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平养殖“森林猪” 开辟致富路

山西省隰县下李乡,群山耸立,植被茂盛,天蓝地绿水美,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景象。盛夏时节,笔者走进位于吕梁山麓的下李林场,突然,一群小猪从森林深处追逐而出,从附近赶来的下李林场副场长田建平高兴地介绍说:这就是咱养的猪,全部放养,吃的是林中树籽野果,喝的是山中甘泉净水,呼吸的是新鲜空气,一切纯天然,全部无污染。

林场里长大,身形瘦长,四肢纤细,时而飞奔,时而蹦跳,灵巧得像一群猴子,这就是森林猪。回首创业路,田建平回忆说:当初创业也是无奈之举。那是2003年春天,由于地处深山老林,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很艰苦,守着林子,却增收无路。我立志要闯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致富路,经过观察与思考,决定养殖森林猪。m.yZ023.COM

田建平从多年的积蓄中拿出3万元购买了20头母猪,全部赶进大森林,让家养母猪和野生公猪交配,产生新一代猪种森林猪。

田建平准备了口哨,买来了玉米,全身心投入到养猪事业中。哨子一吹,玉米一撒,特有的吆喝声,久而久之,群猪形成了条件反射,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家长。一段时间过后,20头母猪先后产崽,有的一窝达十余头。他不敢麻痹大意,把自己的床铺从家里搬进了森林,专心伺候猪崽。田建平一边干一边学,从小猪料理到疾病防控,从营养均衡到喂养方法,一丝不苟,还专门请来了兽医当老师,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小猪崽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田建平成功了。那一年,光卖小猪崽,他净赚两万多元。看到了实惠,田建平再接再厉,第二年又扩大养殖规模,进行规范化饲养,对致富增收也更有信心。

田建平森林养猪成功后,决心把养殖技术传授给周围乡邻,让乡亲们的腰包都鼓起来。在他的影响下,周边森林猪的饲养户达到六十多个,不仅给城乡餐桌提供了绿色健康的新鲜肉食,还有效解决了农村近四百人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收入。

田建平对笔者说,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森林猪已近于原始放牧,不仅活动量大,体形健壮,瘦肉率高,而且所产肉质紧凑,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极高。由于利用林下资源,人工投入不是很高,山桃、山杏等果实和地上杂草、地下害虫都是森林猪的美餐。由于森林猪成本低、肉质好,利大好销,每头猪按利润300元计,他养的猪年收入可达十多万元。

对于今后的打算,田建平成竹在胸,他说将继续扩大规模,充分利用当地林业资源和人力资源,把有条件的乡亲们组织起来,走规模化经营道路,统一饲养标准,统一收购标准,统一销售标准,抱团闯市场。同时,还要深挖产业潜力,创造条件招商,重点开展产品深加工,使森林猪养殖成为乡亲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增收主渠道,让下李林场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阅读

森林猪让咱奔向致富路


去金山屯区乐园村时,正逢寒冬腊月,雪花飞舞。听说村民冯德亮在全民创业的热潮中,另辟蹊径,依托丰富的林地优势养殖森林猪,走上了发展林下经济的致富路,我们是被他吸引来的。

来到冯德亮家,他没在家,抬头一看,他家房后的山上,突然一群小猪从森林深处追逐而出,不时把嘴探进厚厚的积雪中寻找食物。从附近赶来的冯德亮告诉我们:“这就是咱养的猪,全部放养,吃的是林中树籽野果,喝的是山中甘泉净水,呼吸的是新鲜空气,一切纯天然,全部无污染。”

原来,冯德亮养殖森林猪已经有几个年头了,经过几年的实践,如今他养的森林猪已近于原始放牧,不仅活动量大,体形健壮,瘦肉率高,而且所产肉质紧凑,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极高。由于利用林下资源,人工投入不是很高,山上的野果、林下剩余物都是森林猪的美食。森林猪肉质好,没有任何添加剂,属于纯绿色食品,销路也很好。目前他家养殖的森林猪已经出栏,在村支部、区畜牧局等的帮助下,在区内一些知名大肉铺里挂上自己的牌子,帮他代售。

今年,他们夫妻又有新想法,就是想借着金山屯区旅游产业的火爆形势,在自家建个农家小院,让本区以及外来的游客可以先品尝猪肉的味道,好吃可以买一些带回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增加一些销量和收入,还可以为老冯家的猪肉打出一个品牌。

冯德亮说,开农家乐,我们家还有一个优越条件,那就是我母亲是山东人,母亲纺出的布堪称一绝。我们家中有一台纺车,如果游客来了,让他们品尝绿色森林猪的同时,也可以亲身感受一把纺布的感觉,那可真是原汁原味,返璞归真。

看着老冯笑容满面憧憬未来的样子,真心祝愿老冯两口子的梦想早日成真,在致富、创富的路上越走越远。

养殖藏香猪走上致富路


听说信丰县万隆乡龙头村有一名靠养殖藏香猪致富的能人。近日,笔者来到龙头村的藏香猪养殖场,见到养殖场的主人刘章福正赶着一群黑黑的藏香猪到田园里吃草。

据了解,今年55岁的刘章福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90年他和朋友一起南下广东务工,在外辗转奔波了4年后,他回到了家乡,除了种地干农活,还在家乡做过多种工作,由于勤劳肯吃苦,攒了一些积蓄。为此,他想自己创业大干一场。

除了能吃苦,刘章福还非常善于捕捉商机。他通过看电视等途径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0年,他拿出多年来的积蓄,从浙江引进了12头藏香猪,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猪舍,开始了藏香猪特色养殖。

刘章福介绍说,他引进的这批藏香猪生长能力很强,适应山区生长,喜欢吃野生植物,所以成活率高,肉质很好,并且猪在外面生长抗病力强,基本上不发病,属于一种绿色产品。为了提高养殖水平,他订阅了《农村百事通》《致富快报》等报纸、杂志,认真学习藏香猪养殖技术。同时,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刘章福建起了39亩的李子园,让猪在果园里觅食,栽种了四五亩黑麦草和番薯藤,用青草、米糠等配料进行喂养。

经过4年的摸索和努力,刘章福的藏香猪养殖场已经形成规模,现在猪场有母猪40多头、公猪2头,存栏商品猪300多头、仔猪300多头,年出栏商品猪600多头,总收入200多万元,生猪畅销广东、深圳、福建等地。

谈到今后的打算,刘章福说,一人富不是富,最大的梦想是让大家一起致富。他准备继续扩大规模,成立合作社,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网箱养殖黄鳝走上致富路



在鄱阳湖周边,当地的农民都会抓野生黄鳝拿到市场上卖,然而到了十二月份由于冬季黄鳝有冬眠的习性,在这个季节想要抓黄鳝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

余长进:“黄鳝钻大泥巴里的,你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要慢慢找,这个边上要仔细的看了。”

范大明:“这个季节黄鳝是冬眠了,冬眠它不出来了,现在你想搞不是那么容易了。”

2007年元月,记者到鄱阳县采访时看到,在三庙前村,一个叫陆德进的农民在这个季节里,却每天都要卖出2000多斤黄鳝,仅一口池塘就能捞出三四百斤。

记者:“卖到哪里去?”

陆德进:“卖到杭州、上海、温州。”

记者:“今天起了多少斤?”

陆德进:“今天起了几百斤。”

记者:“这边有多少?”

陆德进:“这里大概三四百斤。”

记者:“这个黄鳝价钱怎么样?”

陆德进:“价钱20几元钱一斤,22元钱一斤。”

既然已经过了黄鳝的捕捞季节,那么,陆德进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黄鳝上市?

鄱阳县的三庙前乡地处鄱阳湖边,自然环境很适合野生的黄鳝生长,这里的农民都会抓黄鳝拿到市场上卖,每年的五六月份,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黄鳝,在鄱阳县城的田间地头遍地都是,往往容易造成集中上市,一斤黄鳝有的时候只卖到了几块钱。

余长进:“捕捉黄鳝的人多了,你也卖,我也卖,那个价钱肯定会低一点,销售不了,没有销路。”

当地的村民想避开上市的高峰卖上好价钱,在野生黄鳝大量繁殖的时候,一些村民抓野生的黄鳝苗放在鱼塘里,开始试着人工养殖,但是都没有成功。

蔡熙凯:“村里面,以前呢,前几年的话,那里用池养的都失败了。”

村民把黄鳝放到鱼塘里,因为鱼塘的塘底是泥土,黄鳝长大钻到了地里不见了,村民们养殖都白费了。

范大明:“因为他们都是放在土里养的,到了成熟就跑了。”

以前三庙前村的陆德进收购村民抓来的黄鳝到市场上卖,2000年,他在市场里卖鳝鱼的时候,一位从湖南来的客商告诉他,可以用网箱养殖黄鳝。

陆德进:“市场上的老板讲的,他讲人家都有那个养的黄鳝,我就跑到湖南,走了湖北,到了安徽,这几年都是这样,哪里技术好,就往哪里跑。”

在外地考察学习到了不少黄鳝网箱养殖的技术,回来以后他在池塘里用网箱试养了五箱的黄鳝,而且效益还非常好。到了第二年,他扩大规模养了20个网箱。

陆德进:“我们这里鄱阳湖这个天然的饵料,小鱼养的这个结果,鲜鱼,鲜度比较好。”

记者:“养黄鳝最关键的是什么?”

陆德进:“主要要苗种好,天气好,下苗种的时间要看住。”

记者:“什么时候下苗种?”

陆德进:“下苗种大概6月份。”

记者:“我们这个苗种是从哪里来的?”

陆德进:“苗种是我本地的,我本地野生的收过来,野生的收过来的。”

在当时的三庙前乡,陆德进独此一家的网箱养殖,让他的黄鳝在当地市场上基本供不应求。20个网箱为陆德进带来了近一万多元的收入。在周围的农户冬天基本上挣不到钱的情况下,他却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这样的状况令他十分的满足。

然而,陆德进的网箱养殖黄鳝,却让另一个人产生了冲动,这个人就是孙益江。孙益江是三庙前村的村民,做了二十几年的水产生意,正愁冬天的黄鳝价钱好,可是却没有黄鳝收购,这时他听说陆德进在用网箱养殖黄鳝。

孙益江:“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鳝鱼),有点反常,像我们就打听,跟他们求教。”

孙益江凭借市场敏感看到了商机,他盘算着能不能跟陆德进合作经营。

记者:“冬天的黄鳝现在能卖多少钱?”

孙益江:“现在像那个大条一般都是22元左右,那个就是最小最小的不会少于17、18元吧。”

孙益江当时收购当地的黄鳝和其他各种水产卖到全国各地,因此他知道这里野生的黄鳝很受外面市场的欢迎,孙益江之所以要和陆德进合作,因为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本地的市场。

孙益江:“我们做生意不是在本地竞争,而是在外面竞争,我们主要是在上海扎根下去,在杭州扎根下去,在深圳扎根下去,全国各地我们都要扎根下去。”

鄱阳湖的黄鳝,因为靠近鄱阳湖所以黄鳝的饵料资源相当丰富,养出来的黄鳝品质接近于野生的黄鳝,加上当地有很多野生的黄鳝苗,成本也比别的地方要低很多,做了那么久水产生意的孙益江很明白这里的市场潜力。见到陆德进后,孙益江说出了藏在心里的想法。

孙益江:“所以我就跟他讲了,我们一起养吧,或者你传授一下,我们也可以养吗。”

陆德进对自己养殖黄鳝十分有信心,可是跟孙益江合作养殖必定会扩大规模,网箱养殖的黄鳝会有多大的市场,他心里没有底。

孙益江:“我就跟他讲在一起,我们是肯定有结合的,那如果他养黄鳝,肯定跟我做生意的人肯定是要连在一起的。”

孙益江告诉陆德进,养殖黄鳝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两个人可以一起搞规模化养殖,他做了那么多年的水产生意,销售是不成问题,卖的越多,赚的自然也就更多。

孙益江:“他主要是养黄鳝这个一家,也挣不完那个钱的,一家你养那么多,本身我们这一点点,这个市场上需求量相当大的。”

跟孙益江合作销路就打开了,陆德进觉得凭他们两能闯出更大的市场,还是可行的。

陆德进:“他对黄鳝是很懂的,对黄鳝很懂的,他就是养黄鳝的技术不是怎么懂。”

在2003年,他们在村里承包了一百五十亩的鱼塘,两个人分了两股,合作养了2000多网箱。原来陆德进养殖20个网箱,一年只有一两万元的收入,现在每天都能赚到这么多钱。

陆德进:“看投资多大了,如果像这里的话,大概10来万元钱好挣的,这么多的网箱,10来万元钱是好挣的。”

记者:“这边多少个网箱?”

陆德进:“这里600来个网箱。”

每到冬天,陆德进和孙益江天天收获着他们的黄鳝,往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发,三庙前村的村民知道他们用网箱养黄鳝,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效益。

余长进一直是抓野生的黄鳝拿到市场上卖,他发现自己抓的那点黄鳝实在是少得可怜。余长进一年抓黄鳝两三百斤,可是他听说养一池却有2000多斤,而且卖得价钱还很高,他就找到了孙益江,说出他想养黄鳝的想法。

余长进:“看孙老板那一方面养的,问他干什么的,他说养黄鳝的,结果找了一下,介绍了一下他几年养黄鳝的经验,觉得这个风险很少,有钱赚。”

三庙前乡的农户开始纷纷养殖,并且扩大规模,有些农户想赶在春节期间卖上好价钱。

范大明:“因为我想放到春节前后卖,那时候价钱还可以好一点。”

余支明:“如果你养下去,一斤可以养到四五斤是不是,你养殖,你可以赚钱也容易一点。”

蔡熙凯:“今年我就扩大规模,养了200多箱。”

今年黄鳝的市场价格都在20元到30元不等,在夏季的黄鳝只能卖到十几元,甚至是几元钱一斤,好的市场价格让三庙前乡五十多户的农户在进行网箱养殖黄鳝,养殖面积达到四百多亩。

“虾叔”的致富路


“虾叔,快到我家来看看吧!我进的虾苗到底怎么样啊?”昨日上午,沙洋县官垱镇大文村6组村民张仁龙打电话焦急地催促着。

不到十分钟,一辆面包车停在了张仁龙家门口,走下来一个略显壮硕的中年男子。他一下车就冲到虾苗筐前,抓起一只虾苗说:“你这批虾苗进得不错,个头大,成色好,明年5月份肯定有不错的收成。”接着两个人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

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大文村经常可以看到:他经常开着一辆面包车穿梭在田间地头,一会儿指导这家放虾,一会儿指导那家挖沟,全村忙得不亦乐乎。他是谁呢?他就是大文村6组的“虾叔”陈吕学。

2005年前,陈吕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种植好水稻上,从未养过龙虾。但是在2005年一次到潜江走亲戚的过程中,他无意中看到有人在水稻田里收龙虾。在和亲戚聊天的过程中,他得知潜江有部分农户在水稻还未种植的前期,利用这个空当养殖龙虾。虽然当时龙虾价格偏低,但是比仅仅种植小麦的收入,还是略有增加。回到家后,他就开始琢磨此事,当年的9月,他就到潜江购置了100斤虾苗,以每亩5斤的分量投放到水稻田里。可是到了2006年5月,他准备收龙虾的时候,才发现水稻田里龙虾一只也没有,倒是养了一池的泥鳅。这件事情,让陈吕学消沉了好一段时间。现如今,他回想起来,当时主要是因为技术不到家,以为养龙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我觉得什么事情都是可以琢磨透的,只看你是不是肯琢磨!”2012年,不肯服输的陈吕学重新踏上养龙虾的道路。等家里的水稻种植完成后,他利用农闲的时间,到毛李、潜江学习怎么选择虾苗、怎么调理水质、怎么放水、什么时间起虾等龙虾养殖技术。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后,他大胆开始试验。他从自家的水稻田里选取水源条件较好的15亩田,以每亩40斤的分量进行投放。放完虾后,他就像着了魔似的,每天都到田里看看龙虾的长势,村里有人调侃他:“是不是又在养肥泥鳅!”他总是一笑而过。通过大半年的精心养殖,陈吕学的龙虾获得了大丰收,每亩田的龙虾都卖到了4000元以上,当年共计获得收入6万余元。在龙虾喜获丰收之后,他家的水稻也因养龙虾获得了意外的惊喜。因水中有害微生物、杂草都被龙虾吃掉了,同时为了保证龙虾的生长,没有打农药,他家的稻谷成了抢手货。

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陈吕学在养龙虾技术比较成熟后,就积极帮助周边的群众发展稻虾产业,给他们免费提供技术指导、销售渠道等。目前,稻虾连作已经成为大文村村民致富增收的一条新路,养殖面积也由最初的20亩发展到现如今的1000多亩。

孙小晴:香猪养出致富路


开江县市民孙小晴在从单位下岗以后,没有继续留在城市发展,而是回到农村老家创业致富养起了香猪,虽然目前规模还小,不过,孙小晴计划利用几年时间,实现年出栏香猪8000头,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在开江县新宁镇孙家沟村的一家养殖场里,孙小晴正在查看猪舍里的防疫记录。这种黑白花色分明,模样小巧可爱的猪叫香猪,也叫“迷你猪”,原产自广西,以体小早熟,肉味鲜美而闻名全国。目前,孙小晴也是我市第一家香猪养殖户。

孙小晴介绍道,我们这香猪虽然价值比较高,但它的饲养过程比较难,特别是前三个月的喂养,不但要求温度要适中,而且奶汁不能过足,小猪和母猪都只能吃粗纤维的食料,不然容易出现生病或者死亡。

如今对养猪头头是道的孙小晴,在几年前还是一名普通的下岗职工,2008年初,孙小晴离开了熟悉的城市,回到老家办起了养猪场,开始走上创业之路。她说,我虽然长在城里,但是我是生在农村的,在小时候我就见过我的祖辈养猪,对养猪这个行业我也不排斥,还有我觉得猪肉这个需求量比较大,而且每个人每天都要吃肉,所以我选择了养猪行业,我认为它有发展的空间。

简单的创业愿望,并没有让孙小晴的创业之路一帆风顺,养猪场成立之初,由于资金的缺乏,再加上养殖技术的不成熟,让孙小晴走了不少的弯路。“当时我听说山东的发酵床养殖技术比较好,我们就采用了发酵床来喂猪,这个技术我们投入了20多万元,到后来发觉我们四川这个地方不适合,发酵不成功,猪又生病,我又重新投入了30多万改用传统法喂养,这样重复的投资让我这个企业面临很大的困难。”她说。

重重的挫折并没有让孙小晴在创业路上止步不前,在当地就业部门的帮助下,孙小晴获得了小额贷款,并进一步完善了养殖技术。2008年10月,孙小晴正式组建了天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大胆从广西引进香猪猪种,走上了当地人从未走过的香猪养殖之路。“这种香猪体形小,爱运动,不喂饲料,吃的是地瓜藤、玉米粒,还有山上野生的植物,喝的是山泉水,因此猪肉口感特别好,皮薄肉细,煮出的汤更是清甜可口,我家的猪圈门都是打开的,任由香猪自由进出。”孙小晴乐呵呵地笑着说。看到有生人进来,一只只小香猪灵活地爬上了山坡,矫健的身手完全不像懒洋洋的家猪。

开江县就业局局长赵勇告诉记者,开江县就业部门积极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为他们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发放创业补贴,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最终实现成功创业。

几年下来,孙小晴的香猪养殖场已初具规模,办公及生产用房,水、电、路、防洪隔离设施、消毒设备、粪便处理器等配套齐全,成为了一家现代化大型养殖场。同时,孙小晴还更新企业经营理念,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在开江城区打造了鲜肉直营店,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了就业。

孙小晴说,我们企业现在的发展只是个开头,下一步我准备把直销店开成连锁店,不但在开江、还在达州、在外地,把我们香猪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并计划与村民合作达成共同富裕,首先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接着根据周边村镇农户的实际,让农户共同参与养殖。最后回收香猪进行销售并建立自己的品牌,以点带面地扩大香猪养殖规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48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