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的流行趋势与预防探讨 常见猪病及其防治方法

作为世界上养猪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猪肉产销量非常可观。我国人口众多,对猪肉的需求量很大,这也促使养猪业发展较快。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各种猪病逐渐成为阻碍我国养殖业发展的一大隐患。近些年来,猪瘟、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传染病日渐对我国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给养殖户带来了相当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国家和社会有必要采取有效来措施控制各类疫病。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病的流行趋势与预防探讨常见猪病及其防治方法。

1、当前猪病的流行趋势

由多种病原体混合后所导致的感染疾病有所增加,这些疾病都是由多病原混合感染所导致的,如猪巴氏杆菌感染和猪气喘病等疾病,对防治和诊断都是极大的挑战。

新旧疾病的交替发生因规模化养猪业和流通渠道的加快,导致一些早已控制的传染病再次流行起来,致使猪瘟和肺疫等病的发病次数增加。因引种检测手段不足,把关不严,致使我国新猪病呈上升趋势,出现了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和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等多种新的猪病,有的养猪场病猪死亡率甚至大于15%。

沙门氏菌与梭菌病的发生越来越多,比如刚刚断奶的猪、处于生长过程中的猪都会出现非常顽固的腹泻、皮肤坏死等多种情况,发生梭菌性肠炎的占比较大;而7天以上的断奶猪、仔猪、生长中的猪又会被非常顽固的下痢感染染病,猪粪呈黄水样。这两种病最近几年是经常发生,一但猪被混合感染,极易死亡。

养猪场增多,总的养猪规模加大,寄生虫病与细菌病加重环境污染,比如大肠杆菌等疾病发病次数增加。

呼吸道病综合征的发生,严格来说是由一种或几种病毒、细菌彼此混合引发的,同时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又下降并和环境应激因素共同作用引发了此病,发病率在30%-80%,在养猪行业中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同时饲养和管理的混乱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再次加重了此病。

免疫抑制性疫病与中毒性疾病对养猪业的危害不断加大。因饲料搭配不当或长时间存贮,营养丢失;微量元素等缺乏;农药,药量过大,如痢菌净中毒等;免疫抑制性疫病不但会对抗体造成直接危害,而且会对机体造成免疫抑制,导致接种疫苗之后猪的反应增强,副作用增大,免疫失败。

2、猪病的预防措施

所有的猪要同进同出。为了全面杜绝猪的疫病,主要是为了对一些与呼吸道疾病有关的疾病进行控制,养猪场的生猪养殖要同进同出,降低传染源。养殖场内仔猪生长场所和产仔的地方都要做到所有的猪同进同出;养殖种猪的场所,如产仔的地方、喂养仔猪的场所、仔猪长大后饲养的地方,都要做到所有的猪同出。不要使用抗生素作为预防药,降低不必要的疫苗注射,降低单位面积的养猪密度,近期不从外地进猪饲养,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度。

加强管理。加强通风和保温等工作,使猪的机体抵抗力得到提高,降低和杜绝应激因素,防止饲料被病原感染。

对猪场消毒要严格。要认真消毒,注重结果,而不是只注重表面的形式。正常情况下养猪场所的周围是每个星期都要进行1次的消毒,关猪的场所是每隔2-3天就要进行1次消毒。如果猪场有猪染病,就要对关猪的场所每天进行1次消毒,猪场周边的地方也要每隔2-3天消毒1次。通常用来消毒的药物为:百毒杀、畜康等药。关猪的场所,除了猪以外,杂物和猪的排泄物都要清扫干净,对其进行彻底处理(无害化处理),以保持环境卫生,防止猪被感染。死猪要深埋或焚烧。

给猪群制定和建立一套合理的免疫程序。具体操作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依据客观,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即要结合疫苗、疫情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不能想当然。有针对性地用疫苗,防止大而全。同时要确认这种病是原来就在本地流行过还是现在才有的新的病种,疫苗要选择质量高,但安全且不贵的疫苗,并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因各种微生物的耐药性都有所增强,导致现在的猪更容易生病,所以用药时要加入免疫增强剂来防治,如金免核苷,可单独使用,也可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果病情较重时,应联合用药,效果更好一些。

猪场发病,需职业兽医诊治。要立刻请专业兽医来诊治,并且要按疗程治疗,不能经过1-2次治疗后,病猪症状有所好转就停止用药,以防治疗不够彻底,出现往复而担误治疗的最佳时间。

对猪的用药要合理。具体的用药要依据疫病的表现情况来确定是什么病,并依据这种病的发生情况来确定用药品种和用药量,并注意对药物的副作用进行评估。对敏感药物的使用要目的明确并有针对性,不能乱用,更不能随意加大剂量,以防范抗药性较强的菌株产生。

诊断要科学,用药要合理。对已受到威胁的猪场,要对整个养猪场的所有猪进行一次强化伪狂犬病疫苗和猪瘟疫苗的注射。这两种病因猪群自身的保护率高,即使发病,症状也不会太重,而且时间短,比较容易治疗。

对猪肠道功能的保护。肠道是有免疫能力的,所以要做好保护工作。在免疫方面,作用十分重要。对猪使用金倍素,能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传染病的概率。

常见猪病及其防治
一、气喘病
(一)综述猪气喘病又名猪喘气病、猪霉形体肺炎或猪支原体肺炎,国外称地方性肺炎。病原为猪肺炎霉形体,霉形体曾被译作支原体。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猪的呼吸道、肺和肺门淋巴结。猪气喘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咳嗽和喘气,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同时易继发感染很多疾病,给养猪生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发病无年龄、品种、性别、季节性,哺乳仔猪和幼猪的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其次为怀孕后期及哺乳母猪。寒冷、潮湿、多雨、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不佳等均可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情。病猪康复后带菌时间较长,有的长达1年左右。
(二)临症间歇性咳嗽和喘气,流鼻涕,可视黏膜发绀;食欲无明显的变化,生长受阻。体温一般正常,如发生继发感染则体温升高,病情复杂。
(三)病理肺病变显著,肿大、水肺、气肺;肺的各叶前下缘出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区,界限明显。从“猪肉样变”到“胰变”或“虾肉样变”(初期可见病变红灰色,切面细蜜似猪肉状,俗称肺的肉变,后期呈淡紫色、深红色、灰黄色,坚韧性增加,俗称“胰变”)。继发感染后可见心包炎、胸膜炎、肺和胸膜粘连。
(四)防治支原净100mg/kg或强力霉素150mg/kg或克痢平250mg/kg或硫酸粘杆菌素40mg/kg(断奶前后两周);卡那霉素、长效土霉素等也敏感。免疫:猪喘气病灭活苗,小猪1~5日龄,0.25ml/头;留种用3~4月龄二免;种公、母猪2次/年,5ml/次。
二、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
(一)综述又称猪副溶血嗜血杆菌病等,病原有嗜血杆菌、副溶血嗜血杆菌。猪胸膜肺炎防线杆菌是黏膜的严格寄生菌,通常情况下,主要存在于猪的呼吸道中。本菌目前已经发现12个血清型,我国主要流行血清7心腹。是一种接触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特征是急性出血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性坏死性胸膜肺炎,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养猪业颇具危害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急性病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慢性常可耐过。感染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季节,以3月龄左右(6周~6月龄)的仔猪最易感,4、5月份和9、10月份最易发。诱因为运输、气候骤变、通风不良、拥挤、环境突变及其他应激或加重病情。
(二)临症高热,41.5℃以上;咳嗽,张口呼吸,后期呼吸困难,犬坐;有时见口鼻流淡红色泡沫样分泌物;鼻、耳、腿、体侧皮肤发紫;临死前口鼻腔流出血样泡沫样分泌物;个别猪呕吐,少数猪伴有下痢;有的关节肿胀;跛行。
(三)病理气管、支气管内充满血性泡沫样分泌物;胸腔内有浅红色渗出物。肺炎,肺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明显的纤维素性胸膜炎有时见肺与胸膜粘连(充血、水肿,开始肺炎区有纤维素性附着物,并有黄色渗出液渗出,后期肺脏实变区较大,表面有结缔组织机化的粘连物附着,再后来肺炎病变区的病灶硬结或成为坏死灶。有时见渗出性纤维素性心包炎。
(四)防治氨苄:4~15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卡那:10~20mg/kg体重,肌注,2次/日,3~5天;磺胺: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3天;复方新诺明:0.07~0.1mg/kg体重,肌注,2次/日;氟甲砜:0.1ml/kg体重,肌注,2次/日;支原净:100~150mg/kg拌料(个别症状严重的猪注射、大群采取拌料给药)免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油佐剂灭活苗,母猪产前1个月注射2ml;种公猪2次/年,每次注射2ml;仔猪4~5周龄注射0.5~1.0ml,间隔7~14天加强一次。
三、猪传染性萎缩性萎鼻炎
(一)综述简称萎鼻,本病的主要病原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其次是产毒素的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其它病原微生物如绿脓杆菌、防线菌、嗜血杆菌、化脓棒状杆菌、猪鼻炎霉形体、毛滴虫及猪细胞巨化病毒等也参与感染。本病是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打喷嚏、鼻塞等鼻炎症状和颜面部变化,主要造成猪的生长发育迟缓,饲料报酬低,出栏期延长。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也无季节性。没有临床症状的带菌母猪从呼吸道排毒感染仔猪,再由仔猪扩大感染的传染现象比较普遍。本病传播缓慢,散发。另外,本病也能感染犬、猫、牛、马、羊、鸡、兔和人,引起慢性鼻炎和化脓性支气管肺炎。
(二)临症鼻炎、喷嚏,呼吸不畅;粘性、脓性、带血的鼻液;流泪,“半月形”泪斑。鼻、颜面变形;歪曲,变短或上翘。(颜面部变形多发生在小猪,30~40Kg猪症状轻微或无,大猪多为无症状的带菌者)
(三)病理缺少眼观病变气管、支气管内充满血性泡沫样分泌物;胸腔内有浅红色渗出物。肺炎,肺间质充满血色胶样液体,明显的纤维素性胸膜炎有时见肺与胸膜粘连(充血、水肿,开始肺炎区有纤维素性附着物,并有黄色渗出液渗出,后期肺脏实变区较大,表面有结缔组织机化的粘连物附着,再后来肺炎病变区的病灶硬结或成为坏死灶。有时见渗出性纤维素性心包炎。
(四)防治青、链霉素、磺胺类药物、阿莫西林、喹诺酮类药物、头孢噻呋等敏感。免疫:一般选择丹毒、肺疫二联苗,仔猪60日龄1次;后备猪配种前一个月1次;种公母猪每年2次。按说明进行接种。
链球菌病
(一)综述猪链球菌是由几种主要链球菌(C、D、E及L群)引起的猪的多种传染病的总称。特征为急性型常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型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淋巴结化脓和组织化脓等。人畜共患。仅猪有易感性,无季节性,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易感,以新生仔猪和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其次为中猪和怀孕母猪,成年猪发病较少。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感染。
(二)临症败血型: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嗜睡,精神沉郁,呼吸急促;浆液、粘液性鼻液,便秘或腹泻,粪便带血,尿黄或发生血尿;眼结膜潮红、充血,流泪,离心端皮肤发紫;共济失调,磨牙、空嚼。脑膜炎型:多见于哺乳仔猪,体温高,便秘;共济失调、转圈,角工反张,抽搐,卧地不起,四肢划动,口吐白沫;最后衰竭或麻痹死亡,死亡率较高。淋巴结脓肿型:多见于颌下、咽部、耳下及颈部淋巴结发炎、肿胀,单侧或双侧,发炎淋巴结可成熟化脓,破溃流出脓汁,以后全身症状好转,形成疤痕愈合。关节炎型:主要是四肢关节肿胀,跛行,或恶化或好转。
(三)病理出血性浆膜、粘膜炎;鼻、气管、肺充血,肝、脾肿大出血。
全身淋巴结肿胀或坏死;关节胶冻或纤维素炎;脑炎、脑实质出血。
(四)防治青霉素类为首选,肌注意到次/日,3天;其次,20%磺胺嘧啶钠,0.1克/kg体重,肌注2次/日,2天.局部关节可行手术。免疫:断奶或成猪一律1m1(按瓶签)肌注或皮下注射,或仔猪在20~30日龄首免,50~60日龄二免;母猪产前3周接种(按说明)。
仔猪副伤寒
(一)综述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特征为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死亡率极高;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表现为顽固性下痢,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本病是对仔猪威胁很大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沙门氏菌中的许多型对人和多种畜禽均有致病性。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1~4月龄仔猪易感性最高。无季节性,以阴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诱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尤其发生猪瘟时,时常继发或并发本病感染。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交配感染。
(二)临症多发于断奶后仔猪;高热,嗜睡,呼吸困难;离心端皮肤呈深红色或紫红色。顽固性下痢,粪便灰白色、黄绿色,恶嗅;收腹上吊,弓背尖叫,被毛粗乱。

相关推荐

猪蓝耳病的防治策略探讨


1引言
近年来,养猪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安全而稳定的猪只养殖、生产和供应在整个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高致病性疾病(如猪蓝耳病等)频发,从而严重影响到了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些高致病性疾病的防制策略的研究。
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的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感染性高的传染病,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猪蓝耳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的一种新型病毒性猪疾病,首次发现于北美,后迅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开来。1996年,我国研究学家首次分离出了猪蓝耳病的致病性病毒,确定了我国也有此类病毒的存在,此后猪蓝耳病逐渐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发生,成为了我国广泛存在的猪流行疾病之一。由于该流行猪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到了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因而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传播途径
2.1流行病学特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具有区域性强、传播快、发病急等流行特点,发病率不会受年龄、性别以及猪品种的影响,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一般在湿度和热度较高的季节发病率会显著升高。猪蓝耳病难进行治疗,因此导致死亡率也相对较高,通常母猪的流产率大于30%,严重的会出现死亡,仔猪的发病率最高可达到100%,死亡率也在50%以上。一般来说,杂交猪、本地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低于良种猪,鸡、鸭、牛等动物一般不会感染该疾病。若在染病后紧急免疫接种其他猪病疫苗,显著提高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若某一猪群中发现病,会持续地在猪群中传播,该病也会病毒在猪群体中存在并循环传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如流产等),以及各个年龄段猪(尤其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
2.2传播途径
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其要是传染源发病猪和带病毒猪,发病猪的病毒一般存在于猪的唾液、鼻腔分泌液、尿液以及母猪的乳分汁和公猪的精液中,可以通过相应的途径传播。养猪用具、猪的饮用水、饲料圈舍中的污泥等介质中病毒存在期较长,是病毒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外,空气传播、与病猪的接触传播也是猪蓝耳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养猪规模越大、饲养密度越大,该病的传播率就越高、猪就越容易染病。
3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会因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病症状,但就大部分猪来说,染病初期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一般会达到40℃以上,且死亡率高。母猪感染蓝耳病后,体温会高达41℃,食欲不振、嗜睡、呼吸困难、身体有些部位皮肤发紫;妊娠的母猪则会发生流产、早产以及胎死腹中等病症。仔猪则表现为体温升高、皮肤苍白、后肢瘫痪、肌肉震颤,同时生长缓慢,死亡率较高;刚出生的仔猪虽然外表健康,但不久后就会发病,呈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而且死亡率很高,仔猪死后会出现眼结膜水肿等症状。
4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制策略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接触性传播很强,发病率高,死亡率也很高,因此,要根据其流行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传播途径等来研究猪蓝耳病的防制策略。
4.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疫苗免疫防制措施
不同阶段猪注射猪蓝耳病疫苗的剂量使用是不同的。对于母猪,须在猪生产的1个月前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剂量为4ml/头;对于种公猪,每头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4ml,每6个月免疫1次;对于23~25日龄仔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的注射剂量为2ml/头,在4周后进行加强免疫会获得更好的预防效果。
4.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中药
猪群未发病时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急性期可以采用中药药剂进行治疗,目前研制出的中药方剂有清瘟败毒散、白虎汤和黄连解毒汤等。清瘟败毒散的主要包括生石膏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丹皮、黄芩、赤芍、玄参、知母、连翘、桔梗、甘草、淡竹叶等中药材料,将这些中药材粉碎后搅拌喂服,或者煎水滤渣后制成饮用试剂,供猪自由饮服,每次的服用量根据猪的体重来计算,以每千克体重用1g的药为宜,对于体重100kg以上的猪用药量要酢减,连续使用2周。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用药量要减少到一半。
4.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
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中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与该病无关的疫苗进,减少抓猪和注射次数,尽量使其静养;保证猪舍的清洁无菌,及时进行打扫,可以经常性地进行蒸醋来对空气进行灭菌;注意通风,保证猪舍的温度适宜;在猪的饲料中添加一些有利于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正确处理死猪,密切关注猪的健康状况。
5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防制策略研究中,要根据疾病的临床特征和传染特点进行相关防制措施的制定,尽可能地降低猪传染病对养猪业的经济影响,从而保证我国养猪业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臧鹏伟,章熙霞,李凤玲.猪瘟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接种时间和先后顺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畜牧与兽医,2012(5).
刘芳,高登慧,欧德渊.组胺受体拮抗剂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血液学的影响.贵州农业科学,2011(8).

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 猪衣原体病的临床特征与防治


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亲衣原体的某些菌株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各国均有该疾病发生。临床可分为:流产型、关节炎型、支气管肺炎型和肠炎型,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死产和产弱仔,新生仔猪肺炎、肠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种公猪睾丸炎等。治疗以隔离病猪,深埋感染猪以及抗生素对症治疗。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猪衣原体病的临床特征与防治。

1、流行病学

猪衣原体是一种类似于立克次氏体的微生物,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只能够寄生在专性细胞内,呈现特殊的繁殖周期。任何年龄、品种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尤其是新生仔猪和妊娠母猪非常容易感染,而其他动物也能够感染。猪群若发生该病,就难以彻底净化。一般来说,猪场内的禽鸟和野鼠都是该病的自然传播者,尤其是禽类排出的粪便中基本都含有猪衣原体。对于呈现地方性流行的发病猪场,会导致健康敏感猪感染,或者没有发病猪场感染后,都会暴发该病,治愈后的病猪也能够长时间带菌。该病通常在气候寒冷的秋冬季节比较严重,大型猪场通常呈慢性经过,并呈现持续地潜伏性传染,这也是该病的主要流行特征。

2、临床症状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肠炎、结膜炎、肺炎、脑炎、多发性关节炎、流产以及睾丸炎。该病通常具有3~11天的潜伏期。仔猪断乳前后感染该病,会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不停颤抖,呼吸急促,伴有干咳,并有浆液性分泌物从鼻孑L流出;结膜充血、发炎,角膜混浊,大量流泪,眼角存在分泌物;食欲减退,生长发育缓慢;腹泻,机体脱水,无力吮乳,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2.~4月龄猪感染该病,在临床上往往会呈现一种或者多种类型。肺炎型,病猪一般呈慢性肺炎经过,呼吸困难,精神萎靡,体温升高,伴有干咳,有清涕从鼻孔流出,之后逐渐出现神经症状,如过于兴奋,大声尖叫,突然倒地,四肢如同游泳状;肠炎型,病猪发生腹泻,明显脱水,全身呈现中毒症状,如果发生混合感染,就会导致死亡率升高;角膜结膜炎型,病猪角膜混浊,结膜潮红,羞明,不停流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多关节炎型,病猪关节发生肿胀,并伴有疼痛,导致跛行;多浆膜炎型,病猪的心包、腹膜、胸膜出现发炎,精神不振,停止采食,往往呈卧地,体温明显升高,体腔内发生渗出性炎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妊娠母猪感染该病,会发生流产、早产、不孕症、胎衣不下以及产出死胎、木乃伊胎或者弱仔。一般来说,初产母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通常在40%-90%,一般在妊娠50-80天即妊娠中期能够发生流产,在妊娠100~104天即临产前几星期容易发生早产。患病母猪在流产前通常没有任何表现,体温基本正常,少数体温有所升高,达39.5-41.5℃,但其产出的后代仔猪有些或者全部发生死亡,活仔通常初生重小,体质虚弱,无力吮乳,大部分经过数小时至1~2天发生死亡,有时死亡率甚至能够达到70%左右。种公猪感染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生附睾炎、睾丸炎、尿道炎,且精液品质变差,导致受配母猪受胎率降低。

3、防治方法

应急处理。怀疑猪场发生该病时,要对猪群测量体温,对于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猪或者发热猪定为发病猪,及时将其隔离,与其他猪分开饲养;对于接触过发病猪的猪定为疑似病猪,也要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看其是否出现发病,只要出现发病就要立即进行隔离;其他猪定为健康猪,要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保持卫生良好,供给充足营养,避免发生热应激,提高机体抵抗力。一般来说,整个猪场要采取带猪消毒。栏舍要先进行全面清洗,然后使用2%氢氧化钠采取浸泡消毒。场区、产房环境要加强消毒,避免接触衣原体。对于流产排出的胎儿以及分娩排泄物要集中采取无害化处理,确保产房卫生,防止新生仔猪感染该病。

药物治疗。一般来说,猪衣原体对螺旋霉素、红霉素以及四环素族抗生素比较敏感,而对卡那霉素、磺胺嘧啶、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等不敏感,因此用药物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筛选结果选择最敏感的药物,且为避免形成抗药性,要合理的交替用药。病猪可先肌肉注射适量的安乃近用于退烧,当体温降低至正常水平即可停止使用退烧药;同时,配合按体重肌肉注射2mL/kg长效土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对于发病仔猪,可选择使用10%土霉素治疗,体重小于5kg的每头注射2mL,体重超过5kg的每头注射5mL,间隔2天1次,连用3次;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0mg/kg泰乐菌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7天。同时,在每吨饮水中添加1kg黄芪多糖和电解多维,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应激力。如病猪停止采食,可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如果发生腹泻,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口服补液盐。

免疫预防。猪群制定合理的衣原体免疫计划,尤其是对于发病猪场要立即采取紧急免疫接种,一般选择使用衣原体灭活苗。今后猪场也要定期接种免疫衣原体灭活苗,其中繁殖母猪群在每次配种前1个月或者配种后1个月进行1次免疫接种,种公猪每年进行2次免疫接种。

猪衣原体病的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几天,长则可达数周乃至数月。依据临诊表现,可分为流产型、肺炎型、关节炎型和肠炎型等。
怀孕母猪感染后引起早产、死胎、流产、胎衣不下、不孕症及产下弱仔或木乃伊胎。初产母猪发病率高,一般可达40%~90%,早产多发生在临产前几周(妊娠100~104天)发生,妊娠中期(50~80天)的母猪也可发生流产。母猪流产前一般无任何表现,体温正常,也有的表现出体温升高(39.5~41.5℃)。产出仔猪部分或全部死亡,活仔多体弱、初生重小、拱奶无力,多数在出生后数小时至1~2日死亡,死亡率有时高达70%。公猪生殖系统感染,可出现睾丸炎、附睾炎、尿道炎等生殖道疾病,有时伴有慢性肺炎。
仔猪还会表现出肠炎、多发性关节炎、结膜炎,断奶前后常患支气管炎、胸膜炎和心包炎。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咳嗽、喘气、腹泻、跛生、关节肿大,有的可出现神经症状。
病理变化
鹦鹉热亲衣原体引起猪的疾病种类较多,除单一感染外,常与其他疾病发生并发感染,因而病理变化也较为复杂。
1.流产型:母猪子宫内膜出血、水肿,并伴有1~1.5厘米的坏死灶,流产胎儿和死亡的新生仔猪的头、胸及肩胛等部位皮下结缔组织水肿,心脏和肺脏常有浆膜下点状出血,肺常有卡他性炎症。患病公猪睾丸颜色和硬度发生变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5~2倍,输精管有出血性炎症,尿道上皮脱落、坏死。
2.关节炎型:关节肿大,关节周围充血和水肿,关节腔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液,用针刺时流出灰黄色浑浊液体,混杂有灰黄色絮片。
3.支气管肺炎型:表现为肺水肿,表面有大量的小出血点和出血斑,肺门周围有分散的小黑红色斑,尖叶和心叶呈灰色,坚实僵硬,肺泡膨胀不全,并有大量渗出液,中性粒细胞淋漫性浸润。纵隔淋巴结水肿,细支气管有大量的出血点,有时可见坏死区。
4.肠炎型:多见于流产胎儿和新生仔猪,胃肠道有急性局灶性卡他性炎症及回肠的出血性变化。肠黏膜发炎而潮红,小肠和结膜浆膜面有灰白色浆液性纤维素性覆盖物,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脾脏有出血点,轻度肿大。肝质脆,表面有灰白色斑点。
鉴别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诊特点和病理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诊断
可采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肺脏、排泄物、关节液、流产胎儿等病料。取病变组织涂片,采用姬姆萨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能见到肝、脾、肺上有稀疏的衣原体。膀胱和胎盘涂片有时可见到大量衣原体及包涵体。病料经无菌处理后可接种鸡胚或小鼠,剖检可观察到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2.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试验有补体结合反应、血凝抑制试验(HI)、团集补体吸收试验、毛细血管凝集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及免疫酶试验等。补体结合反应是国内最常用的经典方法。近年来,免疫酶联染色法、Dot-ELISA、衣原体单克隆抗体、核酸杂交与核酸探针技术等也日益受到重视。
3.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一些引起繁殖障碍的疫病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感染、猪伪狂犬病、猪流感、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弓形虫病、附红细胞体病以及其他病原和霉菌毒素所致的流产和繁殖障碍进行区别,还应注意与因饲养管理不良和营养缺乏引起的非传染性繁殖障碍进行鉴别。
发生关节炎时,应与猪丹毒丝菌、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感染进行区别。
防治措施
(一)治疗
1.猪群发病时,应及时隔离病猪,分开饲养,清除流产死胎、胎盘及其他病料,进行深埋或火化。对猪舍和产房用石炭酸、福尔马林喷雾消毒消灭病原。
2.药物治疗:四环素为首选药物,也可用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氧氟沙星等。对新生仔猪,可肌肉注射1%土霉素,每千克体重1毫升,每日1次,连用5天。仔猪断奶或患病时,注射含5%葡萄糖的5%土霉素溶液,每千克体重1毫升,连用5天。
在饲料中添加15%金霉素,每吨饲料3公斤,有利于控制其他细菌性继发感染。此外,公母猪配种前1~2周及母猪产前2~3周按0.02%~0.04%的比例将四环素类抗生素混于饲料中,可提高受胎率,增加活仔数及降低新生仔猪的病死率。
(二)预防
1.引进种猪时要严格检疫和监测,阳性种猪场应限制及禁止输出种猪。
2.搞好猪场的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3.避免健康猪与病猪、带菌猪及其他易感染的哺乳动物接触。
4.用猪衣原体灭活疫苗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初产母猪配种前免疫接种2次,间隔1个月。经产母猪配种前免疫接种1次。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仔猪和育肥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在我国多发生在每年12月份至翌年1~2月,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死亡率高。一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100%,成年母猪为20%左右。近几年来,国内开始出现较大范围仔猪流行性腹泻,仔猪死亡率急剧升高,业已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猪流行性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该病的病原,该病毒为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侵染性。病毒粒子形态呈球形,处于粪便中的病毒粒呈多形态,直径为95-190nm,病毒具有囊膜,囊膜上有长12-24nm的花瓣状纤突,由核心向四周放射,呈皇冠状。病毒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试验表明,PEDV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新生犊牛腹泻冠状病毒、犬冠状病毒、猫传染性腹膜炎冠状病毒之间没有抗原相关性口3。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下不稳定,60℃条件下30min即可使其失去感染力,在50℃条件下稳定性较强。病毒在4℃pH5.0-9.O或在37℃pH6.5-7.5的条件下较为稳定。

2、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病呈全球流行,且具有季节性特点,主要以寒冷的冬季发病率最高,夏季也时有发生。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对该病都有易感性,哺乳仔猪、架子猪、育肥猪及青年种猪等群体发病率较高,对哺乳仔猪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都较易感,发病率高达100%,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经消化道进行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经食物传播,也有报道称病猪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病毒。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不同年龄阶段猪对该病的潜伏期不同,育肥猪为2-3天,哺乳仔猪24-36h。随着猪年龄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有一定差异,年龄越小,病情越重。病猪表现为体温正常或稍高,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病猪逐渐消瘦,出现腹泻,并伴有呕吐症状,排黄色水样稀粪,哺乳仔猪持续腹泻3-4天后,因严重脱水而死,死亡率可达100%。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微,死亡率也较低,轻者仅出现呕吐症状,重者则出现严重腹泻,即便自愈,也会影响生长发育,失去饲养价值。病猪死后剖检可见,背部肌肉坏死,小肠内充满大量泡沫样或水样粪便,小肠鼓气,肠壁弛缓,缺乏弹性,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水肿,淋巴结水肿,肠绒毛萎缩。部分病例可见胃底黏膜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部分成年猪病例胃底黏膜可见有溃疡灶,靠近幽门区可见有较大坏死区。心脏扩张明显,内脏器官可见淤血。

4、诊断

可根据病原学、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该病实验室诊断可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具体办法可通过采集仔猪空肠及肠内容物在青霉素和链霉素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5倍悬液,然后将悬液进行离心处理,然后取上清液再经220nm的滤膜过滤,将过滤后的滤液接种于Vero细胞单层上,放在放入培养箱中,在37℃条件下培养3-4天,有病变的细胞可见细胞面粗糙,颗粒增多,有多核细胞,细胞逐渐脱落,即可诊断为猪流行性腹泻,也可将滤液接种试验用仔猪,进行回归动物试验,观察仔猪是否发生相应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确诊。

5、防治

免疫接种是目前防控猪流行性腹泻病最有效而可靠的方法。由于该病对仔猪的威胁最大,由于仔猪发病时日龄小,对机体来不及进行免疫,因此只能给母猪预防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仔猪通过初乳中的特异性抗获得保护。同时还能减少母猪群持续带毒、排毒时间。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进行疫苗接种预防的同时,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创建良好的饲养环境,注意圈舍防寒保暖,防止猪舍潮湿闷热,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该病的治疗无特效药物,治疗时可采用对症治疗,以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加强疫病监测,发现猪发生呕吐、腹泻后,应立即封锁发病区域,尽量做到全部封锁。然后对环境和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对出现呕吐和腹泻症状的猪,可采用腹腔注射补液盐或口服诺氟沙星,每天4-5次,防止病猪脱水的发生。可用肠道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降低死亡率。对病猪的其他症状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
一、流行情况
仔猪流行性腹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在国内,长期以地域性、季节性流行。但是从2010年九月开始,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开始出现了严重的仔猪流行性腹泻。这种新型腹泻有着新的流行特征。
感染主体以哺乳期及断奶仔猪为主,其中刚出生天的仔猪感染率最高,发病没有显的性别差异,妊娠期母猪以及其它成年猪影响相对较小。出生十天以内的仔猪感染该病腹泻两天之后,出现大批死亡,因病死亡率超过50%。这种病毒在产房内传播方式呈跳跃式,仔猪发病在时间上有间歇特点。
二、临床症状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以水样腹泻为主,间或伴有严重呕吐。仔猪呕吐常发生于进食或者吃奶之后,病症轻重随仔猪年龄大小各有不同,而且越小病情越重。
出生七天以内的新生仔猪,在发病后三到四天,就会因严重脱水导致死亡,其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最高甚至百分之百。患病个体的体温会相对偏高,精神萎顿,食欲不佳,或者直接废止。较大的断奶猪常表现为精神浓郁、食欲不振、水样腹泻,连续一周后会逐渐康复,但是少部分猪病愈后会出现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的问题。
三、病理变化
患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个体多出现严重脱水、体型消瘦、皮下组织明显干燥、而且胃部有大量黄白色块状物的情况,不过肉眼能观察的到变化主要在小肠部位:其肠管被黄色液体充满导致管道扩张、肠壁明显变薄失去弹性、肠系膜充血而且淋巴结出现水肿。大肠、盲肠部位黏膜出血、坏死,肠表有胶冻状黏液、肠内被血红色物质充满。小部分病体胃底粘膜被覆有粘液而且有点状出血现象,年龄比较大的个体胃内出现溃疡灶,幽门附近坏死组织较多。
四、实验室诊断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以技术检测双份血清样本中的抗体为主。对于仔猪,用该技术对处于期内的粪便、肠内容物做抗体检测即可,笔者研究中仔猪感染腹泻疫毒的比例达到。
五、病症鉴别
1.新型流行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一样都具有比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均以冬季发病主为,发病群体多为刚出生的仔猪以及断乳期仔猪,病死率也非常高;当然成年猪也有发病的可能性,不过症状相对较轻。两种病症的区别在于:患者后者病症时临床上有粪便恶臭或者腥臭且带血,渴水度更强,而且因其传播速度比腹泻慢所以致死率也更高。
2.新型流行性腹泻与轮状病毒病相比较而言,两者都具有传染性,冬季为多发期,各年龄段猪都有可能感染,不过仔猪病死率更高。两种病症的区别在于:后者病体内肠腔内容物为灰黄或灰黑的浆性水样物质。
3.新型流行性腹泻与伪狂犬病相比较而言,两者均具有传染性,而且仔猪均有呕吐、腹泻症状,精神不振、动作不灵活而且粪便黄白,仔猪病情明显偏重。两种病症的区别之处在于:后者患病仔猪在病发的第二天就会出现体温飙升、眼部发红水肿、严重昏睡、口吐泡沫的情况,而且身体后腿部位发紫、腹部有出血点出现。
六、治疗方法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而且实践证明效果明显,有效率接近百分之九十五。现报告如下:
1.西药用剂
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病发之初,可以安排每日两次肌肉注射硫酸阿米卡星,同时安排仔猪口服庆大霉素,;遇到病情无法控制的情况,宜加注抗病毒l号。至新型仔猪流行性腹泻病发后期,宜安排仔猪每日静脉注射两次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连用三到五天。对于出现机体脱水现象哺乳期仔猪,宜安排腹腔注射十毫升维生素C溶液加。具体的方法是:将仔猪倒立保定之后,在其倒数第二个乳头边上进行消毒垂直注射,结束后注意是否有血液以及水样回流等异常现象,如果有则停止该注射。用量为每只每日注入一次的药水,连续两到三天。
2.返饲(人工感染)
2.1粪便返饲
将发病猪的粪便收集后加适量凉水稀释后加粉料拌成半湿料,以能捏成团块为度(即为“返饲料”)。在母猪饲喂时用手捏成团块或用料勺提取,逐头添加“返饲料”,待“返饲料”吃完后再饲喂饲料。每天一次,连续2—3天。产前一个月母猪。
2.2发病猪组织返饲
如腹泻发生在产房仔猪,病料可采集腹泻仔猪的大小肠组织制作返饲料。
2.2.1首先确诊取样是流行性腹泻感染猪,并没有感染其他危害极大的病原体,如猪瘟病毒等,可选取出生7天以内的发病仔猪及其同窝活仔猪做返饲,病死猪不可用。
2.2.2组织病料采集:打开腹腔,取出整个内脏,包括仔猪的小肠和大肠,放入干净的盆中,在盆中选取需要的组织,注意此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消毒剂。
2.2.3饲喂方法同粪便返饲。
2.3返饲量的控制
2.3.1采集的纯粪便病料每头母猪控制在300毫升左右;
2.3.2组织病料一头仔猪的组织病料拟饲喂5~10头母猪为度。
七、结束语
新型的仔猪流行性腹泻是PEDV病毒引发的一种肠道类急性传染病,发病快致死率高,在研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综合预防。即应安排仔猪及时接种疫苗;注意保持猪舍清洁、干燥,进入冬季后须特别加强猪舍保暖措施,内部垫草应时常保持干燥、洁净;另外,应尽量选择自繁自养,严禁从病区引入新猪,在种猪的引进方面,一定要从无疫病区引进,在确保其安全健康的情况下再行引入。

猪病的临床检查与猪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要点


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是猪病临床诊断的基本内容。本文通过对猪病的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进行简要论述,提出了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应注意的几个要点,为猪病防治工作者提供参考。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病的临床检查与猪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要点。

1、临床检查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进行临床诊断的基本内容就是针对病猪的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临床检查,主要是为了发现并且搜集能够作为诊断根据的症状等其他相关的资料。常说的症状,就是指病猪所表现出来的病理性异常现象。因为每种疾病,也许都会引起病猪表现出很多的发病症状,而每个症状在疾病诊断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代表意义又都不一样,因此,一定要评价每个症状。

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但是对于病猪进行听诊与叩诊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病死猪只病理剖检、生理特点的限制;而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猪只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所表现出来的患病症状以及发病原因和条件,又可以使得某些检查方法和内容,具备比较有意义和参考的价值。所以,针对患病猪只,在进行临床检查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对病猪采取比较详细的视诊,以观察其整体的状态变化,尤其是要更加注意其发育程度、营养状况、精神状态、运动行为、消化和排泄活动及功能等内容。对病猪进行听诊时,要重点听其是否存在病理性声音,如咳嗽、喘息、喷嚏、呻吟等,特别要仔细听其喘息的特点和咳嗽的特征。认真测定猪只的体温、脉搏以及呼吸数等生理指标,尤其是体表温度的上升,通常是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提示条件。仔细对猪体的各个部位以及内脏器官进行检查,采取普遍检查措施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其鼻盘的湿润度和颜色、皮肤出血点、疹块、疱疹等的观察;此外,还不能忽视通过软腹壁对腹腔器官进行深入的触诊工作。

2、流行病学调查

在养猪生产中,流行病学调查就是通过具体的问诊和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是直接深入发病现场,调查清楚病猪和猪群、环境条件以及发病情况和特点等具体情况。在了解致病原因、流行经过等方面,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在实际养猪工作中,会受到许多条件的约束,比如实际接触病猪的时间比较短,有的基本上没机会接触,病猪表现出的很多症状,以及查询到的资料都一定要通过询问才可以获得线索。如果要在对病猪进行临床诊断时得到重要的启示和明确的方向,就应该详细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且是在需要同时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开展现场实际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应该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了解患猪发病及其具体经过,比如通过猪只发病的时间,能够推测出疾病呈急性或者是慢性发展。通过猪只患病的主要表现,可得知疾病的主要症状,并且可以成为症状鉴别诊断的前提条件。询问猪只患病以后是否接受过治疗以及治疗效果,通过疗效验证,可以成为诊断的参考。比如用青霉素治疗发热的病猪,随后患猪迅速康复,是猪丹毒的提示参考;如果用磺胺类药物或者是青霉素治疗过咳嗽、喘息的病猪,并且效果良好,则提示为猪肺疫,可是如果治疗后不见效果,甚至是改用卡那霉素或者是庆大霉素以后,仅仅是症状好转、减轻的时候,并没有能够彻底根治,由于气候变化或者是饲养方式不当又导致疾病复发,就应该考虑气喘病;但是如果采用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加以系统治疗也都没有效果,就应该考虑猪瘟。猪群中或相邻舍的猪只,是否有相似的病例同时或者是相继的发生,能够判断出疾病属于单发还是群发,而且是否具有传染性。询问病史以及疫情。猪只饲养场曾经出现过何种疫情,曾经是否发生过类似的疫病,发病经过和结果如何。将本次疫病与曾经发生疫病的关系加以分析,特别对于能够作为地区性常在疫病的判断和分析有利。

了解防疫情况及其效果。应该掌握饲养场的防疫制度及其贯彻情况,消毒设施是否具备,对于病死猪的处理措施,这些在对疫病传播的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如果猪场中的防疫制度不存在或者是即使制定了防疫制度但是确没有严格的进行执行,仅仅是随便从外地引进猪只没有检疫或者是存在频繁人员往来的情况却未采取消毒措施。

认真的了解相关猪只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情况。猪只饲槽和运动场的卫生条件以及具体状况,粪便的清除以及处理情况。具体的比如圈舍泥泞、饲槽不卫生,通常就会给仔猪副伤寒的发生提供条件;饲养环境不整洁以及母猪乳头不干净,都可以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猪只饲料的组成、种类、质量与数量,贮存与调制方法和饲喂制度情况,如饲喂方式不合理会导致一些代谢紊乱,比如佝偻病和白肌病等。

1、临床检查要点
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是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但猪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育肥猪)使得一般的听诊与叩诊方法的应用受很大的限制;而猪的常见传染病及多发病所表现的症状及发病原因及条件,又使某些检查方法和内容,具有较为突出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对病猪的临床检查应着重以下几点:
(1)通过详细的视诊观察其整体状态变化,特别是对其发育程度、营养状况、精神状态、运动行为、消化与排泄的活动和功能等项内容,更应注意。
(2)注意听其病理性声音,如咳嗽、喘息、喷嚏、呻吟等,尤其注意其喘息的特点和咳嗽的特征。
(3)测定体温、脉搏及呼吸数等生理指标,特别是体温的升高,常可提示某些急性传染病。
(4)细致检查猪体各部位及内脏器官,在普遍检查的基础上,对鼻盘的湿润度和颜色,皮肤的出血点、疹块、疱疹等更应注意;通过软腹壁对腹腔器官进行深入触诊,也不应忽视。
2、流行病学调查要点
由于在工作条件的约束下,实际接触病猪的时间短,甚至机会少,很多症状、资料都须经过询问才能得到线索。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在需要、条件许可下的现场实际调查,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明确的方向。流行病学调查应侧重以下几点:
2.1问发病表现和经过
发病的主要表现,可提示其主要症状,并为症状鉴别诊断提供前提。是否治疗,效果如何?根据疗效验证,作为诊断参考。如对发热的病猪,经用青霉素治疗,迅速康复,可提示为猪丹毒;对咳嗽、喘息的病猪,应用磺胺或青霉素,收到良好效果,则主要考虑为猪肺疫,假若无效甚至改用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也仅见一时的好转、减轻,并未根治,其后因气候变化或饲养失宜而复发,则可能为气喘病;而应用磺胺类、抗生素的系统治疗均无效,则应怀疑猪瘟。猪群中或同村、邻舍的猪,是否有类似的病例同时或相继发生,可以判断是单发、群发,以及是否有传染性。
2.2问病史及疫情
猪群过去有什么疫情?过去有否类似疫病的发生?其经过及结果如何?分析本次疫病与过去疫病的关系,尤其有利于某些可作为地区性常在的疫病(如猪丹毒、气喘病等)的判断、分析。以及有否和疫病有关系的条件及机会,在推断疫病的来源方面,可供参考。
2.3问防疫及其效果
防疫制度及其贯彻情况如何?有否消毒设施?病死猪尸体的处理怎样?在分析疫病的传播上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如猪场中没有合理的防疫制度或虽有但执行不严格,随意由外地引进猪不检疫或人员往来频繁而不消毒,病死猪尸体随便处理等。
2.4详细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猪舍饲槽、运动场的卫生条件状况如何?粪便的清除及处理情况怎样?如圈舍泥泞、饲槽不洁,常为仔猪副伤寒的发病条件;环境不卫生及母猪乳头不洁可成为大肠杆菌病的致病因素。饲料的组成、种类、质量与数量,贮存与调制方法及饲喂制度如何?饲喂不当可引起某些代谢紊乱。如仔猪营养不良、佝偻病、白肌病等。
随着养猪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猪群群发性疾病的诊断已成为兽医工作者在猪病防制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疾病诊断中还必须注意对猪群发性疾病的诊断,并做好群发病的防治工作。

猪常见病混合感染的防治方法


当前,由于一些养殖户急于求成,想立竿见影的收回建厂成本,对仔猪的来源没有严格控制,仅以单纯的价格来决定引猪。加以长途运输及环境改变等应激,一些隐性传染病猪开始发病。由于猪源不同,各地疫情各异,聚在一起的猪出现交叉感染。同时,对于环境消毒应付了事,这就给了病菌大量繁殖并发生变异的机会,从而造成多种病菌存在猪只体内。养殖户仅凭经验,在看不出什么病的情况下来回换药,加上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漫无目的的乱配伍用药,更易造成耐药菌株增加。进而出现从单一的病原体所致疾病转为两种或多种传染性病原体所致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1猪瘟、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合并感染

病猪初期体温为41.5℃~42.5℃,呈高度稽留热,呼吸急促,流浆性或黏性鼻液,上下眼睑色暗,外观呈黑眼圈状,全身皮肤发红,耳、颈、腹下、两大腿后侧及四肢下端等处皮肤常呈弥漫性出血,有紫红色斑块,指压不退色。后期呼吸困难,皮肤贫血,黄疸,多数病猪大便干燥,有便秘和腹泻同时发生的现象,病猪有关节肿胀、疼痛现象,子猪有脑炎症状出现,怀孕母猪大量流产。本病与单纯猪瘟的区别在于:患猪瘟的病猪精神极度委靡,眼睛昏暗无神,而患本病的猪眼睛明亮;对猪瘟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对本病使用抗生素、抗附红细胞体药物治疗有效。

防治:(1)全场用含碘消毒液消毒,每天一次,连用7d。(2)健康猪紧急注射猪瘟疫苗进行免疫。对发病猪只注射猪瘟疫苗10~15倍。(3)对症治疗选用,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新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链球菌病。(4)贝尼尔注射治疗或预防猪附红细胞病敏感。

2猪瘟和猪副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

本病多发于60~90日龄的猪,免疫效果差的多发,且无年龄、季节限制。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粪便干燥呈球状或为灰白色,急性型的会突然死亡。病程长的病猪贫血、消瘦(/),体温为41.2℃~42.2℃,站立不稳,颤抖,呼吸困难、喘息严重的病猪会从鼻腔流出血沫,全身皮肤出血症状,以腹下、耳尖严重,呈犬坐样呼吸,严重时脸部和嘴巴憋成紫色,眼结膜发炎,并有脓样分泌物,眼睑肿胀。本病突出的特点:病猪外表及内脏器官出血严重;高烧不退,呼吸困难,憋气,口鼻有血沫流出;单独按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治疗无效。

防治:(1)将病猪隔离治疗,全场和圈舍清扫干净,用含碘消毒液消毒圈舍和用具,每天一次,连续3d,以后坚持每周消毒一次全年不断。(2)无症状猪全群用猪瘟疫苗免疫,10~15份/头(3)使用猪白细胞干扰素,黄芪多糖等抗病毒促进免疫的药物进行治疗。(4)用敏感的药物对症做抗菌治疗,如氟苯尼考、青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并使用止咳平喘,退热的药物进行治疗。(5)健康猪饲料内加喂蒽诺沙星,VC等多种维生素,连续7d,并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急因素。

3猪附红细胞体病与蓝耳病混合感染

不同猪的临床症状不一样。母猪症状分急、慢性两种。急性型病猪持续高热,昏睡,体温为40℃~41.5℃,心跳加快(每分钟130~160次),呼吸困难(每分钟30~60次),咳、气喘,粪干且带黏液和血丝,传染迅速。对怀孕母猪用抗生素治疗,效果甚微,经3~5d其体温下降后出现流产,呼吸困难症状稍有减轻,产死胎、木乃伊胎率达25%,所产子猪发病率高,成活率低,常常整窝子猪断奶时仅余1~2头。慢性型猪体质差,黏膜苍白、黄疸,消瘦,咳嗽,部分呈腹式呼吸,发情推迟或屡配不孕。随着病程延长,猪四肢、耳部发绀,从耳肩部开始,逐渐漫延全身变色。哺乳母猪泌乳量减少,甚至无乳,加快子猪死亡。如不加强护理,可导致母猪病情加重而死亡。

架子猪表现轻度流感症状,厌食,精神沉郁,贫血。发病后4~5d,出现轻度黄疽,体温在41℃以上,后期咳喘,四肢发绀,双耳背面边缘及尾部出现青紫色斑块,发病率为10%左右,死亡率在50%左右。

公猪的发病率为2%~10%。病猪厌食,呼吸加快,消瘦,部分病程稍长的猪出现瘫痪,四肢及腹下皮肤发绀,全身呈蓝紫色,局部水肿,以关节、肩部尤为明显,精液稀薄,镜检死精多,精子密度低,活力下降,成年公猪病死率较低,瘫痪猪往往继发链球菌混合感染,病情加重。

子猪病情常常较重,初生子猪贫血,轻度黄疸、发烧,扎堆,拉稀,个别子猪很快死亡,以2~28日龄子猪症状最明显,死亡率最高可达85%。随着病情的发展,子猪皮肤由苍白到轻度黄染,后期青紫发绀,胸腹壁内侧尤为明显,眼睑苍白、水肿,呼吸困难,咳喘尤为明显,个别猪口鼻奇痒,摩擦圈舍栏壁,42日龄断奶子猪出现僵猪的比例大。

防治:不论是单一感染还是混合感染,圈舍消毒、加强饲养、减少应激是防治的重要环节。目前,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主要采用贝尼尔,按每公斤体重10mg的量配成2%的溶液进行肌肉注射,每天注射1次,连用2d。对病重或病程长的猪加注维生素B12、牲血素。每吨饲料中拌土霉素600g,连喂7d,或用附红优拌料。每吨饲料中拌1000g,混匀,喂10d后改为半量,再喂15d。

4猪瘟与弓形体病混合感染

病猪全身皮肤发红,有的有出血点,耳、腹下、四肢、胸膜处有充血、出血,及紫色的淤血斑。病猪呈高温稽留热,站立不稳,并出现瘫痪,前期大便干结,后期腹泻,有水痢、脓痢出现,并具有恶臭味。病猪呈犬坐式呼吸,口吐白沫,呼吸困难,母猪流产。本病与蓝耳病、附红细胞体病症状相似,但使用血虫净、抗生素及蓝耳病疫苗免疫均无效。

防治:(1)用猪瘟疫苗紧急免疫,每头用10头份。(2)使用卡那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肌肉注射。也可用磺胺类药物如磺胺-6-甲氧嘧啶或者磺胺-2-甲氧嘧啶治疗弓形体病。

猪恶性水肿病的流行、诊断及防治方法


1病原特点

该病的主要病原为梭菌属中的腐败梭菌。其他梭菌如水肿梭菌、魏氏梭菌及溶组织梭菌等也可致病或参与致病作用。腐败梭菌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长3~lOlum,宽0.8~1.lμm,有周身鞭毛,能活泼运动。在培养物和病理材料中多单在、成双或为短链,在动物肝脏的浆膜面上可形成很长的长丝状,在诊断上很有价值。该菌不形成荚膜,但在体内、外均易形成芽孢,芽孢为卵圆形,比菌体大,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故致菌体呈梭状。革兰氏染色阳性,但在陈旧的培养物中也可变为阴性。

腐败梭菌为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才能在培养基上生长。在深层琼脂中长成棉絮状或绒毛状菌落。在鲜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有溶血带。在厌氧肝汤中生长良好,并产生带有脂肪腐败臭味的气体。可分解葡萄糖、乳糖,不分解蔗糖,此点可与气肿疽梭菌相区别。腐败梭菌的繁殖体抵抗力不强,常用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很容易将其杀死;但其芽孢的抵抗力则很强,在腐败的尸体内可存活3个月,在液体培养基中可耐煮沸5~12min,在干燥的肌肉内于室温下可存活多年,2%石炭酸和盐酸对其无作用。腐败梭菌在适宜条件下能产生外毒素,外毒素包括卵磷脂酶、脱氧核酸酶、透明质酸酶和溶血素。这些毒素可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渗出,不断向周围组织扩散,使组织发生坏死,毒素被吸收入血后可引起致死性毒血症。本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敏感,局部用药或肌肉、静脉注射均可获得良好疗效。

2.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生于马和绵羊,牛、猪、山羊较少;犬和猫不能自然感染;家禽中除鸽子外,虽人工接种也不发病。年龄、性别、品种与发病无关。因为病原菌分布的广泛性,该病可随处发生。该病的传播主要是外伤因素所致,如外科手术、断尾、去势、注射时消毒不严格,导致因本菌芽孢污染创口而发病。一般经口食入的多量芽孢,对其他动物一般并无致病作用(绵羊和猪可以发生感染除外)。病畜对该病的直接传染作用不大,但病畜可将病菌散布于外界环境中,污染土壤是潜在的危险因素。该病一般为散发,但在猪场大批去势、断尾时,如消毒不彻底,则可能出现群发病例。

3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0.5~3天。猪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创伤感染,常因外伤,如去势所致,表现为局部发生气性炎性水肿,并伴有全身症状,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另一种为快疫型,常由胃黏膜感染所致,使胃黏膜肿胀增厚。有时病菌也可进入血流转移至肌肉,局部出现气性炎性水肿,引起病猪跛行,多于1~2天内死亡,很少自愈。

4病理变化

患部皮下和肌肉间结缔组织有弥漫性水肿,含有腐败气味的小气泡。肌肉呈灰白色或暗褐色,多含有气泡。浆膜常有小出血点,附近淋巴结显著肿大、出血和水肿。脾、肝、肾变化不典型。腹腔和心包腔积有多量液体。血液暗红色,凝固不良。

5诊断

临床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外伤史和流行病资料,一般不难诊断。但应注意与气肿疽、仔猪水肿病、巴氏杆菌病等相区别。对难以作出诊断的病例可进行细菌学检查。

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形态学检查、培养特性检查、生化特性检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和毒素检查等,一般仅进行形态学检查即可作出诊断,而很少采用其他检查方法。细菌学检查方法为:取载玻片于肝脏表面浆膜作触片,以革兰氏染色(或瑞氏、姬姆萨氏染色)后镜检。若检出典型的长线状菌体(革兰氏阳性),即可建立确切诊断。

6防治措施

我国已研制出梭菌多联菌苗,在梭菌病多发地区和受梭菌病威胁的猪场可按说明使用,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该病有两种治疗方法:①全身治疗。对病猪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或链霉素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甚为有效。同时还应注意全身的对症治疗,如强心、补液、解毒等。②局部治疗。应及早对肿胀处切开扩刨,清除创内腐败组织,以氧化剂,如3%双氧水或0.l%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撒布碘仿合剂,并施以开放疗法。同时还可向病变处周围注射3%双氧水,以破坏厌氧环境。

猪气喘病的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猪气喘病是地方猪种的易感染疾病,本文介绍了该病种的主要症状及其危害和诊断方法。为该病的预防和处理防治提供参考。

猪气喘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也称为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超过50%的总发病率。猪喘气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一.病原

猪气喘病的病原是猪肺炎支原体

2.猪气喘病的发病特点

该病种为地方品种易感病,载体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由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接触病猪而传播的,而且本病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在猪舍密度大,通风条件不好,季节变化和其他环境因素改变时患病率有明显的提高。在2到3周龄或更早的(9天大的地方品种)仔猪,也有可能感染但一般传播的速度很慢,在6~10周感染是常见的,很多猪3到6月大时,症状变的很明显。易感猪接触载体猪后,大约会在10天或更长的时间以后发病,和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均为混合感染。

3.猪气喘病的发病机制

猪感染猪气喘病后,通常会有很多的空腔的中性粒细胞聚集在气管和肺泡中;随着疾病的恶化,中性粒细胞广泛分布在支气管、血管周围的组织上,逐渐的淋巴样增生,从而使肺泡之间的间隙增厚,在气管附近白细胞聚集出现套袖现象;支气管扩张困难,每次呼吸引起,有效气体的交换减少,猪会出现呼吸的现象。即使肺损伤后缓解,淋巴和肺泡的功能仍不能恢复正常。

非常典型的病变主要表现在该病是肺实变,集中在顶端的肺叶片和尖叶,病变及非病变区有明显的的边界,颜色一般为紫红色到黄棕色。经过10~12周,如没有感染,肺组织会自我康复,但仍然会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疤痕组织。如果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通常为化脓性和纤维素性病变,并有明显的死灶。

猪肺炎支原体侵入呼吸道是致病一个必要条件。支原体首先连接到纤毛的上,然后向深部侵袭并导致纤毛萎缩,使去除异物的摆动功能受损;然后将进一步损害黏膜层,导致感染其他疾病而引起感染。

二、猪气喘病的危害

本病长期以来,都最常发生,最易流行的也是最难治愈的猪病。虽然这种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是由于感染常与其他病原体同时发生,所以致死率很高。该病主要影响仔猪生长,进食率下降,甚至感染其他疾病,在饲养条件不良的环境下极易复发。

三、猪气喘病症状

根据病程,疾病大致可分隐性遗传型,慢型和急型。

1.隐性遗传型

在猪的老疫区常见,因为饲养条件较好,感染后无症状,但不同程度的肺炎病变在体内存在的。剧烈运动后,个别猪偶发咳嗽。如果伴有不良的饲养管理,临床症状也可有急性或慢性型,导致死亡。

2.慢性型

该病在老疫区架子猪,育肥猪及母猪中常见,病猪常在早上及傍晚咳嗽发生后,由轻变重。随着疾病的发展,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如果没有继发感染,通常是病猪仍然维持食欲,体温一般不高,但增长不是很好的,一般病程为半年甚至更多。

3.急性型

当一个易感猪感染这种疾病常表现为急性型,各种年龄的猪很容易受到感染,但在哺乳期的易发病,发生率为100%,病猪常无前驱症状,站或躺在角落里的呼吸,呼吸急促,咳嗽次数少、低,体温正常,患病时间大约是1~2周,死亡率高。

四、猪喘气病的诊断

猪喘气病的诊断要依据上述症状,为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急性感染容易混淆的猪流感。同时,要区别于肺部疾病,猪传染性胸膜炎、肺丝虫病和蛔虫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容易显隐性疾病,这里则需要血凝技术进行诊断。

五、猪喘气病的防治

药物以防止控制猪气喘病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

1.母猪和仔猪猪气喘病可于右肺动脉接种注射弱毒冻干疫苗:8~10月,繁殖种猪和母猪1次性注射。

2.对妊娠母猪,断奶前的一个月期间,添500~1000克/土霉素的膳食补充剂。

3.注射疫苗持续3年以上,能有效的控制猪气喘病。

六、猪喘气病的治疗

猪肺炎支原体是对青霉素和磺胺药物并不敏感,但对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土霉素很为敏感,可用于治疗和预防。

1.饲养的管理

尽可能的保持内部空气流通,减少灰尘,在大棚里进行人工清除,定期驱虫;最小化传输,减少应激混群;避免突然更换饲料。

2.药物治疗控制

2.1大观霉素:每公斤体重40m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5天。为重的情况下,除了药物治疗,可以同时皮下注射阿托品、盐酸麻黄碱1毫升或2.5%,氨茶碱10~15ml使气管平滑肌松弛,让哮喘还原。在严重的情况下,也可以用6~8ml静脉注射亚甲蓝,是用来转换成亚铁血红蛋白在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还原的携氧能力,减少症状。上述方法同样适用于成年猪。

2.2泰乐菌素:10mg/千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3天,急性发作期适合。由于猪哮喘病复发,巩固现有的泰乐菌素混合喂养的临床疗效,5~7天连续进料,可以控制好复发。在3周后,混合喂养磷酸泰乐菌素,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2.3林可霉素:每公斤体重100m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5g。

2.4土霉素:添加本品40~50g在每100公斤饲料,连喂5~6g。

2.5土霉素注射液:30%含量,体重每0.1公斤-0.2ml注射,三天一次。

2.6卡那霉素0.5g、鱼腥草10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6克可用于10~20kg仔猪。

2.7高林可霉素100mg可溶性粉剂,每公斤体重10mg口服,一天1次,一个星期的3g。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37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