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灾蟹池可补养青虾


夏季有的蟹池蟹病暴发,养殖的蟹大批死亡,甚至几乎绝收;也有的蟹池因被洪水淹没,养殖的蟹大量逃逸,致使蟹池中存蟹很少。对于这些受灾的蟹池,补养青虾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如果饲养得法,每亩水面可产青虾30公斤左右,增加收益约数百元。
一、抓好池塘准备
可在9月中、下旬,每亩水面用茶籽饼50公斤粉碎、浸泡、捣烂后,对全池均匀泼洒。菜籽饼虽对存塘蟹没有影响,但可杀死池塘中的野杂鱼及有害生物。同时,每亩水面施经发酵的粪肥20xx3月~4月份,待青虾长至5厘米左右时再起捕销售,以便腾空池塘,做好继续放养蟹苗的各项准备。

相关推荐

蟹池套养青虾技术


一、池塘条件

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的甲号和乙号塘,面积分别为8.3亩和10亩,水深为1.2米和1.3米,淤泥均少于10厘米,防逃设施完善,池中有一定量的水草。

二、放养前的准备

甲号和乙号塘口,分别在1月11日和16日干塘后,清除过多淤泥,加固加高池埂,建好防逃设施。2月22日,每个塘口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对水全池泼洒消毒。

三、苗种放养

甲号塘3月10日投放规格1500尾/千克的虾种35千克,亩均4.2千克;3月28日,投放规格80只/千克的蟹种3800只,亩均458只。乙号塘3月10日投放规格1600只/千克的虾种45千克,亩均4.5千克;3月26日投放规格100只/千克的蟹种4500只,亩均450只。

四、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4~6月份,河蟹个体较小,在保证河蟹饵料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强化青虾的投喂,增加一些青虾喜食的饵料,如豆饼、麸皮、小麦、米糠等,坚持量少勿多的原则。6~9月份加强河蟹的饲料投喂。4月1~2日,两个塘口亩均放螺蛳200千克。

2.水质调节青虾对水质要求较高,保持溶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8,透明度保持在35~40厘米,定期每亩用15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换新水次数要比单一养蟹的池塘多些,两个塘口,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闷热天气每天换水一次,秋季每5~7天换水一次,保持水中较高的溶氧,防止青虾浮头。

3.病害防治青虾一般很少生病,在搞好蟹病预防的前提下,可以不必对青虾采取任何预防措施,但预防蟹病用药物应特别慎重,对青虾敏感的药物如敌杀死、敌百虫等不要使用,平时经常用生石灰15千克/亩化水全池泼洒,对虾蟹均有利。

五、养殖结果与分析

1.结果12月12日,对养殖场两个塘口测产、核产和统计,甲号池塘收获河蟹348千克,平均规格为126克/只,亩均产量为41.9千克;青虾102千克,平均规格为310尾/千克,亩均产量12.3千克。乙号池塘收获河蟹381千克,平均规格为130克/只,亩均产量38.1千克;收获青虾152千克,平均规格为360尾/千克,亩均产量为15.2千克。

2.分析4~5月份,河蟹个体较小,若在此阶段强化对青虾的养殖,可大大提高青虾的成活率。蟹、虾套养需要清新的水质、丰富的溶氧,要经常加换新水,才能促进蟹、虾的生长,提高产量。青虾到成熟季节要坚持勤捕,捕大留小,不能年底一次起捕,这样有助于提高产量。养虾的蟹塘要谨慎用药,防止药物引起青虾意外死亡。

虾蟹可共生混养创高效


虾蟹可以混养,但模式必须讲究。模式得当,混养青虾所产生的效益可与养蟹平分秋色。模式不当,则事与愿违,得不偿失.通过多年探索实践,我们认为可采用虾--蟹--虾蟹--虾两种模式,而不宜采用虾蟹同期混养模式。虾--蟹--虾模式
在第一年冬初投放大规格虾苗,养至次年五月,出售后再主养螃蟹到十月螃蟹收获后再主养青虾。具体做法是:
1、新开的塘口和冬季不需干塘的蟹塘,可在十月底亩投2-3cm的大规格虾苗5-10kg,一般养至次年五月,亩可收获青虾10-30kg,亩创效益1000元左右。此间的关键是肥水和饲喂,整个冬季除结冰外,不间断投喂。开春后,特别是四月份要强化饲喂。捕获时可先用地笼,最后直至干塘。这样既可提高捕获量,又便于清整塘口,以利养蟹。
2、五月上中旬,购回的早繁蟹苗宜用网箱或小塘圈养,既便于管理饲喂,又可提高成活率;一般情况下,暂养比直接投放可提高5%一10%的成活率。暂养20xx底,亩可收获商品虾25kg左右,虾种15kg左右,亩创效益1500元左右,这种模式,全年亩效益可达5000元左右。
模式。冬春需干塘清整的塘口,可在三月底前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四月上中旬肥水、种草,五月初投放蟹苗,六月下旬搭放抱卵虾2kg左右。平时按养蟹要求去管理,河虾收获时采用徒手捕捉和地笼诱捕相结合的方法,只是注意不干塘,不降水位,继续投喂青虾饲料。至春节前后,待虾少价昂时,结合清塘逐渐降水用拖网捕捞,可亩获青虾30一40kg,其综合经济效益亦很可观。虾蟹同属底栖动物,生活习性、摄食饵料亦相同。在河蟹大生长期的六、七、八、九几个月中,若青虾过多,则与河蟹争食、争溶氧、争空间,造成水载体可度,对河蟹的规格、产量极有影响。实践告诉我们,春季同投放仔虾、蟹苗的模式不可取。一是仔虾养至夏秋季节达大中规格与河蟹争食、争氧、争空间,影响河蟹规格和产量;二是仔虾多次、多胎繁殖,造成虾苗太密,难以提高商品虾规格,上市率低,得不偿失。在以上两种可行虾蟹混养模式中,如果再放养少量适宜鱼种,既能增加单位水面积经济效益,又对虾蟹规格和产量无明显影响。

蟹池套养鳜鱼技术



河蟹是沿岸性生物,养蟹池大部分水体处于空置状态。在蟹池套养适量的鳜鱼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鳜鱼捕食蟹塘的小杂鱼虾,因而套养鳜鱼不需另投饵料鱼,还可避免小杂鱼过量繁殖,与河蟹竞争饵料、溶氧,还可以防止小杂鱼病害导致河蟹再感染,有利于河蟹的生长。一般亩产河蟹40千克,鳜鱼10-15千克。亩利润1200-1500元。主要技术如下。
一、放养准备
池塘面积5-20亩。池深2.0-2.5米,淤泥15厘米,PH值7.5-8.5。水源充足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备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和防逃设施。
干塘消毒干池去淤,在放养前20天用200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
移植水草 放养前15天浅水种植伊乐藻,种植水深5厘米,丛距2.5米。种植后施有机肥150千克,以利于水草生长。
加注新水 水草返青后逐步加高水位,放种前达到50厘米。
放养螺蛳和杂鱼 种草后每亩投放螺蛳500千克,每池投放部分专池培育的野杂鱼。
二、苗种放养
幼蟹、鲢、银鲫在2月前放养结束,幼蟹放养规格160-240只/kg,放养密度在500-600只左右。为调节水质,每亩放养鲢鱼种90尾/亩(规格50g/尾)。另外每亩放养30尾2冬龄银鲫(雌雄比为2:1),这些银鲫在4月气温回升时自然繁殖,为鳜鱼提供适口饵料,同时摄食池底的残饵,防止水质恶化。幼蟹放养结束后逐步加高水位,至5月中旬保持水位1.5米。5月中旬收集抱卵虾,按每亩1千克放养。6月放养鳜鱼种,规格在5-8厘米,密度每亩20-30尾。放养时先坐盆,待与池水水温一致时放入池塘。所有苗种均经过4%食盐溶液浸洗消毒。
三、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 养殖前期(3-5月)施复合肥10千克/亩,以促进水草、螺蛳和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人工投喂以河蟹饵料为主,采用“前后精,中间青”的科学投饵原则和“四定、四看”的投饵方法进行投饵管理。在幼蟹放养初期,主要投动物性饵料和河蟹全价配合饲料,以轧碎的新鲜螺蛳肉、蚌肉为主。高温季节则投喂水草、玉米、南瓜等植物性饵料。养殖后期,以动物性饵料和河蟹全价配合饲料为主,搭配部分青饲料,以提高河蟹个体规格。严禁投喂腐烂变质饵料。养殖过程中定期检验饵料鱼的数量。
2、水质调控 鳜鱼河蟹都喜清新的水环境,鳜鱼耐低溶氧能力差,对水体溶氧要求高,生产上采用以下措施来调控水质:①每20天每亩用生石灰20-30千克全池泼洒。②每周换水1次,每次1/5,高温季节,每3天换水1次,每次换1/3。③5-9月泼洒EM菌每月1次,每亩用量250克。
3、定期巡塘观察水质、饵料鱼状况、鱼蟹吃食、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4、病害防治 养殖期间,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防治、药物防治为辅,积极采取清塘消毒、种植水草、自育苗种、科学投饵、调节水质等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四口蟹池的病害的发生。养殖期内除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外,每月还用漂白粉1mg/L防病,7、8两月施用纤虫净来杀灭河蟹寄生的纤毛虫。只要防病到位,可以避免病害发生。

河蟹青虾鳜鱼同池共养技术



一、池塘条件
池塘应选择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的地方。塘口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面积为10亩左右,埂宽3米以上,池坡土质较硬,坡比为1:2.5~3.0,池底基本平坦,底质为偏碱性的壤土。在池塘四周开挖环沟,保持水深为1.2~1.5米,沟底稍向排水口倾斜,沟面积占蟹池总面积30%~40%。将池塘中部推整成平滩,保持水深为0.5~0.8米。在池埂外侧用石棉瓦或钙塑板等材料建成防逃墙(四角做成圆弧形)、进排水口用双层不锈钢网封好扎牢,以防河蟹逃逸。池中按1.5千瓦/亩的标准安装条式微孔增氧,并配备5.5千瓦的进、排水泵各1台。
二、清塘植草
入冬后排干池水,清除杂草杂物,挖除过多淤泥,保留淤泥10厘米左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加速有机物的风华。放养前10~15天加水5~10厘米,使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为80~100公斤/亩,以杀灭病原体及、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待清塘药性消失后,在池中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黄草等水草,使水草覆盖率达50%~60%。水草不仅是河蟹的植物性饵料,而且还是河蟹和青虾栖息、蜕壳的隐蔽场所。
三、施肥投螺
水草成活后,投施发酵过的蓄、禽粪,用量为200~300公斤/亩。以后每隔10~15天追施1次生物有机肥,用量为3~5公斤/亩,以增加浮游生物的繁殖量,为河蟹提供生物饵料。清明前后投放螺蛳,用量为300公斤/亩,可于8月份再补投1米,以改良水质和底质
七、病害防治
每月投喂1次用1%的食盐和0.1%的鲜大蒜汁配制成的药饵,每日1次,连喂3~5天,防止肠炎病。5月和9月各泼洒1次纤虫速净(主要成份:复合二硝基;规格:10%),用量为40~50毫升/亩·米,每日1次,连用2次,预防寄生虫病。一旦发生病害,因及时诊断病因,对症选用国家允许的高效、低毒、环保的药品进行治疗,将病害消灭在“萌芽”之中。在病害防治中,严禁使用敌百虫、敌杀死和菊酯类杀虫药物。

成蟹池套育扣蟹技术要点



扣蟹质量是成蟹养殖成败的关键,在成蟹池中围网将大眼幼体培育成扣蟹,保证来年成蟹养殖的蟹种需求,能够提高养殖成活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其具体技术要点为:
一、池塘条件及防逃设施
1、池塘
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无污染、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能高排低灌、面积15—20xx养殖,蟹种由外地购进或全部购苗培育扣蟹外,从第二年开始,蟹种则自行供给。蟹种为上年存池,一般规格为100—200只/公斤,平均亩放15—20斤,多余扣蟹可销售。
2、蟹苗放养
于5月下旬至6月15日进行,最好是最后一批人工繁殖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蟹苗。在蟹池的西北角用聚乙烯网片进行圈围,网高1米并设有倒檐,向里10厘米,向外20厘米,面积视放苗多少而定,一般每20—30平方米放苗1斤,面积15—20亩的池塘放2斤蟹苗,圈围60—80平方米为宜,面积不宜过大,以控制扣蟹规格。
三、饲养管理
1、投饵
河蟹的整个生长阶段,除摄食池塘中的水花生外,主要靠人工投喂。大眼幼体培育至Ⅰ、Ⅱ期幼蟹,主要泼洒豆浆,Ⅲ期以后逐步投喂玉米粉、粗黄豆粉、麸皮等。7月底以前,主要投喂煮熟的小麦、玉米,8月份以后,除投喂小麦、玉米外,每2—3天投喂一次低值的鱼虾。饵料投喂一般在傍晚进行,高温季节则应推迟投喂时间,且投在深水区。
2、撒网
7月份以后,水温逐渐升高,此时应撤去围网,并入大塘饲养。以免浅水区的幼蟹耐不住高温。
3、水质调节
水位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渐增加,春季1米以内,夏季1—1.5米,秋冬季1.5米。夏季高温季节每周换水一次,先放后进,每次20厘米,每10—15天泼洒生石灰一次,亩用量10—15公斤。
四、收获
于11月上旬陆续捕蟹上市,一般每亩可收获商品蟹100斤、蟹种1500只。
五、体会
在成蟹池中围网培育扣蟹大大提高了养殖成活率,其原因在于:自行培育蟹种,减少了因外购蟹种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伤,且蟹种在原来水体中养成成蟹,没有适应阶段,保证了成蟹养殖的顺利进行。利用成蟹养殖池套育蟹种进行河蟹养殖,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是一条降本增效的好途径。

仔蟹培育池最好种植水草



仔蟹培育池放养水生植物是仔蟹养殖阶段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提高仔蟹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仔蟹池培养水生植物有以下优点:
(1)为仔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
仔蟹喜浅水环境,但仔蟹又怕强光,喜弱光,尤其在蜕壳时特别惧怕紫外线对其的杀伤。因此,在池塘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菹草、聚草等),在水面放养漂浮植物(水胡芦、水花生、小浮萍等),使仔蟹集中在水生植物丛中生活,既为仔蟹提供了浅水、避光的环境,又为其蜕壳和栖息创造了良好的场所。
(2)解决了池塘水浅,水质不稳定,而池水过深,仔蟹又不能蜕壳的矛盾。
(3)为仔蟹提供了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
水葫芦、水花生等水草的嫩叶、嫩根以及小浮萍均是仔蟹的优质植物性饵料。
(4)降低水中氨氮,增加溶氧,改善水质。仔蟹喜清新水质,而大量投饵,会造成其粪便、残饵分解,致使水中氨氮急增,水质肥,溶氧条件差,从而抑制河蟹生长。
放养水生植物后,它们生长需大量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大大降低水中氨氮,同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释放大量溶氧,进一步加速了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以供植物利用,使水质转清,有利于仔蟹生长。
(5)防止仔蟹逃逸。
仔蟹个体轻,其步足刚毛上粘附吸附水后,攀爬外逃能力极强,即使是十分光滑的玻璃板,也可以垂直爬出。在下雨时,防逃设施受潮后,仔蟹即可垂直爬出。因此,严格地讲,单配置良好的防逃设施,仔蟹还是容易逃逸。只有在培育池内为仔蟹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特别是种植和培养大量水生植物,才能留住仔蟹,减少逃逸数量。
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以蟹种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息和蜕壳场所,不利于蟹种栖居、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内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菱等)和饲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共生;而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这不仅促进了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蟹种生长。由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蟹种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饵料,又为蟹种的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河蟹就不会逃逸。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渔谚有:蟹多少,看水草形象化地说明蟹种池种植水生植物的重要性。

螃蟹蟹苗出池与运输


一、蟹苗出池前的淡化
当池内第Ⅴ期溞状幼体80%变态成为大眼幼体时,成为大眼幼体1日龄,等到3~4日龄时,就对育苗池的水体进行淡化,每日降低盐度0.005~0.01,使最终池水盐度降到0.005以下,以使蟹苗适应淡水生活。淡化时,将原池的海水排掉部分,再注入淡水,用海水比重计换算成盐度,依次逐日淡化。随着大眼幼体日龄的增加,对淡水的适应力也增强。一般5~6日龄的大眼幼体,在淡水中能很好地生存。
淡化的目的,在于使蟹苗从海水的环境转向淡水环境的生活,逐渐调节体内渗透压与外界的平衡,使之过渡到淡水中生活。当淡化池水时,同时逐步降低池水温度,室内水泥培育池每日降1~2℃,直至与外界水温一致为止,这样还有利于运输。
人工繁殖的河蟹苗,必须经过淡化后,方能出售与放养。没有经过淡化的蟹苗,如马上放入淡水池,由于环境盐度的突变,体内渗透压与外界失去平衡,很快会造成蟹苗部分或大量死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暂养锻炼
大眼幼体(蟹苗)出池前,在原池还要进行暂养锻炼,目的使出池蟹苗更“老炼”,不仅能游泳,而且还能爬行,提高蟹苗的成活率。蟹苗准备放养到淡水水域去之前,尚须经过暂养锻炼阶段。刚完成蜕皮变态的大眼幼体,由海水环境一下子进入淡水,半小时即麻醉,其后死亡。但随着其日龄的增加,对淡水的适应力明显增强。1~2日龄的大眼幼体从0.028盐度海水环境进入淡水池,24小时后的成活率只有10%~30%。但3~4日龄的大眼幼体进入淡水后,24小时的成活率可达60%~80%以上。5~6日龄的大眼幼体(每千克14万~20万只的个体),进入淡水后成活率达95%以上。
因此,为了提高大眼幼体(蟹苗)的放养成活率,出池蟹苗一定要经过暂养和池水渐渐淡化的过程。
三、蟹苗出池
第Ⅴ期溞状幼体蜕皮1次,即成为大眼幼体(蟹苗),这时着手淡化池水,并逐渐降低水温。当池中80%左右的溞状幼体变为大眼幼体时,即为出池的最好时机,当大眼幼体变为幼蟹时,就不易起捕。
培育池中的蟹苗,采用捞海网或聚乙烯网布制成的目大2毫米大拉网,捕法有以下几种:
①白天用捞海网捞取,利用蟹苗喜集群,喜岸边的习性,在土池选择上风一角,用捞海网不断搅动池水,造成一定方向的水流,可以捕到大量蟹苗。
②晚上灯光诱捕,利用蟹苗喜光的习性,用100~200瓦电灯光(加罩),用捞海网在光区抄捞。
③大拉网捕苗,它与鱼苗发塘中捕捞“夏花”一样进行捞取,起捕率可达90%以上。
④水泥培育池,可在排水孔放水出苗,用集苗箱收集。留下的在晚上用灯光法诱捕干净。
四、蟹苗质量好坏的鉴别
(1)看色泽:好的蟹苗体色呈淡黄色,差的为乳白色,体色发黑表明蟹苗已老化。
(2)看个体大小:好的蟹苗个体大,规格整齐,每千克14万~20万只。差的蟹苗个体较小,一般每千克在24万~28万只。
(3)看活动状况:好的蟹苗活动力强,反应灵敏,用手捏成团,松手后马上散开,垂直放入水中,立即朝旁边游去,离水后迅速爬行,反之则为质差苗。
五、人工繁殖蟹苗的运输
人工繁殖的蟹苗,均来自沿海自然海水的育苗场(厂)和内陆人工配置的海水育苗场。一般在4月下旬5月初至6月上旬(分两批育苗),人工繁殖的蟹苗,是在人为管理的育苗池中育成,并没有经过大自然的考验,因此必须在育苗池经过3天左右的暂养锻炼和淡化处理后才能运输。
人工繁殖蟹苗短距离运输,用蟹苗箱(图43)装运,每箱可装0.5~1千克。长距离运输采用尼龙袋充氧法比较理想,用10千克容量的尼龙袋,袋中装1/5量的淡水,内放1ppm土霉素,再放些水草,盛0.1~0.15千克的蟹苗,充氧后将袋口扎紧,不能漏水、漏气。如中间夹放冰袋降温更好,将尼龙袋放入纸板箱内,用包装带捆扎牢,采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运输均可。

适宜蟹池种植的水草品种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水草在河蟹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为河蟹生长提供足够的天然饲料,改善蟹池水质,还为河蟹逃避敌害和脱壳提供良好的隐蔽环境。水草品种较多,实践证明下列水草适宜在蟹池种植。
轮叶黑藻
轮叶黑藻生长期长,再生能力强,蟹喜食,被蟹夹断后能节节生根,是蟹池种草的首选品种。一般在“谷雨”前后,将从天然水域中捞取的轮叶黑藻切成6~8厘米的小段,均匀撒于池底,使茎叶部分浸入泥中;或在4~8月份,用处于营养生长阶段的枝尖插植,也可将整株水草投入蟹池,一部分被蟹直接摄食,剩下的生须根着泥存活。
苦草
苦草耐高温,具有脆、嫩的特点,蟹喜食。苦草在水温15℃以上时播种,草籽浸泡12小时,捞出后搓出种子,再用半干半湿的细土拌种全池撒播。每亩用苦草籽100~150克。
伊乐藻
 
伊乐藻发芽早,耐低温,是早期蟹池的理想水生植物。但伊乐藻不耐高温,水温达30℃时基本停止生长,甚至死亡败坏水质。伊乐藻在12月至次年2月,水温5℃以上时用10~15厘米的茎段扦插。
金鱼藻
金鱼藻耐高温,再生力强,蟹喜食,但容易旺发,死亡后造成水质恶化,适宜大水面蟹池栽种。金鱼藻宜在蟹种放养前实行全草移栽。
水花生
水花生的嫩根须蟹喜食,在蟹池中常浮于水面,便于蟹在脱壳时躲避敌害。水花生在蟹种放养前后移植,用竹桩、木桩或三角架固定,水花生群落占蟹池总面积1/5左右。

河蟹亲蟹池管理技术要点



1.越冬池的选择。亲蟹一般在室外土池中越冬,越冬池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环境相对安静的地方,东西走向,长方形或正方形土池,水深1.5米以上,土质以泥沙土或粘土为好。
2.水质调控。抱卵亲蟹越冬期间,水体封冻时,要插入适量草把,并在每天早晨太阳升起以前要破冰,及时清扫冰上积雪。重点保持水环境的相对稳定,其主要水质指标每隔半个月监测一次,盐度25‰左右,溶解氧每升5毫克以上,pH值7.8~8.7为好。
渗漏的土池每隔5天~7天添水1次,每次换水量应不超过总水体的30%,以保持水位在1.5米以上。当达到5℃以上时,要定时添加和更换新鲜海水。
3.饲料投喂。选择营养丰富的鲜活饵料,如沙蚕、鲜杂鱼、麦芽等。亲蟹抱卵后,随着水温的不断变化,视摄食情况,日投喂量一般控制为亲蟹总体重的2%~10%。不论表层水温如何变化,只要发现有亲蟹活动,就要适当投喂。每天在日落前投喂1次,沿土池四周将饲料投入水位以下,第二天巡池检查摄食情况,清除残饵,同时调整投喂量。多种饵料种类要交替投喂。水温8℃以上要投喂新鲜饵料和配合饵料。
4.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亲蟹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及水色变化等;检查防逃设施是否破损;每隔半个月要定期镜检抱卵亲蟹的受精卵发育情况,及时采取和调整管理措施,以保证抱卵亲蟹顺利越冬。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52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