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猪猝死前几种表现神经症状的疾病以及其诊断

猪猝死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经过多方便求证,我们找到了一些诱发猪猝死的几种表现神经症状的疾病,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引发猪猝死前几种表现神经症状的疾病以及其诊断。

1、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毒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感染猪的年龄。

新生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会引起大量死亡,临诊上新生仔猪第一天表现正常,从第二天开始发病,3~5d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整窝死光。同时,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腹泻,一旦发病,1~2d内死亡。剖检见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1j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者,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1℃以上,精神极度萎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断奶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在10%-20%,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腹泻、呕吐等。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易于恢复。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d内完全恢复。

2、李氏杆菌病

本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脑炎症状。

败血型和脑膜炎型混合型多发生于哺乳仔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O~41.5℃,不吮乳,呼吸困难,粪便干燥或腹泻,排尿少,皮肤发紫,后期体温下降,病程1~3d。多数病猪表现为脑炎症状.病初意识障碍,兴奋、共济失调、肌肉震颤、无目的地走动或转圈,或不自主地后退,或以头抵地呆立;有的头颈后仰,呈观星姿势;严重的倒卧、抽搐、口吐白沫、四肢乱划动,遇刺激时则惊叫,病程3~7d。较大的患猪呈现共济失调,步态强拘,有的后肢麻痹,不能起立,或拖地行走,病程可达半个月以上。

单纯脑膜脑炎型多发生于断奶后仔猪或哺乳仔猪。病情稍缓和,体温与食欲无明显变化,脑炎症状与混合型相似,病程较长,终归死亡。病猪的血液检查时,其白细胞总数升高。单核细胞达8%~12%。

母猪感染一般无明显的临诊症状,但妊娠母猪感染常发生流产,一般引起妊娠后期母猪的流产。

3、猪有机磷中毒

一般误食或接触后0.5~8.O小时出现中毒症状。有机磷主要抑制体内的胆碱酯酶,引起神经生理的紊乱,造成中毒。当猪采食喷洒过有机磷农药的蔬菜或其他作物,用敌百虫给猪驱虫用量过大,或外用敌百虫治疗疥癣等被猪舔食时,都可引起中毒。M.yZ023.Com

有机磷农药中毒分为三类症候群。①毒蕈碱样症状引起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纤维,以及分布在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等胆碱能神经发生兴奋,按其程度不同,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流涎呕吐,腹痛,出汗,大小便失禁,瞳孑L缩小,可视黏膜苍白.眼球震颤等。②烟碱样症状由于运动神经末梢和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兴奋,表现为肌纤维性挛缩震颤,先从面部眼睑开始,以后至全身肌肉跳动、痊挛,最后因呼吸肌痉挛,呼吸停止而死亡。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是病猪脑组织内的胆碱酯酶受抑制后,使中枢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发生障碍,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紊乱。急性中毒病猪表现为兴奋不安,前冲、奔跑、转圈,体温升高,抽搐,甚至陷于昏睡等。

4、猪水肿病

疾病暴发初期,常见不到症状突然死亡。发病稍慢的早期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多数病猪体温不高,有的升高到40.5~41.O℃,行走不稳,摇摆,四肢运动不协调。有些病猪无目的走动或转圈,或类似盲目乱冲。有的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跃;当各种刺激或捕捉时,触之惊叫,突然倒地,四肢乱动弹,似游泳样动作,空嚼磨牙,口流泡沫液体。后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声音嘶哑,腹泻或便秘。病猪眼睑水肿,严重时上下眼睑间仅现小缝隙,然后逐渐延至颜面、颈部。病程较快,除最急性死亡外,一般在3d以内死亡或可耐过。年龄稍大的病期可长至5~7d。

5、猪敌鼠钠中毒

猪敌鼠钠中毒时,因颅脑出血可引起神经症状。诊断时应考虑调查当地的灭鼠行动。此外,中毒猪全身普遍出血,粪夹血,尿血甚至天然孔出血,凝血时间延长等可作出诊断。苦楝子中毒,主要因各个体农户在圈舍旁栽苦楝用以遮阳,冬季楝子脱落,被猪采食而中毒,或因放养猪采食了苦楝落果而中毒。加强病因学调查,结合病猪临床表现如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四肢颤抖、呜叫等可作出诊断。

精选阅读

仔猪营养性贫血的症状 几种引起猪贫血症状疾病的诊断


仔猪营养性贫血,是指5~21日龄的哺乳仔猪缺铁所致的一种营养性贫血,多发于秋、冬、早春季节,对猪的生长发育危害严重。本病在一些地区有群发性,由于缺铁或需求量大而供应不足,影响仔猪体内血红蛋白的生成,红细胞的数量减少,发生缺铁性贫血。另外,母猪及仔猪饲料中缺乏钴、铜、蛋白质等也可发生贫血。缺乏铜和铁的区别是,缺铁时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而缺铜时红细胞数减少。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仔猪营养性贫血的症状几种引起猪贫血症状疾病的诊断。

仔猪营养性贫血的临床症状
一般在5~21日龄发病,精神沉郁,离群伏卧,食欲减退,营养不良,极度消瘦,耳静脉不显露。可视黏膜苍白,轻度黄染。被毛逆立,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体温不高。消瘦的仔猪周期性出现下痢与便秘。另一类型的仔猪则不见消瘦,外观上可能较肥胖,且生长发育较快,2~4周龄时,可在运动中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
皮肤及可视黏膜苍白,肌肉颜色变淡,心脏扩散,肝脏肿大且有脂肪变性,肌肉淡红色,血液较稀薄,胸腹腔内可能有液体,肺水肿或发生炎性病变,肾实质变性。
诊断鉴别
据流行病学调查、临诊症状,化验室数据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特异性治疗如用铁制剂时疗效明显,可做出诊断。
防制措施
(一)、治疗调节母猪的饲料水平,保持其营养需要,补充铁、铜等微量元素。也可让猪自由采食土或深层干燥泥土。口服铁制剂,如硫酸亚铁、焦磷酸铁、乳酸铁、还原铁等,常用硫酸亚铁2.5g、硫铜1g、氯化钴2.5g,常水1L,按0.25mL/kg体重,每日一次灌服,连用7~14天。可用硫酸亚铁l00g、硫酸铜20g,磨碎混在5kg细砂中,让仔猪自食。在灌服铁盐时,可浓度过高或剂量过大,以防铁中毒,出现呕吐、腹泻。注射或滴服补铁制剂,如补铁、铁钴针等。集约化猪场或口服铁剂反应剧烈及吸收障碍的腹泻仔猪,用葡聚糖铁钴注液(每毫升含铁50mg)2mL,深部肌肉注射,隔周再注射1次。舍饲猪栏内放入红土、泥炭土(含铁质)以利仔猪采食,可补充铁质。
(二)、预防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饲喂富含蛋白质、无机盐(铁、铜)和维生素的日粮。在妊娠母猪产前2天至产后1个月,每日补充硫酸亚铁20g,使仔猪可通过采食母猪富含铁的粪便而补充铁质。或在母猪产仔前后各1个月内补充水解大豆蛋白螯合铁6~12g,可有效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几种引起猪贫血症状疾病的诊断

1、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病程一般为5~7天。

最急性型: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猪瘟流行初期。

急性型: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黏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黏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黏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黏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手压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呈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达1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温和型: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2、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目中的附红细胞体引起猪的一种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特征的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6~10天。

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和黄疸,其中小于5日龄的仔猪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和黄疸;4周龄猪则以贫血为主,偶尔可见黄疸。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消化不良。高热达42℃,四肢特别是耳廓边缘发绀,耳廓边缘的浅至暗红色是其特征性症状。有的可见整个耳廓、尾及四肢末端明显发绀。当感染持续的时间较长或发生持续感染时,耳廓边缘甚至耳廓可能发生坏死。耐过仔猪往往生长不良而成僵猪,并可能再次发生感染。慢性附红细胞体病猪表现为消瘦、苍白,有的出现荨麻疹型或病斑型变态反应,一般在腹部皮下可见出血点。

育肥猪感染后呈典型的溶血性黄疸,贫血症状较少见。常见皮肤潮红,毛孔处有针尖大小的微细红斑,尤其以耳部皮肤明显,体温升高达40℃以上。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死亡率较低。

母猪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感染常见于临产母猪或分娩后3~4天。急性期母猪表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持续高热达42℃,贫血,黏膜苍白,乳房或外阴水肿可持续1~3天,产奶量下降。感染母猪可发生繁殖障碍,表现为早产、产弱仔和死胎。母猪的受胎率降低,不发情或发情期不规律。

3、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曲霉毒素中毒主要引起猪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急性型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病猪精神沉郁、食欲缺乏、消瘦。可视黏膜苍白,后期黄染。一般食欲旺盛和体格健壮的猪发病率高。体温升高或正常,精神沉郁;粪便干硬呈球状,表面被覆黏液和血液。步态不稳,间歇性抽搐,角弓反张,皮肤表面出现紫斑。发病后期出现神经症状。急性病例呈急性中毒性肝炎,慢性病例可见肝细胞和间质组织增生。

4、子宫脱出

子宫脱是指子宫角向外翻转并垂脱于阴门之外。本病多发生于分娩之后,子宫颈尚未缩小的一段时间内。运动不足,胎水过多,胎儿过大和多次妊娠,致使子宫肌收缩无力,或子宫过度伸张导致子宫弛缓是其主要原因。其次,母猪分娩时的强烈努责,以及便秘、腹泻、腹痛等引起的腹压增大,是其诱因。大多发生在分娩之后不久,只有呈不规则的长圆形子宫脱出在阴门之外,粉红色,黏膜呈绒状,且有横的皱襞。子宫黏膜受到外界异物的刺激和摩擦,出现肿胀、渗出、出血、结痂、干裂及糜烂等。不及时整复,易导致死亡。

猪鞭虫病的活体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其防治措施


猪鞭虫病是由于感染猪鞭虫而引起的一种肠道内寄生虫病,主要特征是食欲不振,结肠和盲肠黏膜发生出血,顽固性腹泻。该病既会导致饲料报酬下降,浪费大量饲料,同时提高养猪兽药成本,最严重时还会造成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断奶后仔猪具有较大的危害。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鞭虫病的活体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其防治措施。

1、发病特点

猪鞭虫病也叫做猪毛尾线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肠道寄生虫病,是由于结肠和盲肠内寄生有猪鞭虫而引起。猪鞭虫的成虫呈乳白色,虫体前部呈细长状,也就是食道部;后部呈粗短状,也就是体部。整个虫体外观类似于一根赶羊的鞭子,因此叫做鞭虫。成虫产卵在猪的盲肠内进行,之后虫卵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就能够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当猪食入后就会进入小肠蜕化发育,接着逐渐移动到结肠和盲肠内,在肠黏膜下附着,从感染到发育为成虫大约需要经过30-40天。

该病通常是饲养环境和卫生条件较差的中小型猪场容易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场内一般没有区分清洁道和脏道,造成地面存在大量的粪污;也由于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对排污沟进行清理,造成沟内积聚过多的粪水;有些养殖户甚至直接在猪场内随意丢弃病死猪,导致饲养环境非常恶劣,从而使场内猪非常容易感染猪鞭虫病,有时甚至会发生反复感染的现象。猪鞭虫会严重损伤猪肠道功能,破坏肠道内微生物平衡,严重时还会造成盲肠和结肠发生明显出血,机体日渐消瘦,最终由于功能衰竭而发生死亡。

2、活体症状

开始发病时,仔猪长势依旧良好,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只是发生轻度腹泻。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猪精神尚可,食欲不振,机体逐渐消瘦,走动不稳,挣扎无力,被毛稀疏,后背处散布有灰色斑点,且伴有贫血。病猪排便次数、频率要比健康猪增加,一般排出稀粪,且有时其中混杂黏液和血液,使其呈灰色或者血色,但不会散发恶臭味。另外,由于每次只能够排出少量粪便,加之附着大量黏液,触动时较难使其分开,严重时甚至直接排出血便,还可能发生顽固性下痢。开始时猪群种只有个别出现发病,后期集中于同窝内发生,发病率能够达到8%左右,但只局限于仔猪。

3、宰后剖检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发现主要是盲肠肿胀、充血、出血,并散布绿豆大小的坏死灶;结肠病变基本类似于盲肠,且内容物散发恶臭味,黏膜表面由于发生弥漫出血而呈暗红色,黏膜上存在大量细针尖样的乳白色虫体,且虫体前端往往钻入到肠黏膜深入,并导致钻入处形成结节,有些结节为圆形的囊状物。通过组织学检查,发现结节内存在大量虫卵和虫体,且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另外,胸腹腔存在淡黄色渗出液,心肌苍白,质地松软,肝脏、脾脏发生程度不同的变性和萎缩,肠系膜发生胶样浸润。

4、实验室检查

初步诊断。猪鞭虫病与猪痢疾的临床症状类似,但使用抗生素没有任何效果,再根据剖检变化,可初步判断感染鞭虫而引起发病。

细菌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作为病料,制成涂片后进行镜检,没有检出任何细菌。同时,将病料在血液培养基上接种培养,也没有长出细菌。

虫体检查。取存活病猪排出的稀粪以及病死猪盲肠或者结肠的内容物,放入烧杯中,添加适量饱和盐水后充分搅拌,室温静置30min后取漂浮物放在载玻片上,使用显微镜观察,如果看到黄棕色、腰鼓形的虫卵,且两端具有卵塞,就能够确诊是由于感染鞭虫而发病。

5、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猪舍保持清洁,防止舍内滞留有虫卵,特别是已经感染虫体的猪要加强除虫,并对其排出的粪便要采取集中处理,以将其中所含的虫体完全杀死。同时,还要及时对整栋猪舍的地面、墙壁、饮水器具以及饲槽进行彻底消毒。另外,养猪场外的渠道也要进行严格清理和消毒,常选择使用复合碘溶液,浓度适宜控制在药液的3%左右。猪群要改善饲养管理,可将播撒喂料改成使用料具喂料,防止饲料被地面上存在粪便的污染,且要用钩嘴式饮水器替代传统饮水器具,以确保水源清洁。

药物治疗。可在猪群每吨饲料中添加200g强力霉素、150g泰乐菌素、300g多维以及500g金伊佳(是由芬苯哒唑和伊维菌素组成的一种预混剂),混合均匀后饲喂,连续使用7天。一般在用药第2天,即可发现猪排出的粪便中存在大量的虫体,且病猪精神状况有所好转。用药1周后,病猪基本痊愈。病猪驱虫时,敌百虫片为首选治疗药物,按体重使用0.1gjkg,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如果病猪症状较重,可选择按体重在颈部肌肉注射o.3mLjkg长效治菌磺,同时按每33千克体重在颈部另一侧肌肉注射1mL伊力佳,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病猪症状严重时,可口服适量的补液盐,同时静脉注射适量的10%葡萄注射液,或者配合注射安钠咖来辅以强心。

猪鞭虫病的病原
猪鞭虫(猪毛尾线虫)属于毛首科,虫体呈乳白色,前部为食道部,细长,内含由一串单细胞围绕的食道;后部为体部短粗,内有肠管和生殖器。雄虫长20~52mm,雌虫长39~53mm,食道部占虫体全长的2/3。虫卵呈棕黄色,呈腰鼓状,卵壳厚,两端有塞,寄生于猪和野猪的盲肠,也寄生于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因而本病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性。
成虫在盲肠中产卵,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约经3周时间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内含感染性幼虫)。虫卵随饲料及饮水被宿主吞食,幼虫在小肠内脱壳而出,第8天后移行到盲肠和结肠并固着在肠黏膜上,经1个月左右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为4~5个月。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幼畜,1.5个月龄的仔猪即可检出虫卵,4月龄的猪,粪便中虫卵数和感染率均很高;而且14月龄以上的猪很少感染。由于厚厚的卵壳保护,虫卵的抵抗力极强,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夏季发病率最高。
临床症状
感染轻者一般无明显症状。若寄生几百条即可出现症状,轻度贫血,间隙性腹泻,日渐消瘦,被毛粗乱。严重感染(虫体达数千条)时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结膜苍白,贫血,顽固性腹泻,粪稀薄,有时夹血丝或血便。身体虚弱,弓腰吊腹,行走摇摆。体温39.5~40.5℃,死前排水样血色粪,带黏液。最后因呼吸困难、脱水、极度衰竭而死。
剖检特征
盲肠、结肠充血、出血,结肠黏膜上布满乳白色细针尖样虫体,虫体钻入处形成结节,有的结节呈圆形囊状物。
病理变化
盲肠和结肠出现出血性坏死、水肿和溃疡,还有结节虫病所类似的结节,结节中含有虫体或虫卵。
实验室诊断
可进行粪检,若查出虫卵(呈腰圆形,两端有塞状结构,壳厚,外壳光滑、黄褐色)即可确诊。
预防
仔猪断乳时应驱虫1次,经1.5~2个月后再驱虫1次。搞好栏舍卫生,定期消毒或铲去一层表土,粪便沤制发酵,以消灭虫卵。
治疗
1.敌百虫10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喂服或灌服。隔3天后,对病重的给口服补液盐和痢特灵1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2天。
2.驱虫净(噻咪唑)2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配成3%~10%浓度,15~20毫克/千克体重,肌注。
3.丙硫苯咪唑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36小时后即可排虫。
4.左旋咪唑7.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肌注。

5.羟嘧啶2~4毫克/千克体重,溶于水后灌服(严禁注射)。

猪易发失水症的几种诊断


猪失水症大多发生于仔猪,尤其是初生仔猪。体质孱弱,食欲较差,如水泻很易产生全身性脱水,虚脱并迅速死亡。猪因胸水太多或腹水太多引起全身脱水的疾病极少。猪大多生活在圈舍内,因大出汗造成脱水现象常见于中暑。在中暑或热应激时,未及达到明显失水时,猪已死亡。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易发失水症的几种诊断。

1、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尤其以哺乳仔猪严重。母猪的发病率在15%~90%。本病主要在冬季多发,夏季也可发生。中国从12月份至次年2月份为本病的高发期。本病在猪体内可产生短时间(几个月)的免疫记忆。常是一头猪发病后,同圈或邻圈的猪在1周内相继发病,2~3周后症状可缓解。病毒多经发病猪的粪便排出,运输车辆、饲养员的鞋子或其他带病毒的动物,都可作为传播媒介。猪流行性腹泻病可单一发生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混合感染,也有猪流行性腹泻病与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报道。

经口人工感染的潜伏期,新生仔猪为15~30h,肥育猪为2天,自然感染可能稍长些。该病的主要临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伴随呕吐。猪流行性腹泻病常以暴发性腹泻的形式发生在非免疫断奶仔猪(I型)或各种年龄的猪(Ⅱ型)。病猪表现出呕吐、腹泻和脱水,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但程度较轻、传播稍慢。粪稀如水,呈灰黄色或灰色。呕吐多发生于吃食或吮乳后。少数病猪出现体温升高1~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尤其是繁殖种猪。症状的轻重随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内新生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因脱水而死亡,病死率可达50%。断奶猪、肥育猪以及母猪常呈现沉郁和厌食症状,持续腹泻4~7天,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仅表现沉郁、厌食、呕吐等症状,如果没有继发其他疾病且护理得当,猪很少发生死亡。

2、猪痢疾

在自然情况下,只有猪发病,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但主要侵害的是2~3月龄的仔猪;小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大猪高;病猪及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来源,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由于带菌猪的存在,经常通过猪群调动和买卖猪只将病散开。带菌猪,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常不发病,当有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不利因素、饲养不足、缺乏维生素和应激因素时,便可促进引起发病。

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程度不同的腹泻。一般是先排软粪,渐变为黄色稀粪,内混黏液或带血。病情严重时所排粪便呈红色糊状,内有大量黏液、出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有的排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糊状粪,有时带有很多小气泡,并混有黏液及纤维伪膜。病猪精神不振、厌食及喜饮水、拱背、脱水、腹部卷缩、行走摇摆、用后肢踢腹,被毛粗乱无光,迅速消瘦,后期排粪失禁。肛门周围及尾根被粪便沾污,起立无力,极度衰弱死亡。大部分病猪体温正常。慢性病例,症状轻,粪中含较多黏液和坏死组织碎片,病期较长,进行性消瘦,生长停滞。

3、梭菌性肠炎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在同一猪群各窝仔猪的发病率不同,最高可达100%,病死率一般为20%—70%。本菌常存在于一部分母猪肠道中,随粪便排出,污染哺乳母猪的奶头及垫料,当初生仔猪很短时间内吮吸母猪的奶或吞入污染物,细菌进入空肠繁殖,产生毒素,使受害组织充血、出血和坏死。

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存在于人畜肠道、土壤、下水道和尘埃中,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最急性型:仔猪初生当天就发病,可出现出血性腹泻(血痢),后躯黏满带血稀粪。病猪精神不振,走路摇晃,随即虚脱或昏迷、抽搐而死亡。部分仔猪无血痢而衰竭死亡。

急性型:病程一般可维持2天左右,排带血的红褐色水样稀粪,其中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迅速脱水、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亚急性型:发病仔猪一般在初生后5~7天死亡。病猪开始精神、食欲尚好,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粪便开始为黄色软便,后变为清水样,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似米粥样。随病程发展,病猪逐渐消瘦、脱水,于出生后5~7天死亡。

慢性型:病程一至数周,呈间歇性或持续腹泻,粪便为灰黄色、黏液状,后躯粘满粪便的结痴。病猪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消瘦,最终死亡或形成僵猪。

常见猪病混合感染的原因以及其处理措施


近几年来,猪病错综复杂,混合感染的病例屡见不鲜,单一病原的感染尚可容易诊断和控制,但是混合感染病原较多,临床症状表现复杂,给猪病的诊断和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期我们就猪病的混合感染邀请几位老师,分析一下混合感染的原因、分类、治疗和防控等方面的问题。由于混合感染情况复杂,我们只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带领广大兽医工作者多总结新的防控方法,及早摆脱猪病混合感染给我们带来的困扰。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常见猪病混合感染的原因以及其处理措施。

1、常见混合感染

猪蓝耳病病毒和伪狂犬病毒的混合感染在临床上主要表现是母猪繁殖障碍为主,而且是连续性的,通过实验室检验,常见的包括猪蓝耳病病毒、伪狂犬病毒以及猪附红细胞体等,除此之外,还可能会继发其他细菌的感染,但是别的猪群一般不会有疫情发生。发生猪蓝耳病毒和伪狂犬病病毒混合感染的猪场曾经出现过猪蓝耳病或伪狂犬病,整个猪群采取灭活苗免疫2次,虽然可以将疫情彻底控制住,但是会遗留连续的繁殖障碍症状,可见死胎和木乃伊胎数量增加,返情与屡配不孕的母猪数量增加,经常有流产情况等。此类混合感染的原因所在仍然是伪狂犬病或蓝耳病,初次用灭活苗进行免疫应该进行3次,避免种猪群产生偏低的抗体水平,造成仅有部分免疫的情况,引起连续的繁殖障碍。伪狂犬病毒与猪蓝耳病病毒都同样对机体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从而导致猪只对别的病原的易感性提高,所以会继发其他病原的感染。

猪瘟和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猪瘟、圆环病毒感染为主导的组合,仅仅有部分断奶仔猪表现连续的发病甚至死亡。通过实验室检验结果可以发现,除了猪瘟和圆环病毒之外,还可见到大肠杆菌、链球菌等。此种混合感染的发病原因的原发病是猪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在这类猪场中始终存在猪瘟病毒,如果一直能保证猪瘟的免疫操作规范化,包括超免与加强免疫,有效的超免效果具有12个月的免疫力,而且在猪只35~45日龄时应该再次免疫2~4头份,这样就不会只有部分仔猪猪瘟抗体水平低下的情况出现;最初怀疑与胎儿的先天感染弱毒株有关,导致迟发性的感染,会在受到断奶应激刺激之后患病;或者是由于仔猪感染了弱毒株而发病,但是这种情况通常在表现出临床症状之前要经历几个月的潜伏期,即使在保育阶段提前发病,育成猪和成年猪也同样都会出现患病表现,可是在感染这类疫病的猪场的我育成猪和成年猪并没有出现异常,所以,猪瘟的迟发性感染的怀疑不成立。由于部分免疫抑制的产生,出现了非典型的猪瘟;或者是由于完全的免疫抑制才出现的猪瘟而且是典型性的。

2、病原分析

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要重视预防工作,不可着急的治疗病猪,如果采用抗生素和退热药并且药物过量,或者是夸大疫苗的效果,不按规程增加免疫的剂量,而且滥用没有经过批准的疫苗和自家苗,引起免疫麻痹,造成免疫失败的结果。

个别猪场对于消毒工作不够重视,很少进行消毒操作有的甚至根本不采取消毒措施。然而有的猪场却只是单一的夸大消毒的效果,给猪群每天消毒几次,这样必然导致猪舍过高的湿度,猪只始终处于应激状态,促进了疫病的产生。

中型或者是小型的猪只饲养场及城郊和乡村的个别猪场根本没意识到粪便污染的处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导致猪群长期生活在这种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从而会引发呼吸道等疾病。

当前,在我国的集约化猪只饲养场大多采用的一贯的连续的生产模式都是从配种、妊娠、分娩再到保育最后是生长育成,很难采取彻底的空栏消毒措施。近几年,养猪的生产结构和技术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临床的兽医工作人员应该采取全新的饲养管理技术,比如实行早期断奶、全进全出、多地生产等措施,以发挥对猪传染病的有效控制。

3、处理方式

疫病在猪场中流行的时候,要采取综合的分析方法,将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的现场诊断结合在一起,还要考虑把传统饲养与现代先进技术融合在一起,查找发病原因和疾病的诱发因素,有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化验和跟踪观察,从而针对疾病制订出正确合理的综合性防治程序。

猪只饲养场存在的猪瘟、口蹄疫、伪狂犬、气喘病等,尽量选择应激作用弱、同时具有净化效果的国外疫苗,根据具体发病情况选择配合使用其他疫苗,但是坚决不能滥用疫苗。此外,还要培养足够的保健意识,制定完整合理的药物预防方案,尽最大的可能将细菌感染控制到最低。饲养场的生物安全体系要尽量健全,始终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原则。要采取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发霉变质的饲料不可以给猪只饲喂,消灭环境中的应激刺激,保证猪只的免疫力能够得到提高。

猪肺疫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猪肺疫俗称锁喉风,肿脖瘟,是由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巴氏杆菌病),本菌存在于病畜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里,健康家畜的上呼吸道也可能带菌,对猪群的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猪肺疫都有哪些症状?又该如何防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猪肺疫的临床症状

1.最急性:俗称锁喉风,发病突然,迅速死亡。体温升高至40~42C,不爱吃食或食欲废绝,犬坐式,伸长颈部呼吸,发出喘鸣声,口鼻流出泡沫样液体,腹部、耳根和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红斑。

2.急性型:最常见的就是急性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胸膜肺炎。体温升高,持续性咳嗽和呼吸困难,初期干咳,后转为湿咳,咳嗽时有痛感,听诊时胸部有啰音和摩擦音。鼻流黏脓性分泌物,有时混有血液。初期便秘,后期开始腹泻,多因窒息而死亡,病程5~8天,没有死亡的转为慢性型。

3.慢性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和胃肠炎症状。病猪出现痂样湿疹,关节肿胀,持续性咳嗽,鼻子流出分泌物,经常伴随腹泻,病猪极度消瘦,不及时治疗,两周后就会衰竭而死,死亡率高达60%~70%。

猪肺疫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注意保证饲料营养,增强猪体的抵抗力,保持猪舍干燥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适当降低饲养密度,避免拥挤。

2.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种猪每年春秋两季各注射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1次,仔猪断奶后注射1次,大小猪一律皮下注射5ml。

3.发现病猪后要及时隔离,对猪舍及用具用2%氢氧化钠、5%漂白粉进行彻底消毒。

4.本病可选用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广谱抗菌素等进行治疗。

以上就是猪肺疫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发生本病时,应将病猪隔离、封锁、严密消毒。同栏的猪,用血清或用疫苗紧急预防。对散发病猪应隔离治疗,消毒猪舍。想了解更多猪病防治技术,请关注。

猪热应激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每年到了夏季,令广大养猪户最困扰的问题莫过于猪热应激了。母猪、公猪和大肥猪皮肤脂肪厚,汗腺不发达,天气炎热的时候它们体内产生的热量就无法通过蒸发来调节,多余的热量积聚在猪体内导致猪体出现一系列异常表现。那么猪热应激都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防治呢?下面我们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猪群热应激的临床表现

急性热应激:常突然发病,病猪精神沉郁,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触摸皮肤烫手,结膜发绀。严重病猪到底抽搐、四肢呈划水动作,严重时甚至在数分钟内死亡。

慢性热应激:a、公猪性欲减弱,射精量减少,精子活力下降。b、空怀母猪卵巢机能减退,发情延迟,隐性发情甚至不发情,而且受胎率下降。c、妊娠母猪在配种后的8天内发生热应激,还会导致胚胎的大量死亡;妊娠后期发生热应激会引起母猪部分流产等繁殖障碍问题,导致窝产仔数和活仔数的减少。d、哺乳母猪分娩后采食量下降,泌乳量下降,仔猪生长不良,成活率下降。

猪群热应激的综合性防控

1)加强降温硬件建设

对于夏季高温,猪场会采用各种降温措施进行降温,但是养猪人一定要根据猪舍特点选取相应的降温设施,达到理想的降温效果。

a.湿帘降温。湿帘降温是在猪舍一端使用清水穿过湿帘,另一端通过风机抽风形成负压,再结合关闭门窗迫使空气经过湿帘进入猪舍内,从而达到降温效果。该方法适合各阶段猪群,使用湿帘可以让猪舍内的温度下降5℃左右,但缺点是会导致猪舍内的湿度偏高。

b.喷淋降温。通过在猪舍内喷水,水雾落至猪身上后会加快皮肤散热从而降低体表温度,另外水分蒸发也可带走部分热量达到降温效果。但该方法同样会导致猪舍中湿度过大,比较适合育肥舍使用。

c.空调降温。不论是喷淋降温还是湿帘降温,其降温效果都有限,若是环境温度过高效果都不甚理想,唯一降温效果确切的就是空调,但是考虑到空调使用成本比较高,建议母猪产房和公猪舍采取空调降温。

2)供给充足清洁饮水

猪因为体表没有汗腺,其降温主要通过呼吸蒸发散热和排尿增加散热,所以高温时需要猪群大量饮水帮助降低体温,而且饮水温度越低从猪体内带走的热量就越多,降温效果就更好。

3)加强饲养管理

根据临床经验,高密度的饲养会使猪群的热应激加剧,所以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饲养密度,以防控热应激。再就是夏季应适当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营养浓度,比如在饲料中添加2%左右的植物油的同时减少纤维原料的使用,另外在满足必需氨基酸需求的前提下,降低饲料中粗蛋白水平,以缓解热应激。再就是夏季喂料时应选择早晚凉爽的季节,避开中午高温的季节。推荐在早上8点前,晚上6点后进行喂料,若白天采食量少可以在夜间12点再加强饲喂一次。

4)使用抗热应激药物

目前针对热应激有效的药物,常见的有维生素、电解质、小苏打以及部分中草药。当猪舍内温度超过35℃以后就要注意热应激的防控,常用药物方案如下:

a.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或维生素E;

b.饮水中添加可溶性氨基多维;

c.饲料中添加小苏打;

d.饮水中使用柴胡口服液+银黄可溶性粉的中药提取物,或饲料中加入鱼腥草散、穿心莲散等中药粉散剂;

e.饲料中添加山楂、陈皮、神曲、苍术等健脾开胃和清热消暑的中药,提高猪的采食量和抗热应激的能力。

猪群热应激的治疗

西医疗法:发现热应激病猪应迅速转移至通风阴凉的地方,并使用冷水浇头、口含冰块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肌注10%樟脑磺酸钠注射液5毫升,一天两次,耳静脉放血200毫升,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250毫升左右,间隔5小时后再注射一次。

中医疗法:发现热应激病猪应迅速转移至通风阴凉的地方,并使用冷水浇头、口含冰块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使用鱼腥草100g、野菊花100g、陈皮25g、淡竹叶100g,煎水1000毫升后,一次性灌服。或者使用20-30毫升柴胡口服液进行灌服,改善热应激症状。

以上就是猪热应激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夏季猪场一定要做好降温防暑的工作,增强透风,降低猪场的饲养密度,妊娠母猪舍和育肥猪舍温度不能高于37℃以上,否则就容易出现热应激。想了解更多猪病防治技术,请关注。

猪水疱病的诊断 以及预防猪水疱病的方法


猪水疱病又称猪传染性水疱病,是由肠道病毒属的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的主要特征是猪的蹄部、鼻端、口腔粘膜、甚至乳房皮肤发生水疱。由于本病传染速度快、发病率高,对养猪业的发展是一严重威胁,必须十分重视本病的预防工作。下面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水疱病的诊断以及预防猪水疱病的方法。

1、病因

猪水疱病毒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无类脂囊膜。猪水疱病毒对环境和消毒药物的抵抗力很强,在粪便和腌肉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在50℃经30min仍不失感染力。1%过氧乙酸60min可杀死该病毒。消毒药中以5%氨水、0.5%菌毒杀、复合酚类及0.5%~1%次氯酸钠消毒效果良好。常用的消毒剂如70%酒精、3%~5%来苏儿和10%生石灰都不能杀死该病毒。

2、流行情况

该病只感染猪,其他家畜不发病,但对人类也有一定的易感性。猪水疱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流行最多。该病传播速度很快,不同条件的养猪场发病率由10%—100%不等。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粪尿、鼻液、口腔分泌物、水疱皮、水疱液都含有大量病毒,并可向外界传播病毒。猪感染该病,首先是由于病猪、带毒猪及其肉制品调入引起;其次,是由于饲喂未煮沸消毒的泔水和屠宰的下脚料;再次,是经污染的车船、用具和饲养人员传播。病毒可经损伤的皮肤、消化道等途径感染健康猪。

3、临床症状

典型水疱病。其特征性的水疱,常见于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部分猪体温升高至40.5~42℃,在蹄冠和蹄踵的角质与皮肤结合部苍白肿胀,不久出现一个或多个黄豆至蚕豆大的水疱,继而水疱融合扩大,充满水疱液,1~2天后水疱破裂形成溃疡,露出鲜红的溃疡面,常围绕蹄冠皮肤和蹄壳之间裂开,疼痛加剧,出现跛行,多卧地不起,食欲减退或废绝。部分猪由于继发细菌感染而局部化脓,造成蹄壳脱落,病猪卧地不起,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水疱有时也见于鼻盘、舌、唇和母猪乳头上,但出现的水疱较蹄部晚,仔猪发生该病多数是在鼻盘上发生水疱。一般情况下,若不并发其他疾病不会引起死亡,10天左右可以自愈,但初生仔猪可以造成死亡,有2%的病猪偶见出现神经系统紊乱症状,表现为前冲、转圈、用牙齿咬用具,个别猪出现强直性痉挛。

温和型水疱病。只有少数猪发病,仅在蹄部发生一两个水疱,全身症状轻微,传播缓慢并且恢复快,一般不易察觉。

隐性型水疱病。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但血清学检查,有滴度相当高的中和抗体,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这种猪可能排出病毒,对易感猪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

4、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主要在蹄部。约有10%的病猪鼻端、口腔有水疱病变,口部的水疱通常比蹄部出现晚。病死猪剖检时,除个别病例心肌上有条状出血斑,其他脏器无可见病变。

5诊断要点

根据病猪蹄部、口唇和鼻盘有特征性水疱,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该病在临床上与猪口蹄疫、猪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疹等病相似,从水疱上难以鉴别,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具体做法是采取早期病猪水疱液装入青霉素小瓶内,制成1:5混悬液,每毫升加入青霉素1000万IU、链霉素1mg,放室温下2~4h,取上清液0.1mL分别接种1~2日龄乳小鼠和7~9日龄乳小鼠各5只,接种后如两组小鼠都死亡为口蹄疫;仅1~2日龄小鼠死亡,而7~9日龄小鼠不死为猪水疱病。6预防措施

“三个加强”。首先,要加强进出境检疫,禁止从有该病的国家输入活畜或动物产品,杜绝境外疫源传人我国境内;其次,要加强流通领域里的检疫,要以检疫诊断为中心,在收购、调运猪时逐头进行检疫,要做到“两看”(即看食欲、看跛行)和“三查”(即查蹄部、查口腔、查体温),若发现问题,应就地处理,不准外调。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猪群的科学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

“三个不要”。首先,不要从有该病的疫区购人种猪及猪肉产品,防止引进传染源;其次,不要生喂屠宰猪的下脚料和泔水。需要喂时,必须经煮沸消毒后再饲喂;再次,不要收购、运输、屠宰无免疫耳标的动物,要堵住外来的传染源。

“三个消毒”。首先,要搞好带猪消毒,切断感染途径。平时养猪舍内的带猪消毒,要做到每周消毒1~2次,可选用百毒杀消毒剂,浓度为1:1000,喷雾带猪消毒,每平方米表面积用消毒药300~400mL。其次,要搞好舍外环境消毒,净化环境,减少发病率,要做到每半个月消毒1次,可选用菌毒敌,浓度为1/100,进行喷洒消毒,每平方米表面积用消毒药400~500mL或用5%氨水消毒。再次,要搞好运输猪的车、船等交通工具的消毒,可选用5%氨水彻底消毒,或选用3%~5%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彻底消灭病原体。

猪水疱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在各种家畜中,只有猪可感染发病,其它动物不发病,人类有一定的感受性;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感染发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不同条件的养猪场发病率由10%-100%不等;猪群高度集中、调运频繁、猪仓库、屠宰场、铁路沿线等处传播快,发病率高;分散饲养的农村和家户,少见发生和流行。
2、临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主要症状是在蹄冠、蹄叉、蹄踵或副蹄出现水疱和溃烂,病猪跛行,喜卧;重者继发感染,蹄壳脱落;部分病猪(5%-10%)在鼻端、口腔粘膜出现水疱和溃烂;部分哺乳母猪(约8%)乳房上也出现水疱,多因疼痛不愿哺乳,致使仔猪无奶而死。
3、鉴别诊断本病在临诊上与口蹄疫、水疱性口炎及水疱疹极为相似,尤其是单纯口蹄疫还能引起牛、羊、骆驼等偶蹄动物发病;水疱性口炎除传染牛、羊、猪外,尚能传染马;水疱疹及水疱病只传染猪,不传染其它家畜。因此,该病的确诊,还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主要有:
(1)动物接种将病料分别接种1-2日龄小鼠和7-9日龄小鼠,如果两组小鼠均发病死亡,可诊断为口蹄疫;如果1-2日龄小鼠死亡,而7-9日龄小鼠不死,则可诊断为猪水疱病。病料在pH3-5缓冲液处理30min后,接种1-2日龄小鼠,小鼠死亡者为猪水疱病。反之则为口蹄疫。
(2)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
(3)血清学诊断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
防治方法
参照口蹄疫一节中的办法。在威胁区和疫区可用乳鼠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

猪弓形体病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和,猪场的防病工作也需要更加重视起来。夏季对于养猪场来说,除了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之外,更要加强对于猪弓形体病的防治。猪弓形体病也叫猪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性原虫病,对猪的生长发育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猪弓形体病都有哪些症状?又该如何防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般猪急性感染后:

经3天~7天的潜伏期,呈现和猪瘟极其相似的症状,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7天~10天,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食,粪里带黏液(仔猪多见水样腹泻),便秘、下痢交替。

呼吸困难浅而快,严重时呈犬坐式呼吸、流鼻液,有时咳嗽。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末期在耳翼鼻端、下肢、股内侧及腹部出现紫红斑和小出血点,最后卧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体温下降而死亡。

部分病例口流泡沫样液体。耐过猪一般于2周后恢复,但往往遗留咳嗽、呼吸困难及后驱麻痹、斜颈、癫痫样痉挛等神经症状。怀孕母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废食、昏睡数天后流产,产出死胎或弱仔,但母猪常在分娩后迅速愈合。

如何治疗呢?

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是磺胺类药。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以及防治对策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属于立克次氏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或血浆及骨髓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主要特征,又称黄疸性贫血、类边虫病、或红皮病。该病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但多发于以仔猪和母猪,其中哺乳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野猪不被感染。此病传播面积大,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养猪生产中的常发病和继发病。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以及防治对策。

1、流行病学

猪附红细胞体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夏季,尤其是雨后湿度较大的时候,以及气温易变的春、冬两季。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带菌猪在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气候恶劣、疾病等情况下都可引起血液中附红细胞体数量增加,导致病情加重。另外,该病可通子宫和胎盘垂直传播,也可通过活的媒介和被污染的器具进行水平传播。此外,在交配和人工授精时,也可传播此病。

2、临床与病理表现

仔猪发病症状明显,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无血色,皮肤黏膜苍白和黄疸等症状,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四肢无力,体温达到40~42℃,可视黏膜苍白,耳尖有紫斑,后逐渐蔓延全身,一般情况下,3~7天后发生死亡。慢性患病仔猪表现为,眼结膜苍白,耳尖冰凉,耳尖出现紫红色斑点,腹泻与便秘的症状交替出现,尿色棕黄,部分患病仔猪发生呕吐。大概7天左右,腹部皮肤表面出现大片紫红色斑块,少数耐受性经过的仔猪往往生长不良变成僵猪。病猪不愿走到,喜欢扎推趴卧,呼吸困难,全身皮肤发红,体温41℃左右,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加,少数出现后肢瘫痪的症状,病猪在频死期时,体温下降,排出红色尿液。母猪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感染常见于临产母猪或分娩后3~4天。急性期母猪表现厌食、沉郁,体温升高到42℃,贫血,黏膜苍白,乳房或外阴水肿,分娩后,母猪产奶量下降,母性缺乏,产下的仔猪发育不良。慢性期母猪出现繁殖机能障碍,表现为早产、产弱仔和死胎。母猪的受胎率降低,不发情或发情期不规律。

皮肤黏膜苍白,全身黄疸,剖开血液稀薄,呈浅红色不易凝固,大部分胸腔和腹腔有积液,心包有较多淡红色积液,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呈熟肉状。皮下大面积淤血,皮下组织干燥或黄色胶胨样浸润。全身淋巴结肿大,潮红,切面外翻,有液体渗出。肺肿胀,呈小叶性肺炎状。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点。胆囊肿大膨满,内有大量明胶样胆汁。肾脏肿大,苍白或呈土黄色.包膜下有出血点,膀胱黏膜上有点状出血。脾肿大明显,质柔软边缘不齐有点状出血点。肠道有大量出血性斑块。

3、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可初步诊断。确诊可取发热期病猪血液,预温至38℃后涂片瑞氏染色后,高倍镜下观察红细胞表面的附红细胞体。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做好疫病监测,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杜绝外来人员、车辆的进入,防止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人和发生。做好驱虫工作,消灭体内外寄生虫,杀灭成蚊可选用敌百虫、敌敌畏夜间喷洒蚊虫易于附着的墙壁、顶棚、圈舍等处。灭螨、虱可采用螨净、辛硫磷、敌百虫等喷洒猪体,且可选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肌肉注射或内服灭螨。

临床中常用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按药物说明书使用,每天肌肉注射lOmL/次,连续2~3天,或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4~5次。也可在发病初期用土霉素和四环素,剂量按体重15mg/kg,分2次肌肉注射,可连续使用1周。或按强力霉素300~400ppm拌料或150~200ppm饮水,连续使用,直至症状消失。或在确认虫体感染后用0.1%~0.2%土霉素拌料,连续投喂10天,停喂7天,然后根据症状决定是否进行第二疗程。对于确诊阳性感染的母猪族群来讲,离乳10天后的小猪可于水中添加水溶性的土霉素来治疗,对于群体的病猪可于每吨饲料中添加150g的土霉素来做治疗。对病情较为严重病猪,可用血虫净1瓶(lg),先用lOmL生理盐水稀释后,按每2ml)加入10%葡萄糖500mL内,再加安钠咖lOml),采取静脉注射(为体重50kg的量),每天1次,用至症状平稳后为止,此外还要在饮水中或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和C各lg。

一、临床症状和诊断

临床上主要表现黄疸、贫血和高热,并且全身发红。病猪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在40℃~41.7℃,皮肤发红,耳背青紫色,被毛无光泽,毛孔有铁锈样出血,腹泻,排浅红色尿,啃咬现象较明显,舔食从断尾处流出的血液,眼结膜出现不同程度的苍白黄染,病畜消瘦。

剖检可见血液稀薄,皮下水肿,粘膜、浆膜、腹腔内的脂肪、肝脏等呈不同程度的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肺脏水肿,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肾脏有出血点或表现为贫血,腹水增多。

取病猪的肝、脾、淋巴结等经涂片镜检和细菌培养,基本上可排除细菌感染。

鲜血压片镜检:从耳静脉取病猪血液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猪的红细胞变形,还可以看到在血浆中抖动、转动的原点状病原体,见到变形的血细胞及呈淡绿色荧光的附红细胞体,为阳性。

血片染色镜检:取死猪血液于载玻片上推片,以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菜花状、星状,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紫红虫体,轻轻旋动显微镜微调,可见附红体折光性很强,像一轮轮淡蓝色宝石(红细胞),嵌着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附红细胞体)一样,以瑞氏染色,可见虫体呈紫蓝色,个别为黄色,为阳性。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二、防治对策

1.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卫生,定期进行消毒、疫病监测、饲养员的健康检查,杜绝外来人员、车辆的进入,防止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入和发生。

2.中药疗法。
①单一中药提纯物。青蒿素是从青蒿中分离到的抗疟有效单体,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毒副作用低、疗效高,不易引起疟原虫的抗药性。试验证明,该药也是治疗和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首选药物之一。此外,还有用提纯的蒿甲醚、大蒜素、华蟾蜍素治疗附红细胞体病的报道。

②复方中药。动物红细胞中存在着许多与免疫功能相关的物质,而附红细胞体恰是破坏了血液中的红细胞,致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据报道:天花粉、黄芪等中草药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另一方面,附红细胞体病属温热症,热势偏盛,一些中草药可达到解表、凉血、清里、滋阴等作用。为此可从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方面采取中草药辅助治疗该病。

处方一:生地、柴胡、玄参、丹皮、赤勺、板蓝根各20克,黄芩、杏仁、荆芥、薄荷、二花、连翘各15克,石膏40克,甘草5克,供40公斤体重猪用,每日一次,连用2次。

处方二:当归100克、熟地60克、赤芍50克、黄芪60克、川芎30克、常山100克、地榆70克、苦参70克、青蒿60克,粉碎按1%比例混饲或每头猪30~50克,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每日1剂。

处方三:水牛角120克、黑桅子90克、桔梗30克、黄芩30克、赤芍30克、生地30克、玄参90克、连翘壳60克、鲜竹叶30克、丹皮30克、紫草30克、生石膏240克。用法:上药加入水5000毫升,煎开20分钟取汁,按10~20毫升/公斤体重计算,分早、晚饮用,药渣加入饲料中饲喂。

处方四:当归100克、黄芪60克、常山100克、苦参70克、青蒿60克、川芎30克、地榆70克、天花粉30克组成,经粉碎混匀,开水冲调,温后灌服,按10~20毫克/公斤体重计算,一天两次

3.西药疗法。

①砷制剂新砷凡纳明(914)。内服对胃肠粘膜有刺激,吸收少,必须静注给药。注射后排泄较慢,连续用药须间隔3~4天,以防蓄积中毒。砷剂毒性较大,有局部和全身反应。可在肿胀部位注射10%亚硫酸钠溶液或生理盐水,以减轻刺激;用量过大或静注速度过快,易导致心、肝、肾功能异常,表现为不安、出汗、肌肉震颤、后肢站立不稳、呼吸困难等症,轻者1~2小时可自行恢复。如为减轻疼痛,可在给药前肌注20%樟脑油10~20毫升。临床上常用供静注的粉针剂,用前用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配成10%溶液缓慢静注,也可直接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注。猪用量为15~45毫克/公斤,治疗时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制成5%~10%注射液,缓慢静脉注射。一般用药2~24小时内,病原体可从血液中消失,3天内可消除症状。

②抗血液原虫类药物。A.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通过抑制病原基体DNA的合成,阻断在体内的代谢而起到抑制病原的生长繁殖。肌注安全剂量的药物后可在注射部位引起肿胀,数日后可消失。全身反应表现为起卧、频繁排尿、肌肉震颤,呼吸和心跳加快,流泪等。临床常用的剂型为粉针剂,用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溶解配制成5%~7%的溶液,按5~7毫克/公斤体重深部肌注,间隔48小时重复用药一次。也有水针剂在临床使用的报道,按药物说明书使用,每次肌注50毫升(含药1克),注射2次,每次隔3天。该产品在发病的初期或感染率低时使用效果比较理想。B.黄色素。静注后12~24小时,病畜的体温下降,血中虫体消失,一般只注射一次,必要时可间隔24~48小时再注射一次。该药对注射局部有刺激性,静注时勿使药液漏至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炎性肿胀,甚至坏死。静注的速度宜慢,过速会引起不安,脉搏增数,呼吸浅而快,肠蠕动加强,一般可自行恢复。为减轻副作用,重病或体弱家畜可将一次量分两次注射,间隔12小时。为避免药物损害肝肾,一般用药不超过两次。临床常用剂型为黄色素注射液,3毫克/公斤体重,静注,极量为0.5克。或用0.9%氯化钠溶解成1%溶液每头肌注50毫升,每次隔3天,注射2次。C.磷酸伯胺喹啉。是治疗血液原虫的特效药物,该药对猪附红细胞体病治疗效果显著,为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首选药物。

③抗生素类药物。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来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

土霉素,广谱抗菌药,除杀细菌外,对衣原体、支原体、各种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放线菌和某些原虫还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常采用注射法和口服给药,不良反应为在注射局部发炎、坏死和消化道紊乱。静注给药时,速度一定要慢,并观察家畜反应,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兽医临床中常用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按药物说明书使用,每天肌注10毫升/次,连续2~3天,或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4~5次。也可在发病初期用土霉素、四环素,剂量按15毫克/公斤体重,分两次肌肉注射,可连续使用一周。或按强力霉素300~400ppm拌料或150~200ppm饮水,连续使用,直至症状消失。或在确认虫体感染后用0.1%~0.2%土霉素拌料,连续投喂10天,停喂7天,然后根据症状决定是否进行第二疗程。对于确诊阳性感染的母猪族群来讲,离乳10天后的小猪可于水中添加水溶性的土霉素来治疗,对于群体的病猪可于每吨饲料中添加150克的土霉素来做治疗。强力霉素也是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为长效、广谱、高效、半合成四环素族新抗菌素,作用与盐酸四环素相同,但抗菌作用较四环素强,排泄缓慢,维持血浓度时间长,给药后药物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和体液中,易于渗透于胸腔和乳汁,也易于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该药是治疗母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首选药物。

4.混合疗法。

①血虫净与中药配伍。配制三种浓度的血虫净、盐酸土霉素、中药制剂(处方四)及其两两相互组合三个复方共12种药物方剂组,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例进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血虫净+中药制剂组疗效最佳,经治疗6天后,红细胞感染率显著低于其他组,且死亡率为零,治愈率达到100%;中药制剂组红细胞感染率、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余组,而治愈率、有效率低于其余组。证明中草药与西药合用有协同增效作用。

②血虫净与土霉素配伍。采用长效土霉素(10毫升×2次)和血虫净(1克×2次)交替注射公猪,同时注射维生素B12注射剂(10毫升×12次),投喂“公畜散”,在饲料中增加补血添加剂,经2个月的治疗试验后,公猪精液基本恢复正常,每毫升精液中含精子数达到1.2~1.8亿,精子活力0.8~0.9,尿道球腺分泌物正常,精液颜色为浅白色或乳白色,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达到80%左右。而对于抽检血相异常的90头怀孕母猪,采取分娩前30天左右每周注射长效土霉素10毫升,连续注射4周,在饲料中添加补血添加剂,经治疗后,怀孕母猪分娩的有86头(2个月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母猪产弱仔率下降31.8%,产后母猪无乳率下降83.9%,少乳率下降77.8%,平均窝产总仔数上升3.1%。育肥猪采用血虫净5~7毫克/公斤体重深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效果显著。

③砷制剂与土霉素配伍。在培育猪饲料中添加0.1%~0.3%阿散酸或尼可苏,并每月与0.1%~0.2%土霉素交替使用,连续用药7~14天后停药7天,然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在饲料中添加补血添加剂。症状严重的猪注射长效土霉素3~5毫升或血虫净0.1克,每月注射1~3次。

或采用长效土霉素按1毫升/10公斤体重,每天肌注1次,连用3天,适时使用解热药物(退热大败毒)或配合使用氨基比林、蒽诺沙星等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对病情严重的猪只同时采取强心输液(安钠咖、5%葡萄糖溶液),补右旋糖酐铁、维生素B12。对30日龄前后的发病仔猪肌注2毫升牲血素,全群仔猪采用氟苯尼考(120克/吨)、强力霉素(180克/吨)拌料,连用8天。全场猪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阿散酸(80~150克/吨),饲喂15天。

④土霉素、血虫净和中药配伍。对发病猪肌注长效土霉素注射液、5%的血虫净溶液(3.5毫克/公斤体重),每天1次,交替进行。对于食欲废绝,病情严重的病猪,交替肌注长效土霉素、5%的血虫净溶液6毫克/公斤体重,同时静滴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生素C等药物。同时大群饲料中添加阿散酸,每100公斤饲料添加18克,连用5~7天,同时配合中药处方三煎剂口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12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