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败血霉形体病的临床症状 肉鸡败血霉形体病的防控措施

肉鸡败血霉形体病是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疾病,该病的特点是病情发展较慢,病程较长,在发病初期很难被发现,会引起鸡发生一系列呼吸道症状,使鸡的体质下降,易继发多种疾病,生产性能下降,死亡率升高。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肉鸡败血霉形体病的临床症状肉鸡败血霉形体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肉鸡败血霉形体病是由霉形体,即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的慢性呼吸道性、消耗性的传染病。感染率极高,所有鸡群都可感染,但是以雏鸡的发病率最高,并且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是以冬春季节较为严重,尤其是在饲养条件环境较差时,如温度不适宜,饲养密度过大,潮湿,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过大,应激等都会引发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如果继发其他疾病则会提高死亡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为受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以及种蛋进行传播。

2、临床症状

该病为慢性经过,一般鸡在感染后的4~21天发病,在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后期会出现症状明显,并且幼龄肉鸡的症状要比成鸡的明显。病鸡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并且出现呼吸道的症状,幼龄鸡会出现浆液性或黏液性的鼻涕,打喷嚏,咳嗽,呼吸困难,张口喘气,气管发出声音,有哕音,鼻孑L的周围会被一些饲料粉末沾污,有的病鸡会出现眼睑肿胀,眼球突出,双眼湿润、流泪,形成结膜炎,严重时会紧闭双眼,在眼眶下窦肿大突出,有分泌物蓄积为形成千酪状物质,最后眼球会萎缩,双目失明。病鸡的生长发育速度减慢或者停止发育,逐渐消瘦。成年鸡的临床症状与雏鸡相似,但是症状要相对的轻一些,并且发病较为缓慢,有的症状不明显,但是会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如使种鸡的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通常单纯的感染此病的死亡率较低,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时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并且会导致死亡率升高。

3、剖检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呼吸道,发生在鼻、气管、气囊及肺等的呼吸系统。在鼻、气管、支气管、气囊内含有黏液性渗出物;鼻黏膜水肿,气管黏膜增厚,外观呈念珠状;气囊水肿,气囊膜增厚、浑浊,呈灰色,在表面有增生性的结节病灶,严重者有干酪样的渗出物;肺部有轻度的淤血,有肺炎病变,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肝脏肿大,有明显的肝周炎,严重病例会出现纤维素性或化脓性的心包炎,肝包膜炎,心包增厚,心包腔内积水,有腹膜炎,体腔内可见大量的干酪样物质;眼部病变严重的病例,眼眶下窦黏膜发炎,窦腔内蓄积浑浊液或者酪样物,在切开结膜后可以挤出黄色于酪物凝块。

4、诊断方法

对该病的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的方法可以通过病料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卵圆形或圆形可者大小不等的球状体连成丝状的菌体;病料进行细菌培养可长出细小、光滑、透明的圆形菌落,并在中心有一个突起;将病料提取物接种雏鸡,发病后会呈现出与病鸡一样的呼吸道症状;可进行血清型试验。通过以上试验均可对该病进行确诊。

5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因不良的饲养管理方法以及饲养环境会导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预防此病的重点工作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任何的应激反应。在饲喂时要注意饲料的品质及营养,以确保鸡群摄入充足的营养,提高抵抗力。做好饲养环境的管理工作,调控好鸡舍内的温度,进行合理的通风,避免鸡舍内过于潮湿,加快空气的流通,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勤换垫料,根据鸡群所处的日龄调整适宜的饲养密度,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洁工作,并定期进行消毒。对雏鸡要定期进行血清检测,以及时发现阳性鸡,并及时进行淘汰和无害化处理,逐渐的净化种群。

免疫接种。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可以有效的预防该病的发生,选择接种败血霉形体油乳灭活疫苗,进行滴眼鼻接种,同时可在疫苗中加入适量的治疗性药物,起到预防的作用。一般雏鸡在7~15日龄进行首免,剂量为0.5mL,30日龄进行二免,剂量为1mL。

对于已经感染的鸡群,如果是种鸡要及时进行处理淘汰,对于已有临床症状的鸡群要尽早使用药物进行控制和治疗,治疗时要采取单独治疗与群体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选择环丙沙星或泰乐菌素,使用的方法和剂量为环丙沙星的量为在每千克饮水中投入50mg,连用3-5天,或者每天早晚按体重注射2.5mg/kg,连用3天;在使用泰乐菌素时对于小于8周龄的鸡饮用浓度为500mg/kg的水,连用3~5天,对于8周龄以上的鸡选择皮下按每千克25mg的量注射1次,连用3-5天。另外,使用土霉素、四环素等药物的效果也较好,但是用药时要注意,交替使用,以防止使用耐药性,例如病鸡使用土霉素和四环素时,每次肌注10万IU,同时配合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5g土霉素,连用7天,还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支原净任其自由饮水,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知识

猪霉形体肺炎的临床症状 猪霉形体肺炎的防治措施


猪霉形体肺炎又叫喘气病也称猪支原体肺炎、猪地方性流行性肺炎,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临床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不能正常生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想:猪霉形体肺炎的临床症状猪霉形体肺炎的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猪肺炎霉形体具有多种形态,且大小不同,在肺触片和液体培养物中主要呈环形,也可呈丝状、杆状、球状、新月状。猪肺炎霉形体能够通过孔径为0.3μm的滤膜,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但着色较少,而使用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着色效果良好。猪肺炎霉形体,对外界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相比于其他霉形体需要更高的营养,接种在专用液体培养基(即严格按照规定配制,要求含有大量的猪血清、酵母浸液以及水解乳蛋白的组织培养平衡盐溶液)中放在37℃温度下进行2~10天培养,能够形成直径在25~100μm的菌落,但不会形成“煎荷包蛋状”。

2、临床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发病症状,主要是咳嗽、气喘。根据病原体传递时间长短不同和感染严重程度不同,病猪所表现出的病症轻重程度也有所不同。如果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即引起急性猪霉形体肺炎。猪群呈急性发病时,会在大面积内体温升高,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救治,就会导致机体出现呼吸不畅的现象。另外,如果没有对病猪采取药敏试验就直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长时间之后就会导致体内的病原体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如果对病原体突然使用药物进行攻击,就会产生免疫抗力,从而逐渐转变成慢性霉形体肺炎。慢性型的临床症状与急性型稍微有所不同,病猪通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出现咳嗽,影响生长发育,即使症状消失后还有可能出现第二次发病。

3、剖检变化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肉眼可见主要是肺脏、肺门淋巴结以及纵膈淋巴结发生病变。肺脏通常是在尖叶、中间叶、心叶以及膈叶的前缘部分发生病变,往往出现灰色或者紫红色的肉变区。一般来说,从两侧肺的心叶开始出现病变,接着是尖叶.之后逐渐蔓延至中间叶以及膈叶。初期通常是点状或者小片状发生病变,接着不断融合形成较大面积的病变。肺脏病变处发生的肉眼变化是结缔组织明显增生、硬化,周围组织没有完全膨胀,往往与正常的肺组织保持齐平或者下陷,用刀切割时呈肉感,即肉样变,且切面平滑、湿润,质地致密。另外,气管中往往含有卡他性分泌物,纵膈淋巴结与肺门淋巴结发生肿大。

4、类症鉴别

猪肺疫。该病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病猪往往突然出现发病,颈部咽喉区发生红肿,温度升高,呼吸困难,症状重病时有泡沫从口鼻流出,快速发生死亡,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全身出血,皮下组织存在广泛的弥漫性出血点,全身淋巴结也发生出血。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猪通常突然出现发病,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超过41.5℃,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但心跳加速,耳、鼻以及体侧皮肤明显发绀;后期呼吸非常困难,往往张口呼吸,呈犬坐姿势,临死前有血性泡沫样分泌物从口鼻流出,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猪主要症状是明显发热,食欲减退,妊娠母猪患病后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生流产以及产出木乃伊胎、弱仔、死胎,新生哺乳仔猪容易发生死亡。通常1月龄仔猪非常容易感染该病,且没有出现特征性病变。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通常可按体重肌肉注射2.5万IU/kg用硫酸卡那霉素,如果与土霉素轮流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0mg/kg泰乐菌素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2mL/kg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按说明书取适量的盐酸卡那霉素、可拉明(尼可刹米)、地塞米松磷酸钠,充分混合后肌肉注射,并配合每头单独肌肉注射20~50mg3%麻黄碱。如果病猪体温升高,可另外肌肉注射其他抗菌素,如鱼腥草、头孢噻呋钠、青霉素等,剂量按药品使用说明确定。如果病猪出现呼吸道复合征,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5~10mg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8-10mLl%亚甲兰,3-4ml_170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分别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预防。根据猪群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药物预防。如可在吨饲料中添加1.5~2.5kg金泰妙(含有1509金霉素、49.59泰妙菌素),连用1个月。也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1000g盐酸土霉素,连续使用7天,7天之后就容易形成耐药性。在1-3周龄,可按体重使用100mg/kg泰乐菌素,4-6周龄按体重使用40mg/kg,育肥猪按体重使用20mg/kg,连续使用7~10天。

病原
病原菌寄居于猪的呼吸道,具有多形性,其中常见的有球状、球杆状和杆状等。菌落小,通常凸起,表面为颗粒状,较老的菌落产生稍为凹陷的中心,呈油煎蛋状。本菌兼性厌氧,对营养要求非常严格,用以分离此种病原体的液体培养基通常由富含水解乳蛋白的组织培养平衡盐溶液、酵母浸液和猪血清组成。对高温、阳光和腐败的抵抗力不强,排出体外后生存时间较短,在低温或冻干条件下保存时间较长。30%草木灰及20%石灰乳等消毒剂都能很快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此病的自然病例仅见于猪。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能感染。但以哺乳仔猪最易发病,其次是妊娠后期及哺乳母猪,成年猪呈隐性感染。集约化养猪场的发病率高,在屠宰场常发现40%~80%的猪肺有病变。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寒冷、多雨、潮湿或气候骤变时,较为多见。新疫区多呈暴发性流行,病势剧烈,传染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且多为急性经过;而老疫区多为慢性经过。如有繁殖呼吸综合征、巴氏杆菌、肺炎链球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继发感染,将造成严重的损失。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是影响本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尤以饲料质量,猪舍拥挤、阴暗潮湿、寒冷、通风不良和环境突变等影响很大,能诱发本病。
临床特点症状
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和气喘。根据病程经过,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型。急性型:比较少见。当病原菌首次传入易感猪群时,很可能会严重暴发急性型。所有年龄的猪均易感,发病率可达100%。伴有特征性发热或不发热的急性呼吸困难。持续时间约为3个月,然后转为较常见的慢性型。慢性型:很常见,小猪多在3~10周龄时出现第一批病状,接触后的潜伏期是10~16天。反复明显干咳和频咳是本型的特征,在早晨喂饲和剧烈运动后咳嗽特别严重。一般病猪只咳嗽1~3周,或无限期地咳嗽。除极严重病例外,呼吸动作仍正常。病猪一般食欲正常,但生长发育不良。在外表康复之后,当猪达到16周龄时可能复发或“第二次暴发”。一些患慢性型疾病的猪以后由于巴氏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继发侵入可能发生急性肺炎。隐性型:病猪没有明显症状,有时发生轻咳,全身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几乎正常,但X射线检查或剖检时可见到气喘病病灶。
病理变化
常见眼观病变是在肺脏前叶和心叶,有界线清楚的灰色肺炎病变区,与正常肺组织有明显的分界,在肺叶的腹侧边缘有分散的与淋巴样组织相似的梅红色或浅灰色的实变区。具有特征性增大的水肿性支气管淋巴结,在急性病例可见肺严重水肿和充血以及支气管内有带泡沫的渗出物。当继发感染时,则常见胸膜炎和心包炎。可能有严重的胰样变和充血,以及有坏死性支气管肺炎。

诊断
慢性干咳,生长受阻,发育迟缓,死亡率低,发生和扩散缓慢,反复发作等症状是本病的特征。确诊必须从病料中分离到致病性支原体。在鉴别诊断上,应与猪流行性感冒、猪肺疫区别。其要点如下:猪流行性感冒:猪流行性感冒突然暴发,传播迅速,体温升高,病程较短(约1周),流行期短。而猪气喘病相反,体温不升高,病程较长,传播较缓慢,流行期很长。猪肺疫:急性病例呈败血症和纤维素性胸膜炎症状,全身症状较重,症程较短,剖检时见败血症和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变化。慢性病例体温不定,咳嗽重而气喘轻,高度消瘦,剖检时在肝变区可见到大小不一的化脓灶或坏死灶。而气喘病的体温和食欲无大变化,肺有肉样或肺样变区,无败血症和胸膜炎的变化。
防治方法
治疗
方法很多,多数只有临床治愈效果,不易根除病原。各种方法的疗效,与病情轻重、猪的抵抗力、饲养管理条件、气候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常用盐酸土霉素、泰乐菌素、硫酸卡那霉素、洁霉素、土霉素碱油剂和金霉素等药物,大剂量,连续用药5~7天治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预防
我国已制成两种弱毒菌苗:一种是猪气喘病冻干兔化弱毒菌苗;另一种是猪气喘病168株弱毒菌苗,两种菌苗只适于疫区使用,都必须注入肺内才能产生免疫效果,但是免疫力产生的时间缓慢,约在60天以后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荷兰英特威、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灭活疫苗已在国内使用,可以肌肉注射,使用方便,而且效果也好。

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是一种常见性传染病。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主要是勇疫链球菌、类马链球菌、猪链球菌以及L群的链球菌。本病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以发病突然,死亡较快,临床出现高度稽留热,急性败血症,慢性经过者以关节炎为特征。病猪的鼻液、唾液、尿、血液、肌肉、内脏、肿胀的关节内均可检出病原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任何品种、年龄、性别以及用途的猪群都能够发生该病,通常是仔猪、后备猪以及妊娠母猪容易发生。发病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另外带菌猪排出的分泌物、排泄物,没有经过恰当处理的病猪肉、脏器,污染有病菌的运输车辆、水源以及饲料等,也可传播该病。该病主要经由消化道、呼吸道以及伤口发生感染。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出现在流行初期,往往急性发病,病程持续时间短,猪一般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病猪食欲骤然减退或者停止采食,精神沉郁,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1~42℃,结膜发绀,呼吸困难,发生便秘,往往卧地不起,并有泡沫样的淡红色液体从口、鼻流出。大部分病猪在6~24h内发生死亡。

急性型。病猪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明显升高,大约达到43℃,呈现稽留热,食欲减退,不停流泪,眼结膜潮红,还有浆液性或者脓性分泌物从鼻腔流出,间或出现咳嗽,耳廓、颈部、腹下以及四肢末梢处皮肤呈紫红色,存在出血点,呈现跛行。病程持续时间稍长,通常在1~3天内发生死亡。

慢性型。通常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成,病猪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出现间歇热。病猪通常还会出现多发性关节炎,往往是一肢或者几肢关节发生肿胀,并伴有疼痛,严重跛行,甚至无法站立,严重时甚至发生瘫痪。病程能够持续2~3星期。

3、实验室诊断

直接涂片镜检。在无菌环境下,采集急性死亡病猪的心血、肝脏、肾脏、脾脏、颌下淋巴结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发现心血涂片中存在接近圆形或者卵圆形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往往呈单个、成对或者短链状排列。肝脏、肾脏、脾脏、颌下淋巴结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病料进行触片,经过革兰氏染色使用显微镜检查,也能够找到卵圆形球菌,呈单个、成对或者3~5个排列。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环境下,取病料接种到普通琼脂平板和血液琼脂平板上,置于37℃温箱中进行24h培养,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发现普通琼脂平板上会长出灰白色的圆形露珠状的透明小菌落,表面光滑,中央隆起,能够闪光,但生长状态较差。挑取单个菌落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阳性球菌,并呈单个、双球状或者三个菌体组成的短链状,其中大部分是由2~3个菌体组成的短链。血液琼脂平板上会长出圆形灰白色的露珠状的透明小菌落,表面光滑,中央隆起,发出闪光,且在菌落周围形成1mm左右的透明溶血环,即典型的β型溶血。挑取单个菌落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就能够看到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呈单个、成对排列。

细菌纯培养。在无菌环境下,用接种环在血液琼脂平板或者普通琼脂平板的分离培养物中挑取单个存在的典型菌落,接种到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和普通肉汤培养基送,置于37℃温箱中进行24h培养,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发现普通琼脂斜面上细菌的生长情况同涂片镜检和普通琼脂平板一样。普通肉汤培养基变得浑浊,但没有产生絮状物沉淀。

4、鉴别诊断

该病往往会同急性猪瘟、败血型猪丹毒、猪弓形虫病等混淆,要加强鉴别。猪瘟,病猪体温升高达到40.5~41℃,喉头存在出血,脾脏边缘发生梗死,淋巴结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猪丹毒,病猪体温升高超过42℃,体表皮肤上存在多种形状和不同大小的红斑,且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退色,通过剖检发现肾脏红肿,脾脏明显肿大。猪弓形虫病,病猪呼吸严重困难,肺脏发生水肿。尤其是新发病地区或者没有重视该病的地区,出现任何可疑疫情,都必须及时采取实验室检查,然后进行确诊。

5、防控措施

应急处理。猪群出现发病后要立即进行隔离,确保将健康猪和病猪完全分开,且每天对没有出现发病的猪群进行数次检查,对于疑似病猪要及时进行治疗。另外,要使用20%氢氧化钠溶液对运动场、地面、栏舍、通道以及各种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此外,对于场内没有出现发病的猪群,可立即免疫接种猪链球菌疫苗(氢氧化铝甲醛链球菌苗),每头皮下注射5mL。

药物治疗。每头病猪可肌肉注射由80万IU青霉素和100万IU链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3次,连续使用2天,之后只使用青霉素即可。如果病猪出现脱水症状,可静脉滴注由500mL复方氯化钠液和50mg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如果病猪出现腹泻,可配合注射土霉素针进行治疗,使用2天后配合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片混饲,连续使用7天。

6、综合防治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干净,建立定期卫生消毒制度,交叉使用消毒剂,防止产生耐药性。尽量做到自繁自养,不从有病的猪群引猪。切实搞好收购、宰前宰后检疫工作,同时搞好市场猪苗交易管理和防疫消毒。注意断尾、剪牙、阉割、注射和手术的消毒,防止感染。
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对预防和控制本病有重要意义:中国已研制出用于预防猪链球菌的灭活菌和弱毒疫苗。如猪链球菌病二价灭活菌疫苗,免疫广谱,可同时预防发病率高的猪链球菌C群和猪链球菌2型;猪败血性链球菌苗,是用于健康猪群的免疫接种,弱猪及初生仔猪不应使用。
药物预防:应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可几种药物交替使用,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可饲料中加入四环素125g/t或金霉素400g/t和恩诺沙星200g/t,或加入多效氟苯黄芪500g/t,连续饲喂1周左右。本病具有来势猛,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在本病暴发期间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立即把病猪和可疑病猪隔离,同时停止放牧,固定圈舍饲养员。用具、运动场、地面、圈舍要进行彻底消毒,一般常用3%臭药水或来苏水、0.3%过氧乙酸、5%~10%石灰乳、1%~2%火碱和0.1%新洁尔等消毒;粪便污物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死猪,深埋或焚烧。每天要多次检查猪群,病猪用抗菌素治疗,采取对症治疗,抗菌消炎。常用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头孢氨苄等。应用药物时要坚持3个原则,一是大剂量原则,氨苄青霉素由原来0.03g/kg体重增加至0.06g/kg体重;二是增加用药次数,用药由原来的1~2次/d增加至2~3次/d;三是坚持连续3d用药,由原来的1~2d增加至2~3d。同时,也可口服电解质、多维。还可利用中药治疗,如地丁、蒲公英、金银花、麦冬、连翘、大黄、甘草等煎服。疫区和流行猪场应对未发病的猪群进行紧急免疫。

7、体会
猪链球菌呈世界分布,荷兰和英国最早报道猪链球菌感染猪。此后,猪链球菌病在养猪业发达的国家都有发生。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常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动物和人体内,在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诱导下会诱发动物和人发病。一些诱因如气候的变化、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多雨和潮湿、长途运输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在规模化猪场,猪链球菌病已成为一种常见和多发病,成为一些病毒性疾病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等的继发病。而且常与一些疾病如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混合感染。败血性的发病率一般为30%,死亡率可达80%。因此,在现代集约型条件下养猪应高度重视。
一些规模化猪场已接种了链球菌疫苗,但导致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链球菌有多种血清型,使用链球菌多价苗效果较好,否则血清型不对时,就无效果。由于有些猪场经常滥用抗生素,导致猪链球菌对常用抗生素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因此,建议治疗早期可采用2~3种药物试验性治疗,最好在药敏试验的基础合理用药。
猪链球菌病虽然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但对该病已有比较有效的防治技术,可通过免疫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同时对疑似发病的动物用抗菌素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只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养殖场(户)加强饲养管理,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搞好环境卫生,猪链球菌病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肉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与防控措施


肉牛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巴氏杆菌而导致,主要分成败血型、肺炎型以及皮肤水肿型。急性发病的主要特征是炎性出血和败血症。该病的特点是急性发病,快速传播,造成很大危害,往往是春、秋放牧的牛容易发生,通常为散发,有时会呈地方性流行。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与防控措施。哈尔滨150069)

1、流行病学

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其本身就存在于健康牛的上呼吸道黏膜上,但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发病。如果饲养环境较差,如阴雨连绵、闷热、寒冷、潮湿、通风较差,使用密度过大,缺乏营养,以及感染寄生虫病时,就会导致病菌趁机侵入到体内,通过淋巴液进入到血液,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病菌可经由分泌物、排泄物排到体外,导致外界环境、饮水、饲料以及各种用具被污染,通过消化道导致其他牛感染。另外,病菌还能够在病牛打喷嚏、咳嗽时排出,以飞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导致其他牛只感染。此外,该病还可经由吸血昆虫以及损伤的皮肤、黏膜等引起发病。该病的发生通常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往往在气候骤变、冷热交替、潮湿、闷热以及多雨时期比较容易发生。该病一般呈散发,有时也呈地方性流行,且往往会并发感染气肿疽病。

2、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肉牛感染病菌后,可能会快速发烧,体温升高达到41℃左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很快就开始出现腹泻,初期排出糊状粪便,随着症状的加重逐渐排出水样粪便,有时还会混杂血液,并散发恶臭味。有时尿液、鼻液中也有可能混杂血液,出现以上症状还没有超过24h,体温就会快速降低,甚至有可能发生死亡。

肺炎型。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病牛主要表现出胸部、颈部发生浮肿,导致呼吸困难,皮肤发紫,流涎,流泪,舌头伸到外面,一般会在1-2天内发生死亡。部分犊牛患有该型后往往会发生严重腹泻,排出血便,即使初期不会发生死亡,最终也会由于严重虚脱而发生死亡。

水肿型。病牛头部和胸前发生水肿,严重时甚至可能蔓延至腹部,触诊能够感到比较硬实,并伴有疼痛感。咽部、舌头明显肿胀,眼睛红肿,经常流泪,呼吸困难,最终由于窒息或者腹泻虚脱而发生死亡。如果妊娠母牛患有该类型,有可能导致流产、产出死胎等。

3、病理变化

病牛死亡经过数小时,发现体内凝血不良,全身组织器官都存在广泛出血。胸腔内存在大量的蛋花样液体,肺脏与心包、胸膜之间发生黏连,肺组织呈肝样病变,切面呈灰白色、灰黄色或者红色,并散布有小坏死灶,肺小叶间质稍微增宽,即为典型的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发生腹泻后,胃肠黏膜会大量出血。

4、实验室检验

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颈部皮下水肿液以及胸腹腔渗出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姬姆萨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能够看到大量两极着色的杆菌,菌体呈卵圆形。

动物试验。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的肝脏组织,研磨成糊状,按1:5比例添加无菌生理盐水,使其稀释成乳剂,过滤后取上清液,给5只健康无病小鼠接种,每只0.2mL,经过24h都发生死亡,剖检发现皮下组织局部发生炎性水肿,胸腔内存在浆液性的渗出液,内脏器官散布有出血点,气管发生充血、水肿。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和死亡试验小鼠的肝脏、脾脏组织,分别在血液琼脂斜面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能够长出露珠样的圆形小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湿润,可发出荧光。挑取单个菌落涂片,经过姬姆萨染色使用显微镜观察,能够看到与病死牛病料染色镜检完全相同的杆菌。

5、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牛群可适时免疫接种牛出血性白血病灭活疫苗来预防该病,一般每头注射4-6mL,常年采取补针,确保免疫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牛出血性白血病灭活疫苗禁止与其他疫苗一起使用,通常要具有至少3周的间隔,且接种疫苗的同时不使用其他抗生素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防止疫苗效价降低。

药物治疗。发病后要立即封锁疫区,病牛要采取隔离饲养,并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万IU青霉素、15mg链霉素以及50mL5%安痛定,每天2次;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可静脉注射适量的由10%葡萄糖注射液、四环素、安钠咖以及维生素C等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另外,病牛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即选用加味黄连解毒汤,取40g玄参、35g黄芩、40g栀子、30g黄柏、25g麻黄、30g黄连、20g杏仁,加水煎煮后给其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2-3天,以上药物合用具有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护阴的作用。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波罗病,是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目前仍然是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几年来,经过科研部门及广大兽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该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1、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鸡是法氏囊病毒的易感群体,并且所有的品种和日龄均可感染,其中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该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病鸡排泄物污染的饮水、饲料、用具、环境等,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眼结膜等感染。养殖人员以及昆虫也是该病毒的传播者,该病还可以通过种蛋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多发生在4-10月份,尤其是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夏季和秋季。该病的发病率高,有的可高达90%以上,传播速度快,可呈暴发性发病,一般在感染此病3天后即可发生死亡,死亡率的差异因饲养管理、鸡群的体况以及病毒的致病力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为15%-20%,严重时高达60%以上。该病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易感染其他病菌,因此常与大肠杆菌病、鸡支原体病等发生混合感染,会导致死亡率明显升高。

2、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短,一般为2-3天,病程一般为3-5天,最长不超过7天,死亡多集中发生在发病后的2-3天,有的病鸡会发生突然的死亡。病鸡常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病鸡的精神萎顿,食欲下降,畏冷集堆,多呈昏睡状态,羽毛蓬乱,双翅下垂,常蹲伏于一角,有时会卧地不起。有些病鸡行走不便,走路摇晃、步态不稳,或者驱赶不动,体温升高。病鸡有脱水的表现,出现眼窝凹陷,爪与皮肤干枯。病鸡还表现出腹泻的症状,会排出白色水样的稀便,粪便中常有白色尿酸盐,肛门会受到粪便的污染。病鸡在临死前体温下降,严重脱水,最后衰竭而死亡。

3、病理变化

在发病初期突然发生死亡的病鸡病理变化不明显,仅在肾脏发生病变,表现为轻度的肿大与花斑。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鸡会表现明显的脱水现象,肌肉发干、颜色暗陈,嗉囊空虚,或者在其中有积水或者积气。在腿部和胸部肌肉会出现条纹状、斑块状和放射状的出血,且在腺胃和肌胃的交界处也可见条状的出血点。病死鸡的法氏囊发生病变,发病初期法氏囊充血水肿,2-3天后可肿大至正常的2倍而变圆。浆膜上覆盖淡黄色的胶胨样的渗出物,导致法氏囊为奶油黄色,病变严重时法氏囊的外观为紫黑色,切开后可见黏膜皱褶有出血点和出血斑,并且其中有脓性分泌物。肾脏肿大明显,有花斑,颜色为灰白色,输尿管内常见尿酸盐沉积,脾脏肿大,表面有坏死点,盲肠、扁桃体和胸腺肿大、充血、出血。

4、诊断方法

诊断时可结合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最后经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时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取病死鸡的法氏囊和脾脏,研磨处理后加灭菌后的生理盐水制成悬液,冻融2-3次后,离心取上清液,加入抗生素作用th,然后接种于9-12日龄的鸡胚,受感染的鸡胚在3-5天后死亡,且与自然病例症状一样。另外,还可以使用琼脂扩散试验来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者法氏囊组织中病毒抗原。

5、防控措施

预防。该病的发生与不良的饲养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对该病进行预防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扫和消毒工作,认真的落实各项的卫生消毒工作,加强对环境的消毒,包括鸡舍、用具等。在每次出栏后、进鸡前都要对空舍进行彻底的冲洗和消毒,待彻底干燥后再进下一批鸡。为了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可提高母源抗体的水平,在种鸡的18-20周龄和40-42周龄时分别接种法氏囊油佐灭活苗,以使子代获得较高水平的抗体。

做好鸡群的免疫接种工作。目前生产上用于接种的法氏囊炎病疫苗有活疫苗和灭活病苗,种鸡的免疫多选择使用灭活油,肉仔鸡则使用中毒力苗,在免疫前需通过检测母源抗体的水平来确定首免日龄,在首免后间隔10-14天进行二免。

治疗。鸡群发病后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首先给病鸡肌肉注射法氏囊、新城疫精制双价高免卵黄抗体和适量的抗生素,同时给病鸡服用葡萄糖、食盐水等水溶液。如果病鸡伴有其他症状,如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时则可喂服泰乐菌毒,同时还可以使用其他一些抗生素类药物以预防病鸡继发其他细菌或者病毒性疾病,等病鸡的病情稳定后要做好保健工作,以免发生再次感染。在治疗期间要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日粮,可适当降低病鸡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多种维生素的饲喂量,同时给病鸡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控制好鸡舍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质量,加强通风换气,提供充足的饮水,防止肉鸡发生应激反应。为了避免疾病的大肆传播,在发病期间要加强消毒,每天都要将粪便清理干净,并彻底消毒。在消毒剂的选择上,要注意禁止使用对鸡呼吸道黏膜发生损伤的药剂。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本病只感染鸡,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不同品种的鸡中,白来航鸡比重型品种的鸡敏感,肉鸡较蛋鸡敏感。本病仅发生于2周--15周的小鸡,3~6周龄为发病高峰期。病毒主要随病鸡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使同群鸡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以携带病毒,扩散传播;本病还可经蛋传递。

症状病变
雏鸡群突然大批发病,2~3天内可波及60%~70%的鸡,发病后3~4天死亡达到高峰,7~8天后死亡停止。病初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饮水增多,有些自啄肛门,排白色水样稀粪,重者脱水,卧地不起,极度虚弱、最后死亡。耐过雏鸡贫血消瘦,生长缓慢。剖检可见:法氏囊发生特征性病变,法氏囊呈黄色胶胨样水肿、质硬、粘膜上覆盖有奶油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法氏囊粘膜严重发炎,出血,坏死,萎缩。另外,病死鸡表现脱水,腿和胸部肌肉常有出血,颜色暗红。肾肿胀,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酸盐。脾脏及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粘膜出血。
疾病诊断
本病在高度易感鸡群中急性爆发时,诊断并不困难,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若需确诊,尚须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以及血清学试验。
治疗方法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注射液。3~7周龄鸡,每只肌注0.4毫升;大鸡酌加剂量;成鸡注射0.6毫升,注射一次即可,疗效显著。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蛋黄注射液,每公斤体重1毫升肌肉注射,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复方炔酮,0.5公斤鸡每天1片,1公斤的鸡每天2片,口服,连用2~3天。
(4)丙酸睾丸酮,3~7周龄的鸡每只肌注5毫克,只注射1次。
(5)速效管囊散,每公斤体重0.25克,混于饲料中或直接口服,服药后8小时即可见效,连喂3天。治愈率较高。
(6)盐酸吗琳胍(每片0.1克)8片,拌料1公斤,板蓝根冲剂15克,溶于饮水中。供半日饮用,以上为20~25羽鸡一日量,3天为一疗程。
(7)中药治疗。方药:蒲公英200克、大青叶200克、板蓝根200克、双花100克、黄芩100克、黄柏100克、甘草100克、藿香50克、生石膏50克。水煎2次,合并药汁得3000~5000毫升,为300~500羽鸡一天用量,每日一剂,每鸡每天5~10毫升,分4次灌服。连用3~4天。金蟾毒败每袋拌料100KG,为提高治疗效果,在选用以上治疗方法的同时,应给予辅助治疗和一些特殊管理。如给予口服补液盐,每100克加水6000毫升溶化,让鸡自由饮用3天,可以缓解鸡群脱水及电解质平衡问题;或以0.1%~1%小苏打水饮用3天,可以保护肾脏;如有细菌感染,投服对症的抗菌素,但不能用磺胺类药物;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到15%左右,维持一周,可以保护肾脏,防止尿酸盐沉积。
预防指南
(1)加强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防止从外边把病带入鸡场,一旦发生本病,及时处理病鸡,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可选用以下药物和方法,聚维酮碘快碘喷洒。下批鸡进鸡前鸡舍用烟客烟熏消毒门前消毒池宜用复合酚溶液,每2~3周换一次,也可用清净农场癸甲溴铵,每周换一次。
(2)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一种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批准生产的疫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进口有中等毒力活苗派斯德D78
①低毒力株弱毒活疫苗,用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鸡早期免疫,对有母源抗体的鸡免疫效果较差。可点眼、滴鼻、肌肉注射或饮水免疫。
②中等毒力株弱毒活疫苗,供各种有母源抗体的鸡使用,可点眼、口服、注射。饮水免疫,D78苗剂量不需要加倍。
③灭活疫苗,使用时应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苗配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效果受免疫方法、免疫时间、疫苗选择、母源抗体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母源抗体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条件的鸡场应依测定母源抗体水平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现介绍两种免疫程序供参考。无母源抗体或低母源抗体的雏鸡,出生后用弱毒疫苗或用1/2~1/3中等毒力疫苗进行免疫,滴鼻、点眼两滴(约0.05毫升);肌肉注射0.2毫升;饮水按需要量稀释,2~3周时,用中等毒力疫苗加强免疫。有母源抗体的雏鸡,14~21日龄用弱毒疫茵或中等毒力疫苗首次免疫,必要时2~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商品鸡用上述程序免疫即可。种鸡则在10~12周龄用中等毒力疫苗免疫一次,18~20周龄用灭活苗注射免疫。

肉鸡传染性贫血的临床症状 肉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控措施


鸡传染性贫血病也叫做贫血性皮炎综合征、出血性综合征和蓝翅病等,是由于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而发病,主要是导致雏鸡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还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发生死亡,还能够由于发生免疫抑制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鸡传染性贫血的临床症状肉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肉鸡传染性贫血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器官萎缩以及皮下和肌肉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抑制病。该病的病原是传染性贫血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仅鸡对该病易感,并且所有年龄的鸡都会感染此病,自然感染常见于2~7周龄的雏鸡,1-7日龄的雏鸡是最易感群体。随着肉鸡年龄的增加,鸡对该病的易感性减少,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降低。肉鸡要比蛋鸡易感,公鸡比母鸡易感。该病可以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其中垂直传播是母鸡在感染后使种蛋带毒,带毒的雏鸡在孵出后就会发病死亡,水平传播则是通过口腔、呼吸道和消化进行传播,一般不会发病。该病的潜伏期为8~12天,一般在感染后的10天发病,1-7日龄的雏鸡感染此病后会出现贫血,同时可眼观到明显的病理变化。2周龄以上的鸡和带有母源抗体的雏鸡虽然可被感染,但是不会发病,仅成为带毒者。因该病会造成机体的免疫抵抗,因此易继发或并发多种细菌以及病毒感染而加剧病情,提高病鸡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8~12天,其特征性的症状是发生贫血,通常在感染10天后发病,在14-16天达到高峰。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顿,虚弱,皮肤、喙、肉髯以及可视黏膜苍白,羽毛蓬乱无光泽,逐渐的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体重明显下降,翅膀发生皮炎或者出现蓝翅,有的病例头部、颈部、胸前、腹部以及腿部会出现出血点、局部出血,发生水肿,严重者会发生坏死。病鸡在临死前可见腹泻的现象。该病一般在发病5-6天后开始出现死亡,一般呈急性经过,死亡率受到饲养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通常为10%~50%不等,一般仅单纯感染此病的病鸡,尤其是通过水平感染的不会引起高的死亡率,但是该病易继发感染细菌、病毒性疾病,可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增加。

3、病理变化

病死鸡的尸体苍白、消瘦,剖检可见全身性的贫血,肌肉与内脏器官苍白、贫血,血液稀薄、凝固不良;肝脏和肾脏肿大、褪色,颜色为淡黄色;骨髓出现萎缩,颜色为淡黄色或者粉红色,有的病例为暗红色,导致病鸡出现再生障碍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胸腺萎缩,颜色红褐色,会导致完全退化;法氏囊也发生萎缩,但是不明显,有的病例的法氏囊会缩小,法氏囊的外壁为半透明的状态,可见内部的皱壁;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出血,严重者肌胃黏膜会糜烂或溃疡;皮下以及肌肉出血。如果继发细菌感染,还会出现坏疽性皮炎,并伴有内脏器官肿大,表面呈斑驳状以及其他组织发生病变

4、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患该病的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会明显的减少,并且红细胞压积值小于20%。检查病鸡的骨髓,可见颜色为淡红或黄白色,同时伴有胸腺萎缩和皮肤局部坏死亡,可对该病诊断为传染性贫血。实验室诊断可进行病毒分离,选用肝脏,制成匀浆后,离心取上清液,用氯仿处理后,接种雏鸡、鸡胚或者细胞培养物,可见接种雏鸡出现典型的症状和病理变化;接种鸡胚会孵出的雏鸡发生贫血和死亡;接种细胞培养物则可见经过1~6次的继代培养后会出现细胞病变。通过以上结果可诊断为传染性贫血。在鉴别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以及相类似的病理变化相区别,如腺病毒感染、磺胺类药物中毒等。

5、防控措施

目前对该病还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因此应以预防为主,要及时的检疫,加强饲养管理,制定严格的卫生制度,给鸡群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饲养环境,防止发生传染性贫血。在引种和购买鸡苗时要注意做好检疫工作,防止从外地引入带毒鸡,避免将该病传播入健康鸡群。鸡场最好做到自繁自养,如果从外购鸡也要做好混群前的隔离、检疫工作,确保健康后才可混群饲养。加强日常的消毒工作,包括场地、工具、饮用水、设备等的消毒,并要定期进行带鸡消毒。在进行接种、治疗等工作时要注意注射器的卫生。切断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垂直传播途径,对基础鸡群进行普查,及时淘汰阳性鸡和隐性带毒者。可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工作,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选择用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弱毒冻干苗对12~16周龄的鸡采用饮水免疫,一般在免疫6周后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并且免疫力可持续到60—65周龄。免疫6周后种鸡所产的蛋可留为种用。也可以使用适量的病鸡匀浆提取物饲喂未免疫种鸡,或者添加到饲料中,也可起到免疫的效果。工作人员在免疫接种时要做好免疫记录,以免发生漏免或重复免疫的现象。

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 猪水疱病的防控措施


猪水疱病是猪的一种重要的烈性传染病,它不仅对养猪业的危害较大,而且会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引发公共卫生问题。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并能够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进行传播。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夏、春、秋季节都比较容易出现发病。我国不同地区的猪群中都广泛存在该病,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猪水疱病的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猪水疱病毒具有较轻的抵抗外界环境和酸性消毒药的能力。病毒能够在低温条件下长时间保存,如在18-20℃下能够生存至少2年,即使在50℃处理30min依旧具有感染力。病毒能够在污染的猪舍内生存超过8星期,甚至在4℃的脏泥浆水中经过70天也无法死亡。在病猪的皮肤、肌肉以及肾脏内存在的病毒,储存在零下20℃,11个月之后其病毒滴度依旧没有明显降低,尤其是病猪肉在腌制3个月之后依旧能够检出含有病毒。但病毒不具有耐热性,在60℃温度下处理2-10min就会被杀死。

流行特点。该病只有猪会发生,其他畜禽不会发生,但人类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猪以及头部、胴体、蹄部。病猪的口腔分泌物、鼻液、尿液、粪便、水疱液以及乳汁中都含有病毒,主要经由损伤的皮肤黏膜、消化道或者呼吸道发生感染。病毒能够通过皮肤损伤直接导致机体敏感部位发生感染,如口腔上皮、鼻镜和蹄部,并会在此处形成典型的水疱;也能够经由口腔感染,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易感部位,并形成水疱。

2、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情况下,该病通常具有2-5天的潜伏期,有时能够延长至7-8天或者更长,而人工感染最短只有36h。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典型型、温和型以及亚临床型(隐性型)。典型型,病猪通常是在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形成特征性的水疱。发病早期,先在蹄踵和蹄冠的角质与皮肤结合处出现水疱,上皮发生肿胀,呈苍白色,经过36-48h水疱会逐渐突出,里面含有大量的水疱液,接着快速发生破裂,但有时能够持续数天。破裂的水疱会形成溃疡,暴露真皮,呈鲜红色。往往在蹄冠皮肤与蹄壳之间环绕,并使其裂开,症状严重时蹄壳会发生脱落。有些病猪的病变处会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而出现化脓性溃疡。由于病猪蹄部发生损伤而存在痛感,从而发生跛行。部分病猪会在地上躺卧或者呈犬坐式,症状严重是会以膝部着地爬行。另外,还会在鼻盘、唇、舌以及母猪乳头上出现水疱,但仔猪通常在鼻盘出现水疱。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2℃,但水疱发生破裂后会降低到正常水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育肥猪明显掉膘。在通常情况下,如果病猪没有并发其他疾病不会发生死亡,但初生仔猪会发生死亡。病猪能够较快恢复,且经过2星期创面能够彻底痊愈,但蹄壳脱落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完全恢复。温和型(亚急性型),只有较少病猪会出现水疱,传播速度较慢,表现出轻微的症状,通常会被忽视。亚临床型(隐性感染),病猪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但能够形成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在病猪中,有2%左右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现象,表现出盲目向前冲、频繁转圈运动,并咬啮或者用鼻摩擦舍内用具,眼球不断转动,有时会呈现强直性痉挛。

3、鉴别诊断

猪水泡性口炎。由于感染水泡性口炎病毒而引起,通常在夏季和初秋容易发生,呈散发性,发病率在30%-95%不等,但不会致死。病猪通常在口腔形成较多水泡,而蹄部极少或者不会出现水泡。

猪痘病。由于感染猪痘病毒、痘苗病毒而导致,主要是4-6周龄的哺乳仔猪以及断奶猪容易发生。病猪通常在背部、体侧部、躯干下腹部以及肢内侧等出现痘疹,没有出现水疱就会形成脓疱,并形成棕黄色的结痂。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对于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要适时进行免疫预防,目前经常使用的是鼠化弱毒疫苗和细胞培养弱毒疫苗,前者能够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同时使用,对各自的免疫效果不会产生影响,能够持续6个月保护;后者可能导致猪出现轻微的反应,但不会出现其他感染,是现在安全性较好的弱毒苗。另外,还可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常选择使用细胞灭活疫苗,具有安全可靠性,接种大约经过8天就会形成免疫力,保护率能够超过75%,即使经过4个月依旧具有较强的免疫力。此外,也可选择使用猪水疱病高免血清,会形成良好的被动免疫,能够持续至少1个月进行保护。

疫情处理。发生该病后,要立即报告给当地畜牧兽医中心站以及上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防疫部门,隔离可疑病猪,并对污染的用具、场所进行严格消毒,清除的垫草、粪便等要采取堆积发酵来进行消毒。确诊发病后,要立即封锁疫区,并严格控制猪以及有关产品出入疫区,并对进出疫区的人员和车辆等进行严格消毒。病猪要立即进行扑杀,并采取无害化处理。对于受威胁区和疫区的猪只,可采取紧急接种疫苗。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而导致。该病特点是急性发病,病程持续时间短,且具有很高的发病率。病鸡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发生腹泻,且由于损伤法氏囊内B淋巴细胞而导致机体免疫能力降低,给肉鸡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病原和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病原和流行特点

该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该病毒可在鸡舍内存活2-4个月,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从病鸡的体内通过粪便排出后经过50天,仍可保持较高的污染力。法氏囊病毒耐酸、耐热、耐阳光和紫外线,但是不耐碱,对醛类、过氧化氢等消毒液敏感。

鸡对此病有极高的易感性,在自然条件下,鸡是唯一感染群体,并且各个品种的鸡都会感染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以多雨季节的发病率较高。对于没有母源抗体的肉鸡,在出壳的早期即可感染此病毒,有母源抗体的肉鸡在患此病后,发病时间会推迟到5-8周龄。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受到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垫料、工具等,经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眼结膜来传播,除此之后法氏囊病毒还可通过禽卵进行传染。该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鸡舍饲料、饮水、垫料、粪便、尘土、鼠类、昆虫、家畜以及工作人员。

2、临床症状

此病的潜伏期为2-3天,易感鸡群在感染此病后会突然发病,病程约1周左右,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闭目嗜睡,食欲减退,采食量下降,饮水量增加,严重者会食欲废绝。病鸡全身羽毛松乱无光泽,双翅下垂,畏冷,喜在热源处扎堆,全身震颤,走路摇晃,步态不稳,弓背蹲坐,严重者会卧地不动,伴有体温升高。病鸡有腹泻的现象,常排泄白色黏稠如蛋清样的稀粪,有的会有水样的下痢,还有的病鸡的粪便为带石灰样的蛋清状,常导致病鸡的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黏染。病鸡在恢复期会排泄绿色粪便。在发病初期,有的病鸡有啄肛的现象,病鸡在发病的中后期手触后有冷感,常因腹泻而导致严重的脱水,使得趾爪干瘪,眼窝深陷,最后会衰竭死亡。该病的死亡高峰期为发病的5-6天,一般情况下病鸡在感染的第7天进入恢复期,死亡率明显减少,病鸡逐渐的康复。因该病会发生免疫抑制,从而使抵抗力下降,在发病后期如果继发其他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等,会使死亡率增高。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的尸体,脱水严重,发绀、鸡爪干瘪,皮下的肌肉干涩,有胸肌、腿肌有大量的条纹状或者刷状出血斑,严重的病例在整个腿肌上有红布样出血。眼虹膜出血。腺胃与肌胃的结合部出血,在腺胃乳头的基部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肠黏膜黏液增多,也有出血的现象,肠道有轻微的炎症,盲肠苍白肿大、出血。法氏囊在发病初期肿大,变为原来的2-3倍,一般在第五天可恢复到正常体积,第六天开始萎缩,第八天继续萎缩到原来的一半大小,同时胸腺萎缩。在法氏囊的浆膜面上有黄色胶胨物覆盖,黏膜瓣浑浊,有出血块或者干酪样物,切开法氏囊后可见内壁的褶皱消失,其中有白色干酪样的渗出物,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肾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和尿酸盐沉积,肾上管扩张;肝脏有轻度的水肿,颜色变淡,质地变脆、易碎,边缘钝圆。

4、防控措施

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工作,搞好鸡舍的卫生清扫以及各项的消毒工作,要在进雏前对鸡舍、工具、设备等进行彻底的冲洗和消毒,另外还要定期的进行带鸡消毒,给肉鸡提供一个适宜的饲养环境。对鸡群进行预防接种的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最佳的免疫时间和疫苗的种类,法氏囊疫苗可分为温合型疫苗、中等毒力苗和中等偏强型疫苗,在选择时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接种法氏囊炎疫苗的时间一般选择在13-14日龄时使用冻干苗滴口,在28日龄时使用冻干苗饮水。在免疫时可以配合使用一些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免疫效果。

对于发病的鸡群要进行隔离,并且每天上下午进行1次带鸡消毒,对环境、工具、人员等也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对发病鸡群及时的注射法氏囊卵黄抗体1mL,在注射时要每注射一头换一个针头,以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加重病情,另外,在注射时还要避免与法氏囊弱毒苗和新城疫疫苗同时接种,否则会导致免疫失败。所使用的高免卵黄抗体的抗原最好出自本场,以增强效果。在治疗的同时要保持鸡舍的安静,同时可适当的提高舍温2-3℃,减少应激的发生。适当降低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可配合使用一些补肾、通肾的药物,以减少肾脏的损伤,利于机体的恢复。

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疾病介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发病率高,几乎达100%,死亡率低,一般为5%~15%,是目前养禽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本病只感染鸡,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不同品种的鸡中,白来航鸡比重型品种的鸡敏感,肉鸡较蛋鸡敏感。本病仅发生于2周--15周的小鸡,3~6周龄为发病高峰期。病毒主要随病鸡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使同群鸡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以携带病毒,扩散传播;本病还可经蛋传递。

症状病变
雏鸡群突然大批发病,2~3天内可波及60%~70%的鸡,发病后3~4天死亡达到高峰,7~8天后死亡停止。病初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饮水增多,有些自啄肛门,排白色水样稀粪,重者脱水,卧地不起,极度虚弱、最后死亡。耐过雏鸡贫血消瘦,生长缓慢。剖检可见:法氏囊发生特征性病变,法氏囊呈黄色胶胨样水肿、质硬、粘膜上覆盖有奶油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法氏囊粘膜严重发炎,出血,坏死,萎缩。另外,病死鸡表现脱水,腿和胸部肌肉常有出血,颜色暗红。肾肿胀,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酸盐。脾脏及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粘膜出血。
疾病诊断
本病在高度易感鸡群中急性爆发时,诊断并不困难,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若需确诊,尚须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以及血清学试验。
治疗方法

(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注射液。3~7周龄鸡,每只肌注0.4毫升;大鸡酌加剂量;成鸡注射0.6毫升,注射一次即可,疗效显著。
(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蛋黄注射液,每公斤体重1毫升肌肉注射,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复方炔酮,0.5公斤鸡每天1片,1公斤的鸡每天2片,口服,连用2~3天。
(4)丙酸睾丸酮,3~7周龄的鸡每只肌注5毫克,只注射1次。
(5)速效管囊散,每公斤体重0.25克,混于饲料中或直接口服,服药后8小时即可见效,连喂3天。治愈率较高。
(6)盐酸吗琳胍(每片0.1克)8片,拌料1公斤,板蓝根冲剂15克,溶于饮水中。供半日饮用,以上为20~25羽鸡一日量,3天为一疗程。
(7)中药治疗。方药:蒲公英200克、大青叶200克、板蓝根200克、双花100克、黄芩100克、黄柏100克、甘草100克、藿香50克、生石膏50克。水煎2次,合并药汁得3000~5000毫升,为300~500羽鸡一天用量,每日一剂,每鸡每天5~10毫升,分4次灌服。连用3~4天。金蟾毒败每袋拌料100KG,为提高治疗效果,在选用以上治疗方法的同时,应给予辅助治疗和一些特殊管理。如给予口服补液盐,每100克加水6000毫升溶化,让鸡自由饮用3天,可以缓解鸡群脱水及电解质平衡问题;或以0.1%~1%小苏打水饮用3天,可以保护肾脏;如有细菌感染,投服对症的抗菌素,但不能用磺胺类药物;降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到15%左右,维持一周,可以保护肾脏,防止尿酸盐沉积。
预防指南
(1)加强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防止从外边把病带入鸡场,一旦发生本病,及时处理病鸡,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可选用以下药物和方法,聚维酮碘快碘喷洒。下批鸡进鸡前鸡舍用烟客烟熏消毒门前消毒池宜用复合酚溶液,每2~3周换一次,也可用清净农场癸甲溴铵,每周换一次。
(2)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一种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批准生产的疫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进口有中等毒力活苗派斯德D78
①低毒力株弱毒活疫苗,用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鸡早期免疫,对有母源抗体的鸡免疫效果较差。可点眼、滴鼻、肌肉注射或饮水免疫。
②中等毒力株弱毒活疫苗,供各种有母源抗体的鸡使用,可点眼、口服、注射。饮水免疫,D78苗剂量不需要加倍。
③灭活疫苗,使用时应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苗配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效果受免疫方法、免疫时间、疫苗选择、母源抗体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母源抗体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条件的鸡场应依测定母源抗体水平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现介绍两种免疫程序供参考。无母源抗体或低母源抗体的雏鸡,出生后用弱毒疫苗或用1/2~1/3中等毒力疫苗进行免疫,滴鼻、点眼两滴(约0.05毫升);肌肉注射0.2毫升;饮水按需要量稀释,2~3周时,用中等毒力疫苗加强免疫。有母源抗体的雏鸡,14~21日龄用弱毒疫茵或中等毒力疫苗首次免疫,必要时2~3周后加强免疫一次。商品鸡用上述程序免疫即可。种鸡则在10~12周龄用中等毒力疫苗免疫一次,18~20周龄用灭活苗注射免疫。

肉鸡“气囊炎”病防控难


肉鸡气囊炎在817、黄鸡中相对发病较轻或容易治疗,但白羽肉鸡发病较重且难以治疗,为了有效控制白羽肉鸡气囊炎病,各兽药企业相继研发生产专用药物。但是,有多少厂家生产的药物有效?又有多少个兽医能真正有效控制该病?只要大家经常到肉鸡养殖市场走走不难发现,基本上全国有效产品不上十个,但是这十个产品中治愈率在70%以上几乎没有。根据笔者在市场调研时了解得到信息,一部分有效的气囊炎专用产品都是大包装或组合药或一件套的产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该病都认识到不是一个致病因子引起的,是多种致病因子混合感染或影响引起的综合征气囊炎病。那么,为什么多种成分或方向的专用制剂也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呢?

一、引起白羽肉鸡气囊炎病的因素

(一)环境

肉鸡养殖过程中,鸡舍空气很难得到恰当的调整,使环境处于最佳状态。尤其是有害气体存在过多对呼吸的系统上皮黏膜免疫屏障破坏后,致病因子如支原体、大肠杆菌、鼻气管炎鸟杆菌,新城疫、流感病毒等都会肆无忌惮的侵入机体,使鸡只发病。

1.禽舍中CO2除部分由污物分解产生外,主要来源于家禽的呼吸。鸡安静时的排出的CO2也高出其它动物1倍以上。如1000只蛋鸡每小时呼出CO21700L,在通风不良的禽舍内CO2浓度特别高。CO2浓度高,空气pH下降,在酸性环境中呼吸道黏膜纤毛分泌粘液功能降低,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力,抗感染力下降。

2.禽舍中的NH3多数由粪便、垫草、饲料等含氮有机物分解而来。NH3能刺激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炎症,严重者引起肺出血、水肿。NH3浓度过高,空气pH上升。在高pH条件下,呼吸道黏膜纤毛黏液功能降低。鸡舍中NH3的安全浓度是﹤15ppm。达到20ppm时,鸡气管中支原体的含量是正常的10倍。

3.在禽舍中H2S主要由含硫有机物分解而来。当消化不良时,消化道可产生大量H2S,破损蛋能使禽舍H2S含量显著增加。当H2S接触到呼吸道黏膜上的水分时很快溶解,并与粘液中的钠离子结合为NaS2,对黏膜产生强烈刺激,引起鼻、气管、支气管和眼结膜炎症,影响黏膜纤毛粘液功能。空气中有害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作用,除影响黏膜纤毛粘液功能外,还能降低黏膜上皮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应答力,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力降低,机体抗病力下降,导致发生呼吸道感染。

4.鸡舍湿度过小,会引起鸡舍尘埃飞扬,尘埃上携带有大量的病原菌,更加快了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和感染;引发或加快疾病的病情、发生。湿度必须有所把握,尤其是在治疗气囊炎病时,应该经常用高空喷雾来净化空气,有利于病情的控制或疾病的发生。湿度过大,引起鸡舍内灰尘霉变引起霉菌病,损害气管黏膜。

(二)病原微生物

1.支原体、大肠杆菌的并发感染:气囊炎病例占90%

在发生气囊炎的鸡群中,很难找到不感染支原体、大肠杆菌的病例,甚至说是同时混合感染的,这个问题也已经得到广大同行的认可、认知,但是,有部分兽医看到包心、包肝、气囊炎认为是大肠杆菌引起的,是大肠杆菌的专利病变。一般,肉鸡环境较差,空气中有害气体经常存在,那么支原体、大肠杆菌经常存在于鼻黏膜、气管黏膜、眼结膜。如果,点眼滴鼻接种冻干疫苗,疫苗对亚健康的局部黏膜进行刺激,加快了局部炎性和排异反应;这时候,支原体、大肠杆菌首先侵入黏膜血管内引起真正的感染。

支原体感染早于大肠杆菌12~24小时,大肠杆菌再才进入血液。一方面大肠杆菌要远远大于支原体的个体;一方面,支原体在黏膜上存在的数量远多于大肠杆菌。

2.流感病毒感染:气囊炎病例中占80%

近年来一般多见H9亚型流感,一般使用药物都可以有效控制;但是,根据部分大专院校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2010年末至2011年3月流行一种H5亚型温和型流感,不属于高致病。给蛋鸡带来的是现象是治疗难度增加,疗程变长了,危害加大了。给肉鸡带来的现象是所有的呼吸道病都控制不住了,用什么药物都没有效果,用了对症成份足的药物制剂感觉有效,否则用3~4天没有感觉,从而造成养殖户、行业人大为困惑,而且更多的是表现在气囊炎病例中。

这一切都归于肉鸡都很少接种流感疫苗,或根本不接着H5疫苗!那为什么肉鸡气囊炎大部分都有流感病毒存在?可以这样解释,环境普遍变差,支原体、大肠杆菌普遍存在,使几乎大多数肉鸡鸡群的呼吸道黏膜都是亚健康状态(局部免疫屏障破烂不堪,经不起流感病毒的骚扰)。目前,根据市场调研,流感流行季节80%气囊炎病例中有流感病毒存在;但是,这些病例中90%都是并发有支原体、大肠杆菌,20%~30%并发有结核病。

4.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气囊炎病例中占20%~30%

随着养鸡量加大,鸡群密集分布,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并且明显传播成为现实。尤其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以黑龙江哈尔附近最为严重,其次是江苏徐州、山东临沂、胶州等养殖密集地区,最为常见。气囊炎病例中有20-30%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为主因,支原体、大肠杆菌为次因。

一般多见在肺脏内有不规则的结节,这是区别于大肠杆菌、支原体引起纤维素性肺炎一个主要点。纤维素性肺炎,肺三级支气管内是圆柱形黄色条状类结节,但是,结核病不是,而是不规则的结节。

5.霉菌毒素蓄积性中毒普遍存在:不是主要因素,但是影响治疗效果

众所周知,2~3年来家禽养殖业受该因素影响带来的损伤极大。但是,根据这两年的规律看,霉菌菌株多是混合感染或污染饲料,产生的毒素也是多样化,对机体的损伤也复杂化;但是,除了黄曲霉毒素中毒引起明显死亡外,其它黑曲霉、烟曲霉、土曲霉等引起的多不出现死亡。黄曲霉毒素引起肺脏的结节变化,导致鸡群死亡率明显;其它霉菌及毒素不引起肺脏结节变化,引起的是肌胃角质层溃烂、腺胃肿大、肠黏膜脱落、采食量下降、过料、消瘦、免疫器官及外周器官萎缩等;最明显的就是生长极为缓慢,有人误认为是网状内皮增生病,其实不然。

这个因素的普遍存在一般是因为玉米销售快货源缺乏,引起旺销导致保存不当引起霉变。另一个,则是鸡舍湿度不均匀,出现灰尘霉变现象,然后刺激或进入气管引起霉菌污染。它也是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的一个关键性,我们不得不能引起重视。

这两年白羽肉鸡气囊炎病例中60%普遍存在这个致病因素。但是,这个因素不是直接引起纤维素性腹膜炎(包心、包肝、气囊炎)的主要因素(通过2009-2010年每年7~8月严重的霉菌病流行时期病变,不出现这个病变)。治疗气囊炎病例,根据病变程度可以酌情掌握是否添加抑杀霉菌药物。

二、气囊炎病变(纤维素性炎症)

(一)血管通透性增高

三炎纤维素样病变是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的表现。能够发生纤维素性炎症的部位一般多见于浆膜上,尤其是肝被膜、心包膜、肺浆膜、腹膜、气囊膜。纤维素性炎症属于急性炎症一种,鉴于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两种主要成分,即白细胞和抗体均靠血液运输,因而在急性炎症中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白细胞渗出这三种改变十分明显。结果造成富含蛋白质的渗出液、纤维蛋白及白细胞在损伤部位的血管外间隙积聚。(这是急性炎症病理组织学的主要特征)

(二)生成纤维素样病变

纤维素性炎,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纤维素的大量渗出,提示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损伤较重,通透性明显升高,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到血管外,在坏死组织释出的组织因子作用下,转化为纤维素,故有纤维素性炎之称。

(三)纤维素性炎症的转归

纤维素性炎症,多是由某些细菌毒素或多种内源性、外源性毒素所引起。常发生于黏膜(咽、喉、气管、肠)、浆膜(胸膜、腹膜和心包膜)和肺。发生于喉者多见家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引起喉部出现伪膜,易剥离。当纤维素性炎发生于浆膜(肝脏被膜、肺脏浆膜)和肺时,少量纤维素渗出,渗出的纤维素可被渗出物中的中性粒细胞所释放的蛋白酶溶解、可溶解吸收;多量纤维素渗出则容易发生机化,甚至浆膜腔闭塞,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如纤维素性心包炎,由于心脏的博动,心包的脏壁两层相互摩擦,使渗出在心包腔内的纤维素在心包膜表面呈绒毛状,称为绒毛心。如肺脏内出现条状纤维素样物质(三级肺气管内-毛细血管)如图。纤维素性气囊炎病变就显现出来。

一般多见在肺脏内有不规则的结节,这是区别于大肠杆菌、支原体引起纤维素性肺炎一个主要点。纤维素性肺炎,肺三级支气管内是圆柱形黄色条状类结节,但是,结核病不是,而是不规则的结节。

5.霉菌毒素蓄积性中毒普遍存在:不是主要因素,但是影响治疗效果

众所周知,2~3年来家禽养殖业受该因素影响带来的损伤极大。但是,根据这两年的规律看,霉菌菌株多是混合感染或污染饲料,产生的毒素也是多样化,对机体的损伤也复杂化;但是,除了黄曲霉毒素中毒引起明显死亡外,其它黑曲霉、烟曲霉、土曲霉等引起的多不出现死亡。黄曲霉毒素引起肺脏的结节变化,导致鸡群死亡率明显;其它霉菌及毒素不引起肺脏结节变化,引起的是肌胃角质层溃烂、腺胃肿大、肠黏膜脱落、采食量下降、过料、消瘦、免疫器官及外周器官萎缩等;最明显的就是生长极为缓慢,有人误认为是网状内皮增生病,其实不然。

这个因素的普遍存在一般是因为玉米销售快货源缺乏,引起旺销导致保存不当引起霉变。另一个,则是鸡舍湿度不均匀,出现灰尘霉变现象,然后刺激或进入气管引起霉菌污染。它也是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的一个关键性,我们不得不能引起重视。

这两年白羽肉鸡气囊炎病例中60%普遍存在这个致病因素。但是,这个因素不是直接引起纤维素性腹膜炎(包心、包肝、气囊炎)的主要因素(通过2009-2010年每年7~8月严重的霉菌病流行时期病变,不出现这个病变)。治疗气囊炎病例,根据病变程度可以酌情掌握是否添加抑杀霉菌药物。

三、气囊炎病变(纤维素性炎症)

(一)血管通透性增高

三炎纤维素样病变是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的表现。能够发生纤维素性炎症的部位一般多见于浆膜上,尤其是肝被膜、心包膜、肺浆膜、腹膜、气囊膜。纤维素性炎症属于急性炎症一种,鉴于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两种主要成分,即白细胞和抗体均靠血液运输,因而在急性炎症中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白细胞渗出这三种改变十分明显。结果造成富含蛋白质的渗出液、纤维蛋白及白细胞在损伤部位的血管外间隙积聚。(这是急性炎症病理组织学的主要特征)

(二)生成纤维素样病变

纤维素性炎,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纤维素的大量渗出,提示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损伤较重,通透性明显升高,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到血管外,在坏死组织释出的组织因子作用下,转化为纤维素,故有纤维素性炎之称。

(三)纤维素性炎症的转归

纤维素性炎症,多是由某些细菌毒素或多种内源性、外源性毒素所引起。常发生于黏膜(咽、喉、气管、肠)、浆膜(胸膜、腹膜和心包膜)和肺。发生于喉者多见家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引起喉部出现伪膜,易剥离。当纤维素性炎发生于浆膜(肝脏被膜、肺脏浆膜)和肺时,少量纤维素渗出,渗出的纤维素可被渗出物中的中性粒细胞所释放的蛋白酶溶解、可溶解吸收;多量纤维素渗出则容易发生机化,甚至浆膜腔闭塞,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如纤维素性心包炎,由于心脏的博动,心包的脏壁两层相互摩擦,使渗出在心包腔内的纤维素在心包膜表面呈绒毛状,称为绒毛心。如肺脏内出现条状纤维素样物质(三级肺气管内-毛细血管)。纤维素性气囊炎病变就显现出来。

蛋鸡败血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 蛋鸡败血支原体感染的防治措施


鸡败血支原体感染(又称鸡慢性呼吸道病)是由鸡败血支原体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鸡表现为气管炎和气囊炎,以气喘、呼吸哕音、咳嗽和鼻漏为特征。火鸡表现为气囊炎及鼻窦炎。该病主要发生于1-2月龄雏鸡,在饲养量大、密度高的鸡场更容易发生流行。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鸡败血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蛋鸡败血支原体感染的防治措施。

1、病原及流行病学

该病的病原是禽败血支原体,属革兰氏阴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需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火鸡和鸡为易感动物,各日龄的鸡都可感染,但是以4~8周龄的雏鸡最易感,其病死率和生长抑制的程度也要比成年鸡显著。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以寒冷季节较为严重,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病程较长,多呈慢性经过。该病的传染源为病鸡以及带菌鸡,可通过直接与间接接触传染。当传染源与易感的健康鸡接触后,病原可通过飞沫、尘埃等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经消化道传染。另外,该病还可通过卵垂直传播给下一代,还可以通过交配发生传染。环境卫生较差、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免疫、温度不适宜等都可促使该病的发生和加剧,而使死亡率上升。

2、临床症状

当蛋鸡感染败血支原体时主要表现为采食量下降,雏鸡的生长发育受阻,鼻孔中有浆液性或黏液性的鼻涕流出,鼻孑L周围常被分泌物沾污。病鸡有咳嗽、打喷嚏、甩鼻的症状,并伴有急促的呼吸音,当炎症蔓延到下呼吸道时则表现为气喘、气管内呼吸有哕音,并且夜间比白天明显,严重者哕音大如青蛙叫。病鸡的精神沉郁,双眼紧闭,低头缩颈站立。当继发鼻炎、窦炎和结膜炎时鼻腔以及眶下窦则会蓄积大量的渗出物,会导致病鸡的眼睛流泪,眼睑肿胀,眼部突出似金鱼眼,严重时双眼无法睁开,一侧或者双侧的眼球受到压迫后发生萎缩和失明。成年鸡常为隐性感染,产蛋率会下降,并且产软壳蛋、无壳蛋的比例增大,种蛋的孵化率也明显的降低,孵出的弱雏率也增加。如果没有继发其他病毒或者细菌病,则死亡率较低。

3、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主要的病变位置发生在鼻腔、气管和支气管。表现为出现卡他性炎症,黏膜肿胀、增厚、变红。其中含有较多的灰白色黏稠分泌物。在发病早期气囊壁增厚,表现附着珠状的小点,内含有干酪样物质,有轻度混浊、水肿,可见结节性的病灶,随着病程的延长,气囊增厚,囊腔内有干酪样的渗出物,气囊黏连,有时可见肺炎病变。严重的病例可见纤维素性或者纤维脓性肝周炎和心包炎,有的病例还会m现输卵管炎的病变。有结膜炎的病例可见结膜红肿,眼球萎缩或者破坏,结膜可挤出灰黄色的干酪样物质。

4、诊断方法

初步诊断可根据病鸡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对该病进行确诊则必须要进行实验室检查进行病原体分离或者血清学检查。

病原分离鉴定法是指取病鸡的气管、气囊渗出液等病料,制成悬液,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也可以将病料直接的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鸡红细胞吸附试验,主要是根据败血支原体具有吸附鸡红细胞的特性,对该病进行鉴定,方法是取鸡抗血凝血5mL,加2~3倍量的生理盐水稀释后,离心后弃上清液制成红细胞悬液。取红细胞悬液15-20mL,加入已形成菌落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放置15~20min,弃去细胞液,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培养基表面2~3次,镜检可见败血支原体形成的菌落表面吸附红细胞。在25℃下,在清洁的玻璃板上滴2滴染色抗原,然后用注射器吸1滴新鲜血液滴入抗原中,充分混合,1~2min后如果出现蓝色凝块则可判定为阳性。快速血清平板凝集反应,是实验室诊断的一种快速方法,如果配合使用全血凝集反应可更加准确的对该病进行诊断。

5、防治措施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染源。加强环境的控制,降低饲养密度,注意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清新,保持舍温适宜,做好日常鸡舍的清理和定期的消毒工作。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加强消毒意识,防止病菌入侵。进行免疫接种,可使用灭活苗对7~15日龄的雏鸡进行皮下注射0.2mL,成年鸡颈部注射0.5mL,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一般在注射15天后开始产生免疫力,免疫期约为5个月。

治疗。对发病鸡使用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对发病初期的蛋鸡以及临床症状轻微的病鸡效果更加明显,因此,要及时对病鸡进行诊断并治疗,一旦病程加重则会发生器质性病变,治疗效果不佳。可使用喹诺酮类的抗菌药恩诺沙星,还可以使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按0.008%~0.01%的量饮水。还可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药方为贝母、厚朴、金荞麦根、牛蒡子、麻黄、杏仁、石膏、连翘、金银花、桂枝、黄芪、桔梗、黄芩、防风、穿心连和甘草,研成细末,拌饲料喂服,每次每只0.5~1.0g,连喂5天。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饲养,改善养殖环境,以达到最佳疗效。

简介
本病是由鸡败血性枝原体引起的鸡接触性传染性慢性呼吸道病,它只感染鸡与火鸡。发病慢、病程长。
本病主要发生于1-2月龄雏鸡,在饲养量大、密度高的鸡场更容易发生流行。
发病后病鸡先流出浆液性或粘性鼻液,打喷涕,炎症继续发展时出现咳嗽和呼吸困难,可听到呼吸罗音,到后期鼻腔和眶下窦蓄积多量渗出物,并出现眼脸肿胀,眼部突出。
剖检时可见鼻腔、气管、支气管和气囊中含有粘液性渗出物,特征性病变是全身气囊特别是胸部气囊有不同程度混浊、增厚、水肿,随着病程发展气囊上有大量大小不等干酪样增生性结节,外观呈念珠状,少数大至鸡蛋,有的出现肺部病变。在慢性病例中可见病鸡眼部有黄色渗出物,结膜内有灰黄色似豆腐渣样物质。
1-5天苗鸡用倍力欣饮水预防,7-10天用药物饮水预防。发病时可用链霉素、泰乐菌素、北里霉素等治疗可减轻发病症状。
病因慢性呼吸道疾病
(1)病原特性鸡败血支原体用姬姆萨染色效果良好,革兰氏染色呈弱阴性,一般为球形。培养时对营养要求较高,需要牛肉浸液为基础,加有10%~15%鸡血清或猪血清或马血清,含1%酵母浸膏,加酪蛋白的胰酶水解物和葡萄糖。在这些血清琼脂培养基上于37℃潮湿环境下培养5—6天后可出现光滑、圆形、透明细小的菌落,具有一个致密的、突起的中心点。
本支原体也能在7日龄鸡胚的卵黄囊内生长繁殖,通常在5~7天内死亡。经多次传代后,病变出现更为典型和规律,表现胚体萎缩,全身水肿,皮肤、尿囊膜及卵黄膜出血,肝肿大。在鸡胚死后不久的卵黄囊和绒毛尿囊膜上的病原浓度最高。
本支原体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卫矛醇或水杨苷。能溶解马红细胞及凝集鸡、火鸡的红细胞。鸡败血支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离体后迅即失去活力,但在2013鸡粪中能存活3天。在低温条件下能长期保存。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将本菌杀死。
(2)病料的采取无菌采取病、死鸡的气管或气囊渗出物、鼻甲骨、鼻窦的渗出物或肺组织等作为病料。
(3)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将病料制备成混悬液,加人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2000国际单位处理后,直接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3712培养5~7天,若在培养基中加有酚红指示剂,待培养基由红变黄后,然后移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37℃非常潮湿的环境中培养3~5天,即可得到典型的支原体菌落。而后可做鸡红细胞吸附试验进行鉴定。
①镜检取培养物制备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到卵圆形或小球状的病原体,常呈丝状。
②鸡红细胞吸附试验取15~20毫升0.25%鸡红细胞悬液于培养好的支原体平皿中,室温放置15~20分钟,弃去红细胞液,用生理盐水冲洗培养基表面2—3次,低倍镜检查,致病性菌落表面吸满红细胞,而非致病性菌不能吸附红细胞。
鸡传染性滑膜炎
(1)病原特性滑膜支原体与败血支原体在许多特性上是相似的,在姬姆萨染色片中表现为多形态的球状体,直径约0.2微米,它需要辅酶作为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7天后,可见生长为圆形隆起略似花格状有中心或无中心的菌落。本支原体发酵葡萄糖及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卫矛醇、水杨苷。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与败血支原体相似,对39℃以上温度敏感,低温下可保存数年。一般常用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
(2)病料的采取无菌采取病鸡的关节液和肝、脾、胸部水泡作病料。
(3)病原分离和鉴定将病料用营养肉汤作1:5稀释,然后接种于5~7日龄鸡胚的卵黄囊,接种后4~10天鸡胚死亡,收获其尿囊液,同时检查胚体有无水肿、出血等病变,再将收获的尿囊液接种于琼脂平板进行培养,做进一步鉴定。
此外,可用病料混悬液或收获的鸡胚尿囊液做鸡足底接种试验;也可用菌落压印或接触菌落进行荧光抗体检查作鉴定。

流行病学鸡败血支原体
(1)鸡慢性呼吸道病
①流行病学诊断鸡败血支原体的自然感染发生于鸡和火鸡,尤以4~8周龄雏鸡和火鸡最易感。其病死率及生长抑制的程度都比成年鸡显著。纯种鸡比杂种鸡易感染。火鸡比鸡更易感染。相反,当成年鸡感染时,如无其他病原体继发感染,则多呈隐性经过,仅表现为产蛋量、孵化率下降和增重受阻等现象。少数鹌鹑、珠鸡、孔雀、鹧鸪和鸽子也感染本病。
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本病的传染源。当病鸡与健康鸡接触时,病原体通过飞沫或尘埃经呼吸道吸入而传染。此外,同一鸡舍中,病原体通过污染的器具、饲料、饮水等方式也能使本病由一个群传至另一个鸡群。但经蛋传染常是此病代代相传的主要原因,在感染公鸡的精液中,也发现有病原体存在,因此配种也可能发生传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冬及早春最严重,一般本病在鸡群中传播较为缓慢,但在新发病的鸡群中传播较快。一般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根据所处的环境因素不同。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死率差异很大,一般死亡率10%~30%,本病在鸡群中断续发生,时而加重,时而减轻,当鸡群同时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侵袭及能使鸡抵抗力降低的多种因素作用时,如气雾免疫、卫生不良、拥挤、营养不良、气候突变及寒冷时,均可促使本病的暴发和复发,加剧病的严重性并使死亡率增高。反之,当气候稳定暖和,并采取各种措施以增强鸡只的抵抗力,如通风良好及补充维生素A等,可降低其发病率,改善病程经过,减少死亡。
传染性滑膜炎
(1)流行病学诊断本菌的自然宿主是鸡和火鸡。人工接种时雉及鹅是易感的。兔、大家鼠、豚鼠、猪、羊对人工接种都不易感。鸡的自然感染曾见于6日龄的鸡,但急性感染一般见于4~16周龄的鸡和10~24周龄的火鸡,偶见于成年鸡,在急性感染期后出现的慢性感染可持续达5年或更长。慢性感染可见于任何年龄,在有些群慢性感染并不是先有急性感染的。
本病主要表现为直接接触而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和蛋传播,尽管蛋的感染率很低,但孵出的病雏可以在雏鸡中造成很高的感染率。此外,还可通过空气、衣服、车辆、用具机械地远距离传播。通常感染率为100%。
鸡的发病率常因感染的途径、环境等因素而不等,一般为2%~75%,最常是5%~15%,呼吸道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可有90%~100%的鸡确被感染。死亡率通常是很低的,介于1%以下到10%之间,人工感染鸡的死亡率可能界限0至100%视接种途径和接种剂量而异。火鸡的发病率低,一般为10%~20%,但由于踩踏和同类相残所引起的死亡率可能是巨大的。
病理学
慢性呼吸道疾病
(1)临床病理学病鸡的呼吸道、窦腔、气管和支气管发生卡他性炎症,渗出液增多。气囊壁增厚,不透明,囊内常有干酪样分泌物。在气囊疾病严重病例,可见纤维素性肝周炎和心包炎同大量的气囊炎一道发生。(2)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感染组织的黏膜由于单核细胞浸润和黏液腺的增殖而显著增厚。在黏膜下可见到淋巴组织的局部增生。
传染性滑膜炎
(1)临床病理学病初,病鸡的腱鞘和关节的滑膜囊内有黏稠、灰色至黄色的分泌物。肝、脾肿大;肾常肿大、苍白色,呈斑驳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和腱鞘内的分泌物呈浓缩状(干酪样渗出物),同时关节面可能被染成黄色或橙黄色。(2)组织病理学关节,尤其是跖关节和跗关节的关节腔和腱鞘中可见异嗜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浸润。滑液囊膜因绒毛形成和滑膜下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结节性浸润而增生。
症状
鸡慢性呼吸道病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约为4~21天,自然感染的难以确定,可能更长。主要呈慢性经过,病程1~4个月,有不少病例可呈轻型经过。典型症状主要发生于幼龄鸡中,若无并发症,发病初期,则为鼻腔及其邻近的黏膜发炎,病鸡出现浆液、或浆液一黏液性鼻漏,打喷嚏,窦炎,结膜炎及气囊炎。中期炎症由鼻腔蔓延到支气管,病鸡表现为咳嗽,有明显的湿性罗音。
到了后期,炎症进一步发展到眶下窦等处时,由于该处蓄积的渗出物引起眼睑肿胀,向外突出如肿瘤,视觉减退,以至失明。
在上述炎症的影响下病鸡新陈代谢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食欲减退,鸡体因缺乏营养而消瘦,雏鸡生长缓慢,产蛋量大大下降,一般为10%~40%,种蛋的孵化率降低10%~20%,弱雏增加10%。
鸡传染性滑膜炎
接触感染后的潜伏期通常是11~21天。鸡发病初期的症状是冠色苍白,病鸡步态改变,表现轻微八字步,羽毛无光蓬松,好离群,发育不良,贫血,缩头闭眼。常见含有大量尿酸或尿酸盐的绿色排泄物。由于病情发展,病鸡表现明显八字步,跛行,喜卧,羽毛逆立,发育不良,生长迟缓,冠下塌,有些病例的冠是蓝白色的。关节周围常有肿胀可达鸽卵大,常有胸部的水泡,跗关节及足掌是主要感染部位。但有些鸡偶见全身性感染而无明显关节肿胀。病鸡表现不安,脱水和消瘦。至发病后期,由于久病而关节变形,久卧不起,甚至不能行走,无法采食,极度消瘦,虽然病已趋严重但病鸡仍可继续饮水和吃食。上述急性症状之后继以缓慢的恢复,但滑膜炎可持续5年之久。经呼吸道感染的鸡在4~6周时可表现轻度的罗音或者是无症状。跛行是最明显的症状,呼吸道症状不常见。

诊断鸡败血支原体病
对鸡群感染败血支原体的监测,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全血凝集反应这是目前国内外用于诊断该病的简易方法,在20~25℃室温下进行,先滴2滴染色抗原于白瓷板或玻板上,再用针刺破翅下静脉,吸1滴新鲜血液滴人抗原中,轻轻
搅拌,充分混合,将玻板轻轻左右摇动,在1~2分钟内判断结果。在液滴中出现蓝紫色凝块者可判为阳性;仅在液滴边缘部分出现蓝紫色带,或超过2分钟仅在边缘部分出现颗粒状物时可
判定为疑似;经过2分钟,液滴无变化者为阴性。
(2)血清凝集反应本法用于测定血清中的抗体凝集效价。首先用磷酸盐缓冲盐水将血清进行二倍系列稀释,然后取1滴抗原与1滴稀释血清混合,在1~2分钟内判定结果。能使抗原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血清的凝集效价。
平板凝集反应的优点是快速、经济、敏感性高,感染禽可早在感染后7~10天就表现阳性反应。其缺点是特异性低,容易出现假阳性反应,为了减少假阳性反应的出现,实验时一定要用无污染、未冻结过的新鲜血清。
(3)血凝抑制试验本法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效价或诊断本病病原。测定抗体效价的具体操作与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方法基本相同。反应使用的抗原是将幼龄的培养物离心,将沉淀细胞用少量磷酸盐缓冲盐水悬浮并与等体积的甘油混合,分装后于-70℃保存。使用时首先测定其对红细胞的凝集价,然后在血凝抑制试验中使用4个血凝单位,一般血凝抑制价在1:80以上判为阳性。诊断本病病原时可先测其血凝价,然后用已知效价的抗体对其做凝集抑制试验,如果两者相附或相差1—2个滴度即可
判定该病原体为本支原体。此方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于平板凝集试验,一般鸡感染3周以后才能被检出阳性。
(4)琼脂扩散试验用兔制备抗支原体的特异性抗血清,主要用于各种禽支原体的血清分型,也可用于检测鸡和火鸡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本试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而且敏感性比HI试验高许多倍。其抗体在感染后约与HI试验相同时间测得,其缺点是容易出现假阳性反应,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改进的抗原制剂来消除。
滑膜囊支原体病
检测鸡群血清抗体最常用的方法是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受感染的鸡一般需要2~4周才能产生抗体,所以第一次血清学检查阴性,不能得出结论,还需要间隔数日再做几次重复检查。另外,鸡败血支原体抗原与滑膜囊支原体抗原之间有交叉反应,对此情况可用HI试验进一步确认,因两者在此反应中无交叉反应。用血清学检测本病感染情况时,需要注意的是乎板凝集试验常会出现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尤其是注射过油乳剂疫苗的鸡,有这种情况发生时,需要用琼脂扩散或血凝抑制试验证实反应的特异性。
治疗
下列药物证明了对本病是有效的,但首选宜采用泰乐菌素、红霉素及恩诺沙星。
①拌料在第1周和第3周使用,全周用药。
泰乐菌素:0.1%、红霉素:0.013%~0.025%、恩诺沙星:饮水75毫克/升(前3天),50毫克/升(后3天)。北里霉素:0.033%~0.05%。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250克/吨饲料。强力霉素:0.01%~0.02%。
②饮水上述药物均可用于饮水,但是用量减半。

防治措施
支原体是最常见,也是最难根除的,因为本病可以经蛋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并发或继发于其他的疾病,加重病情。
加强饲养管理
环境因素的好坏,决定着本病的发生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1)为了追求保温,氨气及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增加本病发生的机会。忽视通风,如果饲养员从外界进入鸡场而感到刺眼流泪时,表明氨气的含量至少已达5X10#+。而鸡对氨气的忍受程度是2X10#-。
(2)新城疫气雾免疫有时会诱发本病,因此要严格操作气雾免疫的接种方法,主要是雾滴大小要适当。也可以在气雾免疫时在鸡的饮水中加入抗生素,以防本病或其他细菌的继发。
种蛋的消毒
减少经蛋传播的可能。种蛋收集进贮藏库之前用甲醛蒸气消毒,孵化前再进行如下处理。
(1)浸蛋法方法是将温度为37℃的孵化蛋浸于冷的(1.7~4.4℃)的泰乐菌素或红霉素,浓度为400~1000毫克/
升溶液中,历时15~20分钟,取出晾干后孵化,由于温度的差异,使得抗生素得以通过蛋壳进入蛋内。
(2)蛋内接种方法向5~7日龄鸡胚的卵黄内注射0.2毫升泰乐菌素,含量为5毫克。
(3)将种蛋预热至45℃,保持12~14小时,恢复至正常孵化温度,可杀死种蛋内的鸡败血支原体和滑膜囊支原体,但是孵化率可能降低8%~12%。
无支原体病鸡群的建立
(1)淘汰阳性鸡采用全血玻片凝集法对鸡群检疫,间隔1~2周,连续检疫2次,淘汰阳性鸡。剩下的鸡群轮流使用抗菌药物,至鸡群达90日龄,逐只检疫,每月检疫1次,连续3次未发现阳性鸡,可以为鸡败血支原体病阴性鸡群已建立。如有1次检出阳性鸡,则该鸡群只能作为商品鸡群。
(2)鸡支原体病的药物预防和治疗由于本菌可以贮存于气囊炎等的干酪样物中不被杀死而潜伏下来,一旦应激因素存在,病原又散发出来,大量繁殖而致病,因此对本病的长期用药要有坚定的信念,而且不能单一地使用一种药物,必须轮流用药。
(3)免疫预防目前尚无令人十分满意的预防用疫苗销售。
①油乳剂灭活苗7~15日龄雏鸡颈部皮下注射0.2毫升,成年鸡皮下注射0.5毫升,平均预防效果在80%。注苗后15天开始产生免疫力。
②弱毒活苗目前使用尚不普遍。
火鸡支原体病和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治疗可参照鸡败血原体病的防治方法,但后者对红霉素有抵抗力。

肉鸡支原体病的临床症状 肉鸡支原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鸡支原体病是由鸡败血性枝原体引起的鸡接触性传染性慢性呼吸道病,它只感染鸡与火鸡。发病慢、病程长。该病主要发生于1-2月龄雏鸡,在饲养量大、密度高的鸡场更容易发生流行。病鸡主要特征是鼻炎、流鼻液、咳嗽以及气管哆音等,且感染滑膜炎后会导致关节肿大,且走动出现跛瘸。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鸡支原体病的临床症状肉鸡支原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和流行特点

病原。该病的病原是霉形体,为致病性的支原体,该病原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畜禽养殖过程中普通存在的一种病原体,并且具有多种类型。致病的支原体主要存在于鸡的呼吸器官、气囊、卵巢以及输卵管内。该病原对常规的消毒药剂敏感,一些常规的消毒方法即可将其灭活。在环境温度低于37℃时可长期存活。

流行特点。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气候多变,且较为寒冷的冬春季节是高发季。在肉鸡的养殖生产中可诱发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其中包括不良的饲养管理、鸡舍卫生不达标、消毒不彻底、鸡群的饲养密度过大、鸡舍的环境温度不适宜、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过高、营养摄入不足或者不当的免疫接种均可诱发该病发生。该病在新发病的鸡群中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但是死亡率不高。并且鸡群一旦患此病后。易复发,且还易发生并发感染,如常与大肠杆菌病、鸡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生并发或继发感染,从而加剧了病情,使病鸡的死亡率上升。

2、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20天,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鸡群自身的体质以及病原体的蓄积量。其中以育成鸡和中大鸡的抗病能力最强,在饲养管理水平较好的情况下,感染鸡群多表现为隐性感染,不发病。发病鸡群会表现出明显的呼吸系统的症状,表现为流鼻涕、眼泪,打喷嚏,继而出现咳嗽与呼吸困难的症状,病鸡常有甩鼻和摇头的动作,并且随着病程的发展,呼吸音加重,在发病后期病鸡的单侧或者双侧的眼睑肿胀,眼部突出,发生结膜炎,最后失明。严重病例还会在眼眶内蓄积有大量的豆渣样的渗出物,经常伴有气囊炎等症状。单纯感染该病的死亡率并不高,但是如果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则会加剧病情,使死亡率升高。该病的耐过者可转为慢性病程,病鸡的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缓慢,逐渐的消瘦,生产性能下降,有时会发生排便异常。有的病鸡会发生滑液囊炎性病变,从而导致持久的跛足。

3、病理变化

对病死亡鸡进行剖检可见呼吸道、气管以及支气管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有大量的渗出液。气囊壁增厚,且不透明,囊内有干酪样的分泌物,严重时还可见纤维素性的肝周炎和心包炎。当感染滑囊支原体时病鸡的关节会发生肿胀变形,在病鸡的剑鞘和关节的滑膜囊内有浅黄白色的分泌物。病死鸡的肝脏、脾脏肿大,肾脏肿大呈斑驳状。

4、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主要是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来进行。如果要进一步的确诊则要进行实验室的诊断。其中最简单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为全血凝集反应试验,方法是在20-25℃的室温下滴2滴染色抗原于玻璃板上,取病鸡静脉新鲜血液滴入抗原,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如果在1-2min内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或者凝集块则为阳性,如果无变化则为阴性。在对该病进行鉴别诊断时要注意将其与共他相类似疾病区别,如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病毒性关节炎等。

5、综合防治

预防。对于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加强源头的控制工作,首先要定期对鸡群采取血清学的检查,以筛选和淘汰阳性个体,防止发生垂直传播。对已感染过该病的种鸡进行病原的净化处理,使用强力霉素混饮3-4天,同时净化养殖环境,减少经种蛋传播。如果从外引进种鸡,要做好检疫及隔离观察的工作。对于自繁自养的养殖场要做好孵化的工作,防止孵化过程中感染病原体,并在雏鸡出壳后尽早的饮用净化液,以防止雏鸡感染该病。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良好的卫生环境,定期对养殖环境、用具、设施等进行消毒。根据鸡群的大小以及养殖季节调整适宜的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的工作,避免鸡群发生应激的反应。做好免疫接种的工作,目前各养鸡场多接种鸡败血支原体油乳油,方法是在10-20日龄时进行首免,颈背部皮下注射1.2mL,中大鸡颈背部皮下注射o.5mL,一般在接种后的15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5个月。在免疫接种时要注意与其他疫苗间隔5-7天,并且要做好其他疾病的预防工作,防止发生继发或者并发感染。

治疗。对该病进行治疗时最有效的用药方案为黄芪多糖与抗菌素轮换使用或者联合用药,因治疗该病的抗菌素较多,要想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需要进行药敏试验,通常支原体对链霉素、恩诺沙星、红霉素较为敏感,但是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使用一种药物3-7天后再轮换或者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当病鸡发生其他继发感染时则要有针对性的用药。

肉鸡支原体病的症状
鸡慢性呼吸道病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约为4~21天,自然感染的难以确定,可能更长。主要呈慢性经过,病程1~4个月,有不少病例可呈轻型经过。典型症状主要发生于幼龄鸡中,若无并发症,发病初期,则为鼻腔及其邻近的黏膜发炎,病鸡出现浆液、或浆液一黏液性鼻漏,打喷嚏,窦炎,结膜炎及气囊炎。中期炎症由鼻腔蔓延到支气管,病鸡表现为咳嗽,有明显的湿性罗音。
到了后期,炎症进一步发展到眶下窦等处时,由于该处蓄积的渗出物引起眼睑肿胀,向外突出如肿瘤,视觉减退,以至失明。
在上述炎症的影响下病鸡新陈代谢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食欲减退,鸡体因缺乏营养而消瘦,雏鸡生长缓慢,产蛋量大大下降,一般为10%~40%,种蛋的孵化率降低10%~20%,弱雏增加10%。
鸡传染性滑膜炎
接触感染后的潜伏期通常是11~21天。鸡发病初期的症状是冠色苍白,病鸡步态改变,表现轻微八字步,羽毛无光蓬松,好离群,发育不良,贫血,缩头闭眼。常见含有大量尿酸或尿酸盐的绿色排泄物。由于病情发展,病鸡表现明显八字步,跛行,喜卧,羽毛逆立,发育不良,生长迟缓,冠下塌,有些病例的冠是蓝白色的。关节周围常有肿胀可达鸽卵大,常有胸部的水泡,跗关节及足掌是主要感染部位。但有些鸡偶见全身性感染而无明显关节肿胀。病鸡表现不安,脱水和消瘦。至发病后期,由于久病而关节变形,久卧不起,甚至不能行走,无法采食,极度消瘦,虽然病已趋严重但病鸡仍可继续饮水和吃食。上述急性症状之后继以缓慢的恢复,但滑膜炎可持续5年之久。经呼吸道感染的鸡在4~6周时可表现轻度的罗音或者是无症状。跛行是最明显的症状,呼吸道症状不常见。
诊断
对鸡群感染败血支原体的监测,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全血凝集反应这是目前国内外用于诊断该病的简易方法,在20~25℃室温下进行,先滴2滴染色抗原于白瓷板或玻板上,再用针刺破翅下静脉,吸1滴新鲜血液滴人抗原中,轻轻
搅拌,充分混合,将玻板轻轻左右摇动,在1~2分钟内判断结果。在液滴中出现蓝紫色凝块者可判为阳性;仅在液滴边缘部分出现蓝紫色带,或超过2分钟仅在边缘部分出现颗粒状物时可
判定为疑似;经过2分钟,液滴无变化者为阴性。
(2)血清凝集反应本法用于测定血清中的抗体凝集效价。首先用磷酸盐缓冲盐水将血清进行二倍系列稀释,然后取1滴抗原与1滴稀释血清混合,在1~2分钟内判定结果。能使抗原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血清的凝集效价。
平板凝集反应的优点是快速、经济、敏感性高,感染禽可早在感染后7~10天就表现阳性反应。其缺点是特异性低,容易出现假阳性反应,为了减少假阳性反应的出现,实验时一定要用无污染、未冻结过的新鲜血清。
(3)血凝抑制试验本法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效价或诊断本病病原。测定抗体效价的具体操作与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方法基本相同。反应使用的抗原是将幼龄的培养物离心,将沉淀细胞用少量磷酸盐缓冲盐水悬浮并与等体积的甘油混合,分装后于-70℃保存。使用时首先测定其对红细胞的凝集价,然后在血凝抑制试验中使用4个血凝单位,一般血凝抑制价在1:80以上判为阳性。诊断本病病原时可先测其血凝价,然后用已知效价的抗体对其做凝集抑制试验,如果两者相附或相差1—2个滴度即可
判定该病原体为本支原体。此方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于平板凝集试验,一般鸡感染3周以后才能被检出阳性。
(4)琼脂扩散试验用兔制备抗支原体的特异性抗血清,主要用于各种禽支原体的血清分型,也可用于检测鸡和火鸡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本试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而且敏感性比HI试验高许多倍。其抗体在感染后约与HI试验相同时间测得,其缺点是容易出现假阳性反应,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改进的抗原制剂来消除。
滑膜囊支原体病
检测鸡群血清抗体最常用的方法是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受感染的鸡一般需要2~4周才能产生抗体,所以第一次血清学检查阴性,不能得出结论,还需要间隔数日再做几次重复检查。另外,鸡败血支原体抗原与滑膜囊支原体抗原之间有交叉反应,对此情况可用HI试验进一步确认,因两者在此反应中无交叉反应。用血清学检测本病感染情况时,需要注意的是乎板凝集试验常会出现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尤其是注射过油乳剂疫苗的鸡,有这种情况发生时,需要用琼脂扩散或血凝抑制试验证实反应的特异性。
治疗
下列药物证明了对本病是有效的,但首选宜采用泰乐菌素、红霉素及恩诺沙星。
①拌料在第1周和第3周使用,全周用药。
泰乐菌素:0.1%、红霉素:0.013%~0.025%、恩诺沙星:饮水75毫克/升(前3天),50毫克/升(后3天)。北里霉素:0.033%~0.05%。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250克/吨饲料。强力霉素:0.01%~0.02%。
②饮水上述药物均可用于饮水,但是用量减半。

防治措施
支原体是最常见,也是最难根除的,因为本病可以经蛋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并发或继发于其他的疾病,加重病情。
加强饲养管理
环境因素的好坏,决定着本病的发生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1)为了追求保温,氨气及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增加本病发生的机会。忽视通风,如果饲养员从外界进入鸡场而感到刺眼流泪时,表明氨气的含量至少已达5X10#+。而鸡对氨气的忍受程度是2X10#-。
(2)新城疫气雾免疫有时会诱发本病,因此要严格操作气雾免疫的接种方法,主要是雾滴大小要适当。也可以在气雾免疫时在鸡的饮水中加入抗生素,以防本病或其他细菌的继发。
种蛋的消毒
减少经蛋传播的可能。种蛋收集进贮藏库之前用甲醛蒸气消毒,孵化前再进行如下处理。
(1)浸蛋法方法是将温度为37℃的孵化蛋浸于冷的(1.7~4.4℃)的泰乐菌素或红霉素,浓度为400~1000毫克/
升溶液中,历时15~20分钟,取出晾干后孵化,由于温度的差异,使得抗生素得以通过蛋壳进入蛋内。
(2)蛋内接种方法向5~7日龄鸡胚的卵黄内注射0.2毫升泰乐菌素,含量为5毫克。
(3)将种蛋预热至45℃,保持12~14小时,恢复至正常孵化温度,可杀死种蛋内的鸡败血支原体和滑膜囊支原体,但是孵化率可能降低8%~12%。
无支原体病鸡群的建立
(1)淘汰阳性鸡采用全血玻片凝集法对鸡群检疫,间隔1~2周,连续检疫2次,淘汰阳性鸡。剩下的鸡群轮流使用抗菌药物,至鸡群达90日龄,逐只检疫,每月检疫1次,连续3次未发现阳性鸡,可以为鸡败血支原体病阴性鸡群已建立。如有1次检出阳性鸡,则该鸡群只能作为商品鸡群。
(2)鸡支原体病的药物预防和治疗由于本菌可以贮存于气囊炎等的干酪样物中不被杀死而潜伏下来,一旦应激因素存在,病原又散发出来,大量繁殖而致病,因此对本病的长期用药要有坚定的信念,而且不能单一地使用一种药物,必须轮流用药。
(3)免疫预防目前尚无令人十分满意的预防用疫苗销售。
①油乳剂灭活苗7~15日龄雏鸡颈部皮下注射0.2毫升,成年鸡皮下注射0.5毫升,平均预防效果在80%。注苗后15天开始产生免疫力。
②弱毒活苗目前使用尚不普遍。
火鸡支原体病和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治疗可参照鸡败血原体病的防治方法,但后者对红霉素有抵抗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07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