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腐蹄病的病因分析 肉牛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肉牛腐蹄病也叫做趾间坏死杆菌病、趾(指)间蜂窝织炎,是指蹄部趾间皮肤以及深部组织发生急性或者亚急性炎症。病牛临床上主要症状是患部皮肤裂开、化脓、坏死,往往伴有球节、系部、蹄冠发生炎症,出现程度不同的跛行。该病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生,主要集中在7~9月份,且主要是成年牛发生。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腐蹄病的病因分析肉牛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1、病因分析

微生物感染,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菌是坏死杆菌,此外链球菌、葡萄球菌、结节状拟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以及产黑素梭菌等也能够引起。形成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侵入的环境,如牛舍潮湿阴暗、运动场过于泥泞、卫生条件恶劣、没有及时清除粪便,牛床及牛舍粪尿沟积有过多的粪尿;运动场地面高低不平,存在碎玻璃、炉渣、石子等;蹄部长时间浸润在粪尿、污泥中或者角质过度软化等,都容易导致蹄部感染病菌而出现发病。营养因素,主要是日粮中含有较少的钙、磷或者二者比例不当,导致钙、磷吸收受到影响,容易引起肢蹄病。另外,日粮中含有较少的锌,导致蹄角化过程受到影响,从而容易发生腐蹄病;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会导致钙、磷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引起肢蹄病。

2、临床症状

急性腐蹄病。大部分病牛是后肢容易发病,前肢相对较少发生,且是左肢相比于右肢更容易发生,但基本不会四肢同时出现发病。病牛主要症状是经常抬起病肢,出现轻微跛行,且走动时病肢明显疼痛,往往卧地不起,拒绝站立和行走。早期对病肢进行检查,发现蹄趾间皮肤明显红肿,并痛疼感明显,蹄冠发生肿胀,呈红色,触感温热,且敏感性增强。病牛站立姿势有所改变,出现外展或者内收,严重时甚至无法着地负重。此时大部分病牛的蹄底开始形成有小洞,填满污黑色的坏死组织,有时会有液体流出,散发难闻的腐败气味,部分甚至已经形成瘘管,里面填满砂子和牛粪,往往使其喜欢在沙地或者草地行走,拒绝在水泥地上走动,且走动速度非常缓慢。哺乳母牛患病后还会导致泌乳量呈直线降低,公牛性欲明显减弱,且射精量、精液密度、原精活力及其冻后活力都显著降低,严重影响冷冻精液生产。

慢性腐蹄病。主要是由于病牛在急性发病期没有及时康复,导致症状再次加重,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肢体负重能力下降,走动时会出现明显的“三脚跳”,病蹄明显腐烂并有鲜血流出。另外,还伴有轻度的腹泻。病肢明显粗大,皮肤过度紧张,结缔组织出现增生并变硬。检查蹄底发现其发生腐烂、化脓,并有瘘管形成,散发难闻的腐臭为。严重时甚至失去生产能力,最终只能够采取淘汰处理。

3、治疗方法

硫酸铜液浸蹄。如果牛群中大量出现发病,可在牛舍门口设置水泥消毒池,长度为3m、宽度为2m、深度为20cm,并在池内添加适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用于浸泡牛蹄,每天1次,每次持续30min次,直到完全康复。如果病牛症状较轻,可在池内添加10%~30%的硫酸铜溶液,每次在放牧前后让牛蹄置于药液中进行消毒,能够有效的防治该病。如果病牛蹄部刺人异物,则必须先将异物取出。如果皮肤发生化脓坏死时,清除异物后要在患部使用3%来苏儿水或者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接着填塞适量的硫酸铜粉或者高锰酸钾粉即可,症状较轻时用药一次就能够痊愈。另外,也可在病牛患部清创后倒入适量研碎的血竭,接着再使用烧红的烙铁使血竭熔化,使其与角质相结合,如果创腔较深则需要采取分层烙熔,最后包扎绷带用于防潮、防腐。之后每间隔4~5天进行1次检查,如果血竭没有脱落则不需要进行处理,反之则要再补1次。

石炭酸治疗。如果病牛蹄壁发生严重腐烂、蹄肿穿孑L、移步困难,适宜采取该法治疗,能够有效的防腐。病牛患部小孔可适当进行扩创,接着对患部及其周围皮肤使用15%石炭酸溶液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能够有效止痒,并使其麻木;最后在患部及其周围反复涂布石炭酸,促使溃疡部烧伤,且孔洞中含有足够的药液,同时配合肌肉注射链霉素、青霉素进行消炎。第1天使用2次,之后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4天。一般来说,病牛第1天用药后,症状和跛行会有所加重,但在第2天开始症状就会减轻,逐渐恢复行走,且恶臭味以及黏性物质也逐渐消失。

中药治疗。患有腐蹄病的病牛常使用的中药组方是青黛散、血竭白芨散、去腐生肌散以及雄胆矾散等。青黛散主要由青黛、薄荷、黄柏、黄连组成,其中青黛起清热解毒之效,薄荷起清热、消肿之效,黄柏、黄连起止痛生肌、清热收湿之效,整体具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作用。去腐生肌散主要由乳香、血竭、冰片、龙骨、煅石膏组成,其中冰片起祛腐消肿之效,血竭、乳香起活血生肌止痛之效,龙骨、煅石膏起敛疮收口之效,整体具有生肌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疮疡久溃、浸淫不已、肌肉不生、久不收口等症状。雄胆矾散主要由雄黄、大黄、龙骨和白芨组成,其中雄黄起清热解毒之效,龙骨、白芨起收敛之效,整体具有止痛、清热、收敛的作用。病牛贴敷该方剂时,可适时在患处喷洒水或者醋等,确保湿润,从而促使药效良好。

相关阅读

猪肢蹄病的病因分析 猪肢蹄病的治疗措施


猪肢蹄病是在四肢或者蹄部发生所有疾病的总称,在养猪生产中比较常见。这类疾病的主要症状是病猪站立、步态以及姿势异常,很难支撑身体重量,从而导致种猪无法继续使用,只能够进行淘汰处理,影响猪群生产效率,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猪肢蹄病的病因分析猪肢蹄病的治疗措施。

1、分类

传染性肢蹄病,主要包括遗传性肢蹄病、细菌性肢蹄病以及病毒性肢蹄病。其中遗传性肢蹄病又可分成蹄裂、蹄底增生、屈曲腿、前肢增粗、外翻腿、内趾过小、多趾、独趾、“O”型肢以及“X”型肢;细菌性肢蹄病,主要是由于患有猪丹毒、布鲁氏菌病、葡萄球菌病、猪链球菌病而继发引起;病毒性肢蹄病,主要是由于患有口蹄疫、乙型脑炎等继发引起。

非传染性肢蹄病,主要包括变形蹄、骨骼损伤、软组织损伤、瘫痪、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中变形蹄又可分成蹄底增生、卷蹄、外蹉蹄、卧系低蹄、过宽蹄、突系高蹄、长蹄、蹄裂。

2、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猪饲料中含有较少的某些营养物质或者搭配比例不合理,导致相对缺乏某些元素,从而容易发生肢蹄病。例如,日粮钙磷比例不当,会导致猪被毛蓬乱且容易发生脱落,蹄壳发生横裂,出现跛行,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蹄冠部发生肿胀,并伴有明显疼痛,导致其在站立时患肢持续抖动或者悬蹄,很难站起或者卧地不起,蹄部还容易感染其他病菌,较难治愈。猪缺乏生物素,会导致机体生长发育缓慢,被毛发生脱落,引起皮炎,皮肤干燥,形成较多的皱褶,且存在大量的鳞屑,蹄部发生横裂,蹄底容易磨损,并存在较深的裂口,有时甚至能够达到真皮,从而发生出血。一般来说,猪采取封闭饲养或者使用漏缝地板,使其无法从土壤、褥草以及粪便中摄取一定量的生物素;饲喂过多的高蛋白低脂日粮,导致机体所需的生物素增多;饲料发生酸败或者添加胆碱导致生物素活性降低;饲料中含有某些生物素拮抗物,如蛋清中的抗生物素蛋白等,都会导致机体缺生物素。缺锌,病猪皮肤往往会发生皮炎、角化不全、脱毛以及蹄裂,母猪缺乏还会导致产仔数减少等。

环境因素。冬春季节,环境比较干燥,猪体表毛细血管有所收缩,从而减少分泌脂类物质,再加上地面粗糙,使肢蹄与之经常摩擦、碰撞,往往会导致皮肤和蹄壳发生干裂。猪栏地面粗糙或者漏缝地板的漏缝不适宜,以及绑栏门上的铁线、铁钉、突出的饮水器等,都可能导致腿部皮肤、蹄面发生过度磨损,或者形成刮伤、擦伤。猪栏潮湿、阴冷,尤其是水泥地面不具有保暖性,在春季的阴雨天且侵入贼风时,就非常容易导致猪受凉,从而造成风湿性关节炎或者肌肉风湿,使肌肉关节疼痛、僵硬,无法站立。

细菌感染。据报道,多种猪肢蹄病都与感染细菌密切相关,如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猪丹毒杆菌、葡萄球菌以及化脓棒状杆菌等,以上细菌都能够侵害猪关节,即蹄部、肘部、腕部等,导致局部出现痛、肿、红、热的症状,进而引发关节炎,导致四肢运动失调。部分猪的四肢尽管在外观上没有出现明显病变,但由于细菌往往会侵害脊柱而形成化脓灶,从而使后躯发生瘫痪。

3、治疗措施

细菌性肢蹄病。病猪感染细菌初期,如感染链球菌,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0万IU/kg青霉素、1万IU/kg链霉素、110mL30%安乃近,每天2次,连用3天,或者按体重对病变局部环状封闭注射3万IU/kg普鲁卡因青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感染猪丹毒杆菌,可按体重肌肉注射20万IU/kg青霉素、5~10ml_/kg30%安乃近;感染支原体,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0mL/kg泰乐菌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0万IU/kg青毒素,每天2次,或者首次按体重肌肉注射145mg/kg磺胺噻唑,之后按体重使用72mg/kg,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感染后期,需要采取切开引流,即按照局部脓肿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脓肿成熟后才能够使用手术刀将脓包切开,排出脓汁后使用2%双氧水冲洗,完全清洗干净后再撒布2瓶青霉素粉,同时配合注射适量的抗炎药物。如果病猪发生瘫痪,可静脉注射由500mL10%葡萄糖液、7瓶10mL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瓶100万IU链霉素、10瓶80万IU青霉素钾、1支10mL安纳加注射液、10支1ml_地塞米松、5支10ml_维生素B1、5支10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营养性肢蹄病。根据猪的生长规律饲喂细度适宜的饲料,确保钙、磷、锌、硒、氟、铜、锰等的含量、比例合理,并适当增加有机微量元素的添加,如蛋氨酸锌、氨基酸锰络合物、氨基酸铁络合物、酵母铬、酵母硒、甘氨酸铜等,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风湿性关节炎。病猪可每头肌肉注射5-10mL2.5%醋酸可的松,或者在关节注射3~5ml_醋酸波尼松龙;按体重肌肉注射由0.05~0.1mL/kg镇跛消痛宁(主要成分是对乙酰基酚)、5万IU/kg普鲁卡因青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或者每头内服3~5g阿斯匹林,每天2次,连续使用7天。

羊腐蹄病的临床特点及中西药结合防治方法


1病原及流行特点

坏死梭杆菌和结节拟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二者都属于拟杆菌科梭杆菌属,是革兰氏阴性菌。坏死梭杆菌通常呈长丝状,少数菌体较短,呈球状。结节拟杆菌通常呈大杆菌状,且菌体末端比较膨大。病菌具有较弱的抵抗理化因素的能力,如使用2%的甲醛溶液、1%的高锰酸钾溶液作用15min就能够将其杀死,在60℃温度下经过30min会被杀死,在煮沸条件下只需要Imin就被杀死,但在被污染的土壤中能够生存10~30天。

一般畜禽饲养场、土壤、池塘、沼泽存在该病原,健康畜禽的消化道黏膜和扁桃体也存在病原,且能够通过粪便和唾液排到体外,导致周围环境发生污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菌羊,病原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损伤而侵入到体内,尤其是发生创伤的四肢。该病通常在夏季容易发生,尤其是多雨季节、低洼潮湿地区容易发生,但往往呈散发,偶尔会呈地方性流行。羊群在放牧过程中被锋利的异物刺伤,或者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踩伤,通过伤口感染病原而出现发病。另外,羊只长时间处于潮湿、拥挤环境容易损伤蹄部,从而更容易侵入病菌。此外,存在病原的草场过于潮湿、泥泞且排水较差也能够成为该病暴发的因素,但如果潮湿的草场环境不存在病原,且羊只蹄部没有变软或者发生损伤,则不会发生该病。

2.临床症状

病羊主要出现跛行,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拒绝站立,往往卧地,走动困难。发病初期,病羊出现轻度跛行,趾间皮肤发生炎症、充血,且略有肿胀,触诊病变处会比较敏感,且流出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散发恶臭味,蹄底部存在小孔或者大洞。对伤口用手术刀进行扩创,发现有污黑色液体从蹄底的小孔或者大洞中流出,且散发臭味,蹄间往往会存在溃疡面,并有恶臭的坏死物覆盖在上面。症状严重时,病羊体温明显升高,只能够卧地不起,蹄壳发生变形、腐烂,蹄匣甚至发生脱落,还可能导致全身性败血症。

3防治措施

应急处理。如果羊群中出现病羊,要立即对全群进衍检查,确保将病羊全部挑出,并采取隔离治疗,而所有健羊只要使用10%福尔马林或者30%硫酸铜进行预防性蹄浴。圈舍要进行全面的清扫消毒,将表层土壤铲除干净,并换上新土,清出的污染垫草、粪便以及坏死组织要采取焚烧处理。

对症治疗。如果病羊症状较轻,可先对整个病变蹄部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进行彻底清洗,接着放人75%酒精中浸泡lOmin左右,再放入碘酒中浸泡lOmin左右,经过2~3次基本能够痊愈,如果病羊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长,且蹄部存在明显的化脓,并存在明显发烧,使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蹄部后要用锋利的手术刀将蹄尖部削去,直到蹄尖明显露出血液时再放入碘酒中浸泡5min左右,促使有害的渗出液以及脓水完全排出,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如果病羊蹄部深部发生腐蚀,且流出腐败脓汁,则要刮净全部坏死组织,接着用浸有20%的硫酸铜溶液的药棉清洗疮腔,再在创口直接撒布由硫酸铜溶液和高锰酸钾组成的混合药粉,最后在病变处严密包扎纱布、绷带,并在外面敷上黄蜡,避免进水以及被其他尖锐物刺伤。注意病羊用药后要确保蹄部保持干燥,且经过1星期要对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愈合则要采取以上方法再次进行治疗,通常经过1星期就能够痊愈。此外,对于病情严重的病羊,为避免出现败血症,还要采取全身防治,一般选择使用链霉素、青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

中药治疗。取lOg白矾、50g艾叶、lOg花椒、25g防风等,加入适量水煎煮15~30min。将药液倒人大小适当的盆内,以能够同时放入病羊的四肢为宜,且液面高度要位于系部以上。病羊四肢在药液中浸泡15~20min后,用药液将患部存在的杂质洗净,将坏死组织切除。如果蹄部发生变形,还要采取修蹄或者矫正。然后取50g川芎、50g石灰,全部研成粉末,再添加200g猪油调制成膏状,取适量在患部涂抹均匀,最后包扎绷带,注意以上药量可根据病羊数酌情增减,通常经过2~3次换药就能够痊愈。也可取250g大黄和500g陈石灰,先在煎药锅内放人大黄,添加一碗水,煮沸后经过10min再添加陈石灰,混合均匀后炒干,将大黄除去,余下研为细末撒在患处,具有定痛、散血、生肌、消肿的作用。

改善饲养环境。羊圈地面不能过软,也不能过硬,不能完全采取松软泥土结构,也不能完全采取钢筋水泥结构。如果是水泥地面,则要在上面铺盖一定厚度的稻草,并注意存在高低层次的划分,从而满足羊只生活的基本要求;如果是松软泥土结构,则必须定期平整土地,避免粪水长时间渗入泥土中而形成适宜病菌生长的环境。羊舍要保持通风良好,适当光照,如果无法提供这种饲养环境,则可在羊群外出放牧的同时对圈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另外,选择适宜的草场进行放牧,禁止到质地较硬,且存在大量细小石子甚至是破碎玻璃渣的地点进行放牧,避免蹄部损伤而发生该病。

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 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牛放线菌病也叫做牛放线菌肿,主要是感染牛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和伊氏放线菌而引起。病牛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颌下、舌以及颈部出现放线菌肿,肉牛最容易发生,尤其是2~5岁的牛只非常容易感染。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生产性能降低,严重时会导致采食、吞咽困难,甚至出现心衰而发生死亡。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放线菌病的病因肉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综合治疗方法。

1、发病特点

在污染的土壤、饮水和饲料中都存在引起该病的病原体,从而容易在肉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寄生。只要皮肤或者黏膜发生破损,就会自行出现发病。例如,肉牛采食带刺的饲料,如禾本科植物的芒、大麦穗以及谷糠等时,往往会损伤口腔黏膜而发生感染。一般来说,肉牛在低湿地进行放牧时,比较容易发生该病。

在肉牛损伤组织内存在的病原菌,会使寄生部位发生慢性传染性肉芽肿的炎症过程。在肉芽的中心,会存在放线状菌芝的化脓灶,即发生脓肿。有时炎症过程是单一的结缔组发生明显的增生,并不会出现化脓。但由于结缔组织发生增生,会形成肿瘤样赘生物,即放线菌肿。如果侵害到肉牛的舌组织,往往会明显增长而突破黏膜,进而形成溃疡。

2、临床症状

病牛主要是领骨、口腔、头部皮肤以及皮下等部位出现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牛的牙齿逐渐松动,甚至发生脱落,导致吞咽和咀嚼都比较困难,影响营养吸收,从而导致机体快速消瘦。当病菌侵害软组织时,通常是在领下、头部以及颈部等处的组织内部形成不痛不热的硬结。如果舌和咽部组织变硬时,就会形成“木舌”或者出现蘑菇状新生物,使其大量流涎,且咀嚼比较困难。母牛感染后,还能够侵入乳房,使其发生弥漫性肿大或者形成局灶性硬结,导致乳汁变得黏稠,并混杂脓液。放线菌肿中能够浸润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使其形成脓肿,并经由疹管将脓液排到外面,同时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细菌也能够经由疹管侵入组织,进而促使化脓、坏死过程明显加重。在增生组织或者结节中,都存在灰黄色或者灰白色的软化灶,且软化灶和脓汁中还存在“硫磺颗粒”。

3、实验室诊断

病料的采集、形态及染色特征。在按压出现波动的病变部位使用无菌注射器进行穿刺,抽取适量的脓汁放在无菌培养皿中,添加少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放在解剖镜下进行观察,能够发现直径小于1mm的硫磺色或者灰色颗粒,用灭菌接种环将其挑到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略微挤压,如果有需要还可滴加10%氢氧化钾或者氢氧化钠溶液促使小“硫磺颗粒”表面的附着物消化,从而将钙质清除,有利于检查。接着将玻片放在低倍镜下使用暗视野进行观察,最后使用高倍镜对其结构进行观察,发现中央颜色较深,这是由于菌丝相互缠绕而导致,次种菌丝的末端呈放线状排列,比较紧密,末端较粗。直接镜检结束后可将盖玻片用镊子小心地揭去,待标本干燥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发现中间部分的菌丝呈阳性,而四周较粗的菌丝呈阴性。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混杂小颗粒的脓液放在乳钵内,完全研碎后分别在血清LB肉汤和血清LB琼脂中接种,并分别放在37℃、10%二氧化碳环境中进行厌氧以及需氧培养,经过24h发现二者都能够生长细菌,但厌氧环境中长势相对较好。在琼脂平板上,能够存在深入培养基的圆形、边缘稍微透明、灰色、黏稠且不容易挑出的细小菌落以及表面光滑、湿润、圆形的隆起大菌落。肉汤中出现一致浑浊,并在试管底部沉淀有细小、绒球样絮状物。分别制成涂片,经过染色和纯培养后,可确定大菌落是葡萄球菌,小菌落存在革兰氏阳性的菌丝的断片和细分支菌丝。

4、综合疗法

药物治疗。早期治疗时,病牛可在肿胀部位分点注射适量的5%碘酊,每天1次,同时根据体重大小配合注射适量的青霉素钾和链霉素混合液,每天2次。一般每天早上在肿胀部位使用碘酊进行深部分点注射,在颈部肌肉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下午在肿胀块周围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进行分点注射,并根据肿胀块大小来确定碘酊的用量,如果放线菌块达到拳头大小,可每次使用20mL碘酊,并随着其增大适当增加用药量。通常连续使用大约5天碘酊,肿胀块就开始出现化脓,临近破溃前要采取外科手术。用手术到将肿胀部位切开,促使脓汁完全排净,结合则填入浸有碘酊的纱布,每天更换1次,连续使用3天就能够痊愈。

手术治疗。发病后期,当病灶皮肤发生化脓破溃而流出脓汁,甚至形成瘘管时,则要先采取手术治疗,然后再采取药物治疗。当病牛发生病变的部位成熟软化后,对其进行保定,并将患处的被毛剪去,涂抹适量碘酊进行消毒,然后将患部皮肤切开进行排脓,再使用生理盐水和双氧水对创腔进行清洗。如果病牛形成瘘管,要确保将瘘管完全切掉。根据手术部位创腔面积,选用长度适宜的纱布,将其对折后在下层撒布一层较薄的高锰酸钾粉,然后盖上一层纱布,接着填入创腔,注意在外面流出1-2cm纱布,用于引流排脓。另外,创腔清洗后也可填塞浸有适量碘酊的纱布,每24-45h更换1次,同时配合在伤口周围注射适量的10%碘仿醚。

肉牛口炎的病因 肉牛口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口炎是指口腔黏膜发生炎症,主要是由于化学、物理或者某些生物性因子(如感染患口蹄疫等)的作用而导致,任何动物都能够发生。肉牛患病后,主要表现出食欲不振,或者具有食欲但不敢采食,咀嚼速度缓慢,甚至完全停止采食,大量流涎,且口温升高,口腔黏膜发生肿胀,存在水疱或者形成溃疡。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口炎的病因肉牛口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病因分析

肉牛口炎可由非传染性和传染性因素引起。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是指机械性刺激,如肉牛食入质地粗糙或者比较尖锐的饲料,或者采食混杂木片等硬物的饲料;抗坏血酸、核黄素以及烟酸或者营养不良等,也都能够引起发病。传染性因素主要是指有某些疾病继发引起,如牛流行热、口蹄疫、牛黏膜病、坏死杆菌病以及水泡性口炎等,都能够导致该病。病牛主要经由皮肤或者黏膜损伤而发主感染,也能够经由污染的饮水和饲料通过消化道引起感染,还能够经由双翅目昆虫叮咬而导致易感牛发生感染。随着牛年龄的增长,对该病的易感性逐渐增加,即成年牛相比于犊牛更容易感染。该病的流行一般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初夏开始发生,在夏季中后期发病率有所升高,直到秋季出现第一次霜冻前后才停止发病。

2、临床症状

卡他性口炎。病牛口腔黏膜出现斑点或者弥漫性潮红,硬腭发生肿胀,有时唇部会散布有小结节和烂斑,舌面往往出现灰黄色或者灰白色的舌苔,口温有所升高,采食和咀嚼速度缓慢且比较小心,或者不敢咀嚼,流出口诞,症状严重时齿龈、颊部黏膜发生肿胀,甚至形成糜烂,流涎明显增多。

溃疡性口炎。病牛犬齿和门齿的齿龈部分发生肿胀,易于出血,呈暗红色,经过1~2天病变处会发生黄绿色或者苍黄色的糜烂性坏死,并在周围的颊和唇黏膜处出现溃疡,且散发腐败的腥臭味,流涎中往往混杂血丝,并散发恶臭味,一般伴有败血症。牛由于采食异物而导致口黏膜发生损伤,形成创伤和烂斑,甚至是溃疡。

水疱性口炎。通常具有3~7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牛精神萎靡,体温明显升高,一般达到40~41℃,食欲不振,减少反刍,饮水增加,耳根发热,鼻镜及口腔黏膜干燥。唇黏膜、舌上出现水泡,呈米粒大小,且小水泡往往会发生融合形成大水泡,里面含有透明的黄色液体。经过l~2天,水泡发生破裂,在水泡皮脱落后会形成鲜红色的浅层烂斑,且边缘不规则。流涎明显增多,呈引缕状,并导致采食困难。部分病牛甚至在蹄部及乳头也会出现水泡,病程持续1—2周,逐渐恢复,基本不会发生死亡。

丘疹性口炎。病牛精神沉郁,体温大约为39.8℃,病程后期体温稍有升高或者基本正常,无法采食或者拒绝采食,停止反刍,口流出清涎,部分会流出泡沫样口涎。检查口腔,发现舌黏膜出现斑脱或者脱落,口角、唇内以及齿龈存在扁平状的丘疹样斑点或者溃疡斑。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时,口腔内的丘疹会形成凹陷形状,散发口臭,病程通常在7~10天,少数会更长一些。病牛呈良性经过,经过5天能够开始饮水,少数能够采食少量嫩草,逐渐恢复,通常不会表现出全身症状。

3、防治方法

药物治疗。该病的治疗原则是净化口腔、收敛以及消炎。发病初期,病牛可使用消毒收敛剂对口腔进行冲洗,每天3~4次。一般炎症程度较轻,主要选择使用2%~3%硼酸溶液或者1%食盐水对口腔进行洗涤;炎症程度较重,且散发口臭,主要选择使用0.1%雷佛奴尔溶液或者0.1%高锰酸钾溶液;如果分泌大量唾液,主要选择使用1%~2%明矾或者鞣酸溶液,或者2%~4%硼酸溶液,或者涂抹适量的2%甲紫溶液。对于慢性口炎,可涂擦适量的0.2%~0.5%硝酸银溶液或者1%~5%蛋白银溶液。对于溃疡性、水泡性、丘疹性口炎,不仅要使用以上药液对口腔进行冲洗,还要在糜烂和溃疡面上涂抹适量的1%磺胺甘油乳剂或者碘甘油(1:9)。对于病程持续时间稍长的病牛,可肌肉注射30~50mL自家健康牛的血液,促使机体抵抗力增强,促进康复。病牛在冲洗口腔过程中,如果病牛鼻孔周围形成脓性结痴,使呼吸受到影响,也可使用0.1%的高锰酸钾液进行洗涤。

加强饲养管理。在肉牛饲养管理中,为预防非传染性牛口炎要确保饲喂干净卫生的饲料,禁止饲喂质地过硬、过粗或者尖锐饲草;另外,要避免牛食入有刺激性饲草;此外,要定期检查牛牙齿,如果发现患病要立即进行修整。为预防传染性牛口炎,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即易感动物(牛)、病原微生物以及传播途径。发现病牛后要立即进行隔离,并尽快同口蹄疫、猪水疱病采取实验室鉴别诊断,并及时汇报给上级防疫部门。对于出现发病的疫区,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必须划定隔离区,并使用封锁带控制病牛的活动区域。疫区要进行全面消毒,直到全部病牛康复,再经过1个月才能够解除隔离。牛场发生传染性口炎时,要在采取治疗的同时对养殖场和牛舍进行消毒,不允许外面人员进入牛场,且可在牛场进门处铺设喷洒适量2%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草帘,大小以2.5m×4m为宜,用于对进出车辆及人员进行消毒,每天2次,能够有效抑制疫情扩散。

肉牛口炎,为口腔黏膜层的炎症。
1、病因①饲料粗硬;②刺激性药物;③机械损伤。
2、症状往往在采食、咀嚼障碍,流涎时才被发现,口腔温度高,黏膜呈斑纹状充血、肿胀。此外,在牛场内一旦有口腔黏膜溃烂、流涎出现时,应重视对口蹄疫的鉴定。
3、治疗首先应查明原因,及时去除病因。病畜给予优质饲料,同时进行药物治疗:①用2%硼酸液或0.1%高锰酸钾液或2%明矾液冲洗口腔;②口腔内撒布收敛、消毒、杀菌药如青黛散、西瓜霜、明雄散;③口腔内涂碘甘油;④全身体温升高者,用抗生素治疗。
4、如何治疗肉牛口炎
(1)肉牛口腔黏膜溃烂或溃疡,洗口后可用碘甘油(5%碘酒1份,甘油9份)或10%磺胺甘油涂抹,每日2次。也可用青霉素1000国际单位加适量蜂蜜混匀后,涂患部。已化脓出血的,将兽用冰硼散用纸筒吹入患处,每天1~2次3天可以治愈
(2)用1%食盐水,或2%~3%硼酸液,或2%~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口腔,一日2~3次。口腔有恶臭的,用0.1%高锰酸钾液洗口,唾液分泌旺盛,用1%明矾溶液或鞣酸溶液防治。
(3)经常观察肉牛体温,如果体温升高,不能采食时,静脉注射10%~25%葡萄糖液l000~1500毫升,结合青霉素或磺胺制剂即可每天两次
(4)在介绍几种中药治疗方法使用中药治疗牛口炎可以有效的减少西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达到绿色养殖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a.用清水或者淡盐水冲洗口腔后,再用白砂糖直接撒在口中,每天3次,5~6天可愈。b.山药30克,冰糖30克,共研为末,撒在口腔患处。每日两次4天可以治愈。c.蒲黄、干姜等份,共研为末,涂在舌上后再揉搓。每日2次一个礼拜可以治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16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