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症状、诊断与防治

感谢阅读《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症状、诊断与防治》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土鸡的防治与饲养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由衣原体、结膜支原体、细菌、病毒或立克次氏体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引起的山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红眼病”、“换眼睛”,其特征为羞明流泪,眼睛流出大量分泌物,结膜和角膜炎,角膜浑浊和溃疡,甚至失眠。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一般呈急性经过,只要羊群中有1只出现发病,就能够在1周内蔓延至全群,甚至危及临近羊群。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角膜浑浊或者出现云雾状增生,造成失明,影响机体采食、活动,体重减轻,以及泌乳量降低,应加以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1、流行病学

该病可由多种病原引起,如结膜乳支原体、鹦鹉热衣原体、立克次体、李氏杆菌、奈氏球菌等,目前普遍认为主要是由衣原体引起。该病主要是羊发生感染,水牛、黄牛也能够感染,有时会危及家禽和猪,尤其是幼龄动物最容易患病。羊群通常是由于引入已经感染的病羊或者其他传染物质而引起发病,还能够经由接触引起感染。病羊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尿液以及乳汁等含有病毒的物质,都能够传播该病。另外,某些飞蛾或者蝇类也能够机械性传播该病。该病通常在蚊蝇活动旺盛的炎热季节发病,主要是5~10月份的夏秋季节,往往呈地方性流行。病程通常能够持续大约15天,长时能够达到30天左右。病羊基本上能够自愈,就算角膜变得混浊也能够逐渐复明。该病基本会导致死亡,个别病羊由于角膜、结膜白斑引起双目失明而只能够淘汰处理。

2、临床症状

感染早期,病羊都会在放牧时出现掉群现象,且一侧或者两侧眼睛流出清亮眼泪,怕光拒绝睁开眼睛,且伴有疼痛。经过一夜,眼结膜发生充血,上下眼睑有所肿胀,并逐渐闭合,最终不能睁开。对病羊进行检查,机体会由于严重疼痛而拒绝检查。经过3~4天,病羊一侧或者两侧瞳孔呈现乳白色云雾状,也就是结膜翳,导致部分或者整个瞳孔都被覆盖,严重时会出现枝叉状增生翳膜或者角膜发生破裂,虹膜发生黏连,晶状体脱落,极少数的眼球明显突出。此时走动困难,甚至由于视力减弱或者失明而盲目走动,出现相互顶撞,或者在放牧时撞上障碍物。另外,病羊由于不能够正常采食牧草而处于明显的饥饿状态,接着体况日渐变差,进行性消瘦。泌乳母羊患病后还会伴有乳房变小、泌乳量降低的症状,从而使哺乳羔羊增加吮乳次数,但依旧不能够满足其需要,并由于饥饿而持续嚎叫,最终由于瘦弱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病样采集。在无菌条件下,在病羊眼部用消毒棉签擦拭眼结膜以及分泌物,在普通肉汤培养基内接种,然后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查。

培养分离。普通肉汤培养基接种病料后分别置于37℃条件下进行厌氧和有氧培养,经过24h取肉汤培养物接种于普通平板上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挑取单个菌落在普通肉汤、巧克力琼脂平板及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接种,最终能够分离得到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大约为0.8μm。在普通琼脂干板上生长不透明的乳白色菌落,长势良好,通常呈丛排列,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在鲜血琼脂平板上会形成透明的溶血环;肉汤培养基变得均匀混浊,形成沉淀。

4、防治措施

应急处理。病羊要立即进行隔离,避免扩大传染。病羊应转移到黑暗的地方,防止存在光线刺激,促使其充足休息,尽快恢复健康。对于假定健康的羊,可转移到没有被污染的新牧场进行放牧。同时,取1000g龙胆草,白菊花、夏枯草各500g,添加10000mL水,以温火煎煮至剩余6000mL药液,成年羊每天灌服100mL,中年羊灌服80mL,羔羊灌服50mL,每天1次,连续使用1周。羊舍要彻底清理,将栏舍内的粪便完全清除,并对其采取焚烧、掩埋、堆沤发酵或者使用其他药物进行处理。

西药疗法。对于刚发病的羊.可对眼睛使用2%的硼酸溶液进行冲洗,接着滴入适量的青霉素眼膏,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基本上就能够康复。如果病羊眼角膜已经存在点状混浊物,且角膜形成溃疡,可取160万IU青霉素和5mL兽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混合均匀后每只分别在上下眼睑皮下注射0.5mL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就能够康复。如果病羊的眼睛已经完全被白膜覆盖,要采取自血疗法,即一人将病羊保定,另一人用酒精消毒棉球对病羊颈部静脉1/3处进行消毒,接着使用真空采血管以及配套的采血针采取1~2mL静脉血液,然后立即在病眼结膜下分点注射0.5~1mL,同时翻开眼皮撒布40万IU青霉素粉剂,每天1次,连续使用2~5次就可使眼睛白膜消失,视力逐渐恢复。

中药疗法。取20g薄荷、10g荆芥、10g白矾、10g硼砂、20g玉金,加水煎煮后给病羊喂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也可取车前草、鲜桑叶、野菊花各1把,20g生石膏,加水煎煮后给病羊喂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数天。

其他疗法。取等量的田基黄、威灵仙清洗干净后切碎,添加适量95%酒精进行浸泡,经过l天取液体备用,注意浸泡越长时间药效越好。治疗时,先对病羊的患眼使用硼酸溶液冲洗,接着即可滴加以上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7天。

免疫预防。通常情况下,成年羊不会感染该病,且经过治疗康复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该病。因此可使用当地分离得到的具有血凝性和菌毛的菌株制成多价菌苗,适时给羊免疫接种,能够预防发病。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治
1、病因及流行病学
1.1病因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多病原的疾病,主要由衣原体、支原体和立克次氏体所致。病羊和带菌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常存在于患羊的结膜囊、鼻泪管和鼻分泌物中,随眼分泌物排菌,病愈后,病原仍长期存在于眼分泌物中,使该病每年发生或从一个季节传到另一个季节。易感动物有黄牛、水牛、绵羊、山羊和猪等。通常同种动物通过直接或密切的方式如相互摩擦、打喷嚏、咳嗽而传染。蝇类可成为其传播媒介,一般不同种类的宿主之间不传染。
1.2流行病学
2006—2009年,大街乡3个村26户农户饲养的黑山羊发生一种呈结膜炎症状的疾病病羊,共发病1258只,其中成年山羊756只,羔羊345只,老年山羊157只。死亡62只,致死率5.02%,该病不同年龄、性别的山羊均有易感性,以幼龄和青年山羊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6—9月发病最多(发病984只)。一旦发病,传播迅速,1周内可波及全群,发病率40%~100%,呈地方性流行。空气污染、尘土、刮风、强日光照射等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2~7d,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数病例严重时体温达40℃,病初呈结膜炎症状,畏光、流泪、眼睑半闭,眼内角流出浆性或粘性分泌物,不久成脓。结膜和眼睑红肿,其后发生角膜炎和角膜溃疡。随病情发展,结膜上的血管伸向角膜,在角膜边缘形成红色充血带。炎症蔓延,继发虹膜炎。角膜经1~4d后浑浊,起初半透明、浅灰色,后浑浊度逐渐增加,呈云翳状,严重者角膜增厚,并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瘢痕。有时发生眼前房积脓或膜破裂,晶状体可能脱落,造成永久性失明。多数患羊为一侧患病后为双眼感染。病程一般为20d,短者7d,长者40d,多数痊愈,极少数失明淘汰。

3、诊断
在诊断该病时,应以恶性卡他热、VA缺乏症以及吸吮线虫引起的角膜结膜炎相区别。
3.1恶性卡他热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多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较低,高者达60%~90%。以头眼型最典型,最初症状有高热稽留(41~42℃),肌肉震颤,寒战,食欲锐减,瘤胃弛缓,初便秘,后拉稀,排尿频繁,呼吸及心跳加快等。高热同时伴有鼻眼少量分泌物,口腔与鼻腔黏膜充血、坏死及糜烂。每一典型病例,几乎均具有眼部症状,畏光、流泪、眼睑闭合,继而虹膜睫状体炎和进行性角膜炎,后可能变得完全不透明。炎症蔓延到额窦,会使头颅上部隆起,体表淋巴结肿大。母羊阴唇水肿,阴道黏膜潮红、肿胀。
3.2VA缺乏
体温正常,有长期饲喂缺乏VA的饲料史,病羊尤其是羔羊,表现怕光,弱视,夜盲症,干眼症尤为明显,角膜增厚成云雾状,以致完全失明,死亡率较低。
3.3羊吸吮线虫病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蝇活动频繁的夏秋季多散发。主要症状为结膜炎,眼痒、潮红、流泪和角膜混浊。严重时眼内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常使上下眼睑粘合。角膜糜烂、溃疡、穿孔、水晶体损伤及睫状体炎等。结合临床症状,在眼内发现吸吮线虫即可确诊。而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主要流行于6—9月,羊群一旦发病,传播迅速,幼龄、青年山羊多发,患羊一侧或两侧性结膜和角膜炎可作出初诊,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动物或细胞培养等实验室检查加以确诊。
4、治疗及预防
4.2治疗
患羊隔离后,先用0.9%生理盐水冲洗眼睛,擦去眼角分泌物,挤入四环素、红霉素眼膏,2次/d,连用7d;用0.9%生理盐水冲洗后,滴入青霉素、大黄腾混合液,2次/d,连用7d;也可采病羊全血10mL,立即注入眼睑皮下的方法治疗。经过采取以上治疗方法,治愈1178只,治愈率98.5%。
4.1预防
发现羊有一侧患病,立即隔离,单独厩养,加强护理,避免与健康羊接触,其他羊群要远离发病羊群放牧,减少传染;不引进病羊和带菌羊;在夏秋季节要注意灭蝇,避免强日光照射和灰尘刺激,将患羊安置在光线暗和无风处,防止眼外伤;当一群羊中有1只患病则全群用药预防性治疗1次。

小编推荐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症状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传染性脓疱病又称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由口疮病毒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羊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红斑、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羔羊最易患病,多为群发。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北方、西北等养羊较多的地方也较常见,是羊的主要疫病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症状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病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能够经由直接与间接接触造成传播。病毒通常在污染的圈舍栏杆、饲槽、饲草、垫草等中存在,经由皮肤黏膜损伤而发生感染。新引进的羊群通常容易感染发病,且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部分感染,发病率能够达到20%~60%。在育肥羔羊中,发病率能够超过90%。一般来说,圈舍过于寒冷、潮湿,缺乏光照,羊群相互拥挤,吮乳不足,饲喂尖硬或者带芒刺的饲草,以及羔羊出牙等,都能够诱发该病。其中对发病影响最大的是草料的优劣,通常饲喂品质优良、营养全面的草料,母羊体况良好,乳汁充足,其后代羔羊较少出现发病;饲喂品质低劣草料,缺乏营养,母羊体况较差,泌乳过少,会导致后代羔羊体质虚弱,从而容易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病羊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发病初期,病羊的口角、唇部、鼻镜或者眼睑皮肤上散布有结节状的小突起,质地较硬,但不会对采食造成影响,之后随着小突起的不断增大、发硬,会相互融合形成丘疹、水疱以及脓肿,并会在采食时导致患处表面裂开、破溃以及出血,外观如同花菜,且有很厚的黑色痂皮覆盖在表面上,如同乳头样瘤,最终由于唇部明显疼痛而出现厌食,并由于严重饥饿、衰竭而发生死亡。个别病羊眼结膜潮红,流出炎性分泌物,甚至完全失明。部分病羊在蹄冠、蹄叉以及乳头、外阴上出现水疱、脓疱与结痂,从而造成跛行。

3、鉴别诊断

与痘病相区别,羊痘主要表现出严重全身症状,体温明显升高,患处皮肤会存在圆形痘疹,明显突出,界限清晰,最终呈脐状,个别甚至呈全身性出疹,且呈明显的季节性流行,具有强传染性,其中只有唇型容易与该病混淆。与溃疡性皮炎相区别,溃疡性皮炎主要是导致病羊患处发生溃烂,并破坏组织,通常是大于1岁的中成年羊容易发生,采取实验室镜检可见绿脓杆菌等细菌。与坏死杆菌病相区别,坏死杆菌病的主要特征是患处组织发生坏死,不会形成水疱、脓疱,也不会存在疣状增生物。与口蹄疫相区别,口蹄疫能够大面积发生,且快速流行,还会导致羊以外的其他偶蹄类动物发生感染。

4、防治措施

隔离消毒。羊群中一旦发生羊传染性脓疱病,要立即隔离病羊、可疑病羊,饲喂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且不会损伤口腔黏膜的配合饲料以及青绿饲料,在摄取充足营养基础上,配合在患处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另外,由于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会危害羊群中的其他羊,且能够连续多年。因此要对被污染物以及污染的环境、运动场、圈舍、用具使用达康灭毒灵进行喷雾消毒,也可使用30%草木灰水、1%~2%烧碱或者5%~10%生石灰乳,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尽可能控制放牧或者合群放牧,主要采取舍饲。对于病死羊尸体及其污染物必须采取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以有效抑制疫情传播。

药物治疗。清除病羊患处的痂皮,一般先使用0.2%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当痂垢足够软化后冉使用玉米棒、硬的毛刷或者手术钳等除去,接着对创面使用1%~2%高锰酸钾液再次进行冲洗,最后涂抹适量的碘甘油,每天2次。另外,病羊患处也可浸泡在5%~10%的福尔马林液中,持续1min,连续进行3次,最后涂抹适量的碘酊。如果病羊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可使用抗生素或者磺胺类药物。例如,取浓度为100mg/mL的病毒唑(三氯唑核苷注射液)以及浓度为5mg/mL的地塞米松注射液,按2:1比例充分混合,肌注,成年羊每只肌肉注射3mL,羔羊用量减半或者注射2mL;也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0.8g吗啉双胍、0.6g维生素B2、0.6g维生素C,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如果病羊症状严重,可每只肌肉注射5mL萘普生(痘毒清)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加强饲养管理。禁止从疫区引进或者购买羊,对于从外地或者其他羊场引进的羊,必须进行3周的隔离观察、单独饲养,在该阶段要进行多次消毒、检疫,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进行混养。另外,引进羊到达目的地后,每只可立即配合肌肉注射10mL利巴韦林、10mL复方胆素、80万IU青霉素,每天分别在早、晚用药1次,连续使用3天,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该病以及感冒、应激综合症。如果引进羊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受寒或者淋雨而发生感冒时,可连续5天使用以上药物。羊舍、放牧过的草地以及羊群要定期使用火碱等消毒药进行全面消毒,避免污染病毒。控制羊群饲养密度适宜,保持圈舍内干燥、温暖,通风良好,充足光照,尤其是气候寒冷的冬春季节要经常更换垫草。

(一)流行特点
本病只危害山羊和绵羊,以3~6月龄的羔羊和幼羊最为易感,常呈群发性流行,羔羊发病率可高达100%;成年羊发病较少,多为零星散发,且症状较轻,人和猫也可感染发病。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季发病较多。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羊皮肤和黏膜的脓疱及痂皮内,特别是病羊的痂皮带毒时间较长。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健康羊常因皮肤、黏膜擦伤处接触到病原而感染发病。病羊的皮毛、尸体、被污染的圈舍、饲草、饲料、饮水或残留在地面上病羊的痂皮,均可散布传染。被污染的牧地、用具等也可成为传播媒介。由于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羊群一旦被感染则不易清除,可常年流行并可持续危害多年。
(二)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8?d,长的可达16?d。在临床上按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三型,即唇型、蹄型、外阴型,偶有混合型,但以唇形为主要症状。
1.唇型。最为常见。病初患羊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口腔发热,齿龈红肿,而后开始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以后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发展成水痘或脓疱,脓疱肿胀破溃后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形成大面积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经过,痂垢逐渐扩大、加厚、干燥,1~2周内脱落而恢复正常。严重病例或伴有化脓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的化脓和坏死,使病情加重,口腔黏膜也常受害。在唇内面、齿龈、舌、颊、软腭及硬腭上出现被红晕包围的水疱,水疱迅速变成脓疱,脓疱破裂变成烂斑,口中流出发臭、浑浊的唾液。患部继续发现丘疹、水泡、脓疱、痂垢,并相互融合,波及整个唇部、面部、眼睑和耳廓,形成大面积龟裂和易出血污秽痂垢,痂垢下往往伴有肉芽组织增生,使得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表现为流涎、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日渐消瘦,病程长达2~3周,逐渐衰弱死亡。如有继发性感染和病羊体质衰竭时还可蔓延至喉肺以及第四胃,少数病例可因继发性肺炎而死亡
2.蹄型。多发生于绵羊,山羊极少见。多单独发生,偶有混合型。多见一肢患病,有时也有多肢甚至全部蹄端患病。常在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泡或脓疱,破裂后形成溃疡。若发生继发感染,则化脓坏死可波及皮基部和蹄骨,病羊跛行,长期卧地。间或还有在肺脏、肝脏和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重者因衰弱或败血症而死亡。
3.外阴型。此型少见。患羊阴道出现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阴唇和附近的皮肤肿胀、疼痛,出现溃疡;哺乳羔羊的母羊常见在初期为米粒大至豌豆大的红斑和水疱,以后乳房、乳头的皮肤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还会发生乳房炎。公羊的阴鞘肿胀,阴鞘口和阴茎上发生小脓疱和溃疡。
(三)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口角周围出现丘疹、脓疱、结痂及增生性桑葚状痂垢)及流行情况,不难做出诊断,要做进一步鉴别诊断,可采取水疱液或脓疱液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然后检查包涵体,或对病料负染色直接在电镜下观察。此外,还可用血清法诊断,如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变态反应等方法。
本病临床症状上与羊痘、溃疡性皮炎、坏死杆菌病、蓝舌病等有相同之处,应注意鉴别诊断。
1.与羊痘的鉴别。痘病出疹多为全身性的,体温升高明显,全身反应严重。痘疹结节呈圆形突出表面,界限明显,中间凹陷呈脐状,痂皮坚硬,不传染人。
2.与溃疡性皮炎的鉴别。传染性脓疱病主要危害羔羊,而溃疡性皮炎多发生于1岁以上成年羊,并且口的损害发生在颌和上唇(在唇边缘的鼻孔之间,不累及唇联合),腿的损害发生在蹄冠和趾间隙,其病变特点是溃疡和组织破坏,痂垢下无桑葚状组织增生。
3.与羊坏死杆菌病的鉴别。该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既无水泡、脓疱的病变,也无疣状增生物。
4.与羊蓝舌病的鉴别。该病病变部位主要在口角部,并可延伸到口腔黏膜,全身反应严重,病死率高。
(四)防治
首先,对感染病羊隔离饲养,羔羊接触过的母羊乳房,用1%高锰酸钾认真清洗消毒,防止其他羔羊吮吸。对羊体表及蹄部进行多次彻底消毒;患羊污染过的圈舍、运动场,在清除粪污后打扫干净,进行消毒;患羊接触过的垫草、吃剩的草料,一律焚烧处理。常用的消毒药有2%氢氧化钠、1%醋酸、10%石灰乳、20%热草木灰等。同时给予病羊柔软的饲料、饲草,如麸皮粉、青草、软干草或青贮类饲草,保证清洁饮水。为了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1.西药疗法。主要用消毒、杀菌、抗感染药物。刮掉干硬痂皮,痂皮较硬时,先用水杨酸软膏将垢痂软化,除去痂垢后(剥掉的痂皮要集中烧毁,以防散毒),用温盐水或0.2%~0.3%的高锰酸钾、1%~3%硫酸铜溶液或明矾溶液清洗创口,然后涂碘甘油(5%碘酊加入等量甘油)或2%龙胆紫、鱼石脂软膏、硫磺类软膏、尿素软膏等,每日2~3次。蹄部发生病变的,可将蹄部置于5%~10%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1~2?min,连泡3次,或用来苏尔清洗,擦干后再涂松馏油或土霉素软膏。乳房部用2%~3%硼酸水冲洗,涂氧化性鱼肝油软膏。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消炎药配合磺胺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严重者还可同时喂服病毒灵和四环素片等药物。
2.中药疗法。本着去腐生肌、消炎止痛的原则,配制中药冰硼散、雄黄散、脱腐生肌散等涂敷药患部。也可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等份,粉碎成末,混合玉米面喂服。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不从疫区引进羊及其产品,从外地引进羊只要隔离观察2~3周,确认无病后才能混群。管理上保持羊舍干净、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避免饲喂带刺的草或在有刺植物多的草场放牧,以免刺破皮肤;饲料中掺喂少量食盐,以减少羊啃土、啃墙而引起羊的皮肤黏膜损伤,减少病毒侵入机会。

羊传染性口膜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其防治


1病原及流行特点

传染性脓疱病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该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如在干燥环境中,存在于皮屑或者痂皮内的病毒能够生存几个月,甚至长达几年。

绵羊和山羊容易出现发病,其中成年羊基本不会发病,且往往呈散发性传染,而幼羊和羔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往往呈群发性流行,人类也能够感染。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生该病,经由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体内,尤其是微小的擦伤或者刺伤都能够使病毒侵入。1月龄的羔羊容易发生该病;妊娠母羊在3月中上旬生产,且母羊没有适时免疫注射羊传染性口膜炎疫苗,后代羔羊最早能够在10日龄左右出现发病;圈舍没有定期消毒,病羊没有及时隔离等,也能够引发该病.病程一般能够持续2-3星期。健康羊群混入病羊、病后带毒羊会受到感染,或者放牧、饲养在病羊曾经污染过的牧地、圈栏内,也能够引起间接传染。

2.临床症状

病羊主要是唇部发生病变,初期是在唇外侧和上下唇交界口角处形成粉红色丘疹,且中央明显隆起,后期会引起表面组织发生坏死及渗出的炎性物质逐渐干涸而形成结痂,导致病灶进一步快速扩大或者彼此融合而导致整个唇部发生病变。如果表现出良性症状,会在形成的黑褐色痂块干涸剥落后,逐渐愈合。如果表现出比较恶性的症状,会有黄白色脓汁存在于痂皮下,或者形成新生的颗粒状肉芽面,如果人为将其剥离,会导致新生肉芽发生破裂,有鲜血流出。病程长达3星期,且由于病变不断发展,痂块逐渐增厚,导致痂块下和疮缘发生非常明显的增生,如同桑椹状或者持续乳头瘤状隆起,进而造成唇部发生明显肿大,有时不仅是唇部会发生病变,还会在鼻唇连合部以及眼睑也出现丘疹及脓疱。如果病变扩散至口腔,就会在唇、齿、黏膜、舌头以及硬腭等处也形成红色丘疹,甚至发生溃烂,导致机体咀嚼和吞咽比较困难,拒绝采食,但依旧能够采食质地轻软的饲料,最终部分病羊能够恢复健康,有些会伴发蹄病,只能够卧地不起,最终不断衰竭而发生死亡。一般来说,病羊呼吸、体温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且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病变扩散至蹄部,往往是前肢或者后肢发生跛行,且蹄部冠部及球节存在炎症症状(如红肿痛热),甚至蹄又发生腐烂,用手挤压可能会流出浓稠脓汁,并散发明显的臭味。少数病羊不仅是唇部和蹄部发生病变,还会在阴唇上存在丘疹,且阴户发生红肿。病羊发生唇、蹄混合感染,往往愈后不良。

3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羔羊产出7天内要免疫接种羊传染性口膜炎疫苗,一般选择在口腔黏膜或者大腿内侧没有覆盖被毛处注射,但要提前进行严格消毒,之后进行“#”字划横接种。羔羊接种疫苗主要是促使机体在发生轻度感染后,及时生成适量的抗体,从而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日常环境卫生良好,运动场地、圈舍等要加强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清除粪便、污染的垫草、母羊产羔后的胎衣,并对环境进行消毒,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提高机体抵抗力。另外,选择使用质地良好的饲草搭配日粮,并合理储存,确保日粮营养。最好搭建简易的草架和饲槽,提高饲料利用率,避免饲草被大量浪费。羊只饲喂块茎、块根多汁饲料前,如甜菜、土豆、胡萝卜等,要洗去存在于表面的各种杂质,经过切碎处理再进行饲喂。不管是多汁饲料、青贮或者干草,只要发生霉变,都禁止用于饲喂。羊只不管采取何种饲养方式,都要确保定时饲喂精粗饲料。如果研制采取放牧饲养,要分别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补饲,一般可在早晨放牧前饲喂适量的干草,傍晚归牧时饲喂适量的精料,之后才允许饲喂适量的秸秆。羊只采取圈养方式时,夏、秋季节主要以饲喂豆科青草为主,如草木樨、毛苕子、苜蓿等,但要经过切碎处理才能够饲喂。羊只禁止饲喂残汤剩饭,防止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积食、前胃迟缓等。羊只禁止饲喂冰冻饮水和饲草,避免发生抢青,且在更换饲料种类时要采取逐渐过渡的方式。

药物治疗。病羊使用2~5mL病毒灵采取分点肌肉注射,每天2次,并配合肌肉注射1~2mL聚肌胞,每天1次,同时在病变处涂抹适量的紫药水。病羊也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ImL“龙胆抗炎皇”(主要成分是病毒灵及磺胺类药物),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并配合肌肉注射由0.5mL维生素C、o.02mL维生素B12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2次,1个疗程连续使用3~4天,连续使用2个疗程。病羊还可使用中药治疗,使用黄连泻心汤加减,即取30g竹叶,30g知母,40g黄芩,20g甘草,30g车前子,60g板蓝根,150g石膏,40g大黄,30g贯众,20g黄连,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给其灌服;或者取15g金花、lOg桔梗、15g连翘、lOg大黄、15g黄芩、lOg贝母、15g黄连、lOg郁金、lOg知母、15g青黛,研成粉末后添加适量开水冲调给其灌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

羊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1致病作用

毒素作用:由于机体红细胞内寄生有虫体,其在生长与繁殖过程中,会分泌形成很多的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会在一定程度上毒害红细胞,造成机体中枢神经以及各个器官出现病变,破坏系统之间的正常运转,引起整个机体发生病症,导致病羊临床上表现出体温升高,同时会引起精神、造血、呼吸、脉搏以及胃肠等方面发生异常现象,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且淋巴结会出现明显的肿大,最终导致机体的全部功能丧失,从而发生死亡。

机械性破坏:机体血液红细胞内寄生的虫体会不断进行增殖,从而导致红细胞被破坏,使其发生裂解,进而引发溶血性贫血。另外,由于红细胞被破坏,会导致血红蛋白流入肝脏,并生成胆红素而流入血流,造成黄疸症状;红细胞被破坏后,导致血红蛋白经由肾脏排m,形成血红蛋白尿,还会损伤造血器官,导致严重的贫血症状。

2.流行病学

该病通常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任何品种、年龄的羊只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羔羊和幼龄羊只相对比较容易感染,青壮年羊只则较少感染发病;与本地羊只相比,引起的外地羊只更容易感染该病;与常年舍饲羊相比,放牧饲养的羊只比较容易感染该病。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病高峰期是每年的6~9月份,这可能与该阶段传播该病的媒介(即蜱)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就是蜱在高温潮湿环境下频繁活动,从而传播病原体,造成大量羊只死亡。

3临床症状

病羊通常呈急性症状,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2℃左右,呈典型的稽留热,精神严重沉郁,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呼吸困难,少数会发出鼾声;眼睑发生水肿,眼结膜先是明显潮红,接着呈苍白色,并伴有轻度的黄疸,从口腔和鼻腔会流出铁锈色的脓性黏液,胃肠和反刍蠕动缓慢或者完全停止,开始会排出比较干燥的粪便,之后发生腹泻,且有血样黏液混杂在其中,还会散发腥臭味;排出呈黄色或者浓茶色的尿液,少数甚至会排出血尿。随着症状的不断加重,病羊体质快速消瘦,体表淋巴结明显肿大,尤其是肩前淋巴结非常明显,严重贫血.其血液变得稀薄,可视黏膜呈苍白色或者发生黄染。发病后期,病羊走动困难,只能够卧地不起,口吐涎沫,最终会由于心肌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持续7~15天,部分急性病例会在2~3天内发生死亡。

4防治措施

特效药治疗:血虫净能够很好的杀灭病羊血液内寄生的原虫,取适量药物配制成7%的药液后给机体进行深部肌肉注射,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3天,通常用药后机体会表现出一些轻微的副作用,如容易嗜睡,但很快就能够恢复正常。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该药进行治疗过程中,必须控制剂量适宜。一般2月龄左右且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的小羊,用药量控制在中等剂量,即适宜按每千克体重使用5~7mg。锥黄素,也叫做黄色素,病羊按每千克体重使用3~4mg,配制成0.5%~1%溶液后进行静脉注射,注意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药液外漏而导致血管外的组织发生坏死,还要注意机体注射后要防止直射强光,这是由于存在光敏现象,会导致灼伤,通常根据病情经过1~2天再注射1次。复方盐酸吖啶黄注射液,也叫做血虫敌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使用0.08~0.16mL,给病羊进行静脉滴注或者肌肉注射,每天给药1次,1个疗程是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羊体质较差,可在采取以上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灌服加减八珍汤,即取12g茯苓,12g木香,12g川芎,12g甘草,12g白术,12g白芍,12g当归,lOg黄芪,12g陈皮,20g党参,12g熟地,每天1剂,连续使用3剂,治疗效果较好。

加强体外寄生虫防治:蜱作为羊焦虫病的传播媒介,不仅是由于其能够长时间在冬季滋生,长时间存在带虫羊也是导致夏、秋、冬季发生羊焦虫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羊只不仅要供给充足的营养,增强体质,创造舒适的饲养环境,还要加强灭蜱、灭蚊等T作,且发现羊体存在蜱要立即进行处理,及时将传播途径切断。运动场、圈舍墙壁等要定期采取严格喷雾。羊体每年要进行l~2次药浴,防止发生该病。羊只引进后,必须采取15~30天的隔离观察,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够并群。如果羊场曾经发生过该病,可在每年4~5月份采取1次预防性给药。每年10月初,羊只可使用伊维菌素和多拉菌素注射液进行驱虫;对于容易流行羊肝片吸虫病的地区,则要适时使用特效药物进行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在该病高发阶段,尽可能停止从外地引进羊只,如果必须引进则要加强隔离观察,严格药浴,并进行涂片镜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投服焦虫片或者药物注射用于预防该病。羊只要饲喂容易消化的饲料,缩短放牧距离,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加适量的葡萄糖、黄芪多糖、电解多维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如果贫血严重还要补给抗贫血药物,如硫酸亚铁和维生素B12等。

羊魏氏梭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控方法


1病原特性及流行病学

魏氏梭菌也叫做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整个菌体呈粗杆状,具有略微钝圆的两端,但边缘比较笔直,没有鞭毛,生有荚膜,往往呈单个或者成双排列,个别形成链状。菌体一般在4~8pm×1.5pm。该菌的典型特征是侵入到动物体内能够形成荚膜,而在自然界中往往形成芽孢,且其直径接近于菌体,但形成芽孢相对较难,芽孢一般位于菌体近端或者中央,但不同菌体形成芽孢的能力不同,且芽孢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10%福尔马林作用lOmin才能使其死亡。但在动物体或者培养物中基本不会形成芽孢,通常比较容易形成梭菌。该菌易使用普通的苯胺染料进行着染,结果呈革兰氏阳性,但接种于陈旧培养物中,有些会变为阴性。

魏氏梭菌一般分成四个类型,即A、B、C,D型,任何一型都能够导致羊只发生该病,其中腐败梭菌会引起羊快疫,D型魏氏梭菌会引起羊肠毒血症,C型魏氏梭菌会引起羊猝狙,B型和D型分别会导致羔羊出现发病,前者引起羔羊痢疾,后者引起羊软骨病。

魏氏梭菌培养不需要严格的厌氧环境,在含有少量游离氧环境中也能够正常生长,37℃是其最适培养温度。病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接种在普通培养基上就能够快速生长。接种在葡萄糖血清琼脂上,经过24~48h培养,会长出半透明的灰白色大菌落,中央隆起,具有锯齿状边缘,表面存在放射状条纹,直径在2~4mm。在血液琼脂上长出圆形大菌落,具有锯齿状边缘,菌体呈灰白色,周围形成棕绿色溶血区,部分还会形成双层溶血环,即β溶血。接种在肉汤培养基中也能够良好生长,并会生成一定量的气体。接种在肝片肉汤中,能够快速生长,经过5~6h就会变得混浊,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接种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够促使糖产酸快速分解,酪蛋白发生凝固,同时生成大量的气体,从而立即冲散凝固的酪蛋白,变成海绵状碎块,叫做“汹涌发酵”,这是该菌的典型特征。6~18月龄间的羊通常容易出现发病,且主要同消化道发生感染,容易在低洼、潮湿地区容易发生。一般在初春和秋冬季节.羊只在寒冷环境中过于饥饿或者采食带霜冰冻的饲草,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引起该病。该病通常呈散发,但一般突然出现发病,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快速发生死亡,羔羊患病后的死亡率能够达到95%~100%。

2.临床症状

病羊通常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腹部发生臌胀,少数会伴有便秘或者卧地不起,一般在清晨发现死于舍内或者放牧过程中死于牧场。病程较长的病羊,腹泻、腹痛,运动失调,拒绝行走,磨牙抽搐,最终由于机体严重衰弱而陷入昏迷,并有混杂血液的泡沫从口腔流出;病程持续非常短的病羊,通常会在数分钟到几小时内发生死亡。

3病理变化

病羊可视黏膜发绀,发生充血,出现点状出血;排出的黏稠粪便往往会黏附在肛门周围,并混杂血丝;直肠黏膜发生充血、出血;肝脏发生肿大,质地较脆,如同煮熟状;胆囊发生肿大,充满胆汁;心外膜出现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肾脏呈棕色,质地变软,如同泥状;肺脏发生充血;整个肠道黏膜发生充血,尤其是小肠发生充血,部分肠黏膜会发生脱落,出现大小不同的出血斑;十二指肠存在小豆粥色的内容物,黏膜下发生明显的充血、水肿以及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肿大;真胃发生出血性炎症,胃黏膜发生充血、肿胀,胃底部及幽门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点或者发生弥漫性出血,部分甚至会出现坏死和形成溃疡。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羊群定期接种魏氏梭菌疫苗可增强机体抵抗力。本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建议每年对全部后备母羊及哺乳期母羊进行2次免疫,间隔2星期,接种剂量要按照说明书确定。每年妊娠母羊产仔前1个月还要进行1次补强免疫。羔羊产出后,分别在第4、8、12星期在接种1次疫苗。另外,羊只也可接种羊五联疫苗(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黑疫、羊猝疽),每只肌肉或者皮下注射SmL,能够持续至少6个月的保护。

加强饲养管理。冬春季节,由于气候容易发生变化,必须加强羊场饲养管理。饲料要合理搭配,确保羊只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都得到满足,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禁止饲喂冰冻饲料。

药物治疗。如果病羊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且病程进展较慢,可酌情使用适量的抗生素、磺胺类药、强心药进行治疗,如可使用0.1~0.2g水合氯醛、链霉素、金霉素、25%安钠咖,添加适量水直接灌服,使用由敌菌净、磺胺脒按l:5比例组成的混合药物也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病羊患有肠毒血症,可灌服适量的10%石灰水,羔羊用量为50~80mL,成年羊用量为200mL,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羊猝狙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羊猝狙的实验室检查及其防控


羊猝狙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羊的一种传染病。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且主要是消化道和循环系统发生病理变化。该病通常在早春和秋冬季节容易发生,主要是危害1~2岁的绵羊,山羊发病较少,往往呈散发,给养羊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猝狙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羊猝狙的实验室检查及其防控。

1、流行病学

C型魏氏梭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为梭状芽胞杆菌属,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如土壤、饲料、污水、粪便、食物以及人畜肠道等中都存在该菌。该菌在气候多变、潮湿等条件下,由于羊抵抗力减弱,容易引起发病。该病主要是绵羊容易感染,山羊也能够感染。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羊都能够感染,其中6~24月龄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对于成年羊来说,通常是1—2岁比较容易出现发病。该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一般在沼泽、地区低洼发生,往往呈地方性流行性。

2、临床症状

病羊一般当晚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第二天清晨突然发现在圈舍内死亡。病程持续稍长的病羊,主要表现出离群独自呆立,腹胀、腹痛,舔食泥土或者其他异物。病羊体温通常不会升高,发病初期排出干小的粪球,临死前呈现肠鸣腹泻,排出水样粪便,呈黄褐色,有时混杂肠伪膜或者血丝。部分病羊卧地不起或者独自奔跑,且伴有神经症状,如头颈向后弯曲、磨牙、眼球转动、全身颤抖、四肢划动等。最终有泡沫从口、鼻流出,往往在昏迷中发生死亡。

3、剖检变化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发现病变基本相同,即胸腹腔内不存在积液,肺脏充血、肿大,呈紫黑色,且弹性较差;心脏发紫,心耳肿大且呈紫黑色(正常时小而薄且呈红色);肝脏肿大、边缘纯圆,且质地变硬,切开后不会流出血液;胆囊缩小且比较空虚,紧贴在胆沟内;肾脏呈紫黑色;脾脏颜色正常,没有发生肿大;瘤胃含有大量气体,胃表面分布有清晰的紫红色血管,瓣胃缩小,且质地变硬;空肠和十二指肠黏膜发生严重充血,存在溃烂,部分肠段甚至会形成溃疡。在对整个脏器进行观察时,没有在表面上发现出血点,且血凝良好。

4、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程持续稍长时间死亡病羊的病变肝脏、脾脏以及淋巴结等作为病料,先后进行2次涂片,第1次涂片后进行美蓝染色,镜检能够在脾脏涂片上既能够看到单个分布的粗大杆菌,菌体两端钝圆,还能够观察到菌体具有荚膜;第2次涂片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脾脏涂片上存在革兰氏阳性菌。

分离培养。取适量脾脏组织,剪碎分别在肝片肉汤、普通琼脂、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接种,其中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接种后要先置于通过焦性没食子酸法创造的厌氧环境中,接着再同前两种培养基一起放在37℃的恒温箱中进行24h培养,然后取出对菌体生长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肝片肉汤变得均匀混浊,且生成大量气体;普通琼脂上没有长出菌落;葡萄糖鲜血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菌落,圆屋顶状隆起,呈灰色,边缘整齐,周围存在溶血环。

中和保护试验。取4支灭菌试管,分别进行编号,每管添加以上按1:100比例稀释的毒素1mL,再分别在前三个试管内依次添加1mLB、C、D型魏氏梭菌抗毒素,而最后一个试管内添加1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接着将试管都放在37℃的恒温箱进行40min中和反应,然后取出,最后每个试管内的液体分别给2只健康小白鼠进行尾静脉注射,每只用量为0.4mL,结果只有添加C型魏氏梭菌抗毒素的小白鼠存活,而其他小白鼠都发生死亡,从而表明病菌为C型魏氏梭菌。

5、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羊群每年适时使用羊三联(羊猝狙、羊快疫、羊肠毒血症)或者四联(羊猝狙、羊快疫、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特别是羊群进行转群或者进入换季草场前的至少2周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发病。

加强饲养管理。由于该菌在自然界中分部广泛,因此羊群必须适当加强饲养管理,同时确保饲养环境卫生良好。特别是初春时节,羊群禁食饲喂过多带有冰雪的草或者青草,且控制谷物饲料的喂量,尽量避免引发疾病的因素。

药物治疗。羊群中出现异常现象的羊要立即挑出,并单独隔离,病死羊必须采取销毁等无害化处理。同时,圈舍粪便要立即清除干净,并使用0.1%的百毒杀溶液对羊舍以及饲养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对于没有发病的羊,可使用“羊猝狙、羊快疫、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四联菌苗进行紧急接种免疫。由于该病病程持续时间较短,通常无法及时采取治疗就已经发生死亡。对于病程持续时间稍长的病原,可选择使用C型魏氏梭菌抗血清进行治疗,或者使用磺胺类药物及抗生素,并配合采取镇静、强心等对症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例如,整个发病羊群即健康羊和病原都使用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和复方磺胺-6-甲氧嘧啶混悬注射液进行治疗,其中前者按体重肌肉注射0.10一0.15mL/kg,后者按体重肌肉注射0.05~0.10mL/kg,每天2次,连用4天。

1、病原学
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
2、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绵羊,也感染山羊,不分年龄、品种、性别均可感染,但以6个月至2岁的羊发病最高。
被本菌污染的牧草、饲料和饮水都是传染源。病菌随着动物采食和饮水经口进人消化道,在肠道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致使动物形成毒血症而死亡。
3、临床症状
病羊病程很短,一般无临床表现即急性死亡。有的可见突然无神,侧身卧地,剧烈痉挛,咬牙,眼球突出,惊厥而死。
4、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见于消化道和循环系统。第四胃、肠道发炎,小肠溃疡,大肠壁血管怒张、出血。心包、胸腔、腹腔积液,心外膜有出血点,肾变性。
5、诊断
5.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查:肠内容物触片镜检、细菌分离鉴定、毒素检查。
5.3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快疫、羊肠毒血症、黑疫和炭疽鉴别。
6、防治
可用疫苗免疫预防本病。由于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好环境卫生。尽可能避免诱发疾病的因素如饲料突变,切忌多食谷物尤其是初春时不能多喂青草和带有冰雪的饲草。放牧时尽可能选择高坡地,不到低洼地。
一旦发生疫情,首先应用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急速转移牧地,少给青饲料,多喂粗饲料。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 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急性或者亚急性的接触性传染病,羊是由于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病羊主要是发生高热、下痢,有黏脓性分泌物从眼鼻流出,口腔黏膜形成溃疡,甚至发生糜烂坏死,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羊业的发展。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小反刍兽疫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状,具有囊膜。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如在50℃温度下作用1h就可被灭活,且在pH值小于4的强酸和大约11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如果将该病毒置于冷冻或者冷藏组织中,能够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但是,该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比较敏感,如酒精、乙醚、柠檬酸、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都能够使其灭活。

易感动物。该病主要是绵羊和山羊容易发生,且相比于绵羊,山羊具有更高的发病率,且表现出更为严重的临床症状。绵羊和山羊是该病的唯一自然宿主。另外,野鹿和野山羊等也能够感染该病,但牛和猪等家畜感染后往往呈隐性感染,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传染方式。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主要是经由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病毒,患病动物污染的草料、饮水以及用具等也是该病的传染源。该病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而经由呼吸道感染。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是幼羊容易发生,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大约只有2天。病羊主要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1-43℃,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完全废绝,有黏液性分泌物从眼睛和口腔流出。病羊开始时发生便秘,之后发生水样腹泻,从出现发病到死亡一般在5-6天以内。有时病羊甚至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死亡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该类型具有4-6天潜伏期,临床上通常在3-21天之间。病羊往往急性发病,呈现高热,体温超过41℃,持续3-5天稽留。发病初期,病羊鼻镜干燥,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从口鼻腔流出,呼出气体散发恶臭味,齿龈和口腔黏膜发生充血,进一步恶化会导致颊部黏膜发生广泛性损害,造成分泌大量液体,并形成坏死性病灶,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唇、下齿龈等。病羊体质消瘦,严重脱水,并伴有咳嗽,呈现腹式呼吸,听诊胸部发出哕音。幼羊发病后症状严重,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温和型。病羊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只会出现短暂的轻微发热,有时能够发现眼睛和鼻腔流出很多的分泌物,并黏附在鼻孔处形成结痂。

3、鉴别诊断

口蹄疫。该病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快速蔓延至全群,且容易并发心肌炎,出现跛行,或者在口腔或者蹄壳处形成水疱等,病程持续时间短;而小反刍兽疫不会出现跛行,且蹄口不会形成水疱等,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羊病毒性腹泻。病羊急性发病,能够正常采食,体温偏低,出现腹泻,临床上基本不会出现并发其他疾病,羔羊往往由于脱水而发生死亡,而成年羊经过1个星期就能够自愈,且使用药治疗效果良好。而小反刍兽疫使用药物治疗,没有明显的疗效。

脓疱口炎。发病初期,病羊流出大量口水,后口角周围发生肿胀,甚至整个头部发生肿胀,部分在口唇周围形成豆状丘疹,并逐渐发展成水疱、脓疱,有时烂斑能够蔓延至鼻、眼部。而小反刍兽疫不会出现这种症状,如果存在烂斑也只是局限在嘴里。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如果当地已经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羊小反刍兽疫,只通过封锁和扑杀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防控效果,此时要及时配合采取免疫接种。羊群常选择使用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对于1月龄左右的羊每头颈部皮下注射1mL。

强化疫情监督。各地区的动物防疫机构要重视监测和控制羊小反刍兽疫,特别是对所管辖范围内绵羊和山羊都要加强疫情监督和控制,同时,还要对其他动物也加强疫情监督和防控工作,尤其是野生动物的疫情控制调查,从而针对任何可能潜在的疫病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另外,动物防疫部门还要向养殖者广泛宣传该病的危害,并要求其发现疫情后及时上报。

药物治疗。如果羊已经发生该病,甚至是临死的病羊,需要使用相应的药品以减轻症状,使用药物的主要是含有当归、黄芪、黄连、升麻、党参、山豆根、板蓝根、赤芍、桔梗、贯众、柴胡、连翘、胸腺肽、紫锥菊多糖、免疫激活因子以及毒素中和因子。药物主要采取混饮,即每300-400kg饮水中添加100g药物,每天2次,连用5天;也可采取混饲,即在每150kg饲料中添加100g药物,每天2次。如果病羊症状比较严重,可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加大剂量,一般适宜使用3倍量,连续使用5-10天。

羊小反刍兽疫症状及鉴别诊断

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假性牛瘟,2007年首次传入我国,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流行特点及危害性: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较为易感,临床症状也较为严重,绵羊次之,野生动物偶有感染;传染源多为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消化道为主;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到21天;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该病对养殖业危害重大,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损失。
主要临床症状与鉴别诊断。山羊临床症状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诊断方面应注意与牛瘟、蓝舌病、口蹄疫、羊痘等鉴别。
防控措施:
(1)加强动物的饲养管理,提高环境控制水平。饲养方式与疫病的发生和控制有密切关系,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该病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才能保证家畜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并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尽量避免羊群与野生易感动物接触,提高环境控制水平对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具有重要。
(2)加强饲养场的消毒工作。小反刍兽疫病毒随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排出体外进而污染周围环境,但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乙醚、氯仿等较为敏感,可选用氯制剂、季铵盐类、强酸强碱、醛类的消毒药品,如环境消毒可选用可佳、百毒杀、火碱、过氧乙酸等;针对皮毛、仓库等熏蒸消毒可选用甲醛、高锰酸钾等。
(3)综合性预防措施。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它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并加强引种、出栏报检工作,不从疫区引进反刍动物及其产品;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场舍、用具、工作人员的衣帽鞋等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养殖场区。
(4)对于发病的羊只,可以注射汇丰达鸢城兽药的高热混感康进行治疗。每公斤注射0.2毫升,连续注射3天。

羊口疮病的流行与防治


羊口疮病是山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山羊疾病中的常发病和多发病,对羊群危害极大,常给养羊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情况

2010年8 月,某区先后从市境外购买种羊,2011 年1 月发现羔羊发生唇型羊口疮,1 星期后,先后有 12 只3~6 月龄羔羊发病,发病羔羊占羔羊总数的 85%。经及时采取救治后,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羊治愈率为91.7%。其他县在调运引进种羊后,同样引起羊口疮病的发生,继而在全市大多数调入种羊的地方引起羊口疮病的发生。

2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感染山羊,而以3~6 月龄羔羊最为易感,常为群发性流行,成年羊呈散发。病羊和带毒羊是该病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脓疱和痂皮内,可经擦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病愈后残留在地面上的病羊痂皮均可传播本病。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两季发生较多。由于病毒的抵抗力很强,该病在羊群中可连续流行多年。新疫区主要是引进病羊或带毒羊而引发。将健康羊置于病羊用过的厩舍或污染的牧场,采食被污草料、饮水,也可引起发病。

3 临床症状

唇型羊传染性脓疱病例最为常见,病初山羊精神沉郁,口角上下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发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则经1~2 星期,痂皮干燥,脱落而康复。严重时,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痂垢。痂垢不断增厚,痂垢下伴有肉牙组织增生。下颌淋巴结肿大 2~3 倍,触摸呈硬感。由于痂垢的逐渐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隆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日趋消瘦,最后衰弱而死亡。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典型病例,特别是病羊口角周围有增生性桑椹状突起,即可作出诊断,但应注意与羊痘、溃疡性皮炎、坏死杆菌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5 预防措施

严格检疫制度禁止从羊口疮疫区引进羊群和购买畜产品、饲料等。新引进的羊群应全面检查,隔离观察1~2 个月,确认健康后,方可发放给养殖户或混入其他羊群进行饲养。

严格执行羊舍卫生、消毒制度,每天清扫羊舍1 次,粪便、垫草要集中堆积进行发酵处理,杀死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同时用20%生石灰水、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剂等(夏天每半月,冬天每月)对羊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应尽量清除饲料、垫草中的芒刺和异物,同时避免在有刺植物较多的草地放牧。每天加喂适量食盐,按5 克/(天只)饲喂,减少因啃土、啃墙、啃树干等造成口腔黏膜的损伤,从而感染羊口疮病毒造成羊口疮病的发生。

当羊群发生本病时应迅速采取隔离、消毒、治疗等措施,圈舍、场地和用具等应进行彻底消毒。采集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痂皮研磨,用50%的甘油生理盐水配成1%的痂皮毒疫苗,在尾根部无毛处作划痕接种,7~10 天可产生抗体,有效保护羔羊不发生羊传染性脓疱病。

6 治疗

首先用0.5%~1.0%高锰酸钾溶液或2%氯化钠水溶液冲洗和软化口腔黏膜、唇部、面部痂垢,彻底剥掉病变部分的结痂,反复冲洗干净,擦干,然后用 5%碘甘油涂抹,1~2 次/ 天,5~7 天为1 个疗程。清洗和剥离结痂不能每天都进行,如果每天剥离易造成创面越扩越大,创面愈合时间延后,一般间隔2 天剥离1 次。经过以上治疗,一般在第1 个疗程痊愈,严重的需进行第2 个疗程的治疗即可痊愈。

7 结语

羊传染性脓疱病(口疮)给养羊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加强对羊传染性脓疱病防治技术的培训和宣传,使广大养殖户加以重视,同时引进种羊时应尽量避免从疫区调入。当发生羊传染性脓疱病时迅速采取隔离、消毒、治疗等措施。通过上述的防治方法能取得实质性效果,降低发病损失,从而保证养羊经济效益,为养羊增收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两性羊的临床症状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羊两性畸形又称雌雄同体。其特征是在同一羊体上同时具有公母两性的生殖器官。扩大而言,如果生殖器官的形成不完全,难以确定其性别时,即称为两性畸形。两性畸形在山羊发生较多,绵羊很少见。通常是近亲繁殖造成的,应及时发现和淘汰两性羊,以免造成饲养管理上的浪费,带来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为促进养羊业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对两性羊的病因及临床症状、剖检进行介绍,明确诊断方法,并提出防治方法,供广大养羊户参考。

两性羊有真假之分。真两性羊是同一个体具有2种性腺(睾丸和卵巢,或包含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假两性羊是指在同一个体内只有性腺(睾丸或卵巢),但生殖器官的其他部分为两性形式,通常假两性羊比较常见。

1、发病原因

两性羊具有遗传性,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通常是近亲繁殖造成的,大羊群中,两性羊往往只出现于某一特定羊只所产的后代中。羊只在繁殖力方面的差异,同遗传关系最密切。两性羊的发生根据表现形式不同,可将其分为染色体两性羊、性腺两性羊及表型两性羊3类。

2、临床症状

两性羊的表现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只限于外生殖器官,有的只限于内生殖器官,也有内外生殖器官同时发生的。

2.1外部检查

外阴部为母羊,但阴蒂特别发达,阴蒂长度可达2~3厘米,比正常阴蒂粗到1倍以上,这种现象最为常见。没有阴门,腹下也没有阴茎,只见在2个睾丸之间有裂缝,缝中露出个极小的阴茎,尿液即由此排出。此裂缝又似母羊的阴道,其中的畸形阴茎相当于扩大的阴蒂。外生殖器官为阴茎,但长度仅有1厘米左右,垂直位于耻骨联合的下方。包皮孔距离脐部很远,恰在睾丸的稍前方。阴唇下部隆起膨大,黏膜向外翻开。阴蒂左上方有球状隆起。

2.2日常行为

两性羊在幼小时没有异常,但当长大时即有特殊表现,例如,外形是母羊的,达到半岁左右时外形变为公羊,头大、颈粗,喜欢爬跨母羊;没有发情表现。两性羊一般都不能繁殖,但也有个别能生育的。

3、剖检变化

根据真假两性羊的不同,而剖检所见也有差异。

3.1真两性羊

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睾丸和卵巢。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包含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可能是2个异性腺体分别位于两侧,即一侧为卵巢,另一侧为睾丸。一侧为某一性腺,而另一侧是含有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

3.2假两性羊

两侧都没有卵巢,而代之以睾丸。有睾丸时,往往也有附睾,但输精管不一定完全。生殖器官的各个部分可能是完全的,但发育幼稚或者局部发育幼稚,如睾丸小、阴茎发育不全等。

4、诊断

两性羊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外生殖器官的位置反常,或阴蒂特别增大,阴毛长而粗硬。通常情况下,凡具有上述特征的羊即为两性羊。有经验的饲养员,在接生时就能够迅速做出诊断,而立即淘汰两性羊。

5、防治方法

两性羊属于先天性不育,没有治疗方法,主要应从预防着手。在接生时加强注意,及时发现并淘汰两性羊,以免造成饲养管理上的浪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粗枝大叶或经验不足,而将两性羊当作正常母羊留在羊群中,一直饲养到断奶以后,甚至饲养到成年,就会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发现两性羊时,即应详细检查羊群的育种血谱,将具有这种遗传因子的羊全部进行淘汰。在育种工作中,应注意让繁殖亲本中至少有一方是有角的。羊群中繁殖力低、体格小、体质差的羊不能作为种用,特别是种公羊要坚决淘汰。严格避免近亲交配行为。

两性羊的病因
大多数人认为,两性畸形具有遗传性,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因此与近亲繁殖有关。大羊群中,两性畸形往往只出现于某一定羊只所生的后代中。

两性畸形的发生根据表现形式不同,可将两性畸形分为染色体两性畸形、性腺两性畸形及表型表现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只限于外生殖器官,有的只限于内生殖器官,也有内外生殖器官同时发生的。从外部检查时,发现有以下各种情况:
1.外阴部为母羊,但阴蒂特别发达。阴蒂长度达2~3厘米,比正常阴蒂粗到1倍以上。这种现象最为常见。
2.没有阴门,腹下也没有阴茎,只见在两个睾丸之间有一裂缝,缝中露出一个极小的阴茎,尿液即由此排出。此裂缝又像母羊的阴道,其中的畸形阴茎相当于扩大的阴蒂。
3.外生殖器官为阴茎,但长度仅有1厘米左右,垂直位于耻骨联合的下方。
4.包皮孔距离脐部很远,恰在睾丸的稍前方。
5.阴唇下部隆起膨大,黏膜向外翻开。阴蒂左上方有球状隆起。

从羊的行为来看,在幼小时没有异常,但当长大时即有特殊表现。例如,外形是母羊的,达到半岁左右时外形变为公羊:头大、颈粗,喜欢爬跨母羊;没有发情出现。一般都不能繁殖,但也有个别能生育的。
剖检
根据真假两性畸形的不同,而解剖所见有差异。

1.真两性畸形的变化如下:

①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睾丸和卵巢。

②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包含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

③可能是两个异性腺体分别位于两侧,即一侧为卵巢,另一侧为睾丸。

④一侧为某一性腺,而另一侧是含有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

2.假两性畸形的可能变化是:

①两侧都没有卵巢,而代之以睾丸。

②有睾丸时,往往也有附睾,但输精管不一定完全。

③生殖器官的各个部分可能是完全的,但发育幼稚或者局部发育幼稚,如睾丸小、阴茎发育不全等。
诊断
有经验的饲养员,在接生时就能够迅速做出诊断,而立即淘汰两性畸形羊。主要根据是:外生殖器官的位置反常,或阴蒂特别增大,阴毛长而粗硬。
防治/羊两性畸形编辑
两性畸形的羊属于先天性不育,没有治疗方法,主要应从预防着手。为了预防羊群中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接生时加强注意,及时发现和淘汰两性畸形羊,以免造成饲养管理上的浪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粗枝大叶或经验不足,而将两性畸形羊当作正常母羊留在羊群中,一直饲养到断奶以后,甚至养到成年,这就造成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2.发现两性畸形羊时,即应详细检查羊群的育种血谱,将具有这种遗传因子的羊全部进行淘汰。

3.在育种工作中,应注意让繁殖亲本中至少有一方是有角的。

羊蓝舌病的流行症状 羊蓝舌病的诊断和预防


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主要特征是体温升高、体质消瘦,口、鼻以及胃黏膜出现溃疡性炎症病变,且舌及口腔黏膜发绀.由于该病会影响病羊尤其是羔羊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甚至发生死亡,严重损害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蓝舌病的流行症状羊蓝舌病的诊断和预防。

1、流行情况

绵羊是蓝舌病的易感动物,更敏感的是纯种美利奴羊。患病羊和患病以后带毒的羊只是本病的传染源,但是牛、山羊和其他的反刍动物,包括鹿和羚羊等野生反刍动物也都能患病,只是发病轻缓或者观察不到明显的患病表现,成为隐性的带毒者。蓝舌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媒介昆虫的叮咬进行,还会通过胎盘进行垂直感染,所以,媒介昆虫大量孳生的季节和区域,也就是湿热的晚春和夏季以及早秋和池塘与河流分布较广的潮湿低洼地区发生蓝舌病的情况很多,一般在每年的5~10月份发病较多。

2、临床症状

蓝舌病的羊有3~8天的潜伏期。病羊感染初期体温升高至40.5~41.5℃,呈现5~6天的稽留热。病羊厌食,精神沉郁,落后于整个羊群,流口水,口唇水肿,会蔓延至面部和耳部,甚至是颈部和腹部,口腔黏膜充血而后发绀,呈青紫颜色。患羊持续几天的发热表现以后,口腔和唇、齿龈、颊、舌黏膜出现糜烂,导致羊只吞咽不便。随病程的恶化,溃疡损伤的部位会有血液渗出,可见红色唾液,口腔有臭味。羊鼻孔流出的分泌物呈现炎性、粘性,鼻孔周围有结痂,导致患羊呼吸艰难并且能听到鼾声。有的患羊蹄冠、蹄叶出现炎症,触之敏感,表现程度不同的跛行状态,严重的甚至靠膝部行走或卧地不动。患羊体瘦、衰弱,个别便秘或腹泻,有时患羊下痢带血,早期可见白细胞减少症。疾病会持续6~14天,具有30%~40%的发病率,2%~3%的病死率,有的会甚至高达90%。感染后没有死亡的羊只会在10~15天以后康复,6~8星期以后蹄部也恢复正常。妊娠4~8星期的母羊感染蓝舌病的时候,其分娩的羔羊20%会有发育缺陷症状,比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回沟太多等。

3、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羊只,可以观察到其口腔、瘤胃、心脏、肌肉、皮肤和蹄部均有糜烂性出血点、溃疡和坏死表现。嘴唇内侧的牙床、舌侧、舌尖、舌面的表皮脱落,皮下组织充血及胶样浸润。乳房和蹄冠等部位的上皮脱落,但没有水疱出现。蹄部可见蹄叶炎表现并且通常会发生溃烂。肺泡和肺间质水肿严重,肺部充血严重,脾脏肿大很轻微,被膜下出血,淋巴结水肿,外观呈苍白色,骨骼肌变性和坏死非常严重,肌间浸润有清亮的液体,呈现胶样外观。口腔有糜烂和深红色区域,舌齿龈硬腭颊部黏膜出现水肿。剖检病死的绵羊可见其舌发绀,似蓝舌头。瘤胃可见暗红色区域,表面上皮有空泡变性形成,并且死亡的真皮出现充血、出血和水肿表现,肌肉出血,肌间侵润有浆液和胶胨样。患病严重的皮肤毛囊周围出血,并且可见湿疹变化。蹄冠有红色或红丝且深层充血、出血。心内外膜、心肌呼吸道和泌尿道黏膜呈现小点状的出血。

4、诊断

临床的初步诊断可以依据患羊的典型症状表现和剖检病变。确诊疾病就需要进一步采取实验室诊断措施,可以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都可以作为本病的定性试验,其中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能作为蓝舌病病毒血清型的区别手段。采用鸡胚进行静脉接种是最敏感和实用的分离病毒的方法。蓝舌病病毒分离物的定性鉴定可以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进行,而定型鉴定则用采用病毒中和试验。用于病毒分离鉴定适合采用全血(每毫升加入2国际单位的肝素抗凝)、动物病毒血症期的肝、脾、肾、淋巴结、精液(置于冷藏容器保存,24小时之内送实验室进行检查处理)并且要捕获库蠓。

5、类症鉴别

口蹄疫是具有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而蓝舌病仅仅是通过库蠓的叮咬进行传播的。猪只不会感染蓝舌病,通过人工接种也不会感染豚鼠。此外,口蹄疫患畜发生的糜烂是由于水疱的破溃而导致的,蓝舌病患羊虽然也表现上皮脱落和糜烂。

传染性脓疱病在羊群中以幼龄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羊的口唇和鼻端有丘疹和水疱出现,而且水疱容易融合成片,破溃形成厚痂皮,可见发生增生的肉芽组织位于痂皮之下。传染性脓疱病患羊尤其是大龄羊,一般没有严重的全身症状。采取局部病变组织进行电镜负染检查,特别容易发现羊口疮病毒呈现特异形态,蓝舌病患羊不具备以上的症状表现。

羊蓝舌病的病原
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为一种双股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BHK-21)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
流行病学
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最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较低,多为隐性感染。
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牛,这些带毒动物
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Melphagus
ovinus)也能机械传播本病。公牛感染后,其精液内带有病毒,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牛。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
病变
主要见于口腔、瘤胃、心、肌肉、皮肤和蹄部。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黏膜和唇水肿。瘤胃有暗红色区,表面有空泡变性和坏死。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肌肉出血,肌纤维变性,有时肌间有浆液和胶冻样浸润。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黏膜及心肌、心内外膜均有小点出血。严重病例,消化道黏膜有坏死和溃疡。脾脏通常肿大。肾和淋巴结轻度发炎和水肿,有时有蹄叶炎变化。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DNA探针技术。
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预防治疗
⑴蓝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的特点,使免疫接种产生一定的困难。如需免疫接种,应先确定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用相应血清型的疫苗,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弱毒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同时对胎儿有影响,导致母羊流产。运用时应加以注意;
⑵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地区引进羊只;
⑶加强冷冻精液的管理,严禁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⑷放牧时选用高地放牧,不在野外低湿地过夜,以减少感染机会;
⑸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
⑹在新发生地区可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淘汰全部病羊。
治疗
用国浩羊肽乐配合刀豆素混合注射,一天一次,连用1--2天;对母羊已经怀孕的要每天按照治疗量注射两次;针对病程较长的羊,可以适当的配合抗生素一起分点注射。
对疑似的病羊加强护理,避免烈日、风吹、雨淋,给予易消化饲料。用消毒剂对患部进行冲洗,同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预防继发感染。

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该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据报道有60多种动物能感染此病。全世界广泛传染此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危害很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菌,无芽孢,无荚膜,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布鲁氏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如1%来苏尔、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15min就可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也有实验证明,如果皮肤有创伤,更易为病原菌侵入,也可经配种感染。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该病极为易感。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为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

3、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为阴性感染,常不表现症状,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也是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黏液等。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乳房炎和支气管炎。

4、病例变化

剖检常见病变是胎衣呈黄色胶胨样浸润,有些部位覆盖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有的散有炎性坏死灶。公羊得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5、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形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鲁氏菌病最可靠的方法,只要从病羊体内或排出物中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近年来,实验室通过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来检验该病。

6、防治措施

该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应当着重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

6.1在未感染畜群中,控制该病传入的办法

提高畜群抵抗力,保护健康羊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的抵抗力。引进种畜或补充畜群时,应严格执行检疫,需将家畜隔离饲养2个月,同时进行布鲁氏菌病的检查,全群两次免疫生物学检查阴性者,才可以与原有家畜接触;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所以清净的畜群必须定期免疫接种,每年2次,春秋两季用布鲁氏菌猪型2号弱毒苗(简称S2苗)或羊型5号弱毒苗(简称M5苗)进行免疫接种。还应定期检疫,每年2次,一经发现,立即淘汰。

羊群发病后的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用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5%克辽林等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

6.2在疑似畜群中,控制该病的办法

通过监测确定阳性动物:按照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待检血清进行初筛,以ELISA试验进行复核。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呈阳性,确定为疑似阳性;疑似阳性经ELISA试验复核呈阳性,确定为阳性;有确定阳性个体的群体确定为阳性群体。

阳性动物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确定阳性动物须采用不放血方法扑杀。监测阳性率大于或等于40%的养殖场,全群扑杀;监测阳性率在10%~4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及与阳性家畜密切接触的同圈(栏)家畜;监测阳性率小于1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阳性病畜、高危家畜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肉、乳肉制品等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进行焚毁和深埋。做好相关记录、报告、扑杀登记备案等。

消毒灭源净化环境:对病畜圈舍环境、集中放牧区域、污染的场地进行消毒。集中放牧区域夏季可通过阳光或者常用消毒药杀菌;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流产的胎儿、排泄物和羊水污染的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选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不带群消毒;带群消毒可采用适当浓度的过氧乙酸、百毒杀、新洁尔灭等;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消毒可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方式处理。阳性养殖场每天消毒2次,直到养殖场全群监测阴性180天后转入常规消毒。

羊布鲁氏菌病的病原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分类上属于布鲁氏菌属,为非抗酸性,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布鲁氏菌在皮肤里能生存45~60天,土壤中存活40天,乳中存活数周。对热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发病无季节性,但以春夏季发病几率较高。新疫区常表现大量母羊流产,老疫区流产比例较少。病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羊阴道分泌物及公羊的精液中。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1次。
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性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室诊断。
1.临床症状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怀孕羊发生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流产后多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且屡配不孕,不论流产早晚,都容易从胎盘及胎儿中分离到布鲁氏菌,但病母羊一生中很少出现第二次流产。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少数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2.病理变化剖检常见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公羊发生该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副睾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关节肿胀和不育。
3.实验室诊断主要根据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变态反应检查情况作出诊断。
防治措施
1.治疗该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但对价格昂贵的种羊,可在隔离条件下,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和子宫,必要时用磺胺和抗生素治疗。
2.预防预防措施如下。
(1)最好进行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羊。引进羊时必须严格检疫。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对阳性羊捕杀淘汰。
(2)疫区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①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只山羊剂量25亿菌,绵羊50亿菌。处理后的免疫期均为3年。
②将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拌入饲料中饲喂,绵羊每只用量100亿活菌。在喂药前后数天内应停止使用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发酵饲料或热饲料。
③将山羊或绵羊赶入室内并关闭门窗,按每只羊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20~50亿活菌用水稀释后喷雾,然后保持羊只在室内20~30分钟(孕羊不能用此法)。
④用布鲁氏菌羊型Ⅴ号菌苗,每只羊皮下接种10亿个菌,室内喷雾25亿个菌,饮用或灌服250亿个菌。每只羊用羊型Ⅴ号苗皮下注射10亿个菌,室内气雾50亿个菌/立方米。或每只羊用猪型Ⅱ号苗口服100亿个菌,皮下或肌肉注射25亿个菌。
(3)发病后的防治措施。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
(4)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弱毒苗或羊型Ⅴ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39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