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闸蟹池塘水质调控的三个关键措施


池塘养蟹水质是关键,水质管理是河蟹健康、高产、高效的重要基础,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河蟹养殖的规格、产量、病害以及养殖的经济效益,通过调节水质为河蟹创造良好的生长、生活环境,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现将水质调控技术环节总结如下:
一、水质要求
1、保持水质清新,蟹池水应经常保持清、爽、活,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PH值在7.5-8.5,池水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2、保持蟹池水源充沛、水量充足、水质清洁,不带有病原体和有毒污染物质。
3、蟹池要经过清塘消毒,池塘经过一年的养殖,应冬季抽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然后在使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二、水质管理
1、肥水下塘,在苗种放养前先对池塘进行肥水,每亩施用发酵的畜禽粪肥200公斤,增加水的肥度调节水质,为河蟹提供适口的天然饵料。
2、栽植水草,养蟹先养草,水草可以降低水温,增加水体溶氧量、改善水质,能为河蟹提供遮阴、避敌、栖息、蜕壳的良好场所,提高河蟹的品质,同时水草栽植的覆盖率要达到60%,水草品种搭配均衡,要有一定的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高温时注意水草的保护,水草少时要适当移栽,水草过量要及时捞除。
3、投放螺蛳可以净化水质,清明前后,每亩投放螺蛳200公斤,养殖中期根据螺蛳量的多少,可在8月份适量补投一次。
4、水位调控
按照春浅、夏深、秋活、冬稳的原则,做好水位调控,5—7月一般深水处以1—1.2米,浅水处0.4—0.7米为宜,8—10月池水平均深以1.3—1.5米为好,深水处可在1.6—1.8米,浅水处以0.9—1.2米为好,11月份,一般深水处以1—1.2米,浅水处0.4—0.7米为宜,冬天水深应保持在1.2米左右。
一、水质调控
1、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每亩1米水深用10—15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洒,10—15天泼洒一次,调节PH值,增加钙质,促进河蟹顺利蜕壳。
2、泼洒生物制剂改善水质,使用光合细菌、EM菌、有益菌等泼洒可改善水质,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含量,每15—20天泼洒一次调节水质。
3、适时换水,春秋两季每7—10天换水一次,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确保水质清新。

相关阅读

健康安全养殖大闸蟹的三个主要措施



河蟹养殖需极其慎密,如果某一方面不注意,就会导致塘口不健康、不安全的情况发生。这是指导员在长期的指导实践中经常遇到过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杜绝外源污染
1、防止有害藻类带入塘口。不移栽和放养附着青苔的水草和螺蛳,不灌注有青苔或蓝藻漂浮的水源,防止种源带入塘口后,引起藻类暴发。
2、防止死螺污染塘水。不放养受冻害、受暑热或堆积时间过久的螺蛳,如果有病螺或死螺放入塘口后,水体会发黑变臭,河蟹出现死亡。
3、防止污染水入塘。不注入有污染的水源,水源要清洁卫生。一是水源各项理化指标符合养殖要求,如果塘口确需进水,水源又有轻度污染,必须在塘口自我净化能力可控范围内,并在注水后立即采取消毒和改水措施;二是水源要无病原毒素,以防其它发病塘口通过进水而传播疾病。
4、防止饲料污染水质。不投喂散失性大的粉状糊状饲料或腐烂变质的臭鱼(有液态脂肪和蛋白流出)防止塘水富营养化后引起蓝藻暴发或河蟹不健康。
5、防止蟹种带伤带病入塘。不放养受冻、受暑热、失水时间过长、暂养运输受伤或携带病原的不健康蟹种,并进行消毒处理后下塘。
二、搞好塘内操作
1、清除淤泥。蟹种放养前,清除塘底及四周圩槽沟过深淤泥,并进行晒塘和耕翻底土,为河蟹健康安全越夏提供良好的塘底条件。
2、综合药塘。根据塘口上年河蟹是否发病、病因、野杂鱼数量及有害藻类发生情况,决定药塘药物的品种和数量进行综合药塘。淤泥多的塘口首先使用一次生石灰改良底质;有野杂鱼的塘口用“清塘灵”或“茶籽饼”杀鱼一次;再用“敌杀死”或“敌百虫”药塘一次;有青苔塘口喷洒一次“硫酸铜”;最后在蟹种放养前5-7天再泼洒一次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3、多品种种草。蟹塘要3个品种以上搭配种植水草,养殖期保持塘口水草覆盖率在50-70%,确保塘口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
4、适度套养。蟹塘套养青虾、鳜鱼、鲢鳙鱼、小龙虾等其他品种,不仅可以增加水产品收入,而且对河蟹养殖利多弊少。如鳜鱼吃食小型野杂鱼、鲢鳙鱼滤食浮游生物、青虾或小龙虾利用养蟹前期养殖,这些都为健康安全养蟹起作一定的作用。
5、适量投喂。坚持“四定”投喂,及时检查河蟹吃食情况,做到喂食顿顿清,以防剩食污染水质或引起河蟹肠道疾病。
6、合理用药。养殖期间,尤其是夏秋高温阶段,严格把握好塘口杀藻、杀菌、杀虫用药的品种、剂量、时间和方法,防止造成药害或副作用。如伤害水草、螺蛳、蜕壳蟹及软壳蟹,以及藻类死亡引起水质突变,河蟹缺氧浮头等。
7、适期改水。一是在主要养殖期每隔10-15天塘口泼洒改底改水生态制剂一次;二是在使用渔药后及时进行解毒和改水,保持塘口良好的水质环境。
三、有效预防不良天气
1、防备持续高温闷热天气。气温连续多日超过33摄氏度,且风力微弱的天气,河蟹就会出现蜕壳不正常和缺氧爬岸症状,伊乐藻开始烂根烂叶。在此之前塘口要增加水体深度,使水深保持在1.5米以上,使底部形成凉水层,有利河蟹栖息避暑;同时在晚间少量排水,清晨注入新水,改善水质,降低塘水温度。
2、防备傍晚雷暴雨天气。傍晚下雷暴雨使塘水形成上下对流,半夜到黎明前必定会出现塘口缺氧、河蟹浮头或死蟹等现象。所以进入下半夜就要注入新水或开机增氧,必要时及时泼洒增氧剂。
3、防备汛期塘水暴涨。汛期雨量大,使塘水暴涨、水体透明度差、水草被淹没,加之汛期气温高、光照不足,使水草发生腐烂,水色由红变黑。所以暴雨后要及时降水,并进行少量换水和改水处理。
4、防备夏秋雾霾天气。雾霾天气,气压低、无风、无光照,塘口得不到氧气补充,河蟹一般会出现上浮。如果气温较高,会造成部分蜕壳蟹、软壳蟹缺氧死亡。对此,要在雾霾发生时及时注水或增氧,直到见到太阳一小时后再停止注水。
实施健康安全养蟹必须贯穿于养殖全过程,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人工培育河蟹苗的三个关键措施


河蟹人工育苗是河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只有这一环节抓好了,才能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蟹苗,为整个养殖过程打下基础。
一、育苗前期准备工作
1.育苗池洗刷消毒:在幼体排放前的3天~5天,应对育苗池进行彻底洗刷消毒,新建的育苗池还应提前1个月进行浸泡。每立方米用“氯王”100克全池泼洒进行消毒,再用消毒过的海水冲洗干净备用。
2.注水:待余氯毒性消失后,即可将消毒过的海水,过滤注入使用。
3.活饵料培养:河蟹状幼体、大眼幼体均系杂食性,尤喜活性饵料,做好河蟹开口饵料的培育极为关键。①植物性活饵料河蟹育苗生产中常用的植物性活饵料有三角褐指藻、扁藻、小球藻等单细胞藻类,其中尤以小球藻为最好,但小球藻培养需较多的人力、物力且不易培养。为解决这一难题,“猗阳”公司选用国外优良藻种,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以先进的培养方法,生产出品质纯真的天然小球藻粉和浓缩小球藻液,解决了育苗过程中的开口饵料问题。这种浓缩小球藻液可直接投入育苗池,也可进行接种扩大培养。投喂后证实可促进状幼体的生长发育,明显提高成活率。②动物性饵料河蟹在状幼体和大眼幼体期喜食轮虫、卤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可人工孵化丰年虫卵培育成幼体投喂。但丰年虫卵是后期状幼体感染聚缩虫病的主要途径,为切断这一传播途径,可先用“蟹安2号”进行消毒、杀菌,杀灭聚缩虫体。
二、状幼体的培育
状幼体培育包括人工投饵、调控水温水质、充气增氧和强化管理、防治病虫害环节等。各期状体的蜕皮发育都对环境和饵料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一期阶段,因属被动摄食,所以应使育苗池中投喂的饵料颗粒密度始终保持在每毫升10万个以上。同时,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三、蟹苗淡化和出池
当状幼体全部成为大眼幼体之后即可淡化出池,可向育苗池中逐步加入经“氯宝”消毒过的淡水,淡化时间约为4天~5天。

秋季河蟹池塘水质调控措施



水质的好坏对池塘河蟹养殖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河蟹成活率的高低和生长速度的快慢,而且还影响成蟹的规格大小、饱满程度、背甲颜色等,以至直接影响到河蟹的养殖效益。秋季是河蟹的生长旺季,河蟹的摄食量大、池中残饵、排泄物较多,水质极易变坏,科学、合理调控好水质,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是促进河蟹后期健康生长的关键。
一、调节透明度
蟹池的水位以平台(浅水区)处为基准,一般保持水深为80厘米左右,蟹池四周环沟(浅水区)水深为1.5米左右。经过长时间的养殖,蟹池水质逐渐变老、变肥,不利于河蟹的健康生长,因此,每10~15天应加水1次,每次加入新水20~30厘米;每20~30天换水1次,每次换掉30%的底层老水,使池水水色呈黄褐色或淡褐色,调节透明度为35~40厘米,以促进河蟹的摄食和生长。
二、稳定pH值
稳定池水的pH值在7.0~8.5之间,使池水呈偏碱性,有利于河蟹的健康生长。当池水的pH值低于7.0时,全池泼洒生石灰,亩用量为10~15公斤,控制酸碱度在7.0以上;当池水的pH值高于8.5时,全池泼洒降碱素,亩用量为300~500克,控制pH值在8.5以下。
三、增加溶氧
溶氧是影响河蟹生活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溶氧低,极易造成饵料系数上升、厌氧菌大量繁殖、氨氮和亚硝酸盐升高等,因此,必须适时增加池水溶氧,主要措施是使用增氧机(以微孔增氧为佳)、抛洒粒粒氧或增氧灵等。秋季池水较肥、闷热天气应多开机增氧。最适开机时间和时长,应根据天气、河蟹的活动、生长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应保持池水溶氧在每升5毫克以上。在增氧机因故无法正常运转时,可启动抛洒粒粒氧或增氧灵的应急预案。
四、水草养护与补充
秋季水草生长由快转缓,侮半月左右全池泼洒1次水草激活素,亩用量为60~100克,以促进水草生根壮根,健壮生长,杜绝枯草、死草、腐烂现象。若发现水草不足,可用青萍、水花生、水葫芦作补充。青萍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水花生和水葫芦具有较强的吸污能力,可快速净化水质。
五、改良水质和底质
每7~10天全池泼洒1净爽水博士,亩用量为250克,以迅速澄清水色,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物质毒性,改良水质。每15~20天全池泼洒1次改底宝,亩用量为500克,以降解底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抑制其变黑、发臭,修复和改善底质,消除潜在隐患。

初夏河蟹技术养殖的三个关键措施



目前进入初夏,水温逐步升高,河蟹生长速度加快。为保证河蟹健康生长,当前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调控好水质
 
前期肥水过度的塘口,温度升高导致倒藻转水;昼夜温差大,水体上下对流,有机碎片死藻等难以沉降,形成胶体水;塘口枝角类、鞭毛藻等丰富,这些浮游动物及鞭毛藻随光线的强弱集群活动,导致水体发白发红,颜色不定,同一个塘口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色泽不一。出现上述情况,需要及时加注水源较好的新水。如问题突出,可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水改制剂。
 
二、投足饵料
 
有些塘口后期补苗,使河蟹生长个体差异过大,摄食量不一;有些塘口混入杂鱼与河蟹争食。建议勤观察食台,及时加大投饵量,并采取有效措施清除野杂鱼。
 
三、种好水草
 
水草品种要多样化。水韭菜生长不好的塘口补种轮叶黑藻;伊乐藻过密要及时清理掉一部分。

大闸蟹池塘套养鳜鱼的三个注意事项



1、蟹池条件
套养蟹池首先要严格清塘消毒。其次,蟹池内水草覆盖面积应占蟹池总面积的30%~50%,没有水草的要移栽。水草不仅对河蟹有保护作用,而且有利于鳜鱼捕食饵料鱼。第三,鳜鱼喜欢水质清新的水体,蟹池水源应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
2、鱼种放养规格及密度
鳜鱼种规格一般以每尾5~7厘米为宜,规格过小,成活率低;规格过大,成本高。放养密度一般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面积放10~20尾。
3、防病防浮头
鳜鱼耐氧低,对水中溶氧要求比河蟹高,目前许多蟹池放养河蟹密度较高,一般亩放量达到2000~3000只,夏、秋季易引起鳜鱼浮头。因此一定要经常换水,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有条件的可配备增氧机。防治疾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除每隔15~20天每亩用生石灰20~25千克全池泼洒外,每月每亩可使用一次三氯异氰尿酸或二氧化氯等消毒剂。

夏季河蟹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措施



在炎热盛夏季节,蟹池表层水温有时可达30℃,对河蟹生长不利,水温20~25℃适宜河蟹生长。水温太高,水质易恶化,造成水体溶氧不足,河蟹纷纷离开水体,爬到池坡,摄食量明显下降,影响生长。因此,在平时管理中,要注重水质的调节。
1、加深水位。夏季高温季节应该加深池水,降低池水温度,适宜的最高水位可保持在1.2一1.5米之间,气温特别炎热的时候,水位还应加深,最好在2米左右。
2、勤换水。高温期间,养蟹池应常更换新水,保证水质良好。更换水源要清洁卫生,无污无毒,换水时间不能在烈日下换水,以防热水灼伤蟹体,傍晚尽可能也不要换水。清晨太阳升起时是最适换水时间。换水时水草(伊乐藻)不可以脱水,如脱水时间较长容易死亡(伊乐藻),污染水质,正确的换水应边排边进,保持水位。一般5~7天换水1次。水温30℃以上,2~3天就要换水1次。每次换水或加水量不可太大,每次换去池水的1/4一l/3为宜,太大容易使水草漂浮。
3、勤捞水草。水草对水质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草的生长,吸收了水体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起到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和净化水质的作用;二是水草的生长可有效地抑制有害藻的生长繁殖,减轻有害藻类死亡时释放的毒素。
(1)种草的池塘应保持合理的密度,控制水草覆盖面积占水体面积的60%左右,6-7月份当水草覆盖率超过80%时,应在水草丛中间隔8米开辟一条宽1-2米左右的通道。水草生长过旺时可割除距水面20-625px的草头。对腐烂的水草应立即捞除,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2)靠外河捞取新鲜水草投放的池塘,高温期间,捞取的水草时间长会腐烂,应坚持少放勤捞原则,发现水草不新鲜,草叶发黄,茎干变软,应及时除去,防止腐烂、破坏水质。
4、定期改良水质。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每隔15一20天施用一次,可有效地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的含量,促进菌相和藻相的平衡。定期泼洒生石灰,每隔15一20天每次每亩池塘可用生石灰10一15kg,加水后全池泼洒,每隔20天左右进行一次。也可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和水质改良剂,改良水质和底质。
5、增氧措施。蟹池增加溶氧的主要措施是微孔增氧,撒增氧剂,尤其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温天气,蟹池溶氧量较低,应特别注意增氧。何时开机和开机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天气、河蟹的活动情况以及增氧机械负荷等灵活掌握。无增氧设备或增氧设备发生故障时,可采用撒洒粒粒氧的方法增加蟹池溶氧。

高温季节池塘养殖大闸蟹抓好五个关键措施



高温季节是河蟹生长的关键期,也是河蟹病害高发期,此时天气炎热,水温较高,加强池塘养殖管理至关重要,池塘养蟹应抓好“五关”:
1、抓水草管理关
对池中水草加强管理,适时割草,保持合理的密度和分布,保证适当的覆盖率,水流畅通。发现水草腐烂或漂浮,应及时捞除,水草有污泥的,采取换水去污,保持水质清新,营造良好的池塘环境,水草过少及时补充。
2、抓水质管理关
一般水深保持0.8-1米,高温季节调节到1-1.5米,水质调节应侧重三个方面:一是勤换新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加水10-20厘米,同时开动增氧设备。二是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一般保持PH值在7.5-8.5之间,用生石灰调节,7-10天全池泼洒一次,每亩1米水深用10-15千克。三是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底质,先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然后再使用EM菌改良水质,可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3、抓科学投喂关
要注意饵料投喂,7—9月是高温季节,是河蟹摄食生长的高峰,此时饲料容易变质,投喂时要保证饲料的新鲜,投喂时要做到“四定、四看”,结合天气、水质、河蟹摄食情况进行调整,科学投喂。
4、抓好防逃关
经常巡塘,了解河蟹的吃食、活动情况,检查防逃设施,一旦发现河蟹有逃走现象,要及时堵塞漏洞,更换损坏的防逃设施和进水口网罩,特别是大风暴雨天气,更要防止河蟹逃逸。
5、抓病害防治关
高温期水质恶化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这一时期要做好防病工作,10—15天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进行杀菌消毒,净化水质,也可用微生物制剂等改善水质、底质,控制各种病原体的滋生,发现病蟹、死蟹要及时弄清病因,对症下药,及时治疗,7—10月,交替使用生石灰、二溴海因、溴氯海因、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同时在饵料中添加内服药进行预防,5—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4—5个疗程。排除致病因子、致病因素对河蟹的干扰,减少病害的发生。

池塘养殖河蟹的三个技术环节



一、创造适合培育河蟹的池塘条件。
池塘水源要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灌排水方便。土质最好为粘土。池塘面积不宜太小,太小水质不宜控制,最好不能小于3亩。池中要设有滩面,供河蟹在上面栖息觅食,占池塘面积的三分之一。池中还要移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为河蟹藏身避敌、蜕壳提供安静的环境,还可作为河蟹的补充饲料,同时又可改善水质,防止池水过肥。池底淤泥不能过多,淤泥过多耗氧量大,水质易变坏,一般要求淤泥厚度以15厘米为好,防逃设施应建在堤岸上,不能建在堤岸的坡上,高度以50厘米为宜,向内倾斜角度为15度,一般采用双层塑料围成即可。
二、加强放苗期间的管理。
千万不能忽视清塘灭害。刚入池的蟹苗很弱小,如果清塘灭害不彻底,就会严重影响蟹苗的成活率。清塘工作一般在放蟹苗前10~15天进行,用生石灰或其它药物清除敌害,做到干净彻底。清塘一周后就可进水,进水时必须用40~60目筛绢布严格过滤,严禁敌害生物入池。
放苗时注意
①水温温差小于3℃,最好没有温差,放苗前一定要测好水温做到心中有数。
②放养前一定要等清塘药物的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方法是:可用玻璃杯取一杯池水对着光线看,如发现有许多浮游动物,说明药效消失即可放苗。
③蟹苗入池前最好先往蟹苗箱上淋些水。因经过长途运输的蟹苗腮腔失去大部分水分,如果突然放入池中,会因吸水过急造成死亡,因此应先淋些水,等蟹鳃腔慢慢吸满水后再放入池中。
三、有意识地控制河蟹的生长。
怎样控制河蟹生长,使之达到每公斤160只左右甚至更小呢?首先,增加放养密度,由以前的放蟹苗250克增加到500克(8万只左右)。这样培育的河蟹由原来的80只/公斤,增加到160只/公斤,密度增加,生长减慢,规格变小。放苗后还要看蟹苗的成活情况,一般蟹苗变成小蟹后每亩应达3万只,这样的密度才有希望培育出较理想的河蟹。其次,控制饵料。基础饵料培育较好的池塘,一般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不另投饵料,个别池塘天然饵料不足,可以补充些饵料,但要少量。这样前2个月的河蟹规格控制在2克左右。2个月后投喂些打碎的杂鱼等饵料,每天下午投喂一次,数量根据生长情况为河蟹体重的5%~20%,从饵料上人为地控制其生长。此外,要加强日常管理,做到每天巡塘,仔细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定期向池中泼洒生石灰以改善水质,每月或旬测体重和体长,掌握河蟹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便于管理和总结经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85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