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 猪衣原体病的临床特征与防治

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亲衣原体的某些菌株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各国均有该疾病发生。临床可分为:流产型、关节炎型、支气管肺炎型和肠炎型,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死产和产弱仔,新生仔猪肺炎、肠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种公猪睾丸炎等。治疗以隔离病猪,深埋感染猪以及抗生素对症治疗。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猪衣原体病的临床特征与防治。

1、流行病学

猪衣原体是一种类似于立克次氏体的微生物,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只能够寄生在专性细胞内,呈现特殊的繁殖周期。任何年龄、品种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尤其是新生仔猪和妊娠母猪非常容易感染,而其他动物也能够感染。猪群若发生该病,就难以彻底净化。一般来说,猪场内的禽鸟和野鼠都是该病的自然传播者,尤其是禽类排出的粪便中基本都含有猪衣原体。对于呈现地方性流行的发病猪场,会导致健康敏感猪感染,或者没有发病猪场感染后,都会暴发该病,治愈后的病猪也能够长时间带菌。该病通常在气候寒冷的秋冬季节比较严重,大型猪场通常呈慢性经过,并呈现持续地潜伏性传染,这也是该病的主要流行特征。

2、临床症状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肠炎、结膜炎、肺炎、脑炎、多发性关节炎、流产以及睾丸炎。该病通常具有3~11天的潜伏期。仔猪断乳前后感染该病,会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不停颤抖,呼吸急促,伴有干咳,并有浆液性分泌物从鼻孑L流出;结膜充血、发炎,角膜混浊,大量流泪,眼角存在分泌物;食欲减退,生长发育缓慢;腹泻,机体脱水,无力吮乳,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2.~4月龄猪感染该病,在临床上往往会呈现一种或者多种类型。肺炎型,病猪一般呈慢性肺炎经过,呼吸困难,精神萎靡,体温升高,伴有干咳,有清涕从鼻孔流出,之后逐渐出现神经症状,如过于兴奋,大声尖叫,突然倒地,四肢如同游泳状;肠炎型,病猪发生腹泻,明显脱水,全身呈现中毒症状,如果发生混合感染,就会导致死亡率升高;角膜结膜炎型,病猪角膜混浊,结膜潮红,羞明,不停流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多关节炎型,病猪关节发生肿胀,并伴有疼痛,导致跛行;多浆膜炎型,病猪的心包、腹膜、胸膜出现发炎,精神不振,停止采食,往往呈卧地,体温明显升高,体腔内发生渗出性炎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妊娠母猪感染该病,会发生流产、早产、不孕症、胎衣不下以及产出死胎、木乃伊胎或者弱仔。一般来说,初产母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通常在40%-90%,一般在妊娠50-80天即妊娠中期能够发生流产,在妊娠100~104天即临产前几星期容易发生早产。患病母猪在流产前通常没有任何表现,体温基本正常,少数体温有所升高,达39.5-41.5℃,但其产出的后代仔猪有些或者全部发生死亡,活仔通常初生重小,体质虚弱,无力吮乳,大部分经过数小时至1~2天发生死亡,有时死亡率甚至能够达到70%左右。种公猪感染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生附睾炎、睾丸炎、尿道炎,且精液品质变差,导致受配母猪受胎率降低。

3、防治方法

应急处理。怀疑猪场发生该病时,要对猪群测量体温,对于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猪或者发热猪定为发病猪,及时将其隔离,与其他猪分开饲养;对于接触过发病猪的猪定为疑似病猪,也要对其进行隔离观察,看其是否出现发病,只要出现发病就要立即进行隔离;其他猪定为健康猪,要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保持卫生良好,供给充足营养,避免发生热应激,提高机体抵抗力。一般来说,整个猪场要采取带猪消毒。栏舍要先进行全面清洗,然后使用2%氢氧化钠采取浸泡消毒。场区、产房环境要加强消毒,避免接触衣原体。对于流产排出的胎儿以及分娩排泄物要集中采取无害化处理,确保产房卫生,防止新生仔猪感染该病。

药物治疗。一般来说,猪衣原体对螺旋霉素、红霉素以及四环素族抗生素比较敏感,而对卡那霉素、磺胺嘧啶、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等不敏感,因此用药物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筛选结果选择最敏感的药物,且为避免形成抗药性,要合理的交替用药。病猪可先肌肉注射适量的安乃近用于退烧,当体温降低至正常水平即可停止使用退烧药;同时,配合按体重肌肉注射2mL/kg长效土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对于发病仔猪,可选择使用10%土霉素治疗,体重小于5kg的每头注射2mL,体重超过5kg的每头注射5mL,间隔2天1次,连用3次;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0mg/kg泰乐菌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7天。同时,在每吨饮水中添加1kg黄芪多糖和电解多维,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应激力。如病猪停止采食,可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如果发生腹泻,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口服补液盐。

免疫预防。猪群制定合理的衣原体免疫计划,尤其是对于发病猪场要立即采取紧急免疫接种,一般选择使用衣原体灭活苗。今后猪场也要定期接种免疫衣原体灭活苗,其中繁殖母猪群在每次配种前1个月或者配种后1个月进行1次免疫接种,种公猪每年进行2次免疫接种。

猪衣原体病的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几天,长则可达数周乃至数月。依据临诊表现,可分为流产型、肺炎型、关节炎型和肠炎型等。
怀孕母猪感染后引起早产、死胎、流产、胎衣不下、不孕症及产下弱仔或木乃伊胎。初产母猪发病率高,一般可达40%~90%,早产多发生在临产前几周(妊娠100~104天)发生,妊娠中期(50~80天)的母猪也可发生流产。母猪流产前一般无任何表现,体温正常,也有的表现出体温升高(39.5~41.5℃)。产出仔猪部分或全部死亡,活仔多体弱、初生重小、拱奶无力,多数在出生后数小时至1~2日死亡,死亡率有时高达70%。公猪生殖系统感染,可出现睾丸炎、附睾炎、尿道炎等生殖道疾病,有时伴有慢性肺炎。
仔猪还会表现出肠炎、多发性关节炎、结膜炎,断奶前后常患支气管炎、胸膜炎和心包炎。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咳嗽、喘气、腹泻、跛生、关节肿大,有的可出现神经症状。
病理变化
鹦鹉热亲衣原体引起猪的疾病种类较多,除单一感染外,常与其他疾病发生并发感染,因而病理变化也较为复杂。
1.流产型:母猪子宫内膜出血、水肿,并伴有1~1.5厘米的坏死灶,流产胎儿和死亡的新生仔猪的头、胸及肩胛等部位皮下结缔组织水肿,心脏和肺脏常有浆膜下点状出血,肺常有卡他性炎症。患病公猪睾丸颜色和硬度发生变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5~2倍,输精管有出血性炎症,尿道上皮脱落、坏死。
2.关节炎型:关节肿大,关节周围充血和水肿,关节腔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液,用针刺时流出灰黄色浑浊液体,混杂有灰黄色絮片。
3.支气管肺炎型:表现为肺水肿,表面有大量的小出血点和出血斑,肺门周围有分散的小黑红色斑,尖叶和心叶呈灰色,坚实僵硬,肺泡膨胀不全,并有大量渗出液,中性粒细胞淋漫性浸润。纵隔淋巴结水肿,细支气管有大量的出血点,有时可见坏死区。
4.肠炎型:多见于流产胎儿和新生仔猪,胃肠道有急性局灶性卡他性炎症及回肠的出血性变化。肠黏膜发炎而潮红,小肠和结膜浆膜面有灰白色浆液性纤维素性覆盖物,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脾脏有出血点,轻度肿大。肝质脆,表面有灰白色斑点。
鉴别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诊特点和病理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诊断
可采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肺脏、排泄物、关节液、流产胎儿等病料。取病变组织涂片,采用姬姆萨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能见到肝、脾、肺上有稀疏的衣原体。膀胱和胎盘涂片有时可见到大量衣原体及包涵体。病料经无菌处理后可接种鸡胚或小鼠,剖检可观察到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2.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试验有补体结合反应、血凝抑制试验(HI)、团集补体吸收试验、毛细血管凝集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及免疫酶试验等。补体结合反应是国内最常用的经典方法。近年来,免疫酶联染色法、Dot-ELISA、衣原体单克隆抗体、核酸杂交与核酸探针技术等也日益受到重视。
3.鉴别诊断
该病应与一些引起繁殖障碍的疫病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感染、猪伪狂犬病、猪流感、布鲁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弓形虫病、附红细胞体病以及其他病原和霉菌毒素所致的流产和繁殖障碍进行区别,还应注意与因饲养管理不良和营养缺乏引起的非传染性繁殖障碍进行鉴别。
发生关节炎时,应与猪丹毒丝菌、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感染进行区别。
防治措施
(一)治疗
1.猪群发病时,应及时隔离病猪,分开饲养,清除流产死胎、胎盘及其他病料,进行深埋或火化。对猪舍和产房用石炭酸、福尔马林喷雾消毒消灭病原。
2.药物治疗:四环素为首选药物,也可用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氧氟沙星等。对新生仔猪,可肌肉注射1%土霉素,每千克体重1毫升,每日1次,连用5天。仔猪断奶或患病时,注射含5%葡萄糖的5%土霉素溶液,每千克体重1毫升,连用5天。
在饲料中添加15%金霉素,每吨饲料3公斤,有利于控制其他细菌性继发感染。此外,公母猪配种前1~2周及母猪产前2~3周按0.02%~0.04%的比例将四环素类抗生素混于饲料中,可提高受胎率,增加活仔数及降低新生仔猪的病死率。
(二)预防
1.引进种猪时要严格检疫和监测,阳性种猪场应限制及禁止输出种猪。
2.搞好猪场的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3.避免健康猪与病猪、带菌猪及其他易感染的哺乳动物接触。
4.用猪衣原体灭活疫苗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初产母猪配种前免疫接种2次,间隔1个月。经产母猪配种前免疫接种1次。

相关阅读

猪病的临床检查与猪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要点


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是猪病临床诊断的基本内容。本文通过对猪病的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进行简要论述,提出了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应注意的几个要点,为猪病防治工作者提供参考。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病的临床检查与猪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要点。

1、临床检查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进行临床诊断的基本内容就是针对病猪的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临床检查,主要是为了发现并且搜集能够作为诊断根据的症状等其他相关的资料。常说的症状,就是指病猪所表现出来的病理性异常现象。因为每种疾病,也许都会引起病猪表现出很多的发病症状,而每个症状在疾病诊断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代表意义又都不一样,因此,一定要评价每个症状。

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但是对于病猪进行听诊与叩诊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病死猪只病理剖检、生理特点的限制;而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猪只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所表现出来的患病症状以及发病原因和条件,又可以使得某些检查方法和内容,具备比较有意义和参考的价值。所以,针对患病猪只,在进行临床检查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对病猪采取比较详细的视诊,以观察其整体的状态变化,尤其是要更加注意其发育程度、营养状况、精神状态、运动行为、消化和排泄活动及功能等内容。对病猪进行听诊时,要重点听其是否存在病理性声音,如咳嗽、喘息、喷嚏、呻吟等,特别要仔细听其喘息的特点和咳嗽的特征。认真测定猪只的体温、脉搏以及呼吸数等生理指标,尤其是体表温度的上升,通常是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提示条件。仔细对猪体的各个部位以及内脏器官进行检查,采取普遍检查措施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其鼻盘的湿润度和颜色、皮肤出血点、疹块、疱疹等的观察;此外,还不能忽视通过软腹壁对腹腔器官进行深入的触诊工作。

2、流行病学调查

在养猪生产中,流行病学调查就是通过具体的问诊和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是直接深入发病现场,调查清楚病猪和猪群、环境条件以及发病情况和特点等具体情况。在了解致病原因、流行经过等方面,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在实际养猪工作中,会受到许多条件的约束,比如实际接触病猪的时间比较短,有的基本上没机会接触,病猪表现出的很多症状,以及查询到的资料都一定要通过询问才可以获得线索。如果要在对病猪进行临床诊断时得到重要的启示和明确的方向,就应该详细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且是在需要同时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开展现场实际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应该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了解患猪发病及其具体经过,比如通过猪只发病的时间,能够推测出疾病呈急性或者是慢性发展。通过猪只患病的主要表现,可得知疾病的主要症状,并且可以成为症状鉴别诊断的前提条件。询问猪只患病以后是否接受过治疗以及治疗效果,通过疗效验证,可以成为诊断的参考。比如用青霉素治疗发热的病猪,随后患猪迅速康复,是猪丹毒的提示参考;如果用磺胺类药物或者是青霉素治疗过咳嗽、喘息的病猪,并且效果良好,则提示为猪肺疫,可是如果治疗后不见效果,甚至是改用卡那霉素或者是庆大霉素以后,仅仅是症状好转、减轻的时候,并没有能够彻底根治,由于气候变化或者是饲养方式不当又导致疾病复发,就应该考虑气喘病;但是如果采用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加以系统治疗也都没有效果,就应该考虑猪瘟。猪群中或相邻舍的猪只,是否有相似的病例同时或者是相继的发生,能够判断出疾病属于单发还是群发,而且是否具有传染性。询问病史以及疫情。猪只饲养场曾经出现过何种疫情,曾经是否发生过类似的疫病,发病经过和结果如何。将本次疫病与曾经发生疫病的关系加以分析,特别对于能够作为地区性常在疫病的判断和分析有利。

了解防疫情况及其效果。应该掌握饲养场的防疫制度及其贯彻情况,消毒设施是否具备,对于病死猪的处理措施,这些在对疫病传播的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如果猪场中的防疫制度不存在或者是即使制定了防疫制度但是确没有严格的进行执行,仅仅是随便从外地引进猪只没有检疫或者是存在频繁人员往来的情况却未采取消毒措施。

认真的了解相关猪只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情况。猪只饲槽和运动场的卫生条件以及具体状况,粪便的清除以及处理情况。具体的比如圈舍泥泞、饲槽不卫生,通常就会给仔猪副伤寒的发生提供条件;饲养环境不整洁以及母猪乳头不干净,都可以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猪只饲料的组成、种类、质量与数量,贮存与调制方法和饲喂制度情况,如饲喂方式不合理会导致一些代谢紊乱,比如佝偻病和白肌病等。

1、临床检查要点
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是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但猪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育肥猪)使得一般的听诊与叩诊方法的应用受很大的限制;而猪的常见传染病及多发病所表现的症状及发病原因及条件,又使某些检查方法和内容,具有较为突出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对病猪的临床检查应着重以下几点:
(1)通过详细的视诊观察其整体状态变化,特别是对其发育程度、营养状况、精神状态、运动行为、消化与排泄的活动和功能等项内容,更应注意。
(2)注意听其病理性声音,如咳嗽、喘息、喷嚏、呻吟等,尤其注意其喘息的特点和咳嗽的特征。
(3)测定体温、脉搏及呼吸数等生理指标,特别是体温的升高,常可提示某些急性传染病。
(4)细致检查猪体各部位及内脏器官,在普遍检查的基础上,对鼻盘的湿润度和颜色,皮肤的出血点、疹块、疱疹等更应注意;通过软腹壁对腹腔器官进行深入触诊,也不应忽视。
2、流行病学调查要点
由于在工作条件的约束下,实际接触病猪的时间短,甚至机会少,很多症状、资料都须经过询问才能得到线索。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在需要、条件许可下的现场实际调查,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明确的方向。流行病学调查应侧重以下几点:
2.1问发病表现和经过
发病的主要表现,可提示其主要症状,并为症状鉴别诊断提供前提。是否治疗,效果如何?根据疗效验证,作为诊断参考。如对发热的病猪,经用青霉素治疗,迅速康复,可提示为猪丹毒;对咳嗽、喘息的病猪,应用磺胺或青霉素,收到良好效果,则主要考虑为猪肺疫,假若无效甚至改用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也仅见一时的好转、减轻,并未根治,其后因气候变化或饲养失宜而复发,则可能为气喘病;而应用磺胺类、抗生素的系统治疗均无效,则应怀疑猪瘟。猪群中或同村、邻舍的猪,是否有类似的病例同时或相继发生,可以判断是单发、群发,以及是否有传染性。
2.2问病史及疫情
猪群过去有什么疫情?过去有否类似疫病的发生?其经过及结果如何?分析本次疫病与过去疫病的关系,尤其有利于某些可作为地区性常在的疫病(如猪丹毒、气喘病等)的判断、分析。以及有否和疫病有关系的条件及机会,在推断疫病的来源方面,可供参考。
2.3问防疫及其效果
防疫制度及其贯彻情况如何?有否消毒设施?病死猪尸体的处理怎样?在分析疫病的传播上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如猪场中没有合理的防疫制度或虽有但执行不严格,随意由外地引进猪不检疫或人员往来频繁而不消毒,病死猪尸体随便处理等。
2.4详细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猪舍饲槽、运动场的卫生条件状况如何?粪便的清除及处理情况怎样?如圈舍泥泞、饲槽不洁,常为仔猪副伤寒的发病条件;环境不卫生及母猪乳头不洁可成为大肠杆菌病的致病因素。饲料的组成、种类、质量与数量,贮存与调制方法及饲喂制度如何?饲喂不当可引起某些代谢紊乱。如仔猪营养不良、佝偻病、白肌病等。
随着养猪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猪群群发性疾病的诊断已成为兽医工作者在猪病防制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疾病诊断中还必须注意对猪群发性疾病的诊断,并做好群发病的防治工作。

猪魏氏梭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病因分析

环境条件恶劣:暴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猪场环境卫生条件较差,饲养管理不合理。尤其是猪场如果有大量妊娠母猪在定位栏内饲养,再加上没有安装水帘风机设备,而夏季温度较高,只采取电风扇进行降温;如果猪场供水不足,通常只能够满足机体饮水所需,没有足够的水用于防暑降温以及冲洗猪栏,导致卫生条件恶劣。另外,饲养人员较少,劳动强度过大,饲养管理不当,也是潜在引起该病发生的因素。

育肥舍饲养数量过多:育肥舍猪只饲养密度过大,导致舍温较高时容易发生热应激,且彼此容易发生打架等而形成咬伤,特别是夏季饲养及饮水高峰期比较容易发生该病。

饲料缺乏营养:如果猪只以饲喂玉米豆粕型饲料为主,即饲喂由玉米、麸皮、豆粕以及预混料组成的饲料,导致饲料营养过于单一。另外,为节省饲养成本而购买品质较差的预混料,不含有全面营养,导致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发生紊乱,从而引起该病。

2.流行病学

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杆菌,呈梭状,能够生成芽胞,还能够生成特殊的荚膜,是一种专性厌氧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土壤、饲料、污水、粪便以及机体胃肠道内都存在,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该病通常在气候发生异常变化时容易发生且流行,任何品种、年龄的猪只都能够感染发生,其中仔猪和种公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仔猪通常呈暴发性流行,病死率可达到20%~70%,而中大猪以及成年猪通常呈零星散发。该病往往突然发生,病程持续时间非常短,迅速死亡。特别是1周龄以下的哺乳仔猪以及使用过于频繁的种公猪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通常没有先兆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有时部分病猪会在死前表现出狂躁不安,叫声嘶哑,呼吸困难,共济失调,角弓反张,腹部明显膨胀,肌肤苍白,突然倒地,有白沫从口吐出,肌肉颤抖,四肢不停划动,往往在1~3h内发生死亡。如果猪只在晚间发病,一般发现其在晚上将饲料全部吃光,而在第二天早晨在栏里死亡。

急性型:主要是发生肠坏死,肠壁明显增厚,失去弹性,颜色变黄。可在浆膜下看到大量小米粒或者高粱米粒大小不等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且其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小气泡,肠黏膜呈灰色或者黄色,肠腔内存在略微混杂血色的坏死组织碎片,且在肠壁上比较松散地附着。

亚急性型:病猪初期具有较好的精神、食欲,但发生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开始时排出黄色软便,之后变成清水样,且混杂坏死组织碎片,如同米粥样。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猪体质逐渐消瘦,并发生脱水,经过5~7天发生死亡。

慢性型:病程通常持续一星期到数星期不等,发生间歇性或者持续性腹泻,排出黏液状的灰黄色粪便,并黏附在整个后躯,干燥后形成结痴。病猪生长速度缓慢,发育不良,体质消瘦,最终变成僵猪或者发生死亡。

4防治措施

及时隔离:发现病猪后要立即进行隔离,并对全场栏舍进行彻底全面的消毒,每天1天,连续进行10天,可选择交替使用20%漂白粉、5%的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药。饮水用具、饲槽要使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擦洗。对于病死猪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如进行烧毁或者深埋。

药物治疗:如果病猪症状较轻,且及时发现,可采取肌肉注射磺胺类药物、肠道消炎药、止血药、强心,以及静脉滴注甲硝唑水溶剂或者碳酸氢钠溶液。如果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且没有好转,可每次注射10~20mL安钠咖,并配合注射20mL维生素B1作为辅助治疗。治疗时,病猪每次静脉注射100~200mL碳酸氢钠或者甲硝唑水溶液,按每千克体重静脉注射3万~5万IU氨苄青霉素,每次肌肉注射10~20mL磺胺嘧啶钠以及5~lOmL痢菌净,或者每次肌肉注射5~15mL氟苯尼考和4~8mL安络血,每天1~2次,据症状轻重而定。如果生长猪和非妊娠母猪发生该病,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30mg甲硝唑片剂,并添加适量温水配制成2%的水溶液进行灌服,每天3次,连续使用2天;同时配合按每100千克体重静脉滴注lOOOmLO.2%的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管理,特别是体质瘦小的猪只,在气候突然降低时加强防寒保暖,避免发生冷刺激而导致体质变弱。猪只适当增加饲喂量,一般在正常日喂量的基础上提高l/3。另外,可长时间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如乳酸菌、芽孢杆菌等,从而消耗肠道内的氧气,形成厌氧环境来阻止病菌增殖,从而预防发病。转群时避免发生应激,适宜在傍晚天黑前进行猪群合并.同时喷洒适量的过氧乙酸进行消毒,混淆猪只嗅觉,避免出现咬架。确保供给干净、清洁的深井水,并避免水管暴露在室外。场地、饲养用具要定期进行全面消毒。

肉牛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治方法


1生活史

肝片吸虫是复殖目片形科片形属的一种吸虫。成虫虫体呈片状,外观如同树叶,背腹部扁平,存活时为棕红色,固定处理后呈灰白色。虫体长度在21~41mm,宽度在9~14mm。体表存在小的皮棘,且棘尖非常锐利。虫体前端生有一个锥状突,呈三角形,由低部向两侧扩展形成“肩状”。锥状突起的前端生有口吸盘,呈圆形,直径在Imm左右。另外,口吸盘的后方是腹吸盘,且相对较大。

肝片形吸虫通常寄生在机体的胆管内,并在此处产卵,虫卵会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当环境温暖潮湿,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虫卵能够发育成为毛蚴,并在水中游动侵入到中间宿主椎实螺的体内,然后继续发育成为尾蚴,由于毛蚴需要长达50~80天的发育时间,且一个毛蚴能够发育成为100个,甚至千个以上的尾蚴。尾蚴会从螺体内排出,并快速发育成为囊蚴,即可在水中游离,也可黏附在水草上当肉牛在饮水或者食草时食入囊蚴而发生感染。囊蚴最终侵入到肝胆管继续发育成为成虫,该过程需要2~4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完成。成虫能够存活3~5年,但通常1年左右就会从机体内自然排除。

2.流行病学

反刍动物容易发生该病,且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即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夏季多雨时候,锥实螺、水草数量过多时达到最高。农村养牛通常采取散牧,放牧环境内长时间存在积水、低洼地带,有大量的锥实螺滋生,尤其是曾经发生该病的区域非常容易出现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以及其他感染该病的反刍动物,主要是以口腔食人的方式造成传染,即经由消化道感染。如果肉牛采取舍饲,确保饮水符合安全标准,通常不会出现发病。

3临床症状

病牛体质状况、体内寄生虫体数量以及虫体分泌毒素的能力不同,使其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病牛通常呈慢性经过,表现出体质逐渐消瘦,食欲减退,消化紊乱,瘤胃蠕动缓慢,贫血,黏膜和结膜呈苍白色,周期性瘤胃胀气、前胃弛缓、腹泻交替发生,被毛干燥、粗乱,失去光泽,且容易断裂、脱落,颌下、眼睑发生水肿,有时会导致胸、腹下发生水肿。肝脏叩诊发现浊音区明显扩大,如果导致肺脏感染,还会引发咳嗽。发病后期,病牛往往只能够卧地不起,最终由于病情恶化,体质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犊牛发生该病时,既会对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使其非常容易发生死亡。

4防治措施

定期驱虫。合理制定驱旦时间,能够将虫卵及虫体及时杀灭,从而才能够有效防治该病。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以及放牧情况确定驱虫次数,一般每年至少要进行3次驱虫,在1~2月份进行第一次驱虫,在5~6月进行第二次驱虫,在9—10月进行第三次驱虫。驱虫可选择使用硝氯酚,初次用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3—7mg,在空腹时投服,经过3天按每千克体重投服lOmg进行第二次驱虫。

消灭中间宿主。肝片吸血虫的中间宿主是椎实螺,及时消灭中间宿主能够抑制肝片吸血虫发育成为尾蚴,从而防止发生该病。为消灭椎实螺,可采取破坏其生长环境的方式,结合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改造,填平牧草边、田间不用的低洼水沟、泥塘、水渠,使其没有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抑制螺的生长。还可使用化学肥料或者药物进行防治,化肥则可选择使用氯化铵、氨水等,都具有很好的灭螺效果。此外,还可在水田中采取散养鸭群,也能够很好的灭螺。

加强粪便管理。肉牛排出的粪便要适时进行清扫,并在同一地点堆积,一定数量后可盖上干草或者封盖泥土,经过1~2个月的生物热处理后才能够使用。特别是患有该病的肉牛排出的粪便,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虫卵和虫体,更要注意采取妥善处理,最好添加一定的消毒药,再进行集中堆积处理,防止其他牛只感染。圈舍要定期进行冲洗、消毒。

药物治疗。近年来,驱治牛肝片形吸虫的一种特效药物是硝氯酚片。如果病牛体质较好,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5~6mg;如果病牛体质较差,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3~4mg;如果采取大群给药则可根据目测体重控制用药量。投服药物时不需要采取禁食,可直接用水瓶灌服。阿苯达唑片也可用于驱治牛肝片吸虫病,该药是一种广谱驱虫药,具有高效、安全、低毒以及便于使用等优点。如果病牛体质较好,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30~40mg;如果病牛体质较弱,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20~30mg,同样如果采取大群给药,也可根据目测体重控制用药量。投服药物时不需要采取禁食,可直接用水瓶灌服。病牛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可取30g槟榔,20g肉豆蔻,20g甘草,20g木通,30g茯苓,23g厚朴,30g龙胆草,20g泽泻,30g苏木,45g绵马贯众,全部研成粉末,添加开水冲调后给其灌服,或加水煎煮后服用。

猪弓浆虫病的流行病学 猪弓浆虫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弓浆虫病也叫做弓形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是由于感染龚地弓浆虫而导致.病猪初期表现出精神萎靡,呼吸加速,皮肤存在针状出血点;中期行走不稳,往往呈犬坐姿势;症状严重时往往出现腹泻、败血症以及心力衰竭,最终发生死亡.该病容易传播,会造成严重危害。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猪弓浆虫病的流行病学猪弓浆虫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生活史。宿主细胞内寄生的弓浆虫会继续发育、繁殖,共经过五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其中前两种阶段内的虫体都可称为速殖子。另外,前两个阶段虫体在中间宿主体内进行无性出芽增殖,后三个阶段虫体在终末宿主肠壁内进行有性繁殖;也有些速殖子会通过肠壁侵入到血管,经由血液循环达到全身进行无性增殖;还有些速殖子会直接通过淋巴进入到血液,经由血液循环达到全身进行无性增殖。

流行特点。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能够发生该病,尤其是断奶前后的仔猪比较容易发生,成年猪通常呈隐性感染。该病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7-10月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疫区内往往是由于饲养家猫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大量死亡。有时局部会呈现暴发性流行,快速发病,容易传播,使用复方氨基比林以及抗生素进行治疗,能够略微缓解症状,但很快就会出现复发。另外,该病非常容易被误诊,这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传播途径。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病猫,患病动物的眼分泌物、唾液、痰液、腹腔液、尿液、粪便、内脏、肌肉、乳汁以及急性病例的血液中都存在速殖子,从而能够传播该病。尤其是病猫排出的卵囊污染的垫草、饮水、饲料是重要的传染源。健康猪主要是采食的饮水和饲料发生污染而通过消化道引起感染,也能够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发生感染,也能够通过胎盘导致后代仔猪发生感染。

2、临床症状

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通常可达到41.0-42.8℃,精神沉郁,四肢无力,往往呆立不动或者卧地不起,部分头部、四肢会呈现阵发性抽动。排尿量减少,且尿液较黄,排粪量较少且质地较干而少,少数会发生腹泻,眼结膜由于发生枝状充血而呈现潮红,而其他结合膜呈暗红色。心音加快且较弱,呼吸浅表且急促,部分比较困难,有较多的白色鼻涕从鼻孔流出,往往伴有阵发性咳嗽。耳部、四肢、下腹、尾部、股内侧皮肤存在程度不同的淤血或者出血,呈青紫色或者紫红色,且用手按压不会发生退色。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大部分经过大约4天发生死亡。另外,如果病猪耐过急性发病期(大约15天),会转变成慢性型,表现出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完全停止,即变成僵猪。往往发生癫痫性磨牙、抽搐,行走不稳等,视力、听力明显变差,甚至能够失明。母猪患病后会发生流产、早产以及死胎,少数会产出畸形胎。此外,病猪眼内和脑部等器官寄生有虫体(特别是包囊)也会呈慢性经过,并会表现出以上症状。

3、鉴别诊断

猪肠型炭疽。病猪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咽喉部发生肿胀,从而影响吞咽,颈部无法灵活活动,或者突然发生死亡,临床上体温有所升高,排出血便,死后天然孔发生出血,可视黏膜发紫。肠型炭疽,通常是小肠前部少数肠系膜淋巴结发生病变,部分肠管上会形成痈,淋巴结发生肿大,周围浸润有黄色胶样物质,具有弹性,质地硬脆,切面呈砖红色,并存在凹陷的灰白色坏死灶,部分肠管上甚至形成如硬币大小的圆形痈。但弓浆虫病不会导致病猪发生以上病变,而是基本全部肠系膜淋巴结和内脏淋巴结都发生相同的病理变化,其中肠系膜淋巴结呈绳索状,而肝脏、肾脏、肺脏等实质器官会出现类似的出血、坏死,且淋巴结呈“髓样肿”,切面湿润,存在点状出血,并形成坏死灶。

猪瘟。病猪主要表现出畏寒发抖,眼结膜潮红,眼睑发黑,流出分泌物,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1-42℃,呈现稽留热,但濒死时又降低至正常,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初期便秘,排出算盘珠状的粪便,混杂炎性卡他物;后期发生腹泻,排出水样粪便。病程后期,耳根、腹下皮肤出现紫斑,且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褪色,还伴有烂尾根、烂耳朵等症状。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是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配合使用安乃近、氢化可的松会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如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80mg磺胺嘧啶钠(注意首次用量加倍),并配合肌肉注射20mL30%安乃近和100mg氢化可的松,每天2次。也可取1份敌菌净和5份磺胺6甲氧嘧啶混合均匀,每头病猪每天口服40-50mg/kg,连续使用3-5天。也可肌肉注射70mg/kg2%的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5甲氧嘧啶,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卫生消毒,确保圈舍清洁、干燥,防止饲养人员直接接触猫,尤其是养猪场不允许养猫。对于病猪的排泄物、流产胎儿以及病死猪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另外,也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500g磺胺嘧啶继续药物预防,连续使用1-2星期。

猪弓浆虫病诊断方法及防治
弓浆虫病是由真球虫目、肉孢子虫科、弓形虫亚科、弓形虫属的弓浆虫,寄生在猪、牛、羊、猫等动物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其主要特征是“猪无名高热”。染病猪初期表现精神沉郁、呼吸繁促,皮肤有针状出血点;中期步态不稳,多如犬坐;重症多伴有拉稀、心力衰竭和败血症而死亡。临床诊断应以血检为主,注意与猪肠型炭疽、猪瘟的鉴别。治疗以驱虫消炎补液为主,用青、链霉素配合维生素B1,维生素C、氨基比林,每天两次。早期诊疗,一般3天~5天即可痊愈。笔者门诊就诊时,曾先后多次遇到这种病例,经诊断和综合防治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猪弓浆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季多发,一般在季节交替时期多发。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昆虫如蝇类、蚊虫叮咬均可感染,污染了的饲料、饮水、病猪排泄物及咳嗽时空气飞沫也可传播病原。

染病猪初期精神沉郁,被毛无光泽,皮肤有瘀血斑块,在背部和腹部特别明显;病猪出现呕吐,有的咳嗽,眼结膜潮红,有眼屎,眼睑发黑、发青,大部分便秘、拉干粪球,粪表面覆有少量黏液,有的带血,后期下痢,排水样脓性恶臭粪便,体温40℃~42℃,也有的体温正常,呈稽留热;严重时,鼻镜干燥,鼻孔有浆液、黏液性或脓性鼻涕流出,呼吸困难,全身发抖,步态不稳,起立困难,呈明显腹式呼吸。大部分病猪喜吃黄土,有的病猪耳阔有痂皮,仔猪感染病后尿呈黄褐色,也有的病猪拉稀,也有的出现痉挛等神经症状。

剖检可见:病猪毛孔渗出出血点,背部、臀部、下腹部有明显的瘀血斑块。全身淋巴结肿大,肺部高度水肿,脾脏肿大呈棕红色,肝脏赤红色,浑浊肿胀,有黄豆大坏死灶,肾脏肿大呈黄褐色,也有出血点。大肠、十二指肠、直肠溃疡。

诊断:弓浆虫的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和流行病学与猪瘟有些相似,在临床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无名高热、眼睑发黑、有瘀血斑,尚不能作为确诊依据,因此要做实验室检查。

血液抹片法:采猪静脉血液2毫升滴于载玻片一端,按常规推制成血片,自然干燥后,滴甲醛2滴~3滴于血膜上,使其固定而后用瑞氏液染色,在显微镜油镜下观察虫体形态,即可确诊。

间接血凝试验:采猪静脉血液3毫升,血凝反应板采用上海产90°V形微孔有机玻璃板,弓浆虫病诊断液由南京兽医研究所提供,按使用说明书所规定的程序进行。

猪弓浆虫病的防治措施:
①三甲氧氨苄嘧啶,14毫克/公斤,肌肉注射,1天2次,连用1天~3天。②10%磺胺嘧啶钠,10毫克/公斤,肌肉注射,1天2次,连用1天~3天。

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抗菌剂,第一次用药是正常剂量2倍,以后维持正常量,配合维生素B1、维生素C,1天2次,3天~5天即可痊愈,治愈率90%。如有肠道感染、吃黄土等症状,先用硫代硫酸钠洗胃,然后再治疗;如有大便干结,用导泻药,农户多用猪油;脱水后,可输液配合青霉素、氯霉素治疗。

猪弓浆虫病早诊断早治疗效果比较好,如及时发现,注射磺胺类药物配合抗菌退烧药,1天2次,3天即可痊愈,治愈率100%,但在剂量上一定要准确。也有人提出磺胺类药物与喹啉类药物混合治疗效果也好。并发肠道症状时,在导泻剂选择上,猪油比芒硝好,芒硝排泄快,不能把肠内容物有毒物质彻底排出来,而猪油吸收得慢,排泄的也慢,能彻底把有毒物质排泄出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8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