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鸭群中流行鸭疫病的调查与防治对策

养鸭鸭 养鸭鸭舍

2020-11-02

近几年来,我国鸭的养殖空间逐渐扩大,鸭的存栏量逐年递增,鸭场的养殖范围逐年扩大,在我国养鸭行业迅速崛起的同时,因为有些养鸭场给予扩大规模而盲目进种,因此导致鸭疫病的病发率也呈现逐年递增的局面,而且导致了老疫病继续扩散,新疫病层出不穷的形态。各地卫生防疫站都在对鸭疫病流行病进行调查和研究。面对如此严重的疫病情况以及相对落后的防治技术,使得我国的养鸭业受到了制约,也使得养鸭行业的良好局面收到了威胁。所以,我国在全国各地都进行了鸭疫病防治技术研究的推广,此项目的进行使得鸭群的死亡率降低,提升了养鸭生产的科技含量,让养殖户获得了利益,推动了我国养鸭也的有效发展。

1 调查情况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鸭群中流行鸭疫病的状况,通过对某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3 年1 月1 日至2014 年1 月1 日对该地区养鸭集中区进行了鸭疫病的调查。对10 个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再通过查阅各年的病例档案进行分析诊断。

2 鸭疫病发生的主要特点分析
2.1 疫病的种类繁多

鸭疫病中以急性传染病的威胁力最大,比如禽流感、细小病毒病、鸭瘟、鸭肝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等,这些病都会引发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除了这些疾病以外,还有一些非常繁琐的疾病,例如啄羽症、营养缺乏症、脱毛症以及寄生虫病等。

2.2 新疫病不断出现

除了一些普遍疫病之外,还会不断出现一些新的疫病。例如:鸭盲肠肿大坏死症、鸭产蛋下降综合症、鸭多脏器坏死症、鸭肝坏死症等。

2.3 混合感染病例逐渐攀升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鸭群出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混合型疫病或继发性疫病,这无疑会加重发病率与死亡率,并且也给治疗加大了困难。比如:雏番鸭经常会患上花肝病以及细小病毒的混合型感染症状,并且雏番鸭花肝病后期还会出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症状。

2.4 缺少疫病监测方法

因为没有免疫检测,无法了解疫病效果是否起到了作用。

2.5 忽略对种鸭进行免疫

饲养种鸭的养殖户大多是想到直接对种鸭造成危害的疫病,而却往往会忽略危害小鸭的疫病而不进行免疫接种,通过产出的蛋孵出的小鸭不存在相应的母源抗体,对一些疫病还处在非常敏感的状态。

2.6 缺少小鸭的不同种传染病的结合免疫,尤其是缺少正确合理的免疫程序

当前,对于小鸭还没有一个正规、合理的免疫程序,大部分鸭养殖户都是通过传统的经验进行免疫。而当前的疫病在不断复杂化,新的疫病也在不断出现,传统的预防疫病的方式具有较多的缺陷,无法获得有效的保护。

2.7 乱用抗菌药物

长时间运用抗生素药之后,有的药物会在鸭体中出现耐药性,并且一些基层防治人员为了可以控制疫情的扩散,通常会盲目的加大药的计量或者胡乱将不同种类的药物进行混合使用,最终产生了多种药物的耐药性,造成了无药可用的地步。长时间复用抗菌药物也会将机体倡导中的健康菌体以及微生物破坏掉,造成了鸭对于病原体的易感性逐渐加大。

2.8 缺乏营养症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提升

除了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以外,近几年来,鸭场还出现了营养缺乏症以及应激因素引发的疾病,例如:由于环境的因素、维生素的缺乏、饲养管理的不善等,都会造成雏鸭的死亡。

2.9 水资源卫生问题

对于水鸭的养殖来讲,水资源的卫生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当前很多水禽养殖基地都没有一个合理的保洁措施以及对污水的处理措施。水域由于饲养时间过长,使得病原以及有害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浓度逐渐增加,进一步促进了疫病的发生。

2.10 饲养管理措施问题

有的鸭场饲养密度过大,垫料质量过差,育雏期的管理不正确,饲料质量下降,缺少正常的清洁消毒,还有的养殖场出现了畜禽混养的情况,并且还是不同类别的禽类进行混养。

防治对策
3.1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充沛的营养,提升机体的抵抗力

通过番鸭的习性,制定符合鸭群成长的环境。建立科学的栏舍,要有良好的保温、通风效果,尤其是育雏期间,可以通过离地网架的方式进行饲养,确保温度在30~33℃之间,供应的饮用水要确保洁净,并且水温要在28℃左右,饲料中要加入多种维生素,在7~10d 之后要进行过渡性下水,最好建立符合雏鸭的浅水池,尽可能将饲养的密度降低,实现全进全出的局面。

3.2 强化消毒,确保场地、水域的洁净

场内的粪便以及其他杂物要及时清理干净,预防粪便及粪水流进鸭群的活动水域内,定时对鸭舍、活动区、水域进行清洁和消毒,尽可能将养殖场内的病原微生物清除掉。消毒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选取消毒剂以及使用方法。

3.3 引进抗病力强的鸭种

当前番鸭品种非常多,不同品种的抗病基因也有所不同,对于饲养时要综合当地的经营形式以及生产目的,选取符合自身需求并且具有抗病力强的品种进行饲养。

3.4 对于多发病、急性传染病,做好免疫接种的工作

通过当地疫病的发生状况,和潜伏的危害,拟定出科学的免疫体系,选取具有高校的免疫制品进行免疫接种。并且,不同养殖场也可以通过具体的状况,在普遍多发病日龄的前2~3d 使用适合的高免血清以及高免蛋黄液进行被动免疫。

3.5 对疫病进行早发现、早治疗

在饲养过程里要细心观察鸭群的状况,对于鸭群出现的异常现象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治疗的过程里要注重选取具有特效的药物,一定要合理用药并适当喂药,尽可能不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反复注射、反复给药,并且要及时补充维生素,再通过强化消毒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4 结语

对于目前鸭群中的流行鸭疫病,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从养殖抓起,保持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健康的饮食喂养,普及新的科学喂养知识,加大疾病控制力度,不断提升饲养的水平,使流行鸭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相关阅读

免疫鸡群疫病的流行原因 免疫鸡群疫病的防治措施


随着我省养鸡业生产由原来分散零星粗放型的放养转变为现在的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由于综合防制技术跟不上,监测手段滞后,免疫程序不当,老病未消灭,新病又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养鸡业的健康发展。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免疫鸡群疫病的流行原因免疫鸡群疫病的防治措施。

一、免疫鸡群疫病流行原因

1、消毒不严格,防疫措施不力

(1)引起种鸡苗导致疫病流行,经蛋垂直传播。(2)野毒严重污染,疫病的传播媒介众多,散毒范围广泛。如果养鸡户综合防疫措施不力,病毒就传入免疫力不强的鸡群。(3)霉菌毒素的影响。(4)鸡群限饲或更换饲料时,由于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类的缺乏,鸡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饮水免疫中使用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用水,使用金属器皿;鸡群疫病流行时使用非SPF鸡胚来源生产卵黄抗体治疗;没有消毒制度,或消毒方法不当。(5)免疫用器具被污染,免疫器具使用前应清洗、消毒,每注射50~100只鸡换1次针头。

2.、疫苗免疫方法不当,免疫剂量混乱

(1)数种疫苗同时接种。(2)被免疫鸡群由于受到某些传染病侵袭时,都会引起免疫抑制,影响疫苗免疫力的产生。(3)母源抗体过高及首免时间选择不当。当雏禽母源抗体正处于高峰值时接种疫苗,疫苗病毒会被雏禽母源抗体中和,影响抗体产生。(4)随意改变免疫程序。(5)疫苗选择不当。(5)随意加大和减少疫苗免疫剂量。免疫剂量过大致免疫机能麻痹,还可诱发该病的发生;同时破坏了病毒和机体免疫之间互相制约的平衡关系,加速了毒株的变异。免疫剂量过小,不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疫病严重流行地区,却选用安全性好,免疫力较低的疫苗。(7)在应激状态下接种疫苗,消弱免疫能力。饲养密度过大、炎热、通风不良、舍内氨气过高,断啄,都会造成鸡抵抗力降低。(8)接种疫苗期间错误的使用消毒药或抗病毒药,或抗球虫药,致使这些药物杀死活疫苗、菌苗和破坏苗的抗原性。

3、疫苗质量存在问题

(1)疫苗保存不当。冻干疫苗反复冻融,油乳剂灭活疫苗冷冻保存。(2)疫苗储存、运输环节中的冷链问题没有解决,或根本就没有冷藏储运设备,使疫苗在运输过程中温度过高或在阳光下曝晒,致使市场流通中的疫苗有效价降低和失效。有的经销商甚至出售过期疫苗。(3)疫苗稀释浓度不符合或稀释液不当。或稀释后的疫苗免疫接种时间过长。

二、防治措施

1、合理选址

鸡场址选择在地势高燥、向阳、通风,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排水方便,电力、交通方便,避开兽医站、集市、屠宰场,有良好的自然隔离条件,远离工业区、化工厂和居民区。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要分开,注重场区绿化、改善环境,注意鸡舍的距离,尤其育雏舍与成鸡舍之间的距离。建立“全进全出”制度,即在一栋鸡舍不允许饲养不同日龄鸡。

2.、加强卫生消毒

生产区入口处建宽于大门,长于车轮胎周长1.5倍的消毒池,其消毒液每周更换1次,保持消毒液的有效作用。同时,设更衣和紫外线消毒室。出入生产区的生产用车,必须经消毒后准许入内。非生产区人车辆禁止进入场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更衣、更帽、穿工作服,紫外线照射以后方可进入场区;生产区工作服不许穿出场区。严禁非生产人员入内,特殊情况经消毒后允许入内。栋与栋之间的人员不得相互串岗,更不允许育雏人员与成鸡舍饲养人员串岗。引种鸡苗前对鸡舍及周围环境彻底消毒1次,转群、转舍前对圈舍彻底消毒1次。通常情况每周对鸡舍、清扫、清洗和消毒1次(也可带鸡消毒)。用具每周清洗消毒1次,周围环境每15d清扫消毒1次。必要时生产区主要道路可用火焰消毒器重点烧灼消毒。回场的蛋盘、蛋箱经消毒后进入场内。免疫医疗器械用前清洗、消毒。疫病流行期首先封锁,隔离病区或病区生产人员,防止疫源扩散;每天消毒1次,直到疫情解除。生产区内应设病畜隔离室、焚尸炉。严禁从疫区购进鸡苗饲料,应从信誉好的厂家进。做好鸡舍防鼠、灭鼠工作。确保鸡舍保暖、通风,光照、温度和湿度适宜。

3、科学用药

选用针对性强的中成药或中西结合治疗方案。采用拌料和饮水双管齐下。病毒疫病除选择抗病毒药外,配合使用抗继发感染的药物。细菌性疫病通过药敏试验,选择用敏感性强的药物。少数病鸡可采用注射,投服方法给药。用药时间一般3~5d,最好5d,因为病情好转后有个巩固期,以防反复。疫情稳定后,停药48h,然后再接种疫苗。药物治疗中,应选用抗药敏,保肝、护肾、修复黏膜上皮细胞的药物。

春季大棚饲养肉鸭疫病防治


大棚饲养肉鸭生长速度快,环境卫生好,鸭体干净而日疾病少,品味清香,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要提高生产效益,做好疫病防治,需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育雏期营养要达标

1-3周龄是雏鸭育雏期,从出生(出壳)到3 周是绒毛更换阶段,而且此时生长速度快,不仅要求温度保持在28℃左右,而日要求粗蛋白20 % -23%,二周龄体重可达1350g左右。到4周龄时换成育成饲料,育成期粗蛋白至少达到16%- 18%。每日增加饲料10%添加量,按饲养数量计算所需的空间和饲料量,而日要保证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这样,鸭长得快,增膘快,在2月时出栏体重可达2500-3000g.

2适宜的环境

饲养棚内若闻到味道浑浊,就应调整饲养密度。在调整饲养密度时,要把鸭子按大小、强弱分为几个小群饲养。对体重较小、生民缓慢的弱鸭集中起来喂养,加强管理,使其生民发育能迅速赶上同龄强鸭,不至于延民饲养日龄,影响出售。按照不同日龄的饲养密度计算所用的空间,每周调整一次,并及时通风。

3搞好消毒

在棚舍门口设一个消毒池,对进出人员、携带的物品(衣帽、鞋、工具、用具)、饮水桶、饲料槽进行消毒。棚架下的鸭粪和排水渠道、地而每大要消毒一遍,要及时清理食槽、洗刷饮水器,给鸭群一个清爽、干净的空间。消毒药物可用生石灰、草木灰、来苏尔、烧碱、高锰酸钾、百毒杀等。

4做好疫苗的接种

肉鸭生长期虽短,但也要做好疫苗的接种,尤其是鸭瘟。鸭瘟是山疤疹病毒引起的鸭、鹅、天鹅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禽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血管损伤泞致组织出血,体腔溢血,消化道粘膜坏死性病变,淋巴器管受损以及实质器管的退行性变化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5坚持观察

坚持观察鸭群的动态是做好饲养管理的基木要求。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及早发现病情。特别是在早晨大刚亮、中午、深夜以及两次喂料之间,都是观察鸭群行为的好时机。如果发现拒食、腿脚扭伤的鸭子,要及时隔离、中一独饲养、增加营养;发生传染病时,要迅速隔离病鸭。病死的鸭不要到处乱丢,已污染的地方应立即进行消毒,以保证鸭群体质健壮、精神饱满、行动活泼、羽毛紧凑有光泽、两眼明亮有神、食欲R+盛、粪便正常、呼吸平稳、生长快速。

鸭瘟的诊断与防治


1 病原学

鸭瘟的致病原是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该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属,仅有1种血清型,无血凝性,有囊膜,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80~120 nm。病毒存在于病鸭各组织器官中,免疫器官脾脏、法氏囊、胸腺是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肝、脾、脑、泄殖腔等组织含毒量比较高,在不同的发病期,各组织病毒的含量也不一样。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温度80 ℃环境下,5 min后就可凋亡;5%生石灰作用30 min亦可灭活;对常用的消毒剂敏感,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比较强,低温对毒力的影响不大,阳光直射、干燥、高温等都不利于病毒的生长。

2 流行病学
(1)鸭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居多,在一般情况下,只有鸭能够感染鸭瘟,鹅在同病鸭密切接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感染,但是发病率不高。
(2)鸭瘟的流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鸭均可感染,若成年鸭感染,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大流行年份,患病雏鸭的死亡率可达95%以上。
(3)病鸭、处于潜伏期的感染鸭、被两者排泄物污染的各种用具均可作为鸭瘟的传染源。
(4)鸭瘟的传播途径在自然情况下是消化道,同时眼结膜、吸血昆虫、交配、呼吸道等也可作为鸭瘟的传播途径。

3 临床症状
(1)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5 d,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到43 ℃以上且持续不退,病鸭翅膀下垂,羽毛松乱,精神萎靡,走动困难,食欲减退,渴欲增加,严重时,病鸭静卧地上。
(2)病鸭流泪、眼睑水肿,周围有脓性分泌物,角膜混浊,有时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炎,病鸭从鼻腔流出稀薄或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特征性症状。
(3)病鸭头和颈部肿胀,较健康鸭明显的出现肿大,故称大头瘟。
(4)病鸭排泄出灰白色或绿色稀便,有时便中带血,排泄物常粘附在泄殖腔周围,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者黏膜外翻,用手翻开肛门,可见到泄殖腔黏膜有黄绿色的假膜,不易剥离。

4 病理变化
(1)鼻孔、鼻腔内有分泌物,喉头和气管黏膜充血、出血。有灰白色假膜纵行覆盖于食道黏膜,或可见小出血斑点,假膜可剥离,同时留下溃疡瘢痕。
(2)头颈肿胀的病鸭,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充满淡黄色透明液体,是大头瘟的典型症状。
(3)肠道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有时腺胃与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肠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全身皮肤有许多散在出血斑。
(4)法氏囊黏膜发红,有针尖状黄色小斑点,后期囊腔中充满红色的渗出物,心脏、心外膜内膜、冠状沟等处有出血点。
(5)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坏死点存在于肝脏表面及切面之上,有时甚至有出血带或淡灰色纤维物,肝脏一般不肿大,但质地较脆,容易破裂,胆囊中充满着黏稠的胆汁。
(6)卵巢滤泡增大,并有充血和出血,变形变色,有时卵泡破裂,引起腹膜炎,输卵管黏膜充血、出血。
(7)脑膜充血,胸腺有大量出血点和淡黄色坏死灶,周围液体呈淡黄色渗透。

5 诊断
鸭瘟的诊断可根据该病症状、流行病学及病理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其典型症状为体温升高,流泪,走动困难,头颈肿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为食道和泄殖腔黏膜溃疡和有假膜覆盖的特征性病变和肝脏坏死灶、出血点及出血带和纤维素状附着物。但在新发病地区,还需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及血清学试验。

6 鉴别诊断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鉴别鸭瘟和鸭的巴氏杆菌病。鸭巴氏杆菌病一般发病急,病程短,一般几小时到2 d左右死亡。除鸭外,其他家禽也能感染发病;症状上无神经症状和头颈肿胀等现象。病理变化见肺脏有严重的充血、出血和水肿,心外膜有出血点。用病鸭或病死鸭的心血 或肝脏抹片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巴氏杆菌病用抗生素治疗有效,而鸭瘟无效,但应注意,在鸭瘟流行时常继发巴氏杆菌病。

7 预防措施
(1)进鸭前,鸭舍和场地用5%火碱水或10%漂白粉喷洒消毒,并且要定时消毒。
(2)必须从外地购进种鸭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检查,看看当地是否有疫情,如果安全,方可移入。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健康水平,增强其机体抵抗力。
(4)定期注射疫苗,目前使用的鸭胚弱毒疫苗安全有效,在未发生鸭瘟的地区和饲养场应进行预防接种,疫苗对20日龄的仔鸭安全有效,免疫期可达6个月,成年鸭接种弱毒疫苗后,免疫期可达1年。
(5)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外引,同时种蛋也必须来在非疫区[10-11]。

8 治疗措施
(1)一旦发生鸭瘟,必须迅速报告疫情,划定疫区范围,并采取严格封锁、隔离、病死鸡深埋和消毒等工作。
(2)对假定健康鸭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在紧急预防接种时,必须及早进行,一旦发现鸭瘟,必须立即用弱毒苗进行注射,必要时应使剂量加倍,可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用免疫鸭血清和高免血清治疗,每只鸭肌注0.5~1.0 mL,按2~4 mL/kg体重注射更佳,也可以采取中药治疗。

总之,鸭瘟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措施,主要是加强鸭舍、场地消毒和鸭群的免疫接种,提高雏鸭母源抗体。加强饲养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使养鸭者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浅析鸭病的防治与监控


近几年来随着养鸭的发展和规模化、集约化养鸭的增多,鸭病已成为阻碍养鸭发展的重要因素。鸭病的种类繁多,疫病复杂,加之鸭的合群性强,流动性大,感染疫病的机会多,稍有不慎,极容易感染暴发流行性疫病,造成大批鸭死亡,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筹建、设计、规划、布局养鸭场时,需要认真考虑鸭病的防治工作,从多方面保障鸭场的健康发展,减少鸭病的损失,降低养鸭成本,提高养鸭的效益,实现养鸭致富的目的。

鸭病的种类

规模化养鸭厂的鸭病种类较多,其发病原因也十分复杂,它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因体内外寄生虫侵袭引起的寄生虫病;因饲料配合不当、营养失调引起的营养代谢病以及某些有毒物质及用药配比不当、饲料霉变引起的中毒病;因机械损伤物质刺激引起的一些常见杂症。

鸭的传染病

传染病的发生凡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鸭体,在其体内定居增殖后引起鸭的病理变态,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疫病,称为传染病。鸭传染病的发生,首先是由病原体的入侵在体内定居,大量繁殖称为传染或感染。当鸭发生生理的、形态学异常变态出现病理变化和有临床症状时,就发生了传染病。如果因为入侵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少,致病力弱,机体有抵抗力,不出现病理变化或临床症状,这称为隐性感染;相反,因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的毒力强、繁殖数量多、机体抵抗力差,出现明显的体温升高、炎症、出血等症状即为显性感染。在鸭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无论是隐性感染或是显性感染,它们都能从体内向体外排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都必须采取措施预防和扑灭传染源。鸭传染病的表现多种多样,但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感染鸭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并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共同特征,能与其他病因引起的疫病加以区别。

鸭传染病的发生根据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 个阶段。潜伏期是指从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开始到出现临床症状为止,潜伏期的长短因不同传染病而有所不同。前驱期是指疫病预兆阶段不表现明显的特征症状,仅出现一般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一般只有数小时至1-2d。明显期是指疫病发展到高峰阶段,在这一时期出现很多有代表性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转归期是指疫病发展的后期,一般转归是有 2种可能:(1)疫病发展严重,日趋恶化、衰竭死亡;(2)由于机体得到及时的治疗,抗病力,免疫力增强,控制疫病发展,病情好转,症状逐渐消失,完全恢复健康。但有的鸭感染后虽然恢复健康,症状消失,但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带毒菌、排毒(菌),有的会留有后遗症。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鸭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也就是说从个体感染发病到群体发病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鸭群的3个基本条件,是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环节,若切断某一环节,流行过程就此而终止。传染源,即传染的来源,是指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鸭体中定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感染鸭。包括显性感染和隐性鸭,同时处在潜伏期和康复期的病鸭同样会带菌、排菌,不可忽视。传染源一般是通过粪,尿,鼻液、眼泪等分泌物向外排菌,污染环境、饲料、水、用具以及饲养人员、鸟类、鼠、昆虫等机械扩散蔓延而传播疫病。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带菌鸭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再侵入易感鸭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它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2种方式。对鸭来说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病很少,而多数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垫草、饮水、空气等媒介间接接触传播。在同代鸭或基本同代鸭之间经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伤口等途径传播的称为水平传播或叫平行传播。通过被病原体感染的卵、输卵管经过蛋传播给孵出的下一代雏鸭的传播方式称为垂直传播或经蛋传播。易感鸭群是指鸭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缺乏免疫力,易引起发病的鸭群。鸭群中易感鸭越多,造成传染病的规模越大。易感性与鸭的品种、年龄、免疫状况、体质强弱等不同情况,有很大差别,如雏鸭对鸭病毒性肝炎易感,而成年鸭感染后不发病。因此采用免疫预防的方法,用某种疫苗接种来提高鸭群对某种鸭传染病的免疫力,来减少或消灭易感鸭群,以破坏或消灭传染病发生的! 个环节,达到控制或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鸭的寄生虫病

鸭的寄生虫病是由鸭的体内、外寄生虫侵袭鸭体而引起的一种疫病。主要有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球虫等蠕虫及原虫,尤其是以吸虫为多,体外寄生虫比较少。鸭寄生虫的感染主要是经口感染和经皮肤、接触感染。经口感染是最为常见的感染方式,是鸭吞食了被寄生虫感染具有侵袭力的虫卵、卵囊或者幼虫所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含有幼虫的中间宿主而造成的感染。经皮肤感染有2 种方式:(1)由吸血昆虫吸血时以接种的方式,将昆虫体内有感染性的虫卵或幼虫注入鸭体内;(2)具有感染性的幼虫主动钻入鸭的皮肤内而造成感染,如鸭血吸虫接触感染。通过患病鸭与健康鸭之间直接接触感染或通过被污染的场地、垫草而感染一般多为鸭羽搔等体外寄生虫病。鸭的每一种寄生虫都有一定途径进入鸭体内或侵入体表,以吸取鸭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组织等形式掠夺鸭的营养并产生有毒物质,影响鸭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鸭尤其是小鸭的营养不良、贫血、消瘦、生长发育迟缓,降低鸭的抵抗力,严重时甚至引起鸭的死亡。

鸭的营养代谢与中毒病

鸭的营养代谢与中毒病是常见的 类非传染性疾病,在鸭的饲养过程中往往由于饲料配合不当或饲料单一,引起维生素A、B、D,甚至蛋白质缺乏,而发生营养障碍性疾病影响鸭的生长,甚至引起死亡。此外,由于饲料配比不当或用药物添加剂时配比不准、拌和不均匀,以及饲料霉变都能发生中毒性疾病。中毒病的发生多为突然出现,因而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对鸭饲料、饲养环境、饮水等作调查分析,做出初步诊断,在排出传染病可疑时,应迅速停喂原有饲料,更换饮水,并将可疑样品送有关部门作毒物分析检验,查出病因后采取相应对症防治措施抢救病鸭,挽回损失.

鸭病的综合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为了提高养鸭的经济效益,减少疫病带来的损失,必须加强鸭的饲养管理,首先必须保证鸭体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注意日粮的科学合理搭配,并根据不同品种鸭生产的需要调节日粮组合,有条件的场应尽量多给优质全价配合饲料,保障鸭体生长需要和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在鸭的饲养管理方面,要经常对饲养人员进行鸭病防疫的宣传、培训,增强防疫知识,认真做好清洁卫生、消毒等工作,并应建立严格的隔离消毒、免疫预防、定期驱虫等防疫卫生消毒制度。鸭场的防疫消毒制度是防治疫病发生的重要技术措施,养鸭场,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鸭场或种鸭场都必须建立防疫消毒制度,其主要内容有:(1)严格禁止场外非工作人员及车辆进入生产区,一般情况应谢绝参观。(2)本场的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更衣消毒,有条件的鸭场还应沐浴更衣。(3)鸭场内不得饲养与生产无关的禽、鸟、犬等动物,饲养人员及鸭场工作人员家庭不能养禽,不能到集贸市场购买或接触活鸭、水禽及其他禽类。(4)未经严格检疫不能从外地引进种鸭、种蛋,非经消毒的运输车辆、用品一律不能带入场内生产区。(5)种蛋孵化时应对孵化室、孵化器械、用具、育雏室反复消毒,出售雏鸭箱、饲料袋未经消毒不得重复使用。(6)鸭场周围应筑防疫墙,鸭场大门口,鸭舍门口应设立消毒池,生产区大门处应设更衣室,紫外线消毒室等卫生防疫设施。(7)采取有效的措施灭鼠、杀虫,防止野生水禽及飞鸟进入场内。(8)建立定期清扫鸭舍、鸭棚的消毒卫生制度,按时清扫消毒,确保鸭场环境、鸭舍、设施、用具、饲料、饮水的卫生。(9)放牧鸭放牧时应避免与场外水禽或野禽一起混群放牧,防止传入疾病。(10)按场内制定的免疫程序,认真及时进行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和定期驱虫,预防疾病的发生。

坚持自孵自养,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养鸭场除新建或需要更换品种时必须到外地购进种蛋和种雏外,一般应在场内坚持自孵自养,从场外引进的种蛋、种雏鸭,为防止带入疫病必须对引进鸭场的疫情进行调查了解,并请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疫,必要时进行抽样检验,防止因引种带入蛋源性疫病,引回种蛋需要单独孵化,孵出的雏鸭和引回的种雏都要隔离饲养观察3周,确定无传染病表现时方可混群饲养。实行全进全出饲养,鸭场特别是规模化养鸭场必须实行全进全出饲养,不得将不同日龄的鸭混合在一起饲养。如果入舍时,同一批鸭雏的数量不足,用其他日龄的雏鸭补充时,其日龄最多不得相差1 周,不能连续不断的分2、3 批进舍,而必须是同时进舍,当雏鸭育成后出笼时应整栋鸭全部出完后,对所有的用具、鸭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空置1-2周后再进行第2批育雏。这种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可大大减少鸭的疫病发生。因为不同日龄的鸭有不同易感易发的疫病,如果一栋鸭舍内饲养不同日龄的鸭,一些日龄较大的患病鸭或病愈鸭可能带菌传给易感的小龄的鸭,如此反复一批一批地感染下去使疫病长期在场内传播,造成经济损失。如果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感染雏鸭,而病愈鸭或感染30 日龄以上的大鸭不发病,但带毒,排毒,这批未离开鸭舍,而又进一批易感雏鸭在同一栋饲养,这批鸭就又感染鸭病毒性肝炎,长期下去,场内的病毒性肝炎就无法得到控制或扑灭,如果采取全进全出饲养,又进行彻底消毒,空舍1-2(周再进雏鸭,就减少了感染机会,防止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因此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是预防疾病,提高雏鸭成活率和经济效益的最有效的技术措施。

防止鸭与野生水禽接触传播疫病野生水禽是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储存宿主或传播媒介,如果经常与野生水禽在同一个水域放牧,或接触过野生水禽出没的水域,很容易感染疫病。因此要防止与野生水禽发生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另外,在户外喂鸭时,因残留的饲料和饲槽上的残留物,常引来野生水禽、鸟类,而易污染饲料、饮水,或与家鸭发生密切接触也极易传播疫病。因此,要加强清洁卫生和饲养场地的消毒,应尽量到清洁无污染的水域放牧,有条件的场应固定放牧水域。在户外饲喂的用具要随时收集清洗,采取多种方法避免与野生水禽发生接触。

建立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适时进行免疫接种和定期驱虫规模化养鸭场,特别是种鸭场,要控制传染病的发生,除做好鸭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外,还要制定和实施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定期驱虫计划。免疫程序是指从雏鸭孵出开始到出售或淘汰为止,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对危害鸭的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定出一定的计划。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应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选择合理的疫苗、接种方法、剂量以及各种疫苗之间的配合,来确定每年疫苗接种的时间、次数、间隔时间等多种因素来制定,以期达到经济、省力和最佳的免疫效果。制定一个好的免疫程序,要从本场的实际出发,不好硬性照搬别场制定的程序。一旦确定了一个好的程序,就必须切实执行,不要无根据的随意变动,扰乱免疫程序。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场内鸭群的变化和场周围疫病流行动态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增、减免疫的种类或次数。所以,一个免疫程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鸭场还应定期用药物进行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减轻寄生虫病的危害,驱虫时应选择广谱、高效、低毒、低廉使用方便的药物。同时要根据驱虫对象选择合适的药物,注意防止选用单一药物而产生抗药性,在使用时一定要正确掌握剂量和投药次数,防止用药不当发生中毒死亡现象。

暴雨过后鱼类疫病的防治对策


1.对鱼塘水质状况进行定期检测

(1)对鱼塘水体颜色的监测。水体出现黄褐色,说明水体中存在较多硅藻与绿藻,该水色是鱼类养殖的上好水色。通过对鱼塘水色的观察,能够大体判断出藻类优势种和浮游生物的繁殖状况,从而作为对鱼塘水质检测的指标。

(2)对鱼塘水体pH值进行检测。陆地鱼塘养殖对水体的pH值要求一般为弱碱性,但是雨水通常呈现出弱酸性的特点。暴雨过后,鱼塘水体的pH值通常下降,这将对鱼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对鱼塘水体pH值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对鱼塘水体溶氧量进行检测。为了防止水中鱼类缺氧,在暴雨过后要加强对水体含氧量的检测,要密切关注鱼类的取食状况和行为变化。如果发现鱼类出现缺氧,如浮头现象,应立即启动氧气供应设施,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4)注意观察养殖鱼类的活动状况。暴雨之后,雨水夹杂着大量有害物质进入鱼塘,使得水质质量下降,病菌和寄生虫等大量繁殖,容易诱发鱼类患病。养殖户要留心观察鱼类的活动状况,发现鱼类活动反常或患病时,要及早采取措施,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通常状况下,鱼类发病需要一段时间的反常活动过程,在暴雨过后要特别注意鱼类的活动状态,有利于鱼类疾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

2.暴雨过后的鱼类疫病防治

(1)对鱼塘的水体及时更新。暴雨过后,鱼塘水体的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对鱼类的生存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养殖户要对鱼塘及时地换水、加水。注水的作用是使得上下层水体发生交换,提高水体的含氧量,从而减少降雨对鱼塘的影响。

(2)对鱼塘进行消毒。暴雨过后,要选择相应的消毒剂对鱼塘进行消毒,以杀死对鱼类有致病作用的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从而保护鱼类不受疾病的侵扰。对鱼塘消毒不建议使用诸如五氯酸钠和茶粕等含残留毒性的药物,应使用对渔业生产无害的药物,例如生石灰与漂白粉等。同时,为了给鱼类营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应定期对鱼塘排污,清除长期淤积在池底的有害物质。

(3)科学使用药物,有效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暴雨过后可以向鱼塘中的鱼类喂食一些药物,以增强其抗病能力。比如,在饲喂的饲料中加入适量免疫增强剂、电解多维和维生素等物质,以加强其抗病与应变能力。同时禁止投喂变质的饲料,保证饲料具有全面的营养,并且可在粗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具体方法是:在浸泡蚕豆和玉米等粗饲料时将中草药一同浸泡,水量适宜,以粗饲料将水吸干为宜,以确保药汁溶进粗饲料中。由于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和无耐药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防治鱼类疾病的发生。

(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许莉鹃邮编:532300)

鸡马立克氏疫病的预防与对策


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DiseaseVirus,MDV)引起的一种鸡的恶性淋巴肿瘤性疾病。1907年首先由匈牙利病理学家Marek氏报道了因单核细胞在外周神经及脊柱神经根的浸润而导致公鸡的神经肿大和瘫痪。多发生于肉鸡和饲养密度较大的鸡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季节;环境卫生较差和饲养管理不善可诱发本病.发病后应用疫苗免疫是预防本病的唯一途径,可减轻危害.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皮肤型病变(略)滤泡形成;外周神经主要表现为增生性病变和渗出性病变;内脏病变为增生性的,马立克氏病(Marek,5Disease简称MD)是鸡的一种肿瘤性疾病,它是由疙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对养禽业危害很大。

一、鸡马立克氏病发病病理探究

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DiseaseVirus,MDV)引起的一种鸡的恶性淋巴肿瘤性疾病。1907年首先由匈牙利病理学家Marek氏报道了因单核细胞在外周神经及脊柱神经根的浸润而导致公鸡的神经肿大和瘫痪。马立克氏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马立克氏病毒属禽疱疹病毒2型。根据抗原性不同,马立克氏病毒可分为3种血清型,即血清1型、血清2型和血清3型。血清1型包括所有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含强毒及其致弱的变异毒株;血清2型包括所有不致瘤的马立克氏病毒;血清3型包括鸡疱疹病毒及其变异毒株。在临床上有四种类型: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神型从轻瘫、痉挛瘫痪到麻痹性瘫痪,共济失调,肌肉萎缩。肉脏型主要病变是内脏器官形成淋巴瘤。瘤常见于生殖器、肝、、脾、心、胃、肠道等器官,眼型主要见于虹膜灰质病变,常和肉脏型混合发生。皮肤的肿瘤常见于羽毛囊基部。

传染源为病鸡和带毒鸡(感染该病鸡大多终生带毒),其脱落的羽毛囊上皮、皮屑和鸡舍中的灰尘是主要传染源。此外,病鸡和带毒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也具有传染性。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该病主要感染鸡,不同品系的鸡均可感染,火鸡、野鸡、鹌鹑和鹧鸪也可自然感染,但发病极少。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皮肤型病变(略)滤泡形成;外周神经主要表现为增生性病变和渗出性病变;内脏病变为增生性的,马立克氏病(Marek,5Disease简称MD)是鸡的一种肿瘤性疾病,它是由疙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对养禽业危害很大。

近年来,MD在世界广为流行。从而对各国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防止该病流行和发生,接种疫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措施。现就有关以接种疫苗的方法控制马立克氏病的几个问题介绍如下:

二、疫苗的血清型及剂型

MD病毒的分离株可分为两型:即被弱毒的血清学I型和天然无病原性的血清学Ⅱ型。火鸡疱疹病毒(HVT)在血清学上有与MD病毒相关,可称之为血清学Ⅱ型。

目前使用MD疫苗有两种:

1.同源病毒疫苗包括致弱MD病毒和自然无毒力的MD病毒疫苗。我国生产的SB-1疫苗则属于自然无毒力的MD病毒。

2.异源病毒疫苗即火鸡疱疹病毒苗。我国生产的FC-126株。大多数国家生产的HVT疫苗也是此株。

最近研究生产的多价苗是含HVT和血清Ⅰ型、Ⅱ型的联合苗,它比只含一种血清型的单价苗更能有效地抵抗各种不同的MD病毒。

三、当前MD免疫现状

由于MD病毒存在的广泛性,农村养鸡又缺乏严格的隔离和环境控制条件,虽然有多种疫苗可用于其防制,但当前疫苗免疫失败常有发生。致使MD疫情常年流行,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失败的原因是很多的,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母原抗体的干扰许多研究证明,母源抗体对细胞结合性和非细胞结合性疫苗均有干扰作用。特别是冻干的HVT苗干扰更在。

2.免疫空白期的感染MD疫苗免疫接种后,需要两周时间才产生保护作用,在此之前属免疫空白期。如在此段时间有野毒存在即可感染MD病毒。据资料记栽1日龄雏鸡比成年鸡易感,感染性高1,000-10,000倍,出壳的雏鸡第一口气吸入含有MD病毒空气时就能感染上MD。

3.早期感染其它病原体已知有多种病原体可抑制MD疫苗的免疫作用。如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腺病毒,鸡传染性贫血因子等。这些病原体在MD疫苗免疫效力充分建立之前发生感染,同样将导致MD疫苗免疫失败。

4.疫苗质量的问题

4.1有些厂家生产疫苗用的鸡胚来源于非SPF鸡。其恶果在于如果染上白血病,则在MD增减病毒的同时也增殖了白血病病毒。因而在注身MD疫苗的同时也就接种了白血病病毒。

4.2MD轩放(PFV)数,即病毒量不符标准。

5.疫苗使用和免疫操作上的失误

5.1是疫苗运输和保管失宜致使蚀班数降低。

5.2是稀释后疫苗注射拖延时间过长,据测试稀释后疫苗蚀班数以小时计算成倍下降。

5.3是注射剂量不准确,疫苗给量不足。

四、应采取的对策

1.鸡雏出中立即注射MD疫苗。为了克服平原抗体干扰,免疫剂量应提高到500-3000PFV/只,或改用血清型和种鸡注的不同的疫苗,均要用SPF鸡生产的疫苗,以防白血病病毒的传播。

2.MD污染鸡场或怀疑有强毒存在的均可选用两介或多价疫苗。

3.定期搞好鸡舍,尤其是出雏室和育雏舍的彻底消,除尘、有条件的应采取密闭条件下育雏。安置具有过除尘功能的换气设备。育雏舍应远离中、成鸡舍300米以上,确保天免疫空白期内不感染MD病毒。

4.加强饲养管理,喂给全价饲料,搞好环境卫生。严格闲散人畜出入鸡舍。严格防范鼠、猫、犬及野禽进入鸡舍。同时用药物或疫苗早期防制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5.认真执行免疫接种操作规程。调准连续注射器,保证给苗足量。注射器及针头禁用酒及其他消毒药消毒,疫苗稀释后保证在1小时内用完。为解决出雏室温度过高,装疫苗瓶可装置冰袋注射。

浦城仙阳镇鸭疫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为了了解仙阳镇鸭疫巴氏杆菌病的流行和发生情况,分别选择4个规模鸭场(占50%)、6个专业户(占10%)和23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6个农村散养户,以最少养鸭户的村定调查户数,占9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仙阳镇只要有饲养鸭的地方,就有鸭疫巴氏杆菌病的流行,但以冬春季多发,30日龄以下的鸭,卫生条件差的发病率高,从品种看在仙阳镇以番鸭的发病率高,所以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群众不仅要懂得饲养管理技术,还要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尽快改变传统观念,接受新技术,提高养鸭业的科技含量,使养鸭业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鸭疫巴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1~8周龄的鸭,尤以2~3周龄的鸭最易感,主要特征为:食欲减退、下痢、腿软无力、头颈歪斜,摇头点头,共济失调和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该病是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给养鸭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了解鸭疫巴氏杆菌病的流行和发生情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有着现实意义。

1仙阳镇基本情况

仙阳镇地处福建省北部的浦城县以北,距城区15km,位于北纬27°57′~28°07′,东经118°22′~118°36′,之间。属我国东南低中山丘陵的组成部份,地势西北高、境内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河谷、丘陵、中山和低山等四种地貌类型,其高差显著层次分明。境内205国道和衢南高速横穿南北,交通发达,是浦城县北部5个乡镇的必经之路。全镇疆域面积为238.11km2,管辖面积238.26km2,其中耕地面积60737亩(1亩约为667m2),山地面积265140亩。辖23个行政村和1个林场,235个村民小组,37542人。全镇年出栏鸭就达15.1万羽,其中存栏3000羽以上的规模场有8家,存栏1500羽以上的专业户60户,农户养鸭的有155户。

2.调查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规模鸭场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情况

表1所得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表明:规模不同的鸭场鸭疫巴氏杆菌病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农村散养户与专业户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农村散养户最高为6.4%,其次专业户为5.93%,最低是规模鸭场为3.1%,因为规模鸭场的饲养卫生条件好。

3.2不同日龄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情况

表2所得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表明日龄不同的鸭疫巴氏杆菌病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从上表2看,30日龄以下的是鸭疫巴氏杆菌病的高发期,应重点防控。

3.3不同品种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情况

表3所得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表明品种不同的鸭疫巴氏杆菌病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从上表3看,在仙阳镇番鸭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率最高,防控是重点。

3.4不同季节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情况

表4所得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表明季节不同的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冬季发病率高达7.2%,其次是春季为5.43%。

3.5不同行政村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情况

因为调查村是所辖的所有行政村,数量多达23个,所以没有进行俩俩比较。表5所得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表明行政村不同的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

4结论与讨论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知,鸭疫巴氏杆菌病在浦城县仙阳镇的不同季节、不同地方、不同鸭场、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群中均有感染。只要有饲养鸭的地方,就有鸭疫巴氏杆菌病的流行。

从问卷调查结果得知,虽然鸭疫巴氏杆菌病无处不在,但以冬春季多发,30日龄以下的鸭、卫生条件差的发病率高,从品种看在仙阳镇以番鸭的发病率高,所以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群众不仅要懂得饲养管理技术,还要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尽快改变传统观念,接受新技术,提高养鸭业的科技含量,使养鸭业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蛋鸭生态床圈养技术推广效果调查


蛋鸭生态网床圈养技术研究起始于2009年。为了解决传统蛋鸭养殖的污染低效问题,苍南县畜牧兽医局技术人员带领畜牧兽医技术力量着手开展蛋鸭养殖模式研究,着力推动传统河面放养模式的转型升级。历时4年多的研究,技术培训人员创新了蛋鸭生态网床圈养技术养殖模式,该技术于 2013年3月通过苍南县科技局技术评审。推广2年多来,蛋鸭生态网床圈养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表现优异,受到了广大蛋鸭养殖户的欢迎及政府部门的肯定。为了深入了解该技术的面上推广性能,2014年底笔者组织了本次调查工作.

1蛋鸭生态网床圈养技术

在蛋鸭生态网床圈养技术中,鸭场的结构由栏舍、运动场、人工水池、牧草消纳地组成,其中栏舍、运动场均由网床组成,蛋鸭在网床上自由运动、自由采食,在水池中自由游泳。网床底下鸭粪被直接收集利用或者加工为有机商品肥利用,人工水池排放水通过沉淀池沉淀后,上清液可直接通过牧草消纳地解决。该技术形成了生物安全屏障,减少了人畜共患病,保障了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减少了鸭场的疫病感染,提高了蛋鸭养殖卫生水平和蛋鸭成活率。该技术省工节料,运行低碳.

2012年10月,苍南县建立了2家5 000羽规模的示范场,此后,迅速推广,全县己有11家规模示范场。示范场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4个规模推广示范场。4个蛋鸭场存栏合计2.86万羽,应用时间4个月至24个月,平均有11个月。

3经济效益

采用蛋鸭生态网床圈养新技术后,与传统大水面、地面养殖模式相比,在下述各方面获得了突出的经济性能.

1)采食量下降。采用新技术后,由于人工水池水面面积减少,游泳水混浊度提高,减少了蛋鸭在水体中运动时间,采食量下降约10%,折合每羽蛋鸭每年减少成本17.8元.

2)产蛋性能提高。采用新技术后,由于运动场卫生水平有了质的提升,蛋鸭羽毛光泽度好,大肠杆菌病发病率下降90%左右,鸭的产蛋高峰期稳定目延长,与传统地面模式相比,全期产蛋量提高5% 左右,折合每羽蛋鸭每年增加收入11.4元.

3)节省人工。采用新技术,每个劳动力竹理蛋鸭从5 000羽增加到10 000羽,按照每个劳动力年工资4万元计算,折合每羽蛋鸭年饲养竹理成本下降4元.

4)节省兽药。蛋鸭大肠杆菌病发病率下降90% 左右,所以兽药使用亦下降90%,折合每羽蛋鸭年节约n药成本约4元.

5)节约垫料。采用网床结构后,除了产蛋窝少量使用垫料外,其他体息区均不使用垫料,每羽蛋甲鸟每年节约垫料约2元。

6)提高产蛋期成活率。采用新技术,产蛋期成活率提高2%,折合每羽蛋鸭每年增加收入0.8元。

7)减少自然风险。大部分蛋鸭场均分布于易涝的平原地带,易受洪涝灾害影响,造成蛋鸭产蛋减少或者死亡。而采用新技术后,蛋鸭生活于40 cm 以上的网床上,基本不再受洪涝危害。其次,采用钢架结构后,也提高了抵御台风的能力。

上述合计每羽蛋鸭每年增加经济效益40元, 5 000羽规模的蛋鸭就是增加经济收入20万元,或者相当于按照蛋鸭生态网床圈养技术建造的设施总投资。而传统饲养模式,一般每羽蛋鸭年经济效益在30元以下,因此,新技术提升经济效益40元是十分显著的,具备了持续推广的内在动力。

4生态效益

在传统大水面、直接地面养殖模式下,约67% 的鸭粪被直接排放到天然水环境中,而新技术对所有的蛋鸭排泄物进行了收集利用,目击要被牧草消纳地利用的排泄物只占排泄物总量的17%以下。

1)实现了鸭粪收集利用。传统蛋鸭养殖,运动场冲洗水直接排放到河水等天然水域,蛋鸭也直接在河水单游泳、排泄。采用新技术可将运动场与人工水池的鸭粪收集利用,减少了对水环境的污染。

2)生产区排放减量。传统模式下,在运动场体息及游泳的蛋鸭的排泄物100%进入天然水域。采用新技术,运动场网床下的蛋鸭粪被发酵、被小蛆食用而实现了减量;人工水池排放水通过沉淀池进一步收集一部分鸭粪,污水通过牧草消纳地实现资源化利用。

5社会效益

1)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环境整洁度,提高了劳动者福利。新技术免除了劳动者繁重的、卫生条件极差的运动场冲洗工作,免除了栏舍内垫料的铺设工作,把劳动者从恶劣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劳动者工作福利。

2)不破坏耕作层。采用新技术,栏舍、网床均不破坏耕作层,保护了耕地,采用人工游泳池后,蛋鸭场可以远离天然水域,蛋鸭场的选址地增多了。

6畜产品安全效益

1)降低抗生素残留风险。采用新技术后,细菌病大幅度下降90%,相应地,兽药抗生素使用也下降了90%,因此对减少鸭蛋的药物残留、减少细菌耐药性有重要意义。

2)降低了社会公共卫生风险。新技术把蛋鸭从天然水域改到岸上圈养,与外界有了隔离屏障,阻断了蛋鸭与外界环境的病原匀_相传播,特别是对减少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有十分重要的防控意义。

综上所述,蛋鸭生态网床圈养技术经受了川间全面推广的考验,具有良好的推广性能,它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鸭农实践应用的积极性,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给了政府强大的推广动力,该技术应当尽快得到全面推广。

鹅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


罗浩元1,陈桂林2,陈海3

(1.广西平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537300;2.广西平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537300;3.广西平南县思旺镇水产畜牧兽医站537321)

摘要: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鹅的养殖数量日益增加,伴随而来的便是不断产生的鹅病,这给养鹅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对当前鹅病多发的流行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鹅病产生前后应采取的相关对策,意在有效控制鹅病,降低经济损失。

关键词:鹅病;流行特点;对策

1流行特点

随着养鹅规模的日益扩大,养鹅业不断发展,鹅病呈现出很多新的流行特点。

1.1复杂性增加,新病不断出现

近年来鹅病流行呈现的最主要的新特点便是鹅病的复杂性增加,新病不断出现。鹅病的复杂性以及新病不断出现是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加而出现的,而养鹅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养鹅场发展中不可调和的矛盾。

1.2防治难度不断增加

造成鹅病预防治疗难度不断增加的客观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鹅病的复杂性增加,新病不断增加,为养殖户针对性预防鹅病,准确诊断鹅病,及时治疗鹅病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造成鹅病的原因多样化,如胚源性以及各种病毒细菌,致病因素复杂化,养殖户很难做到严密防治。主观上的原因是养殖户的防控技术没有与鹅病同时进步,防治手段都相对落后。

1.3发病率、死亡率越来越高

现代鹅病流行的特点是鹅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较过去高。养鹅场暴发鹅病更加容易,概率更高,而且一旦暴发流行性疾病,很快就会波及到整个养鹅场,十分容易传染、肆虐,造成大量的死亡。这与养鹅场的规模、管理模式密切相关,是现代养鹅业流行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

2.防控对策

鹅病流行日益复杂化,传统的防控对策不太有效,所以必须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防控现代鹅病。

2..1防控根本原则

防控鹅病,首先养殖户要树立起正确的防控观念,坚持科学的防控原则。养殖户要树立起重视疫病、重视免疫工作的观念,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并举”的原则。养殖户要重视疫病防疫的工作,这是现代养鹅业中的核心重点工作,积极做好各项免疫工作,防患于未然。

2..2具体防控方法

鹅病的防控要从小抓起,从雏鹅破壳而出的那时起就应该开始鹅病的防控工作。首先淘汰掉一部分劣质的雏鹅,然后对挑选出的合格雏鹅进行科学饲养,当雏鹅6周龄左右的时候需要注射相关的免疫疫苗;其次,在日常饲养鹅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疫病的高发时节,需要在鹅的正常饲料中添加合适的药物以及少量的抗生素,最后,对鹅群时时关注,一旦发现有疫病的症状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治疗鹅病要根据其症状准确诊断为何种具体的鹅病,根据鹅病用对药,用好药。此外,鹅病的预防要从点滴做起,最根本的是做好养鹅场的日常卫生和药物消毒工作。养殖户应该每日清理一次鹅粪,鹅10周龄以后,由于其进食量大,排粪多,还应该适当的增加清粪频率。定期对养鹅场进行药物消毒处理,可以使用消毒粉或者消毒液。对地面的消毒工作使用消毒粉效果最佳,对鹅笼以及空气的消毒则通过喷洒消毒液的方式,如果两种方式结合使用的效果更佳。

2..3科学饲养管理

通过改善鹅饲料的营养结构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来防控鹅病,是现代化养鹅的基本要求,也是防控鹅病的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手段办法。养殖户饲喂鹅群的饲料首先要保证营养丰富,其次应该去单一化,人工饲料与天然饲料相结合,提高鹅群的体质,增强鹅群的免疫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是指将现代的养殖管理方法与养殖户传统的养殖经验相结合,在管理饲养鸭群的过程中体现高效率、低成本、高品质、技术性等特点。

3结语

防控鹅病需要现代科学的方法,做好免疫预防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工作,确保疾病诊治工作等。

参考文献:

马力,杨丽梅.几种常见鹅病的防治.中国禽业导刊,2007(06):36.

侯治平.鹅病防治技术.四川农业科技,2000(11):20-21.

预防鹅病综合技术.内江科技,2000(06):46.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02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云南麻鸭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