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池塘养殖改良技术


河蟹养殖发展至今,降本增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一是以提高完善技术水平来降低成本(提高回捕率);二是以加大其它名优品种套养求增加收入。围绕“降本增收”,本文结合养殖实际,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河蟹池塘养殖改良技术。
1、水草种植问题
改品种单一为多品种栽植,伊乐藻在蟹池种植运用较为普遍,但近几年来从一些专业河蟹的养殖效果来看并不好,与蟹池中后期无水草或水草覆盖率低密切相关,这主要是伊乐藻不耐高温,往往难以渡过炎夏。因此,建议蟹池水草种植宜轮叶黑藻或伊乐藻为主,适量搭配黄草、苦草、蕹草、青萍等,品种多不仅提供河蟹摄食利用的天然饵料营养丰富,而且可以是整个河蟹养殖期易于维持较好覆盖率(60%~70%)。如果只种植伊乐藻,宜在5月下旬6月初形成优势后,用拖刀等割去头部20~30cm,让其在高温季节(7~8月)处于水表层下20~30cm,避开高温强光,防止枯头烂根。水草过密覆盖率超过70%以上,应进行疏除留出一定数量的无水草通道,有利于水体流动、增加溶氧。
2、青苔控制问题
蟹池种草投螺,吸收水体大量营养,水质清瘦,易引起青苔大量滋长,而目前市场绝大数除青苔药物对水草也有毒害作用。因此,要改变蟹池水质不要肥度的错误观念,在水草种植前池底应适量施入经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或者在浅水区域设置堆肥,晴天3~5天翻耙一次,保证池塘水体在养殖前期,主要是春季2~4月有一定的肥度。透明度30~40cm,减弱青苔生长旺期3~4月必须的光照,同时改以往清明前一次投螺400~500kg/亩为2次投放,即清明前100~150kg/亩,5~6月300~350kg/亩;水草种植如伊乐藻也可在河蟹放养前种植少量,待发棵后5月移栽扩种,以免前期因螺量大、小草多水质偏清。药物控制青苔,应在青苔萌发初期,采用硫酸铜拌湿泥在青苔滋长点投施(用量硫酸铜150g/h亩),5h后适当换水。前期早春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不仅可控制青苔,而且满足青虾生长要求,提供天然饵料,促进提早上市和繁殖出苗成活率,提高青虾产量。
3、饲料投喂问题
在养殖期各阶段,根据河蟹营养要求和水质要求合理投饲;在梅雨季节(光照少,水质变化大)、高温季节(有机物污染程度大),应充分利用鲜活天然饵料(水草及期附生水生物螺、蚬、蚌等)和发挥河蟹较好的耐饥特性,减少人工投饲量,控制在正常投饲量的30%左右,防止河蟹暴食,减轻污染,应用颗粒饲料:水中稳定性适当(2~3h);添加酶制剂,增加外源性酶辅助消化;相应增加投喂点,饲料利用及时,吸收转化率高,污染相对减少,有利于水质管理和疾病预防。
4、溶氧问题
蟹池的溶氧易被养殖专业户所忽视,一般认为其不易缺氧,即使缺氧,河蟹会自动调节爬草上岸,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事实上河蟹底栖为主,长期生活在水体底部溶氧最低的水域,其正常生长和抗病能力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做好3项工作:
4.1合理的水深。水体溶氧与水层深浅有关,一般水体中在2~2.5m透明度以下水层,其溶氧量很低。蟹池结构设置宜深浅结合。浅滩区域(0.5~1m水深)占50%~60%,既满足河蟹对水体深浅的生物学要求,又营造出浅滩区域(河蟹寻食、脱壳等活动区域)底层具有较高溶氧量,适应栖息活动的要求。
4.2前期3~5月经常逐步添注新水,6~9月应增加进水量和换水次数(晴天下午1~4h,阴雨天半夜或凌晨),形成一定时间内的水体微流,保持水质清新。
4.3在梅雨季或高温季节。气压低、光照少、水质差的时段。除常规进水增氧外,根据水质变化及时投施化学增氧剂(一般傍晚时),如颗粒型增氧剂过碳酸钠,可沉降底部缓释活性氧,增加底层水体溶氧,特别适宜河蟹底栖的要求。
5、水质调节问题
除常规水质管理外,应特别注意梅雨季节后,水体的pH值变化,江南雨多偏酸。尤其是淤泥相对厚或水草生长不茂盛的池塘,及时泼洒生石灰一次调节pH值,用量8~10kg/亩;同时蟹池经过河蟹蜕壳旺期3~6月,水体中钙或其它河蟹蜕壳必须矿物质含量下降。在中后期应必要增加补充,或饲料中适量添加。
外界水源易受工业污染和富营养化的影响,所以河蟹养殖中可以采用微生物制剂改善自身水体环境。如用EM等,但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也会出现负面影响,高温季节全池泼洒会加剧伊乐藻类的腐烂。微生物制剂施用后,在短期内大量繁衍增殖自身耗氧会引起水体溶氧的变化,为防止缺氧和提高生物有效性,一般宜在晴天中午10:00左右开动增氧设施的前提下,使用或施用后1~2h辅用颗粒型增氧剂(过碳酸钠);7~8月高温季节改泼洒法为拌泥抛入池底法。既改善底层水质,又避免对水草的影响。同时微生物制剂不能与消毒剂、抗生素等同时使用,以免丧失功效,须在此类药物达到安全期后随即应用,以迅速恢复水体微生态平衡。
6、放养模式问题
如果盲目加大河蟹放养密度,不仅增加投入成本,而且养成规格小、价格低,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难以实现和维持,造成管理困难、病害增多。因此建议在河蟹亩放600只/亩(规格120~300只/kg)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套养名优品种、数量,如:青虾8~12kg/亩、花白鲢20尾/亩(规格1~2尾/kg)、尾/亩(规格20~40尾/kg),可在不增加投饲的前提下,鳜鱼12~15尾/亩(规格5cm以上)、鲌鱼6~8尾/亩(规格12cm以上)等增加附带名优产品的产出,提高蟹池养殖收入。

相关推荐

养殖肉牛改良技术


近年来,随着农业各级部门对养殖业扶贫项目的大力支持,肉牛养殖户的数量正在不断的增大,很多大规模的养殖户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而在养殖过程中,肉牛繁殖技术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西门塔尔牛饲养管理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养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西门塔尔牛原产于瑞士,并不是纯种肉用牛,而是乳肉兼用品种。但由于西门塔尔牛产乳量高,产肉性能也并不比专门化肉牛品种差,役用性能也很好,是乳、肉、役兼用的大型品种。我国从国外引进肉牛品种始于20世纪初,但大部分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引进的。西门塔尔牛在引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后,对当地的黄牛改良效果非常明显,杂交一代的生产性能一般都能提高30%。

一、犊牛的饲养管理

1.初生犊牛的护理

首先,犊牛产出后,立即用干抹布或干草将口、鼻粘液擦净,以利呼吸;其次,若有假死(心脏仍在跳动),应立即将犊牛后腿抬起,倒出咽喉部羊水,并进行人工呼吸;再次,脐带如已断裂,可在断端用5%碘洒充分消毒;未断时可在距腹部6~8cm处剪断(剪刀要消毒),然后充分消毒。一般不需结扎,以利干燥。为防止污染,可用纱布把脐带兜起来;第四,冬季应先擦干犊牛身上的粘液,再处理脐带,天气温暖时可让母牛舔干。剥去软蹄,进行称重、编号;最后,犊牛欲站立时,应帮助站立,并教其吸吮初乳。

2.初生犊牛的饲养

犊牛出生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必须喂初乳1~2公斤,初乳要连续喂3~7天。让犊牛吃足初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犊牛的抵抗力,因为初生的犊牛缺乏预防疾病的抗体,完全要从母牛的初乳中获得。产犊母牛的初乳中蛋白质主要是免疫球蛋白,这些免疫球蛋白包括了母牛血液中的全部抗体,也就是说,母牛将全部免疫力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犊牛。初乳中维生素的含量也比常乳高5~15倍,矿物质比常乳高2~3倍。因此让犊牛尽早吃上初乳是提高犊牛抗病力的最有效方法。犊牛从第一周就可以训练吃精饲料和优质干草或青草,以促进瘤胃的早期发育,最初可以在喂奶后将少许精料涂在嘴里,让其舔食,喂犊牛的饲料一定要选择易消化的饲草饲料。

二、生长牛的饲养管理

生长牛是指从断奶到肥育前的牛,一般饲喂到体重250~300千克,然后进入肥育场肥育。生长牛对粗饲料的利用效率较高,主要是保证骨骼发育正常。生长牛的饲养一般是犊牛断奶后以精饲料为主,达到一定体重后进行肥育。生长牛饲养要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因为生长牛增重越慢,肥育时增重越快,这叫补偿生长。反以,生长牛饲养不要以生长速度高为目标,日增重维持在0.4~0.6千克即可。喂养生长牛应注意问题。首先,能量和蛋白质根据生长牛的营养需要特点,可以用中等质量的粗饲料或青贮满足其能量需要量。生长牛的蛋白质需要应该用精料补充料或优质豆科牧草来满足;再次,无机盐和维生素无机盐和维生素对生长牛发育很重要,对以喂粗饲料为主的生长牛,应注意钙磷平衡。

三、繁殖母牛的饲养管理

1.母牛饲养中的关键性营养问题

首先,对繁殖母牛应该牢记能量是蛋白质更重要的限制因子;其次,缺乏磷对繁殖率有不良影响;再次,补充维生素A,可以提高青年母牛的繁殖率;第四,产犊前后100天的饲料、饲养状况能对母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起决定作用。产犊后,由于母牛产奶增加,对饲料的需要量才大幅度增加。因此,哺乳期母牛的营养需要要比妊娠期高50%,否则会导致母牛体重下降,不能发情或受孕;第五,怀孕期间,母牛的增重至少要超过45千克,产犊后每天增生0.25~0.3千克,直到配种完毕。如果母牛产犊时体况瘦弱,产后的日增重应该达到0.3~0.9千克,这样,产犊前每天需要饲喂6~10千克中等质量的干草,产犊后,每天饲喂6~12.7千克,加2千克精料,同时应注意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供应;第六,母牛有无营养性繁殖疾病可以从以下几点判断:一个是在发情季节能按正常周期(21天)发情和配种的母牛很少。一个是第一次配种的受胎率很低。最后一个是犊牛2周内的成活率很低。

2.母牛的冬季饲养管理

对繁殖母牛,良好的冬季饲养条件可以提高繁殖率,犊牛初生重和断奶重,粗饲料可以作为怀孕母牛冬季的主要饲料,也可以用青贮加干草。含杂物多或发霉的饲料绝对不能饲喂怀孕牛,否则容易造成流产。

3.产后母牛的护理

首先,母牛产犊后,应喂给温热麸皮盐水汤(麸皮1.5~2.0kg,盐100~150g),以补充分娩时体内水分的损耗,冬天尤为重要,可暖腹、充饥、增腹压。然后清除圈内污草,换上干净垫草,并给母牛喂青干草或青草,让母牛休息好;其次,胎衣排出后及时取走,并检查是否完整。如胎衣滞留24小时(夏季12小时)以上,应进行手术剥离;再次,母牛产后排出恶露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产后第一天排出的露呈血样,然后变成褐色胶水样,从7~8天起,排出的恶露为透明样的粘液,无恶性腥臭,到15~17天起就停止排出,阴部干净,恢复正常。由于子宫本身具有自身清洗能力,在生理情况下,不必用药水冲洗阴道或子宫。如果恶露呈灰褐色,气味恶臭,排出天数拖延至21天以上而不停止,则应请兽医及时治疗;最后,母牛产后因身体虚弱、泌乳等原因,造成大多数母牛产后第1~2次发情症状不明显,不易被觉察。所以,从产后第20天以后,就要密切注意母牛的外阴部变化,性兴奋和性欲。如果到产后45~60天还未出现发情,就要对母牛健康、营养状况、卵巢和子宫进行检查,预防不孕。

河蟹健康养殖的底质改良方法



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现已证实,许多蟹病的流行,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的发生,都与藏污纳垢的底质有关联,而且底质对成蟹的色泽、鲜度也会产生直接影响。河蟹的排泄物和残饵超出水体内细菌的最高负荷分解量时,除了一部分在水体中加剧水质的富营养化外,其余大部分废物则沉积于池底,会产生一些有毒的还原性中间产物,进一步败坏水质,并直接毒害河蟹。关于底质的调节与改良措施:
1、有条件的水体在投入前进行清淤、干晒。既利于杀灭病原体和改善土壤环境,又有利于河蟹的生长。
2、在使用化学改良剂时,应选择沉水速度快的颗粒剂或片剂商品药。如底质改良剂(颗粒)、三氯尿酸(片剂)。有效杀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3、使用微生物制剂,应强调压底施入,有效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改良养殖水体环境。
4、种植的水草作为河蟹青饲料,宜选择根系着生于底泥中的沉水植物(如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能大量吸收池塘底质淤泥营养,不但可以改善水质,而且改善底质。

河蟹养殖池塘暂养技术



对捕起来的成蟹,一时来不及销售,或留待货少价高时出售,或等待外运出口,都需要集中进行暂养。池塘暂养是把捕捞的河蟹放在符合要求的池塘里暂养一段时间再捕出上市。经过暂养的河蟹软脚变成硬脚,可以增肥、增重、增价,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1、放养前的准备。选排灌方便、水质良好、底质坚硬、环境安静、通电通路的地方建池。每池3-5亩,长方形,最好东西走向。蟹池要留2/3-3/4的面积作深水区,其余作浅水区。深水区保水深度1-1.5米,浅水区保水深度0.3-0.4米,并栽种水草。若时间较紧,也可临时捞草入池。简单的方法是捞入适量的水花生散布在池塘四周,用竹杆及丝绳固定。围栏设施材料要价廉适用,如铝皮、钙塑板等。要求在9月底前建好暂养池,放蟹前10-15天用每亩75千克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泼洒,以杀灭有害生物。对池中的淤泥、池周杂草也要加以清除。
2、暂养蟹的投放。用于暂养的河蟹要求无病无伤,附肢完整,蟹体清亮,活动正常。入池时要把软、硬脚分开,雌、雄蟹分开。大小按100克/只以下、100-150克/只、150-20xx春季水温回升时,再行起捕销售。

河蟹池塘复合养殖高产技术



河蟹池塘复合养殖高产高效技术是将河蟹养殖技术,水草种植技术,蟹虾混养技术,鳜鱼养殖技术,鱼白鱼养殖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根据河蟹、青虾、鳜鱼、鱼白鱼等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轮养、套养,以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技术原理为:利用冬季水产空闲季节,进行青虾养殖,开春后先将蟹种与鱼白鱼种放入暂养池饲养,待池中水草长成后(4月上旬),将蟹种转入池塘,实行蟹虾混养,将达到上市规格的青虾轮捕出售,6月上旬在池塘中放养规格7厘米左右鳜鱼夏花,待鳜鱼规格达到15厘米左右,将鱼白鱼再移入池中,利用鳜鱼生活在水体下层、鱼白鱼生活在水体上层,同时两者规格相近混养,难以互相残杀,从而提高水体利用率。鳜鱼、鱼白鱼捕食池中野杂鱼,以低值鱼换来高价值鱼,解决了野杂鱼与河蟹争食、争溶氧的矛盾,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一般亩产河蟹50千克、青虾30千克、优质鱼(鳜、鱼白鱼)10千克,亩获利达1500元以上。
一、池塘条件
要求水源方便,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系统畅通,面积8亩~15亩,水深1.5米左右。四周用石棉瓦、钙塑板等材料构建防逃墙,墙体一般土下20xx底干塘时,鱼虾蟹一并同时捕捞,达到上市规格的鳜鱼、鱼白鱼,应及时鲜活上市,规格较小者,并塘囤养越冬,来年作鱼种继续养殖。

池塘河蟹生态养殖



1.池塘选择与建设
标准塘池深为3.0米,有效蓄水深度为2.30℃的最适合生长温度,可有效降低河蟹积温,利于河蟹脱壳生长,同时提供适口的天然植物性饵料。
(2)螺类投放200只/千克,每亩放养350600只,放养时间为3月份。
(2)配套品种放养3月份每亩放养鲢鱼和鳙鱼(比例为0.5厘米,10~20尾,以有效清除养殖过程中的野杂小鱼,减少其与河蟹争食。
5.池塘管理
(1)水质调节从3月份放种水位为0.57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南瓜、小麦、玉米为主,小鱼为辅,投饲量占蟹体质量的5%~10%(其中动物性饲料占10%-15%);8—9月份,以动物性小野杂鱼为主,辅以南瓜、小麦、玉米等,投词量占蟹体质量的5%~8%。6—9月份投喂词料量,根据天然饵料和天气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吃饱吃好。
(3)病害防治早春因水质清瘦,要注意防治青苔,可施用“青苔净”,在晴天的中午用喷雾器喷杀。不使用国家规定禁止使用的药物,在7—9月份使用强氯精、二溴海因进行防治消毒,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节。生态养殖病害的发生率较低,平常注意调节水质,pH值保持在7.5~8.8。平常投喂的饲料中添加3%~5%的大蒜,以防止肠道疾病的发生。

河蟹养殖后期池塘水质管理技术分享



如何调控好夏秋季蟹池水质,营造良好水体环境,是促进河蟹正常健康生长的关键。秋季水温高,是河蟹生长的旺季,摄食、代谢明显增强,水质容易变坏,而水质一旦变坏,不但影响河蟹的生长速度、成活率的高低,同时也影响成蟹的个体规、饱满度、背甲的颜色,以致直接影响养殖效益。
一、合理调整水位
蟹池的水位,一般以池塘内浅滩的地方为主,控制在1米左右,蟹池四周的沟槽水位最好保持在1.5~1.8米。定期加注新水。水源水受污染、恶化的水不能添加。 
二、增加溶氧,促进池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溶氧是影响河蟹生活和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溶氧低,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如饲料系数的升高、厌氧菌的大量繁殖、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升高等。蟹池增加溶氧的主要措施是使用微孔增氧、洒粒粒氧。尤其是7月中旬至8月下旬,高温天气,蟹池溶氧量较低,应特别注意增氧。使用微孔增氧应根据蟹池和天气变化情况来掌握,5~6月,水质和天气不适时需及时增氧。6月后,在晴天中午12~15:00点增氧,早晨视实际情况增氧,阴雨天应提前开机增氧。9—10月,因蟹池水质较肥,天气闷热应多开增氧机。最适开机时间和开机时长,应根据天气、河蟹的动态以及增氧机的负荷等灵活掌握。通常情况下养蟹池塘内溶解氧应保持在5毫克每升以上。
三、泼洒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每10~15天泼洒一次调水1号、EM菌、光合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交替使用。可改善水质,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含量,有利于河蟹的健康生长。
四、控制水色与透明度
水色是生产中常用的辨别水质好坏的指标之一。通常情况下养蟹池塘的水色以黄褐色、淡褐色、淡油绿色为好、透明度掌握在35~40厘米,这样有利于河蟹的生长。
五、保持pH在7.5~8.8之间,满足河蟹生活生长需要
蟹池正常水质标准,pH值在7.5~8.8之间,如发现偏低,应及时采取措施,主要是每隔10~15天使用10~15公斤每亩的生石灰加水溶化后趁热全池泼洒,使池水呈弱碱性;如pH偏高,建议使用强体解毒王或乳酸菌调节。

池塘大规格优质商品河蟹养殖技术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1塘口条件
池塘面积10~15亩,东西向,长方形,平均池深1.5m以上,其中池中间1.5m深,四周环沟2.0m深。靠近水源,进排水源水质无污染,无“三废”排放,水质标准符合我国养殖用水的水质要求。
1.2防逃设施
池外围用黑色钙塑板为防逃板,入土10cm,每隔0.7~1.0m用竹桩固定,外加网片防敌害入侵蟹池,沿池埂内坡用厚塑料膜铺垫,起保水防渗漏作用。
1.3池塘清整
在放苗前一个月左右用150~200kg/亩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并带水浸泡5~7d,然后彻底换入适量新鲜水。
1.4种植水草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要想池塘河蟹养得好,首先种好一塘草”。待池塘加入新鲜水后,即可在环沟内种植水草(如伊乐藻等),并在清明节前后加水至中间平板10cm,以便洒播苦草籽,并以每亩使用2kg复合肥全池泼洒,这样能使发芽后的苦草幼芽迅速生根和生长。
1.5投放螺蛳
待水草长至3~4cm后,可每亩投放鲜活螺蛳150~250kg左右。
2、蟹种投放
2.1幼蟹选择
投放的幼蟹应首选长江系中华绒螯蟹(本镇选用的是“水阳江”牌优质幼蟹),并且规格要整齐适中,附肢健全,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杂质,有光泽,活力较强。
2.2幼蟹投放
幼蟹投放一定要做到早下塘,在春节前后即可按每亩投放扣蟹300~500只,规格在100~200只/kg,投放前须将扣蟹用高锰酸钾溶液或苯扎溴铵溶液等浸泡消毒,并且宜选择在早晨或夜间进行。
2.3其它种类投放
为合理利用水体,每亩可投放越冬虾苗1.5~2kg,花、白鲢越冬苗种10~20尾;为更好地清除杂鱼(因养殖过程中随打水而带进的),可按每亩投入规格为5~10cm的鳜鱼鱼种8~10尾。
3、成蟹养殖
3.1饵料投喂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渔时季节、天气变化、河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需求以及河蟹吃食活动情况等,合理调整每天的投喂量。另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须按“四定”的投饵方法采取“两头精、中间青”进行投喂。早期以全价配合料为主并将日投饵量控制在蟹重的3~5%左右。4月份为种植好水草,务必要做到投饵足而精,并逐步向动物性饵料转移,日投喂量应控制在蟹重的5~7%左右。到了7~8月份,由于水温较高,为防止投饵过剩败坏水质,可适当降低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并辅以植物性饲料(如:南瓜丝、山芋丝、各种水草等)。在养殖的中后期应以动物性饵料(如鲜小鱼等)以及全价配合饲料为主,并且投喂量一定要足,以免造成因后期投喂不足而互相残杀,具体投喂量应以投饵后1~2h内吃完为佳。
3.2水质管理
3.2.1水位管理
早在2~3月份蟹池四周环沟保持在0.5~0.6m即可,到4月份清明节前后为种植好水草(以苦草为好),可将池塘中间平板处加至10cm左右,随后根据水草的生长状况可逐渐加深水位。在高温季节应将水位加至15m以上。到九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可适当降低水位。
3.2.2水质管理
河蟹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通常要求水中溶氧保持在5mg/L,PH值要求在7.0~8.5之间,透明度在30~40cm。因此,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定期换、注水,早期可每隔10~15d换水一次,每次换入1/3。在高温季节为确保水质清新,应坚持每天添加新鲜水,并每隔5~7d换水1次。另外每隔15~20d用生石灰8~10g/立方米化水全池泼洒。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定期使用光合细菌或EM菌等微生物制剂化水全池泼洒以改善水质。
3.3日常管理
3.3.1坚持定期巡塘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5次,及时检查防逃防盗,观察水质、水温的变化,以及河蟹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及时调整河蟹投饵量以及各种管理措施。及时清除田埂杂草及河蟹的残饵和水面的漂浮物等,及时清除养殖敌害。
3.3.2加强蜕壳期管理
河蟹在生长过程中,蜕壳是非常关键的,为加强河蟹蜕壳期管理,在河蟹大量蜕壳时,应适当减少投饵量并减少人为干扰,在大量蜕壳后要立即增加投饵量,并适当增加新鲜的动物性饵性,在河蟹蜕壳高峰期要保证环境安静。
4、病害防治
在蟹病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在不同生长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预防,坚持生态预防,以选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为主进行调节水质。在高温季节,应根据不同的塘口条件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或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在纤毛虫高发期应每隔15~20d采用甲壳净或纤虫净等杀虫1次,为避免出现抗药性,药物应交替使用。在日常投饵过程中应定期添加一些内服药(如:大蒜素及免疫促长剂等)及微生物制剂进行预防。
5、成蟹捕捞
池塘养殖河蟹可在9月份以后采用地笼进行张捕,适时上市,也可采用干塘捕捉,集中上市。

网箱养殖河蟹池塘养殖河蟹程序举例



在池四周先做防逃设备。
将大池隔为向个小池:每个小池30~50平方米用20目的网片相隔,防止蟹苗过多造成相互厮打而受伤。
种水生植物:蟹喜吃植物饵料,也更需水中植物保护自己,因此在这小水体内要种植沉水植物,例如苦草、菹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如果是用网箱养殖,在网箱内要种植水浮莲、水葫芦或水花生。这些水生植物占全池1/3~1/2。
生石灰清塘,消毒除害: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75~100千克化水全池泼洒。
投放量:每667平方米投放Ⅴ-Ⅵ期幼蟹3000~3600只。也可酌情减少投放量。投放时间在清塘后药性消失的15天左右才能投放。
投喂方法:可投喂煮熟的蛋黄或蒸熟的鸡蛋。投喂时,先用细目网布将熟蛋黄过筛成糊状洒在水草上,或投喂浓汁豆浆,每天投4次,投喂总量为蟹苗体重的2倍,即每千克大眼幼体,喂2千克饵料。随着河蟹的长大,逐渐加大投喂量,即养到1个月后,可喂到10千克饵料。随着河蟹的长大,可投喂煮熟了的土豆条、南瓜片、红薯、山薯片、血、绞碎了的鱼肉及动物内脏、螺蚌肉等。
巡塘与换水:养蟹要保持水色透明度为30厘米,水质纯洁清新,防止水色浓缺氧(清晨或傍晚大量聚集在池岸边是缺氧的象征),检查发现问题。换水时先放底水,后进表层水。换水时不要在蟹潜伏休息与吃食高峰时进行,以免影响生长。
河蟹一生受折磨,
肉味鲜美敌害多;
溶氧充足且好吃,
河蟹肥美产量多。

无公害河蟹池塘养殖的水质管理技术



1.根据不同季节管理水质:春季水深应控制在0.8~1.0米;夏季水深应控制在1~1.5米;秋季要勤换水;冬季要保持水深1.2米以上(长江以南地区)。做到“春浅、夏满、秋勤、冬深”。
2.根据天气变化状况管理水质:要及时定期灌注新鲜无污染的符合渔业水域水质标准的水。换水时间、次数和换水量由天气变化状况来决定,通常春末夏初每10~15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6~8月每周换1次水,每次换水1/3~1/2;秋天如发现水质变坏或遇闷热天气,要及时换水。换水时可结合增氧进行,特别是在“秋老虎”闷热天更为重要。方法是:在池塘进水口处安接输入池的塑料管,此管可再接2~3条支管,管长依池塘大小而定,一般按间距1~1.5米盘绕在深水池中,距池底25~40厘米,用砖或小水泥柱固定,管上的小圆孔要向上,使新水输入既均匀又不把池泥冲浑。换新水时,还要用聚乙烯网布扎牢在进水口,以防敌害生物进入,并采取先排后灌的办法,保持水位稳定。
3.根据水质监测情况管理水质:要定期测定水温、溶氧、pH和水的透明度,并记录其数据和天气、河蟹吃食情况,注意收听天气预报,还可在池里放些花白鲢作为监测物。根据监测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如水色变浓、pH变低、透明度低,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现水锈和步足末端变黄等。每亩水面用15千克生石灰,化成水后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3次,每次间隔5~7天,以调节水质,增加水中钙的浓度,促进幼蟹生长和色泽改善;如溶氧低于4毫克/升,则应采取增氧措施。

池塘养殖河蟹的三个技术环节



一、创造适合培育河蟹的池塘条件。
池塘水源要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灌排水方便。土质最好为粘土。池塘面积不宜太小,太小水质不宜控制,最好不能小于3亩。池中要设有滩面,供河蟹在上面栖息觅食,占池塘面积的三分之一。池中还要移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为河蟹藏身避敌、蜕壳提供安静的环境,还可作为河蟹的补充饲料,同时又可改善水质,防止池水过肥。池底淤泥不能过多,淤泥过多耗氧量大,水质易变坏,一般要求淤泥厚度以15厘米为好,防逃设施应建在堤岸上,不能建在堤岸的坡上,高度以50厘米为宜,向内倾斜角度为15度,一般采用双层塑料围成即可。
二、加强放苗期间的管理。
千万不能忽视清塘灭害。刚入池的蟹苗很弱小,如果清塘灭害不彻底,就会严重影响蟹苗的成活率。清塘工作一般在放蟹苗前10~15天进行,用生石灰或其它药物清除敌害,做到干净彻底。清塘一周后就可进水,进水时必须用40~60目筛绢布严格过滤,严禁敌害生物入池。
放苗时注意
①水温温差小于3℃,最好没有温差,放苗前一定要测好水温做到心中有数。
②放养前一定要等清塘药物的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方法是:可用玻璃杯取一杯池水对着光线看,如发现有许多浮游动物,说明药效消失即可放苗。
③蟹苗入池前最好先往蟹苗箱上淋些水。因经过长途运输的蟹苗腮腔失去大部分水分,如果突然放入池中,会因吸水过急造成死亡,因此应先淋些水,等蟹鳃腔慢慢吸满水后再放入池中。
三、有意识地控制河蟹的生长。
怎样控制河蟹生长,使之达到每公斤160只左右甚至更小呢?首先,增加放养密度,由以前的放蟹苗250克增加到500克(8万只左右)。这样培育的河蟹由原来的80只/公斤,增加到160只/公斤,密度增加,生长减慢,规格变小。放苗后还要看蟹苗的成活情况,一般蟹苗变成小蟹后每亩应达3万只,这样的密度才有希望培育出较理想的河蟹。其次,控制饵料。基础饵料培育较好的池塘,一般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不另投饵料,个别池塘天然饵料不足,可以补充些饵料,但要少量。这样前2个月的河蟹规格控制在2克左右。2个月后投喂些打碎的杂鱼等饵料,每天下午投喂一次,数量根据生长情况为河蟹体重的5%~20%,从饵料上人为地控制其生长。此外,要加强日常管理,做到每天巡塘,仔细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定期向池中泼洒生石灰以改善水质,每月或旬测体重和体长,掌握河蟹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便于管理和总结经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87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