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中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及防控方法

鸡蛋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质优价廉的营养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蛋鸡集中化饲养过程中,兽药不仅能够用于防治疾病,部分还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促使机体生长或者产蛋率提高,但同时又容易在机体或者鸡蛋中残留,即使经过加热也依旧具有活性,从而间接导致耐药性传递及过敏、中毒、致癌或者致畸等。现介绍鸡蛋中兽药残留规律、检测方法以及防治措施!

1、兽药残留种类

合成抗菌药物残留。磺胺类药物,是一类药物的总称,主要特征是具有氨基苯磺酰胺结构,因其具有价格便宜、效果良好而在畜牧业中普遍应用。尽管有关规定要求产蛋鸡不能够使用磺胺类药物,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依旧存在非常严重的误用和滥用现象,从而使其在鸡蛋中残留。在我国,要求磺胺类药物的总残留量控制在每千克含有100μg以下,同时还要求其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的残留量控制在每千克含有25μg以下。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使用的有恩诺沙星、二氟沙星、沙拉沙星、氟甲喹、达氟沙星,但要求处于产蛋高峰期的蛋鸡禁止使用。在我国,农业部还明确规定鸡蛋中噢啉酸的残留量要控制在50μg以下,且休药期应控制在6天。硝基咪唑类药物,主要是作为驱虫药使用,通常以在饲料中添加的形式给药,从而使其残留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国际上规定,所有食品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硝唑眯唑类药物的残留量要求达到O,也就是说使用最先进的检测设备的定量限规定每千克含有1μg。

抗生素类药物残留。四环素类,是一种广谱抗生素,是由链菌霉生成,目前广泛使用的有四环素、多西环素、金霉素、土霉素等,相对来说鸡蛋中较少残留该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作为饲料添加剂以及治疗药物使用,能够加速畜禽生长,促使饲料利用率提高,可作为治疗性兽药使用于无公害食品蛋鸡饲养中,但如果用药不规范就会导致残留现象的发生。目前,主要使用的有泰乐菌素和红霉素,要求残留量分别控制在每千克含有100μg和150μg以下,休药期要控制在7天。

2、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该法是指在有机化学中对容易挥发却无法发生分解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分析的一种色谱技术,优点是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分离效能高等,目前已经在许多权威分析机构作为检测鸡蛋药物残留的常用方法。

气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该法是使分离效能较高的气相色谱分离技术与可供给大量的结构信息以及专属性定量结果的质谱技术相结合,已经在对容易挥发或者经衍生化后容易挥发的有机物分析中广泛应用。目前,在药物研究、临床监测、生产已成为重要技术手段。

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法。该法使应用范围广、分离能力强的液相色谱仪分离技术同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的质谱技术结合起来,变成一种用途更广、更强有力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将干扰的基质有效除去,使信噪比明显提高,检出限有效下降等,是国内外目前一种比较先进且积极推广应用的检测方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该法是在石英毛细管中添加操作缓冲液,从一端引入待测鸡蛋样品,接着将毛细管两端插在添加有操作缓冲液的电极槽中,由于鸡蛋样品中各个成分具有不同的淌度,使其在电场作用下以不同速度逐渐迁移到极性相反的方向,最终使不同组分先后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该法的优点是样品用量较少、消耗试剂少、选择性强、分离模式多、分离效率高等。

免疫分析技术。该分析技术的原理是根据抗体同抗原间发生特异性、可逆性结合反应,可分成多种理性,主要是胶体金免疫测定法、酶免疫测定法以及生物芯片检测系统等。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特异性强、快捷、灵敏,目前在检测动物性产品中兽药残留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微生物抑制分析法。该法是根据药物能够抑制特异微生物的特点来对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残留进行定性分析。该方法的优点是样品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前处理,重现性好,成本低等,目前已经广泛作为一种初筛兽药残留的有效快速方法应用。

3、防控措施

根据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蛋鸡的生理特点、症状等,合理使用药物,尽可能减少残留。在安全使用药物的范围内,必须按照说明书严格确定用量,尤其是注意抑菌类药物和抗生素首次或者第1天要加倍使用,之后供给正常用量。维生素类药物要求现用现配,健胃消化药要求在饲喂前投服,驱除肠道寄生虫的药物一般在60日龄和120日龄使用,上午都投服1次,微生态制剂适宜在使用抑菌类药物和抗生素后供给,抑菌类药物和天然发酵的抗生素禁止长时间混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每种药物都具有自己的使用疗程,急性病的1个疗程通常在3~5天,慢性病通常在5~7天。使用1次药物后即使发挥作用也禁止停药,要求连续使用1~2个疗程。如果使用1种药物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则不允许使用2种或者超过2种的药物。蛋鸡在开产前5周和产蛋期感染疾病,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从开始用药到休药期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产出的鸡蛋禁止销售。

相关知识

河蟹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防控方法



笔者就以这个话题来简单的聊一聊,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河蟹在湖泊等较大水体中生活是很少患病的,这可能是湖泊等较大水体的自然环境适合其生长需要而削弱病原体滋生寄生的机会。然而,随着池塘养殖的快速发展,因养殖密度大,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再加上养殖管理方法的缺陷,容易导致河蟹病害的发生。
河蟹受到病害后会出现这些症状:摄食量下降甚至停止摄食,生长缓慢;行动缓慢、上岸不下水、容易被捕捉;甲壳附着生物、色泽异常、壳软等等。
引起河蟹发病的主要原因有:1种苗的质量差容易感染病害或者携带病源2在饲喂的过程中投喂大量的冰鲜鱼或者饲料,严重过剩,再者腐败有机质过多,导致底质恶化,有害细菌大量繁殖3天气突变,环境突变应激大容易发病4水体、底质、水草、螺蛳交叉感染严重,有害菌大量繁殖。由此可知,大部分的病害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和水、草、底质息息相关,所以在病害的预防中主要就是对水质、水草、底质进行管理。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方面,一定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预防措施有:1从根源做起,挑选好亲本;2自己培育出具有免疫力和抗体的蟹苗;3选择反应快,活力强的蟹苗;4加强对水质监控和管理,要求水要“肥活嫩爽”,水质指标在规定的范围内,定期使用菌种、底改来改良水质、底质;5使用安全无残留的水体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杀灭水体中的有害菌等等。在预防以及治疗期,使用药物的情况下,一定要选择晴天,避开河蟹的脱壳期。还要及时关注进下来的天气情况,来进行提前的预防。一定要养成多巡塘的好习惯。

水产品中氯霉素类药物残留检测的衍生化条件


氯霉素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应用在水产上可防治烂鳃和赤皮病等,但其对人类有很大的毒害作用,且代谢较慢,不易排出体外,目前被很多国家禁用,该药残留为我国申报无公害产品或进出口时的必检项目,对于该药的残留目前主要通过气相色谱法完成。但该法衍生化过程复杂,且可导致回收率偏低的因素较多。本文就衍生化中影响回收率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其残留量的衍生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氯霉素残留量衍生化的最优条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主要仪器与设备气相色谱仪Agilent6890N(配63Ni电子捕获检测器);旋转蒸发仪BUCHIR-215;离心机上海安亭TDL-40B;漩涡混合器德国IKAMS3DS25;氮吹仪航川奥盛KD200。

1.1.2试剂与药品氯霉素标准品含量99.5%(SigmaC-0378);乙酸乙酯(色谱纯);甲醇(色谱纯);氯化钠(分析纯);正己烷(色谱纯);三氯甲烷(色谱纯);乙腈(色谱纯);硅烷化试剂:BSTFA+TCMS(99∶1)(美国Supelco公司);固相萃取小柱(SPE):ENVI-18(3mL,美国Supelco公司)。

1.1.3样品及其制备用于实验的材料为淡水鲫鱼,去鳞、皮,沿背脊取肌肉;样品切为不大于0.5cm×0.5cm×0.5cm的小块后混匀,放置冰箱中冷冻贮存备用。

1.2方法

1.2.1标准溶液的制备取氯霉素标准品0025g,甲醇定容到50mL,浓度为500μg/mL,4℃冰箱中保存待用。临用前取该贮备液,稀释为0.100μg/mL的标准工作液。

1.2.2工作曲线的制备取标准工作液,用甲醇稀释,制备成浓度为0.1、0.5、20、50、100、200、500μg/mL的标准使用液,分别置于5mL玻璃离心管中,50℃干热尽干,加入100μL衍生化试剂,70℃恒温加热30min,用氮气吹干多余试剂,用0.5mL正己烷溶解待用。测定峰高的响应值,以峰高值对质量浓度做工作曲线。

1.2.3色谱条件色谱柱:DB-5石英毛细管柱,固定相:SE-54(聚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氧烷),30m×0.53mm×0.5μm。载气:氮气,线速度29cm/s,进样口温度:260℃。温度程序:初始柱温150℃,维持1min,15℃/min升至260℃,维持10min,然后设定30℃/min升至280℃,维持5min,以确保所有的样品已经流出。检测器温度:300℃。进样方式及进样量:无分流方式进样,1μL。检测器:63Ni电子捕获检测器。

1.2.4加标样品的制备取待测空白样品5g,加入浓度为0.100μg/mL的标准溶液1mL,各样品作2个平行样,根据公式计算得到加标浓度为20μg/kg。

1.2.5衍生化单因素实验将冰箱冷冻储存的样品室温解冻,依据水产品行业标准依次进行提取脱脂净化,氮气吹干得到干燥的残留物。接下来进行衍生化的单因素实验,具体单因素及水平见表1,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向干的残留物中加100μL衍生化试剂,盖塞并旋涡混合10s,在70℃(55℃、70℃、85℃)烘箱中反应30min(20min、30min、40min)。再在50℃(35℃、50℃、65℃)砂浴中用氮气流吹除多余的试剂,至样品管刚好吹干为止。加入0.5mL正己烷,旋涡混合10s,供气相色谱分析用。

2.2衍生化温度对氯霉素残留加标回收率的影响

三个温度下的气相图谱分别见下图3、4、5,回收率结果见表2。

结论:通过根据外标法标准曲线,计算结果显示衍生化温度为60℃时回收率最高。

2.3衍生化时间对氯霉素残留加标回收率的影响

结论:通过根据外标法标准曲线,计算结果显示衍生化时间为30min时回收率最高。

2.4衍生化砂浴温度对氯霉素残留加标回收率的影响

三个衍生化砂浴温度下的气相图谱分别见下图9、10、11,回收率结果见表4。

3结论

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的最佳衍生化条件是:衍生化温度60℃,衍生化时间30min,砂浴温度45℃。根绝R值计算结果可知,R1>R2>R3,所以衍生化温度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最大,砂浴温度对于结果影响最小。优化得到的衍生化条件与行业标准相比略有不同。

参考文献:

SC/T3018-2004,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

(收稿日期:2015-11-09)

蛋鸡产蛋下降的病因、症状及防控方法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蛋鸡突然更换其他厂家生产的饲料、饲料使用原料发生改变,或者使用发生霉变、品质低劣的饲料,都能够导致产蛋率降低。蛋鸡饲喂价格便宜的饲料,无法完全满足机体产蛋所需的营养,导致营养比例失调;饲料中含有过高或者过低水平的营养,原料品种以及营养成分发生变化等因素,也都会导致产蛋率降低。

管理因素:在蛋鸡养殖过程中,饲喂量较少和缺乏饮水,或者供给水质较差的饮水等,都会导致产蛋量减少。另外,如果饲养人员缺乏责任感,不同日龄蛋鸡的饲料弄混,鸡舍窗帘布或者饲养人员衣服色泽过于鲜艳,经常变换作业时间,没有进行严格消毒、防疫等,也会导致产蛋率降低。

环境因素:鸡群光照强度和时间没有一定的规律性,鸡舍长时间没有打开风扇或者窗户,导致舍内通风严重不良,夏季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冬季没有加强保温,都会导致产蛋量减少。疾病因素:蛋鸡患有多种疾病时都会导致产蛋量减少,主要的传染病是传染性支气管炎、高致病性禽流感、减蛋综合征、变异性传染性支气管炎、非典型鸡新城疫等;寄生虫病是螨虫病、白冠病、球虫病等;细菌性疾病是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鸡白痢等。

药物因素:蛋鸡对药物具有非常强的敏感性,如痢特灵等药物尽管能够有效抑制蛋鸡产蛋量的降低,通常是由于用药不当而引起;磺胺类药物会导致机体血钙水平减低,蛋品质变差;巴比妥类药物和拟胆碱类药会对子宫的机能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产蛋提前,使产蛋周期发生异常,产出薄壳蛋或者软壳蛋等。另外,产蛋鸡对乳糖非常敏感,只要饲料中添加15%左右的乳糖,就会明显抑制产蛋率,达到20%以上就会导致生产停滞。2临床症状

发病鸡群通常具有大约O.l%的死亡率,往往排出白色、绿色粪便,产蛋率降低,最多时能够下降50%~70%,最少也能够下降20%左右,蛋壳颜色较浅、变白,容易产出软壳蛋,鸡冠后半部分色泽较暗,少数脸部发生肿胀。部分鸡群产蛋高峰推迟或者无法达到正常的产蛋率,且投放药物没有效果或者见效后反复发生,会导致产蛋率无法恢复到应达到的水平,部分即使形成稳定的产蛋率,也无法恢复正常高度。

3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为预防发生病毒性疾病而导致产蛋率降低,要制定合理的生物安全体系,并结合当地的疫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还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免疫检测机制。尤其是对法定强制免疫的疾病,如禽流感、鸡新城疫等,必须确保免疫到位。为预防发生产蛋下降综合症,可在110~130日龄接种1次疫苗,能够持续10~12个月进行保护。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鸡群的免疫抗体检测水平,及时采取正确预防;必须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符合本场具体情况;使用来源可靠的疫苗,严格储存,确保质量良好;确保在合理的部位进行接种,规范操作,且接种剂量准确。另外,疫苗接种后要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查,如有需要可采取抗体检测来保证免疫接种效果,促使鸡群抗体水平足够预防疾病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气候寒冷的季节,要注意解决鸡舍保温和通风换气间的矛盾;气候炎热的季节,要加强防暑降温。蛋鸡适宜饲养在16~23℃下,温度低于13℃,就会导致产蛋量显著降低。根据产蛋鸡的光照要求,产蛋期只能够维持或者延长光照时间,禁止缩短,还可及时补充适当的人工光照,但注意根据鸡群日龄、季节以及气候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光照时间是稳定在16~17h,光照强度控制在10lx。保持鸡舍内外的环境卫生良好,舍内粪便定期清除,加强消毒。采取合理的饲喂程序,每天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饲喂量、饲喂时间、饲喂次数以及收蛋时间。饲料既要确保含有平衡的营养,还要符合卫生标准。根据蛋鸡的品种、日龄以及饲养季节合理调整饲料配方,并适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及时对症治疗:对于发病鸡群要立即进行处理,采取对症治疗。如果是由于使用某些药物而引起产蛋下降,要立即更换。对于感染某些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或者寄生虫病而导致产蛋下降,要查明病因,选择恰当的药物,注意尽可能不选择使用严重影响产蛋率的药物。同时,还要配合使用能够修复卵巢、输卵管损伤的药物,确保产蛋率有所回升。对于病死鸡要采取无害化处理,如果整群都进行淘汰则必须对空舍、空栏进行严格消毒灭菌。病鸡可使用2倍量金肽饮水,连续使用3天;症状严重则使用l倍量金肽,添加适量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1~2次肌肉注射,每次0.5mL。也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毒获灭”(主要成分是黄连、黄柏、黄芩等)、“卵肝舒”(主要成分是甲磺酸培氟沙星、阿莫西林、地美硝唑等),充分混合后饮用,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集中饮水,连续使用3天;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祛邪败毒散”(主要成分是荆芥、防风、羌活等),混合均匀后任其自由采食,连续使用4天。

牛结核病的现状分析及防控方法


1、牛结核病的现状介绍

1.1传染途径

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是通过开放性病畜的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器官的分泌物排出体外,有时可通过胎盘或生殖道传染;健康畜是通过被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

1.2传染源

2、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

民众甚至是有些兽医对结核病还不甚了解,对其造成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八师部分牛场只是重视布病的检测忽略了结核病的检测,其实牛结核病的传染途径比布病更加广泛,一旦发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更大。

2.2防控物资与经费缺乏

牛结核病的防控需要大量的物资、经费和工作人员支撑,诊断试剂、防护用品的严重不足造成防控工作开展困难,检出的病畜国家扑杀补贴只有2400元,而每头牛基本都是上万元,补偿标准太低,扑杀处理时养殖户有抵触心理。

2.3人员不足

特别是团场畜牧兽医站,家畜存栏量大,人员不足而工作量大,不能满足和胜任新形式下的牛结核病控制的需要。

2.4疫情信息不透明

周边地区疫情信息不能共享,造成不能有效杜绝病畜流入辖区,使得疫情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与消灭,造成疫情的扩散与蔓延。

3、牛结核病的防控措施

3.1加大宣传、依法扑灭

认真贯彻、落实、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对于辖区内的患病动物依法扑灭并做无害化处理,争取彻底切断病原,利用现有的资源印发宣传册,希望能由政府以公益广告的形势宣传,将牛结核病防控提高到新的水平。

3.2建立联动机制

①国家加大疫病扑杀的补贴;②鼓励养殖户参加畜禽保险,将动物疫病的损失降到最低;③师团两级都需要建立由畜牧兽医、卫生系统组成的结核病防控信息共享,从而有效控制人畜之间的交叉传染。

3.3高度重视

现在大量牛场的建立都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和防疫、检测的需求,都没有建立独立的隔离场所,更没有按照隔离圈舍的容量要求引进牛只,而造成疫病蔓延,必须高度重视并尽快建立长效的发展和防控机制,对引进的动物,严格检测和隔离观察,建立健全档案,定期做好工作人员的检测。才能确保牛结核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下去。

3.4严格检疫

加强执法力度,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做好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调出调入的检疫监督的管理,杜绝病害动物及其产品交易。

3.5完善制度

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管理制度、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制度、报检和检疫制度及违反条款处理处罚制度。

3.6推广实用的防控新技术

以前牛结核病的检测都是用的螺丝口针头结核专用注射器注射结核菌素,其缺点是更换针头困难;而且针头与针管结合处容易漏液;针头非常硬,操作时牛活动就会穿刺打到皮下。有的兽医在使用时一个针头拿酒精棉擦几下就打一群牛,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深思。

近年来一四二团牛结核病检测全部使用一次性卡介苗注射器注射结核菌素,每只注射器只吸0.1mL,每头牛更换1只,彻底杜绝交叉感染,由于卡介苗注射器针头非常细而软在注射时必须把牛保定好,确保每头牛都打到皮内,判定时必须每头牛都用卡尺认真测量皮厚。

作者简介:潘谱宁(1985-),男,广东普宁人,大专,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

潘谱宁

(新疆石河子市一四二团兽医站,新疆石河子832029)

猪流感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控方法


摘要:猪流感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是由于感染A型猪流感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突然发生、呼吸困难、持续咳嗽、明显发热以及快速转归,一般在猪群间暴发,具有非常高的传染性,但往往不会造成死亡。该病既会严重影响猪体健康和养猪业发展,还会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潜在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

1发病机制

猪只吸人的猪流感病毒先是在上呼吸道进行增殖,并损伤支气管和气管。感染病毒经过8h,小支气管上皮会出现明显的变性病变,同时因气管不断扩张和体液大量渗入组织而导致肺泡隔膜明显增厚;经过16h,发生支气管上皮灶性坏死和灶性肺不张;经过24h,发生广泛性小叶性肺部扩张,同时还会出现补偿性气肿;第三天,部分或者整个小支气管充满渗出液,且渗出液中基本上都是嗜中性白细胞,另外部分肺泡也可能在此时发生灶性凝结坏死,支气管上皮也在某种程度上发生早期增生;第四天,发生明显的修复迹象,渗出液中所含有的细胞逐渐从嗜中性白细胞变成多数单核细胞;第五天,支气管上皮发生增生,肺气泡隔膜明显增厚;到第九天,肺泡隔膜、支气管以及血管周围细胞反应达到高峰。然后会快速恢复,以上损害迅速消失,只会残留非常少的损伤或者没有损伤留下。如果病猪发生死亡,一般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继发引起肺炎导致。

2.临床症状

该病的发病率较高,通常具有2~7天的潜伏期,病程一般能够持续7天左右。猪发病初期,病猪会表现出精神状况较差,体温明显升高,通常会达到40.2~41.2℃,食欲明显减退,往往会有较多的分泌物从眼睛流出,且眼结膜发生充血,不停流泪,呼吸加速,甚至张口呼吸,间接性打喷嚏、咳嗽以及畏光等,并往往有白沫出现口角处,部分病猪还可能出现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症状,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粪便干结,排尿量减少,甚至停止排尿,尿液呈深黄色,四肢乏力,长时间只能够卧地不起。如果始终没有采取有效、合理的治疗措施,病猪的病情可能会逐渐转变成慢性,且因持续咳嗽、消化不良导致体质逐渐消瘦,也可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等,从而导致死亡率大幅度提高。一般来说,自然发生该病平均需要4天左右的时间,有相对较短的潜伏期。如果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该病,还可能经由胎盘导致胎儿发生感染,从而引起流产或者形成死胎。即使患病母猪经过治疗后能够康复,也往往会产L抵抗力较弱的仔猪,且生长发育不良,存活率明显降低。发病后期,病猪可能会出现纤维素性出血性肺炎或者肠炎的症状,严重时还可能造成死亡。

3鉴别诊断

猪瘟:二者尽管都会导致病猪出现流泪症状,但是猪流感不会导致全身皮肤明显潮红,也不会导致公猪出现尿鞘积尿的现象,可由此进行区别。

猪肺疫:二者相同点是呈急性发病,且快速传播,但是感染猪肺疫的病猪会导致脖颈粗肿,或者在耳根处L现鲜红色的出血点,且急性型猪肺疫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发病初期的主要症状是出现喘气、口吐白沫,可由此对二者进行鉴别。

肺炎型链球菌病:二者的不同之处是感染肺炎型链球菌病的猪只结膜发生充血、发红,但不会持续流泪,往往在颈部、肩部的背侧毛孔存在出血,有些甚至能够发生关节囊肿。

4防控措施

定期疫苗免疫:控制该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适时免疫接种疫苗,且目前已经生产出专门的疫苗,从而确保养猪户,特别是规模化养猪场的管理人员必须及时给猪群接种疫苗,进而增强对猪群的保护。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该病的发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按时进行免疫接种,不能够套搬固定的免疫接种程序。

严格饲养管理:气候容易突然发生变化或者阴雨潮湿的季节,要特别注意卫生管理,确保舍内干燥、清洁、温度适宜。适时铺垫垫草和干土,及时消灭蚯蚓,并进行猪肺丝虫驱除。尽量不选择在寒冷多雨的季节进行猪群长途运输。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供给充足的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饲料,确保饮水新鲜、清洁,圈舍、饲养用具以及食槽要定期进行消毒,防止或者减少出现发病。

及时治疗:目前,还没有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发现病猪后,要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且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类药物,往往能够康复。如果病猪出现脱水、酸中毒、体质衰竭等症状,可肌肉注射适量的黄芪多糖、头孢类药物。如病猪出现心力衰竭,可肌肉注射500~lOOOmL5%葡萄糖注射液;出现酸中毒症状,可静脉注射适量的5%碳酸氢钠注射液。药物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护理,防止出现呼吸困难,刺激呼吸中枢兴奋。

加强应急管理:如果发现疑似病猪,要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病猪污染的圈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管理,彻底消灭病毒,注意尽可能选择使用无毒、无刺激的消毒药剂,防止对消化道造成二次刺激。同时,要立即上报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如果病猪由于诊治无效,必须进行淘汰。病死猪要采取集中堆积,并进行焚烧或者深埋等无公害化处理,防止病情蔓延。

猪肺疫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及防控方法


摘要:猪肺疫也叫做猪出血性败血症,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症状是高热、呼吸困难以及败血症,且主要病变是肺脏发生水肿,肝脏变性,纤维素性炎症,支气管、气管黏膜出血炎症,咽喉部以及周围结缔组织发生出血性浆液性浸润。

1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病猪在呼吸、打喷嚏以及咳嗽的过程中,会经由呼吸道喷出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通过飞沫的形式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另外,病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都含有病原体,在自然环境中风干后随着空气飘散到各处,从而容易被其他猪只吸入,进而引起该病。

土壤传播:病猪的排泄物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就会使其直接进入到土壤中,导致土壤被病原体污染。由于该病原体的生存适应能力非常强,其通常能够在土壤中生存较长时间,当易感猪接触到这种污染有病原体的土壤就会感染该病。另外,由于目前大部分养猪业圈养都采取水泥地面,导致排泄物直接在空气中裸露,从而造成土壤和空气的双重传播,促使该病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通过污染的饮用水和饲料进行传播:病猪通过呼吸道或者排泄物排出的病原体等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正确处理,就容易导致饮用水和饲料被污染,当其他易感猪食入这些污染有病原体的饮用水和饲料就非常容易发生该病。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在该病的流行初期容易出现,猪只一般在晚间能够正常采食,第二天清晨突然发生死亡,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病程持续时间稍长的病猪,会表现出高热,体温升高达到41~42℃,体质衰弱,停止采食,卧地不起,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咽部红肿坚硬,且伴有发热,症状严重时局部肿胀甚至能够扩散至颈部、耳根。当病猪呼吸非常困难时,往往伸颈呼吸,呈犬坐式,有血样泡沫从口、鼻流出,可视黏膜发生充血,明显发绀,颈部、耳根、四肢内侧和腹部皮肤存在红斑。病程一般只能够持续1~2天,出现呼吸症状后症状快速加重,接着迅速发生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这是该病常见和主要的类型,病猪不仅会具有败血症状,还会出现急性胸膜肺炎症状。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41℃,发病初期出现痉挛性干咳,有黏液从鼻孔流出,呼吸困难,发病后期转变成湿咳。对胸部进行触诊会伴有痛感,进行听诊能够听到磨擦音和啰音。随着病程的进展,呼吸更加困难,呈犬坐式,并张口伸舌呼吸,可视黏膜发绀,出现脓性结膜炎。病猪先出现便秘后发生腹泻,病程末期心脏严重衰弱,心跳加速,皮肤存在淤血或者出现小出血点。最终只能够卧地不起,往往由于窒息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持续5~8天,如果耐过就会转变成慢性型。

慢性型:病猪会表现出胃肠炎症状和慢性肺炎,往往会出现持续性咳嗽,有黏液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呼吸困难。有时还会发生痂样湿疹,关节出现肿胀,食欲减退,往往伴有腹泻。机体进行性营养不良,体质消瘦无力,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通常经过2星期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

3防控措施

适时免疫接种:通过长期的饲养,防控该病关键是适时进行免疫接种。根据时间,每年最好的接种时机是春、秋两季。目前,国内主要使用两种菌苗进行接种,一种是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通常在仔猪断奶后每只皮下注射5mL,经过2星期就能够产生免疫力,能够持续6个月进行有效免疫;另一种是猪肺疫弱毒冻干菌苗,猪只采取口服免疫,按照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进行接种。疫苗要先添加适量的冷开水进行稀释,并与饲料充分混合。通常每头口服1头份,能够持续6个月进行有效免疫。猪只免疫接种的同时,要加强护理,避免受到一切不良因素的刺激,保持卫生良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毒能力。

药物治疗: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3~5mg盐酸强力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也可按千克体重使用20mg氟哌酸,一次性喂服,每天2次,连续使用3~4天。还可选择使用80万~160万IU青霉素、0.5~1.0g链霉素治疗该病。病猪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由2万~3万IU青霉素和20mg链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2次,直到体温降低后的第二天停止用药。也可选择使用250~500mL5%葡萄糖氯化钠液、25~30mL恩诺沙星注射液、20~30mL30%安乃近用于治疗该病,其中5%葡萄糖氯化钠液和恩诺沙星注射液充分混合后进行静脉注射1次,而安乃近每天肌肉注射1次,连续使用2~3次。

加强饲养管理:猪只日常的饲养过程中必须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饲养环境良好,从而在根源上防止该病暴发。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预防接种程序,同时配合保持舍内环境卫生良好,及时清除粪便,饲喂品质优良的全价饲料。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并严格进行消毒灭源,至少选择2种以上的消毒剂进行交替使用。在夏、秋季节,由于容易出现高温、高湿环境,因此要加强防暑降温,并进行灭蚊蝇、灭鼠工作。

牛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控方法


布鲁氏菌病在临床生产中通常被简称为布病,病原是布鲁氏菌,该病属于人畜共患的慢性的传染性疾病。布鲁氏菌病具有非常广泛的流行性,世界各地均可见此病的相关报道。布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养牛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会给牛场造成比较惨重的经济损失。

1流行情况

布鲁氏菌是微小的革兰氏阴性多形性短小杆菌。布鲁氏菌死亡或裂解后会释放出内毒素,这种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物。在自然环境中,布鲁氏菌具有比较强的生活能力,如果存在于污染的土壤、水及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死畜的脏器中,可以维持1~4个月的生命,而肉、乳类食品中的布鲁氏菌一般能够存活约2个月。

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牛及其皮毛、乳汁、流产胎儿、胎衣和排泄物等。直接接触到被布鲁氏菌污染的器具,病牛参与交配,给病牛接生,或者是在人工授精过程中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等,都会通过皮肤破损处、消化道、呼吸道或结膜将布鲁氏菌病传染给饲养员和健康奶牛,造成疾病的扩散,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临床症状

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可见主要的发病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奶牛流产、不育,还可见各种组织器官出现局部病灶。通常病牛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一般呈隐性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症状是怀孕母牛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从病牛接触到病原菌开始到流产,一般会经过1.5~8.O个月。怀孕母牛流产之后可能会有胎衣滞留的情况出现,若不及时排出,就有发生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可能,阴道继续排出褐色恶臭液体,有时可能会因为发生子宫积脓,而导致母牛长期不孕的惨痛结果。公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可见睾丸炎,有的还可见关节炎、滑囊炎等病症。

3综合防控措施

奶牛养殖人员要高度重视自身保护问题,以降低布病的感染几率和人畜交叉感染的途径。要从根本上解决奶牛布病发生与流行的问题,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大宣传布病防治知识力度,增强群众防范意识

地方政府要对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知识展开有效的宣传,便于养牛户能够扎实的接受并且实际运用,使养殖户对于布鲁氏菌病的防范意识增强,并且从真正的认识到布鲁氏菌病的严重性,同时,在平时的临床饲养工作时,能够切实的保护自己人身安全,一旦牛场突发疫情,饲养者可以利用掌握的技能及时正确的展开处理,将布鲁氏菌病的相关危害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3.2进一步完善和严格贯彻执行布病监控和扑杀淘汰工作

监控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把好奶牛饲养关,另一方面要把好畜产品流通关,保证人民的食品安全。定期对当地牛群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血清化验,并且随时抽检流产和睾丸炎的患病牛群。发现阳性病牛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捕杀,并且对其接触过的饲料、垫料,流产物及死牛采取焚烧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牛场地面可以用漂白粉或者石灰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相关的部门要高度重视布鲁氏菌病的防疫,设立相关的专项资金供畜牧兽医人员、饲养员及家属进行疫苗注射,对奶牛进行先检后免,实行100%免疫。

3.3加强卫生管理,充分清除传染源

布病预防管理工作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治疗,牛场的出人口处要设置专用的消毒间,选择几种消毒剂交替使用,彻底消毒牛场的围栏、饲槽、门口和排泄物,能够将疾病的传染途径切断,避免疫病扩散。牛场必须坚持按照消毒程序进行全面的消毒措施,每个星期进行1次,每个月进行1次全场的全面彻底的消毒处理。严格遵守消毒程序,人员、货物和车辆进场之前一定要通过彻底的消毒后才允许进入。牛场的工作人员必须重视个人的防护工作,每次进入牛舍之前应该将防护衣、口罩、手套都穿戴好,然后进行全身的消毒处理之后再进入牛舍。每次从牛舍出来也要更换防护衣物等,同样进行消毒处理之后再走出牛舍。

3.4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如今奶牛业迅速发展进步,饲养场经常要从外场引入牛,同样增加了引入病原的风险。所以,建议饲养者要秉承自繁自养的饲养原则,必须引种的时候,应该先将新引进的牛采取隔离观察,然后对引进牛进行布鲁氏菌的检疫程序,确定其健康状况符合要求再进行合群处理。除此之外,在每年配种之前,都要对种公牛进行相关的检疫操作,确定健康后即可进行配种,尽可能降低布鲁氏菌病发生的可能性。

蛋鸡呼吸道疾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控方法


1病因分析

环境因素:蛋鸡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该病,尤其是在气候突然发生改变、昼夜温差过大的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另外,舍内通风较差,鸡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中氨气浓度过高,蓄积大量的有害、有毒气体等,都能够引起该病。

应激反应:蛋鸡摄取营养成分突然发生变化或者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即突然更换饲料,缺乏维生素等,都能够引起该病。另外,免疫接种疫苗时也会造成一定的应激,特别是导致呼吸道出现不良反应的疫苗,都能够诱发该病。

疾病因素:当鸡群患有某些传染性疾病,如新城疫、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大肠杆菌病等,都能够继发引起该病。

自身生理结构:蛋鸡的气囊没有特殊的防御性结构,只要病原微生物侵入到呼吸系统的任何一个部分,就可能经由气囊侵入到到胸部、腹腔,并快速蔓延,从而使机体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病变。

2.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鼻炎:该病是由于感染嗜血杆菌而导致,病鸡主要表现出流泪、打喷嚏、甩鼻,且在鸡鼻周围存在结痂,面部发生肿胀等。对病死鸡进行剖检,能够发现鸡鼻黏膜存在黏性分泌物,且充血发生肿胀。

传染性喉气管炎:该病是由于感染鸡疱疹病毒而导致,病鸡主要表现出呼吸困难,且在呼气时甩头呜叫,在吸气时张口伸颈等。对病死鸡进行剖检,能够发现气管内存在血凝块、混杂血黄色黏液,或者形成豆腐渣样的栓子。

传染性支气管炎:该病是由于感染冠状病毒而导致,病鸡主要表现出气管发出哕音,打喷嚏或者咳嗽。另外,病鸡通常会排出白色或者绿色的粪便,且会影响产蛋量,甚至产出畸形蛋。对病死鸡进行剖检,能够发现气囊浑浊,器官上有黏液或者干酪状物体附着,肾脏发生肿大,输尿管明显增粗,且沉积大量的尿酸盐。

鸡气囊炎:该病主要是由于感染大肠杆菌而继发导致,病鸡表现出甩头、咳嗽,且流出鼻液。对病死鸡进行剖检,能够发现其胸膜气囊明显增厚且变得浑浊,并有干酪状物体附着在表面。

鸡慢性呼吸道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败血霉形体而导致,病鸡表现出在呼吸时发出哕音,双眼肿胀、流泪以及咳嗽。对病死鸡进行剖检,能够发现其鼻窦、鼻腔以及气囊内部存在干酪状物质。但该病通常是雏鸡容易发生。

禽流感类继发引起该病:病鸡主要表现出排出绿色、黄色或者白色的稀粪,且鸡冠、肉髯发绀,甚至明显肿胀,腿部形成鳞片,并会发生出血。对病死鸡进行剖检,能够发现其肌胃角质层发生严重的出血。该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3防控措施

鸡舍的管理与消毒:每栋鸡舍至少要具有20m的间隔距离,且安排固定的饲养员,禁止随意串舍。要及时清理舍内的垫料和鸡粪,并运送到距离鸡舍较远的地方进行处理。鸡舍的外面要建有围墙,周围最好能够栽种树木,从而形成天然的生物隔离带。鸡舍转入鸡群前20天要使用清水进行彻底冲洗,确保干净卫生,且最好先使用火焰对地面和笼具进行消毒,接着使用消毒液进行严格消毒,最后再使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鸡舍消毒后只要要空置2星期,之后才能够进鸡。

鸡场的管理:蛋鸡需按不同品种、日龄和批次进行分舍、分场饲养。鸡场最好采取全进全出制,若无法实现则至少要求同一鸡舍采取全进全出制。禁止其他人员任意进入鸡舍,如果在某些特殊情况需要进入舍内时则要按照规定穿着工作靴和工作服,并对双手和靴底进行消毒后才能够进入。蛋鸡进行转群时,要求使用经过消毒的车辆和用具运输。

免疫防控: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该病有效措施,主要是选择使用鸡毒支原体油乳剂灭活苗和活疫苗,通常在蛋鸡28~35日龄和110日龄左右以点眼的方式进行接种。另外,种鸡要加强检疫和净化,也能够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对症治疗:但病鸡由于感染病毒性疾病而引起该病,如感染新城疫要先以点眼滴鼻的方式紧急接种3~5头份的弱毒苗,用时配合使用适量的电解多维和抗生素,经过2天再使用抗病毒药以及抗病毒的中药进行治疗;感染传染性喉气管炎则以涂肛的方式紧急接种1~2头份弱毒苗,注意不能够采取点眼的方式,这是由于会造成过大应激,能够导致病鸡发生死亡,同时还要配合使用止咳中药、电解多维及抗生素进行资料;感染马立克氏病则只能够进行淘汰处理;感染鸡痘则要先将口腔黏膜上存在的假膜用镊子清除,接着涂抹适量的冰硼酸或者碘甘油,同时配合使用抗病毒药、抗生素及电解多维进行治疗。病鸡由于感染细菌性病病而引起该病,主要使用电解多维和抗生素进行治疗。病鸡由于感染支原体病而引发该病,主要使用抗生素和电解多维进行治疗,病鸡由于感染曲霉菌病而引起该病,主要使用硫酸铜、制霉菌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0147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