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之成鳖养殖的池塘清整与消毒


成鳖养殖阶段,鳖的生活习性、行为和发病特点等较幼鳖生长阶段稍有不同,所以要注意科学饲养和健康管理。为了使鳖种当年达到商品规格(400~500克),放养的鳖种要求体格健壮,规格稍大,一般在150~200克。也可视养殖地的气温高低,调节放养鳖种规格的大小。经过冬季加温饲养的幼鳖,到第2年4~5月份,体重可达到200克,而露天池饲养的幼鳖则需要2~3年才能达到此规格。目前,成鳖的粗放式养殖主要是露天池养殖。特别是我国中南部地区夏季的露天池水温有近5个月时间稳定在25℃以上。露天池养鳖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而且经半年的饲养,鳖的色泽肉味都较温室养殖的鳖好。
做好鳖池的清整与消毒工作,是防病养鳖进行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减轻环境对鳖产生不良压力的不可忽视的环节。
1.小型养鳖池
面积以200平方米左右。如果是新修的水泥池,在使用前20天中,要进行多次浸泡。在放养鳖种的前6天要对鳖池进行清洗和消毒,方法是首先注满水,然后加入30~50毫克/升的漂白粉或生石灰浸泡消毒,消毒药物要事先溶化在少量的水中,尽量不要将大块的药物洒入池中,以免埋入泥沙中,不易清洗。1周后,将池水排干,并用清水将池壁和池底以及沙中药物冲洗干净,重新注入新水,即可投放鳖种。
2.大型土池
面积以1~3亩为宜。鱼鳖混养池最大不要超过10亩。首先,放干池水,按50~100毫克/升的用量将生石灰均匀地泼洒在池底泥土或沙上,然后翻耕并让其曝晒(特别对用过多年的老池塘尤为重要),1周后,再往池塘中注满养殖用水,并按20~30毫克/升的用量,均匀泼洒漂白粉,3天后,待药性消失,即可放鳖。另外,最好清除掉池塘长得茂盛的杂草,以便于日常观察和管理。周边有缓坡的地带,要将上面的碎石或硬物收拾干净,然后均匀地撒上一层薄薄的沙土。以利于鳖健康、安全地栖息。最后,要对池埂上的防逃墙和排水闸的周边进行检查,以防止鳖逃跑。

相关知识

甲鱼养殖的培育:池塘清整



池塘是鳖生活场所,其环境条件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鳖的生长和成活。因此,改善池塘环境条件,是提高鳖的成活率的一个重要环节。池塘养了2年~3年鳖后,一部分饵料残渣和鳖粪等沉积到塘底,和雨水冲洗入池的泥土杂质,使塘底堆积大量淤泥和有机物,各种有害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大量潜伏,对亲鳖的生长发育都有不良影响。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氨、甲烷、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危害鳖类。所以定期进行清塘改良是十分必要的。
亲鳖池的清塘可每2年~3年1次。清塘时间以10月中、下旬为宜。过早,亲鳖摄食与活动活跃,起捕后互咬现象严重,伤口易感染;影响成活率;过迟,天气太冷,亲鳖活力减弱,往往因不能钻泥而冻死。清塘时,先将池水排干,捕出塘内亲鳖,放进暂养池暂养,然后将部分底泥和脏物挖出,塘底曝晒数日,再用药物清塘。用于清塘的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粕枯、五氯酚钠等,尤以生石灰效果最好。生石灰清塘既能杀菌消毒,又能中和酸性,改良底质以满足鳖对钙的需要。生石灰的用量一般为每公顷1500kg~2250kg,使用时先把其化成灰浆,趁热全池泼洒。并补添一些新泥沙,而后向池内注入新水,过7天~10天药性消失后把亲鳖移进。清塘后需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料,以利鳖的生长和冬眠。
每年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鳖池加以修整,如加固防逃墙,修整“晒甲”产卵场,疏通排进水渠等,以给鳖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场所。

幼鳖培育的池塘清整与稚鳖放养



1.幼鳖池消毒:根据水源条件,建立了三级提水系统,首先将外源水、地下水引入储水池。泼洒生石灰100毫克/升,初步消毒并使水质从弱酸性转为弱碱性(pH7~7.5),1周后抽入调节池,用5~10毫克/升漂白粉进一步消毒杀菌,再过3~5天,方可抽水进入鳖池使用。鳖池下苗前要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平时根据水质状况,每3~5天换水1/5~1/4,同时泼洒漂白粉5毫克/升或鱼康1毫克/升。7~8天施生石灰25~30毫克/升,15~20天全部换水一遍,使幼鳖池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2.分类放养
稚鳖养成幼鳖由于①稚鳖起点体重不同;②鳖的生长特性决定即使同源同重个体,其生长速率仍然相差较大,所以养成的幼鳖规格出现大、中、小的分化。同时,由于个体间的相互干扰和伤害及病菌的侵入等,形成幼鳖的体质有较明显的差异。为了针对性地管理,提高总体成活率,除了进行大、中、小分类放养,避免大小混养造成相互残食或摄食不均外,还必须进行体质鉴定,优劣分养,有利于采取不同措施分别进行培育。
3.放养密度
幼鳖饲养是紧接着鳖苗培育阶段进行的,稚鳖从孵出到培育至平均30克左右时,鳖体重已增长了10倍左右,原池培育密度已比较高,而且鳖体重的分化也非常严重,大的可能已50克,小的可能还只有10克以内,原池培育将不利于弱小鳖苗的生长。此时应及时分池,按体重大小分类饲养。
鳖同鱼类一样,在一定范围内,其放养密度和产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密度过大,产量和个体增重将受到抑制,尤其幼鳖养殖阶段,正处于气候较恶劣的冬季和早春时期。因此,放养密度要兼顾产量、成活率、生长速率、管理方便和管理水平等,特别是水质调控能力。越冬后,体重不足10克的个体每平方米放养10~15只为宜,体重10克以上的幼鳖,每平方米放养5~10只为宜,随着个体的增大要及时进行分池、分级管理,对小规格者进行强化培育。幼鳖的分池次数不可过多,避免中间捕捉损伤对鳖的生长造成影响。

扣蟹养殖池塘的清整消毒方法



扣蟹起捕销售已接近尾声,池塘的清整消毒工作即将展开,池塘的清塘效果直接关系到全年的养殖成效,为了确保全年的扣蟹养殖再获丰收,现将扣蟹池塘的清塘方法介绍如下:
一、干塘冻晒。2月上中旬等蟹苗起捕结束后即排干池水,开始干塘露底彻底冻晒,利用外界的低温将部分病源菌与寄生虫冻死,利用阳光的暴晒,促使底层有害物质的分解,可降低底泥中硫化物、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二、去除淤泥。淤泥在池中能起到保持肥力的作用,但是因为淤泥里同时存在有害物质,过多会影响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如果是老池塘池底淤泥过厚的要等干塘暴晒后铲除过多的淤泥,让淤泥厚度保持在5厘米左右。
三、清塘消毒。扣蟹池塘清塘消毒与常规鱼类不同,它除了要将病源微生物、寄生虫、野杂鱼杀死外还要将塘中余留扣蟹全部清除,否则会严重影响产量。到了3月中旬气温回升到10度以上时,选择天晴时将池水进至原最高水位线以上,在沿水边垂直方向布施些网眼较密的地笼,然后每亩用20毫升敌杀死全池泼洒,半小时以后,蟹苗开始沿水边活动钻入地笼,三小时后开始陆续死亡;到了4月上旬再用生石灰消毒全塘,一般采取干塘消毒法:塘底保留5—10厘米水,将石灰放入装水的铁桶,等溶化后立即趁热将石灰液泼洒全池,包括塘埂,因为生石灰在短时间内有强钙作用,这样可充分发挥生石灰的清塘消毒作用。
四、塘埂整修。4月中旬开始排除积水,开始全池整修。整修主要包括塘埂的整平、防逃板和防盗设施的修补、进排水管道及排水沟的疏通。

甲鱼养殖之成鳖的工厂化养殖技术



下午4~5时投喂1次,投喂量占全天投饵量的20%;晚上8~9时,再投喂1次,投喂量占全天投饵量的20%,每次投喂要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若投喂时发现剩饵过多,可以适当减少当次投喂量或减少投喂1次。
三、日常管理
成鳖养殖中,管理人员要经常监测水温、水质和水质的变化,适时加以调节。主要日常工作有:
1.早晨给各鳖池充气1小时,洗刷消毒晒背台、饵料台。
2.定时投饵,定时测量水温、室温,适时进行调节。
3.中午开启通风系统,换气1小时左右换气期间随时观察水温、室温变化,变化过快过大时,马上关闭通风系统,采取补救措施。
4.下午定时排污,并换水5%~15%,换水时随时注意水位变动,切忌变化过大。
5.晚上打开日光灯和红外辐射灯,增加2小时晒背时间,晒背时注意观察鳖的活动状况,对刺激的反应状况,以便判断鳖的生长情况。
6.每隔一段时间,定期消毒池水,定期清池,定期进行鳖体药浴,有条件的地方要定期注射或拌饵投喂抗菌药物。
7.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观察鳖的摄食、活动和晒背状况,发现反应迟钝,受惊不下潜,沿水边独游,或独自静卧的异常鳖,马上隔离,及时诊断疾病,及早对症下药,对未发病的同池鳖要采取全面预防措施。
8.每隔十天半月,要抽检1次鳖的个体,同一池中至少20只,称重,记录,以便确定下一步养殖方案。对已出现大小悬殊的鳖池,要适时进行分级分养和稀养。

亲鳖池的清塘消毒和沙床清整



亲鳖在进入繁殖之前,要对其繁殖环境进行清整。一是亲鳖池的清整:主要是清塘消毒,杀灭池水和底泥中的各种病原体、有害生物和野杂鱼等,并改良水质和底泥结构;二是对产卵沙进行清整:清除杂物、翻晒消毒、配合适合于产卵的沙床,为鳖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
一、清塘消毒
1.生石灰消毒:生石灰是所有清塘药物中最经济、最常用、效果最好的消毒剂,其原理是生石灰遇水后产生氢氧化钙(强碱)和放出大量热能,在短时间内能使池水的pH值提高到11以上,从而起到清塘消毒的作用。其作用有:能迅速而有效地杀灭各种病原体、敌害生物和野杂鱼类,有效地预防鳖病的发生;能改变淤泥的酸性环境,使池水呈微碱性,改良水质;加快淤泥中营养元素的释放,尤其是磷的释放,并增加钙离子。
生石灰的使用方法有两种:干法清塘:每亩用生石灰60~100千克,清塘前将池水排至5~10厘米,在池底四周挖几个小坑,将生石灰倒入其中,加水溶化,趁热将石灰水均匀地泼洒到池塘中,第2天用泥耙把底泥耙一遍,使石灰水与底泥充分混合,以提高清塘效果和疏松底泥。带水清塘:池水深1米,每亩池塘用120~150千克,在岸边将生石灰溶化,趁热全池均匀泼洒。
生石灰清塘药性消失时间,一般为7天左右。晴天消失快,阴天消失慢;干池清塘快,带水清塘慢。
2.漂白粉消毒:漂白粉一般含有效氯30%左右,经水解产生次氯酸和碱性氯化钙,次氯酸立刻释放出新生态氧,有强烈杀菌和杀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其效果和生石灰无异,但是没有生石灰改良水质的作用。
使用方法也分为干法和带水两种。如水深5~10厘米,每亩用量5~10千克,带水时水深1米,每亩用量13.5千克。使用时将漂白粉加水溶解后,立即全池泼洒。漂白粉有一定毒性和腐蚀性,特别是有刺鼻气味,所以,使用人员应戴口罩和穿工作服。
漂白粉清塘药性消失快,3~5天即可放鳖。漂白粉易吸水潮解,应密封干燥保存。使用前最好能测定其有效氯含量以推算实际用量。
二、沙床清整
配合适合于产卵的沙床,沙床一般用河沙,沙子过筛使颗粒大小均匀,适合于鳖产卵;清除产卵沙中的杂物,翻晒多次进行阳光消毒,泼洒敌百虫液体或沸开水消毒,为鳖的繁殖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

黄沙鳖养殖技术之成鳖饲养



在南方,幼鳖经过4~5个月的温室控温、控湿、强化培育后,到4月中旬个体可长到200克左右。此时,幼鳖池正处于高密度环境,必须及时进行分池饲养,即进入成鳖养殖期。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放养前应检修成鳖池的排灌系统,泥塘养殖的要维修塘堤、堵蛇洞、除杂草,设饵料台、晒背台,准备好捕捉幼鳖的工具等,并进行养殖池及各种设施、用具的常规消毒。
成鳖池开始注水为50~70厘米深,以后随鳖成长而逐渐加深水位。
(2)放养方法
选择晴天风和日丽的日子,将幼鳖从温室移入成鳖池放养。首先把温室鳖池的水放干,小心地把幼鳖捉入盆中,进行分规格挑选,保证放入同一池中的幼鳖规格均匀,以防大小不一而引起争食和相互残杀,影响生长和成活率。将挑选合格的幼鳖计数和称重登记后,用塑料筐装好,放入消毒池(药液池)进行体表常规消毒,然后取出迅速送到成鳖池边,把筐放倒让幼鳖自动游到水中。同时把规格最小的幼鳖仍放入温室内继续精养,以加速其生长,待其稍大后再移入露天池饲养。另外,对病、弱、伤、残的幼鳖则集中于专池让其养息和接受治疗。
幼鳖放养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成鳖的个体规格和群体产量。合理的放养密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成鳖个体的增重潜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一般放养密度,水泥池每平方米放养5~8只,土池每平方米放养4~5只。
(3)投喂
①投喂应坚持“四定”原则:第一,定时。夏初和秋季上午8~9时、下午4~5时投喂,盛夏季节上午7~8时、下午5~6时投喂。第二,定位。饵料投在固定饵料台上,以避免浪费和污染水质。第三,定量。刚放养时水温26℃左右,配合饲料每天投喂量占鳖体重的1%~2%;水温28℃以上时,投喂量控制在鳖体重的2%~3%。动物鲜活料一般占鳖体重的5%~7%,可根据水温和鳖的实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第四,定质。投喂营养丰富、新鲜的饲料,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②不同生长时期对饲料的要求:前期(平均每只重250克)投喂配合饲料;中期(平均每只重400克)投喂配合饲料兼喂动物鲜活料;后期(平均每只重500克以上)投喂动物鲜活料,特别是以冰鲜鱼、淡水杂鱼、虾、螺、蚌、蚬肉等为主,以保持黄沙鳖原来的野生风味和提高商品鳖的价格。
(4)日常管理
①保持环境安静,消除各种惊扰。在养殖期内应尽量减少捕捉鳖及入池进行各项操作,因为受惊吓的鳖处于紧张状态,会造成多日不食或食欲不振,影响生长。投喂后应立即离去,还要防止闲杂人员随便进入养殖区。
②巡塘观察,填写日记。管理人员每天早、晚应到池边观察鳖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及水质变化、有无病死鳖等情况,以安排好换水、投喂和疾病防治工作,并填写工作日记。
③水质管理及疾病预防:
第一,控制水位。成鳖期是鳖的迅速成长期,要保持水位恒定,要求大雨后水位不涨、久旱时水位不浅,保证鳖正常摄食和良好生长。
第二,调理水质。根据水质情况经常注意排去旧水、注入新水,每半个月泼1次30毫克/升的生石灰水溶液以改善水质。池内养殖的水葫芦占池面积的1/3,既发挥其生物净化作用,又供鳖栖息。
第三,根据天气的变化,控制饲料投喂量。在晴天应增加投喂量,在雨天应少投或不投,防止饲料过剩造成水质污染。最好在饵料台上搭棚,这样雨天能保证鳖的良好摄食,晴天又可避免烈日暴晒饲料,从而保持饲料的新鲜和营养成分不受破坏。
第四,消毒饲料。动物性鲜活料在投喂前,应用3%~5%盐水或2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药液浸泡15~20分钟进行消毒,以防止鳖病从口入。
第五,消毒工具。每天投饵前先收集残饵,擦洗饵料板(台),同时用10毫克/升的漂白粉水溶液或2毫克/升的强氯精药液泼洒消毒。手网、桶、盆等工具用10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泡15分钟,可杀死各种病原体。大型工具则在太阳下暴晒后使用。
第六,防治疾病。要及时捞起病鳖、死鳖,进行疾病分析,以便对症防治。死鳖要深埋或焚烧,防止疾病蔓延。

甲鱼养殖池的建造技术之成鳖池建造技术



成鳖养殖是养殖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其产品一是商品鳖,二是后备亲鳖。进入成鳖阶段,鳖的抗逆能力增强,但同时攀缘潜逃和同类残食也达到高峰。因此,成鳖池除了有较好的防逃设施外,一般都应当同时建造三口以上,以便在放养幼鳖的开始阶段即按大、中、小分养。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成鳖池既可建在室内,进行控温集约化养殖,也可建于室外塑料棚保温或露天常温养殖。成鳖池在建筑结构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池壁用水泥砖砌,水泥粉面,混凝土池底,面积一般在25平方米~50平方米之间,池深1.2m~1.5m,蓄水0.8m~1.2m。池壁四周还应设三角形防逃板,底部铺河沙厚度为15cm~20cm,进水口向出水口方向的坡降为10‰,出水口同样必须低于池底,用直径6.6cm以上的阀门控制,并加装防逃网。进水口应伸向池内10cm~20cm,垂直高出水面30cm以上。池底出水口端同样应修拦沙墙,墙的高度和沙的厚度相当。其上设摄食——休息场,用水泥板或木板搭设,以利用池壁斜坡,斜坡面上留出一定宽度的空地。摄食——休息场面积比例同稚、幼鳖池。鉴于成鳖阶段,个体增大,仅仅设摄食——休息场,无法保证有足够的空间满足其“晒背”的需要,故在成鳖池内,尚需用水泥板或竹箔搭成晒台。另一种是土池,土池一般为鱼池改建,或专门开挖。应控制在2000平方米之内,池周防逃墙高50cm以上,防逃反边15cm左右。池堤坡度1:3,池周防逃墙内留宽0.5m以上的空地,可以作为鳖晒背、休息场地。其他设施与室内鳖池相似。

甲鱼养殖之亲鳖的选择技巧



凡留作繁殖后代的鳖称为亲鳖,鳖的人工繁殖与亲鳖体质、繁殖生态、饵料条件、饲养技术、繁殖技术等有密切关系。在粗放式养殖的情况下也必须从亲鳖的选择到繁殖技术各方面注意才能提高其繁殖力。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各地养殖条件不同,鳖的性成熟年龄不尽相同。然而,仅靠外观很难鉴定确切的成熟年龄。在较广泛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生长发育的快慢、性成熟的早晚与气温呈正相关。即:南方温暖,所产的鳖生长快,成熟早,北方则相反。如福建、广东和广西地区多数鳖2龄开始成熟。但成熟个体的体重基本接近,初次性成熟的鳖,个体重均在400~650克之间。冬季温室培养亲鳖可促使其提早性成熟,选择繁殖用的亲鳖除了体质健壮外,还要求野生鳖最小个体体重不少于600克;一般以1千克左右为宜。这样的亲鳖不仅怀卵量较大,而且卵大,质量较佳,孵出的稚鳖也较健康,后天的成活率和生长速率均较高。
优劣亲鳖的鉴定标准如下:
1.健康亲鳖的背面墨绿色,腹面白色;体表光滑,个别背部有瘤状物;四肢齐全,脚蹬和脚趾无任何磨损,爬行时腹甲不贴地面;头颈粗细一致,伸缩自如,缩入后仅鼻尖留在体外,翻身快速灵活,转弯灵活;交尾器锥形,腹面白色;四肢粗壮,背部隆起,裙边宽大肥厚,无浮肿或腐烂;放入湿沙中,能快速潜入沙中。
2.劣质亲鳖背面有暗白色黏膜,腹甲有淡灰色斑或红色斑,这是病菌的初期感染;背腹甲表面有圆形痘疮或有咬伤及抓伤的伤口;脚掌或脚蹼有磨损,爬行无力,腹部贴地面;颈部膨大或发红,常中间细,两头大,收缩时头不能全部缩入体内,有时颈虽部膨大,但收缩无力,转变不灵活;交尾器充血发炎,泄殖孔红肿;外形弱小,裙边薄,有时可看见背甲骨;放入湿沙中,爬行迟缓,不潜入沙内或慢慢潜入。

大闸蟹养殖之成蟹的池塘养殖技术



1.池塘的要求及准备用于养殖成蟹的池塘要求环境安静,背风向阳,靠近水源,灌排方便;长方形,面积1500~3500平方米,池深1.5米以上,池埂宽,池埂坡比1:3~4,池底平坦,淤泥浅。池塘四周用石棉瓦、或聚乙烯网片、塑料膜、钙塑等材料建一高约1米,深入土中15厘米,稍向内倾斜的防逃墙。
混养前排干池水,检查修整池埂,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污物,然后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待药物毒性消失后,每平方米施用0.5~0.6千克腐熟粪肥,并将在自然水体中采集的轮叶黑藻切成10~20xx可长成100克以上的商品蟹。为了调节和改善水质,成蟹养殖池中也可投放少量滤食性鲢、鳙鱼。不可投放鲤、青鱼、草鱼、鲂等,因鲤鱼、青鱼是河蟹的天敌;草鱼、鲂鱼会吃掉专门为何蟹栽种的水草。
3.饲养管理
(1)投饵养殖成蟹的饵料十分广泛,低值杂鱼、螺蚌肉、蚯蚓、切碎的动物内脏及各种饼粕、水陆鲜草、蔬菜等都可以用于饲喂河蟹。如养殖规模较大,最好使用人工配合饵料,人工饵料一般用20%~30%的动物性蛋白原料,配以60%的植物性蛋白原料,再加5%的黏合剂、2%~3%的矿物质和1%~2%的复合维生素混合制成,为颗粒料。饵料投喂视水温而定,初下塘时水温较低,河蟹摄食量小,每3天投喂1次,且以青粗饵料为主;以后随水温上升逐渐增加精饵料和投喂量,6~10月是河蟹的生长盛期,要加强投饵,每天上午和傍晚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10%,以投喂后2~3小时抢食干净为宜。
(2)水质调节混养蟹种时池塘水位只有约50厘米,以后随水温上升逐渐要加深水位,至夏季水位保持在1.2~1.5米,并每隔3~4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约占全池的1/3~1/2。换水时,老水和新水的温差不能超过3℃。
(3)日常管理每日早、晚巡视池塘,以检查河蟹的吃食、生长情况及防逃设施。水温20℃以上时,每15~20天泼洒生石灰1次,药量为每100平方米1.5~3千克,防治病害。

甲鱼养殖之稚鳖、幼鳖的饲养管理技术


管水与防病
稚、幼鳖池水的管理应包括调温、水质和水深诸内容。稚、幼鳖池面积小,蓄水浅,放养密度大,特别是加温养殖,在为鳖创造了一个优越的养殖条件的同时,也加深了环境的恶性循环:阳光不足→高温→高密度→强化投饵→残饵和排泄物沉积→水质恶化。即使不断换水,随饲养时间的延长,每次换水所起的作用会一次比一次缩小。生态环境不良,开始是抑制稚、幼鳖的生长,进一步就会诱发疾病。
为了预防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维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要认真贯彻“以防为主,有病早治”的方针,如在稚、幼鳖饲养过程中定期投喂药饵(含有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的饵料),都是防病的主要措施。
(1)湿度调控 对于加温养殖,无论在哪一个养殖阶段,都必须保持温度稳定:水温30±1℃~2℃,气温33℃~35℃。池水加温是用热水和蒸汽,室内空气加温则是用散热装置。因此,每一养殖阶段实施之前,都应对各种加热设备,控温装置等进行全面检查维修,以保证使用时不出故障。在养殖过程中,随时进行温度变化监测,及时进行调节。
稚、幼鳖的生长与日平均水温呈正相关。水温30℃,增长最快,当水温降至20℃以下时,虽然摄食,但几乎无增重。
在实际操作中,升温与降温都应循序渐进,使鳖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突然地升温或降温都会引起代谢紊乱,以致造成死亡。
(2)水深与水交换 稚鳖池的水深一般为30cm~50cm,幼鳖阶段随着个体长大,由浅逐渐加深,水深范围通常为50cm~80cm。
定期换水是改善水质的主要措施。影响鳖池水质的主要因素,是残饵和排泄物沉积,产生有毒的甲烷、硫化氢等气体,氨氮过量等。特别是饲养后期,个体和密度均较大,要严防水质恶化。应每天换水1次,但考虑到热能损耗和成本,起码也应每周换水3次~4次,并注意增加光照和通风。
(3)水质调节 适当的光照对于调节水质至关重要。光照使水藻类(主要是蓝绿藻类的微囊藻、栅藻和板星藻等)繁衍,补充水中氧气,分解有机物,可保持水质稳定。光照对于鳖的晒背习性是不可少的,没有充分光照的温室,不是理想的温室。
为调节水质,采用循环过滤装置和机械增氧也是一项重要措施,而定期(10天~15天)交替使用石灰(10mg/L~15mg/L)和漂白粉(2mg/L~3mg/L),进行池水消毒和水质改良,是国内外一致推荐,而又经济、简单的办法。既可改良水质,又可防病。
另外,在稚、幼鳖池放养一些水生植物(水浮莲、浮萍等),兼改良水质和为稚、幼鳖提供隐蔽场所之功能。

第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30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