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大规格商品河蟹高产高效技术研究


宋伟
2.7.3河蟹蜕壳不遂:此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可在河蟹蜕壳旺期(5-9月),每隔15-20天,每亩水体用生石灰10-15kg加水调配全池泼洒。
2.7.4河蟹抖抖病:此病目前尚未有特效药。一般用万消灵0.4-0.5ppm全池泼洒或内服蟹抖灵(每100kg饲料添加0.4kg药物),连续服用5-7天,可防治此病。
2.7.5采取多种方法消灭敌害生物,如水老鼠、水蛇、青蛙、蟾蜍、水蜈蚣、部分凶猛肉食性鱼类及水鸟等,及时发现捕捉清除。
2.8巡塘
每天坚持早、中、晚3次巡塘,了解河蟹摄食情况,随机调整投喂量;若有老鼠、青蛙、蛇等敌害侵入,一经发现,要及时采取捕杀措施,消灭敌害;对病害要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早发现,早处理;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安全可靠,有无逃蟹迹象,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注意检查水质、水温等是否符合河蟹生长需求,如有问题及时调整。
2.9起捕
人工诱捕法:9月下旬,河蟹性腺已开始成熟,此时河蟹有溯江河洄游的习性,所以河蟹开始向外爬行,准备突破围栏去寻江河。这时可以用人工在晚间到蟹池栏内的堤坝上去捡河蟹;或在晚间8-10点钟,用灯光诱捕,河蟹有趋光性,有光亮后,河蟹都向灯光处集中,可用人工抓捕。
3、实验结果
9月下旬开始起捕销售,至10月初所有商品蟹全部销售一空,平均销售价格70元/千克,投入产出情况具体见下表:
4、分析讨论
4.1销售价格分析
由于产出的商品蟹规格较大,个体都在125g/只以上,品质上佳,与本地区其他商品蟹相比,价格提高了10-15元/kg,效益明显提高。
4.2投入产出比分析
在本试验中总投入与总产出之比为1:2.1,比普通的池塘养殖河蟹投入产出比明显提高。
4.3回捕率分析
由于蟹苗质量上等,并采用生态养殖技术,保证了水质,同时管理措施得当,病害防治及时,适时回捕,每个池塘河蟹回捕率都在80%以上。
5、结论
黑龙江省属内陆性气候,在自然水域无河蟹生长。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采取此项生产技术,在北方高纬度地区完全可以生产出大规格、高品质的商品蟹。这不仅适应了市场需求,而且提高了销售价格,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此项技术创新及应用推广,可以使河蟹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并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实现河蟹在我省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阅读

猪养殖技术研究


本文对猪的养殖技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全面介绍,首先对我国猪的养殖现状从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之后文章对猪的养殖现存问题进行了阐述,后文分为六点对猪的正确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

一、我国猪的养殖现状

1.国家政策的支持

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的畜牧业发展速度虽逐渐提升趋势,但我国的传统养猪方式与现代养猪方式在管理技术却与其他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我国中央财政于2013年安排了三十五亿用于发展生猪生产的奖励资金,这其中包括:猪舍的改造、良种的引进、给予养殖户购买生猪和饲料的补助、猪粪污的处理、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

2.对猪肉的市场需求及猪肉价格

在我国猪肉是最重要的肉畜产品之一,市场对猪肉的需求量很大,据中国肉类协会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肉类需求量同比2012年上涨了15%,其中猪肉需求量上涨了28%以上,长期以来我国猪肉市场还是需求大于供应局面。近年来,成本下降。目前国内在冻肉储备减少和出栏率低的影响下,使得全国很多地区猪肉价格都得以回升,部分地区猪肉涨幅程度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领先。

3.饲料成本下降

受国际两大大豆产地产量双双创历史新高的影响,国际大豆价格大幅下降,国内大豆价格也大幅降低,大豆和玉米今年必然降价,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很大比重,受国际大豆价格影响,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我国大豆价格也在不断降低,同时我国玉米产量创新高,所以国内饲料价格必然会下降。

二、养殖猪易出现的问题

1.养猪品种没选好

选择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猪种是养猪的基础和能否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品种不同、好坏很大程度上对猪的产能、饲养周期、饲料消耗量有着影响。

2.饲料搭配不合理

饲料是猪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养猪成败的关键因素。通常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成左右,如果选择合适的饲料,降低耗料率,提高稿酬率对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猪病防治不到位

养殖户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容易忽略因为猪的疾病隐患而为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仔猪时应尤其注意健康问题。

4.猪场管理不科学

饲养管理好的猪场不仅可以节约饲料,避免饲料浪费;猪场管理科学可以降低猪的生病率,节省药物开支。

三、猪养殖技术

1.养猪的生产特点

每个国家对养猪的形式、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且不同国家的科技水品和农业发展技术也不大相同,概括起来养猪的生产特点有以下几点:1.猪群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分为不同的生产工艺群:繁殖母猪群、生长保育猪群、保育仔猪群。2.建立健全的组织生产体系,明确母猪群的数量,保证生产工艺过程中不同环节对猪的数量需求。3.建立分工不同专用猪舍,以满足各类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4.建立完善的繁育制种体系,以及达到标准的环境处理系统。5.拥有高水平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对猪群实行标准化饲养。

2.养猪的工艺流程

目前养猪工艺分为具有管理方便,资金少,转群方便的一点一线生产工艺和需要大型养猪场并通过隔离猪群以便达到控制各种疾病的三点式生产工艺。而根据商品猪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饲养管理方式的差异,一点一线生产工艺详细分为以下五种工艺:两段式、三段式、四段式、五段式生产工艺。

3.猪场的选址与布局

猪场对猪而言就好比人的家,人需要有个温暖舒适的家猪也不例外,且猪在出栏前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猪场,因此猪场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场址应选在土地发展规划的平坦区域,周围交通便利,处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向,布局紧凑。猪场应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阳光照射充足,通风性能好。在能满足现阶段饲养要求的同时又可为将来技术发展提升预留空间。定期要对猪场及其周围进行彻底的内外消毒,以保障猪的健康。

4.猪的营养与饲料

饲养户应为猪提供各种合理的营养物质以便维持猪的生命与健康,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使用的饲料原料和产品都应该是未受农药和疫病污染,以保障猪的饮食安全。猪的不同生长期所需饲料也不相同,饲料中应添加适量的生活调料,可预防疾病,还应该按照营养需求,搭配适合的的微生态制品。

5.猪的饲养管理

饲养猪应选择具有典型品种特点、体格健硕的种猪。体貌具有品种特征,身体健康没有遗传隐患。小种猪2-3个月大时应实行混群饲养,但长大4月个月大时就需要将公猪与母猪分开到不同猪圈饲养。要想使使后备种猪保持匀称结实的体型,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并定期按月对猪进行测量根据变化调整饲料喂量。在饲养哺乳期的猪仔时应注意保持猪圈保持空气新鲜,为了猪崽的安全应在保温箱或保温室并在分娩栏内安装护崽栏。断了奶的仔猪转入正常猪舍前,应清理圈舍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在饲养上刚刚入正常猪舍的猪仔在一周内应该控制饮食,两周后对其进行正常喂食。为了让仔猪养成在固定位置睡觉、进食、饮水、排便的习惯,这时候就应该对仔猪进行调教。

6.猪的疫病防治

为了保证猪在不同生理、成长阶段都能正常发育和健康,应该科学饲养,防治营养缺乏。保持环境干净,通风性能好,夏天能防暑降温,冬天能御寒保暖。同时养猪场条件如果允许应坚持自繁自养,以减少疫病的发生情况,如果要从从外引进猪,应该对猪进行检疫检查,购买后先隔离饲养一段期间,确定无疾病在从其他猪一起饲养。为了消灭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应进行严格的消毒,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配制不同的浓度消毒药物。

四、总结

通过本文对我国现如今的养殖猪现状和技术进行了探讨猪并对猪的的养殖技术的研究。既为猪的养殖户提供了先进的养殖理论,也帮助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的问题出谋划策。在对猪的养殖方法中多采用先进的办法和科学技术,有效的解决在猪的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大规格优质河蟹池塘养殖的饲养管理技术



1.投饵:前期以天然饵料为主,每年每亩投进25~40千克螺蚬,小蟹池内水温在10℃以上就应当适当投喂饵料,应保持定时、定点、定质投喂,并要看季节、天气变化(气压)、水质、河蟹吃食状况投喂。饵料要新鲜,应该用全价饲料,营养丰富,促使河蟹吃饱吃好。同时,也可以用煮熟的小鱼类、黄豆投喂,小蟹池开放后一般不要投喂饵料,至7月开始看池塘内情况(天然饵料水草、螺蚬多少)适量投喂,以玉米、蚕豆、黄豆等混合全价饲料为主,后期投喂甘薯。同时,河蟹捕食时弄起来的残草要及时捞出池塘,以免影响水质。
2.水质调控:必须有良好的水质(pH8.3~8.7为宜),同时养蟹的水质必须在物理、化学、生物性能三方面都应适合河蟹生产的要求,如果其中某一因素不符合养殖的标准,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河蟹的蜕壳和生长。为了培育适应河蟹健康生产的水质,具体实施方法为:
遵循自然科学的原理,充分利用太阳光曝晒消毒、杀菌。并培育具有颗粒结构的肥沃土壤,促使水生植物生长,培养动植物性饵料。调控水温,在高温季节,植被能遮蔽强烈的太阳光,光照气温超过28℃时,水体的温度大大低于气温,这样,确保河蟹生长水温在20~28℃之间。
必须在池塘内移植和培育水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链,建立吸污屏障优化水质,同时水生植物也是河蟹的优质绿色饲料。
适时投一定量螺蛳、小蚌等贝壳软体动物,增加防污能力增强防病能力。同时根据河蟹是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这样既净化水质,又增添了河蟹动物性饵料。促使河蟹顺利蜕壳生长,确保大规格优质河蟹达标。
适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更换清水,增加溶氧量,溶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确保水质清新,防治河蟹蜕壳时缺氧死亡。因为有两种情况下河蟹缺氧死亡,其中有刚蜕壳的河蟹在1~3小时内不能爬行,另一种是正在蜕壳的河蟹需充足的氧量才能蜕壳,如果含氧量不足,蜕壳困难,这些河蟹就要死亡。其次是含氧量不高时,河蟹捕食后不容易消化吸收,导致河蟹生长缓慢,直接影响河蟹的健康成长。

大规格优质河蟹池塘养殖的配套技术



养殖大规格优质河蟹的配套技术,主要是培养植物性生物饵料和动物性饵料。
1.植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培养的主要类群有光合细菌和单细胞藻类。光合细菌(PSB)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物,是一大类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总称。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水田、旱地,都有光合菌存在。光合细菌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具有多种异养功能,与自然界中的氮磷、硫循环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环境的自净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自然界的有机污水是通过微生物的生态学演替而被净化的。光合细菌作用养殖水质净化剂,降低水体氨氮效果显著,养蟹池塘培养使用光合细菌,可以提高总产。
2.动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动物性生物饵料主要培养褶皱臂尾轮虫。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繁殖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中,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鱼类、甲壳类的重要天然饵料生物。增加河蟹动物性生物饵料,提高河蟹肉质鲜嫩,增大个体,同时也减少人工投喂动物性饲料,特别在水温20℃以上动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能促使池塘清晰,再加上定时加灌清水,始终能保持池塘内的水质清新,pH为7.8~8.5。

池塘大规格河蟹生态养殖的几点做法



1、蟹种大规格低密度放养
扣蟹的放养密度应控制在800—1000只/亩以内,规格80-120只/公斤,可降低环境压力,有利于环境的修复,提高商品蟹品质。
2、苗种选择
扣蟹以自已培育为主,选择体质健壮、体形完整、体色正常、规格一致的扣蟹,放养时用高锰酸钾浸泡10分钟再入池。
3、采用暂养区放养好处多
在池塘内设立暂养区,一是能提高扣蟹放养成活率,便于投喂,增强体质,二是能促进塘内水草快速生长,为河蟹提供蜕壳生态环境。
4、种草投螺
蟹大小,看水草,水草很大程度上决定河蟹的规格和产量,水草在池塘养蟹中作用重大,是河蟹养殖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投放螺蛳和种草是池塘大规格河蟹生态养殖基础,螺蛳每亩投放250公斤以上,水草种植面积占池塘面积的60%以上,过多要割掉,过少要移植高温季节及时捞除腐烂的水草。
5、做好水质调控
水质调控是关键,高温季节每2-3天加水1次,持续高温边加水边换水,同时采取增氧措施,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使用底改和微生物制剂来改善底质和水质,达到生态养殖的目的。
6、病害防控
在养殖过程中以防为主,防重于治,主要是做好增强河蟹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河蟹成活率,生态防病是确保河蟹养殖的优质高效。

养殖大规格河蟹的几点技术要求



当前河蟹养殖由“大养蟹”转变为“养大蟹”养“生态蟹”。通过这种转变,生产出品质好,规格大的河蟹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因此,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日益受到养殖户的重视。现就此养殖技术要求分析如下:
1.生态环境
要生产出品质好、规格大、市场竞争力强的河蟹,营造良好的适宜河蟹生长的生态水域环境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促进河蟹的蜕壳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减少用药量。如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呢?应从栽种水草、投螺、微生物制剂的使用来调节水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①在池塘用生石灰清塘消毒10天之后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使其呈“井”字型,使其面积一直保持占到池塘面积的40%左右,保证有充足的水体面积,利于池塘水体流动、河蟹自由活动、空气溶氧。种植时,要做到多品种水草搭配栽种,以沉性水草为主(伊乐藻、苦草、菹草、轮叶黑藻)浮性水草(浮萍、芜萍)和挺水植物(芦苇、茭白)为辅。通过以上措施,能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为河蟹提供饵料、降低水温避免河蟹性早熟、栖息避难减少自相残杀、蜕壳之场所,能加速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营造良好的水质。②在清明前后,投放螺蛳300千克/亩,让其自然繁殖,为河蟹提供饵料,净化水质,6、7月份根据养殖情况再投放150千克螺蛳。③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泼洒生石灰浆、EM菌原液、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调节水质,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增强河蟹体质,减少河蟹病害的发生。通过以上措施,使水体溶解氧达5mg/l,透明度在40cm左右,PH值在7.5左右,各种理化指标达到渔业水质标准。
2.苗种及放养密度
优质的苗种是取得养殖成功的基础。应选择正宗的长江绒鳌蟹苗,要求规格统一,附肢齐全,无病无伤,活动有力、体色正常,无性早熟的蟹苗。同时应改变以前的放养习惯,要提前放养,适度稀放,选择大规格的蟹苗,规格应在100-120只/千克左右,放养密度应控制在800只/亩以下。放养前用3%的食盐溶液洗浴3-5分钟。适当搭配混养如鲢鱼、鳙鱼等滤食性肥水鱼类,不宜混养肉食性鱼类(乌鳢、鲶鱼)及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这样利于水质调控,增加收入。
3.水位
养蟹池塘的水位要做到“春浅、夏满、秋适量”。具体来说,放养早期,水位在60厘米左右,便于水温的升高。天气温度升高以后,就逐渐注水提高水位,每隔10天左右,注水10厘米,使水位达到1.5米左右。夏季每隔15天左右,就换水15厘米左右,边排边注,减少河蟹的应激性。秋天应保持适当的水位,利于河蟹生长。
4.防河蟹性早熟
⑴为了防止河蟹性早熟,应6-9月高温季节,通过每周换新水,加深水位,栽种水生植物,起到降低水温,减少河蟹性早熟。⑵合理投饵6月份之前,水温低,可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7月份以后,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做到“两头多而精,中间少而粗”,有利于河蟹正常生长,减少性早熟。
同时,做好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措施,就能养成高品质、大规格的河蟹,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大规格优质河蟹池塘养殖的准备与蟹种放养技术



大规格优质河蟹生态养殖,必须遵循和运用生态学准则、生物学准则和经济学准则进行管理。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促使生态关系平衡,真正体现实施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
1.养殖条件:池塘养殖河蟹不同于养殖鱼类,池塘养蟹应选用湖泊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滩涂围垦。池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地域,池塘面积为30~50亩,正方形为好。池塘能灌水深1~1.2米,池塘四周开挖10~15米宽底沟、深度为0.4米,池塘内必须能培植水生植物,如竹节草、面条草等,有一定量螺蚬,促使池塘养殖条件优越,改造成为生态养殖池塘。当水生植物生长稠密、螺蚬繁育成倍增长的时候,池塘内就是优质清水,真正成为优质生态养殖池塘。
2.防逃设计:在四周用毛竹平板聚乙烯网建防逃设施。首先底部用石笼卷埋入池底15~20xx12月清塘。用生石灰每亩50千克进行带水清塘,平均水深15~20厘米,防止原池塘内水生植物、螺蚬受影响。
5.水质培育及栽植水生植物:如果原有池塘内没有水生植物,就必须人工引种培植水生植物。在栽植水生植物时池塘必须加水,深0.6~0.8米,栽好后每隔3天需换清水1次,促使水生植物成活率提高,因为水生植物生长好坏直接影响河蟹生长乃至个体大小。为了防御洪水,池塘可定点适度种植红菱或乌菱,在洪水来临之际,河蟹可以自己找到栖息处,以便蜕壳时减少死亡率。但是天气连续晴朗时,池塘内容易生长水绵,如有水绵,可用0.7克/立方米浓度硫酸铜泼浇杀死水绵。
6.蟹种放养:蟹种放入大池前必须在原有池塘内围20%面积的围网,先放入网围内暂养,以便保证整个池塘内水生植物正常生长和浮游动物繁育。暂养小蟹池放开时间应在水生植物正常生长好以后,一般在5月下旬放开苗种,此时蟹种规格为100只/千克,放养量为500~600只亩。

河蟹池塘复合养殖高产技术



河蟹池塘复合养殖高产高效技术是将河蟹养殖技术,水草种植技术,蟹虾混养技术,鳜鱼养殖技术,鱼白鱼养殖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根据河蟹、青虾、鳜鱼、鱼白鱼等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轮养、套养,以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技术原理为:利用冬季水产空闲季节,进行青虾养殖,开春后先将蟹种与鱼白鱼种放入暂养池饲养,待池中水草长成后(4月上旬),将蟹种转入池塘,实行蟹虾混养,将达到上市规格的青虾轮捕出售,6月上旬在池塘中放养规格7厘米左右鳜鱼夏花,待鳜鱼规格达到15厘米左右,将鱼白鱼再移入池中,利用鳜鱼生活在水体下层、鱼白鱼生活在水体上层,同时两者规格相近混养,难以互相残杀,从而提高水体利用率。鳜鱼、鱼白鱼捕食池中野杂鱼,以低值鱼换来高价值鱼,解决了野杂鱼与河蟹争食、争溶氧的矛盾,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一般亩产河蟹50千克、青虾30千克、优质鱼(鳜、鱼白鱼)10千克,亩获利达1500元以上。
一、池塘条件
要求水源方便,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系统畅通,面积8亩~15亩,水深1.5米左右。四周用石棉瓦、钙塑板等材料构建防逃墙,墙体一般土下20xx底干塘时,鱼虾蟹一并同时捕捞,达到上市规格的鳜鱼、鱼白鱼,应及时鲜活上市,规格较小者,并塘囤养越冬,来年作鱼种继续养殖。

北方苇田养殖大规格河蟹


唐士桥1,张书臣1,闫有利2,乔辉2
(1.辽宁省盘山县河蟹技术研究所,辽宁盘山124000;2.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辽阳111000)
辽宁盘山县有苇田5.6×104hm2,优越的自然水域资源条件非常适合河蟹的生长,但由于人工养殖技术不成熟,放养密度偏大,采取不投饵粗养的方式养殖的成蟹规格偏小,为50~75g/只,平均产量偏低,为10kg/667m2,成蟹质量差,效益低。为了实现在苇田中养殖出大规格优质成蟹,做到既不破坏苇田原有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苇田内的水资源进行河蟹养殖,通过河蟹的活动改善芦苇生长的环境条件,促进芦苇生长,达到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目的。20xx利用40×667m2苇田进行了河蟹成蟹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实现成蟹产量28kg/667m2,平均效益700元/667m2,比常规苇田养蟹效益高出550元,其中养殖的雌蟹平均规格为95g/只,雄蟹为130g/只。
1苇田的工程修建和消毒
为了增加苇田的水深和水体,便于调节水质、抗旱和病害防治,在苇田四周挖宽4m,深0.6m的环沟,环沟距离岸边1m。蟹种放养之前,每667m2苇田用生石灰40kg化浆泼洒消毒,一周后上水、放蟹种。
2蟹种的选择和放养
蟹种质量好坏是保障河蟹养殖生长、成活和提高回捕率的重要条件。在选择活力强、肢体完整、规格整齐、体色有光泽的蟹种同时,还要注意脱水时间不能过长、肥满度适中、运输时间尽量短等问题。蟹种选择规格平均为120只/kg。
做到早放养,4月10日左右,待苇田消毒上水后放入蟹种,密度为550只/667m2。蟹种放养时用每立方水体20~40g高锰酸钾或3%~5%食盐水浸浴消毒5~10min后再放。
3科学投喂
饵料质量是关系河蟹养成规格大小和质量好坏的重要保障。河蟹放入苇田后就要投喂优质饵料,以尽快补充河蟹经过漫长越冬所消耗的能量,增加能量积累,促进第一次蜕壳,提高成活率。饵料投喂采用观察投喂的方法,每天投喂1次,做到适时、适量,日投饵量占河蟹总重量的5%~10%,并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状况,灵活增减投喂量。养殖期间的4-6月份,以投喂蛋白含量在30%以上的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为主,搭配投喂野杂鱼,促进河蟹生长。7-8月中旬,饵料要保证新鲜,不发霉变质,以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为主,辅水草、豆粕、新鲜的野杂鱼等。8月下旬至9月末,河蟹脱完最后1次壳,饵料主要为河蟹专用配合饲料,辅小麦、高粱、新鲜野杂鱼、豆粕等,以增加河蟹肥满度,提高河蟹的质量。
4苇田养蟹的管理
河蟹喜欢清新的水质,经常换水可以改善水质环境,增加水体溶解氧。苇田养蟹在前期要适当控制水深,使环沟中有水,滩面无水,有利于芦苇发芽生长。该阶段由于河蟹分布在环沟内,密度较大,每3~5d换水1次。待芦苇长到约10cm,逐渐向苇田加水,但不要没过芦苇,随着芦苇生长,逐渐将水加至最高水位30cm。这样既有利于河蟹生长,又保证芦苇不减产。养殖中后期每7d注换水1次,保持养蟹苇田良好的水质。
河蟹病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预防为主,药物防治为辅。推广生态健康养殖,以河蟹不生病或少生病、不用药或少用药为目标,对蟹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症下药。药物防治一定要计算好水体和投药量。
预防:一要保持水质清新,科学调节水质,做到勤观察水质和勤加换新水,每15~30d向环沟中泼洒1次生物制剂、生石灰或每立方米水体泼洒0.1g二溴海因消毒水质,抑制病菌繁殖。二要科学投饵,掌握好投饵量。
治疗:河蟹暂养阶段的疾病主要是因水质较差造成的水肿病,每立方米水体泼洒0.2~0.3g的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病情严重时隔1d再泼洒1次,同时结合投喂药饵进行治疗。
日常管理做到勤观察、勤巡逻,加强水质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天都要细心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有无异常,特别是高温闷热天气,注意观察水质变化情况、河蟹摄食情况、有无死蟹、堤坝有无漏洞、防逃设施有无破损等。做好河蟹蜕壳期管理:河蟹蜕壳前5~7d,每立方米水体泼洒生石灰5~10g,改善水质,增加水中钙的含量,河蟹蜕壳高峰时,尽量不换水,保持水位稳定,需要时可适当地补水。如果芦苇田中的芦苇过密,每间隔30~50m的距离就要割开一条宽2m的通道,便于河蟹活动。
5抓住时机适时上市
九月中旬,养殖的河蟹育肥好以后,要抓住河蟹市场价格好的时机,适时上市销售,增加收入。
6总结
苇田工程修建不仅为河蟹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而且便于蟹病防治,有利于提高河蟹养殖成活率和养殖大规格优质成蟹。
保持每个养殖单元在30×667m2以内,有利于根据河蟹养殖情况增加或降低水位,便于调控水质。
早放扣蟹。苇田一般在4月初的桃花汛前后上水,这时把扣蟹放入苇田,能较稻田提早一个月以上的生长时间,使河蟹在有效生长期内能多脱1次壳,养殖出的成蟹规格大,这种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是稻田养蟹不具备的。
苇田养蟹的放养密度在500只/667m2左右,有利于养殖大规格成蟹。
苇田中适宜河蟹生长的自然凸凹环境条件以及底栖生物、杂草在为河蟹提供生长所需营养补充的同时,净化了养殖水体,避免了稻田养蟹施用化肥和农药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使苇田始终保持良好的水质,有利于河蟹生长。

高效生态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喜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草茂盛、底栖生物丰富、透明度高的水域中生长生活,为此,围绕改善池塘水体水质条件,创造适合于河蟹生物学特性的养殖环境,是河蟹生态高效养殖的关键。具体在养殖生产中,须要重点把握好以下技术要点。

一、清整池塘

清整池塘足营造河蟹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池塘清整,便于后续养殖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节约养殖成本。

1.平整池底

冬季抽干池水,铲除过多淤泥,留淤5cm~10cm,用于种植水草和培育底栖生物。

2.修坡固埂

对池坡进行修护,使坡比达到1∶(2.5~3),便于河蟹摄食(河蟹夜间摄食时,大部分出现在池边浅水处);加固池埂受损部分,防止河蟹逃跑和池水渗漏。

3.杀菌消毒

平整池底、修坡固埂后,冻晒一个月,即可进行消毒杀菌,具体做法是:池内注水10cm,亩用生石灰250kg~300kg,溶水后全池泼浇。

二、种植水草

栽种复合型水草,使各水草品种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保持池塘四季常青。既为河蟹栖息、避敌蜕壳提供场所,又能净化水质、增加溶氧,还为河蟹提供优质植物性饵料。故渔谚有种好一塘草、养好一塘蟹一说。复合型水草具体栽种方法为:

1.黄丝草

种植时间为1月~2月。清塘药物药性消失后,池水保持在20cm~30cm,东西为行、南北为间,行间距4m~5m,黄丝草切成30cm进行撒种。

2.伊乐藻

冬季或早春,亦可4月底5月初种植。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办法,每亩用草量10kg左右,行间距1m~1.5m。

3.轮叶黑藻

3月中下旬种植轮叶黑藻,同样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办法,每亩用草量5kg左右,行间距1m~1.5m。

4.苦草

3月底4月初,将苦草草籽用泥土拌匀,撒播或条播,每亩播种100g左右。

养殖期间,若水草被破坏严重,还可在池塘四周离池边1m处设置2m宽、10cm厚的水花生带,作为辅助措施,用来吸收水体肥力,调节水质,为河蟹提供遮阴、栖息和避敌蜕壳场所。

三、放养蟹种

种苗是河蟹养殖的基础,选择优质蟹种进行合理放养,是提高河蟹养殖规格、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1.蟹种选择

选样本地自育的大规格蟹种,避免外购的蟹种带来长途运输损伤、应激反应、质量难以追溯等问题。

2.合理放养

一改,即改冬放为眷放。冬季蟹种处于越冬休眠状态,活动能力差,易受伤,冬季放养蟹种影响成活率和回捕率,因此放养时间一般控制在2月底至3月份;二适,即适当放养规格和适当放养密度。通常蟹种放养规格120只/kg~140只/kg,放养密度800只/亩~1000只/亩。

四、移殖螺蛳

螺蛳是河蟹喜食的活性饵料,又能滤食池塘中(尤其是池塘底部)的悬浮物质,在自身生长繁殖的同时,有效改善池塘底质、净化池塘水质、减少池水耗氧量,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通常在清明前后,每亩全池撒投活螺蛳400kg~500kg,若条件允许,8月份每亩可再一次性补投200kg~300kg。

五、微孔管增氧

溶氧是河蟹生态高效养殖的第一制约因子。目前,微孔管增氧是最适用于河蟹养殖的增氧方式,其多点增氧、底层增氧、静态增氧的特点,可有效增加池塘养殖容量,促进河蟹长快、长好。

1.微孔管安装

每亩池塘配套功率0.3kW微孔管增氧设施。安装方法为:总供气管道采用直径为60mm的硬质塑料管,支供气管道采用直径为12mm的微孔橡胶管。将总供气管呈南北向架设在池塘中间上部,高于池底130cm~140cm,沿总供气管每间隔6m~8m,水平铺设一条微孔管,微孔管一端接在总供气管上,另一端延伸到离池埂1m远处,并用竹桩将其固定在高于池底10cm~15cm处。

2.微孔管使用

在河蟹快速生长的5月~10月,一般掌握:闷热天气傍晚开机,开机2小时停机2小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正常天气半夜开机至第二天早晨7时,同样间隔2小时开机2小时,节能减耗。连续阴雨天气则全天开机,以确保池塘水体溶氧充足。

六、科学投喂

要让河蟹吃好,一方面要培养水草、螺蛳和底栖生物等天然基础饵料,另一方面要加强优质高蛋白饵料的投喂。

1.基础饲:料培养

种草投螺之后,立即施肥培水,每亩施经发酵处理的鸡粪或猪粪200kg一250kg,或生物有机肥50kg~60kg,使池水呈微红色,达到肥、活、嫩、爽,以培育水体中的红虫、水蚯蚓、小螺蛳等生物,为河蟹提供适口的活性饵料,促进生长。以后(2月~5月),每月施肥1次,用量减半。

2.优质饲料投喂

按照前后精、中间青的投饵原则和四定、四看的投喂方法进行人工投饲管理。整个饲养过程饲料安排各有侧重:放养初期,蟹种经过漫长冬季,消牦较大,必须加强营养,才能确保顺利蜕第一壳,提高养殖成活率。饲料以动物性饵料和河蟹全价颗粒饲料为主;高温季节,少投动物性饵料,以免不利于河蟹消化吸收,引起疾病。采取以水草、南瓜为主,适当搭配动物性饵料和全价颗粒饲料,维持河蟹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秋季为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和增重育肥阶段,此阶段饵料投喂应以动物性饵料和河蟹颗粒饲料为主,适当搭配水草、南瓜、山芋等青精饲料,利于提高河蟹个体规格和产量。

七、调节水质

采取三调、一控措施,使池塘水质达到清、新、嫩、爽,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条件,对促进河蟹生长蜕壳,减少病害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三调

一是调新。5天~7天加注新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20cm~30cm;二是调优。每10天~15天一次,亩用10kg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适当提高pH值,同时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供给河蟹吸收;三是调活。高温季节,亩用5kg~6kg微生物制剂,转化吸收池底有机物分解释放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抑制有害细菌的滋生与繁殖。

2.一控

河蟹适宜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水温为25℃~28℃,水温在33℃以上时便停止摄食,处于半昏迷状态。河蟹养殖前期气温和水温较低,采取浅水位有利于养殖水体水温的迅速提高,使河蟹尽快进入正常摄食状态;中期高温季节,加深水位有利于降低水温,让河蟹正常摄食和蜕壳;后期稳定在一个适中的水位,有利于保持正常水温,让河蟹有一个稳定的增重育肥、顺利生长的水体环境。

因此,按照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水位调控:3月份水深掌握在0.5m~0.6m,6月份控制在1.2m~1.5m(高温季节须适当加深水位),9月~11月份稳定在1m左右。

八、防治病害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半月施用一次水质调节剂和底质改良剂等生物制剂,再半月施用一次水体消毒剂(以生石灰、溴制剂、碘制剂为主),每月投喂一次药饵(中草药、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为主),提高河蟹抗病力。以生态调控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的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12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