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山地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川南山地牛产于四川盆地东南部边缘山区,主产于筠连、珙县、古蔺、叙永等县,分布于兴文、天全、荥经、宝兴、汉源等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川南山地牛产区群山环绕,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海拔320~2000m,山多、坝少,田块小、坡度大,耕作条件较差。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3.5~17.5℃,无霜期243~306天;年降水量1042~1250mm,相对湿度80%;年平均日照时数943~1297h,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境内有大渡河、赤水河等河流贯穿全境,水源丰富,无污染,水质好。农户对土地的耕作一般利用当地黄牛,对土地实行深耕和翻耕,一般冬春两季种植。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花生、油菜、水果、香桂等。由于山高路陡、田块狭小,牛只长期于这种条件下使役,形成体格较小、体质结实、行动灵活、体躯前宽后窄的特点。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川南山地牛的形成时间无史料可查。川南地区是汉苗民族杂居的地方,养牛历史悠久。据《叙府县志》记载:苗族风俗为爱牛,耕牧兼用。苗人生产恃畜,苗俗以牛多为富,婚姻交际多以牛酒唯农家喜喂托牛,历来畅销泸、贡和黔边。1948年6月续修的《筠连县志》原称筠连山牛,并日:山牛黄色,种山,即为耕地。川南山地牛正是为适应丘陵和山区耕作,经勤劳的山区人民长期选育形成的适合山地类型的地方品种。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5年对泸州、宜宾和雅安3市、20个县的统计,川南山地牛总头数27.7万头,其中公牛12万头,母牛15.6万头、繁殖母牛9.5万头。

宜宾市的筠连、珙县等8个县存栏占45.7%,泸州市的古蔺、叙永等5个县存栏占45.9%,雅安市的天全、荥经、宝兴、汉源等7个县存栏占8.4%。

从19852005年川南山地牛数量呈增长趋势,由于近亲交配原因,牛只个体逐渐变小。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川南山地牛基础毛色为黄色或黑色,据2006年对筠连和叙永两县118头牛的调查,黄色占78%,黑色占18%,红褐色和草白色各占2%。全群牛中部分牛呈白头、白背、白袜子,胁部、大腿内侧、腹下等处有局部淡化,有晕毛和黧毛,无季节性黑斑点、无沙毛。鼻镜呈粉色和褐色,眼睑和乳房呈粉色,蹄呈黑褐色,角呈蜡黄色或黑褐色。

被毛为贴身短毛,额部无长毛,颈侧、胸侧无卷毛。

体格较小,体躯紧凑结实。背腰平直,长短适中,胸较宽。头略长,额宽平,鼻梁较长而直。耳平伸,耳壳较薄。角形多样,多为短而圆、角尖向外的芋头角。公牛肩峰大,母牛肩峰较小或无。公、母牛胸垂大而有皱折。尻部较长而斜,尾长达后管下部,尾帚较小,尾梢颜色为黄色或黑色。

2.体重和体尺2006年3月和12月测量了筠连、叙永两县农户饲养的成年牛的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据《四川家畜家禽品种志》(1987)记载,川南山地牛1岁阉牛在以青草为主、适当补饲混合精饲料的条件下,育肥6个月,体重由109.4kg增长至190kg,平均日增重448g,屠宰率50%,净肉率41.9%,肉骨比5.7,熟肉率61%。其背最长肌含水分74.8%,干物质25.2%,其中粗蛋白20.5%、粗脂肪2.8%、粗灰分1.1%。

2006年12月在筠连县屠宰场对10头川南山地牛进行取样分析(西南民族大学测定),结果见表2。

2.役用性能川南山地牛易调教、役力强。开始使役年龄一般3~4岁,全年使役80~120天,每天使役6h左右,农忙时可达10h。据《四川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一牛一犁,使用铁铧木犁,工作6h可耕翻板田1.5~2.5亩。公牛(荥经县)平均体重380kg,平均最大挽力346.6kg;成年母牛平均体重299kg,平均最大挽力226kg;成年阉牛平均体重379kg,平均最大挽力301kg。体重312kg的成年阉牛(古蔺县)在气温30℃的晴天,单牛驾胶轮车,载重830kg,在山区碎石公路上,6h行走30km,平均每小时行走5km。

3.繁殖性能川南山地牛性成熟年龄为12~18月龄,公牛36月龄、母牛42月龄初配。繁殖季节以春、秋两季为主。母牛发情周期18~25天,平均20天;妊娠期240~301天,平均275天。初生重公犊17kg,母犊15kg;断奶重公犊65kg,母犊58k;哺乳期日增重公犊0.27kg,母犊0.24kg;犊牛成活率93%。

四、饲养管理

以放牧为主,只在冬季少量补喂玉米秸、稻草等。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川南山地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制定系统选育计划,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六、品种评价

川南山地牛适应山区放牧饲养条件,善于爬坡和小块田地耕作,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性情温驯等优点,但其存在个体小、肉用性能差的缺点。今后应在保护的基础上,以肉乳兼用品种西门塔尔牛进行杂交改良,向肉乳方向发展。

相关推荐

平陆山地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平陆山地牛主产于山西省平陆县,在夏县及运城市盐湖区也有少量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南端,中条山南麓向阳坡面,南隔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西部为高原沟壑区,东部为土石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沟壑纵横,素有平陆不平沟三千之称。主峰莲花台锥子山,森林茂密、山险坡陡,海拔1630m。北部与夏县交界处有清凉山,为运城至茅津渡公路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年平均气温13.8℃,1月份平均气温-1℃,7月份平均气温24.5℃;无霜期200天左右。年降水量602mm,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23条涧河均发源于中条山,向南注入黄河。土质为褐土,盛产苹果、桃、李、杏、枣、核桃、柿子等30多种干鲜水果,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其次是豆类、薯类、谷子等,耕作制度一年两熟。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平陆为夏、周时期古虞国所在地,历史悠久,是按图索骥、伯乐相马、唇亡齿寒、中流砥柱等典故的诞生地,农业文明发展较早。产区气候温和,雨量较充沛,牧草茂盛,群众有打晒青干草和种植苜蓿的习惯,冬季补饲棉子及黑豆等精饲料,为牛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较好的饲料条件。当地山高坡陡,耕地块小分散,道路狭窄坎坷,需要腿短有力、蹄坚耐磨、行动灵活的牛只担任耕作和运输任务。以山地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要求牛只体格较小,易上膘、保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群众形成了适合当地条件的选种标准,要求短腿、大身子、头如桶、眼如蛋、肩如伞、背如案(板),即所谓爬山虎类型的牛。由于交通不便,平原地区的牛只很难适应当地条件,牛群基本处于闭锁繁育状态。经当地群众长期选育,牛群体形毛色趋向一致,形成本品种。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近20年来,受引进的夏洛来牛杂交和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及群众养牛积极性下降的影响,平陆山地牛由1982年的1.4万头下降到2006年的5599头,其中能繁母牛3850头、公牛1075头,处于维持状态。2008年4月山西省畜牧局对10头平陆山地牛成年公牛和50头成年母牛进行了体尺和体重测量(表1),《中国牛品种志》记载的1981年数据比较,此次测量数据明显偏高,公牛平均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分别增长了13.3%、23.3%、16.7%、15.7%和73%,母牛分别增长了16.3%、21.0%、21.4%、22.4%、59.7%,怀疑2008年测量牛只属杂交改良牛。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平陆山地牛的毛色有黄色、红色两种,其中以黄色为主。依其体型外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背腰较长的爬山虎,另一类是体躯较短的圪土达牛,以爬山虎类型为主。公牛头部稍短而粗,颈短而丰满,并有较多皱褶和垂皮。母牛较清秀,鼻镜多为粉色或灰色。角多为龙眉形,公牛角短而粗,母牛角稍细长。该牛体型较小,体躯较长,结构紧凑,体质结实。前胸开阔宽深,背腰长宽平,肋骨开张良好,尻部宽平,臀部圆深,肌肉发达,后裆宽,甚少斜尻或尖尻。四肢较短,端正结实,蹄圆缝紧,蹄壁较厚,蹄缝较深,光亮坚硬,结实耐磨,呈灰褐色,蹄质部有深褐色圈纹。

2.体重和体尺2008年山西省畜牧兽医局对平陆山地牛成年牛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所见资料中均引用1979年10月对5头成年牛屠宰性能的测定结果,平均宰前活重404.0kg,胴体重216.2kg,屠宰率53.5%,净肉率46.9%,眼肌面积74.7cm2。

2.役用性能平陆山地牛耐力较好,山路行走,每头牛可拉载重400~500kg的大车,行走速度中等,日行约30km。每犋(体型大的一头一犋,体型小的两头一犋)日耕地2~2.5亩。

3.繁殖性能平陆山地牛母牛初情期10~12月龄,一般在20~24月龄初配,繁殖率70%~90%。公牛12月龄性成熟,24~30月龄可开始配种利用,繁殖利用年限8~10年,一次射精量4mL,精子密度5亿/mL,原精液精子活力0.7以上。初生重公犊(241)kg,母犊(221)kg。

四、饲养管理

平陆山地牛全年放牧,严冬季节短时间舍饲,舍饲期给予一定数量青干草,每日每头补饲精饲料0.5kg左右,本品种繁殖以本交为主。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制定平陆山地牛保种计划,未建立保护区、保种场等保种体系。平陆山地牛1988年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

六、品种评价

在中原山区,平陆山地牛是体格较大、背腰较长的品种,对山区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其臀部和股部比较发达,肌肉丰满、产肉性能较好。今后应加强保种和本品种选育,促进其向肉用方向发展,非保种区可利用毛色一致的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

川白獭兔


川白獭兔是由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于2002年育成的白色獭兔R新品系,2002年6月通过了四川省畜禽品种审定,经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批准命名为“四川白獭兔”并公告。白色獭兔R新品系选育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下面具体来认识一下:川白獭兔。

“川白獭兔”是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26年不懈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填补了我国无培育獭兔品种的空白,是我国家兔产业史上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这将对四川乃至全国獭兔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
川白獭兔是以德系獭兔和美系獭兔杂交选育的四川白獭兔为育种材料,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通过连续五个世代定向选育而成。经国内同行专家性能测试和综合评价,其毛皮品质、生长发育、繁殖性能、适应性等性状均优于国内现有饲养的其他獭兔品种,特别是优级皮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獭兔品种。

目前,川白獭兔选育核心群基础母兔已达444只,公兔76只,种群规模5000余只。已在四川省仪陇县、江油市、罗江县等20余个市县和重庆市、云南省、山西省等10余个省市推广,累计推广种兔11.30万只,改良獭兔27万只,建立川白獭兔良种扩繁场13个,存栏基础母兔7000余只,发展了一批规模养殖场(户)和合作社,大幅度提升了四川省獭兔产业的整体水平。

陆川猪


陆川猪饲养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因原产于广西东南部的陆川县而得名,现主要分布在玉林、钦州、梧州等地。陆川猪是中国八大地方优良猪种之一,具有繁殖力高、母性好、抗逆性强、肉嫩味鲜、体型紧凑、遗传力稳定等优点。

【体型外貌】

陆川猪体型特点为体躯矮、短、肥、宽。头较短小,耳小而薄向外平伸,额有横行皱纹,背腰宽而下凹,腹大下垂,臀短倾斜,四肢粗短,乳头多为6对。全身被毛稀短,毛色为黑白花。除头、背、腰、臀部为黑色外,肩甲、腹部与四肢均为白色。陆川猪体小、早熟、易肥。肉质好、营养丰富。适应性强,耐粗饲。遗传力稳定,杂交优势明显。初生重0.6公斤,2月龄断奶重9.6公斤。陆川猪屠宰适期为8月龄、体重70公斤左右,屠宰率为69%。成年公猪体重87公斤,母猪79公斤左右。

【饲养繁殖性能】

陆川猪母猪繁殖力高,母性好,平均窝产仔12头以上。传统方法饲养生长速度慢,饲养报酬低。一般饲养条件下,陆川猪生长期平均日增重为321克,饲养报酬为4.13∶1(陆川猪耗料高,主要原因是陆川猪生长慢、饲养水平低)。成年猪平均屠宰率为76.3%。用传统的饲养方法,不喂精料,只喂洗米水、米糠、红薯藤、剩菜剩饭,6月龄公猪2头平均体重为24.95公斤,母猪10头平均体重为42.22公斤;12月龄公猪平均体重为87.3公斤,母猪平均体重为79公斤。按规模养猪,生长发育明显加快。皮薄肉嫩、肉的味道好,胴体瘦肉率为36.7%。可饲喂一定比例的玉米粉、米糠、麸皮、花生饼。

【营养价值】

每100克陆川猪肉(瘦)所含营养素:蛋白质20.30克、脂肪6.20克、碳水化合物1.50克、维生素A44.00微克、硫胺素0.54毫克、核黄素0.10毫克、尼克酸5.30毫克、维生素E0.34毫克、钙6.00毫克、磷189.00毫克、钠57.50毫克、镁25.00毫克、铁3.00毫克、锌2.99毫克、硒9.50微克、铜0.11毫克、锰0.03毫克、钾305.00毫克、胆固醇81.00毫克。(广西刘韵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17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