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传染疾病的防控与护理 奶牛普通病的防控与护理

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模式,给疫病的防控带来一定的难度,单纯的治疗对个体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生产需要,因此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疫病对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冲击,对保障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现通过对规模化牧场奶牛传染病、普通病的防控以及奶牛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奶牛规模化养殖场疫病的防控提供帮助。

1、传染性疾病

重点加强牛舍和运动场的清洁卫生工作,每天清除圈舍和运动场内的粪便、杂草和其他杂物,保证奶牛生存环境的洁净,才能有利于生长发育。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奶牛的免疫力,除设立运动场供奶牛自由运动外,有条件的养殖场区可以驱赶奶牛运动,每天上下午各1小时,加大运动量,增强奶牛体质。但是要注意天气状况的影响,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尽量避免奶牛的出行。

做好牛舍冬季的保暖、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防止奶牛因季节变化而发病。冬季牛舍要封闭好,防止贼风侵袭,定时开关气窗。夏季设置凉棚,顶部安装喷淋水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奶牛要采用不同的饲料配比,满足奶牛的健康生长。在饲喂前要仔细检查,不要饲喂霉败、腐烂的饲料,不能饲喂有可能被传染源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及时对饲料的成分进行检验,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和安全。经常检测水质,保证安全,供应健康的饮水,观察奶牛对于饲料和水质的偏好,满足不同的需求。加强饲料管理,供应全价饲料,增强奶牛的免疫力,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减少奶牛场不必要的损失。

奶牛场要严格控制和执行消毒制度,对于隔离和封锁的奶牛场每天消毒1次,每星期交替更换1次消毒药种类,清除一切可能的传染源。正常生产时期,每星期消毒1次,每月进行1次全场消毒。在生产区、生活区都设立消毒设施,特别是牛舍进出口也要设立消毒设备,保证进出牛场的工作人员和车辆的清洁,防止病原传播。

对于产犊舍、病牛舍的隔离要做到位,距离普通牛舍的距离要达到50米以上。对于发现的病牛要及时隔离到指定的牛舍进行饲养和观察,对于病牛的原活动场地进行封锁,封锁后进行消毒和清理,饲养用具也要严格消毒。尤其是呼吸道传播疾病,牛舍内要进行喷雾消毒。在传染病流行期间要增加消毒的频率和强度。隔离封锁期结束后,才可再将养牛用地和养牛用具重新恢复使用,以利于切断传染源。严格禁止从疫区或受威胁区引进新牛只,必须引进新牛只时要严格进行相关传染病检疫,严格按照饲养规定进行45天的隔离饲喂,确认健康后才能融入原来的牛群,避免病牛传染源的传播。对于病牛、死牛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由专业人员进行扑杀、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并妥善做好消毒工作。

一般奶牛场常规需要防疫的传染病主要是口蹄疫,每年春秋进行免疫注射,注意不同血清型疫苗的配合使用不同抗体水平,必要时加强免疫1~2次。对于其他传染病,要根据不同需要严格执行检疫。例如牛结核、布氏杆菌病的防治,就需要进行定期检疫,每年2次;其他不适宜定期检疫的传染病,应当通过引进时的严格检疫进行防控;每年春秋定期全群驱除寄生虫,做到早预防和早期治疗,确保奶牛群体的健康和奶牛产品的安全性。

2、普通病

奶牛很容易发生胃病;产乳很长,易发生乳房炎;每年产1胎犊牛,易发生子宫内膜炎;营养代谢旺盛,易发生营养代谢病。饲料的多样性搭配,饲喂的方式方法,提供的饮水是否充足、清洁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牛的营养和健康水平。饲喂奶牛应该严格遵守奶牛的生活习性,根据奶牛不同的生理需求执行不同的饲养标准,按照不同的生长阶段合理配比饲料。在饲养场所方面,要保持牛舍的干燥、清洁,定期对牛舍进行消毒;加强奶牛的运动,增加光照,经常刷拭牛体,也会增强其免疫力;优化养牛的大环境,夏天注意防暑、冬季加强保暖,具有缓解奶牛出现应激反应的作用。

3、护理

病牛要单独隔离在1个牛舍内。由于病牛体质较弱,在养殖过程中,要细心观察,精心饲养。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促进其早日康复。在患病期间要改善饲料,饲喂青绿饲料或胡萝卜等类,给予清洁的饮水,冬季水温在10℃以上,增加饲喂的次数。要为病牛创造舒适的环境,保持清洁、安静,每天消毒1次。每天集中对病牛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人为因素对病牛的干扰。

相关阅读

奶牛结核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结核病的诊断与防控


奶牛结核病是主要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在奶牛、黄牛、水牛、山羊、猪等各种动物种群中都会出现,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是该病的致病菌,很容易感染奶牛。本文就奶牛结核病的主要的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奶牛结核病的诊断及防控手段,希望能够对奶牛养殖户的养殖工作有所帮助。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结核病的临床症状奶牛结核病的诊断与防控。

结核病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而引起的,会导致人畜共患。在临床上,病奶牛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消瘦、体虚等症状。现主要是以奶牛结核病作为研究主要方向,探讨其病学原理以及临川体征,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临床防控措施,希望能为能够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1、病原

奶牛结核病主要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而引起,但是该病症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人型;二是,牛型;三是,禽型。其中对奶牛群来说,病力最强的就是牛型。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宽度为0.3~0.6μm,长为1~4μm,呈现单个或者是链状排列,属于革兰氏阳性杆菌,其特性为:抗酸染色。对外界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抗干燥强,能够在干涸的分泌物之中存活6~8个月,而在粪便之中存活数个月,在污水可存活11个月或者更长时间。但是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不耐热,在60℃的环境之下,持续半个小时就会被杀死,而在浓度为10%的漂白粉溶液和浓度超过70%的酒精溶液之中,其消毒效果更佳。该病菌会对药物出现敏感,主要包括对氨水杨酸钠、异烟肼、链霉素以及利福平等药物;而对于广谱抗生素,黄霉素、磺胺等药物不敏感。

2、流行病学

奶牛结核病会侵害多种动物,其中最易感染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为奶牛,其次是黄牛、水牛和牦牛。其中山羊、猪、野牛、山猪以及猴等动物均有可能感染,人也会出现感染的可能性。该病主要的传染源有两种,一是,结核病病牛;二是,开放性结核病。结核病病牛主要是通过鼻汁、粪尿、乳汁、痰液以及生殖器官分泌物的排除,健康的家畜是因为污染的饲料、空气、水源和消化道而感染的。其中在饲养的过程之中,因为管理不当也会出现疾病的传播,主要是因为养殖场过于拥挤、环境潮湿、通风不佳等,这也成为了疾病传播和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奶牛结核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四季之中均有可能发生。因为不严格的检疫,加上盲目的引种,无法及时处理检出阳性牛,无法从根源上消除传染源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奶牛结核病会不断的传播和流行。奶牛结核病主要内容是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污染的飞沫或者是媒介因为被吸入微量的牛结核菌而导致感染。该病会损伤黏膜、皮肤和胎盘,如果在进行过集中饲养的过程之中,没有做好隔离措施,则会迅速感染。

3、临床症状

奶牛结核病的潜伏时间长短不一,短时间为十几天,而有些则会潜伏数月或者数年。该病症的在病初症状并不明显,但是病程延长,过于粗放的管理,会致使病症逐渐显露,会出现不同的患病器官和不同的症状。结核病最常表现出的是乳房结核、肺结核以及肠结核。肺结核的初期,病牛食欲并无明显的变化,但是会出现咳嗽,之后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咳嗽的次数和频率会增加,病牛的口腔或者是鼻孑L内会流出黏液。严重的病牛,呼吸频率增加,进而导致哮喘。很多奶牛的临床特征为长期顽固性干咳,在清晨时尤为显著。病牛病情恶化,会导致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最后因为心力衰竭导致死亡。而乳房结核的病牛,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淋巴结肿大,进而出现乳腺区出现弥漫性硬结,表面不平,无痛无热。病牛乳汁变稀,泌乳量不断下降,严重时病牛甚至出现乳腺萎缩,停止泌乳等现象。而患有肠道结核的病牛,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消瘦、腹痛,在初期会出现便秘和腹泻,后期主要以腹泻为主,粪便为粥样,其中混杂有黏液。

4、防控措施

4.1加强环境管理

养殖场中奶牛群的饲养员每年均需要进行定期的健康体检,确保饲养员持有健康证才能上岗工作。饲养员在进行工作时,需要确保工作服和饲养用具的清洁,并且进行相应的消毒,禁止患结核病的人员与牛群接触。奶牛饲养场需要将生活区和生产区隔离,在场内不能饲养其他的动物,避免将其他的动物带入牛场之中,并且加强苍蝇、老鼠的驱除,减少病原的传播。大多数奶牛患病的原因是养殖的环境不佳,因此养殖人员需要注重环境的管理和预防工作。不仅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还需要对饲养空间、器皿以及奶牛本身的消毒。除此之外,养殖户可以选择在饲料之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将其混入饲料之中,并给仔猪接种疫苗。

4.2加强预防,防检相结合

需要定期对非结核区进行疫检,通过PPD检疫进行,对健康的牛群每年进行2次,将阳性牛淘汰。牛群之中结核阳性反应的检出率超过3%,则需要进行适量的结核菌素注射,除此之外,需要配合点眼检疫。如果健康的牛群之中,虽然传染低于假定的健康牛群,但是还要进行适量的结核菌素注射。犊牛在20~30天进行第一次检疫,100~120天时进行第二次检疫,半年之后进行第三次检疫。如果奶牛的检疫合格,则需要发放健康证,每牛一证,证件随牛走。在引进品种时,则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在结核菌素变态反应之中呈现出阴性的牛,可停止隔离,将其混人群中饲养。但是如果检出结果呈阳性,则为可疑牛,需要通过2个月的复检,如结果还呈现阳性,则被判定为阳性。检测呈阳性的奶牛,需要立即扑杀,并且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行焚烧、发酵或深埋。患病母奶牛所产的犊牛,需要进行隔离,在吮食3~5天的初乳之后转入中转站进行饲喂,之后才能将其混人群中饲养。为奶牛建立起相应的方案,制定和完善奶牛防疫制度,加强措施的实施力度。

4.3引进优良奶牛,淘汰阳性牛

根据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需要将严重污染的场地进行关闭和停产,减少消毒不彻底或者是带有动物菌的奶牛进行隔离,防止养殖场内的奶牛群体受到感染,出现新的病例。因此在进行养殖时,需要选择优良且健康的奶牛,将阳性的奶牛淘汰,培育起健康的奶牛群‘3]。在引进奶牛时,选择非疫区的奶牛。并且在引进奶牛等家畜时,需要进行检疫隔离,经过检测之后才能将奶牛混群饲养。每年都要接受相应的检疫,将带菌的奶牛进行淘汰,净化奶牛群。如果奶牛出现了疑似症状,需要及时的进行隔离,并且做好消毒工作。将检查结果报告至动物防疫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传染源的传播。

4.4加强结核病知识的宣传

在奶牛养殖场周边的乡镇或者是奶站,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居民的宣传工作,让周边的居民和工作人员正确了解结核病的危害,让居民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动物防疫部门和养殖户需要加强对相关动物疾病传染的学习,了解相关的消费、处理、检疫、扑杀等工作。

5、结语

奶牛肺结核不仅影响着奶牛的生长,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奶牛出现死亡,不仅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会使人类患上该病症。现主要从奶牛结核病的诊断进行探讨,了解病原、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症状,根据病症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加强预防,防检相结合,引进优良奶牛,淘汰阳性基地,建立起奶牛档案,完善奶牛防疫制度,才能减少交叉感染。

奶牛结核病的流行病学
结核病畜是主要传染源,结核杆菌在机体中分布于各个器官的病灶内,因病畜能由粪便、乳汁、尿及气管分泌物排出病菌,污染周围环境而散布传染。
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也可经胎盘传播、或交配感染。
牛对牛型菌易感,其中奶牛最易感,水牛易感性也很高,黄牛和牦牛次之;猪、鹿、猴也可感染;马、绵羊、山羊少见;人也能感染,且与牛互相传染。家禽对禽型菌易感,猪、绵羊少见;人对人型菌易感,牛、猪、狗、猴也可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说来,舍饲的牛发生较多。畜舍拥挤、阴暗、潮湿、污秽不洁,过度使役和挤乳,饲养不良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有时达数月以上。
病程呈慢性经过,表现为进行性消瘦,咳嗽、呼吸困难,体温一般正常。
因病菌侵入机体后,由于毒力、机体抵抗力和受害器官不同,症状亦不一样。在牛中本菌多侵害肺、乳房、肠和淋巴结等。
肺结核:病牛呈进行性消瘦,病初有短促干咳,渐变为湿性咳嗽。听诊肺区有哕音,胸膜结核时可听到磨擦音。叩诊有实音区并有痛感。
乳房结核:乳量渐少或停乳,乳汁稀薄,有时混有脓块。乳房淋巴结硬肿,但无热痛。
淋巴结核:不是一个独立病型,各种结核病的附近淋巴结都可能发生病变。淋巴结肿大,无热痛。常见于下颌、咽颈及腹股沟等淋巴结。
肠结核:多见于犊牛,以便秘与下痢交替出现或顽固性下痢为特征。
神经结核: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害时,在脑和脑膜等可发生粟粒状或干酪样结核,常引起神经症状,如癫痫样发作,运动障碍等。
病理变化
特征病变是在肺脏及其他被侵害的组织器官形成白色的结核结节。呈粟粒大至豌豆大灰白色、半透明状,较坚硬,多为散在。在胸膜和腹膜的结节密集状似珍珠,俗称“珍珠病”。病期较久的,结节中心发生干酪样坏死或钙化,或形成脓腔和空洞。病理组织学检查,在结节病灶内见到大量的结核分枝杆菌。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结核菌素试验,无替代诊断方法。
病原检查:显微镜检查(根据本菌的抗酸性特征,采用萋-尼氏染色或荧光抗酸染色,检查抗酸性杆菌)、病原分离鉴定(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再通过培养和生化试验进行鉴定)、DNA寡聚核苷酸探针或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培养分离物或可疑动物组织样品中的牛分枝杆菌DNA)。
迟发性过敏试验:皮内注射牛结核菌素,三天后测量注射部位的肿胀程度(本法为测定牛结核病的标准方法,也为国际贸易指定的诊断方法)。
血清学反应:淋巴细胞增生试验、γ-干扰素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料采集:采集病变淋巴结(肺、咽后、支气管,纵隔、肝、乳房及肠系膜淋巴结)和病变器官(如肝、肺、脾等)。
防制
奶牛结核病的防制,主要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防止疫病传入,净化污染牛群。
防止结核病传入:无结核病健康牛群,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变态反应检疫。补充家畜时,先就地检疫,确认阴性方可引进,运回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再行检疫,阴性者才能合群。结核病人不能饲养牲畜。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环境卫生。
净化污染牛群:污染牛群是指多次检疫不断出现阳性家畜的牛群。对污染牛群,每年进行4次以上检疫,检出的阳性牛及可疑牛立即分群隔离为阳性牛群与可疑牛群。剔除阳性牛及可疑牛后的牛群,应间隔1-1.5个月检疫1次,连检3次均为阴性者,认为是健康牛的可放入假定健康牛群。对阳性牛,一般不作治疗,应及时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发现的可疑病牛,要加强监控,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同时复检确诊,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程无害化处理可疑病牛在隔离饲养期间生产的乳;假定健康群为向健康群过渡的畜群,当无阳性牛出现时,在1-1.5年的时间内3次检疫,全是阴性时,即改称为健康群。
培养健康犊牛群:病牛群更新为健牛群的方法是,设置分娩室,分娩前消毒乳房及后躯,产犊后立即与乳牛分开,用2-5%来苏儿消毒犊牛全身,擦干后送预防室,喂健康牛乳或消毒乳。犊牛应在6个月隔离饲养中检疫3次,阳性牛淘汰,阴性牛且无任何临床症状,放入假定健康牛群。
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场消毒,牧场、牛舍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牛舍、运动场每月消毒1次,饲养用具每10天消毒1次。如检出阳性牛,必须临时增加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进出车辆与人员要严格消毒。
防治定期对牛群进行检疫,阳性牛必须予以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有临床症状的病牛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采取严格扑杀措施,防止扩散。
消毒:每年定期大消毒2~4次,牧场及牛舍出入口处,设置消毒池,饲养用具每月定期消毒1次,检出病牛时,要做临时消毒。粪便经发酵后利用。

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与防控方法


1流行特点

牛疱疹病毒I型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微生物,该病毒呈圆形,生有囊膜,是一种具有较强抵抗力的病毒,但其耐碱而不耐酸,一般在pH值为6.9~9.O的条件下非常稳定,而在pH值小于6的条件下快速失去活性;抗冻而不耐热,即在低温环境中能够生存较长时间,如在零下60℃温度下经过9个月依旧具有活力,当置于50℃温度下经过大约21min就发生死亡。另外,该病毒对大多数消毒药以及甲醇、氯仿、乙醚、丙酮都比较敏感,用其处理会快速发生死亡。

任何品种和年龄的奶牛都能够感染该病,尤其是20~60日龄的犊牛比较容易发生。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毒牛,且感染牛只的眼泪、鼻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胎衣以及流产的胎儿等都含有病毒。该病主要是病毒侵入呼吸道和生殖系统而引起发病,易感奶牛通常是呼吸污染有病毒的空气、飞沫、尘埃,或者与病牛进行交配,就会发生感染。

2.临床症状

呼吸道型。该类型具有3~7天的潜伏期,通常在10~20天开始出现一定的临床症状,但少数健康牛会由于体质差异,具有更长的潜伏期,也可能会突然出现发病。病牛主要表现出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发热,鼻窦潮红,从眼睛、鼻孑L有大量分泌物流出,呼吸加快或者呼吸困难,大量流涎。如果病牛呈急性发病,且出现继发感染时,还可能突然发生死亡,如果没有继发感染通常病程持续5天左右。但新生犊牛较少出现发病,而妊娠母牛发病后会发生流产。

生殖道型。该类型也叫做传染性脓疱外阴道炎,通常饲幼龄奶牛容易发生,主要经由患病奶牛与公牛进行交配而造成传播。幼龄奶牛患病后会表现出现外阴道充血、发炎,并有大量的黏稠分泌物流出,但没有散发臭味,且在阴门处存在白色病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随者病程的进展在病变处形成脓疱,接触病变部位具有明显的痛感,对后代犊牛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公牛患病后会发生龟头包皮炎,采取其精液进行检测,能够分离到病毒。

脑膜炎型。通常是小于6月龄的新生犊牛容易发生。临床上表现出运动障碍或者不协调,病牛会出现高音呜叫、流涎、痉挛,交替出现兴奋和安的状态,严重时还会出现失明。

3鉴别诊断

牛恶性卡他热病。该病能够并发脑炎症状,眼黏膜出现炎症,有黏脓性分泌物从口、鼻流出,角膜变得混浊;发病初期体温不断升高,最高能够超过40℃,并会持续数天出现发热,之后体温会急剧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通常病牛濒临死亡的前兆是出现眼部症状,流泪、惧光、闭合眼睑。

牛流行热。病牛出现高热,且体温可能达到40℃以上,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只能够持续2~3天,之后体温开始逐渐降低;鼻黏膜发生充血,存在脓疱,且鼻、气管发生炎症反应,喉头发生水肿;出现肺气肿,且发生肺水肿和肺充血等病变,同时由于四肢关节明显疼痛而出现跛行。

4防控措施

西药治疗。该病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的有效药物,但为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可使用磺胺类药物或者广谱抗生素采取综合性的对症治疗。当病牛出现高热时,可注射20~40mL复方氨基比林。同时,还要采取解毒、强心、补液的治疗措施,如每次注射由1000~3000mL林格尔氏液、2—4g维生素C、2~5g安钠咖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2次。如果病牛关节疼痛,可注射适量的水杨酸钠溶液。

中药治疗。取18g升麻,18g马勃,30g柴胡,20g黄连,20g薄荷,20g桔梗,30g连翘,30g甘草,120g板蓝根,30g黄芩,30g玄参,30g牛蒡子,添加1500ml_水进行煎煮,每次取500mL药液给病牛灌服,每天早、晚各使用1次,直到完全康复,能够有效解毒消肿和清热。如果病牛患有呼吸道型,且需要促使体表疏散力加强,可以上药方中再添加30g荆芥穗、18g麻黄、20g葛根;患有生殖器型,为确保利湿化瘀,可在以上药方中添加30g土茯芩、60g败酱草、20g扁蓄、30g红藤,除去升麻、薄荷、桔梗,如果导致流产不孕,则要采取益肾固本,加强活血化瘀,可在以上药方中添加30g桃仁、45g当归、30g赤芍、30g红花、60g熟地、20g川芎,除去升麻、桔梗、黄连、薄荷;患有脑膜脑炎型,则可在以上药方中添加240g生牡蛎、90g代赭石、90g生石膏。

免疫预防。目前,用于预防该病的疫苗主要有弱毒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缺失苗等。对于发病奶牛经过治疗痊愈后,会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可不接种疫苗,但没有被感染的奶牛则要接种灭活疫苗或者弱毒疫苗,如果母牛经过免疫,其产出的后代犊牛血清中会存在一定的母源抗体,能够持续保护4个月。但要注意的是,母源抗体会对机体的主动免疫产生一定的干扰,要选择适当时间对牛群进行疫苗接种。

奶牛乳房护理技术 奶牛乳房护理的管理技术


乳房作为奶牛一个重要的器官,关系到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乳房悬挂在奶牛的后腹壁上,没有骨骼的支持和保护,易受损伤,因此在奶牛的养殖过程中要格外的注意加强奶牛乳房的护理工作,避免奶牛因乳房受损而影响生产性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奶牛乳房护理技术奶牛乳房护理的管理技术。

1、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工作对于确保奶牛乳房的健康十分的重要。过去在养殖奶牛时常出现牛角划伤或撕裂乳房的现象,目前这一现象极为少见,这是由于及时对奶牛进行断角的处理可以有效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断角的时间一般选择在犊牛3月龄时进行,因犊牛在此阶段已适应环境,并且身体的各项发育也较好,切角工作不会对其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在断角时先将牛赶进保定栏,用断角钳在牛角基部的2~3cm处将牛角剪断即可。作好奶牛副乳头的修剪工作,有的奶牛会在正常乳头的附近长出一个大小不等的乳头,即为副乳头,会影响正常乳头的发育,还会对挤奶造成影响,因此在犊牛阶段就应将副乳头切掉,以促进乳头发育,为奶牛高产打下基础。修剪副乳头可以和切角同时进行,在修剪时要先将乳房和乳头清洗干净,用尖嘴钳将副乳头剪掉,注意在剪后要进行彻底的消毒,防止伤口感染。做好奶牛乳房的按摩工作,不但可以提高乳房的健康度,还可以提高产奶量。建议在每次挤奶前都要充分按摩乳房1min左右,并用温水擦洗乳房和乳头,可以起到促进乳房血液循环,加快乳汁分泌的作用。

2、做好乳房护理

做好奶牛乳房的护理工作,尤其是在奶牛产犊后的最初几天,因这一阶段奶牛乳房内的血液循环和乳腺泡的活动控制与调节功能还没完全正常,乳房的内压增高,会发生严重的肿胀,所以要加强护理。此时不能将乳房内的乳汁全部挤净,否则会导致内压急剧下降,会对使肿胀更加严重,还会而导致血钙、血糖流失严重而引起高产奶牛产后瘫痪,严重者还会造成死亡。因此在产后第一天最初挤奶时要先挤奶2kg左右,第二天挤1/3,第三天挤1/2,第四天才可全部挤净。另外,对于乳房水肿较为严重的奶牛,在每次的挤奶后都要充分的按摩乳房,并进行热敷,促进乳房消肿。同时给母牛饮用益母草红糖水,加快恶露排出和子宫复原。

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较为寒冷,如果遇到极寒天气,会对奶牛的生产和产奶性能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导致产奶量下降,有的还会导致奶牛的乳房冻伤,乳头冻坏。因此,在挤奶时要尽量少冲水,并在挤奶后给乳房涂抹上甘油或凡士林。有条件的牛场还可在不挤奶时给奶牛戴上乳罩,防止乳房发生冻伤。

3、提供舒适环境

为奶牛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以防止奶牛的乳房受到污染,发生感染。每天都要及时清扫牛舍和运动场,保持舍内清洁、干燥。牛舍内可铺设垫料,牛床的设计要合理,上面应铺有垫草、锯末等以保持松软,要避免奶牛乳房受损,引发感染。如遇特殊天气要特别的对待,持续的雨天或暴雨天气,运动场内过于泥泞,奶牛不可进入运动场,奶牛在舍内运动的时间较长,因此更应加强牛舍环境的管理工作,增加清粪的次数,保持牛舍地面干净、干燥、平整。冬季则要做好牛舍的保温工作,可以奶牛躺卧的地方铺上垫草。

4、熟练挤奶操作

正确熟练的挤奶操作工作对维持奶牛乳房健康以及提高产奶量至关重要。因此在挤奶时要格外的注意。因在给奶牛挤奶时,乳头的神经末梢会受到刺激,从而促使脑垂体产生和释放催乳素,从而促使排乳反射。因此要温和的对待奶牛,如果挤奶前对奶牛粗暴或大场呵斥,会使奶牛受到惊吓,引起肾上腺素的增加,从而抑制催乳素的释放,影响产奶量。在挤奶前要先做好乳房和乳头的清洁工作,除了防止牛奶受到污染外,还可刺激乳头,清洗按照淋洗、擦干、按摩的程序进行,在淋洗时面积不可过大,防止乳房上部脏物流下集中在乳头,增加乳头感染的几率。擦洗用的毛巾要一牛一条,并且使用后要清洗和消毒。在按摩前要做好乳房的按摩工作,要求动作轻柔、快速。挤奶时要将最初的三把奶弃掉,有助于挤奶人员及时发现异常的牛奶和乳房炎。在挤奶后要及时的对乳头进行药浴,使消毒液在乳头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以降低乳房炎的发生几率。

5、预防乳腺疾病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患病,对奶牛的健康、产奶量以及牛乳的质量都极不利,因此要加强奶牛乳房炎的预防工作。除了要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工作、环境的调控工作以及日常乳房的护理工作外,还要做好隐形乳房炎的检测工作。如果发现奶牛有隐形乳房炎要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加以治疗。通常干奶期是预防和治疗隐性乳房炎的最佳时期,可在最后的一次奶挤净后向每个乳头注入干奶专用药物,可以预防乳房炎的发生。在干奶期如果发现奶牛乳房有异常,要及时的查清病因,并进行药物治疗。在治疗时要增加挤奶的次数,并采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奶牛乳房护理的管理技术

奶牛的乳房悬挂在后腹部的外壁上,没有骨骼的约束、支持和保护,很容易受到损伤。因此,保护好奶牛乳房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际,就规模奶牛场怎样做好奶牛乳房护理工作介绍些具体办法,供规模养殖场和同行参考。
1.积极推广奶牛断角技术
现在很难听到奶牛乳房被牛角划伤或撕裂的报道,这得益于奶牛断角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一般3月龄以上的犊牛即可断角,此时犊牛已经适应了牛场的环境,身体发育也比较好。断角时,把犊牛赶进保定栏,将断角钳放于牛角基部2~3厘米处,轻轻挤压把柄即可断掉牛角。此法断角奶牛痛苦小、出血少、愈合快,不用消毒。
2.做好副乳头的修剪
奶牛乳房有4个发育良好的乳头,但有个别奶牛正常乳头附近又长出一个大小不等的乳头,人们称之为“副乳头”,它会影响奶牛的出售和挤乳。在犊牛阶段,把没用的副乳头切掉,能促进乳房发育,为奶牛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修剪副乳头工作可以和犊牛断角一并进行。将奶牛赶进保定栏内站立保定,技术人员将乳房、乳头洗净,采用一般的尖嘴钳把副乳头剪掉即可,剪后喷雾消毒,消毒一定要彻底,避免创口感染。
3.护理产后乳房
产犊后的最初几天,母牛乳房内的血液循环和乳腺泡的活动控制与调节功能均未达到正常状态,乳房肿胀厉害,内压也很高,此时绝不能把高产奶牛乳房中的奶全部挤净,否则会因乳房内压的显著下降引起微血管渗漏现象加剧,血钙、血糖大量流失,进一步加剧乳房水肿,引起高产奶牛的产后瘫痪,甚至造成死亡。一般原则是产后第一天挤奶2千克左右,第二天挤泌乳量的1/3,第三天挤泌乳量的1/2,第四天可挤净。对于低产母牛和产后乳房没有水肿的母牛,产犊后的第一天即可将奶挤净。
对产后乳房水肿严重的母牛,每次挤奶后应充分按摩乳房,并热敷5~10分钟(用温热硫酸镁、硫酸钠混合溶液最好),以促进乳房水肿消失。母牛可同时喂饮温热益母草红糖水(益母草500克加水10升煎成水剂,再加红糖500克),每天1~2次,连用2~3天,对恶露排出和产后子宫复原有促进作用。
4.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牛舍应及时清扫,运动场应有排水条件,保持干燥,给奶牛提供一个舒适、干净的环境。牛栏大小要合理,牛床设计尽量考虑躺卧时的舒适性。牛床应铺上垫草、沙子、锯末等材料以保持松软,避免损伤乳房、引发感染。
5.按摩乳房
实践证明,按摩乳房能提高泌奶量13%。每次按摩擦1分钟左右,出现乳房膨胀、神经努张等排乳征兆时即可挤奶。在挤奶前擦洗乳房,能加速乳房的血液循环,加快乳汁的分泌过程,具体方法是用45~50℃温水将毛巾浸湿,先洗乳头、乳孔,再洗乳房底部中沟、左乳区、右乳区和乳房后部,然后拧干毛巾,自上而下擦干整个乳房。
6.维修与保养挤奶设备
挤奶设备在维持乳房健康和保证牛奶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定期对整个挤奶系统进行检查与评估非常重要。由于规模奶牛场挤奶系统使用频率非常高,因而要及时更换挤奶系统的所有零部件,使其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一般每年对挤奶系统进行两次彻底全面的评估,绝对不能少于1次。挤奶系统的日常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真空泵气流量、系统真空水平、真空稳定性、奶爪与整个管道内牛奶流动特性、真空调节效率、脉动、橡胶部件的状况、系统卫生状况、牛奶冷却器和产奶量等。

7.采用正确的挤奶程序
①温和地对待牛只。牛在挤奶过程中,由于乳头部位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促使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催产素能促使乳汁排出。如果在挤奶前,粗暴对待牛只或大声叫喊,使牛受到惊吓,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而肾上腺素会抑制催产素的释放,使乳汁排不完,影响产奶量。
②清洗乳头。清洗乳头可以刺激乳头和避免牛奶受到污染。清洗程序为淋洗、擦干和按摩。淋洗时应注意面积不要太大,因为面积太大会使乳房上部的脏物随水流下,集中到乳头,使乳头感染的概率增加。淋洗后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注意一牛一毛巾或一张纸,毛巾用后要清洗、消毒,然后按摩乳房,动作要轻柔、快速,要在15~25秒内完成。
③废弃最初的3把奶。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是有助于挤奶工人及早发现异常牛奶和临床性乳房炎;二是能将乳导管中含有高细菌数的牛奶丢弃;三是提供一个强烈的放乳刺激。废弃奶应用专门容器盛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④挤奶前后用消毒药液浸泡乳头。挤奶前,乳头要在药液中停留30秒,再用纸巾或毛巾擦干,在环境卫生较差或因环境问题引起乳房炎的牛场实施这一程序很有必要。如果乳头非常脏,应先用水清洗,再进行药浴。挤奶后,及时进行药浴,使消毒液附着在乳头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可以大大降低乳房炎的发病率。
8.特殊天气情况下做好奶牛乳房的保健工作
特大暴雨、持续降雨天,奶牛不能进入运动场,只能将其限制在空间较小的牛舍。因此,牛舍的环境卫生、牛床舒适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应增加牛舍的清粪次数,保持牛舍地面干净;确保牛床垫料的干燥、充足和平整,及时清理其上的粪便,确保95%以上的奶牛在牛床上躺卧。雨后,运动场和牛舍泥泞,湿度大,病原微生物易滋生,会导致乳房炎和肢蹄病发病率上升。
北方地区进入冬季后,很多地区气温在-20℃以下,有时会出现连续降雪和大暴雪的极端气候,对奶牛生产和产奶性能造成极大的影响,出现产奶量下降,最高的下降40%,有的出现奶牛乳头冻坏、乳房冻伤的现象。为此,规模奶牛场要准备一些细沙土、松软的干草或锯木渣以铺垫地面,为奶牛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反刍场地,以避免乳房冻伤。此外,挤奶时要尽量少冲水,药浴液内添加甘油,以起到滋润乳房的作用。挤完奶后要尽量保持乳房干燥,需要时涂擦少许凡士林。外界温度太低时,可暂时停止药浴。有条件的挤奶结束后可给奶牛乳房戴上乳罩,避免乳房因寒冷造成冻伤。如果乳房冻伤严重,应用抗菌疗法,防止坏死引起感染,并按冻伤程度积极对症治疗。
9.加强乳房炎的检测和治疗
①加强隐形乳房炎的检测。每年1、3、6、7、8、9、11月都要进行隐形乳房炎的检测工作。常用的隐性乳房炎检测方法有试剂检测法和乳中体细胞检查法。采用试剂检测法时,要按说明操作,若混合物呈蓝紫色,说明被检乳呈弱碱性;若混合物呈橙黄色,说明被检乳呈酸性;混合物液状,杯底无可见沉淀物为阴性(-);混合物液状,杯底出现微量沉淀为可疑(±);随着杯底沉淀量的增加以及牛奶胶状的增强,乳房炎的程度越来越严重。采用体细胞检查法时,体细胞数在每毫升20万以下的为阴性;体细胞数在每毫升20万~50万的就有可能患有隐性乳房炎,体细胞数在每毫升50万以上的患有隐性乳房炎或临床型乳房炎。发现隐形乳房炎的规模奶牛场,必须采取措施及时治疗。
②干奶期加强乳房炎的治疗。干奶期是预防和治疗隐性乳房炎的最佳时期:在最后一次奶挤净后,向每个乳头内注入1支干奶专用药膏(内含青霉素100万单位、链霉素1克、单硬脂酸铝3克、医用花生油80毫升)可大大降低乳房炎发病率;也可用头孢哌酮1克或醋酸泼尼松10毫克乳头内注射。整个干乳期中,如发现奶牛乳房有异常,应及时查清原因,如是乳房炎应进行药物治疗。
③加强临床型乳房炎的防治。当发生临床型乳房炎后,尽可能多地增加挤奶次数,可由原来的每天2~3次增加到5~6次。对乳房炎的治疗,可采用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常规方法是将药物稀释成一定浓度,通过乳头管直接注入乳池。具体操作是先挤净患区的乳汁或分泌物,用碘酊或酒精擦拭乳头管和乳头,经乳头管口向乳池内插入带有胶管的灭菌乳导管,胶管另一端接注射器,将药液徐徐注入乳池,注完后取出导管,以手指捻动乳头管片刻,再用双手掌按自下而上顺序按摩,迫使药物上升扩散。每天如此注入2~3次,一般连用3~4天,临床症状消退后仍需用药1~2天,停药后10天左右做1次化验,如仍未愈,须更换药物治疗。


规模化牧场奶牛疫病的防控 规模化奶牛疫病防控九措施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奶制品成为千家万户重要的营养品和消费品,人们对奶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因此,积极做好奶牛疫病的预防工作,规范养殖管理,使乳制品健康发展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模式,给疫病的防控带来一定的难度,单纯的治疗对个体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生产需要,因此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疫病对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冲击,对保障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规模化牧场奶牛疫病的防控规模化奶牛疫病防控九措施。

1、奶牛传染病的流行和发生应满足三要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因此在制定奶牛传染病防治措施时,主要在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等方面来实施,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奶牛规模场传染病的发生。

1.1消灭传染源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严格禁止从疫区或受威胁区引进新牛。必须引进新牛时,要进行严格的传染病检疫,所有引进牛要严格按照饲养规定进行隔离饲养,经检疫合格,确认健康后才能混群饲养,以避免传染源的传人。做好疫病监测工作,对发现的病牛及疑似病牛要及时进行隔离和观察,隔离场地要选在远离健康牛养殖区域的地方,对病牛、死牛要坚决进行扑杀、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以彻底消灭传染源,避免疫情进一步扩大。

1.2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环境卫生清洁工作,及时清理舍内外的粪便、杂草以及其他废弃污染物,保证奶牛饲养环境清洁。坚持卫生消毒制度,对进入厂区的车辆和人员要严格进行消毒,防止外部传染源进入,定期对舍内地面、围墙、护栏、运动场、各种器具进行消毒,对已处于传染病流行的封锁地区及养殖场要进行强化消毒,增加消毒频率和数量,隔离期结束后,才可再将养牛用地和养牛用具重新恢复使用,降低环境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选择合适方法和消毒剂杀灭蚊、蝇、鼠、昆虫等生物媒介,彻底切断奶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3提高自身抵抗力

加强奶牛日常饲养管理,牛舍内做到冬暖夏凉,通风良好,防止奶牛因温度突变导致应激发生。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配比营养丰富的安全饲料,坚决不给奶牛饲喂变质、腐败的低劣饲料,除了供应健康营养的饲料,还要供应健康的饮水,保证水质的安全。在天气良好时,可适当增加奶牛的运动量,已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科学制定免疫计划,按时进行免疫,接种过程要严格遵守免疫规程,通过对主要疾病进行免疫接种,达到增强奶牛免疫力的目的,降低传染病对奶牛的危害程度。

2、普通病的防控

奶牛的临床常见疾病除了传染类疾病外,还常发生一些非传染类的疾病,主要包括繁殖障碍性疾病、肢蹄病、乳房炎、真胃疾病、代谢疾病等,这些疾病虽不具有传染性,但发病率也较高,除对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影响外,还会导致奶牛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提高了奶牛发生传染病的几率,特别是一些营养代谢疾病,随着奶牛规模化养殖程度越来越高,流行和发生呈现群体化,对奶牛业所造成的危害日趋明显。因此对奶牛普通病的防治也尤为重要。奶牛饲养管理体现在营养供给、饲养环境、日常管理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在营养供给方面,要按照奶牛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给奶牛提供营养充足、搭配合理、品质优良的饲料,按照奶牛生理习惯,采取合理的饲喂方式、方法,并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以满足奶牛生长发育的需要。在饲养场环境方面,要确保饲养环境良好,做到冬暖夏凉,保持环境干燥,通风良好,减少奶牛应激反应的发生。奶牛的活动场地应平整,坑洞和低洼的地方要及时填实,减少肢蹄病的发生。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环境内的粪便、积水、废弃物等,定期对牛舍、场地、器具等进行消毒。在管理方面,要加强疫病监控,做到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将疾病危害降到最低,日常管理还要适当增加奶牛的运动量,有条件时应经常刷拭牛体,这样不但可保持牛体清洁,还能增强奶牛的免疫力。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使奶牛保持正常生理状态,确保奶牛生长发育健康,生产性能优良。

3、病牛的护理

在奶牛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对于身体状态不佳、体质较弱以及康复期的奶牛,在饲养管理方面要给予细致精心的照顾,根据机体状况要改变日粮结构,给予富含营养,适口性好,易于消化的饲料,增加饲喂青绿汁饲料和优质干草,并加入适当钙、磷等元素,饲喂过程饲料要少喂勤添,可适当增加饲喂的次数。对于处在发病阶段的奶牛,要做到尽早诊断,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要加强患病奶牛的护理,给病牛提供舒适、清洁、安静的饲养环境,对病牛所处环境应增加消毒频率,加大防蝇防蚊的力度,防止病牛感染其他疾病,对患有肢蹄疾病的奶牛,最好在场地相对较软的泥土地上饲养,要增铺垫草,以防奶牛滑倒。对卧地不起的奶牛要定时协助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做好病牛的护理工作,对促进病牛机体康复,恢复生产性能,降低淘汰率,促进全群整体健康水良好等起到重要作用。

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控九措施

一、领导重视。克东县高度重视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控工作,把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控工作摆到畜牧业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每到防疫季节,及时召开重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提前组织畜牧部门和各乡镇深入牧场开展集中和强制免疫,健全和完善牧场各项防疫制度,提前制定牧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不断加大防疫物资储备、免疫接种、疫情监测,有力提升牧场动物疫情监测、测报、应急处理能力;在春防、夏补针及秋防集中免疫期间,加大督导和检查,保证了牧场疫病防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责任明确。全面落实牧场奶牛防疫监管责任制,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与各乡镇、村及规模牧场逐级逐层签订了《动物防疫责任状》,全面落实了“政府负总责、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及“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防疫责任,明确了规模化奶牛场防疫管理机制,提高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确定了规模化奶牛场所在行政村的村长、防疫员为牧场主要负责人,牧场法定代表人和负责人是该牧场防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三、坚持标准。克东县在牧场建设之初,就严格坚持牧场建设标准,对新建的规模化奶牛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为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疫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规模化奶牛场做到了与外界环境高度隔离,场内奶牛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凡是新建的规模化奶牛场场址均选择远离交通要道、居民点等有可能影响奶牛防疫因素的地方;规模化奶牛场周围均建有隔离墙及绿化带;场门口建立消毒池和消毒室,牧场内严格划分了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严格做到了净道、污道分开,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完善。并利用国家项目的支持,万头牧场及家庭牧场均采用了沼气发电粪污处理措施,将牛粪和污水有效转化为有机固态肥、液态肥、沼气用于农业生产,做到了干湿分离,使规模化奶牛场的粪污环境得到优化。

四、强化监管。重点加强牧场免疫工作的监管,规模牧场业主依据奶牛养殖规模、防疫条件、人员配备等情况,科学制定了牧场的免疫程序,对自行免疫的牧场实行了备案制度,完善自免记录和档案等的管理。场内防疫人员按照奶牛免疫程序和免疫接种操作规程严格进行了防疫,特别对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强制免疫接种,做好疫苗的运输、保管、收发和使用记录,确保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注射前加强了人员、用具、注射部位的消毒,疫苗做到了现配现用,做到时间准、剂量足、注射部位正确,保证了防疫质量。落实免疫标识制度,牧场免疫时认真填写了免疫档案和免疫证,并在左耳上打上耳标,确保了奶牛免疫档案、免疫证、免疫耳标三对照。牧场防疫人员定期向县动物防疫部门报送免疫报表,并接受县动物防疫机构的监督、指导。县畜牧主管部门在春、秋防季节派驻防疫人员对牧场防疫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监管,对不按规定实施强制免疫、多次抽检不合格、不配合开展监督抽检及不接受免疫监管的牧场,依据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责任追究,以确保全县规模化奶牛场免疫工作真实有效。

五、严格消毒。牧场工作人员定期接受一年两次的健康检查,要求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不得从事牧场工作,只有健康合格的人,方可上岗。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非牧场人员进场,凡需进入牧场的人员,包括本场职工和外出重返工作岗位人员,要求一律先经更衣消毒室、药水消毒池消毒,穿戴工作衣、鞋、帽后方可入内。牧场外车辆不准进入牧场内,必须进入时,需经主管领导批准,车轮消毒池消毒,车身和车盘经喷雾消毒后方可进入。每天打扫舍内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观察畜禽健康状态,按时完成每日的资料记录。

六、科学用药。要求牧场兽医人员严格按照兽医标签规定用药,不得滥用药物,不得随意加大剂量。特别是在奶牛泌乳期,要严格遵守药物的休药期规定,根据药物及其停药期的不同,科学用药,必要时要及时停药,以避免残留药物污染乳产品。

七、加强管理。着重加强奶牛出入场的管理。凡是从县域外引进奶牛时,要求不但要调查、了解购入地疫情流行情况,而且还要从无疫区且取得《种畜禽生产许可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无重大动物疫病的健康群中购买。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并签发《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启运。运输工具要彻底清洗和消毒,运输过程中避免接触其他动物。不得在疫区停留、饮水、饲喂。运回场后,要经隔离饲养30天以上,经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确定健康无病,再经免预防接种、驱虫、全身喷雾消毒后,方可进入牧场生产区。出售或调出奶牛时,要按规定向县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提前报检,经检疫检验健康发给《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场。装奶牛由本场职工进行,外来人员不准入场挑选。装载车辆不准进入场内,而且要严格消毒。

八、加大执法。对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或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规模化奶牛场,依法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由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予以处罚。对未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强制免疫或强制免疫不到位的,造成疫情发生或扩散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九、加强净化。加大病死奶牛无害化处理的监管。牧场明确了病死奶牛无害化处理责任,落实好监管人员,责任到人,分片包干,实施牧场无害化处理“一对一”监管。发现病死奶牛时,要求立即报告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不得随意处置及出售、转运、加工和食用,要在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深埋、化制、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了布病、结核病的监测净化,每年春秋两季,牧场要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申请对本场奶牛进行布鲁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的监测。对于检出的阳性牛只一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进行扑杀销毁和无害化处理。严肃查处经营、加工、运输病死奶牛违法处理行为。建立举报制度、黑名单制度及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畜牧、农业、质监、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发挥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各种病死奶牛经营、加工等违法犯罪行为,整顿和规范肉食品市场秩序,形成各部门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对查获的大案、要案,及时移交公安部门进行严惩。

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羊痘,也就是常说的羊天花,主要是由羊痘病毒入侵引起的,属于人畜共患的一种疾病类型。此病典型症状全身皮肤,尤其无毛处有特异性痘疹.山羊痘四季皆发,可经呼吸道、破损皮肤或黏膜、吸血昆虫叮咬传播等等。山羊痘的流行范围非常广泛,平均有6~8d的潜伏期,有典型羊痘、顿挫型羊痘和非典型羊痘三种,预防接种工作要注意找准注射部位、剂量准确等。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一、发病情况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典型的斑疹、丘疹,后变水泡、脓包和结痂的病理过程。继发全身感染者常因败血症而死亡,妊娠母羊易引起流产。
2014年7月以来,云南省盈江县平原镇、新城乡、勐弄乡等3个乡镇饲养的山羊发生疑似山羊痘病例,3个乡镇存栏山羊6642只,在短短几天内发病376只,发病率5.66%;死亡124只,死亡率32.98%。其中勐弄乡中山村彭某饲养74只羊并发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全群发病,死亡50只,死亡率达67.56%;新城乡新安村刘某饲养27只羊,全群发病,死亡15只,死亡率达55.55%,给盈江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盈江县畜牧兽医局专门成立疫病疫情调查专家组,前往发病地区开展调研工作。
二、发病原因
养殖户对该病的认识不足,重养轻防,为该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良种覆盖率,四处引种,不注重产地检疫,将携带病原的羊只引入而发病;二是片面追求养殖数量和规模,不注重科学饲养管理,造成羊群的抗病力下降而发病;三是该病没有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不接种疫苗,造成羊群对该病无免疫能力,一旦该病发生会迅速造成暴发性流行;四是供销流通渠道多,科学引种措施不健全,疫病监测及产地检疫、出入境检疫技术滞后,也给该病的病原营造了滋生蔓延的机会,造成疾病流行。此次山羊痘的发生,主要是养殖户从外县购买了携带病原的羊只而引起发病。
三、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绵羊、鸡和猪较为常见,虽然山羊、牛和马很少发病,但长途运输、气候变化、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引发该病。病羊或带毒羊为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痘疱中。可经呼吸道感染,昆虫叮咬机械传播,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首次在盈江发病,主要是从外县购买羊群到该县饲养且正直炎热的5月到6月份而引起发病,发病明显,全群发病,死亡率高达55.56%。也与盈江高温高湿的气候有直接的关系,传播快,流行区域广,对羊群危害大。

四、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平均为6~8天,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咳嗽、磨牙、呻吟,声音嘶哑,眼脸肿胀,有眼屎,流泪,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从嘴唇开始出现病症,如眼周围、唇、鼻、乳房、外生殖器、四肢和尾内侧等毛短或无毛的部位出现红斑,1~2天后相继成为丘疹,症状明显于皮肤表面。3~4天后变成水痘,中央凹陷呈脐状,随后变成脓疮。孕羊易流产,继发全身感染者常因败血症而死亡。
五、防制措施
1.对症治疗,强心补液
(1)对症治疗:以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清开灵(板蓝根)10毫升与青霉素240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小羊减半;毒痘康每公斤体重0.1克,肌肉注射;毒疮5号+头孢噻呋钠肌肉注射;或氟苯尼考、盐酸林可霉素交替使用,每天两次,连用3天,防止感染。(2)强心补液:用5%葡萄糖250毫升、0.9%生理盐水250毫升加庆大霉素5毫升、维生素C5毫升静脉注射,增强羊的抗病力。
2.加强护理,精心饲养
对皮肤上有水疱、脓疱的应把它抓破,用生理盐水清洗、75%酒精消毒后涂上青霉素+敌百虫片(研成末);黏膜上的病灶,用0.1%高锰酸钾液或食醋冲洗后,涂搽碘甘油。给予柔软、适口性好的饲草和补饲适量的精料,圈舍及周围场地要认真消毒,做到精心饲养,降低死亡率。
3.对病死羊实行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的羊只实行深埋、撒上大碱(碳酸钠),严格执行“四不准一处理”的无害化处理原则。
4.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勿从疫区引进羊只。发生疫情时,划区封锁,隔离消毒,精心护理。对发病区或受威胁区的羊只要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防控奶牛流行热发生的主要方法措施


奶牛流行热是近些年影响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可造成奶牛高比例的淘汰。养殖场(户)应落实自繁自养、强化日常隔离消毒、完善预防保健、改善饲养条件、注意日常检查与及时治疗等综合防控措施,以确保该疫病得到有效的防控。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防控奶牛流行热发生的主要方法措施。

1、病原

牛流行热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子弹形或圆锥形。成熟的病毒粒子长130-220nm、宽60-70nm,是一种包被囊膜的单链RNA病毒,处于发热期的病牛,其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对热、脂溶剂、酸碱度敏感。56℃灭活10min、37℃灭活18h、pH值≤2.5或pH值≥9.0的条件下10min均可以致病毒死亡,一般常用的消毒药物就可将其杀灭。

2、流行特点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一定季节性特点,通常发生在夏季和秋初等温度较高的季节,特别在每年的7-9月份,天气潮湿闷热、昼夜温差较大或者雨水过多的时期,发病率较高。一般在发病初期,只有少量奶牛发病,约1周左右的时间,可迅速扩散至全群,随着气温的下降,发病和流行就会逐渐停止,呈地方性流行。不同品种的牛都易感染发病,但以奶牛发病更为严重,特别是处于妊娠后期的奶牛发病率与死亡率都相对较高,犊牛发生感染,但很少发病。

3、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2-7天,病程2-15天,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可分为呼吸型、神经型、消化型三个类型。

呼吸型是奶牛临床流行热病常发类型。临床症状表现为病程初期病牛突然高热,体温迅速升高到41-42℃,持续2-3天,病牛精神沉郁,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处于泌乳期的奶牛产奶量明显下降,其他症状表现温和,不易觉察。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呼吸障碍,张口吐舌,腹部起伏明显,鼻孔开张,口鼻有水样黏液或黏稠分泌物流出,上下眼睑肿胀,眼睛畏光流泪。排少量干燥暗黑色粪便,粪便表面附有黏液或血丝。病牛皮温不整,肌肉震颤,重症病例出现四肢伸直,眼睑闭合,呼吸微弱,或狂躁不安,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听诊肺部,可见肺泡音高亢、支气管音粗粝,有干湿性音。

神经型病症是由于病毒侵染患牛的后驱运动神经和关节囊腔引起的。临床表现为病牛关节肿大,四肢疼痛,呆立不喜走动,后肢交替负重,行走时步态僵硬、跛行、无力,甚至瘫痪不起,食欲废绝,粪便干燥、下痢,产奶量迅速下降,孕牛死胎、早产或流产等。

消化型病例主要以胃肠炎为主要特征。病牛体温升高至40℃左右,初期病牛精神委顿,流涎,腹痛,食欲减退或废绝,出现便秘症状,排出粪便带有恶臭气味,尿少混浊,病程后期出现腹泻症状,泌乳奶牛产奶量迅速下降,孕牛出现死胎、早产或流产等现象。该型病常呈良性经过,护理好且及时治疗的情况下,死亡率很低。

4、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等特征不难作出诊断,但确诊该病还要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或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检验。在诊断该病时,还要与牛病毒性腹泻、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做好鉴别诊断。

5、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及污物,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牛舍、牛栏、地面、器具要定期进行消毒。定期进行杀虫、消毒、灭虱、灭蚊、灭蝇等工作,彻底杀灭蚊蝇,切断传播途径。对出现瘫痪症状的病牛,要经常进行人为翻动,防治发生褥疮。夏季要确保牛舍通风良好,适当调整日粮配方,提高青绿多汁饲料的比例,给奶牛提供适口性好,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确保奶牛的营养需求,促使机体抗病能力增强,日粮中可适当添加氯化钾和小苏打,以预防热应激的发生。

该病在临床治疗上无特异性疗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等为主。对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的牛,可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mL,每日2-3次,也可肌肉注射30%安乃近20-30mL,每日2-3次。瘫痪的病牛,可一次静脉注射10%的葡萄糖酸钙400-600mL。对皮下气肿的牛,可用3%盐酸普鲁卡因50mL、氨苄青霉素600万IU和安痛定50mL,兑入500mL生理盐水中,在气肿部位进行分点皮下注射,每天注射2次。对病情好转的牛,应及时调理胃肠道功能,可用曲麦消食散40g、小苏打粉60g混合,一次灌服。

如何防治奶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是秋季奶牛主要传染病之一。奶牛流行热又叫“三日热”或“暂时热”,由流行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蚊蝇和空气传播。多发生于7—10月份,特别是夏秋交季时。
此病发病快,来势猛,传染性强,如隔离措施不到位,会引起全场牛染病。此病易引起怀孕母牛流产,造成产奶牛奶量急剧下降,对生产影响大,经济损失严重,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置不当会引起患牛病情加重或体弱牛死亡。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能很快控制。
症状:突然高热,体温高达40℃—42℃,持续2—3天。心动过速,喘气、眼发红、流泪、泡沫状线性流筵,肺水肿,肌肉震颤,不食,不反刍。有的患牛会出现腹泻、胃肠出血、胃溃疡、便血,有的患牛会表现神经症状,肢蹄无力、脚跛,继而发生瘫痪,或心脏突然停止。怀孕母牛流产、早产率高。
预防:每年5—6月份接种奶牛流行热疫苗,能够有效地预防流行热。因不属于重大动物疫病,不属于国家强制免疫传染病,疫苗需要每年2—3月份跟生产厂家预订。
治疗:对此病病毒无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只要治疗及时处置得当,病牛2—3天可治愈。
秋季还应当加强口蹄疫疫苗的强制免疫,做好来年春季牛流行热、牛出败、牛炭疽疫苗接种计划和疫苗购买登记。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和传染病的接种免疫,防患未然,减少疫病。

奶牛乳房护理的管理技术


奶牛的乳房悬挂在后腹部的外壁上,没有骨骼的约束、支持和保护,很容易受到损伤。因此,保护好奶牛乳房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际,就规模奶牛场怎样做好奶牛乳房护理工作介绍些具体办法,供规模养殖场和同行参考。
1.积极推广奶牛断角技术
现在很难听到奶牛乳房被牛角划伤或撕裂的报道,这得益于奶牛断角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一般3月龄以上的犊牛即可断角,此时犊牛已经适应了牛场的环境,身体发育也比较好。断角时,把犊牛赶进保定栏,将断角钳放于牛角基部2~3厘米处,轻轻挤压把柄即可断掉牛角。此法断角奶牛痛苦小、出血少、愈合快,不用消毒。
2.做好副乳头的修剪
奶牛乳房有4个发育良好的乳头,但有个别奶牛正常乳头附近又长出一个大小不等的乳头,人们称之为副乳头,它会影响奶牛的出售和挤乳。在犊牛阶段,把没用的副乳头切掉,能促进乳房发育,为奶牛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修剪副乳头工作可以和犊牛断角一并进行。将奶牛赶进保定栏内站立保定,技术人员将乳房、乳头洗净,采用一般的尖嘴钳把副乳头剪掉即可,剪后喷雾消毒,消毒一定要彻底,避免创口感染。
3.护理产后乳房
产犊后的最初几天,母牛乳房内的血液循环和乳腺泡的活动控制与调节功能均未达到正常状态,乳房肿胀厉害,内压也很高,此时绝不能把高产奶牛乳房中的奶全部挤净,否则会因乳房内压的显著下降引起微血管渗漏现象加剧,血钙、血糖大量流失,进一步加剧乳房水肿,引起高产奶牛的产后瘫痪,甚至造成死亡。一般原则是产后第一天挤奶2千克左右,第二天挤泌乳量的1/3,第三天挤泌乳量的1/2,第四天可挤净。对于低产母牛和产后乳房没有水肿的母牛,产犊后的第一天即可将奶挤净。
对产后乳房水肿严重的母牛,每次挤奶后应充分按摩乳房,并热敷5~10分钟(用温热硫酸镁、硫酸钠混合溶液最好),以促进乳房水肿消失。母牛可同时喂饮温热益母草红糖水(益母草500克加水10升煎成水剂,再加红糖500克),每天1~2次,连用2~3天,对恶露排出和产后子宫复原有促进作用。
4.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牛舍应及时清扫,运动场应有排水条件,保持干燥,给奶牛提供一个舒适、干净的环境。牛栏大小要合理,牛床设计尽量考虑躺卧时的舒适性。牛床应铺上垫草、沙子、()锯末等材料以保持松软,避免损伤乳房、引发感染。
5.按摩乳房
实践证明,按摩乳房能提高泌奶量13%。每次按摩擦1分钟左右,出现乳房膨胀、神经努张等排乳征兆时即可挤奶。在挤奶前擦洗乳房,能加速乳房的血液循环,加快乳汁的分泌过程,具体方法是用45~50℃温水将毛巾浸湿,先洗乳头、乳孔,再洗乳房底部中沟、左乳区、右乳区和乳房后部,然后拧干毛巾,自上而下擦干整个乳房。
6.维修与保养挤奶设备
挤奶设备在维持乳房健康和保证牛奶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定期对整个挤奶系统进行检查与评估非常重要。由于规模奶牛场挤奶系统使用频率非常高,因而要及时更换挤奶系统的所有零部件,使其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一般每年对挤奶系统进行两次彻底全面的评估,绝对不能少于1次。挤奶系统的日常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真空泵气流量、系统真空水平、真空稳定性、奶爪与整个管道内牛奶流动特性、真空调节效率、脉动、橡胶部件的状况、系统卫生状况、牛奶冷却器和产奶量等。
7.采用正确的挤奶程序
①温和地对待牛只。牛在挤奶过程中,由于乳头部位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促使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催产素能促使乳汁排出。如果在挤奶前,粗暴对待牛只或大声叫喊,使牛受到惊吓,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而肾上腺素会抑制催产素的释放,使乳汁排不完,影响产奶量。
②清洗乳头。清洗乳头可以刺激乳头和避免牛奶受到污染。清洗程序为淋洗、擦干和按摩。淋洗时应注意面积不要太大,因为面积太大会使乳房上部的脏物随水流下,集中到乳头,使乳头感染的概率增加。淋洗后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注意一牛一毛巾或一张纸,毛巾用后要清洗、消毒,然后按摩乳房,动作要轻柔、快速,要在15~25秒内完成。
③废弃最初的3把奶。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是有助于挤奶工人及早发现异常牛奶和临床性乳房炎;二是能将乳导管中含有高细菌数的牛奶丢弃;三是提供一个强烈的放乳刺激。废弃奶应用专门容器盛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④挤奶前后用消毒药液浸泡乳头。挤奶前,乳头要在药液中停留30秒,再用纸巾或毛巾擦干,在环境卫生较差或因环境问题引起乳房炎的牛场实施这一程序很有必要。如果乳头非常脏,应先用水清洗,再进行药浴。挤奶后,及时进行药浴,使消毒液附着在乳头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可以大大降低乳房炎的发病率。
8.特殊天气情况下做好奶牛乳房的保健工作
特大暴雨、持续降雨天,奶牛不能进入运动场,只能将其限制在空间较小的牛舍。因此,牛舍的环境卫生、牛床舒适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应增加牛舍的清粪次数,保持牛舍地面干净;确保牛床垫料的干燥、充足和平整,及时清理其上的粪便,确保95%以上的奶牛在牛床上躺卧。雨后,运动场和牛舍泥泞,湿度大,病原微生物易滋生,会导致乳房炎和肢蹄病发病率上升。
北方地区进入冬季后,很多地区气温在-20℃以下,有时会出现连续降雪和大暴雪的极端气候,对奶牛生产和产奶性能造成极大的影响,出现产奶量下降,最高的下降40%,有的出现奶牛乳头冻坏、乳房冻伤的现象。为此,规模奶牛场要准备一些细沙土、松软的干草或锯木渣以铺垫地面,为奶牛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反刍场地,以避免乳房冻伤。此外,挤奶时要尽量少冲水,药浴液内添加甘油,以起到滋润乳房的作用。挤完奶后要尽量保持乳房干燥,需要时涂擦少许凡士林。外界温度太低时,可暂时停止药浴。有条件的挤奶结束后可给奶牛乳房戴上乳罩,避免乳房因寒冷造成冻伤。如果乳房冻伤严重,应用抗菌疗法,防止坏死引起感染,并按冻伤程度积极对症治疗。
9.加强乳房炎的检测和治疗
①加强隐形乳房炎的检测。每年1、3、6、7、8、9、11月都要进行隐形乳房炎的检测工作。常用的隐性乳房炎检测方法有试剂检测法和乳中体细胞检查法。采用试剂检测法时,要按说明操作,若混合物呈蓝紫色,说明被检乳呈弱碱性;若混合物呈橙黄色,说明被检乳呈酸性;混合物液状,杯底无可见沉淀物为阴性(-);混合物液状,杯底出现微量沉淀为可疑();随着杯底沉淀量的增加以及牛奶胶状的增强,乳房炎的程度越来越严重。采用体细胞检查法时,体细胞数在每毫升20万以下的为阴性;体细胞数在每毫升20万~50万的就有可能患有隐性乳房炎,体细胞数在每毫升50万以上的患有隐性乳房炎或临床型乳房炎。发现隐形乳房炎的规模奶牛场,必须采取措施及时治疗。
②干奶期加强乳房炎的治疗。干奶期是预防和治疗隐性乳房炎的最佳时期:在最后一次奶挤净后,向每个乳头内注入1支干奶专用药膏(内含青霉素100万单位、链霉素1克、单硬脂酸铝3克、医用花生油80毫升)可大大降低乳房炎发病率;也可用头孢哌酮1克或醋酸泼尼松10毫克乳头内注射。整个干乳期中,如发现奶牛乳房有异常,应及时查清原因,如是乳房炎应进行药物治疗。
③加强临床型乳房炎的防治。当发生临床型乳房炎后,尽可能多地增加挤奶次数,可由原来的每天2~3次增加到5~6次。对乳房炎的治疗,可采用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常规方法是将药物稀释成一定浓度,通过乳头管直接注入乳池。具体操作是先挤净患区的乳汁或分泌物,用碘酊或酒精擦拭乳头管和乳头,经乳头管口向乳池内插入带有胶管的灭菌乳导管,胶管另一端接注射器,将药液徐徐注入乳池,注完后取出导管,以手指捻动乳头管片刻,再用双手掌按自下而上顺序按摩,迫使药物上升扩散。每天如此注入2~3次,一般连用3~4天,临床症状消退后仍需用药1~2天,停药后10天左右做1次化验,如仍未愈,须更换药物治疗。

牲畜传染病的防控


预防牲畜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环境卫生。经常清扫消毒,及时消灭病原体及蚊、蝇、鼠等传播媒介;

2、不引人传染源。从外地购人牲畜时,应在当地兽医站的指导下进行,先到牲畜来源地作详细的了解和必要的检疫,确证无病才可购人。买回后进行一个月以上的隔离观察、检疫,确认完全健康时方可混群饲养。

3、免疫接种使牲畜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抵抗力。病原体进人牲畜机体后不能生存和繁殖是不会发生传染病的,但决定的因素还在于动物机体是否对该病原体有足够的抵抗力。因此,只要提高了牲畜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就有可能避免发生传染病。而免疫接种是提高动物机体特异性抵抗力的有效措施,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就可防止发生与该接种疫苗相应的传染病。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临床与病理变化以及综合防控方法


奶牛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奶牛生殖器官发炎、母牛流产、不育等为主要特征,该病不仅影响奶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乙类传染病。近年来,随着奶牛养殖业在全国各地的迅猛发展,奶牛布病在一些地区呈散发流行趋势,发病率明显升高。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布氏杆菌病的临床与病理变化以及综合防控方法。

1、流行情况

布鲁氏杆菌是微小的多形球状杆菌,边缘稍凸或直,末端钝圆,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毒力菌株可有荚膜。迄今为止,以确定布鲁氏菌有7个种,布鲁氏杆菌在自然条件下生活能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月之久,该菌对光、热、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等都很敏感。该病流行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末夏初偏多。其易感动物范围很广,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对羊、牛、马及猪感染性较强。奶牛随着性成熟其感染率升高,如犊牛在达到配种年龄之前多不易感染。病畜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含有大量的布鲁氏菌。该病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但经皮肤感染也有一定传染性,如果皮肤有创伤,则更易为病原菌侵入。其他途径,如通过结膜、交媾及吸血昆虫也可进行传播。

2、临床与病理变化

该病的潜伏期为2周至6个月,以母牛流产为主要症状,流产常发生于妊娠后第6~8个月,流产前几日表现出分娩预兆,阴唇肿大,荐部及肋部下陷,食欲下降,阴道流出灰白色或灰色黏性分泌液,2~3天后流产,产出死胎或弱胎,弱胎常经败血症死亡,流产后胎衣往往滞留,持续排除棕红色恶露。1周后症状消失,可以再次受孕,但是以后可能还会发生流产,已经流产过的牛,如果再流产,第二次流产会比第一次流产发生得晚一些。如果胎衣没有排出,发展为慢性子宫内膜炎,有可能导致母牛长期不孕,最终失去饲养价值,有些病牛还会出现乳房炎症状。公牛感染后常发生睾丸炎及附睾炎,常伴有腱鞘炎、滑膜囊炎等关节炎,有时还可见阴茎红肿。

妊娠母牛子宫和胎膜的病理变化较为突出,胎膜呈黄色胶胨样浸润,有些部位表面覆有纤维蛋白絮片和和脓液,绒毛叶部分或全部贫血呈苍黄色,有的覆盖灰色、黄绿色纤维絮片,有的覆盖脂肪样的渗出物。公牛睾丸和附睾有化脓性坏死灶。胎儿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有的散有炎性坏死灶,真胃内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胃肠道、膀胱浆膜下有点状或线状出血。

3、防控措施

培养健康稳定的奶牛群,不轻易引种。如必须引种时,要了解引进地区的基本情况,是否发生过布病,确保引进牛的品质。引入后要隔离观察2个月,隔离期满后,全群经两次生物学检查结果为阴性,方可进场混群饲养。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给予全价饲料,满足奶牛营养需求,可以饲喂微生物制剂,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牛对疾病抵抗力。同时,要做好环境卫生防疫工作,对奶牛分娩后对胎衣、分泌物、污染的垫草进行消毒深埋无害化处理,对于污染的圈舍、器具、场地周围环境要连续进行3次以上的消毒,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将定期检疫监测作为一项防疫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切实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监测净化中要做到不漏检,对监测中发现的布鲁氏菌病阳性牛要及时隔离扑杀。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目前,国际上多采用活疫苗进行接种。针对不同时期的牛,选择使用相应时期的疫苗和免疫的方式进行免疫。布病是人畜共患病,凡在牛场工作的兽医和饲养员等相关工作人员都是易被感染的高危群体,所以在预防接种或处理病牛时都要严格操作,必须严守防护制度,做好消毒工作以免发生感染。

一、病原及流行特点
布氏杆菌,即布鲁氏杆菌,是一组小的、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球形球杆形或短杆状的细菌。布氏杆菌病在家畜中以牛羊猪最为常发,而且能传染给人。布氏杆菌分牛型、羊型和猪型,各种布氏杆菌对家畜及人都有致病性,其中,以羊型布氏杆菌对人的致病性最强,危害性最大。
布氏杆菌对热、各种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都很敏感,对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但对低温和干燥有很强的抵抗力。阳光直射数分钟,最长4h即可杀死该菌。布氏杆菌对热非常敏感,湿热60℃15~30min即可杀死该菌。在0.1%新洁尔灭和2%来苏儿中可存活时间为30s和1~3min.布氏杆菌对四环素最敏感,其次是链霉素和土霉素。
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系统呼吸道皮肤和黏膜等。当牛采食了被病牛污染的饲料、饮水、乳汁,接触了污染的环境、土壤、用具、粪便、分泌物,以及屠宰过程中对废弃物、血水、皮肉等处理不当等,均可造成感染。由公牛与病母牛或病公牛与母牛配种,或在人工助产输精过程中消毒不严,以及人工输精使生殖道损伤而造成的感染发病尤为常见。人类主要是在缺乏消毒及防护条件下进行接产、护理病畜,或饮用了未经消毒的牛乳而感染,具有全身性感染和处于菌血症期的病畜,其肉及内脏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可使加工人员受到感染。
二、奶牛布氏杆菌病
奶牛布病是由牛型布氏杆菌侵染奶牛而引起的传染病,不但影响奶牛的生产力,而且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奶牛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及其皮毛、乳汁、尿液和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为病牛接生进行感染。而且从事屠宰病畜、挤奶等工作的人员均可经过皮肤破损处感染细菌,也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结膜、性器官黏膜感染。我国是布病感染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年来,布病感染率竟在逐年上升,情况不容乐观。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症状
1.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当奶牛感染此病后,主要症状以病原菌侵害生殖系统为特征,具体可引发子宫、腹膜、关节、睾丸、淋巴结等炎症,最显着的症状则是怀孕母牛发生流产或不孕症,有些奶牛还会从阴道流出恶臭的分泌物。人若患此病,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发热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病人全身软弱,乏力,食欲不振,有白色痰,可听到肺部干鸣,关节发生无红肿热的疼痛,肌肉酸痛。男性病人病灶发生在生殖器官,睾丸肿大,影响生育,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2.奶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
布氏杆菌病实验室通常采用血清学检验进行确诊。初筛试验一般采用动物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正式试验用动物布病试管凝集试验(SAT)。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主要是利用被检奶牛的血清与虎红平板抗原混和,反应后根据凝集程度判定结果。若出现凝集现象,就可以判断是布病阳性。如果是阳性,就要通过试管凝集试验(SAT)进一步确认。
三、综合防治措施
布氏杆菌病可以采用抗生素结合维生素的方法来治疗,但为了防止病原传播,还是建议将患病奶牛全部扑杀,并进行焚烧深埋。下面是几种药物治疗方法,可以供您参考。
(1)口服四环素,50毫克/千克体重,2~3次/日。
(2)口服土霉素片,0.1克/千克体重,2次/日。
(3)硫酸卡那霉素,5万单位/千克体重,2次/日。
(4)硫酸庆大霉素,8千单位/千克体重,2次/日。
(5)口服维生素C,10~15毫克/千克体重,2次/日。
通常,为了彻底控制奶牛布氏杆菌病,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
1.要科学防疫
接种菌苗是控制布鲁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疫病高发区。其中猪布鲁氏杆菌2号苗是可以减弱布鲁氏菌菌株,对奶牛免疫效果比较好。一般在牛犊出生后6个月左右接种一次,18个月左右再接种一次,免疫期可达数年之久。
2.要加强疫病净化
对于非疫病高发区,通常采用普检的方法。每年春秋两季要对奶牛按100%的比例进行布病检测净化。也就是对每头奶牛都要采用血清学检验进行确诊。检出阳性奶牛都必须及时扑杀,然后对其所在的牛舍进行消毒,并将其做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确保净化率达到100%.
3.要加强消毒工作
每个养殖场门口,应设置消毒间或消毒通道,人员车辆进行彻底消毒后,方能进入奶牛场。每三天用3%的消毒威或20%的生石灰对场地栏舍进行消毒,最好每月再进行一次全场的消毒,包括饮水槽也要经常刷洗干静,并更换为干净的饮用水。另外,每天要及时清理栏舍内的剩余草料以及粪便,如果粪便需要用来做肥料,须堆积发酵后才能使用。只有消毒工作做好了,才能防范可能带来的病源污染,防止疫病传播。
4.要加强引种管理
引进患病奶牛是感染该病的潜在威胁,应严格加强奶牛的引种管理。原则上建议各奶牛场实行自繁自养,尽量减少从外面引进种牛。
5.要加强人员管理
由于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病,会在人畜间交叉感染,因此需要加强养殖场内的人员管理。动物饲养者应有健康证,需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由于各种活疫苗对人有不同程度的残余毒力,防疫过程中应注意自身防护;禁止在养殖场内屠宰动物、烹饪动物产品;限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场,尽量避免与饲养者无关的人员进入养殖舍内。
通过以上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可以降低奶牛的发病率,有效的杀灭布病,减少疾病传播。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52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波斯猫好养吗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