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的生活习性

1.栖息环境自然状态下,棘胸蛙一般栖息于深山老林,泉水长流的山涧、山溪或溪流水潭中。其水域底质多为大小、形状不一的岩石、沙砾;溪水常年流动不枯,水质清冽,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山溪两岸则森林茂密,人迹罕至。整个环境显得清静幽深、阴凉潮湿,身临其境似有凉气袭人的感觉。据测定,这些水域多为中性偏酸,pH约为6.5-7.0;水温则常年维持在12- 23℃范围内,即使高温季节,外界气温高达39度其水温也很少超过26℃。

2.活动特点棘胸蛙是穴居性动物,洞穴位置常选择在溪流两岸靠近水面处,有时开口的一半在水面之下;洞口一般不大,进、出口合而为一,洞内极为光滑、潮湿.洞深约15-25 厘米,洞底略低于洞口但洞中有突出的陆地,供蛙着陆栖息。棘胸蛙喜群居生活,每个洞穴少则二三只,多达十几只,共处一穴。在自然状态下,大小棘胸蛙和雌、雄棘胸蛙和睦相处,很少发生互相残杀的现象。据报道,有人曾在一个洞穴一次性地捕获十几千克还在冬眠的棘胸蛙。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密度大、饲料缺乏等原因,常会发生因争夺空间和食物而相互残杀的现象。

棘胸蛙喜清静,怕噪声,畏强光,习惯昼伏夜出。白天常匿藏在洞口、草边或石缝问,很难发现其踪迹。在气候凉爽的晚上,活动频繁.常于山涧、溪流或两岸山坡的灌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天气炎热沉闷,则蹲在潮湿的岩石上或浅流中纳凉休憩气其活动范围一般不大,只限于洞穴附近的几十米空间、黎明前又各自返回洞穴因此,当地捕蛙者多在傍晚持着火把进山捕捉,当棘胸蛙骤然被火把强光照耀,即呆滞不动,任人捉拿。

事实上,棘胸蛙的攀缘和跳跃能力很强,成蛙的弹跳高达1 米多、平时,棘胸蛙对噪音和震动非常敏感。一旦遇有水蛇、老鼠等敌害生物或是人的脚步声,甚至风吹草动的响声,即迅速潜逃,立即潜入水底或逃相出洞穴。

棘胸蛙对天气和水温变化也异常敏感。在闷热天气或暴风雨来临之际,纷纷跃出洞外.蹲在石板上不断发出嘟、嘟、嘟的洪亮鸣叫声.山里有经验的群众,常借此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棘胸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一般来说棘胸蛙正常活动的温度范围是12--30℃,生长适宜温度为16~26℃,最适温度为20-24℃。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快的季节。4-6月、8- 9月是繁殖的最佳时期,当水温降至8--10度,棘胸蛙即蛰伏溪边洞穴或潜人深潭底泥中,不食不动,进入冬眠。

相关推荐

棘胸蛙的亲蛙培育


1.亲蛙池的建造亲蛙池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亲蛙池的面积依据养蛙场规模大小和池塘性质而定。水泥池以10-30米2 为宜,土池面积要宽阔些,要求达到200-300米2。生产上多采取土池形式,因为土池不仅具有建设成本低的优点,而且土池底质和生态特点比较接近野生棘胸蛙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亲蛙的生长发育。池形多呈长方形,池底深浅不一,有浅水区、深水区,也有供蛙栖息的石缝洞穴和陆地。陆地上植草、种花或种菜,营造阴湿环境;水池内放养漂浮性水生植物。池水深10-50厘米,池底土质要求硬实,不留淤泥,以防水流冲击和蛙的活动造成池水浑浊。其他设施如防逃、排灌及池周围环境营造等参照成蛙池建设。对于小型的养蛙场,亲蛙池通常也作产卵池用,此时,亲蛙池要兼顾产卵池的特点,在亲蛙池内营造良好的产卵生态环境,如池中布置小岛,岛中设有许多洞穴和石缝及水中植草等,便于亲蛙的产卵活动和受精卵附着。

2.亲蛙的来源与亲本选择亲蛙的来源应以收集天然野生蛙为主。近几年棘胸蛙的养殖发展速度很快,少数地方甚至形成了规模化养殖,可生产出足够的种苗供给社会,养殖户可以较容易地从棘胸蛙养殖场获得种苗。因此,有人认为,天然棘胸蛙野性太强,棘胸蛙最好从养殖场选购,这样引进的种苗驯化程度高,比较容易饲养。但笔者始终坚持,棘胸蛙种蛙的来源应以天然野生良种为佳。因为野生良种繁殖出来的苗种能遗传继承野生亲本的抗病力强、生长快、成活率高等优点,具备较好的种源优势。借鉴其他物种的养殖经验与教训,这种采取以野生蛙作亲本来源的做法也是与遗传育种的理论相一致的。

优良的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因此,留作繁殖用的种蛙必须严格挑选。亲蛙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亲蛙外观看要求个体较大体质健壮皮肤光滑而具光泽发育良好、性情活泼、无伤残、无破损;第二,年龄在2龄以上,6龄以下,雌蛙体重达150克以上,雄蛙200克以上;第三,在繁殖季节,如选择已达性成熟年龄的亲蛙,应挑选雄蛙躯体雄健、前肢粗壮、婚瘤明显、鸣声洪亮、善跳跃的个体雌蛙要求具备腿短粗、体丰满、腹膨大、皮光滑等特征;第四,如选择的亲蛙来源于人工饲养,要注意亲蛙血缘关系,防止近亲繁殖、避免造成种质退化,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挑选多个来源不同地点的蛙作亲蛙,形成交叉配对,进行种内不同群体的杂交,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杂交优势,保持物种优良性状;第五,选购野生蛙种时,养殖者必须仔细检查是否囤积过久和有无受伤,因市场上贩卖的蛙一般在家中存储了一段时间,大多数损伤,活力极差。故最好能自己进山捕捉,小心护理或直接从捕蛙者手中挑选。

3.雌、雄亲蛙鉴别选择亲蛙,首先需要正确鉴别雌、雄,以便合理配对。棘胸蛙的雌、雄亲蛙个体差异较大,无论是生殖季节或非生殖季节,均可用肉眼辨别。

棘胸蛙幼蛙培育


蝌蚪变态成幼蛙时,应及时移人幼蛙池。幼蛙期是棘胸蛙饲养最感困难、最多麻烦的时期,应作好下列工作:

一、建筑幼蛙池
为了管理和投喂方便,幼蛙池面积不宜过大,以1020平方米为宜。如作驯食,面积还要小,3-5平方米即可;他深0.6~1米;池四周建高回米的围墙或围拦;池塘为水泥构造,池底略向排水口处倾斜,便于排污换水;池内设置人工洞穴。植水草等;每口池配备一个饲料台(兼作栖息台),饲料台以木质框架装上塑料纱窗制成,大小约为池子总面积的1/8~1/4。幼蛙池根据幼蛙数量多少,设立若干个,以便大小分养。

二、幼蛙及时收集与放养
蝌蚪在池中已变态成幼蛙,应随时收集,及时转入幼蛙池饲养。一般当夜雾降临、气温炎热时,幼蛙非常喜欢在水草或木板等漂浮物上栖息乘凉,此时可用纱布网制作的长柄捞网,连带水草一起捞上,然后集中于塑料桶中(桶高60~80厘米,有网盖)消毒处理。也可采取如下方法:在蝌蚪变态期间,水面放置几块小木板(约0.8~1米0.3米),木板用细绳系着,每当板上聚集有幼蛙时,要小心拉动绳子,将木板拉人预设在水中的网片中,及时起网,也可轻易捕捉幼蛙,而不会对幼蛙造成损伤。

刚变态幼蛙放养密度,~般每平方米放养200~250只,个体稍大时,可放养100~150只。幼蛙下池前,应剔除病伤和肢体不全的幼蛙,并用2%~3%食盐溶液或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20分钟。此外,同池放养的幼蛙,要求规格一致,大小分级饲养。

三、驯食
刚变态的幼蛙,在集中培育池后,先投喂小鱼虾、蚯蚓、蝇蛆、昆虫等小型活饵,养成固定给饵地点和时间的习惯,使幼蛙能自动在食台上抢食蠕动活饵。这样饲养一段时间后,幼蛙体质增强,待幼蛙个体重达到20~30克时,即可进行食性驯化。

幼蛙驯食,是养蛙过程最麻烦也是最关键的操作。若驯食获得成功,即为成蛙的养殖仍至商品蛙的集约化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如环境清幽、凉爽,无异常噪音干扰,水温适宜(1626℃),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有助于保持幼蛙旺盛的食欲,投喂适口饲料,给饵定时定位,养成幼蛙集中吃食的习惯。

(二)正确的驯食方法
幼蛙从索食活饵到索食死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在活饵中加人少量死饵,以后逐渐减少活饵量而相应增加死饵量,直至习惯后,全部改投死饵。驯食初期,可利用活饵促动、水力带动、小竹竿拨动,以及设计专用投饵器振动死饵等方法,使死饵产生动感,被蛙误以为活饵而吞食,从而提高驯食效果。

四、分养
幼蛙自索食活饵改为索食死饵时,最易形成大小差异。投喂活饵时,只要充分供给饵料,大蛙吃小蛙的现象极少发生;改为吃死饵后,则大蛙吃小蛙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要经常把大、小幼蛙筛选分养,以防损失。

五、日常营理
除做好池塘、蛙体常规消毒外,在幼蛙驯食期,要特别加强水质管理,勤换水、洗池,及时清除残饵,保证幼蛙生活的良好环境。同时,要定期用药物消毒,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或抗生素药饵,杀灭病原体,预防疾病发生。

此外,要勤检查,防止幼蛙逃失和敌害生物侵人。如发现疾病,要及时防治。

棘胸蛙的繁殖


1 .自然繁殖即在人工创造适宜产卵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如设置良好的产卵地等,亲蛙直接在培育池中自然发情、产卵的繁殖方式。自然繁殖的优点是省时省工,节省养殖成本开支。但不足之处是无法获得大小规格整齐的大批量受精卵的棘胸蛙劲苗;并且亲蛙产卵活动断断续续,将整个繁殖期拖延很长,不利于规模化生产。

棘胸蛙的繁殖季节较早,在自然状态下,每年4月中、下旬,性成熟的棘胸蛙开始发情产卵早期,产卵活动常在凌晨 3-8时进行;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日产卵时间逐渐前移。由于抱对过程长,可持续数小时,甚至1-2天,故有时在白天也可观察到亲蛙双双抱对产卵的现象。

在产卵季节,白天天亮,尤其是晴天早上,要坚持巡塘,及时搜集蛙卵,将勃附有受精卵的石块、砖头、水草等转移到专门的孵化池进行孵化;或是等待2-3天受精卵的黏性减弱容易刮取时,将黏附在池壁及其他固着物上的卵细心取下,置入预先准备的小型网箱内孵化。

2.人工催产前已述及,在自然繁殖时,由于亲蛙个体性腺成熟程度不一致,亲蛙产卵活动零星分散进行,难以形成批量生产。在生产中,为了使亲蛙集中产卵,达到同步孵化、批量出苗的目的,人们常选择适宜的生产季节,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进行人工繁殖。

(1)产卵池要求

产卵环境安静、阴凉、光线幽暗;产卵池面积不宜太大,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亲蛙产卵情况,每个产卵池面积5-15米;池塘为水泥砖石结构,池中布设有假山、洞穴、树根等便于产卵和卵子黏附的附属设施。产卵池使用之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处理,经清洗后备用。池塘水位适中,维持产卵水深以10-20厘米为宜。产卵期间,保持清水缓流。

(2)催产季节

准确掌握催产时间:根据如下情况准确掌握催产时间:雄蛙频繁鸣叫;亲蛙摄食量大大减少;基本与当地鲤鱼人工繁殖同步进行;根据历年催产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判定。

催产之前将雌、雄亲蛙分开饲养:在催产季节到来之前,一般应将雌、雄亲蛙分开饲养一段时间,以避免雌、雄亲蛙同养在一池,当水温突然升高时出现自然产卵,而人工难以控制的情况。

成熟亲蛙的选择:催产亲蛙,要求体形佳、发育好、无病无伤,年龄处于2-5龄壮年阶段,体重要求在150-300克以上,性征明显一雄蛙鸣声洪亮,体躯健壮,前肢粗壮有力;雌蛙体形丰满,腹部膨大、柔软临时于野外收集的亲蛙,还可在雌蛙腹侧皮肤剪一小口,观察卵子成熟情况,以便准确挑选成熟亲蛙。一般棘胸蛙卵巢中,同时存在有大、中、小型三种不同大小的卵子,发育良好(成熟)的卵巢几乎充满整个腹腔。且卵巢中绝大部分为大、中型卵粒,小型卵子仅少量地夹在其中。表6-4 列出了大、中、小三种卵子形态特征。

(3)催产药物

目前用于棘胸蛙催情的激素主要有促黄体生长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两种常见的鱼用激素。

单独使用:雌亲蛙每千克体重注射LRH-A 50-60微克,或每只雌亲蛙使用8-12微克。

混合使用:雌亲蛙每千克体重使用LRH-A 25-40微克,加 HCG 1 250-2 500国际单位,或每只雌亲蛙使用LRH-A 5-6 微克和HCG 200-250国际单位。采取一次性注射方法,雄蛙使用的剂量减半。

(4)药物配制和注射

①药物配制。

先根据亲蛙的总体重和使用药物的注射剂量计算出药物用量,再以每只蛙注射液量控制在1一1 .5毫升为依据、测算出注射用水的总用量,将药物完全溶解配成溶液进行注射注射用水可采用065%食盐溶液或蒸馏水。

②药物注射。

注射方法:注射方法分为臀部肌肉注射、腹腔注射和腹部皮下注射三种,生产一上多采用后两种方法。a.臀部肌肉注射。择大腿内侧肌肉厚实处以45。角刺人0.7-1厘米。b.皮下注射。一人捉住棘胸蛙,使其腹部朝上,另一人一手拈离蛙腹表皮,另一手持注射器将针头朝向头部,与蛙腹面呈150-300角进针,深度以不穿透腹部肌肉层为宜。腹腔注射。在腹中线偏左或偏右1-2厘米处按45度角进针,深度凭手感以穿透腹部肌肉层为宜。进针后徐徐注人药液,注射完毕后,快速拔出针头,并在退针处稍稍按一会儿,防止药液外溢。

注射用针头选择6-7 .5号。注射用具使用前一律经过煮沸消毒。

注射时间:选择在下午4一5时进行,一般水温16-20度 时,其效应时间大约为12-16小时,这样可使亲蛙产卵活动在黎明前后进行,正好与自然产卵时间相符合。不过,有时也出现延长至次日下午或第三日凌晨才发情产卵的异常现象。发生这种情况,一般为精、卵质量差,受精率和孵化率都较低。

亲蛙注射完毕,要暂囤放于清洁桶中休息片刻,然后按雌、雄比例1:1投放在准备好的产卵池。

棘胸蛙池塘养殖


(一)建设养蛙场

1.选择适宜场址

在自然条件下,野生棘胸蛙通常生活于海拔150~1000米高度的深山老林之中。故人工饲养最好选择具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半山区,在有冷泉水、山溪水或地下水流经过的地方建造养蛙场。但实践证明,海拔高度并非棘胸蛙生长的必要条件,在平原地区,如能提供类似的生态条件,选择阴湿凉爽,环境无污染,而具有冷性水源(如具备冬暖夏凉、水温稳定等特点的地下河水、深井水和水库底层水等)的地方,也可开展棘胸蛙人工养殖。

2.池塘面积和深度

一般集约化养殖,采用水泥池,面积宜小,十几平方米即可,便于管理和人工投饲。家庭养殖时,可因地制宜选用土池,这样可充分利用天然饲料,减少人工投饲量。土池面积可相应大些,以增加天然饲料的来源,但也不宜太大,过大则不便于管理,以300平方米左右为最佳。饲养池的水深,要求冬天能保持1米左右,故池深应略高于1米。饲养池以陆地杂草丛生、水中莲藕繁茂、注排水方便、池壁光滑较为理想。

3.建筑防逃墙
为防止棘胸蛙外逃和敌害侵人,池塘周围要建筑好围墙。棘胸蛙后肢发达有力,不仅善于跳跃,且会掘土打洞。因此,围墙不仅要有一定的高度,尚需埋人泥土中一定深度。一般标准是围墙高地面高度1.2米,人士深度20厘米。墙的上缘,最好还要设置墙檐,呈1状,向内折人宽度约10-20厘米,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棘胸蛙的跳逃,也能防止其爬逸。围墙的形式多样,但较经济而又实用的是采用混合围墙:即下半部用砖砌(或夯土墙),上半部用铁丝网或塑料网之类围栏。围墙还可用其他材料,如竹片、木板、聚乙烯网片等建成,其高度要求相同,同样要埋人土中Z0厘米,高出地面1.2米。此外,池塘进出水口也需用铁丝网或其他网片、纱布包扎。

4.设置模拟生态环境
蛙池建好后,还要设置模拟野生棘胸蛙的生态环境,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条件,以利于棘胸蛙的生长,同时也可增加活生物饵料的来源。

(1)营造洞穴
棘胸蛙是一种穴居性动物,大部分时间在洞穴中度过。因此,模拟这一习性,可在池中,用砖头或石块垒成假山、岛屿,假山中设置一定数量的洞穴和石缝,供蛙栖息,也可直接用石板堆成活动洞穴,洞穴大小、形状各异,并且可随时拆除、更改,便于清理卫生和观察蛙的活动情况,还可以采取在池内放置塑料管、瓦片等方法,提供蛙的栖息隐蔽的地方。如土池饲养,可在池的中央建小岛,在小岛和池四周靠近水面位置挖一些人工洞穴,洞穴深度约15~25厘米,宽度约5-10厘米,供蛙白天进洞栖息。

(2)种花、育草
棘胸蛙喜欢荫凉,尤喜在潮湿荫凉的山坡草丛中游憩、觅食,因此蛙池中央小岛和池塘四周(建池时留几米坡度平缓的陆地),需要广种杂草、花卉或其他高秆作物(如高粱、玉米及丝瓜、苦瓜、大豆等),以招引饵料生物。在池边则种植瓜果、葡萄等藤蔓植物,并牵引其枝叶在池顶搭棚遮荫。

此外,池边也可种植垂柳,池中则种植一些莲藕、睡莲、菰等多叶、阔叶植物,水面培植一些常见水草,如水浮莲、水葫芦等,既美化环境供蛙栖息,又增加天然饵料来源。

(二)放养

蛙池消毒和幼蛙消毒方法同前。如土池淤泥较厚,要清除部分底泥,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具体投放时还应考虑池塘条件、饵料来源及水质情况因素确定。如池塘条件好,饵料来源丰富,放养密度可大些,反之则少些。

(三)饲养管理

1.广辟饲料来源

棘胸蛙的野生性强,喜长时间潜入水中,胆小怕人,虽经人工驯化,可养成定点、定时吃食习惯,但要完全驯食死饵难度则较大,饲养效果也不及投喂活饵理想。因此,饲养棘胸蛙应广辟饲料来源,采取多种途径补充饵料。

(1)诱聚昆虫

利用昆虫的某一习性,如趋光性或对某些特殊气味(如甜食、酒味、鱼腥味等)的趋向性,将其诱集到棘胸蛙的活动场所,供蛙捕食。

灯光诱虫,成本低,效益大,方法简单,是人工养殖获取活生物饵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各种灯光中以30瓦的紫外线诱虫效果最为理想,其次是40瓦的黑光灯。在实际养殖中,应视养殖规模大小,也可选用8瓦、15瓦的荧光灯。普通的白炽灯和煤油灯效果则较差。灯光的安装高度以5060厘米适宜,如灯光挂得太低,辐射的范围不广,无法诱集远处昆虫,使昆虫来源有限;如灯光挂得太高,虽能吸引远处昆虫,但蛙又难以捕食到。所以,有时为了加强诱虫效果,有的养殖者便采取设置上、下双层灯光的方法诱虫,用悬挂在上层的灯光(2米左右高度)吸引远范围的昆虫,再通过下层灯光(挂在距水面约30厘米处),将昆虫聚集到合适位置供蛙捕食。但要注意,安装下层灯时,要设防护网罩,以免蛙进行捕食时碰破灯管。

灯光诱虫的开灯原则是,定时开关。一般上半夜诱虫效果比下半夜好,故常采取天黑时开灯,下半夜即关灯的作法。但如果蛙饲料供给不足时,就需要通宵开灯,以尽量供给蛙的饵料。此外,由于大风。下雨的晚上,昆虫活动较少,可不开灯,以避兔漏电,发生事故。

灯光诱虫主要诱集的饵料生物有蛾蝶、蚊蝇、油葫芦、甲虫、步行虫、蚱蜢等种类。5~10月期间,是昆虫活动与繁衍最为活跃时期,也是棘胸蛙食欲最旺盛的生长季节,所以实施灯光诱虫,最有成效的也是该时期。

同样地,诱饵诱虫即利用昆虫嗅觉敏感性,在饵料台等位置盛有糖水、酒等混合物或小杂鱼的小盆(盆口盖细铁丝网罩)聚集昆虫,以供蛙取食。

(2)放养鱼虾供饵

一是在蛙池边挖浅水坑函,投放小鱼虾,供蛙吞食;二是在蛙池中设置饵料盘,人工投放小鱼虾,让蛙取食;三是采取在蛙池内饲养一些小鱼虾的措施,利用小鱼虾边繁殖边捕捞供蛙饵料。放养的鱼虾品种应选择具有体形小、繁殖快、易饲养等特点,如常见的小杂鱼。麦穗鱼、土虾子。罗非鱼等均为适宜。

(3)人工捕虫投喂
蚯蚓、蝇蛆、螺、小鱼虾、蜗牛及各种昆虫,均为棘胸蛙喜食的鲜活饵料,可采取从野外捕捉。收集后投喂。投喂方法视饵料种类区别对待,如蚯蚓、黄粉虫、蝇蛆、蜗牛等逃逸力不强的品种,可投放于固定饵料台上;而昆虫中蝗虫、缕蛄,螟蛾、螳螂等活力较强的种类,则放人蛙池草丛中,让蛙自行捕食。

(4)人工培育活饵
包括蚯蚓、蝇蛆、黄粉虫、小鱼虾、螺类、水蚤等,可进行人工专门养殖,以供蛙吃食。

2.日常管理

(1)保持长流清水

棘胸蛙生活要求环境荫凉、潮湿,水源以清、凉、流水为宜,饲养棘胸蛙平均需水量不是很大,但一定要有常年不枯的冷性水源为好。保持池塘清水长流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及时清除地中残饵、粪渣,使池水清洁,减少病害发生;另一方面,长流的冷泉水,可大大降低池塘水温,从而在高温季节能提供棘胸蛙一个良好而凉爽的环境,有利于其生活生长。

(2)防逃驱害

防逃驱害是日常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要经常巡视蛙池,查看围墙脚有无挖掘的小洞穴和正在翻墙外逃的棘胸蛙,及时填补墙边洞穴和修补围墙。发现敌害进人,要及时捕杀清除,特别是在雨天或雨后的晚上,棘胸蛙最易外逃,更要注意加强管理。此外,还要采取科学投饵、积极预防疾病和安全度夏与越冬等措施,以保证棘胸蛙快速而健康地生长。

棘胸蛙蝌蚪培育


一、培育池
蝌蚪培育池,要尽可能满足下列条件:
(一)水源、水质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有冷水水源则更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力强。

(二)池塘结构
可为水泥砖石结构,也可采用土池;面积30~50平方米,池深0.6~1米。池壁有一定斜坡,便于蝌蚪栖息及变态幼蛙登陆;池内移植水草(水浮莲、水花生等)或放置瓦片、石块供蝌蚪吸附和隐匿;池周建围墙,防止敌害生物侵人。

(三)设置饲料自
一般3000~5000尾蝌蚪设置一个饲料台,面积约1平方米,由竹蔑制作而成,安放于水面下约20厘米处。

有时为减少蝌蚪的转池操作,节省投资,也可创造条件,直接在孵化池饲养蝌蚪。

二、放养
蝌蚪的食性和习性与鱼苗、鱼种相近,因此其饲养方法可借鉴鱼苗培育方法操作。

(一)清池消毒
在投放蝌蚪前7~10天进行。先将池塘清整干净,检查渗漏情况,并人为地在池中布置一些瓦片、石块,形成缝隙供蝌蚪隐蔽,然后进行药物消毒。干塘清塘时,每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或漂白粉5~10千克;带水清塘时(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25~150千克或漂白粉13.5千克,兑水全池泼洒消毒。如池塘底泥较多,则要清除部分淤泥(保持5~10厘米即可),再用药物消毒。

新建水泥池,必须浸泡20~30天,并经反复清洗多次,方能使用。

(二)培肥水质
像夏花鱼苗培育一样,蝌蚪下池前也应先培养好水质。但其中培水的方法又略有不同。因棘胸蛙蝌蚪喜清新水质,蝌蚪培育要求以牛粪水为主,且施用量不宜太大。一般每立方米水体用腐熟的牛粪水、马粪水和人粪尿混合液0.1~0.2千克,全池泼洒。这样,水中生长的优势种群将是蝌蚪喜食且易消化的硅藻、隐藻、蓝藻及原生动物种类。如历年来蝌蚪易发生气泡病的池塘,则宜采取清水下塘方法,避免池塘水质骤变,给蝌蚪培育造成极大危害。

(三)放养密度
根据池塘条件。饲料丰歉和饲养要求,具体确定。一般刚孵出的蝌蚪,每平方米放养1000~2000尾(此阶段也可用80目网箱暂养,便于集中摄食和防止敌害);经10~20天饲养后,个体长大,则拉网分稀至每平方米500~1000尾;再经30~40天后,再行分稀培育,此时每平方米放养100~200尾即可。如果中途不分池,采用一次性培育时,每平方米放养蝌蚪以不超过300尾为宜。

三、日常管理
(一)培养和调节水质
通过合理注水、施肥等措施,便池水既有丰富的适口天然食物,又保证充足的溶解氧。每天适量投饵,及时捞除水中残饵;视水质情况适时换水、施肥,保证池水肥、活、嫩、爽,透明度在40~60厘米左右。保持池塘水质清新、无污染。发现水色突然转浓,蝌蚪浮于水面,活动减弱等现象时,应及时更换池水。

(二)保持池塘适宜水温
蝌蚪最适宜生长发育的水温是23~28℃。当水温高于32℃时,蝌蚪开始死亡。所以在炎热夏天,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在池塘上方搭盖凉棚,种上瓜果,防止阳光直射,或不断灌注新水或冷泉水,以保持池水温度在32℃以下。蝌蚪不怕冷,其致死水温为0~1℃,只要池塘中有水,蝌蚪一般都能安全越冬。

(三)每天巡塘
观察蝌蚪活动,了解每日吃食和生长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加以处理。同时要预防敌害生物侵人。蝌蚪的敌害生物主要有蚂蝗(水蛙)、肉食性鱼类和其他蛙类及蝌蚪鼠、蛇、水蜈蚣、水虿虫等。其中水虿虫(蜻蜓的幼虫)和水蜈蚣(龙虱的幼虫),对蝌蚪危害极大,要注意随时清除。

四、变态期的管理
蝌蚪在由水生至陆生的变态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此时身体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即造成死亡。因此,应加强管理,特别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预防疾病发生
蝌蚪在前、后肢长出阶段,尤喜聚集于浅水或陆地上,此时,体内各器官均有变化,身体变得虚弱,易受病菌侵人,造成大批死亡。故此阶段要特别做好水质管理工作,定期消毒池水,定期在饲料中添喂酵母片或穿心莲粉,预防疾病发生。

(二)创造登陆条件
蝌蚪在变态过程中,鳃逐渐退化,当蝌蚪前肢即将长出,井见到蝌蚪时而从水底上浮水面,时而又迅速下沉等现象时,正是蝌蚪由鳃呼吸转为由肺呼吸的征兆。此时,蝌蚪已不能长时间潜伏水中,应及时设置登陆条件,如池埂建有一定缓坡,池中投放一些水草、木板、泡沫塑料等漂浮物,供变态幼蛙登陆栖息及呼吸空气。如此时幼蛙找不到着陆物体,常会淹死水中。

(三)及时转池饲养
当蝌蚪尾部完全消失,变态基本完成,晚上可用湿纱布及时捕捉,转入幼蛙池饲养。

五、发育变态及在生产中应用
蛙的发育,从蝌蚪到成蛙,其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刚孵出的小蝌蚪,全长9.010.2毫米,只能作短暂游泳,对光和水流非常敏感,休息时依靠吸盘将其腹面紧贴于水底或水中其他附着物上。35天内蝌蚪仅由自身卵黄囊供给营养,此时不宜将蝌蚪投放培育池。经几天后,待卵黄囊消失,左右鳃闭合,心脏跳动更为有力,蝌蚪游动能力也增强,至肠道开始出现时,方可移人蝌蚪培育池进行人工培育。经大约25天左右培育,蝌蚪后肢开始萌芽,逐步伸长,再经20~30天,前肢伸出,不久,尾部开始收缩,在此阶段蝌蚪不需要摄食外来食物,仅靠吸收尾部供给营养。此时也是蝌蚪最脆弱的时候,应加强护理。

在尾部吸收的同时,蛙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相继得到发育:口裂加深变宽,鼓膜形成,舌变得发达,鳃退化而代之以肺呼吸,肠道缩短,食性转化。此时蝌蚪已不能长时间潜伏水中,需时而露出水面呼吸空气。当尾部完全消失,各器官发育也日臻完善,变态即已完成。

在正常情况下,棘胸蛙从孵化开始至幼蛙形成,整个变态过程约需60~80天,个别发育慢的需要110天。

蝌蚪的发育变态与水温、营养和放养密度有密切关系。通过控制温度、饲料供给和放养密度的方法,可人为地加快或延长蝌蚪的变态发育时间。由于变态后,幼蛙的耐寒能力及生命活力远不如蝌蚪。在越冬过程中,幼蛙的饲养管理也比蝌蚪难度大,加上冬眠前后幼蛙饲料脱节,因此往往造成越冬期幼蛙的大批死亡。所以在生产上,常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措施:对早孵蝌蚪,常采取多投喂动物性饲料(占60%以上)。维持其适宜生长温度(23~28℃)和增大放养密度的方法,提早夏孵蝌蚪的变态时间,以争取在冬眠前来得及增肥标粗,以利于幼蛙的越冬;对于晚期蝌蚪(秋产),则采取控制水温(25℃以下),多投植物性饲料(60%以上)和适当稀放的方法,有意地延长蝌蚪变态时间,达到以蝌蚪形式越冬的目的,这样避免因晚期变态幼蛙体质太弱,难以经受越冬期恶劣环境,而导致大批死亡现象的发生。

棘胸蛙蝌蚪的放养


蝌蚪的食性和习性与鱼苗、鱼种相近,因此其饲养方法可借鉴鱼苗培育方法操作。

1.清池消毒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嫩弱,抵抗病害能力很差,蝌蚪放养前蝌蚪池一定要用药物消毒,以杀灭池中的病菌、寄生虫,以及会吞食蝌蚪的敌害。为蝌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水泥池应在放前7-10天先用清水洗刷干净,并暴晒1-2 天,然后用漂白粉干池消毒。用量为每667米取含氯量为30%的漂白粉5-10千克,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

土池应先清除全部底泥,注水10厘米深,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生石灰的用量每667米2,50-75千克;漂白粉消毒方法同水泥池。

新建水泥池必须浸泡20-30天,并经反复清洗多次,方能使用。

2.培肥水质像各类鱼苗培育一样,蝌蚪下池前也应先培好水质,但其培水的方法又略有不同。因棘胸蛙蝌蚪喜清新水质,蝌蚪培育要求以牛粪水为主,且施用量不宜太大。一般每立方米水体用腐熟的牛粪水、马粪水和人粪尿混合液0.1-0.2千克,全池泼洒。这样,水中生长的优势种群将是蝌蚪喜食且易消化的硅藻、隐藻、蓝藻及原生动物种类。如历年来蝌蚪易发生气泡病的池塘,则宜采取清水下塘方法,避免池塘水质骤变,给蝌蚪培育造成极大危害。

如采用水泥池培育蝌蚪,因蝌蚪池体积较小,不宜向水体直接施肥,但为了保证刚下池的蝌蚪能摄取到适口的天然饵料,可采取专池培育浮游生物的方法,每天捞取一定量的鲜活饵料投放到水泥蝌蚪培育池中,既可防止水质污染,又能加速蝌蚪生长。

3.放养密度 蝌蚪下池前,先要检查池水药物毒性是否完 全消失。方法是用大盆取少量池水,放人10一20尾蝌蚪暂养.1 天后蝌蚪活动正常,表明水中药物毒性已经消失。可按计划放养蝌蚪。

蝌蚪的放养密度取决于池塘条件、饵料丰歉和蝌蚪规格大小 等因素。一般,每平方米放养刚孵出的蝌蚪1 000-2000尾(此 阶段也可以用40目网箱暂养,便于集中摄食和防止敌害);经10-20天饲养后,个体长大,则拉网分稀至每平方米500-1 000尾;再经过30-40天后,再进行分稀培育,此时每平方米 放养100-200尾即可。如果中途不分池,采用一次性培育时, 每平方米放养蝌蚪以不超过300尾为宜。

同池放养的蝌蚪要求日龄大致相同,规格整齐,如蝌蚪大小相差悬殊,极易引起自相残杀不利于小蝌蚪的生长发育。

棘胸蛙增殖与保护


(一)粗放养殖与围栏综合种养

根据棘胸蛙对湿度、温度、光照、饵料等自然生态条件的要求,有条件的农户可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棘胸蛙生活生长的山溪、山涧或水库底坝,投放一定数量的苗种进行棘胸蛙半人工放养。选择的水域,要求两岸植被茂密,达到郁浓荫蔽的效果,水源常年不枯,水性较冷,水流较缓,水流量以0.05~0.1米/秒为宜,水质无污染。溪涧中最好有多处自然小水坑或深水潭,以便棘胸蛙生长和繁衍。这种养殖方式简单易行,成本也不高,但由于放养前无法清除敌害生物,养殖中无防敌、防逃设施,故易受敌害生物和自然灾害危害,加上饵料来源有限,所以养殖效果常常不太理想。

为此,最好能创造条件,或是在具备上述水源条件的果场进行棘胸蛙人工养殖,或是提前将溪两岸山地开发建成果园;果树下则种植农作物和多种瓜果蔬菜,果园外围建筑好围墙(围栏),实行果一蛙一菜综合种养。通过加强防逃、防敌设施和增加饵料供给等措施,获取理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二)资源增殖与保护

根据棘胸蛙资源现状及其物种存在意义,国家应将棘胸蛙列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目前,蛙科中仅虎纹蛙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条例,严禁酷捕滥捉,破坏天然资源的行为。与此同时,采取一定增殖保护措施,如选择生态环境较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划为棘胸蛙自然保护区,组织有关部门繁育苗种,进行人工放流,将培育的蝌蚪或幼蛙投放到适宜棘胸蛙生长的水域,以提高资源增殖效果,保护棘胸蛙种群,发挥其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棘胸蛙蝌蚪的饲养管理


棘胸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种蛙产卵后,其卵经过人工孵 化,一般8-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全长10 毫米左右,呈鼓褪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 不觅食。根据试验观察,可把蝌蚪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初期、前 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摄食能力 有所差异。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采取相应 的饲养管理措施。

1生长初期(1-10天)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细小,不会游水,依靠吸盘附着在水草和池壁休息,也不会摄食,靠身体内的卵黄囊供给营养。3天以后,卵黄消失,蝌蚪活动量明显增加,鳃盖完全形成,开始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但此时身体仍嫩弱,不宜过多搬动,应继续留在孵化池内喂养,这一阶段可玻嫉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每天定时投喂,同时适当捞取一些天然水体中细小的浮游生物作补充性开口饵料.

2.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饲养上必须扩展饵料范围,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为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 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厘米,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外有明显的黑色+V;字形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水,水的深度以10-20厘米为宜,同时池中应避免太阳直射。

3.生长中期(20-50天)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还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如藻类植物、浮萍等。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6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肢。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生长时间将会更长.

4.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 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一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 两栖。50日龄左右,体长达4厘米以上,长出后肢,后肢长出 约12周(65日龄)开始长前肢,前肢长出后尾部开始被吸收, 此时棘胸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人变态期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 喂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活饵料。在管理上做 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浅水区只宜3厘米左右的水深)、水 陆各半、光线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10 天左右,进人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95%左右。

5.分级饲养 蝌蚪整个生长期间,要按照个体大小不同分 级、分池饲养,合理调整放养密度,以保证蝌蚪正常生长发育, 防止蝌蚪相互残食。通常转池后小蝌蚪到变态成幼蛙需进行2-3次分养,第一次约在30日龄,第二次在50-60日龄,每次分养操作用浓度1%-2%的盐水浸10-20分钟。

6.土池培育蝌蚪的饲养管理要点a.培养和调节土池水质。通过合理注水、施肥等措施,使池水既有丰富的适口天然食物,又保证充足的溶解氧。每天适量投饵,及时清除水中残饵;根据水质状况,适时适量换水、施肥。保证池水肥、活、嫩、爽,透明度在40一60厘米左右,保持池塘水质清新、无污染。b.保持池塘适宜水温。在炎热的夏天,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在池塘上方搭盖凉棚,防止阳光直射,或不断加注新水或冷泉水,以保持池水温度在30度以下。蝌蚪不怕冷,其致死水温为0--1℃,只要池塘中有水,蝌蚪一般都能安全越冬。c.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根据蝌蚪摄食活动和生长发育状况,及时调整饲料和做好防病工作。同时要勤检查,防止敌害生物侵入。危害蝌蚪的生;物主要有蚂蝗、肉食性鱼类和其他蛙类、蛇、鼠、水蜈蚣等,一经发现,要注意随时清除.

棘胸蛙的安全越冬措施


1.强化培育越冬前一个月,加强饲养管理,抓好膘体培育,使其肥壮,以增强体质,提高抗寒能力。

2.营造洞穴越冬池最好采用土池,土池较保暖。事先把蛙池四周泥土翻松,并选择避风向阳地方,近水面位置挖若于个直径10-20厘米、深40-60厘米的洞穴供蛙休眠。洞穴要保持光滑湿润,但又不被池水浸没。为提高保暖效果,可在洞穴北面挂一排草帘,作为挡风屏障。

3.水底越冬越冬期提高蛙池水位至1米以上。他内投放部分水生植物,池上搭建挡风棚盖,用竹木搭架,上盖草帘(或薄膜)。在蛙池北面,草帘与地面紧贴,池对面搭棚架,高50- 60厘米。越冬池底泥疏松,增投些石块,便于蛙的潜伏。蛙在冬眠期间,仅保持微弱的生理活动,依靠皮肤呼吸,就可保证氧的供给。

4.防敌害蛙处于冬眠时,抵御敌害的能力很弱,易受到敌害生物侵袭。要经常巡视池塘,检查围墙和保暖设施,观察冬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68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