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日常养殖过程护理肝脏的中药方


甲鱼肝脏是甲鱼最重要的器官,兼具有解毒、造血及代谢的功能。人工养殖模式下,由于长期大量投喂高蛋白、高脂肪的人工配合饲料等,甲鱼肝脏负荷加大,极易造成甲鱼肝脏功能的损伤。甲鱼肝脏功能的损伤主要分为三种情况:1、药源性损伤,肝脏呈土灰色,严重的呈灰绿色。这是由于长期给甲鱼饲喂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对甲鱼肝脏造成损伤;2、脂肪肝,肝脏呈淡黄色并肿大。这是由于甲鱼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超出了甲鱼肝脏的代谢能力,形成脂肪肝;3、细菌性损伤,肝脏上出现紫红色的花斑,伴有脾脏内出现白点。这是由于水质恶化,有害菌侵入甲鱼体内,对肝脏造成损伤。甲鱼肝脏功能的损伤应以预防为主,对于已发生的肝脏功能损伤,在排除病因后应该及时对甲鱼肝脏功能进行维护或修复,也就是要给甲鱼饲喂些中草药成份的保肝类产品或中草药方剂,下面就介绍一些比较实用的保肝类方剂供养殖户参考。
1、药源性肝病
预防(葡萄糖粉10克+Vc2克+金钱草8克)
治疗(甘草8克+金钱草5克+五味子5克+垂盆草8克+生地黄10克+金银花10克+Vc2克)
2、脂肪肝性肝病
预防(茶叶8克+蒲黄8克+荷叶10克+山楂6克+红枣5克)
治疗(绞股蓝5克+三七5克+虎杖5克+茵陈5克+泽泻4克+白术5克+Vc2克+复合Vb1克+氯化胆碱1克)
3、病原体感染性肿肝
预防(合适的抗生素+黄芩5克+蒲公英5克+甘草5克+猪苓4克+黄芪5克+丹参5克)
治疗(黄岑5克+垂盆草4克+黄芪5克+茵陈4克+柴胡4克+板蓝根15克+鱼腥草8克+连翘5克+田基黄4克+Vc2克+复合Vb1克)
用药量按照每公斤干粉饲料配比,疗程要不少于7天。

相关阅读

甲鱼养殖之日常管理技术



(1)饲养管理:甲鱼的饲料以鲜活饵料为最佳。蛆虫、动物血、小鱼虾、蚬、螺、蚌、及玉米,米糠等都可以,也可以配合饲料为饵。密度较低的情况,天然饵供应相对充足,可少量投饵;密度较高时,则应多投动物性饲料或高蛋白配合饲料,以补充饲料的匮乏。
投饵应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原则。定时:每日投饵两次,上午10点及下午7点各一次;定点:采用食台投喂,在稻田准备好后,放甲鱼以前在沟凼中装好食台,以便定点投喂;定质:饵料中蛋白质含量应在45%左右,而且饵料组成变化应逐渐进行,不宜突变;定量:一般每日投饵量为甲鱼体重的10—12%,并随天气、水质、甲鱼摄食情况,以及甲鱼的生长阶段等渐进变化,通常以4小时内吃完为度。
总的来说,投饵量的变化常呈前期最少,中期最多,后期略减的趋势。
(2)水质管理:水质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稻田良好的水质条件。一般应每隔七天左右更换一次田水。更换田水时,先将原水排出1/3—1/2,然后注入新水到原来深度。换水时间以傍晚为好。夏天高温季节应适当增加换水次数和换水量,控制水温在30—32℃之间,以保证甲鱼在最佳水温下快速生长。养殖后期如10月份,把握时机再施一次有机肥,每亩400—500公斤,施放于围沟边角处,培养水蚯蚓等活饵,以补充动物饵料并有助于提高水温。
保持良好水质还需要注意稻田里农药的使用方法,以防甲鱼中毒死亡。最好少使用农药或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并注意施药时稻田中水的深度。注意防逃,经常检查防逃设施,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稻田养甲鱼,易于被人偷盗。要有专人看护。

甲鱼养殖运输后的疗养与护理技术



运输时间较长的鳖,要经过短时间暂养后才能分池饲养,尤其是在20℃以上时运输的鳖。
1.入池前鳖的消毒处理
运输后的鳖要稍作停留后再放入暂养池,并注意包装箱内温度与池水温度是否接近,最好先用池水逐渐淋湿包装箱,使鳖适应水温。然后分别用5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或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后放入暂养池。药浴时,鳖的数量不能多,否则下池后易发生死亡现象。
2.饵料生物的投放与消毒
购回的鳖在新环境中开始会不太适应,头几天不大吃食。3天后少量投喂一些喜食的饵料,并视水温和摄食状况逐渐加大投饵量,使其尽快恢复身体机能。亲鳖可投喂一些新鲜猪肝或牛肝,也可以投喂带壳的或去壳的螺蛳。1次投放量不要太多,有条件的最好放在饵料台上。稚鳖可以投喂水蚯蚓,从自然水体捕捞或买进来的水蚯蚓可先用清水冲洗几遍,放入暂养池或脚盒内,上面用密网盖上,使其缺氧后钻到网上面来,这样处理的水蚯蚓就比较干净。经消毒后即可投喂。
以上所投喂的螺蛳和水蚯蚓等饵料生物都要用2毫克/升的土霉素进行消毒,避免将自然水体的病原体带入池内。
3.伤、弱鳖的特殊治疗与处理
受伤的和体质弱的鳖要分开进行治疗与处理。对有外伤的鳖可用高浓度药物短时浸泡,也可以在伤患处直接涂抹四环素软膏,并用创可贴贴于患处,避免病菌侵入。贴有创可贴的个别病鳖要单独放入一个容器内,以免其四处爬动将药膏弄掉。有内伤的鳖可采用口服和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投喂药饵。对于体质弱的稚鳖要同其它鳖分开,单独精心护理,每天投喂一些牛肝或猪肝,也可以将蒸熟的蛋黄与绞碎的牛肝搅拌后一起投喂,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促进体质迅速恢复。
其它健康、无伤的鳖,在暂养1周后,即可分池养殖。下塘时,注意池水水温相差不要太大。
4.暂养期间的水质管理
在暂养期间,由于池内鳖的密度高,水质容易恶化,因此要注意经常换水,一般每2天1次,每次换掉池水的1/4~1/3,并注意换水前后温差成鳖不要超过±4℃,稚、幼鳖不要超过±2℃。

甲鱼发病后养殖户正确的给药方法



1.浸浴法此法多用于收敛药物,如高锰酸钾、中药金樱子等作为辅助浸浴剂,以促使病鳖表皮溃烂的愈合。操作方法:病情轻者宜用低浓度、长时间(至20小时)浸浴,病情重者宜用高浓度、短时间(30分钟至120分钟)多次浸浴。浸浴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呼吸困难而死亡。浸浴药水总量以淹没病鳖(10厘米)为度,药浴药水的水温与鳖原生活水体的温度差异不宜过大。
2.口服法此法多用于投喂磺胺类药物(按每千克鳖每天用药0.1克,第一次用药量加倍)。抗生素等每天用药20万国际单位,一般3~5天为一疗程。为了保证鳖能口服到预定量的药物,将药与鳖喜食的饵料混制成药饵,喂药前投饲量应比平时减少,以便使鳖每天能吃光药饵,如药物有苦味可添加蜂蜜。
3.注射法此法在无法口服投药时采用。注射部位在皮下、腹腔,以后肢皮下或肌肉注射效果为好。注射部位应进行消毒处理,一般体重500克以上的成鳖注射量0.5~0.8毫升,体重500克以下的成鳖注射量0.2~0.5毫升,注射时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操作动作要轻快,注射后要立即将病鳖放入原水环境中饲养。
4.挂篓(或挂袋法)此法投药量低于全池泼洒该药的用量。篓(袋)宜挂在食场周围鳖出入处的水下10厘米左右的水层中。篓(袋)数量多少,应根据食场大小并要保证鳖正常摄食而确定。篓(袋)中的药量应以鳖将食台上的饵料吃完而药物尚未溶完为适度,通常挂篓(袋)需要持续3~5天。

甲鱼养殖病害防治的体内施药方法与技术



鳖病施药的常用方式主要有体外施药和体内施药两种。体外施药的主要目的是发挥药物局部作用的功效,直接杀死鳖体表和水中的病原体;体内施药主要是利用鳖体内各组织器官对药物的吸收作用,杀死鳖各内脏器官内的病原体。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体内施药技术。
1.口服法
口服法可将片剂或粉剂药物拌入饵料中直接投喂。对重病的、已不摄食的种鳖和亲鳖应进行填喂。具体做法是:用一根圆滑的空心硬塑料管挑逗鳖,当鳖张口咬住塑料管时,马上提起,用手捏住其头部,将塑料管一端插入其口腔深处,将药物沿塑料管送入鳖的食道。
药饵法实施时,必须掌握池中鳖的总重量(粗略估计),然后按该药物每千克鳖体重每天的用药量,计算出总药量;再根据池中鳖的总重量和投饵率算出当天的投饵量;最后将药物碾碎,均匀拌入饵料中。为了提高药物作用效果和不浪费药饵,最好在投药前1天停止供食,并且拌药饵料要选鳖最喜欢的,投喂量也要比日常投饵量少15%,以便鳖能吃完吃净。
还应该注意的是:不应该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免病原体产生抗药性,也不应该长期超大剂量使用药物拌饵,以免造成鳖慢性中毒,影响商品品质。
2.注射法
注射法既可用于预防又可用于治疗,对病情严重,已停食的鳖使用,效果尤其显著,其优点是用药量少,吸收快,见效快;缺点是要将成千上万的鳖从水中捞出,一一注射,操作麻烦,工作量大,对鳖的影响也大。所以注射法预防疾病时多在分级分养和倒池时进行。
注射法有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两种。肌肉注射入针处多在后肢基部与底板之间的肌肉,腹腔注射入针处多在后肢基部前与腹甲连接处的较薄皮肤区域。针头多选5~7号针头,入针时,针头与注射部位的表面呈10~15度进针,进针深度肌肉注射为1~1.5厘米,腹腔注射为0.5~1厘米,稚、幼鳖进针浅,成鳖、种鳖进针深,腹腔注射特别注意针头不要伤及鳖的内脏。
注射药物用量大多根据鳖的体重决定。注射前要粗略称量鳖体重,然后乘以每千克体重需用的药物量(有时用国际单位表示,有时用毫克表示),即为该鳖需用的总药量。然后,用医用生理盐水注射液溶解药物,生理盐水用量一般为每只稚、幼鳖0.2毫升,成鳖0.3~0.5毫升。生产上,常将规格、体重近似的鳖一起注射,所以需要事先配好几十只甚至几百只的用量。

甲鱼养殖过程中的投饵技巧



甲鱼养殖,投饵和防病是关键。掌握好甲鱼养殖的投饵技术,既可以提高甲鱼的生长速度,又可以增强甲鱼的抗病力,一举两得。以下是一些甲鱼养殖的投饵技巧,供养殖户参考。
一、投饵的多样性
在甲鱼饲料中加入少量蔬菜汁拌匀后投喂,如各种青菜汁、南瓜叶汁等,可增加多种维生素,对甲鱼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甲鱼疾病多发季节,要做好预防工作,可适当在饲料中添加一些保肝、护肝类药物。
二、投饵的科学性
甲鱼投饵应严格遵守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定人的方法。
1、改水下投饵为水上投饵:养殖试验证明,甲鱼完全可爬上岸摄食。可在池边上设置坡度为30°左右的缓坡型饵料台(1/3浸入水中)多处,为了适应水位的变化,用木板将饵料台建为梯级或浮动式。开始先将饵料置于饵料台水边,再逐渐将饵料移至水位线5cm以上的饵料台上,经训食,甲鱼自然上岸边饵料台取食。饵料最好用竹签或铁钉固定,以防甲鱼将其拖入水中。有条件的养殖户建议使用特定的饵料机将饲料加工为颗粒状,同时可采用带有凹槽的材质如石棉瓦做成饵料台,水上多点投喂。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可随时观察掌握甲鱼的取食数量及发病情况。有经验的养殖人员基本上能识别池中的甲鱼个体,有的则能呼之即来(固定的饲养员)。
2、多点设台,定时投喂,不足及时补充:为了达到均衡摄食,在养殖池中应多点设台,采用定时投喂法,少量多投,食完不足即补。当日的投饵量以当日吃完为宜。
3、改生食为熟食:个别采用动物性饵料(蝇疽除外)投喂的地区,饵料投喂前最好能煮沸15分钟,这样可杀菌杀虫,改变饵料的适口性,促进甲鱼摄食和消化,特别在亲甲鱼投饵中应大力提倡。
三、投饵的经济性
作为养殖户应千方百计在保证甲鱼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降低饲料成本。可根据甲鱼的生长时期、气候条件和摄食情况,随时增减投饵量和次数,减少浪费。如:越冬后提早开食,可加速生长,提高抗病力。当水温稳定在16℃以上时,即可少量投喂。春秋两季,气候凉爽,水温略低,白天中午吃得多,要多喂;晚上少吃,要减少投喂。夏季气温水温相对较高,白天中午、下午吃得少,相对少喂;晚上、早上吃得多,可多喂。不论什么季节,凡是碰上刮风下雨天,都要减少投喂。
四、投饵的综合性
1、投饵与防病相结合:可定期在饵料中加入一些预防疾病的微量元素、酶制剂、维生素、免疫多糖等,以提高甲鱼的抗病能力。如在饲料中加入0.1%免疫多糖、0.05%VC和0.03%VE可增加甲鱼抗病能力,提高抗应激能力。据报道,稀土元素、酶制剂对甲鱼的生长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
2、投饵与给药治病相结合:实践证明,内服药物的效果优于外用和注射用药。将药物添加在饵料中,对还能吃食的甲鱼是较好的治疗手段。如在饵料中加入三黄粉、氟苯尼考粉、大蒜素、中成药等药物,治病效果明显。
3、投饵与净化水质相结合:饲养过程中未被利用的动物性饵料、配合饲料和粪便,沉入水底发酵,造成水体的污染。甲鱼生长环境恶化在温室养殖中更为严重,因此不主张直接把饵料投入水中,提倡在岸边饵料台上投喂。特别注意根据摄食量投饵,少量多餐,多点少投,减少饵料的浪费和变质。同时,可根据养殖池水质的变化情况,定期加水或泼洒适量EM菌,以分解粪便和残余饲料,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甲鱼粗放式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介绍



一、水质调节
池塘养鳖一定要注意水质变化,成鳖池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鳖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如水质过于清瘦,可施放一定数量发酵腐熟的有机物,如鸡、鸭、猪、牛等动物粪,每亩施50~100千克,使水中绿藻得以繁殖,使水呈油绿色或茶褐色,并保持30厘米的透明度;水质过肥时,适当加换新水,每15天左右对池塘遍洒50毫克/升浓度的生石灰液,每3天左右用1毫克/升浓度的生石灰液对饵料台和晒背台进行消毒。水质太肥或有过多的藻类时,可用0.7毫克/升浓度的硫酸铜液进行泼洒以杀害有毒藻类。要使水始终保持适当的肥度。
二、饲养管理
1.饵料:成鳖的主要饵料是高蛋白的动物性饵料,并搭配一定量的植物性饵料,以人工配合饵料为主,其蛋白质的含量一般要求在45%左右。从目前养殖水平看,人工配合饵料可以满足鳖的全面营养要求。一般饵料系数约为2.0,而鲜活饵料如鱼、虾以及动物内脏等容易造成变性脂肪酸在鳖体内的积累,造成代谢机能失调,逐渐酿成疾病。
如是放养台湾鳖,可以以人工配合饵料为主或搭配20%的动物饵料。具体做法是将买回的鲜鱼肉和带壳螺蛳一同放入绞肉机搅拌粉碎,然后与配合饲料一起搅拌成湿料,揉成团一起投喂。
2.投饵:饵料台可以放在水中,也可以放在水上,鳖在水中摄食,喜食程度好,摄食量较大,摄食时不太容易引起伤害,但极容易破坏水质,并且饵料散失大,饵料效率低。在水上摄食虽可弥补水下摄食的不足,但喜食程度较差,摄食量较小,外界因素对摄食影响大。总之,不同的摄食方式,各有利弊,需养殖者因地制宜地去掌握。一般讲,在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水面,应设置2平方米左右的饵料台1个。无论是木制还是水泥预制板等饲料台都要求固定,如果经常更换饵料台或移动位置,会导致鳖摄食减弱或几天停止摄食,这会影响鳖体的生长速度和群体产量。
投饵时间以上、下午各1次为好。应注意根据鳖的体重以及天气的阴晴状况灵活掌握投饵量。
三、疾病防制
成鳖养殖的全部过程中都要注意疾病防制。疾病防制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温度调控:春末秋初,气温波动较大,要随时对温度的变化进行监测并及时调节,特别是成鳖与稚幼鳖相比较,其摄食的水温范围更狭窄,水温忽高忽低,会引起鳖代谢紊乱而造成疾病或死亡;盛夏季节,温度过高,这时候要注水提高水位,并视天气好坏而增减。
2.水质管理:粗放式养鳖也要注意水质的调节,好的水质,鳖的疾病就少。鳖池水中容易产生有毒气体(氨,硫化氢),可以及时换水增氧,加速有害气体的逸出。池水溶氧大致保持在4~5毫克/升,氨浓度在30毫克/升以下的范围内。
3.鳖病防治:每次换水后,可撒抗生素类药物,以防在换水过程中由于鳖的堆积、咬斗、碰撞所引起的伤口感染。发现病情严重的鳖,应及时捕出隔离治疗,除外用药物浸泡。还可根据病情注射相应的抗生素和内服药物综合治疗。

甲鱼养殖过程慎用食盐(氯化钠)



甲鱼是低耐盐的淡水生物,据有关研究资料,当水体盐度超过15‰时,甲鱼24h以内全部死亡,盐度为10‰时9d后全部死亡,盐度为5‰时也仅能存活4个月。
氯化钠也是一种常用的水产药物,它通过改变寄生物的渗透压,而使其被抑制和杀灭。
大部分寄生原虫、霉菌和细菌等,都是耐盐性极低的病原体,只要局部改变水的盐度,就
能使其杀灭。但甲鱼的耐盐能力较低,其安全浓度仅1.1‰,因此在利用食盐进行消毒与防病治病时,应严格控制食盐的浓度与浸的时间。
甲鱼养殖过程中使用食盐防治常出现的白斑病、水霉病、颈溃疡病等,确实有较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慎用!我们的建议是:能用其他药物治疗尽量用其他药物治疗,实在没有效果时才考虑用食盐治疗,并且用高浓度食盐消毒或杀菌时,最高浓度不应超过40‰,浸浴时间严格控制在0.5h左右。食盐浓度太高或浸浴时间太久的后遗症是,甲鱼从此抗病力下降,容易发病,且最终饲料转化率会受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甲鱼死亡!

甲鱼养殖过程中咽喉炎的防治技术



甲鱼咽喉发炎的现象,时有发生,但目前对咽喉炎尚无较为系统的研究,发病机理与致病菌均未确定。本文以实际防治案例为依据,就发病原因与防治方式进行探讨。
甲鱼咽喉炎的发病症状如下:病发初期摄食量下降,病鳖静卧食台且精神不振,口腔微呈喘气状。部分病鳖,出现爬墙、打水或倒游的现象。颈部红肿,有时口鼻出血,腹甲呈纯白色的贪血状态,肝呈土黄色,鳃组织的丛毛状小突起出血和坏死严重。
温室养殖甲鱼,水温全程30℃左右,但随着季节变化温室内部气温变化巨大。盛夏与隆冬时节,由于温室养殖水体与温室气温具明显的温度差,甲鱼时常出水呼吸而易出现甲鱼咽喉炎。若盛夏时节,注意调控温室空气温度,中午至傍晚时分开窗通风并适量投喂清热解毒制剂可避免出现咽喉炎。外塘养殖,盛夏时节下午,无风天气状态下,可更换部分水体调控养殖池塘水面温度。条件允许时,可开启增氧机使池水上下交流。隆冬时节,温室保温性能差的养殖场,易爆发咽喉炎。应确保甲鱼温室空温与水温温差小于3℃,减少出水呼吸的甲鱼应激,从而减少咽喉炎的发生。
温差可引起甲鱼咽喉炎,温室水体恶化同样易引起甲鱼咽喉炎的发生。当养殖池塘水质恶化,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过高亦能引发甲鱼腮腺炎。养殖前期,增氧时间易过大,致使水质过酸,腐败细菌大量滋生,亚硝酸超标,使甲鱼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减弱,从而引起咽喉发炎;增氧不足,水质恶化,水中氨氮含量超标导致甲鱼咽喉炎。预防该类甲鱼咽喉炎,需调控好池水理化指标,并定期消毒,每个月至少外泼一次外消药,如:碘制剂、戊二醛、二氧化氯等。
治疗方法:若池水氨氮正常,亚硝酸盐过高,pH值低于7.0,增氧应降低。外泼生石灰30~60ppm,内服双黄莲10g/kg并结合使用呼吸道类抗生素。若池水氨氮过高,亚硝酸盐正常,pH正常,慢慢加大增氧,亦可适当更换水体(更换量少于三分之一),然后用碘制剂3ppm泼洒,内服双黄莲10g/kg并结合使用呼吸道类抗生素。

商品甲鱼的日常管理技术之水的管理



不同的养殖方式,对水的管理有不同的要求。共性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质
成鳖的集约化养殖,由于鳖的密度大,水较深,水体小,自净能力差,对水质调控的要求较高,可参阅“稚、幼鳖养殖”部分进行调控。
常温下的鳖鱼混养或单养,一般池塘较大,水较深,水生态系中的生物多样化程度较高,水的自净能力较强,水质容易控制。但同时也应考虑到混养由于包括众多的鱼类,在水质过肥和黎明时容易缺氧,应及时注入新水并定时开动增氧机增氧。每隔10天~15天加施生石灰(10mg/L~15mg/L),调节池水PH,使之处于7.5~8.5范围内。
混养池在需要时照常施肥,但以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并坚持“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使池水肥度稳定,水色保持浅油绿色或深绿色为好。
2.水位
成鳖池水位,一般保持在1m左右,并视天气好坏而增减。过深,鳖在上下呼吸运动中消耗体力太大;过浅,水质多变。在正常情况下应避免水位忽高忽低,要求雨后水位不猛涨,久旱水位不锐减,控制水位恒定。
3.水温
鳖的摄食完全受水温所左右。特别在加温条件下饲养的鳖,由于习惯了高温,似乎对摄食水温度要求更高;成鳖与稚、幼鳖相比较,其摄食的水温范围更狭窄。因此,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忽视水温的变化,应尽可能保持在30℃±1℃~2℃的水平。
常温养殖,同样存在水温调节问题,重点是在每年的早春、晚秋和盛夏。早春,晚秋当气候尚没稳定时,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频繁、过急地变化;盛夏水温达到34℃~35℃时,同样对鳖的生长不利,应及时加深水位,以便降温,使鳖始终生活于较适宜的水温范围之中。
4.充气
特别是集约化养殖的鳖池,容易缺氧,产生有毒气体(沼气、硫化氢等);及时充气、增氧能加速这些气体的逸出,净化水质。一般池水溶氧量与透明度关系为:当池水透明度在30cm上下的范围内,溶氧量大致在4mg/L~5mg/L左右,这时的环境最适于鳖的生长。
如以水中氨的浓度为标准,则20mg/L~30mg/L时鳖的生长正常,70mg/L时食欲减低,应及时换水,100mg/L以上,容易引起疾病。
无论是控温养殖还是定外自然池养殖都需在鳖池中放养一些水生植物(如浮莲、浮萍等),既可供鳖隐蔽、遮阴,又能净化水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35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