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病理与防治 猪口蹄疫的病理及防治

猪瘟又名烂肠瘟,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急性猪瘟由强病毒所致,多为急性败血症经过,慢性猪瘟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表现为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部分猪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病变。治宜抗病毒、局部消炎。下面一起来看看猪瘟的病理与防治猪口蹄疫的病理及防治。

我国养猪业正处于转型期,而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疾病控制,首先是外来品种的由于经人工培育,提高了瘦肉率和生长速度,而对疾病的抵抗力却在下降;其次大规模的集中养殖增加了猪群密度,使猪病传染更迅速,难以控制,而且猪病的种类也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

1、猪瘟的病理与防治

1.1病理变化

猪瘟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病原是猪瘟病毒(RNA病毒)。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高热稽留呈败血症变化;慢性者一般症状不明显,后期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受到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猪瘟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通过唾液、尿液、粪便等排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该病的急性特征是初期表现精神沉郁,不食或少食,寒颤,体温升高,一般在41℃左右,便秘,排出球状带有黏液脓血的粪快,最后出现腹泻。慢性型多见于疾病流行的后期,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大多数耐过仔猪后期发育不良形成僵猪。猪瘟的病理变化是以出血为主,一般是器官和组织呈现斑点状出血,主要部位是皮肤、黏膜、喉头、膀胱、胆囊、心外膜、肾脏等处。

1.2防治

猪瘟虽然发现比较早,但是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在实践中还是以预防为主。预防主要是注射猪瘟疫苗,具体方法是在仔猪出生20日龄是首免,由于此时仔猪正在哺乳期,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建议一次注射4~5头份疫苗,在仔猪00~60日龄时二免,一般无猪瘟疫情发生时可以至出栏不用免疫,母猪一般建议在仔猪首免时一同免疫,也就是所谓的跟胎免疫。猪瘟除了接种疫苗外还要注意平时的预防工作,做到环境整洁,通风良好,经常消毒,还要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减少外来猪源携带病原进场的机会,引种是要做好隔离观察和疫苗接种工作。如果猪群发病时一般采取紧急接种和配合药物治疗的方法,其中紧急接种就是对发病猪进行大剂量疫苗注射,注射剂量依据病情和体重而定(一般掌握在5-10头份).此外还要配合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病毒药物,如黄芪多糖,还有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等,其实抗生素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继发感染,控制病情恶化。

2、猪口蹄疫的病理及防治

2..1病理变化

猪口蹄疫病是由猪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疾病,感染力极强,发病率可达100%,传播途径广泛,是目前威胁养猪业主要传染病之一,使养殖场损失巨大。病猪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发病猪蹄部和鼻盘等处出现水泡、溃烂、出血症状。哺乳母猪还表现为乳房出现水泡,拒绝哺乳。出生仔猪则主要表现为心肌炎,外部没有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z3一。口蹄疫威胁养猪业的最大问题是病猪蹄部溃烂或蹄壳脱落,导致疼痛不能站立行走,从而不能饮水和进食,造成病猪体重下降,而恢复期需要一段时间(一般在1个月左右),这样就会延长出栏时间,造成经济损失。

2..2防治

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由于猪口蹄疫的病毒血清型比较多,要针对感染型号选用疫苗,我国一般接种o型口蹄疫疫苗为主,但是里面又分为很多亚型,所以很难选对型号,这也是疫苗注射后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实践中一般采用2~3次免疫的方法,以达到较高的保护率,通常仔猪在30-40日龄时首免,50~60日龄二免,其他猪群则实行普免每年2-3次。实践中防治口蹄疫还是要结合综合防治,主要是平时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增强猪群的抵抗力。如果疫情发生,要及时隔离发病猪,同时加强消毒频次,对于患病猪要细心照料,尽量保证进食和饮水,不要驱赶惊吓,对于蹄部的创面要做好消毒和护理,以防止继发感染,使伤口尽快愈合,可以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部,然后涂碘甘油或龙胆紫溶液,没有其他症状尽量不要给猪打针,这样会加重蹄部伤势,延长恢复期。总的原则是要让患病猪静养,尽快恢复体质,增加采食量,减少经济损失。

3、讨论

总之,当前农村养猪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加强对猪病的预防和治疗,使猪健康成长,增加养殖户的收入,为人们提高更加优质的肉制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猪瘟病理变化与诊断治疗
病原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有高度同源性,存在交叉反应。猪瘟病毒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保持3周仍有感染力,78℃1小时才能杀死病毒。在低温条件下可长期保存,冷冻猪肉中的病毒可持续存活数月。腌制或薰制病猪肉中的病毒可存活6个月以上。当病猪血液、尸体等发生腐败时,病毒2一3天即可死亡,在骨髓中也仅能存活巧天。因此,猪场应将粪尿及被污染的土壤,堆积发酵数日,以杀灭其中的猪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对消毒药的抵抗力强。常用消毒药来苏水、石灰、石炭酸对血液和尿中的病毒杀灭效果差。最有效的消毒药是2%的氢氧化钠(火碱)热溶液,或20%一30%热草木灰水,或5%一10%的漂白粉液,在1小时内即可杀死病毒。

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和野猪。任何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可感染发病。免疫母猪所生仔猪,因哺乳可获得一定的被动免疫保护力,对该病有一定的短期抵抗力。本病四季均可发生,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有的康复猪可终身排毒,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猪分泌物(唾液、汗液、泪液、鼻液等)和排泄物(尿、粪等)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等,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呼吸道、生殖道、眼结膜及皮肤创口感染,人、动物、飞禽、昆虫等都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媒介。病毒还能通过胎盘侵害胎儿,造成死胎,并在分娩时排出大量病毒。

症状猪瘟的潜伏期为2一21天,一般为5一7天,依照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非典型性5种。

1、最急性多见于新疫区发病初期。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未死亡猪可见体温升至41℃以上,食欲减少,呼吸促迫,眼、鼻勃膜充血,极度衰弱。1一2天死亡。

2.急性体温高达40.5一42℃,食少或废绝,精神沉郁,弓背寒颤,喜钻草堆,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眼结膜小出血点。鼻盘干燥,鼻勃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病初便秘,粪便发黑,如算盘珠子。后期腹泻,恶臭,粪带豁液或血。在病猪鼻端、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皮薄毛稀处可见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点,指压不褪色。公猪包皮炎,用手挤压,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口腔勃膜不洁、苍白或发给,唇内面、齿眼、口角等处有出血斑点。仔猪发病时伴有神经症状,受外界刺激时尖叫、倒地、痉挛。在急性病程中,体温上升时血细胞数明显减少,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显著减少。病程1一3周,死亡率可达60%一80%。

3.慢性症状不规则,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病猪明显消瘦贫血,全身衰弱,精神委顿,低头垂尾,步态不稳。有的皮肤有紫斑或坏死痴。病程持续1月以上,最终死亡。

4.非典型性病猪生后感染弱毒株或先天感染猪瘟毒株所致。病势缓和,病程较长,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白细胞总数显著减少。先天感染猪瘟病毒时,母猪表现为流产,胎儿木乃伊化、畸形、死产、弱仔或产出部分外表健康的带毒猪。这类外表健康的仔猪,生后几个月内表现正常,随后可见轻度厌食、沉郁、结膜炎、皮炎、腹泻、共济失调、后躯麻痹,最终死亡。

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的病变,有的可见浆膜、勃膜和部分器官组织出血现象。急性猪瘟呈典型的败血症病变。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弥漫性或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肾色比较淡而不肿大,皮质散在或密集小出血点(雀斑肾),肾盂、肾乳头出血。脾不肿大,有小丘状出血及边缘暗红色梗死。

喉头勃膜、心外膜、肺膜、肠浆膜、腹膜、膀肤勃膜等全身器官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病程稍长的病例,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勃膜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病灶呈圆形纽扣状溃疡,有时还可见到纤维素性肺炎的变化。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致胎儿木乃伊化、死胎和畸形。胎儿发育不良,头、四肢变形,胸腺萎缩。

诊断本病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血相化验结果,综合判断。确诊需实验室诊断,可取脾、‘肾、淋巴结等进行抗体监测或动物接种试验。

防制除猪瘟血清外,本病无明显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从预防人手,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猪肉或未经充分消毒的猪肉制品,以防引进猪瘟。要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有效的猪瘟免疫程序,全面及时地接种疫苗。一旦发生本病,应予以淘汰或扑杀,并对猪场彻底消毒。并对其他健康猪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相关阅读

母牛产后不发情的原因、病理表现与综合防治


1病因分析

缺乏营养。部分养牛户为减少饲养成本,只供给较少的饲料,如干奶期没有饲喂精料,产后哺乳期只饲喂4kg精料,或者只饲喂天然草场的干草,使其在产前产后摄取能量较少,导致机体膘情过差,甚至低于3分,且在哺乳期非常容易发生能量负平衡,延迟发情,促使卵泡发育缓慢,容易出现静止发情。饲喂来源不固定的配合精料,品质无法保持稳定,随意饲喂,频繁发生断顿的现象,既会导致机体摄取较少的能量、蛋白质,还会导致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缺乏,无法满足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造成体质消瘦,体况变差,导致卵泡发育缓慢或者阻碍卵泡发育。

环境条件恶劣。在气候寒冷的地区,母牛的繁殖机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的抑制。尤其是母牛在8~10月份生产,在此之后的3个月正好是光照时间较短且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此时气候条件恶劣,也会导致机体容易出现产后不发情,影响正常的繁殖。

疾病因素。母牛患有寄生虫病、蹄病、代谢疾病以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体质变差,或者子宫患有疾病,如子宫内膜炎、干尸化、子宫积脓、子宫肌瘤等,导致子宫内膜无法产生足够的前列腺素PG,从而不能够自发将周期性黄体及时溶解,进而引起不发情。

2.病理性的表现

卵巢静止。通过对母牛的卵巢直接进行触摸,发现质地基本正常,体积大小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部分可能会略小于正常大小,表面非常光滑,质地略硬,既无法触摸到卵泡也无法触摸到黄体,部分能够在一侧卵巢上触摸到存在少量的黄体痕迹,但子宫发育速度非常缓慢,弹性消失,整个卵巢处于完全静止的状态。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就可能导致卵巢发生硬化、萎缩。

弱发情和隐性发情。母牛一般只能够表现出非常微弱的发情症状,没有出现爬胯或者比较微弱,只有有少量黏液从外阴部流出,如果没有仔细观察很难发现,通常采取直肠检查才能够发现卵巢已经发育,并能够正常排卵。

持久黄体和黄体囊肿。母牛患有持久黄体也会导致产后长时间不出现发情,通过直肠检查发现依旧存在黄体.一侧或者两侧卵巢具有较大的体积,并有黄体突出于卵巢表面,质地要略硬于卵巢,且具有不同大小,部分黄体甚至如同生姜形或者蘑菇状,部分能够触摸到一侧卵巢上存在发育卵泡,一般为1~2个或者更多,但体积相对较小,子宫质地柔软,在触摸时会发生较弱的收缩。黄体囊肿也会导致母牛产后长时间不出现发情,通过直肠检查能够发现卵巢上存在肿大或者呈球形的黄体,直径可达到5--lOcm左右,或者更大,存在空腔,壁厚面软,用手按压会产生疼痛感。

3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母牛由于卵巢静止及萎缩而导致不发情,要先改善饲养管理水平,确保致病因素消除,用于促使体况恢复。同时,还要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可每次肌肉注射25μg促排3号(LRH-A3),连续使用3天,且每次配合肌肉注射200mg孕酮,连续使用3~4天。母牛由于持久黄体而不发情,采取肌肉注射0.4~0.6mg氯前列烯醇是比较恰当的方法,一般经过3~5天就会开始出现发情,如果不伴有子宫疾患就可进行配种,如果伴有子宫炎则要采取相应治疗。母牛由于黄体囊肿而不发情,可肌肉注射0.6mg氯前列烯醇1次,经过5天依旧不发情则可再注射1次,同时配合肌肉注射15mg地塞米松。另外,也可使用中药促使母牛发情,可取25g川芎、20g白芍、40g当归、30g党参、25g红花、40g黄芪、25g郁金、25g益母草等,全部研成粉末后用温水冲调,每天1剂,连续使用3剂即可。

加强饲养管理。增加精料中玉米面的添加量,饼类料从以棉籽饼为主变成多种合理搭配,提高蛋白质水平和质量。购买能量饲料,如玉米、麸皮等原料时,要严把质量关,加强混合料加工的质量管理,确保混合精料含有适宜的能量水平以及其他各种营养物质。啤酒糟的饲喂量要逐渐减少,一般日喂量可由25kg减少到10~15kg。

4结语

母牛具有较长的妊娠期,平均在285天左右,且通常为单胎,而产后需要经过85---100天的空怀期,也就是说产犊间隔一般在365~385天,而产后经过65~75天才能够进行第一次配种,从而要求其产后最迟受胎天数为85天,继而能够保证其生产周期正常。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部分母牛产后经过5~6个月甚至1年以上依旧没有出现发情,导致产犊间隔明显延长,生产效益显著降低,严重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繁殖人员必须在母牛产后超过60天依旧不出现发情时,就立即进行生殖检查和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确保其正常生产。

猪口蹄疫的防治经验


口蹄疫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以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传播范围广为特征,严重危害了畜牧业及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在世界分布很广,除大洋洲、北美洲消灭本病后未发生外,亚洲、非洲、南美洲和欧洲都有发生或流行。预防和扑灭口蹄疫的难度很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流行情况
口蹄疫病爆发时,都防止传染源进入,进行各个路口堵口,发现病畜进行深挖用生石灰消毒埋。2004年3月在大水村爆发流行,3个月有82头牛死亡,死亡率占该村198头的41.14%;猪死亡2515头,占该村4983头占的50.47%;羊有3581只死亡,占存栏数8967的39.93%。2006年死亡率平均为40%左右,2007年死亡率38%左右,2008年死亡率30%左右,2012年5%左右。
2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病畜口蹄疫主要症状表现在蹄冠、蹄踵、蹄叉、副蹄和吻突皮肤、口腔腭部、颊部以及舌面黏膜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和溃疡,水疱也会出现于母畜的乳头、乳房等部位。病畜表现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厌食,在出现水疱前可见蹄冠部出现一明显的白圈,蹄温增高,之后蹄壳变形或脱落,跛行明显,病畜卧地不能站立。水疱充满清朗或微浊的浆液性液体,水疱很快破溃,露出边缘整齐的暗红色糜烂面,如无细菌继发感染,经l~2周病损部位结痂愈合。若蹄部严重病损则需3周以上才能痊愈。口蹄疫对成年畜的致死率一般不超过3%。仔畜受感染时,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胃肠炎和心肌炎,致死率高达80%以上。妊娠母畜感染可发生流产。口蹄疫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4~96h,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18~72h。
病死畜尸体消瘦,除鼻镜、唇内黏膜、齿龈、舌面上发生大小不一的圆形水疱疹和糜烂病灶外,病猪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有烂斑或溃疡,小肠、大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仔猪心包膜有弥散性出血点,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称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熟状。
3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结合流行病学,一般不难做出初步诊断,但畜口蹄疫的临床特征与畜水泡病、畜水泡性口炎、畜水泡疹极方相似,故应根据情况,结合实验手段进行确诊。
病毒分离:病料最好采集水疱液和水疱皮,制成悬液。接种3~4日龄乳鼠,接种后15h出现症状,表现后腿运动障碍,皮肤发绀,呼吸困难,最后因心脏麻痹死亡。()剖解时见心肌和后腿肌有白斑病变。或接种敏感细胞,可出现细胞病变。应用口蹄疫特异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进行鉴定。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等。
4防治
主要以口蹄疫疫苗预防为主。疫苗注射。母猪在怀孕初期和分娩前1个月各接种1次灭活苗(有单价灭活苗、口蹄疫灭活病毒与猪瘟弱毒的联苗等),仔猪在40日龄或80日龄注射1次,即可获得较强的免疫能力。针对未发病的猪、牛、羊群采取紧急免疫接种。
在治疗的同时,还有提高猪舍温度,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猪的食欲或者饮水,以便保证猪在发病过程中的能量以及营养物质供应,同时给予一定量的青绿饲料,如白菜、萝卜等。
对于外伤的处理可以选用云南白或者护蹄素,迅速止痛、止血,防止病原通过伤口传染。针对口腔出现水疱引起的疼痛可以采用冰硼散加青黛缓解不适症状,同时给予必要的增强心肺功能。
在疾病流行以及发生过程中,采用3%的大碱水喷洒圈舍,圈舍门口垫块棕垫,随时3%的大碱水喷潮湿,人畜经过都要踏垫子阻断了传染源。提高猪舍温度,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猪的食欲或者饮水,以保证猪在发病过程中的能量以及营养物质供应,
主要投药方式:给大牲畜输液10%果糖、青霉素2000单位、20~50ml双黄连注射液,小牲畜按计量酌情减少,再同时喂中药20g板蓝根、50g三棵针、5g小黄芩,5g金银花,煎水服用一周,治愈率达95%以上,如发病早期治疗可达100%。要是山区无固定保定支架,一村一户输液相当困难造成,这也成为治疗口蹄疫病畜最好的方法。

猪口蹄疫疫苗过敏反应的发生与防治


本文主要介绍了导致猪口蹄疫疫苗过敏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过敏反应的一些有效措施,以期为养殖户和防疫人员提供参考。

猪口蹄疫疫苗是防疫工作中常用的疫苗,一般情况下猪注射了口蹄疫疫苗后反应不大,一般不会引起注意,但有时也会出现严重过敏的现象,给猪造成严重伤害,甚至会造成死亡。笔者调查了阜新市多个县区猪口蹄疫疫苗引发过敏反应的病例,找出导致过敏反应的真正原因,并提出预防过敏反应的有效措施,以期为疫苗接种提供实际参考。

一、症状表现

口蹄疫疫苗过敏反应一般发生在注射疫苗后1-2小时,轻度反应表现症状不明显,仅为轻度的食欲不振和精神萎靡,通常在一个猪圈的生猪中有少数几个出现轻度反应,一般经过2天以后即可恢复正常。中度的过敏反应症状很明显,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流口水,伴有呕吐,全身青一块、紫一块,有的病猪还会出现站立不稳,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中度过敏反应一般出现在注射疫苗以后20-30分钟内,一般不能自行恢复正常需要采用药剂治疗,才可恢复。急重度反应的主要表现症状与中度反应极为相似,常常发生在注射疫苗后10分钟之内,甚至是注射疫苗之后马上出现,除了具有中度反应所具有的症状外,同时伴有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反应迟钝。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死亡。

二、发生原因

造成猪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出现过敏反应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时还不仅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所以在判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的几率时,要考虑的因素也较多,难度很大。这就要求防疫人员要尽职尽责,万分小心。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结果看,导致猪出现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有:

1.猪的品系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的猪之间对疫苗的应激反应程度不同,一些纯系品种和种猪,抗应激的能力很差,很容易出现对疫苗的过敏反应,而本地品种发生过敏的情况很少出现。

2.猪身体原因

一些比较瘦弱的猪,特别是仔猪,注射疫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要比身体健壮,月龄较大的猪大得多。据调查,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80%为仔猪,造成死亡的95%以上都是仔猪。

另外,如果猪正处于某些疾病的潜伏期,人们没有察觉,就进行了正常免疫,则更易引起过敏反应,抢救的难度也更大,死亡的情况较多。

3.猪在注射疫苗之后刚服用了驱虫药

在调查中发现,有两起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与猪刚服用了驱虫药有很大关系。同一个猪圈中,服用了驱球虫药的猪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而没有用药的猪则反应很小。

4.注射疫苗时天气过于炎热

在炎热的夏天,特别是盛夏午后12:00-14:00期间,猪圈内的温度非常高,猪多处于不良身体状态中,这时如果接种疫苗,则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5.疫苗的用量过大

有些防疫人员迫于养殖户的强烈要求,加大了疫苗的使用量,则增大了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刚断奶的仔猪,更易导致过敏的发生。

三、预防措施

1.注射疫苗之前做好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并要携带上肾上腺素,以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时能进行紧急处置。

2.接种之前,做好猪的健康情况检查工作,如果发现有病、身体瘦弱和怀孕的猪要暂时不予注射。

3.不要用从冰箱中取出的疫苗进行直接注射,应该放置在常温下一段时间以后,再注射,这样可以减少猪应激反应的发生。

4.疫苗注射最好选择在早晨进行,避免在中午时段进行注射。

5.严格按照猪体重来确定疫苗的用量,不能随意加大用量,对于还未断奶的仔猪用量上更要精确。

6.接种完毕后,防疫人员应在现场观察半个小时左右,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可以及时进行救治。养殖户也应密切观察猪接种疫苗后的反应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

四、处置措施

对于轻度过敏反应,一般不需要处理,2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中、重度过敏反应的处置为:一旦出现严重的疫苗反应,应马上颈部肌肉或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用量为:大猪每头0.5-1毫升,仔猪每头0.1-0.2毫升。有必要的隔2个小时后重复注射一次。调查表明注射肾上腺素对于缓解口蹄疫疫苗的过敏反应效果最佳。另外,也可以用抗过敏药如: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大猪每头6-15毫升,仔猪每头2毫升。如若病情严重,病猪呼吸极度困难,肾上腺素不能缓解支气管阻塞的窒息症状的话应立即静脉注射氨茶碱,大猪0.5-1克,仔猪0.1克。

一例猪瘟的病理学观察报告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给世界各国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猪瘟病毒是一种小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存在于病猪的血液和全身多个组织中,以淋巴结、脾脏和血液含毒量最高,病猪的尿、粪便和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猪瘟病毒主要致病机理是致小血管壁变性,从而导致内脏器官多发性出血、梗塞和坏死,以出血和发热为主。现将一例典型猪瘟的病理学观察报道如下:
一、流行病学
本病仅感染猪,各品种和年龄的猪均能感染,野猪也能感染。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病猪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可以通过伤口、消化道、呼吸道、交配、子宫内感染。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猪瘟在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病,一般以春、秋较为严重。猪群感染后,起初一至几头发病,常为最急性经过和死亡,1~3周内达最高峰,多呈急性经过和死亡;以后流行趋向低潮,发病头数逐渐减少,多呈亚急性经过和死亡;最后留下少数慢性病例,经1个月以上死亡或恢复。
二、典型病例临床症状
2013年12月18日,武威市某猪场1头猪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弓背、喜卧、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运步无力,食欲几乎废绝,饮欲增加,体温高达41℃,呼吸急促,有浆液性的鼻液,偶呈犬坐姿势,轻度的腹泻或便秘,猪体表发红(见图1),在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等部位可见红色斑点,指压不褪色,触动时尖叫,极度虚弱。
三、病理变化
浆膜、黏膜、淋巴结和实质器官普遍出血,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黏膜以及心包膜、胸膜、腹膜等亦可见出血现象。
1.消化系统病变
口腔黏膜出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胃黏膜充血、出血,表面覆盖大量黏液,小肠和大肠黏膜有明显的出血,尤其在部分盲肠、结肠黏膜上呈弥漫性出血炎症变化;整个肠系膜淋巴结增生、肿胀(见图2)。
2.呼吸系统病变
喉头会厌软骨黏膜散在点状出血(见图3),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潮红,并伴有点状出血,其腔内有多量粉红色的黏液;肺脏轻度水肿、淤血,肺呈棕红色,肺、胸膜上可见个别出血斑点(见图4)。
3.淋巴结病变
颌下、咽后、支气管、腹股沟和肠系膜淋巴结都有明显的病变;淋巴结肿大,表面呈暗红色,质地坚实,切面湿润、隆突,边缘的髓质呈紫红色围绕淋巴结中央的皮质并向皮质内伸展,使得整个淋巴结自表面起都成紫红色,其他区域为灰白色,形成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变。
4.脾脏病变
脾脏的大小和形状无明显变化,但边缘有粟米大至黄豆大稍隆起紫红色梗死灶;切面呈楔形,底边位于脾边缘尖端朝向中央,脾小动脉变形、坏死使管腔内形成血栓。脾脏除梗死灶外,在被膜下还散在一些小的出血点(见图5)。
5.心脏病变
心外膜弥漫性出血,心包积液,心肌松软并充血,尤其在左心房冠状沟和心尖部散在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见图6)。
6.肝脏病变
体积明显肿大,色泽变淡且呈土黄色,()质地变化不明显;胆囊胀大,其内充满胆汁,且呈红褐色,胆囊的黏膜有散在多量的出血点。
7.肾脏病变
体积明显肿大,被膜易剥离,剥去被膜后可见整个肾脏的色泽变淡,其表面有密集的出血点,形似火鸡蛋,切面不论皮质和髓质都可以见到针尖大至粟米大的出血点,尤以皮质最为多见。肾锥体和肾盂乳头以及输尿管黏膜也散布有多量的出血点(见图7),膀胱内容物呈黄色胶冻状,膀胱黏膜特别是膀胱颈部散在出血点。
另外,猪的关节囊肿胀,其内蓄积有多量淡红色的液体。
四、诊断
1.猪瘟的诊断
典型的急性猪瘟,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尤其在病理学特点很明显,全身点状淤血变化,淋巴结大理石样出血,肾、膀胱、胆囊、喉头等小点状出血,脾出血性梗死等。进一步诊断可进行病理学观察,即采取淋巴结、脾脏、肾脏、心脏和肺脏等实质组织器官做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织器官的组织学变化。另外,实验室诊断可以通过鉴定病毒抗原(或抗原的特异性)和抗体或分离病毒进行确诊;也可以对扁桃体、脾脏的冷冻切片直接荧光检查,进行确诊。
2.鉴别诊断
本病在诊断中应与败血型猪丹毒、急性猪肺疫和急性猪副伤寒进行区别。
①败血型猪丹毒(猪丹毒杆菌病)。
相同点:两者都有传染性,体温高,精神沉郁,食欲几乎废绝,喜卧,皮肤颜色变化等。
不同点:猪丹毒体温较猪瘟高,可达43℃。急性猪丹毒的红色斑块多发于背部皮肤上,由于充血所致,手压可消失,剖检可见脾脏肿大,脾呈樱桃红色,松软,切面外翻,白髓周围有红晕;而猪瘟脾脏不肿大或肿大不明显,常见出血性梗死灶,肝常见明显充血、呈红棕色,淋巴结被膜充血、切面白色多汁,呈典型的大理石样变。确诊可做细菌学检查,即采取血液,病料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纤细的小杆菌。
②急性猪肺疫(猪巴氏杆菌病)。
相同点:有传染性,体温高,精神沉郁,食欲几乎废绝,皮肤有出血斑等。
不同点:猪肺疫多散发,不易形成大流行;咽喉型颈部肿胀,口流涎,呼吸困难,伸颈张口,犬坐;胸膜炎型则有咳嗽,胸部听诊有啰音和摩擦音,剖检可见患猪咽喉部皮下有明显的出血性浸润,肺脏呈明显纤维肺炎或出血性坏死性肺炎,并伴发纤维性心包炎,淋巴结切面呈弥漫性出血;而典型性猪瘟肺脏的病变主要是出血。确诊可做细菌学检查,即采取水肿液、胸腔液、心血、肝、脾和淋巴结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圆形短杆菌。
③急性猪副伤寒(猪沙门氏菌病)。
相同点:有传染性,体温高,精神不振,食欲几乎废绝,先便秘后下痢,皮肤有紫红斑等。
不同点:副伤寒发生于1~4月龄仔猪和多雨潮湿季节,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患猪眼有脓性分泌物,排淡黄色或灰绿色稀粪,混有血液和组织碎片,有恶臭。剖检可见脾脏多肿大,脾有散在小点出血,切面白髓周围有红晕,无梗死;肠系膜淋巴结髓样肿胀,大肠黏膜纤维素性坏死的,表现为弥散性溃烂或局灶性浅层溃疡。确诊做细菌学检查,用肝、脾、肾、肠系膜淋巴结涂片镜检,可见到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直杆菌。
五、小结
急性猪瘟的主要变化是全身广泛出血,特别是淋巴结大理石样病变;胃、肾、膀胱、喉头等点状出血,脾出血性梗死,胆囊点状出血,溃疡或纤维素性炎。慢性猪瘟的主要变化是盲、结肠扣状肿,胸腺萎缩,断奶仔猪的肋软骨连接处病变。在我国的部分地方剖检仍然是诊断猪瘟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是由于猪瘟病毒感染后对机体引起免疫抑制,特别容易和其他疾病并发,应注意与急性猪副伤寒、急性猪肺疫、败血型猪丹毒等做鉴别诊断。另外,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的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诊。
这批猪进场时,没有进行严格的检疫和免疫,另外,由于本地曾有猪瘟零星发生,从而导致发病。该猪场的工作人员在发现病猪后及时隔离,在确诊后对同圈其他猪注射了抗猪瘟血清,降低了猪只的发病率,从而使损失降到最低。
总之,预防猪瘟要做好以下综合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做到自繁自养,若外购仔猪,必须经过隔离检疫,确诊无病并经过免疫后方可混入猪群一起饲养;在平时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搞好圈舍的卫生;对受猪瘟威胁地区的猪群,要应用猪瘟兔化弱毒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作者联系地址:甘肃省武威市黄羊镇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兽医系邮编:733006)

鸭瘟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及病理变化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传染迅速,常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两腿发软无力,下痢,口渴,流泪和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本病痛原为鸭瘟病毒.剖检病变以全身性急性败血症为主要特征.鸭瘟主要传染方式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主要传染源是病鸭和带毒鸭.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故应以预防为主.除做好生物安全性措施外,采用鸭瘟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鸭瘟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及病理变化。

1、潜伏期

人工感染成年鸭的潜伏期一般为48-96h(最短36h,最长192h),其潜伏期的长短,依不同毒株毒力的强弱而有差异。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4天。根据对2000多只病鸭的观察,人工感染的潜伏期普遍为36-48h,部分有长达3-4天的。自然流行的潜伏期约在2-5天。

2、症状

病初体温急剧升高,呈现稽留热,多数病鸭体温稽留在43-43.8℃,持续达44℃以上。体温升高,并稽留至中后期是该病非常明确的发病特征。在体温升高的前一天,病鸭精神不振但仍然可以戏水,食欲开始减少而多饮水,排泄物稀薄呈黄色或灰白色。体温升高后.渴欲增加,食欲明显下降,继而完全废绝,精神极度萎顿,羽毛松乱,不饮水,不戏水,静卧于地上或躲于一角,不愿走动,强行驱赶时步态不稳,或以翅扑地匍匐向前,严重的病鸭两脚不能站立,或完全麻痹,翅膀下垂,体重迅速减轻。流泪,眼周围羽毛被沾湿,眼睑水肿,甚至外翻,黏膜充血或有小点出血,有些病鸭的上下眼睑黏连,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漏。在体温升高稽留期间,病鸭下痢,排泄物呈草绿色,腥臭,泄殖腔周围被排泄物沾污,泄殖腔黏膜充血、水肿、外翻,黏膜上用绿色假膜,剥离后留下溃疡。

发病后期呼吸次数稍有增加,头颈肿胀的病鸭则有呼吸困难,个别病鸭有咳嗽,病鸭叫声嘶哑。倒提病鸭时,从口腔流出褐色液体。张开口腔,拉出舌头,可见喉头黏膜上有黄色假膜,剥离后留下的出血面。

血液学变化:病鸭的红、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分类中嗜酸性杆核粒细胞。

3、流行特点

一般呈现急性经过,病程一般为2-5天,也有的病程急骤、死亡极快。尸体剖检时可见泄殖腔中有外形完整而未及产出的鸭蛋,少数病例呈亚急性过程,拖延多天。

慢性多由急性和亚急性转变而来,开始表现慢性经过的病例常见于流行后期(不到1%)。这种类型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最突出的是角膜混浊,严重者出现溃疡,多为一侧性;常因采食困难而引起消瘦或死亡。病程多在2周以上,而剖检变化不够典型。

据报道,有人曾观察了鸭群的完整发病过程:当病传人易感鸭群,经过3-7天开始出现零星病例,再过3-5天进入流行发展期和流行盛期,大批病例出现,根据鸭群的大小和饲养管理方式不同,每天发病自十多只至百余只,持续发病时间自3-5天至1个月左右不等。整个流行过程为2-6周,该病的发病率平均在9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100%,发病鸭几乎全部死亡,成年鸭死亡比幼鸭还要高些。

4、病理变化

病鸭眼中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下眼睑结膜常有出血斑点,以泪管口的周围最为明显。少数见头部皮下水肿,形成头部肿大,拔去毛后皮肤有出血斑点,严重者变成坏死病灶。鸭瘟病理反应因品种、年龄、性别、易感性、感染阶段、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鸭瘟的特异性病变是血管损伤,胃肠道黏膜面的某些特定部位有疹性损害、淋巴样器官病变和实质器官的退行性变化。

组织出血可见于心肌、其他内脏器官及其支持结构,包括肠系膜和浆膜出现出血点、出血斑和较大的血液外渗。在心包膜的脏面上,特别是在心冠沟内,有密集的出血点,使之呈红色油漆状,这在成熟的种鸭较为常见。心内膜壁和瓣部有出血。肝、胰、肠、肺和肾的表面可能被出血点所覆盖。产蛋母鸭的卵泡,因出血而变色和变形,卵巢渗出大量血液,充满腹腔。食道与腺胃之间的括约肌可见环状出血。

据报道,心外膜、冠状沟和心内膜常见有出血点,胰腺有散在出血点。肾间有轻度充血或出血,卵巢卵泡膜充血和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的黏膜常见有出血带。肠道浆膜及肠系膜偶尔也有小出血点。肠道黏膜有充血或不同程度的出血性卡他,自然病例尤以十二指肠和直肠出血显著,泄殖腔黏膜及周围皮肤肿胀、出血和溃烂。

有资料表明,部分病例在心冠沟脂肪有小出血点,但心外膜出血较为多见,肝脏有时见到在少数坏死灶中间有小点出血或其外围有环状出血带。口腔和食道有小点出血,腺胃黏膜上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有时与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有一环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层下充血、出血。整个肠黏膜充血、出血,尤以十二指肠及直肠最为严重。泄殖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卵巢出血、充血和卵泡变形、变色、变质。输卵管胰见充血、出血,少数胰腺有针头大的出血点。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是危害养猪业的最重要的一种传染病。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及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
1临床症状
1.1急性型
以发病急、高热稽留和败血症为临床特征;常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至40.5~41.5℃,常不表现其他症状,而在1~2天死亡。病猪表现高热稽留不退,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喜卧嗜睡,恶寒拱背,步态不稳。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脓性分泌物。嘴唇内面、齿龈、口角、眼结膜、肛门和阴门,常有出血斑点。病初便秘、随后下痢,粪便内常混有黏液和血液。有的病猪出现神经症状如磨牙、全身痉挛等。病程约1~3周,后期常并发肺炎、坏死性肠炎或继发其他传染病,使病情恶化而死亡。
1.2慢性型
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临床症状;症状似急性型,但较和缓,病情时好时坏。主要表现消瘦、贫血、行走摇摆无力、食欲不振、异嗜、便秘与腹泻交替,()皮肤有紫斑或坏死痂,生长发育迟缓,病程常在一个月以上,一些病猪可因体质恶化或继发感染而死亡,一些耐过的可康复。
2实验室检查
常采用的方法有:血清学检查、猪瘟兔化弱毒免体交互免疫试验、生物学试验(非免疫猪种)、荧光抗体试验等。
近些年来,急性猪瘟少发,常有非典型性猪瘟(温和型)病猪出现,其特点是病情温和,病热缓慢,病变局限,呈散发等不典型表现,这就须经实验室检验方可做出可靠的诊断和鉴别。
3防治
目前还没有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在病的早期,可采用注射高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来抢救。
3.1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做好猪瘟的预防注射工作,是防止猪瘟发生的关键措施。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适时补针相结合的办法,用猪瘟活疫苗进行免疫。选择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3.2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
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猪种,运回后还须隔离饲养半个月左右,并进行疫苗注射,进行实验室猪瘟抗原检测阴性,方可混群饲养。
3.3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以防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特别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4免疫预防
(1)对一般猪场,由于母源抗体的存在,仔猪出生20日龄初次免疫接种猪瘟脾淋苗1头份,在6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2~3头份。公猪一年免疫两次,母猪于断奶前2~3天进行免疫注射。
(2)对曾经严重发生猪瘟的猪场(也适用于散发性猪瘟的发病场),可超前免疫,即在仔猪出生后立即肌注1头份猪瘟疫苗,间隔1小时后再让初生仔猪哺乳,至60日龄时再免疫一次,剂量为4~5头份。
(3)对于正在发生猪瘟的猪场,要采取超剂量免疫,每头猪一次接种8~10头份猪瘟疫苗,先注射无临床症状的猪,再注射发病猪,一猪一针头,使猪群迅速建立坚强确实的免疫力。
为确保免疫效果,疫苗注射前后10天内,不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36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