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种苗的春季放养技术


池塘建设
幼甲鱼苗放养前,要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新建的甲鱼池,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化成石灰浆全池泼洒,7天后再投放甲鱼种。旧塘除要清塘消毒外,还要检查防逃设施,发现损坏及时修补。盛夏可在池塘岸边栽大叶瓜类作物或搭棚架,为甲鱼遮阴。

控制温度
幼甲鱼种苗从越冬温棚移入室外塘中养殖,最重要的是掌握好水的温度。如果温差过大,天气变化大,则不宜移至室外放养,应待温度持续几天平稳后,温差不超过2℃时再进行放养。

挑选幼苗
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50克以上、体长7厘米以上、规格整齐一致的甲鱼苗放入同池塘养殖。大小甲鱼苗要分开放养,体质弱、个体小的可在温棚内强化喂养一个阶段,待体质恢复后再放入适宜的池中养殖。

放养密度
幼甲鱼放养量,应根据各地池塘、水源、饲料、饲养管理技术条件及预期达到的商品规格来决定,通常的放养密度为每亩7000-9000只。放养时,用维生素B12或维生素C100-200ppm的溶液洗浴30分钟,然后再放入每公斤水含10-15万国际单位青霉素药液中,浸洗2小时后入塘。

搭配鱼种
每亩甲鱼池可搭配50-100克白鲢鱼种200-300尾、100克以上花鲢50尾,进行鱼鳖混养,既可提高水体的利用率,调节水质,又可达到鱼鳖双丰收。但在放养期中,应加强投饲,保持水质清新。

相关知识

甲鱼养殖之种苗放养技术



(1)放养前的准备:在3月水温适宜的时候,即可引入细绿萍,亩放种150—200公斤,气温在10—25℃时,细绿萍繁殖较快,每隔5—7天施肥一次,每亩用过磷酸钙1.5—2.5公斤,打细过筛,并拌合草木灰5—10公斤施用,气温较高时,可分别浸泡后,滤其清液兑水50公斤喷于萍面,也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液喷施。到栽秧时,每亩可产萍2000—3000公斤,既可作水稻的底肥,又可部分用于养鱼或螺。同样,入春以后,每亩可引入泥鳅种10—15公斤,田螺种200—300公斤,田螺生长期、休眠期与甲鱼基本相同,一只成螺一年产仔4胎,每胎约10个小螺,依靠田螺不断增生新螺和繁殖的泥鳅,为甲鱼持久地提供饲料。据安徽报道,在100平方米的水体中投放30公斤福寿螺,可繁殖180万只幼螺,能供500—800克重的甲鱼80—100只食用。而充足的细绿萍,又可保证螺类正常繁殖与生长,有效地防止螺类伤害稻秧。
(2)放养时间:甲鱼稻田养殖的放养时间,完全根据环境温度和稻田准备程度等来确定,只要稻田准备妥当,外界水温达到20℃以上即可放养。在华南地区,一般4月分即可投放,与早稻生产同步;而在长江流域,通常到5月中旬投放,与中晚稻共生;在北方,投放时间更迟一些。但对于具体的稻田来讲,必须在消毒处理后10—15天,稻田经施肥已有大量饵料生物产生时,及时投放。甲鱼种苗在投放前,一般要将大小规格适当分选,尽量使同一稻田中放养的苗种规格一致,以免相互残杀,弱肉强食。投放前还应对甲鱼消毒,通常用2%—3%的食盐水浸洗苗种5分钟左右即可。
(3)放养密度:稻田放养甲鱼的密度与苗种个体的大小密切相关。由于稻田水浅,通常不具备越冬条件,而且生长期较短,因此,一般多用于饲养商品鳖而较少培养稚鳖和亲鳖。对于放养规格为100—250克的幼鳖来说,亩放300—600只是比较适宜的,条件好的稻田可取上限或更高,条件较差的稻田放养量可取下限或更低些。

鲢鱼夏花鱼种的放养技术


1.放养时间:夏花鱼种的放养时间一般为6~7月,应争取提早放养。

2.放养方式:夏花鱼种放养可以采取单养和混养两种方式,一般是采取两、三种鱼混养的方式,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饵料和肥料利用率,是一种比较经济和合理的方法。

混养要根据鱼类的食性和习性,选择彼此争食较少,且相互有利的种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鲢与鳙都是滤食性鱼类,食性基本一致,但鲢性情急躁,动作敏捷,争食力强。鳙行动缓慢,食量大,常因得不到充足的饵料使成长受到抑制,主养鲢可配养10~15%鳙,搭配1~2种草鱼、鲂、鲤、鲫等中、下层鱼类。鲤是杂食性鱼类,常因在池底翻泥觅食把水搞浑浊,影响浮游生物繁殖,如大量搭配会妨碍其他鱼生长,一般不超过5~8%。鱼种培育的放养方式最好能和市场需要结合起来。

3.夏花鱼种放养的规格和密度:夏花鱼种放养的规格主要是和放养时间的早迟以及鱼种运输远近有关。放养时间早,放养的规格可以小一些,放养时间迟,放养的规格要大一点,这样有利于在出池时达到预定的规格。鱼种运输近,放养的规格可大一些,鱼种运输远,放养的规格要小一点,这样可以提高鱼种运输的成活率。一般夏花鱼种放养的规格为8~11毫米。

鱼种放养的密度主要是依据计划养成冬片鱼种的规格而定,同时,也和放养时间、鱼的种类、池塘条件、饵料供应状况等有关。在饲养环境基本相同的条件下,鱼种放养的密度越高,鱼种的生长就越慢,育成的鱼种规格就越小。不但主养鱼如此,配养鱼也如此,因此可以用调整放养密度的方法来控制鱼种出池规格。

目前,成鱼生产中普遍要求大规格鱼种。一般计划冬片鱼种规格达16.5厘米以上,则每亩水面放养夏花鱼1种0.8~1万尾;如果计划冬片养成规格达13厘米以上,则每亩水面放养夏花鱼种1~1.5万尾。

4.夏花鱼种的选择、消毒和检疫:

夏花鱼种的选择:鱼种培育要尽量选择品系纯正,质量优良的夏花鱼种。对鱼种的质量要加以鉴别,优质鱼种的标准是:同池同种鱼规格均匀,体质健壮,背部肌肉肥厚,尾柄肉质肥满,摄食时争先恐后,体表光滑,体色鲜明有光泽,无病无伤,鳞片鳍条完整无损;白天大多在水面下活动;游泳活动,集群游动,溯水性强,受惊时迅速潜入水中,在密集环境下头向下,尾不断扇动,倒入鱼盆活蹦乱跳,鳃盖紧闭。

鱼种的消毒:无论是自行培养或从外地购进的夏花鱼种,放养前都要消毒,以免带入病原菌。常用的消毒药物有高锰酸钾、食盐和甲醛等,配成适当的浓度,给鱼药浴。鱼种在进行药浴消毒和下池时要注意水温不能有剧烈的变化,从一个水体进入另一个水体,水温差不能超过2℃。

鱼种的检疫:养殖单位和个人要遵守种苗检疫管理办法,严格检疫制度和检疫程序,对新购入的种苗,特别是来自疫区的种苗必须进行隔离暂养观察,暂养期的长短视疾病的潜伏期而定,一般3~4周。暂养期间,要注意观察鱼类的体色、行动、摄食等情况,如发现鱼病或疫病,要立即进行治疗或扑杀。在整个检疫和暂养过程中,必须严格隔离和消毒灭菌,以杜绝病原菌的传播扩散。检疫和暂养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杜绝病害的传染,是养殖成功的一个关键。


春季甲鱼养殖技术


春天,气温回升,万物复苏,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毒力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加强甲鱼的春季养殖管理是甲鱼春季养殖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水质
养鱼先养水,宽水养大鱼这种道理同样适用于甲鱼养殖,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基本条件之一。
1.换水排污。露天越冬池和温棚越冬池在开春后气候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适当换除部分底水并加注一些新水,对减少养殖池中的废物和有害菌总量有一定的作用。
2.水体消毒。养殖水体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定期、及时地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是控制甲鱼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开春期间,甲鱼体质较弱,应使用性质较为温和的药物为宜,如碘制剂、溴制剂等。
3.水质调节。引起甲鱼发病的病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一般在偏碱环境条件下不易生存,因此应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将pH值控制在7.58之间,开春期间,生石灰的使用量不宜过大。
定期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一方面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衍,另一方面可以分解水体中的废气、废物等,能有效地净化水体;另外,在准备放养的新池中泼洒微生物制剂,能很好地锁定、稳定水色。适量放养一些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同样能有效净化水体。
4.控制水色。水色直接反映着水体中有益藻类的种群和状态。甲鱼池的水色应保持在绿色状态,藻相平衡,水体才会稳定。
5,肥水培藻。在准备放养的新池中。应大力肥水培藻,为甲鱼下塘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使甲鱼能很快适应环境。肥水下塘即为此理。
二、温度
春无三日晴,开春期间是一个天气多变的季节。不论是露天池的降水位提水温还是温棚池的升水位防高温和通风换气,都应该了解天气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切忌大排大灌。()开春期间的分级过塘,也要注意掌握气温和水温的变化,尤其是水温变化以不超过3℃为宜。
温差过大,不论是原养池的甲鱼,还是分级过塘后的甲鱼,都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应激反应,造成大量死亡。
三、营养
气温回升,甲鱼的活力增强,活动频繁,体能消耗也随之增大。应视情况及时投饵并适当增加投饵量,在饵料中多添加一些供能物质和维生素以及一些微生物制剂。
露天池的甲鱼应及时投喂一些鱼、螺、动物肝等以诱食,当食欲旺盛时,增加配合饲料的投喂量,并添加复合维生素、微生物制剂或抗菌素等。
四、防病
春季,是甲鱼疾病多发的一个时期,主要有感冒、腐皮穿孔综合症、真菌病、出血病等,应采取预防与治疗并举、生态预防与药物防治同行的原则。大力提倡在水体和饲料中使用微生物制剂,力求在水体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并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类等以净化水体,同时投喂有效的中草药。不但经济,而且有效,同时也符合无公害养殖的趋势和要求。
五、培育
培育亲鳖是要供给质优量足的饲料。鳖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以小鱼虾、蚯蚓、动物内脏、蝇蛆、螺蚌肉、鼠肉为食,也摄食一些瓜菜、麦粒等植物性食物。投饲量一般为亲鳖重量的15%~20%。为了保持食物的新鲜,并便于掌握鳖的摄食情况,在池边搭建稍低于水面的带边框饲料台或将饲料串在铁丝上挂入水中。为了解决天然饲料的不足,各地都研制出一些鳖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基本配方与鳗鱼饲料相似,主要是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应在40%以上(一般为60%左右),以利于鳖的性腺发育和产卵。特别是在春季产卵前,应进行强化培育,增强亲鳖的体质,提高产卵率。亲鳖培育中要加强管理,捞除残渣,注意水质。如发现病鳖、死鳖,应及时捞出处理掉。

冬季池塘鱼种放养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模式也不断创新。近年来,江苏省金湖县通过渔业科技入户惠民工程,积极引导养殖户将春放冬捕的传统模式改为冬放冬捕的新模式,即于当年冬季放养的鱼种养殖至翌年冬季将成鱼捕出,然后紧接着进行下一个周期的成鱼养殖。冬放鱼种具有早适应、早摄食、早生长和早受益等优点。笔者根据当地的养殖实践,现将相关技术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一、放苗前准备
1.池塘清整
成鱼捕捞结束后,排干池水,抓紧做好池塘清整工作,包括铲除池边杂草、清除池底淤泥、加高加固池埂和疏通进排水渠等。
2.池塘消毒
生产中可选用生石灰进行池塘消毒,用量为100千克/亩左右,方法是将生石灰打碎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以杀灭病原菌、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3.施肥培饵
清塘消毒结束后,投施经发酵消毒好的畜禽粪肥,施肥量为200~300千克/亩。施肥的作用是培肥水质,加快浮游生物的繁殖,为日后入池的鱼种提供天然生物饵料。
二、鱼种放养
1.放养模式
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应根据水深、水质、肥料、饲料等情况,采用多品种高密度混养模式。鱼种混养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选择混养品种时既要考虑到利用不同的水层,又要避免相互争空间、争饲料现象的发生,最好以1~2个品种为主养鱼,适当混养其他鱼类。如当地草料丰富,可考虑以草鱼为主养鱼,鳊鱼次之,放养比例分别为40%和30%,混放20%的鲫鱼和10%的鲢、鳙鱼,养殖过程中以投喂水草和种植的青饲料为主,适量投喂部分配合料。如当地肥料来源较广,可考虑以鲢、鳙鱼为主养鱼,放养比例为60%(鳙鱼占10%),混放20%的鲫鱼、10%的草鱼和10%的鳊鱼,养殖过程中以施肥为主,适当投喂部分青饲料和配合饲料。对于高产鱼池而言,可考虑以鲫鱼为主养鱼,鳊鱼次之,放养比例分别为60%和25%,混放15%的草、鲢、鳙鱼,养殖过程中可全部投喂配合饲料。
2.鱼种质量
俗话说种好鱼满塘,这充分说明鱼种质量在鱼类养殖中的重要性。一般选择放养经专池培育或在成鱼池套养的本地鱼种。对同龄鱼种的质量要求是:规格整齐、膘肥体壮、体色鲜明、头小背宽、尾柄粗短、鳞片完整、鳍条无损、游动活泼、逆水性强,且无伤无病、无寄生虫。放养优质鱼种具有适应力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出池规格大、养殖产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3.放养规格
放养鱼种规格宜大不宜小。放养大规格鱼种具有成活率高、病害少、生长快和上市早等优点。一龄鱼种的规格要求:草、鲢、鳙鱼种为4~6尾/千克,鲫、鳊鱼种为20尾/千克。
4.放养密度
鱼种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源水质、饵料组成、增氧措施、规格品种、管理水平、资金投入、养殖产量和市场行情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养殖生产中,要努力改善养殖环境,不断提高养殖技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以获取最高的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单个品种的放养密度可用估算法进行计算:放养尾数=产量出池平均重量放养成活率。一般高密度精养鱼池大规格鱼种的放养密度为2000~2300尾/亩(150千克左右)。下面将江苏省金湖县鱼种场某养殖户的鱼种放养实例介绍如下(见附表):
附表金湖县某养殖户亩均鱼种放养情况
5.放养时间
一般选择在12月放养鱼种。此时水温较低,水质稳定,鱼体结实,鳞片紧密,在捕捞、运输、放养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放养成活率高。
6.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须用3%~5%食盐溶液(不含碘)浸洗消毒5~10分钟,以杀灭鱼体表细菌和寄生虫。
7.放养方法
鱼种应选择在温暖的中午放养,一定要避开风、雨、雪、冻等恶劣天气。放养时动作要轻快,并一次放足。
三、技术管理
1.水质管理
管理要抓好四点:一是保持高水位。冬季水温较低,应将池塘水位调至最高,一般保持在2米左右。若发现漏水,应及时采取堵漏措施。水位一旦下降20厘米以后,应及时补加新水,以保持水位、水温的相对稳定。二是定期换水。每隔20天左右换水1次,每次换水30%,实行先排后灌的去污调优法,保持水质洁爽。三是增钙补磷。每20~30天施用1次生石灰和过磷酸钙,用量分别为10~15千克/亩和3~4千克/亩,以提高池水中钙、磷的含量,增强鱼体抗寒力。四是增加溶氧。冬季仍须开机增氧,一般于晴天中午开机2小时左右,保持池水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
2.投喂管理
传统养殖冬季不投饲,因鱼种体内营养消耗过大得不到及时补充,往往会造成部分鱼种死亡。近年来的养殖实践证明,冬季仍应坚持投喂,以保证鱼种生命活动的营养供给,确保鱼种都能顺利越冬。一般投喂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每3~5天投喂1次,日投饲量为池鱼体重的0.5%~1.0%。若遇连续晴好天气,水温上升到8℃以上,鱼种活动会逐渐增强,应适当增加投饲量。冰封后,可在冰洞口设点投喂饲料,以利于鱼种及时摄食。具体投饲次数和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种的活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3.病害管理。坚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鱼种越冬期间,最常见的是水霉病,主要因放养时鱼体受伤或水位过低冻伤而引起。因此,鱼种放养前应进行消毒处理,以防将病原菌和寄生虫带入池内。放养时操作应认真细致,动作要轻快,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注意保持高水位,严防水位过低冻伤鱼种。当发生水霉病时,用水霉净(主要成分为水杨酸、杀菌剂、黏膜修复剂和稳定剂)进行治疗,每亩每米水深用量为50毫升,方法是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水霉净对鳃霉病也有一定疗效。鱼种在冬季还易患口丝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和竖鳞病等,发病时应及时诊断病因,科学选用高效、低毒、安全、价廉的渔药进行治疗,以免造成损失。在养殖过程中,严禁使用国家禁用渔药。
4.日常管理
池塘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注意观察鱼种的活动、摄食情况,定期检测能见度、酸碱度、温度、溶氧等水质指标。当气温降到3℃时,应将池水加到最大水位。池面结冰后,应设法破冰,清除浮冰或其他污物,尽量缩短冰封期,以增强透光性,加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氧力,确保鱼种安全度冬,为夺取成鱼养殖生产的全面丰收开好头、起好步。

罗非鱼池塘养殖的鱼种放养技术



1、放养苗种规格的选择

成鱼养殖一般都是当年放养当年收获,所以鱼种放养规格一般在3~10厘米,鱼种成活率高,商品鱼规格大,经济效益高。目前我国养殖罗非鱼的鱼种规格主要有三种:早繁苗种、当年夏花种、越冬鱼种。

(1)早繁苗种是指亲鱼在越冬池内于3月底至4月初繁殖,4月中、5月初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鱼种。它比正常繁殖的鱼种提早1~1.5个月放养,从5月中旬饲养到10月底收获,平均体重可达400~500克。

(2)当年夏花种是指越冬亲鱼于5月初放入繁殖池后,经20天左右繁殖的鱼苗,6月中、下旬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鱼种。这种鱼种生产数量多、成本低,当年放养,当年可养成商品鱼,适合大规模饲养成鱼的要求。

(3)越冬鱼种是上年繁殖中、晚期的鱼苗,在越冬前集中培育至5~10厘米后,移入越冬池过冬,到当年的4月底或5月初,作为成鱼养殖的鱼种。其规格相对较大,体质好、成活率高,如果放养合理,在当年8月底9月初就可达到400克/尾以上的商品规格。养殖越冬鱼种,养成的商品鱼规格大,还可根据市场要求,在罗非鱼大量上市前,甚至夏季,其它鱼产品上市淡季上市,商品鱼价格高。越冬鱼种由于经过越冬保种,鱼种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为满足向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批量成鱼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了这一方式。另外,各地气候条件不尽相同,放养时间早晚相差较大,没有统一的放养模式,应结合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而选择苗种规格。

2、苗种放养时间

要求自然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就可选择晴天放养。一般来说华南地区在3月底4月初即可放养鱼种。

3、放养密度

一般采用池塘主养罗非鱼方式,苗种放养密度一般在每亩1000~1500尾,另外搭养100尾以下的鲢、鳙鱼等。


黄鳝培育种苗的主要技术-鳝苗放养



(1)放养时间鳝苗下池的时间,以施肥后7天左右下池为宜,此时,正是天然浮游动物出现的高峰期。此外,下池宜在上午8~9时或下午4~5时为宜,这样可避开正午强烈的阳光。

(2)放养密度鳝苗放养时要进行抽样记数,以便准确地进行放养,一般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0~450尾左右,平均为400尾为宜。放养时特别要注意的是,放养前使装盛鳝苗器皿的水温与放苗池的水温温差不要超过±3℃,即控制温差,防止鳝苗“感冒”。

(3)分级放养一般在黄鳝种苗培育中,必须进行2~3次分养。鳝苗进池后经15天左右时间饲养,体长长至3.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一次分养,密度由原来的每平方米400尾左右减至每平方米150~200尾。鳝苗经1个多月的饲养体长长至5.0~5.5厘米时,进行第二次分养,这时的密度为每平方米100尾,以后根据情况确定是否进行第三次分养。

(4)放养方法由于放苗时要调节水温,避免温差,故在鳝苗进池前,将池水慢慢舀入盛苗的水桶等容器内,使池中水温与容器水温慢慢接近,当两者水温相当时,再倾斜容器口,让鳝苗随水流入培育池中。此外,对于分级放养的操作方法是,在鳝苗集群摄食时,用密网布制作的抄网将身体健壮、摄食能力强、活动快的鳝苗捞出,放入新池进行分级培养。


大棚养殖甲鱼的春季管理技术


塑料大棚养殖甲鱼春季管理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春季既是气候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季节,又是甲鱼新的养殖周期开端。概括地讲,春季管理技术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塑料大棚的检修春季温度不稳定,必须经常检查塑料大棚,对破损处要及时修补,对结合部位要注意铰合的稳固性。
二、幼鳖的培育在2-3月份要适时挑选稚、幼鳖,按大、中、小规格分池饲养,以避免相互间撕咬。同时结合稚、幼鳖的分池,彻底更换池水,清除池底污物。
三、成鳖饲养4月份要对成鳖池底土质进行清理,添加新沙或软泥,然后进行消毒。消毒应采用生石灰干法清塘,将池水留至5-10厘米深。亩生石灰用量60-7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泼洒时最好使用泥耙边泼边耙,待7天左右药性消失后再放养幼甲鱼。
放养前应对幼鳖进行药物浸洗消毒,采用浓度为2.5%的食盐溶液,在水温10-32℃浸洗10-20分钟,可杀灭体表寄生的钟形虫、累枝虫、水蛭等。放养水温要求稳定在20℃以上,时间在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放养密度以6-8只幼鳖/平方米为好,这样可减少中间分养环节,使成鳖生长尽量少受干扰。
刚放养的鳖约在一周时间内食欲不佳,所以最初的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按体重的0.5-1%(以干物质汁,不同),以后随着鳖紧张感的消除,投饵量可增至为体重的2%,每天在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按照定总投喂方式进行。或鳖的饲养管理工作较多,但最主要的是水质管理,除了保持水温25--35℃,还应看水色与透明度,水色以油绿或深绿色为好,透明度在20-30厘米最为理想。
四、亲鳖的管理当气温和水温都上升至20℃左右时,要对冬眠复苏的亲鳖开始投饵,尽量选用易消化喜食的新鲜鱼肉、去壳螺蚌投饲。
在新鳖冬眠复苏之后,每10-15天撒施生石灰一次(每立方水用量10-15克),可以起到增加水中钙质、消毒、防病和控制水质的作用,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在气候温暖的条件下,亲鳖将于5月下旬开始产卵。因此在晚春应及早铲除产卵场的杂草,修整和疏松产卵场的沙盘,添放新河沙及对周围综合环境条件的检查与维修。

大棚养殖甲鱼的春季管理技术介绍



塑料大棚养殖甲鱼春季管理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春季既是气候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季节,又是甲鱼新的养殖周期开端。概括地讲,春季管理技术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塑料大棚的检修
春季温度不稳定,必须经常检查塑料大棚,对破损处要及时修补,对结合部位要注意铰合的稳固性。
 
二、幼鳖的培育
在2-3月份要适时挑选稚、幼鳖,按大、中、小规格分池饲养,以避免相互间撕咬。同时结合稚、幼鳖的分池,彻底更换池水,清除池底污物。

三、成鳖饲养
4月份要对成鳖池底土质进行清理,添加新沙或软泥,然后进行消毒。消毒应采用生石灰干法清塘,将池水留至5-10厘米深。亩生石灰用量60-7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泼洒时最好使用泥耙边泼边耙,待7天左右药性消失后再放养幼甲鱼。
放养前应对幼鳖进行药物浸洗消毒,采用浓度为2.5%的食盐溶液,在水温10-32℃浸洗10-20分钟,可杀灭体表寄生的钟形虫、累枝虫、水蛭等。放养水温要求稳定在20℃以上,时间在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放养密度以6-8只幼鳖/平方米为好,这样可减少中间分养环节,使成鳖生长尽量少受干扰。
刚放养的鳖约在一周时间内食欲不佳,所以最初的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按体重的0.5-1%(以干物质汁,不同),以后随着鳖紧张感的消除,投饵量可增至为体重的2%,每天在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按照定总投喂方式进行。或鳖的饲养管理工作较多,但最主要的是水质管理,除了保持水温25--35℃,还应看水色与透明度,水色以油绿或深绿色为好,透明度在20-30厘米最为理想。

四、亲鳖的管理
当气温和水温都上升至20℃左右时,要对冬眠复苏的亲鳖开始投饵,尽量选用易消化喜食的新鲜鱼肉、去壳螺蚌投饲。
在新鳖冬眠复苏之后,每10-15天撒施生石灰一次(每立方水用量10-15克),可以起到增加水中钙质、消毒、防病和控制水质的作用,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在气候温暖的条件下,亲鳖将于5月下旬开始产卵。因此在晚春应及早铲除产卵场的杂草,修整和疏松产卵场的沙盘,添放新河沙及对周围综合环境条件的检查与维修。

罗非鱼池塘养殖的鱼种放养



1、放养苗种规格的选择

成鱼养殖一般都是当年放养当年收获,所以鱼种放养规格一般在3~10厘米,鱼种成活率高,商品鱼规格大,经济效益高。目前我国养殖罗非鱼的鱼种规格主要有三种:早繁苗种、当年夏花种、越冬鱼种。

(1)早繁苗种是指亲鱼在越冬池内于3月底至4月初繁殖,4月中、5月初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鱼种。它比正常繁殖的鱼种提早1~1.5个月放养,从5月中旬饲养到10月底收获,平均体重可达400~500克。

(2)当年夏花种是指越冬亲鱼于5月初放入繁殖池后,经20天左右繁殖的鱼苗,6月中、下旬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鱼种。这种鱼种生产数量多、成本低,当年放养,当年可养成商品鱼,适合大规模饲养成鱼的要求。

(3)越冬鱼种是上年繁殖中、晚期的鱼苗,在越冬前集中培育至5~10厘米后,移入越冬池过冬,到当年的4月底或5月初,作为成鱼养殖的鱼种。其规格相对较大,体质好、成活率高,如果放养合理,在当年8月底9月初就可达到400克/尾以上的商品规格。养殖越冬鱼种,养成的商品鱼规格大,还可根据市场要求,在罗非鱼大量上市前,甚至夏季,其它鱼产品上市淡季上市,商品鱼价格高。越冬鱼种由于经过越冬保种,鱼种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为满足向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批量成鱼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选择了这一方式。另外,各地气候条件不尽相同,放养时间早晚相差较大,没有统一的放养模式,应结合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而选择苗种规格。2、苗种放养时间

要求自然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就可选择晴天放养。一般来说华南地区在3月底4月初即可放养鱼种。

3、放养密度

一般采用池塘主养罗非鱼方式,苗种放养密度一般在每亩1000~1500尾,另外搭养100尾以下的鲢、鳙鱼等。


春季扣蟹放养注意的事项



春季气温低,扣蟹活动弱,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不易受伤,是广大养殖户首选的放养季节,而扣蟹是养成大规格、品质好的商品蟹的苗种基础,是这一年养殖成功的关键,因此,春季放养扣蟹十分重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池塘的清整与消毒
利用冬闲季节,清除淤泥(保持淤泥层≧20厘米)加固塘埂,疏松底泥,暴晒池底,利于浮游生物孢子萌发。在放养前10-15天用生石灰消毒(干法清塘生石灰用量60千克/亩,带水清塘生石灰用量120千克/亩.米)用于清除野杂鱼、寄生虫、致病菌。同时加固防逃设施(钙塑板或网布)。
2.施肥
春季池塘水体清瘦,扣蟹下塘缺乏适口饵料,因此应根据池塘的情况适当施肥(200千克/亩发酵的有机肥)能促使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也能提高水温,减少青苔的发生与纤毛虫的出现。
3.栽草与投螺
用围网把扣蟹隔离开,围网外种植水草(沉性水草与浮性水草相搭配,多品种水草相搭配),等水草生长正常后放入河蟹。同时,要注意螺蛳的投放。在清明节前后对螺蛳消毒后投放200千克/亩(以后再根据情况分批投放),能净化水质为河蟹提供鲜活饵料。
4.水位与水温
放养时水位不宜太深,保持在60-80厘米左右,利于吸收太阳热量提升水温,促进河蟹的早开食早生长。放养时水温应保持在10℃以上,过低河蟹易受冻害,过高不利于河蟹的捕捞、运输、放养,易感染病虫害。
5.扣蟹的选择
扣蟹应选择附近的养殖场或自己繁殖的苗种,便于缩短运输时间,提高扣蟹成活率。同时,应选择正宗的健康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标准是同批苗种应规格一致,体色有光泽,背部黄色稍带青色,体表无污物,无寄生虫,附肢齐全无缺损,体质健壮活力强。其次,应避免选择性早熟的蟹种(从蟹种的性腺、背部、体色、鳌足绒毛等鉴别)。
6.扣蟹的放养
扣蟹经过长时间运输,鳃丝失水严重,应把蟹苗箱放入池塘水中浸泡3分钟拿出20分钟后再浸入水中,如此重复3次,再用3-4%的食盐水浸浴5分钟后再放入水中让蟹苗自由散开。本着稀放养大蟹的要求,放养密度为600-800只/亩,规格为100-120只/千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43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