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土池育苗生产试验


辽宁沿海地区河蟹工厂化育苗在20xx代末取得超高利润后,规模逐年扩大,技术日臻完善,产量逐年提高。蟹苗产量从1990年的193千克增至1997年的50000千克。但每千克价格从6000—16000元降到600—1000元,使得这一产业处于保本微利状态。育苗厂家为了追求高产量,采取高温、高药等措施,严重影响了蟹苗质量。为了降低蟹苗的生产成本,提高蟹苗质量,保证扣蟹及成蟹的养殖生产,近几年大家纷纷探索河蟹在自然条件下土池育苗技术。20xx大洼县榆树鱼种场。利用10公顷池塘(其中3.3公顷池塘用来培育轮虫,6.7公顷池塘用育苗)售出淡化大
眼幼体950千克,获利润79万元,取得了丰硕成果。
1材料与方法
1.1池塘条件
75口池塘面积10公顷,每口池塘1334米2,池深1.5米。其中育苗池50口,总面积6.7公顷;轮虫培育池25口,总面积3.3公顷。另有配水池面积1334米2,海淡水经过滤进入,供各生产池用水,盐度为18‰。
1.2清培消毒
清塘前每口池塘施腐熟的有机肥(鸡粪)300千克左右。4月15日清塘,每口池塘用生石灰100千克。20xx秋季交配的越冬蟹,规格75克/只。育苗池4月30日施光合细菌1.5克/米3。5月2—5日布苗,每口池塘放抱卵蟹80—90只,布苗密度约2万/米2。
 1.5日常管理
5月8日开始从轮虫培育池捞轮虫投喂,直到Z5。每日多次巡塘,观察水色变化、幼体变态情况以及饵料是否充足等。每3—4天加水10—20厘米。监测溶氧,在阴雨天溶氧较低时,施用增氧剂,使其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8.5左右。Z5变大眼幼体4—5天后转移至室内育苗池淡化
(方法同工厂化育苗)。投喂成体卤虫。关于幼体变态及投饵等情况见表1。
2结果

2.1产量
从池塘捞取大眼幼体1080千克,育苗池平均产量161.2千克/公顷,其中最高产量为8号池,平均产量503千克/公顷。淡化后出售大眼幼体950千克,淡化成活率88%。
2.2经济效益
成本池塘租金3万元;人工1万元5药品、肥料3万元。合计总成本16万元。产值出售蟹苗950千克,售价1000元/千克。总产值95万元。利润79万元。
<yZ023.cOM/p>

相关阅读

底层微孔增氧技术在河蟹土池生态育苗中的应用试验



底层微孔增氧技术因增氧效率高,节约用电,改善池塘底层水质效果明显在水产养殖生产中已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20xx3—5月,射阳县金海岸河蟹生态育苗专业合作社在河蟹土池生态育苗过程中进行了一个生产周期的微孔增氧应用对比试验,取得良好的推广效果,蟹苗成活率明显提高、亩产量较常规生产提高40.85%,现将微孔增氧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场地选择
试验池塘选择在射阳县金海岸河蟹生态育苗专业合作社龙江育苗场内,试验面积21.75×667m2,共12只池口,分别设试验池6只(10.83×667m2),对照池6只(10.92×667m2),育苗池有效水深1.8~2m,各池面积与产量见统计表1。
2微孔增氧设备安装
主管道用1250pxPVC管道,主管道每隔20xx平均价格550元/kg计,667m2均增加产值7000元,扣除成本,667m2均新增利润5700元。
微孔增氧技术的应用,使河蟹土池生态育苗的产量与效益增幅明显,同时蟹苗质量也明显提高,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但在试验过程中,也存在着纳米管布置深浅不一、充气不均及堵塞现象,拉网操作不便等问题,在今后的生产中将进一步完善与解决,同时,将继续开展不同的增氧模式之间的比较试验,以期取得最好的生产效果。

螃蟹人工育苗生产中的几项实用技术


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是我省沿海地区众多海水育苗室多年来主要生产项目之一,曾产生过显著的经济效益。笔者今年在黄骅兴盛育苗场指导河蟹育苗技术期间,800余立方水体出苗近400kg,最高单产0.7kg/立方米。所采取的几项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1轮虫做为蚤状工期幼体的主要饵料
传统的蚤状工期培育方法在育苗室进水、施肥、接种单细胞藻类的基础上,主要投喂螺旋藻粉、蛋黄、酵母等饵料。笔者今年在蚤状工期幼体孵出的当天晚上投喂上述饵料,第二天白天则开始投喂活体轮虫或质量较好的冷冻轮虫,效果良好。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变态快
蚤状工期全程投喂螺旋藻粉等代用饵料时,蚤状工期变态为蚤状ⅱ期约需3~4d或更长,以轮虫为主时则缩短为2.5~3.5d。
1.2变态齐
蚤工阶段以代用饵料为主,因其变态时间较长,变态明显不齐,各期累计到后期则差距更大,蚤v期幼体全部变态为大眼幼体往往需要2~3d时间,由于此阶段自相残杀严重,而大大降低了蟹苗产量;而以轮虫为主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1.3幼体壮
以轮虫为主培育的蚤状幼体不仅个体较大,而且活力好,抗病力强。例如今年有一育苗池在蚤状工期发生了严重的丝状细菌病,但经过精心治疗与培育,奇迹般地变态为蚤状ⅱ期幼体,变态率高达90%,最后单方水体出苗达500g以上。
2育苗池残饵量的显微定量
在河蟹育苗生产过程中,适量投喂饵料是关键技术之一,通常根据幼体期别、幼体数量、幼体摄食情况、饵料种类以及残饵情况灵活掌握。其中残饵量是判断投饵量是否适量的主要依据。实际育苗水体中活饵、死饵、粪便及幼体混在一起,用肉眼直接观测非常困难。笔者采取的方法是用瓷碗从苗池中舀取池水,静止数分钟后用滴管吸取碗底沉淀物,置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晰地分辩出残饵情况,结合上次投饵时间与数量,就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投饵量是否适宜,为及时调整投饵种类与数量提供重要依据。
3蚤状v期幼体较高密度条件下的流水培育
河蟹大眼幼体有残杀蚤状v期幼体的习性,在蚤状v期幼体—大眼幼体变态过程中,如果幼体密度过大、饵料不足,则极易发生残杀现象,从而大大降低蟹苗的产量。笔者今年对于蚤状v期幼体密度较高的池子,变态前适量换水,变态过程中则采取流水方式换水。即苗池一端用网箱虹吸排水,同时另一端进水,保持苗池水位基本稳定,每次进水量为育苗池容水量的1/3~1/2,避免了常规换水时随着水位的降低,幼体密度增大而加剧大眼幼体残杀蚤状v期幼体。与此同时,加大了大卤虫、淡水蚤等饵料的投喂量。因此,今年蚤状v期—大眼幼体变态阶段自相残杀较轻,蟹苗产量显著提高。
4鲜活轮虫的冰块保鲜
在河蟹育苗生产中,购买轮虫的时间和数量往往是不稳定的。有时收购的轮虫数量较多,短时间内喂不完,如果不采取措施,剩余的轮虫数小时后就会死亡,不但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河蟹育苗正常的饵料投喂。笔者采用的方法是把剩余的轮虫倒入泡沫塑料箱内,每箱轮虫数量约为容积的1/2~2/3,再放入约二三千克重的冰块,盖严后置于阴凉处存放。一般24h后大部分轮虫仍然存活,较好地解决了轮虫的保鲜和持续供给难题。

螃蟹幼蟹的土池培育


土池要求
选池地点同上。要求地底平坦,少淤泥,池埂不漏水,有防逃设施。形状为东西向长方形。面积以0.5-1亩为宜。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一般于放养前10-15天进行池塘消毒。水深1O-20cm时,亩用生石灰80-100kg。水深60-100cm时,亩用生石灰150-200kg,放养前3-5天,亩施入200-300kg腐熟粪肥,以牛粪为佳。
放养密度
一般亩15-20万只〈0.6-1.2Kg/亩〉
 
管理措施
主要管理要点如下:
①蟹苗刚下塘时,水深不宜超过30cm。4-5天后注水1次,每次1O-20Cm,直至水深60-80Cm,高温季节每天换水1/3左右。
②蟹苗下塘后,每天每亩全池泼洒豆浆1.5-2KG,并根据风向在蟹苗密集处多法些。同时,在池边投喂湿状糊状饵料,如豆饼、麦款、米糖、水蜓蚓等,每天投喂2.5-3Kg/亩15天后,每天喂5kg/亩,上午喂1/3,傍晚喂2/3。
③在水面适当放养一些水生植物。
④幼蟹蜕壳肘,要适当降低水位。
⑤防止敌害如青蛙、水老鼠、水蛇等入侵。

螃蟹早期健康育苗技术


针对河蟹大眼幼体放养成活率低的实际,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河蟹苗质量和成活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现将河蟹的早期健康育苗技术介绍如下。
1亲蟹的暂养及提温
 
由于市场原因,河蟹苗春季放养较早(也与河蟹苗耐低温有关),因此,近几年河蟹的育苗时间提前,场家首批河蟹苗所需亲蟹一般在3月中旬之前入室,但是,亲蟹提温较常规缓慢一些。一是由于亲蟹体质较差;二是入室前室外温度低,亲蟹性腺基本未发育,如果提温较快,所产幼体弱,育苗产量低,苗的质量差,甚至导致育苗失败。因此,亲蟹提温应掌握为:从捕亲蟹那天开始到孵幼时30~35d为宜。提温方法,水温10℃以下时,每2d提1℃;水温10℃以后,每3d提1℃。
 
2河蟹育苗的盐度及温度
 
河蟹育苗的盐度以26‰左右为宜,待全部变态为蚤状幼体v期时,盐度下降到22‰,以利于提高大眼幼体的变态率,待大眼幼体变齐后,出苗前,盐度逐渐调至5‰以下。
 
河蟹育苗的孵幼温度为:18~20℃,蚤状幼体工期为22℃,蚤状幼体ⅱ期为23℃,蚤状幼体ⅲ期至ⅳ期为24℃,蚤状幼体v期为25℃,大眼幼体为26℃。
 
3河蟹育苗的布池密度
 
河蟹育苗的布池密度,应根据所设计的产量和育苗场的综合条件,合理安排,建议一般不宜超过30万只/立方米。
 
4河蟹育苗的水质管理
 
4.1根据幼体密度及投喂量的情况,合理掌握各期的换水量,建议换水量为:蚤状幼体工期加水为主,蚤状幼体ⅱ期每天换水1/5左右,蚤状幼体ⅲ期每天换水1/2左右,蚤状幼体ⅳ期每天换水2/3左右,蚤状幼体v期和大眼幼体每天换水100%。
 
4.2蚤状幼体后期,即ⅳ期和v期时,在换水前施1×10e-6高锰酸钾,净化水质,提高换水质量。
 
4.3育苗池定时施用光合细菌或其它生物制剂,使有益菌形成优势种群,降解氨氮,净化水质,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5河蟹育苗期间的饵料及投喂
 
河蟹育苗饵料投喂的原则是,鲜活、适口、量足但不要过量。河蟹早期健康育苗,适口的鲜活饵料少,以代用饵料为主。代用饵料的投喂注意不同期别饵料种类的转换和量的适宜。现将不同期别代用饵料的种类介绍如下。
 
蚤状幼体工期、ⅱ期投喂适量的蛋黄、藻粉、虾片、酵母、微型饵料和少量的轮虫(鲜活或冷冻)。蚤状幼体ⅱ期变齐后投喂适量的卤虫无节幼体。
 
蚤状幼体ⅲ期、ⅳ期、v期投喂适量蛋糕和微型饵料为主,加投轮虫,根据幼体数量情况投喂一定数量的卤虫无节幼体。
 
大眼幼体变齐后,投喂加工后的毛虾或卤虫成体(鲜活或冷冻)。
 
6河蟹育苗期间的病害防治
 
河蟹育苗常见的病害是聚缩虫(或单缩虫)和丝状细菌。建议以防为主,注意以下三点:
 
6.1育苗池严格消毒,亲蟹孵幼前进行消毒。
6.2合理掌握投喂量与换水量相结合,保持水质良好。
6.3育苗期间,定时向育苗池内施用光合细菌或其它生物制剂,使有益菌形成优势种群,抑制有害菌繁殖生长。

杂交羔羊生产性能测定试验报告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为促进肉羊养殖业发展,引进了国外优质肉羊品种多赛特和当地母羊进行杂交改良,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掌握多赛特公羊和当地母羊进行经济杂交后所产羔羊(多蒙F1代)的初生重、各月龄体重、出栏体重、日增重、屠宰后净肉重等真实数据,更好地了解杂交羔羊和当地羔羊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的养殖效益对比情况,我们组织技术人员从2013年3月20日开始,在商都县蒙都肉羊养殖基地进行了羔羊养殖对比试验。试验均采用现场称重的方法,分别测定羔羊的个体生产性能,到2013年8月22日生产性能现场测定和屠宰称重工作全部结束。通过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对比,发现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杂交羔羊在日增重、出栏体重、屠宰率上表现出显著的优势。现将本次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测定地点的选择
本次羔羊生产性能对比试验,羔羊初生重、各月龄体重、出栏体重、日增重的测定在商都县蒙都肉羊养殖基地进行,羔羊屠宰率、净肉重的测定在蒙都肉羊屠宰场进行。
1.测定分组标准和工作安排
本次生产性能测定人员分为两组,第一组随机选择多蒙F1代50只作为试验组,第二组从基地和养殖场周边养殖大户处选择当地母羊和小尾寒羊杂交所产羔羊50只作为对照组。2013年3月20日作为第一次测定日,以后每月20日定时进行测定,直到两组羔羊5月龄出栏为止(以当地羔羊自然出栏时间为参考标准)。用于生产性能测定的两组羔羊,出生日期范围设为不超过3天,各组羔羊通过初生日期排序,随机取样,并佩戴耳标作为跟踪测定标识,试验期间两组羔羊饲养管理条件完全相同。
2.测定的主要内容
包括羔羊初生重、1月龄体重、2月龄体重、3月龄体重、5月龄体重和屠宰率、净肉重。试验期间对羔羊饲草料变化、断奶时间、育肥方式等基本情况也进行跟踪调查并详细记录。
二、测试羔羊的饲养管理方法
羔羊25日龄内以母乳喂养为主,15日龄起开始训练采食饲草料,以自由采食为主。25~50日龄,每只日补饲羔羊全价料200克(每天分两次补给),补饲量由少到多逐步过渡,优质青干草自由采食。51~75日龄,日补饲混合精料250克(羔羊全价料和玉米各125克,分两次饲喂),优质青干草0.25~0.75千克。75日龄后每日补饲混合精料0.3~0.4千克,青干草、青贮1~1.5千克,分4次投喂,自由饮水,以后根据生长发育情况调整饲草料喂量,()直至出栏。
三、生产性能测定结果统计
测定结果显示,在自然环境、饲养管理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多蒙F1代(试验组)平均初生重为4.36千克,3月龄平均体重为22.29千克,5月龄平均出栏体重为40.38千克,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达361.75克。当地羔羊(对照组)平均初生重为3.82千克,3月龄平均体重为18.49千克,5月龄平均出栏体重为31.43千克,平均日增重为281.75克。试验组初生重、3月龄体重和出栏体重比羔羊组提高0.54千克、3.8千克和8.95千克,平均日增重高80克。
四、屠宰测定
生产性能测定结束后将试验组和对照组羔羊集中到蒙都肉品加工厂,停止饲喂24小时后分别称量宰前体重并做好记录,然后开始屠宰,屠宰时在颈下缘喉头部割开放血;剥皮后从寰枕关节处切断去头,前肢从腕关节、后肢从飞节处割断去蹄,然后顺腹中线开膛取出内脏(保留肾脏),用吊钩倒挂30分钟后称量羊胴体重,然后剔骨并称量净肉重、骨重。
1.宰前体重。屠宰前平均体重试验组为(40.382)千克,对照组为(31.433)千克,试验组比对照组多8.95千克。
2.产肉性能。平均胴体重试验组为21.6千克,对照组为13.7千克,试验组比对照组高出7.9千克。
3.屠宰率。屠宰率试验组为49.52%,对照组为44.04%,试验组比对照组高5.48个百分点。
4.净肉重。平均净肉重试验组为15.92千克,对照组为9.01千克,试验组比对照组增加了6.91千克。
5.净肉率。净肉率试验组为40.22%,对照组为32.08%,试验组比对照组高8.14个百分点。
从以上各项指标看,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经方差分析,差异为极显著(P0.01)。
五、结论与分析
1.多蒙F1代在增重率、屠宰率、瘦肉率、羊肉品质等方面明显高于当地羔羊,收购价格一直比当地羔羊高2元/千克。
2.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管理条件下,经过5个月的饲养,试验组活体销售收入为1211.4元(40.38千克30元/千克),而对照组活体销售收入为880.04元(31.43千克28元/千克),试验组比对照组销售收入提高331.36元。
3.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羔羊2月龄内有一生长高峰,而生长速度最快的阶段是3~5月龄,2~3月龄期间日增重速度则减缓,在实际测定时还出现少数个体月体重不增长的情况。
4.在饲养环境、管理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经济杂交后代羔羊初生重、出栏前各月龄体重、日增、屠宰率、净肉重都比当地羔羊有很大程度提高,养殖效益增加330元/只以上。在我市全面实行禁牧舍饲的大环境下,选用优质肉羊公羊和当地母羊进行杂交改良是降低绵羊存栏总量,提高个体生产性能,加快高档肥羔生产,增加养羊业科技含量,全面实现养羊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联系地址:贺勇李红光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家畜改良站;叶录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局邮编:012000)

浅谈螃蟹高产育苗几要素


随着水产育苗业的迅猛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质条件不断恶化,有害藻类及病菌大量繁殖,致使近几年来水产育苗产量偏低甚至失败,如何获得高产量,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谈几点水产育苗工作应注意产问题。
1、亲蟹的选择 
体质健康,无伤残,背青肚白,体表干净,挣扎有力,雌雄蟹最好异地选择,以免近亲繁殖。亲蟹的规格一般以雌90-115g,雄115-150g为好。规格太小(特别是雌蟹),怀卵量少;个体大,怀卵量也大,但往往会因腹部扇动无力而使胚胎缺氧,发育不同步甚至停止发育。
2、布池
 
当胚胎心跳达180/分时不要急于“挂笼”,因为最先孵出的幼体往往活力差,没有培养价值。要随时用烧杯打水观察,当1烧杯能舀到4-5个幼体时再消毒亲蟹,然后“挂笼”。要想获得育苗高产,幼体的布池很重要。育早苗时,自然气温和水温都较低,病原生物少,布池密度可相对大一些,一般30-40万幼体/m3比较适宜。育晚苗(5月份)时,自然水温比较高,密度控制在15-20万幼体/m3即可。若不科学掌握布池密度,会导致育苗失败,因为密度太大,幼体摄食不均,发育逐渐不同步,到幼体大部分变态到大眼幼体时,未变态的蚤状幼体会被大眼幼体残杀;布池密度太小,在培育过程中投饵密度不好掌握,投饵多,幼体摄食不完,会导致水质恶化,投饵太少,水中饵料达不到一定密度,幼体摄取不到食物,最终导致幼体摄食不足,体质弱,增加疾病的发生机率。
3、水温
水温太高会影响苗的质量,太低以会影响幼体的发育速度。一般布池时水温19-20℃,以后每变态1次,温度提高1-1.5℃。
4、PH值
定期测量PH值,最好控制在7.5-8.3之间,超过此范围,最直接的调节办法就是换水。
5、盐度

一般布池时盐度可控制在20-21‰,以后各期盐幅度为1.5-2‰,在幼体全部变态为大眼幼体后的第2天开始,每日降盐幅度5‰,至育苗池水的盐度在4‰以下即可售苗。
6、水质
要想水质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添换水。换水同投饵一样,最好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若一次换水量太多,幼体的生长环境变化太大,超出幼体的适应能力,同样会增加幼体的发病机会,造成成活率低。
7、饵料
 
在强化常规饵料质量的基础上,要保证饵料的数量以维持幼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发育,避免因缺饵造成幼体发育不齐、发病率高及成活率低等。投饵一定要遵循“勤投少投,少量多次”的原则。如果一次投的量太多,幼体摄食不完,饵料会下沉,造成池底恶化,产生氨、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最终会造成“幼体发病率高,成活率低”等不利现象。

河蟹土池育苗病害防治篇之“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



20xx在如东、射阳地区,河蟹土池育苗与往年相比是较为艰难的一年,由于自4月8日挂笼至4月22日一直处于低温、阴雨天气,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现就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作一简要分析。
病原:丝状细菌、聚缩虫
图1示蚤体附肢寄生聚缩虫
图2示蚤体头胸甲寄生大量聚缩虫
症状
患病个体活力下降,体表及附肢附着污物,肉眼观察蚤体体表像是生了一层绒毛,用烧杯观察时,蚤体基本沉于杯底,在显微镜下观察,蚤体头胸甲、附肢部位寄生大量聚缩虫。绒毛层会影响蚤体体表、鳃部与水环境之间的气体、营养物质的交换,同时聚缩虫会释放溶解酶类,损伤蚤体体表,易引起细菌真菌的继发性感染,影响蚤体的脱壳变态,严重时甚至导致蚤体的爆发性死亡。
图3图4示蚤体寄生聚缩虫后体质虚弱活力差,取样观察时沉在烧杯底部。
病因及流行
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在整个河蟹育苗过程中都要发生,其中以蚤五转大眼幼体期间最为严重。
20xx育苗前期,低温阴雨,导致蟹苗从抱卵蟹排卵到蚤三阶段出现的吃食情况突然降低的现象比较严重,低温、阴雨天气导致的蚤体体质减弱,再加上摄食不佳导致的体质虚弱,致使蚤五转大眼幼体期间苗体被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的几率大大提升。
蚤四、蚤五期间由于轮虫投喂量过大,轮虫塘中有机质大量进入苗池,导致水体透明度过低,再加上长期的残饵粪便在底部累积,为聚缩虫的滋生创造了条件,从而使蚤体被丝状细菌、聚缩虫感染的几率大大提升。
图5示苗池投喂的轮虫,含有大量有机质
图6图7示苗池死亡的轮虫、粪便、大量的有机质
图8示水色暗黄,有机质多
防治方法
此类疾病感染尚未发现较好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在整个育苗期间都要重视水质调控和底质改良,维持水体清爽,菌藻平衡,降低丝状细菌和聚缩虫的感染几率,控制水体后期的肥度是预防此病的关键。今年育苗期间气温同比偏低,雨水偏多,还要注意加强蚤四蚤五和大眼幼体的营养。
①控制水体肥度。育苗期建议四到五天一次,使用“艾络有机酸+超爽II”降解水体悬浮有机质、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爽水菌+红螺复合菌”分解水体中残存有机质,调节水质,并配合使用底立清分解底部残饵粪便,使水体透明度维持在30-40cm为宜,可大大降低丝状细菌和聚缩虫的滋生。育苗后期,建议每2-3天使用一次。
图9示水质清爽、藻相良好
②积极预防。育苗期建议四到五天使用一次“生物有机酸+三联噬菌皇”裂解有害菌。三联噬菌皇无刺激无毒副作用,浓度高,由活的宿主菌培养,裂解能力强,使用不受天气影响,特别适合育苗使用。蚤四蚤五后,如水质过肥,建议先使用艾络有机酸缓冲水体,2小时后使用复合碘溶液杀灭细菌真菌,可有效控制丝状细菌、聚缩虫,预防继发感染。
③加强营养。在蚤体变态开始时,建议使用“三合能量钙+双效安肽”,增强蚤体能量,补充钙质及多种微量元素,提高变态的成功率。
具体的用法用量请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

螃蟹育苗中生态因子对蟹苗成活率的影响


中华绒螯蟹挂灯笼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外界生态环境因子变化过快(如升温过快),而刺激抱卵蟹提前排苗(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相当于提前催产),这时原蚤状幼体不能开口摄食,引起大量死亡。
二、水中盐度
目前内陆采用的人工海水配制,是赵乃刚提供的河蟹人工半咸水配方,蚤状幼体最适盐度为l7%左右。有的生产单位在蚤III、蚤IV过程中适当添加K+,因为K+能提高甲壳类幼体的蜕皮。在大眼幼体淡化过程中盐度下降值每天不得超过晚期死亡率很普遍。2时密度过高,分泌物过多,小水体生态环境水质易恶化,产生大量死亡。
2.投饵量。目前生产中采用的是混合投喂活饵绿水系统
绿水培育系统首先被夏威夷孵化场的Fujimura等运用于罗氏沼虾幼体培育中,目前内陆也有相当部分生产单位采用此种主法。其系统主要是一种半流水方式,将富含浮游植物的绿水定时流入培育池中,而其中的浮游植物除蚤I摄食外,蚤III足以后都不摄食,其主要目的是起生物的自净作用。因为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群落在一定程度内能够调节环境,抵消外界的作用。生物呼吸过程中逐渐把有机质矿化,就不会在水体中积累起来。水生生物还起着过滤器和沉淀器的作用,使水中悬浮物下沉,并把有害物质埋藏于土壤,使水质变清。当水生生物利用毒性作为食物或其它用途时,使毒质分解或失掉毒性。起了解毒作用,自养生物吸入CO2,放出绿水系统可提高蟹苗的育成率。
总之,河蟹育苗中各因子是幼体成活率高低的重要因素,而因子的控制又与饵料、密度等方面紧密相关,因而在生产中必须全面考虑,才能取得较高的成活率及经济效益。

成品黄鳝土池和流水无土池的建造



1、土池的建造

土池应建在土质坚硬的地方。建造土池时,应根据挖方与填方大体相当的原则,以节约投资。建造时,从地面向下挖30~40厘米深,挖出的土在四周做埂。埂的高度为40~60厘米,宽60~80厘米。池埂一定要分层充分夯实,池底也要夯实。有条件的养殖户,最好在池底先铺一层油毡,再在池底及池壁四周铺一层塑料薄膜。在池底薄膜上堆放20~30厘米厚的淤泥层或有机质土层。

鳝池建成后,池埂上可种植一些瓜、豆类藤本经济作物,并在池的四周搭设棚架,让这些瓜、豆类的茎蔓在棚架上,在夏天便起到遮挡阳光、降低水温的作用,有利于黄鳝的生长。池内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浮莲等,供黄鳝隐藏休息之用。池底色可放一些乱砖、石块等物,让黄鳝安居其中。

2、流水无土养殖池的建造

在有常年流水的地方,采用微流水养殖,可获得更高的效益。流水无土池是用水泥砖砌成的,每个池2~3平方米,池壁高40厘米左右,在池的相对位置分别设直径3~4厘米的进水孔1个和排水孔2个。进水孔与池水水面等高,出水孔一个与池底等高,另一个高出池底4~5厘米,进出水孔均用金属网纱罩住,以防黄鳝逃走。


池塘乌鳢养殖高产试验


乌鳢隶属鲈形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财鱼等,是一凶猛肉食性名优经济鱼类。它具有生长快、肉质嫩、味道美、营养丰富、生肌补血和滋补身体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2013年我县开展了乌鳢池塘精养高产试验。经过一个生产周期的的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3口,池深1.8~2.0m,池底为沙壤土,塘底平坦,少淤泥,每口面积为1.1~1.6亩,共4.2亩,排灌方便,无污染,水源充足。苗种放养前15天,排干池水,每亩用生石灰对水对全池进行泼洒,约每亩125公斤。在池四周移植水生植物作为乌鳢的隐蔽物,如水葫芦或水花生,移植面积约为池塘面积的1/5~1/6。

2.鱼种放养3.饲料投喂

乌鳢鱼种在育苗期间已经驯化能食颗粒物,因此,每天可喂2~3次,可用品牌乌鳢颗粒料直接喂食。一般投饵采取四定原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8%,每天的投喂量要视季节、天气、活动情况和乌鳢的摄食来掌握。在水下25cm处做一个食台,食场用竹杆围住,建设成固定的食场,投喂的颗粒饲料粒径须与乌鳢的口径相一致,因此,饲料必须采取逐歩抛投的方式。

4.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晚对池塘进行巡查,注意观察乌鳢的生长、摄食、活动和水质等情况,并记录下每天的情况变化。对异常情况的发生要足够重视,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及解决对策。为防止后期水草腐烂和水蔓延至整个池塘导致水质被污染,还应加强对水草的管理。注一次新水的时间为高温季节每10天一次,每次加水20cm,其余时间每15天注一次新水,随时保持25~30cm高的透明度。

5.病害防治

即使乌鳢具有很好的抗病力,预防工作也不可粗心大意。用生石灰或漂白粉与水融合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6~9月每20天按时。没有任何鱼病发生,在此试验期间。

二、试验结果

1.养殖产量

共进行5次捕捞、干塘,收获乌鳢商品6735.5千克,成活率81.2%,平均规格0.908千克/尾,平均亩产乌鳢1603.7千克。此外,3口塘还收获371.6千克的鲢、鳙和23.5千克的高背鲫。

2.经济效益

饲料系数为1.21。乌鳢售价平均12元/千克,3口池塘总收入8.083万元,生产总支出5.536万元,纯收入2.547万元,平均亩产值1.925万元,平均亩纯收入0.6064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46。

三、分析与讨论

1.要套养适当数量的杂食性和肥水性鱼类。由于乌鳢养殖采用高密度、长时间投饵的养殖模式,水质易变肥变坏,因此,套养适当数量的杂食性和肥水性鱼类,可充分利用池塘中大量的浮游生物、残饵及排泄物,起到净化水质和增加效益作用;再次试验中没有发现乌鳢吃掉套养鱼的现象,因为,套养的鱼种规格大、数量少,鱼类生长较快,可避免这点。

2.要为乌鳢提供适宜的自然环境。在养殖过程中,应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只因乌鳢不耐高温,必须隐藏在水草丛中,寻找适当时机来获取食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在池四周移植水生植物作为乌鳢的隐蔽物,如水葫芦或水花生。一般在养殖初期,隐蔽物占水面10%,随着气温升高,隐蔽物要扩大覆盖面积,7月份占水面20%,8~10月占水面30%,在逐渐变冷,气温降低的10月占水面与养殖初期相同。

3.要确保放养乌鳢鱼种规格与质量,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乌鳢属凶猛性鱼类,争食能力强,饵料不足时易互相残杀,是造成养殖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放养时要求乌鳢鱼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同时选择用于乌鳢养殖的池塘,为了便于饲养管理,不宜过大,且在饲养管理中投饵要均匀、充足,以避免出现养殖乌鳢个体生长快慢不均的现象,以确保养殖产量与养殖效益的提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97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