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大规格河蟹 优质扣蟹的培育尤为重要


近年来,大规格河蟹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养殖效益明显好于小规格河蟹。要养殖大规格河蟹,优质扣蟹的培育尤为重要。为此,现将优质扣蟹培育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供参考。
1、池塘条件:底质以沙质土较好,壤土次之,要求池塘不能渗漏。用于培育扣蟹的池塘,面积以2-3亩为宜,面积太小,水质变化较快不易掌握,而面积太大则日常管理等都不便。同时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
2、苗种选择:土池苗具有成活率高、规格整齐、放苗时间合适等优点,是培育扣蟹的首选苗种。在购苗中,要选择优质的经过淡化的蟹苗,如果掌握一把蟹苗在手中,松手就四处散开,行动敏捷,这样的蟹苗质量就较好,放养后成活率较高;反之则质量较差。
3、放养准备:池塘要在4月底之前做好清除淤泥及整修等工作。在放苗前15-20天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100千克兑水全池泼洒,过一周可以进水30-40厘米,每亩用100千克腐熟畜禽粪便进行水质培育,使蟹苗下塘时有充足的饵料生物,提高成活率。在池塘中移植水草,品种有轮叶黑藻、苦草等,种植水草的面积占养殖面积的三分之二,并有绳子固定好,不能让其随风飘动,增加扣蟹的能量消耗。移植水草的好处一是为扣蟹提供植物性饵料,又能为扣蟹的栖息、蜕壳提供方便安全的环境。二是水草的光合作用能大量放出氧气,提高放养密度和成活率,三是水草又能吸收水中过多的有机质,改善水质;四是在高温季节能起到遮阴的作用,降低水温,减少性早熟。为了防止扣蟹逃逸,池塘四周应该做高度不低于40厘米的防逃墙,并在顶部出好檐,防止河蟹逃跑,同时能防止敌害生物的进入。
4、放苗密度和时间:放养数量以每亩0.8-1千克为宜。放苗时间宜选择在5月中下旬和6月初,运输蟹苗时采用干法运输,水草铺设于蟹苗箱底,运输途中应淋水保持蟹体湿润,放苗时可将蟹苗箱放于池塘上风浅水区,让蟹苗自行爬出。
5、饲料投喂:培育过程中饲料的投喂应先精后粗,用量应先多后少,投喂一般以早晚投喂为主。蟹苗下塘后可用罗氏沼虾配合饲料等投喂,1周后可投喂幼蟹饲料,3周后主要投植物性饲料,如豆粕、麸皮、瓜菜等。实践证明饲料中脂肪、蛋白质含量过高,容易引起扣蟹的性早熟。日投饲量从放养初期蟹体重的200%左右逐渐减至蟹体重的5%左右。投饲量应根据季节、水色、天气和河蟹的活动情况等灵活掌握,水温较高时多投;晴天多投,阴天少投,雨天不投;水色好时多投,水色差时少投。饲料应投喂充足、均匀,避免河蟹的相互残杀。
6、日常管理:坚持每天巡塘,观察水色及河蟹的生长、摄食情况,检查防逃设施。同时做好水质调控,水体的透明度保持在25-35厘米。由于池水的蒸发,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同时每隔15天每亩用15千克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生石灰一是有杀菌作用,二是可以调节水质,三是为扣蟹的生长,蜕壳提供有效的钙质。在7、8月高温季节,池塘水位加至最高,同时捞足三分之二的水草复盖池面,有利于降低水温,减少扣蟹的生产积温,降低性早熟率。
7、病害防治:在扣蟹培育中较为常见的蟹病有纤毛虫病,纤毛虫病主要由于水质过肥引起,病蟹体表有棕黄色绒毛,同时有滑腻感,治疗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泼洒,浓度为0.7毫克/千克,或用纤毛净0.4毫克/千克全池泼洒。

相关阅读

大规格优质河蟹池塘养殖的准备与蟹种放养技术



大规格优质河蟹生态养殖,必须遵循和运用生态学准则、生物学准则和经济学准则进行管理。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促使生态关系平衡,真正体现实施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
1.养殖条件:池塘养殖河蟹不同于养殖鱼类,池塘养蟹应选用湖泊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滩涂围垦。池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地域,池塘面积为30~50亩,正方形为好。池塘能灌水深1~1.2米,池塘四周开挖10~15米宽底沟、深度为0.4米,池塘内必须能培植水生植物,如竹节草、面条草等,有一定量螺蚬,促使池塘养殖条件优越,改造成为生态养殖池塘。当水生植物生长稠密、螺蚬繁育成倍增长的时候,池塘内就是优质清水,真正成为优质生态养殖池塘。
2.防逃设计:在四周用毛竹平板聚乙烯网建防逃设施。首先底部用石笼卷埋入池底15~20xx12月清塘。用生石灰每亩50千克进行带水清塘,平均水深15~20厘米,防止原池塘内水生植物、螺蚬受影响。
5.水质培育及栽植水生植物:如果原有池塘内没有水生植物,就必须人工引种培植水生植物。在栽植水生植物时池塘必须加水,深0.6~0.8米,栽好后每隔3天需换清水1次,促使水生植物成活率提高,因为水生植物生长好坏直接影响河蟹生长乃至个体大小。为了防御洪水,池塘可定点适度种植红菱或乌菱,在洪水来临之际,河蟹可以自己找到栖息处,以便蜕壳时减少死亡率。但是天气连续晴朗时,池塘内容易生长水绵,如有水绵,可用0.7克/立方米浓度硫酸铜泼浇杀死水绵。
6.蟹种放养:蟹种放入大池前必须在原有池塘内围20%面积的围网,先放入网围内暂养,以便保证整个池塘内水生植物正常生长和浮游动物繁育。暂养小蟹池放开时间应在水生植物正常生长好以后,一般在5月下旬放开苗种,此时蟹种规格为100只/千克,放养量为500~600只亩。

池塘大规格优质商品河蟹养殖技术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1塘口条件
池塘面积10~15亩,东西向,长方形,平均池深1.5m以上,其中池中间1.5m深,四周环沟2.0m深。靠近水源,进排水源水质无污染,无“三废”排放,水质标准符合我国养殖用水的水质要求。
1.2防逃设施
池外围用黑色钙塑板为防逃板,入土10cm,每隔0.7~1.0m用竹桩固定,外加网片防敌害入侵蟹池,沿池埂内坡用厚塑料膜铺垫,起保水防渗漏作用。
1.3池塘清整
在放苗前一个月左右用150~200kg/亩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并带水浸泡5~7d,然后彻底换入适量新鲜水。
1.4种植水草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要想池塘河蟹养得好,首先种好一塘草”。待池塘加入新鲜水后,即可在环沟内种植水草(如伊乐藻等),并在清明节前后加水至中间平板10cm,以便洒播苦草籽,并以每亩使用2kg复合肥全池泼洒,这样能使发芽后的苦草幼芽迅速生根和生长。
1.5投放螺蛳
待水草长至3~4cm后,可每亩投放鲜活螺蛳150~250kg左右。
2、蟹种投放
2.1幼蟹选择
投放的幼蟹应首选长江系中华绒螯蟹(本镇选用的是“水阳江”牌优质幼蟹),并且规格要整齐适中,附肢健全,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杂质,有光泽,活力较强。
2.2幼蟹投放
幼蟹投放一定要做到早下塘,在春节前后即可按每亩投放扣蟹300~500只,规格在100~200只/kg,投放前须将扣蟹用高锰酸钾溶液或苯扎溴铵溶液等浸泡消毒,并且宜选择在早晨或夜间进行。
2.3其它种类投放
为合理利用水体,每亩可投放越冬虾苗1.5~2kg,花、白鲢越冬苗种10~20尾;为更好地清除杂鱼(因养殖过程中随打水而带进的),可按每亩投入规格为5~10cm的鳜鱼鱼种8~10尾。
3、成蟹养殖
3.1饵料投喂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渔时季节、天气变化、河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需求以及河蟹吃食活动情况等,合理调整每天的投喂量。另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须按“四定”的投饵方法采取“两头精、中间青”进行投喂。早期以全价配合料为主并将日投饵量控制在蟹重的3~5%左右。4月份为种植好水草,务必要做到投饵足而精,并逐步向动物性饵料转移,日投喂量应控制在蟹重的5~7%左右。到了7~8月份,由于水温较高,为防止投饵过剩败坏水质,可适当降低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并辅以植物性饲料(如:南瓜丝、山芋丝、各种水草等)。在养殖的中后期应以动物性饵料(如鲜小鱼等)以及全价配合饲料为主,并且投喂量一定要足,以免造成因后期投喂不足而互相残杀,具体投喂量应以投饵后1~2h内吃完为佳。
3.2水质管理
3.2.1水位管理
早在2~3月份蟹池四周环沟保持在0.5~0.6m即可,到4月份清明节前后为种植好水草(以苦草为好),可将池塘中间平板处加至10cm左右,随后根据水草的生长状况可逐渐加深水位。在高温季节应将水位加至15m以上。到九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可适当降低水位。
3.2.2水质管理
河蟹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通常要求水中溶氧保持在5mg/L,PH值要求在7.0~8.5之间,透明度在30~40cm。因此,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定期换、注水,早期可每隔10~15d换水一次,每次换入1/3。在高温季节为确保水质清新,应坚持每天添加新鲜水,并每隔5~7d换水1次。另外每隔15~20d用生石灰8~10g/立方米化水全池泼洒。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定期使用光合细菌或EM菌等微生物制剂化水全池泼洒以改善水质。
3.3日常管理
3.3.1坚持定期巡塘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5次,及时检查防逃防盗,观察水质、水温的变化,以及河蟹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及时调整河蟹投饵量以及各种管理措施。及时清除田埂杂草及河蟹的残饵和水面的漂浮物等,及时清除养殖敌害。
3.3.2加强蜕壳期管理
河蟹在生长过程中,蜕壳是非常关键的,为加强河蟹蜕壳期管理,在河蟹大量蜕壳时,应适当减少投饵量并减少人为干扰,在大量蜕壳后要立即增加投饵量,并适当增加新鲜的动物性饵性,在河蟹蜕壳高峰期要保证环境安静。
4、病害防治
在蟹病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在不同生长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预防,坚持生态预防,以选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为主进行调节水质。在高温季节,应根据不同的塘口条件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或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在纤毛虫高发期应每隔15~20d采用甲壳净或纤虫净等杀虫1次,为避免出现抗药性,药物应交替使用。在日常投饵过程中应定期添加一些内服药(如:大蒜素及免疫促长剂等)及微生物制剂进行预防。
5、成蟹捕捞
池塘养殖河蟹可在9月份以后采用地笼进行张捕,适时上市,也可采用干塘捕捉,集中上市。

优质扣蟹高产养殖技术



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面积一般2至3亩,池深1—1.5米,池形长方形,南北窄,东西长。池底中间设有一沟槽,东西向,东为进水处,较浅;西为排水处,较东端深0.6米,便于排干池水。池埂坡比1:3,坡上用50厘米塑料板作为防逃栏,并埋入土深15厘米,用水泥桩固定。外河排灌方便,水质清晰。
2.清塘消毒:池塘于3月初干池曝晒1个月,4月中旬即进水3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浆全池泼洒。10天后每亩再用漂白粉60千克带水全池泼洒,彻底清塘消毒。
3.种植水草:在离池边3至5米处种植三条东西向、宽2米的水花生草带,用竹桩和塑料绳固定,草带间距2米,在未种水花生草带的地方再种植伊乐藻。伊乐藻草墩间距1.5米,这样植草面积占整个池塘水面的80%以上。
4.蟹苗放养:5月中旬放养大眼幼体,平均每亩1.5千克,大眼幼体选择活力强,大小均匀,老嫩一致,光洁度好的优质大眼幼体。
5.饲养管理
(1)投饲管理大眼幼体放养时,因池中有大量浮游生物,
一周内无须投饲待至三期开始投饲。进入7月高温季节,采用隔天投饲的办法进行控饲,并投喂天然饵料浮萍,到8月下旬后投足颗粒饲料。
(2)水质调节大眼幼体放养后三周开始调节水质,一般7至15天调节一次,先加注,后调换。间隔时间先长后短,具体视水质肥瘦而定,每隔20天用一次生石灰全池泼洒,用量为20公斤/每亩。
(3)提高溶氧进入7月份,视天气状况,用增氧剂适当给蟹种培育池增加溶氧,改善池中生态环境,每亩每次用粒粒氧500克。
(4)病害防治大眼幼体放养后,每隔15至20天用聚维酮碘带水全池泼洒,进入7月份,每隔20至25天用纤虫净Ⅱ号全池泼洒一次,防治寄生虫及病菌,饵料中伴些大蒜素,防止肠炎病。
6.清除早熟蟹:9月中旬后,采取夜间巡塘,在塘边用灯照捕捉早熟蟹,配合用地笼收捕二龄蟹,捕捉时间将近20天。
7.堆草捕捉:12月下旬,将水花生草带分割成每堆直径1至2米、高0.5至0.8米的草堆40至50堆,1月份开始用抄网抄捕,并用地笼网张捕,起捕率达80%,最后干池捕捉。
二、讨论与小结
1.蟹种培育达到优质高产的目标,与苗的质量、放养量、水草种植量、水质管理、投饲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有关,其中关键是苗的质量、水草栽植量及病害防治(包括彻底清塘)。
2.蟹苗放养密度必须根据池中水质及水草资源量而定,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1至1.5千克较好,过多会造成水体溶氧低,水质易肥,蟹种出塘规格偏小等;过少易产生早熟蟹过多。
3.水草栽植量过少对蟹苗成活率影响较大,蟹苗在培育池中的蜕壳次数较多,每次蜕壳其生命受侵害的风险较大,因此用种植大量的水草来营造良好的安静的蜕壳环境是提高蟹苗成活率的关键。
4.合理调节投饲品种、结构及投饲量,对提高蟹种规格及控制早熟蟹的产生有较大的作用。在养殖中后期用水草、浮萍等天然植物饵料适当补充,能用效地控制蟹种早熟,同时,能提高蟹种的规格及产量。

大规格优质河蟹池塘养殖的配套技术



养殖大规格优质河蟹的配套技术,主要是培养植物性生物饵料和动物性饵料。
1.植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培养的主要类群有光合细菌和单细胞藻类。光合细菌(PSB)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物,是一大类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总称。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水田、旱地,都有光合菌存在。光合细菌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具有多种异养功能,与自然界中的氮磷、硫循环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环境的自净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自然界的有机污水是通过微生物的生态学演替而被净化的。光合细菌作用养殖水质净化剂,降低水体氨氮效果显著,养蟹池塘培养使用光合细菌,可以提高总产。
2.动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动物性生物饵料主要培养褶皱臂尾轮虫。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繁殖广泛,分布于淡水水域中,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鱼类、甲壳类的重要天然饵料生物。增加河蟹动物性生物饵料,提高河蟹肉质鲜嫩,增大个体,同时也减少人工投喂动物性饲料,特别在水温20℃以上动物性生物饵料的培养能促使池塘清晰,再加上定时加灌清水,始终能保持池塘内的水质清新,pH为7.8~8.5。

大规格优质河蟹池塘养殖的饲养管理技术



1.投饵:前期以天然饵料为主,每年每亩投进25~40千克螺蚬,小蟹池内水温在10℃以上就应当适当投喂饵料,应保持定时、定点、定质投喂,并要看季节、天气变化(气压)、水质、河蟹吃食状况投喂。饵料要新鲜,应该用全价饲料,营养丰富,促使河蟹吃饱吃好。同时,也可以用煮熟的小鱼类、黄豆投喂,小蟹池开放后一般不要投喂饵料,至7月开始看池塘内情况(天然饵料水草、螺蚬多少)适量投喂,以玉米、蚕豆、黄豆等混合全价饲料为主,后期投喂甘薯。同时,河蟹捕食时弄起来的残草要及时捞出池塘,以免影响水质。
2.水质调控:必须有良好的水质(pH8.3~8.7为宜),同时养蟹的水质必须在物理、化学、生物性能三方面都应适合河蟹生产的要求,如果其中某一因素不符合养殖的标准,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河蟹的蜕壳和生长。为了培育适应河蟹健康生产的水质,具体实施方法为:
遵循自然科学的原理,充分利用太阳光曝晒消毒、杀菌。并培育具有颗粒结构的肥沃土壤,促使水生植物生长,培养动植物性饵料。调控水温,在高温季节,植被能遮蔽强烈的太阳光,光照气温超过28℃时,水体的温度大大低于气温,这样,确保河蟹生长水温在20~28℃之间。
必须在池塘内移植和培育水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链,建立吸污屏障优化水质,同时水生植物也是河蟹的优质绿色饲料。
适时投一定量螺蛳、小蚌等贝壳软体动物,增加防污能力增强防病能力。同时根据河蟹是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这样既净化水质,又增添了河蟹动物性饵料。促使河蟹顺利蜕壳生长,确保大规格优质河蟹达标。
适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更换清水,增加溶氧量,溶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确保水质清新,防治河蟹蜕壳时缺氧死亡。因为有两种情况下河蟹缺氧死亡,其中有刚蜕壳的河蟹在1~3小时内不能爬行,另一种是正在蜕壳的河蟹需充足的氧量才能蜕壳,如果含氧量不足,蜕壳困难,这些河蟹就要死亡。其次是含氧量不高时,河蟹捕食后不容易消化吸收,导致河蟹生长缓慢,直接影响河蟹的健康成长。

河蟹养殖户优质扣蟹识别方法



扣蟹是河蟹养殖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河蟹养殖的最终效益,因此选择优质扣蟹是河蟹养殖中关键的第一步,在此介绍几点优质扣蟹的识别方法。
一、从体表识别
1、看附肢:附肢齐全,爬动有力,反应敏捷,无病无伤的蟹种好,否则不宜选用。
2、看刚毛:步足的刚毛少、短、稀的蟹种好,如果刚毛多而稠密,则此蟹种可能已性成熟,不能选用。
3、看壳色:壳色呈淡黄色,有光泽和透明感的蟹种好,如果壳色为墨绿色即为成熟蟹,不能选用。
4、看腹脐:雌蟹腹脐未圆满、尖一点的蟹种好,如果腹脐圆满且周围长满刚毛的即为成熟蟹,不能选用;雄蟹如果腹脐基节隆起,用手摸有凹凸感,颜色发黄的不能选用。
5、用手拉腹脐:腹脐紧贴腹部,有用力感的蟹种好,如果用手轻轻一碰,腹脐即与腹部分开的蟹种不能选用。
二、揭开蟹种背壳,从体内识别
1、看鳃丝:鳃丝完整、紧密,色泽鲜亮的蟹种好,如果鳃丝发黑、疏松的不能选用。
2、看肝脏:肝脏呈金黄色而且有光泽的蟹种好。如果呈土黄或苍白色的不宜选用。

培育优质河蟹苗三个重要参数



中华绒螯蟹人工繁殖一般在小水泥地中进行。必须将水池环境调优,才能提高蟹苗成活率。
水温:河蟹育苗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最适水温为20~25℃,升温要缓慢进行,每小时不得超过1℃。升温过快会刺激抱卵蟹提前排苗,排出的原蚤状幼体不能开口摄食,常引起大量死亡。
盐度:河蟹人工半咸水配方配制人工海水育蟹,蚤状幼体最适盐度为17‰左右。在蚤Ⅲ、蚤Ⅳ阶段适当添加钾盐,能促进幼体蜕皮。在大眼幼体淡化过程中,盐度下降每天不得超过3‰。
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对于蚤状幼体的生长发育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直接影响蚤状幼体的存活,另一方面水中溶解氧的高低直接影响水质状况,对蚤状幼体产生间接影响。池水溶解氧一般不得低于4毫克/升,生产中可用罗茨鼓风机不间断增氧。
水体中氨态氮含量过高,能使蚤状幼体动脉血液中氧含量降低,摄食量降低,代谢机能减弱,超过1毫克/升,能破坏蚤状幼体细胞,影响呼吸机能,死亡率提高。硝态氮含量不得超过0.1毫克/升,否则会引起蚤状幼体中毒,摄食量降低,鳃状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僵直而死。控制氨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密度。幼体合适的放养密度是每升100尾。起始放养量可高些,因为空间、水量、饲料等条件宽裕,但到中期需要分养,否则密度过高,分泌物过多,水质易恶化,到蚤Ⅴ期和大眼幼体时会发生大量死亡。(2)投喂量。投喂活饵(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和人工配合料(蛋黄、自己配制的微型颗粒料),投喂量主要靠目测估量。人工配合料要求达到一定细度,蚤Ⅰ、蚤Ⅱ期可采用100目网筛、蚤Ⅲ、蚤Ⅳ期可采用60目网筛,蚤Ⅴ期及大眼幼体阶段可采用40目网筛。蛋羹或自制的微型颗粒料,可以添加一些维生素、类脂物或将来需要的抗生素载体。(3)水处理。换水采用彻底换水的方式,每天傍晚把水放掉三分之一,再用虹吸方法排掉三分之一,然后加新鲜水。白天可投喂人工配合料,晚上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保证晚间蚤状幼体蜕皮时有良好水体环境。换出的水可通过机械过滤和生物过滤后重复利用。(4)培育“绿水”。采用半流水方式,将富含浮游植物的“绿水”定时注入培育池中,净化水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97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