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炭疽病的病原及发病机理 羊炭疽病的防控措施

感谢阅读《羊炭疽病的病原及发病机理 羊炭疽病的防控措施》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养殖青蛙的病

羊炭疽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病羊体内以及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健康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通过皮肤损伤感染了炭疽杆菌,或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灰尘,均可导致发病。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羊炭疽病的病原及发病机理和羊炭疽病的防控措施。

1、病原及发病机理

炭疽杆菌是引起炭疽病的病原,呈竹节状,两端平直,没有鞭毛,菌体大小为(1~1.50)μm×(3~5)μm,经过革兰氏染色后呈阳性结果;对病料检样进行观察,能够看到散在或者呈2~3个短链排列,存在荚膜;接种到培养基后,能够长出较长的链条,但通常不会产生荚膜。病羊和没有剖解的病死羊尸体内存在的病菌不会形成芽胞,但如果暴露在温度适宜和含有足够氧气的环境中就会在菌体中央形成芽胞。炭疽杆菌是一种兼性需氧菌,对培养基没有严格要求,接种在普通琼脂平板上能够长出灰白色菌落,且表面粗糙,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菌落存在花纹,类似卷发状,中央呈暗褐色,周围射出菌丝。

炭疽芽胞杆菌的毒力主要由炭疽毒素和荚膜多肽决定。当羊体内侵入有毒力的炭疽芽胞后,会在侵入的局部组织进行发育繁殖,当机体健康状态良好时,自身的防御机制会主动对病菌繁殖产生抑制作用,且会杀死大部分菌体,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就会使有毒力的炭疽菌能够及时形成一种荚膜,保护菌体不会受到体内溶菌酶和白细胞吞噬作用,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和不断扩散。另外,炭疽杆菌还能够产生另一种毒素,其能够导致局部发生水肿,且菌体能够在水肿液中继续繁殖,并通过淋巴管侵入到局部淋巴结,最终侵入到血液中,并开始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败血症。

2、临床症状

病羊通常表现出急性症状。刚开始发病时,整个羊群中只有少数羊表现出食欲减退,容易被忽视,经过几天就开始有羊零星突然发生死亡,容易被认为是发生羊快疫,且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羊开始表现出精神萎靡,停止采食饲草,通过认真观察能够发现大约一半的病羊会排出混杂红色血液的尿液,有时还会发生腹泻,排出带血粪便,最终倒地后震颤、磨牙、抽搐,进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检验

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濒临死亡或者刚死亡的病死羊的血液,以及被误剖杀剥皮羊的心血、脾脏、肝脏、淋巴结组织,直接进行涂片,经过瑞特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存在大量呈革兰氏阳性的粗大杆菌,菌体两端略微凹陷或者比较平整,大部分呈竹节状或者短链状排列,且有一层红色膜包裹在菌体外面。

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采集被误剖检羊的肝脏、淋巴结组织,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进行划线接种,放在二氧化碳浓度为100~200mL/L以及温度为37~38℃的环境中进行18~24h培养,能够长出圆形菌落,边缘整齐,表面光滑且黏稠,但不会出现溶血现象。挑取可疑菌落制成涂片,染色后进行镜检,看到同病死羊病料中完全一致的杆菌。病料组织接种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发现菌体旺盛生长,且边缘不整齐,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够看到典型的卷发状;挑取单个菌落制成抹片,经过革兰氏染色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看到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且菌体呈竹节状排列,中央存在芽胞。病料接种在普通肉汤培养基中,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发现汤体依旧清亮,而有絮状沉淀物存在于底部;取肉汤培养物制成抹片,经过革兰氏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革兰氏阳性杆菌,菌体呈链状排列,且中部存在芽胞。

4、防控措施

应急处理。对于发生该病的地区,要立即进行封锁,且周围3km的范围内都属于疫区,隔离病羊后及时进行治疗。病羊要隔离在清洁、干燥的圈栏内,确保通风良好,光照充足,并饲喂容易消化且含有高热量的新鲜饲料,供给清洁卫生的饮水。注意在整个封锁期间禁止车辆、人员以及羊进出。病死羊尸体以及病羊排出的粪便、污染的垫草、其他废弃物品要采取焚烧处理。

免疫接种。采取预防注射时,要以疫点作为中心,由外到内,即从受威胁地区逐渐向一点使用Ⅱ号炭疽芽孢苗进行集中注射,每只羊皮下接种1mL,且按照要求每年都进行1次注射。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确定接种用量、接种方法,并加强执行各个注意事项。

及时治疗。对于病程进展略缓的病羊,要求在严格的隔离情况下采取治疗,一般采取特异血清疗法,并配合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病羊可静脉或者皮下注射50~100mL炭疽血清,经过12h如果体温依旧没有降低,可再注射1次。同时,配合注射适量的青霉素,一般成年羊用量为20万~40万IU,羔羊用量为10万~20万IU,每间隔4~6h用药1次;或者选择注射10%磺胺噻唑钠,第一次用量为40~60mL,之后每间隔8~12h使用20~30mL。

羊炭疽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控制方法

一、羊炭疽病病原及传染:
炭疽的病原体是炭疽杆菌,炭疽病羊是此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有经呼吸道、皮肤创伤和吸血昆虫叮咬、螫刺等染的,潜伏期l一5天。气候温暖、雨量较多时,此病易发生。
二、羊炭疽病症状:
多为急性或最急性经过。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痉挛,瞳孔扩大,磨牙,天然孔口、鼻、肛门等流出带气泡的紫黑色血液,数分钟内死亡。肥壮的羔羊发病死亡更快。病程较缓慢者也只延续几小时,表现不安、战栗、心悸、呼吸困难和天然孔流血等症状。
三、羊炭疽病防治:
发病初期,注射抗炭疽血清有一定疗效,第一次50毫升。注射一次后,如4小时体温不退,可再注射25-30毫升。早期发病也可注射磺胺类药物及青霉素等。此病发病急,病程短,往往来不及治疗即死亡,所以应以预防为主。首先,患炭疽死亡的羊,严禁剥皮、吃肉及剖检,否则炭疽杆菌能形成芽孢,污染场地,造成传播。病羊尸体要深埋,被尸体污染的地面应铲除,和尸体一起埋掉。发现病羊应立刻对所在羊群进行检查、治疗,对病羊圈及周围活动场所要彻底消毒。其次,在发生过炭疽的地区内放牧的羊群,每年要进行一次Ⅱ号炭疽芽孢苗的注射。
四、如何预防羊炭疽病:
1、预防接种。经常发生炭疽及受威胁地区的易感羊,每年均应用羊2号炭疽芽胞苗皮下注射1ml。
2、有炭疽病例发生时应及时隔离病羊。对污染的羊舍,用具及地面要彻底消毒,可用10%烧碱水、0.1%的升汞溶液、5%的碘酊或20%—30%的漂白粉彻底消毒。羊群除去病羊后,全群用抗菌药3天。

3、对疑似炭疽病的羊,严禁剖检、剥皮和食用。
4、对羊尸体应深埋。对污染的垫草、粪便等要烧毁。
五、如何治疗羊炭疽病:
1、病羊必须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对病程稍缓的病羊可采用特异血清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病羊皮下或静脉注射抗炭疽血清30-60ml,必要时于12小时后再注射一次。
2、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其中青霉素最为常用,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每8小时肌肉注射1次。

六、羊炭疽病病菌及病理解剖图:
羊炭疽病病菌
【羊炭疽】炭疽杆菌的形态,有荚膜(美兰染色)
羊炭疽病病理解剖肝脏
【羊炭疽】败血脾,肿大,柔软,切面呈黑色,结构不清
羊炭疽病病理解剖肾脏
【羊炭疽】肾肿大、淤血、出血、变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
羊炭疽病
感染的羊会突然倒地死亡、口鼻流血
七、羊炭疽病病理观察:
病理观察可发现,皮下和浆膜下组织出血和胶样浸润,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胀。由于对炭疽病尸体严禁剖检,因此特别注意外观症状地综合判断,以免误剖。
(1)羊发病初,可注射抗炭疽血清,第一次注射50毫升,注射后4小时体温不退时,可再注射25—30毫升。
(2)对亚急性病羊,可将青霉素100万单位,一天分为2次注射,连用三天。
(3)发病率高的地区,每年应坚持给肉羊注射五号炭疽芽孢菌苗,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可免疫1年。
(4)对疑似炭疽病的羊,严禁剖检、剥皮和食用。
(5)对羊尸体应深埋。对污染的垫草、粪便等要烧毁。对污染物可用10%的热碱液、0.1%的升汞溶液、5%的碘酊或20%—30%的漂白粉彻底消毒,以杀死芽孢。

扩展阅读

养羊知识:羊的炭疽病该怎么办


近日在黑龙江发生大批肉羊死亡的事件,经过相关的部门检测发生肉羊的死亡原因是由于爆发了急性的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杆菌所引起的急性热性的流行性传染病,炭疽病传染力极强,严重时甚至可以传染给人。很多朋友不知道判断炭疽病,而且也不知道该怎么预防治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1、发病特点

炭疽病在自然的侵入环境中,最容易侵入的就是各种食草动物,最容易感染例如羊牛马等,猪的发病几率较小。对经常接触这些动物的人也有一定的侵入性,爆发羊炭疽病病羊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菌可以通过唾液,尿液等一系列的因素进行传播,也会伴随着粪便的排出到体外,借由各种自然因素进行传染。形成芽孢后可能会使养殖区域成为疫源地,羊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进食了含有病菌的水与饲料,消化道感染。

2、发病症状

炭疽病的发病是急性突发性的,病羊患病后会突然昏迷,躺地不起,不能正常站立,全身会发生痉挛的现象。体温也会迅速的增加到40度以上,黏膜发绀,呼吸声较大,呼吸急促甚至无法呼一。几小时内便会死亡,在临死前天然孔会开始出血。病状缓慢的病因会在初期有短暂的兴奋不安,乱跑乱动,坐卧不适,经历这一阶段后会开始出现精神不佳,拒绝进食,心跳加速,排出混有血液的粪便。

3、诊断方法

戴好防菌设备,在将死或者已死的病羊上采取少量的耳血管血液进行荚膜涂片染色,利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如果发现荚膜上有很多病菌,单个或是链状,连接处入竹节一样,就是炭疽病无疑了,这种病菌是革兰式阳性大杆菌,是炭疽病的主要病菌,在采血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让血洒在地上。也可取死羊血加入生理盐水煮沸半小时,冷却后用滤纸过滤,然后加入细玻璃管中,用毛细吸管吸取,慢慢的滴在血清的上层,观察结果,如果发现有白色沉淀环,便是炭疽了。

4、预防方法

因为羊患上炭疽病后会在几个小时之内立即死亡,所以暂时还没有有效的医治方法,所以只能以提前预防为主。发现病羊之后要立即隔离,有相似症状的羊也要及时移出单独喂养,将情况立即报给有关部门。病死羊要立即将尸体接触过的粪尿土等所有物质全部深埋或者全部烧毁,远离正常羊舍,将羊舍立即消毒,用热碱水和漂白粉进行全面消毒,至少三次,间隔时间至多一小时。如果有羊已经发病要立即给其余的羊进行抗炭疽血清,根据说明决定用量,要定期给羊群注射无毒炭疽芽胞苗进行预防,但是山羊需要注射炭疽二号苗。一年以下的小羊不能注射任何药物。

应该要及时确认炭疽病的来源,如果是饲料感染要及时更换饲料,将剩下的饲料全部清除干净,如果是牧场感染要立即停止放牧,远离感染地。在处理炭疽病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人一定要穿戴防菌服,防止传染给人体。炭疽病是一种非常恶劣的传染病,发现时一定要立即做出相应准备,不然可导致所有羊群全部感染,立即死亡。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羊梭菌病的病原 羊梭菌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


羊梭菌病是一种急性地方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病原微生物而引起发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该病通常是绵羊容易发生,且主要是6月龄至1岁以上且膘情中等的绵羊出现发病,尤其是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容易发生该病.如果没有采取有效防控,就会造成死亡,给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梭菌病的病原羊梭菌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

1、病原与流行

羊主要是由于感染魏氏梭菌、诺维氏梭菌和腐败梭菌等引起发病。这类细菌都为梭状芽孢杆菌属,呈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在污水和土壤中,这类细菌往往是以芽孢的形式存在,也是土壤的一种常在菌。该类细菌形成芽孢后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需要经过非常高的温度处理或者使用强力消毒药才能够被杀死;但繁殖体具有较弱的抵抗力,使用普通的消毒药就能够被杀死。

绵羊主要是由于食人污染有病菌的饮水、饲草而感染细菌。但正常情况下,这类梭菌进入羊消化道内只会较缓慢的繁殖,且分泌很少的毒素,不会危害机体的健康,能够长时间在机体消化道内存在,部分羊甚至终生带菌都不会出现发病。但当受到外界不良诱因的刺激,就会导致这些细菌迅速增殖,分泌大量的毒素,在较短时间就会导致机体出现发病,从而使其突然发生死亡。该病通常呈散发,往往以个例出现,但在低洼潮湿地区有时会出现地方性流行。通常是在牧草青枯交替以及春、秋季节气候突然变化时发生,尤其是膘情较好的青壮年绵羊突然发生死亡。羊有时由于感染一种病原出现发病,有时由于混合感染出现发病,往往会被混淆。常见的病型是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快疫、羊黑疫、羔羊痢疾,其中羊肠毒血症主要是2-12月龄的羊发生,羊猝狙主要是l~2岁的羊发生,羊快疫主要是6-18月龄的羊发生,羊黑疫主要是2~4岁的羊发生.羔羊痢疾主要是小于7日龄的羔羊发生,尤其是2-3日龄最容易出现发病,大于7日龄则基本不会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这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是发病急,快速传播,病程持续时间短,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于急性病羊,通常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一般在早晨发现死于圈舍内或者在放牧时突然死在牧场。对于慢性病羊,表现出呆立不动,背部拱起,腹痛不安,拒绝走动,运动失调,呼吸困难,磨牙,有白色或者血色泡沫从口中流出,抽搐,心跳加速,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略有升高,排出少量黑色稀粪,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只有几小时到l天,少数能够持续2~3天。病羊死尸快速发生腐败,明显臌胀,全身脏器都发生程度不同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心血管系统受到损害。

3、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现在,我国常用的三联四防疫苗(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快疫、羔羊痢疾)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铝胶苗、干粉苗和蜂胶浓缩疫苗。对于规模场,可在每年3月份、9月份分别给全部羊预防注射三联四防灭活苗1次,对于配种的母羊,可经过30~40天免疫注射三联四防灭活苗,接种后10~14天就能够形成免疫力,能够持续6月进行保护。如果母羊没有在防疫季节进行疫苗接种,其产出的新生羔羊可在出生经过1~2星期免疫注射三联四防灭活苗1次,经过6个月再进行1次免疫接种。对于散养户,可在春、秋两季对全部羊进行集中免疫1次,然后每个月定期进行补免。对于该病容易流行的地区,可分别在妊娠母羊产前45天和30天接种羊梭菌病疫苗1次,用于有效预防羔羊感染梭菌性疾病;如果羊场发生过羔羊痢疾,新生羔羊可在出生后12h内每只灌服0.15~0.2g土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消除病因,圈舍加强保暖,保持干燥、清洁卫生以及适当通风。如果羊场已经出现发病,要使用氯制剂消毒液或者生石灰对运动场和固舍进行消毒,每20~30天1次。在冬春季节,要饲喂多样化饲草,避免因饲喂单一饲料而无法摄取全面营养。羊群采取舍饲时,要控制饲养密度适宜,坚持适量运动,充足光照,提高机体抗病力。冬季出生的羔羊,要加强保温防寒,避免昼夜温差大而出现发病。

隔离、消毒。发现病羊要立即进行隔离,并将整个羊群转移到地势较高且干燥的牧场进行放牧,及时清理圈舍及其周围环境,然后使用消毒液如复方来苏儿等进行全面消毒。对于病死羊尸体必须采取深埋或者烧毁处理,禁止利用。对于病羊排出的粪便、剩余饲料以及污染的垫草要进行焚烧或者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堆积发酵。另外,对于羊群中没有出现发病的羊,要紧急接种疫苗,避免疫情扩散。

对症治疗。病羊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1ml_/kg羊病专治(主要成分是硫酸庆大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并按体重肌肉注射0.2mL/kg长效治菌磺(主要成分是甲氧苄啶、磺胺间甲氧嘧啶),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静脉注射由300-500mLoo/葡萄糖生理盐水、4~8mL10%安钠咖注射液、5-10mL维生素C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并按体重内服2mL/kg痢特灵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还要按体重口服0.2mg/kg虫克星。

羊梭菌病的流行特点
本病绵羊多发,发病羊营养多在中等以上,年龄在六至十八月龄之间,一般经消化道感染,多发于秋、冬、初春气候骤变,阴雨连绵的季节。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不出现症状,突然死亡,稍慢的病例可见卧地,不愿走动,运动失调,腹部膨胀,有疝痛症状,有的病例体温可升高至41.5℃左右,病羊最后极度衰竭、昏迷而数小时内死亡,罕有痊愈者。
病理变化
病羊呈现真胃出血性炎症,在胃底部及幽门附近,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块,表面坏死;胸腔、腹腔、心脏大量积液;粘膜下组织常水肿;心内外膜有点状出血;肠道,肺的浆膜下可见出血;胆囊肿胀,死羊若未及时剖检则出现迅速腐败。
防治方法
(1)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
(2)每年高发期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菌苗。
(3)发病时采用对症疗法用强心剂,抗生素等药物,青霉素80-160万单位,1-2次/日。SMZ,5-6g/次,连用3-4次。10%安钠咖加5%葡萄糖1000ml静注。
(4)该病发生时,转移牧地可收到减少或停止发病的效果。
(5)10%石灰乳50-100ml口服,连用1-2次。

羊疥癣病的发病原因 羊疥癣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疥癣病:该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在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危害十分严重。该病主要发生在冬季和秋末、春初。发病时,疥癣病一般始发于皮肤柔软且毛短的部位。如嘴唇、口角、鼻面、眼圈及耳根部,逐渐向周围扩散,因主要病变发生头部象似皮肤上洒上一层石灰,老百性称之石灰头。发病后,患部被毛脱落,病羊不停啃咬和摩擦患部,烦躁不安,影响正常采食和休息,羊只日渐消瘦。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疥癣病的发病原因羊疥癣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发病原因

羊疥癣病主要是由于疥癣虫寄生在皮肤上而发生的,疥癣虫适合生存于湿润的环境中,在温暖的地方繁殖能力强,一旦空气干燥、寒冷,疥癣虫就会迅速减少或死亡。疥癣传染方式主要就是和患有疥癣病的羊接触,如果无病羊和患病羊一起放养、喂养、交配,疥癣虫可以通过接触爬到健康羊身上,病羊用过的饮水桶、饲料槽以及病羊接触过的地方,都会被疥癣虫利用,从而传染给健康羊。羊疥癣病各个季节都会发生,但主要发病集中在春初、秋末和冬季。可见疥癣病十分常见,其发病发生于各类羊群,公羊、母羊和羔羊都会患病。

2、临床症状

羊疥癣病多发病于羊身体长毛下的皮肤处,在尾部和背部常见,尤其在秋冬季羊毛比较长,疥虫活动频繁,繁殖也较快,很快就会蔓延到全身,主要的症状就是发痒,尤其在羊不活动的时候,发痒程度会更加明显,这时羊会找东西乱蹭,甚至啃咬患病部位,严重时患病处皮肤会不断增厚,而且发炎,导致羊食欲下降,引起贫血,在北方严寒地区,有的还会因身体抵抗力差而死亡。

3、诊断方法

在羊的患病部位用沾有甘油的外科手术刀片刮皮肤,将患处刮至微见血即可,将刮下来的皮屑放到载玻片处,再滴入50%甘油水,这时就可以用显微镜进行观看,用低倍显微镜可以清晰的看见疥螨虫体的活动。还可以用放大镜观看,前面步骤一样,将皮屑取下后,放到黑纸上,准备一个酒精灯,将纸放到上面加热,这时用放大镜也可以看到爬动的疥螨虫体,通过诊断可以根据发病情况进行治疗。

4、防治措施

如果患病数量少、患病部位面积小可以采用涂药治疗,涂药疗法可以在任何季节使用,但每次涂药的时候,涂擦面积不可以超出体表的1/3。在药物配比上可用以下药物:将5份来苏儿,溶于100份温水中,兑好后再加入5份敌百虫即成,涂抹患处即可;煤酚和肥皂各1份,同8份酒精同时调兑,调合后涂抹即可;准备1份烟丝,加水10份,煎汁,等水凉至50℃涂擦患部即可,同时还可以用烟丝60g、食醋500mL,一起煮沸20min,冷后涂擦患部,每天最少涂抹2次,而且要连用5d;百部根7份,同清水7份,对百部根蒸30min,凉后再涂擦患部;在患处涂抹山苍子油,一般1~2次即可见效。

在温度高的季节,患病羊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药浴治疗。目前治疗疥癣病的药物有螨净,在药浴浓度调试上按照1∶1000进行调试,药浴治疗的效果十分明显。也可用0.05%蝇毒磷水溶液或

0.05%辛硫磷进行药浴。药物要调试均匀,为防止羊感冒,药浴尽量在白天进行,药浴的时间也要不低于1h,对于即将产仔的母羊不可以进行药浴,按照患病羊的病情严格控制药浴天数,以免发生中毒事件。

在羊疥癣病预防过程中,首先羊舍要做到定期消毒,在放牧或者饲养过程中,饲养员要多注意检查羊群,如果发现可疑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病情的扩散。也可以对未患病羊定期进行药浴,药浴后再进行驱虫药的注射。饲养员定期进行饲养知识的学习,养殖厂要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新引进的羊只要进行隔离饲养,经兽医人员观察后再混群饲养。

治疗羊疥癣要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蔓延,因此,要坚持每天对羊群细心观察,在给羊药浴时,工作人员进入药池后要穿雨衣和水裤,还要戴橡胶手套和口罩,池外进行药浴操作的工作人员也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发生中毒。

5、结语

羊疥癣病发病与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主要发病原因就是羊舍湿度大、通风效果不好和管理条件差。为此,在饲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舍内干燥,保证舍内温度,提高饲养管理能力,养殖人员要不断提高科学的饲养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羊疥癣病的发生,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羊鼻蝇蛆病的病原 羊鼻蝇蛆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羊鼻蝇蛆病是由羊鼻蜗牛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附近腔窦内所引起的疾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较为常见。羊鼻蝇主要危害绵羊,对山羊危害较轻。病羊表现为精神不安,体质消瘦,甚至发生死亡。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鼻蝇蛆病的病原羊鼻蝇蛆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病原与流行情况

羊鼻蝇蛆病多发生在夏季,由羊鼻蝇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和其相通的腔窦内引起。在夏季,由于成虫的侵袭,病羊不安、摇头、奔跑、低头以鼻端贴地,或将头藏于其他羊的腹下。幼虫在病羊鼻腔和额窦内移行时,刺激黏膜发炎、肿胀以至出血;病羊鼻腔流黏性分泌物,在鼻孔周围结成痂块,出现呼吸困难、眼睑浮肿、踢蹄、摇头、鼻端擦地等症状。该病会影响羊的采食和休息,造成营养不良。个别幼虫会侵入病羊大脑,引起神经症状,如急速摇头、运动失调、转圈或头颈弯向一侧等现象。该病的传播主要通过雌性鼻蝇将幼虫产在羊鼻孔内或鼻孔周围,幼虫逐渐爬入额窦或鼻窦内,在其内生长,造成炎症而致病,多发生于每年的5—9月份。

二、症状

患羊最初流大量鼻液,鼻液初为浆液性,后为黏液性和脓性,有时混有血液;当大量鼻液干涸在鼻孔周围形成硬痂时,患羊发生呼吸困难。此时病羊表现不安,打喷嚏,时时摇头,摩鼻,眼周围浮肿、流泪,食欲减退,日渐消瘦。

三、防治措施

1.涂抹药膏。在羊鼻腔周围和鼻部涂擦1%敌敌畏软膏,每隔7天换药1次,可防止鼻蝇成虫飞近鼻腔和杀死幼虫。

2.灌服药剂。对患病羊,按每千克体重用药0.075~0.100克灌服敌百虫水溶液,对寄生在鼻腔内的幼虫有100%的杀伤力,对进入鼻腔深处的幼虫有70%左右的杀伤力。

3.喷洗鼻腔。用3%的来苏儿溶液喷洗鼻腔,每侧鼻腔喷射药液20~30毫升;也可用1%敌百虫溶液喷鼻。

4.中药治疗。用百部根煎成浓汁,滴入病羊鼻腔,效果显著。

5.注射治疗。应用伊维菌素、碘硝酚注射均会取得良好效果。

羊鼻蝇蛆病的治疗方法
【病原】
成虫羊鼻蝇形似蜜蜂,全身密生短绒毛,体长10-12毫米;头大呈半环形、黄色;两复眼小,相距较远;触角环形,位于触角窝内;口器退化;胸部有4条断续而不明显的黑色纵纹,腹部有褐色及银白色斑点。
幼虫第一期幼虫呈淡黄白色,长1毫米,前端有两个黑色口前钩,体表丛生小刺,末端的肛门分左右两叶,后气门很小,呈管状;第二期幼虫呈椭圆形,长20-25毫米,体表刺不明显,后气门呈弯肾形;第三期幼虫(图13)长约30毫米,背面拱起,各节上有深棕色的横带,腹面扁平,各节前缘有数行小刺,体前端尖,有两个强大的黑色口前钩,虫体后端齐平,有两个黑色的的后气孔。

【生活史】
羊鼻蝇的发育需经幼虫、蛹及成虫3个阶段。成虫出现于每年5-9月间,雌雄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雌虫则于有阳光的白天以急剧而突然的动作飞向羊鼻,将幼虫产在羊鼻孔内或羊鼻孔周围,雌虫在数天内产完幼虫后亦很快死亡。产出的第一期幼虫活动力很强,爬入鼻腔后以其口前钩固着鼻粘膜上,并逐渐向鼻腔深部移行,到达额窦或鼻窦内(有些幼虫还可以进入颅腔),经两次蜕化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幼虫在鼻腔内寄生约9-10个月,到翌年春天,发育成熟的的第三期幼虫由鼻腔深部向浅部返回移行,当患羊打喷嚏时,将其喷出鼻孔,三期幼虫即在土壤表层或羊粪内变蛹,蛹的外表形态与三期幼虫相同。蛹经1-2个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约2-3周。在温暖地区羊鼻蝇1年可繁殖两代,在寒冷地区每年繁殖1代。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羊鼻蝇幼虫进入羊鼻腔、额窦及鼻窦后,在其移行过程中,由于体表小刺和口前钩损伤粘膜引起鼻炎,可见羊流出多量鼻液,鼻液初为浆液性,后为粘液性和脓性,有时混有血液;当大量鼻
漏干涸在鼻周围形成硬痂时,使羊发生呼吸困难。此外,可见病羊表现不安,打喷嚏,时常摇头,摩鼻,眼睑浮肿,流泪,食欲减退,日渐消瘦。症状表现可因幼虫在鼻腔内的发育期不同而持续数月。通常感染不久呈急性表现,以后逐渐好转,到幼虫寄生的晚期,则疾病表现更为剧烈。有时,当个别幼虫进入颅腔损伤的脑膜或因鼻窦发炎而波及脑膜时,可引起神经症状,病羊表现为运动失调,旋转动动,头弯向一侧或发生麻痹;最后病羊食欲废绝,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病羊生前诊断可结合流行病学情况和症状表现,于发病早期用药液喷射鼻腔,查找有无死亡的幼虫排出。死后诊断时,剖检时在鼻腔、鼻窦或额窦内发现羊鼻蝇幼虫,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
防治该病应以消灭第一期幼虫为主要措施。各地可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羊鼻蝇的发育情况,确定防治的时间,一般在每年11月份进行为宜。可选用如下药物:
(1)精制敌百虫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0.12克,配成2%溶液,灌服。
②肌内注射取精制敌百虫60克,加95%酒精31毫升,在瓷器内加热溶解后,加入31毫升蒸馏水,再加热到60-65℃,待药完全溶解后,加水至总量100毫升,经药棉过滤后即可注射。剂量按羊体重10-20千克用0.5毫升;体重20-30千克用1毫升;体重30-40千克用1.5毫升;体重40-50千克用2毫升;体重50千克以上用2.5毫升。

(2)敌敌畏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毫克,每日1次,连用两天。

②烟雾法常用于羊群的大面积防治,药量按熏蒸场所的空间体积计算,每立方米空间使用80%敌敌畏0.5—1.0毫升。吸雾时间应根据小群羊的安全试验和驱虫效果而定,一般不超过1小时为宜。

③气雾法亦适合于大群羊的防治,可用超低量电动喷雾器或气雾枪使药液雾化。药液的用量及吸雾时间与烟雾法相同。
涂药法对个别良种羊,可在成蝇飞翔季节将1%敌敌畏软膏涂擦在羊的鼻孔周围,每5天1次,可杀死雌虫产下的幼虫。

羊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羊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疾病。又称为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以羔羊最易发生,对人也有一定的致病性,是养羊产业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发病机制

该病是由多杀巴氏杆菌引起,是一种球杆菌或者短杆菌,菌体中央微突,两端钝圆,长度为0.6~2.5nm,宽度为0.25~0.6nm,无法形成芽孢,没有鞭毛,不能够运动。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是一种需氧兼性厌氧菌。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力,置于干燥环境或者阳光下直射会快速死亡,在温度为60℃的环境中经过10min就会被杀死;多数消毒药作用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就会被杀死,其中0.1%升汞水和3%石炭酸能够在1min内将其杀菌,甲醛溶液和10%石灰乳能够在3~4min内将其杀死。病菌在灭菌的生理盐水或者蒸馏水中能够快速死亡,但能够在尸体内生存1~3个月。

在季节、气候发生改变,缺乏营养,长途运输,以及感染寄生虫等因素,促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会导致带菌的健康羊扁桃体和呼吸道内存在的病菌毒性增强,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另外,通过污染病菌的空气、饲料、饮水、器具等,可经由外伤、呼吸道、消化道引起外源性感染。如果羊机体抵抗力较弱时,且感染强毒性菌株时,会使病菌快速通过淋巴结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能够在24h以内发生死亡。

2、临床症状

病羊初期会表现出减少采食,且采食速度比较缓慢,食欲显著降低,经过6~12天,有些病羊体温有所升高,精神萎靡,往往呆立在一边,并停止采食。病程后期,会发生腹泻,被毛失去光泽,怕冷,并伴有颤抖。部分妊娠母羊感染后会发生流产,部分会出现腹胀。病羊还会出现无力的干性短咳,先流出稀薄鼻液,后变成黏性。随着症状的加重,会并发胸膜炎和肺炎症状,呼吸急促。临死前,病羊往往卧地不起,体温降低,尤其是四肢发凉,呼吸逐渐困难,拱腰缩背,流口水,最终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8~15天,部分能够长达30天。幼羊患病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成年羊患病通常呈慢性经过。

3、实验室诊断

涂片染色镜检。在无菌添加下取濒死病羊的心血、肝脏、脾脏等病料制成涂片,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然后进行镜检。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的球杆状或者短杆菌,往往单个存在,少数成对排列。瑞氏染色后镜检,能够看到典型两极着色的球杆菌,且菌体中间染色浅,两端染色深,存在荚膜,没有鞭毛,无法形成芽孢。

细菌分离。病料在麦康凯琼脂平板、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平板和血液琼脂平板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发现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没有长出细菌;在TSA平板和鲜血琼脂平板上能够长出露珠样的淡灰白色菌落,呈圆形,表面湿润、光滑,但没有出现溶血现象。挑取单个菌落制成涂片,然后经过染色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菌体呈卵圆形,单个存在或者成对排列,且两极着色。

动物致病性试验。取接种病菌的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后形成的茵悬液,分别给5只健康无病的小白鼠接种,每只腹部皮下注射0.2mL;同时分别给另外5只健康无病的小白鼠接种经过灭菌的TSB肉汤培养基作为对照组,每只腹部皮下注射0.2mL。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分群隔离饲养,加强日常观察,对出现症状及死亡的小白鼠进行剖检,然后采取病料组织用于涂片及细菌分离培养。接种病菌的小白鼠会出现发病,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且都在16~48h内发生死亡,但对照组小鼠依旧健康。剖检病死小白鼠并取病料组织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及细菌分离培养,得到的细菌形态与原病菌完全一致。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纯培养的巴氏杆菌菌落可先用生理盐水洗掉,接种到肉汤中继续进行24h增菌培养,接着添加适量的0.8%甲醛进行12h灭活培养,再添加适量的铝胶即可制成简易菌苗,给全群羊进行紧急接种,每只皮下注射2mL。如果发生疫情,对健康羊以及周边羊群都进行接种。

药物治疗。病羊可联合使用硫酸卡那霉素和氟甲砜霉素,并同时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病羊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5万IU硫酸卡那霉素、20mg氟甲砜霉素,且每只还要肌肉注射4mg地塞米松磷酸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每只每次使用3g复方新诺明,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另外,全群都要供给按1:10000倍稀释的百毒杀溶液,任其自由饮用。如果病羊症状严重,即持续高热、停止采食,可再肌肉注射3~5mL10%安乃近,并静脉滴注由250~500mL5%糖盐水、lg安钠咖、5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药液,同时配合使用口服补液盐,用于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在生理指征如体温、呼吸等恢复正常后,要继续进行1~2天的巩固治疗,避免出现复发。一般来说,病羊采取以上措施进行治疗,经过4天就能够控制住病情,经过1周基本康复。

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病情况
羊巴氏杆菌病也称羊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日前笔者接治一起并确诊为羊巴氏杆菌病的病例。
该场饲养本地小尾寒羊共计215只,其中羔羊88只,成羊127只。于2009年11月下旬发病,成羊发病13只,死亡2只,羔羊发病52只,死亡8只。
发病症状
该羊群死亡情况有最急性死亡、急性和慢性死亡,其症状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
最急性多见于哺乳羔羊,突然发病,出现寒战、虚弱、呼吸困难等症状,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
急性病羊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到41℃~42℃,咳嗽,鼻孔常有出血,有时混于黏性分泌物中。初期便秘,后期腹泻,有时粪便全部变为血水。病羊常在严重腹泻后虚脱而死,病期2天~5天。
慢性病程可达3周。病羊消瘦,不思饮食,流黏脓性鼻液,咳嗽,呼吸困难。有时颈部和胸下部发生水肿。有角膜炎,腹泻;临死前极度衰弱,体温下降。
病理剖检
取最新死亡的羔羊5只,成羊3只,分别做病理剖检,结果如下:胸前皮下胶样出血性浸润。肺脏有斑点状出血,肺体积肿大,切面外翻,流出粉红色泡沫状液体,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腔有黄色纤维素性渗出液。肝脏淤血质脆,胆汁充盈。肠系膜淋巴结不同程度充血、出血、水肿,胃肠出血性炎症。心外膜点状出血和淤斑,腔内有浑浊液体。其他脏器不同程度水肿、淤血。
羔羊羔羊病变主要在胸腔器官和肝脏上。胸腔中集有大量的淡黄色浆液,肺充血、淤血、颜色暗淡,体积肿大,肺间质增宽,个别的在局部肺浆膜下积有液体,有波动感,肺切面外翻,流出淡粉红色泡沫样液体。少数死亡病例肺急性扩张,边缘变钝,触压如海绵样,伴有充血。心叶有小块组织质地变硬,浆膜下有胶冻样物质浸润,分不清间质纹理。肺门淋巴结肿大,颜色暗红,切面外翻,流出淡红色液体。多数病例在气管中充有泡沫样液体,心包膜内积有浑浊的黄色液体,心肌扩张,有的在冠状沟脂肪处有针尖状出血点。肝脏淤血,表面散有灰白色米粒大小的坏死灶,胆囊肿大、充盈。肠壁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出血、水肿。
成羊与羔羊相似,但肺部多表现局部灶性质地变硬,浆膜下有明显的胶冻物。外观如大理石样。肋胸膜附有纤维素假膜,气味腐败,肺切面有颗粒感。心包液浑浊,混有绒毛样物质,心肌外膜上粘连绒毛样物。
实验诊断
采取病死羊心血、肝脏、淋巴结、肠系膜做触片镜检,并接种肉汤增菌镜检,结果均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取典型病变的肺门淋巴结、肝脏、肠系膜淋巴结及心血做抹片和触片,分别用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下可明显见到两极着色的小杆菌,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取肺门淋巴结、心脏血、肝脏无菌操作接种血液琼脂、血清琼脂、麦康凯琼脂和肉汤培养基,经37℃、24小时培养后观察,结果:肉汤中轻度浑浊,管底生成黏稠的沉淀物;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在血液琼脂表面生长成圆形、湿润、表面光滑、隆起如露珠样灰白色菌落,菌落不溶血;在血清琼脂表面生长的菌落45度析光下观察有蓝绿色荧光。
取心血和肺门淋巴结分离到的纯菌株做生化试验,结果: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鼠李糖、杨苷、肌醇。产生过氧化氢酶,M·R·实验阴性,V-P实验阴性。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初步确诊为羊巴氏杆菌病。
防治措施
对病死羊消毒、深埋并做无害化处理加强饲养管理,清除舍内和运动场积粪,对病畜活动的圈舍、场地、接触过的用具以1∶400新申抗毒威喷雾或清洗。对粪尿等排泄物用20%漂白粉彻底消毒。以百毒杀溶液清洁用具和舍内外喷雾消毒,加强舍内通风换气,修筑火墙增加舍温,同时防止羊群食用冰雪的饲料。采取上述措施3天后疫情得到控制,再未复发。
对健康羊及周边羊群接种用生理盐水洗掉纯巴氏杆菌菌落加入肉汤中继续增菌培养24小时,加入0.8﹪甲醛灭活培养12小时,再加入铝胶制成简易菌苗,全群紧急接种。每只羊皮下注射2毫升。其间不得外卖和引入羊只,防止疫情蔓延。
体会
本次发病,寒冷、潮湿和刺激性气体以及突变的气候是诱因。羊巴氏杆菌是以非致病状态存在于健康羊呼吸道及消化道内,属条件致病菌。冷热交替、潮湿多雨等异常气候造成机体衰弱,病原伺机侵染,内源性感染并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本病例中发病后畜主未能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有效防治措施,使该病由原本内源性传染发展至外源性传染并迅速得以传播,导致本病的暴发与流行。因此建议养羊户在此季节搞好圈舍卫生,及时清除粪尿污物,通风干燥,遮雨防晒,定期消毒,减少发病诱因。增加精料及矿物质、维生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有条件的可添加益生素及保健营养药品,可抑制有害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控制本病的发生效果极佳。
本地养羊户一直以口蹄疫、羊三联四防、羊痘等防疫为主,忽视羊巴氏杆菌病的免疫接种,这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由于羔羊首次越冬,对寒冷的气候缺乏适应能力,本身抵抗力又差,故发病率高于成年羊。羔羊抵抗力弱,多在肺充血、水肿期即死亡,成羊可达到肝变期形成典型的纤维素性肺炎。由于巴氏杆菌血清型较多,不同型间多不发生交叉免疫,市售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因此在预防时采取本场发生疫病分离的菌种制成简易苗,具有针对性,效果较明显。巴氏杆菌病主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在绵羊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肺炎。本病分布广泛。严谨周密有效的免疫接种,防患于未然,是控制羊巴氏杆菌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一时疏忽或侥幸淡薄的防疫意识,必给养羊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不可掉以轻心。
本病对青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较为敏感,首次用药须倍量且足够疗程,切忌给药1次~2次不见效就急于更换药物。配合使用地塞米松、安钠咖、安乃近等药物对制止休克,控制体温,改善循环效果甚好。须注意在使用地塞米松时,不可骤然停药,否则会导致病原复发或病症加剧,待症状缓解后以渐减剂量逐渐停药为宜。在输液时,对呼吸高度困难的病羊,要慎重输液,以免引发肺水肿窒息死亡。另外,病羊一旦出现体温下降,粪便大量潜血,心律不齐,常预后不良,可果断放弃治疗,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治疗
国浩高科的羊菌清200斤/支+干扰素200斤/支+头孢先锋。

羊痒病的临床特征 羊痒病的诊断与防控


羊痒病是由羊痒病病毒在绵羊和山羊体内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渐进性退化的疾病。羊痒病又称快步病、瘙痒病、小跑病、震颤病或摩擦病等,在中国一般被称为痒疫、痒病或瘙痒病。痒病病羊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发病潜伏期较长、中枢神经系统变性、剧痒、共济失调和死亡率高。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痒病的临床特征羊痒病的诊断与防控。

1、流行病学

该病是由朊病毒引起,也叫做蛋白侵染因子,其生物学特性与普通病原微生物存在不同,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含有核酸。该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如紫外线照射、热处理以及离子辐射都无法使其彻底失活,且大多数核酸酶也都无法使其灭活;使用o.35%福尔马林在37℃温度下处理3个月依旧无法使其完全失活,使用20%福尔马林在37℃温度下处理18h无法使其完全灭活,在10%-20%福尔马林溶液中能够生存长达28个月;脑组织感染病毒后,置于100%乙醇中在20℃温度下处理14天也无法被完全灭活,使用12.5%戊二醛或18.5%过氧乙酸在4℃温度下处理16h依旧具有感染性;患病羊脑悬液在pH值为2.1-10.5浓度下至少能够耐受24h。但是,朊病毒对1%十二烷基磷酸钠、5%次氯酸钠、碘酊、90%苯酚、6mol/L尿素、5mol/L氢氧化钠比较敏感。

任何品种、性别的羊都能够感染该病,且不同品种的易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如萨福克种绵羊的敏感性较高。该病能够在没有关联的羊间呈水平传播,病羊既能够通过接触其他羊而传播病原,也能够垂直传播给后代羔羊。健康羊群长时间在污染的牧地进行放牧,也能够发生该病。该病一般呈散发性流行,传播速度缓慢,且感染羊群内往往只有少部分羊出现发病,但只要发生感染,就不容易彻底根除,基本上每年都有部分羊由于该病发生死亡。

2、临床特征

该病具有很长的潜伏期,通常为1-4年。病羊主要表现出瘙痒和共济失调。发病初期,病羊体温正常,食欲良好,但容易受到惊吓,惶恐不安或者双眼凝视,磨牙,有时会呈现癫痫状,部分会独自离群呆立或者呈现攻击性,高举头部,且头、颈、腹出现震颤,有时还发生大小便失禁。瘙痒是该病最典型的症状,病羊身体不断摩擦硬物,且用后蹄频繁挠痒。人为用手抓病羊背部,会出现唇部颤动和摇尾的现象。由于持续摩擦、口咬和蹄挠,往往会导致肋腹部及后躯的被毛脱落,损失大量的羊毛。随着瘙痒的不断加重,会严重影响采食和反刍。随着神经症状的逐渐加重,病羊行动失调,走动时往往会高抬四肢,步速很快,即呈共济失调。机体逐渐消瘦,最终无法站立,死亡率能够达到100%。病程一般可持续6-8个月,有时甚至更长。

3、诊断方法

传统诊断。主要是对病死率尸体进行剖检,通过脑部检查,结合其海绵状变化,神经元退化,星形细胞是否出现增生,以及是否存在空泡。

免疫印迹。该法具有固相免疫测定的敏感性和高特异性以及十=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高分辨力,目前已经成为一种蛋白分析的常规技术。根据PrPSC和PrPC各自的特性,PrPC能够在蛋白酶K的作用完全消化,而PrPSC具有能够部分抵抗蛋白酶K消化的作用,在检测时添加被蛋白酶K消化处理的样品,如果结果表明存在PrPSC蛋白,就可判断是由朊蛋白而导致的疾病。

免疫组化。该法是指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而使组织切片上存在的PrPSC被直接显示出来。由于能够使PrPSC的沉积得到准确的解剖学定位,可为临床病理学诊断提供有用的客观依据,因此该法的临床诊断价值非常高。

4、防控措施

羊群只要感染羊痒病病毒就不容易根除和净化,只能够立即进行确诊,并对全群进行扑杀。如果羊群曾经接触过发病羊,要求至少进行5年的隔离封锁。在隔离观察过程中,对于发现的疑似病羊或者发病羊,要立即采取扑杀处理,且其尸体要及早进行焚烧,肉产品绝对禁止食用,也不允许加工成饲料用于饲喂牛、猫和水貂,避免形成其他宿主或者疾病传染源。

为避免发生该病,主要采取加强饲养管理、亚临床检测、遗传控制等措施。一般来说,购买自具有易感性基因型母羊群的母羊,认为是该病一个潜在的疾病来源,因此要求哺育记录详细,主要是指出生日期以及在整个过程中与母羊相关的饲养信息,且要保存6年之久。对于疑似母羊要采取单独哺育,且在运送至目的地后必须经过14个月以上的眼睑检测试验,低于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母羊要采取相应处理,避免在同群内造成传播另外,控制该病的一个关键措施是严格消毒,如各种器械、墙壁、地面使用40%消毒液进行清洗,都能够使哺乳栏内传染因子的传染水平下降。如果怀疑羊接触过病羊,则可对活羊采取眼睑检测。对于未知原因死亡的羊,特别是那些从没有明确是否感染痒病羊群中购买的易感性很高的羊,推荐对尸体进行剖检,并检查咽后淋巴结、淋巴结以及大脑。

羊痒病的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性别的羊均可发生痒病,主要是2-5岁绵羊,易感性存在着明显品种间差异。不同毒株的致病性不尽相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空泡化程度与分布均不同。
通常呈散发性流行,感染羊群内只有少数羊发病,传播缓慢。羊群一旦感染痒病,很难根除。
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传染源。目前认为主要是接触性传染,已经证明可以通过先天性传染,由公羊或母羊传给后代。
本病虽然发病率低(约10%左右),但病畜可能全部死亡。人可以因接触病羊或食用带感染痒病因子的肉品而感染本病。
临诊特征
潜伏期1-4年。症状主要为瘙痒和共济失调。病程为6-8个月,甚至更长。
病初羊食欲良好,体温正常,易惊吓、不安或疑视、磨牙,有时表现癫痫状,病羊有些表现有攻击性或离群呆立,头高举,高抬腿行走,头、颈、腹发生震颤。最特殊的症状是瘙痒;病羊在硬物体上摩擦身体,并用后蹄挠痒。用手抓其背部,表现摇尾和唇部颤动。由于不断的摩擦、蹄挠和口咬,引起肋腹部及后躯发生脱毛,造成羊毛大量损失。有时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随着瘙痒的加剧,进食和反刍受到破坏。随着神经症状的加重,行动逐渐不协调,当走动时,病羊四肢高抬,步伐很快,表现为共济失调。日渐消瘦,最后不能站立,几乎100%死亡。
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显著特点是瘙痒、不安和运动失调,但体温不升高,结合是否由疫区引进种羊或父母有痒病史分析。
组织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病理变化与其他朊病毒病相同,脑髓及脊髓神经元的细胞质发生变性和空泡化。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测定病羊血清中的抗痒病因子蛋白抗体,常用ELISA和Western印迹法。也可以用酶标抗PrP抗体对患羊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法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要特别注意与狂犬病、螨病、脑包虫病、李氏杆菌病和梅迪-维斯纳病相区别。
狂犬病:常为急性的性欲亢进;
羊螨病:用皮肤刮取物涂片,镜检可以发现虫体;
脑包虫病:常有头骨变薄、变软和皮肤隆起等现象,可用变态反应诊断;
李氏杆菌病:可以采血液或脾、肝、肾、脑脊髓液、脑的病变组织等做触片或涂片镜检,革兰氏阳性,呈“V”形排列或并列的细小杆菌;
梅迪-维斯纳病:脑组织没有海绵样变性,而是呈现弥漫性脑膜炎变化,具有明显的细胞浸润和血管套现象,弥漫性脱髓鞘;
防治措施
预防: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灭蜱,在蜱活动季节,定期对易感动物进行药浴或喷雾杀虫;对痒病、隐性感染羊采取扑杀后焚化。在疫区可以用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接种。
禁止用病死羊加工蛋白质饲料,禁止用反刍动物蛋白饲喂牛、羊;
加强对市场和屠宰场肉类的检验,检出的病羊肉必须销毁,不得食用。受感染羊只及其后代坚决扑杀;
禁止从痒病疫区引进羊、羊肉、羊的精液和胚胎等;
定期消毒: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焚烧、5-10%氢氧化钠溶液作用1小时、5%次氯酸钠溶液作用2小时、浸入3%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煮沸10分钟。

羊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 羊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链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以发病急、病羊发热和败血症为特征的传染病。绵羊最易感染,在冬春季节羊只体况比较弱的时候呈现地方性流行,剖检主要表现咽喉部肿胀,胆囊肿大和纤维素性肺炎。下面一起来看一下:羊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羊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溶血性链球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且只会感染羊,绵羊相比于山羊更容易感染,主要是幼龄羊以及妊娠后期的母羊容易感染。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还能够经由损伤皮肤以及吸血昆虫(如苍蝇、蚊子等)进行传播。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菌羊。该病的流行呈现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气候寒冷冬春以及缺草、多风季节容易发生,也就是每年的11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由于此时气候过于寒冷,羊的抵抗力会有所降低,再加上饲养条件较差,就非常容易发生该病。该病会对新疫区造成最严重的危害,往往呈现流行性。但对于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往往会呈现散发性。如果羊群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发生该病后会快速传播,产生较大危害,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病羊初期表现出的症状容易被忽视,往往会在清晨对圈舍检查时发现死亡。急性型,病羊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42℃,精神萎靡,弓背垂头,呆立不动;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反刍停止;眼结膜发生充血,不停流泪,接着流出浆液性分泌物;鼻腔有浆液性脓性鼻液流出,且不停流涎;咽喉发生肿胀,咽背且颌下淋巴结都明显肿大,引起呼吸困难,持续咳嗽;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液的粪便。妊娠母羊患病后会导致阴门发生红肿,往往出现流产。最终因体质衰竭而倒地不起,大部分由于严重窒息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2~3天。亚急性型,病羊体温有所升高,食欲不振;有透明的黏性鼻液流出,经常咳嗽,呼吸困难,卧地不起,拒绝走动,迫使其行走会呈现步态不稳,如同喝醉样.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的肝脏、肾脏、肺脏组织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呈椭圆形或者球形的革兰氏阳性菌,不会形成芽胞,有些能够形成荚膜,往往单个或者呈双链状排列,有时呈短链状排列,大部分没有鞭毛,无法自行运动。

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料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经过24小时培养,会长出露珠状的无色细小菌落,且菌落周围存在溶血现象。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镜检,会看到呈链状排列但长短不同的细菌。挑取将培养物制成涂片后进行染色镜检,能够发现大多数为革兰氏阳性的长链球菌。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避免羊群发生链球菌病最有效的措施是及时免疫注射链球菌氢化铝甲醛苗。该病主要在春季发生,羊群要选择在入冬之前接种链球菌疫苗,每头用量控制在3mL左右。对于小于3月龄和达到3月龄的羔羊,由于自身具有较差的免疫力,进行首免后经过14~21天还需要再注射1次,增强机体对该病的免疫力。该疫苗需要保存在2~15℃的冷暗处,避免菌苗发生冻结而使其免疫效果减弱或者完全失去作用,且要注意该菌苗有效期为18个月。

应急处理。为了防止该病在羊群中进一步扩散和恶化,需要及时隔离病羊与疑似病羊,防止其他羊只接触,且要严格对饲养场地、羊舍以及各种饲养用具进行消毒。通常情况下,常选择使用3%的来苏儿和10%的石灰乳组成的混合溶液,或者按1:200或者1:300比例稀释的复合酚进行消毒。对于清出羊粪以及其他污物要采取堆积发酵,对于病死羊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

药物治疗。根据病羊的症状情况,主要进行镇痛,消炎、清热、扶正驱邪,并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处方一,使用热毒金刚(30%长效)进行治疗,体重为25~40kg的中大羊每次肌肉注射10mL,症状较轻的每天用药1次,症状严重的每天用药2次,体重较小的羊用量要减半,连续使用2~3天,但要注意妊娠母羊慎用或者禁止使用。处方二,使用高热镇跛宁注射液进行治疗,使用剂量和方法同上。处方三,使用热毒先锋注射液进行治疗,体重为20~30kg的中大羊每次用量为10mL,添加1支160万IU青霉素,混合均匀后肌肉注射,体重超过40kg的病羊用量要增加1倍,而体重较小的病羊用量要减半,症状较轻的每天用药1次,症状严重的每天用药2次,连续使用3天,且妊娠母羊可放心使用该药。处方四,病羊可取10mL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mL安痛定注射液,1支160万IU青霉素,混合均匀后进行肌肉注射,以上药量适合体重为25~30kg的病羊使用,体重超过50kg的病羊用量要增加1倍,而体重小于20kg的羔羊用量要减半,每天2次,连用2~3天,且妊娠母羊可使用该药。处方五,可使用炎热大败毒散、白龙散、清瘟败毒散、四味穿心莲等处方药中的任何一种进行治疗,按0.5%~1%比例添加在饲草料中混饲,连续使用1~5天。如果病羊的口腔发生病变,可使用浓盐水、2%~3%高猛酸钾溶液等对口腔进行冲洗,然后涂抹适量的碘甘油,每天至少用药2次。

羊链球菌病的症状
羊病初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食,反刍停止,行走不稳;结膜充血,流泪,后流脓性分泌物;鼻腔流浆液性鼻液,后变为脓性;口流涎,体温升高至41℃以上,咽喉、舌肿胀,粪便松软,带粘液或血液;怀孕母羊流产;有的病羊眼睑、嘴唇、颊部、乳房肿胀,临死前呻吟、磨牙、抽搐。急性病例呼吸困难,24小时内死亡。一般情况下2~3天死亡。
病理变化
该病分为败血型和胸型两类。上述病死羊的视图变化是胸型链球菌病所致死亡。胸型的病程1-2周,主要见于小羊羔,病变特征为浆液性纤维素性肺炎和浆膜炎。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流行病学可初步诊断。确诊可进行实验室检查,镜检本菌多呈双球形,呈链状或单个存在,周围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采取病死羊肝、肾、肺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呈双球形并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球菌,间或有4~6个短链,偶见个别单球菌。周围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将病料无菌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可见有露滴状细小、灰白色、有光泽、透明湿润、粘稠的菌落,菌落周围有明显的β型溶血区,将培养物再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部分长链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用马丁肉汤24小时的培养物1毫升皮下或静脉注射于家兔,多于24~28小时死亡,可在其心血和各脏器中分离出细菌。
防治
1、改善放牧管理条件,保暖防风,防冻,防拥挤,防病源传入。
2、定期消灭羊体内外寄生虫。
3、做好羊圈及场地、用具的消毒工作。入冬前,用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注射,羊不分大小,一律皮下注射3毫升,3月龄内羔羊14~21天后再免疫注射1次。
4、发病后,对病羊和可疑羊要分别隔离治疗,场地、器具等用10%的石灰乳或3%的来苏儿严格消毒,羊粪及污物等堆积发酵,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
5、每只病羊用青霉素30~60万国际单位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肌注10毫升10%的磺胺噻唑,每日1次,连用3天。也可用磺胺嘧啶或氯苯磺胺4~8克灌服,每日2次,连用3天。
6、每只病羊用青霉素30~60万国际单位肌注,每日1次,连用3天或肌注10毫升10%的磺胺噻唑,每日1次,连用3天。也可用磺胺嘧啶或氯苯磺胺4~8克灌服,每日2次,连用3天。
7、高热者每只用30%安乃近3毫升肌肉注射,病情严重食欲废绝的给予强心补液,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安钠咖5毫升,维生素C5毫升,地塞米松10毫升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3天。
8、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抓膘、保膘及保暖防风、防冻、防拥挤。定期消灭羊体内外寄生虫。做好羊圈及场地、用具的消毒工作。入冬前应用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注射。羊只不分大小,一律皮下注射3毫升,3月龄内羔羊14~21天后再免疫注射1次。在流行地区给每只健康羊注射抗羊链球菌血清或青霉素等抗生素有一定的效果。

羊梭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梭菌病的防控方法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该病主要表现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全身实质性器官出血、肠管出血、坏死等症状.一旦发生来不及预防,给养羊业造成很大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梭菌病的临床症状羊梭菌病的防控方法。

1、病因分析

羊梭菌病主要是由于感染魏氏梭菌、腐败梭菌和诺维氏梭菌等引起。这些细菌往往都会形成芽胞后在土壤和污水中存在,且其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需要经过非常高温度的处理或者强力消毒药才能够失活。该病主要是经由消化道感染,且小于2岁的羊比较容易发病。

该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地理环境相关,如羊长时间饲养在潮湿、沼泽以及低洼地带比较容易发病,反之在地势高燥的地区相对较少发病。该病的发生还与气候因素紧密相关,如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温度过低,羊容易感染风寒,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从而容易出现发病。该病的发生还受到饲料因素的影响,如初春以及秋冬季节,羊处于寒冷环境、饥饿状态或者采食冰冻带霜的饲草而导致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引起该病。另外,羊在秋季采食过多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饲料,容易诱发该病,如羊肠毒血症。羊营养状况不良也能够发生该病,主要是指羔羊痢疾。一般来说,妊娠母羊在泌乳前期摄取充足营养,可产出体况健壮的羔羊,由于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则较少发病。

2、临床症状

羊快疫。主要是病羊在放牧时突然在牧场上死亡或者清晨在圈内死亡,通常是体况比较肥胖的羊容易发生。部分病羊会独自离群,经常卧地,拒绝走动,人为迫使其走动会呈现非常虚弱以及运动失调的现象。部分病羊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大约41.5℃,但有些保持正常。最终病羊会陷入昏迷、严重衰竭,一般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发生死亡。

羊肠毒血症。通常不会表现出症状,或者刚出现症状后就在2-4h内就发生死亡,体温通常没有升高。临床上可分成两种类型,即抽搐型,病羊主要特征是出现抽搐,卧地后四肢明显划动,头颈明显抽搐,眼球转动,流涎,磨牙,肌肉震颤,且会发生严重的高血糖和糖尿;昏迷型,病羊表现出行走摇晃,昏倒,敏感,上下颌发出“咯咯”声,流涎,没有角膜反射,接着陷入昏迷。有些病羊还会发生腹泻,排出深绿色或者黑色稀粪,并于3-4h在安静状态下死亡。

羊猝狙。羊一般突然出现发病,且在3-6h内发生死亡。病羊早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有时会突然精神萎靡,严重痉挛,眼球突出,发生惊厥而死亡。有时发现病羊独自离群,卧地不安,痉挛,体质衰弱,在几小时内发生死亡。

羊黑疫。病程持续非常短,羊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且大部分会迅速死亡。个别病程能够持续1-2天,此时病羊表现出精神萎靡,停止采食和反刍,独自离群或者呆立不动,体温升高达到41-42℃,卧地后陷入昏迷,最终发生死亡。

羔羊痢疾。该病具有1-2天的潜伏期,病羊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达到40℃左右,精神萎靡,初期弓背低头,接着停止采食、经常卧地,且持续性发生腹泻,排出如糊状黏稠或者如水样稀薄的粪便,呈灰白色、黄白色或者黄绿色,之后变成棕色,并散发恶臭味,后期还混杂血液,最终排出血便,一般在1-2天内发生死亡。部分病羊发生腹胀,排出少量稀粪,有时带血,且伴有神经症状,口吐白沫,呼吸加速,四肢瘫软,后期肛门失禁,体质虚弱,明显脱水,只能够卧地不起,最终陷入昏迷,在几小时内就会发生死亡,病死率能够达到100%。

3、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羊群每年春秋季节可免疫接种羊梭菌三联四防(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羔羊痢疾),所有羊都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5mL疫苗,妊娠母羊在分娩前2-3周还要接种1次。对于新生羔羊,可选择在大约15日龄,体重超过500g时,进行1次免疫接种。羊接种疫苗后,至少能够保护6个月。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羊不能够饲养在潮湿环境中,因此羊舍必须选择在地势高燥地区建设。羊群禁止在霜草地带进行放牧,且补喂适量的精饲料,以满足机体营养需要,提高机体抵抗力。注意避免羊采食大量高蛋白质的日粮。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和初春,羊舍要注意加强保暖,如可在舍内地面铺垫适宜厚度的垫草,并经常更换,确保干燥卫生,防止侵入贼风,从而能够减少不良气候因素对羊的影响,避免发病。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表现出症状的病羊,要及早采取治疗,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羊梭菌病基本使用相同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主要的有效药物包括硝咪唑类、四环素类、青霉素类、林可胺类以及磺胺类。发病初期,病羊症状较轻时只需要注射抗生素或者磺胺类药,并配合采取对症治疗,如止血、镇静、强心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例如,病羊可肌肉注射160万IU青霉素,或者肌肉注射由80万IU青霉素、lg链霉素组成的混合药物,每间隔3h使用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病羊可肌肉注射5mL30%安乃近,用于减轻腹痛。

绵羊梭菌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原与流行
绵羊梭菌病主要由腐败梭菌、魏氏梭菌和诺维氏梭菌等感染所致。这些细菌同属于梭状芽胞杆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严格厌氧的大杆菌;这类细菌常以芽胞形式存在于土壤和污水中,是土壤常在菌。该类细菌芽胞抵抗力很强,需用强力消毒药或相当高的温度方可消灭;但繁殖体的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药即可杀死。
本病主要因绵羊采食了被病原菌污染的饲草和饮水而感染乙在正常情况下,此类梭菌在羊体消化道内繁殖比较缓慢,产生的毒素也很少,对羊体健康不构成损害,可长期存在于羊体消化道内,有的羊终生带菌而不发病。但在不良外界诱因作用下,可导致此类细菌快速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可在较短时间内使羊只发病,而引起突然死亡。这类疫病多呈散发;常以个例出现;在低洼潮湿地区有时也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春、秋气候骤变之时和牧草青枯交替之际,死亡病例多见于膘情较好的青壮年绵羊。
二、症状与诊断
此类疫病都有突然发作,病程急促的特点。最急性型的往往看不到症状,就死于圈舍内或牧地上。急性型的可见羊体痉挛、卧倒抽搐、四肢划动、肌肉颤抖、眼球转动、口吐白沫或磨牙流涎,多在2~4小时内死亡;病程稍长一些的有时可见步态不稳、掉队离群、昏迷不食或者腹痛、腹胀、腹泻等,且羊只体温变化表现不一,有的正常,有的可升至41.5℃,最后衰竭而静静地死掉;死亡后的尸体腐败较快,可见腹部膨胀、被毛脱落、皮下淤血,胃肠粘膜脱落、肝肿大、胆汁充盈、胸腹腔有积液等。此类疫病的症状和剖检变化非常类似,典型病例可见以下不同:
1.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感染所致。其新鲜尸体可见真胃出血性炎症变化,尤其是胃底及幽门附近粘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其表面发生坏死,略低于周围的正常粘膜。肝表面触片实验室检查时,可发现呈长丝状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
2.羊猝狙由C型魏氏梭菌感染所致。病羊刚死时肌肉表现正常,在8小时内肌间可出现血样液体或有气性裂孔,其体腔渗出液和脾抹片实验室检查可见魏氏梭菌。
3.羊肠毒血症由D型魏氏梭菌感染所致。病羊死亡一段时间后,肾脏比平时更易于软化,象脑髓一样,稍加按压即可破碎,切面如泥,其肾脏涂片实验室检查可见魏氏梭菌。
4.羊黑疫由B型诺维氏梭菌感染所致。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使其皮肤呈暗黑色外观;肝坏死性变化明显,从表面可看到或摸到界限清晰的不整圆形,直径约2~3厘米的坏死灶,其涂片可见有两端钝圆的粗大的梭菌。
三、治疗与预防
1.急性型病羊往往来不及救治。对病程较长的病例,可试行对症疗法。如可给予强心剂、镇静剂和大量的抗生素、磺胺类药物;也可灌服10%石灰水,大羊200毫升,小羊50~80毫升。
2.在发病时期给羊喂服呋喃唑酮(痢特灵)。羔羊每次0.05~0.1克,每日二次,连用3~5天,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3.在本病多发地区应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一黑疫五联苗。在发病羊群中亦可紧急接种,具体方法按说明书使用。
4.对病死羊只不要随便剥皮剖检。应深埋或焚烧处理,特别是胃肠内容物,以防污染草场和圈舍场地。要把所有未发病的羊只转移到高燥草地放牧,有条件的可以换圈。对原有羊舍建筑物、用具、场地等用20%漂白粉或3~5%氢氧化钠进行消毒。
5.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羊只受寒感冒,避免采食冰冻饲料和饮水。不能突然更换饲料,尤其在春秋牧草青黄交替之际。春天要少抢青,尽量让羊群多在青草萌发较迟的地方放牧;秋天要少抢茬,少喂精料和菜根、菜叶等多汁饲料,饲料转换要逐渐过度。

羊病治疗的几个误区 有效预防羊病的措施


因养羊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羊病也开始大量的出现,对羊的健康和生长造成很大威胁,同时也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羊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养殖户由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足以及经验的缺失等各类原因,很多牧民在羊出现病症时使用偏方或者不正确的治疗方式对羊进行医治,不仅没有得到效果,还可能引发其它疾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羊病治疗的几个误区和有效预防羊病的措施。

1、羊病治疗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解毒法治疗羊快疫等有痉挛症状的急性疫病。因羊快疫等疫病发病急,并伴随着口吐白沫、痉挛抽搐等痉挛症状,极似中毒。导致大多数养殖户遇上这类病会误认为是中毒,并采用解毒法治疗,如用解弗灵、解磷啶、阿托品等。其实这种病羊除了极个别的为中毒外,绝大多数是患上了脑炎、羊快疫等急性传染病。对此应采取抗菌法、镇静、解痉治疗,如注射长效磺胺、硫酸镁、脑炎康等。

青霉素治疗胃肠道感染。因为青霉素是很好的抗菌消炎药,所以有很多人常用青霉素来治疗羊胃肠道炎症性感染,如胃肠炎、痢疾等。然而青霉素对于治疗胃肠道感染没有什么作用,所以胃肠道感染要采用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广谱抗菌药。

在使用药浴治疗疥癣时没有对羊舍进行消毒。许多养殖户在羊出现疥癣时,会采用药浴治疗的方法。但是养殖户往往只对羊本身进行治疗,即只是消除了羊身上的疥癣。然而这种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因羊患上疥癣后,羊舍中还会存在许多寄生虫,如不能及时杀死这些附着在羊圈内的寄生虫,羊就会再次感染,从而导致羊群发病,周而复始,始终无法根治羊疥癣。所以当养殖户在对羊进行药浴治疗时,必须要将羊舍内的每个角落都清除干净,采用药液对羊圈的饲料槽、墙壁、门框和比较隐蔽的角落都进行消毒,以确保羊圈内的通风、清洁、干燥,防止羊再次感染疥癣。

内服土霉素等抗生素治疗炎症性疾病。当羊发生痢疾时,养殖户一般会采取喂服土霉素等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治疗,然而这种方法却是错误的。因为羊痢疾病是由魏氏梭菌B型引起的一种羊急性毒血症传染病,通常表现出剧烈的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然而土霉素等抗生素药品内服后吸收却是不完全、不规则的,药物吸收量减少。

利用利尿剂来治疗非肾源性的尿闭症。羊尿闭症分非肾源性和肾源性两种。非肾源性疾病主要是因为膀胱被刺激,尿道中出现凝结物、肠胃破裂等导致的。而肾源性尿闭症则是因为身体抵抗力下降变弱而引起的疾病,然而身体抵抗力下降则主要是因为肾机能障碍、营养不良及食物中毒等。然而利尿剂通常只能治疗被影响的肾脏,对发病的器官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还会造成药物对器官的选择错误。此时,使用利尿的药物来治疗,其主要起到促进肾脏的排尿功能,能增加尿量,从而做到消除水肿的目的。

在羔羊腹泻时,单独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当羔羊刚刚出生的时候,因体内的各部分器官还发育不健全,机能不够完善,另外消化系统也还不完整,所以还不具备较强的杀菌能力。因此,在这个时候对羔羊喂进饲料和母乳等,这些食物还无法在消化系统中消化掉,最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使得肠道的分泌和蠕动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羔羊发生腹泻。另外腹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羔羊的食物不够卫生,或者是质量不好而引发的。当羔羊腹泻的时候,如果养殖户只是采用抗生素来治疗,只能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并不能改善或提高羔羊体内的消化道环境,调节酸碱度和酶活性等,属于只治标不治本。所以在对羔羊腹泻进行治疗时,首先要对其进行补液,以增强酶的活性,再采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用病毒灵来治疗羊痘。羊痘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属于DNA病毒,患病羔羊死亡率很高。当羊染上羊痘病毒时,许多养殖户会采用病毒灵来进行治疗,大家都认为病毒灵具有抗病毒的效果。但实际上病毒灵是无法治疗羊痘的,因病毒灵的药效较弱,只能治疗较为轻微的病症,对于羊痘这种病毒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在对羊痘治疗的过程中,应对羊采取血清肌肉注射,并且还要对羊的圈舍和羊的一切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清理;另外对健康的羊还要进行疫苗接种,以防感染羊痘病毒。

2、有效预防羊病的措施

在对羊进行驱虫治疗时,还应做到防治结合,不但要对患病羊进行治疗,还要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其他健康的动物。对羊驱虫每年至少应该要进行2次,因为羊体在驱虫后,只要过2个月左右的时间,感染了寄生虫的羊体又可发育成熟,从而危害羊体。

在治疗羊病的时候,要对症下药,不能随便使用药物。因为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与适应的病症,在用药之前必须找准病因,防止用药混乱。

药物的给药途径会影响到羊体内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药物的血液浓度等,其对药物生效的快慢以及作用都有者直接关系。所以当进行羊病治疗时,要依据具体的病症,用药的目的和药物的本身来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

羊消化道线虫病的病原 羊消化道线虫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在羊的养殖过程中,一些疾病的发生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寄生虫病便是一大类问题,而羊消化道线虫病则是其中的典型之一。一旦发生,即可导致群体内出现大量贫血、消瘦的羊群,影响羊只的正常发育,并可造成羊大批死亡。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消化道线虫病的病原羊消化道线虫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主要病原

捻转血矛线虫。也称为捻转胃虫,主要在羊的第四胃和小肠内寄生。虫体呈细长线状,雌虫长度为18~30mm,雄虫长度为10~20mm。虫体吸血后,外观可见白色的生殖器官缠绕在红色肠管上。虫卵可随着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导致土壤和草料被污染,当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数天之后就会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从而引起发病,之后再经过15天左右就会发育至成虫。该虫主要是导致真胃黏膜和腺体发生损害,且能够产生毒素,导致机体精神不振,消瘦虚弱,影响生长发育,如果诱发其他疾病,能够导致死亡,

食道口线虫。也称为结节虫,主要在羊的大肠内寄生,雌虫长度为16.7~19mm,雄虫长度为12~13.5mm。羊感染后,会导致肠壁上出现大量结节,呈米粒到蚕豆粒大小不等,里面存在虫体,并继续生长,发育为成虫。病羊主要症状是体重减轻,缺乏营养,腹泻,排出带血粪便,严重感染时会导致后肢瘫痪。

仰口线虫。也称为钩虫,主要在羊小肠内寄生。虫体前部朝向背面弯曲,头部具有较大口囊,口缘存在角质切板。雌虫长度为19~26mm,雄虫长度为12~17mm,病羊将体内的虫卵排到体外,在比较潮湿条件下能够逐渐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幼虫,通过采食或者皮肤侵人羊体内,进入小肠继续发育为成虫,并吸食血液,导致肠黏膜发生溃疡。严重感染时,病羊会明显贫血,机体消瘦,颌下发生水肿,长时间腹泻,最终造成大量死亡。

毛首线虫。也叫做鞭虫,主要在羊大肠和盲肠内寄生,虫体呈细长毛发状,长度为35—70mm。雌虫排出虫卵,在适宜的条件下会逐渐发育为具有感染性幼虫,当羊采食后会进入盲肠,经过1个月左右就会发育为成虫。病羊在发病时候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在严重感染时才会发生腹泻,还会由于吸收毒素而出现中毒症状。

细颈线虫。主要在羊真胃或者小肠内寄生,虫体呈中等大小,前部为细线状,后部相对较粗。雄虫交合伞处存在一个小的背叶和2个大的侧叶,以及l对细长的交合刺,彼此连结,远端包在同一个的薄膜内。雌虫阴门开口位于虫体的后1/3或者1/4处,尾端饨圆,具有1个小刺。虫卵体型较大,产出时里面含有8个胚细胞,容易与其他线虫卵区分。

各种羊消化道线虫中,感染性幼虫具有不同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其只在一定地区发生。例如,捻转血矛线虫病、食道口线虫病以及仰口线虫病主要在气候比较温暖的地区内发生,而毛首线虫病在全国各地都能够发生。羔羊对大部分消化道线虫都具有易感性,但食道口线虫通常对小于3月龄的羔羊具有较低的感染力。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机体消瘦,发生腹泻,眼睛凹陷,结膜苍白,精神萎靡,有些下颔部发生水肿,排出血红色或者暗红色粪便,且体温有所升高,呼吸急促,心音减弱,脉搏增数,发育速度减缓,尤其是下颔部发生水肿。病羊容易由于严重衰弱而发生死亡。

解剖病死羊,发现尸体消瘦,且有大量的虫体寄生在真胃、大肠和小肠内,小肠和真胃黏膜发生不同程度的卡他性炎症,盲肠壁上存在很多灰色的结节,并会突出到肠浆膜表面;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血液稀薄,各个脏器颜色变淡,存在腹水、胸水,且心包积液,腹腔内存在胶胨状的脂肪组织。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羊按体重口服5~20g/kg丙硫咪唑。或者按体重使用5~10mg/kg左咪唑,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或者进行肌肉、皮下注射。或者按体重使用600mg/kg硫化二苯胺,添加适量面汤制成悬浮液后灌服。病羊也可取适量硫酸铜添加蒸馏水配制成1%溶液,一般成年羊灌服100mL,育成羊灌服80mL,羔羊灌服50mL。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确保饮水和放牧卫生良好,禁止在潮湿的低洼地进行放牧;避免在雨后或者清晨、傍晚进行放牧,防止羊群接触幼虫而发生感染。

加强饲养管理。该病的发生与羊场的饲养管理紧密相关,例如管理条件恶劣,通风较差,饲养密度过大,没有及时清除舍内粪便,环境卫生非常差,再加上气候突变,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羊更容易发病,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条件允许的地区要采取轮牧,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感染消化道线虫病,还能够保护草原。羊群放牧时,尽可能避开幼虫频繁活动的时间。确保饮水清洁卫生,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增强机体抗病力,要特别注意保护幼羊。

定期驱虫。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流行病学,推荐养殖户每年要进行2次预防性驱虫,即春、秋两季分别进行1次,对于采用放养为主的羊推荐每年进行3次预防性驱虫。一般来说,驱虫可选择使用左旋咪唑、甲苯眯唑、丙硫咪唑等。

羊消化道线虫病的防治研究
1、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1.1流行特点
患病或带虫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粪便中会有大量虫卵存在。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约需1周,逸出的幼虫经2次蜕皮发育为第3期幼虫,此即为其感染性幼虫。该幼虫移动到牧草的茎叶上,牛、羊吃草或饮水时吞食而感染。第3期幼虫抵抗力强,多数可抵抗干燥、低温和高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许多种类线虫的幼虫可在牧场上越冬。此期幼虫具有背地性和向光性的特点,在温度、湿度和光照适宜时,幼虫从土壤中爬到牧草上,而当环境条件不利时又返回土壤中隐蔽。故牧草受到幼虫污染,土壤为其来源。在阴暗潮湿腐殖质多的放牧易于感染。本病分布广泛,多数地区性不明显。春夏秋季是本病感染和发病的季节。
1.2临床症状
羊经常混合感染多种消化道线虫,而多数线虫以吸食血液为生,因此,引起宿主贫血,虫体的毒素作用干扰宿主的造血功能或抑制红细胞的生成,使贫血加重。虫体的机械性刺激,使胃、肠组织损伤,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表现高度营养不良,渐进性消瘦,贫血,可视黏膜苍白,下颌及腹下水肿,腹泻或顽固性下痢,有时便中带血,有时便秘与腹泻交替,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可因衰竭而死亡。尤其羔羊和犊牛发育受阻,死亡率高。死亡多发生在“春季高潮”时期。
1.3病理变化
对因为本病的发生而导致的死亡羊只进行外观和解剖检查,外观上尸体表现为消瘦、贫血、水肿。进一步解剖可以发现,脏器中有很多出血点存在,胃、肠黏膜发炎有出血点,肠内容物呈褐色或血红色。对比幼虫行进路线也可以发现其移行经过的器官出现淤血性出血和小出血点。食道口线虫可引起肠壁结节,新结节中常有幼虫。另外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在病羊的胃、肠道内存在大量虫体。
2、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2.1诊断要点
本病的发生很容易与其他寄生虫病相混淆,所以要采取综合手段进行诊断,从而获取比较准确的结果。一般来说应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粪便检查和剖检发现虫体进行综合诊断。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应该加大粪便检查的力度,在检测过程中可以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效果较好。因牛羊等反刍动物草食习性的原因,带虫现象极为普遍,故发现大量虫卵时才能确诊。
2.2治疗方法
对重症病例,应配合对症、支持疗法。
左咪唑,牛、羊体重6~10mg/kg,1次口服,奶牛、奶羊休药期不得少于3d。
丙硫咪唑,牛、羊体重10~15mg/kg,1次口服。
甲苯咪唑,牛、羊体重10~15mg/kg,1次口服。
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牛、羊体重0.2mg/kg,1次口服或皮下注射。
3、预防措施
应付本病最好的方法是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本病的发生概率,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3.1定期驱虫
定期驱虫是目前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最好的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羊场一般应在春、秋2季各进行1次驱虫。北方地区可在冬末、春初进行驱虫,可有效防止春季发病高潮。
3.2粪便处理
粪便是羊消化道线虫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所以要对计划性驱虫和治疗性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应及时清理,进行发酵,以杀死其中的病原体,消除感染源。
3.3提高机体抵抗力
牛羊体内免疫抵抗力的提高依然是预防发生本病和其他类疾病发生的最根本途径,在饲养管理中要注意饲料、饮水清洁卫生,不喂发霉变质饲料,不使用地表水源,尤其是河水和池塘水,一定不能使用。在冬、春季节,受外界环境经常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如大风降温等情况,对于牛羊的身体机能影响较大,所以在这些时间段内要合理地补充精料、矿物质、多种维生素,以增强抗病力。
3.4科学放牧
对于有条件进行放牧的地区,一定要注意科学规划利用草场,因为羊消化道线虫在高温潮湿地域会变得非常活跃,致病力最高,所以在对牛羊进行放牧时应该尽量避开潮湿地及幼虫活跃时间,以减少感染机会。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划地轮牧或畜种间轮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70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