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口水质调控、何时施化肥肥水、水生动物调控


【塘口水质调控与养殖对象消耗溶氧关系常识】
大闸蟹养殖塘口,定期加注新水,特别是自苗蟹脱二壳后,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塘口中残饵、污物较多,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水体,土壤双重PH值变化很大,使塘口水体恶化,尤其是6月份始,进入高温季节,水质变坏更快,因此水源调节,定期注水是调节大闸蟹养殖塘口水质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省钱,安全的控制塘口水质办法,是最安全有效的。
具体执行办法:一般4-5月份,每15~2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5~10厘米深。6月份,在塘口池水恶化开始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具体办法是在一周内,将所有水体整体换完。以养蟹为主,套养青虾的池塘,水色应保持淡草绿色或淡茶褐色,透明度为35~45厘米水深;以养大闸蟹为主的塘口水质,水色应该还要淡些,保持青色遥看近却无的水色,并保持高温季节每天慢灌新水1次(2小时左右,塘口二十亩左右,白天下午排进,早上边出),每次宜提高水位10厘米。同时夏季塘口应尽量保持塘口高水位管理。当然,如果外河水都是蓝藻的情况下,那就不能换水了咯!这个我不说你们应该都清楚的!
【关于塘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施用化肥等肥水?】
在水温小于20度时,适当的使用化肥可以使浮游植物保持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状态,同时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体的营养盐,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从而改良水质。高温季节大闸蟹施肥应以生物肥为主,严格控制无机肥。水温低时,一般情况下,在没有条件自制生物有机发酵肥的地方,在水质清瘦的口中,每亩每次施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每隔15~20天施1次,气温20左右时,应该施有机肥发酵肥,必须充分发酵后渗于水溶性极好的生物肥黄腐酸钾类产品,采用少量多次的办法。
一些地方,由于换水,水源限制,使用药物改良。一些养殖密度大,生物承载量大,又不能经常换水的塘口,应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减少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毒害。每次每亩池塘可用生石灰10-15公斤,加水后全塘口泼洒,每隔15天左右进行1次。光合细菌具有净化水质、增加水体溶氧量的优点,还可以作为滤食性鱼类,螺丝类的饲料,有条件的地方每30-45天(水温20度以后)全池泼洒1次。另外塘口中浮游动物过多,可用国家渔药认证批准的3C药品敌百虫杀灭,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0.5毫升(水深1米)。在高温时节,蓝藻过多,可用硫酸铜抑制,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7亳升。但是,必须避开高温闷热天使用,同时必须使用增氧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利用移植水生,沉水植物改良塘口生态:水生植物作为水体环境中的可以控制藻类等的生长,起到很好的净水作用。我们可根据蟹口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水体中合理引进移植轮叶黑藻、苦草、十字浮萍等水生植物,调节水体水质,改善溶氧水平。
【塘口养殖对象水生动物调控】
我们养殖的大闸蟹,虾,鱼,螺丝等水生动物是水体中的“消费者”,适当量的放入套养可促进水体生态系统平衡,达到调节水质的作用。但是,如果,塘口内生物密度过大,水中的溶氧是无法支撑的,无论你如何控制都将是灾难。为了保障水环境平衡:以大闸蟹放养密度为1000~1500头左右的塘口,可以有少量的杂鱼,鲫鱼存在,可利用它们消灭水体中残余的有机物,大大减少水体底部有机物的腐化分解,减少污染发生的概率;水体中的螺蛳存主塘量,也不可以过多,冬螺500斤/亩为上限,在春天后,根据耗用,适当补入,以降低螺丝对水体中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消耗;
同时适当套养鲢鱼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资源,控制水体肥度(特别对甲藻,蓝绿藻高发的水体,每亩5-10条半斤左右);套养鳙鱼(胖头)可以抑制水体中的轮虫,角枝类虫,可以有效控制草体虫喜害(每亩10头左右,以半斤以上大片为主);套养鳜鱼(5尾内/亩)可以有效控制水体中野杂鱼虾的生长繁殖,减少与主养鱼争食争氧的竞争压力,同时适当地对大闸蟹产生生存危机,有利于大闸蟹的生存良性竞争。
以上内容,深感于,现在有的地方,拼命地加大养殖密度,混养,各种经济水产对象,从不顾及,水体有限,溶氧有限的现实,在一个塘口内无限增容,这样的后果,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现象了,希望今天的杂谈,能给你一点养殖常识的认知,谢谢各位!
公众账号:养蟹者说

相关知识

河蟹养殖水质调控技术要点



夏季河蟹进入生长关键期,养殖水质的好坏在这期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质调控到位则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感染。下面介绍河蟹养殖水质调控技术要点:
一、水位调控
进入夏季特别是高温期,河蟹的生长速度加快,存塘量进一步加大,这一阶段的水位应随气温的渐增而相应调高,控制在100-3000px,高温季节池塘水位应加至满塘水位。沟槽底部过深的塘口应经常用增氧剂和底质改良剂,增加池塘底部的溶养,降解池塘底部的氨氮和亚硝酸盐。 
二、池水透明度的控制
水的透明度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测试水体的透明度,通过换水、加水、药物调控等方法来调控,保持充足溶养,控制水草密度。
三、技术措施
适量使用生石灰,少量多次,定期选择性使用生物制剂,定期换水,小排小进,溶养保持在5mg/l以上,高温久旱会造成ph值升高,使用微生物制剂,禁用化学药物,避免应激反应。

中华鳖养殖的水质调控



1.水质条件:养鳖的池塘水质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各种用途的养鳖池水体环境的控制,主要是水温、水质、水位的控制,防止病害及养殖水体四周有害生物的进入。
2.水质调控:对池塘水质的控制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在放养之前要彻底清塘消毒。尤其是对老池塘应清淤晒塘,消除败坏水质的隐患,才有利于保持养殖中的良好水质。进行清池消毒,生石灰用量为150千克/亩,溶水后全池泼洒。在平时的水质管理中,也要每隔一段时间施用1次生石灰,尤其是6~9月份,最好每15天施泼1次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15~20克/平方米。
如果采取提温措施养殖,使水温长年保持在25~30℃,中华鳖生长很快,第二年就可以养出商品鳖。日常管理应注意的事项,一是调控水温,二是注意水质变化。坚持定期换水,保证水质新鲜,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例如应用地热水养殖鳖。要求热水水温低限为35℃,以确保池水水温保持在25~30℃。同时要求水质无毒、无污染,pH值为7左右。要定期检查池塘溶氧量,防缺氧,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要注意饲料台上的清洁,定期对饲料台进行常规方法的消毒,做好疾病预防和剩余饲料清洁处理,免得引起水质恶化。
鳖是变温动物,对水体温度十分敏感,不能适应水温的急剧变化。稚鳖温差不能超过3℃,幼鳖和成鳖不能超过5℃,否则容易引发疾病。所以要控制水体温度不能急剧变化太大。
鳖在弱酸性水中不爱活动,摄食减少,代谢下降,生长较慢。在强碱性环境中会破坏鳖的皮肤黏膜,引发疾病。因此,必须保持养鳖水体中性或弱碱性,一般用生石灰等进行调节。
微生态制剂是指应用有益微生物,经特殊工艺制成的活菌制剂。它们可以促进多种酶及营养物质产生,分泌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还可以调整维护与改善水产动物体内外环境,同时某些微生物具有抗拮抗与保护作用,还能增强水产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养鳖池塘的水质控制中,可以适当的使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等,建立良好的水域微生态环境,进行健康养殖。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29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