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养殖水控技术与八菌图谱


水控技术概述:
养殖塘口水体既是养殖大闸蟹的生长场所,也是水生生物粪便、残饵等分解卫生间,又是浮游生物的培育良好场所,这样的拟态化超限养殖很难调控水环境的生态失衡,造成水中有机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大量富积,这不仅严重影响养殖大闸蟹的生存和生长,而且成为天然水域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如何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是水产养殖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和经验。
近年来用良性细菌对水产养殖水体进行人工干预,并取得了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在这方面,我整了有关的基础常识,让大家有空的时候,认识一下。
水产养殖中常用的
菌属种类以及使用配套方法
水中第一骏——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菌体本身含60%以上的蛋白质,且富含多种维生素,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它以光和热为能源,将水体中的氢分离出来,变有害物为无害物质,改良水质。水产生产上经常使用的为红假单胞菌。目前产品的剂型有水剂和粉剂两种,通常水剂的活菌含量为3×109个/毫升,而粉剂活菌含量为1×1011个/克。水剂加入抑制剂后有效期为3~4个月,而粉剂经特殊加工后有效期为12个月,生产上肥水时可与有机肥或无机肥混合后泼洒,调节水质时与吸附剂合剂使用效果较明显。
光合细菌的使用,应在水温20℃以上时使用。在水温28~36℃7或pH值8.5的水体中繁殖速度会受到一定影响,最适范围为7.8~8.2,所以要控制好水体中的pH值,以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7)遇到水质败坏严重的发病池塘,水质处理时,先用大剂量活菌加维生素C、E等抗应激类的物质,把水质调控好后再施用药物效果好,而且稳妥;
(8)微生态制剂不是药物,一旦发生病害一定要用相关药物治疗。
好了,我是老潘,今天到这里我就讲完了,以上八骏图基本告诉你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方法了,相信你自己会自己掌控八匹马,横刀养螃蟹的。望能给你们一点帮助,希望大家早日成为老司机,谢谢大家!

公众账号:养蟹者说

相关阅读

大闸蟹养殖的投喂与管理技术



河蟹食性广,爱吃动物性饵料,但仍以容易获得的植物饵料为主。在沉水草料如菹草、聚草不足时,可加喂绿色的陆地上鲜草料(嫩草为上品),如青草(鱼吃的草),还可加喂红薯、南瓜、谷物,更可喂屠宰厂留下的下水,螺、蛙、蚌、黄鳝的下脚料。
水温为3~5℃时,蟹活动少,摄食也少,隔日或数日少喂。
水温为5~10℃以下时,蟹活动量加大,要增加喂量,可隔日1次。
水温在10℃以上可1日1次。
水温在28℃左右,是摄食旺季,加大投喂量且加多次数。
投喂方法。傍晚喂于食台上。根据食台上残饵的多少,确定第二天投喂量的增加与否。
饵料台的设置。饵料台应架设在接近水位线以上的池坡上。蟹有趋光性,在饵台边安装一日光灯,诱蟹吃食。
河蟹喜欢溶氧充足水质清新的水体,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时,摄食量大,生长迅速;低于2毫克/升时,造成缺氧死亡。因此,要想方设法增加水中溶氧含量,以保证蟹苗生长迅速。
水中增加溶氧的重要方法是让水体震动。水平静如镜时,空中氧气进不了水中,因此将死水改为流水、活水是增氧的好方法。在大湖里围网养蟹,一般不会缺氧,在小面积的养殖时,容易缺氧。因此,可用抽水泵就池抽中层水,平冲池面流动增氧。加强巡塘,及时解决问题。
养殖季节要勤喂,
按需增量莫浪费;
增加溶氧长势旺,
错过佳期要后悔。

高温期间大闸蟹养殖池塘水质管理的八个关键技术



养蟹就是养水,水好蟹才好。良好的水体环境能减少发病率,有利于河蟹的健康生长,培育优质蟹产品。进入高温期,水质复杂多变,在管理上要及时判断水质变化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确保水质“肥、活、嫩、爽”。
一、水质异常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通过水色判断。白混水是大型浮游动物过多繁殖所致,黄混水中有害藻类比重过大,释放藻毒素,抑制有益藻类生长,刺激河蟹神经系统,影响河蟹生长。浓绿水是藻类生长过旺,影响水体透明度。泥浆水是泥沙和有机颗粒物混合悬浮于水体,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堵塞虾蟹的呼吸系统,导致缺氧死亡。
2、通过检测氨氮、溶氧、pH值、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判断。水体中藻类密度过低、浮游动物密度过大、水体混浊、池底沉淀有机杂质过多等均能导致蟹池缺氧,影响河蟹摄食、脱壳生长。不当使用有机肥、微生物制剂、沉淀有机杂质过多可能导致pH值偏低,过量使用生石灰消毒、水草过多可能导致pH值偏高。pH值偏低或偏高,影响水体渗透压和溶解氧,对河蟹脱壳、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养殖密度过高、水质偏碱性、藻相、菌相失衡等均可导致氨氮升高。大量使用高蛋白饲料,有益菌数量少,会使水体亚硝酸盐增高。
3、通过镜检判断。生产上主要通过镜检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比例,判断水质的好坏。
二、预防和控制措施
1、适时加水。高温期蟹池蒸发量大,一般每隔10天加注一次新水,使平均水深控制在1.2米左右。
2、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每隔15天使用一次EM菌或芽孢杆菌或其它生物底改,充分降解有机杂质,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维持水体酸碱平衡。
3、肥水。根据水质肥瘦和藻相状况,适时补充有机氮肥或磷肥,促进藻相、菌相的平衡。在暴发蓝藻的塘口,请谨慎使用药物杀藻,宜采取换水、调水、补充有益藻种等方式,使池塘有益藻类占优势,抑制蓝藻的繁殖生长。
4、杀虫。水体中浮游动物过多,避开脱壳期使用杀虫剂杀虫,同时使用解毒剂解毒和泼洒EM菌调水。
5、饵料投喂。减少高蛋白颗粒料和小杂鱼的投喂,高温期间高蛋白饵料,特别是小杂鱼,不能及时被河蟹食用,很快腐化变质,导致病菌滋生和氨氮、亚硝酸盐升高,败坏水质。宜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并根据天气、水温等因素调整投饵量,避免投饵过剩。
6、捞除枯死、漂浮水草。被河蟹夹断的漂浮水草和枯死老化的水草应及时捞除,防止沉底腐败,影响水质。池塘水草没有长成或被河蟹破坏,可适当移植水花生,覆盖水面20%为宜。
7、开启增氧机。坚持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使池水溶解氧始终保持在5mg/L以上。没有安装增氧设施的塘口,可备用粒粒氧增氧剂,在使用微生物制剂后使用,提高池底氧含量,激活好氧微生物活力。
8、补充螺蛳。没有投放螺蛳或投放不足的池塘,可每亩补投螺蛳100-150公斤,起到净化水质、为河蟹补充鲜活动物饵料的作用。

八月份大闸蟹养殖户要做好防控蓝藻工作 高温多变防应激



成蟹养殖进入8月份,可以说真正到了最关键的时期,在8月中下旬河蟹要进行最后一次蜕壳——生殖蜕壳,由黄蟹变成绿蟹,进入成熟生长期,这个阶段也是近年来河蟹养殖中病害暴发的时期,8月份要历经大暑、立秋、处暑期三个节气,这几个节气交换的过程中,天气的变化较为频繁,有炎热、闷热的高温天气,也有凉爽的低温天气,大自然气候的突变必然会引起养殖环境较大的变化,甚至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如水温的过高,温差的悬殊,溶氧的偏低对河蟹生长及水生动、植物的生长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破坏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河蟹的死亡。因此,在这个时期,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河蟹养殖最后阶段的顺利进行。
蓝藻爆发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治理
蟹池蓝藻主要有微囊藻、项圈藻、鱼腥藻、胶鞘藻等,蓝藻爆发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引进含大量蓝藻的外界水源。
2.长期不改底和投喂大量的饵料造成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过多。
3.过量使用氮肥,造成氮磷比不平衡。
4.藻相失衡,水体自净能力差。
5.清塘不彻底,往年的蓝藻在今年又大爆发。
蓝藻的危害:消耗大量的氧气,使水体缺氧;产生大量的毒素,使河蟹中毒或生病。
蓝藻的预防:
1.用复合有机肥料代替普通的氮磷肥,如氨基肥肽、丰藻碧水安以定向培养有益藻类的生长与繁殖。
2.定期泼洒多肽活菌王、Em6强生原液、复合芽孢杆菌等,补充水体有益菌,做到藻相菌相平衡,预防蓝藻暴发。
3.经常性泼洒调水先锋、优力灭、底安康、底速安,对抑制蓝藻有一定的作用。
4.蓝藻的治理:处理蓝藻当天适当减料,排掉含蓝藻的表层水,全池泼洒速氧或底速安以避免藻相变动引起缺氧。第二天用碧水源+丰藻碧水安全池泼洒,强壮水草、净化水体,抑制蓝藻繁殖。
高温时期蟹塘的管理
8月份是高温时期,也是季节交换阶段,天气变化多端,水环境波动频繁。为了适当降低水体内的温度和尽量减小温差,池塘内应保持最高水位,蟹塘内的水草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池塘要经常加水及换水,一般要求2—3天加水一次,5—7天换水一次,进水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不宜在中午加水,以防热水灼伤蟹体。
防缺氧
高温处暑季节特别容易缺氧,河蟹在本月却要迎来最后一次脱壳,因此如何防止水体缺氧特别重要。我们必须做到:1.保持水流和光照良好;2.保持底质良好;3.保持水体富氧状态。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我们要提前用底安康改底,同时泼洒底速安、增氧解毒安等使水质都处于富氧状态。
防应激
1.风向转变、冷空气南下、温差变化大、季节交替、气候突变前后蟹塘的管理。
防止应激“倒藻”:在预知天气变化前3-4天用多肽活菌王+丰藻碧水安+氨基金解霸,进行追肥和培藻,增强藻相抗应激能力。
防止河蟹应激:天气变化前2-3天,先用底速安或增氧解毒安全池泼洒,4小时后用应激灵+免疫强钙硬壳宝+碧水源全池泼洒,消除或缓解应激。如恶劣天气持续5天以上,应重复泼洒一次。
增强河蟹抵抗力:用免疫强钙硬壳宝+虾肥宝+易康源拌料投喂,保肝健肠,增加河蟹体力和免疫力。
天气变化期间,停止进水和换水,并减少投喂。
2.台风、暴雨、连绵阴雨天蟹塘的管理
①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好习惯,关注1周内的天气情况。
②风雨来临前2天,全池泼洒底速安+增氧解毒安。
③应激灵+丰藻碧水安2小时后全池泼洒,可维持风雨期间菌相和藻相平衡,保障水草健康。
④在下雨期间,全池泼洒底速安或增氧解毒安保证溶解氧,同时减少投喂,喂料应拌喂免疫强钙硬壳宝、茵胆平肝宝和生长快乐,增强河蟹抗应激能力。
⑤用碧水源+应激灵+免疫强钙硬壳宝全池泼洒以解毒和抗应激。雨后将丰藻碧水安+氨基肥肽全池泼洒以稳定水质。
补钙育肥
本月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全池泼洒免疫强钙硬壳宝+维康高稳Vc保证池底的离子钙充足。同时本月也是河蟹育肥的最佳时期,要注意河蟹消化不良,在饵料中添加维康高稳Vc等促进营养吸收。

酵素菌技术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技术



华南三省持续发生的罗非鱼链球菌病震动业界。9月份《养殖宝典》刊登的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案受到大家关注,现推荐一篇利用微生态技术防治链球菌的文章,供养殖户参考。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广泛流行于咸、淡水的一种暴发性流行病,由于其症状也有出血或充血、眼球突出,故常与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也称暴发性出血病),混称为出血病。

一、主要症状及流行

感染链球菌的病鱼体色发黑,吻端发红,体表粘液增多,禁食,或离群于水面漫游,或作旋转游泳后再沉于水底,眼球突出,其周围充血,鳃盖内侧发红、充血,有的强烈充血。有时鳍条发红、充血或溃烂,局部尤其是尾柄往往溃烂严重;剖开鱼体检查,肝脏、脾脏、肠管可见点状充血,肝脏因出血而褪色,甚至破损,肠道上皮破损引起肠炎,腹腔积水,肠道充气,胆囊胀大。

链球菌是广西、广东、海南罗非鱼养殖最为严重的流行病,死亡率高,发病之后,往往“无药可医”,养殖户只能束手观望鱼死。链球菌病是广泛流行于海、淡水的传染性鱼病,夏、秋季水温20℃以上为主要流行季节,除主要危害罗非鱼外,牙鲆、真鲷、鳗鲡等也可感染。

二、链球菌病流行的生态环境

暴发链球菌病的罗非鱼养殖塘,其生态环境一般有如下特点:

1、放养密度大。要么罗非鱼放养密度大,要么混养品种放养密度大,由于密度大,生物好氧量(BOD)大,鱼发病传染机率也增大。

2、水体污染严重。有许多养殖户为鱼猪、鱼禽立体养殖模式,由于鱼的代谢产物和畜禽粪便大量入水,增加了化学好氧量(COD),给病原菌繁殖创造了条件。由于过高的BOD值和COD值,造成鱼经常性缺氧浮头。

3、水体有害化合物经常超标。大量有机质(粪便)和无机氮化合物入水又遇经常缺氧,造成水质经常性甲烷、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化合物超标。

有毒有害化合物超标,加上鱼经常性缺氧浮头,一方面使鱼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下降;另一方面病原微生物乘机大量繁殖,迅速达到致病阈值,于是鱼病的暴发就产生了。特异性的致病菌便感染特定的对象,链球菌致使罗非鱼暴发性死亡。

三、罗非鱼链球菌的防治

实践证明,罗非鱼链球菌并非不治之症,应用酵素菌技术结合药物的综合防治,可以标本兼治罗非鱼链球菌病。

(一)药物治疗前的生态调控措施

水质环境恶化是链球菌病的主要诱因,所以改善水质,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药物治疗前的生态调控措施有:

1、加注新水,水源必须清新无污染,否则不加。加注新水可以稀释病原体及有害化合物浓度,增加水体溶氧,其弊端是使鱼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但利大于弊。

2、底改和增氧。水底底泥由于氧气不足往往形成还原层,是厌氧型致病菌繁殖的“温床”,用专用底改剂(如颗粒型增氧剂、聚合氯化铝、硫酸铝钾等)对塘底进行改善。

(二)药物治疗

由于链球菌是以感染罗非鱼内脏为主,因此药物治疗应内外结合。

1、外用药物。为增强杀菌效果,应以杀菌药物和增效剂结合对水体消毒,由于发病水体为污染型,所以用量要适当加大。

(1)杀菌药全池遍洒:复合酚:250毫升/亩?米,或者二溴海因(24%)300~350克/亩?米,或者溴氯海因(24%、30%)350~250克/亩?米,或者二氧化氯(8%)250克/亩?米等。

(2)增效剂全池遍洒:增效剂有专用增效剂、如百威广谱增效剂(按说明书剂量),硫酸亚铁、硫酸铜(0.3~0.5毫克/升)等。如果病情严重,上述外用药应于三天内连用二次,即第一次用药后,间隔一天再用一次,为避免浓度积累,可交替用药,外用消毒药应在晴天中午用。

2、内服药物

内服药物以中、西药结合为宜。

(1)中药:三黄粉,每百公斤鱼每日12~15克,每日分2次投喂,连喂5~7天。

(2)西药:氟苯尼考(10%)每百公斤鱼每天10~15克,每日分2次投喂,连喂5~7天;或者恩诺沙星(10%~15%)每百公斤鱼每天20克,每日分2次喂,连喂5~7天。

将中药、西药计算准用量后,均匀混合拌于饲料中投喂,西药为速效药,见效迅速;中药药效长久,无副作用,同时有增强鱼的免疫力的功效。在外用药的同日,便可内服投喂。

(三)酵素菌技术防治链球菌病

药物防治见效快,但是治标不治本,为防止链球菌病卷土重来,应用酵素菌技术是很好的选择。

在外用消毒药物药性消失后(用药后5天),便可选晴天上午施用酵素菌产品,如果水质肥,透明度小于25厘米,宜用酵素菌2号肥;如果水质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宜用酵素菌1号肥。用量为第一次8公斤/亩(不计水深),以后每次3~5公斤/亩,每月2~3次。

用肥时开启增氧机,促进溶解、扩散,用肥后3~5天内夜间多开增氧机,以保鱼不浮头为准。

应用酵素菌产品有如下作用:

1、改善水体环境,转化或分解水体中有毒有害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无害化作用),减少鱼的应激和中毒。

2、抑制致病菌滋生。

3、改善鱼的体内环境,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4、提高鱼对饵料的消化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有害排放。

5、消除药物的残留。


蜜蜂繁殖技术中的促与控


正确处理蜜蜂繁殖过程中的促与控,是提高养蜂经济效益的关键。

1.促与控的概念

蜜蜂生产王浆和蜂蜜,是有季节性的。在花粉充足的生产季节,要有大量的适龄工蜂投入采集和哺育工作,需要促进蜜蜂繁殖;而当花粉减少或没有花粉时,必须控制蜜蜂繁殖,以减少饭桶蜂。

2.促与控的时间

处理好蜜蜂繁殖的促与控,一定要正确掌握标准流蜜期和蜂龄的关系。蜜蜂一般是按蜂龄进行合理分工及配合工作的。大体上从卵到新蜂出房为21天,出房后1~3日龄不会工作,4~13日龄主要是内部哺育、加工和清巢等;14日龄后,方可外出采蜜、采粉、采水。所以,必须把握好蜜蜂繁殖中促与控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在大流蜜期前35天开始促繁,以保证大流蜜期后有较多适龄工蜂采蜜。当大流蜜期过后、其他蜜源还接不上时,通常在蜜源结束前20天就要开始控繁,防止蜜蜂大量繁殖,以防大流蜜期过后,大批新蜂出房,无蜜可采,成为饭桶蜂,影响养蜂效益。

3.促与控的方法

蜜蜂繁殖的促与控,在实际生产中应灵活掌握。促主要是加脾,注意保温,奖励饲喂,提高母蜂产卵、工蜂抚育的积极性。控要区别情况。在夏季断仔治螨或越冬前蜜源结束时,可用王罩将蜂王关起来不让其产卵;在大蜜源结束后但仍有零星蜜粉源或螨害不严重时,可采取抽出多余空脾或用隔板把蜂王关在小区内,以控制蜜蜂繁殖。

如能做到科学合理的促与控,就能大大提高养蜂的经济效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6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