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碘紊乱症的病因分析 牛碘紊乱症的诊断与防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越来越收到人民的喜爱,养殖肉牛的养殖场也越来越多,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碘紊乱症的病因分析牛碘紊乱症的诊断与防治。

1、病因分析

碘在机体的唯一功能作用,就是组成激素三碘甲腺原氨酸(T3),T3控制着基础代谢率。该激素的形成是通过四碘甲腺原氨酸(T4)的去碘作用形成,是甲状腺合成的生理失活形式。日粮中缺碘或吞食了致甲状腺肿物而损害了碘代谢,可致紊乱。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对碘的需求可能随每千克活体重的能量消耗而增加,从而使新生犊牛极易患碘紊乱症。碘缺乏时,可激活数种脱碘酶而增加引发碘紊乱症的危险。摄入某些植物,如豆科植物、芸薹以及副产品,无机生氰的致甲状腺肿物,使瘤胃生成硫氰酸盐,从而损害甲状腺摄取碘。有机硫尿嘧啶类致甲状腺肿物可影响甲状腺中的碘进入T4,并在组织中影响其转运到T3。接触上述两类致甲状腺肿物可增加碘紊乱的危险性,而只有前一种形式的紊乱可通过添加碘而加以预防。

2、临床症状

碘缺乏不等同于甲状腺肿,新生犊牛却具有最常见的表现,缺碘也可特异性地影响脑部发育,而对生长、生育、泌乳量和皮肤及其附属物的影响为非特异性的。

3、尸体剖检

甲状腺增生是机体对碘缺乏的适应性反应,毫无疑问,这提供了可能缺碘的第一证据。从临床意义而言,慢性病例出生前后碘缺乏,甲状腺增生是整体的,没有必要称取其重量。很难准确说明碘缺乏的程度及其相应变化。碘缺乏可致甲状腺重量达到0.79g/kg活体重,而不引起死产。肉母牛添加碘可明显降低甲状腺的重量,但犊牛死亡率和死产率并不下降。合理的解释则需要一个0.3~0.8g/kg活体重的临界值。因一般性水肿而引发难产性创伤时,甲状腺重量可能会发生假性增加。

4、诊断

甲状腺素:T4通过结合到蛋白质而转运到血浆,但血液中的浓度作为功能性碘水平的指标却不可信。正确评价碘功能障碍需测定T3、T3∶T4比率以及因碘缺乏而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素(TSH)。检出血流中TSH浓度升高,表明动物需要更多的T3,从而促使甲状腺增加激素合成。试验表明,测定T4不现实。给妊娠小母牛饲喂足够低碘的日粮,新生犊牛的甲状腺重量与补碘对照组相比可增加2.5倍。两组间母牛和子代牛血浆T4浓度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值在正常范围内。

血清碘:整体检测该元素或通过检测血清中可沉淀蛋白质、丁醇浓缩形式检测该元素,但已确诊为临床或亚临床缺乏的病例很少进行检测,且诊断范围仅是暂时设定的。碘过量与补碘不足相比,各种参数更易检测。

甲状腺碘:甲状腺碘浓度极大地反应了甲状腺球蛋白的碘含量,这是储存的碘。因为在发生细胞变化之前,储存的碘可被消耗,细胞变化增加了甲状腺的体积,仅通过组织中碘的浓度来判定腺体总碘量是有局限性的。

乳碘:牛乳中的碘浓度与碘摄入量成线性相关,且也已证实在母羊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国外学者推荐乳碘值<25ug/L,表明母牛缺碘,这比母羊的乳碘值低,可能与临界范围重复。

组织学标准:TSH刺激甲状腺时,该器官发生细胞超微变化。首先,以胶体形式储存的过剩甲状腺素被排出,虽然消耗很完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变化已经发展到临床阶段或危及生命的阶段。随着储存的甲状腺球蛋白被消耗,生成甲状腺素的上皮细胞首先在数量上增加,而后在体积上增大,随后发生肉眼可见的具有临床意义的甲状腺肿。正常犊牛出生时的甲状腺可发生增生,可能是由于产犊延时产生应激引起的。

5、防治

应对先天性甲状腺肿加以预防,因为治疗没有效果,只有年龄较大的动物发生慢性碘紊乱时,治疗才会奏效。单纯的硫氰酸诱导的碘缺乏,可在碘盐中添加无机碘添加剂加以预防。缓释丸剂正在开发中,而长效的非肠道给药已使用较久,尽管在一些国家因未及时更新产品注册而无法获得。使用经选育的芥子油苷含量低的品种及其副产品,可避免有机促甲状腺肿素诱发的疾病。对隔离动物的瘤胃微生物系统进行调控,可控制灌木中的含羞草氨酸合成内源性的促甲状腺肿素。

相关知识

牛不孕症的防治方法


牛产后在2个月~3个月之内多数会正常发情,然后进行适时配种就可以受孕,但也有少数在产后5~6个月仍然不见发情或是发情正常但出现屡配不孕.称为不孕病,此病占整个牛群的15~20%。不孕病的病因主要有:传染性病因和非传染性的病因。

传染性病因

引起牛不孕的传染性病因有:布氏杆菌病、滴虫病阴道炎等。但在生产中多见的还是布氏杆菌病,本病的潜伏期为2周至半年,妊娠母牛发生流产、胎衣不下、生殖器官及胎膜发炎,发生流产的母牛多在怀孕5~7个月,母牛流产后伴发胎衣不下或子宫炎,若是处理不及时可能继发慢性子宫炎,最后引起不孕。在牛群中主要依靠变态反应来诊断此病,对于检测出的阳性病牛要隔离饲养,继续利用,逐步淘汰,从而尽可能减少不孕病牛的发生。在预防上每年都定期进行疫苗注射,常用的疫苗有布氏杆菌19号弱毒菌苗、布氏杆菌羊型5号弱毒菌苗。

非传染性病因

有子宫内膜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卵巢囊肿等。子宫内膜炎为牛的常见疾病,是造成不孕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多由细菌、真菌、支原体混合感染造成。症状是屡配不孕,发情时流出的黏液混浊,有时带脓性分泌物。诊断主要根据直肠检查子宫的变化情况而确定;子宫内膜炎根据炎症的程度,用不同的冲洗液进行治疗,常用的冲洗液有0.1~0.2%雷佛诺尔、0.05%洗必泰、0.05%新洁尔灭、青霉素链霉素合剂(青霉素160万单位、链霉素1克溶于100毫升生理盐水)等。当子宫内膜有出血时,可用1%明矾或1~3%鞣酸冷溶液冲洗,对顽固慢性子宫内膜炎可用1%鱼石脂溶液或0.5~1%碘溶液冲洗。不论采用何种溶液冲洗,容量不能过大,一般是500~1000毫升。冲洗后要按摩子宫,尽量使蓄积在子宫腔内的液体排出。开始2~3天每天可冲洗一次,以后每隔一天冲洗一次。采用这种方法治疗对子宫的复原会有很好的效果。

卵泡囊肿:本病因内分泌机能紊乱、饲养管理不当、气温变化等许多因素引起。

患卵泡囊肿的牛一般发情表现都比较明显而频繁,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病牛约有1/4表现为慕雄狂,即性欲特别旺盛,极度不安,常爬跨其他母牛。直肠检查卵巢肿大,在一侧卵巢或两侧卵巢上有一个或多个囊肿的卵泡。本病可肌肉注射促黄体素150~300单位,一般注射后3~6天囊肿即形成黄体,症状消失,20~30天恢复正常发情周期。如果用药后1周,直肠检查变化不大,或外表症状不见好转,可第二次用药。症状明显的,一般都不可能一次治愈,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反复出现囊肿,必须继续用药,同时加强饲养管理,直至囊肿萎缩消失。

牛巴士杆菌病的病因、症状 牛巴士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生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为特征。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牛巴士杆菌病的病因、症状牛巴士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1、流行情况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细小、两端钝圆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该菌抵抗力弱,干燥和直射阳光很快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迅速杀死,对磺胺、土霉素类敏感。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家畜中以牛、猪发病较多,绵羊、家禽、兔也易感。病畜和带菌畜为传染来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上呼吸道和扁桃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在不卫生的环境中,由于感受风寒、过度疲劳、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2、症状表现

败血型,有的呈最急性经过,没有看到明显症状突然倒地死亡。大部分病牛初期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腹痛、下痢,粪中混杂有黏液或血液,具有恶臭味。有时鼻孔和尿中有血。腹泻开始后,体温随之下降,迅速死亡。一般病程为12--24h。

浮肿型,除呈现上述全身症状外,咽喉部、颈部及胸前皮下出现炎性水肿,初有热痛,后逐渐变凉,疼痛减轻。病牛高度呼吸困难,流涎,流泪,并出现急性结膜炎,往往窒息而死,病程12~36h。

肺炎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胸部叩诊有浊音区,有疼痛反应。肺部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音,波及胸膜时有胸膜磨擦音。有的病牛,尤其是犊牛会出现严重腹泻,粪便带有黏液和血块。病程一般为3~7d。本病的病死率可达80%,病愈牛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败血型主要呈内脏器官充血,黏膜、浆膜、肺脏、舌及皮下组织和肌肉有出血点,淋巴结水肿,肝脏、肾脏实质变性,胸腔有大量渗出液。浮肿型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有黄色胶样浸润,颌下、咽背与纵膈淋巴结肿大,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肺炎型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景象。随病变发展,在肝变区内可见到干燥、坚实、易碎的灰黄色坏死灶,个别坏死灶周围还可见到结缔组织形成的包囊。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浆液。

3、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可采心血、肝、脾、淋巴结、乳汁、渗出液等涂片染色,还可进行分离培养。

4、防治措施

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增强抵抗力。加强牛场清洁卫生和定期消毒。每年春秋两季定期预防注射牛出败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体重在lOOkg以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mL,lOOkg以上者6mlL,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发现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并进行消毒。

早期应用血清、抗生素或抗菌药治疗效果好。血清和抗生素或抗菌药同时应用效果更佳。血清可用猪、牛出败二价或牛、猪、绵羊三价血清,作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小牛20~40mL,大牛60~lOOmL,必要时重复2~3次,病愈牛全血500mL静注也可。抗生素常用土霉素8~15g,溶解在5%葡萄糖1000~2000ml),静脉注射,每日2次,10%磺胺嘧啶纳注射液200~300mL,40%乌洛托品注射液50ml_,加入10%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注射,每日2次,普鲁卡因青霉素300—600万IU、链霉素300,400万IU,肌肉注射,每日1~2次,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mg,加入葡萄糖内静脉注射,每日2次。对症治疗对疾病恢复很重要,强心用lOmL或樟脑磺酸钠注射液20~30mL或安钠咖注射液20mL,每日肌肉注射2次,如喉部狭窄,呼吸高度困难时,应迅速进行气管切开术。

巴士杆菌病的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碱性美蓝或瑞氏染血片或脏器涂片,呈两极浓染,故又称两极杆菌,两极浓染之染色特性具诊断意义。该菌抵抗力弱,在干燥空气中仅存活2—3天,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可生存6-10天,但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1—6月;阳光直射下数分钟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杀死,对磺胺、土霉素敏感。
流行特点
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症状
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一般病程为12—36小时。
浮肿型:除表现全身症状外,特征症状是颌下、喉部肿胀,有时水肿蔓延到垂肉、胸腹部、四肢等处。眼红肿、流泪,有急性结膜炎。呼吸困难,皮肤和粘膜发绀、呈紫色至青紫色,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
肺炎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胸部叩诊呈浊音,有疼感。肺部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性杂音。眼结膜潮红,流泪。有的病牛会出现带有黏液和血块的粪便。本病型最为常见,病程一般为3—7天。
病理变化
败血型牛出败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内脏器官出血,在浆膜与粘膜以及肺、舌、皮下组织和肌肉出血。浮肿型主要表现为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病牛尸检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按时出现明显压痕;有时舌体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颌下、咽背与纵隔淋巴结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肺炎型牛出败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索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渗出液。此外,还常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诊断
临床诊断
根据病畜高热、鼻流黏脓分泌物,肺炎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浮肿型常见咽喉部水肿,肺炎型主要表现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如需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取:生前可采取血液、水肿液等;死后可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等。
直接镜检:血液作推片,脏器以剖面作涂片或触片,美蓝或瑞氏染色,镜检,如发现大量的两极染色的短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短小杆菌,即可初诊。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37℃培养24小时,此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可见有淡灰白色、圆形、湿润、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必要时再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鉴别诊断:对于急性死亡的病牛,应注意与炭疽、气肿疽、恶性水肿病的鉴别。对于肺部病变还应与牛肺疫等鉴别。巴氏杆菌病因有高热、肺炎、局部肿胀以及死亡快等特点,易与炭疽,气肿疽和恶性水肿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炭疽:炭疽病牛临死前常有天然孔出血,血液呈暗紫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死后尸僵不全,尸体迅速腐败;脾脏可比正常肿大2-3倍,将血液或脾脏做涂片,革兰氏或瑞氏染色,可见菌体为革兰氏阳性、两端平直、呈竹节状、粗大带有荚膜的炭疽杆菌。而巴氏杆菌病则没有上述病理变化,可见菌体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浓染的细小的球杆菌。
恶性水肿:多发生于外伤、分娩和去势之后,伤口周围呈气性、炎性肿胀,病部切面苍白,肌肉呈暗红色,肿胀部触诊有轻度捻发音。以尸体的肝表面做压印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
气肿疽:多发生于4岁以下的牛,肿胀主要出现在肌肉丰满的部位,呈炎性、气性肿胀,手压柔软,有明显的捻发音。切开肿胀部位,切面呈黑色,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肿胀部的肌肉内有暗红色的坏死病灶。由于气体的形成,肌纤维的肌膜之间形成裂隙,横切面呈海绵状。实验室检验,气肿疽梭菌菌体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气肿疽在我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防治
预防牛出败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增强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预防注射可使用血清抗体,用法:100千克以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毫升,100千克以上的牛注射6毫升,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
发病后对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病牛注射,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mg/㎏体重,连用2—3天;恩诺沙星,肌肉注射,2.5mg/㎏体重,连用2—3天。消毒圈舍,每日2—3次。未发病牛紧急注射牛出败疫苗

奶牛血乳症的病因分析、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


奶牛血乳症是由于乳房血管发生充血,血管壁明显扩张,导致血红蛋白或者红细胞进入到腺泡和乳管道中,从而分泌红色乳汁的一种疾病。症状较轻时不需要进行治疗,只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经过10~20天就能够自愈,但其他情况下要立即进行治疗,否则会导致泌乳量下降,严重时还会使其发生死亡,应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血乳症的病因奶牛血乳症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1、病因分析

奶牛血乳症通常是由两种常见病因而引起,其中一种是乳房发生机械性损伤,导致乳房内血管发生破裂;另一种是乳房感染细菌,导致乳房出现出血性炎症反应。妊娠奶牛分娩后,由于乳房血管的充血状况会发生明显变化,并增大乳腺腺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促使血红蛋白或者红细胞渗入到腺泡腔或者腺管腔,从而使分泌乳汁变红,这往往与机体中毒相关。乳房发生挫伤,如奶牛分娩后乳房会明显下垂、肿胀或严重水肿而使其在机体卧地和运动过程中被严重挤压,出入圈舍时彼此拥挤,在硬地上突然滑倒,运动场地面不平或者存在瓦片、石子以及冬季冰冻的粪块等,都会使乳房发生机械性损伤,造成乳房血管破裂。一般来说,如果奶牛在分娩后经过非常长的时间才发生血乳,通常是由于形成外伤而导致,如被其他牛抵伤。部分奶牛如果伴发血小板减少或者其他血凝障碍性疾病,也容易造成乳房出血。另外,奶牛发生应激反应以及代谢障碍(如酮病),也可能引起该病。此外,奶牛挤奶后一段时间内乳头括约肌无法完全闭合,如果此时机体在卫生较差的地方卧下,导致乳头接触到地面,从而容易经由乳头感染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而侵入到乳室内,导致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使乳中混杂血液,在加上乳中的血液能够提供细菌繁殖所需的营养,能够继发引起乳房炎,甚至导致全身感染而出现败血症。

2、临床症状

奶牛往往突然分泌血乳,乳房明显肿胀,略有热感,在挤奶时会产生轻微疼痛,使机体感到不安,并明显躲避。病牛症状较轻时,会分泌呈粉红色的乳汁;症状较重时,会分泌呈棕红色、鲜红色的乳汁,且其中会混杂暗红色的血凝块。病牛一般会表现出轻微的全身反应,精神、食欲以及泌乳状况基本正常。

3、鉴别诊断

该病要注意与出血性乳房炎进行区别,其一般在奶牛分娩后的最初几天发生,主要是由于患有卡他性或者浆液性乳腺炎而导致,病变乳区通常具有明显的炎性反应,明显发红、肿胀,且伴有痛感;乳房皮肤形成紫红色或者红色的斑点,分泌稀薄如水的乳汁,颜色呈淡红色或者深红色,其中含有凝乳块和凝血;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体温升高超过40℃,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牛要加强护理,减少饲喂多汁饲料和精饲料,并控制饮水,且禁止对乳房进行热敷和按摩。病牛可静脉注射1000mL10%葡萄糖、500mL10%葡萄糖酸钙;或者静脉注射500mL生理盐水、10支50mg地塞米松、10支160万IU青霉素、5支500mg维生素C;或者静脉注射500mL生理盐水、10支100mg止血敏;或肌肉注射40mL30%安乃近,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就能够痊愈。对于顽固性病牛,可采取向乳房内注入经过过滤的空气,促使乳房内压力增大,从而抑制出血,然后在使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另外,病牛可使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即取80g党参、80g当归、50g炒白术、80g茯苓、30g木香、50g山茱萸、30g远志、80g黄芪、50g茜草、50g龙眼肉、30g炒枣仁、30g甘草,加水煎煮,待药液温度适宜后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5天。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具有补脾益气之效,龙眼肉、当归具有补血养心之效,茜草、山茱萸具有止血、敛肝、养阴之效,木香具有理气醒脾之效,枣仁、茯苓、远志具有补心安神之效,同时使用具有止血、补脾、养阴、敛肝之效。病牛治疗时要根据具体病因合理使用药物,如果出现全身症状,要使用退热、消炎药物,并配合使用止血药物和钙制剂,还要静脉注射适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补充营养,保护肝脏功能,增强机体抗病力。

加强饲养管理。根据奶牛血乳症的发生原因和发病机理,必须加强该病预防。奶牛饲养过程中,要求根据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采取合理饲养,应饲喂全价日粮,并注意精粗饲料合理搭配。采取青绿多汁饲料轮供体系,促使青贮料、青绿料的喂量增加。另外,可根据奶牛产奶量确定喂料量,禁止饲喂发生变质的饲料,促使机体处于最佳生理功能。保持运动场、牛舍和牛体清洁、卫生,环境干燥,通风良好,确保牛床始终铺有垫草,避免乳房受到碰撞、挤压等损害。挤奶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损伤乳头,防止发生应激,还要尽可能缩短挤奶时间。采取机器挤奶时,要先对乳房进行充分热敷、按摩,擦干后立即套上奶杯,尽量防止侵入空气,挤奶结束后要及时将奶杯取下,防止出现空吸,且控制机器抽力适宜,禁止过大,防止乳房发生损伤。每次挤奶后,挤奶机都要进行彻底消毒,尤其是夏季要每间隔3天使用1%的碱水进行1次刷拭、消毒。

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的病因、症状、诊断与防治


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是由禽类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蛋鸡感染此病毒后,会出现无法达到产蛋高峰期,产蛋量下降,产软壳蛋、无壳蛋、畸形蛋的数量增多,蛋的质量下降等现象.在生产过程中做好该病的诊断工作,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该病进行科学的防治。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的病因、症状、诊断与防治。

1、病原与流行

病原为Ⅲ群腺病毒,可凝集禽类的红细胞,感染任何年龄的鸡群,其中24~36周龄的青年鸡群是高发阶段,36周龄以上的鸡发病率较低。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雏鸡感染此病后无临床症状。另外不同品种的蛋鸡对该病的易感性也存在着差异,其中以产褐壳蛋的品种最易感,产白壳蛋的品种发病率较低。该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主要传播方式是经由受精卵垂直传播,一般在鸡群的感染率达到50%,且达到产蛋高峰时,该病毒会迅速的传播。该病也可进行水平传播,可通过输卵管、肠内容物、粪便等途径向外排毒传播疾病。

2、症状与病理变化

雏鸡感染此病后无临床症状,青年鸡感染后一般在7~9天后可见最初的症状,也有的时间更长,约为17天才见症状。主要的症状是突发性的产蛋量下降,一般比正常的产蛋率下降20%~30%,有的高达50%,同时伴随着产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畸形蛋、小蛋等异常蛋。蛋壳的质量下降,表面粗糙,一端呈砂纸样的细颗粒状。产褐壳蛋的蛋鸡品种所产的鸡蛋蛋壳颜色变浅,表面粗糙,褐色如白灰、灰黄粉样,蛋白为水样,蛋黄颜色浅,有的蛋白中还有血液和异物等,种蛋的孵化率降低,孵化成功的雏鸡体质一般较弱,通常在产蛋量下降持续4~10周后可恢复正常。有的蛋鸡达不到产蛋高峰期,或者开产期推迟。病鸡还有一些较为轻微的症状,有的鸡的精神不佳,羽毛散落,食欲下降,贫血,腹泻。

该病一般不会引起死亡,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有一些病例的生殖器官发生病变,表现为卵巢和输卵管萎缩,有的表现为子宫黏膜皱褶出现水肿性肿胀,有的可见卵巢萎缩。有的病例的脾还会有轻度的肿大。

3、诊断方法

对该病进行诊断时可以根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来进行初步的诊断,通常鸡群在无异常现象发生,突然出现产蛋率下降,且产异常蛋的数量增多,尤其是产褐壳蛋的品种在产蛋下降前的1~2天的蛋壳出现异常时即可考虑是感染此病。为了进一步的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的检查工作,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的检查。

病毒分离鉴定是取病鸡的病料,无菌处理后接种在无腺病毒抗体的鸭胚。最初分离时鸭胚死亡数较少,随之着代数的增加,死亡数增多。也可将病料接种于鸭胚、鸡胚成纤维细胞,可见其生长良好。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可凝集禽类的细胞,不能凝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血清试验检查蛋鸡感染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后,可以产生高效价的抗体。可以使用血清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中血清抑制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诊断方法。

因很多疾病都会引起产蛋量下降,因此为了有效防治该病,要做好与其他类疾病的鉴别工作,如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鉴别工作,当蛋鸡患传染性支气管炎时除了会出现与产蛋下降综合症相似的症状外,还伴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与病毒性关节炎的鉴别是病鸡会出现关节肿大,不愿走动,关节位置病变严重,而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无此症状和病变;与维生素、钙缺乏的区别是当饲料中补充维生素和钙后产蛋性能恢复正常。

4、防治措施

目前生产上对该病的治疗还不够成熟,所以主要采取的是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根据该病主要是通过受精卵垂直传播的特点,在选购种蛋时要注意选择无该病毒污染的种蛋场,防止将该病毒带入鸡场。最好选择从本场未感染该病的鸡群中留种蛋。对于未出现该病的鸡场要做好预防工作,除了必要的保持日常的环境卫生外,还要加强消毒,尤其是在引种时更应做好消毒与隔离工作。注重日常营养的供给,饲喂营养均衡的混合饲料,特别是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的平衡。注意饲料与饮用水的卫生,无污染。在养殖过程中严禁多种禽类混养。

免疫接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目前使用效果较好的疫苗是产蛋综合症油佐剂灭活苗,适用于蛋鸡的后备鸡群,在开产前2~4周注射,可以保护整个产蛋期不受该病毒侵害。注意妥善保存、正常使用疫苗,使其发挥最佳的作用。

在蛋鸡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产蛋异常,产蛋量突然下降的现象,就要高度的重视,立即对病鸡进行隔离、消毒。尽快查明原因,迅速做出诊断。如果确诊为该病,要及时淘汰病鸡和带菌鸡。对于与患该病同群的鸡则要隔离饲养,并连续1周进行消毒和抗病毒处理,同时使用疫苗免疫。对于产蛋下降期间产的蛋严禁留为种用。对受到污染的场地、用具等要彻底的消毒,以做到快速、及时的消灭此病,净化鸡场。

鸡产蛋下降综合症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一种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产蛋母鸡产蛋量明显下降的疾病。于1976年发现,故又命名为产蛋下降综合征1976。
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是由禽类腺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任何年龄的鸡都易感。鸡感染禽类腺病毒后影响整个产蛋期的生产。本病多为垂直传播,通过胚胎感染小鸡,鸡群产蛋率达50%以上时开始排毒,并迅速传播;也可水平传播,多通过污染的蛋盘、粪便、免疫用的针头、饮用水传播,传播较慢且呈间断性。笼养鸡比平养鸡传播快。肉鸡和产褐壳蛋的重型鸡较产白壳蛋的鸡传播快。病原
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属于腺病毒Ⅲ群,无囊膜,能在鸭胚、鸭胚肾细胞和鸭胚成纤维细胞、鸡胚肝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繁殖,但在鸡胚肾细胞和火鸡细胞中生长不良,在哺乳动物细胞不能生长。在鸭胚生长良好,可使鸭胚致死。
本病病毒能凝集鸡、鸭、火鸡、鹅、鸽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家兔、绵羊、马、猪、牛的红细胞。国内外分离的病毒株有十余个,国际标准为荷兰127株。已知各地分离到的毒株同属一个血清型。病毒对乙醚、氯仿不敏感,对pH适应谱广,0.3%福尔马林48小时可使病毒完全灭活。

牛细菌性脑膜脑炎的病因 牛细菌性脑膜脑炎的诊断与防治


细菌性脑膜脑炎多发于3~8日龄的犊牛,与机体免疫球蛋白低下和环境中高浓度细菌的威胁有关。早期临床症状为嗜睡,精神沉郁,无法吮吸,迅速发展为感觉过敏,角弓反张并死亡。据报道,病牛有强制性的走动和头部低垂的现象,但不常见。尽管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和支持疗法,预后仍然不良。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细菌性脑膜脑炎的病因牛细菌性脑膜脑炎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学

被动抗体转移失败和犊牛生活环境中高水平细菌的威胁导致菌血症,局部并发于脑膜。与在牧场出生的奶牛相比,该病多发于出生在室内产箱不清洁的犊牛。犊牛或母牛的因素可能导致犊牛在出生后的6h内不能消化相当于其体重7%的初乳。难产、虚弱、神经损伤、犊牛室过度拥挤、乳房形状、乳头不干净和母牛过度焦虑都可能影响或推迟犊牛产生吮吸行为。难产、神经损伤、低血钙症和虚弱可能造成母牛卧地时间延长。营养条件差、较短的干奶期和乳房炎可导致乳房中初乳量降低。初产牛的初乳比经产牛的初乳少25%。细菌通过口咽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或脐带进入机体,引发菌血症。从患有脑膜脑炎的犊牛腰部脑脊液中,常能分离到埃希氏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属。

2、病理学

败血症病灶多位于脑膜血管,或者迅速被包围起来,或者发生弥散性化脓性脑膜炎。分泌滑液处、脑膜和眼内局部的联合处几乎总是链球菌的滋生地;大肠菌群感染很少造成眼内炎。一旦细菌获得进入柔脑膜的途径,由于柔脑膜几乎没有抵抗细菌传播的能力而导致炎症蔓延。第一天,脑膜是不透明的、充血的,2天内基底池内有脓汁聚集,这在大脑表面很难显现。在大脑半球的上方,分泌液主要局限于脑裂。在疾病的急性阶段,大脑发生水肿,严重时可将小脑挤入枕骨大孔和锥角。

3、诊断依据

早期症状包括肉犊牛缺乏吮吸反射,精神沉郁,不跟随母牛走动,体质虚弱。发热不是特征性症状。感染的犊牛颈部紧张,头抬得较低。颈部弯曲时疼痛,有时会呻吟。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在接下来的6~12h,犊牛会变得更加虚弱,步态不稳,甚至不能站立。饲养管理人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检查肉犊牛时,极易忽视该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嗜睡、虚弱等,特别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犊牛成群卧倒时。单栏饲养的奶牛犊中更易发现犊牛精神沉郁和食欲下降。随着病程的发展,犊牛逐渐失去了胁迫反射,向背内侧斜视。在这个阶段,经常出现巩膜表层充血。精神沉郁逐渐变为昏迷,但是静脉注射抗生素时,犊牛对突如其来的听觉和触觉刺激持有高度的敏感性。在疾病的濒死期,即在发现临床症状后的24~36h,病牛出现角弓反张。资料表明,感染可波及其他器官系统,例如眼前房积脓、多发性关节炎、腹泻和脐静脉炎。尸检时,经常发现肝脏和肾脏中有梗死灶。对10头患有脑膜脑炎的犊牛进行研究,发现其中3头犊牛患有多发性关节炎,3头犊牛患有眼前房积脓,2头犊牛患有脐静脉炎,但没有发现腹泻的症状。

细菌性脑膜脑炎的重要鉴别诊断是在为期2~3d的腹泻后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败血症时出现的临床症状与脑膜脑炎相似,因为在初生犊牛中,脑膜是细菌繁殖的常见部位。

4、防治

治疗的关键在于饲养员及时发现犊牛异常行为,以及兽医对腰部脑脊液进行检查后迅速作出临床诊断。在兽医诊断和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任何延迟都可能导致预后不良,但是应用氯霉素进行迅速治疗,可以达到30%的治愈率。虽然很少的广谱杀菌抗生素能够穿透完整的血脑屏障,但普遍认为,在细菌性脑膜脑炎疾病中血脑屏障受到了破坏,从而增大了抗生素渗透的浓度。细胞膜渗透性升高可以允许足量的抗生素进入脑脊液,达到最小杀菌浓度。脑脊液中抗生素浓度峰值能达到有效的最小杀菌浓度的10~30倍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细菌性脑脊液感染刚刚出现临床症状时,应该尽快应用高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据报道,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脑膜炎时最好的药物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特别是头孢噻肟钠,但是在兽医文献中,没有关于牛传染性神经疾病应用头孢噻肟钠的实验数据。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脑膜脑炎的其他抗生素包括联合应用磺胺三甲氧苄胺嘧啶或头孢噻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03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