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生态养殖夏季水质调控技术


河蟹的生态养殖,应非常注重对水体水质的调控,通过对养殖水体采取定期换水、分阶段进行水质调控、定期用生石灰和生物制剂等措施,使养殖水体的水质充分满足河蟹生长发育的需要,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一、水位调控:进入夏季特别是高温期,河蟹的生长速度加快,存塘量进一步加大,这一阶段的水位应随气温的渐增而相应调高,控制在100-120cm,高温季节池塘水位应加至满塘水位。沟槽底部过深的塘口应经常用增氧剂和底质改良剂,增加池塘底部的溶养,降解池塘底部的氨氮和亚硝酸盐。
二、池水透明度的控制:池水的透明度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测试水体的透明度,通过换水、加水、药物调控等方法来调控,保持充足溶养,控制水草密度。
三、技术措施:适量使用生石灰,少量多次,定期选择性使用生物制剂,定期换水,小排小进,溶养保持在5mg/l以上,高温久旱会造成ph升高,使用微生物制剂,禁用化学药物,避免应激反应。

相关推荐

夏季河蟹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措施



在炎热盛夏季节,蟹池表层水温有时可达30℃,对河蟹生长不利,水温20~25℃适宜河蟹生长。水温太高,水质易恶化,造成水体溶氧不足,河蟹纷纷离开水体,爬到池坡,摄食量明显下降,影响生长。因此,在平时管理中,要注重水质的调节。
1、加深水位。夏季高温季节应该加深池水,降低池水温度,适宜的最高水位可保持在1.2一1.5米之间,气温特别炎热的时候,水位还应加深,最好在2米左右。
2、勤换水。高温期间,养蟹池应常更换新水,保证水质良好。更换水源要清洁卫生,无污无毒,换水时间不能在烈日下换水,以防热水灼伤蟹体,傍晚尽可能也不要换水。清晨太阳升起时是最适换水时间。换水时水草(伊乐藻)不可以脱水,如脱水时间较长容易死亡(伊乐藻),污染水质,正确的换水应边排边进,保持水位。一般5~7天换水1次。水温30℃以上,2~3天就要换水1次。每次换水或加水量不可太大,每次换去池水的1/4一l/3为宜,太大容易使水草漂浮。
3、勤捞水草。水草对水质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草的生长,吸收了水体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起到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和净化水质的作用;二是水草的生长可有效地抑制有害藻的生长繁殖,减轻有害藻类死亡时释放的毒素。
(1)种草的池塘应保持合理的密度,控制水草覆盖面积占水体面积的60%左右,6-7月份当水草覆盖率超过80%时,应在水草丛中间隔8米开辟一条宽1-2米左右的通道。水草生长过旺时可割除距水面20-625px的草头。对腐烂的水草应立即捞除,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2)靠外河捞取新鲜水草投放的池塘,高温期间,捞取的水草时间长会腐烂,应坚持少放勤捞原则,发现水草不新鲜,草叶发黄,茎干变软,应及时除去,防止腐烂、破坏水质。
4、定期改良水质。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每隔15一20天施用一次,可有效地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的含量,促进菌相和藻相的平衡。定期泼洒生石灰,每隔15一20天每次每亩池塘可用生石灰10一15kg,加水后全池泼洒,每隔20天左右进行一次。也可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和水质改良剂,改良水质和底质。
5、增氧措施。蟹池增加溶氧的主要措施是微孔增氧,撒增氧剂,尤其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温天气,蟹池溶氧量较低,应特别注意增氧。何时开机和开机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天气、河蟹的活动情况以及增氧机械负荷等灵活掌握。无增氧设备或增氧设备发生故障时,可采用撒洒粒粒氧的方法增加蟹池溶氧。

河蟹养殖水质调控技术要点



夏季河蟹进入生长关键期,养殖水质的好坏在这期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质调控到位则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感染。下面介绍河蟹养殖水质调控技术要点:
一、水位调控
进入夏季特别是高温期,河蟹的生长速度加快,存塘量进一步加大,这一阶段的水位应随气温的渐增而相应调高,控制在100-3000px,高温季节池塘水位应加至满塘水位。沟槽底部过深的塘口应经常用增氧剂和底质改良剂,增加池塘底部的溶养,降解池塘底部的氨氮和亚硝酸盐。 
二、池水透明度的控制
水的透明度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测试水体的透明度,通过换水、加水、药物调控等方法来调控,保持充足溶养,控制水草密度。
三、技术措施
适量使用生石灰,少量多次,定期选择性使用生物制剂,定期换水,小排小进,溶养保持在5mg/l以上,高温久旱会造成ph值升高,使用微生物制剂,禁用化学药物,避免应激反应。

河蟹生态养殖水质管理技巧



河蟹整个饲养期间,始终保持水质清新,容氧丰富。坚持“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即前期保持浅水位,以提高水温促进蜕壳,中期特别是炎热的夏秋季保持深水位,始终保持水质清新容氧充足。
养殖初期(3~5月)保持水位在0.5~0.8m,6月份后逐步加深水位,7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8~1.0m,7月上旬后至8月底保持水位1.2~1.5m,9月份后保持水位1.0~1.2m。
一般春、秋季每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10~20厘米,6~9月每5~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10~20厘米,方法采用先排塘内老水后灌注新水。高温季节每天加注新水500px左右,以降低水温,保持河蟹良好生长的水环境。
当蟹塘水质不良时,应及时采取换水或其它的措施来改善水质。5~9月每10~15天施用一次微生物制剂,再根据水质的情况辅以适当施肥。这样做可有效改善蟹塘水质,分解水中的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含量,保持良好的水质,特别是在换水不便或高温季节效果更加明显。另外,每15~20天施用生石灰一次,用量为10~15公斤/亩,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这样,一来调节水质,使池水呈微碱性,二来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促进河蟹正常蜕壳生长。

秋季河蟹池塘水质调控措施



水质的好坏对池塘河蟹养殖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河蟹成活率的高低和生长速度的快慢,而且还影响成蟹的规格大小、饱满程度、背甲颜色等,以至直接影响到河蟹的养殖效益。秋季是河蟹的生长旺季,河蟹的摄食量大、池中残饵、排泄物较多,水质极易变坏,科学、合理调控好水质,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是促进河蟹后期健康生长的关键。
一、调节透明度
蟹池的水位以平台(浅水区)处为基准,一般保持水深为80厘米左右,蟹池四周环沟(浅水区)水深为1.5米左右。经过长时间的养殖,蟹池水质逐渐变老、变肥,不利于河蟹的健康生长,因此,每10~15天应加水1次,每次加入新水20~30厘米;每20~30天换水1次,每次换掉30%的底层老水,使池水水色呈黄褐色或淡褐色,调节透明度为35~40厘米,以促进河蟹的摄食和生长。
二、稳定pH值
稳定池水的pH值在7.0~8.5之间,使池水呈偏碱性,有利于河蟹的健康生长。当池水的pH值低于7.0时,全池泼洒生石灰,亩用量为10~15公斤,控制酸碱度在7.0以上;当池水的pH值高于8.5时,全池泼洒降碱素,亩用量为300~500克,控制pH值在8.5以下。
三、增加溶氧
溶氧是影响河蟹生活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溶氧低,极易造成饵料系数上升、厌氧菌大量繁殖、氨氮和亚硝酸盐升高等,因此,必须适时增加池水溶氧,主要措施是使用增氧机(以微孔增氧为佳)、抛洒粒粒氧或增氧灵等。秋季池水较肥、闷热天气应多开机增氧。最适开机时间和时长,应根据天气、河蟹的活动、生长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应保持池水溶氧在每升5毫克以上。在增氧机因故无法正常运转时,可启动抛洒粒粒氧或增氧灵的应急预案。
四、水草养护与补充
秋季水草生长由快转缓,侮半月左右全池泼洒1次水草激活素,亩用量为60~100克,以促进水草生根壮根,健壮生长,杜绝枯草、死草、腐烂现象。若发现水草不足,可用青萍、水花生、水葫芦作补充。青萍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水花生和水葫芦具有较强的吸污能力,可快速净化水质。
五、改良水质和底质
每7~10天全池泼洒1净爽水博士,亩用量为250克,以迅速澄清水色,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物质毒性,改良水质。每15~20天全池泼洒1次改底宝,亩用量为500克,以降解底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抑制其变黑、发臭,修复和改善底质,消除潜在隐患。

高温过后,秋季河蟹养殖的水质调控要做好哪些?



高温闷热的夏季过后,进入秋季,秋季是河蟹育肥的关键季节,也是河蟹养殖的最后阶段,为了提高河蟹的品质、产量和效益,此时需加强管理,搞好四定(定质、定时、定量、定位)、四消(养殖池消毒,苗种消毒,食物、饲料、工具消毒,水体消毒。)等基本工作,同时也要注意营养,预防脱壳不遂及软壳性疾病,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损失。其中的水质调控是秋季河蟹养殖的重中之重。
随着秋季的到来,水温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因此水温已不再是大多细菌生长、繁殖的最佳温度,疾病的发生率较上一季度的高温季节有明显的降低,但也会出现持续的高温、闷热天气,即所谓的“秋老虎”,再加之蟹塘内残饵、排泄物等有机物很多,水质易变坏,极易诱发各种疾病,所以应防患于未然。
首先蟹池应保持水深1.2米,透明度在35—40厘米。当透明度小于25厘米时需要排出底部老水,注入新水,换水时要注意不能使塘内的水温有较大的波动,为了防止河蟹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免疫力下降而生病,可适当泼洒活力VC,提高机体的抗应激力。
其次养水需养草,水草是保持水质健康的重要要素。保持水草覆盖率60%左右。水草过密,覆盖率超过60%,在过密的水草中打条水道,水草宽5米,水道宽2米。对于水草过稀的池塘,可移植水花生,空心菜、浮萍等,使河蟹有一个良好的生长栖息场所,也可使用水草专用肥,促进水草根系发达,防止水草叶片疯长,保持叶片适宜长度,增加水体溶氧,保持养殖池塘藻相稳定,还可预防青苔生长及蓝藻发生,保证水体“肥、活、嫩、爽”的状态。
河蟹池常年保持一个健康的水质,在养殖生产中在加强管理,河蟹的产品质量与上市规格都会很高,在纷繁的市场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华鳖养殖的水质调控



1.水质条件:养鳖的池塘水质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各种用途的养鳖池水体环境的控制,主要是水温、水质、水位的控制,防止病害及养殖水体四周有害生物的进入。
2.水质调控:对池塘水质的控制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在放养之前要彻底清塘消毒。尤其是对老池塘应清淤晒塘,消除败坏水质的隐患,才有利于保持养殖中的良好水质。进行清池消毒,生石灰用量为150千克/亩,溶水后全池泼洒。在平时的水质管理中,也要每隔一段时间施用1次生石灰,尤其是6~9月份,最好每15天施泼1次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15~20克/平方米。
如果采取提温措施养殖,使水温长年保持在25~30℃,中华鳖生长很快,第二年就可以养出商品鳖。日常管理应注意的事项,一是调控水温,二是注意水质变化。坚持定期换水,保证水质新鲜,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例如应用地热水养殖鳖。要求热水水温低限为35℃,以确保池水水温保持在25~30℃。同时要求水质无毒、无污染,pH值为7左右。要定期检查池塘溶氧量,防缺氧,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要注意饲料台上的清洁,定期对饲料台进行常规方法的消毒,做好疾病预防和剩余饲料清洁处理,免得引起水质恶化。
鳖是变温动物,对水体温度十分敏感,不能适应水温的急剧变化。稚鳖温差不能超过3℃,幼鳖和成鳖不能超过5℃,否则容易引发疾病。所以要控制水体温度不能急剧变化太大。
鳖在弱酸性水中不爱活动,摄食减少,代谢下降,生长较慢。在强碱性环境中会破坏鳖的皮肤黏膜,引发疾病。因此,必须保持养鳖水体中性或弱碱性,一般用生石灰等进行调节。
微生态制剂是指应用有益微生物,经特殊工艺制成的活菌制剂。它们可以促进多种酶及营养物质产生,分泌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还可以调整维护与改善水产动物体内外环境,同时某些微生物具有抗拮抗与保护作用,还能增强水产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养鳖池塘的水质控制中,可以适当的使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等,建立良好的水域微生态环境,进行健康养殖。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30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