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青虾鳜鱼同池共养技术


一、池塘条件
池塘应选择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的地方。塘口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面积为10亩左右,埂宽3米以上,池坡土质较硬,坡比为1:2.5~3.0,池底基本平坦,底质为偏碱性的壤土。在池塘四周开挖环沟,保持水深为1.2~1.5米,沟底稍向排水口倾斜,沟面积占蟹池总面积30%~40%。将池塘中部推整成平滩,保持水深为0.5~0.8米。在池埂外侧用石棉瓦或钙塑板等材料建成防逃墙(四角做成圆弧形)、进排水口用双层不锈钢网封好扎牢,以防河蟹逃逸。池中按1.5千瓦/亩的标准安装条式微孔增氧,并配备5.5千瓦的进、排水泵各1台。
二、清塘植草
入冬后排干池水,清除杂草杂物,挖除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厘米左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加速有机物的风华。放养前10~15天加水5~10厘米,使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为80~100公斤/亩,以杀灭病原体及、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待清塘药性消失后,在池中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黄草等水草,使水草覆盖率达50%~60%。水草不仅是河蟹的植物性饵料,而且还是河蟹和青虾栖息、蜕壳的隐蔽场所。
三、施肥投螺
水草成活后,投施发酵过的蓄、禽粪,用量为200~300公斤/亩。以后每隔10~15天追施1次生物有机肥,用量为3~5公斤/亩,以增加浮游生物的繁殖量,为河蟹提供生物饵料。清明前后投放螺蛳,用量为300公斤/亩,可于8月份再补投1米,以改良水质和底质
七、病害防治
每月投喂1次用1%的食盐和0.1%的鲜大蒜汁配制成的药饵,每日1次,连喂3~5天,防止肠炎病。5月和9月各泼洒1次纤虫速净(主要成份:复合二硝基;规格:10%),用量为40~50毫升/亩·米,每日1次,连用2次,预防寄生虫病。一旦发生病害,因及时诊断病因,对症选用国家允许的高效、低毒、环保的药品进行治疗,将病害消灭在“萌芽”之中。在病害防治中,严禁使用敌百虫、敌杀死和菊酯类杀虫药物。

相关知识

河蟹池套养鳜鱼技术要点 效益显著



近年来在河蟹养殖池中套养鳜鱼已经成为河蟹养殖户增加养殖效益所采取的一个常规方法,根据部分渔业科技示范户的养殖实绩,简单总结以下几个技术要点。
一、池塘条件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系统分开,一般情况下,只要适合河蟹养殖的池塘都可以套养鳜鱼,但是池塘在放养前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清塘消毒,以杀灭池中的病原体,另外要在池内四周种植苦草或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水生植物,其覆盖面积一般为池塘水面的30%~50%左右,这一方面有利于为河蟹提供脱壳隐蔽的场所和滋生河蟹爱吃的水生底栖生物,同时也有利于鳜鱼藏身其中捕食野杂鱼虾。
二、鳜鱼的套养规格及密度
鳜鱼主要以捕食池塘中的野杂鱼虾为食,其饵料系数为6左右,因此鳜鱼的放养数量要结合池塘中往年的野杂鱼虾数量而定,一般情况下在每年的6月上旬放养5厘米~7厘米的鳜鱼种10尾/亩~15尾/亩,若规格太小,其捕食野杂鱼虾的能力弱,则成活率低。如果往年池塘中的野杂鱼虾数量很少,可以在池塘中放养部分2冬龄的鲫鱼,让其自然繁殖为鳜鱼提供适口的饵料鱼,一般每亩池塘放养5组~6组鲫鱼,雌雄比为2∶1。
三、日常管理
河蟹养殖池中套养鳜鱼,在管理上仍以河蟹为主,鳜鱼则以池中的野杂鱼虾为食,起到池塘清野的作用,只要套养密度控制合理,则在养殖过程中无需另外单独投喂饵料。但鳜鱼对溶氧要求较高,而许多养殖户的塘口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池底淤泥偏多、水质恶化等情况,经常造成溶氧不足而导致鳜鱼缺氧死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经常冲注新水,保持水中溶氧丰富,一般每7天~10天注水一次,每次加水10厘米~15厘米,另外还要定期使用生石灰和生物制剂以改良水质,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在池中安装微孔增氧等设备以改善池塘溶氧状况。
四、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因鳜鱼属特种水产,河蟹为甲壳类动物,它们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一般的鱼类要高,因此,在用药时要小心谨慎的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要计算准确。夏季高温季节,最好每隔15天~20天左右使用生石灰或生物制剂进行改良水环境以降低鳜鱼和河蟹的发病率。

蟹池套养鳜鱼技术



河蟹是沿岸性生物,养蟹池大部分水体处于空置状态。在蟹池套养适量的鳜鱼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鳜鱼捕食蟹塘的小杂鱼虾,因而套养鳜鱼不需另投饵料鱼,还可避免小杂鱼过量繁殖,与河蟹竞争饵料、溶氧,还可以防止小杂鱼病害导致河蟹再感染,有利于河蟹的生长。一般亩产河蟹40千克,鳜鱼10-15千克。亩利润1200-1500元。主要技术如下。
一、放养准备
池塘面积5-20亩。池深2.0-2.5米,淤泥15厘米,PH值7.5-8.5。水源充足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备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和防逃设施。
干塘消毒干池去淤,在放养前20天用200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
移植水草 放养前15天浅水种植伊乐藻,种植水深5厘米,丛距2.5米。种植后施有机肥150千克,以利于水草生长。
加注新水 水草返青后逐步加高水位,放种前达到50厘米。
放养螺蛳和杂鱼 种草后每亩投放螺蛳500千克,每池投放部分专池培育的野杂鱼。
二、苗种放养
幼蟹、鲢、银鲫在2月前放养结束,幼蟹放养规格160-240只/kg,放养密度在500-600只左右。为调节水质,每亩放养鲢鱼种90尾/亩(规格50g/尾)。另外每亩放养30尾2冬龄银鲫(雌雄比为2:1),这些银鲫在4月气温回升时自然繁殖,为鳜鱼提供适口饵料,同时摄食池底的残饵,防止水质恶化。幼蟹放养结束后逐步加高水位,至5月中旬保持水位1.5米。5月中旬收集抱卵虾,按每亩1千克放养。6月放养鳜鱼种,规格在5-8厘米,密度每亩20-30尾。放养时先坐盆,待与池水水温一致时放入池塘。所有苗种均经过4%食盐溶液浸洗消毒。
三、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 养殖前期(3-5月)施复合肥10千克/亩,以促进水草、螺蛳和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人工投喂以河蟹饵料为主,采用“前后精,中间青”的科学投饵原则和“四定、四看”的投饵方法进行投饵管理。在幼蟹放养初期,主要投动物性饵料和河蟹全价配合饲料,以轧碎的新鲜螺蛳肉、蚌肉为主。高温季节则投喂水草、玉米、南瓜等植物性饵料。养殖后期,以动物性饵料和河蟹全价配合饲料为主,搭配部分青饲料,以提高河蟹个体规格。严禁投喂腐烂变质饵料。养殖过程中定期检验饵料鱼的数量。
2、水质调控 鳜鱼河蟹都喜清新的水环境,鳜鱼耐低溶氧能力差,对水体溶氧要求高,生产上采用以下措施来调控水质:①每20天每亩用生石灰20-30千克全池泼洒。②每周换水1次,每次1/5,高温季节,每3天换水1次,每次换1/3。③5-9月泼洒EM菌每月1次,每亩用量250克。
3、定期巡塘观察水质、饵料鱼状况、鱼蟹吃食、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4、病害防治 养殖期间,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防治、药物防治为辅,积极采取清塘消毒、种植水草、自育苗种、科学投饵、调节水质等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四口蟹池的病害的发生。养殖期内除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外,每月还用漂白粉1mg/L防病,7、8两月施用纤虫净来杀灭河蟹寄生的纤毛虫。只要防病到位,可以避免病害发生。

蟹池套养青虾技术


一、池塘条件

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甲号和乙号塘,面积分别为8.3亩和10亩,水深为1.2米和1.3米,淤泥均少于10厘米,防逃设施完善,池中有一定量的水草。

二、放养前的准备

甲号和乙号塘口,分别在1月11日和16日干塘后,清除过多淤泥,加固加高池埂,建好防逃设施。2月22日,每个塘口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对水全池泼洒消毒。

三、苗种放养

甲号塘3月10日投放规格1500尾/千克的虾种35千克,亩均4.2千克;3月28日,投放规格80只/千克的蟹种3800只,亩均458只。乙号塘3月10日投放规格1600只/千克的虾种45千克,亩均4.5千克;3月26日投放规格100只/千克的蟹种4500只,亩均450只。

四、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4~6月份,河蟹个体较小,在保证河蟹饵料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强化青虾的投喂,增加一些青虾喜食的饵料,如豆饼、麸皮、小麦、米糠等,坚持量少勿多的原则。6~9月份加强河蟹的饲料投喂。4月1~2日,两个塘口亩均放螺蛳200千克。

2.水质调节青虾对水质要求较高,保持溶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8,透明度保持在35~40厘米,定期每亩用15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换新水次数要比单一养蟹的池塘多些,两个塘口,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闷热天气每天换水一次,秋季每5~7天换水一次,保持水中较高的溶氧,防止青虾浮头。

3.病害防治青虾一般很少生病,在搞好蟹病预防的前提下,可以不必对青虾采取任何预防措施,但预防蟹病用药物应特别慎重,对青虾敏感的药物如敌杀死、敌百虫等不要使用,平时经常用生石灰15千克/亩化水全池泼洒,对虾蟹均有利。

五、养殖结果与分析

1.结果12月12日,对养殖场两个塘口测产、核产和统计,甲号池塘收获河蟹348千克,平均规格为126克/只,亩均产量为41.9千克;青虾102千克,平均规格为310尾/千克,亩均产量12.3千克。乙号池塘收获河蟹381千克,平均规格为130克/只,亩均产量38.1千克;收获青虾152千克,平均规格为360尾/千克,亩均产量为15.2千克。

2.分析4~5月份,河蟹个体较小,若在此阶段强化对青虾的养殖,可大大提高青虾的成活率。蟹、虾套养需要清新的水质、丰富的溶氧,要经常加换新水,才能促进蟹、虾的生长,提高产量。青虾到成熟季节要坚持勤捕,捕大留小,不能年底一次起捕,这样有助于提高产量。养虾的蟹塘要谨慎用药,防止药物引起青虾意外死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5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