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鸡不愁卖 致富有奔头

张桂琴在鸡舍内忙碌。

初春时节,记者来到扎鲁特旗鲁北镇新胜屯村,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洁平坦的水泥路铺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整齐划一的彩钢瓦房宽敞明亮,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画让洁白如新的围墙锦上添花……一幅新农村的美景映入眼帘。

在村东侧的一处院落内,记者见到了贫困户张桂琴,她正在鸡舍内忙着给鸡喂食。随着她的一声吆喝,一群鸡咯咯地叫着跑到她跟前。尽管忙的满头是汗,但灿烂的笑容始终挂在她脸上。

“多亏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要不真不知道咋办好了!”几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张桂琴在医院里度过了一个多月的难熬日子,在身体上饱受折磨的同时,也让家庭经济陷入了困境。2015年,两个儿子又相继结婚,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外债就欠了10来万!家里就那几十亩旱地,本来就打不了多少粮,这两年苞米还不值钱。这回好了,政府出钱扶持我们养鸡,这可让我有了来钱道儿了!”2016年,张桂琴被列为了村里的精准扶贫户,包联干部多次来到她家,和她一起商量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在经过多次商量后,张桂琴决定把家里的大院子利用起来,用政府资助的5000余元发展笨鸡养殖。“车祸留下了后遗症,我干不了重活,养鸡正适合!”

刚开始,张桂琴不懂养殖技术,100多只鸡雏死了一大半,着实让她上火了好长时间。帮扶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为她送来了养殖和防疫技术的书籍,邀请专家上门指导。渐渐地,张桂琴的养殖技术越来越精熟。“我给鸡建了大棚用于保暖,冬天也一样下蛋,我还学会了孵小鸡,防疫啥的也轻车熟路了!”

当记者问起销路,张桂琴笑得更开心了,“一点不愁卖!都是客户自己找上门来,笨鸡150元一只,笨鸡蛋1.5元一枚,供不应求啊!”2016年仅4个月的时间,张桂琴的养鸡收入就达到了7000余元。

如今,张桂琴的养殖业已做得风生水起,不只养笨鸡,又养起了白鹅。庭院内一座更大的养殖温室已经破土动工,“我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从现在的200来只,扩大到1000只以上!”谈起以后的发展,张桂琴信心满满。

相关推荐

泥鳅塘里养菱角 80后小伙致富有高招


搞水产的人都知道,养泥鳅最怕是蓝藻,稍不注意防控,很容易造成损失。这不,汉川市麻河镇赵西村年轻的80后养殖户赵文俊就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在泥鳅塘里套养菱角,既消除了蓝藻烦恼,还带来数不尽的效益。

【正文】

来到赵文俊的泥鳅塘,一片片叶子漂浮在水面上,乍看还以为是水葫芦,凑近一瞧,原来是咱们平日里吃的菱角。

小赵在2009年回乡创业开始养泥鳅,为了解决蓝藻问题,他分别在自己的四块池塘里做起了实验,眼下最成功的莫过于这块70%都被菱角覆盖的塘。

【同期声】采访对象汉川市麻河镇赵西村村民赵文俊

《采访内容》:“氮肥、氮含量超标就长蓝藻,被菱角吸收掉以后就不长蓝藻了,这个问题解决掉了。我们原来产量是定800斤,现在我们产量是3000斤,用这种方法可以到3000斤的产量。”

【正文】

小赵说,过去靠饲料养一斤泥鳅是13块钱的成本,现在单靠投喂蝇蛆的生态养法,一斤泥鳅只需5块钱成本,抗风险能力高了不说,泥鳅产量还得以提升,加上套养的菱角,更是达到双收。

【同期声】采访对象汉川市麻河镇赵西村村民赵文俊

《采访内容》:“1亩地是1000元,就是说开池子的费用是1000,承包的费用是500,用掉1500块钱。这个池有一亩五,菱角就可以把租金去掉,开发的钱可以去掉,当年就可以拿回来,泥鳅就是纯赚出来的。”

【正文】

泥鳅和植物共存,这互利双赢的法子说起来简单,却也让小赵在创业初期吃过不少的苦。

【同期声】采访对象汉川市麻河镇赵西村村民赵文俊

《采访内容》:“开始搞这东西就亏了13万左右,第一年。第二年也亏了,亏了5万左右。第三年基本上保了个本,后面的两年就慢慢受益了,去年(赚了)8万块钱左右,今年估计差不多可以搞得个二十万。”

【正文】

在四个池塘上花尽心思,小赵总算琢磨出这套致富高招,前来向他讨教的人不少,可怀揣着大梦想的他远不止停留在眼前的成功上。

【同期声】采访对象汉川市麻河镇赵西村村民赵文俊

《采访内容》:“像这种方法一出来后,受益了,大概我在两年时间,我要把它做成品牌,再我可能要扩到三到五十亩的面积。”

【正文】

年轻不怕吃亏,小赵的努力也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说,等这项特种养殖的技术成熟后,还要把它向全村进行推广,让乡亲们都受益。

陈登平林下养乌鸡致富有“钱”途


咯咯咯,咯咯咯12月1日,泸州市叙永县后山镇天元村二社养鸡大户陈登平招呼他的鸡群前来就餐。随着一阵呼唤,桂花林中的乌鸡争相跑出来啄食。我的乌鸡全部采取林下散养模式,树林是它们的天然健身房,充分的运动让乌鸡肉质结实,味道鲜美,加上乌鸡的养生滋补作用,被人们称作名贵食疗珍禽,收益可观。养鸡大户陈登平一边给鸡群添食,一边高兴地介绍他的乌鸡。

陈登平的养殖创业路始于他5年的打工生涯,据他介绍,1994年至1998年,他一直在广州的养鸡场打工,在那期间,学他习了一系列养殖技术,这为他养殖创业奠定了基础。

2009年,陈登平花7000余元引进了乌鸡鸡苗,利用自家和周围亲戚朋友的山地栽下了桂花树、杉树,建起了养殖场,开始了自己的林下养鸡事业。由于他的鸡苗以玉米等杂粮喂养,并在林间刨食野生食物,这使他的乌鸡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比较高。初次创业,他的乌鸡就被一抢而空,但陈登平并没有如何高兴。鸡苗的进价不便宜,且引进的鸡苗部分是近亲繁殖,导致鸡苗的存活率相对低。除去成本和鸡苗的死亡,当时利润很低。

如何才能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乌鸡的存活率?经过思考,他决定利用自己在广州所学的人工授精和提纯等技术进行自主育苗。说干就干,陈登平在养鸡场空地建起4间育苗房,通过自己摸索、咨询专家,他开始自己孵育鸡苗。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陈登平的自主育苗获得了成功。目前,他的养殖场年产鸡苗达10万余只,除了供应自己的养鸡场外,他的鸡苗还销售到了古蔺、威信等周边地区的养鸡场。

现在每个月可出栏2000-3000只乌鸡,每只大概4斤,按35元/斤的价格出售,加上出售鸡苗的利润,我一年的纯收入可以达到近40万元。陈登平乐呵呵地向笔者算起了经济账。

致富不忘家乡人,陈登平意识到要把特色养殖业发展壮大,需要整合更多人的力量,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今年5月,陈登平申请成立了天元乌骨鸡专业合作社,吸纳了百余名村民参于乌鸡养殖。谈起今后的打算,陈登平说道:力量壮大了,下一步就要扩建育苗房,争取年产鸡苗20万只,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李兰养殖蛋鸡“五黑一绿”致富有特色


11月21日,笔者在尼勒克县乌拉斯台乡乌拉斯台村五黑一绿鸡试养基地看到,鸡棚里近千只体型小、行动敏捷的黑鸡见人就四处飞窜,已经进入了销售期。

十年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乌拉斯台乡农家女李兰决定自己创业,可是创业并不像她想像的那样容易。选个什么项目?怎样才能增收致富?这些问题在她的脑子里反复打转。一天,她从电视上看到养鸡致富的实例,也听到养鸡专业户发家致富的消息。养鸡的念头油然而生。

说干就干,于是,李兰便开始筹集资金,盖起了自己的养鸡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的土鸡全部销往乡里的餐馆,生意还算红火,后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的土鸡全部销往乡里的餐馆,生意还算红火,就在今年,她从朋友那得知有一种叫五黑一绿的鸡深受顾客喜爱,这种鸡不仅肉质细腻,生的蛋颜色发绿,营养价值较普通鸡要高出好几倍。

据李兰介绍,绿壳蛋鸡因产绿壳蛋而得名,抗病力强,适应性广,喜食青草菜叶,其特征为五黑一绿,即黑毛、黑皮、黑肉、黑骨、黑内脏,更为奇特的是所产蛋为绿色。其肉质乌黑结实、味香鲜美、口感极好,鸡肉中各种氨基酸明显高于其它鸡种,具有滋补肝肾、大补气血等功效,被誉为药鸡。因此,她通过实地考察,从湖南引进了1000只鸡苗在养殖场里试养,目前,五黑一绿鸡,已经开始销售,每只大鸡可以卖到100块钱左右,每枚鸡蛋也能卖到2块到2块五。

李兰还告诉笔者,从目前五黑一绿鸡的长势和销售来看,试养已经成功了,如果销路可以还将大批量引进这种鸡苗,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还可以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养殖致富。

据了解,近年来,尼勒克县积极探索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把发展思路定位在因地制宜发展家禽养殖上,并按照一乡一策、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鼓励农牧民利用庭院、山坡草场及退耕还林地饲养家禽,并为养殖户解决小额贷款,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目前,尼勒克县每年销售到外地的家禽达30万以上,仅此一项就为当地农牧民户均增收2400元左右,家禽养殖已逐步成为该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新看点。

苏广忠海葡萄养殖利润可观 致富有信心


海葡萄是我们县跟海南大学开展县校合作后引进的新品种,经济效益很可观,可以促进老百姓增收致富。12日下午,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在海尾镇梧高村水产养殖户苏广忠的基地里看到,养殖池里成片的海葡萄生长良好,晶莹翠绿的海葡萄鲜嫩欲滴。海葡萄的养殖设备并不复杂,在养殖池里进水与排水同时开启,保持活水养殖,池里的水都来自昌江海域自然海水,经抽水过滤后进入养殖池,定期配给营养液,海葡萄苗便可在池中自然生长。

选择养殖海葡萄这种村里从来没有人养过的品种,苏广忠可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中国大陆市场上的海葡萄主要来自中国台湾和日本,市场潜力还是挺大的。海葡萄的养殖对外界条件要求比较高,对海水、光照、水温都有限制,而昌江海域的自然条件恰好比较适合海葡萄的成长。另外,县海洋局和海南大学都很支持我们。对于养殖海葡萄增收致富,苏广忠充满信心。

当然,苏广忠的信心更多来自海葡萄的养殖效益。据介绍,依托昌江县政府与海南大学县校合作的先进技术平台,苏广忠的基地里将配置45个养殖池用于养殖海葡萄,现已养殖14个池,约10平方米的一个池一次可产出150斤到200斤,一斤成本不过几十元,市面价每斤150元左右,利润相当可观。一个池一年可采收5次,单池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上。

看牛态卖风景唱响绿色致富经


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也有人觉得,保护了生态环境往往就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感到很迷茫。作为江西省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武宁县实现了“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同时利用生态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转变思路经济绿色两不误

武宁县长水村地处九岭山脉腹地,过去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里的居民大多以砍树换钱为生。为了让村民放下手里的砍刀,这几年武宁县、乡两级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开发养生休闲游,走上了看生态、卖风景的生财之道。

村民孙功姣就是其中之一:“我是本地人,以前在外面做生意,现在这边田地都退耕还林,环境特别好,吸引了好多外地游客,所以我想到了回家发展。”

孙功姣的家乡自然环境好,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养生、城市白领休闲。村里人又很实在,提供的吃食不仅有特色,还都是绿色食品,包吃包住每人每天只要120元。

孙功姣很喜欢这种方式:“在家门口挣钱,特别舒服,没有压力,自己有点地,种点菜,客人喜欢什么就吃点什么,都是绿色食品。”

山清水秀笑迎八方客

如今,孙功姣家里常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自南昌的游客最喜欢吃她做的菜:“我们到这里来,就跟到自己家一样,她的土菜原汁原味,住宿客房干干净净的。”

看着家乡的自然生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孙功姣内心十分高兴,更加看好老家保护生态、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

在七里溪,像孙功姣一样,村民们在村民理事会的组织下,新建农家驿站、农家食堂等,利润上实行“三七分红”,都尝到了“卖风景”的甜头。现在,村民们把生态看作财富,深有体会的他们也格外珍视生态。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

武宁县长水村是全国林改第一村,农民对改善生态环境带来的收益感受最深。村民万里云过去在外务工,眼看家乡的生态旅游开发风生水起,他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2007年,万里云返乡开始种植红豆杉,并带动周边80多户农民一起种植。现在,一个集红豆杉种植园、培育园、观赏园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万里云还建起了红豆杉主题餐厅,用红豆杉来制酒、做菜吸引游客。

到目前为止,武宁县共有养生山庄120多家。一到节假日,就有大量游客来武宁饱览山水秀色,体验“亲近山水、摘农家果、吃农家菜”的乐趣,特别是五一、国庆、春节期间,经常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2016年上半年,全县旅游收入超过13亿元。

小编话致富

武宁县利用生态优势来发展经济,其成功的经验中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呢?以长水村为例,以前砍树换钱,现在发展乡村旅游;不同的理念下,大家就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项目,从而带来不一样的发展结果。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抓手,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武宁实现绿色崛起的生动实践令人赞叹,给人启迪。武宁的实践证明: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不仅不会影响发展,而且有利于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致富青年帮》整理供稿

山林“飞”出“致富鸡”


装有24小时监控的鸡棚掩映山坡,一群群毛色光亮的“珍珠鸡”遍布整个山头丛林中,不时上下翻飞,“咯咯咯”的叫声响成一片。10月22日,在彭德怀元帅故里——湘潭县乌石镇四美村“丽平养鸡专业合作社”,60多岁的农民理事长潘建光看着眼前的一幕笑开了花。

“珍珠鸡本来营养价值就高,加上在林中跑养,吃的是青草、虫子,市场十分俏销,今年又没有禽流感,30多万只鸡,再加上附带养的牛、鱼,估计毛收入将近800万元。”潘建光一脸自豪地介绍。6年前,他作为四美村村主任,看到村民一到农闲就打麻将,十分痛心。刚好当时湘潭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以“林权流转规范化、合作组织社会化”的模式。在政府引导下,潘建光和同村周桂双承包村里1000多亩山林发展“林下养殖”,成立了养鸡专业合作社。

“一开始非常艰难,尤其是资金筹集上,附近每户村民我都去借过钱。早几年碰上禽流感,亏得一塌糊涂。”潘建光说,他身上有股“凡事只能向前冲,不能后退”的蛮劲,和周桂双两人将一砖一瓦挑上山,建鸡舍、选鸡苗……硬是在千亩山林里建了14个鸡棚,修了进山的水泥路。“在合作社最困难的时候,乌石镇、县林业局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帮我们做林权抵押贷款、打开市场销路……”

经过6年的努力,潘建光闯出了一条林下养殖经济发展的新路,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农民致富。现在,合作社吸纳5家农户理事,带动林农200余户。每年土鸡、黄牛产品销到长沙、株洲、娄底,年产值达800万元。

乌石镇党委书记赵龙江介绍,镇里以元帅故里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采用“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已着力培育乌石黄花菜、乌石乌鸡绿壳蛋、乌石茶油等一系列特色产品。

抓住“鸡”遇 创业致富


“前几年我养殖肉鸡,虽然也有4万多元的收入,可市场波动太大,2011年我改养殖3000只海兰白药蛋鸡,年收入9万多元,同时我一边养殖一边扩大规模,又投资130多万元,新建了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鸡场,购进18000只鸡雏,预计年收入80多万元,我要感谢党委、林业局和林场领导对我的支持。”这是双丰林业局燕安经营所“绿凤居”养鸡专业户王平的一番肺腑之言。

说起王平的创业,经营所里的老人都会挑起大拇指,用两个字来回答:“能干”。他不但能干脑子还特别活,当年在全局大规模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影响下,王平率先开垦了5垧土地,开始种植大豆,农闲时打工赚钱,日子过的还算可以。可王平不安于这样的温饱生活。2001年燕安开始发展肉雏鸡养殖项目,他就开始尝试着养殖肉鸡,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养鸡经验和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为了养殖行业里的行家里手。

“家产万贯,带毛不算,肉鸡市场行情极不稳定,价格忽高忽低。有时辛辛苦苦一年等于白干了,于是我就开始研究绿凤居养殖的海兰白药蛋鸡。”王平对记者说。

2011年经营所党员李关华成功养殖了美国海兰白药蛋鸡,并与收购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年收入十分可观,王平决定向李关华学习养殖海兰白药蛋鸡。在李关华的帮助下,王平经过自己短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把原先的鸡舍重新改造一下,按照总公司的要求重新安装了设备并签订了收购合同。

起初王平只购进了3000只“海兰白”进行试养,由于有养殖肉鸡经验,所以海兰白药蛋鸡长势良好,公司按照合同规定每星期如期来车,年纯收入达到9万元左右。比原来肉鸡养殖收入翻了一番,而且不愁销售。

王平天生就是一个敢干的创业者,他看到“海兰白”市场前景好,决心要成为燕安第一养殖大户。借着全局棚改政策,经营所领导与当地住户协调,用闲置的职工住房作为养殖厂房,在去年10月末,王平投资130多万元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的新厂房,厂房建成后,引进鸡雏18000只,其中母鸡17500只,公鸡500只,4个月后开始产蛋,日均产蛋17500个,预计年收入80万元,雇佣员工20余人。

王平的创业史并不一帆风顺,他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满是创业的艰辛,黝黑脸上的微笑是成功的喜悦。就像人们说的,创业者永远不满足于现在的成功,他打算再新建一处1000平方米的厂房,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笨氏扁背鲀


中文名称笨氏扁背鲀


拉丁名称Canthigaster bennetti (Bleeker)

英文名称Bennett's puffer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鲀形目

拉丁目名Tetraodon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鲀亚目

拉丁亚目名Tetraodontoidei

中文科名鲀科

拉丁科名Tetraodontidae

中文属名扁背鲀属

拉丁属名Canthigaster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头和体背侧侧扁。每侧有1较小的鼻孔,周边有低矮的皮质围膜。头和体背侧有许多不规则的橙黄色条纹,腹部散布橙黄色小点。

生活习性
海(水)生。暖水性珊瑚礁小型鱼类。

养牛合作社不卖黄牛只卖牛粪赚钱


黄牛一头也不卖,牛粪却供不应求,这是发生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共村一家养牛合作社里的新鲜事。

这家养牛合作社名叫共富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由5户专门养殖黄牛的社员组成。近日,社员黄运新像往常一样来到合作社的牛棚,将黄牛赶去附近山上吃草。每天都这样,把牛赶到山上就不用管了,它们认识路,下午5点会自己回来。黄运新说。

据共富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平介绍,共村周边饲草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养殖黄牛。2013年,他和村里4位农户注册成立了合作社,开始抱团发展黄牛养殖业。不到两年时间,黄牛数量从起初的19头增加到如今的48头。因为实行全部自然放养,合作社的黄牛很受青睐,市场行情不错。两岁的牛犊每头可卖到6000元,可合作社一头都不卖。他说:今年8月份有位准备结婚办喜宴的村民以高于市场价1000元的价钱要买一头牛,我们都没卖。

养牛不卖牛,这是咋回事?黄平指了指牛棚一楼的储粪室,解开了其中的玄机。原来,随着有机果蔬越来越受重视,合作社里的牛粪被周边果农和菜农视为绝佳的有机肥料。合作社成立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人去买牛粪,连三亚南田农场的芒果商都去订购。牛粪供不应求,订单都排到下个月月底了。黄平说,如果养殖黄牛是低成本、高回报,那么销售牛粪可谓无本万利,牛粪每立方米可卖200元。

黄平表示,如果把黄牛一卖了之,短期内能赚不少钱,但养殖规模会越来越小,抱团发展的优势就会慢慢丧失;把黄牛留着育种繁殖,就能逐步扩大规模,不但积累了持续发展的基础,还能拓展经营渠道(销售牛粪),有利于合作社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为了搞好牛粪销售,合作社下了不少功夫:牛棚建了两层,二楼供黄牛住,一楼专门用来储粪;投资5000元购置一辆二手铲车,用来给收购商装货。

合作社的牛准备什么时候卖?笔者问,还没考虑,至少现在不卖!黄平笑着说。(宋亮亮)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40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