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绿牛蛙(美国青蛙)越冬保种

美国青蛙的一个特点是:较其他蛙类耐寒。当气温降至10℃时,其他蛙类大多已进人冬眠状况,但美国青蛙却仍能进食生长。在华南地区不少地方,美国青蛙一年四季均可生长,冬眠期极短;其他地区也只有当水温降至5℃以下时,才会停止活动,人泥冬眠。因而,相对与其他蛙类比较,美国青蛙的越冬管理比较容易。
一、越冬方法
美国青蛙的越冬方式多样,如塑料薄膜大棚越冬、草堆越冬、室内越冬、缸盆越冬、地热水增温越冬等。本文则简单介绍两种最常用的越冬方法。
(一)洞穴越冬
为适应美国青蛙钻泥潜伏的习性,可事先在蛙池四周松土,并在向阳背风处,平水位线挖若干个直径15厘米、深1米左右的洞穴,或在蛙池边角的地方,把泥土掘松(水泥池地面则铺上厚约4~5厘米的泥土),每隔13厘米左右,平放两块砖,盖上瓦片,再用泥土封死,后边一个出口,只留一个口供蛙出人,形成一个个冬眠洞穴。越冬期间,水位相对稳定,保持洞穴湿润通气即可。
(二)深水越冬
选择池底有淤泥的池塘,加深池水至1~1.5米深。只要保证水质清新,无农药、化肥等污染,美国青蛙即可潜伏池底淤泥中顺利越冬。为净化水质,增强保暖效果,水面也可投放2/3的水生植物,如水浮莲和水花生等。在冰霜期,池上还需搭盖草棚,防止池水结冻。
二、越冬期管理
(一)防惊扰、防敌害
保持越冬场所安静,不要随意惊动已进人冬眠状态的美国青蛙。冬眠期间,美国青蛙抵御敌害生物的能力很差,要特别注意防范。
(二)防止干涸
越冬期间,为防止蛙的体表水分被蒸发干涸而造成皮肤呼吸不畅引起死亡,应经常往蛙的栖息场所洒些自然水,以保持蛙的栖息环境及皮肤湿润。潜水越冬时,可选择晴天每月换水1~2次,保证池水清新。
(三)防止天气骤变
冬末春初,天气多变,时暖时冷,当气温回升时,蛙便出来活动觅食,当突然遇到寒潮、气温骤降时,蛙即回到越冬栖息处避寒,如有一些小蛙不会返回栖息处,可将这些蛙捉回原处,以免冻伤。
(四)投喂高能量的蛙料
冬季中午如遇天气晴暖,蛙会爬出栖息场所觅食。此时可在原来蛙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再添加3%的油脂,适当投饲,以增强蛙的御寒能力。
(五)冬季蝌蚪护理
为使蝌蚪安全越冬,可把蝌蚪池的水位加深至1米以上。并在水面增加水浮莲或其他水生植物投放量,以能维持水温略高于气温。越冬期间可增大蝌蚪的放养密度,并在晴天适当地进行注水、施肥或投饵等,保证蝌蚪顺利渡过严寒而不掉膘。

相关推荐

沼泽绿牛蛙(美国青蛙)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包括土池常规养殖和水泥池集约化养殖。
(一)土池养殖
土池养殖,灵活多样,在村头、村尾,只要是无污染的塘。坑、幽和有水流过的空闲地,均可养殖美国青蛙。土池养殖投资小,技术简单,很适合广大农户推广应用。
1.蛙池建设
土池养殖形式简单,只要一个浅水塘坑或一丘闲田,面积大小不限,四周围栏即可(围拦用聚乙烯网片或普通塑料布做材料,四角用木桩固定、中间使用竹条加固。网高0.8米,埋人地下10厘米)。稍为改造,也可建成回形池塘,池中央小岛和四周可种植瓜果、农作蔬菜。
另外,还介绍一种土池工程,其建设类似于水泥精养池。既有精养池快速生长的优点,又兼有土池造价低廉的特点,很值得推广。其做法是:每口土池面积约200~300平方米,池的长度一般为40~50米,宽度6米左右。池中央建一条2米宽、40~50厘米深的小沟,作为蛙活动和排污的场所;池埂宽约2米,高出水面30~40厘米,为便于蛙登陆上岸,埂面坡度要平缓,池埂面积与水面各占一半。在蛙池四周的池埂上,须用竹木和石棉瓦架设遮荫棚,棚高1~50厘米,两个遮荫棚间留出1米的距离,以利通风。遮荫棚下放置2~4个50厘米70厘米 规格的食台。蛙场要求有充足的水源,排灌独立方便,进、出水口设置聚乙烯防逃网。土池与土池之间,则用70厘米高的聚乙烯网片分隔。
2.放种
放养时间一般在4月初至6月初完成。放养前,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15千克,撒施消毒,5天后即可注水放蛙。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而定,一般池塘设施好、水源充足、食物有保障,每平方米可放养幼蛙40~50只;普通池塘,每亩投放1万~2万只。条件差一些的,应减少投放量。
3.管理
(1)开辟饲料来源
土池养蛙,可多途径开辟饲料来源,如采取池周种植花草,吸引昆虫,悬挂黑光灯诱聚蚊虫以及人工捕捉蝗虫、杂鱼,培养蚯蚓、蝇蛆等鲜活小动物投喂,以补充食物供给,降低养殖成本。
(2)管好用水
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通常依靠换水,可达到排污和降温的目的。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半流水形式,让新鲜的水从池一端流进,再从另一端流出,这对美国青蛙生长更为有利。
(3)加强防逃、防害工作
土池养蛙,由于设施简单,且又大多利用自然水体,易发生逃走和敌害事故。因此平时应注意检查漏洞,防止逃失和敌害侵人。
(4)注意防病
美国青蛙易患肠胃病和腐皮病,平常应勤观察,了解蛙的活动和摄食情况;科学投饲,并积极做好池塘清洁工作,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高锰酸钾等药物消毒。
(二)集约化养蛙
集约化养蛙,是指小面积、高密度、高效益放养。美国青蛙喜群居,性温驯,不怕人,不喜跳跃,为集约化养殖提供了条件。
1.养殖池条件
集约化养殖与常规养殖不同,它要求养蛙池面积小,每口池面积以3~6平方米为宜。每3个池,可编为一组,既适宜小型庭院养殖,又可连续排列进行工厂化规模生产。池塘为砖混凝土结构,地面建池,垂直水泥抹面墙,墙高0.6米,墙上加设具有通风透气性能的防逃围网;池底倾斜(坡比1:10左右)。池脚最低一侧设排水管渊E水管采用弯管装置,可任意调节池塘水位和随时排干池水,水管口用网片包扎防逃。池中设置大比例饲料台,面积占池塘水面的50%~60%(食台的另一个作用是,提供美国青蛙陆栖场所)。为避兔阳光强烈直射,蛙池上方需搭盖荫棚。
此外,集约化养殖,要求环境安静、水源充足,对水质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只要无污染,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水,甚至井水、自来水均可养蛙。
2.放养
集约化养蛙密度较大,产量较高,一般每平方米可生产商品蛙10千克以上。
3.日常管理
(1)投饵
集约化养殖,美国青蛙完全不需要自行从自然环境中捕食天然饵料,而纯粹以人工投饲满足其需求,故所投饲料营养要全面,尽可能满足美国青蛙对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的需求。
(2)微流水
集约化养蛙,以浅塘流水为佳。池塘平均水位保持20厘米即可,即使盛夏高温,只要遮荫良好,则无须加高水位。池塘最好保持流水,由于集约化养蛙池小,水浅,密度高,投饲量大,水质易恶化,故需及时清除池中饲料残渣、粪便,以保证池水清洁。
(3)防病
集约化养蛙密度较大,一旦发生疾病,蔓延较快,因此应以防为主,定期用药物全池消毒,或拌药饵投喂预防。日常管理中应勤巡池,多观察。如发现蛙的体色、行动或摄食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及时分级饲养
每一组池的美国青蛙,间隔20~30天可按大、中、小分级调整一次。否则长时间大小混养,一旦饲料短缺,即可能发生大蛙残食小蛙现象。
(5)加强防寒、防暑工作
当水温升到33℃以上时,美国青蛙的生长就受到抑制,37℃时停止摄食,超过40℃可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因此,在炎热季节,要采取搭设荫棚,加大池水流量或加深池水,加注井水等方法降温。而当水温下降至5℃以下,即停止活动,开始冬眠。此时,池水要加深至1米以上,搭设挡风棚或移人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温越冬。

沼泽绿牛蛙(美国青蛙)幼蛙培育


一、幼蛙池
选择安静。荫湿,水源充足,无工、农业污水的地方建池,一般池塘水、井水、河水、湖水、水库水均可养蛙。蛙池可以修成正方形或长方形,也可利用浅水塘、坑、沟渠、稻田养殖。高密度精养水泥池,一般面积35平方米,墙高1米。池的上。下方分别安装进、出水管,水管口用塑料纱布包好防逃。池底高低不平,高处供幼蛙陆栖及投饵,低处水深2~10厘米。浅水塘、稻田等水体四周可用,网片、竹箔进行围拦,拦高0.8米.面积以30~60平方米为宜,内设1~2个饲料台,池边种植瓜豆、果树,搭设荫棚,以利夏天遮荫。

幼蛙放养前,池塘要先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200克或漂白粉20克。

二、放养
幼蛙的放养密度,根据养殖方式和蛙体大小而有所差异。用小面积水泥池培养,密度可大些,每平方米投放密度:则变态的幼蛙,300只;个体重1030克幼蛙,200只;个体重30~50克幼蛙,150只;个体重50克以上幼蛙,100只左右。浅水塘、稻田,则粗放些,每亩放养1000~5000只即可。

蛙种放养时,用10~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或2%一3%食盐溶液浸洗10~20分钟。

三、驯食
所有饲养的蛙,都具有吃食活饵的习性,美国青蛙也不例外。采用人工配合膨化饲料饲养美国青蛙时,需经过人工驯食。现简单介绍几种驯食方法:

(一)活饵带动法
即将死饵与活饵混合在一起投喂,由于活饵的运动而带动死饵,造成蛙误以为活饵的驯食方法。驯食过程中,要逐渐减少活饵的数量,并不断增加死饵比例,循序渐进地最后完全投喂死饵。该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极好,一般1一2个星期,幼蛙即能主动摄食死饵。

(二)水流促动法
饲料台用木框架和纱窗布制作,靠近水面安置。在饲料台正下方,安装2~3根水管,当扭开水龙头,水像喷泉一样由水管喷射出来,使得食台中死饵上、下不停地波动,从而被蛙吞食。

(三)食台改进法
采用专门设计的蛙类投饵机诱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是通电后使饲料台转动或摇动从而引起饲料不停运动的电动投饲机;另一种是湖北当阳市实用技术研究所发明的利用水流促使盘内饲料旋转的旋流夜光食盘。在生产实际中,养殖户还创造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即用铁丝或绳索悬吊饲料台(普通食台)四角,利用蛙上、下食台之际,引起食台摆动,从而使食台内饵料产生动态假象,达到被蛙取食的目的。食台悬挂高度以其底部浸人水下2厘米为宜。

(四)直接驯食法
不使用任何引诱物,直接向养殖池投喂人工饲料的方法。该法的要点是:小面积(指池塘),高密度,每天坚持定时、定位、定人投喂。具体做法是:将幼蛙集中于1~3平方米的小池中,放养密度每平方米达到100只以上,保持池塘水位2~10厘米;先停食12天,使幼蛙产生饥饿感,然后将适口的干饲料直接投于水面上,通过蛙的活动带动水的波动,从而使浮于水面上的饲料产生动感,逐步使幼蛙接受饲料。开始时注意投喂速度要慢,待蛙上食后,可加快投饲。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十年的人工驯化饲养,现在养殖中,驯食牛蛙、美国青蛙吃食死饵这一技术已不再像当初那样高难度,特别在一些养蛙历史较长的老场,以及由这些蛙场繁育出的苗种,其品性已变得十分温驯,不少养蛙场在饲喂幼蛙时,已根本无须特别的驯食技巧和方法,直接投食。幼蛙即已具备主动上食摄取死饵的能力。只是在幼蛙的开食之初或幼蛙转移到新环境之际,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如投喂适口饲料等引导其形成定时、定位吃食的习惯即可。因此,特别提醒养殖户,不要在活饲料上陷得太深。

四、日常管理
水泥池精养,由于密度高、食量大,排泄物多,所以应勤换水,及时将残渣剩饵、粪便等污物冲洗干净。幼蛙池水位不要求很深,一般在10~20厘米,即适合蛙的生长。高温季节,最好保持流水形式,既能调节池塘水温,又保持池塘清洁。池上还应搭棚遮荫,水面放养水生植物。

对于普通塘坑、稻田等,其水位要随水温的变化而增减。水温适宜时,水位可浅些,水温偏高或偏低时,均应提高水位。并可采取不定期加注新水和药物消毒方法保证水质良好;池中也可种植些水生植物,既起到净化水质作用,又可提供幼蛙良好的栖息环境。此外,还应做好防逃、防止敌害人侵和预防疾病发生等工作。

沼泽绿牛蛙(美国青蛙)亲蛙培育


(一)亲蛙来源
美国青蛙原产地在北美,我国自然水体中尚无美国青蛙种源。因此,美国青蛙的来源只能从种蛙场购买。由于美国青蛙有祖代蛙、种蛙、商品蛙之分,因此,购买亲蛙时,应注意其种质的纯杂,选择纯正的种蛙。纯正的种蛙,指由祖代蛙每年繁殖的后代,或两对非近亲的亲蛙,经过提纯复壮后繁殖出的子一代。商品蛙则不能作为种蛙引进。商品蛙也即肉蛙,指同代或上、下两对近亲繁殖的或非近亲的未经提纯复壮繁殖的后代。由于这类蛙繁衍后代,其个体偏小,生长缓慢,品种严重退化,毫无优势可言。祖代蛙则是指直接从美国原产地引进的雌、雄亲蛙。

(二)后备亲蛙的选择
1.雌、雄蛙鉴别 在亲蛙培育和催情产卵时,须掌握合适的雌、雄搭配比例。因此需要正确地鉴别亲蛙雌、雄。
美国青蛙在幼蛙期,性别不易区分。成蛙期,雌、雄区别主要根据以下几个特征:
(1)鼓膜 雌性较小(与眼径同大或稍小);雄性较大(大于眼径)。
(2)咽喉部颜色 雌性白色;雄性黄色。
(3)婚垫 雌性没有;雄性前掌有婚垫。
此外,雌蛙肛门处有一长约0.2厘米的灰白色突出物。

2.年龄与体重 美国青蛙性成熟年龄为1~2龄,1龄蛙体重达300克以上,即性成熟,此时即可进行配种。最好选择1~3龄的健壮、无病、体重350克以上且看起来表皮丰满光亮。活泼好动的个体,作为后备亲蛙。

(三)亲蛙培育池的条件
亲蛙池结构与幼、成蛙池基本相同。每个亲蛙池长约6米、宽2~3米、墙高贝米,池的上。下分别安装进、出水.管。水管口用塑料纱布包好防逃。池四周堤岸留有。陆地(陆地积与水面各占一半)。并搭设荫棚,供蛙栖息和投饵。池水可深浅不一,深水区水深0.8~1.2米,浅水区水深0.3~0.5米,深水区与浅水区面积比例约为1:2。

通常亲蛙池也兼作产卵池,由于美国青蛙临产时,喜栖息水上有水草、陆上有野草的环境,故产卵池水陆均要种植一些草木植物。此外,亲蛙池、产卵池均应修筑在偏僻、安静的地方。

(四)亲蛙的培育
1.亲蛙放养密度 合理的放养密度对于亲蛙性腺发育极为重要。一般体重达350克以上的亲蛙,每平方米放养10~20只;到繁殖季节再筛选1~2次,减少到每平方米2~3对。
2.雌、雄亲蛙配比 雌、雄亲蛙配比以1:1为宜。也可2:1,但对受精率和孵化率稍有影响。
3.培育方法 亲蛙培育,各个时期侧重不同,但总的原则应根据产后补偿体力消耗,秋、冬季积累脂肪,春季性腺大生长的发育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1)产后培育 雌、雄亲蛙经产卵排精后,体力和体内贮藏养分耗损殆尽。刚开始几天食欲不强,此时,应及时把已催产的亲蛙转人专池饲育,喂以高蛋白。低脂肪的饲料,并适当增投些多汁的鲜活饲料,如太平二号蚯蚓。无菌蝇蛆、黄粉虫、小鱼虾等,为亲蛙迅速复原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经1个月培育,亲蛙性腺开始再次发育,此时,摄食旺盛,应强化投饲,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饲料,每天增加投喂次数,日喂3~4次,尽其饱食。为翌年性腺大发育奠定物质基础。

(2)秋、冬季培育 随着水温降低,亲蛙摄食强度逐渐下降,这时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均相应减少。但为了能在越冬前积累大量营养,此时仍以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饲料为主,但同时也应适当补充一些鲜活可口饵料,以能延长亲蛙冬季进食时间。

(3)春季培育 开春后,有条件的池塘,应改善环境,提高水温,增加阳光,尽早投食。开始投喂鲜鱼、蚯蚓、蝇蛆等活饵。待水温回升,摄食日渐旺盛,此时性腺正值大生长发育时期,应多喂富含蛋白质,特别是蛋氨酸、维生素E丰富的食料。并且投饲量要充足,保证性腺发育良好。相反,高脂肪。高热量饲料则应少喂,以免亲蛙因腹部脂肪的聚积而导致难产。在日常的饲料中,也可以加人5%的肉骨粉、0.4%的蛋氨酸0.5%的牛睾丸粉,有利于性腺发育成熟。在产卵前1~2个月,还可有意投放一些天然活饵料,让亲蛙自然捕捉,以适当增进活动量。

临近产卵时,亲蛙会明显减少摄食量,甚至停止援食,这表明性腺已充分成熟,可进行人工催产。

沼泽绿牛蛙(美国青蛙)孵化及胚胎发育


(一)孵化
1.孵化设备 根据生产规模大小,可选择不同的孵化设备进行孵化。常见的孵化工具,有水泥池、网箱和各种盆皿,如水缸、木盆。木桶等。

水泥池,要求水源方便,一般面积为3~5平方米,池深60~70厘米左右。如有现成的鱼苗孵化池或水泥池也可就便使用。网箱采用4060目的筛绢布缝制,面积为1~2平方米,箱体高约50厘米。通常置于清水池塘或河道中进行孵化。

如蛙卵数量不多,也可用水族箱、缸盆等小容器静水孵化。

2.孵化管理 受精卵放人孵化池前几天,应将孵化池刷洗一遍,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一次,再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清洁水。孵化期间要加强管理。

(1)掌握孵化密度 孵化池每平方米放卵数量为3000~6000粒左右。网箱每平方米可容卵6000~10 000粒。
(2)搭棚遮荫 防止太阳直射和雨水过多震动蛙卵。
(3)调节水位和水温 早期孵化,水位可浅些,20~30厘米左右,以增高水温,利于卵的孵化。蝌蚪出膜后,逐渐加深水位至50-60厘米,增加水体,使水温相对稳定,有利于蝌蚪的发育。盛夏孵化,也须加深池水,以防水温过高,影响胚胎发育。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为20~31℃。
(4)防治剑水蚤和水霉病 发现池水中剑水蚤过多,可用1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杀灭;发现受精卵滋长棉絮状的水霉菌时,可泼洒0.5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治疗,并及时用捞网(纱布做成)捞出死卵。
(5)换水 采取静水孵化时,每天要换水1次,保证溶氧足够;如流水孵化应以微流水形式为宜,避免水流过急震动卵块,不利胚胎发育。

(二)胚胎发育
美国青蛙早期胚胎发育,从受精卵至左右鳃盖闭合;共分为26个时期。由受精到孵出蝌蚪的时间,随着水温的高低而不同,蛙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0~31℃(最适为2428℃)。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所需孵化时间就越短,反之则长。如当水温21~24℃时,从受精到出膜需48~60小时;而当水温28~29℃时,受精后41小时胚胎即孵化出膜,受精后131小时,左右鳃盖闭合,完成早期胚胎发育,成为能摄取外源食物的蝌蚪。蝌蚪在孵化后40~50天长出后肢,60~80天完全变态成为幼蛙。

黄鳝越冬保种技术



利用庭院或坑塘养殖黄鳝,是一门投资少、见效快、收入多的项目,据实践,仅100平米鳝鱼池,年收入可高达2万元。但目前如何越冬保种苗,为此,笔者特将多年养殖鳝者的越冬保种技术推荐如下,供借鉴。

一、收捕黄鳝。

人工养殖黄鳝,越冬前要进行收捕清塘。收捕方法:(1)用竹编鳝笼(进口处有倒钩刺,鲜鱼钻进难逃出)若干只,内放猪肝或蚯蚓等诱饵于夜置池周,晨取回,收捕80%以上。(2)可用2~4平方米网片置于水中,网片上置于鳝饵,随后盖上芦席或草包沉底,约20分钟后,将网片四周角迅速提起,掀开芦席或草包,可起捕90%以上黄鳝。(3)干池挖泥。越冬前,趁黄鳝大多潜伏在泥土表层时,可将池水排干,翻泥捕鳝彻底。以上各种方法收捕时间,宜在越冬前11月进行。

二、选留亲鳝。

留作繁殖用的雌雄亲鳝须在一冬龄以上,且健壮无病伤。雌亲鳝体长30厘米,雄亲鳝体长40厘米。雌雄选留比例为2:1。翌年3~4月,可对选留的亲鳝强化精喂,以大量繁殖。

三、留足鳝种。

收捕黄鳝时,除售一部分外,还要根据来年生产的规划留足幼鳝作苗种:一般每平方米要准备规格25克左右的幼鳝5~6公斤,留到来年饲养。苗种应选择背侧呈金黄色或略呈棕黄色,游动活泼健壮者。

四、越冬保护。

一般在选用上述方法完成后,可在原池或另建越冬池进行安全越冬。其技术措施:(1)带水越冬。将黄鳝池留下一定水层(或注新水),以保证严寒不结冰到底为准。此法,黄鳝可潜入池底洞穴深处越冬。若遇气温较高时,白天还可出洞呼吸与捕食。(2)排水越冬。将池水排干,保持池内土壤湿润。为防冰冻,可在池面以上盖上一层稻草、草包等保暖物资防冻。另外,在当年11月至次年4月越冬期间,须严加安全管理、巡池。发现危害鳝鱼的要及时处理。

实践证明,采用上述越冬方法,确实可有效地保好苗种,保证来年黄鳝增产增收翻番。

棘胸蛙越冬保种


棘胸蛙是一种变温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需要一个休眠过程。在休眠期间,蛙的援食、生长、发育活动基本停止,而仅保持着微弱的生理活动。

我国各地区气候相差甚大,各地棘胸蛙进人冬眠时间也各不一致,冬眠期限也是长短不一。但一般说来,当该地区水温降至8~10℃时,棘胸蛙即进人冬眠状态。在冬眠期间,蛙抵抗病害的能力减弱,体内营养消耗很大,特别是弱小的幼蛙,常常因漫长的低温而发生大批死亡。因此,加强棘胸蛙的越冬管理,对于提高棘胸蛙的越冬保种和促进棘胸蛙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

(一)蝌蚪的越冬管理

变态前的蝌蚪,耐寒力较强,一般只要池塘水体不结冰,蝌蚪即能在水中自由活动。其越冬管理工作与鱼苗、鱼种越冬有类似的地方。

1.抓管理,促变态

对于早孵出的蝌蚪,要尽早加强饲养管理,促使其早日变态,以便赶在寒潮来临之前,有足够的时间膘肥身体,增加抵抗能力;对于晚期孵出的蝌蚪,则应控制其发育变态,使其以蝌蚪形态进人越冬期,临近低温期要多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饲料,增强蝌蚪体质,以便顺利越冬。

2.分级越冬

当水温降至15℃左右,应及时拉网起捕蝌蚪 ,选择保水、保肥性能好的池塘,按蝌蚪个体大小不同规格进行分级放养,以保证同池放养的蝌蚪大小规格相近。越冬期放养密度可增大一倍,便于集中管理。越冬池增投些瓦片和水生植物,供蝌蚪藏匿。

3.加强水质管理

越冬期间,水位要提高至1米以上。根据水质状况,选择晴天适时施肥和灌注新水,保持池水具有一定肥度。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利用深井水或温泉水每天换水5%~10%,提高蝌蚪饲养池水温。如晴天水温达15℃以上时,适当投饲,补充蝌蚪体能消耗。

4.搭棚或温室越冬

变态前蝌蚪较耐低温,无须采取特别措施越冬。但正处于变态阶段,四肢俱已开始伸出的蝌蚪,耐寒能力很弱,尤其不适应水温的突变。因此应特别加强护理,需要搭草棚保暖或移人塑料大棚内饲养,使其顺利渡过低温期。

(二)蛙的安全越冬措施

1.强化培育

越冬前一个月,应加强饲养管理,抓好膘体培育。此时可适当多投喂一些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饲料,使其肥壮,以增强体质,提高耐寒力。

2.营造洞穴

在蛙池中用石块。砖头等人为地堆集一些洞穴和石缝。越冬池最好采用土池,土池较保暖,事先把蛙池四周泥土翻松,并选择避风向阳地方靠近水平面位置,挖若干个直径10~20厘米、深60~100厘米的洞穴供蛙休眠。洞穴要保持光滑湿润,但又不被池水浸没。为提高保暖效果,还可在洞穴的北边挂一排草帘或砌一堵土墙,作为挡风屏障。

3.水底越冬
越冬期将蛙池水位提高至1米以上。池内投放部分水生植物,池上搭设棚盖,可简单地用竹木搭架,上盖草帘或薄膜。于蛙池北面,草帘与地面紧贴挡风。池对面搭设棚架,高5060厘米。越冬他的底质最好有一层淤泥,便于蛙的潜伏。娃在冬眠期间,仅保持微弱的呼吸,通常用皮肤呼吸,即可保证氧的供给。

4.防止敌害
蛙在冬眠时,抵卸敌害的能力很弱,易受到敌害,特别是老鼠的侵袭。所以要经常巡视池塘,检查保暖防敌设施及蛙冬眠状况,如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5.利用地热、余热、加温越冬

有条件的地区,也可用地热水、工厂余热水或加热升温等方法,打破蛙的低温冬眠习性,进行冬季增温饲育,从而延长蛙的生长期,减少越冬死亡,提高越冬成活率。

黄鳝养殖之越冬保种技术



实践证明,做好黄鳝越冬保种,能保证来年丰产丰收。
收捕黄鳝:人工养殖黄鳝,越冬前要收捕清塘。收捕方法有:
1、用竹制鳝笼若干,内放猪肝、蚯蚓等诱饵,置塘四周或底部,夜置晨取,约可收捕80%以上。
2、用2~4平方米的网片置于水中,网片正中置黄鳝爱食的饵料,随后盖上芦席或草包沉入水底,约15分钟后,将四角迅速提起,掀开芦席或草包,便可收捕大量黄鳝,起捕率高达90%左右。
3、干池控泥:越冬前,趁黄鳝大多潜伏在泥土表层时,可将塘水排干,彻底翻泥捕鳝。
选留亲鳝:留作繁殖用的雌雄亲鳝至少要在一冬龄以上,且健壮无病伤,游动迅速,体色鲜艳。雌亲鳝体长约20~30cm,雄亲鳝体长40cm。雌雄选留比例以2:1为宜。来年3—4月,对选留的亲鳝进行强化精喂,便可产卵繁殖。
留足鳝种:收捕黄鳝时,除销售一部分外,还要根据来年生产的规模留足小鳝做苗种。一般每平方米池子要准备规格25克左右的小鳝5~6kg,留到来年饲养。鳝种应选择背侧呈金黄色或棕黄色、健康无病伤的小鳝。
越冬保护:一般应在当年11月至次年2月严加保护过冬。方法:
1、带水越冬。将黄鳝池留下一定水深,以保证严寒不结冰到底为准。这样,黄鳝可潜入池底土洞穴深处越冬。若温度较高,白天还可出洞呼吸与捕食。
2、排水越冬。将池水排干,保持池内泥土湿润。为防冰冻,可在池面以上盖上一层稻草、草包等保暖物防冻。此法适用于春节前后要进行收捕的鳝池。

长顺绿壳蛋鸡的保种技术


1自然经济状况
长顺县地处黔中腹地,具有显著喀斯特地貌特征,地势复杂,北高南低,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年平均气温20.3℃左右,相对湿度81%左右,年日照1202h,年降雨量1250~1400mm。产地以林地、草山草坡为主,有充裕的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优质绿色产品的天然生产地。全县总面积1554km2,辖7镇10乡148个行政村1632个村民组,总人口约24万人。
长顺县绿壳蛋鸡是长顺县人民群众长期驯化而形成的山区地方优良品种,种源主要分布在边远山村,远离城市,没有污染,造就了绿壳蛋鸡及产品优良品质。长顺县绿壳蛋鸡养殖现已成为长顺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2长顺绿壳蛋鸡现状
2.1品种形成与分布
长顺县具有悠久的养鸡历史,所产绿壳鸡蛋风味极佳,且具极强保健和医疗功能,还被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誉为神蛋。经过长期饲养,2013年全县存栏绿壳蛋鸡400万羽,年产值达到3.4亿元。
2.2长顺县绿壳蛋鸡品牌打造
自2008年12月,长顺县绿壳蛋鸡通过贵州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并纳入贵州农特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建议名录。2009年10月,该良种通过国家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核和鉴定,被录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新品种名单,并获《国家畜禽遗传资源新品种证书》。2012年11月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并成功申报长顺县绿壳蛋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3长顺县绿壳蛋鸡主要性能和特征
3.1体表及外貌特征
长顺县绿壳蛋鸡体形紧凑,结构匀称,羽毛紧密,背部平直,皮肤为白色或黑色。喙平直,灰或黑色;虹彩橘黄色,耳叶红色或黑色;胫、爪黑色。公鸡单冠直立,5~7齿,髯大,呈鲜红色;颈羽、鞍羽赤红,背羽、腹羽红黑相间,主翼羽、尾羽墨绿而有光泽。母鸡羽毛为黑麻、黄麻。初生雏绒羽以全黄麻为主,有部分黄色、褐色,褐背上有2~3条黑色背线,所产蛋为深绿色。
3.2主要生产性能
成年(20周龄)母鸡体重一般为1.2kg,公鸡体重为2.1kg。该鸡性情温顺,喜群居,耐粗饲,有抗病力、抗寒力、成活率高等特点,所产绿壳蛋每枚重48~54g,绿壳率为96%以上,是纯天然的营养保健品,其蛋白浓厚,蛋黄呈叶枯黄色。公鸡120日龄左右开啼;母鸡160日龄开产,年产蛋120枚,呈浅褐色,蛋重52.6g,就巢性强,时间为1个月,有的长达2个月。种蛋受精率为86.8%,育雏率为84.4%,自出壳至7月龄成熟,1~30日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
4保种技术措施
4.1种鸡选择
4.1.1按外貌进行选择:选留的种鸡外貌特征必须符合品种要求,羽毛、体形具备该鸡种的特征。种鸡须发育正常,精神状况良好,眼大有神,姿态平稳,胸宽体直,羽毛光亮,无病无残,性征明显方可留作种用。
4.1.2按记录记载进行选择:凡是要选留种鸡的鸡群都必须具备详细的个体和家系记录,并根据记录选择优良种用鸡。
4.1.3选种时间:种鸡选择一般分3次进行,按外貌和记录进行综合评分。在不同的选择阶段,外貌和记录的体重不同。第一次选择:8周龄左右,着重外貌特征。第二次选择:18~20周龄,开产前结合预防注射或转群进行。第三次选择:24~30周龄,在达到产蛋高峰的第二周(),结合制种组群进行第三次选择。第四次选择:在种鸡停产前23周进行。
4.2人工孵化
4.2.1种蛋的选择:种蛋在收集后的2h内就应进行第一次初选,剔除破壳蛋、沙壳蛋、畸形蛋。经过初选的蛋进行熏蒸消毒后放入蛋库存放。入孵前进行第二次选择,用照蛋器进行照蛋,剔除裂纹蛋、气室在腰部或小端的蛋和异物蛋。
4.2.2种蛋的孵化:种蛋的入孵。经过选择,合格的种蛋即可装机进行孵化。
4.2.3孵化管理:掌握好孵化温度、湿度、通气,适时翻蛋;应做好照蛋、转盘(落盘)、出雏、日常管理等环节操作。
4.3雏鸡的饲养管理
4.3.1温度:给温时间一般比其他鸡长2周。温度控制应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原则是以雏鸡均匀分布、活动自如为准。育雏头三天要求相对高的温度,相对湿度达到60%~65%,第三天至2周龄达55%~60%。
4.3.2通风:育雏舍要求空气新鲜,以保证雏鸡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要处理好通风和保温的矛盾。
4.3.3光照:雏鸡出壳后的前三天,为诱导其采集、饮水和取暖,要给予23~24h的光照,从3日龄至脱温给予18h光照。
4.3.4密度:根据雏鸡大小安排适宜的密度。
4.3.5饲喂:要做到先饮水后开食,少喂勤添,保证充足、清洁饮水。
4.3.6及时分群:雏鸡从孵化室进入雏鸡舍,进时要将健雏和弱雏分开饲养。饲养过程中,要及时将生长缓慢或病残雏鸡隔离饲养或淘汰。
4.3.7管理:要定期称重,观察雏鸡饮水、采食、活动等精神状况。
4.4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4.4.1育成期:育成期是脱温(8周龄以后)至开产初期(24周龄)。
4.4.2脱温:8周龄以后才能脱温,脱温要逐渐进行。
4.4.3转群:完全脱温后转入育成鸡舍,转群前应做好准备,饲喂应激药物,减少应激反应。
4.4.4饲养管理:确保合理的密度,合理饲喂,恒定光照时间,定期对圈舍清扫、消毒。
4.5种鸡的饲养管理
4.5.1提前转群:种鸡应在开产前转入产蛋鸡舍,以适应新环境,减少应激。转群前对种鸡舍等设备彻底消毒。
4.5.2合理分群:做到强弱分群饲养,公母比例适当,饲养密度合理。
4.5.3控制光照:开产前19~20日龄开始逐渐增加光照,每周增加1h左右,直至每天光照时数达16h,之后保持光照时间恒定。
4.5.4加强饲养:种鸡产蛋期以喂给粉状配合饲料为宜;干粉料任期自由采食;控制好饲喂量,少喂勤添;保证饲料质量。
4.5.5供给清洁饮水:种鸡必须给予充足的饮水,不允许断水。
4.5.6日常管理:做到按时收集种蛋、及时淘汰弱残鸡只,做好醒抱工作,完善相关记录。
4.6疫病防控
建立封闭、隔离场地。育种场周围用围墙隔离,仅设一个大门,进出均消毒;设运送污物、粪便的后门。制订综合防疫规程,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执行;执行严格的消毒及灭鼠、杀虫措施;制订合理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包括马立克氏病弱毒苗、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传染性囊病弱毒苗、新城疫弱毒苗等。育雏阶段按要求认真给鸡群免疫接种,注意白痢和球虫病发生。白痢病可选用土霉素等药物,球虫病可选用百球清等药物,60日龄前注意球虫病暴发,60日龄后注意鸡拉肠炎。
今后,将不断加强对长顺绿壳蛋鸡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加强对其主要经济性状的选育提高,以便更好地改善和提高这一种质资源的经济价值。

淡水白鲳的越冬保种


淡水白鲳适温为12-35℃,水温低于12℃时会死亡,因此越冬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越冬场所可根据当地条件选用越冬池、温泉水深井水或电厂余热水越冬方法可采用专池饲养,也可与罗非鱼混养。

1.越冬长江流域约在10月中旬起捕越冬。越冬池水温应控制在23-24℃,鱼种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160-300尾。鱼种进池前要用浓度为0.2 x 10的亚甲基蓝药浴10一15 min,入池后2-3 d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以防因捕捞、运输过程中导致鱼体受伤所感染水霉病和斜管虫病。

越冬期鱼种饵料粗蛋白含量在28%-30%,鱼种人池4 -6 d 后,每天上、下午个投饵I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I %,并根据具体摄食情况进行调整,同时投喂一些新鲜的菜叶等。 越冬池放养密度较大,水质易败坏,要经常除去池底污物,及时捞除死鱼,适时换水或开增氧机,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此外,越冬池可混养部分罗非鱼,能起到调节水质和生物净化作用。也可将淡水白鲳混养于罗非鱼越冬池中,利用原有设施进行越冬也是切实可行的。

2.越冬出池

1)准备好储种塘。鱼种出池前要先准备好储种塘,面积大 小可视鱼种多少而定。同时要按一般育种塘的规范认真做好清 塘、施基肥、放试水鱼等一系列工作。水深保持1m左右,确信他水毒性已完全消失后,将试水鱼捞起才可以放鱼种。

(2)不需拉网锻炼。淡水白鲳由于鳞片细小,容易受伤,因此不需拉网锻炼,最好在各项运输器具准备就绪后才围捕,围捕 需歇息1-2 h便可运输。如围捕时间过早、吊水时间过长, 体容易受伤。

(3)选择适当的天气。鱼种出池必须是在气温、水温稳定的季节,同时还要选择晴朗的天气而避免闷热、阴雨或久阴不见太阳的日子。

(4)运输用水。为提高鱼种运输成活率,运输时尽量不用泪泉水,应就地采用水质清新,含有机质少,溶氧量高的江河湖库或清洁的池塘水。

(5)运输器具。运输器具可选用帆布桶或水桶,如人工挑的可用竹箩,运输密度不宜过大一般底径1.1M,高Im、口径 90cm的帆布桶,每桶装10 cm左右鱼种3000尾为宜。运输时人工增氧动作要轻,不要用力拍击,以免击伤鱼体。

鲫鱼(盘锦1号杂交)越冬保种


夏花鱼种经过150天的精心培育,已培育成秋片鱼种,平均每尾体重可达50~100克,亩产达500~550千克,同时可产鲢、鳙鱼150千克,平均每尾体重为100克,符合出塘规格,此时可以外销,也可以进行越冬。

一、超冬池面积

每口塘为5~10亩,池底淤泥少,不漏水,池深2米,去掉北方地区冬季冰层平均40厘米,池水净深为1.5米。

二、投放鱼种量

每亩投放越冬鱼种400千克。

三、控制含氧量

冰下含氧量要控制在5~10毫克/升,即可安全越冬。冬季雪后要清扫冰面积雪,使其透光,有利于白天浮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每10天要采取水样测氧。越冬期间,含氧量过高、过低对越冬都不利,如含氧量过高时,可用硫酸铜0.7毫克/升,杀死过多的浮游植物,防止发生气泡病;如含氧量过低时,可采取冲水急救或者开启冰下增氧机,即可解围。

四、越冬期间要保持鱼池环境安静

不能在冰上走动,更不能在冰上滑冰等。平时要专人管理、巡塘查看。立春,开始打穿冰眼,以放出池内硫化氢及沼气等有害气体。直至3月8日前后,池塘大部分解冻,则北方地区渡过了漫长的越冬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87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