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瘤胃膨胀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山羊瘤胃臌胀可分为泡沫型和气体型两类。泡沫型主要病因是采食大量的豆科牧草,日粮中豆粕等高蛋白饲料原料含量过高或者谷物等能量饲料粉碎粒度过小;气体型则是由于突然更换日粮中谷物等能量饲料,羊未能适应日粮所致。只要根据引发臌胀的原因,采用适当的措施,该病通常能治愈或控制。

1病因

1.1消化紊乱如羊采食过量的豆科牧草、有毒杂草或精饲料,瘤胃微生物区系发生较大改变,导致瘤胃消化发生紊乱,引起食物异常消化,产生的气体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从而致使瘤胃臌胀。这是引起羊瘤胃臌胀的主要原因,如果患病动物得不到及时和恰当的治疗,死亡率很高。

1.2食道阻塞通常咀嚼和反刍食团不会导致食道阻塞,但羊快速采食体积较大的块茎和瓜果类饲料时,容易造成食道阻塞,无法正常进行反刍和嗳气,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气体滞留在瘤胃里,导致瘤胃臌胀。

1.3破伤风等疾病和下颚、面部肌肉麻木破伤风等疾病和下颚、面部肌肉麻木,致使动物反刍、嗳气和消化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瘤胃臌胀。

1.4瓣胃错位瓣胃位于腹部右侧,由于受外力及其它原因会移到腹部左侧,瘤胃中食物不能正常排空,且左移的瓣胃压迫瘤胃,动物消化紊乱,导致臌胀病发生。

1.5突然换料突然换料时,动物瘤胃在短时间内不能建立起消化新饲料的微生物体系,消化发生紊乱,通常会产生瘤胃臌胀。羔羊饲喂代乳料时多会出现臌胀。但此类臌胀并不严重,一段时间后基本都能自行恢复。

1.6日粮中镁、钾元素缺乏山羊日粮中缺少镁、钾元素也会造成瘤胃臌胀,治疗此类臌胀需补充镁、钾元素。

1.7睡姿不对老年、残疾、怀孕羊睡觉时如头朝下,瘤胃代谢产生的气体不能正常排除,会造成瘤胃臌胀。当动物起身活动后,此类臌胀就会消失或减轻。

2治疗措施

2.1瘤胃穿刺对急性瘤胃臌胀,瘤胃穿刺是常采用的措施之一。用套管针或兽用注射大针头,从腹部左侧最凸起的地方插入瘤胃并按摩腹部,将瘤胃内气体放出。放气时宜缓慢进行,避免因瘤胃内压力突然降低而造成动物死亡。2.2插入导管插入导管也是比较有效的处理急性瘤胃臌胀的措施之一。用一根直径为0.5~1cm,长约1m的柔软橡胶管(/),从患羊口腔经食管插到瘤胃臌起的地方,将气体缓慢放出。

2.3灌服或瘤胃注射植物油以3g/kg体重的剂量灌服或直接瘤胃注射大豆油等植物油,灌服或注射后按摩患羊腹部1~2分钟,然后赶着羊奔跑约5分钟。

2.4人工辅助对于异物阻塞食道和瓣胃左移引起的瘤胃臌胀,一般需用人工辅助的方法。(1)如异物卡在食道里,用手从外沿食道向下摸,摸到异物后轻轻向外挤压,将异物挤出。也可用双臂环抱患羊腹部臌起部位,然后突然用力挤压,借助压力排除异物。如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将异物排出,可使用一根直径小于1cm的柔软橡胶管插入食道将异物推入瘤胃。(2)对于瓣胃左移引起的瘤胃臌胀,患羊禁食一天后,将其仰卧、左右翻转帮助瓣胃复位。

2.5药物治疗(1)因采食过量精饲料引起瘤胃臌胀,可用10~15g小苏打溶于适量温水后,给羊灌服。(2)治疗因突然换料引起的瘤胃臌胀,可给患羊饲喂益生菌,或者从健康羊瘤胃内抽取瘤胃液给患羊灌服。(3)治疗因镁、钾元素缺乏引起的瘤胃臌胀,可用10g石粉+15g海藻粉+适量食醋给患羊灌服。3典型病例

病例1:2007年7月10日,我县安底镇某养殖户的黑山羊发病,反刍、嗳气停止,病畜不安,左腹膨大。主述该羊曾采食过大量新鲜苜蓿草。用2.2、2.3方法治疗而愈。

病例2:2007年9月2日,我县一养殖户所养山羊发病,呼吸迫促,反刍、嗳气停止,腹部急剧膨胀,腹痛不安,后肢踢腹,呻吟。

相关知识

蛋鸡腹泻的发病原因 蛋鸡腹泻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治疗方法


蛋鸡溃疡性肠炎是一种禽类都比较容易感染的细菌性传染病,且往往呈急性经过,并具有高度致死性,是由于感染肠道梭菌而发病,且由于最早是鹌鹑发生该病,因此也叫做为鹌鹑病。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病鸡快速消瘦且迅速死亡。只要鸡场发生该病,就会对经济效益造成巨大的损失,必须加强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鸡腹泻的发病原因和蛋鸡腹泻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治疗方法。


1、发病原因

生理性腹泻。蛋鸡的新陈代谢旺盛,尤其是初产蛋鸡,生理变化较大,机体的生理机能发生改变,摄入的大部分营养物质用来产蛋,用于形成免疫物质的营养减少,从而使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下降,如果此时饲养管理不当,如更换产蛋高峰期的饲料过早,会导致蛋鸡的肠道不能完全的适应,另外产蛋高峰期饲料中石粉量的增加会造成肠道蠕动加速,从而导致腹泻发生;饲料的配比不合理,当蛋白质的含量过高时,会给肾脏造成负担,使水的消耗量增加,损害肾脏,引起腹泻。当食盐含量过高时,鸡群的渴欲增强,饮水量增加而造成腹泻;养殖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常使用劣质饲料,或者在饲料中掺人大量的米糠、麸皮,或使用杂饼、杂粕来替代豆粕,使得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过高,从而刺激蛋鸡的胃肠,使肠道的蠕动速度变快而发生腹泻,并且,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越高,腹泻持续时间越长。饲喂蛋鸡发生霉变的饲料后也会引起腹泻的发生;当蛋鸡发生腹泻时如果出现误诊将非病原性腹泻当病原性腹泻来治疗,起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还会导致抗生素使用不当而引起机体消功能紊乱,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加重腹泻;另外当蛋鸡在开产后,饮水量增加,从而造成粪便稀薄;蛋鸡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出现断水、断料后,鸡暴饮暴食,也会引起蛋鸡发生腹泻。

病理性腹泻。病理性腹泻主要是指蛋鸡的肠道感染细菌后,肠道受到侵害和破坏,从而导致蛋鸡发生腹泻。常见的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另外当肠道寄生虫也会造成蛋鸡腹泻,如鸡绦虫病。蛋鸡发生病理性腹泻主要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鸡群的抵抗力下降,加上饲养环境不良,卫生条件较差、湿度大、温度高,舍内细菌大量的繁殖,使蛋鸡感染。

2、临床症状

当产蛋鸡发生生理性腹泻时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采食量、精神状态以及产蛋性能基本不受到影响,仅表现为腹泻的症状,主要发生日龄为蛋鸡的开产初期,一般为120~150日龄。病理性腹泻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发病初期病鸡的精神状态良好,采食量正常,饮水量增多,产蛋率和蛋壳的质量正常,粪便的含水量增加、不成形,随着病情的加重,鸡群中会发生少量的死亡。有的病鸡会排泄饲料便,腹泻的鸡的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稀粪污染、黏连,病情严重的鸡排泄的稀便颜色异常,并伴有恶臭味,病鸡严重脱水。

3、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鸡可见肠黏膜脱落,肠内有黄色泡沫状的黏液,个别病例的黏膜出血,肠管发生肿胀,泄殖腔充血,肾脏充血并发生肿胀,有的病死鸡的肾脏有尿酸盐沉积,寄生虫感染发生腹泻可在肠道中发生虫体。

4、预防

给蛋鸡提供适宜的饲料,根据蛋鸡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给予不同的营养,在育成后期要控制好饲料的配方,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不能太高,减少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控制在16%以内,食盐的饲喂量也不高,不可超过0.3%。注意饲料的质量,不可贪图便宜使用劣质饲料,要给蛋鸡提供优质的饲料,并且要做好饲料的防霉工作,禁止饲喂蛋鸡发生霉变的饲料。要适时的更换饲料,不可过早的使用产蛋高峰期饲料,在换料时要有一个过渡期,让蛋鸡的消化系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进入产蛋期后,因产蛋的需求,蛋鸡对钙的需求量增加,但是要注意日粮中钙的含量要由低到高逐渐的增加。在加工饲料时要注意饲料的粒度。

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好鸡舍内的环境,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干燥,减少疾病的发生。加强通风换气,在寒冷季节也不可忽略通风的重要性,要在保温的同时,尽量的加大通风力度,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做好鸡舍内卫生清扫工作,及时的更换垫料。尽量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蛋鸡发生应激反应,可在蛋鸡的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或碳酸氢钠。保证料槽以及饮水系统的卫生,并及时的清理料槽,每周都要将料槽、饮水系统以及其他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保持鸡群适宜的饲养密度,严格的按照饲养程序来操作,不可随意更改。保持蛋鸡肠道的菌群平衡,可使用一些益生菌制剂,防止腹泻的发生。

5、治疗

在治疗蛋鸡腹泻时要诊断清楚是何种腹泻,不可盲目的使用抗生素。如果是生理性腹泻,则以修复肠黏膜和恢复肠道机能为主,同时要及时的调整饲料配方,加强饲养管理,不必使用抗生素。如果发生病理性腹泻,则要有针对性的、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治疗。在治疗时也不可大剂量的长期使用,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使用止泻药,在使用抗生素后要添加益生素,使肠道菌群快速恢复。对于寄生虫引起的腹泻则要进行驱虫的工作,同时使用抗寄生虫药物。

一、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拉稀的鸡只精神状况良好,采食正常.饮水增多,蛋壳颜色正常,鸡群中发生少量死亡(皆因过度脱水而死);发病日龄一般在120~150日龄,即蛋鸡开产初期;整个病程历时一个月左右,短的15天;主要症状是刚开产就表现拉水样粪便,水粪中夹杂着未消化的饲料,固体成分较少,颜色正常,拉稀的鸡只泄殖腔周围羽毛较湿。

解剖患病活鸡,肠黏膜脱落,内有黄色气泡状粘液,个别肠黏膜出血,肠管肿胀,泄殖腔充血,肾脏充血肿胀,个别鸡肾脏有尿酸盐。

二、发病原因分析

(一)初产蛋鸡代谢旺盛,生理变化大,机体生理机能的改变,使得大部分营养物质供应产蛋,免疫物质的产生相对减少,机体免疫力和调节功能下降。再加上此时饲料更换过快,消化道难以适应,从而引起消化功能异常,发生腹泻。

(二)养殖户为减少成本,往往在饲料中添加大量米糠、麸皮,使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过高,肠道蠕动速度过快而引起腹泻,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越高,持续拉稀的时间越长。

(三)误把非病原性腹泻当成病原性腹泻治疗,单纯使用抗生素,结果大量、长期、重复使用,造成了机体消化功能紊乱和肠道内正常菌群比例失调,引起药物性腹泻。

(四)当产蛋期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超过16.5%时,增加了机体的代谢和排泄负担,尤其是肾脏的负担加重,从而发生尿酸盐沉积,损害肾脏,引起痛风发生而导致腹泻。或饲料霉变导致腹泻。

另外,饲料中食盐含量超标时,鸡群由于口渴而大量饮水也会造成腹泻.一般食盐的供给量应是0.3%。

三、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加强育雏育成期的饲养和管理,防止免疫抑制性疾病和继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控制饲料配方,在育成后期,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不能过高,不能添加米糠,麸皮含量控制在10%以内,石粉和贝壳粉应控制在4%以内,粗蛋白含量不超过16%,食盐不应超过0.3%,饲料不能发生霉变。

2.减少不良刺激,对初产蛋鸡群进行换料时,要循序渐进,一般在三天内换完,以防止饲料中过高的鱼粉和蛋白质对肠道的刺激;对发病鸡群要减少饲料中钙质的添加量,并在饲料中添加0.3%~0.5%的碳酸氢钠,或在饮水中添加0.1%的维生素c,连用7天;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可防止换料应激,通风换气,有效预防各种应激的反应。

3.保护肠道菌群平衡,在饲料中经常添加益生菌制剂,有利于维持肠正常菌群平衡,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和调节能力,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

(二)治疗方案

饮水:用克利宁,三黄翁口服液,百毒唑、以及浓缩鱼肝油粉混合饮水。

拌料:在饲料中拌入复方禽菌灵(四味穿心莲散),和维生素ADE复合维他命鱼肝油及复合酶混合拌料,上述药物连用5~7天。

另外,使用保肝护肾的药物,连用5天,可增强肝肾的代谢功能。采用以上综合治疗,两天后,一般鸡群粪便变软,五天后,恢复正常,七天后,产蛋率缓慢上升。隔七天后,上述药物再用四天,20天左右,产蛋率可升到90%以上。


兔瘟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冶方法


兔子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如果预防工作做得不到位,将会给养兔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兔瘟的临床症状及剖检表现

该病多发生在50日龄以上的兔子,潜伏期为1~3天。死前不吃食,呈短暂的兴奋状态(如在笼中乱蹿、尖叫等),体温比正常体温高1~2℃,有时体温在41℃以上,手摸病兔耳根有发烫的感觉,死亡率高达100%。部分死兔的鼻腔出血,死后呈角弓反张姿势。剖检死兔时可发现:血液凝固不良、肝脏有出血点并坏死、脾脏肿大呈暗紫色、肾脏肿大,大部分死兔的喉头和气管黏膜高度充血或出血。及时剖检死兔可发现血管中有大量的血样泡沫,胃肠道有出血症状。

二、兔瘟发生的原因

1.免疫失败。免疫失败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疫苗质量低下、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保存不当、免疫注射操作不当(如注射量不足或漏免)、部分该免疫的兔子没有及时免疫等。

2.管理不到位。饲养管理不完善、没有进行定时定量投喂、缺乏科学饲养技术、兔舍卫生条件太差、舍内空气质量不好、温度(湿度)控制差、兔子感染其他疾病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等原因,都会使兔子的抗病力下降或免疫接种之后不能产生高水平的抗体。

3.品种品质原因。由于品种品质方面的原因,兔子的体质较弱,抗病力较差,容易受到兔瘟病毒的侵袭而感染。

三、兔瘟防治措施

1.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做好兔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提高兔群的整体抗病能力。对兔舍、笼具进行定期严格消毒,严禁场外人员入场,场门口消毒池内的消毒药液要定期更换。严禁从疫区购入种兔和饲料,引种后应立即接种兔瘟疫苗并做好隔离观察工作,确定引进兔健康之后方可进行混群饲养。

2.疫苗免疫。目前,兔瘟疫苗主要是组织灭活疫苗。一般情况下,单苗的免疫效果好于二联苗和三联苗。兔瘟免疫的首选日龄应在40~50日龄,此后,每半年免疫一次即可获得足够的保护力。根据临床诊断经验,兔瘟疫苗免疫次数不宜过于频繁。

3.治疗。兔子一旦感染上兔瘟,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只能对其他健康兔用加倍剂量的活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在1周之内疫情可得到基本控制。发病期间应严格封锁疫区并用消毒药物进行带兔消毒,每天一次,在带兔消毒时要注意通风。饲养人员出入兔舍也要进行消毒,严防饲料、饮水、垫料等被污染,不同区域的饲养用具也应该分开使用。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兔瘟高免血清治疗。

(河南省中牟县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申艳丽邮编:451450)

蛋鸡球虫病的发病原因 蛋鸡球虫病的发病症状及治疗措施


鸡球虫病是鸡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引起的急性流行性寄生虫病。它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10~30日龄的雏鸡或35~60日龄的青年鸡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可高达80%。病愈的雏鸡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成年鸡一般不发病,但为带虫者,增重和产蛋能力降低,是传播球虫病的重要病源。下面一起来看看:蛋鸡球虫病的发病原因蛋鸡球虫病的发病症状及治疗措施。

1、发病原因

球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疾病,主要是蛋鸡在饲喂过程中误食球虫卵,以致引发球虫病。球虫卵可以在地下生存4-9个月时间,抵抗力较强,且可以通过饲料、饮水、尘埃等媒介进行传染。如果鸡舍卫生环境较差则极易引发球虫病。当前,鸡群圈养是一种常用的蛋鸡养殖方法,养殖户认为这样可以降低球虫病的感染率,但如果没有严格控制防疫工作,此种养殖方法也会加快球虫病的传播速度。

2、发病症状

感染球虫病后的病鸡会出现精神萎靡且食欲不振,也会排出带有血丝的粪便。同时,部分病鸡的活动量大为减少,时常出现闭目缩颈现象。由外观看来,病鸡的羽毛也比较蓬乱,鸡冠呈现白色,两脚不自主外翻,并出现痉挛。

3、剖检结果

对病鸡进行解剖后可以发现,其盲肠呈现肿胀状态,且呈现深红色。同时,其十二指肠肠壁也会存在血斑,黏膜中存在大量球虫卵囊。除此之外,个别病鸡肺脏还会变白、肿胀,但其他肾脏器官却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4、治疗措施

在治疗患有球虫病的蛋鸡时,单纯利用磺胺类药物效果并不明显。为此养殖户应在投药过程中,在饮水中加入适量葡萄糖与维生素。同时,其他兽医也提出了以下两种新型的治疗方法:一是在病鸡饲料中连续添加硝苯酸胺,进行混合饲喂;二是在饲料中加入浓缩鱼肝油,并利用鸡群全天饮水的方式进行治疗,待鸡群症状有所好转后,可以在饮水中加入适量青霉素,进行后期的巩固治疗。

5、预防措施

首先是做好消毒工作,及时对鸡舍、笼具以及水槽等设施进行消毒,可以利用沸水或热碱水进行处理,必要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百毒杀药液进行消毒。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百毒杀消毒液时,养殖户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配比。其次是注意蚊虫,定期消灭养殖场及周边的蚊虫,断绝蚊虫传播途径。再次是增强蛋鸡的抵抗能力,在球虫病发病期,养殖户应为蛋鸡投放维生素A,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硒元素,以充分增强蛋鸡的抵抗能力。最后是做好鸡场的环境调节工作,夏季可以在鸡舍两边加装窗帘,预防阳光直射,并降低鸡舍内温度。也可以在鸡舍两端安装通风扇,改善鸡舍内的通风条件,提升鸡群的舒适程度。利用降温方式可以调节养殖场环境,当前的卫生问题也必然不可忽视,蛋鸡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粪便,为了降低蛋鸡感染球虫病的风险,养殖人员应做好鸡粪的处理工作,日常工作中应及时清理鸡粪,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鸡舍干燥卫生。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蛋鸡育雏的管理工作,在鸡饲料或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以提升蛋鸡的免疫能力。

6、结束语

蛋鸡球病是一种危害较大且比较常见的原虫病,为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发现,如果可以预防球虫病,则蛋鸡可以达到品种的标准体重要求,如果由于疾病损伤胃肠道,则肠道指标也会相应降低,而细胞修复及炎症反应都需要消耗蛋白,以致蛋白分泌流失较为严重,从而降低了肌肉的生长作用,也严重影响了饲料的转化率。为此,蛋鸡养殖户应充分了解球虫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特点、病理变化以及防治措施,提升对球虫病的认知程度,从而大幅度降低球虫病对蛋鸡生产能力的负面影响,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水平。

蛋鸡球虫病的病原学
概述
病原为原虫中的艾美耳科艾美耳属的球虫。世界各国已经记载的鸡球虫种类共有13种之多,我国已发现9个种。不同种的球虫,在鸡肠道内寄生部位不一样,其致病力也不相同。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tenella)寄生于盲肠,致病力最强;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寄生于小肠中三分之一段,致病力强;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寄生于小肠,以中段为主,有一定的致病作用;堆型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寄生于十二指肠及小肠前段,有一定的致病作用,严重感染时引起肠壁增厚和肠道出血等病变;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哈氏艾美耳球虫(E.hagani)寄生在小肠前段,致病力较低,可能引起肠粘膜的卡他性炎症;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寄生在小肠前三分之一段,致病力低,一般无肉眼可见的病变。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寄生于小肠后段,盲肠根部,有一定的致病力,能引起肠道点状出血和卡他性炎症;变位艾美耳球虫(E.mivati)寄生于小肠、直肠和盲肠,有一定的致病力,轻度感染时肠道的浆膜和粘膜上出现单个的、包含卵囊的斑块,严重感染时可出现散在的或集中的斑点。
鸡球虫的发育
鸡球虫的发育要经过三个阶段:
①无性阶段,在其寄生部位的上皮细胞内以裂殖生殖进行;
②有性生殖阶段,以配子生殖形成雌性细胞、雄性细胞,两性细胞融合为合子,这一阶段是在宿主的上皮细胞内进行的;
③孢子生殖阶段,是指合子变为卵囊后,在卵囊内发育形成孢子囊和子孢子,含有成熟子孢子的卵囊称为感染性卵囊。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在宿主体内进行,称内生性发育。孢子生殖在外界环境中完成,称外生性发育。鸡感染球虫,是由于吞食了散布在土壤、地面、饲料和饮水等外界环境中的感染性卵囊而发生的。
鸡球虫的感染过程
粪便排出的卵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约经1~2d发育成感染性卵囊。这种卵囊被鸡吃了以后,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裂殖子、配子、合子。合子周围形成一层被膜,被排出体外。鸡球虫在肠上皮细胞内不断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使上皮细胞受到严重破坏,遂引起发病。
流行病学

各个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15~50日龄的鸡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高,成年鸡对球虫有一定的抵抗力。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凡被带虫鸡污染过的饲料、饮水、土壤和用具等,都有卵囊存在。鸡感染球虫的途径主要是吃了感染性卵囊。人及其衣服、用具等以及某些昆虫都可成为机械传播者。
饲养管理条件不良,鸡舍潮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时,最易发病。在潮湿多雨、气温较高的梅雨季节易爆发球虫病。
球虫孢子化卵囊对外界环境及常用消毒剂有极强的抵抗力,一般的消毒剂不易破坏,在土壤中可保持生活力达4~9个月,在有树荫的地方可达15~18个月。但鸡球虫未孢子化卵囊对高温及干燥环境抵抗力较弱,36℃即可影响其孢子化率,40℃环境中停止发育,在65℃高温作用下,几秒钟卵囊即全部死亡;湿度对球虫卵囊的孢子化也影响极大,干燥室温环境下放置1天,即可使球虫丧失孢子化的能力,从而失去传染能力。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卷缩,食欲减退,嗉囊内充满液体,鸡冠和可视粘膜贫血、苍白,逐渐消瘦,病鸡常排红色葫萝卜样粪便,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开始时粪便为咖啡色,以后变为完全的血粪,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致死率可达50%以上。若多种球虫混合感染,粪便中带血液,并含有大量脱落的肠粘膜。
急性球虫病:
精神、食欲不振,饮欲增加;被毛粗乱;
腹泻,粪便常带血;
贫血,可视粘膜、鸡冠、肉垂苍白;脱水,皮肤皱缩;
生产性能下降;严重的可引起死亡,死亡率可达80%,一般为20-30%。恢复者生长缓慢。
慢性球虫病:
见于少量球虫感染,以及致病力不强的球虫感染(如堆型、巨型艾美耳球虫)。拉稀,但多不带血。生产性能下降,对其它疾病易感性增强。

病理变化

病鸡消瘦,鸡冠与粘膜苍白,内脏变化主要发生在肠管,病变部位和程度与球虫的种别有关。
柔嫩艾美耳球虫主要侵害盲肠,两支盲肠显著肿大,可为正常的3~5倍,肠腔中充满凝固的或新鲜的暗红色血液,盲肠上皮变厚,有严重的糜烂。毒害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使肠壁扩张、增厚,有严重的坏死。在裂殖体繁殖的部位,有明显的淡白色斑点,粘膜上有许多小出血点。肠管中有凝固的血液或有葫萝卜色胶冻状的内容物。
巨型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可使肠管扩张,肠壁增厚;内容物粘稠,呈淡灰色、淡褐色或淡红色。
堆型艾美耳球虫多在上皮表层发育,并且同一发育阶段的虫体常聚集在一起,在被损害的肠段出现大量淡白色斑点。
哈氏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前段,肠壁上出现大头针头大小的出血点,粘膜有严重的出血。
若多种球虫混合感染,则肠管粗大,肠粘膜上有大量的出血点,肠管中有大量的带有脱落的肠上皮细胞的紫黑色血液。
诊断

生前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粪便涂片查到球虫卵囊,或死后取肠粘膜触片或刮取肠粘膜涂片查到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体,均可确诊为球虫感染,但由于鸡的带虫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是不是由球虫引起的发病和死亡,应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理剖检情况和病原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
成鸡与雏鸡分开喂养,以免带虫的成年鸡散播病原导致雏鸡爆发球虫病。保持鸡舍干燥、通风和鸡场卫生,定期清除粪便,堆放;发酵以杀灭卵囊。保持饲料、饮水清洁,笼具、料槽、水槽定期消毒,一般每周一次,可用沸水、热蒸气或3%~5%热碱水等处理。据报道:用球杀灵和1∶200的农乐溶液消毒鸡场及运动场,均对球虫卵囊有强大杀灭作用。每千克日粮中添加0.25~0.5mg硒可增强鸡对球虫的抵抗力。补充足够的维生素K和给予3~7倍推荐量的维生素A可加速鸡患球虫病后的康复。
免疫预防
据报道,应用鸡胚传代致弱的虫株或早熟选育的致弱虫株给鸡免疫接种,可使鸡对球虫病产生较好的预防效果。亦有人利用强毒株球虫采用少量多次感染的涓滴免疫法给鸡接种,可使鸡获得坚强的免疫力,但此法使用的是强毒球虫,易造成病原散播,生产中应慎用。此外有关球虫疫苗的保存、运输、免疫时机、免疫剂量及免疫保护性和疫苗安全性等诸多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药物防治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鸡球虫病的防制主要是依靠药物。使用的药物有化学合成的和抗生素两大类,从1936年首次出现专用抗球虫药以来,已报道的抗球虫药达40余种,现今广泛使用的有20种。

北方地区羔羊痢疾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羔羊梭菌性痢疾习惯上称为羔羊痢疾,俗名红肠子病,是新生羔羊的一种毒血症,其特征为持续性下痢和小肠发生溃疡,死亡率很高。由于小肠有急性发炎变化,有些放牧员称之为红肠子病。本病一般发生于出生后1~3d的羔羊,较大的羔羊比较少见。一旦某一地区发生本病,以后几年内可能继续使3周以内的羔羊患病,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北方地区羔羊痢疾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1、发病病因

羔羊痢疾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的,饲养管理不当是此种感染造成的主要原因,如密度过大,通风不好,尤其是北方寒冷季节饮用水温度过低等等。其次是通过脐带或创伤感染而引起。病原通过羔羊吸乳或粪便进入到消化道,在不良诱因的作用下,羔羊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病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并排出毒素而发病。因此,提高羔羊的抵抗力,改善羊舍环境,应合理设计羊舍,选择背风向阳,通风透光,地势较高的地方。羊的生性喜清洁,让羔羊生活在干燥、清洁的羊舍里,可有效防止羔羊痢疾发生。

2、临床与病理变化

病羊起初表现精神不振,毛立耳耷拉,不爱吃奶,心跳加快,体温变化不明显,有时偏高,持续性腹泻也有时导致体温偏低。根据病症特点又可分为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两种。急性型最早流行出现的症例为急性型,死亡极快,羔羊出现症状24h内死亡。亚急性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前期病羊排黄褐色稀糊状或水样粪便,恶臭,后期粪便中有血,2天内即死亡。本病的最主要示病特征是病程前期粪便中无血,这一特征可区别单纯的沙门氏菌感染。病羊被毛粗乱,体态消瘦,结膜苍白,严重脱水,眼窝下陷,胃肠道卡他性炎症,黏膜有出血点。以流行病学及症状分析,刚出生的羔羊会发生下痢,蔓延快,严重者会在短期内脱水死亡。为了明确病原,可由新鲜尸体采取肠道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血液等,进行实验室的细菌和病毒检验。

3、预防措施

加强待产母羊的饲养,适时抓膘保膘,使羔羊在母羊体内能够良好的发育。注意产房的卫生消毒和护理。产羔季节前彻底清扫和消毒羊舍及产房,接羔时应特别注意消毒,对新生羔羊加强保暖,保证吃足初乳。尤其北方四季分明,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剧烈,应注意产房清洁与保暖,特别是产房湿度。

羊出生后4h内皮下注射魏氏梭菌B型高免血清4~5mL。对妊娠母羊注射2次厌气四联氢氧化铝菌苗,间隔1个月,第二次注射应在产前2周进行。虽然母羊不能将免疫性遗传给胎儿,但能通过初乳把抗体传递给羔羊,使其受到免疫保护。

调整配种季节,尽量避开最冷的时期产羔。也可以采取间歇配种方式,即在母羊受配率达65%左右时,将公羊隔离10~15天左右。可以使在羔羊间歇期内,为后期产羔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补充药品器械,同时加强放牧管理,延长放牧时间,使前期所产羔羊迅速成长,让饲养员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第二次接羔工作中,以防止羔羊痢疾的发生。

一旦发病,迅速隔离病羔,彻底消毒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病死的羔羊应无害化处理,消灭传染源。

4、治疗方法

6%硫酸镁、0.5%福尔马林溶液30~60mL,经6~8h后再灌服0.1%高锰酸钾溶液10~20mL。未痊愈羊只可重灌高锰酸钾溶液1~2次。下痢停止后,如果还不吃奶,可口服胃蛋白酶1.0~1.5g,加稀盐酸2~3滴。按照下列处方给药。胃蛋白酶1.0g,稀盐酸2~3滴,龙胆酊1.0mL,复合维生素B0.5g,加温水一次灌服。抗生素疗法用磺胺脒1g,鞣酸蛋白0.2g,每天2~3次。同时每天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U,每天2次,至痊愈。呋喃唑酮0.1g灌服,每天2~3次。对于脱水羔羊,视情况每天补液1~2次,心里衰弱的应强心。急性流涎而且伴有神经症状时,皮下注射0.05%硫酸阿托品0.5~1.0mL,口服水化氯醛0.1~0.2g,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溶液15~20mL。

羊病的发生多数情况是饲养管理不足引起的,尤其是大规模养羊,要做到科学喂养,精心管理。哺乳期羔羊发育很快,如果奶水不足,不仅影响羔羊的生长,而且影响羔羊体质,容易发生疫病从而导致死亡。对于缺奶羊可以采取人工哺乳的方法。人工哺喂要做到”三定”即定时、定质、定量,还要保持清洁卫生,严格消毒,发现病羔及早隔离治疗。

羔羊痢疾的症状
1.急性型突然死亡,如细观察可见羔羊死前喜卧无精神,不吃,反应迟钝,腹胀痛,粪便由正常变为棕灰色半液体状,粪便也有血液并混杂恶臭,且病羔黏膜发绀(稍微带红的黑色),呼吸急促,全身凉且呈昏迷状,经数小时到十几小时后死亡。
2.亚急性型病程达1~2日,病羔懒动喜卧,强行起立也不愿走动,背弓,腹泻物呈黄色半液体状并带黏液,泻物颜色为黄绿、灰黄或带血,且有腥臭味,后食欲废绝,眼下陷,衰竭无力,最后昏迷而死。
发病原因
对母羊饲养管理不善,尤其是在怀孕期内未补充足够饲料,使所产羔羊体弱,从而诱发该病。另外天气寒冷舍温过低,或接产羔羊时卫生护理工作不善,或羔羊产后吃奶不均,饥饱过甚,均易引发该病。其传染源是病羔羊、带菌母羊及病羊的污染物等。
预防措施
1.加强母羊饲养管理抓膘保脂肪,怀孕后期要补给优质饲草、青干草、胡萝卜及矿物质等。
2.产羔房要有防寒保暖设施室内要干燥清洁,接产时要注意卫生,对接产器具要严格消毒。
3.对羔羊护理要精心如脐带消毒要认真。使羔羊尽早吃到初乳,吃奶量要均衡,防止饥饱过甚等。产后12小时内可服土霉素预防。
4.预防接种菌苗怀孕母羊注射羔羊痢疾菌苗,第1次于产前20~30天皮下注射2毫升,第2决于分娩前10~20天皮下注射3毫升。或注射羊厌气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
治疗方法
1.初期应内服轻泻药物以清除肠内容物。用硫酸镁2~3克溶于30~40毫升温水中,内加福尔马林0.2~0.3毫升,1次灌服。
2.取土霉素0.2~0.3克、胃蛋白酶0.2~0.3克,加入适量温开水灌服,每日2次,连用3日。
3.取碳酸氢钠、磺胺胍、次硝酸铋、鞣酸蛋白各6克,加水100毫升混合均匀后,给每只羔羊灌服5毫升,每日2次。
4.中药选用:
大黄、酒黄芩、焦枝子、枳实、厚朴、青皮、甘草各6克、朴硝15克(另包),除朴硝外加水400毫升煎至150毫升后,再加朴硝混合煎汤,每只羔羊服20~30毫升,约8小时后改用乌梅、炒黄连、黄芩、郁金、炙草、猪苓、河子、泽泻各6克,焦山楂、神曲各12克,干饼1个,共研后加水煎汤,再加红糖50克,煎至150毫升,每只羊每次服30毫升,每日1~2次。另外,根据羔羊病情,适当应用强心、收敛、助消化等药物进行综合防治。


犊牛腹泻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犊牛腹泻是在饲养过程中特别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程度不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犊牛的死亡,如果防治不当则会给养牛场带来很大损失。犊牛腹泻是一种临床综合症状,其发病原因有很多,大致分为微生物感染、犊牛自身条件、饲养环境三个方面。为降低犊牛的发病率,减少损失,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做到病前预防、病后治疗。

1、微生物感染

犊牛腹泻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①细菌感染:引起犊牛腹泻的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另外还有链球菌、梭菌、芽孢杆菌等。这种感染往往是由于食物、饮水等原因导致犊牛身体内菌落失调,从而引起潜藏在肠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腹泻。②病毒感染:引起犊牛腹泻的病毒主要是冠状病毒、黏膜病毒、轮状病毒等。由病毒感染引起腹泻的犊牛一般死亡率都较高,很难治疗。③寄生虫感染:引起犊牛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隐孢子虫、蛔虫、球虫等,这些寄生虫也往往引起人类腹泻。有寄生虫感染诱发的腹泻常表现出粪便带血且恶臭。

2、犊牛自身条件

犊牛因为发育不足导致自身身体免疫力低下、消化系统不成熟,以及犊牛对各种应激的反应,所以很细微外部原因就容易引起犊牛腹泻。初生犊牛自身免疫力很低,一般都是从母乳中摄取免疫球蛋白以抵抗微生物。所以一旦母乳不足,犊牛就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引发腹泻。由于犊牛没有很成熟的消化系统,所以适合的饲料很重要。犊牛腹泻有时会因为摄入过量的奶,消化不完全的奶会在其肠道内发酵,有时奶和代乳制品的日粮配比不均衡会使其营养不良,断奶后的犊牛饲料调配不适当会引起犊牛的消化不良。犊牛对一些环境变化很敏感,天气骤冷骤热、去角、断奶等应激反应都可能诱发腹泻。

3、饲养环境

犊牛饲养环境的卫生条件对腹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犊牛腹泻是在其生长过程中的常发病,是严重影响犊牛发育生长的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很有可能导致犊牛的死亡,对养牛场的经济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从其发病原因入手,探其根源,做好防治措施。犊牛腹泻是指因各方面原因导致犊牛消化系统不正常、下痢的一种症状。本病常发生于10日龄左右的犊牛,并且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尤其是四季交替变化时发病率更高,对犊牛的危害很大,死亡率很高。犊牛栏舍如果阴冷潮湿、缺乏光照、通风不良、消毒不严很容易引起微生物滋生,严重影响犊牛的健康。俗话说病从口入,犊牛若从不干净的乳头、食槽或水槽中喝奶、吃食、饮水,很容易导致病微生物钻入体内而引发腹泻。

4、犊牛腹泻的防治措施

对于犊牛腹泻,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并准备适当药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措施:保持牛舍干净卫生。每天进行清理,及时开窗通风,让犊牛在牛舍内晒太阳,还要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包括牛舍和饮食器具。避免因环境条件差导致犊牛因感染而腹泻。主要是从犊牛的饮食调配入手。首先,应保证哺乳母牛的健康,让其产出高质量的乳汁以供犊牛食用。第二,犊牛出生后应在6~12h内饲喂母乳,提供免疫力,并且在出生后3天内都提供母乳喂养,以促进犊牛消化系统的成熟。第三,随后适当地增加代乳粉含量,减少母乳,最后以饲料代替。要注意犊牛的生活环境变化,尽量减少应激,让犊牛维持在平稳的生长过程中。

治疗措施:对于已发病的犊牛要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发现犊牛的不良反应。犊牛发病时常表现为厌食、腹泻、脱水、无力,严重时行动困难、身体衰弱、粪便带血。首先应查明病因,判断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还是寄生虫感染,也可能是饮食过量。第二,采用综合治疗法,先停食1天,然后补充体液以治疗脱水现象,促进血液循环排出毒素,可采用静脉、腹腔、口服输液的方式。第三,对症下药,发热的患牛使用解热剂,粪便恶臭的患牛使用利泻剂,粪便无臭的患牛使用抗生素。若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进行输血,补充免疫球蛋白。

5、结语

降低犊牛腹泻的发病率,提高经济效益,扩大我国养牛产业的发展,做好预防工作,加强管理,保证犊牛的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扎西当周(1982-),男,青海海南人,本科,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兽医工作。

扎西当周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畜牧兽医站,青海海南813099)

泥鳅腐皮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泥鳅腐皮病是由于养殖环境恶化,泥鳅感染细菌引起的皮肤发炎、水肿、出血、赤皮、烂皮、烂鳍等现象,统称为腐皮,是泥鳅的多发病。常与肠炎病混合发生,造成较多死亡,给泥鳅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

一、主要症状

泥鳅身体两测、腹部、尾部、鳍根部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发炎、水肿、表皮脱落、出血、皮肤溃疡及腐烂,严重的肌肉腐烂。溃疡灶容易感染车轮虫等寄生虫。有的泥鳅并发肠炎病,肛门红肿。病鳅摄食量减少、消瘦,继而出现死亡。

二、发病原因

夏季是该病多发季节,其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水质恶化,水质过肥,氨氮量高,溶氧不足;水温高,温差大;饲养密度高,管理不善,外伤等原因导致泥鳅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感染细菌而发病。

三、防治措施

内服外消,综合防治

1.内服:“芪黄素+肝肾康+抗生素”拌料,连喂5天。

2.外泼:“香连溶液+戊二醛”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2天。食台泼洒“果根素+大熊座”。

3.适度换水,改善水质:“普洁净颗粒”改底。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95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