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血痢的发病特点 肉牛血痢的肉牛血痢的及防治措施

肉牛血痢也叫做肉牛小肠炎,是由于混合感染空肠弯杆菌和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排出血样粪便。主要是断奶后的犊牛和1~2岁小牛容易发生该病,成年牛也能够发生。一般在3~8月份容易发生,且散发性或者地方性流行,持续时间较短,但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血痢的发病特点肉牛血痢的肉牛血痢的及防治措施。

1、发病特点

血痢只有牛会感染,羊、猪等其他动物不会出现发病,且往往呈散发性或者地方性流行。一般来说,6月龄至2岁的牛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次是老龄牛,青壮年牛相对较少出现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播来源是病牛和处于潜伏期的病牛,病牛治愈后基本不会再次感染。任何性别的牛都能够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是2~10月份发生,尤其是4~7月份达到发病高峰期。这是由于4~7月份温度逐渐升高,雨水增加,草木都已经生长还青,此时牛只往往会到舍外进行放牧,此时可能携带病原的牛如果排出粪便,在雨水冲刷的情况下导致饮水、草地以及场所发生污染,从而通过消化道感染该病。

2、临床症状

病牛通常没有表现出任何前驱症状就突然出现严重腹痛,前肢不断刨地,后肢频繁踢腹,并回顾后躯,频繁起卧,或者盲目地来回乱跑,大约持续5~8h后,会呈现钝性疼痛,停止采食、反刍,但依旧能够饮水。随着症状的加重,被毛逆立,鼻镜干燥,往往卧地,静止不动或者偶尔移动四肢,或者头颈屈曲抵在肩胛部,或者向前伸抵在地面上,陷入睡眠状态。驱赶时四肢无力,走动缓慢,臀肌肌肉、股四头肌和肌肘出现颤抖。结膜发生充血,眼球明显下陷,脉搏加速,达到80~160次Imin,血液颜色暗淡,质地黏稠。初期发生轻度胃肠炎,在右侧腹壁触诊会呈现略微紧张,出现踢腿或者躲避现象,瘤胃内容物比较稀薄或者软硬度正常,个别发生轻度臌气,排粪量逐渐减少,且排出干燥粪便;后期口腔黏膜苍白,散发恶臭,舌如海绵柔软,舌面存在横向皱褶,胃肠音消失,停止排粪。有些病牛发出呻吟,呈现里急后重,经常努责,有时会有少量黄白色或者白色的浆糊状黏液团块排出,肛门黏膜发生水肿、外翻,外面潮红,里面呈紫红色。

3、剖检变化

病死牛可视黏膜呈苍白色,皮毛粗乱,全身实质脏器和皮下结缔组织都没有发生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但周身淋巴结发生水肿,肠黏膜发生脱落,且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肿胀,十二指肠至直肠的黏膜都存在条状出血或者弥漫性出血,肠内容物比较稀薄,且混杂血水或者血凝块,胆囊发生肿大,而其他脏器没有出现异常。

4、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病牛要先进行止血,可肌肉注射6~10mL止血敏或者10~20mL安络血;接着进行抑菌消炎,可灌服40g碳酸氢钠、100~150g活性炭、30g次硝酸铋、30g鞣酸蛋白。另外,病牛还要采取强心补液,即缓慢静脉注射由2000mL复方氯化钠溶液、500mL葡萄糖生理盐水、300~500mL3%~5%碳酸氢钠溶液、1~2g维生素C、20~40mL10%苯甲酸钠咖啡因溶液组成的混合溶液,要注意控制在6h以内完全注入体内。

中药治疗。病牛可使用止痢散治疗,即取紫珠草、仙鹤草各40g,金银花、诃子、乌梅各25g,白头翁、黑槐花、黑地7榆、苍术各30g,15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装入塑料袋分装密封保存,每包重量为300g,使用时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灌服,每天早晚各1次,一般体重200kg左右的病牛每次使用1包即可。方剂中的白头翁、仙鹤草、黑地榆、诃子、紫珠草、乌梅、槐花等是本方主药,其止血、止泻、清肠热之效,尤其是仙鹤草是用于止血症的专用药物,各种类型病牛都适用,不仅能够促使血小板和血钙含量增加,还加快凝血速度,刺激血管收缩;白头翁是治痢的有效药物,具有凉血、清热解毒之效,通常用于毒痢和湿热痢疾。另外,苍术具有去湿利水、燥脾的作用;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此外,也可取30g连翘、30g槐花、30g诃子、30g猪苓、30g苍术、30g乌梅、30g银花、30g泽泻、30g地榆、20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后灌服,每天1剂。根据具体症状加减药物,如严重努责,且只便血不排粪,并散发恶臭难闻的气味,舌苔黄腻,可添加30g炒蒲黄、40g大黄炭、40g当归;如果严重腹泻,可添加云苓、车前子各30g;如果排出混杂血液的干燥粪便,要减去泽泻、猪苓,并添加厚朴、生军、枳壳各30g。

加强饲养管理。对于该病的流行地区,要加强牛群的饲养管理,防止过度疲劳,适当补料,避免饮用疫水、脏水,禁止到疫区进行放牧。如果发现病牛要立即将其隔离,并进行消毒,如圈舍、场地可使用漂白粉或者10%石灰水进行消毒,对于排出的粪便要采取堆积发酵。在容易发生该病的季节,要因地制宜的使用适宜的中草药进行杀菌消炎、清热解毒、收敛止血,如马齿苋,淡竹叶、铁苋菜、一见喜、白茅根、旱莲草、鱼腥草、凤尾草等,选择4~6种,每种用量为250g,加水煎煮后经常给牛灌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该病。

相关推荐

仔猪黄痢的发病机理 仔猪黄痢的治疗方法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仔猪黄痢病是乳猪以拉黄色稀粪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传染病。多发于3日龄左右的乳猪,发病率极高,死亡率也高。7日龄以上的乳猪发病率极少。该病在我国较多的地区和猪场都有发生,是危害仔猪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仔猪黄痢的发病机理仔猪黄痢的治疗方法。

1、流行病学

猪的易感性。该病常发生于30日龄以内的仔猪,大于5日龄的仔猪很少患病。仔猪对该病的易感性与年龄有关,与母猪也有密切关系。曾有人将某窝初生数头仔猪至于另一窝中寄养,原窝仔猪虽全窝发病,而带入的仔猪仍然无病。人工接种试验发现,已经吃初乳的仔猪,有时能抵抗人工感染,而未吃初乳的仔猪复制该病,则往往很容易成功。可见黄痢的发生与母猪初乳内抗体的有无及浓度有直接关系。在天然情况下,母猪在不断接触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某些抗原后,由于初乳中含有一定浓度的分泌型抗体,而使仔猪免于感染发病。仔猪的易感性随仔猪日龄的增长而递减,出生后24h以内发病者,其死亡率常为100%。大于5日龄的仔猪即使发病也能免于死亡。

死亡率。仔猪的死亡率因发病日龄的大小而不同,出生后24h左右,即发病的仔猪如不予治疗,其死亡率往往接近100%;病程超过3~4天者,有的虽可能耐过,但多发育不良或转成白痢。

传染。该病的病原性大肠杆菌早已存在于猪舍周围环境中和母猪肠道内,当仔猪产出时,可能立即被感染。在母猪的皮毛及阴道内可发现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仔猪在经产道时即由口吞入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原来没有黄痢的某猪场调查发现,该场黄痢之所以能突然发生,与新引进一批母猪有关。因此,在一个猪场内,仔猪黄痢的突然暴发一般与新的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的传入有直接关系。

2、发病机理

仔猪黄痢基本上是一种肠道感染,肠病原性大肠杆菌在肠腔及绒毛上皮表面大量繁殖,但很少侵入黏膜深层或血液。病猪所表现的水泻和脱水性病变主要是由病原菌产生的肠毒素刺激肠上皮大量分泌液体所致。由于上皮分泌液体的量远超出肠上皮的吸收能力,才引起剧烈的水泻和严重的脱水,最后导致仔猪衰竭死亡。在仔猪的结扎肠襻试验中,可以看到产肠毒素的菌株能使结扎肠襻显著积液鼓胀。另一方面,病原菌的表面黏着素也显著增强了肠毒素的致病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在肠腔中繁殖的细菌,一面繁殖一面也在肠蠕动的作用下随肠内容物向后排空,因此普通大肠杆菌在小肠肠腔中的数量有限。黄痢病原性大肠杆菌则能依靠菌体表面的黏着素牢固地附在小肠绒毛上皮表面,这样细菌就能抵抗肠蠕动的排空作用,而在大肠中大量定居。由于病原菌在肠腔中的含量显著增加,也就大大提高了肠毒素的浓度。而且由于病原菌在黏膜上皮表面大量黏着,贴近肠黏膜的细菌浓度也比肠腔内容物中的浓度大,这也使肠毒素在肠上皮周围的局部浓度更为显著提高,这都有力的增加了肠毒素的致泻作用。而且大量细菌覆盖在肠上皮的表面,这本身也会严重干扰上皮细胞的正常吸收功能。因此,一方面是肠毒素刺激肠液分泌增强,一方面又出现吸收障碍,就使患病仔猪很快由于水和电解质的大量脱失而虚脱死亡。

3、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学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但由于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抗原多种多样,给病原性大肠杆菌的鉴定带来很大困难。

组织切片法是确诊仔猪黄痢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鉴于不论病原菌属于哪种抗原型,也不论其黏着素K抗原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都可用死亡猪的小肠做组织切片来给予证明。在患黄痢病猪小肠的组织切片中,均可见到肠黏膜绒毛上皮表面,黏附着不等数量的一层或数层大肠杆菌。

小肠内容物用生理盐水冲洗,10cm长的肠管用100mL的盐水洗净后,剪开肠管,刮取黏膜制成涂片,并用姬姆萨液染色后以油镜镜检。如为黄痢患猪,在涂片可见大量形态一致的大肠杆菌样群体,在肠上皮细胞周围尤为簇集,有时还能发现大肠杆菌在绒毛碎片上典型的黏着现象。但在非黄痢病猪标本中,视野内很少见有细菌。若能多查几头猪的肠黏膜涂片标本,则不难作出判断。这种方法可在1h内得出结果。其与组织切片法的结果基本上是相平行的,在现场应用时也可代替组织切片法。

4、治疗

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但由于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所以通常都是用两种抗生素进行合并给药,目前可选用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呋喃类药物及新霉素。另外,根据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与菌群调整疗法的原理,选用一株需氧芽孢杆菌,其制剂称为“促菌生”,来消耗肠道中过量的氧,制造厌氧环境,促使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厌气菌生长繁殖,以恢复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来治疗腹泻,收到良好的效果。用生物制剂治疗,无毒性,不产生耐药性,疗效不低于抗生素,可以使用。另外还可采用主动免疫法,即给妊娠到一定时间的母猪接种,分娩后仔猪从母体分泌的初乳中得到特异抗体,达到预防的作用。

1概况
青海省格怀头他拉镇东滩村一养殖户饲养的20头猪,其中有3头母猪。一头母猪在2014年3月16日产下9头仔猪,第二天有两头仔猪开始发病,死亡1头,第三天全窝仔猪均发病,死亡3头,第四天死亡4头,第五天全部死亡。16d后第二头母猪产下了13头仔猪,产后第二天有2头仔猪发病,死亡1头,随即到镇兽医站诊治,通过诊断与治疗,2头症状较重的仔猪死亡,其他仔猪全部恢复健康。4月底,第三头母猪又产期13头仔猪,因提前药物预防,这窝未发病。
2病原学
仔猪黄痢的病原是大肠埃希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不形成芽孢,有的有荚膜,大小为(2~3μm)×0.6μm,一般有周鞭毛,大多数菌株具有运动性。
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极多。例如,有文献表明,菌体抗原(O)141个、荚膜抗原(K)89个、鞭毛抗原(H)49个;另一文献则认为,O抗原146个、K抗原91个和H抗原49个。两者均认为禽类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是O1、02和078。

3流行特点
该病在世界各地流行,一般没有季节性,潮湿多雨季节易发,主要侵害初生至5日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多见,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育肥猪,肥猪,成年公母猪未见发病,在产仔季节可使多窝仔猪发病,发病率可达100%,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
4症状
潜伏期短,一般在24h左右,长的也仅有1~3d,个别病例到7日龄左右发病。仔猪出生时正常,窝内发生第一头病猪,1~2d内同窝猪相继发病。最初为突然腹泻,排出稀薄如水样黄色至灰黄色粪便,混有小气泡并带腥臭,随后腹泻愈加严重,数分钟即泻一次。病猪口渴、脱水,但无呕吐现象,最后昏迷死亡。
5病理变化
病猪脱水而显干瘦,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缩、口腔黏膜苍白,肛门周围沾有黄色稀粪。最显著的病变为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十二指肠最严重。胃膨胀,内部充满酸臭的凝乳块,胃底部黏膜潮红。肠壁变薄,黏膜和浆膜充血、水肿,肠腔内充满腥臭的黄色、黄白色稀薄内容物。

6诊断
6.1初步诊断
根据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病。为进一步确诊还需要进行生化试验。
6.1.1病样采集无菌采取肠内容物和新鲜粪便。对败血症病例可无菌操作采取其病变内脏组织直接在血琼脂或麦康凯培养基上化线分离培养。对幼畜腹泻及仔猪水肿病例应采取其各段小肠内容物或黏膜刮取物及各段肠系膜淋巴结,在血琼脂或麦康凯培养基上划线分离培养。
7小结
(1)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合,综合诊断,诊断为仔猪黄痢。
(2)经了解本养殖场母猪产仔后未接种过黄痢菌苗,因此母猪产仔前,应提前搞好卫生消毒,在新生仔猪产生后未吸乳前,就给予口服抗菌药物,同时给母猪注射抗菌药物或口服一些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燥湿止痢的中药,通过乳汁被仔猪利用,可起早期预防该病的作用,因此才使第三头母猪所产仔猪未发生仔猪黄痢。
(3)仔猪患病后,要及早诊断治疗,在用药时应注意交替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在应用药物治疗时,应注射给药和口服给药并用,同时配合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燥湿止痢。
(4)仔猪黄痢一般在秋季发病较多,由于该季节气候多变,圈舍潮湿,易诱发该病。因此,在该季节母猪产仔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使仔猪生长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并对仔猪及早应用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仔猪黄痢的流行特点 仔猪黄痢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仔猪黄痢多发病于封闭式的规模养猪场,并在出生1周龄的新生猪多发,其中以1~3日龄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一个猪场一旦感染该病常会连窝经消化道传染至其他猪群。饲养管理、饲养卫生条件、气温骤变,防疫意识淡薄等外在条件极易导致该病的暴发。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仔猪黄痢的流行特点仔猪黄痢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1、流行特点

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流行,且通常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多雨潮湿的季节容易发生,主要是新生至5日龄阶段容易感染,其中1~3日龄最容易发病,大于7日龄基本不会出现发病,而育肥猪、肥猪、成年公母猪不会感染该病。在产仔季节,有时会出现多窝仔猪一起发病的现象,发病率能够高达100%,尤其是初产母猪所产的后代仔猪最容易感染发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

仔猪通常在出生大约24h出现发病,开始时1窝仔猪中有1~3头患病。新生仔猪发病后,最急性型通常没有表现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经过数小时就突然发生死亡。急性型,病猪表现出精神沉郁,体质衰弱,部分仔猪甚至在感染后会具有几小时的潜伏期。接着会排出白色或者黄色水样粪便,其中混杂小气泡或者乳状凝块,且散发腥臭味;肛门失禁,出现明显的脱水现象,机体快速消瘦,主要是由于严重脱水而流失过多的电解质,导致其在短时时间内发生死亡。另外,仔猪还会具有腹部皮肤变紫、双眼凹陷的症状。此外,该病能够从一窝患病仔猪快速蔓延至另一窝仔猪。

3、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在患病仔猪的小肠前部用无菌接种环取适量内容物分别在普通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温箱中进行24h培养,通过观察,挑取不透明的圆形菌落再次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进行两次分离纯化。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平板上长出不透明的白色圆形菌落,直径为2~3mm,边缘整齐,表面闪光,略微突起;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成β-溶血环。

涂片、镜检。挑取培养基上的单个菌落进行涂片,接着通过革兰氏染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够看到接近球杆状的红色细菌,菌体两端钝圆,初步判断是大肠杆菌。

生化试验。分离得到的菌落分别接种在三个试管中,每个试管中分别含有麦芽糖、乳糖、葡萄糖,发现都会产气产酸;但在含有木糖、甘露醇的试管中接种却不会产生发酵。吲哚试验和MR试验都呈阳性,VP试验呈阴性。挑取乳糖发酵菌落分别使用多价OK抗血清进行平板凝集试验,发现0141抗血清凝集明显。

4、防治措施

疫苗免疫。目前,免疫接种疫苗时防控仔猪黄痢的有效措施,主要选择使用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灭活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注射剂量较大,且需要多次注射,从而容易使猪群发生应激反应,为此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研发出基因工程疫苗,其具有免疫针对性强、安全性好、效价高等优点,如大肠杆菌K99基因工程疫苗。一般来说,妊娠母猪要在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适量疫苗,从而使后代仔猪经由吮食母乳而获得被动免疫。

加强仔猪管理。对于新生仔猪,要在距离肚脐3~4cm处剪短脐带,接着使用5%碘酊进行消毒。仔猪要及时吮食初乳,如有需要可人为帮助仔猪找寻乳头。另外,仔猪出生后的第2天,可每头补充2mL铁制剂,避免发生缺铁性贫血,提高机体抵抗力。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新生仔猪最好放人保温箱内,且使用灯泡加热,确保温度达到28~32℃;当环境闷热时,要及时将风扇打开,促使空气流通,尽量避免滋生致病性大肠杆菌。仔猪排出的粪便要立即进行清理,并冲洗干净,确保栏内卫生良好。

药物疗法。硫酸链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庆大霉素,病猪按体重口服4~11mg/kg,每天2次,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4—7mg/kg,每天1次。卡那霉素,病猪按体重肌肉注射5~15mg/kg,每天2次。乙基环丙沙星,病猪按体重肌肉注射2.5~10.Omg/kg,每天2次。病猪内服80mg硫酸链霉素和8万IU青霉素,每天2次。还可按体重口服0.2mL/kg庆增安注射液,每天2次。另外,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取2g黄柏、lg秦皮、lg黄连、lg丹皮、2g白头翁,加水煎煮后取药液分成2次给病猪口服,连续使用3天。哺乳母猪也要口服中药,即取20g黄芩、10g黄连、10g神曲、20g金银花、20g黄柏、20g乌梅、10g山楂、20g白头翁、5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后分成2次喂服,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3天。

微生态制剂疗法。仔猪可在吮乳前2~3h喂服促菌生,其中含有3亿活菌,之后每天1次,连续使用3次,如果配合喂服药用酵母,能够增强疗效;也可在出生后喂服乳康生,每头每次用量为0.5g,每天早晚都使用1次,连续使用2天,之后每间隔1周喂服1次;也可使用调痢生,按体重喂服0.10~0.15g/kg,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需要注意的是,仔猪服用微生态制剂过程中不允许服用抗菌药物。

仔猪黄痢的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以1-3日龄最为多见,一周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育肥猪、肥猪、成年公母猪不见发病;在产仔季节常常可使很多窝仔猪发病,每窝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
2、临诊症状仔猪出生时还健康,快者数小时后突然发病和死亡。病猪主要症状是拉黄痢,粪大多呈黄色水样,内含凝乳小片,顺肛门流下,其周围多不留粪迹,易被忽视。下痢重时,后肢被粪液沾污;从肛门冒出稀粪。病仔猪不愿吃奶、很快消瘦、脱水,最后因衰竭而死亡。小母猪阴户尖端可出现红色,病仔猪精。急者不见下痢,身体软弱,倒地昏迷死亡。
3、剖检变化主要病变是胃肠卡他性炎症。表现为肠粘膜肿胀、充血或出血;胃粘膜红肿;肠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
4、细菌分离与鉴定取新鲜死猪小肠前段内容物,接种于麦康培养基上,挑取红色菌落作溶血试验和生化试验,或用大肠杆菌因子血清鉴定血清型。
防治方法
1、开始发病时,立即对全窝仔猪给药,常用药物有氯霉素、痢特灵、金霉素、新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等。由于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最好先分离出大肠杆菌做纸片药敏试验,以选出最敏感的治疗药品用于治疗,方能收到好的疗效,
2、平时做好圈舍及环境的卫生及消毒工作;做好产房及母猪的清洁卫生和护理工作。
3、常发地区,可用大肠杆菌腹泻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或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给产前一个月怀孕母猪注射,以通过母乳获得被动保护,防止发病.
4、国内有的猪场,在仔猪出生后即全窝用抗菌药物口服,连用3天,以防止发病;也有采用本场淘汰母猪的全血或血清,给初生仔猪口服或注射进行预防,据称有一定效果。
5、抗生素和磺胺药物疗法:庆大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头8万单位,1天2次,连用3天。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天2次,连用3天。对仔猪排出水样的严重的黄痢病,可用“腹泻康”与氧氟沙星注射液混合,肌肉注射,一次量3—5毫升,并喂服葡萄糖液(添加少量精盐),或应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稀释于5%的糖盐水中,20毫升腹腔注射,1天2次,连用2天。

牛冬痢的综合防控措施


肉牛、奶牛多集中饲养,相对缺乏运动,如饲管不到位,寒冷季节易感染并暴发冬痢。该病是牛秋季、冬季和早春易发生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患牛停止生长、消瘦,奶牛患病后产奶量下降20%~50%,重症牛如防治不力,会继发肺炎等,致其死亡。
一、病原与流行特点
该病病原主要为空肠弧菌,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等也可能是共致者。气候频变和寒冷的秋季、冬季及早春多发。牛体质差和饲管跟不上会促发该病。卫生条件差和清洁、消毒不及时有效,该病易暴发流行。患牛、带菌牛和被污染的饲料、水等是该病的传染源。牛不分大小、品种都会感染发病,青年牛和犊牛病症多比成年牛轻。牛群如有1~2头患病,若不及时消毒和隔离,3天内就会暴发流行,波及85%~95%的牛。患牛如无严重继发感染,稍加治疗后一周左右可恢复,很少死亡。该病潜伏期为2~3天,发病急,十几个小时就可致20%以上的牛腹泻。
二、临床症状
多数患牛体温、呼吸等正常,食欲和精神等无明显变化。重症牛精神不振,食欲大减或废绝,虚弱无力,背拱起,站立不稳或不能站立。患牛会喷射状排便,粪便水样、呈棕色并具腥臭味,内含气泡和少量血液;重症牛排出的粪便多为红色血液或血凝块。诊断该病的可靠方法是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否则易误诊为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和球虫病等。
三、预防措施
1.发现患牛尽快隔离饲养并做好消毒灭源工作。
2.供给质量好和营养全面的饲料,科学安排牛运动,以增强抗病力。
3.易发病季节,要提前加强防风、雪、冰冻等工作;对已损坏的门、窗、天花板、墙孔(洞)等要及时修复或加固。
4.雨、雪、大风、冰冻等恶劣天气不可将牛放于室外,待天晴温暖时再到室外适当运动。
5.寒冷天最好供给深井水或温水,不要让牛饮用冰冷的水,更不可让牛饮用不清洁或被粪、尿等污染的水,以免引起发病。
6.每2~3天要清理舍内及周边粪、尿1次,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垫料应干燥无污染,每隔3~4天更换1次。
7.平时舍内及周边每7~10天用0.3%~0.5%过氧乙酸溶液或15%~20%石灰乳全面消毒1次;发病时每天或每隔1~2天用5%煤酚(来苏儿)溶液或10%漂白粉溶液等消毒1次。
8.进入牛舍的车、人等应认真进行消毒处理。
四、治疗方法
1.西药治疗。①益生素10克、胃蛋白酶6~10克,拌料饲喂,2次/天,给药3~5次即可治愈。②每千克体重用磺胺脒0.2~0.3克/天,分2次灌服。③每次灌服30~50毫升克辽林或松节油,每天2次,用药2次能治愈。④脱水严重患牛要补液,可一次性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毫升、维生素C100毫升、11%氯化钾溶液100毫升;或复方林格氏液1000~1500毫升、5%~10%葡萄糖液1000~1500毫升、维生素C100的毫升、安钠咖10~20毫升。
2.中药治疗。①白术40克、党参30克、干姜20克、茯苓24克、炙甘草10克、小茴香15克,适量水煎,凉后灌服,2次/天,连用3天可治愈。②炙黄芪90克、党参60克、白术60克、当归60克、陈皮60克、炙甘草45克、升麻30克、柴胡30克,共研末或适量水煎,温开水冲调或候温灌服,连用3~5天。③年老体弱患牛用补骨脂45克、五味子30克、生姜30克、肉豆蔻30克、吴茱萸60克、大枣60克,共研末,温开水冲调灌服,连用3~5天。④患病犊牛用党参24克、白术24克、茯苓24克、炙甘草24克、山药24克、白扁豆(炒)24克、莲子肉15克、薏苡仁15克、桔梗(炒黄)15克、砂仁15克,共研末,温开水冲调灌服,1次/天,连用2~3天可治愈。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奉新县畜牧水产局邮编:330700)

肉牛运输热的发病原因 肉牛运输热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肉牛运输热是一种应激性综合征,是由于感染多种病原微生物而导致,主要特征是高热以及间质性、大叶性肺炎。病牛主要症状是高热,脓性结膜炎,不停流泪、流鼻液,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并流出泡沫样口涎。通常育肥牛群容易发生该病,也是导致牛群发生死亡病因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运输热的发病原因肉牛运输热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一般认为是由于管理不当以及发生应激,使病原体趁机侵入机体而引起发病。大部分病原体为病毒,主要包括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Ⅲ型副流感病毒;还有部分病原为细菌,主要包括曼氏溶血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其中Al型曼氏溶血杆菌主要是引起非免疫犊牛发生该病。犊牛健康且没有发生应激的状态下,其呼吸道内本就存在少量的曼氏溶血杆菌。但是犊牛在运输过程中,会导致鼻腔和气管内所含的Al型曼氏溶血杆菌数量增加,并逐渐移动到肺脏而引起支气管肺炎。另外,1岁犊牛在运输过程中,会导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就表明机体已经受到应激的刺激。犊牛在陌生环境中圈养,同时停止给予饮水和饲料,也能够导致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此外,牛突然更换饲喂含有丰富谷类饲料的日粮时,也非常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2、临床症状

该病一般具有2-5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精神萎靡,呆立不动或者卧地,食欲不振,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0-42℃。被毛蓬松杂乱,鼻镜干燥,体质虚弱,明显消瘦。随着症状的加重,会有黏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且有干涸分泌物覆盖在鼻镜上,将其揭去就能够露出出血面,流泪,眼脓性结膜炎,咳嗽,呼吸困难。部分病牛会排出黏液性稀粪,部分在发病末期还具有神经症状,如阵发性、强直性痉挛。

3、剖检变化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发现整个肺脏都呈暗红色,质地较硬,如同肝脏,切面呈颗粒状,且比较干燥,切面小叶间质发生水肿、明显变宽,放入水中逐渐下沉,气管内存在泡沫样黏液,气管黏膜发生肿胀、充血,纵隔淋巴结和支气管发生肿大、出血,肝脏、心脏、肾脏颜色变浅,且发生肿胀,而脾脏呈暗红色,也发生肿胀,且质地变软。取病料通过常规石蜡切片,再经HE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肺支气管腔内中存在脱落的上皮细胞、黏液以及大量红细胞和嗜中性粒白细胞构成的炎性渗出物,肺组织大面积肺泡壁发生充血,且有所增厚,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增生,肺泡腔变得狭窄,多数肺泡腔内含有大量浆液;脾脏淋巴组织发生出血、坏死,髓窦渗出浆液,并浸润有大量嗜中性粒白细胞;心肌纤维颗粒发生变性;肝脏大面积发生脂肪变性,且肝细胞存在空泡。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牛要立即隔离,注意观察和记录临床症状,如体温、饮水量、采食量、脉搏以及呼吸情况等,同时整个牛群要加强饲养管理,并饮用0.3%碳酸氢钠水溶液及淡盐水。对于已经发病的牛,可静脉注射500mL生理盐水、500mL4%碳酸氢钠,用于补充体液,调整机体酸碱平衡,连续使用2天;也可肌肉注射30mL安乃近(或者30mL氨基比林)、5mL氨茶碱用于对症治疗。病牛还可使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如按体重肌肉注射o.02gjkg头孢噻吩钠,或者按体重静脉注射o.06gjkg10%磺胺噻唑钠,每天3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牛症状严重,可静脉注射1500-2000mL5%葡萄糖盐水,其中添加有2g维生素C注射液、30mg地噻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每天1次。为避免发生酸中毒,需要时病牛可静脉注射250-50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大部分牛经过大约5天能够治愈.症状严重时经过7-8天也能够治愈。需要注意的是,能引发该病往往不是只由一种病菌引起,通常是由于混合感染多种病原导致,因此要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通过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如果牛场条件允许,可先进行药敏试验,从而选择敏感性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运输管理。牛运输过程中要加强防护,可提前在车箱内铺垫厚度在4-7cm左右的稻草,且在运输过程中注意停车观察。只要发现有牛患病,或者由于急刹车、路面不平而导致机体滑倒发生关节脱位或者关节扭伤,特别是呈现卧地时,要立即用钢管或者木棒隔开卧地牛,防止其他牛踩踏,但禁止粗暴地抽打、惊吓牛。运输过程中,车速适宜控制在60km/h以内,转弯要慢要稳,禁止急刹车。运输车的两边要使用帆布进行遮挡,依次避免直流风直吹牛的口腔及鼻孔,但也要注意保持适当通风。对于不同来源和不同年龄的牛要分开饲养,并控制密度合理,防止过于拥挤。

加强饲养管理。牛到场卸载后,要先进行大约2h的休息,然后供给温水,注意添加电解多维等。经过5h,可饲喂品质优良的干草任其自由采食,且7天内禁止放养,不允许饲喂具有轻泻性的青贮饲料、鲜草、酒渣以及容易发酵的饲料,适当限制精料喂量,增加干草喂量,使机体呈六成饱即可。进圈当天,整个牛群可按每200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0mL安瑞隆(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同时配合使用牛羊专用型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2头发病死亡肉犊牛由泰安市某肉牛场提供;病理组织学切片及染色相关仪器材料由山东农业大学动科院生物切片室提供;DL2000DNAMarker、无RNase双蒸水、2×Taq酶(5U/μL)等购自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EasyPureTMViralDNA/RNAKit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血琼脂平板培养基,瑞氏染色液购自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EasyScriptTMOne-StepRT-PCRSuperMix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临床症状及剖检观察
详细询问发病牛场的发病背景,临床表现,剖检病死牛,观察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
1.2.2病理组织学检查
分别取病死牛的肝脏、肺脏、脾脏、心脏、肾脏等组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镜检。
1.2.3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无菌操作取病死牛的脾脏,在血平板上进行划线,于37℃恒温箱培养,24小时后,挑取单个菌落,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镜下观察细菌形态;用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硫酸新霉素、粘菌素药敏片做药敏试验。
1.2.4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集病牛鼻分泌物及病死牛气管黏液进行RNA的提取,然后RT-PCR,引物设计及反应条件按周玉龙等(2011)的方法进行牛副流感3型的PCR检测,并对其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
2、结果
2.1剖检变化及组织病理学观察
剖检病死牛可见整个肺脏呈暗红色,质硬如肝,切面较干燥呈颗粒状,入水下沉,切面小叶间质水肿、变宽(图1A,B),气管内有泡沫样黏液(图1C),气管黏膜充血肿胀,支气管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出血,心脏、肝脏、肾脏肿胀、颜色变淡(图1D),脾脏肿胀呈暗红色,质地变软。所取病料经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肺支气管腔内中含有黏液、脱落的上皮细胞、大量嗜中性粒白细胞及红细胞构成的炎性渗出物,肺组织广泛性肺泡壁增厚,肺泡壁充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增生,肺泡腔狭窄(图2B),许多肺泡腔内充满浆液(图2A);脾脏淋巴组织出血、坏死(图2C),髓窦浆液渗出,并见许多嗜中性粒白细胞浸润(图2D);心肌纤维颗粒变性(图2E);肝广泛性细胞空泡及脂肪变性(图2F)。
2.2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
用血琼脂平板划线分离细菌,倒置放在37℃培养箱中过夜,可见在血琼脂上形成灰白色湿润而黏稠菌落,无溶血现象。在45°折光下,呈现鲜明的蓝绿色并带金光,边缘有狭窄的红黄色带。挑取单个菌落、涂片,经瑞氏染色,镜下观看,呈典型两极着色,革兰氏染色呈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药敏试验表明最敏感的药物为庆大霉素,其次是氟苯尼考。
2.3生化鉴定
取血琼脂板菌落,进行生化试验。通过试验发现其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半乳糖,只产酸不产气;该菌不发酵乳糖、鼠李糖、菊糖、山梨醇。
2.4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
电泳结果显示,牛副流感3型病毒为阴性。
2.5药物治疗
病牛全群用0.01%的氟苯尼考饮水,连用4天,有明显症状的病牛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按10mg/kg体重,每天注射1次,连用3~5天,病牛未再发生死亡,症状逐渐消失。
3、讨论
3.1根据发病背景,结合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临床药物治疗效果综合判定,该病例为因运输继发病毒与细菌尤其是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间质性、浆液性复合型肺炎。
3.2通过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该病例的病原体并非是牛副流感病毒3型,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病毒如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腺病毒等感染,从细菌分离结果来看,确定有巴氏杆菌感染。另外,病理组织学观察肺组织具有明显的间质性肺炎病变,所以很可能同时存在支原体感染。
3.3运输热是在运输应激作用下引起的多种病毒、细菌感染所致的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呼吸系统感染。与此病有关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有病毒(主要有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牛腺病毒、呼肠孤病毒、鼻病毒、肠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细菌(主要有巴氏杆菌、支原体、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放线杆菌等,其中巴氏杆菌是牛运输热最重要的病原之一)。一般来说,正常牛体内会携带多种上述病毒、细菌,这些病原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携带牛发病,而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机体免疫抵抗力下降,首先,潜伏的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等呼吸道常在病毒大量复制扩散,感染致病。呼吸道条件性致病菌尤其是巴氏杆菌和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继发感染,从而导致呼吸系统多病原混合感染。该牛场所购犊牛来自不同养殖场,几经倒手,运输前已于激状态,另外,又是对运输热较敏感的犊牛,这是该病例发生的主要原因。
3.4据细菌分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对发病牛群进行紧急防治是最实际的处理措施,由于该牛群发病率已经超过50%,鉴于病重牛已停止采食及药敏试验结果,采取对病重牛注射庆大霉素及全群氟苯尼考饮水的防治方案,这两种药物属于广谱抗生素,药理上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对巴氏杆菌、嗜血杆菌、支原体等呼吸道常在病原菌都具有良好疗效。
4、防治建议
4.1为防止本病发生首先要做好肉牛长途运输的准备工作,在装载车辆内铺上5~8cm厚的垫草,防止运输过程中牛滑倒损伤,减轻牛的应激反应;在装载牛只的车辆两边用帆布遮挡,减少直流风对牛的鼻孔及口腔直吹;不要过度拥挤;加强护理,尽量减轻运输过程导致的应激反应。购牛到场后及时做好护理及药物防治工作,前三天可选择氟苯尼考、多西环素进行药物预防。自繁自养模式是肉牛场解决该病的根本措施,所以,有条件的肉牛场最好建立自己的繁殖牛群,做到自繁自养。
4.2牛只到达新牧场时,前三天要密切关注牛群状况,逐个测量体温,如有异常立刻隔离观察,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4.3购牛时若需要长途运输,建议在运输前使用镇静类药物,降低在运输过程中牛只对外界环境化的敏感性。运输前可以一次性肌肉注射盐酸氯丙嗪注射液,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1.5mg(药量大小视运输距离而定)

血鳍玻璃鱼


中文名称血鳍玻璃鱼

拉丁名称Prionobrama filigere

英文名称Glass bloodfin

异名红尾玻璃鱼、红尾水晶鱼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脂鲤目

拉丁目名Characiformes

中文亚目名脂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haracoidei

中文科名脂鲤科

拉丁科名Characidae

中文属名锯脂鲤属

拉丁属名Prionobra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和委内瑞拉、圭亚那等地。

形态特征
该鱼体延长、侧扁,尾鳍浅叉形,浅红色。全身银白近似透明色,可清晰地看到骨髂和内脏,尤其以腹后更为明显。体长4-5厘米,体形娇小,动作敏捷。成群游弋在清澈透明、植物茂密的水族箱中,显得清幽,颇具情趣。若与红绿灯鱼等其他小型灯类鱼混养,则显得更加可爱。

生活习性
红尾玻璃鱼性情温和,喜欢成群游动,喜生活于水体中下层。

饲养要点:

饲养适宜用弱酸性的软水,水温为20-30℃。杂食性,饵料与水质管理容易,没有养殖经验者也能鉰养。成熟雌鱼腹部膨大,雄鱼臀鳍具钩,尾鳍显现红色。繁殖时水族箱底层铺沙,种些较长的水草,水质中性。雄鱼追逐雌鱼排卵授精。雌鱼每次可产300-400粒透明卵,微带粘性,可附着于水草上。经24小时可孵化出仔鱼,第二天开始游动,2-3天后开始投饵料,可用轮虫、刚孵化的水蚤或蛋黄。

血犁齿鲷


中文名称血犁齿鲷


拉丁名称Evynnis cardinalis (Lacepede)

英文名称threadfin porgy, redfin pargo, golden skinned porgy, crimson seabream, cardinal seabream

异名[鱼立]花(幼鱼)、[鱼立]秧、[鱼立]鱼(成鱼)、圆头[鱼立]、长鳍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鲷科

拉丁科名Sparidae

中文属名血犁齿鲷属

拉丁属名Evynnis Jordan et Thomps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南北各海区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背鳍Ⅶ-10;臀鳍Ⅲ-9;腹鳍Ⅰ-5;胸鳍14一16;尾鳍17。鳃耙8一9+11一12。侧线鳞58-60[7/(15-16)]。脊椎骨24。

体长为体高2.1-2.5(平均2.2)倍,为头长2.8-3.l(2.9)倍。头长为吻长3.0-3.6(3.4)倍,为眼径2.8-3.3(3.0)倍,为眼间距3.1-3.5(3.3)倍,为尾柄长2.0-2.4(2.2)倍,为尾柄高2.4-3.0(2.7)倍。

体呈椭圆形,侧扁,从吻端至尾柄形成一弓形曲线,背面狭窄,腹而纯圆,近于平直,体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头中等大,前端钝,头长小于体高。吻钝。眼中等大,例上位,距鳃盖后上角较距吻端为近。眼间凸起,其间距等于或稍小于眼径。口小,前位。上下颌约等长。上颌前端具4个犬齿,下颌前端具6个犬齿;两颌的两侧各具2行臼齿。鼻孔2个,位于眼的前方,前鼻孔小,圆形,具一瓣膜,后鼻孔较大,椭圆形。鳃盖骨后缘有一扁平钝棘。

背鳍起点略在腹鳍起点前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续,中间无缺刻;背鳍第一、二鳍棘短小,幼鱼第三鳍棘延长呈丝状,成鱼第三、四鳍棘延长,各鳍棘平卧时左右交错,可折叠于基部鳞鞘沟中。臀鳍约位于背鳍中部的后下方,以第二鳍棘为最粗壮,鳍条部与背鳍鳍条部相对并形状相似。腹鳍较小。胸鳍位低,长而尖。其末端可达臀鳍的始点上方。尾鳍叉形。

体被中等大小的栉鳞,栉状齿弱。后头部、鳃盖部(前鳃骨外缘除外)、颊部均具鳞。背鳍和臀鳍的鳍棘部具有发达的鳞鞘。侧线完全,弧形,与背缘平行。

体呈淡红色,腹部较淡,体侧有若干蓝色纵带。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肉牛痢疾的病因分析 肉牛痢疾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肉牛痢疾是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后果比较严重的肠道疾病,通常在秋冬季节最容易发生。肉牛只要发生该病,就会导致机体消化和吸收草料的能力明显降低。如果没有及时对病牛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会影响机体健康,使其无法安全越冬,并会影响育肥,严重损害肉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治。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牛痢疾的病因分析和肉牛痢疾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肉牛发生痢疾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首先是饮水不洁,即在秋冬季节供给不卫生的饮水,甚至使其误饮污水。其次是草料不洁,即肉牛采食经过日晒、水淹且混杂泥土的草料,或者是已经发霉变质的污秽草料。另外,由于秋冬季节温度过低,容易导致机体受寒,使其抵抗力减弱,造成机体各项机能都比较脆弱、敏感,从而容易出现发病。一般来说,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机体肠胃郁积湿邪热毒而导致其出现痢下赤白、里急后重的现象;而西医根据在病牛粪便中能够检测出冠状病毒,普遍认为是由于感染冠状病毒而导致秋冬季节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

2、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2~3天的潜伏期。肉牛通常突然出现发病,经过一夜就会导致牛群中大约有20%发生腹泻,经过2~3天就会导致全群80%~90%出现发病。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反刍减少,眼结膜呈红赤色,鼻腔无汗且比较干燥,口腔里面呈红色,明显发热,口涎较少且滑利,舌苔微黄,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41℃,脉滑数,低头拱背,四肢无力,拒绝走动,尿液赤黄,往往大量饮水,排出较稀的粪便,且粪便量较少,呈现里急后重,且粪便中一般会混杂牵丝不断的红白色黏膜,散发恶臭味,排粪时由于伴有腹痛而比较痛苦,发出呻吟、吼叫,烦躁不安。症状严重的病牛会还会导致呼吸急促,体表发热,有时肌肉颤抖,最终体表及四肢冰凉,眼睛呈赤紫色,往往会卧地不起。

3、诊断

该病可根据发生季节、临床特征以及发病规律进行初步的诊断。另外,还可采取病牛血液进行检测,如果发现其中血容压、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色素均显著降低,而淋巴细胞明显增加,机体处于贫血状态,从而能够做出初步的确诊。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还要取病牛排出的粪便进行化验,通过电镜等检测方法判断其中是否含有冠状病毒。

4、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在改善病牛饲养管理的基础上,要立即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可在牛的饮水中添加适量高锰酸钾充分溶解,控制溶液浓度为0.1%~0.4%,每次给病牛饮用1500~2000mL,每天2次;同时,取20~25g磺胺嘧啶、20~25g碳酸氢钠,混合均匀后给其内服,每天3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病牛出现严重腹泻,可静脉注射由1000~2000mL葡萄糖生理盐水、20~40mL10%维生素C注射液、80万~160万IU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在使用西药进行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使用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如果病牛排出混杂白脓的粪便,可取37g白芍、37g党参、38g滑石、17g桔梗、37g黄芪、18g木香、36g桑白、38g白术、36g茯苓、18g干姜、18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再以80g红糖为引,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后灌服。如果病牛排出混杂脓血的粪便,可取23g黄连、36g白头翁、37g赤芍、35g山栀、36g香附、36g茯苓、38g槐花、36g当归、70g建曲、Sg侧柏、35g生地、60g滑石、20g甘草,全部研成细末,以60g青蒿、75g白糖为引,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后灌服。如果病牛排出白红混杂粪便,可取36g山栀、24g黄连、35g红曲、36g茯苓、18g枳壳、35g厚朴、35g猪苓、36g陈皮、36g苍术、36g桔梗、35g泽泻、35g白芍、62g白头翁、35g地榆、35g棕皮、35g香附、28g炒吴茱萸、13g甘草,全部研成细末,以20g乌梅肉为引,添加适量的开水冲调后灌服。如果病牛长时间没有治愈,可再添加75g青蒿。如果病牛发生湿热毒痢,可取35g槟榔、35g茯苓、36g黄芩、34g黄连、35g地榆、35g枳实、72g滑石、36g山栀、70g大黄、73g山楂、35g白芍、13g甘草,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后灌服。如果排粪时呻吟、吼叫或者腹痛不安,可添加35g香附、36g元胡。如果病牛发生寒痢,可取36g五味、35g白术、72g故纸、35g茯苓、36g豆蔻、36g茱萸、36g党参、13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以80g大枣、75g鲜姜为引,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后灌服。

加强饲养管理。舍内要保持温度适宜、干燥、清洁,供给清洁饮水,尤其是气候寒冷的季节要供给温度适宜的清水。饲草最好经过干燥处理后再进行饲喂,且饲草要贮存在高燥处,并避免经受风吹雨淋。如果从草垛取饲草进行饲喂时,要注意提前检查饲草情况,如果存在轻微霉变的现象,必须经过去霉处理才能够继续饲喂;如果饲草存在结块霉烂的现象,则要及时将其弃去,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草。同时,进入容易发生该病的秋冬季节,养殖户在饲喂牛群时要注意仔细观察牛群的动态,只要发现有肉牛存在下痢的症状,就要立即进行仔细检查,并作出诊断。

肉牛跛行的病因分析 肉牛跛行的防治措施


肉牛跛行是指四肢机能发生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病因比较复杂,如饮水、饲料中含有较少的磷,导致钙、磷比例不合理,或者感染某些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等。该病临床上可分成支跛、悬跛以及混合跛行三种类型。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治疗,会发展成慢性疾病,甚至使其形成残废,导致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下面一起来看看:肉牛跛行的病因分析肉牛跛行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肉牛跛行一般是由于饮水、饲料中含有较多的磷或者缺乏钙,使钙、磷比例不合理而引起发病。另外,妊娠后期及产乳期的母牛容易缺钙,这是由于分娩前1~2个月胎儿为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而要从母体夺取大量的钙磷,而母牛分娩后需要分泌大量乳汁哺乳后代犊牛,由于其中含有较多的钙导致机体流失过多的钙,如果此时供钙不足就容易诱发该病。

环境卫生过差。目前,肉牛主要采取圈养,但是由于圈舍设计往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不科学处,容易导致牛舍通风较差,造成舍内含有大量的刺激性气体;饲养场由于受到场地因素的限制,建造圈舍面积过小,使其处于一种过于拥挤的状态,并长时间缺乏运动;牛舍环境过于潮湿,容易导致牛蹄壳发生软化等,以上因素都会严重损伤牛的蹄部。在此前提下,如果牛蹄本身就比较干燥,则非常容易发生蹄裂。还有些养牛场由于排水系统较差,使圈舍往往堆积过多的粪便,从而导致蹄内部的组织发生感染,进而发生跛行。

遗传因素。在蹄跛行方面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遗传性,如蹄叶炎、脚趾扭转形及蹄底溃疡等。同时,如果牛蹄型结构较差,特别是四肢垂直时,非常容易引起蹄跛行。

2、类型及特征

支跛,也叫做支柱跛行.病牛患肢在迈出时不会出现机能障碍,但支柱和负重时会表现出疼痛,从而导致患肢提前着地,用于减轻疼痛感,也就是说支跛的特点主要是患肢缓慢落地、负重时间过短以及后方短步。该类型通常是由于四肢下部发生疾病而导致,如肢下部关节、骨、韧带、腱以及蹄等负重装置发生疼痛性疾病,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腕关节、指(趾)关节损伤。

悬跛,也叫做悬扬跛行,病牛患肢在站立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但抬举、前伸时比较困难,且出现疼痛,容易导致患肢无法抬高、不灵活,行走缓慢,迈步较小,尤其是前方短步;或者患肢无法提伸,呈现出拖拉前进。主要是由于四肢上部发生疾病而导致,如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发生损伤,以及支配这些关节的神经、肌肉和辅助这些关节的装置发生疾病。

混跛,也叫做混合跛行,病牛患肢在前伸、抬举和踏着负重时都会感到疼痛,呈现两种步样,即支跛和悬跛。例如,踏着的疼痛比前伸严重时,主要是出现支跛,叫做支混跛;伸扬的疼痛比踏着严重时,主要是出现悬跛,叫做悬扬跛。主要是由于四肢上部关节发生疾病而引起。

特殊跛行。黏着步,病牛表现出缓慢短步,如风湿病等;紧张步,病牛表现出急速短步,如蹄叶炎等;间歇跛,病牛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出现跛行,并突然消失,频繁发作,如习惯性脱臼等;鸡跛,病牛表现出过高短步,如屈肌腱断裂等。

3、诊断

该病的诊断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多种疾病都能够导致跛行,因此在诊断时要先明确是运动器官的疾病还是症候性跛行,不然容易缺乏对疾病本质的认识,错过治疗时机;另外,对于运动器官本身发生疾病,还要区分是四肢疾病、全身性的因素,还是单纯局部病灶而导致的机能障碍;此外,对于局部病变还要区分是机械障碍还是疼痛性疾病,这是由于有的疾病会导致跛行,但并不是疼点。

4、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病牛要及时补钙和维生素D,可静脉注射200-300ml_100/氯化钠溶液,间隔1天1次,1个疗程为7~10天;也可静脉注射300-400ml_5%葡萄糖氯化钙,间隔1天1次;也可肌肉注射10mL维生素D胶性钙,每天1次;还可灌服适量的碳酸钙、乳酸钙等,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病牛患部要先使用清水进行刷洗,接着使用双氧水进行冲洗,最后撒布适量的按1:l组成的硫酸铜粉与高锰酸钾混合剂,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如果病牛蹄底已溃烂形成空洞,且流出脓液,出现坏死组织,可先对蹄部使用消毒液进行清洗,洗净后用剪刀彻底除去坏死组织,接着涂抹5%浓碘酊进行消毒,然后撒布适量的抗菌药,再在外面塞上浸有福尔马林的松馏油棉,绑上绷带,最后将蹄部用防水塑料布包住,每2~3天进行1次换药。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牛舍光照充足,适当通风。夏季注意加强防暑,冬季注意加强防寒。圈舍地面可适当垫高,运动场及牛床铺垫平整。防止蹄部严重磨损和尖锐异物刺伤,避免蹄部长时间浸泡在粪尿污水中,从而有效预防发病。定期对蹄部喷洒消毒液,如0.5%-1%菌毒敌、100/~20%石灰乳、1%-10%漂白粉或者百毒杀,每月1-2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3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葱爆黄耳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