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的防治经验

口蹄疫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以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传播范围广为特征,严重危害了畜牧业及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在世界分布很广,除大洋洲、北美洲消灭本病后未发生外,亚洲、非洲、南美洲和欧洲都有发生或流行。预防和扑灭口蹄疫的难度很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流行情况
口蹄疫病爆发时,都防止传染源进入,进行各个路口堵口,发现病畜进行深挖用生石灰消毒埋。2004年3月在大水村爆发流行,3个月有82头牛死亡,死亡率占该村198头的41.14%;猪死亡2515头,占该村4983头占的50.47%;羊有3581只死亡,占存栏数8967的39.93%。2006年死亡率平均为40%左右,2007年死亡率38%左右,2008年死亡率30%左右,2012年5%左右。
2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病畜口蹄疫主要症状表现在蹄冠、蹄踵、蹄叉、副蹄和吻突皮肤、口腔腭部、颊部以及舌面黏膜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和溃疡,水疱也会出现于母畜的乳头、乳房等部位。病畜表现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厌食,在出现水疱前可见蹄冠部出现一明显的白圈,蹄温增高,之后蹄壳变形或脱落,跛行明显,病畜卧地不能站立。水疱充满清朗或微浊的浆液性液体,水疱很快破溃,露出边缘整齐的暗红色糜烂面,如无细菌继发感染,经l~2周病损部位结痂愈合。若蹄部严重病损则需3周以上才能痊愈。口蹄疫对成年畜的致死率一般不超过3%。仔畜受感染时,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胃肠炎和心肌炎,致死率高达80%以上。妊娠母畜感染可发生流产。口蹄疫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4~96h,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18~72h。
病死畜尸体消瘦,除鼻镜、唇内黏膜、齿龈、舌面上发生大小不一的圆形水疱疹和糜烂病灶外,病猪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有烂斑或溃疡,小肠、大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仔猪心包膜有弥散性出血点,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称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熟状。
3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结合流行病学,一般不难做出初步诊断,但畜口蹄疫的临床特征与畜水泡病、畜水泡性口炎、畜水泡疹极方相似,故应根据情况,结合实验手段进行确诊。
病毒分离:病料最好采集水疱液和水疱皮,制成悬液。接种3~4日龄乳鼠,接种后15h出现症状,表现后腿运动障碍,皮肤发绀,呼吸困难,最后因心脏麻痹死亡。()剖解时见心肌和后腿肌有白斑病变。或接种敏感细胞,可出现细胞病变。应用口蹄疫特异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进行鉴定。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等。
4防治
主要以口蹄疫疫苗预防为主。疫苗注射。母猪在怀孕初期和分娩前1个月各接种1次灭活苗(有单价灭活苗、口蹄疫灭活病毒与猪瘟弱毒的联苗等),仔猪在40日龄或80日龄注射1次,即可获得较强的免疫能力。针对未发病的猪、牛、羊群采取紧急免疫接种。
在治疗的同时,还有提高猪舍温度,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猪的食欲或者饮水,以便保证猪在发病过程中的能量以及营养物质供应,同时给予一定量的青绿饲料,如白菜、萝卜等。
对于外伤的处理可以选用云南白或者护蹄素,迅速止痛、止血,防止病原通过伤口传染。针对口腔出现水疱引起的疼痛可以采用冰硼散加青黛缓解不适症状,同时给予必要的增强心肺功能。
在疾病流行以及发生过程中,采用3%的大碱水喷洒圈舍,圈舍门口垫块棕垫,随时3%的大碱水喷潮湿,人畜经过都要踏垫子阻断了传染源。提高猪舍温度,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猪的食欲或者饮水,以保证猪在发病过程中的能量以及营养物质供应,
主要投药方式:给大牲畜输液10%果糖、青霉素2000单位、20~50ml双黄连注射液,小牲畜按计量酌情减少,再同时喂中药20g板蓝根、50g三棵针、5g小黄芩,5g金银花,煎水服用一周,治愈率达95%以上,如发病早期治疗可达100%。要是山区无固定保定支架,一村一户输液相当困难造成,这也成为治疗口蹄疫病畜最好的方法。

相关知识

猪口蹄疫疫苗过敏反应的发生与防治


本文主要介绍了导致猪口蹄疫疫苗过敏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过敏反应的一些有效措施,以期为养殖户和防疫人员提供参考。

猪口蹄疫疫苗是防疫工作中常用的疫苗,一般情况下猪注射了口蹄疫疫苗后反应不大,一般不会引起注意,但有时也会出现严重过敏的现象,给猪造成严重伤害,甚至会造成死亡。笔者调查了阜新市多个县区猪口蹄疫疫苗引发过敏反应的病例,找出导致过敏反应的真正原因,并提出预防过敏反应的有效措施,以期为疫苗接种提供实际参考。

一、症状表现

口蹄疫疫苗过敏反应一般发生在注射疫苗后1-2小时,轻度反应表现症状不明显,仅为轻度的食欲不振和精神萎靡,通常在一个猪圈的生猪中有少数几个出现轻度反应,一般经过2天以后即可恢复正常。中度的过敏反应症状很明显,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流口水,伴有呕吐,全身青一块、紫一块,有的病猪还会出现站立不稳,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中度过敏反应一般出现在注射疫苗以后20-30分钟内,一般不能自行恢复正常需要采用药剂治疗,才可恢复。急重度反应的主要表现症状与中度反应极为相似,常常发生在注射疫苗后10分钟之内,甚至是注射疫苗之后马上出现,除了具有中度反应所具有的症状外,同时伴有大小便失禁,神志不清,反应迟钝。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死亡。

二、发生原因

造成猪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出现过敏反应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有时还不仅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所以在判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的几率时,要考虑的因素也较多,难度很大。这就要求防疫人员要尽职尽责,万分小心。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结果看,导致猪出现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有:

1.猪的品系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的猪之间对疫苗的应激反应程度不同,一些纯系品种和种猪,抗应激的能力很差,很容易出现对疫苗的过敏反应,而本地品种发生过敏的情况很少出现。

2.猪身体原因

一些比较瘦弱的猪,特别是仔猪,注射疫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要比身体健壮,月龄较大的猪大得多。据调查,注射口蹄疫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80%为仔猪,造成死亡的95%以上都是仔猪。

另外,如果猪正处于某些疾病的潜伏期,人们没有察觉,就进行了正常免疫,则更易引起过敏反应,抢救的难度也更大,死亡的情况较多。

3.猪在注射疫苗之后刚服用了驱虫药

在调查中发现,有两起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与猪刚服用了驱虫药有很大关系。同一个猪圈中,服用了驱球虫药的猪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而没有用药的猪则反应很小。

4.注射疫苗时天气过于炎热

在炎热的夏天,特别是盛夏午后12:00-14:00期间,猪圈内的温度非常高,猪多处于不良身体状态中,这时如果接种疫苗,则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5.疫苗的用量过大

有些防疫人员迫于养殖户的强烈要求,加大了疫苗的使用量,则增大了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刚断奶的仔猪,更易导致过敏的发生。

三、预防措施

1.注射疫苗之前做好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并要携带上肾上腺素,以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时能进行紧急处置。

2.接种之前,做好猪的健康情况检查工作,如果发现有病、身体瘦弱和怀孕的猪要暂时不予注射。

3.不要用从冰箱中取出的疫苗进行直接注射,应该放置在常温下一段时间以后,再注射,这样可以减少猪应激反应的发生。

4.疫苗注射最好选择在早晨进行,避免在中午时段进行注射。

5.严格按照猪体重来确定疫苗的用量,不能随意加大用量,对于还未断奶的仔猪用量上更要精确。

6.接种完毕后,防疫人员应在现场观察半个小时左右,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可以及时进行救治。养殖户也应密切观察猪接种疫苗后的反应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

四、处置措施

对于轻度过敏反应,一般不需要处理,2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中、重度过敏反应的处置为:一旦出现严重的疫苗反应,应马上颈部肌肉或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用量为:大猪每头0.5-1毫升,仔猪每头0.1-0.2毫升。有必要的隔2个小时后重复注射一次。调查表明注射肾上腺素对于缓解口蹄疫疫苗的过敏反应效果最佳。另外,也可以用抗过敏药如: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大猪每头6-15毫升,仔猪每头2毫升。如若病情严重,病猪呼吸极度困难,肾上腺素不能缓解支气管阻塞的窒息症状的话应立即静脉注射氨茶碱,大猪0.5-1克,仔猪0.1克。

牛、羊口蹄疫的诊断 牛、羊口蹄疫的有效防治方法


牛、羊在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市场需求量高而稳定,养殖效益客观。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牛、羊极易感染发病,危害相当之大,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牛、羊的养殖效益,因此必须要在牛、羊养殖过程当中,做好对口蹄疫的防治工作。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和学习经验,主要就牛、羊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以期能为养殖实践提供参考、指导,保障牛、羊健康与养殖效益。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牛、羊口蹄疫的诊断和牛、羊口蹄疫的有效防治方法。

1、症状

口蹄疫疾病主要是受口蹄疫病毒的影响,而对偶蹄类动物带来严重的危害,属于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常年容易发生,秋季和冬季是高发季节。口蹄疫最明显的临床表现就是受病毒致病力与动物的易感性而发生改变,患病的家畜在口腔黏膜以及蹄部会形成水疱。对于羊口蹄疫而言,这种临床症状并不是很严重,只是存在小型的水疱,如果病情严重,还会发生烂斑和溃疡等情况,进而导致羊的前胃和大小肠黏膜出现血性炎症,引起心肌炎。但是,对于新初生幼羊因心肌炎影响而死亡。如果养殖场卫生清洁工作不完善,很容易出现继发性感染,使其患有败血症或是局部坏死。对于牛口蹄疫,在其患病以后,临床症状十分严重。

一般来讲,牛口蹄疫的潜伏期在7~30天,而在患病初期,其体温会随之提高,结膜潮红。在感染时间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口腔病变而形成水疱。在牛感染口蹄疫以后,接近90%都患有典型的蹄部真皮炎。

2、诊断

第一,常规诊断。通常,绝大部分口蹄疫家畜都是偶蹄,这样就不必进行试验诊断可以直接确诊。然而,由于口蹄疫病毒种类很多,要想确定病毒类型,必须要将牛羊蹄部位置的水疱放置于甘油生理盐水内部,并及时将实验样本送至部门鉴定,最终确定病毒的类型。

第二,鉴别诊断。以往在诊治口蹄疫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过口蹄疫、口炎相混淆的误诊情况。与口蹄疫相比,牛羊口炎只会出现短时间的微热,伴有小丘疹的产生。而小丘疹的具体位置就是牛羊鼻镜与鼻孔黏膜位置,具体的颜色就是深红一红一灰褐色,随后会由坏死组织覆盖。另外,还有病灶会表现成疤状。针对普通病理而言,牛羊脏器损伤并不明显,而是表现出口炎疤变。

3、防治方法

上报要及时。一旦养殖场内部出现感染病例,一定要及时上报,并且按照具体规定要求隔离患病的牛羊,进行诊治或者是消毒,或是捕杀,以保证有效减小疫情蔓延的范围。与此同时,需要尽快将病畜隔离,通过隔离治疗的方式控制疫情并划分病源区。另外.要将已经划定的疫区封锁并隔离,使用消毒试剂完成消毒工作。

日常预防工作。针对牛羊口蹄疫多发的地区,在夏季与秋季期间,一定要针对养殖场内部牛羊进行免疫注射,但是要保证牛羊分离接种。一般情况下,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是口蹄疫疫苗常见的品种。在牛1~2岁的时候,注射1mL口蹄疫疫苗,注射的方式是皮下肌肉注射。超过2岁的牛可以注射2mL口蹄疫疫苗,同样采取皮下肌肉注射的方式。对4~12月龄的羔羊,疫苗注射量应选择在0.5mL。超过1岁的成年羊应注射1mL疫苗。疫苗免疫的周期是半年。

仔细清洗患部。首先,对于口腔病变,需要使用清水、盐水以及质量分数为0.1%的高锰酸钾的稀释溶液清洗。而后使用质量分数为1%的明矾溶液涂抹,也可以使用冰硼散,将其涂撒在口腔的病变位置。其次,对于蹄部病变,应使用质量分数为3%的煤酚皂溶液,或是质量分数为3%的硫酸铜溶液,浸泡患有口蹄疫疾病的牛羊蹄部。另外,可以使用消毒软膏,或是质量分数为10%的碘酒涂抹牛羊蹄部,利用绷带进行包裹。最好不要反复清洗牛羊的蹄部,如果蹄部处于潮湿的状态,会严重影响病变的区域。最后,对于乳房病变,则应当对挤奶工作加以注意。其中,主要使用质量分数为2%的硼酸水清洗乳头,随后要将消毒药膏涂抹于乳头之上。

注射治疗。如果牛羊口蹄疫的病情十分严重,必须要使用消毒唑。其中,应当充分考虑牛羊的体重,每千克使用10mL消毒唑,以皮下肌肉注射方式为主。对于继发性感染状况严重的牛羊,需要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其中,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并添加安钠咖溶液,同时,需要加入适量的抗生素,进而对其他细菌感染予以严格控制。如果牛羊出现严重的酸中毒问题,使用质量分数是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

后续的处理。在诊治口蹄疫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处理病死牛羊,可以焚烧,也可以深埋。与此同时,应当全面消毒并处理被污染的养殖圈舍。另外,要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及时上报,在疫情被控制以后,要针对整个区域消毒15天,而后开展正常养殖工作。

猪口蹄疫症状怎么治疗


通常做法是注射口蹄疫病毒弱毒株高度免疫血清来进行治疗,对于猪口蹄疫疾病的防治,建议的做法是:按流程接种相关疫苗,以预防为主。

猪口蹄疫是一种通过空气长距离传播的疾病,这种病的发病率能高达百分之百,扩散速度比较快,如果不及时做是治疗与预防措施,就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通常得了这种疾病的病猪可以通过注射口蹄疫病毒弱毒株高度免疫血清来进行治疗。

1、猪口蹄疫症状特点

猪口蹄疫是一种口、蹄部出现水疱性病症的传染病,通常这种传染病的发病率非常快速,仔猪一旦得这种病就能很快的猝死,征兆并不明显,而且扩散的速度也非常快,这种病猪通常的口蹄部会长水疱,然后体温升高,可以达到40到41度,出现食欲不佳、精神不振等症状,也会出现急性肠胃炎或者心肌炎,从而造成死亡。

2、猪口蹄疫症状预防

要保持猪舍的,环境卫生干净,并且干燥,不宜太过潮湿,控制温度在15到22度之间,若发现有这种症状的生猪,应及时隔离,并对其他的猪进行疫苗接种,还需要用生石灰或者烧碱对猪舍消毒,还可以用高锰酸钾、碘溶液进行猪舍空间消毒。

3、猪口蹄疫症状治疗

注射口蹄疫病毒弱毒株高度免疫血清,从而分离抗体,还可以食用市场上猪口蹄疫特效药,根据使用说明用量。

牛口蹄疫的病理诊断及防治措施


1引言
口蹄疫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口蹄疫病毒,牛、猪、羊等是最易感染口蹄疫的动物。属于偶蹄动物共患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中,牛是最易感动物。该病毒具有0、A、C等多种血清型和80多种亚型,并且具有极强的变异性。每个亚型所引起的临床症状都基本相同,但是致病机理和免疫原性不同,因此无法产生交叉免疫。口蹄疫病毒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一旦是动物发生感染就会导致高度的致病性,症状的发生也十分迅速。可以通过接触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不同的动物间可以进行相互感染,潜伏期较短,一般病毒一旦感染机体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且大多数的动物对口蹄疫病毒的免疫应答程度很低,是一个危害性极高的疾病。
2牛口蹄疫的症状
经口蹄疫病毒感染的牛,一般在经过两到四天就会发病,最长的潜伏期不超过一周。发病时,牛最显著的症状是体温的上升,可达40-41℃,进食量变少,精神也萎靡不振。在发病的初期会不知觉地发出吸吮声,在口腔黏膜上会出现水疱,口腔内的温度极高,在这个阶段中,牛流出来的涎水多呈白色泡沫状,且比平时流的多,一直挂在嘴边,基本不摄食,反刍行为基本停止。
在发病一段时间以后,口腔内的水疱会发生破裂,形成糜烂,体温恢复正常,糜烂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愈合。如果发生的是细菌感染,糜烂不会很快愈合,反而会出现加深的状况,发生溃疡。在牛发病期间,牛的趾间以及蹄冠上的皮肤会发生红肿,疼痛感不断加重,水疱发生明显,但很快破裂,糜烂,随后干燥结成硬痂,随之缓慢愈合。另外,乳房皮肤也会出现水疱,泌乳量明显减少,甚者停止泌乳。该疾病一般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方可愈合,但是当蹄部出现病变时意味着病情加深,痊愈时间会延长。该疾病虽然发生突然,潜伏期很短,临床症状也很严重,但致死率很低。发生死亡的病牛一般为突然致死,在死亡之前会突然心跳加快,心率失调。犊牛的致死率较高,一般不是水疱致死,而是由各类症状所引起的心肌麻痹和肠炎导致病牛死亡。
3牛口蹄疫的病理变化
对于牛口蹄疫的病理进行分析对于病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在口腔和蹄部出现水疱和溃烂,有些也会在咽喉、气管和胃黏膜上出现溃疡或圆形烂斑,肠黏膜有可见性的血性炎症发生。另一方面心脏的病变也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指心包膜的弥散性以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等。
4牛口蹄疫的诊断
牛口蹄疫的诊断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要点主要是水疱疹的症状,在诊断的过程中要注意与水疱型口膜炎进行重点区分。根据牛口蹄疫的基本临床症状可以进行初步确诊,通过对其流行性学特征进行分析,确诊需要在实验室检查致病病毒的病原性特征。实验室的诊断手段包括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其抗原检测,()最后通过血清学实验进行确诊是否为口蹄疫病毒。
5牛口蹄疫的预防措施
在进行牛口蹄疫的确诊之后要迅速向有关部门报告疫情,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封锁,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展。在隔离封锁的时候,要注意对疫点和疫区的划定范围,做到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地方,并及时将感染的牛及其同群进行宰杀,对牛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包括感染病毒的牛的活动场所和使用器具,对可能遭到传染的畜群进行紧急预防措施,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确保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后再解除隔离和封锁。
5.1日常预防措施
要想使牛群远离口蹄疫病毒的困扰,关键是要做好日常预防工作。日常预防工作主要是指要加强牛群的免疫工作。严禁从有病区进行活畜及其相关产品的购买,严格把控进入牛群饲养区的产品检验及检疫力度。其次就是要做好疫苗注射工作,要选择与当前流行病毒同型的疫苗进行注射免疫,选择弱病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注射。其中弱病毒疫苗的效果相比其他疫苗要好一些,具有较长的免疫期,但有一定的副作用,带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普遍采用灭活疫苗。
5.2发病期的预防
当牛群已经发病时,此时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疫情的蔓延,以防带来更大的损失,保证没有感染的牛不被传染。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疫情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一出现疑似病例就迅速进行确诊,做到及时隔离和封锁。确诊之后要对已经感染的牛群进行宰杀,其尸体也要进行深埋或焚烧火化,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消毒处理。病牛的牛舍及其活动范围进行严格的消毒,还包括其日常使用的器具,以免传染其他畜群或动物产品。
6流行病学特征
牛口蹄疫的发生没有季节性特征,但一般春冬季较易发生大范围的流行,夏季的发生几率较低。但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周期大概为三到五年。牛口蹄疫的传播媒介也是多种多样的,属于高接触性流行病。饲料、水源等与牛进行过密切接触过的东西都能成为传播的媒介,甚至空气也能作为口蹄疫的重要传播媒介。当大气比较稳定、气温较低且湿度较高时口蹄疫病毒的生存力较强,可发生远距离的气源性传播。
7结语
口蹄疫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感染途径具有多样性,容易发生大范围的爆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我们要将重点放在传染疾病的预防工作上,加强日常的免疫工作,完善疫情控制工作,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系统,避免大规模疫情的爆发。
参考文献
周倩.浅谈牛场口蹄疫综合防治措施.《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3年5期
廖声级.牛口蹄疫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措施.《畜禽业》.2013年10期
作者:赵俊.豚鼠模型评价牛口蹄疫Asia-1型灭活疫苗效力的研究.预防兽医学.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学位年度)
王欢,张润祥,李迪.4种ELISA方法检测牛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的ROC评价.《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年2期

猪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目前,传染性疾病层出不穷,让各界人士防不胜防。猪口蹄疫作为传染病届的一员,不仅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从当前实际来看,口蹄疫预防工作失败的情况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影响猪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因素无外乎疫苗、免疫程序、饲养管理等几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免疫效果,降低该疾病对于养猪业的威胁,笔者调查分析了我国口蹄疫免疫的现状,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口蹄疫是一种集急性、热性和高传染性等综合因素为一体的接触性传染疾病,它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是当前畜牧养殖业一直关注和预防的重点。疫苗免疫是各国预防控制口蹄疫病情传染并扩散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还是有很多已经接受免疫的猪群患上或者重复患上口蹄疫,并引起大面积传染等现象。口蹄疫现已被国家纳入强制免疫的范畴,如何针对当前口蹄疫免疫失败的教训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畜牧界首要关注的问题。

一、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原因

1.疫苗质量引起的问题

疫苗作为免疫环节的重要组成因素,对免疫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由疫苗引起的免疫失败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疫苗保管不当。据调查研究,当前口蹄疫免疫环节失败的问题之一就在于疫苗质量不过关,使免疫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通常情况下,猪口蹄疫疫苗要保证在2℃8℃环境下储藏,而实际运输过程和转存过程可能由于管理人员操作不及时或者错误冷冻等行为造成疫苗失效。其次,据了解,目前很少有单位能够在储藏室配备发电机等及时送电设备,遇到突然停电等突发状况,管理人员也束手无策。而疫苗购买数量和实际需求量之间的差距常常出现储藏室不够用等现象,常温放置下的疫苗在紧急情况下又会被重新利用,而相关领导又很难了解疫苗失效的情况,导致免疫过程的失败。(2)疫苗计量不达标。根据说明书指示,养猪户按照小猪1ml/头、中大猪2ml/头的标准进行注射往往达不到理想免疫效果,笔者经调查实验发现,按1ml的量对仔猪接种疫苗往往只能达到50%的保护率,由此可以说明,口蹄疫疫苗接种过少引起的抗原量偏低,或者由于厂家提供的疫苗抗原量不够都将达不到保护作用,免疫失败在所难免。而一般达到2ml时就可以产生有效抗体,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当超出2ml时免疫效果几乎不再增加,而接种量过大将引起免疫麻痹或者其他过激现象,也会引起免疫能力下降。

2.操作过程引起的问题

疫苗接种是一个专业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员在标准的条件下完成,接种程序的正确与否同样决定着免疫的成败。据调查,操作环节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接种程序不严格。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为了降低饲养成本,大部分养猪人员试试一次性免疫,而且还难保证免疫质量,导致抗体水平下降,抗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都大打折扣。相反,免疫频率过高,引起免疫麻痹,同样不能产生抗体。(2)操作不合理。在疫苗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开启后两小时内用完、避免阳光直射、避免注射过程中疫苗外露造成的剂量不足等问题,这都是实际工作中常有出现的,而接种前对于猪进行追赶等粗暴行为,往往引起猪群恐慌,造成机体反应加剧。

3.猪群管理不善

想要猪群远离口蹄疫等疾病的侵害,增强自身免疫力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猪价时高时低,导致养殖户积极性降低,对于猪舍的投入太低,属于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而营养状况的好坏、健康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免疫力的关键,一些管理人员对于猪的饮食和猪舍环境照顾得不到位,造成猪的体制虚弱、缺乏营养,免疫力功能下降导致感染几率增加。

二、应对策略

1.保证疫苗质量

为提高接种效果,保证疫苗的质量是关键。为此,相关人员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1)对购入的疫苗进行严格检查,保证疫苗安全可靠,检查其抗原的有效性。(2)加大疫苗保管投入,保证疫苗按规定条件进行储存,建立台账,对于失效疫苗进行定期处理。对于养殖户领取的疫苗采用专用箱储存。发现冻结、分层或破乳等问题的疫苗进行销毁处理。(3)提高免疫频率,要知道,作为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主要手段,疫苗的接种至关重要,确保免疫密度,适当增加免疫计量是必要手段。

2.规范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的规范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于抗体水平的检测,再者就是对操作方法的规范。首先,我们说想要及时的控制病情就需要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口蹄疫病情的流行状况测定抗体水平,并根据测定的结果决定接种的首免时间和基础免疫次数以及疫苗的剂量。对于猪口蹄疫的预防要主抓春秋两个季节,初春和秋末连个阶段一定要提高警惕。其次,在疫苗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疫苗开启后2小时内用完,避免阳光直射,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注射时疫苗的外露或者有猪被漏免,应用2.5cm长的16号针进行耳后肌肉注射,并以耳标做标记。为避免交叉感染,对于注射过抗生素或者其他疫苗的注射器要进行消毒处理。领导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免疫规章制度,对于没有按照口蹄疫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的防疫人员进行严厉查处。

3.加强管理力度

做好预防阶段工作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加强饲养管理,为猪提供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并对猪料的营养水平进行控制,以增强猪的自身抵抗能力为前提进行饲养。实践中,应注意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注意保证猪舍通风换气及时,保证空气质量等。此外,合理的养殖密度以及适宜的猪舍温度对于口蹄疫的预防和防治都将产生极大的便利。想要做到以上几点,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就需要充足资金的保障,为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加疾病控制人员的补助,加快预防和控制设备的更新速度,强化基层防疫体系建设,都将对口蹄疫的防治和预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三、综述

对于猪口蹄疫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目前畜牧业工作的重点,为降低口蹄疫对于畜牧业的恶劣影响,提升相关机构的工作效率,针对当前状况提出合理建议进行完善、改进是重中之重。想要提高免疫效果,就要在疫苗质量、免疫程序和猪的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相关机构应在这过程中充分调动全民积极性,在受到疫情威胁时及时采取综合防御措施,有针对性完成紧急接种免疫工作,这样才能收取良好的效果。

奶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季淑妍(1981-),女,本科,辽宁彰武人,兽医师,研究方向:家畜疫病防治。

季淑妍

(黑龙江省九三管理局七星泡农场畜牧科,黑龙江黑河161435)

口蹄疫是奶牛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广泛的流行于世界各地,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的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给奶牛养殖产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

1、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病毒中心为一条单链的正链RNA。该病毒共有7个血清型,每种血清型还包括多种亚型,目前已鉴定的有65个亚型,不同血清型之间不产生交叉免疫性,同一血清型内不同亚型之间产生部分交叉免疫性。该病毒不耐受高温,不耐酸碱,一般消毒剂都能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口蹄疫病毒对三十多种动物易感,绝大多数为牛、羊、猪等偶蹄动物,尤其是奶牛的发病率较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和发生,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患病牛和耐过康复牛为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和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进行感染,健康牛可通过直接接触病牛而被感染,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圈舍、水源、器械、饲料及其他非易感的动物、人员等媒介被感染。空气传播是病毒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能随风散播到50~100km以外的区域,病毒在风、沉降或大雨等作用下污染到传播媒介物上,继而引起奶牛感染。

3、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7天,部分病例数周后出现症状,患牛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萎顿,食欲下降,脉搏和呼吸加快,大量流涎呈泡沫状,采食和咀嚼困难。病牛的口腔黏膜、鼻、蹄部、乳房等处皮肤上出现水疱和溃烂,随着病程发展,水疱破溃形成糜烂面,如果没有发生继发感染,糜烂面会很快恢复,长出新皮。蹄部发生病变的患牛,蹄壳边缘溃裂,严重者蹄壳脱落,病牛跛行,不愿站立行走,最终卧地不起衰弱而死;乳房发生病变的患牛,病初皮肤发红肿胀,后出现水疱,最终破溃,形成溃烂面,挤乳时奶牛疼痛不安,挤出乳汁异常,泌乳量急剧下降,甚至停乳,最终失去饲养价值;哺乳犊牛患病时,一般见不到明显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最后因心肌麻痹死亡,病死率很高,可达90%以上。剖检可见心肌发生病变,心包膜弥漫性出血或点状出血,心肌松弛,心肌切面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条纹,似如虎皮,因此故称“虎斑心”。

4、预防措施

外来的车辆和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场区,必须进入时须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定期用2%的苛性钠对牛舍、围栏、场地、器具及生产设施等进行消毒,消毒要彻底,不能留死角。保持牛舍、运动场、挤奶厅等区域的清洁卫生,通风干燥,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及污染的垫草。科学合理配制日粮,满足奶牛生长的营养需求,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每年春秋季对全群进行集中免疫,接种前要制定详细的免疫计划,严格按照免疫规程操作。通过牛群整体免疫水平的提高预防口蹄疫的感染和流行,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抗体水平≥1∶64为合格。附近地区发生口蹄疫时,可根据疫情发展情况,更改免疫计划,进行加强免疫,同时给牛口服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具有增强抗病毒的能力。

做到不从疫区引购牛只,新购进牛只必须经隔离观察后,经检疫合格方可入场饲养;定期对全群进行检疫,对检疫结果为阳性的牛,进行隔离治疗,治愈后经检疫合格,可混群饲养。

5、治疗

口蹄疫的治疗主要是控制细菌的继发感染,如果未发生继发感染,经过治疗,一般经过2~3周即可痊愈,如果出现心肌炎症状,一般死亡率较高,应放弃治疗。口腔病变可用清水、食盐水或0.1%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1%~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于口腔病变处。蹄部病变可先用3%来苏儿进行清洗,在患处涂擦鱼石脂软膏、碘甘油、青霉素软膏等,并用绷带进行包扎。乳房病变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进行清洗,然后涂以抗生素软膏,乳房内的乳汁要挤干净,防止乳房炎的发生。病情较重的恶性口蹄疫患牛,在局部用药治疗的同时,还要配合抗生素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张润祥,高明春,刘慧环等.规模化奶牛场口蹄疫O-Asia1型二价灭活苗不同免疫程序免疫抗体水平分析.中国兽医杂志,2011,(7):37-38.

王力.奶牛口蹄疫的预防措施.中国乳业,2011,(5):50-51.

郭日东,宋丽华,韩吉雨等.奶牛口蹄疫免疫程序的研究.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30(5):100-102.

猪场口蹄疫的预防


猪口蹄疫病毒是以引起猪群高热,口腔粘膜、鼻镜、蹄部、母猪乳房发生水泡,仔猪心肌炎为主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前以秋冬为主要发病季节,随着病毒压力的加大,病毒变异,现在一年四季多有发生,以多血清型混合感染为主,在我国主要以O型、A型为主要传播形式,病毒主要通过鼠类、鸟类及空气传播,病猪为主要传染源。

猪场圆环病毒、蓝耳病毒会明显影响口蹄疫疫苗的临床效果,加强病毒的传播和加重病猪的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以蹄部、口腔黏膜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减食或废绝,行走时呈明显的跛行,继而在蹄冠、蹄叉、趾间、鼻镜、口腔黏膜、乳房皮肤等处发红,出现数量不等的米粒大小的水疱,水疱内的液体初期呈淡黄色、透明,后呈粉红色,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病猪行走时表现极端痛苦,如不及时治疗常发生化脓、坏死,形成溃疡,如继发感染,蹄壳脱落,病猪不能行走,卧地不起,最后形成僵猪。

仔猪常以急性心肌炎,急性胃肠炎而引起死亡,病程很短,仔猪致死率常达60%以上,成年猪如无继发感染,常经过一至两周恢复正常。

临床解剖:

可见胃、小肠、大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心包膜呈弥漫性或点状出血,心肌松软似煮熟样,切面有淡黄色或灰白色斑点或条纹,称为虎斑心。

预防:

1、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降低密度,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饲料中添加参芪粉300g+黄芩解毒散400g拌料1000kg,每个月连用两周。

2、每年种猪免疫4次,生长猪根据母猪母源抗体确定初免时间或45日龄初免,一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140日龄再免疫一次。

3、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病原传入机会,尽量减少外购猪源,猪场场内道路、外部道路生石灰泼洒,大门消毒池火碱消毒,猪舍内定期戊二醛与聚维酮碘交换使用消毒。

治疗:

1、蹄部等破溃处用聚维酮碘涂抹,口腔破溃可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或直接喷洒枯矾粉末效果很好。

2、参芪粉1kg+西米杆特1kg拌料1000kg,或饮水2000kg,连续使用两周。

参芪粉含70%的多糖对提升猪机体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效果显着,其中的黄芪甲苷可以显着地改善因病毒引起的心肌炎病理变化,减少仔猪死亡,西米杆特对预防皮肤、粘膜组织细菌性继发感染具有强大的阻断力,两者合用可以显着缩短发病猪群的病程,减少因心肌炎引起的仔猪死亡,减少猪场损失。

罗非鱼病防治经验总结


近年来,随着出口量的增加和人民群众生活质素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日趋重视,对无公害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开展罗非鱼标准化健康养殖势在必行,而标准化健康养殖的重点之一在于病害防治,笔者将近年来从化州罗非鱼养殖实践中总结来的经验整理成文,供参考。
鱼病防治以预防为主,主要采取严格控制放养密度、调节养殖水质、投喂营养全面且新鲜的饲料、定期抽样对鱼进行体表及解剖检查等措施预防。一旦发现鱼病,应及时请水产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症下药治疗。一般措施为:
1、彻底清塘消毒;2、鱼苗、鱼种入塘前严格进行消毒;3、鱼苗、鱼种下塘后,以1克/立方米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一次。半月后用1-2克/立方米漂白粉(28%有效氯)泼洒一次;4、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呈微碱性;5、死鱼应及时捞出,消毒后埋入土中;6、在病鱼池中使用过的用具要浸洗消毒,病鱼池水未经消毒不得任意排放
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外用泼洒药及内服药的用法及用量应符合水产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xx)》的规定。
常见鱼病防治方法见附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5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