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养殖户杀苔“倒藻”后的水质处理方法


湖北汉川市汈汊湖许家村,一河蟹池塘,有一些自生的龙虾,水面24亩,沟里水深1.5,摊面水深1米,池塘以轮叶黑藻为主,有少量伊乐藻,无增氧机。7月份由于晴天较多,水质清瘦,水草上长满了青苔。7月26日,用其它厂家的“护草青苔净”1.5亩/瓶+硫酸铜2两/亩,杀青苔。7月27日,水色变红,伊乐藻变枯,并且出现鱼浮头、河蟹和龙虾上草。许师傅,早上带水过来检测,pH8.0,氨氮0.2mg/L,亚硝酸盐0.10mg/L,溶解氧2mg。镜检,藻类比较少,有机碎屑较多。经分析,应该是杀苔后,出现了“倒藻”。
7月27日,用“好水解毒宝”2亩/瓶+“速立安”2亩/包,由于没有换水条件,就让许师傅加外河水,晚上11点“底立安”1.5亩/包。
7月28日,水色由红变清,没有河蟹、龙虾上草。有20条鳜鱼、50多条黄颡鱼、100多只龙虾,10几只河蟹死亡,分析大部分是第一天死亡的。继续用“氧生源”2亩/瓶+“福底2”2.5亩/瓶,增氧改底,分解死亡的藻类尸体,避免“底臭”和伊乐藻在水中腐烂。
7月29日,水体基本稳定,只有少量几只龙虾死亡。用“藻得力”8亩/包+“生力菌”4亩/瓶,少量多次的肥水。
8月2日,回访水色恢复正常。
分析:1、“倒藻”主要因为缺氧、缺少营养盐、大量使用杀藻剂、高温期大量进水换水或者连续降雨等原因引起。“倒藻”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轻者引起河蟹、龙虾、鱼严重浮头,重者泛塘死亡。
2、“倒藻”后,应先增氧、解除藻类死亡产生的毒素,同时分解死亡的藻类。在水体稳定后,再肥水。
3、高温期,河蟹池塘一定要慎用杀虫、杀苔、杀蓝藻药物,处理不当很容易“倒藻”泛塘。另外,伊乐藻遇硫酸铜、漂白粉后,很容易死亡而腐烂。

相关推荐

几例突发杀藻后河蟹死亡之我见



近期朋友圈,河蟹养殖群多见杀蓝藻后第二天河蟹大批死亡的案例,养殖户在出现这情况后首先想到是杀蓝药毒死了河蟹,在此刻我有话要说:
首先,出现除藻死蟹的池塘有几个共同特点:
1、池塘蓝藻占有比例特别高,也就是满池都是,下风处厚厚的,用勺子弄一勺可能全是蓝藻。
2、池塘己杀过好几遍,每次都处理不了,换了几家药厂了。
3、养殖户选择的蓝藻药几乎都是价格比较便宜的,有的是用抗生素。
4、用药前几天池塘几乎天天缺氧,实在没法才杀蓝藻的。
其次,我想说,杀蓝藻药厂家市场上有几十上百家吧,但真正专业生产的有几家?我不说生产厂家心知肚明,十元左右每亩的蓝藻药是生产不出来的,正常到养殖户手上的亩成本在2O元左右,否则除了抗生素还是抗生素,因为生产成本在哪罢放着。
再者,蓝藻药本身无毒副作用,当初蓝藻药发现是马来西亚对虾池中用来治疗对虾鳃病的,无意当中发现对蓝藻有杀灭作用后才引用过来的。
另外我还想说一点,任何藻类死亡会产生藻毒素,多了才能引起危害,我们测试过,杀藻后藻毒素在第四天才会高峰,哪时你才应该注意。
最后我告诉大家:
1、蓝藻药是安全的。
2、杀蓝藻可分二次进行,头一次没杀完可在三天后选择下风密集处在补杀一次,也可在下风处先杀一下,第二天再全池杀。
3、这一点我想跟经销商说一下,当你卖药时,多询问养殖户一下,问清楚这几天是否缺氧,缺氧的情况下不应全池杀,跟养殖户讲清楚,讲明白。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解决蟹塘水质发浑的问题



造成蟹塘水质发浑主要原因:1、水体过瘦、营养物质不足造成;2、水体中浮游生物过多(枝角类、桡足类)引起的水体发浑;3、小杂鱼过多、龙虾过多造成的水浑;4、天气突变,倒藻引起水体发浑;5、刚刚使用杀虫剂、消毒剂之后水体发浑;6、饲料不足造成水体发浑。
解决方法:
1、水体过瘦的及时补充水体营养肥水,使用(生物肥爽+氨基酸培藻精/肥水精华素+氨基酸培藻精/生物酵素肥+氨基酸培藻精/肥泼+氨基酸培藻精)进行肥水,根据实际情况加减使用量;但在肥水之前要现看池塘里是否有青苔,如果没有青苔可以按照上述用量使用,如果有青苔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上述用量,但如果过多,建议先人工捞除,然后再进行肥水,使用的量要适当加大,避免由于肥水补充水体营养以后被青苔大量吸收,造成青苔泛滥;所以在使用肥水之前要问清养殖户的具体情况,然后再决定肥水产品的使用量。肥水过后,注意使用(强效EM或利生素),进行改水调水。
2、如果是池塘中浮游动物过多的情况下可以建议先杀除部分浮游生物,然后再进行肥水,培养藻类;可以用药杀死部分浮游生物,然后用(绿水解毒安/增氧解毒安/氨基酸解霸)解毒,再用肥水的产品进行肥水,肥水之后注意使用(强效EM或者速调107),维持水色!
3、小杂鱼、龙虾过多时,先用药杀死小杂鱼,然后再使用肥水的产品进行肥水;使用(生物肥爽+氨基酸培藻精/肥水精华素+氨基酸培藻精/生物酵素肥+氨基酸培藻精/肥泼+氨基酸培藻精)进行肥水,根据实际情况加减使用量。
4、天气突变,出现倒藻情况,主要原因是因为水体中藻相不平衡,有益藻类偏少,解决方法是先注入5-10cm外河藻相较好的水源,然后使用肥水产品进行肥水,使有益藻类占优势种群,使用(生物肥爽+氨基酸培藻精/肥水精华素+氨基酸培藻精/生物酵素肥+氨基酸培藻精/肥泼+氨基酸培藻精)进行肥水,根据实际情况加减使用量。
5、刚刚使用消毒剂或杀虫剂以后水体发浑主要是由于消毒剂和杀虫剂对藻类造成影响,杀死部分藻类所引起的,像此类情况可以先观察3-4天,看水体是否能自然转变,如果可以,则使用(强效EM)稳定水色;如果水色不能自然转变,依然发白发浑,则可以先打外河水源5-10cm,然后使用(绿水解毒安或者氨基酸解霸)解毒,然后在使用选择晴天上午,可使用(底改)改良底质,再使用(生物肥爽+氨基酸培藻精/肥水精华素+氨基酸培藻精/生物酵素肥+氨基酸培藻精/肥泼+氨基酸培藻精)进行肥水,最后使用(强效EM、利生素、速调107)等稳定水质。
6、如果是因为饲料不足引起的水底发浑,可以适当添加每天投饲量,增加量为每天10Kg,连续增加3-4天,观察情况是否有所改变,如果水色不再发浑,则可以适当补充水体肥度,平衡水色,使用(生物肥爽+氨基酸培藻精/肥水精华素+氨基酸培藻精/生物酵素肥+氨基酸培藻精/肥泼+氨基酸培藻精)肥水,之后使用(强效EM、利生素、速调107)等稳定水质。

螃蟹养殖户冬季清塘:大闸蟹养殖底质及处理全攻略



一、大闸蟹塘口不良底质全图谱
1、塘酸臭、腥臭底质
形成原因:池底腐败的有机质过多,主要是由于冬天清塘不彻底、养殖过程投饵过剩、没有采取定期改良底质的管理等,另外,高温期,又没有定期抛撒增氧剂,螺丝产为生物改底办法,没有投增,使得有机质没有得到充分氧化分解,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严重时底质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出现“冒泡”现象。(底质土壤PH值偏酸)
2、塘口底部土壤板结底质
形成原因:沙质土壤,养殖过程中多次大量使用化肥肥水、过量使用硫酸铜、杀虫杀藻剂、大量使用生石灰等药物,造成底质板结,底质与水体之间气体、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水环境自尽缓冲能力减弱,水质变化无常,水产动物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土壤底质为PH值偏碱)
3、塘口“泥皮”底质,有机物集垢
形成原因:塘口过份追求藻相,水相,频繁使用各种人工干预办法,既使大量老化死亡藻类和悬浮胶体沉积物沉淀于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后,会变成浮皮、并在水体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土壤PH值不稳定)
4、塘口“丝藻”底质(青苔)
形成原因:塘口土壤底质与水体之间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致使水体营养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出现“倒藻”、“转水”(水质一夜之间变清,能见度超过50Cm),水质过瘦,清澈见底,底部丝状藻、青泥苔大量繁殖。(PH值偏碱)
5、塘口水体“浑浊”底质
形成原因:水体中各种有机质残留过多,且得不到充分氧化分解,以胶体形式释放并悬浮于水体中,造成水质“浑浊”;或养殖密度过大,大闸蟹苗体在底部不断骚动,引起水质“浑浊”;或因暴雨夹带大量粘土浆,引起水质“浑浊”。“浑浊”水质,悬浮沉降到底部,必然引起底质“浑浊”;另外,“浑浊”水质会遮蔽藻类光合作用,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害。(PH值很不稳定)
6、塘口大闸蟹“偷死”底质
形成原因:塘口水体长期分层,由于底部长时期缺氧(低于4.0PPm/L),致使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累积过多,使水产动物于底部中毒死亡,收获时发现底部大量死亡残尸。(水体PH值明显过高,土壤pH值偏酸)
二、解决塘口底质恶相的改良方法:
塘口养殖过程中,蟹农兄弟一定要学会测水质,测检低质土壤pH值等方法,必须多注重水体改良的方法应用。不能光凭经验有“看水养蟹”之说,而没有重视底层水质及土壤是否低溶氧值,底层泥土质是否发臭,高腐蚀质。我们经常遇到的蟹虾,鱼类“浮头”或“泛塘,爬草,上水线”,很多都是底质土壤恶化的结果,如果底质好即使出现“下暴雨,低气压,高温”等异常天气,也不会造成水体溶氧的迅速降低或有害物质的迅速升高,各种高耗氧菌藻的大面积滋生。我们养蟹人都知道水体溶氧低不仅造成大闸蟹生存困难而且影响养殖塘口的蟹,虾摄食及消化率,还可造成水体中有害的还原性物质(氨氮、硫化物等)升高及致病细菌增多,从而影响水体的稳定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及抗病力等。因此底质修复和改良对广大养蟹塘口有重要意义,关乎大闸蟹的收益,量产,和规格大小,希望你能认真理解。
说完了问题,那么如何,对待以上问题呢?下面我给出如下建议
1、塘口修复底质土壤环境的物理方法
每年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产闲季进行。养殖户大多采用先排干塘内池水,然后用挖塘机像开挖新塘一样清理淤泥。适应性强,但是成本过高。我一般实践证明:每隔1-2年应清除10cm~20xx定期改良,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保证。
三、本行业最常见的土壤底质改良剂
1、吸附型:如沸石粉、活性炭等,只是简单的物理吸附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有机质等的有害物质,用后水会变得清爽,但对有害物质本身的特性并没有改变,只是浓缩于其中,且沉降到池底加重了底臭。
2、絮凝型:以聚合氯化铝、硫酸铝、明矾等絮凝剂为代表的,用后水体会分层,中上部水体会变得澄清,底层会有大量云雾状的絮凝胶状物,故在生产上使用后也会加重底层缺氧。(建议使用后,必须有改底,增氧的办法跟进)
3、离子交换型:像以含硫代硫酸钠为主的产品,用于降低水中或底层氨氮重金属的阳离子有害物质,或用于含溴氯碘化合物、高锰酸钾等阳性氧化物中毒时解毒用,效果较为理想,但对水中或底层带负电荷的酸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则效果很差
4、活菌降解型:目前市面很多生物底改,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部分沸石粉作为活菌载体,有时还会添加腐殖酸钠、微量元素等。
一类是以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耗氧型活菌为主的,必须在高氧环境下,才会发挥其功效,而且这类生物底改在使用中会大量耗氧,尤其是底层老化池塘及无增氧设备的池塘慎用。另一类是以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等厌氧菌为主的。而因其不耗氧其副作用不被人重视,以酵母为例其改底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这种发酵尽管是厌氧发酵,但其发酵的过程中就是发能产热的过程,这种因发酵导致的底热,底热引起的缺氧,会因底层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越多而越为明显,危害越大,故生产上在使用活菌底改是,应酌情避开高温雨季时使用。另外,许多老塘底层过多的有机质,除了会引起底臭,还会滋生大量的原虫(如纤毛虫、轮虫、枝角类、桡足类),若选用活菌改底,这些浮游动物会直接把活菌当饵料而摄食,从而加快浮游动物的繁殖。另外,藻类与自养型微生物如光合细菌以及硝化细菌有竞争作用,因而藻类过多时不利于这些菌的繁殖,从而影响改底的效果。
5、化学降解型,:以各种卤素类、碱性金属盐类等氧化剂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类为主的,这一类型的底质改良剂均为化学降解型,同一类型产品的好与坏一般看其水解释放的快与慢,水解越快刺激性越大,水解越慢刺激性越小,另外这一类产品不受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大闸蟹养殖过程中以上这些产品应用较为广泛。
以上方法,仅供大家参考,具体养殖过程中,希望大家能积极应对,以防代治,防微杜渐,从根本上做好,过程中控制,不能本未倒置,采用头疼治头的应付形办法,造成来年养殖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

罗非鱼氨中毒后养殖户要迅速做好以下处理工作



随着近日水温不断回暖,养殖罗非鱼食欲恢复正常。在广东阳江白沙六村的3个养殖户发现了鱼体消瘦发黄、食欲不振、浮头时间长,水色由绿色变成绿黑色,发溴、起水泡并有异味的现象。该鱼塘都养有猪,水浅1.2~2.2水深。随着水温上升,塘底有机物及粪便尿水发酵腐败加剧,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及气体。引起藻类大量老化死亡。又加上没有新水换,氨氮、亚硝酸盐严重超标,使混养中的大头鱼、鲫鱼其他杂鱼首先出现死亡,有个别鱼塘罗非鱼有零星死亡,死亡的鱼解剖看到肾脏明显肿大、肛门处、鳍处有充血。

处理方法:

1、将猪的屎尿分流:减少猪尿直接下塘或粪尿都不排下塘。

2、加注新水源:是最好有效的方法,改善池塘水环境,可增加溶氧、营养盐及微量元素,冲淡代谢毒物的浓度,促进有益藻类生长。

3、对无法加注新水的罗非鱼塘,笔者使用凯明“高氧降解灵“来改良底质。增加底氧、氧化塘底淤泥,降解毒素,隔2~3小时使用“特种乳酸菌”来调节水质,第3天重复使用“高氧降解灵”1次,并配合增氧机搅动水体,加快有害气体逸出和有害物质的分解氧化。

4、在饲料中添加“金维素B”、“特种乳酸菌”投喂3~5天。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

经过以上3~5天的处理,水质明显改善。绝大部分鱼恢复食欲。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防控懒蟹的形成



在蟹种放养前期,由于池塘环境、水温、水质因子的变化,蟹会栖居洞穴里或水草丛中,不肯出来活动和觅食,体色深黑,甲壳硬,生长缓慢,慢慢的就成了“懒蟹”。
 
一水体溶氧量太低:
 
河蟹要求每升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以上。当每升水中溶氧量低于3毫克时,河蟹会上岸栖息。时间一长,它就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建议使用:氨基肥肽+碧水硅藻旺肥水培藻,稳定水体,提高溶氧。
 
二是养殖水位变动频繁:
 
养殖水位时高时低,有的河蟹在水位上升时打洞穴居,水位下降后来不及向下迁徙,只得长期居于洞中。建议前期少量换水,保持水位稳定。
 
三、池中缺乏水草、附着物:
 
河蟹有攀附和隐居的习性,在有水草、芦苇的池塘,白天和夜间均能观察到有大量的仔幼蟹攀附在水草、芦苇,甚至竹筒、草袋上等处觅食和玩耍。如果水中缺少这些附着物,就会有部分河蟹离水上岸,使之穴居的机会增多,产生懒蟹的机会便增加了。建议前期合理种植水草。
 
四、是饵料投喂不均匀:
 
河蟹养殖过程中投喂饵料不均匀,部分河蟹觅不到饵料,久而久之,这部分河蟹就缩在洞里,不肯出来觅食。建议:饵料投喂充足,做到均匀投喂,可使用维康高稳vc+维康乳(3~5亩)全池泼洒,増强体质,补充营养与能量。
 
五、水质变化:
 
1.前期使用过多无机肥料(尿素、磷肥),使氨氮、亚硝酸盐增加,影响摄食出现懒蟹。建议:碧水源+攻底亚硝净;
 
2.ph:水体碱度过高,影响摄食活动,形成懒蟹。建议:氨基金解霸(或解毒王)+生态活水素。

养殖户如何掌握规律防止大闸蟹逃跑



河蟹逃跑有一定规律。掌握规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有效地防止养殖蟹逃逸。
蟹种在放养初期,因对新的水体环境不适应,纷纷沿蟹池四周乱爬,此时极易造成大量蟹种逃走。可以事先在蟹池中围出1~2亩水面进行短时间暂养,待蟹种适应新水体后,再放入蟹池。
蟹池中天然饵料缺乏,投喂饲料又严重不足时,河蟹会因索饵而逃逸,并可能造成河蟹互相残杀。可以在春季每亩蟹池投放活螺蛳200公斤,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摄食。生长季节,加强投喂管理,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5%~10%。饲料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
天气突然变化,特别是风雨交加等恶劣天气,易造成河蟹逃逸。应在天气变化前加深水位,雨后恢复原水位。
蟹池水草少,水质浓,透明度小,溶氧量低,不利于河蟹蜕壳生长,河蟹会为寻求适宜的环境而逃逸。为此,蟹池应保持有足够的水草,水草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生长季节每2~3天换一次水,每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使池水溶氧量在4毫克/升以上,pH值7.5~8,透明度40~60厘米。
河蟹性腺发育成熟后,要进行生殖洄游,特别是霜降前后,刮西北大风或下雨时,河蟹活动频繁,纷纷沿池壁攀爬。此时防逃极为重要,要加固防逃设施,及时起捕成熟蟹。

大闸蟹养殖户需要掌握的栽种苦草要点



一、苦草的种植方法
1.播种期:一般要求水温在10℃以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的播种期为3月10日5月初,最佳播种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
2.种植水域要求:池塘、湖泊、河沟的浅水处或边缘均可种植苦草,要求种植水域水质透明度达40厘米以上,水质混浊及池水肥沃、透明度低的池塘,种植的苦草一般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刚发芽的幼苗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种植在3-10厘米左右浅水处。
3.播种方法:苦草的播种量,一般每亩50-100克为了保险起见在实际操作中,用种量往往要多出数倍,甚至102.2.2.种植水域要求:池塘、湖泊、河沟的浅水处或边缘均可种植苦草,要求种植水域水体透明度达40厘米以上,水质混浊及池水肥、透明度低的池塘,种植的苦草一般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刚发芽的幼苗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种植在3-10厘米左右浅水处。2.3.播种方法:苦草的播种量,一般每亩50-100克。为了保险起见在实际操作中,用种量往往要多出数倍,甚至10种植不成功的原因。
种子质量差。由于苦草种子颗粒细小,而且包裹在果荚中,其质量的好坏很难鉴别。未成熟就采集的种子晒干后籽粒干瘪,果荚嫩绿(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去年11月份之前收集到的种子)。苦草果荚含浆液丰富,若采集后没有及时充分晒干则会霉变变质。优质的枯草种子应该果荚粗壮,黄绿或棕褐色,籽粒饱满,含水量低,无霉变,杂质少,发芽率在九成以上。
使用了五氯酚钠。五氯酚钠是一种非选择性接触除草剂,主要用于杀灭钉螺。由于其对鱼类剧毒而对虾蟹不敏感,因此常用来清除野杂鱼,但五氯酚钠对草本类的水草有极强的杀灭作用,而且分解慢,毒性残留时间长。所以在使用过五氯酚钠的池塘中苦草种子发芽率低,如果在苦草种子播种时或者刚萌发时使用五氯酚钠,则更危险。建议在苦草播种前10天用绿能解毒5-6亩/瓶1-2次,以减弱五氯酚钠的毒性。
.播种方法不对。如果苦草播种在水深超过30厘米的水体里则很少发芽。5-10厘米最为适合,视天气情况而定。如果天气好可以浅一些,但如果碰到大风降温的天气还是避开这几天的为好。
蟹池的底质太硬。新挖的蟹池底质一般比较硬而且贫瘠不利于幼苗扎根生长,植株扎根浅,容易漂浮,难以形成群簇。建议挖松池底并适当的施用一些有机肥,以促进发芽生长。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预防河蟹性早熟



目前在河蟹养殖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有20%~30%的河蟹性早熟现象,性成熟河蟹不再生长,规格一般在每只50~80克,商品价值极低;一旦遇到天气突变,可提前进行生殖洄游,洄捕率低;如继续饲养,死亡率极高,一般可达到80%左右。严重影响了河蟹养殖效益。
1、性成熟河蟹的特征是
(1)性成熟河蟹的雌蟹腹部已成团脐,雄蟹交接器变成坚硬骨质化的管状体,螯足绒毛稠密,且颜色较深,交接器变成坚硬骨质化的管状体。
(2)性成熟河蟹背部凹凸不平,颜色为墨绿色或青色。
(3)性成熟河蟹在肝区上可看到有两条紫色条状物且有卵粒,或有两条白色块状物即精巢。
2、形成性成熟河蟹的原因
(1)投喂的饵料过精,特别是前期投喂动物性饵料过多,使生性贪食的河蟹动物性饵料摄入过多,体内营养过剩,导致河蟹性成熟提前。
(2)有效积温增加。由于养殖水体小,水位浅,生长季节水温一直较高,水体积温过高,从而加速了河蟹性腺发育。
(3)放养密度不当,导致前期生长过快,性成熟提前。
(4)水体盐度偏高,刺激河蟹性腺发育。
(5)种质资源退化。随着养蟹规模的扩大,地区间引种的增多,南蟹北移、北蟹南移,加上人工繁殖长期不更新亲本,导致河蟹品种混杂、退化,生长缓慢,性成熟提前。
3、预防措施
(1)选用正宗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保持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
(2)科学投饵。因水制宜,控制投饵量,特别要控制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养殖前期饵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
(3)适当加大池塘水深,生长季节一般要求达到1.8米以上,高温季节多换水,最好用河道、湖泊内的水,以降低水温。
(4)养殖池内移栽覆盖率为50%左右的水草,以少阳光直射,降低河蟹生长的有效积温。
(5)生长季节蟹池每2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光合细菌、溴氯海茵等药物,消毒水体,降低水体有机质浓度,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63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