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初夏须防鳖红脖子病


利用池塘养鳖,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但是,在早春初夏季节,鳖容易发生红脖子病,俗称颈肿病,又称俄克托病和阿多福病。
其症状是:咽喉部及颈肿胀,红肿,脖子伸长而不能缩入壳内,腹部出现红色斑点,肌肉水肿,行动迟缓,时而浮于水面,时而匍匐于陆地,人走近也不逃避。病情严重时,口、鼻出血,肠道发炎糜烂,全身红肿,眼睛浑浊,发白而失明,不久即死亡。
红脖子病对各阶段鳖均可感染,传染极快,死亡率一般为20-30%。流行地区甚广,是养鳖生产中最可怕、最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早春至初夏季节容易流行。这可能是因为刚过冬天的鳖肠粘膜上皮细胞抵抗力下降所致,病原菌侵入机体的途径可能是经过消化道。
防治方法:时常注意保持水质清新,勿使病鳖混入,及时清除残饵,能减少该病的暴发流行;如发现病鳖,应立即捞出,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的鳖应埋掉。池塘用生石灰消毒(每亩水面15-20公斤);用土霉素、金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拌入饵料中投喂,按每公斤体重,第1天用药0.2克,第2天-第6天减半计算,6天为1个疗程。病情较严重时,可选用金霉素或氯霉素进行腹腔注射,每公斤鳖一次注射15万-20万国际单位,每天1次,连续注射2天-3天。用病鳖的病变组织(肝、脾、肾)做成疫苗,混入饵料中投喂,或进行腹腔注射,剂量为每公斤鳖使用1毫升-2毫升,可使鳖体产生免疫因子,预防此病的发生。(陈旭)

相关阅读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红脖子病诊断与防治方法



又叫“鳖产气单胞菌病”,此病主要发生在幼鳖阶段,每年3~6月份为发病季节,这时期,鳖刚过冬眠期,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多,体质下降,通常当鳖抵抗力下降,池中的嗜水产气单胞菌嗜水亚种可能就会趁虚侵入体内,引起感染而发病;水质不良,突然变更饲料,引起鳖的应激反应也会成为发病的诱因;带菌鳖及被污染的池水是主要传染源;此病可能经消化道感染。
1.诊断
病鳖对外界应激敏感性降低,行动迟缓,不吃食,喜欢钻入泥中,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鳖颈部充血,脖子呈龟纹状裂痕或充血肿胀,颈部皮肤溃烂,不能缩入壳甲内,腹甲部出现红斑,口鼻流出血水,有的眼睛失明,爬上岸呈昏迷状态,四肢的皮肤糜烂,直至死亡;解剖观察,肠道无食物,肠粘膜明显充血,肝脏淤血发黑,口腔及咽喉出血、糜烂,且有大量块状淤积分泌物。依据上述观察、检查结果,可初步诊断为“红脖子病”。
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分得纯种后,可用嗜水产气单胞菌嗜水亚种的免疫血清做平扳凝集反应或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若为阳性,即可作出确诊。
2.防治
①在疾病流行季节,尤其要加强饲养管理,稳定饲养条件,定期换水,可每月用土霉素拌饲料投喂1~2次,每次连喂3天;②用每立方米0.3克的三氯异氰脲酸全池泼洒;③重病可每千克体重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20万单位,1周内可痊愈,如未痊愈,可再注射1次;④商品鳖或亲鳖患此病,可腹腔注射庆大霉素,剂量为每千克鳖重用10~12万单位,有明显疗效。

甲鱼养殖常见病红脖子病防治技术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
2、症状:病甲鱼不摄食,运动迟缓,应激能力差,喜欢钻入泥中,颈部出血,口、鼻、舌尖发红,有的眼睛失明,从口鼻流出血水,爬上岸死亡。解剖观察,食道、胃、肠充血、出血;肝肿胀、质脆易碎;脾脏肿大。
3、流行:3~6月为发病季节,此时的甲鱼刚渡过休眠期,体弱,池水中的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乘机侵入,造成发病。
4、诊断:①根据症状、流行情况及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②病原菌接种、分离、培养,纯化后,可用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的免疫血清做平板凝集反应或免疫琼脂扩散试验,若为阳性,可确诊。
5、防治方法:
预防:
①实施综合防治措施。
②定期投喂免疫增强剂或有益微生物。
治疗:
①全池泼洒二氯或三氯异氰脲酸,每立方水用药1克。
②用喹诺酮类或氟苯尼考用20~40毫克/千克体重与复合维生素0.5克/千克体重混合拌料投喂。
③病情严重的甲鱼,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20万单位/千克体重。
注意休药期。

幼鹅须防八种病


小鹅瘟此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在种鹅产蛋前1个月左右连用两次小鹅瘟疫苗,超前预防。万一染发小鹅瘟病,可喂藿香正气水治疗,每日2次,每次1毫升。

寄生虫雏鹅1月龄时进行第一次驱虫,可在晚上对每公斤体重鹅投喂硫双二氯酚150~200毫克,对绦虫、吸虫及线虫有特效。

鹅白痢此病主要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用辣椒粉、生姜适量,放入锅内炒几分钟,然后拌入米糠再炒,米糠炒熟放凉后喂给,连喂两天可治愈。

鹅流感主要发生于雏鹅,大多因气温突变而致。病鹅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挤成一堆,流鼻涕、摇头晃脑,病程3~5天,治疗不力则死亡。治疗方法为给病鹅肌注青霉素,也可口服磺胺嘧啶片,同时注意保暖。

风湿症此病又称风脚病,防治时将雏鹅的脚掌叉剪开,挤出污血,放入人尿中浸泡3~5分钟,即可痊愈。

中毒症喂鹅的青饲料中常残留农药,容易引起中毒,若不立即抢救,可造成死亡。用手把鹅嘴掰开,及时灌进干尿素10~15粒后喂水,之后放牧河里让其自由饮水,2小时后,中毒鹅便可慢慢恢复正常。

球虫病该病主要危害3周龄至3月龄鹅,预防应集中于20~90日龄,可在每公斤饲料中加入氯苯胍50毫克(治疗量用100毫克),连用10天。

禽霍乱此病系由禽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急性型病鹅闭目呆立、精神萎靡、没有食欲,体温高达41℃~43℃,发病2~3天死亡。发病后应及时治疗,可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合剂肌注3~4天,每天2次,并在饲料中加入0.02%的复方新诺明,即可控制本病。

须红鲂鮄


[学名]: Satyrichthys amiscus
[资源名称]: 须红鲂鮄
[外文名]: longbeard crocodilefish、Longbeard searobin
[别名]: 三角红鲂鮄
 
[形态特征]:
 
背鳍Ⅷ,21;臀鳍20~21;胸鳍14~15+ⅱ;腹鳍I-5;尾鳍10~13。鳃盖条骨7。鳃耙6~7+20~22。骨板;背侧28~30,上侧34~36,下侧25~27,腹侧24~26,肛门前2。下唇触须7对。 体长为体高6.1~6.6倍,为体宽5.4~5.9倍,为头长2.3~2.4倍,为头宽3.4~3.7倍,为最长下唇须2.7~3.1倍。头长为吻长2.1倍,为上颌长2.9~3.1倍,为眼径4.8~5.3倍,为眼间隔5.7~6.3倍,为背鳍高3.6~4.2倍,为臀鳍高4.3~6.8倍,为胸鳍长2.1~2.2倍,为腹鳍长3.0~3.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4~2.8倍。 体延长,前部粗大,后部渐细小。头宽平,背面和侧面均被骨板,腹面裸露,头宽大于头高。吻长而宽扁,向前倾斜,中央浅凹,两侧乎扁,向前延长,几呈等腰三角,边缘具细小锯齿,吻突间隔大于其基部间隔。眼前背中线无小棘。眶后棘短小;顶颈棱低平,左右后侧各具1棘。眶下棱宽扁,向外侧突出,前方与眶前骨相连,后缘与前鳃盖骨相连,边缘具微细锯齿,第二眶下骨无棘。鼻孔1个,位于吻中部骨板凹槽中,距眼和距吻端约等。眼中等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后半部,眼径小于眼后头长,眼间隔小于眼径,中央深凹。口大,腹位,马蹄形。上颌突出,上颌骨末端伸至眼前下方。两颌、犁骨和腭骨均无牙。下颌腹面外侧1触须最长大,上具许多光滑小须,末端伸达背鳍后部鳍棘下方。舌宽圆,不游离。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具假鳃。鳃耙细小。前鳃盖骨下角具2长棘,外侧1棘较发达,向后约伸达胸鳍鳍条中部。鳃盖骨具2棘,弱小。 体被骨板,每侧4纵行,每一骨板常具1尖棘。背侧、上侧和下侧后部骨板棘细小,腹侧骨板棘较低弱。 背鳍鳍棘与鳍条间仅以低膜相连,约始于鳃膜后缘上方。臀鳍约始于背鳍第二至三鳍条基部下方。胸鳍位低,宽而长,后端约伸达臀鳍前部数鳍条旁;下方具2指状游离鳍条,最长l枚稍短于胸鳍鳍条。腹鳍胸位,短于胸鳍长,左右分离较远。尾短小,后缘浅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日本;水深275~610米。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海洋深水性底层鱼类

秋蟹须防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是秋季河蟹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由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虫体寄生于河蟹体表、附肢、鳃部等部位所引起。多发生于秋季鱼蟹混养塘,幼蟹、成蟹都能感染。
1.主要症状
病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体表、附肢有滑腻感。病蟹食欲下降,甚至不食,蟹体消瘦,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无反应。当大量纤毛虫寄生时,可堵塞出水孔,鳃部黏液增多,严重影响河蟹呼吸,导致河蟹无力脱壳而死亡。

2.防治措施。
(1)蟹池放养前,应清除过多的淤泥。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清塘,消毒杀菌。
(2)幼蟹放养时,用20ppm硫酸锌溶液浸洗15分钟。
(3)在蟹池中移载足够的水草,覆盖率稳定在50%以上,水草可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有机质。
(4)生长旺季每2天~3天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水30厘米~40厘米,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长期保持池水肥、活、爽。
(5)对发病蟹池,全池泼洒1ppm硫酸锌或1ppm甲壳净。

3.注意事项。纤毛虫病易与着毛病、水霉病相混淆。其主要区别为,患纤毛虫病的河蟹体表在清水中可见黄绿色或棕色的绒毛;着毛病为蟹体表附着绿色水绵丝状物质;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茵丝,茵丝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体。治疗时,着毛病可全池泼洒0.7ppm硫酸铜,次日换水。水霉病可全池泼洒4%~5%食盐水。

甲鱼出现红脖子粗脖子的症状该怎么办



浙江金华甲鱼养殖户反应:甲鱼出现了红脖子、粗脖子的症状,该怎么办呢?
答复:粗脖子病类似于红脖子病,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主要致病原因是池塘水质恶化、底泥中未充分氧化分解的有机物大量沉积,致使水体中致病菌大量繁殖,甲鱼抵抗力下降,促使水体中气单胞菌入侵甲鱼体内。因此,与所使用的饲料并没有关系,但是如果饲料投喂方式不对或水质管理的措施失当,造成水体污染或水质恶化,会引起水体中气单胞菌大量繁殖。
预防红脖子、粗脖子病,最重要的是要维护好池塘的水质和底质,定期换水,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在出现红脖子或粗脖子病时,建议应先进行部分换水(不能大量换水,大量换水会引起大量死亡),使用一些水体、底质改良剂(增氧、促氧化),而后用一些碘制剂(如双链季胺碘)对水体进行消毒,同时给甲鱼饲喂抗菌类药物。
后期回访得知该客户甲鱼的病情目前已得到控制。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66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