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前期注意防控“懒蟹”,提高养殖效益

yZ023.coM
养殖户养河蟹,常有一些河蟹在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觅食,且个体较小,这就是“懒蟹”,当年蟹苗年底大的体重达到100g左右,而小的只有几克,这种“懒蟹”一旦出现,如不采取措施,其个体得不到正常生长,会变成了“僵蟹”,养殖早期注意防控懒蟹,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一、水草引起:蟹池水草缺乏,缺隐蔽场所或年前种植水草、上年伊乐藻,春季出现疯长占据河蟹活动空间,觅食活动少都会出现懒蟹。
9或前期水温偏低,水体清瘦,藻类缺乏,溶氧低于4mg/L,影响河蟹正常觅食活动,逐渐出现懒蟹。
防控方法:
①上午泼洒“绿水解毒安”,严重者可连续使用2次。
②使用“低温肥水专家”或“肥水精华素”多次追肥,配合“强效EM”,效果好。
三、水位变动大或水体面积大、水体忽高忽低像潮水,蟹会在潮间带挖洞穴居。
防控方法:
前期避免频繁换水,尽量保持水位稳定,随水温升高逐步提高水位(10cm/次最佳)。
四、密度大投饵不均匀,部分蟹吃不到足够饵料,只能摄食洞穴附近泥土中的腐殖质,维持生命,其个体生长缓慢,出现懒蟹。
防控方法:
早期河蟹摄食量小,活动范围小,可在浅水区均匀稀撒,不定点投放饵料,最好以动物性饵料为主。

相关推荐

河蟹养殖四改措施 提高养殖效益



近年来河蟹养殖发展迅速,在养殖面积扩大、养殖总量提高的同时,出现了河蟹发病率高、上市规格小、商品率低等现象,直接影响养殖效益。为保证河蟹养殖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效益,要重视以下四改工作。
一、改小水体养殖为大水面养殖。
大水面养殖水质清新,受风面大,溶氧高,天然饵料生物丰富,上市河蟹规格大,色泽好,经济价值高。因此,河蟹养殖水面应至少在3.3公顷以上。
二、改人工投饵为繁殖天然饵料。
方法是:给蟹池移植足够的水生植物,使接近自然生态条件,投入一定数量的鲜活小杂鱼、虾、螺蛳、蚬等,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自由摄食,数量不足时,要及时补充。
三、改一年上市为两年上市。
目前河蟹养殖多为投放早期温室培育的幼蟹,当年蟹苗当年上市,使河蟹养殖周期由两年缩短为一年,虽最大程度发挥河蟹生长优势,但上市河蟹规格普遍较小,平均每只仅100克左右,市场竞争能力差,价格低,同样的池塘,同等的河蟹产量,因规格不同,经济效益悬殊却很大。因此,要提高河蟹上市规格应在第一年培育大规格扣蟹,第二年养成成蟹上市。
四、改单纯养蟹为蟹鱼轮作。
目前不少蟹池已连续养蟹多年,水体中天然微量元素少,随着河蟹排泄物的累积,水质恶化,致病菌多,养殖过程中河蟹发病率、死亡率高,养殖产量逐年下降。因此,为发挥池塘最佳效益,可实行蟹鱼轮作,第一、二年养蟹,第三年养鱼,以减少经济损失。

高温季节河蟹养殖户如何防控软壳蟹?



高温软壳蟹防控要点
进入高温期,池塘环境开始剧烈变化,螃蟹进入一个危险而重要的时期。众所周知,螃蟹的习性是怕热不怕冷,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河蟹的活力、食欲、抵抗力逐步下降,特别是水位过浅、水草过早衰败的塘口,中下层温度较高,河蟹易焦虑、急躁、活动量大,消耗体内能量,而吃食较少,,营养得不到补充,最终导致蜕壳无力,出现软壳现象。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的螃蟹体质较差,活力不强,呼吸频率下降,造成生理性缺氧,易爆发疾病,水温过高也是水瘪子蟹的诱因之一,要引起重视。
近期有许多养殖户反映草边上出现大量软壳蟹、有的还有点活力,缓慢爬行,大多数处于高温昏迷状态,不久便伤亡。特别今天天气不正常,上半月阴雨较多,到了中下旬温度一下子上来,水温、PH、溶氧等变化较大,出现大量软壳蟹。其实高温季节受水温和水质影响,加上伊乐藻为主的塘口,进入7月水草大量上浮腐烂,失去水草的天然遮阴净水作用,河蟹很少出现大量蜕壳,等到温度降下来后再蜕最后一壳(白露前后)。而我们看到的高温期蜕壳的螃蟹许多是应激性蜕壳,这类螃蟹体质较差,受光照、温度、底热、低溶氧等刺激后提前蜕壳,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营养积累,缺少钙质和能量,导致蜕壳不遂和软壳现象,特别是底部溶氧不足的情况下,蜕完壳后螃蟹上草,表层水温高,直接引发高温伤亡。
水过浅、过瘦,应激性蜕壳多
哪些池塘易出现软壳蟹?
1、水位过浅、没有水草的池塘。导致水温过高,水体缺氧,亚硝酸盐偏高,应激反应重,河蟹蜕壳生长受阻。
2、透明度过高,水质较瘦的塘口。此类塘口光照过强,对河蟹造成较大刺激,引起生理活动紊乱,同时营养不足,水体缺乏钙、磷等蜕壳必须物质,导致营养积累不够,出现大量软壳蟹。
3、蓝藻爆发、水草腐烂的塘口。螃蟹蜕壳过程中对溶氧的要求比平时更高,高温季节晚上蜕壳较多,此时水体缺氧易导致蜕壳无力,出现软壳现象。
水草衰败造成河蟹软壳现象居多
4、高温杀蓝藻的塘口,导致缺氧和慢性中毒,影响螃蟹蜕壳,造成软壳。
蓝藻大量死亡导致水体粘性大,缺氧
轻度水瘪子病的螃蟹有时也能蜕壳,但蜕完后甲壳硬化时间比正常螃蟹长,营养补充不到位基本以软壳居多,部分水瘪子螃蟹蜕壳时将所有体力和能量消耗在蜕壳上,若蜕完后水环境变化过快及营养补充不到位,极易引发大量伤亡,需引起重视。
防控高温软壳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维持水位、不可过浅,太浅的没草的塘口晚上及时打水,补充新鲜水源。
2、气温较高、闷热天气晚上及时开增氧机,防止缺氧。
3、经常杀蓝藻的塘口(高温不建议大规模杀蓝藻)一定要及时使用解毒应激精华液(2亩/瓶)解毒,同时稳定水体PH值。
4、出现少量软壳蟹时,及时全池泼洒金维安+离子钙,补充河蟹营养,防止应激性蜕壳伤亡,提高河蟹体质,增强食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瘪子病。
5、水草烂的塘口建议高温期每个星期使用卫底(2亩/袋)改底,减少底部耗氧,防止缺氧和毒素杂菌蓄积,降低河蟹发病率,同时移栽水花生或从其他塘口拉点水草过来,帮助螃蟹蜕壳。
6、水草大量上浮后(尤其是伊乐藻),不要过度捞除(把发黑腐烂的捞吊就行),否则水面上没有水草覆盖容易导致下层水温过高,建议及时泼洒健草露(2亩/瓶),急救水草,提高其活力和抗逆性,减少腐烂。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养殖户解决问题,欢迎转发。

养殖户重视河蟹后期管理,提高养殖效益



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后还需要管理吗?很多养殖朋友都认为蜕壳后水温低了,没什么问题了,从而放松了管理。事实上最后一次蜕壳后,池塘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详细原因和正确的管理方法如下文介绍。
一、良好的水质,是保障河蟹正常摄食的前提
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完成后,活动量增加,导致底层的粪便、残饵上翻至水中,水质变差(水浓、水浑或水红)。长时间的水质差必然影响河蟹的正常摄食,性腺(膏和黄)不能正常发育和生长,河蟹的份量就不足,就是我们所说的看着螃蟹个头挺大,就是不“压秤”。
正确的水质管理方法如下:
(1)创造条件增加新水或者换水,尽可能的避免水浑、水绿或水红,清爽的水质有利于河蟹摄食和生长。
(2)多开增氧机,保持较高的溶氧。多开增氧机利于底层上翻的有机质的分解代谢,同时充足的溶氧利于河蟹摄食。
(3)坚持使用“碧水安”解毒调水,分解水中杂质,促进水体代谢;继续使用分解型底改“底居安”分解底部“垃圾”,保持良好的底层环境。
二、充足的营养,是后期增重的关键
这段时期适宜投喂一些高蛋白的饲料、优质的冰鱼,来满足河蟹对营养的需求。粗粮推荐玉米(淀粉含量高,可以满足河蟹对能量的需求)、黄豆(蛋白高,而且黄豆中的大豆异黄酮能够促进河蟹性腺的发育)。
注意:在增加蛋白的同时,必需同时增加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充,建议内服“营养快线”(根据投喂量每包内服3~5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同时提高河蟹的活力及免疫力。
三、防虫改底,有效预防河蟹纤毛虫、黑黄底板
河蟹摄食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底差、底臭或低氧,河蟹吃料就会迅速减少,而养殖后期是一年中环境最差的时期,随着投喂量的增加,底质的污染会持续加重;同时随着昼夜温差的增大,水体易返底,易长纤毛虫。
所以在养殖后期,不应该放松改底,建议使用防虫改底“底虫净”,防止底臭影响河蟹摄食。
注意:
(1)很多池塘养殖后期河蟹体表出现大量的纤毛虫,其原因就在于不注重池塘的管理,池底污染加重。纤毛虫喜欢在污染重、水浑和底差的环境中生长,所以后期加强改底,可以有效预防纤毛虫。
图1纤毛虫严重
(2)很多池塘养殖后期河蟹发生黑底板、黄底板等症状,而且一旦发黑就很难洗掉,也很难处理。其原因是池底残饵粪便在低氧或无氧的条件下,进行过无氧发酵,使池底产生酸性物质,会腐蚀蟹壳,然后池底污染物再黏上去就成了黄、黑底板。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池塘底质不但发黑、发臭,而且还酸化了,这样的池塘尤其要注重改底。“底虫净”改底,防止底泥发酵,效果明显。
图2黄底板
图3黑底板
四、定期检测亚硝酸盐
由于河蟹活动量增大,池塘底部粪便、残饵上翻,导致亚硝酸盐逐渐升高。河蟹长时间在亚硝酸盐偏高的水体中体质会变差(无力、吃料差)。20xx这两年部分池塘到后期卖蟹时河蟹无力,原因就是亚硝酸盐长期偏高。因此建议后期5~7天进行一次水质指标检测,使用“降硝多+利生多”,可以有效促进亚硝酸盐转化,降低亚硝酸盐含量,且不易反弹。

河蟹养殖过程中“懒蟹”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生长不平衡的现象,个体小的河蟹往往栖居在远离水面的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和觅食,故称为“懒蟹”,懒蟹个体不易长大,严重影响河蟹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懒蟹”的产生是多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
1、养殖池水体溶氧太低,河蟹大部分上岸栖息,时间一长,使能适应在岸上洞穴里生活。
2、水位变化大,如果养殖池水位忽高忽低,河蟹的洞穴也随之变动,当水位下降时,河蟹就在陆上穴居,不再下水觅食。
3、投饵不均匀,有的河蟹吃不到饵料,就会取食洞穴中的有机质来维持生命,久而久之,习惯洞穴生活。
4、池中缺少漂浮物(水草等),使河蟹适应在岸上打洞穴居。
根据“懒蟹”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一是增加水中溶氧,做到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新鲜,并及时清除残饵。
二是控制水位,不同季节养殖池的水位有所不同,但在同一季节内,水位要保持相应对稳定。不宜忽高忽低。
三是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布点要均匀。
四是在河蟹养殖过程中,池塘要有一定的水草量,水草覆盖面在60%以上,。而水草少了光照直射池底水温高对河蟹早熟有直接关系,如果池塘欠水草可采取水花生补救,水草能防止水温升高起到降温闭暑,控制其早熟作用。

河蟹养殖前期水质管理的九个注意点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河蟹等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水质管理是河蟹等水产品养殖取得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
河蟹养殖前期是指3-5月,河蟹刚放苗,此阶段水温低、投饵少,重点工作是选择健壮蟹苗、栽培水草、培养水质。
一、水质管理
河蟹对水质要求相对较高,养殖过程要保持水质清新。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mg/L,pH值7.0-8.5,氨氮浓度0.2-0.5mg/L,透明度30左右。
1、及时调节水位
3-5月份水深掌握在0.5-0.6m,特别要注意河蟹蜕壳期间应保持水位的稳定。注意换新水,换水后可用解毒护水宝进行解毒、抗应激。
2、池塘肥水
种植水草前,需要池塘肥水。由于前期水温低,施基肥一般选用优质的有机肥或氨基酸肥与复合肥配合使用,肥效好、持续时间长。可用高效生物有机肥或氨基酸肥水素肥水,配合复合肥使用,效果更佳,使池水呈现“肥、活、嫩、爽”。
若是老塘口,应先补充部分新鲜水源,并补充部分钙等矿物元素后,再进行肥水。
之后根据水质情况使用有机肥进行追肥。
3、调控水质
建议每10-15天使用一次EM菌、浓缩芽孢杆菌,水色以黄褐色、蛋绿色为主,使池塘形成有益菌群,促进水生动物的新陈代谢,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稳定水质。
4、栽培和保护水草
水草是河蟹脱壳的重要遮蔽物,所以水草栽培的好坏也关系到河蟹的产量。种植水草后要及时关注水草的生长,春季水草的覆盖率为池塘的20xx后放苗时水温较低、光照弱、天气变化无常,肥水特别困难。
①选择晴天上午,添加5-10cm新鲜含藻水。
②使用解毒护水宝300-500毫升/亩.米解毒和降解重金属,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
③施基肥:使用高效生物有机肥进行肥水,每亩水深1米用1-2kg。
④追肥:可使用氨基酸肥水素液,配合EM菌使用,进行追肥培藻。
2、放苗初期,浮游动物较多如何解决?
答:浮游动物较多时,杀虫后使用解毒护水宝300-500毫升/亩.米,全池泼洒氨基酸肥水素0.5-1公斤/亩.米。
3、出现泥皮怎么办?
答:泥皮在池塘中主要附生在底泥表面,呈蓝绿、绿褐、黄褐等颜色,主要种类为蓝藻、硅藻和绿藻等,大型的丝状绿藻(青泥苔)也附生在池底。水温一升高,这些死亡的藻类尸体与底泥一起浮出水面,成为许多片状浮泥。分解时容易造成缺氧,并且容易产生很多有毒物质。
解决方法:
①在泥皮集中生长处,使用力健1000g/亩.米,视情况酌情加减;
②第二天全池泼洒解毒护水宝300-500ml/亩.米;
③第三天EM菌500ml//亩.米+肥水膏2kg/亩.米。
4、出现青苔怎么办?
答:①如果青苔量小,可适当提高水位,用氨基酸肥水素进行肥水,每亩水深1米用0.5kg。如果青苔太多,可先用人工尽可能捞干净后,再采取上述方法处理,安全且效果明显。
②若使用药物杀青苔,使用药物后需用解毒护水宝500毫升/亩.米解毒。
5、水草不长怎么办?
答:①更换部分新水;
②补充部分矿物质元素;
③使用颗粒肥料。
6、河蟹养殖前期解毒如何办?
答:①若重金属高,使用EDTA二钠络合重金属;
②若进水中农药残留超标,使用解毒护水宝1kg/亩.米+维生素C;
③若水体中残氯超标,使用解毒护水宝1kg/亩.米;
④日常使用氨基酸肥水素0.5kg/亩.米
7、河蟹养殖前期体表有污物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
答:河蟹体表污物主要为纤毛虫、丝状藻。
杀虫后使用解毒护水宝300ml/亩.米。
8、养殖前期河蟹磨爪如何解决?
答:受弧菌感染,河蟹爪端发黑腐烂,严重可致死。
使用底安泰200g/亩.米。
9、河蟹养殖前期水体混浊怎么办?
答:因水体缺乏藻类,水体悬浮物多易造成水体混浊,过多的悬浮物会大量吸附肥料,水产动物极易滋生虫害,严重危害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
解决方法:
①引入5-10厘米新水;
②使用151底改1kg/亩.米;
③使用EM菌500g/亩.米+氨基酸肥水素1kg/亩.米。

河蟹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防控方法



笔者就以这个话题来简单的聊一聊,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河蟹在湖泊等较大水体中生活是很少患病的,这可能是湖泊等较大水体的自然环境适合其生长需要而削弱病原体滋生寄生的机会。然而,随着池塘养殖的快速发展,因养殖密度大,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再加上养殖管理方法的缺陷,容易导致河蟹病害的发生。
河蟹受到病害后会出现这些症状:摄食量下降甚至停止摄食,生长缓慢;行动缓慢、上岸不下水、容易被捕捉;甲壳附着生物、色泽异常、壳软等等。
引起河蟹发病的主要原因有:1种苗的质量差容易感染病害或者携带病源2在饲喂的过程中投喂大量的冰鲜鱼或者饲料,严重过剩,再者腐败有机质过多,导致底质恶化,有害细菌大量繁殖3天气突变,环境突变应激大容易发病4水体、底质、水草、螺蛳交叉感染严重,有害菌大量繁殖。由此可知,大部分的病害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和水、草、底质息息相关,所以在病害的预防中主要就是对水质、水草、底质进行管理。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方面,一定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预防措施有:1从根源做起,挑选好亲本;2自己培育出具有免疫力和抗体的蟹苗;3选择反应快,活力强的蟹苗;4加强对水质监控和管理,要求水要“肥活嫩爽”,水质指标在规定的范围内,定期使用菌种、底改来改良水质、底质;5使用安全无残留的水体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杀灭水体中的有害菌等等。在预防以及治疗期,使用药物的情况下,一定要选择晴天,避开河蟹的脱壳期。还要及时关注进下来的天气情况,来进行提前的预防。一定要养成多巡塘的好习惯。

阴雨时节河蟹养殖户池塘防控要点



河蟹养殖有时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最关键的就是要温度、光照等适合河蟹生长,然而近期很多地区雨水不断,连绵阴雨天气对池塘环境及河蟹产生多方面的变化,很多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雨后的管理工作,导致雨后水质、底质情况出现较大波动,对正在或即将蜕壳的河蟹来说造成一定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阴雨天池塘会出现哪些变化:
1.阴雨天光照不足,水中藻类及水草光合作用弱,导致水体溶氧不足,尤其是伊乐藻过旺及水色过浓的塘口。
注:阴雨天并不是没有光照,而是光照较弱,水草及藻类仍然有一定光合作用。
2.阴雨天池塘生物及化学耗氧量增加,而水体总产氧不足,尤其是底质恶化的塘口,产生“氧债”,易导致河蟹及青虾青虾缺氧,出现上岸、浮头等现象。
3.阴雨天池塘氮素循环受阻,氨氮、亚硝酸盐易偏高,造成水产动物慢性中毒。
4.阴雨天河蟹食欲不佳,往往产生大量残饵、剩饵,败坏水质。
5.阴雨天河蟹应激反应较重,易上草、上岸,同时剧烈活动导致水质变混,搅动底泥,将底质中的有害物质释放到水中。
6.阴雨天光照不足,同时呼吸作用强烈,导致水体缺碳,易引起倒藻、特别是水浓的塘口,一旦倒藻就会引发缺氧及藻毒素中毒。
7.阴雨天遇水呈酸性,长时间下雨会改变水体PH值、碱度等理化因子,导致水体应激,进而引发水产动物强烈的应激反应。
因此,在阴雨前后,我们要加强防控工作,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阴雨天来临前,建议适当降低水位,缓解水草上浮现象,增加中下层水光照。
2.阴雨天前要提前控制饵料投喂,适当减少投喂量,暂时停喂小鱼。
3.阴雨前后泼洒解毒应激精华液+金维安,内外结合,防控应激反应,同时降解池塘毒素。
4.雨后水浓、水混的塘口建议及时使用卫底(2亩/袋),缓解溶氧,分解雨天死亡藻类尸体,同时防控亚硝酸盐偏高。然后第二天使用FS活力菌(2亩/袋)+全能(4亩/袋)净化水体,提高透明度,防止雨后水草挂脏。
5.水草活力不强或稀疏的塘口在下雨前后各使用一次众草乐(3亩/袋),增强根部抓地力,减少雨后上浮现象。
6.一旦出现雨后河蟹大量蜕壳,此时建议第一时间泼洒金维安+离子钙,可大大减少应激性蜕壳河蟹的损伤。

提高河蟹养殖效益的八个主要措施



近年来,河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产量不断增加,造成市场供大于求,导致蟹价下跌,严重影响了渔民的养蟹积极性。为了充分利用资源、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养殖效益,广大养蟹户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栽植复合型水草
在池边四周栽植伊乐藻,在深水区栽植轮叶黑藻、苦草、空心菜、水浮萍等,在浅水区栽植蒿草、芦苇等。水草覆盖率应达到50%以上。
二、适时投施基肥
苗种放养前7-10d,加水50cm左右,投放发酵消毒好的畜禽粪,量为200-300㎏∕667㎡,以培育浮游生物,为即将入池的蟹种提供生物饵料。
三、合理投放螺蛳
螺蛳改2次投放为3次投放。第1次于清明前投放,量为200-300㎏/667㎡,此时气温适宜,让其在池内自然繁殖仔螺蛳,为幼蟹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口活饵料;第2次于6月份投放,量为100㎏/667㎡左右;第3次于8月份投放,量为150-200㎏/667㎡。
四、控制青苔生长
在青苔萌发初期用生物灭苔净(主要成份:复合活性剂、生物抑制剂等),用量为20-30ml/667㎡(1m水深),方法是兑水稀释2000倍后泼洒于青苔集中处,使用时应开机增氧。面积较小的塘口可采用人工捞除。
五、科学投喂饵料
饵料投喂应坚持“五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定人。3-5月份,以投喂蛋白含量为36%-40%的配合饲料为主,辅喂部分鲜冰鲜鱼;6-8月份,以投喂蛋白含量为28%-30%的配合饲料为主,辅喂部分玉米、小麦等谷物;9-10月份,以投喂冰鲜鱼为主,辅喂蛋白含量为38%-40%的颗粒料。每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喂是的60%-70%。投喂量以投喂2h内吃完为宜。
六、调控好水质
每隔5-7d加水1次,每次加水15-20㎝,保持水质清新;每隔15-20d换水1次,每次换掉20%-30%的老水,保持水质嫩、爽;每隔10-15d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667㎡,调节ph值在7.5-8.5之间;每隔20-30d使用1次EM菌(复合生物制剂),用量为1-1.5㎏∕667㎡,以改良水质和底质;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
七、加强蜕壳期管理
河蟹蜕壳前5-7d换水1次,并用蜕壳素、维生素C、三黄散等拌饵投喂,以促进其顺利蜕壳,加快发育生长。
八、加强病害防治管理
每隔15d左右使用1次溴氯海因粉(生产单位:无锡市中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用量为200g∕667㎡(1m水深),方法是兑水稀释1000倍后全池均匀泼洒,预防烂鳃、肠炎病;4-5月份,使用1次特效浓缩纤虫净(主要成份:多拉菌素1%,纳米锌,杀虫增效剂),用量为20-25ml/667㎡(1m水深),方法是兑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以杀灭寄生于鳃部与体表的各类纤毛虫;7-9月份,每隔20-30d投喂1次用0.1%的鲜大蒜汁或1%的痢菌净拌饵投喂,以增强河蟹的抗病率。另外,还要防范水老鼠、青蛙、水鸟及一些凶猛肉食性鱼类对河蟹的伤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7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