但会造成浪费,还会导致猪群发生不良反应。在进行免疫接种后,要定期对猪群抽取血样进行抗体水平的监测,对于抗体水平达不到保护猪体健康水平的,要及时的补注,以加强免疫。在免疫接种的同时,要对猪群进行药物的保健工作,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包括用药物驱除体内体外的寄生虫,对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的猪群适当的用药,以起到增加免疫力、促生长,提高猪群整体健康度的目的,如可以在母猪的产前产后、仔猪断奶后的饲料和饮水中添加主谱抗菌药,如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等。

夏季减轻热应激对猪群带来的危害。发生热应激时,猪的采食量、抗病能力以及生长速度都会下降,还会影响公猪精子的生成以及活力,影响母猪繁殖性能,使得发情排卵异常,所以在夏季就做好降温工作,可以采取喷雾降温或滴水降温的方法,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抗热应激类药物,以增强猪群的抗应激能力,降低热应激带来的危害,提高整个猪群的健康度。

作者简介:李胜杰(1979-),男,黑龙江绥化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李胜杰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兴福乡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绥化152000)

猪场猪疫病的防控措施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占全球猪肉消费需求的第一位,同时,也由此而成为了全球养殖猪最多的国家。由于一系列的外在因素,比如:城市化的影响、猪饲料的问题、猪疫病等,小的生产户开始慢慢减少,转变为大规模的集体经营养殖。这种大规模的养殖方式存在着以下的特点:猪数量大、封闭式的养殖环境、容易遭受粪料的污染,这样就容易导致猪患有一系列的疾病,引发了新的问题。因此,为预防猪疾病的发生,我们只有通过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猪更健康。

在我国,我们的主要养猪模式是一站式的,这与更为先进的隔离饲养的养殖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也是我们国家需要积极进步的地方。目前,我省的养猪规模也在需求量的影响下不断的扩建,多种的养殖方式也由此而研发出来。现在我省的养殖状况主要为:积极的培育优良品质的猪,实现繁殖更多的品种,建立更适合商品化的猪。另外,我省也在养猪的形式下由此发展出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比如饲料和有机肥料。而目前我们面临着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猪产生的疫病,往往疫病一发生,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疫病传染和死亡。所以,我们只有建立更为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防御措施来保证猪的健康。

对全国的各个养猪地区而言,猪的疫病都是一项值得加强重视的问题。我们各地人们都在为防治猪疫病做着不同程度的努力。对于我们兽医站来说,在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大致可以通过这些来展现,我们在出现疫病之后通常是采取以下几大的方面来进行防治。

一、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

针对客观的制度建立,养殖猪要在建立卫生防护的组织下进行,必须具备有完善的基础设备作为养殖条件。这就要求在思想上加强认识,首先,我们必须做好自身防疫思想的学习,努力的学习《动物防疫法》,认识到猪场疫病防疫的重要性;其次,我们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动物医疗防控中心,对猪的生长情况进行数据的记录。

二、制定工作人员的工作准则

1.作为经常出入猪场的工作人员以及饲养人员而言,在进入猪场之前,必须更换消过毒的工作服,以防止人体携带病菌进入猪场。同时对于外来人员,除非有许可,禁止所有外来人员参观猪场。在进行猪的运输的时候,车辆等不许进入猪场内部,交易的时候也必须远离猪场,防止携带病源。在猪场内部的一系列设备,必须做到定时的检查和消毒。另外,猪场的兽医要遵守职业规则,不出外进行诊治。

2.猪场的卫生情况管理方面,必须做到对生活环境的卫生要经常打扫,及时将猪粪等生活垃圾彻底清理,使猪场保持相对的清洁,同时及时的灭虫灭蚊,避免蚊虫的间接病毒传播。还有,通风对于封闭式的养殖环境而言相当的重要,确保猪场的空气流通。

3.鉴于对猪场的实际情况的客观记录,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本职工作。猪每天的日常饮食要进行详细的记录,以应对任何的突发状况。要详细的记录猪场的疾病发生情况、死亡等数据。

4.猪源尽量采取自己繁殖自己养殖的方式,以更好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当然,如果猪是从外地购买的,必须具有相关的猪健康的证明。然后进行一定时间的隔离,在确保猪健康的前提下才转入猪场。

三、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猪场防疫制度

最为重要的就是以下的这一点,只有在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合理的猪场防疫病制度下,才能更好地及时进行预防疾病传播。这里主要就是针对消毒和寄生虫驱除这两大方面。

首先,关于消毒这一项,进场时要进行严格消毒,工作人员在进入猪场之前,要先在更衣室里进行紫外线的照射消毒。然后用消毒液进行洗手,并用5%浓度的苛性钠消毒液对鞋子进行消毒,在准备好自身的消毒后才可以进入猪场。

其次,是猪生活的场所以及相关用具的消毒。猪场内的各个猪舍要制定一周一次的小型规模打扫,一月一次的大规模打扫。而如果出现母猪的分娩后,必须更为仔细的清扫消毒。走道、猪圈、饲槽都要注重打扫,还有最容易积聚污染物的下水道也是要充分的重视。可以用适当浓度的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融合来进行熏蒸。通常我们在消毒猪场的时候都是采取每半个月一次的频率,采用的依旧是常用的苛性钠溶液喷洒。另外,对于出现了病死猪的情况下,我们的处理为先隔离病源猪群,对于病猪的处理严格地遵守规则,及时的做好紧急处理,切忌在猪场内进行随意的处理方式。在处理好病猪后,对病猪生活的区域要用烧碱水来消毒。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消毒方式和消毒物品,对于粪便通常用发酵的方法消毒,污水则多用漂白粉来处理,这里的比例根据详细的情况而定。

再次是针对猪场经常出现的寄生虫的状况,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对于母猪、公猪以及小猪,我们通常是采取母猪产前3个月实行一次驱虫,而公猪则一年高于两次的驱虫,小猪则在各个阶段进行驱虫。猪场的全部猪会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各进行一次检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不同的、有依据的治疗和预防。

最后,这所有的预防和消毒总的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防控,也就是日常性的防控、季节性的防控以及发病时期的防控。

四、总结

除了以上的内容,关于其他的一些综合性的方面,我们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在建立猪场时,合理的管理机制、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科学的养殖方式、先进的设备和培育方法都在养殖猪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猪场的工作人员要始终遵守职业的准则,做好自身的工作,确保猪的卫生健康,努力的避免疫病的传播和危害,积极的促进养猪这一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猪主要疫病的预防和治疗分析


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迅速,猪养殖为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猪养殖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猪疫病的影响。同时,猪肉在市场上流通范围广、流通量大,猪肉的质量问题直接关乎群众的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对猪主要疫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养殖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疫病预防工作。一旦发生疫情,则需要从疫病的病理出发,结合先进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1猪疫病的种类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养殖行业不断发展,尤其养猪户数量呈连年上升趋势。猪的健康情况是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根本保障,但是在具体饲养过程中,生猪的健康问题经常受到诸多疫病的影响,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就我国猪养殖业发展而言,猪疫病主要种类为: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疾病。这类疾病传染能力强且治疗难度大,是影响猪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

2.猪养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猪养殖受到疫病影响较大,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处理好养殖方法和基础设施等问题,降低疫病的发生几率。首先,规范养殖场卫生环境,这就要求养殖人员掌握基本养殖知识,选取合理区域建设养殖场,并在养殖中引进先进的养殖设备;其次,规范消毒流程,消毒是疫病预防的基础手段,不仅要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消毒,养殖人员也要纳入到消毒范围之内。如果存在死于疫病的猪,应在消毒后进行处理,避免二次感染;最后,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根据猪品种的不同和近期疫病传播情况制定防疫方案,要求养殖人员严格按照方案开展日常工作,尤其保证幼猪的安全成长。

3口蹄疫的预防及治疗

口蹄疫为主要疫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高发季节为春季和冬季。其主要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具有极强的传染力。其发病部位为蹄部、乳房或口腔黏膜,症状为溃疡或脓包,幼猪由于其抵抗力较低,一旦感染则会出现血性肠炎等疾病,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

管理方面。饲养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养猪场规模,并且在养猪场规模确定基础上,合理规划养殖数量,确保养殖密度的合理性。这样可以确保养殖环境的优良性,进而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药物治疗方面。首先,运用抗生素类药物提高猪自身的免疫力;其次,定期接种疫苗,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最后,针对病猪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如发病部位在蹄部,可用来苏尔(3%)进行消毒清洗,之后可在患处涂抹碘甘油,也可配合注射口蹄一针灵,每2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5次;如果发病部位发生在口腔,则可应用食用醋或者高锰酸钾溶液(1%)进行消毒清洗,可将鱼石脂软膏涂抹患处;如发病部位在乳房,可采取肥皂水清洗的方法消毒,之后将青霉素软膏涂抹于病变溃疡处。

4猪瘟的预防和治疗

猪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可能性。其主要由猪瘟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极强。病毒通过猪口、鼻等部位进入体内,其发病部位以扁桃体为先。同时,耳根、腹部、四肢内侧等处会出现紫红色出血点。猪感染猪瘟病毒后高烧不退,且先出现便秘后出现腹泻症状。

猪种选择方面:尽量采取自繁自养模式,如条件不允许要进行外购时,需先了解幼猪的疫苗接种情况。回到养殖场后,应采取隔离观察的方式,一般隔离时间为3周左右。

药物治疗方面:第一,为病猪注射抗生素类、磺胺类药物,以此防止继发感染;第二,选取高免血清高热金针注射液,发病前期按每150千克体重20mL注射,发病后期则按照每100千克体重20mL标准进行注射。同时,该药物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预防用量减半。

5蓝耳病的预防及治疗

蓝耳病同样为较为常见的猪主要疫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可能性。其易感群体为小于1月龄的幼猪和妊娠期母猪,前者感染后出现高烧、呼吸衰竭、腹泻等症状,致死率高达80%~90%,即便存活下来也多伴随疾病困扰;后者感染后呼吸衰竭和食欲不振等现象,且多伴有流产症状。

蓝耳病的预防:在病猪处理方面:病猪一般需要进行隔离,同时采取焚烧填埋的措施对死猪进行处理,并在焚烧填埋位置进行定期消毒,消毒液选取多种制剂混合而成,增加消毒效力。药物治疗方面:第一,在控制病情过程中,将泰乐菌素混合至饲料中,可增强吸收,从而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第二,针对高烧情况,可将硫磺酸和阿司匹林溶于水中,让病猪引用,以此达到退烧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09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