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病害防治的体内施药方法与技术


鳖病施药的常用方式主要有体外施药和体内施药两种。体外施药的主要目的是发挥药物局部作用的功效,直接杀死鳖体表和水中的病原体;体内施药主要是利用鳖体内各组织器官对药物的吸收作用,杀死鳖各内脏器官内的病原体。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体内施药技术。
1.口服法
口服法可将片剂或粉剂药物拌入饵料中直接投喂。对重病的、已不摄食的种鳖和亲鳖应进行填喂。具体做法是:用一根圆滑的空心硬塑料管挑逗鳖,当鳖张口咬住塑料管时,马上提起,用手捏住其头部,将塑料管一端插入其口腔深处,将药物沿塑料管送入鳖的食道。
药饵法实施时,必须掌握池中鳖的总重量(粗略估计),然后按该药物每千克鳖体重每天的用药量,计算出总药量;再根据池中鳖的总重量和投饵率算出当天的投饵量;最后将药物碾碎,均匀拌入饵料中。为了提高药物作用效果和不浪费药饵,最好在投药前1天停止供食,并且拌药饵料要选鳖最喜欢的,投喂量也要比日常投饵量少15%,以便鳖能吃完吃净。
还应该注意的是:不应该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免病原体产生抗药性,也不应该长期超大剂量使用药物拌饵,以免造成鳖慢性中毒,影响商品品质。
2.注射法
注射法既可用于预防又可用于治疗,对病情严重,已停食的鳖使用,效果尤其显著,其优点是用药量少,吸收快,见效快;缺点是要将成千上万的鳖从水中捞出,一一注射,操作麻烦,工作量大,对鳖的影响也大。所以注射法预防疾病时多在分级分养和倒池时进行。
注射法有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两种。肌肉注射入针处多在后肢基部与底板之间的肌肉,腹腔注射入针处多在后肢基部前与腹甲连接处的较薄皮肤区域。针头多选5~7号针头,入针时,针头与注射部位的表面呈10~15度进针,进针深度肌肉注射为1~1.5厘米,腹腔注射为0.5~1厘米,稚、幼鳖进针浅,成鳖、种鳖进针深,腹腔注射特别注意针头不要伤及鳖的内脏。
注射药物用量大多根据鳖的体重决定。注射前要粗略称量鳖体重,然后乘以每千克体重需用的药物量(有时用国际单位表示,有时用毫克表示),即为该鳖需用的总药量。然后,用医用生理盐水注射液溶解药物,生理盐水用量一般为每只稚、幼鳖0.2毫升,成鳖0.3~0.5毫升。生产上,常将规格、体重近似的鳖一起注射,所以需要事先配好几十只甚至几百只的用量。

相关知识

甲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正常情况下,甲鱼活动自如但又胆小怕惊,不论稚鳖、幼鳖、成鳖还是亲鳖;它们都喜欢在池坡上或食台上晒太阳,稍有惊动就爬入水中。如果发现它们集结爬伏于食台或池坡上,或在水面上浮动,见人和其它干扰不惧,行动迟缓,眼睛半张半闭,均是发病的表现。据报道,鳖患病的死亡率,一般以1龄鳖最高,约为10%,2龄鳖为5%,3龄以上的鳖疾病显著减少,病势也显著减轻。
鳖病可分为传染性鳖病、浸袭性鳖病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鳖病三大类。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疾病防治方法。
(1)传染性鳖病:凡由细菌、霉菌或病毒引起的鳖病称为传染性疾病。
①红脖子病
俗称颈肿病。又称俄托克病、阿多福病。
病原:产气单孢杆菌
病症:此病的主要特征是咽喉部及颈部肿胀,红肿的脖子伸长而不能缩入壳内,腹部出现红色斑点,肌肉水肿,行动迟缓,而浮于水面,时而匍匐于陆地,人走近也不逃避。病情严重时,口、鼻出血,肠道发炎糜烂,全身红肿,眼睛浑浊发白而失明,不久即死亡。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对各阶段鳖都有感染发生,传染极快,往往造成大批死亡,死亡率一般为20—30%。流行地区甚广,是养鳖生产中最可怕最常见的疾病,主要在早春至初夏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这可能是因为刚过冬天的鳖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抵抗力下降所致,病原菌侵入机体的途径可能是经过消化道。
防治方法:时常注意保持水质清新,勿使病鳖混入,及时清除残饵,能减少该病的暴发流行;如发现病鳖,应立即捞出,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的鳖应埋掉,池塘用生石灰消毒(每亩水面15—20公斤);用土霉素、金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拌入饵料中投喂,按每公斤体重,第一天用药0.2克,等2—6天减半计算,6天为一疗程,病情较严重时,可选用金霉素或氯霉素进行腹腔注射,每公斤鳖一次注射15—20万国际单位,连续注射2—3天,每天一次;用病鳖的病变组织(肝、脾、肾)做成疫苗,混入饵料中投喂,或进行腹腔注射,剂量为每公斤鳖使用1—2毫升,可使鳖体产生免疫因子,预防此病的发生。
②腐皮病
病原及病因:从病原菌中可分离出气单孢菌、假单孢菌等数种细菌,但很可能是由气单孢菌所引起。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鳖与鳖之间互咬或所受到的外伤感染病原菌后,毒素使受伤部位周围皮肤组织腐烂坏死的缘故。
病症:鳖的颈部、裙边、四肢、尾部等处皮肤腐败,溃烂,皮肤组织坏死而变白发黄,进而溃疡。严重时,颈部肌肉和骨骼露出在外,四肢皮肤烂掉,爪也脱落,骨骼外露,裙边溃烂。
危害、流行:此病大小鳖都有发生,且常年可以发生,多发于鳖的活动期。主要是影响鳖的生长,如果发展到颈部的骨骼露出,死亡的情况较多。
防治方法:合理放养,注意保持池水清洁,防止鳖体受伤,以免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发现此病,要进行隔离治疗,用10ppm的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药物浸洗病鳖48小时;每周用2—3ppm漂白粉液对鳖进行药浴,能预防此病的发生。
③赤斑病
病原:产气单孢菌
病症:腹部出现红色斑块,腹甲发红发肿,甚至发生腐烂露出腹甲骨板,咽喉部红肿。严重时,全身性充血、出血,肝紫黑色,肠道充血,病鳖反应迟钝,拒食,常钻进草丛。
危害、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幼鳖、成鳖和亲鳖,稚鳖期较少发生。流行季节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正值冬眠苏醒时。
防治方法:鳖赤斑病的发生常与水质、饵料及水温等环境及鳖本身体质状况有关,故应以防为主。如加强饲养管理,调节好水质,使鳖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越冬前,在饵料中拌喂呋喃唑酮,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发病的个体每公斤体重可用20万国际单位的硫酸链霉素进行腹腔注射,一周后可基本痊愈。
④疖疮病
病原:产气单孢杆菌
病症:发病初期,在颈部、背甲、腹甲、裙连或四肢等处出现1—2个疖子,随病情的发展,疖子逐渐篚,直至表皮破裂,黄白色的内容物散落水中,留下一个孔穴,孔穴边缘部充血,伴有轻度流血。病鳖不食不动,常伏于食台上,体质日渐消瘦,直至死亡。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对象是稚鳖,幼鳖偶有发现。传染性强,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从发病至死亡一般要一周以上。流行于稚鳖摄食活动期。
防治方法:首先挤出疖疮(表皮未破的用针划开后再挤),然后将病鳖置于2—3%的盐水溶液内浸泡15分钟,也可同时注射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菌素药物。防止细菌的第二次感染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对鳖进行治疗后,还需用2—3ppm漂白粉对池水进行消毒。
⑤白点病
病原: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
病症:全身体表出现白色斑块,并且溃烂,尤以后肢基部腹面及尾部腹面严重,四肢腐烂,骨骼露出,临近死亡的鳖体表皮膜脱落,常浮于水面,头、颈半伸半缩,游泳缓慢,很快即死亡。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一个月内的稚鳖,传染性极强,一天之内可使全池鳖发病,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稚鳖放养前要用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5—10分钟,防止带入病菌;发病的个体采用盐水(2—3%)及庆大霉素(每斤水5万国际单位)的混合液浸泡15分钟后,再日晒1—2个小时,即可治愈。同时对饲养池内未发病的个体用漂白粉(10ppm)浸泡消毒,方法是先将池水排至10厘米左右,再施放漂白粉液,半小时后加水至原水位。
⑥出血病:
病原:目前认为可能是由过滤性病毒引起,产生出血症状后,再由气单孢杆菌二次感染致使病情加重。
病症:腹甲出现血斑或出血点,背甲出现溃烂状增生物,溃烂出血,咽喉腔上下壁的群毛状小突起(鳃样组织)出血和肠粘膜溃疡,肾脏、肝脏也呈出血性病变。该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防治方法:发现病鳖应立即隔离,防止蔓延。可用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口服或涂擦,参照治疗红脖子病的方法进行,有一定的效果。
⑦白斑病(毛霉病、白霉病)
病原:是藻状菌目、霉菌科、毛霉属的一种霉菌。
病症:患病初期,有裙边部位出现白色斑点,以后逐渐蔓延至四肢、颈、尾等处,病灶处扩大成一块块的白斑,使得表皮坏死,产生部分溃疡,并逐渐剥离。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稚、幼鳖,常年均可发生。流水池和循环水槽中养殖的鳖,特别容易感染此病,受过擦伤的皮肤可能成为感染的门户。一般情况下死亡率较低,但当霉菌寄生到咽喉时,则可影响呼吸而死亡,并影响鳖的生长和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由于这种霉菌在流水中有迅速繁殖的倾向,而在肠水中其生长会受其他竞争细菌的存在而被抑制,所以经常保持池水一定的肥度,使之呈绿褐色,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在放养,捕捞和搬运等操作时要小时,勿使鳖体受伤;对受伤后的鳖或病鳖可用1%的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软膏涂擦患处,能防止此病的发生;也可用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或3—4ppm的亚甲基蓝溶液浸泡病鳖15分钟,能有效地治疗此病;池内可用福尔马林溶液(100ppm)或孔雀石绿溶液(2ppm)消毒。
⑧水霉病
病原:是水霉属的一种水霉菌。
病症:病菌在鳖的体表尤其是四肢基部和颈部大量寄生,形似棉絮状,有时菌丝上粘有污泥,患病个体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
危害、流行情况:此病对稚、幼鳖危害较严重,发病率不太高,但有时也成批发生,如不及时治疗,也可造成死亡,发病多在低温季节,主要通过擦伤的皮肤感染。
防治方法:鳖在放养、捕捞和运输时,操作要小心,避免皮肤受伤;经常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保持环境安静,让鳖爬到池坡上晒太阳,可杀死部分霉菌;病鳖可用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鳖15—20分钟,或用3—4%的食盐水浸洗5分钟;采用2ppm的孔雀石绿进行全池消毒,或用0.4‰的小苏打和0.4‰的食盐合剂全池泼洒,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2)侵袭性鳖病
由寄生虫引起的鳖病称为侵袭性鳖病。现已发现鳖的寄生虫有15属15种,包括蛭类、螨类、吸虫类和原生动物等。它们寄生于鳖的体表或内脏中,带来严重的危害。如寄生在输卵管中的螨类可造成输卵管炎;盾腹吸虫可使鳖肠穿孔;后睾吸虫和端吸虫可造成胆囊炎和胆汁浑浊。
目前对体内寄生虫的防治尚缺乏研究,对体外寄生虫病的治疗,可采用8ppm的硫酸铜或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或10ppm的漂白粉溶液浸洗30分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常见的寄生虫病有以下两种。
①累枝虫病(吊钟虫病)
病因:系由纤毛虫类的一种累枝虫附生所引起的。
病症;病鳖的四肢、背、腹甲和颈部等处呈现一簇簇的白毛,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象吊钟一样带柄的累枝虫。当池水呈绿色时,虫体被染成绿色,所以病鳖身体也呈绿色。病鳖食欲减退,被寄生处易引起组织溃烂,身体日渐消瘦,严重者也会死亡。
防治方法:用1ppm的漂白粉溶液浸洗24小时,或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可收到较好效果;用8ppm的硫酸铜溶液或7ppm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浸泡病鳖30分钟,一天一次,一周即可治愈。
②鳖穆蛭病
病因:由鳖穆蛭的后吸盘附在鳖的体表,常在裙边和四肢腋下等处呈群体分布,吸食鳖的血液而引起鳖发病。
病症:大量寄生会使鳖体消瘦、疲倦乏力,食欲减退,四肢及颈部收缩无力,反应迟钝,喜上岸不愿下水。此病流行较广,感染轻者,会降低鳖的生长速度与繁殖能力,并引起其他继发性疾病;严重者在鳖体上寄生达几十至一百个以上,引起鳖长期的外源性失血,导致体内营养急剧消耗而死亡。
防治方法:让鳖在安静的环境中晒背,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并定期用生石灰消毒水体,使蛭不能在碱性环境中生存;病鳖可用10%的盐水浸泡10分钟,并用0.5ppm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甲鱼养殖常见病害的两种常见防治方法介绍



鳖病可分为生物性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其防治原则是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用药原则是对症下药,药量适当,稳妥安全。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1、生物性疾病的防治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主要为疱疹病、腮腺炎、出血病、红斑病等,重点采用口服法和注射法治疗。药饲每千克饲料加0.05-0.2克磺胺或呋喃或抗菌素药物治疗,每3-6天为一疗程。强迫性口服性则按第一每千克鳖体重日用量10-40毫克。(各类药物使用方法不同,请参照资料印载)注射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按每千克鳖体重10-15万世单位,做后腿基窝部位腹腔注射较为安全。
细菌性疾病:主要为红脖子病腐皮病、穿孔病、红底板病、白点病、白眼病、肺脓肿、肠炎、烂颈、败血症等。注射药物和口服药物与病毒性疾病大同小异灵活用药。必须注意,防治任何鳖病,两种药物(除合剂外)不可同时混用或连用,但口服用药可与全池泼洒消毒同时进行。
真菌性疾病:如肤霉病(白毛病、小霉病)、白斑病(毛霉病)、脖颈丝囊病等。因真菌附生在体表,可用亚甲兰4-6ppm福尔马林万分之一浸1小时、生石灰2-5ppm、食盐水万分之五和小苏打万分之五合剂治疗。
寄生虫病:如钟形虫、聚缩虫、水蛭、绦虫等引起的病症。可用4ppm硫酸铜和1.5ppm硫酸亚铁合剂浸24小时、1ppm高锰酸钾浸20分钟。0.5-1ppm晶体敌百虫浸24小时、2.5%食盐水浸10分钟。体内绦虫病可用南瓜子4克(每千克体重用时)连喂三天治疗。
2、非生物性疾病的防治
变性脂肪症为由变质油脂、蚕蛹、饲料等引起,应注意饲料质量,不可添加动物性脂肪。
雄性激素过量症会引起肝肿大、生殖器外露等症状,可用雄性激拮抗剂治疗。
维生素缺乏症会致体弱、生长缓慢,应添加新鲜鱼、螺、蚌、菜汁和鲜肝或添加VE、VB5、VB12及复合维生素0.1-0.5%补充。
干瘪症为营养失调、大小鳖混养或水质恶化引发。应注意饲料质量、定期分池、保持水质清新。
氨中毒主要是水质恶化所致,勤换水即可自愈。
水质偏酸性也会引发腐皮病,并影响肝肿大,只要用生石灰将水持逐步调正,保持在pH7-8即可痊愈。

人工养殖黄鳝常见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1.感冒

(1)发病原因

由于水温急剧变化,造成黄鳝身体不适而患病。

据生产实践,水温突然变化,会刺激鳝鱼的神经末梢,引起机能混乱,器官机能失调,导致行动失常等症状。

(2)防治方法

第一,苗种下塘或转塘时,注意池水温度差异,若相差过大,要设法调节水温,鳝苗一般温差不宜超过2℃,鳝种一般温差不宜超过5℃。第二,采用地下井水作水源时,井水在进入鳝池前,需经太阳曝晒。否则,井水直接进入鳝池,多会引起黄鳝感冒。

2.赤皮病

(1)发病原因

该病多为捕捞或运输造成外伤,细菌感染所致。其症状为体表局部出血发炎,鳞皮脱落(尤以腹部和两侧最明显),呈块状,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

(2)防治方法

第一,用漂白粉兑水全池均匀泼洒,使池水药液浓度达1毫克/升。第二,用2.5%~5.0%食盐水洗擦患部,或将患病黄鳝放入2.5%食盐水中浸洗消毒15~20分钟。

3.痉挛病

(1)发病原因

该病对人工养殖黄鳝威胁最大,主要表现为头部极度痉挛,身体成卷曲状,易受惊。体表及内脏器官无炎症。该病主要发生于鳝苗入箱1周后,常有批量发病,10~12天后开始死亡。

(2)防治方法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办法,但如严格按苗种采集技术采集苗种、运输苗种,严格实施日常管理措施,可防控和杜绝此病的发生。

4.出血病

(1)发病原因

通过解剖和显微镜观察,证实该病是由气单孢菌引起的出血病。

剖检可见病鱼皮肤及内脏器官出血,肝损伤严重,血管壁变薄甚至破裂。从病理学分析,由于气单孢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出血患病。

(2)防治方法100千克饲料添加汉宝出血停250克,每日2次,连用3~7天。

5.水霉病

(1)发病原因

该病系因黄鳝受到机械损伤或相互咬伤及致害生物侵袭,伤口被水霉菌感染所致。初期症状不明显,数天后患处长出长毛状菌丝,且肌肉糜烂,离穴独游,食欲不振,最终消瘦死亡。

(2)防治方法

第一,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可有效预防此病。第二,操作过程中要细心防护,以避免碰伤黄鳝。第三,发病期间可用5%碘酒擦抹患处。也可用3.0%~5.0%食盐水浸洗5~7分钟。第四,加注新水,并用0.04%食盐水和0.04%苏打水全池泼洒。

6.棘头虫病

(1)发病原因

该病系由棘头虫在黄鳝前肠中寄生所引起。经解剖后,肉眼可见病鳝肠内有白色条状蠕虫,体长8.4~28毫米,吻部牢固地叮入肠黏膜内,吸取其营养;病鳝肠壁损伤发炎,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表现为头大尾小,体质虚弱,严重时引起衰竭死亡。

(2)防治方法可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然后用鱼虫灭1号以4%添加量添加于饲料中,投饲1天,分2~3次投喂药饵,用药前停食1天。

7.锥体虫病

(1)发病原因

该病系因锥体虫在黄鳝血液中寄生所致。流行期为6~8月份。黄鳝感染锥体虫后,大多数呈贫血状,鱼体消瘦,生长不良。

(2)防治方法

第一,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的中间宿主蚂蟥(水蛭)。第二,用20~30克/升食盐水或2毫克/升百虫克浸浴病鳝5~10分钟左右。

8.隐鞭虫病

(1)发病原因

该病系由隐鞭虫寄生于黄鳝血液中所致。该病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两季较为常见。活虫体在血液中蠕动,但很少迁移。被感染的黄鳝呈贫血状。

(2)防治方法

可用20~30克/升食盐水或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

9.黑点病

(1)发病原因

该病系因复口吸虫后囊蚴寄生于鳝体皮下组织所致。发病初期尾部出现浅黑色小圆点,手摸有异样感,随后小圆点颜色加深、变大并隆起,有的黑色小点突起进入皮下,并蔓延至体表多处,病鳝停止摄食,直到衰竭消瘦死亡。

(2)防治方法

第一,生石灰清塘,消灭病原。第二,用1~1.5毫克/升藻虫清液全池泼洒,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第三,用0.6毫克/升的菌藻净全池泼洒。

10.细菌性肠炎

(1)发病原因

因细菌感染而引起发病,5~9月为多发季节。病鳝行动迟缓,体色发黑,尤以头部最明显,腹部出现红斑,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脓血流出,肠内无食,局部或全部充血发炎。

(2)防治方法

第一,生石灰清池消毒,每立方水体用生石灰20克。第二,加强饲养管理,不投喂腐烂变质饲料,及时清除残饵,防止水质恶化。第三,发病季节每5千克黄鳝用磺胺噻唑5克或呋喃唑酮1克拌饵投喂,连喂3~5天。第四,治疗需采用内服与外用药物相结合,外用药物常用1~2毫克/升漂白粉或10毫克/升生石灰,也可用2~3毫克/升红霉素溶液浸浴病鳝10~15分钟。第五,50千克鳝鱼用大蒜250克,捣烂溶解,拌饵投喂,连喂3~5天。

11.细菌性烂尾病

(1)发病原因

因细菌感染而引起发病,多由尾部感染产气单孢菌所引起。感染后病鳝尾柄充血发炎,直到肌肉坏死溃烂。病鱼反应迟钝,头部浮出水面似缺氧状,严重时尾部烂蚀,尾椎骨外露,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

(2)防治方法

第一,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损伤。第二,放养密度不宜过大。第三,改善水质与环境卫生条件。第四,每立方水体用0.2~0.3毫升的杀红全池泼洒。第五,金霉素药液浸洗鱼体,浓度为1毫升0.25单位。

12.细菌性皮肤病

(1)发病原因

因感染细菌而引起发病,5~9月为该病多发季节。病鳝体表有大小不一的红斑,呈点状充血发炎,腹部两侧尤为明显。游动无力。病情严重时,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规则的小洞,殃及内部脏器而死亡。

(2)防治方法

第一,用生石灰清塘,消灭病原。第二,保持水质良好,防止污染。第三,鱼病流行季节,每立方米水体用红霉素25万单位全池泼洒1次。第四,用鱼康乐1号1千克添加于100千克黄鳝饲料中掺拌投喂,每日1次,5~7天为1个疗程。

牛蛙蝌蚪的病害与防治


蝌蚪的敌害与害藻蝌蚪期的主要敌害是黄鳝、蛇类某些水生昆虫和各种野杂鱼类,它们均能吞食,防治的有效法是,蝌蚪人池前进行严格的清塘消毒,杀死水体中的敌害生物。人池后坚持每天早晚巡塘,及时清除敌害。

另外,夏季水温高时,蝌蚪池中易出现铜绿色水花,这是铜绿微囊藻、水花微囊藻等蓝藻在水中过量繁殖的结果。这种藻类因有胶质膜,蝌蚪吃后不能消化,同时这类藻类死亡后,沉在水底,分解产生有毒物质,会使蝌蚪死亡。防治方法是用0.01% 的硫酸铜溶液倾人池甲,藻类即会自灭,此溶液对蝌蚪的发育无害。

(1)肤霉病。其病原体是水霉菌,主要寄生在蝌蚪体表皮肤损伤的部位。霉菌从皮肤伤口侵人时,吸取皮肤中的养料。菌丝体向内深人肌肉,向外长成分枝繁茂的菌丝,肉眼可以见到菌落为棉絮状,逐渐从伤口向四周扩大,致使蝌蚪游动迟缓,觅食困难,其它病菌沿伤口侵入,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①用10%(-紫药水涂之,效果良好。②可用20 mg/L的高锰酸钾消毒30min,经72 h可治愈。

(2)车轮虫病。其病原体是车轮虫。此虫外表像碟状或草帽形,虫体周围有均匀分布的纤毛,并有由许多小齿逐个衔接而成 的圆形齿环,虫体运动时,以齿环磨损蝌蚪的表皮组织。蝌蚪被大量车轮虫寄生后,食欲即减退,呼吸困难,单独游动,动作迟缓,若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①此病多发生在密度大的池中。减少养殖密度,扩大蝌蚪活动空间,即可避免此病发生。②发病初期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 0.5 g和硫酸亚铁0.2 g.③每667m用切碎的韭菜0.25 kg与黄豆混合磨浆,均匀泼洒到池内,连续1-2d,可控制病蝌蚪的死亡。

(3)舌杯虫病。此病多发生在水质条件差、饲养密度高的池中,以七八月份为发生高峰,且感染传播快,2-3d即可由个别蝌蚪遍及全池。此虫多寄生蝌蚪尾部,肉眼观察很像水霉。治疗方法:每立方米水体用0.7 g硫酸铜或硫酸亚铁合剂溶于水中全池遍洒,能有效治疗。

(4)气泡病。此病多发生在水温高、池底有机物多的池中。 患病蝌蚪肚子膨胀,失去平衡能力,仰浮于水面。预防方法:高 温期间每隔2一3d冲新水1次。池底有机物不可过多,施肥应 量少、次多。药物治疗:将患病的蝌蚪置于清凉水中,用20% 硫酸镁溶液浇洒,2d后再放人蝌蚪池,治疗效果较好.

(5)出血病。多发生于即将长出后肢的蝌蚪。患病蝌蚪在腹 部或尾部有出血斑块,蝌蚪在水面打圈,数分钟后下沉死亡。发现病情后,要及时将蝌蚪池水放出,用网把蝌蚪高度集中,按每 2万只蝌蚪用120万Iu青霉素和100万IU链霉素浸泡0.5h,治疗效果很好。

甲鱼穆蛭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甲鱼穆蛭病又名鳖水蛭病。
1.病原
主要是鳖穆蛭,还有杨子鳃蛭。
2.症状
寄生在鳖的体表,寄生不多时,鳖焦躁不安,常用口吃掉能吃到的水蛭;大量寄生时,食欲减退,反应呆滞,喜欢上岸,并常继发细菌感染,体表充血、发炎、溃烂。
3.流行情况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春末夏初为多见。鳖穆蛭还是一些鳖的血液寄生虫(如血簇虫等)的终末寄主,是这些病的传播者。
4.诊断
用肉眼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5.防治方法
(1)用水生植物或草扎成把,洒上动物血液,待血凝固后放入塘中诱捕,然后轻轻拿起,放到离鱼池较远的地方,将鱼蛭压死,连续诱捕几天。
(2)病鱼用2.5%盐水或10%氨水药浴20~30分钟,使鱼蛭轻落在水中,然后将其压死。
(3)如体表有少量水蛭寄生时,可在水蛭上涂少量清凉油,水蛭脱落后,将鱼蛭压死,同时在鳖体表损伤处涂治鳖灵1号。
(4)每立方米水体中加晶体敌百虫10克,药浴2小时,水蛭可全部脱落并死亡。

甲鱼病害的药物预防技术介绍



一、设备与工具消毒
池塘清塘消毒多用生石灰或漂白粉,一般干池清塘每亩用生石灰75千克或漂白粉10千克,带水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50千克或漂白粉15千克。平时消毒,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0千克或漂白粉0.7千克。施用时,将生石灰放在船上或容器中,一面往里泼水溶化,一面趁热向池塘泼洒,漂白粉则在容器中溶化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
工具消毒时,一般网具、桶、盆等可以放在10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中浸洗20分钟,晾干后再使用;木制工具可用5%的漂白粉溶液消毒处理后,在清水中洗净再使用;大型网具可在阳光下曝晒后再使用。
二、饵料消毒
病原体往往能随饵料带入,因此投放的饵料必须清洁、新鲜,最好能经过消毒。螺蛳、水蚤、水蚯蚓等从野外捞取后,一般投喂活的或新鲜的,可以先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放在5%的食盐水中浸泡5分钟。商品饲料中可拌入少量金霉素或土霉素残渣(按饲料量的5%比例混合),既起到抑菌消毒的作用,又可增加营养,加速鳖的生长。
三、鳖体消毒
多年的实践证明,再健康的鳖,总难免带有一些病原菌。因此,清塘消毒过的池塘,如果放养未消毒的鳖,就把病原体一并带入。一旦环境适宜,就会大量繁衍,导致疫病发生。从“以防为主”出发,切断传染途径,在鳖运输后下塘、倒池、分养前,都要进行消毒。
1.高锰酸钾浸洗:用于防治各种体表寄生虫病,浸洗浓度40毫克/升,水温10~20℃时,浸洗15分钟,水温30℃左右时浸洗5~10分钟。配制此药时应现配现用,浸洗的水应尽量选用含有机质少的清水,防止在阳光直射下浸洗,以免影响药效。
2.漂白粉浸洗:浸洗浓度10~20毫克/升,消毒时间视水温高低、鳖活动情况灵活掌握,约经10分钟。
3.食盐浸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鳖体消毒方法。使用2%~4%的食盐水浸洗10分钟左右,可以用来杀死体表寄生虫如钟形虫、水蛭等。
4.食盐和小苏打浸洗:用0.5‰的食盐和0.5‰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洗稚、幼鳖10小时左右,可预防毛霉和水霉病。

夏季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技术


强光照条件下,池水温度高,养殖动物摄食量大,新陈代谢旺盛,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增多,发酵分解速度加快,水质变坏,造成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大量繁衍,感染侵袭养殖动物,导致病害的滋生和蔓延。高温时期,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措施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年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一、改善水体环境
水产养殖动物离不开水,水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养殖动物能否健康、快速地生长。养殖者必须在当地渔业规划区内从事水产养殖,深入了解周边水源、水质及污染情况,以规避可能带来的养殖风险。
1.栽植复合型水草。河蟹、龙虾养殖池内应栽植复合型水草,主要品种有: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黄草等,水草覆盖率应占养殖面积的50%以上。若水草生长过盛,则应用拖刀人工割除;若数量不足,则以水花生、水浮萍进行补充。水草能吸收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质,控制病害的作用。
2.注换新鲜水。在确定外来水源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应定期注换新鲜水。一般每5~7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每20~3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对于水质较瘦、水位较低、有青苔出现的养殖池塘,在加高水位的同时,应采取施肥措施,使池水水色呈黄褐色或黄绿色,保持透明度在30~40厘米。
3.使用生物制剂。生物制剂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生态环保等优点。定期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类底质改良剂等,可分解水中和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环境的稳定,提高养殖动物的机体免疫力,减少发病。
4.科学使用增氧机。适时开启增氧设施(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不仅能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打破水体分层,补偿氧债,减少鱼池中溶氧的昼夜变化和水层分布的差异,增加和平衡养殖池水中的溶氧量,稳定酸碱度,而且还能有效排出水体中的氨、氮、甲烷等有害气体,并促使养殖池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氧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物,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抑制厌氧细菌的繁殖,降低厌氧细菌的危害。()在增氧机上安装溶氧控制器,设定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实现增氧设备的自动开、停机,保持池水溶氧在最佳状态,为养殖动物创造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
二、适当降低投饵量
高温季节,水温常达30℃左右,既是养殖动物快速生长期,又是病害蔓延季节,在此期间投饵量大,残饵增多,极易造成水质迅速恶化,病原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多种病害的发生,故应适当降低投饵量,减少残饵和污物,以降低对病原细菌的营养供给,并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
养殖动物摄食过量,易患肠炎病。因此,在高温季节投喂以八成饱为宜,每次投喂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控。一般天气晴朗多喂,阴雨天少喂,天气闷热、雷雨之前不喂;水质肥爽正常喂,水色淡增加喂,水色浓减少喂并加注新水;争食激烈正常喂,吃食群体减少则少喂;发病治疗期间少喂。
三、病害防治措施
高温季节为养殖动物疾病高发期,一旦预防措施不到位,将导致大面积流行。因此,必须坚持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切实加强病害防治管理。
1.食场消毒。在食场周围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挂袋(篓),形成一个消毒特区,利用养殖动物集群到食场摄食的机遇,达到预防病害之目的。
2.定期杀虫。每月杀虫1次,主要药物品种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敌百虫等。单养塘或鱼、虾、蟹混养塘杀虫药物品种的选择及使用应根据养殖生产实际并按照生产厂家的药品使用说明书进行。
3.定期消毒。采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药物(蟹、虾养殖塘口一般选择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对水体进行定期消毒,防止病害的发生。
4.投喂药饵。经常投喂用维生素C、大蒜素、免疫多糖、病毒灵等药物制成的药饵,以增强养殖动物的机体抵抗力,降低发病率。
5.对症用药。一旦发病,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准确诊断,对症用药。用药时做到科学选择,合理使用,防止因用药过量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211600江苏省金湖县渔政监督大队李广军唐玉华

甲鱼养殖常见病害防治的用药注意事项



1.对症下药
鳖生了病,首先要找明白人检查诊断得了什么病,至少要了解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或寄生虫性的,或是环境、营养因素造成的,再确定治疗方法,否则,胡乱用药,反而会污染水质,加重鳖的病情。
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各有各的感染侵入方法,各有各的途径,表现出的症状、病灶部位也不同。因此,要根据病原体的部位才能确定正确的用药方法。通常,对体表的病原体或病灶,采用涂抹法和药浴法用药,对于体内的病原体,常采用药饵法和注射法用药。但是,如果体表被细菌感染很严重,单靠药浴法和涂抹法很难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使药物吸收更快,也常用注射法与药浴、涂抹配合治疗。
2.根据药物性质及对鳖的疗效和接受能力确定给药方法
如某些药物只能通过注射才有效,消化道不能吸收,盲目地投喂,则得不到预期效果;而有些药物不溶于水,在水中无法形成有效浓度,如果盲目泼洒或挂袋,不会起到杀菌作用;又如注射法对稚、幼鳖使用不适宜,应选择口服有效的药物拌饵投喂;还有一些外用杀菌、杀虫药物,只能治疗体表的病,而不能内服,内服了不仅无效有时还有毒性等。
3.掌握药物与环境的关系
鳖生活在水中,水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和生物因子对药物的疗效影响很大,有时还会产生毒性。还有些药物对水中的pH值有反应,如在碱性水体中某些药效会更好,而另外一些药在碱性水体中会失效,甚至有毒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
4.药物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
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抗药性的产生是必然的,一种药物连续使用几次,以后即使使用很大的浓度也对病原无能为力了。这种情况在抗生素类、磺胺类药物作用中尤其明显。因此,在鳖病防治过程中,切莫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而应该几种药物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并且重视中、西药互相渗透与结合的防治原则。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0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