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成蟹池塘管理要点


寒露过后,天气以多云为主,雨水相对较少,白天太阳光照减弱,昼夜温差大,同时受冷空气影响,对后期水质影响较大,水草下沉、水浑、缺氧、亚硝酸盐高等问题频发,影响着池塘养殖的最终效益,所以此时的管理至关重要,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效益。
一、保蟹止伤亡
每年养殖后期,池塘最容易出现“绿蟹”偷死现象,今年国庆前后,天气变化无常,温度忽高忽低,多数池塘返底严重,导致刚蜕壳不久的大规格螃蟹中毒伤亡;寒露过后,天气阴晴不定,部分池塘已经开始出现严重的缺氧现象;若遇到持续阴雨天气,池塘也可能出现亚硝酸盐中毒、偷死现象。
建议:
1.经常补充新鲜水,保持每2-3天一次,每次3-5公分。
2.晴天少,后半夜至凌晨、白天中午注意增氧。
3.后期毒素积累大,定期10天左右使用“碧水安”解毒。
4.池塘烂草多,隔天连续两次使用“底居安”+“底加氧”改底,减少有机质积累腐败。
二、保质好卖相
最后一次成功蜕壳后,为了提高河蟹肥满度,保证肉质鲜美,绝大多数池塘都会促进育肥,进行精准投喂,增加冰鲜鱼、颗粒料、玉米等的投喂量,一般可长达2个月以上。投喂越多,池塘污染自然越严重,加之后期水体缺少碳源、肥源,严重制约着藻类、水草等的正常生长,水草、藻类老化、腐烂,池塘自净能力弱,污染加重。若河蟹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水质环境中,育肥的质量必定会受到影响,品质下降,问题频发,黑底板、纤毛虫等问题屡见不鲜。
建议:
1.进入10月份后,连续干撒2-3次“底虫净”改底、抑虫,有效控制纤毛虫数量,改善黑底板现象,若情况严重时,可以搭配使用“底居安”,强效抑虫、改底,使用效果明显。
2.适当肥水,定期10-15天使用“肥水肽”+“活力碳”,补充肥源、碳源,为池塘中水草、藻类生长提供充足营养,保持其生长活力,延长生长时间,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减少水中有机质含量,有效预防黑底板、黄底板等问题的发生。
养殖后期,管理上的点滴细节虽不能决定成败,但却直接关系到养殖池塘的最终利益,所以后期细节管理同样至关重要,不容忽视。养殖一年辛酸史,花开结果正当时,后期细节莫忽视,高产丰收喜上市。

相关知识

在池塘中如何捕捞成蟹?



养蟹池中的河蟹可采取以下方法捕捉:
(1)池塘中安置人工蟹穴
此法只需每隔4~6小时将人工蟹穴迅速提起,倒出成蟹后,放回原处即可。所捕出的河蟹不会受伤。此法主要在面积较小的蟹池中采用。
(2)池塘中安置蟹簖
蟹簖是用竹子编成的竹箔类捕捞工具(近年来不少地区也采用聚乙烯网片组成,捕捞原理相同)。一般在池塘中仅拦截1/2,每天倒二次蟹篓。此法主要在面积较大的蟹池中采用。
(3)蟹罾形状与大扳罾相似,但规格很小
一般采用4~5厘米网目的聚乙烯网片缝制成边长50~60厘米的正方形,四角用二根十字交叉的毛竹片,每根弯成弓形,两端与网片对角线的两角相连,在十字交叉处用细绳扎紧,留一段细绳,末端安上环形浮子,浮于水面。作业时,在网兜中间扣上小块鱼肉、螺肉作为诱饵,诱蟹进网取食。捕蟹时,把网沉入水底,每隔半小时至l小时,用带钩竹竿将环形浮子迅速提起,即可捕捉。此法主要用于鱼蟹混养池。
(4)流水捕捞法
10~11月,成蟹开始生殖洄游,大部分河蟹在水中活动,并有争水顶流的习性,性成熟的河蟹又有顺水爬行的天性。因此,可在进水口进水、出水口放水,并在进、出水口分别安置蟹笼,即可捕捉。
(5)干池捕捞法
即排水干池,河蟹均汇集于排水口前的池漕(深潭)中,可用手抄网在槽中捞捕。但此法不易一次捕尽,可在夜间在池塘四角用灯光诱蟹捕捉,最后人下池用手捕捉。

梅雨过后河蟹养殖管理要点


持续暴雨对河蟹养殖造成极大危害,雨后天气高温闷热,河蟹易产生应激、发生病害和死亡。养殖户必须树立信心,重视和加强灾后管理,将洪涝灾害损失降至最小。梅雨过后应迅速投入灾后生产,检查塘埂、电力、防逃等重点渔用设施,及时修缮完好。对河蟹逃逸较少的养殖池塘,养殖生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减少应激反应。雨后气温升高,水草腐烂坏水,池塘水环境发生突变,河蟹易产生应激反应,可采用外泼抗应激制剂和内服复合维生素或中药制剂等,减少应激和增强河蟹体质。
2、防止池水缺氧。科学开启增氧机,促进水体对流和曝气,保持水中充足溶氧,缓解河蟹应激和增强食欲。天气不好时少投或不投饲料,减少池中有机质累积和减少河蟹因摄食而增加活动量。
3、防止池水恶化。降低水位,及时调节水位至正常PH值,全池消毒杀菌,泼洒调水底改类有益微生物制剂净化水质和加快污染物分解,保持水质清爽。降低水位后,及时捞除池中漂浮水草,防止腐烂坏水,使用壮根护草制剂,促进水草生长。
4、防止疫病暴发。梅雨过后池水突变和暴雨冲刷导致河蟹受伤和体质较弱,极易感染发病,应及时消毒杀菌,调水改底,稳定藻相菌相,防止细菌性疾病暴发。
5、重视投喂管理。梅雨过后建议投喂优质膨化颗粒料配合新鲜小鱼投喂,投喂量应坚持第二天无残料、饵料新鲜。饲料中可添加0.5%的大蒜素防病。有条件的可补投鲜活小螺,活螺不易对池水造成污染。投喂时一定要坚持“四看”看水质、水温、天气、活动情况及“四定”,注意前期减少日投喂量,池水稳定后正常投喂。

大闸蟹养殖之成蟹的池塘养殖技术



1.池塘的要求及准备用于养殖成蟹的池塘要求环境安静,背风向阳,靠近水源,灌排方便;长方形,面积1500~3500平方米,池深1.5米以上,池埂宽,池埂坡比1:3~4,池底平坦,淤泥浅。池塘四周用石棉瓦、或聚乙烯网片、塑料膜、钙塑等材料建一高约1米,深入土中15厘米,稍向内倾斜的防逃墙。
混养前排干池水,检查修整池埂,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污物,然后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待药物毒性消失后,每平方米施用0.5~0.6千克腐熟粪肥,并将在自然水体中采集的轮叶黑藻切成10~20xx可长成100克以上的商品蟹。为了调节和改善水质,成蟹养殖池中也可投放少量滤食性鲢、鳙鱼。不可投放鲤、青鱼、草鱼、鲂等,因鲤鱼、青鱼是河蟹的天敌;草鱼、鲂鱼会吃掉专门为何蟹栽种的水草。
3.饲养管理
(1)投饵养殖成蟹的饵料十分广泛,低值杂鱼、螺蚌肉、蚯蚓、切碎的动物内脏及各种饼粕、水陆鲜草、蔬菜等都可以用于饲喂河蟹。如养殖规模较大,最好使用人工配合饵料,人工饵料一般用20%~30%的动物性蛋白原料,配以60%的植物性蛋白原料,再加5%的黏合剂、2%~3%的矿物质和1%~2%的复合维生素混合制成,为颗粒料。饵料投喂视水温而定,初下塘时水温较低,河蟹摄食量小,每3天投喂1次,且以青粗饵料为主;以后随水温上升逐渐增加精饵料和投喂量,6~10月是河蟹的生长盛期,要加强投饵,每天上午和傍晚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10%,以投喂后2~3小时抢食干净为宜。
(2)水质调节混养蟹种时池塘水位只有约50厘米,以后随水温上升逐渐要加深水位,至夏季水位保持在1.2~1.5米,并每隔3~4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约占全池的1/3~1/2。换水时,老水和新水的温差不能超过3℃。
(3)日常管理每日早、晚巡视池塘,以检查河蟹的吃食、生长情况及防逃设施。水温20℃以上时,每15~20天泼洒生石灰1次,药量为每100平方米1.5~3千克,防治病害。

无公害河蟹池塘养殖的成蟹捕捞


池塘养蟹捕捞技术是生产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不少人采用抽干池水捕蟹,其实,池水抽干时,河蟹会深埋在池底的污泥中,强行捕捉会造成河蟹缺肢,河蟹鳃中充满淤泥,品级下降。再说,这种捕捞方法效果也差,损失较大,不是一种科学的捕捞方法,科学的捕捞方法为:
1.流水捕捞法:10~11月,成蟹开始生殖洄游,绝大多数河蟹离开洞穴,白天大部分在水中活动,并且有抢争水口、顶流而上的习性,只要在池塘缓慢放水,在出水口处捕捉即可。
2.灯光诱捕:抽出部分池水,留30~40厘米左右,晚上河蟹便会上岸,只要在池塘的四角点上灯,便能集中捕捞。
3.地笼:这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渔具。地笼沉在水底,底网紧贴池底,形似长箱形,截面近方形,高和宽为40~60厘米,用毛竹片或圆铁做框架,用聚乙烯网片包裹在框架上,两端可长距离延伸,长达数十米(湖泊中使用时可延长到上百米),“地笼”由此而得名。网的下纲装有石笼,嵌入泥底,以防河蟹从网下钻逃。方形网箱的上面为盖网,水平前伸8~10厘米,以防河蟹从网上翻逃。地笼进水的正面,每隔数米开有袖口,袖囊向网内倒伸,使河蟹能进不能出。地笼的两端设有囊袋,以作收集灌蟹之用。利用河蟹贴底爬行的习性,地笼在全池拦截通道,迫使河蟹进入地笼的倒袖,汇集于囊袋中。这种捕捞工具的捕捞率很高,已被各地广泛使用。

高温季节池塘成蟹养殖注意的问题



近一段时间,进入高温多雨的季节,对成蟹养殖影响很大。根据多年的技术推广经验,高温多雨季节,成蟹养殖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根据气温变化,适时调整水深,加强水质管理。高温季节,水深保持1.5米,并且每隔5——7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三分之一,这样起到降温避暑的作用。同时,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溶液,及定期泼洒浓缩型光合细菌,保持溶解氧在5毫克/升,PH7——8.5,透明度25cm-30cm.
二:要合理科学地投饵。高温季节,正是河蟹摄食生长高峰,要特别注意。要保持饲料的营养、卫生、新鲜,根据河蟹的摄食情况、活动情况、水质变化、天气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及投饵次数,按照池内河蟹总量的百分之五——百分之八投饵,上午9:00在深水区投饵,下午18:00在浅水区投饵,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定点投饵。
三:搞好日常管理。每天早、中、晚巡塘各1次,注意做好防汛、防台风的工作。加固防逃设施,严防河蟹逃逸,及时清除河蟹天敌。
四:要注意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搞好河蟹的蟹抖病、肝坏死病、肠炎病、烂鳃病、纤毛虫病等防治。
五:搞好水草的管理。保持水草密度在百分五十至百分之六十,水草过密,及时梳理,过稀及时补栽,及时清除腐败变质的水草,保持水质清新。

无公害养殖河蟹池塘养殖的成蟹捕捞



池塘养蟹捕捞技术是生产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不少人采用抽干池水捕蟹,其实,池水抽干时,河蟹会深埋在池底的污泥中,强行捕捉会造成河蟹缺肢,河蟹鳃中充满淤泥,品级下降。再说,这种捕捞方法效果也差,损失较大,不是一种科学的捕捞方法,科学的捕捞方法为:
1.流水捕捞法:10~11月,成蟹开始生殖洄游,绝大多数河蟹离开洞穴,白天大部分在水中活动,并且有抢争水口、顶流而上的习性,只要在池塘缓慢放水,在出水口处捕捉即可。
2.灯光诱捕:抽出部分池水,留30~40厘米左右,晚上河蟹便会上岸,只要在池塘的四角点上灯,便能集中捕捞。
3.地笼:这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渔具。地笼沉在水底,底网紧贴池底,形似长箱形,截面近方形,高和宽为40~60厘米,用毛竹片或圆铁做框架,用聚乙烯网片包裹在框架上,两端可长距离延伸,长达数十米(湖泊中使用时可延长到上百米),“地笼”由此而得名。网的下纲装有石笼,嵌入泥底,以防河蟹从网下钻逃。方形网箱的上面为盖网,水平前伸8~10厘米,以防河蟹从网上翻逃。地笼进水的正面,每隔数米开有袖口,袖囊向网内倒伸,使河蟹能进不能出。地笼的两端设有囊袋,以作收集灌蟹之用。利用河蟹贴底爬行的习性,地笼在全池拦截通道,迫使河蟹进入地笼的倒袖,汇集于囊袋中。这种捕捞工具的捕捞率很高,已被各地广泛使用。

夏季河蟹池塘管理要点



河蟹生长的水体环境好坏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与发育,从而影响到河蟹产量和经济效益。由于夏季高温容易引起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甚至水草大面积的死亡,再加上天气容易变化引起水体中有机质大量耗氧,从而引发河蟹呼吸缺氧,体质下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严重的塘口甚至造成河蟹的大面积死亡。入夏以来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降水稀少,河蟹的安全度夏已经成为广大河蟹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建湖县水产局组织技术指导员深入塘口,有针对性开展以夏季高温季节河蟹池塘管理措施为重点指导内容的技术服务工作,具体指导措施:
一、加强水草管理。水草管理以水草种植面积占池塘总面积60-70%。水草太多的塘口,开展以人工清除为主的措施,把多余水草清除,力求保证水草的分布为“#”字型,确保通风、透气。水草少的塘口以补栽伊乐藻为主的水生植物,也可适量补种一些水花生、水浮萍。 
二、加强池塘消毒。对河蟹食场进行定期(10—15天)二氧化氯、漂白粉或生石灰消毒,控制有害病菌的生长。
三、施用EM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全池泼洒,EM菌一般为15天/次,用量为1斤/亩。
四、加强水体增氧。正常情况下在晚上的10点到翌日的6点进行水体增氧,当天气突变时,及时开动增氧机,则将有效地缓解水体中氧气不足的现象,确保水体溶氧充足。
总之,高温河蟹池塘管理措施主要以控制水草、调节水质,确保水质“嫩”、“活”,为河蟹的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河蟹顺利地生长和发育。

河蟹池塘冬季管理要点



20xx相对而言是一个暖冬,白天温度基本都维持在10度以上,暖冬对于河蟹而言相对比较特殊,河蟹的生活习性都受温度影响很大,主要因为河蟹在温度10度开始摄食,在16度以上正常摄食,所以暖冬的情况下河蟹的活动能力和摄食都明显加强,越冬是一个基础,如何让河蟹健康顺利的越冬,将直接影响我们20xx的养殖效益,本文就河蟹池塘冬季管理要点与大家做个交流。
一、放苗:蟹苗运输到池塘后由于苗塘与成蟹池塘水质、密度等各方面的差别都会引起河蟹上岸等不适应的问题,在放苗时使用“抗激灵”+“黄金多糖”一套泡苗1万只。能快速补充河蟹体质、减少应激性上岸。
二、投喂高蛋白的饲料或者小鱼、每间隔5-7天投喂一次,保证河蟹体质。
三、肥水、河蟹摄食可分为主动摄食与被动摄食,投料属于给河蟹提供主动摄食的饵料,河蟹有一个吸水的习惯,大量的藻类、浮游动物会被河蟹不经意间摄入体内,我们称为被动摄食,螃蟹主动吃料我们称为主动摄食,正是这种被动摄食的存在,通过使用“肥水旺”+“黄金液”快速肥水,同时肥水旺富含氨基酸、小肽等可被河蟹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能快速直接的补充河蟹体质。
四、消毒:河蟹在运输过程中难免出现爪尖磨损等问题、在放苗一个星期后、蟹苗适当摄食体质恢复后采用超碘2亩*米/瓶消毒一次,防止出现烂爪等细菌性疾病导致后期蜕壳不遂。
五、定期的解毒:有池塘采用菊酯类、如敌杀死、灭虫霸等清塘的即使在放苗后也要注意定期的解毒,因为菊酯类在低温期很容易沉降到泥土中、而螃蟹生活在池塘底部、特别是冬天很多螃蟹喜欢躲在泥沙中,容易出现慢性中毒、所以建议在做好“四次解毒”放苗前后各使用两次解毒灵、每隔7天使用一次。解毒灵里面的活性碳能快速持久的吸收菊酯类的药物残留,为河蟹生长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减少河蟹在第一次蜕壳时因为慢性中毒引起的蜕壳不遂。

近期蟹塘管理要点分析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新开塘口就其原因主要是新塘水质及其土质都不大稳定加上未清塘导致塘里鳅鱼等野杂鱼过多引起水体泥浑;②养殖水体白浑:这种现象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水体枝角类过多形成的虫浑,而另一种则是由于五月随着温度的上升水草生长过旺吸收了水体大量微量元素养殖水体矿物质缺乏导致水体呈现雾状浑。针对第一种情况建议先用絮凝剂降解水中悬浮物待水体净下来过后用全效底改片分解底部有机质,第二天用纳米黑金+肥水旺一组十亩地培肥水质,第三天用黄金益菌素发酵液一亩地十斤调节水体。而针对第二种情况建议虫多的塘口在早上六点以前延边一米的地方喷杀虫药,但不建议全塘杀虫。在第二天及时解毒毕竟涉及到三壳望各位老板慎重用药。雾状浑的塘口建议先用纳米黑金+肥水旺培肥水质增加水体微量元素再用黄金益菌素发酵液调节水质。
2蜕壳前的消毒工作
河蟹养殖已然到了五月份但由于养殖前期对底改工作的乎视底部残饵粪便大量堆积加之五月温度逐渐升高蟹塘养殖水体浑浊的情况下池塘底部细菌大量滋生严重影响了河蟹蜕壳存活率及其翻倍率。建议蜕壳前使用超碘对蟹塘进行消毒处理保障三壳顺利进行。
3.蟹塘青苔问题
五月蟹塘水位升高现在田面水位基本在30-40公分,田面水位尚浅阳光直射田面导致田面青苔疯长严重阻碍了田面水韭菜的生长。建议使用青苔净+纳米黑金杀青苔的同时抑制青苔生长并在两天后使用水博士解毒。
4.防蓝藻
近期塘口出现水白,水浓等不正常现象,这样水体会出碳氮磷比例的失调,容易爆发蓝藻!建议广大老板及时使用黄金益菌素+活肥平衡藻相菌相,减少蓝藻发生!
5.田面草腐烂导致水体发红
温度升高,田板水草开始发烂,建议及时使用全效底改片底改,分解烂草,导致烂草发烂引起大缺氧坏水!
6.补钙
河蟹属于甲壳动物其甲壳主要是由钙和磷组成,在养殖前期养殖水体中的钙含量大概在80-100.而在近期塘口服务中所测得的水体钙含量在50-60由此可见养殖水体中钙含量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以您所看不见的方式逐渐减少的。建议及时补钙增加河蟹翻倍率的同时减少河蟹硬壳时间增加其翻倍存活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0146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鹌鹑怎么繁殖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