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气泡病

疾病名称气泡病

为害对象 牛蛙和蝌蚪
疾病概述 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而漂浮于水面,病蝌蚪或病蛙游动不便,不能摄食

病原 养殖池水过肥,水质恶化,水中含氮量和含氧量过高。

症状 水中腐植质过多或水生植物过密,会产生大量气泡,蝌蚪和牛蛙误食后,气体积聚于体内(尤其是胃肠道常充满气泡),致使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而漂浮于水面,病蝌蚪或病蛙游动不便,不能摄食,终至死亡。

发病规律 夏秋两季是此病的流行季节。

防治方法
(1)清除池底淤泥和过多的水草;投喂米糠等饵料时,要煮熟再投喂。

(2)高温季节每2-3天向养殖池(尤其是蝌蚪池)冲注新水1次,并在池上搭设荫棚降温。

(3)发现本病后,可换水或加注新水并用4毫克/升的食盐溶液全池遍洒。

(4)病情严重时,可用筛网将患病蝌蚪捞出,集中放于较清凉的水中,用20%的硫酸镁溶液浇洒,1-2天后再放回蝌蚪池,并用酵母片拌饵投喂,每100尾蝌蚪喂药0.5克,连喂6天。

相关知识

蝌蚪气泡病


疾病名称气泡病

为害对象 蝌蚪
病原 为池水中含氮量和含氧量过高所致。

症状 病蝌蚪身体膨胀,仰游水面,肠内充满气体。

防治方法
(1)清除池底淤泥和过多的水草;投喂米糠等饵料时,要煮熟再投喂。

(2)高温季节每2-3天向养殖池(尤其是蝌蚪池)冲注新水1次,并在池上搭设荫棚降温。

(3)发现本病后,可换水或加注新水并用4毫克/升的食盐溶液全池遍洒。

(4)病情严重时,可用筛网将患病蝌蚪捞出,集中放于较清凉的水中,用20%的硫酸镁溶液浇洒,1-2天后再放回蝌蚪池,并用酵母片拌饵投喂,每100尾蝌蚪喂药0.5克,连喂6天。

林蛙的气泡病


【病原】本病是由于水中溶解气体(如氧气、氮气、空气等)过饱和而引起的。

【症状】患病的蝌蚪肚子膨胀,体表附着大量气泡,身体失去平衡而仰浮于水面,解剖时可见肠内也充满气泡。

【流行病学】本病发病迅速,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在高温季节,水质较肥的蛙池,容易发生本病,应特别小心。

【防治方法】勤巡塘,多换水,发现水质转浓,应及时灌注新水;蛙池施用肥料,要经过腐熟发酵;投喂干粉饲料,要充分浸泡透湿;发现本病时要及时加注新水,可有效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并配合使用食盐,然后投喂煮熟的麦熬或添加酵母片(1000尾蟒鲜用0.5克),通过消化,排出肠内气体,恢复健康;将病蛙捞出蛙池,暂养于清凉水中,待病情好转后再转入蛙池饲养。

鲟鱼气泡病的症状及冶疗方法


1.症状:鲟鱼发病时,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贴边,有的反游游速快、活泼者不属病鱼。严重时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肉眼就可以看到里面呈线型排列的许多气泡。镜检,腮发白,鳃丝间粘液增加,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肝较白,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外观无其它症状,如同失血而死之鱼,有的鱼也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口的四周红肿而使口不能闭合。

2.病因: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大于10mg/L,使得鲟鱼的肠道、鳃内、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较大的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致死。在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3.危害:该病对鲟鱼幼鱼15cm以上造成危害最大。据介绍,严重时,3~5天就可使过半数或大部分的鱼儿死亡,危害极大。本人在养殖中也曾遇过此病,所幸救治及时,损失不大。

4.治疗方法:

病重的鲟鱼是较难恢复的。如果发现早,措施得当,此病是可以控制和治愈的。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经验:

(1)根本的方法是解决水源中过饱和的氮气或氧气。可用如下方法:

a.经沉淀―――曝气―――晒水之后再用

b.生物过滤或物理过滤水源

c.如果能换水源那就彻底解决问题了

(2)继续进行治疗

a.我们可以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上述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

b.

①内服药饵。氟哌酸2-6,干酵母8-12,鱼肝油5-8,食盐5-10,大蒜8-10,同时可在饲料中增加一些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胡萝卜等。把以上药同饲料一起作成药饵,连续喂养7天,可以鲨司提内的有海细菌,以免造成感染,同时增加他的营养,提高抗病力。第一餐用药时,建议增加25-30%药量,第二餐回复正常用量。

②进行体外和水体消毒:采用聚维酮碘或二氧化氯进行药浴消毒。方法为留20-30厘米水深对鱼进行药浴消毒,30-45分钟后加入新水。鱿鱼一般的消毒剂药性都比较烈,而且每个渔场的水质情况都不相同。这里介绍一个简单、实用、安全的方法,让你自己找出一个适合自己鱼池用药浓度,在你确定病因选准用药后,你不妨花2-3小时做一个药物浓度的梯度毒性食盐,这会比照搬别人的经验浓度有更切合实际一些,第一次用药就有效,这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说明用药(说明书)的浓度之上设3-4个浓度梯度,每个梯度增加0.25ppm或0.5ppm或1.00ppm等,以这些浓度的药液进行试验取水20升5条鲟鱼,防在不同浓度药液的大盆中进行观察、计时,当两个小时左右,最高浓度盆里的鲟鱼有不适应时,取次高浓度作为治疗的标准浓度,治疗时间为30-45分钟。这个浓度可作为以后用药的知道标准。

这里寻定2.5ppm浓度作为用药的标准浓度,外用消毒应该连续3天之后停止3天,再次连续消毒3天。

【案例分享】气泡病引起大规格草鱼鱼种死亡


湖南省安乡县欧家剅村陈老板一成鱼塘,面积23亩,平均水深2000px,3kW叶轮增氧机1台。2015年1月放养草鱼种11500尾,规格750g/尾;白鲢种5000尾,规格200g/尾,花鲢种1100尾,规格200g/尾。

3月1日使用过磷酸钙400斤、尿素80斤肥水,下午大量草鱼“搅边”,少量草鱼“白尾”。

3月2日上午发现大量草鱼“白尾”,草鱼吃食正常也没有死鱼,未做任何处理。

3月6日~3月10日,连续阴雨天,草鱼出现零星死亡(3~5尾/天)。

3月11日,天气阴,死亡草鱼15尾。到某药店测水,告知水质正常,使用大包底改改底(成分不详)。

3月12日,天气晴,死亡草鱼60尾。未做处理。

3月13日,天气晴转阵雨,死亡草鱼107尾。早上只有草鱼浮头,鱼不吃食。下午2点看塘,水色浓绿,下风口有大量灰色“幔子”,大量体色发黑的“白尾”草鱼在水面“挺尸”或在池边“搅边”。检测水质,氨氮、亚硝酸盐测不出,pH值9.0,溶氧13.26mg/L。

池塘情况

“挺尸”的病鱼

“挺尸”病鱼体表症状

水化指标

溶解氧

检测病鱼体色轻微发黑,各鳍条末端发白,中间充血发红。鳃丝挂脏严重,镜检部分鱼鳃上有大量寄生虫(斜管虫为主)。解剖鱼体,肝脏发黄,脾脏肿大发黑,肠道无食,有少量淡黄色透明充积物,鳔壁轻微充血发红,诊断为气泡病所致。

病鱼外观(1)

病鱼外观(2)

病鱼外观(3)

鳃丝挂脏

斜管虫

鳔充血

3月14日,天气小雨,死亡草鱼95尾。上午外泼“氧速保”,中午开始驯饵。

3月15日,天气小雨,死亡草鱼73尾。上饵料台吃食的鱼增多。

3月16日,天气阴,死亡草鱼68尾。黑身“挺尸”的草鱼减少,上饵料台吃食的鱼进一步增多。拌料内服“出败康”、“鳃皮肠利康”、“肝胆易康”各一包,分2餐投喂。连喂3天。

3月17日,天气小雨,死亡草鱼60尾。上午外泼“氧速保”。

3月18日,天气阴,死亡草鱼50尾。

3月19日~21日,阴雨天气为主,电话回访,草鱼死亡量20~30尾/天,基本上看不见黑身“挺尸”的草鱼。

3月22日,天晴,死亡草鱼31尾。上午外泼“永乐碘”9瓶,并继续内服“出败康”、“鳃皮肠利康”、“肝胆易康”。

之后草鱼死亡量控制住(1~5尾/天),基本看不见黑身、“挺尸”、白尾的病鱼。

分析:

1、水浅,增氧机数量少,曝气力度小,施肥过量,是本病例气泡病发生的原因。3月1日出现草鱼“白尾”、“搅边”现象,很可能是水过肥发生了气泡病。由于养殖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处理不及时,从症状上看继发感染了细菌病,草鱼出现慢性死亡现象。

2、3月12日~13日,连续晴天、池水温差大,水过肥,溶氧超标,再次发生了气泡病,草鱼出现急性致死现象,死鱼多有细菌病、寄生虫病症状。随后一周左右降温阴雨天,水质不良、缺氧、细菌病、寄生虫病导致草鱼出现连续死亡现象。采取增氧、洗鳃、消毒,内服抗菌药及保肝护肝产品等措施处理有效。

3、越冬草鱼鱼种,体质偏差,是导致死亡量大的又一重要原因。

4、草鱼鱼种下午出现“搅边”、“白尾”现象,是气泡病的典型症状之一,鱼体规格大耐受力强,没有像小草鱼的反应那么剧烈。

气泡病引起草鱼肌肉隆起、腹膜内出现气泡


辽宁辽中县王家村一主养草鱼成鱼池塘,面积20亩,水深1.8米。2010年8月12日存塘规格为450克的草鱼1.2万公斤,550克的建鲤0.35万公斤,花、白鲢0.5万公斤。

该地区在8月12日之前的半个月时间里连续阴雨,气温低,基本见不到太阳。8月12、13日两天突然连续晴天,温度升高,阳光强烈。每天死亡草鱼4~5尾,检查病鱼多数体表正常无突起,只是鳃丝充血,肝脏发白,鳔严重鼓胀,腹膜下有少量气泡。个别病死鱼体表有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隆起,呈山丘状(图1、图2),手感鼓胀,少有弹性,用剪刀划破后有大量的红色泡沫涌出(为气体和血液的混合物,图3)。病灶处肌肉发红,无溃疡,无脓液。鳃部淤血,腹腔腹膜下有大量大小不等的气泡(图4)。

13日下午4点检查水质,表层水温28.5℃,pH8.1,氨氮不能检出,亚硝酸盐0.15毫克/升,表层溶解氧3.4毫克/升(可能较实际偏低)。水色黄绿,透明度20厘米,浮游植物以硅藻、裸藻为主,水体处在“倒藻”后的恢复期。

分析:

1.引起本病气泡病的主要原因应是由于长期低温后突然水温升高及这个季节本来昼夜温差就大,引起各种水中气体过饱和,同时阳光强烈,光合作用强,氧分压快速升高,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病例中测定溶氧只有3.4毫克/升(饱和度约45%),由于操作及测定方法等,我们怀疑实际溶氧在4.5~5毫克/升,但即使这样,单纯溶氧也未过饱和,可见这不是一个氧气过饱和引起的气泡病。另外,本地区属于东北,8月份昼夜温差已很大。8月12~13日,昼夜气温差13℃以上,白天气温升高(28℃以上),但夜间气温仍是很低(14~15℃),水温温差也在5~6℃。若是低温时氧气饱和,温度升高后氧气过饱和在10%以上。可以推断其他气体也有此结果,足以引起气泡病。

2.本病散发及病鱼肌肉及腹膜出现气泡,也应是这类气泡病的特点。在以往的氧气过饱和为主的气泡病病例中,由于氧气易被组织吸收,不及时观察,是很难发现气泡的,特别是腹膜及肌肉中。即使鳃部、鳍、眼等部位的气泡也是这样,很难持续较久,下一鲶鱼气泡病病例(病例114)也说明这点。在以往的经验中,我们曾在北方鱼种越冬刚冰化后的池塘发现类似情况,病鱼眼球中常有气泡,应是氧气过饱和引起的气泡病的后期症状,因为气体进入体内除较高比例的氧气外,还会有氮气、二氧化碳等空气成分,氧气被吸收后,氮气等成分就残留体内,形成的气泡能持续很久。 3.本病例的死亡主要原因是其他病,气泡病仍是加快及加重死亡的原因。4.气泡病引起草鱼肌肉隆起的情况在草鱼养殖池塘常有发生,由于多数散发,死亡量小,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实际上池塘中多数鱼没有形成明显的体表隆起,但已经对肌肉组织、血管和内脏器官等产生了危害,也可能是形成疖疮病等的原因。

河蟹池塘早期需重视防控气泡病



提高河蟹早期的成活率,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太湖东山地区以养殖河蟹,套养青虾为主,内塘河蟹养殖连续两年第一、二壳出现较多蜕壳不遂的现象,“拉眼”、“拉脚”尤为严重,且青虾出现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给我们的养殖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大家对此也是众说纷纭,认为是苗种、水质、天气、底质等问题引起。20xx利洋水产药店通过调查池塘流行情况,检测池塘的溶氧等水质指标,结合镜检虾蟹,结果认为气泡病是导致类似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1河蟹蜕壳出现“拉眼”、“拉脚”
图2青虾靠网游边、出现伤亡
图3镜检青虾头胸甲和步足发现气泡
一、东山地区河蟹养殖早期出现气泡病的原因分析
本地区种植伊乐藻为主,平均水深60-80公分,3-4月份这个阶段,水草长势旺盛,池塘水草过多。晴天时,水草在光合作用下,水草的产氧能力较强,上午检测池塘的底层溶氧一般都在10mg/L-12mg/L左右,饱和度120xx由于受天气、温度的影响,虾蟹蜕壳推迟,3月20xx的老草),建议新种植的水草不要种植的过多,一般可以零散布局;同时也可以搭配种植高温草(轮叶黑藻、苦草),减少伊乐藻的种植面积,防止同时期伊乐藻过多;老草的池塘有条件可以通过晒塘和清塘的方式杀灭老草,防止来年过快生长,如果没这个时间和条件,可以用耙子把水草连根耙掉一部分;也可以加深池塘水位,保持平均水位80公分,控制早期水草的生长速度,注意观察水草的长势情况,发现水草生长过快,及时有选择性的割草,避免水草生长过多、过密;如果全塘水草长势较快,立即全塘割草,如果来不及打捞水草,先不打捞水草,割草是关键。
2、加深池塘水位
水位过浅,如40-50公分的水位,水温变化较大,早期伊乐藻长势快,该类水体不稳定,容易暴发气泡病;平均水位控制在80公分或以上,可以控制水草的生长速度,同时稳定水体,降低气泡病的发病率。
3、合理的加开增氧机曝气
河蟹池塘早期(3、4月份)水温一般在15℃-20℃,水中气体溶解度9.10mg/L达到气体饱和。一般水草长势较好且较多的池塘,这个溶氧值很容易达到,我们检测发现气泡病高发池塘,池塘底层溶氧饱和度一般都在12mg/以上,遇到这种情况时,建议及时加大增氧曝气,防止气体过饱和,一般最好在中午和下午的时间持续开增氧机3个小时,可以有效预防气泡病的发生。
4、适当换水
发现池塘溶解氧饱和度较高时,水源相对于较好的地区,可以同时打开2个抽水泵,一个把池塘水往外打,一个把外源水往里抽,主要作用是加速池塘水体循环,降低水体溶氧饱和度,控制气泡病的发生。
5、使用新型增氧产品
溶氧饱和度较高的池塘,除了上述一些方法外,如果我们还不能及时解决或没有这样的条件,为了防止急性气泡病的发生,我们可以使用曝气或耗氧的产品(如“速解安”、“三环活力源净水型”)等方法控制气泡病的发生。

甲鱼养殖常见病气泡病防治技术



一、病因
在鳖的养殖中,如果水中藻类过多,透明度太低,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的中午,水温高,藻类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当氧气饱和度达160%以上时,易产生气泡病。近几年,在许多甲鱼场中,尤其是小型精养池塘,由于饵料浪费和不及时清污,水体净化能力较差,加之注水不及时,在6~7月份会有大量藻类繁殖,易发生鳖的气泡病,出现大批死亡,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另外,水中氮气含量过高,饱和度达到160%以上时,也能引起气泡病。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温泉养殖的水体中。
二、流行情况
该病多危害稚、幼鳖,成鳖有时也有发生。流行季节是夏季高温期。直接患气泡病而死亡的鳖较少,多因继发感染其它疾病而死亡。
三、病症
鳖对水中气体的渗透主要是通过皮肤向血液中扩散,当水中气体饱和度较大时,血液中气体过饱和,过剩的气体游离而形成气泡,结果致使鳖的体表,尤其是背甲、脖颈和眼部存留有许多气泡。解剖可见,其腹腔也含有大量气体,血管、肠壁中也含有大量气泡,往往引起血管栓塞而死亡。患病鳖往往身体肿胀,肉眼可见背甲上的气泡,缓游于水面或趴在晒背台上,不食不动。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方法:①挖出池底过多淤泥,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②及时排污换水,保持水质良好;③定期调节水质水色,保持水的透明度不得低于30厘米,高温季节每天都要加注部分新水。
2.治疗方法:发现气泡病,马上向池中加注新水,同时排放部分池水,捕起发病鳖移入清水水泥池中,暂养1周待恢复正常后再移入养殖池中。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68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巴墨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