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几个重要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产蛋高峰期的产蛋量占整个产蛋期产蛋量的65%以上,产蛋重量占总重量的63%以上。所以蛋鸡的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常会导致蛋鸡无产蛋高峰期,从而使蛋鸡的产蛋率下降,给养殖生产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现简单介绍引起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几个重要因素及针对这些原因的一些解决方法。

1、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原因分析

自身因素。主要是指蛋鸡的体重。在蛋鸡群体中如果体型瘦小,或者过于肥胖的个体过多,就会导致蛋鸡无产蛋高峰期,因体重与蛋鸡的生产性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是代表鸡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蛋鸡的体重对其产蛋高峰期的长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8周龄前的体重,如果体重不达标则会对蛋鸡的产蛋高峰期造成影响。

饲料因素。营养全面且配比合理的饲料是保证蛋鸡产蛋率的首要条件。如果饲料的营养水平偏低,如长期提供低蛋白、低能量、钙磷比例失调或者不足、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供应不足的饲料时就会导致蛋的生殖机能低下,达不到高产的要求。如果饲料的质量不佳,发生腐败变质,饲料原料的含量较高,质量不达标等会造成鸡群的体重不达标,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缓慢,易发生应激反应等,这些都是导致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主要原因。另外,饲料的供应没有根据蛋鸡的生长阶段以及生理状态及时的更换,如开产前蛋鸡对钙磷和蛋白质的需求量增多,如果没有及时补充钙磷和蛋白质,或者更换饲料时没有过渡都会对蛋鸡的产蛋性能造成影响。

管理因素。对蛋鸡群的饲养管理不当也是导致无产蛋高峰期的主要原因。如果在育雏期的饲养密度过大,会导致蛋鸡在育成期的生长发育不整齐,出现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从而使大的越大,小的越小,影响了鸡群的整齐度,从而影响产蛋高峰期的到来。饲养密度过大还会使鸡群的抗病能力下降,体质不佳,也会使蛋鸡达不到高峰期。鸡舍内的卫生条件较差,温度和湿度不适宜,通风不良,舍内的空气质量较差,当舍内氧气的含量低于16%以后就会影响到蛋鸡的生长发育,如果通风不良,则不能将有害气体及时的排出舍内,就必然会造成鸡的生长发育不良,易患病,体重不达标,从而使蛋鸡无产蛋高峰期,产蛋性能下降。对蛋鸡的光照管理不良,如光照时间过短,光照强度弱,或者不严格的按照光照程序来操作,使开、关灯的时间没有规律,而鸡的生殖系统对光照的变化表现的较为敏感,因此,不良的光照管理会导致蛋鸡的产蛋高峰上升缓慢。鸡易发生应激反应,饲养管理不当导致蛋鸡出现应激反应,如喂料时间发生改变、换料时没有过渡、突然的停水、停电、气温突变、受到电惊吓等都会导致蛋鸡发生应激反应,而使产蛋无产蛋高峰期。鸡易患病,如果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时对产蛋鸡用药不当,如使用磺胺类药物,或者金霉素等,这些会对蛋鸡的产蛋性能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损伤到生殖系统。

疾病因素。当蛋鸡患有一些疾病后不但会影响其健康,还会影响到蛋鸡的产蛋性能。当蛋鸡患有某些传染性疾病时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等,会造成生殖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坏,或者会导致生殖系统发育不良,而影响鸡群产蛋高峰期的到来;另外,当蛋鸡患有输卵管炎和卵巢炎等生殖系统疾病时也会影响鸡群产蛋高峰期出现。

2、解决方法

提供适宜的营养,保证饲料的质量。根据蛋鸡各生长阶段以及生长和产蛋的需求提供适宜的营养水平,在产蛋前就要适当提高日粮中钙的含量,以满足产蛋的需求。做好育成期蛋鸡的体重控制工作,提供适宜的营养,以保持合适的体况,提高鸡群的整齐度,就要根据实际生产中蛋鸡的体重情况,合理的提供饲料,确定最佳的饲喂量。要注意在产蛋高峰期要提供高营养的日粮才可满足机能对营养的需求。另外,在产蛋高峰期到来前还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以避免因维生素缺乏而导致的蛋鸡排卵数减少。

加强管理。育雏阶段要做好分群的工作,加强蛋鸡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工作,在育成期主要做好蛋鸡的体重控制工作,以提高鸡群的整齐度,对于偏瘦或偏肥的蛋鸡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饲养,以将体重调整到标准围。及时根据蛋鸡的实际情况更换饲料,要注意换料时要逐渐的过渡,以免产生换料应激。做好蛋鸡的光照管理工作,一般要求在产蛋期要全天保持16-17h的光照,不可随意的改变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要尽量避免出现停电的现象,开关灯的时间也要有规律。做好饲养环境的管理工作,包括保持舍内的环境卫生,控制好温度和湿度,进行合理的通风换气,以保持舍内空气新鲜,调整适宜的饲养密度,定期对鸡舍、工具等进行消毒。在疾病流行时期还要进行带鸡消毒。

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对鸡群做好保健工作,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要合理的用药,不可使用会导致产蛋率下降,或者影响产蛋高峰期的药物。

蛋鸡无产蛋高峰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有的蛋鸡在产蛋过程中没有集中产蛋的时期即产蛋高峰,造成蛋鸡没有产蛋高峰的原因有很多,今天搜牧小编就给大家分析分析蛋鸡没有产蛋高峰期的原因:
鸡群开产日龄滞后,开产后产蛋率上升缓慢。27~28周龄才达到80%,以后的最高峰值也达不到90%。这种情况就可以认为蛋鸡没有产蛋高峰期。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品种不纯。使用商品蛋鸡受精所产的种蛋孵化出来的后代,品种退化。产蛋率维持在70%左右。采取什么措施也不会提高产蛋率。
对策:认真选好种鸡苗,到正规大些的种鸡厂购雏鸡。
2.后备鸡培育得不好。育成阶段饲养管理不好或天热等造成后备鸡生长发育受阻,特别是12周龄之前的阶段内,对饲养管理不重视,营养不好,体重没有达到品种标准,鸡群体重大小参差不齐,均匀度不好。到开产周龄体重仍然不达标,大小参差不齐,胫骨很短。换上产蛋高峰期高蛋白质饲料进行饲喂,产蛋率仍然升不上去。过肥、过瘦的母鸡都不产蛋,只有发育正常的母鸡才产蛋。
对策:
搞好育雏、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特别是要重视育成阶段。适当限饲,经常称体重,根据体重是否达到标准或超重而调整配方,使育成鸡开产时,体重80%以上达到开产体重,胫骨长度也达到该品种长度。这样的鸡群才能高产,产蛋率上升快,容易达到高峰。
3.饲料品质不好,有钱买药,舍不得喂好饲料。为了降低饲料成本,不用好的预混料或大量加脱毒不好的棉籽饼、菜籽饼、花生饼等,甚至饲料原料掺假,特别是豆粕、鱼粉、氨基酸等蛋白原料的掺假,直接影响产蛋率。或者自配料,饲料配方不合理,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不足,也同样影响产蛋率,直至没有产蛋高峰期。
对策:使用营养全面、质量可靠的饲料。在选料上,不要单纯追求便宜(价格低),要选择好原料,不掺假、不发霉、无毒的原料。在使用中要看一下,给你带来多大效益。一定要算一下料蛋比,哪一种更合算。饲料营养除保障生存维持生命的营养之外,多余的营养才变成鸡蛋,多余的太多是浪费,多余的少,产蛋率不高。
4.鸡开产后气候不好。如果鸡进入产蛋高峰期是炎热的夏季,天热,鸡采食量减少,管理跟不上,鸡群很难产蛋率达高峰。
对策:注意随时随地的气候变化,尽量减少因气候所造成应激的减蛋。经常搞好鸡舍环境控制,空气流通。
5.没有搞好转群管理。转群管理不及时,或虽转入产蛋鸡舍,但没有及时更换饲料或是产蛋率达5%时仍使用育成鸡料,没有及时更换成高峰期用的饲料。
对策:
①及时转群并更换饲料。转群一般在18~20周龄进行,转群前注意对鸡舍、设备、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注意检查各种设备是否安装齐备,是否合乎使用要求。转群要根据季节选择晴天进行,同时要严格挑选,注意把体重不够标准及病弱鸡剔除,把发育期相同的鸡安排在同排笼子里,便于生产管理。
②饲料及时更换。母鸡刚转入产蛋鸡时,仍喂育成鸡饲料,待鸡产蛋达5%时要及时更换蛋鸡饲料。
③严格进行补光。产蛋鸡从19周龄起每天需要光照13~14小时,以后每周增加半小时,一直加到17小时,以此维持产蛋高峰。当准备淘汰整群鸡时,可以在最后一个半月左右将每日光照提高到18小时。每平方米使用一个25瓦的灯泡,距地高度1.8~2米。产蛋鸡补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满足鸡体的营养需要。尤其是蛋白质、钙、磷等。
④环境控制到位。产蛋鸡最适宜的温度是15℃~25℃,当低于10℃或高于32℃时,鸡群产蛋率明显下降。鸡舍相对湿度以55%左右为宜。鸡舍还要保持空气新鲜,空气中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都会损害鸡的健康,从而造成鸡群产蛋率下降。因此,在不同季节里,要根据气温和气候状况,在基本保证鸡舍温、湿度合适的情况下,进行通风换气,冬季要保暖通风,夏季防暑降温,加大通风量。

相关知识

蛋鸡产蛋高峰期的生理变化 产蛋高峰期蛋鸡的饲养管理


产蛋鸡进入高峰期后,鸡的体内发生了很大的生理变化,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都处于一种生理应激状态,再加上转群、免疫和驱虫等影响,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要了解这个时期的生理变化,对蛋鸡产蛋量持续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产蛋高峰期的生理变化产蛋高峰期蛋鸡的饲养管理。

1、产蛋高峰期的生理变化

蛋鸡进入产蛋高峰期后生理和心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通常育成鸡从18周龄左右,在开产前就转入产蛋鸡舍,蛋鸡体重开始迅速的增加,生殖系统的发育速度也较快。此时蛋鸡在生理上已经做好产蛋的准备。卵巢上的卵泡开始大量的快速生长,输卵管的重量增加,并且变粗变长,蛋鸡此时体重的增长与生殖系统的成熟是同步的。有部分蛋鸡已经开始产蛋,并且发育良好的鸡群的产蛋率增长快速,在24周龄时即可达到80%,因此加强这一阶段的饲养管理,给鸡提供营养充足的饲料,控制良好的养殖环境,进行科学的管理十分的重要。另外,蛋鸡进入产蛋高峰期后,产蛋率高达90%以上,这在肉体和精神上都是一种应激反应,再加上蛋鸡经过转群、免疫、改变生活环境等,机体的抵抗力会明显下降,这阶段易患各种疾病。因此产蛋高峰期除要加饲养管理,还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2、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

转群管理。在转群前2周要对鸡舍、工具以及用具等进行全面的清洗与消毒,消毒完成后要空舍1周左右再进鸡。在转群的同时对鸡群进行严格的挑选,将老、弱、病、残和发育不良的鸡淘汰,并对初产蛋鸡进行断喙处理,根据本场的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为了减少和缓解蛋鸡发生应激反应,可在蛋鸡的日粮中添加抗应激类的药物。在转群凌晨要空腹转群,因此要停料2-4h。转群的时间宜选择在夜间进行,此时灯光昏暗,便于操作,在转群时要轻抓轻入,以免惊群。转群后要尽快让鸡饮水和吃料,待鸡吃饱后再让其休息。

环境控制。做好蛋鸡产蛋高峰期的环境控制工作,调控适宜的温度,将温度调整到最适宜的范围,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夏季的防暑和冬季的保温工作。通风对于畜禽养殖来说非常的重要,良好的通风可以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并且可以及时排出舍内的有害气体,保证鸡舍内的空气新鲜。尤其是在冬季,有些养殖场为了保暖而忽略的通风,这样有害无利,冬季也要做好通风工作,但是要权衡好通风与保温间的关系。可选择在一天中温度较高的时段通风,并且在通风前适当的提高舍温。因蛋鸡的性成熟受到光照的影响,并且其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会影响到产蛋高峰期的产蛋率,因此要进行科学的光照管理,通常在产蛋高峰期,一天的光照时间应控制在15-16h为宜,光照强度为10-14lx。光的颜色以红色和绿色为主,在自然光照不足时要进行人工补光,每天早上天不亮时进行补光,注意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不能随意改变,否则会影响到产蛋高峰期的产蛋性能。

加强管理。鸡群达到产蛋高峰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阶段要采取措施来加强管理,以保证蛋鸡高产、稳产。蛋鸡进入产蛋高峰期后代谢旺盛,易发生应激反应,而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和产蛋性能,因此要减少各种应激的发生。在更换饲料时要逐渐的进行,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操作时动作要尽量的轻。禁止陌生人进入鸡舍,并防止其他动作,如老鼠、飞鸟等窜入舍内引起鸡群受惊。鸡舍的附近要保持安静,防止噪音过大。注意鸡舍日常卫生的清扫工作,并定期进行消毒。做好鸡群的观察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做好各项的工作记录,并按照饲养管理程序进行管理,定点的开关灯、给料,并要固定养殖人员,不可随意更换。

提供适宜营养。产蛋高峰期应饲喂蛋鸡全价饲料,如果是自配饲料要注意各营养物质的充足且配比均衡。在提供营养时要根据蛋鸡产蛋率的高低及时合理的调整饲料的营养成分。尽量保证整个产蛋期饲料的相对稳定。蛋鸡在产蛋时每产1枚蛋需要蛋白质12-15g,并且随着产蛋量的增加,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因此在产蛋率达到90%时要饲喂高蛋白日粮,要求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为19%。对于能量的供应则要满足适宜的能蛋比。蛋鸡在产蛋高峰期因形成蛋壳的需要,对钙的需求量增加,如果钙的摄入不足,蛋鸡就会动用骨骼中的钙,长期下来不但会降低产蛋率,还会导致蛋鸡易发生骨折、瘫痪,使蛋壳的质量下降、破损率增加。因此在产蛋高峰期要给蛋鸡补钙。当产蛋率达到90%时,日粮中钙的水平应为4%。要注意日粮中的含钙量也不宜过高,否则会导致饲料的适口性下降,影响采食量,导致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严重时还易引起钙中毒和痛风等病。除此之外,在产蛋高峰期还要给蛋鸡提供适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证电解质的平衡。

产蛋高峰期蛋鸡易患病,因此要加强疾病的预防工作,坚持每天打扫圈舍,每周消毒,并每隔半个月对鸡群进行预防性的投药,以有效的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应激类的药物以预防蛋鸡发生应激反应。另外,还要根据本场的免疫计划接种疫苗。

一、生理变化特点
1.育成鸡从18周龄左右进入产蛋周期,体重迅速增加,生殖系统也迅速发育。卵巢上的卵泡大量快速生长,输卵管也迅速变粗变长、重量增加。体重增长和生殖系统成熟同时进行。这时部分鸡开始产蛋,发育好的鸡群产蛋率在20周龄达5%,22周龄达50%,24周龄达80%,所以这个时期鸡对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和外界环境条件均要求十分严格。
2.产蛋鸡进入预产期后,鸡的体内发生了很大的生理变化,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都处于一种生理应激状态,再加上转群、免疫、驱虫等影响,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二、饲养管理措施
1.适时转群,按时接种、驱虫。蛋鸡入笼工作最好在18周龄前完成,以便使蛋鸡尽早熟悉环境。过迟易使部分已开产鸡停产,或使卵黄落入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在上笼前或上笼的同时应接种新城疫油苗加活苗,减蛋综合征灭活苗及其它疫苗。入笼后最好进行一次彻底的驱虫工作,对体表寄生虫如螨、虱等可用喷洒药物的方法。对体内寄生虫可内服丙硫咪唑20~30毫克/公斤体重,或用阿福丁(虫克星)拌入料中服用。转群、接种前后在料中应加入多种维生素、抗菌素以减轻应激反应。
2.适时转换产蛋料。为了适应蛋鸡体重的增加、生殖系统的生长和对钙的需求,可在18周龄开始喂产蛋鸡饲料,20周龄起喂产蛋高峰期饲料。同时在料中额外添加一倍量多种维生素。这个时期应当取消限制饲喂的方法,让鸡自由采食。在开灯期间要保证槽中始终有料。
3.增加光照时间。农村专业户养鸡在育成期多采用自然光照法。在18周龄时,如果鸡群体重达到标准,可每两周增加光照30分钟,直到产蛋率达到最高峰时光照总时数达到每天15或16小时为止。如果鸡群体重较轻,发育较慢,可在增加喂料的同时推迟到20周龄增加光照时间。在产蛋期间光照的原则是时间不能缩短,强度不能减弱。
4.为鸡创造舒适的环境条件。产蛋鸡最适合的温度是13℃~23℃,冬季最好能保持在10℃以上,夏天最好能保持在30℃以下。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各种噪声,保持环境和喂料、饮水、光照等稳定性。
5.搞好疫病防治工作。(1)蛋鸡入笼后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菌素,如氟哌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每4~5周投药一周,以预防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肠炎等。(2)定期在饲料中额外添加倍量多种维生素,以适应鸡的产蛋需要和减轻各种应激反应,提高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3)加强卫生管理,执行合理的免疫程序,坚持带鸡消毒和环境消毒制度,防止疫病传入。密切注意产蛋率的上升幅度是否符合标准,密切注意外界环境对鸡群的任何微小影响。

如何延长蛋鸡产蛋高峰期的技术方法


蛋鸡养殖的目的是最大程度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从而使产蛋量增加,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养殖过程中,蛋鸡的生产性能并不能完全的充分发挥,所表现出的生产水平也高低不一,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延长蛋鸡的产蛋高峰期。如何延长蛋鸡产蛋高峰期的技术方法?一起来看看:

1、选择优良的蛋鸡品种

经过长期的饲养与培育,目前蛋鸡品种的产蛋性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的品种还具有体形小、采食量少、成熟早、产量高、死淘率低等优点,有较稳定的遗传性能。因此在蛋鸡养殖过程中选择优良的品种再结合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就可以延长蛋鸡的产蛋高峰期,获得较高的产蛋量。

2、科学的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是延长蛋鸡产蛋高峰期的重要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计划,确定合理的饲喂方式,进行规范的管理。使所饲养的蛋鸡的优良品种特性得以充分发挥。饲养前要做好鸡舍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并至少空舍1周后才可进鸡饲养。将鸡群按照不同的日龄、体重等进行分群饲养,这样便于管理与防疫,可以使蛋鸡同时开产,对维持较长时间的产蛋高峰期有利。饲喂方式以自由采食为主,饲喂时要少喂多添,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提供适宜的日粮。在饲养过程中要定期称重,并对体重不达标的蛋鸡,如体重过轻的可以适当提高日粮的营养浓度以及增加饲喂量,如体重过大,则要进行适当的限饲,对体重进行控制,提高鸡群的均匀度,这对于蛋鸡的产蛋性能以及产蛋高峰期的持续时间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做好环境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控制好舍内的温度,同时还要兼顾到通风换气的工作,通风换气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温度控制更加重要,对鸡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另外,良好的通风换气不但可以使舍内的空气保持新鲜,还可以控制舍内的相对湿度。合理的光照管理可以延长产蛋高峰期,为了提高蛋鸡的产蛋量,维持较长时间的产蛋高峰期,蛋鸡的各阶段都要进行严格的光照管理。通常蛋鸡在育雏期除了前2天要全天24h光照外,以后可逐渐减少光照时间,直到18-19周龄时适应当地的自然光照即可,在育成期可以完全使用自然光照。适宜的光照可以有效协调蛋鸡的体成熟和性成熟,还是蛋鸡下常产蛋的必要因素,合理的光照可以延长产蛋高峰期,从而提高产蛋量。

3、提供科学合理的日粮

蛋鸡在产蛋期对日粮中的营养浓度要较高,要维持较长时间的产蛋高峰期就要注意营养的供给要充足,其中能量是蛋鸡生产水平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营养因素,所以要注重能量的重要性。蛋鸡养殖的各环节都是相联的,因此,各生长阶段的营养对于蛋鸡后期的产蛋高峰期以及产蛋量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雏鸡阶段的生长发育迅速,要提供高能、高蛋白的日粮,同时还要注意两者的平衡,也不可以忽略其他营养物质供应量;蛋鸡在生长发育在17周龄左右即进入产蛋期,为满足产蛋的需求除了要注意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量,还要提高日粮中钙的水平。

4、加强蛋鸡各阶段的管理

加强蛋鸡各阶段的管理工作。育雏阶段的工作目的是培育出优质的雏鸡,要做好环境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的管理工作,提高育雏的成功率。蛋鸡进入育成期后提高鸡群的均匀度非常的重要,为了体重达到标准,并且均匀度高的鸡群的产蛋高峰上升的恰当,产蛋高峰期维持的时间长,总体的生长水平高,因此要进行定期的称重,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要及时调整饲喂量以及饲喂方式。

蛋鸡进入预产期后要做好产蛋前的准备工作,可提前进行转群上笼,使蛋鸡尽早的适应环境。调整蛋鸡日粮的营养深度,日粮中钙的含量要提高到2%-2.2%,同时要注意保持日粮较高的营养水平,使蛋鸡体内贮备充足的营养,以备产蛋所需。在预产期可适当的增加光照,刺激蛋鸡产蛋,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的发生。

在蛋鸡产蛋高峰的上升期,蛋鸡因体重还在继续增长、免疫、加速排卵等多方面的原因,采食量会受到影响,如果采食量不足则不能满足营养的需求,这时可以给这一阶段的蛋鸡提供高营养浓度的日粮以降低鸡体的营养损耗。同时根据光照计划逐渐的增加光照时间到16-17h,并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以使产蛋高峰期快速上升。蛋鸡进入产蛋高峰期后要尽量减少应激的发生,协调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保持恒定的光照时间,提供适宜的营养,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以维持较长时间的产蛋高峰期,获得较高的产蛋量。

5、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防疫制度

疾病因素会使蛋鸡的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短,甚至还会导致蛋鸡无产蛋高峰期,因此要加强鸡群疾病的预防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防疫制度。要加强鸡舍内的卫生清扫与消毒的工作,给鸡群提供安全的饲料和饮水。另外,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本地区以及本场的情况制定免疫程度,并要严格按照程度来操作,以避免疫病的发生。

如何延长蛋鸡产蛋高峰期
总是想让鸡多产蛋,产蛋时间更长一些,不过按照以下方法去做,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实现延长产蛋高峰期的愿望的。
确保鸡群健康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好身体,哪来的的好生产啊。处于产蛋高峰期的母鸡,特殊时期,抵抗力较弱,容易得病,因此,必须特别注意环境与饲料、饮水卫生,加强饲养管理,不使鸡群受到病原菌的危害。
营养保健。主要是注意蛋白质和能量饲料的含量。在产蛋高峰期间,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不应该低于18%。当产蛋率开始下降时,日粮的蛋白质水平不应该随之降下来,应该推后1个星期再逐步降低标准。能够控制好蛋白含量就可以控制好能量了。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尤其是要注重补钙。产蛋鸡日粮中钙的含量一般要高于3%,在产蛋高峰期(产蛋率达80%以上)日粮中钙含量可增加到3.5%~4%;产蛋率在80%~65%时,日粮中的钙应保持在3%~3.25%。
加强管理是必须的。补光是延长蛋鸡产蛋的重要措施。因为光对性腺活动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因此,进行人工补光是必要的恶,一般从蛋鸡21周龄开始,21~24周龄每周增加光照半小时,25周龄以后每2周增加光照半小时,直到每天光照时间达到16小时为止。在产蛋高峰期最后1个月,每天的光照时间可增加到17小时,直到第一个产蛋年度结束。注意减少应激。蛋鸡胆小,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一旦有不良因素,就是降低产蛋率。因此,在鸡群达到产蛋高峰的关键时期,应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减少应激,保持鸡群高产、稳产。

怎样延长蛋鸡产蛋高峰期的技术方法


根据几年来的养鸡生产实践,笔者认为只有在蛋鸡育成期、预产期、产蛋高峰期和产蛋高峰期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科学的饲养与管理,才能充分延长蛋鸡的产蛋高峰,从而有效提高蛋鸡的饲养经济效益。

1加强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育成期培育高品质的青年母鸡是实现高产的第一步。

1.1控制好鸡的体重

育成期的体重是评价其品质的最适指标。雏鸡开食后7~10天间,随机抽测100只鸡,每天进行个体体重测定,其结果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与研究,若所测体重的平均值在标准体重的中间值和上限值之间,其后的产蛋成绩就是良好的。若测定的体重常常在标准体重以下时,就必须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饲料摄取量、饲料品质、给料次数、水槽位置、疾病、舍内环境等):相反,常常在标准体重上限值时,就要限制饲料的喂量来维持与控制适宜的体重。鸡群发育是否整齐的判定标准为:有70%以上的个体,其体重在鸡群平均体重plusmn;10%以内。体重过大或过小,都将对产蛋产生恶劣影响。大量资料报道显示,若鸡初产时的体重不达标,产蛋个数和平均蛋重就会降低,死亡率就会增高。

1.2正确断喙

育成期必须对鸡实施正确的断喙。断喙较容易失败,有时过分切割嘴喙,有时则断喙不足。甚至会烧坏舌头。在断喙时必须注意。下喙切除1/3,上喙切除1/2,达到既能吃料又不会将饲料啄到槽外。

1.3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对青年母鸡品质的影响很大。在高密集饲养的环境条件下,易出现通风换气不良、采食困难、发生呼吸道病、舍内噪音过大、氨气超标等问题。每只鸡占有的饲养面积狭小,鸡群的整齐度会受到影响。通常,鸡群饲养密度夏季要小,冬季可以稍大,春秋季则介于两者之间。

1.4加强光照管理

加强育成鸡的光照管理,其目的是使鸡在适宜日龄达到性成熟。鸡的性成熟若过早,则初产蛋重就轻,因为在达到适宜体重之前开始产蛋,产蛋后半期,则容易导致部分换羽和停产。

要根据鸡舍是开放式的,还是密闭式的,是春雏还是秋雏而采用不同的光照方法,即由各鸡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关键的一点是育成鸡舍的光照时间与产蛋鸡舍的光照要协调。若在育成期采用相当长的光照时间,而转入产蛋鸡舍时光照时间变短,就会使产蛋高峰受到影响,或不能达到应有的产蛋高峰。

1.5严格控制鸡病的发生

控制育成鸡疾病的发生对延长产蛋高峰是很重要的。携带有鸡毒支原体、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原的青年母鸡,在转移到产蛋鸡舍时,这些潜在病原体就会污染鸡舍及环境,引起产蛋下降。要根据本地区鸡病的流行情况,来制定各鸡场的疫苗接种程序。

1.6实行科学的饲喂方法

给料方法对青年母鸡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幼雏、中雏、大雏都必须给以优质而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喂料时,育雏前期在床面上铺上报纸或是活动的纸板,将饲料加水浸湿(用手握成团、手松后即散开为准)后撒在上面。前3天用此法喂料,从第4天起结合料槽饲喂,第6~7天过渡到全部用料槽饲喂。开产前2周,要增补足够的钙,对开产早的青年母鸡也要设法补充钙。

1.7适时转群

青年母鸡应在开产前转入成鸡舍。因为开产后转移鸡群时,母鸡容易受各类应激的影响,再加上转群后用其他类型的器具给料、饮水,鸡群要在数天后才能适应。这样会导致体重下降、性成熟推迟,进而产蛋量也将会下降。

2加强预产期到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

产蛋鸡从16周龄起进入预产期,25周龄可达到产蛋高峰期,这个时期的饲养管理是否符合鸡生长发育和产蛋的要求,对整个产蛋期的产蛋量影响极大。

2.1适时转群,按时预防接种、驱虫

蛋鸡入笼工作最好在18周龄前完成,以便使蛋鸡尽早熟悉环境。过迟容易使部分已开产的鸡停产,或使卵黄落入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在上笼前或上笼的同时应预防接种新城疫油苗或Ⅰ系苗、减蛋综合症疫苗及其他疫苗(CYONE.COM.CN)。入笼后最好进行一次彻底的驱虫,对体表寄生虫如螨、虱等可用喷洒药物的方法驱虫,对体内寄生虫可内服丙硫咪唑20~30毫克/千克体重,或用阿福丁(虫克星)拌料服用。转群、接种前后应在饲料中加入多种维生素、抗菌素以减轻应激反应。

2.2适时更换产蛋料

为了适应鸡体重的增加,满足生殖系统的生长和对钙的需求,可以在18周龄开始喂产蛋鸡料,20周龄起喂产蛋高峰期饲料。同时在饲料中额外添加一定量的复合维生素。这个时期应当取消限制饲喂的措施,让蛋鸡自由采食,保持在开灯期间槽中始终有料。

2.3增加光照时间

农村养鸡专业户在育成期多采用自然光照法。在18周龄时,如果鸡群体重达到标准,可每2周增加光照30分钟,直到产蛋率达到最高峰时光照总时数达到每天15~16小时为止。如果鸡群体重较轻,发育较慢,可在增加喂料的同时推迟到20周龄增加光照时间。产蛋期间的光照原则是时间不能缩短,强度不能减弱。

2.4创造舒适的环境条件

产蛋鸡最适合的温度是13~2~23℃,冬季最好能保持在10℃以上,夏天最好能保持在30℃以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各种噪声,保持环境、喂料、饮水和光照等的稳定性。

2.5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①鸡入笼后在饲料或饮水中投加抗菌素,如氟哌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每4~5周投药1周,以预防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②定期在料中额外添加一定量的复合维生素,以适应鸡的产蛋需要和减轻各种应激反应,提高蛋鸡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③加强卫生管理,执行合理的免疫程序,坚持带鸡消毒和环境消毒制度,防止疫病传入。密切关注产蛋率的上升幅度是否符合标准,注意外界环境对鸡群的影响。

3延长蛋鸡产蛋高峰的技术措施

蛋鸡产蛋率达90%以上的时期称为产蛋高峰期。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全期产蛋量有密切关系。按以下方法延长蛋鸡的产蛋高峰期,可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3.1重视育成鸡的培育

①选择高产蛋鸡品种,能达到较好的产蛋高峰。②保持育成青年母鸡的健康,使体重整齐度好、骨胳结实、肌肉发达,以获得较高的产蛋率。要应用科学的饲养方法,使蛋鸡各阶段体重达到标准范围,为蛋鸡快速进入产蛋高峰并使产蛋高峰保持较长时间打下基础。③合理选择育雏季节。冬季饲养的雏鸡,到来年6~8月份正好迎来产蛋高峰,此时高温加上高湿,将会造成鸡群因采食量不足而达不到应有的产蛋高峰,还会带来蛋重下降和体重减轻等问题。因此,应该安排蛋鸡春夏季育成、秋季开产,这样可以保证鸡群产蛋高峰期的产蛋率高、产蛋量多,并使产蛋高峰期能够维持较长时间。

3.2改善饲养环境

①合理的光照制度。光照对产蛋鸡有刺激性腺机能,促使排卵的作用,增加光照时间能促进产蛋。光照时间的延长,应根据17周龄时的体重和性发育成熟的程度而定。鸡群体重达到标准的应每周延长光照15~30分钟,直到增加到每天16小时后恒定不变;达不到标准体重的不要急于延长光照,可以将补光时间往后推迟1周。光照强度应掌握在7.5~10勒克斯为宜。②适宜的温度、湿度。蛋鸡生产的适宜温度为23℃~28℃。产蛋高峰期,应做好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暖工作。鸡舍的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③保持鸡舍空气清新(/)。产蛋鸡舍内二氧化碳浓度应低于0.3%,氨气浓度应小于0.0015%,硫化氢浓度不超过0.001%。首先要保持鸡舍的通风良好,加强通风换气,在冬季要正确处理保温与通风的关系,搞好清洁卫生.以减少鸡粪在鸡舍内的停留时间。应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浅笼型鸡笼每笼应饲养3~4只,才能较好地发挥鸡的产蛋性能。④防止应激。惊吓、断水等各种应激都会引起蛋鸡产蛋率下降,缩短产蛋高峰的持续时间。因此,应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或加倍供应复合维生素。另外,要创造安静的饲养环境。

3.3加强饲养管理

①满足蛋鸡营养需要。产蛋高峰期的蛋鸡对营养要求比较高,应该供给营养全面、质量高、适口性好的产蛋期配合饲料,代谢能摄人保持在1.25~1.42兆焦/天middot;只,粗蛋白质摄入保持在18~20克/天middot;只。饲料中应适当提高矿物质、维生素的含量,特别要注意颗粒状钙的添加,产蛋鸡饲料中钙的适宜含量为3.2%~3.5%,有效磷为0.35%~0.41%,应该注意钙添加量为前低后高,磷添加量为前高后低的原则。②合理供给饲料。蛋鸡产蛋高峰期的饲喂应尽量满足高产的需要,应适当增加喂料次数,促使蛋鸡多采食。但是在高峰后期采食量的增加应谨慎,超量投料将会使营养过剩,而容易造成脂肪肝、脱肛、产腹腔蛋等。③供给清洁饮水。必须不断供给新鲜、清洁饮水。蛋鸡若断水24小时,产蛋量将下降30%,补水后30天才有可能恢复正常生产;若断水48小时,则可造成死亡。由于鸡的饮水量随着气温和产蛋率的上升而增加,在炎热季节或高产期,更应该保证清洁饮水的不间断供应。

3.4正确进行疫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rdquo;的原则,制定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是保持蛋鸡产蛋高峰期的又一重要措施。开产前进行重要疫病的免疫,是保证获得较高产蛋率及维持较好产蛋高峰的必要措施。按照免疫程序,在不同日龄使用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疫苗、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慢性呼吸道灭活疫苗、减蛋综合征灭活疫苗、传染性鼻炎灭活疫苗等进行免疫。蛋鸡开产以后,定期使用电解多维素饮水。当鸡群受到某种疾病威胁或出现病态必须用药时,应该慎重选用药物,如磺胺类或磺胺增效剂、氨茶碱、金霉素、金刚烷胺等必须禁用,以免抑制和损伤鸡的生殖系统,造成产蛋量下降。应该做好定期消毒工作,生产区工作人员和周边环境也要求严格消毒,垃圾、鸡粪、废弃物要及时清除,做无害化处理。实行封闭式饲养彻底避免外来病源的传入。

养猪为什么会失败的四个重要因素


1、猪场管理不科学

饲养管理好的猪场,可以节约饲料,避免饲料浪费,使投入的饲料大限度转化为猪的增重;饲养管理好的猪场,猪病发生的少,既可以节省疫苗购置费用,又可以节约预防用药费用和治疗用药费用等。

2、养猪品种没选好

品种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首要条件,品种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猪的生产性能、饲料消耗量、饲养周期和料肉比等。众多试验表明,饲养优良的杂种猪,可使母猪每窝断乳仔猪增加1~2头,增重提高10%~30%,饲料利用率提高10%~15%以上。

3、饲料搭配不合理

饲料是养殖生猪的基础,是养猪成败的关键因素。通常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0%~80%,所以怎样合理地选择,利用,开发饲料,提高饲料报酬率,降低耗料率,对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猪病防治不到位

养猪业者总是把注意力盯在猪价上,认为猪价是猪场能否盈利的决定因素,其实不对。如果具体到一个存栏500头母猪、月均出栏800头商品猪的猪场,冬季的一个流行性腹泻,造成的直接损失就是40万元;而猪肉价格如果每千克降1元月均损失8万元,仅相当于流行性腹泻造成损失的五分之一。

产蛋高峰期将至 蛋价岂能走高?


3月以来,受清明假期消费拉动和国内肉菜价格不断走高的联动影响,鸡蛋期现货价格走出一波反弹行情,进入4月在前期补栏蛋鸡开产,4月中旬蔬菜不断增加,猪肉国家调控介入限制继续疯涨的背景下,鸡蛋期货市场维持震荡回落走势。

鸡蛋市场供应相对充足

从笔者走访调研可以看到,2014年养殖利润在1.5-2元/斤,在暴利的吸引下2015年补栏积极性再度点燃,原有养殖户利用盈利资金再度扩大规模,走访传统养殖区域馆陶,规模最大的两个养殖企业基本上较去年扩展了一倍的规模,在经济背景不景气下,2015年蛋鸡养殖平均利润仍旧维持在1元/斤上下波动,吸引了新的资金进入这个行业,原本不是养殖主产区的江西增加了许多的产能,新旧一起注定了2015年度蛋鸡补栏量偏高,这将对2016年蛋价形成很大的压制。另外,我们可以从相关的数据看出,2015年9月、10月环比补栏增速为7.97%、16.87%,按照养殖规律计算,4个月开产、5个月进入产蛋高峰推断,目前蛋鸡开始逐渐进入产蛋高峰。再看市场需求,现在距离五一小长假仍有20多天时间,可能对蛋价产生一定的消费支撑,从历史统计看,除去2014年3-6月价格波动在0.4-0.5元/斤左右,盘面价格在400-500元/500kg,按照盘面价格计算,目前鸡蛋主力合约基本上周期性反弹到位,价格上会受蔬菜和猪肉价格影响仍旧维持高位运行,但明显看出鸡蛋现货开始走弱,预计鸡蛋期货价格后期有望跟跌。

后期鸡蛋基差将逐渐走弱

从基差角度看,自鸡蛋上市以来,即使在供需紧张的2014年3-5月份基差基本上处于负值,也就是现货贴水期货,2015年表现更是明显,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2016年蛋鸡存栏量高于去年同期,目前依旧存在养殖利润,个人认为近期基差应该延续2015年走势会逐渐走弱。从2015年看,主要是因为现货下跌幅度过大造成基差走弱,拖累期货走弱,同时在JD1703合约新规则开始实施前,就地交割制度仍旧存下一定的交割月份,期货平水甚至于贴水交割的情况,继续关注后期基差走势带来的影响。另外从基差统计可知,历史范围在-1400-1400区间大多数月份基差都为负值,8月中旬-9月中旬基差为正值,9月是天然的多头,天然的空头歨5月,1月是一个不稳定的合约期。基差开始走强,当技术上看到期货上涨乏力时候,其见顶的迹象就是基差迅速的拉升,下跌过程中期货比现货滞后或者同步,基差开始快速走弱。

蔬菜、肉价的支撑将减弱

从寿光蔬菜价格指数看,最高位237,历史同期平均在150,而大部分都会在3月初开始回落,本轮蔬菜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冬季寒潮和降雪影响,造成新下菜苗受损严重,市场供应断档,而后续补种和大棚反季节蔬菜将在4月中旬逐渐供应市场,菜价有望持续回落,而不断创出新高的生猪价格接近2010年高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猪肉的消费,同时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肉蛋消费将逐渐的被季节性蔬菜、水果替代,加上国家调控介入,后期肉蛋价格将逐渐呈现高位震荡并小幅回落,整体对蛋价的关联性支撑将逐渐减弱,届时市场看多心理也将逐渐消退。

整体来看,去年秋季国内大量补栏的蛋鸡将逐渐进入产蛋高峰期,市场下游需求的拉动除去“五一”节日以外,将面临蔬菜和肉价回落的可能,而鸡蛋期货市场按照季节性统计,反弹高度已经达到,后续持续反弹的动力将不足。

能确保猪场建设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随着养猪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养猪业本身对硬件的要求水准也开始升高。一个猪场想要赚钱,首先就要设计建造科学合理的猪舍。那么:能确保猪场建设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具体来了解一下:

第一、消毒设施
在养猪成本恒定的情况下,提高养猪利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减少猪场疫病。猪场疫病少了,不仅可以大大节约用药成本,猪的育肥也会更加顺利。想要控制好猪场的疫病,最不可或缺地就是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了。所以一个科学的猪场应当配备有完善的消毒设施,并设计出合理的消毒程序去严格执行。
第二、饮水设施
水是生命之源,特别是到了夏天这个炎热的季节,只有猪群能够获得足够的清洁饮水,才能保证它们的身体健康以及正常食欲。所以一个科学的猪场离不开完善的饮水设施,而且最好猪场的饮水设施能够控制水温,这样当冬季的时候可以给猪饮用加热后的温水,更加有利于猪的身体健康以及生长速度。
第三、降温系统
夏季到来,气温不断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任何一种猪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过高的温度会会影响到种猪的繁育率,以及育肥猪的生长速度。更严重的若是发生热应激的话,甚至有可能造成伤亡。所以一个科学的猪场,在夏季的时候是离不开降温系统的。比如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就是很好的选择。
第四、通风性好
猪舍在设计之前,就应该专门考虑其通风性,有利于空气对流。在厂址不得风的情况下,那你就要选择好用的通风设备,来保证猪舍内的空气清新。在选择通风设备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功率小、直径大的通风机,因为这样的通风机比较耐用也比较省电节能,而且噪音也要小一些,对猪群不至于造成太大的影响。
第五、排污系统
由于国家现在对养猪业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建造猪舍之前也要设计好猪舍的排污系统。猪舍的设计不止要方便粪污的清扫,同时还要考虑到粪污的后期处理。选择科学实用的漏粪板,建造沉淀池来沉淀粪污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猪场离居民区的距离不够远的话,甚至需要备好除臭剂来消除粪污的异味。

深度分析新猪场建设需具备的最关键要素有哪些?
建设一个新的猪场,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猪场建设、气候条件变化、猪场选址、饲料配方和法律法规方向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建设时尽可能减少变数。

在规划设计一个新的大型养猪场的初期,需要考虑建设规划的各个方面,而其中最让人关心的一个问题则是:能确保猪场建设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这个问题与建造养猪场密切相关,在诸多因素当中,适当的建设和气候系统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十年来,大多数养猪场在规划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惊讶地发现,即便在一些新建的农场中,也有很多方面做得差强人意,尽管可以将其归结为预算不足,但建造时的妥协可能会对养殖生产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本文我们将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亚洲的气候条件变化多端
亚洲气候多变,经历着各种自然条件变化。冬天北部寒冷干燥,夏天南部炎热潮湿;有些区域还会出现严重的暴风雨和台风,这些都会影响对猪舍建设和气候系统的选择。
新建的农场规模越来越大,而合格的员工却越来越难找;即便是选用高性能遗传基因的品种,也可能会对极端的气候条件比较敏感;在炎热的季节,采食量、生育能力、饲料转化率和热应激等因素都会受到影响,而理想的猪舍建设和气候系统则可以缓解这些生产变动因素。保暖良好的猪舍建设和完善管理的通风系统有助于节约热能并改善猪舍内的空气质量。
保暖效果差或者漏风
如果猪舍保暖效果差或者漏风,在最好的情况下能保持温度稳定,但常常出现的情况是空气流通性差、有害气体增加、湿度加大,进而增加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一般情况下,保暖效果差或者漏风的猪舍内的冷却系统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功效。
要知道,猪生长的各个阶段对温度的需求较为严格,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值相当小,这就是所谓的热中性域,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猪才能表现出最佳的生产性能,而这也是我们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母猪产后炎症的非疾病性因素及其解决方法


1、母猪产后炎症产生的非疾病性因素

初产母猪的饲料供给过量。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通常选择后备母猪初情期到来时不进行配种,而选在第二个发情期再配种的方式,这时的母猪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性成熟,但是发情时间短,并且排卵的数量少,母猪怀孕后胎数较少,在母猪妊娠后期补料过量的情况下会导致腹中胎儿吸收的营养过多,而使胎儿的体重偏大,此时胎儿虽已发育完全,但体成熟尚未达到标准,使得骨盆还未得到完全的发育,开口较小,如果腹中的胎儿的体型太大,母猪会在分娩时出现难产的现象,仔猪卡在骨盆腔内使分娩受阻,从而引起了母猪产生炎症的发生。因此对于初生母猪来说,要注意适量的补料,否则会加大难产发生的机率,而导致炎症的发生。

限位栏饲养妊娠母猪。目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为了便于管理,并且避免妊娠母猪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流产,对于妊娠母猪的饲养大多采用限位栏饲养,这样就导致母猪缺乏必要的运动。如果母猪长期缺乏青绿饲料,仅饲喂配合饲料会导致母猪的体况过于肥胖,使得子宫和阴道平滑肌的蠕动力不强,容易在分娩时使产道受损,发生炎症。另外,四肢因长期缺乏运动锻炼而导致分娩时宫缩无力,使得胎儿无法产出,缺乏运动还会导致母猪出现便秘的情况,这也是母猪分娩时发生难产的主要原因,以上都会引起母猪在产后出现炎症,所以在母猪的饲养管理中要保证妊娠母猪有适当的运动量,可以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使四肢得到锻炼,保持健康的体质,还对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有利,有利母猪分娩,减少了难产的发生机率,从而减少产后炎症的发生。

卫生消毒不到位。消毒是养猪生产中的重要工作环节,但常会被人们忽略,而出现消毒工作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在母猪生产时的消毒工作不够严格。母猪分娩时的消毒工作包括母猪乳房和外阴的清洗消毒、助产时的双手和手臂的清洗消毒以及栏舍的清洗消毒等。如果以上消毒工作没有做到位,工作人员会在接产时将细菌带入产道及子宫内,如果母猪因难产而出现产道受损,则会导致母猪的产道发感染而引发炎症。

盲目助产。在母猪分娩时,以母猪能够自己顺利产出仔猪为原则,如果发生难产现象时工作人员再进行助产,而有些饲养人员为了缩短产程而进行盲目的助产,在母猪产出第一头仔猪时就人为的进行干预,影响了母猪产道的正常蠕动功能,极易引发母猪产生炎症,同时还会降低母猪的利用率。

2、预防母猪产后炎症产生的方法

基于以上导致母猪产后炎症发生的原因,在妊娠母猪的饲养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以预防母猪在生产后产生炎症对母猪带来的伤害,进而影响养猪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采取以下预防对策。

控制母猪妊娠后期的补料。转入妊娠舍的母猪的状态可以分为初产母猪、正常经产母猪、过胖经产母猪和过瘦经产母猪。对于不同体况的妊娠母猪要视实际情况进行补料。对于后备母猪,在妊娠前期要采取优化饲养,提供自体生长发育和胎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在后期要注意控制补料量,不通饲喂过量,以免腹中的胎儿的体型、体重过大,造成难产;对于正常的经产母猪的前期可按正常的饲养标准给料,在后期补料过程中也要避免过量,只要维持正常的体况即可;过胖的经产母猪和过瘦的经产母猪要根据实际的体况,来调整饲喂量,以保证母猪有标准的膘情进入预产期。不同类型的妊娠母猪,采用控制后期补料的方法可以保证母猪分娩的顺利进行,并保证了母猪产后的健康,降低仔猪的死亡率,减少产后炎症的发生机率。

改进栏舍设计。采用限位栏饲养的优点是便于管理,减少流产的发生。但是却限制了母猪的运动,存在很大的弊端,可以在限位栏饲养的基础上,设计活动栏,以保证母猪有一定的运动量,让产前1个月的母猪适当的进行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以减少分娩时难产的发生机率,提高了仔猪的成活率,减少母猪炎症的产生。

加强消毒。在母猪分娩进要严格按照消毒程序对栏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并在母猪转入产房后,带猪消毒1次。饲养人员在接产时要做好全面的消毒工作,在接产和助产时都要将指甲进行修剪,做好双手和手臂的消毒工作,母猪生产后要及时清理胎衣和污物,注射长效消炎针。

减少盲目助产。规模化猪场要对接产人员进行培训。在母猪的产仔过程中,如果母猪能够自行产仔,则要严禁人工助产,如发生难产需要助产时,则要视实际发生难产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使用催产素。在使用催产素时要注意使用时机,禁止过量,否则会导致仔猪更难产出,使母猪产后过于疲劳,易导致胎衣不下而引发子宫炎。

作者简介:马振富(1966-),男,黑龙江依兰人,大专,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马振富

(黑龙江省依兰县道台桥镇畜牧发展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4800)

温室养殖稚甲鱼常见几个问题及其原因解决方法



1、裙边翘起
引起原因:营养不均衡,脂类生长超过骨骼生长速度,温室水温过高所致。
解决方法:饲料中加入甲鱼强壮素,每公斤干料用3-5克,使用一个月左右即可;水温保持在30-31.5℃,恒定。
2、稚甲粪便呈条形,漂浮在食台板上或者水面,有的粘在稚甲排泄孔处
引起原因:稚甲肠胃太小,吸收功能弱,导致饲料不能完全消化引起;饲料投喂过量或者饲料做的过硬,导致消化不良。
解决方法:
1甲鱼开食后投喂甲鱼整肠素(每公斤干料2-3克,常服),可以有效的预防。
2一旦发生,应减少投喂饲料,饲料加工时尽量软化,同时加入盐酸土霉素2g/kg干料,3-5天即可.
3饲料中加入金鲨乳(5-8g/kg干料),可以有效的减轻肝脏的负担,使甲鱼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同时能够促进甲鱼上皮细胞增生,使皮肤光滑,防止病菌感染,能够缓解烂头烂脚等皮肤病的发生,此油可以溶于水,完全可以替代玉米油、普通鱼油、菜油等,可以长期添加。
备注:稚甲一个月后应开始做保肝利胆工作,具体方法:每个月一次,每次7-10天,投喂:好肝胆,用量3-5g/kg干料。
3、白斑病
白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的疾病,传染极快,一旦发现,应立即治疗。
引起原因:水体过瘦,真菌含量过高;温度偏低,一般水温25-29℃容易发生;温室保温性不理想,昼夜温差大,引起水温波动所致。
目前大多采用如下方法治疗:
1先将池水温度调至32-33℃,如果原有水温偏低很多,应分几次将水温提高,每次不宜超过两度,最好用气温带动水温的方法使水温提高。
2水体泼洒浓戊二醛1-2ppm,半小时后泼洒伊诺沙星5ppm加盐酸土霉素15ppm即可。
3根据水体肥瘦程度考虑是否用五倍子加肥水宝,使水体肥度增加。
4减少增氧,每天1-3小时即可。
5注意观察其它池体,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另外发病池做好隔离工作。
4、白点病
白点病是一种细菌性的疾病,不易观察,死亡量大,传染极快,一般3-75克皆可发病。
引起原因:苗种不健康,感染细菌;稚甲放养密度过大,引发细菌感染;温度偏低或者温差太大,也会诱发此病。
目前大多采用如下方法治疗:
1将水温升高至30-31℃,具体方法参照白斑病提水温方法。
2水体泼洒浓戊二醛0.5-1ppm,1-2小时后,泼洒力福素,2-3ppm,1-2次。
3如果是内发的白点,在水体泼洒的同时,最好内服力福素,(力福素1g/kg干料3-5天)
4注意隔离工作,防止传染。
5、稚甲白鼻头病
白鼻头病是一种真菌和细菌并发的疾病,在低温时传染较快,死亡量较大,如果水温较高,水体温差不是很大,传染性较小,只要将水体调肥即可,食台板上面水位偏低,使稚甲背部露出水面也容易发生此病。
治疗:
1将原池水温提高1-2℃。
2水体泼洒浓戊二醛0.5-1ppm,过1-2小时再泼洒力福素3ppm加盐酸土霉素15ppm,泼洒后增氧一小时。
3两天以后,泼洒一次五倍子20-25ppm。
备注:死亡量较大时,可以加大用量和次数。

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因素及其应对方法措施


因哺乳仔猪的各项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发育还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抵抗力不强等,极易受到不良环境以及不佳的饲养管理的影响而患病、死亡。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引起仔猪死亡的常见原因包括营养、管理、疾病、环境等。现对这些原因进行简单分析。下面一起来看看: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因素及其应对方法措施。

1、营养因素

仔猪只有获得充足的营养才可保持较好的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哺乳仔猪的营养来源主要为母乳,母猪充足的乳汁是确保仔猪良好营养的关键,要想使母猪保持较高的泌乳量就要确保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前期的营养供给,尤其要注意日粮的能量水平。尤其是目前配种技术的不断进步,母猪的繁殖性不断提高,产仔数不断的增加,这就需要母猪分泌更多的乳汁,让能保证全窝仔猪的成活率。因母猪的采食量又受到环境、应激、饲料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母猪的采食量对泌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另外,乳汁中的营养成分对仔猪的成活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乳汁中的脂肪含量较高,会增加仔猪能量的摄人量,从而增加仔猪体脂的沉积,可以起到抵抗寒冷的作用,对于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很有帮助。

2、管理因素

冻死。对仔猪的饲养管理不当是导致仔猪死亡的重要因素。因初生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尤其对寒冷的环境更为敏感,加上哺乳仔猪体内能量的储备有限,被毛稀少,皮下脂肪含量较少等,在寒冷季节,保温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经常发生哺乳仔猪被冻死的现象。另外,寒冷还会增加仔猪压死和发生腹泻死亡的几率。

压死。有的母猪母性较差,或者饲养条件不佳,母猪在产后恢复不好,常导致母猪烦躁不安,有的仔猪好动常在母猪身边活动,母猪在起卧时常出现仔猪躲闪不开被压死或踩死的现象。有时由于猪舍内的温度较低,仔猪常挤一起或者躺卧在母猪的腹下取暖,也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饿死。如果母猪在产后的泌乳性能较差,泌乳量少或者没有奶,不及时的催奶,发生乳房炎,所产仔猪的数量过多,大于母猪的用效乳头数,母猪母性较差不哺乳仔猪,寄养不成功等都会导致仔猪因饥饿而死亡。

应激。仔猪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而产生应激反应,如气候骤变、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较差、光线过强、突然换料、营养物质缺乏、疾病等都易使仔猪出现应激反应,从而引发恶癖发生,如咬耳、咬尾,如果不及时的处理伤口会导致病菌感染,严重时会引发死亡。另外,母猪也会有一些恶癖而出现咬伤或者咬死仔猪的现象。

3、疾病因素

仔猪的免疫系统还健全,从母体那获得的被动免疫也逐渐的消失,在这一空档期仔猪的抗病能力极差,如果饲养条件较差,饲养管理不到位极易患病。其中仔猪腹泻是常发病之一。引发仔猪腹泻的原因极多,腹泻一直是仔猪养殖的难点和重点。当仔猪受寒、感染病菌、消化不良时都会发生腹泻,如果防治方法不得当使得腹泻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就会导致仔猪的生长发育缓慢,严重时还会发生死亡。另外仔猪水肿病也是导致仔猪死亡率提高的重要疾病之一,还有一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也会导致仔猪死亡。

4、环境因素

仔猪对养殖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仔猪舍的温度不适宜,湿度过高或过低,空气质量较差,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较差等,会使仔猪舒适度大大降低的同时,还会使仔猪的抗病能力下降。另外,不良饲养环境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与繁殖,而仔猪的抵抗力较差,极易感染病菌而患病死亡。因此仔猪养殖要求环境要适宜,仔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要高一些,饲养密度要根据仔猪的体重以及季节合理的调整,加强通风,以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为仔猪提供舒适的生活在环境,可有效的减少死亡率。

5、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外,在哺乳仔猪的养殖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因素会导致仔猪死亡。仔猪的初生重对死亡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初生重较小,不足1kg时,仔猪的死亡率会增加。有的仔猪在出生后呼吸较为微弱,或者停止呼吸,但是心脏还正常的跳动,此现象为假死,这是由于仔猪在子宫内缺氧·或者在分娩时难产等引起的,此时要及时进行辨别与抢救,以免造成“真死”。

母猪发生难产是导致仔猪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仔猪的死亡率会随着产程的延长而增加,当产程延长时仔猪会出现缺氧,当严重缺氧时会导致仔猪在出生前就窒息死亡。如缺氧不严重则会导致仔猪的活力下降,吃奶量减少,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极易死亡。

养殖仔猪设备条件不良,如产床的设计不合理,仔猪没有单独休息的地方会增加仔猪被母猪压死或踩死的几率。如果保温箱的设计不合理,红外灯照度不够等都易导致仔猪死亡率增加。

哺乳仔猪死亡的主要时期与原因

哺乳仔猪是指从出生到断奶阶段的仔猪(即吃母乳的仔猪)。仔猪哺乳期长短不相同,一般为21~35天(国外多为21~28天)。仔猪在胎儿期完全依靠母体供给各种营养物质并排出废物,母体对胎儿来说是个相对稳定的生长发育环境。与之相比,仔猪生后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要使用肺呼吸;其次是必须用消化道来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三是直接受自然条件和人为环境影响。可以说,出生是猪一生中所遭受的最大应激。哺乳仔猪培育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出生后最初阶段对这些应激控制或适应程度。管理好哺乳仔猪,应尽量减轻应激,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使仔猪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个体大小均匀整齐、健康活泼、断奶体重大,为以后养育成种猪或商品肉猪打下良好基础。

哺乳仔猪易病难养,从出生到断奶死亡率20%左右,不仅影响猪群发展,而且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其死亡的主要时期是在分娩后3天内,死亡原因是多方面的。断奶前仔猪死亡比例为:分娩前(死胎)14%,分娩时16%,分娩当天16%,生后1天15%,生后2天13%,生后3~6天12%,生后7~34天14%,即包括死胎、分娩至2天死亡的是总死亡的74%。从死亡原因看,死胎占16%,事故占22%,感染疾病死占l5%,肢蹄软弱致死占4%。总之,仔猪死亡原因与环境、猪栏结构、饲养管理、疾病预防措施、种猪近交程度等有关。死亡大多发生在分娩后7天内,特别是分娩后3天内仔猪死亡率最高。


猪场通风存在的误区及其解决方法


猪舍通风换气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是控制猪舍环境的重要工作环节。猪舍通不通风不单纯是为了调控猪舍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还对改善猪舍内的空气质量,控制好疾病的发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猪场建设的合理布局相当的重要。都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场通风存在的误区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生猪养殖对通风管理存在的误区

生猪养殖过程中,只重视夏季通风、保温和冬季保温的工作,而忽略了冬季通风工作。一直以来通风被认为是降低舍温的重要措施,而没有认识到通风更重要的作用换气,以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所以多数养殖场虽然在在舍内安装了通风降温的设备,如风机、降温湿帘、自动控温装置等,这些在夏季炎热季节和冬季汗寒冷季节的温度控制上作用很大,但是对于舍内空气质量的调控力度不够,尤其是在冬季,为了保温而将猪舍密闭管理,对通风换气的重视不够,而导致猪舍的空气质量过差,会使冬季猪的发病率迅速的上升。

保证生猪生长发育、繁殖等各项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有饲料、水和氧气,而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养殖者对饲料和水分的重视程度要远远的高于氧气,但是氧气却在这三者中表现的最为敏感,如果氧气的供应不足会导致动物体内各项代谢紊乱,快速死亡。氧气不像饲料和饮水一样能看得见和摸得着,因此易被人们所忽略,从而使得在通风方面投入的精力、设备和管理都较其他方面少,从而导致猪舍内缺氧,长久下去会导致猪的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抗病能力下降。

忽略了通风换气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性。猪群患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在对疾病进行预防与控制时,大多数养殖都非常重视消毒、隔离、免疫等方法,而没有把通风作为控制疾病的主要手段,不注意通风,尤其是在猪生产后,怕猪受凉而不敢通风,反而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其实良好的通风不但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有效的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含量,减少有害气体对猪体的刺激,从而提高免疫疫力,还可以降低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防止猪群发病。

2、通风对生猪养殖的意义

通风对于养猪生产来说意义重大,良好的通风可保证氧气的供给,从而满足猪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还可以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因猪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如果这些有害气体在猪舍内长期蓄积,会对猪的健康以及生产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会使猪的抗病能力减弱,体质变差,采食量减少,繁殖性能下降等,严重时还会直接刺激黏膜,引发一系列疾病。而通风换气可有效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保持猪舍空气新鲜。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猪舍的温度,因不同阶段的猪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不适宜的温度会对猪的生长发育、繁殖、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尤其是高温对猪更加不利,而通风是降低温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各大生猪养殖场最普遍使用的降温方法。良好的通风除了可调控温度外,还可以降低猪舍的相对湿度。因高湿环境下,病原微生物会大量的繁殖,如果再加上高温,带来的危害极大,通过良好的通风,可很好的降低猪舍内的相对湿度,从而保证了猪群的健康。另外,良好的通风还可以迅速减少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可起到防止猪群发病的作用。

3、通风效果的解决方法

由于通风对养猪生产的重要性,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就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提高通风的效果。首先要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这就要求在建立猪场时进行合理的选址,猪场要选择建立在地势高燥的地方,并且要背靠西北山,并且选择时要尽量的选择南北长、东西短的地形,以提高自然通风的效果。猪舍要科学布局,猪舍的长轴为东西方向,这样可保证猪场内通风畅通,另外猪舍的横向间距要合理,并且猪场内种植的树木密度要适宜,以免影响通风效果。

猪舍内要安装良好的通风配套设施设备,这样有利于通风。猪床采用通风条件较好的漏风猪床,可在猪床下铺上通风口和天窗,猪栏可将传统的砖砌猪栏改为钢管猪栏,可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要完善猪舍内的通风设施,包括排气孔、窗和换气扇,其中地面设置通风口可将滞留在地面的有害气体排出;窗户除了可采光外,也是通风的主要通道;天窗可将位于上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排出。猪舍内的换气扇是实施强制通风的主要设施,可加速有害气体和湿气的排入。冬季除了要注意在舍内安装供暖设施,冬季在通风时还要做好保温的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通风模式。养猪生产中常用的通风模式主要有自然通风、强制通风和降温水帘与强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通常在猪舍面积小、饲养密度低、猪的日龄较小时可使用自然通风,并且在气温较低季节的常用通风方式;强制通风适用于面积较大、饲养面积较高,且猪的日龄较大的猪舍;降温水帘与强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是夏季降温的主要方式。在通风时一定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以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

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养猪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外,还需要严格精细的管理、切实的防疫措施、合格的饲料原料等,而猪场的建设又是前面几项的基础,往大里说,猪场建设关系到猪场的成败,往小里说,又影响到养猪的经济效益。本文简单介绍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所以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几点内容:一味追求规模,缺乏通盘考虑、选址不合理、猪场布局不合理、猪舍规模过大、猪舍的建筑的质量、料槽设计不利于猪的采食或易造成浪费、病猪舍和病猪栏的设计不合理、病猪解剖台位置不当、装猪台的设计不利于生物安全。
以上几点都是小编收集在我国养猪建设中朋友们常常未经过深思熟虑的的一些基本要求。小编相信只要大家认真的考虑好以上几点,一定可以为广大投资朋友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一味追求规模,缺乏通盘考虑
1)猪场建设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不是做摆设、做样子的,要遵循实用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2)要符合生物安全的规定,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既要防止疾病传人、传出猪场,更重要的是防止疾病在猪场内传播。
3)不能只追求规模,并不是规模越大盈利能力就越强。同样的管理水平,规模越大,管理的难度越大,发病率越高。
4)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生产。
二、选址不合理
1)离居民太近:毕竟养猪可以造成空气(臭味)和噪声的污染,要避免与当地居民造成冲突,也要避免人员繁杂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2)离公路太近:道路上的运输车辆繁杂,其中不乏运猪,特别是运输病、死猪的车辆,还有运输粪便的车辆,这些车辆都是潜在的传播疾病的媒介。
3)离其他畜牧场太近:疾病的传播途径复杂,很多疾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苍蝇、蚊子、鼠类、猫传播,有时传播途径不明。若猪场间距离太近,疾病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传进猪场。
4)要远离屠宰场,屠宰场是疫病的集散地,携带各种病原体的猪集中于此,运输车辆的污染也很严重,空气、污水中的病原很容易造成疾病向外扩散。
5)要远离化工厂及其他污染源,道理是一样的,但化工厂可以造成空气和饮水的严重污染。
6)要选择水源好的地方,饮水是猪最重要的营养,没有充足、清洁的饮水保障,很难养出合格的猪。
7)要选择向阳避风、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电力通讯配套齐全、排水方便的地方,以利于猪群的保温、通风和污水的排放,并能绝对防止污水倒灌进猪舍,利于清洁和猪舍内部的干燥。
8)避免占用农保地,最好周边有渔塘、果林或耕地。一方面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消化一部分猪场的排泄物,减轻环保的压力。
三、猪场布局不合理
1)很多猪场用围墙圈起来,在里面就见缝插针,哪里有空地,就在哪里建猪舍,不同猪舍混杂在一起。其实猪场的布局对疾病防控、生产管理影响很大。因此在设计、施工要充分考虑到。根据生产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一地点三阶段饲养,也可以采用两地点饲养。
①两地点饲养两地点饲养是指种猪繁育一个地点,保育和育肥在另一个相对远的猪舍的数量,原则上产房、保育和育肥猪舍要做到全进全出。配种舍、怀孕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舍要从上风向下风方向排列。本人建议尽量缩小猪舍的规模,做到小群饲养,以利于降低猪的发病率。以一栋保育或育肥猪舍饲养不超过500头为宜。
②各种猪舍的数量不配套:最重要的原则一产房、保育舍按生产节律分单元全进全出设计;猪栏规格与数量的计算,产房两栏对应保育一栏,保育与育肥栏一一对应;先设计好生产指标、生产流程,然后再设计猪舍、猪栏。
③没有按全进全出设计:现代养猪业疾病越来越复杂,原因之一是没有严格地做到地点;或者种猪繁育区和保育在一个地点,而育肥猪在另一个地点。这种饲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容易控制疾病。缺点在于管理相对费事,运输成本提高。
2)三阶段饲养三阶段饲养是指在一个环境中分三个区域饲养,分别是种猪和产房区、保育区以及育肥区。
①围墙:猪场要建立围墙,明确猪场的范围,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猪场,也能防止闲杂人员随意进出,还可以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猪场。
生活区和生产区要有围墙,或者以各种房屋隔开,以防止员工随意进出生产区。生产区和生活区只能有一个通道,而且要设立消毒池,员工只能从这一通道经过消毒池进出,以防止将疾病传人猪场。
②布局:根据猪场计划的规模确定各阶段全进全出。虽然有些猪场按全进全出设计,但由于猪舍不配套,真正饲养时则很难做到。整栋猪舍全进全出,可提高生产性能21%—250/0.而整个猪场全进全出,可提高生产性能30%(美国大豆协会朱汉守)。
四、猪舍规模过大
一般情况下,一栋猪舍饲养的猪数量越多,发病率越高。除非能够很好地控制猪舍的环境,特别是空气,否则不建议超过500头猪。
目前的趋势是猪越养越大,因此在育肥舍的时间可能会延长3—4周,因此,育肥舍的数量可能需要增加,而且育肥猪在100千克以上时的占地面积要相应增加。

五、猪舍的建筑的质量
有的猪场很豪华,用琉璃瓦,铝合金门窗等,但大部分猪场比较寒酸,能省则省,结果是要经常维修,建设维修成本更高。猪舍要适合养猪,要考虑的是保温、通风和降温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各种阶段的猪感到舒适。
1)定位栏的硬件不好,造成损伤和生产力下降:配种舍和怀孕舍主要是降温和通风。配种舍顶都要有保温层,墙面最好也有保温层,并在一端安装湿帘,水帘的厚度一般在12厘米以上,另一端安装风机,湿帘的面积和风机的容量需要根据猪舍的面积计算。另外,降温的能力与猪舍的密闭性能有关,四处漏风的猪舍不容易降温。
经产母猪定位栏的宽度需要至少62厘米(净宽),而后备母猪的定位栏需要小些,净宽56厘米足够。地面需要平整,漏出的水能够流到粪沟内,坡度大约3—5度。母猪的后躯部位漏缝一定要足够宽,以利于粪尿的泄漏,保持后躯的洁净。现实情况下,很多母猪躺卧在污水中,造成严重的不适。定位栏的焊接一定要认真,不应留下太多的锐利的边角,防止肢蹄的损伤。
饮水器太高可造成饮水喷到地面上,若位置低于中间,则影响母猪采食,因此建议不安装饮水器,而将水放在料槽内。以保证充足的饮水。
2)公猪舍的栏位面积太小,不利于公猪的运动:公猪需要运动,因此建议至少每头公猪有10平方厘米的面积。保温和通风与母猪舍一样。采精栏要安装人员的逃生区,即建立隔栏,只允许人员迅速撤离,而公猪过不去,防止公猪对人的攻击。人工授精实验室应利于清洁,否则可造成精液污染,影响配种。
3)产房过于潮湿,而且容易损伤仔猪。产床最好高架,以降低猪舍的温度,而湿度高是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另外,产床的毛刺和锐利的边角更容易损伤仔猪,特别是在吃奶的时候,仔猪前指关节处的皮肤往往有损伤,就容易感染细菌。所以最好用圆滑的、没有毛刺的漏缝板,或者普通漏缝板安装后用钢制刷子充分打磨,去除毛刺,使之不能造成仔猪的损伤。
4)保育舍保温不理想。寒冷季节,保育舍保温是重点,保温的方式很多,主要有热风炉和地暖,也有室内生火炉的,其中最理想的是地暖。但若锅炉太小,不足以将地板加热,特别是夜间,烧锅炉可能不及时,造成白昼的温差增大,对仔猪应激反应比较大。
六、料槽设计不利于猪的采食或易造成浪费
无论是保育还是育肥猪舍的料槽在大部分猪场都存在问题,料位不足,而且小猪容易钻人,或者容易溢出,造成饲料浪费。这些损失往往容易被忽略,而这也是猪场最大的损失。
根据每栏的饲养数量确定料位,一个料位有3~4头猪采食,若料位不足,容易造成栏内均匀度不理想。料槽太浅或者太窄是饲料溢出的主要原因,料槽出料口不能高出料槽的外沿,否则漏出饲料就容易溢出。
另外,每个猪栏最好安装两个饮水器,一高一低,有利于不同大小的猪饮水,饮水器高度与站立的猪肩齐平即可。
七、病猪舍和病猪栏的设计不合理
病猪是传播疾病的最重要源头,大部分情况下,病猪可以通过嘴鼻的直接接触传播疾病,也可通过污染的粪尿以及飞沫传播。因此,建议将病猪舍建在远离健康猪舍的位置,并由专人管理。每栋保育和育肥猪舍要设立病猪栏,病猪栏需要与健康猪栏完全隔开,不留空隙,以免病猪与健康猪隔栏发生直接接触。康复后的病猪不能回到健康猪栏。
八、病猪解剖台位置不当
有的猪场有解剖室或解剖台,有的猪场没有。
其实病死猪一旦被打开,就容易将病原微生物暴露,污染环境,从而造成疾病的扩散。
解剖台或解剖室不能离猪舍太近,设计应利于清洁和消毒,剖检后的尸体不能随意丢弃,最好有尸体掩埋或焚烧场所。
九、装猪台的设计不利于生物安全
装猪台应该是生产区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通道,然而这一区域也最容易被污染,成为疾病传人猪场的重要通道。
1)装猪台应该设计成单向通道,到装猪台的猪不能再返回到猪舍。
2)应该有利于清洗、消毒,而且污水和粪尿需要有专门的管道流入污水处理设施,不能倒流进入猪场生产区。
3)应该有利于禁止猪场人员与外来装猪人员的接触,要安装门,划定界限,杜绝猪场人员上到装猪台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75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