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川山地猪

湖川山地猪(HuchuanMountainpig)因产于湖北省、四川省、湖南省、重庆市交界处,四川盆地东边所属的大巴山、巫山、大娄山、武当山、荆山及乌蒙山一带而得名。

1980年在湖北、四川、湖南三个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经《中国猪品种志》编写组和有关省对资料的整理分析,鉴于湖北的鄂西黑猪、四川的盆周山地猪和与湖南西部接壤地区的猪种,所处生态条件类似、猪种主要特征特性较一致,历史上猪种间有一定的交往,将其归并,统一命名为湖川山地猪。2007年重庆市在猪种资源调查时,在该市合川县发现了合川黑猪,在潼南县发现了罗盘山猪,在丰都县发现了渠溪猪,经分析,这些猪种的生态条件和湖川山地猪类似,分布范围也在湖川山地猪范围之内,应是湖川山地猪中的几个类群。四川的丫杈猪是盆周山地猪中的一个类群。

产区多为山地,地势较高,山峦起伏,溪谷深切,海拔多在800m以上。年平均气温15~18℃,年降水量800~1500mm。农作物多一年两熟,以玉米、薯类、水稻、小麦和豆类为主。米糠、麦麸等农副产品数量多,红三叶、各种野菜、野草和树叶来源广,饲料资源丰富。山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多靠养猪积肥。当地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群众养猪除自食以外,还以出售仔猪、火腿、腌熏肉等增加收入,使养猪成为主要家庭副业。

产区养猪历史悠久,据对四川巫山县大溪乡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出土的家猪左下颌骨和陶制猪头的考证,该地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饲养家猪,至今约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产区养猪形成一定的自然分工,山区野生青绿饲料多,群众多养母猪和架子猪;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农作物产量较高,粮食较多,人口密集,猪肉销路好,群众喜购架子猪催肥。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在一定地区形成了母猪较集中的母猪窝子,并有职业猪贩子长途运销,致使猪种产区间存在一定的交往。此外,历史上因灾荒、战乱等,曾几度引起人、畜的大规模流动,据《竹山县》、《施南府志》等记载,明、清时代荆州、四川、湖南曾移民产地,带来了外地猪,这些因素对湖川山地猪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湖川山地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据记载20世纪80年代时湖川山地猪分布于40多个县,主产区约有繁殖母猪20万头(不包括合川黑猪、罗盘山猪和渠溪猪)。近年来,由于该地区引入外国猪种,湖川山地猪的饲养量有所减少。原有的类群之间也较少发生猪种交流,某些类群的猪只有在交通较闭塞的山村中才能找到,数量也已不多。2006年调查,有恩施黑猪(鄂西黑猪)母猪约9.2万头,盆周山地猪母猪约5.28万头,合川黑猪母猪约12.78万头,罗盘山猪母猪约0.08万头,渠溪猪母猪约0.5万头。2005年调查,四川泸州市有丫权猪母猪约1.3万头。

相关知识

陆川猪


陆川猪饲养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因原产于广西东南部的陆川县而得名,现主要分布在玉林、钦州、梧州等地。陆川猪是中国八大地方优良猪种之一,具有繁殖力高、母性好、抗逆性强、肉嫩味鲜、体型紧凑、遗传力稳定等优点。

【体型外貌】

陆川猪体型特点为体躯矮、短、肥、宽。头较短小,耳小而薄向外平伸,额有横行皱纹,背腰宽而下凹,腹大下垂,臀短倾斜,四肢粗短,乳头多为6对。全身被毛稀短,毛色为黑白花。除头、背、腰、臀部为黑色外,肩甲、腹部与四肢均为白色。陆川猪体小、早熟、易肥。肉质好、营养丰富。适应性强,耐粗饲。遗传力稳定,杂交优势明显。初生重0.6公斤,2月龄断奶重9.6公斤。陆川猪屠宰适期为8月龄、体重70公斤左右,屠宰率为69%。成年公猪体重87公斤,母猪79公斤左右。

【饲养繁殖性能】

陆川猪母猪繁殖力高,母性好,平均窝产仔12头以上。传统方法饲养生长速度慢,饲养报酬低。一般饲养条件下,陆川猪生长期平均日增重为321克,饲养报酬为4.13∶1(陆川猪耗料高,主要原因是陆川猪生长慢、饲养水平低)。成年猪平均屠宰率为76.3%。用传统的饲养方法,不喂精料,只喂洗米水、米糠、红薯藤、剩菜剩饭,6月龄公猪2头平均体重为24.95公斤,母猪10头平均体重为42.22公斤;12月龄公猪平均体重为87.3公斤,母猪平均体重为79公斤。按规模养猪,生长发育明显加快。皮薄肉嫩、肉的味道好,胴体瘦肉率为36.7%。可饲喂一定比例的玉米粉、米糠、麸皮、花生饼。

【营养价值】

每100克陆川猪肉(瘦)所含营养素:蛋白质20.30克、脂肪6.20克、碳水化合物1.50克、维生素A44.00微克、硫胺素0.54毫克、核黄素0.10毫克、尼克酸5.30毫克、维生素E0.34毫克、钙6.00毫克、磷189.00毫克、钠57.50毫克、镁25.00毫克、铁3.00毫克、锌2.99毫克、硒9.50微克、铜0.11毫克、锰0.03毫克、钾305.00毫克、胆固醇81.00毫克。(广西刘韵升)

盆周山地猪


盆周山地猪(PenzhouMountainpig)因产于四川盆地周边的大巴山、巫山、大娄山及乌蒙山一带而得名,部分农户称为高山猪(包谷猪)。1977年根据四川省地方猪种资源联合调查结果,将四川盆地周围的丫杈猪(桠叉猪)、黔江猪、青峪猪及南江猪统一归并后命名为盆周山地猪。2009年四川省通过调查,认为丫杈猪与青裕猪等盆周山地猪有一定差异,体型较大,应作为与盆周山地猪不同的类群,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会组织四川省、重庆市的有关专家讨论,同意这一意见。历史上,盆周山地猪与湖北、湖南、贵州及陕西等接壤地区的猪种有交往。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和分布

盆周山地猪原产于大巴山、巫山、大娄山、武陵山一带。重庆市主要分布于其辖区的酉阳县(24.6%)、黔江区(22.7%)、彭水县(13.3%)、秀山县(11.4%)、城口县(9.5%)、巫山县(7.5%)及其他相邻区县(11%)。四川省主要分布于泸州市(3.4%)、广元市(4.5%)、广安市(4.2%)、达州市头(13.4%)、巴中市(21.8%)、宜宾市(17.4%)和南充市(35.3%)等地。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北纬28o10~32o13、东经105o17~110o11,地势较高,境内有平坝、高山、深丘,海拔一般在800~1200m。年平均气温15.5~17.7℃,无霜期289~346天;年降水量754~1211mm,相对湿度75%~80%。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润,日照较好,四季分明。雨季分布不均。产区水源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著名的河流有阿蓬江、诸佛江支流,乌江、酉水河、麻旺河等。产区内山地较多,土地比较贫瘠,岩溶地貌突出,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黄棕壤、潮土、柴色土、红壤土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盆周山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和豆类等;主要饲料作物野菜、野草、甘薯(藤)、牛皮菜、瓢儿菜等常年都有生产。产出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能量饲料与丰茂的野生饲草,为盆周山地猪的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资源。

在产区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群众历来重视养猪,多靠养猪积肥。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养猪是农户的重要经济收入之一。群众有利用山区饲草资源养猪的传统习惯。在喂养方法上,一般在架子猪阶段喂给大量青绿野生饲料,育肥末期集中用含能量较多的玉米、甘薯、马铃薯催肥,逐渐形成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沉脂力强、含腹油较多的猪种。盆周山地猪适应山区粗放饲养(可放牧),具有抗病能力强等特点。在农村以青饲料为主,采用吊架子方式饲养的盆周山地猪,14~18月龄体重可达70~80kg。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6月底存栏盆周山地猪5.28万头,其中公猪32头。2004年重庆市盆周山地猪饲养量为8.2万头,1977年重庆、四川约有盆周山地猪种猪10万头。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市瘦肉型猪生产的兴起与发展,外来良种公猪的引进和杂交猪生产的发展,导致盆周山地猪数量减少,特别是用于纯繁的母猪数量急剧减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盆周山地猪体型中等大,头较轻,嘴较长,额部皱纹少。体躯较窄,背腰平直,腹大、不拖地,臀部较倾斜。四肢结实。被毛黑色,部分猪的额部、肢端、尾部有白毛。乳头6~7对。

2.体重和体尺2006年猪遗传资源调查组对酉阳县农村饲养条件下盆周山地猪成年猪的体重和体尺进行了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据2006年猪遗传资源调查组在酉阳县调查,在农村饲养条件下,母猪多于4月龄开始发情,6月龄配种。母猪初产窝产仔数(6.82.3)头,二胎窝产仔数(8.91.7)头,三胎以上窝产仔数(9.81.2)头,育成率95.4%9.6%,42日龄断奶窝重(59.211.2)kg。与1976年调查的母猪初产窝产仔数6.6头,二胎窝产仔数7.9头,三胎以上窝产仔数9.9头,育成率96.4%,45~55日龄断奶窝重56.4kg相比,繁殖性能变化不大,有小幅度提高,与人们有意识的选育和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有关。

2.育肥性能据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2006年测定,12头盆周山地猪体重20~90kg阶段日增重(50255)g,料重比3.690.3。同时进行了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测定,结果见表2。

肌纤维密度(23835)根/mm2,肌纤维直径(63.694.51)m。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盆周山地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盆周山地猪多数用作经济杂交的母本,其二元或三元猪杂种优势比较明显,一般二元杂交用长白猪或约克夏猪作父本,杂种后代再与其他引进品种猪杂交,表现出较好的配合力。

五、品种评价

盆周山地猪适应山区粗放饲养条件,抗病力较强,沉脂力强。今后应加强保种工作,同时进行本品种选育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四川藏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四川藏猪(SichuanTibetanpig)主产于四川省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属青藏高原,地形复杂,大体可分为高山区、半高山区和河谷区。主要分布于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黑水、马尔康、小金、金川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理塘、乡城、稻城、雅江、新龙、德格等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系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产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200m的半山地带,属半农半牧区。气候严寒,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7~12℃,昼夜温差大,多在12℃以上;无霜期110~120天。年降水量660~680mm,空气干燥,日照多。农作物多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以青稞、小麦为主;其次有蚕豆、玉米、马铃薯及莞根等,畜牧业以羊、牛、马为主,其次是猪。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四川藏猪系高原放牧猪种,终年随牛、羊混群或单群放牧。由于长期生活在恶劣的高寒气候和低劣饲养条件下,受自然影响比较大,形成许多适合高原生态环境的特点。例如,头长、嘴尖,适宜拱土取食;耳小直立、转动灵活,耳郭面积小;体躯窄,后躯较长、略高;四肢结实、紧凑,利于爬坡,奔走;被毛下着生大量绒毛,保温性能好;心、肺器官发达;沉脂力特强。

四川藏猪视觉发达,听觉、嗅觉灵敏,反应迅速。由于藏猪产地分散,历史上交通不便、极为闭塞,往往在一定范围内自繁自养,形成比较稳定的闭锁群体,因而有的群体间在毛色、耳型等性状上存在一些差异。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2006年调查,共存栏藏猪约1.4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约1.41万头、种公猪533头。据《四川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1986年四川省存栏四川藏猪繁殖母猪2万多头。由于产区内曾先后引入内江猪、荣昌猪、长白猪、中约克夏猪等与藏猪进行杂交,纯种藏猪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在公路沿线和养猪较集中的河谷坝区,纯种藏猪已很少见,且数量日趋减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四川藏猪体型微小,被毛多为黑色,少数为棕色,也可见四肢、额部有少许白色者,少数仔猪被毛有黄色纵行条纹,但随年龄增加逐渐消失。鬃毛长而密,冬季被毛下有绒毛。额面窄,皱纹少,嘴长而直、呈锥形;耳小、直立,转动灵活。胸较狭,体躯短,背腰平直或微凹,腹线较平,后躯较前躯高,尻部倾斜。四肢结实,趾关节韧带坚实而有力。乳头多为5对。

2.体重和体尺2003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场内测量了四川藏猪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2003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保护场内观察四川藏猪的繁殖性能,母猪发情周期17~33天,发情持续期3~7天,妊娠期110~124天;公猪2~3月龄时出现爬跨行为。母猪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2008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保护场内,随机选择8头阉公猪,从2月龄断奶开始测定其育肥性能,其结束体重为(59.680.41)kg,日增重(269.356.93)g,料重比4.300.10,平均(260.176.37)日龄达60kg体重。

对平均宰前活重59.68kg(8头)阉公猪进行了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见表3。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保护。2001年四川甘孜州稻城县确定邓波乡和木拉乡为藏猪保护区,禁止引入外种杂交,开展藏猪的保护工作。2003年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从甘孜州稻城县藏猪自然保护区引进10个血缘的纯种藏猪50头,其中公猪12头、母猪38头;2009年再次从四川藏区引进2个血缘纯种藏猪15头,其中公猪4头、母猪11头,进行异地活体保种选育,现已形成10个血缘的藏猪群体128头,其中公猪18头、母猪110头的保种规模,建立了四川藏猪资源保护场。

研究筛选出的杜洛克猪与藏猪杂交组合,生长较快、肉质优良,耐紫外线辐射,是藏区养猪生产的优良杂交组合。

五、品种评价

藏猪体型微小,生长发育缓慢,能适应高寒地区的环境条件,其肌纤维细、肌内脂肪含量高、肉质优良,可作为优质猪育种的良好材料。藏猪抗逆性强,心血管发达,其不同月龄的内脏器官大小与人不同年龄时段的内脏器官相对应,是培养实验动物的理想素材。今后应在保种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达到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统一。

湖拟鲤


[学名]: Rutilus rutilus Lacustris(Pallas)
[资源名称]: 湖拟鲤
[别名]: 小白鱼
 
[形态特征]:
  体略高而侧扁,背部稍隆起,腹侧自腹鳍至肛门狭窄而无皮棱。头稍短小。吻稍钝。眼中等大,位于头侧正中,眼间隔圆凸。口前位,口裂微斜,呈半月形。上下颌约等长。上颌后端伸至后鼻孔的下方。无须。前鼻孔后缘有一皮突。咽牙侧扁、末端弯曲略呈钩状。鳃耙短小,鳃盖膜与峡部相连。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新疆  [原产地区]:鄂毕河至勒拿河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鄂毕河至勒拿河。我国仅见于新疆。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喜栖息在多水草的静水中,喜单个或小群活动。

川白獭兔


川白獭兔是由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于2002年育成的白色獭兔R新品系,2002年6月通过了四川省畜禽品种审定,经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批准命名为“四川白獭兔”并公告。白色獭兔R新品系选育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下面具体来认识一下:川白獭兔。

“川白獭兔”是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26年不懈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填补了我国无培育獭兔品种的空白,是我国家兔产业史上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这将对四川乃至全国獭兔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
川白獭兔是以德系獭兔和美系獭兔杂交选育的四川白獭兔为育种材料,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通过连续五个世代定向选育而成。经国内同行专家性能测试和综合评价,其毛皮品质、生长发育、繁殖性能、适应性等性状均优于国内现有饲养的其他獭兔品种,特别是优级皮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獭兔品种。

目前,川白獭兔选育核心群基础母兔已达444只,公兔76只,种群规模5000余只。已在四川省仪陇县、江油市、罗江县等20余个市县和重庆市、云南省、山西省等10余个省市推广,累计推广种兔11.30万只,改良獭兔27万只,建立川白獭兔良种扩繁场13个,存栏基础母兔7000余只,发展了一批规模养殖场(户)和合作社,大幅度提升了四川省獭兔产业的整体水平。

奎湖鳙鱼


奎湖鳙鱼是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的特产,也叫奎湖雄鱼,是淡水鱼的一种,有“水中清道夫”的雅称,是中国四大家鱼之一。奎湖鳙鱼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层,是南陵县特有的一个鳙鱼品种,也是池塘养殖及水库渔业的主养对象之一,经济价值较高。奎湖鳙鱼为温水性魚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5~30℃,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环境。幼鱼及未成熟个体一般在沿江湖泊和附属水体中生长。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奎湖鳙鱼。

奎湖鳙鱼的鱼脑中含有一种人体所需的鱼油,而鱼油中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可以起到维持、提高、改善大脑机能的作用。鱼鳃下边的肉呈透明的胶状,水分充足,里面富含胶原蛋白,能够对抗人体老化及修补身体细胞组织。
鳙鱼,其味甘、性温,一般人都宜食用,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者食用更佳。经常食用还能够润泽皮肤、清火。
国家农业部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办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现场核查,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认为奎湖鳙鱼品种独特,历史悠久,特有的放养方式和生态环境,使该区域生产的鳙鱼具备独有的营养价值,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条件和有关技术标准要求,准予登记并允许在农产品或农产品包装物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并明确登记奎湖鳙鱼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东经118°22~118°25,北纬31°01~31°05。地域范围为:许镇镇28个行政村,渔业水域总面积3640公顷,年产量3200吨。

奎湖最出名的算是美味漂鱼了。正宗奎湖漂鱼须选用奎潭湖产鲜活3斤左右鳙鱼(俗称胖头鱼),用奎潭湖甘甜湖水烹制而成。所谓湖水烧湖鱼,这样的漂鱼风味才更为独特,食之有开胃健脑之功效。做法其实很简单:将鱼连头劈成两半,再切成半寸块状,以适量生粉、精盐、酱油和水磨辣椒拌腌,十分钟后,放入烧开的沸水中,再烧十五分钟后加入密制配料和姜、蒜、等佐料即可食。此时,烧熟的漂鱼没了腥味,色艳味浓,肉质细嫩,鱼汤也特别鲜美。
奎湖漂鱼,以其肉质细腻、味道独特、汤汁鲜美而备受食客青睐,最负盛名。外地一些人到奎湖,莫不以一啖奎湖漂鱼而倍感惬意与自豪。
地处圩乡的许镇,境内沃野万顷,湖塘沟汊星罗棋布,尤其是面积广阔的浦西湖、池家湖与泱泱万亩的奎潭湖,湖水澄澈,水草丰茂,无污染,盛产鳙鱼、螃蟹、甲鱼、鲫鱼、鳜鱼等各种水产品。因这些鱼类属无公害绿色产品,畅销大江南北。而用奎潭湖甜甜纯净的湖水烧成的奎湖漂鱼,更是风味独具,食之有开胃健脑之功效,成为人们餐桌上一道色香味俱佳、百吃不厌的菜肴。
奎湖漂鱼好吃,其实它的烧做方法也不繁杂,一般烧法是:将一条3斤以上的鳙鱼(因它头大,俗称胖头鱼),刮掉鱼鳞,摘除鱼鳃,再剖肚拿掉内脏等物,让鱼血沥尽后濯净;而后将鱼切成半寸厚块状,鱼头一分为二,佐以适量生粉、一勺精盐、酱油和少量水磨辣椒拌之。十多分钟后,等上述作料慢慢渗入鱼片内,再将其放入烧开的沸水中,旺火烧十五分钟后即可食。具体烧的火候要根据漂鱼的多寡而定,鱼多,时间要烧长一点,但不能过长,否则,鱼肉会烧老了。烧熟后,起锅前再放一点猪油、味精、少许芫荽菜和经猪油略炒过的细碎生姜、大蒜子。此时,烧熟的漂鱼没了腥味,香辣味浓郁,肉质细嫩。食之脍炙人口,大快朵颐。值得一提的是,烧漂鱼最好要用奎湖的水,这样鱼味才地道、正宗。此所谓“湖水烧湖鱼”是也。
奎湖漂鱼也有烧清汤鱼的,烧法类上,只不过其中不放辣椒罢了。这种鱼汤味道清淡、爽口,啖之口舌生津,使人顿生一种悠然绵长的意味。眼下,奎湖境内的漂鱼馆不少,且生意火爆,打响了品牌。这一方面是众多游客来此领略奎潭湖旖旎的风光,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何尝不藉此而来一饱奎湖漂鱼之口福呢?而今,更有头脑活络的奎湖人,瞄准了市场,把漂鱼馆开到了城里,一年四季招引得食客盈门,也使自己腰包鼓鼓。

贝尔湖野鲤


[学名]: Cyprinus carpio
[资源名称]: 贝尔湖野鲤
[外文名]: Will Carp Lake Bell
[别名]: 鲤拐子
 
[形态特征]:
  体细长、稍侧扁,形似草鱼。头较小,口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包着下颌,吻能收缩。须2对。体表覆盖较大的圆鳞,除位于体下部和腹部的鳞片外,其它鳞片的边缘均有暗色环。背鳍起点稍前于腹鳍起点,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背鳍基部长,大于体长的1/3,尾柄高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尾深叉形,上下叶相等。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变化,通常背部灰黑色,体侧金黄色,腹部白色,背鳍和尾鳍上叶与背部体色相同,臀鳍和尾鳍下叶橙红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内蒙古自治区  [原产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贝尔湖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180  
[地理分布]:内蒙古与前苏联交界的贝尔湖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咸水湖,水草丛生的区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68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