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养鹅业是改善人们肉食结构的需要

从发展的观点和提高中华民族膳食营养水平的角度来看,我们对肉类的消费量远远未达到饱和需求量.如1998年全国人均肉类占有最为49.48kg,而美国达131.63 kg.法国为110.37kg。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膳食不再是只求温饱,而是要求营养和质量,人们对肉类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快肉类的生产速度。

我国是世界上的养鹅大国,鹅的总饲养量占世界之首,但鹅肉人均占有量却非常的少,其消费量就更少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脂肪的肥猪肉的消费习惯将会转变,而鹅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最高、脂肪较少,且70%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熔点低、质量好、消化率高.优于牛羊肉,某些氨基酸如赖氨酸、组氨酸和丙氨酸较鸡肉高30%以上。因此,鹅肉是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理想肉类,必须加速发展,以改善肉类生产和消费结构,在满足不断提高的城乡人们生活水平需要的同时,又可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肉类。

相关推荐

养鹅业发展历程


我国是世界上饲养家鹅较早的国家之一。197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安阳小电村西北,发现了殷王武丁配偶墓,该墓葬出土文物中有3件玉鹅。其中一块玉鹅的造型与今日的鹅相仿。殷王武丁生卒于公元前1324-1266年。由此推断。中国驯养家鹅的时间距今至少有3300多年历史了。

我国很多古书上都有关于鹅的记载。《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牧业技术专著。在这本著作中,对鹅的饲养管理、配种、繁殖和孵化等技术作了全面的总结,说明我国的养鹅技术当时已有较高水平。

中国种鹅质量优良,早就被国外引种。据日本古籍记城,在日本雄略天皇时代(距今约1500年)就从中国引进唐鹅。美国在公元1788年即芙国成立初期,就引进中国鹅(1874年承认其为标准品种)。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派》(1859)一书中,记有欧洲人利用中国鹅与本地鹅杂交,以及印度各地大量繁殖和成群佣养这种杂交鹅的情况。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养鹅、爱鹅和食鹅的习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复杂多样,根据对鹅的利用目的和选择方法的不同.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遗传性和生产性能的地方品种。我国人民有食用消费鹅肉的习惯,南方民间曾有 无鹅不成席,之说。鹅肉、鹅肥肝等风味鲜美、氨基酸含量高,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人体、易消化。市场上比较若名的鹅产品如南京烤鹅、盐水鹅和扒鹅等,都是餐桌上的关味佳肴。另外,鹅肉还可加工罐头、香肠和鹅火腿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结构的重新认识及烹调技术的传播,鹅肉产品在国内外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也为养鹅生产带来广阔发展机遇。

养鹅业的产业发展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于是健康食品也就成了热门话题。鹅是以食草为主的水禽,生活力、抗病力比较强.疾病少,用药少.药残少。而且鹅肉蛋自质含量比较高.脂肪含量比较低.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所以鹅肉作为21世纪人类的集营养、保健、安全于一体的绿色食品.必将长兴不衰。

鹅以食草为主,耗粮较少,又适于人工饲养管理方式.发展养鹅业.符合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过剩、饲粮不足且农作物秸秆丰富又没有充分利用的国情。符合国家的稳定猪、鸡. 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的产业政策.养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劳动力少。工资高一般不养鹅。所以,我国发展养鹅业在国外没有竟争对手,国内没有进口的压力.是一个真正自由自在。省心的产业。

鹅的生理特点是繁殖率比较低,鹅群发展比较缓慢,不容易出现产品过剩问题市场风险比较小。随着鹅肉市场由南方向北方迅速转移,专家预测。鹅肉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将会保持很长时间

发展养鹅业符合我国国情


人多地少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之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增长,而且我国还面临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状况。因此,对于我国这样一种耕地匮乏、粮食短缺的形势来说,必定限制了粮用畜牧的发展,但我们又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还必须使我国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发展草食畜禽,以草换取畜禽产品、已成为我国今后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养鹅属节粮型畜牧业,鹅作为草食家禽,可利用草滩、草地、草山草坡、果木林地等群牧养殖;也可利用农区的田边地角,沟渠道旁零星养殖;还可利用冬闲田等可利用的土地种草养殖。不仅如此,养鹅生产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发展耗粮少的养鹅业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

加快养鹅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增加投入,加快选育

鹅业产业化是禽业科技及相关技术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同时,鹅业产业化又必须依赖科技进步的推动.两者相辅相成,交互作用,同生共长、激烈的市场竞争虽然直接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品牌的竞争但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因而在鹅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始终依靠科技,大力推进科技进步。要不断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开发和加工技术攻关,以成果带项目,以项目促产业,为避免出现商品蛋、肉鸡生产儿乎由国外育种公司所垄断的局面.国家应加大投入,加快鹅的选择力度.以便培育出生产性能优良的鹅商用新品系.

(二)改变传统副业生产的思想,加快产业化的进程

养鹅业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是一大资源优势.饲养量和产品量居各国之首。鹅绒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鹅业在国内不少主产区已成为支往性产业,为农业现代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要使鹅业在我国真正崛起,必须变自然经济为商品经济,走适度规模经营道理。应该加快养鹅业产业化的进程,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这样必定给养鹅业带来突破性进展.

(三)普及科技知识,做到科技兴鹅

我国养鹅历史悠久,但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针对现阶段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加速科学普及,做到科技兴鹅。其重点是生产性能高的新品种培育、鹅营养需要和日粮标准的制定,鹅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利用、鹅肥肝品种的选育、传染病和常见病的防治,产供销协调和规模效益研究等。大力推广科学养鹅技术,如改变育雏的方式.变自温育雏为供温育雏.改单一饲料为全价配合饲料.种植优良牧草,定期进行预防注射等.

(四)积极开发鹅体的综合利用

现代养鹅生产多数只利用其肉,而鹅肥肝、鹅绒、毛、皮等有价值的产品.由于缺乏加工条件,没有充分显示出其应有的经济优势,从而影响养鹅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加速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加工深度的新产品,来吸引消费者,进一步激发养鹅的积极性.

(五)加强社会化全程服务

多年以来.我国养鹅业一直随着出口创汇需要的变化而起伏国际市场对鹅产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养鹅业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开发国内市场,加强消费引导,强化社会化全程服务功能,实行跨行业协作,建立健全流通体系,实行产供销一体化,鼓励各种形式的联合开发及系列开发,使我国的养鹅业生产能够持久稳步地发展。同时积极开拓国际肥肝、鹅肉及羽绒消费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竟争力。

养鹅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四化:

(1)种质优良化:在做好鹅种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鹅种在繁殖性能和适应性等方面的优势,加强鹅的选育工作,广泛开展杂交利用,从而培育具有特殊生产性能的商品配套系进行集约化生产.

(2)管理标准化:按照鹅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喂给相应的饲料;推广鹅的人工授精技术,精选种公鹅;调控光照时间,改善种鹅饲养管理条件;采用先进孵化技术等,提高鹅的繁殖能力;消灭或基本消灭鹅的主要传染病,完善和健全防疫灭病体系;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实现养鹅业的安全生产。

(3)鹅业产业化:发展鹅业产业化.有利于引导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进人社会化大市场,增强其市场竞争和抵御 风险的能力,实现鹅产品多层次转化增值,提高养鹅的综合 效益。

(4)生产全年化:传统鹅业由于受种鹅产蛋、孵化和饲 草的季节性限制,主要集中在春季孵化,夏秋上市。随着生 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提出了常年食鹅的消费需求。同时,现 代饲养技术也解决了饲养冬鹅所遇到的有关难题。因此,今 后要推行苗鹅春、秋两炕、发展肉鹅的常年饲养,实现菜鹅 的均衡卜市.拓展鹅产品消费市场,促进养鹅业发展。

现阶段我国养鹅业发展的前景


从市场消费能力来看,我国对鹅的年需求量在8亿~9亿只.目前饲养量虽然发展很快.似也只有6亿只左右:据预测,仅广州年需要鹅就高达7000万只,上海年需要鹅在2000万只左右,香港每天更需要10万只鹅。全国各地许多大中城市的宾馆酒楼都有鹅肉菜肴,在广州几乎每条街都有烧鹅店。所以.鹅市场发展潜力不仅很大.而且前景非常广阔

①国内市场潜力较大:我国南方素有吃鹅的习惯,尤其是广东省有无鹅不成席之说。仅汕头市每年就需要1000,多万只肉鹅。江苏、江西、安徽、浙江、广东等省每年需要上亿只肉鹅。现在吃鹅的习惯不再限于南方各省.北方也已出现吃鹅热潮,如北京、辽宁、吉林等省市烤鹅店已出现排队等候的局面。据报道。长春市南郊一家烤鹅小饭店撼天消费肉鹅达700多只。鹅产品已逐渐受到全国各地人们的欢迎。

②国际市场鹅产品供不应求: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认为鹅肉的脂肪及胆固醇含量比鸡、鸭都低,视其为美味和保健食品。在法国鹅肉价格是鸡肉价格的3倍,东欧一些国家鹅肉价格是鸡肉价格的2倍。国际上鹅的其他产品价格也较高. 如鹅肥肝每吨3.5万~4.5万美元,鹅羽绒每吨7.5万美元左右。鹅胸肌每吨3500美元.全世界都在重视养鹅.自1976 年以来已召开了4次世界养鹅大会。但.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发展养鹅有一定难度.无论是土地还是人力资源.限制了他们养鹅业的发展.所以早在1979年法国戴尔佩拉公司就预言,中国不但是养鹅大国而且是未来世界鹅肥肝生产基地。

③我国农村正面临农业(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养鹅业是当今增幅最大、效益最好的畜禽养殖项目之一,各级政府都很重视,纷纷出台了各种奖励政策.保护农民的养鹅积极性。发展好养鹅确实能带动多方面经济的发展.如饲料工业、食品工业、轻工业、医药业、运输业及服务行业等.

总之.发展养鹅业.首先应解决好品种的问题.品种的问题解决了.就能在现有的养鹅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25%左右。解决好产业化商品生产及相关配套技术,就能确保养鹅生产有序进行,使千家万户分散小规模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开展鹅产品深加工,就能保证养鹅生产不断增产增值增效,保证养鹅业持续稳定发展。为人们善食结构的改善和生活质址的提高发挥作用。养鹅业发展前景广阔。

规模经营是发展养鹅生产的新途径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畜牧业生产也在这个改革的浪潮中,从传统的付业性生产逐步向以专业户为主体的规模经营方向发展。继养鸡养鸭专业户迅速发展之后,绍兴的养鹅生产也开始出现了规模经营的雏形.据对本县17户年养肉鹅100羽以上,种母鹅10羽以上的专业户调查表明,养鹅规模经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新形势下发展养鹅业的成功方式和新的途径。

绍兴养鹅,历史悠久,在柯桥、齐贤、越北、皋埠等地,农民素有喜养鹅的习惯,一家养1-2只母鹅,自抱小鹅,白天出阪劳动时,带鹅上田野放牧,晚间补喂青粗饲料,养鹅收补家用,也以养鹅为乐。近几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部份务工经商,绍兴县的多数地区60 - 70%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使绝大多数农户无法沿袭过去养鹅的习惯方式,养鹅农户大大减少。

绍兴农民养鹅,不但籍优越的自然条件,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绍兴人喜食鹅肉,特别是过年吃鹅肉更为普遍,由于养鹅农户减少,使市场肉鹅供不应求,一些有养鹅技术和经验的农民,从养鸡、养鸭专业户的发展中受到启发,逐渐扩大种鹅、肉鹅养殖规模,并形成专业生产,闯出了一条养鹅致富的路子。据调查目前专业从事养鹅经营的农户平均饲养种母鹅39羽,最多的户达180只,一般年产肉鹅100- 300羽,种鹅规模较大户以专门繁育苗鹅为目的,一般不养肉鹅;规模较小的,在养种母鹅的同时,每年兼养3-4批肉鹅。专业户的分布均在有传统养鹅习惯的地区,饲养方法仍采用传统方法,天然孵化,青饲料喂饲为主。在肉鹅育成期,利用田间坡地放牧,育肥期适当喂一些精饲料,综上可知,绍兴养鹅专业户是一种自发的,以习惯方法为主的规模生产,因而在发展中受到一定的制约。

尽管绍兴养鹅规模经营发展还不快,数量也较少,但从发展眼光看,它是具有较强生命和发展前途的新形式。

首先,规模养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农民致富的一条途径。据调查,专业户养殖的种母鹅,年可孵育苗鹅30羽左右,平均每羽母鹅全年可获利60-80元。肉鹅出售活重 3. 5千克/只,可获利10元左右,一个有养鹅经验的壮劳动力,一般可饲养种鹅80羽,年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

其此,专业规模经营,由于饲养管理精细,母鹅配种及时,种蛋上色率与种公鹅利用率均较高,同时,母鹅陆续入孵,种蛋存放时间短,出壳率也较高,使生产水平大为提高。

第三,规模经营后,可以合理安排生产和饲料用粮,把多余的粮食用于养鹅。

第四,养鹅规模经营,有利于科技应用推广,特别是疫病防治,注射疫苗方便普遍,母鹅注射禽出败和小鹅瘟疫苗后,死亡率明显降低。

但是,目前的规模养鹅还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仍采用天然孵化,母鹅一窝最多只能孵11-12只蛋,加上鹅繁殖力低,使苗鹅不能象鸡、鸭一样大批量生产,给肉鹅规模经营带来一定难度,经济效益难与规模养鸡、鸭匹敌。

2.规模养鹅技术要求较高,且需一定投资,风险大,没有过硬的技术,会造成亏本,影响养鹅的积极性。如皋埠吼山村1989年办集体鹅场,柯入太湖苗鹅100来羽,由于饲养员技术不过关,死亡和发僵的鹅达一半以上,加上对太湖鹅不抱窝性不了解,种蛋没有及时孵化,鹅场一年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00多元,无法继续办场。

3.鹅食欲旺盛,利用青粗饲料能力很强,光靠割野草和水草因营养不够,会影响肉鹅生长,同时其数量也不能得到均衡保证,相对地增加了精饲料消耗。

4.科研部门对鹅全价饲料研究较少,目前种鹅和肉鹅都是传统方式饲养,对生产水平提高有一定影响。

从调查分析的悄况看,养鹅规模经营既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也存在明显的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引进必要的外地鹅种,配种难是绍兴白鹅种母鹅规模经营的主要制约因素,如能引入合适的鹅种,改人工辅助配种为自然交配,可以使养鹅规模大为扩大。

2.引入电孵技术,改天然孵化为人工孵化,形成苗鹅批量生产,不仅有利于肉鹅规模经营,且有可能提高绍兴白鹅年产蛋量。

3.解决规模养鹅所需的大量青饲料,一是要利用绍兴的广大水面,人工养殖适口性好的萍种喂鹅;二是给予一定的饲料基地,种植黑麦草这类鹅喜食牧草,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规模养鹅效益。

4.要利用已形成的个体鹅贩,加以合理引导,逐步使鹅产销焊接,政府对养鹅要给予一定扶持,规模养鹅不仅需较大场地,而且要一定的靠近场地的水面。如果政府能给予协调,帮助解决,可加快规模经营的发展。

5.农业部门要积极推广养鹅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在扩大推广面的同时,摸索快速养鹅的新技术,推进规模养鹅的发展。

我国养鹅业的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家鹅的起源地之一,养鹅数量最多,据统计,1985年鹅存栏1. 5亿只,1992年养鹅数为1.86亿只, 2001年达到4.56亿只,2002年为5.4亿只,2003年为5.78 亿只。我国的养鹅业发展得如此之快,在于我国的养鹅业有着显若的优势及关好的前景。

1。鹅类品种资源丰富

中国鹅品种资源丰富,列入《中国家禽品种志》的就有12 种之多,而且品质优良,如狮头鹅、溆浦鹅、四川白鹅、皖西白鹅、浙东白鹅、豁眼鹅和太湖鹅等,都是十分优秀的中国鹅品种。狮头鹅是我国体形最大的肉用鹅种,以生长快、产肉性能好著称;溆浦鹅体形大,生长快,产肥肝性能强,肥肝平均重量 650克左右;东北豁眼鹅是世界上产蛋性能最好的鹅品种,平均年产蛋量为129个;皖西白鹅和浙东白鹅生长快,肉质好,羽绒洁白质优,是国内最优秀的羽、肉兼用型品种,四川白鹅的产蛋、产肉、产羽绒性能均衡,是国内十分优秀的多用途品种。这些优良鹅种为我国养鹅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种源保证。

2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纬度独特.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我国从南到北,沿海滩涂有几千公里长。在农区和南方地区有大量草山、草坡、滩涂、草场,草地和漫地面积约7 200万亩,仅河南省就有270多万亩,很适合养鹅,田边、路旁、房前屋后也有大量零星草地,均可作为养鹅业的青饲料资源。鹅是一种以草食为主的水禽,凡是有草地和水源的地方都可以饲养,鹅的觅食能力很强,可以充分利用盐碱荒地、沟渠河滩、荒山坡地以及收获后的田间进行放牧。我国鹅的饲养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该区域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水生动植物资茸丰富,为鹅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

3.产品消费市场广

我国不仅是养鹅生产大国,而且也是鹅产品消费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离,对肉类结构的重新认识以及烹调技术的传播,鹅肉产品在国内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已形成了一批比较著名的产品,如广东烤鹅、南京盐水鹅、江苏糟鹅、宁波冻鹅,还有具有潮州菜式的香芋扣鹅片等。都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国外近年来对鹅肉也相当重视,如德国的西式鹅肉香肠在西方国家就备受消费者青睐。

我国养鸭业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我国畜牧业从20世纪后20年连续高速发展进入到结构调整期,家禽业本身也存在内部结构的调整。2001 年,禽蛋年总产量已达336. 7万吨,人均18.32千克,其中鸡蛋占80%以上。近几年已出现滞销和负增长现象,而据专家估计水禽中鸭肉和鸭蛋还会有一定的增长。

一、肉鸭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鸭肉在禽肉中的比例还偏低,预计到2010年禽肉总产量为1 600万吨左右,按鸭肉占禽肉的20%计算.鸭肉产量应达 320万吨,还有120万吨的发展空间。目前虽然已有一批肉鸭业的龙头企业,但规模和数量还不够大,以广东省为例,2002年出栏了1. 39亿只肉鸭,全省只有2家企业年出栏500万只.而 2000只以上的小户有1700多家,利用江、河、湖泊和鱼塘等水面和养鸭相结合的模式仍然是肉鸭业的主要方式。国家已推出的 3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鸭业只有河南华英、山东乐港等少数几家,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养鸭为龙头的企业会有所增加。

二、工厂化生产是蛋鸭业的发展趋势

蛋鸭业始终未能形成,仍以鱼塘放养和散养形式为主。蛋鸭在较差的饲养条件下,产蛋水平不比蛋鸡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用白壳1号绍鸭在黑龙江省进行平养和笼养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72周龄平均每只鸭产蛋304.06枚,总蛋重21. 79千克(表1一2)。通过工艺改进,克服鸭的胆小、敏感等易应激因素,是今后增加鸭蛋生产的重要途径。

2001年禽蛋总产量为2 336. 7万吨,鸭蛋400万吨。到2010 年预计禽蛋总产量为2 640万吨左右,鸭蛋占禽蛋比例上升到 20%-22%,则鸭蛋产量可达520万-600万吨,增加 120万-200万吨。

三、鸭产品加工产业将加快发展步伐

十五期间,食品加工工业是发展的重点,日前鸭肉、鸭蛋产品仍以分割小包装和传统的烤鸭、盐水鸭、皮蛋、咸蛋等形式销售,国内有识之士应在保护鸭种资源的基础上对不同鸭种的营养配方和肉、蛋品质进一步深人研究,制定不同的标准,特别是针对珍稀鸭种如建昌鸭肥肝产业化问题,福建连城白鸭滋补、味鲜问题和莆田鸭产黑色蛋的机理问题等等,在深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产品,以适应工厂化生产的需求。

由于食品安全检验与动植物检疫更加严格,近两年出口港澳等地活禽数量大幅度减少,而冰鲜产品却在增加。此外,各地政府为了公众食品安全利益而考虑家禽屠宰与禽肉安全控制问题。因此,今后活鸭直接进人流通市场的数量会逐步减少,加工冰鲜鸭产品逐步取而代之将成为必然趋势。这样,粗、精加工鸭肉、蛋产品,肥肝产品,以及羽绒加工产品加工业将得到加快发展,鸭产品附加值大大增加,鸭业的综合效益也将大幅度提高。

四、鸭病防治研究和相关生药、化药制品的开发生产将得到加强

目前国内疫苗生产以猪、鸡、牛疫苗为主,鸭用疫苗的生产很少,对鸭病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生产的需求,今后将加大投人,及时把实验有效的疫苗和药品尽快达到SPF和GMP标准,以满足养鸭业发展的需求。

五、水禽产业模式必将进一步调整

由于今后水禽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水禽养殖规模化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以便提高规模化综合效益。另外,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及公共卫生防疫考虑,预计政府也将通过出台食品安全及畜禽防疫等相关政策,调整畜牧业产业模式,规模小、占地多、分布散、污染重、效益差的水禽企业和养户将逐步减少,大规模和等约化程度高的企业将得到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也将逐步转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模式,这将成为水禽产业调整的一种趋势,但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六、生产技术将不断改进和提高

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等广泛开展水禽育种、繁殖、营养、疫病防治、生态农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也形成一批成熟的鸭的配套养殖技术,这些成果和配套养殖技术在鸭的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养鸭业的发展。

随着鸭的育种、营养技术研究的深人,肉用型鸭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产蛋量等生产性能还可能提高,蛋鸭的产蛋量与饲料报酬也将有所提高。此外,各有关利一研院所正在加强对鸭的烈性传染病和新型疫病的研究,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建立和完善家禽疫病监控体系,这些工作将有效地防止烈性传染病的发生、减少疫病对鸭业造成的损失,而这将有利于保持养鸭业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6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牛蛙气泡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