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池塘复合养殖高产技术


河蟹池塘复合养殖高产高效技术是将河蟹养殖技术,水草种植技术,蟹虾混养技术,鳜鱼养殖技术,鱼白鱼养殖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根据河蟹、青虾、鳜鱼、鱼白鱼等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轮养、套养,以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技术原理为:利用冬季水产空闲季节,进行青虾养殖,开春后先将蟹种与鱼白鱼种放入暂养池饲养,待池中水草长成后(4月上旬),将蟹种转入池塘,实行蟹虾混养,将达到上市规格的青虾轮捕出售,6月上旬在池塘中放养规格7厘米左右鳜鱼夏花,待鳜鱼规格达到15厘米左右,将鱼白鱼再移入池中,利用鳜鱼生活在水体下层、鱼白鱼生活在水体上层,同时两者规格相近混养,难以互相残杀,从而提高水体利用率。鳜鱼、鱼白鱼捕食池中野杂鱼,以低值鱼换来高价值鱼,解决了野杂鱼与河蟹争食、争溶氧的矛盾,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一般亩产河蟹50千克、青虾30千克、优质鱼(鳜、鱼白鱼)10千克,亩获利达1500元以上。
一、池塘条件
要求水源方便,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系统畅通,面积8亩~15亩,水深1.5米左右。四周用石棉瓦、钙塑板等材料构建防逃墙,墙体一般土下20xx底干塘时,鱼虾蟹一并同时捕捞,达到上市规格的鳜鱼、鱼白鱼,应及时鲜活上市,规格较小者,并塘囤养越冬,来年作鱼种继续养殖。

相关知识

池塘里常规鱼黄鳝高产高效综合养殖新模式



在主养鲢鳙草鱼的池塘中,同时设置专用网箱养殖(或暂养)黄鳝,每亩可产商品鱼和黄鳝各500公斤,纯利万元以上,是充分利用水体,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良好综合养殖新模式。

1、池塘条件和消毒

池塘面积5~10亩,保水深2~2.5米,光照充足,环境安静,水量充沛,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底较平坦。鱼鳝放养前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病虫害。用量是:干池(池底水深约10厘米)每亩75公斤化水全池遍洒;或带水(按1米水深计)每亩15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7~10天后投放鱼种。

2、网箱设置和水草移植

池塘设置网箱,每只网箱面积15~20平方米,但网箱总面积不超过池塘总水面的20%。网箱的设置有两种形式:即固定式和自动升降式。网箱成排排列,两排为一组,两排之间是投饲管理的人行“桥”,上“桥”处为看守棚。固定式采用长竹木桩打入池底,每个网箱四个桩,相邻的网箱可共用木桩,木桩要求粗而牢,入泥深而稳,高出正常水面80~100厘米。桩排列整齐,纵横都各在同一直线上,桩与桩间还可用尼龙绳相连,并向箱外端拉纤绳固定,使桩更加稳固。网箱四角绳头各稳系木桩,并拉紧张开网箱,使网箱上缘高出水面60厘米以上防逃。自动升降式是以油桶等浮力大的物体代替木桩,并按网箱大小用钢筋角铁或竹木材料水平固定框架,网箱四角绳头系于架上的竖桩。自动升降式网箱能够随水位自动升降,暴雨和洪涝对其防逃效果几乎没有影响。另外,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在两排箱之间搭人行管理桥,还便于在箱的四周全部搭上人行桥,为多设饲料台投饲、观察黄鳝以及其他操作提供十分便利的条件,但造价比固定式稍高。网箱中移入水草的品种以水花生最为理想,它能起到防暑降温、净化水质、支撑鳝体和提供优良栖息场所的作用。在长江中下游,每年3、4月份就可从野外收集水花生种源移入网箱培植。网箱中水草占80%以上水面,水草生长繁密后才能放养鳝苗。

3、苗种放养

池塘中的鱼种在冬春放养,宜早不宜迟。每亩放养白鲢尾重0.2~0.25公斤的150尾、尾重0.075~0.13公斤的300尾,鳙鱼尾重0.2~0.25公斤的100尾,草鱼尾重0.2~0.25公斤的180尾,团头鲂尾重0.05公斤的30尾,鲫鱼尾重0.025公斤的100尾。另外,还可增加套养部分夏花鱼苗培育鱼种。鳝苗的放养因目的不同,放养时间有早晚。如考虑生长增重和季节差价双重效益的,放养时间3~4月份即需开始,放养早,生长时间长,增重量大;如只是为了赚取季节差价,不图增重,那么冬前的秋季投苗暂养亦可。网箱中黄鳝放养密度每平方米2~10公斤。如考虑双重目的的,放养密度要小,冬季暂养放养密度可大;有技术经验放养密度可大,反之放养量应减少。黄鳝苗种的放养必须严把苗种质量、大小分养和放养前浸泡消毒“三关”。

4、饲料投喂

鱼类的饲料是配合饲料、菜饼和草类;黄鳝的饲料主要是配合饲料和蚯蚓、小杂鱼虾、鲜鱼肉、螺蚌肉、畜禽肝肠肺等鲜活饵料。要求饲料新鲜,营养丰富,大小适口,在饲料台上投喂(网箱中黄鳝的饲料台每2~5平方米设一个,用网布、竹片做成“板罾”式,每个长宽60~40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沉于网箱边缘底部)。鱼类投饲上下午各一次,黄鳝傍晚喂食一次即可。天气晴,水温适宜(鱼类18~32℃、黄鳝21~28℃),水质好,个体大,吃食旺,饲料多投,否则喂食量应减少。

5、施肥和水质管理

施肥的原则是重施基肥,巧施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池塘彻底消毒后3天,按每亩施发酵后的有机肥300~400公斤作基肥,养殖过程中常施发酵后的有机肥作追肥,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不发生鱼类重浮头。15~20天洗刷一次网箱四周,使箱内外水体能够充分交换,黄鳝就可适应。池塘水质不良应科学开启增氧机或换注新水。

6、病害防除

鱼类和黄鳝病害防除应采取常规的综合措施,即放养前池塘彻底消毒,选养体质健壮的苗种,苗种放养时浸洗消毒,饲料中经常添加消炎杀菌灭虫的药物,每隔20天左右池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和敌百虫交替遍洒一次。鱼类常见病是烂鳃、肠炎、赤皮和暴发性细菌病,黄鳝常见病是肠炎、赤皮病,要及时预防,发现有病及时对症下药治疗。

7、池塘巡查

每天早晚巡塘,观察鱼类和黄鳝活动情况,防止鱼类浮头泛塘。经常查看网箱是否破损和木桩绳索的稳固性,防止畜禽鼠鸟等为害。


池塘养鳖高产技术


中华鳖是传统的滋补佳品,集营养、药用于一身,自古以来就被公认为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医药保健上的珍品。目前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中华鳖人工养殖,但受养殖成本增加与市场行情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养殖效益较低。笔者根据多年的养殖推广经验,总结出一套提高池塘养鳖效益的技术措施,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选择适合的池塘
中华鳖具有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和喜洁怕脏等习性,因此要选择地面开阔、平坦,背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要求的池塘。
2.采取鱼鳖混养模式
以养鳖为主,进行鱼鳖混养。在池塘内搭配少量与鳖不争食的鲢鱼、鳙鱼和鲫鱼,通过鲢、鳙鱼滤食过量的浮游植物,鲫鱼清除食物残渣,在不增加饲料投入的情况下获得一定的鱼产量,还可以调节水质、优化水体环境,促进鳖的生长,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鳖的成活率。
3.选用自繁鳖苗
从外地引进苗种,不仅成本高,而且苗种经过运输会产生应激反应,影响养殖成活率。为降低生产成本,必须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裙边宽厚的优良品种做亲鳖,()自己繁殖苗种,以保证苗种的质量。
4.进行温室和池塘分段养殖
根据鳖的繁殖习性,鳖苗在8~9月才孵出,在常温条件下培育很短时间后就进入冬眠且成活率低,池塘养殖需要3~4年才能达到商品鳖规格,这会严重影响养殖效益。为缩短养殖周期,自繁的苗种可直接在温室中进行培育。当年繁育的鳖苗先在温室内精心培育8个月左右,将其培育成体重250克左右的鳖种,翌年6月中旬再放入室外池塘中进行商品鳖养殖,整个养殖周期只有1.5~2年。这样养成的商品鳖在体色、肉质和食用价值等方面与野生鳖相当,因而市场行情好、价格高,养殖效益好。
5.做好饲养管理
①合理投喂。饲料投喂是鳖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根据鳖的生长阶段、健康状况投喂不同配方的自配饲料,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鳖健康生长的需要。在养殖过程中,温室中的幼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池塘养殖的商品鳖以投喂鲜活动物性饲料为主,这样不仅能提高鳖的生长速度,而且能改善鳖的品质。在持续阴雨的天气情况下,鳖的食欲不佳,须投喂易消化吸收的配合饲料,以减少水质污染,增强鳖的免疫力。②及时分塘。鳖具有好斗性强的特点,为防止相互咬伤,要做到及时分塘。在温室阶段幼鳖个体差异过大时,要利用换水消毒及时分塘;幼鳖从温室移至池塘养殖时,不仅要视规格大小分开养殖,还应雌雄分开饲养,以减少打斗。③做好日常管理。在温室阶段要注重换水和消毒,池塘养殖阶段要注重清除残饵和水质管理,并做好养殖记录。
(作者联系地址:安徽省泾县畜牧水产局邮编:242500)

河蟹池塘养殖改良技术



河蟹养殖发展至今,降本增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一是以提高完善技术水平来降低成本(提高回捕率);二是以加大其它名优品种套养求增加收入。围绕“降本增收”,本文结合养殖实际,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河蟹池塘养殖改良技术。
1、水草种植问题
改品种单一为多品种栽植,伊乐藻在蟹池种植运用较为普遍,但近几年来从一些专业河蟹的养殖效果来看并不好,与蟹池中后期无水草或水草覆盖率低密切相关,这主要是伊乐藻不耐高温,往往难以渡过炎夏。因此,建议蟹池水草种植宜轮叶黑藻或伊乐藻为主,适量搭配黄草、苦草、蕹草、青萍等,品种多不仅提供河蟹摄食利用的天然饵料营养丰富,而且可以是整个河蟹养殖期易于维持较好覆盖率(60%~70%)。如果只种植伊乐藻,宜在5月下旬6月初形成优势后,用拖刀等割去头部20~30cm,让其在高温季节(7~8月)处于水表层下20~30cm,避开高温强光,防止枯头烂根。水草过密覆盖率超过70%以上,应进行疏除留出一定数量的无水草通道,有利于水体流动、增加溶氧。
2、青苔控制问题
蟹池种草投螺,吸收水体大量营养,水质清瘦,易引起青苔大量滋长,而目前市场绝大数除青苔药物对水草也有毒害作用。因此,要改变蟹池水质不要肥度的错误观念,在水草种植前池底应适量施入经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或者在浅水区域设置堆肥,晴天3~5天翻耙一次,保证池塘水体在养殖前期,主要是春季2~4月有一定的肥度。透明度30~40cm,减弱青苔生长旺期3~4月必须的光照,同时改以往清明前一次投螺400~500kg/亩为2次投放,即清明前100~150kg/亩,5~6月300~350kg/亩;水草种植如伊乐藻也可在河蟹放养前种植少量,待发棵后5月移栽扩种,以免前期因螺量大、小草多水质偏清。药物控制青苔,应在青苔萌发初期,采用硫酸铜拌湿泥在青苔滋长点投施(用量硫酸铜150g/h亩),5h后适当换水。前期早春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不仅可控制青苔,而且满足青虾生长要求,提供天然饵料,促进提早上市和繁殖出苗成活率,提高青虾产量。
3、饲料投喂问题
在养殖期各阶段,根据河蟹营养要求和水质要求合理投饲;在梅雨季节(光照少,水质变化大)、高温季节(有机物污染程度大),应充分利用鲜活天然饵料(水草及期附生水生物螺、蚬、蚌等)和发挥河蟹较好的耐饥特性,减少人工投饲量,控制在正常投饲量的30%左右,防止河蟹暴食,减轻污染,应用颗粒饲料:水中稳定性适当(2~3h);添加酶制剂,增加外源性酶辅助消化;相应增加投喂点,饲料利用及时,吸收转化率高,污染相对减少,有利于水质管理和疾病预防。
4、溶氧问题
蟹池的溶氧易被养殖专业户所忽视,一般认为其不易缺氧,即使缺氧,河蟹会自动调节爬草上岸,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事实上河蟹底栖为主,长期生活在水体底部溶氧最低的水域,其正常生长和抗病能力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做好3项工作:
4.1合理的水深。水体溶氧与水层深浅有关,一般水体中在2~2.5m透明度以下水层,其溶氧量很低。蟹池结构设置宜深浅结合。浅滩区域(0.5~1m水深)占50%~60%,既满足河蟹对水体深浅的生物学要求,又营造出浅滩区域(河蟹寻食、脱壳等活动区域)底层具有较高溶氧量,适应栖息活动的要求。
4.2前期3~5月经常逐步添注新水,6~9月应增加进水量和换水次数(晴天下午1~4h,阴雨天半夜或凌晨),形成一定时间内的水体微流,保持水质清新。
4.3在梅雨季或高温季节。气压低、光照少、水质差的时段。除常规进水增氧外,根据水质变化及时投施化学增氧剂(一般傍晚时),如颗粒型增氧剂过碳酸钠,可沉降底部缓释活性氧,增加底层水体溶氧,特别适宜河蟹底栖的要求。
5、水质调节问题
除常规水质管理外,应特别注意梅雨季节后,水体的pH值变化,江南雨多偏酸。尤其是淤泥相对厚或水草生长不茂盛的池塘,及时泼洒生石灰一次调节pH值,用量8~10kg/亩;同时蟹池经过河蟹蜕壳旺期3~6月,水体中钙或其它河蟹蜕壳必须矿物质含量下降。在中后期应必要增加补充,或饲料中适量添加。
外界水源易受工业污染和富营养化的影响,所以河蟹养殖中可以采用微生物制剂改善自身水体环境。如用EM等,但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也会出现负面影响,高温季节全池泼洒会加剧伊乐藻类的腐烂。微生物制剂施用后,在短期内大量繁衍增殖自身耗氧会引起水体溶氧的变化,为防止缺氧和提高生物有效性,一般宜在晴天中午10:00左右开动增氧设施的前提下,使用或施用后1~2h辅用颗粒型增氧剂(过碳酸钠);7~8月高温季节改泼洒法为拌泥抛入池底法。既改善底层水质,又避免对水草的影响。同时微生物制剂不能与消毒剂、抗生素等同时使用,以免丧失功效,须在此类药物达到安全期后随即应用,以迅速恢复水体微生态平衡。
6、放养模式问题
如果盲目加大河蟹放养密度,不仅增加投入成本,而且养成规格小、价格低,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难以实现和维持,造成管理困难、病害增多。因此建议在河蟹亩放600只/亩(规格120~300只/kg)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套养名优品种、数量,如:青虾8~12kg/亩、花白鲢20尾/亩(规格1~2尾/kg)、尾/亩(规格20~40尾/kg),可在不增加投饲的前提下,鳜鱼12~15尾/亩(规格5cm以上)、鲌鱼6~8尾/亩(规格12cm以上)等增加附带名优产品的产出,提高蟹池养殖收入。

斑点叉尾鮰池塘高产养殖技术



(一)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选择8~12亩,水深要求2米以上,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系配套,每口池塘配1台1.5千瓦叶轮式增氧机。池塘在鱼种投放前进行改造和清塘,保留底泥15~20厘米,并进行翻耕曝晒,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二)鱼种投放

斑点叉尾鱼回放养在3月下旬进行,气温在15℃左右,亩放800尾,规格为50~80克/尾,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进行浸洗消毒。
鲢鳙鱼放养在4月上旬进行,亩放白鲢120尾,鳙鱼30尾,规格为50克/尾左右,放养时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洗消毒。

(三)饲养管理

1、饲养方法 
采用人工驯化,使斑点叉尾鱼回集群上浮抢食,用配合饲料定点、定时撒投的方法进行。鱼种放养后第3天开始进行人工投饲驯化。由于斑点叉尾鱼回喜欢弱光摄食,驯化时应在黎明和日落后进行,每天2次,经过10天左右可基本驯化成功。接着开始正常投喂,投饲时遵循“慢-快-慢、少-多-少”的原则。投喂量可根据鱼的吃食情况进行调整,当80%以上的鱼吃饱走开后即可停喂,每次投喂时间30分钟左右,高温季节采取少量多次投喂方法,一般日投4~6次。

2、水质管理
前期3~5月为提高水温可保持水深1.2米,每4~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5厘米左右,透明度保持25厘米以上;7~9月保持2米以上的满水位,2~3天换水1次,透明度保持30厘米以上。坚持晴天中午开增氧机1~2小时,阴雨天或暴雨天,晚上或凌晨适时开动增氧机防浮头泛塘。

3、鱼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5~9月每月用3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和0.1克/立方米的二溴海因各消毒1次;4月底用鱼虫杀星进行1次杀虫;同时不定期用二溴海因对投饵区进行消毒。秋季池塘水温变化大,亚硝酸盐含量会升高,应施用水质保护解毒剂降解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4、适时捕捞 
8月份水温高易发生缺氧浮头,应把套养的鲢鳙大部分捕捞上市,同时放养相应数量的夏花鲢鳙鱼苗。降低池塘载鱼量,减少溶氧的消耗。10月份开始分批捕捞上市和进行加工。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96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